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第1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复习;创新;培养

基础知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起到关键性作用。近年来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考查。在高三化学总复习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这就为加大创新素质的培养力度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一、在实验复习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在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的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大价值的发明创造。”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化学教师在复习中要勇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学生对实验复习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才可能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产生创新欲望。

任何一个化学仪器都具有其特殊的用途,但并非唯一用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它们讲死,应让学生在仪器使用上进行创新。如洗气装置常用广口瓶和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组成(如图1),在问到它的用途时,学生很容易回答可作为洗气瓶(净化气体)。这时,洗气瓶中装有合适的试剂,气体从长导管进,被净化后再从短导管导出(如图2)。接着,教师再提问:除了洗气外还有哪些用途? 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认为还应有以下用途:集气瓶、储气瓶、量气瓶 (如图3)和安全瓶(如图4)等。如此复习,使学生对简单的仪器倍感兴趣,思维得到活化,复习效果得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如此训练,学生可走出思维的陈规老路,使创新意识增强[1]。

二、在实验复习中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指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是创新的内涵所在。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勇于发问都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在复习中,教师首先要教学民主,废除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然、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畅所欲言。笔者在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突然有个学生提出:老师,我觉得如果用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操作,必然有氨气外逸!这时,笔者首先肯定该学生的观察,对他敢于提出课本中实验装置设计的不足之处表示欣赏,接着笔者又向学生们提出:如何防止氨气外逸呢?有的学生提出将导气管直接插入水中,有的学生提出用倒扣的漏斗于水中吸收氨气等等。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三、在实验复习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者顺利完成某一个创新项目必备的心理特征,而其外部特征即是所采取的创新方法。其具体表现为研究课题过程中采取的思维方式及技术路线,这是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

1 .在设计实验方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已知的仪器装置,根据实验目的、用品,设计简单实验是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的一个方向。化学实验设计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和难度,涉及较多的化学知识,如气体制备、除杂、提纯、仪器连接、定量计算,定性分析等。要正确解答此类题,必须进行知识迁移和重组。只有经过全面思考,合理的分析推断取舍,才能设计出正确的方案。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能调动学生发散思维,探索多种实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对硝酸铜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讨论,有的学生设计用铜屑和浓硝酸为原料制取硝酸铜;有的学生设计用铜屑与稀硝酸为原料制取硝酸铜;有的学生提出先把铜屑在空气中灼烧,再跟浓硝酸反应来制取硝酸铜等。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前两种方案存在的弊病有:1会产生大量具有污染性的气体如NO2或NO;2反应物硝酸的用量用得多。而后一种方案恰好克服了前两者的不足之处。从中选择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在探索性实验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复习时,可以常见题为生长点,对原题进行引伸和拓展,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优方案,依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复习易溶于水的气体HCl、NH3的喷泉实验时(如图5),笔者通过下列过程对实验进行了探索和拓展:

【提出问题】

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得出结论】

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减小瓶内的压力。

【问题拓展】

减小瓶内的压力,除了气体溶解于水外,还可采用哪些途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还可以采用气体与溶液反应,如气体CO2、Cl2、H2S在NaOH溶液中,乙烯在溴水中,SO2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也可采用物理方法来实现,如在烧瓶外包冰块,通过降温或在烧瓶外包热的湿毛巾,通过加热而使压强减小(如图6)等[2]。

【创新应用】

以上讨论的喷泉实验,都是由于容器内压力小于大气压造成的,若用浓酒精;汽油和水;铁块和稀盐酸能否做成类似的喷泉实验呢?若能,应如何设计装置呢?铁与稀盐酸的反应,有气体H2生成,对此学生都很熟悉,大多数学生以此作为设计实验方案的突破口。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逐一认真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将敞口的烧杯改为一个密闭的容器如锥形瓶,利用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使锥形内的气体压力大于圆底烧瓶内的气体压力,这样就设计出相应的装置(如图7)。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浓酒精或汽油与水也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只要在图7中锥形瓶外包热的湿毛巾,通过加热而使锥形瓶内的酒精或汽油蒸发,增大其中的压力,将锥形瓶中的液体压入圆底烧瓶中,也可产生喷泉。通过这样的拓展、总结,使学生知道喷泉实验是由于气体溶解、反应或其它物理手段造成压力差而引起的一种实验现象;学会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综合知识,从定性到定量分析喷泉实验现象,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事实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三者相互包含,相互融通,相互影响,构成了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质。激发创新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在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的同时,更激活了创新意识,更具备了创新精神。化学教师在复习实验时,要让学生去设计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第2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摘要] 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需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使命,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但一些高校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陈旧,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有限。应该进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需要对目前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重构与取舍,可以采用创业项目驱动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大赛驱动式教学法以及开放式教学法,通过创意训练,增强学生的运作技巧创新能力;通过信息搜集和文案撰写,提高学生的营销调研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达成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

关键词] 创新能力;营销策划;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080?03

一、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营销策划原理的前提下,能熟练掌握品牌策划、分销渠道策划、公关策划和营业推广策划的技巧,并能够有效地组织实施。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需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必要性缘于以下几点: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使命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主要是造就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探索能力,使其成为勤于思索、富有进取心和开拓性的人才,使其可以为社会进步作出创造性贡献。坚韧的创新意志和超前的创新思维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能力的强弱,也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评价指标,因此,营销策划课程教学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

胜任营销策划工作需要较强的人才素质,需要有一定的业务开拓能力,较高的策划方案撰写能力,能够熟练制定项目全案策划,具备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可以造就优秀的创新人才,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在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能,创新是一个成功策划的关键要素。在策划文案的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较高的理论素养,还要有卓越的创新能力。

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目前,一些高校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依赖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但该课程并非纯粹的理论教学,更注重于营销专业学生的创新技能的提高,因此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营销策划课程创新性的特点,难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选取的案例陈旧,或是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其案例教学的效果也不如人意[1]。

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之所以部分教师倾向于采取传统的讲授法,主要因为忽略了营销策划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加之部分学校硬件条件缺乏,未能建立起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缺乏联系,造成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与低效。

单纯的理论教学还会造成另一重要弊端,即由于营销策划课程与前期的必修课市场营销学在理论方面较为雷同,纯理论教学会使两门课的教学内容如出一辙,使营销策划课程成为市场营销学的简单重复,因此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不仅学生对课程丧失兴趣,教师自身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为满足营销策划的实战性要求,真正提升学生的营销创新能力,必须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

(二)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部分高校的营销策划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忽视了应用性,其内容体系基本上照抄照搬市场营销学,有的仅仅多出了一章内容即“营销策划书的撰写”,或是把市场营销学中的章节标题“策略”改为“策划”,讲授的教学内容是换汤不换药。

一些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言必称“海尔”,案例缺乏新意,不能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当地企业实际进行教学,其策划实训部分也往往是流于形式,让学生从网上复制一些案例分析一下就算进行了实践教学。这样,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难以培养学生的营销策划技能,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意训练和综合策划能力的应用训练,造成学生无法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

(三)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有限

目前国内营销策划类的人才较为缺乏,而同时高校所培养的与营销策划相关的专业毕业生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部分原因是由于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较少。一些高校在营销策划实践教学中使用了市场模拟软件,然而,一些模拟软件与现实情境差距过大,在实践教学中很难实现教学目标。营销策划的课程教学重在提升学生的策划技能和创新能力,但一些高校与企业缺乏联系,闭门造车的后果可想而知。策划书的编制是营销策划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缺乏与当地企业的联系,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随意拟定策划题目,造成一些学生的策划方案彼此雷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改革

(一)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教学中,营销策划课程的理论教学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两种流派,一种较为重视营销策划创意、营销策划方法以及营销策划过程等方面,另一种流派的理论教学较为重视营销市场分析、营销战略分析、4p 策略的制定等具体内容。两种流派各有其优缺点,不再一一赘述,但其具有一个共性缺点,即未能突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

在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中,需要对目前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重构与取舍。课程内容应该包括工作任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训练方式及步骤,需要学生掌握和应用的内容,要求进行演讲和专题讨论。因此,可以将市场营销策划理论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十二个子模块。四大模块分别为策划入门、策划程序、战略策划和策划方案模块。十二个子模块分别为策划方法、策划创意、营销环境的调研、营销环境的分析、网络营销活动策划、服务营销活动策划、口碑营销活动策划、品牌策划、新产品渠道策划、新产品促销策划、企业公关策划和企业形象策划,每个子模块中又进一步分为不同的学习情境。每个大模块的教学基本需要八个学时,其中策划程序和策划方案模块较为重要。

(二)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营销策划实训教学内容包括环境分析、SWOT 分析、制定行动方案与效果评估等整个策划流程。具体内容分为六个方面。首先是组建团队,设计项目,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团队合作从环境分析开始,组员需设计并发放问卷、搜集市场信息、探讨选题、整理资料、编写策划书、设计幻灯片、讲解策划案等步骤,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其次为营销环境的调研和分析,设计调查问卷,透彻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对调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测定市场需求,进行SWOT 分析,培养学生的营销调研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第三是编制市场营销策划方案,基于市场调查,集思广益,制定切实可行的策划方案,确定经费预算。需要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意思维。熟练掌握策划文案的写作方法,培养营销策划的创新能力。第四是提案能力训练,进行正式提案,举行报告会,公开答辩。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沟通能力。第五是实施能力训练,接触市场,实施策划方案,根据实施效果进一步完善和修改方案,培养学生的组织技能和营销操作技能。最后是评价与完善,评价指标包含文案的可操作性(30%)、策划实施能力(25%)、策划表达能力(15%)和创新能力(30%)。每个指标中还包含相应的二级指标[2]。

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

(一)创业项目驱动教学法

采用创业项目驱动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做到思路创新和方法创新,能够设计出具有开拓性的营销策划方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1. 成立虚拟公司

采用创业项目驱动教学法,首先可以成立虚拟公司。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若干个虚拟公司,每个公司自行确定负责人和成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审核各公司所选择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并指导学生的项目实施。学生需要设计调研问卷和搜集市场信息,并制订营销策划方案。

2. 选择创业项目

采取创业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是优质项目的选取。这需要学生通过市场调查进行环境分析和营销流分析,并建立雷达图分析模型进行创业项目的选择和评价。然后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法进行集体讨论,最终确定创业项目。还可以结合同学的特长及未来工作选择意向来选择创业项目,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教师可以规定每个虚拟公司在每半个学期各选择一个创业项目进行实施,即每组同学需要设计两个创业项目进行驱动教学,这样不仅各组之间能够横向比较,每个组还可进行自身业绩的纵向比较。

3. 创业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选择好创业项目之后,即进入创业项目的组织与实施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按照策划步骤,收集市场信息、制定策划目标、提交并实施策划方案。教师对策划方案要进行审核,最终的营销策划书要包括创业项目的环境分析、SWOT 分析、营销目标、营销战略、营销组合策略、行动方案以及策划方案的控制和预算等。

4. 创业项目的总结和评价

项目完成后需要进行总结和评价,由教师组织各组成员共同评价每个创业项目的实施情况,达到相互学习、博采众长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策划技能以及合作能力。评价对创业项目驱动教学的效果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要注重过程评价,对各小组成员的实践表现、策划技能、创新能力、方案质量等进行重点考核,然后才是对营销效果的评价。评价方式包括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参评,小组总成绩包括策划书完成情况和创业项目实施情况等教学考核点,分数占70%,个人成绩由组长考核,按完成任务情况评定,分数占30%。

(二)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个教学情境,并据此引出尝试性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每组选派成员阐述团队观点,之后其他各组针对其观点发表意见,教师作最终点评,点评主要针对学生观点的分歧之处进行剖析。

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尝试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是策划情境的设计,需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并尽量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尝试教学法革除了传统营销策划教学中学生被强行灌输知识的弊端,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还应控制课堂讨论的节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尝试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教学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营销策划技能。

(三)大赛驱动式教学法

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各类营销策划大赛,通过参赛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丰富了理论教学的内容,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采用大赛驱动式教学法,还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以及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基本策划理论的学习阶段结束之后,掌握各类营销策划大赛的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具体的策划目标和评价方式。学生按照策划大赛的要求,组建营销策划团队,团队成员最好各有所长,能够优势互补[3]。教师也可结合教学内容在校内或营销专业内部组织营销策划大赛,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策划理论的前提下,根据大赛活动的要求,精心设计营销策划方案,认真组织和实施策划活动,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最终达成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升营销策划理论运用水平的目标[4]。

采用大赛驱动式教学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以赛促教,以收到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和考核以各策划团队的参赛成绩为主要依据,并结合团队成员的平时表现评定最终的课程成绩。

(四)开放式教学法

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掌握营销策划的技能,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是通过改变教学环境来提高教学效果。传统教学始终局限于教室这种单一封闭的教学环境,容易导致学生的倦怠和注意力不集中。而适当改变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5]。

营销策划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因此非常适合进行开放式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调研,从企业的营销策划实践中汲取经验,掌握策划技能。也可由企业安排培训和场地,组织学生进行营销策划的实战操作,教师与企业营销部门人员可以联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考核。各种商业场所以及网络等均可成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拓宽营销策划课程的学习渠道,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会奇,王健宇.我国营销策划教学的问题及教学方法研究[J].成人高教学刊,2007(6):17-20.

[2] 卢毅,韩军辉.“团队项目训练法”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以“与爱同行”营销策划综合训练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72-174.

[3] 朱善国.大赛驱动式教学法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338.

[4] 朱捍华.大学生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综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9(5):79-80.

第3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如学生在学习路基路面工程、土木工程材料中进行课堂讨论及专业导论课程后安排认识实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而且可以为其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材料后到材料生产与施工企业学习材料生产工艺和根据不同工程特点选择材料,并针对实际问题应用基本理论提出解决方案,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可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过程的融合递进式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融合和促进。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质就是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基本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先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在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环节同时,在设计与施工实践教学环节时更要注重授人以“渔”,教育学生学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岗位的就业需求。

2.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着要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增加实践环节的同时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内容,但理论教学的地位并未改变。因此,这就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科学安排和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基础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互相融合,互相补充。

3.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各类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建筑材料制造企业、造价咨询企业等,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道路、桥梁及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及检测等,而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有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教学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生产和施工节奏。

三、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

1.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3周)、课程设计(附属于各专业课,共计4~5周)、毕业实习(2周)和毕业设计(13~15周),存在着实践环节时间不足、系统性差、对实际工程缺乏深入的了解,达不到培养学生设计施工能力的要求。此外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也未能有效地与工程实际接轨,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作为应用型工程类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满足实用性与工程性的要求,还要满足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行“3+1”培养模式,明确要求需有1学年的企业培养过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使教学实践环节更加系统化,彻底改变了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的现状,使学生能沉下去,系统地深入了解实际工程,加入企业设计队伍,真正地参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工程设计过程和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实际工程存在的问题加以思考,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建立稳定的企业实训基地。与传统的以校内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上校企联合。除了校内培养方案以外,还要制订企业培养方案。为了保证企业的有效参与和培养质量,应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学生在实际参与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过去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从而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

3.应重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工程实践经历,青年教师必须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了解工程动态,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此外,应借鉴国外“实践教授”模式,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建立一支稳定的、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队伍。

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质

1.打造创新训练平台,强化创新能力考核。“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在理论教学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设计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一套渐进式适合学生能力拓展的培养体系。在制定教学计划中,特别要注重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要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基地,充分利用课程实验、课外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专业实践提供平台,结合理论教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能力学分,即学生完成规定的创新能力训练内容,并达到一定要求,就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强化创新能力的考核,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体系。

2.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将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型科研项目,形成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充当科研助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科研过程,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懂得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收集文献资料,在科学研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

3.增加工程项目设计、施工性实验内容。专业实验课程应结合工程实际增加设计性、施工性实验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具体工程进行设计实践,探究工程施工过程,积极开设体现“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增加有关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关的学术论点、争论性问题、当前学术动态等向学生做引导性讲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相互讨论。

五、教学质量指标及监控体系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校内,各高校都有一套完善的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质量指标和监控体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能力培养,因此,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质量指标及监控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建立健全质量指标及监控体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而且培养过程涉及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因此,制定教学质量指标是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前提。而质量监控是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关键,由教务处牵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组织协同,建立“全员”(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企业指导教师)参与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企业培养环节等)的监控,并确保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

2.建立完善的职责体系。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专业各部门各负其责,专业负责人要组织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规划,落实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负责人要安排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教学方法研究等工作;学工老师要加强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和跟踪本专业教学实施过程。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建设,课程负责人要承担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制订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规范等工作。

六、结语

第4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专利申请

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创新目标的迷失性

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知道要创新,但不知道为什么要创新。学生的创新成果中大部分是局限于理论,几乎没有成果可以转化为产品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所以很多学生创新目标迷失,认为即使做了一些创新工作最后的结果是没有意义,既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又产生不了经济效益。通过对学生进行专利意识和专利申请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就使学生的创新成果一方面可以通过专利进行保护,另一方面这些成果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就使学生创新的目标更加明确,创新的动力更加充足。

1.2创新成果的局限性

目前,我校有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但是这种意识和能力主要是学生自主具备的,缺乏统一、系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成果更多的是源于生活中的小灵感、小发现,现在这些小灵感、小发现能够被挖掘出来主要是通过一些科技创新竞赛,但是受到竞赛类别、数量的限制,被挖掘出来的量很少,很多优秀的创新灵感一闪而过,学生缺乏将灵感继续研究下去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专利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更多优秀创新灵感就可以被充分挖掘,因为专利申请没有数量和类别的限制要求,可以给学生提供宽广的创新舞台。

1.3创新过程的随意性

从目前部分学生的创新成果来看,其内容涉及范围很广,这种内容的广泛性体现出学生素质的综合性,但也大大影响了创新的专一性和深入性。现在学生的创新现状是随意性比较强,想到什么做什么、老师要求什么做什么,往往对某一类的创新没有深入研究。这种随意性的创新过程很难产生重大的创新成果,也很难产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通过对学生进行专利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阶梯型的专利申请。有初步的创新成果可以申请实用新型等较为简单的专利,有更进一步或成熟成果可以申请发明专利等有技术含量的专利,这样就使学生创新可以形成较强的专一性,能够更加深入的进行创新研究,从而改变目前随意性较强的现象。

2专利申请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2.1促进对问题的探索

目前大学生群体申请专利的技术创新绝大部分为传承性创新,这种创新方式虽然创新程度较低,但是非常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要进行继承性创新意味着首先要发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这种对问题的探索精神正是目前大学生缺乏的创新精神之一。在专利创新的过程中,大学生首先要去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必须首先要就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学习,通过这种学习能够很好的掌握本领域的技术状况,从而实现对问题的良好探索。

2.2利于掌握本领域的前沿技术

在实际指导学生申请专利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对自己提出技术方案充满信心,认为自己的技术方案是目前本领域内最好的技术方案,而且这个技术方案绝对是原创方案。经过检索往往会发现,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存在类似的方案。那是不是说明学生说了假话,这个方案是抄袭的呢?通常不是这样的,而是因为学生刚刚接触专利,还不懂得检索现有专利技术,自己的创新技术方案和前人的技术方案碰到了一起。而过一段时间专利申请的摸索,学生就能够自行检索,掌握本领域前沿技术,学生们后续技术创新也就以此为平台,能够走到本领域技术的最前沿。

2.3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要想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把学生放在真实的环境中去。虽然就专利申请本身而言,并不需要实物或模型,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凡是这方面取得成绩的同学都是动手能力不错的同学。在专利申请材料提升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修改模型,往往是能够制作实物和模型的同学,其作品技术含量会有更好的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动手实践能力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构建

3.1学生自主传帮带平台

新老传承是很多工作的优秀经验,通过建立专利申请、学生科技创新的新老传承平台,使得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不断线。学生自主传帮带平台的建立首先要培养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学生,通过这批优秀学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慢慢聚集更多的学生。这项工作也是整个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并且是难度最大的环节。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项工作做好了,也就给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开了个好头。其次是要注意形成年级梯队。在各类创新团队组建的过程中,一定要包含各年级成员,促进他们相互交流、相互提升,等高年级同学毕业离校后,低年级同学才会成长为主力。

3.2教师指导提升平台

指导教师在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打造一支有能力并且愿意指导学生教师团队就成为工作的关键。首先学校要通过相应的制度保障指导老师的经济待遇、职称待遇等,使得老师有可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中来。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很多时候老师一开始可能是被动的参与到项目中来,随着学生不断的和老师接触,老师往往会被学生的热情、求知欲多打动,会从被动变成主动,一旦有了指导老师全身心的投入,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就具备了良好的平台。

3.3学校制度保障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建立经济保障平台、奖励保障平台、保送研究生等制度,使得学生有了更好的参与积极性。学校通过科研项目立项、专利项目立项、专项经费等措施,给学生科技创新研究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项目研究中去。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只要学校能够建立良好的学生自主传帮带平台、教师指导提升平台和良好的制度保障平台,学生进行专利研究和专利申请就具体了很好的基础,而学生专利研究和专利申请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有利于掌握最新前沿技术,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良好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第5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字】创新工程;普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引言

创新指的是在已有思维模式利、知识以及物质的基础上,提出不同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并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和方法等,以取得一定的有益效果。在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的过程中,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对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来说,想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积极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部也积极的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训练,大量多层次,多角度的创新工程项目和科技竞赛也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出来。本文,笔者即对创新工程普及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进行探索。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可以促使大学生积极地回顾自身学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实现高校大学生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为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等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多方面发展,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多方面综合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大学生的创造意识。于是,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最终实现全民族创新主体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

现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知识来说,本质便是不断的创新。而想要实现对各种知识的创新,更好地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便需要大量具备较强的创新欲望的和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人才来予以实现。只有拥有数量巨大的创新性人才,才能占据有利的制高点,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一席之地。所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势在必行。高校的大学生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抓住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主动权必不可少。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创新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课题,对高等教育来说更是如此。长期以来,我国也一直十分注重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获得不少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认识水平问题。目前,很多高校虽然都或多或少的开展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或者活动,但大多力度不够,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学校没有清醒的认识到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在相关活动经费方面的投入较小、不够及时,活动时间安排等也较少。于是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种创新活动大多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出现,无法获得较好的培养效果。其次,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活动的时候,都较为随意,缺乏必要的教师引导等,对学生的辅导力量不足,导致各种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另外,在组织叙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时候,没有注意对活动效果进行控制,于是导致很多学生在活动一开始参与积极性较高,但时间一长却失去热情,无法继续坚持下去。加之很多学校存在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以及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没有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配套措施,凡此种种,导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方面不尽如人意。

三、普及创新工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与教育管理部门和各个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均存在较大的联系。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需要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来予以大力的普及。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各种创新活动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如下一些方面予以尝试:

(一)为学生制造创新机会。

为了更好地对更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首先需要为学生制造尽可能多的创新机会。学校可以以学院(系)为单位积极地对本院(系)各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创新能力水平等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并与学院(系)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鼓励广大教师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广大学生提供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机会。并充分发挥出教师自身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为广大学生保驾护航。在这一过程中,学院(系)可以积极地采取多种措施,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对表现出色的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课时予以补助等等。然后,学院(系)可以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创新工程项目中,呼吁大家踊跃报名。而后,对学生的报名情况进行统计,并按照具体的创新工程项目类型进行详细的分类。之后分配给相应的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也为教师们的各种创新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实现了双赢。在积极吸收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工程项目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合理的安排。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其知识储备还较少,科研能力还不够强,无法胜任难度较大的科研创新等工作。因此,对于这些学生,要鼓励其以参加各种基础学科的竞赛为主,避免打击到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于那些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知识储备,科研能力较强,因此可以积极的安排其参与到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研究活动中,以更好地促进其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各学院(系)还要积极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各种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院(系)可以争取各方资源加大对各种创新培养活动资金的投入,设立各种创新基金,并积极成立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实验室等,为学生各种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校还可以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学分等方式,为表现突出的学生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活动。此外,对相应的指导教师,也要制定出一定的奖励措施,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创新活动的实际成果与教师的岗位聘任以及年终考核等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激发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创新活动的最终效果。

(二)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为了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学校还要积极地鼓励各个学院(系)对原有的教学计划予以合理的调整。首先,在低年级开始,学院(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科研训练方面的课时。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先由学院(系)的教师自行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提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综述性等科研课题,然后由学院(系)进行统一的汇总。汇总之后再公布给学生,由广大学生进行自主选题。在学生进行自由选题后,学院(系)要指派相应的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以保证学生研究课题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对实践教学中实践技能模块方面的学分进行合理的调整,适当减少课堂理论教学模块方面的学分所占比重,并适当增加实践技能模块方面学分所占的比重。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之中,自然科学类专业和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技能模块学分所占比重往往低于30%和25%。应适当地提高其所占比重,如,可以将比重设定为40%以上,并制定一定的学分抵消措施。如果学生参与各种竞赛获得名次或者奖项,以及在各种期刊杂志发表文章,可适当抵部分选修课学分等。例如,南开大学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创新能力”抵算学分的政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挑战杯”、创新创业比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种竞赛,以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将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予以进一步的升华、提高,并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南开大学还将学生的获奖等级分为四档,即校级创新立项优秀成果和市级以上单科竞赛,以及国家级科技竞赛和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对于获奖的学生,在经过项目申报以及学校专家组的严格评审之后,因为具有不同的“创新能力”等级,可以分别获得一到四个专业选修课学分。于是每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在学期期间获得的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奖项来申请相应的学分,并计入学生毕业所修总学分数。另外,各高校还可以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等安排自身的修学计划,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创新实践环节。

为了更好地提高创新活动的效果,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实提高,学校需要注重加强创新实践环节。通过创新实践,学生可以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在各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出自身创造的火花。首先,学校要积极的为学生打造创新实践平台。例如,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地与其他高校以及企业等进行合作,开展联合创新实践培养,积极开展高校之间以及校企之间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实践机会。对于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积极地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即在本校西校区设立了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该基地拥有8个现代化实验室、1个多媒体教室以及1个计算机机房,具有大量技术先进的多种高科技装备和仪器,资产总值300万元。通过设立该基地,有效地 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该基地采取集中安排与学生自选相结合的作业方式,改变教师准备、确定方法步骤的方式,由学生独立提出设计方案并独立或合作完成。 在保证完成一定数量的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可充分利用实验条件,提出拓展性、延伸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或具有创新见解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自由选择的时间内,独立或小组共同完成。将论文式实验报告、科技报告和项目成果等作为学生实验或工程训练的考核内容。例如,在基地的创意组合课上,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创新设计能力。学生可根据基地提供的设备功能要求,自己进行方案设计,并将设计方案按比例组装成实物模型,模拟真实工作动态演示,直观调整、验证并改进设计方案。基地每年还组织创新设计比赛,由学生自选题目,提出设计方案,经创新评委会的评审,可立项的方案,学校予以经费支持,基地并指派指导老师协助完成。于是,在该创新实践基地的大力支持下,该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其次,高校要注意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内部的创新活动,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学校可以指导各学院根据本学院各个专业和年级的实际特点,设计出针对性较强的,趣味十分的科技活动,例如电子设计校园大赛等等,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高校还可以定期邀请校外以及社会上的专家学者等来学校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报告会等,并组织学生集体参加,以不断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增强其创新意识。

(四)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在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还要注意不断地进行总结回顾,及时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各高校要定期对本校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活动进行汇总。然后,组织各学院(系)的教师一起对活动的成效,尤其是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根据问题,学校要及时地提出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措施予以完善和改进,并制定出更加完善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开展创新培养活动。例如,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即在深入学习国家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高校工委关于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相关文件精神之后,积极地对本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情况予以回顾和反思。该校将本校的学生创新培养工作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审核宣传,然后是推进实施,接着在半年度进行总结提升,并进行继续的推进实施,年底进行年度总结提升。在审核宣传阶段,该校开始研究部署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实施方案。后进行推进实施,并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沙龙活动,不断回顾总结本阶段的工作效果和问题。而后学校会开展半年度总结提升活动,对上半年的活动开展情况和经验做法予以总结回顾,制定出下半年的具体安排。随后继续进行推进实施,并认真落实每周工作计划,合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到年终的总结提升阶段,全校会认真总结全年度学生创新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经验做法,形成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制度成果,探索增强内生动力、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不断地总结回顾,该校的学生创新能力活动开展的有生有色,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结束语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是现实和时代的需要。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并积极分析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较为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普及创新工程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相信,随着创新工程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将会被培养出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稳步提高。

致谢

本项目得到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项目号:2013JSJG155)和江苏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号:XJG201259)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刘青林,张新虎,魏彦明,等.实施大学生创新工程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J].甘肃科技纵横,2011,40(6):116-117,110.

[2]佟会文,佟绍成,卫绍元,等.实施"大学生创新工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24(6):125-126.

[3]尹喜云,南.实施教育创新工程,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237-238.

[4]章成伟,何德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1,(4):48-49.

第6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10-02

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21世纪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其社会成员有更大的适应性和更高的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灵魂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本科高校主体上分为研究型、研究兼应用型和应用型三类。每一类型的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侧重点会有较大不同,地方本科高校侧重于应用实践能力的创新。针对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着重剖析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很多,但笔者认为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是比较有效的两种方法。

1.依托学科竞赛,提升创新能力。近年来,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蓬勃发展,通过学科竞赛,强化了教与学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热情和潜能。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宁德师范学院是2010升本的地方本科高校,将自身定位于应用性和地方性高校。升本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台了鼓励师生参加学科技能竞赛的一些政策。如在教师职称评定时,可将竞赛获奖等级等价换算为对应级别的学术论文。而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根据赛事主办单位和获奖级别,给予减免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学分,奖励奖学金绩点分和学士学位绩点分等一系列措施。通过这些举措,调动了师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该专业是2012年设置的本科R担从2013年开始参加学科竞赛至今,先后参加国际创新与发明展、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等,共获得国际金奖2项、银奖1项,国家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5项,省二等奖16项,三等奖9项。另外,参赛的部分作品还申报了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通过学科竞赛,学生获得了荣誉和学校给予的各方面奖励,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竞赛中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很好结合,能够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三维软件》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作品的设计方案中。为了制作样机,学生必须学会操作各种加工设备,从而使他们获得了很好的实践锻炼。

2.结合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学生创新项目是指国家为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而设立的面向本科学术层次的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3类。同时,按照项目设立的等级来分,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项目。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不仅获得了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首先,在设立创新项目题目时,大学生必须对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形成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其次,创新项目的本质是创新,学生在开展项目过程中,通过理论计算、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等途径来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有利于树立学生创新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未开展项目时,学生认为创新高不可攀。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他们的创新思路不断涌现,创新成果也随之获得。仍以我校机械专业为例,近三年,机械专业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9项。项目研究成果包括制造样机,发表学术论文和申报专利等。

二、加强激励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建设

我校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较好地提升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促进了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是,在取得一些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或不足。

第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制度有待完善。在开展学科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过程中,需要占用老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一方面,本科生上课时间较多,必须在完成繁重的上课之后,挤出时间参与学科技能竞赛和项目;另一方面,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虽然学生为主体,但是不管是学科竞赛的方案设计和样机制造,还是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立项、实验设计、结题验收等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指导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势必会占用到老师的时间和精力。必须本着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原则,采取相关的奖励措施方能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宁德师范学院在学科竞赛方面出台了相关的激励举措,但是在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方面还缺乏激励政策,后续还应加大激励机制。

第二,管理体制有待提高。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孤立课题,需要认真思考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要“做什么”,“如何做”。许多高校在开展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中,缺乏顶层设计和规范的管理制度,造成相关教学单位和部门之间发生“各自为政、互不沟通、彼此争功”的情况,导致学生盲目参加竞赛(项目)或应付参赛(项目)或疲于参赛(项目),使学生和教师逐渐产生抵触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想法。

第三,创新学分与人才培养方案有待融合。我校及大部分同类新建本科高校虽然提出增加创新学分,并将其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中,但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学分不占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时指标,只是用其抵减通识选修课学分,也就是说专业素质创新学分只是人才培养方案相对独立的一个体系,而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为了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做得更好,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首先,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让教师和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其次,结合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具体情况,修订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相关方面的选修课程;最后,在经费、实验室开放、人员和场地等方面加大力度,避免师生屡屡碰壁的状况。

三、结束语

学科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受到训练和培养,活跃创新氛围,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两个良好平台。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两个平台,把教学工作、奖励机制、课程建设、管理体制等与科学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董勤岭,刘康伟.大学生创新教育与高校教学改革[J].科学教育论坛,2005,(18):174.

[2]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3]方原,丁晨曦.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北京教育,2012,(11):49-50.

[4]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5]李晓.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2):155-160.

第7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一、了解科学家探究化学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化学创新的意识

化学学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无数科学家艰苦奋斗,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适度地介绍经过精心选编的富有启发性的典型实验史实,设计一定的情景,按一定的逻辑体系去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规律性知识,了解科学家探求化学奥秘的思维和实践方法,培养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探究事物的规律的意识。如在《空气》这一课题中,我让学生上网查找历史上有关对空气认识的相关资料,设计一定的情景,按时间和背景以及对当时科学界造成的影响排序,了解科学家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并列举拉瓦锡著名空气成组成的实验,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拉瓦锡,面对这个实验, 你能否坚持12天?面对实验的现象,你是否又可以得出些什么结论?了解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二、激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创新能力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分析思考、创新设计,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引导学生敢于冲破旧的条条框框,应积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问题,从引导学生对思维发散过程中所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评价,集中主攻方向,从中找到相对最佳结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一次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确实发生了反应的实验设计中,学生们共设计出了十几种方案,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六种:

1.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若有气泡产生,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2.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两者的反应

3.把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即可看到溶液上升到试管中。

4.如在一个装饮料的塑料瓶中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往其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塞,用力震荡,塑料瓶瘪了。

5.拿一个玻璃管,在其一端套上一瘪气球,另一端插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烧瓶的单孔胶塞上,然后,往烧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塞,用力震荡,烧瓶中的气球膨胀起来。

6.用一根玻璃弯管,一端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另一端插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锥形瓶的双孔胶塞上,然后用分液漏斗往锥形瓶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看到烧杯中的导管里有水上升。通过以上学生自己思考设计的实验,不但巩固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查找一些实验用的相关资料,自己动手找一些代用药品和仪器,并自己设计组装。

正是这些过程,学生们既动了脑,又动了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转贴于

三、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究

传统的实验模式是采用教师讲授化学知识,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如氢气的还原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讲氢气具有还原性,再通过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验证,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输出——反馈”的低级阶段。若把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改为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首先进行预习点拨:

1.氢气能跟单质的氧气反应,它能否跟含氧的化合物反应呢?(如氧化铜)

2.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3.该实验的成败关键是什么?

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发现问题,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学生分组实验,教师适当指导,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并为将来的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鼓励学生做好课外探究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方法、技能的养成,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各种化学探究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课外实验的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给予适时鼓励,帮助学生完成这些实验,使学生具有成就感,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1.将“小实验”变成现实。在化学教材中提供了许多“小实验”,小实验具有取材方便、方法简单、趣味性强效果明显等特点。“小实验”除可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整理数据等能力外,还可培养创作能力、发现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师除了可在授课过程中巧妙恰当地穿插“小实验”外,还可组织课外实验小组,有计划地进行“小实验”。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创设实验条件,使“小实验”能顺利进行。例如利用铅笔芯做石墨的导电实验;结合硬水软化的教学,布置学生检查水壶,热水瓶中的水垢,动手用化学方法除垢;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知识时,让学生观察家里的金属用品——金、银、铝、铁等物品的锈蚀情况,并采取防护措施。这样做,扩大了学生的实验范围,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2.开展实验设计方案竞赛。根据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教师可提出一些研究的方向,启发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应定期收集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认真审阅,对合理性强、实验结果准确性高的“作品”,要给予表扬和奖励。

3.开展“小创作、小发明”活动。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方案设计竞赛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创造条件进行实验实践活动。活动方式可多种多样,既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设计项目的实践过程,又可搞现场制作比赛,还可将现成的教具改造、加工等。

第8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高职营销人才;创新能力

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697.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072.3亿元,年均增长12.6%,占全市GDP比重的13.4%,居于全国首位。如此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潜力巨大,但通过调研发现,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为例,文化创意产业存在人才结构性短缺、供需不匹配等矛盾,主要表现在创意人才不具备市场经营才能,不能将原创作品“产业化、市场化”,这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

二、文化创意企业营销人才需求特点

(一)文化创意企业人才分类与营销人才定位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包括内容创新、生产设计和交易三大类。第一类是原创人员,他们主要提出创意,是产品的构思与创作者。第二类是技术人才,他们主要进行创意的引导和加工,把创意以完美形式呈现出来;第三类是创意产品的经营者,他们主要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推广与管理工作,实现创意最终产业化。当然,能把三者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属于高端人才,是文化创意企业最渴求的,可惜市场供给十分缺乏。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主要属于第二和第三类。具体到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转化。

(二)文化创意企业对高职营销人才的需求特点

1.文化创意企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情况

2014年后半年,笔者走访调查了北京市通州区十多家家文化创意企业,了解他们对高校大学生人才需求情况,发现超过60%的文化创意企业对大学生学历并不是特别要求,需要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对高职学生有接纳和发展的空间;一半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对大学生专业有要求,营销专业的学生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在产品的市场化方面有一定的专业优势;职业能力方面,文化创意企业看重的排在前五位的能力是创新能力、专业基础、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执行能力,其中63%的企业首先看重的就是创新能力,这也显示出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特性;而职业素养方面,为人诚实、积极主动、有责任感、严谨踏实、能承受压力则是文化创意企业最为看重的五个方面。在招聘大学生时,文化创意企业看重的是个人能力、社团学生工作经历、实践经历、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对学历、专业、成绩、获奖情况、文艺专长等方面一般或不太重视。通过调研还发现,虽然专业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于文化创意企业而言,行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进入企业可以进行短期培训,很快就能上手,但是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和素养需要在学校就培养得很好,这些才是企业最为看重的。

2.文化创意企业对高职营销人才的需求特点

营销专业的高职大学生,因为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所学课程、就业岗位要求的关系,在团队协作和执行力方面比其他专业相对更有优势,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学生,想从事文化创意工作,除了进入文化创意企业必须进行的业务培训外,最需要的就是在校期间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这也恰恰构成文化创意企业对高职营销人才需求的重要特点。

三、目前高职营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关注

目前高职院校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大部分以针对需求的市场调研为依据,根据岗位要求,设置课程安排,具有通适性,有些虽然有具体方向,但行业特征明显,更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包括市场营销知识、市场调查与分析知识、营销策划知识、商品推销知识、销售管理知识、创业知识以及相应能力,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创新能力的很少。有些课程例如广告策划、公关策划类似的课程具有创意思维特征,但因为鉴于实际教学条件的制约,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广告公关活动创造的过程,自主培养创新能力。

(二)教学实践课程考核标准欠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

高职院校营销类专业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一定比例的实践课时。但在考核标准上,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比如市场营销课,虽然也会有实践课时,但基于课程安排、教学计划、课时分布等原因,只是安排一定的课时,学生完成指定任务,回到课堂进行展示,教师在评价此任务时,更多看重的是内容和完成过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不会占太大比重,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校企合作范围制约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的锻炼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模式已经被广泛认可和采用。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进入合作企业实习,为了保障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效果的评估,一般高职院校愿意与大型企业合作,学生进入企业后,工作内容程式化,例如营销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店面销售或者促销活动,帮助企业提高短期销量与利润,学生在此期间得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也提高了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短期效果显著。但是大企业一般工作内容和流程固定,考虑到风险和成本问题,需要个人创新和发挥的地方较少,对于高职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独立思考、提出方案并有权利解决问题这样一整套完整实战的可能性很小,创新创意能力无法得以培养。工学结合主要是通过一段集中时间的岗位实践,布置给学生实践任务,也是常常有一定标准,学生自我发挥和创新空间有限。

(四)技能大赛和创业实践参与面限制学生整体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营销技能大赛是指学生和老师一起参加校级、市级和国家级的技能比赛,这种比赛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比赛平台自己发挥,例如开展市场调查、制定计划、撰写方案、执行方案、评价方案,因为是参赛项目,所以院系重视,人力物力的投入和保障更多,能完整执行下来,创新创意能力得以培养。但因为选拔机制、比赛规则等方面的要求,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参加,大部分学生缺少机会,学生整体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受到限制。大学生创业教育现在高职院校非常重视,近几年开展如火如荼,尤其是营销类专业的学生,对此更有优势。但由于政策、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加之学生创业意愿、能力水平差异,所以只有少部分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大部分学生仍然得不到这种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

四、高职文化创意营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一)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整合课程内容,强化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方面,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可以进行对一些课程进行合并整合,把侧重理论和侧重实践的课程相结合,变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例如市场营销课程和市场技能大赛沙盘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就能通过技能沙盘的训练转化为实践,而不是分割开来,避免学生遗忘,及时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并且通过实践,也利于融入自己的思考,无形中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再例如拿出顶岗实习的部分课时,把广告策划课与顶岗实习结合,由学校负责提供企业资源,让学生在广告策划课堂上深入广告公司实践,撰写广告策划方案,并将此方案是否得到公司认可为标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就是电子商务课课程,可以和大学生创业实践课程结合,采用项目制教学,学生自主独立思考,以团队形式创建网店,不光看网站的建设,同时参考网店的经营情况,考核学生成绩,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当然,这些都需要合并课时甚至学期,对教学课程设置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改进评价机制,加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文化创意企业重点关注学生的创意创新才能,对于营销专业的高职生,虽然可能不会参与企业产品的创造和生产环节,但是也肩负着了解和传递客户需要,实现创意产品到客户的市场化等重任,所以营销人员一定要思维灵活,善于接纳各种创意元素,不断打破旧的传统,构建新的模式,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些都是创新智力和意识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创新,评价标准加大创新能力的比重,例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可以将策划方案是否被企业采纳作为评判标准,如果必修课程有难度,可以利用选修课程多开展一些创意大赛和成立创意小组,注重个性化教育,锻炼学生创意思维能力,把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次数和评分纳入学时,从评价和考核机制上真正融入创新标准。

(三)校企合作加强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

文化创意产业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产业,营销专业的高职学生如果想从事并且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作,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意创新意识。院系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一方面可以与大企业合作,另一方面要多寻求和开发与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合作的机会,学生在中小型企业实习相对比较灵活,而且中小企业人员较少,每位员工的角色较多,学生更有机会参加项目的创意、设计等工作内容,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好的机会。

(四)学校加强对大赛社团和创业组织的投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大赛和创业项目都可以很好地培养营销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因为资源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参加或者受益。学校如果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给予物质保障,营造良好的参赛和创业氛围,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其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90后的大学生喜欢用自媒体接受和传播信息,学校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创新创意能力的展示,例如学院网站,微信平台等,进行创意创新活动宣传、展示和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和成就感,让创新氛围深入学生内心,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常态。

参考文献:

[1]赵瑞霞,文化创意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策略研究———以营销策划类人才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7):165.

[2]肖俊,文化产业背景下高职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策略[J],文化艺术研究,2016(46):36.

[3]余翔,高职创意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企业技术开发,2012(12):98.

第9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试论 初中 物理 教学 创新 能力 培养

教育责无旁贷的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任,物理课肩负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使命,现就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如下几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并希望通过初中物理教学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一、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素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教师的语言要对学生充满希望、鼓励并具有感召力,学生才能买你的帐,教师要随时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反应情况,为学生释疑解难。如果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要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把问题、弄透,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进行挑战,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给予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在课上或课下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鼓励学生和教师讨论问题,力求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充满情趣。只有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取得双方之间心灵的沟通,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只有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完全平等、充满生气的课堂气氛,学生才敢大胆质疑,才乐于与教师展开讨论,才会勇于探索,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物理实验的探究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和规律大多数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可以增强直观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性实验并鼓励其大胆创新和想像,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以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以发挥其创造性。如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中,小组学生完成了“伏安法”测量后又有意地诱发他们创造思维,让他们再次讨论、分析和考虑获得新方法,并且设计实验电路,选择实验器材,优选实验步骤,得出实验结论。然后对其方案进行及时点拨,以至于一部分学生在探索、操作的过程中,设计出了“伏伏法”和“安安法”测电阻的新方案,同时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创造的热情,让学生感觉上实验课既是一种收获也是一种享受。另外,老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手、动并动,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为了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化,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索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

三、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养成了 “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的困惑,破除“传统教育”的许多观点,用现代教育理论培养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在物理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看等活动都应如此。凡是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得出的结论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日久天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

四、激发成功感和和自主评价意识,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