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选题要慎重。
由于把握不准学生心理,这学期我校高一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是由几位老师磋商后定的,没有事先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这就造成学生对课题的兴趣不高,不愿忘我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本期我们的一个子课题是《观察月亮,摸索月相变化规律》。当时我们几位老师想的是看月亮谁都会,这个课题便于开展,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锻练学生的耐心,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要定时观看一个完整农历月的月亮,下半月的月亮还要在下半夜起来看)。课题的出发点是美好的,但是后来才知道根本不具可操作性。事先没有考虑到古蔺冬季云雾之多,一个完整农历月,学生只看到一次月亮,根本不能通过观察来研究规律。因此教师在确定研究性课题前应做好两个工作。一是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要充分论证课题的可操作性。
二、发挥好教师的组织、推动作用。
研究性学习当然是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过程的实施,还是结果的形成,都要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在学生开展起研究性学习后是不是就安安逸逸的等着学生出结果呢?当然不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更离不开教师。没有教师的组织、协调,地理研究性学习很难顺利发展。就以这次收集月球资料来说吧,我没有想到要给五个研究性小组分工,等一个月后把学生收集的资料汇总时才发现,不仅班与班之间内容重复,就是同班的同学之间也有很多是重复的。
现在我们特别强调竞争意识,加之年轻人谁也不服谁,因而很难自发形成分工协作,步调统一的集体。而现代科学研究尤其要讲合作,单干出大成就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这就需要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协调好学生,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的研究性学习还需要学生深入社会,需要其它部门的支持,这对于十五、六岁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是无法独立完成的。老师要象教孩子学走路的妈妈那样,既不包办代替,也不能让他受伤灰心。教师必须具有自身研究性学习的体验,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创造性运用,方能得心应手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三、关注过程,着重情感体验。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为了进一步阐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范畴,在此首先讨论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旧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4.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供应价格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本文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
作为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具体设计,同样可以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特征作为参照物,甚至直接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批评意见作为设计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依据,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以达到的范畴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据此可以推断,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其次,是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十分相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生根标准的,愈是能够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同样,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愈具有广泛迁移的价值。所以,在确定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时,除了上面所说补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不足外,在不足之中更要突出这种根本性,即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所必需的因素。
2.学习内容的设计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区别,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以间接经验——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是以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为基础的。因此,同样是学习信息技术学科范围里的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注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和技能,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却注重使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坚持这一根本区别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例如同样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擅长编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缩写程序去查询实际的数据库信息,擅长网络知识的确学生可以选择网络并行数据处理、网络防火墙等内容进行研究,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
关键词: 阅读能力 研究性学习 如何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的挑战,现代社会急需创新人才。而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小学阅读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但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然而,“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传统观念至今影响着一些教师,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仍然在某些课堂上盛行,小学阅读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你不想学,我让你学;你不会学,我逼你学;我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我让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学”的状况,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未来社会里,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要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针对人生的有限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提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新大纲中就指出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而“主动研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获取阅读知识,形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要经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一系列对问题的研究过程。也就是说,阅读中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主动研究”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敢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到经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既是理解课文、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前提,无疑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概念释义和理论依据
(一)概念释义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科学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1.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认识的全过程;2.学生的认知活动应当是一种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活动。研究的知识经验既可以是间接经验,也可以是直接经验。研究的方法注重过程不单单指向结论。当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的环境中进行的,有别于个人自发的、个体的研究活动。而教师则主要担当阅读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1.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或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
2.研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3.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这样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开放和充满新意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和释放。
5.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努力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实施方法
根据学习的一般结构,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分为定向、行动和反馈三个环节,使之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结构体系。具体如下:
(一)定向环节
从阅读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一般的学科目标相比,呈现综合和全面的特点。因此它更强调通过阅读问题的探索实践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具体地说,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强调以下几点: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阅读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阅读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展开。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等。这些活动将有助于激活学生阅读学习的知识储存,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和同学、教师、家长等建立多种联系,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并从中养成欣赏和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
4.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只要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学生要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中,真正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同时,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也都需要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锻炼和培养。
(二)实施环节
以落实阅读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为重点,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1.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实践体验是学生获取信息、自我完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点多,探究欲强,因此阅读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
(2)指导性原则。“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不仅有利于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的盲目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取自信和动力。
(3)激励性原则。小学生好动、兴趣点多但往往没有持久性、耐挫力弱,这些特点会使一部分学生在研究的半途中失去兴趣或信心。因此,在实施中教师要可能地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
(4)基础性原则。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重在体验,而非结果,教师不应强求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
2.确定内容
(1)开放性。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义、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均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个性特长和才能的发挥留有足够的空间。例如,在“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研究课题下,学生既可以从“课题”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从“段落大意”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从“抓重点句”出发来确定确定研究步骤、研究方法、效果表达等,至于研究步骤,完全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方法可以从“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分工―合作研究”中选择,效果表达也可以从“现场演示、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中自行选择。
(2)探究性。探究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常不是由教师“灌输”现成的经验、方法,让学生来理解、记忆和运用,而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教师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境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例如,在关于“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的问题中,可以由教师介绍因看书速度慢导致效率不高的例子引出,也可以由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再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加以实践。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研究课题和阅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着眼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因此,在学生学习阅读的间接经验的同时,要提供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如前面提到的“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怎样提高阅读速度”,在学生通过研究习得了经验,掌握了方法后,教师就应当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再研究,使他们在强化方法的同时,也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兴趣,提高了积极性,逐步形成了全面参与的心理趋向。
3.组织形式
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1)小组合作研究。这是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4人组成课题组,学生自己推选组长,通常由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这种形式通常采用“开放式作业”的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的开展研究活动,用一周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3)全班集体讨论。全班学生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研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分享初步研究成果,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学生们在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化研究。
4.一般步骤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这时,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研究动机。
(三)反馈环节
从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完成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小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知识储备量较少,兴趣点容易转换,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在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评价中必须依照以下原则进行:
(1) 实践性原则。对于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能太注重成果,而应重在引导他们体验参与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在评价中,应该多关注他们“是否做了”,不必太关注“做得好不好”。
(2) 阶段性原则。对于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可以采用分阶段评价的方法,不断地为学生制定一个个小的目标,有利于激励他们去完成。成功的学生可以获取动力,失败的学生在下一阶段又是新的开始。比如在“选题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分成查阅资料、访问、展示三个步骤进行阶段性评价。
(3) 多元性原则。对于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评价不应只有教师来决定。教师往往对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会导致评价的不全面,而且不少学生希望自己能够从其他方面获得鼓励自信的肯定。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由多方面来进行显得更为公正和有益。比如,在每次课题组活动中,既可以要求组长为组员打分,也可以叫组员对组长进行评定。
(4) 激励性原则。运用表扬、发奖、勉励等方法激励学生的做法应该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中,无论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遭受失败的时候,无论是在量化评分的时候还是定性评价的时候,都应以激励为主。教师对于学生在自主研究方面的激励正是日后学生努力培养这种习惯并取得成功的动力所在。
(5) 发展性原则。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新奇的事物,他们往往会经历一个由陌生到逐渐熟悉的过程,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入佳境。因此,评价应以后期为主,后期的研究成功往往代表了他们较高的水平,前面几次应以鼓励参与为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练成读的能力。做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的一个最佳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研究性学习各方面的工作,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一、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
以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让我们认识了研究性学习,这种全新的、超乎传统教育模式的学习方式深深吸引了我。
那么,何谓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即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索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实现学习与研究的和谐统一。
二、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把握
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一生都需要,并应不断得到发展的。从这意义上讲,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学生容易选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比较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开放性特点。
(1)最好的教学法——兴趣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的要点。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学生产生了兴趣的起点上,才会引发积极的思索和产生探求未知的愿望。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废寝忘食。
(2)合理质疑——激发学生思考。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给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活动!要善于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问题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让学生在不断提出新问题,认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中提高综合素质。
(3)可操作性——学习信心毅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考虑是否具备观察,调查,实验等客观条件,包括学校条件,学生条件,社会条件,只有这样,学生的研究才能按部就班,有事可干,有充实感,有成功喜悦感。因此选题必须来源于学生身边周围发生的问题或者通过学生老师共同努力就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以做到切实可行。
三、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指导学生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生活环境等细微变化及本质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正确、客观、敏锐的发现问题能力。有了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而要设法将个别问题转换成众人问题,让大家相互讨论,充分利用教育机智,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促进其个体的健康发展。
拓展高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我认为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四、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讲,通常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认真选题并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初步论证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起始。科学家们都认为,提出问题是学得真知的关键一步,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假如提不出问题,那么就很难想象他真正地学到了什么。
(2)通过教学中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惊喜地发现,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真正学生自己学,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第二,研究性学习给我们的教学方式及老师提出了更新的挑战。研究性学习让我们的学生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学生人多,思维不受限制,老师的引导如何发挥作用,这就给我们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随着涉及的面越来越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人文精神;价值
实践既是按照对象的本性改造对象的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又是一种为满足人的需要、体现人的目的性的自觉能动的活动。人们实践的成功必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教育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符合教育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又要符合人发展的需要。通识教育理念下培养的人是有广博的见识、心智得以启发、有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人,这是需要学生花费许多努力的。这个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对于大学生增强宽厚知识基础,把握技能,对人生有正确领悟,对美形成科学态度都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研究性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一、关注尊重人的意愿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模式或学习过程,这里分析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科领域、跨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仿照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科研能力的学习过程”人文精神是尊重人的价值,弘扬人性与构建人格活动的一种意识。人文精神包括尊重个人自身也包括顾及他人、社会还包括关注人类的一种感悟、态度和准则。教育是培养这种意识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尊重人才能谈得上为人,因而具有尊重人的意愿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基础。
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人的灌输说教,不顾人的原有想法,这是片面。他们没有看到思政教育的核心就是平等对待人,尊重人的意愿,承认个性差异。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受教育者才会真正接受教育者的影响与渗透,做出自身的选择与判断。
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又是获得新知识新能力的重要过程。大学生已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而且学校也提供一定的研究条件,他们对基于课堂学习又高于课堂的知识有主动探索研究的欲望,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非常适宜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空间和其他资源,是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有益方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环节一般包括: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得出成果课题汇报总结。每一个过程都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满足学生思想、思维的需要。予以他们自由的空间,从选题开始,以学生为本,考虑他们的兴趣与专业,到最后成果的形成,视他们的研究情况形成研究成果方式的多样灵活性。研究性学习改变了接受性学习方式学生被动地位,更注重对问题解决的主动探求,这个过程关注人的需要,尊重人的意愿,让学生懂得与体会到在此基础上人的主体性能发挥巨大的能量。从而使学生具备这种最基本的关注尊重人的意识与情怀。
二、提供促进发展的条件是培养人文精神最现实的体现
尊重人的意识要在现实条件中才能真正得以体现。研究性学习提供学生发展的条件,使关注人,追求人性的人文精神在提供的条件中得以实现。通识教育既是人性教育,也是全面素质教育,因而这种理念下的教育就应该是最注重对人的发展提供条件的。
1.肯定人的价值、赞扬真正人性和树立正确理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重要内容
人文精神既包括意识基本层次的尊重,也包括高级层次的信念。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精神,这既与社会制度有关,也与社会发展方向有关,人文精神是和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相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阐释和反击与之相左的思潮。思政理论课担负着传播理论的重任,理所当然要对意识形态进行阵地巩固。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最高终极关怀的理论,这条主线贯穿于全部理论,并且也是始终如一的目标。因而思政理论课必须培养学生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特点正是肯定了学生的能力与价值,让他们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当然并不是完全自由,研究过程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真正得以发挥。学生对这种信任人,肯定人的价值的做法是认同的。
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学生对要研究的问题开展校园或社会调查,以各种方式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其中,对现实观察和分析,提高思考认识能力,从而选择形成一种科学理性的人生观、价值观。研究性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与实践去领悟对人的价值肯定、弘扬人性的价值理念与树立正确理想。虽然多元化文化是存在的,每个人的主体意识不同,但是一些共同的人性之光,是会得到不同时代与国度人的认可。人文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题,思政理论课要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当前要培养大学生弘扬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热爱民族与人类、把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精神,肯定人的价值、赞扬真正人性和树立正确理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重要内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一个完全纯粹的而又抽象的理论问题, 是人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必须含有的,有具体的意义与价值。
2.促进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最高体现
通识教育理念在培养“完整的人”方面既指人的知识也包括人的能力与思想,尤其要有丰厚的人文涵养。这种理念与关于人的发展是一致的。认为人的发展最终应当是自由而全面的,在教育中不断提供人自由全面的条件,是真正尊重人的体现,也是人文精神中最高的体现。有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单纯规范和转变人的思想,他们忽视了其实做人的思想工作是最需要从人性出发,传播科学的理论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讲求为人为事的正确道理,提供实践的条件等。思政教育本质追求的是解放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智慧,让人逐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从目标实现而言,人要达到目标,能够对人生对社会有真正正确的感悟,要求人有能够发展的条件,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技能。把目标变为现实必须有实践的过程,这些条件能够让其生存与适应社会发展。因而要达到真正的人文精神,必须培养与提供人发展的条件,否则,容易陷入空谈。
从研究性学习本身而言,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与探究性特点,在相对宽泛的时间与空间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体。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同专业学生把专业以外的广阔知识整合起来学习;培养表达、批判、写作、协调等能力;把学到的思维方式运用实际分析,不断去思考创新;通过研讨分析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这个过程是学生得以发展不可缺少的实践过程,成为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
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来看,就是要培养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规范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研究的问题,分析中增强自己思考能力,提高觉悟。这与人的要求发展是相统一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发展,不断使得自身向真善美发展。
3.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反思过去教育基础上,力图从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作为手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任务,这对人的潜能的培养也有重要意义。通识教育理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密切相关,创新人才的思维是具有创造性的,并且还有良好的认知结构与独特个性,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格教育为创新精神提供精神保障,强调的宽厚基础、整合知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知识结构,强调的能力方法也有助于启发创新思维。通识教育理念下采取的研究性学习从对创新人才培养来体现人文关怀也有重要价值。
从大学精神而言,创新精神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大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也是人自身的迫切需要。而且,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具备,就是对人的突破发展意识观念、思维方式、知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有了培养,这正是关怀人,真正促进人发展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而言,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有探究意识,是否获得积极体验,是否对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提高,是否能找到新问题新思路新办法。或许研究成果不是有很大影响力,毕竟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也是不容易的。但是,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与创新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在这方面有重要的功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方面体现人文精神,得到到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的青睐。
三、把个人、群体与类是统一起来对待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正确态度
人的实践活动是具有社会性的,凡是人的实践都是社会性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的人存在为出发点,尊重人的差异性、个性,发挥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个性。然而人的个性的实现尤其是积极个性的完成离开他人是不行的。
从研究性学习的合作性学习方式来看,整个研究的过程是大家一起合作分享完成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人沟通、合作、分享、互助学习提高的平台,对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协作精神,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关怀,对社会逐步增强使命感责任心,乃至对整个人类的发展有思考都是有利的。
从人文精神的内容来看,不仅体现对个体的存在需要、生命价值的尊重与满足,也包含对群体利益需求的考虑,还进一步拓展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研究性学习既有个人自主学习也有协作组织研究,从中体验个人的生存发展是与他人与社会分不开的,个人的能力实现与集体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在对待自身层面上形成积极参与生活实践、自主自强、有正确的信念和人生目标;在对待人与人关系层面上,做到关爱别人、人际和谐、知情达礼;在对待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认识到要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积极参加保护地球环境活动,热爱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等等。这些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的是人与自身、人与人、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步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
四、把科学精神统一在人文精神中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教育要培养的人究竟什么是最根本的,应当说,教育一旦离开了人性的培养,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培养,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对于人来说,技能与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而在培养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时,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是更为重要的内容。
从社会发展来看,科学精神必须与人文精神结合,才能使发展更为可能。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合实践证明,凡是二者能有机融合,理性与情感、求真与求善求美、个性与社会、物与人尺度达成和谐统一,就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家们用生命捍卫科学真理,这就已经深深地证明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而凡是二者分离,过分重视科学精神,会造成社会科学与伦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经济与生态、人与经济等一系列两难的问题。由此带来的环境破坏、道德水平下降进而造成信仰危机等给整个人类危害也正在日益凸现,而解决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
从大学教育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注来看,不可否认,当今社会过分侧重于自然科学及技术,大学在教育中重理工轻人文也随之而来。表现为较多关注知识操作技能,而淡化甚至忽视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和世界等的考虑,不注重思考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和人性。这种气氛下虽然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是健康的,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还有种种缺陷,令人担忧。庞海芍在《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一书中通过调查发现教师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做人品质排前几位是: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吃苦耐劳、协作精神、诚信、进取、遵守道德规范。这种失衡不仅损害人的健康发展,对他们今后在社会中的实践也会带来不可预期的后果。因而大学教育平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甚至更倾向人文精神这个具有根本性决定意义的方向,去充实大学生的心灵,是非常迫切的。
从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发展关系来看,二者是融合的。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源头和归宿。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出现一开始就呈现交错发展的,人们要对哪些问题进行认识最初就是为了人的生产需要,从满足人的角度出发研究自然界。虽然这是最初最朴素的,但是也是本质的。其实这两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致的。“有些精神(例如创新精神)既是科学精神又是艺术精神,有些精神(例如为人类服务的精神)既是科学精神又是道德精神,有些精神(例如奥林匹克精神)则既是科学精神又是体育精神。”之后二者的分分离离,或是某个方面或是某个阶段的,带来的危机也日益显现,这种分离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完全按照科学的规律行事,忽视人性的追求势必造成人性的扭曲甚至社会的畸形。二者因为分离带来的危害也就从反正证明二者应该是统一的。人们还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意蕴和科学成果应用的前景之广阔性受制于其所凝聚与体现的人文精神之丰厚性。”只有在高尚人文精神指引下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才能真正有利于人类发展。
从研究性学习过程来看,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本来就有这两种宝贵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讲科学精神主要是指人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认识态度与能力程度,这种精神是帮助人形成尊重事实、追求真理、坚持理性等的态度或信仰。人文素养主要指对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重视以人为本,高扬人的价值尊严,追求人的完善,这种精神强调的是对善或美的价值判断。这二者结合使人在追求真与求善从而达到美。在科学精神中那种培养严谨、认真、专一的态度正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精神状态,因而研究性学习能把科学精神统一在人文精神中让学生有所体验。研究性学习针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让文科背景学生学会尊重规律、事实,勇于探索并坚持真理,让理工科背景学生培养高尚的人文素养,处理好科学技术与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科学技术最终也一定要为人服务,科学还具有深刻的伦理价值,人文精神是最根本的,因而把科学精神统一在人文精神中是合理与实在的。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价值目标和道德规范的综合,大学教育应该把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灵魂常态化。研究性学习启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对涉及现实学习生活及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协调合作探究。不仅在研究中提高了自己的主体意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提高创造性,而且让自身人格、利益得到尊重满足,并学会关心他人需要、社会进步、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使人文精神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杨四耕.研究性学习的后现代特征与教学论意义[J].教育科学,2002(2).
[2]孟建伟.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
[3]刘惊铎,赵世超.凸显人文精神: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哲学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1).
教育的中心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所以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小学阅读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但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然而,“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传统观念至今影响着一些教师,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仍然在某些课堂上盛行,小学阅读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你不想学,我让你学;你不会学,我逼你学;我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我让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学”的状况,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都受到了严重阻碍。事实上,小学生的阅读活动不应只是文字符号的识别过程,更是思维过程,更应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新大纲中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因为用自己的方法独立思考就是创新,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阅读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心理学研究表明;素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只有通过主体的参与和内化,才能转变为素质。因此,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实践,让他们都能主动地愉快地接受知识,获得发展。
在未来社会里,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要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针对人生的有限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提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新大纲中就指出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而“主动研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获取阅读知识,形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要经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一系列对问题的研究过程。也就是说,阅读中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主动研究”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小学阅读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而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最终形成,离不开学生独立研究和思考的能力,因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一些较深的含义、道理,全文的中心思想等,大都隐含在具体形象的描绘、情节的叙述中,只有通过分析、综合,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研究、积极思维的过程,才能领会课文的主旨。因此,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敢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到经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既是理解课文、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前提,无疑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①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认识的全过程;②学生的认知活动(思维的、操作的、感知的等活动)应当是一种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活动。研究的知识经验既可以是间接经验,也可以是直接经验。研究的方法注重过程不单单指向结论。当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的环境中进行的,有别于个人自发的、个体的研究活动。而教师则主要担当阅读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或教师灌输的结论,而是以积极的姿态,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该课程内容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征,它成为基础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体现出指导与自主、基础与研究、分科与综合、理论与实践、校内外、课内外等的有机结合与兼顾。通过研究课题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贴近社会,走近科学,参与实践,服务现实,以增强对社会和未来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进而陶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也正是一个启动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更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实现的关键过程。
1.问题的提出
地理研究性学习在福州第四中学高一年段开展了一年。由于地理学科涉及面广、可探讨的内容丰富,学生对热点问题表现出来的关注,很大部分集中在地理学科可研究的范畴上,表现在大量的选择环境污染问题、绿化问题、旅游、商业、企业、交通等区位因素等等作为研究课题,因此地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就肩负着重要的指导任务。在摸索前进中,虽然有一些研究是成功的,像《对乌龙江几条支流污染原因的探析》、《对福州市垃圾处理的调查与展望》、《将一个蛋品厂深入做好之我见》等的课题研究,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做了大量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翻阅资料、走访问卷等工作,并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很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所撰写的论文也在福州市教育学院网上发表。但在指导学生的研究课题中碰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引发出一些思考,归结为:(1)选题不当。有些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时,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光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的课题远离自己现实生活,超越了学生的观察、研究能力范围,而且可查阅的资料又及其有限,如《外星人的探索》,因此在做这类课题时,教师与学生都感到十分的困难,最后只得翻阅一些书籍草草收场。(2)开展研究活动无从下手或收集的资料不能紧扣课题。当课题确定以后有一些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不能根据课题的需要来选择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式,仅靠翻阅资料、上网下载东拼西凑出一份“成果”,其资料不能紧扣课题,没有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写出的文章苍白无力,不仅失去了野外考察等与社会相接触的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训练,更失去了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应具有的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从而根本上失去了研究性学习的真正意义。(3)研究成果的表述缺乏论文味。不少学生不知道写论文是怎么回事,文中的语句虽然很漂亮,但对论点的论证仅仅是资料的罗列,缺乏必要的分析,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综上所述,并非是指责学生的能力低下,相反,现在的学生大多见多识广、蕴藏着许多潜在的能力,只是难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如果能给他们一片天地,在一定的启发下,明白应该去做些什么的时候,他们不仅能够独立思考,设法完成任务,而且还能够提出一些大胆创新的见解,让你耳目一新;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大部分学生不仅已习惯于传统的普通课堂教学,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面对新起步而陌生的学习方式感到无所适从,这也是十分正常的。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更是显得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用超过了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既然突出了学生的自主研究,主体是学生,那么教师在其中应起到怎样的作用,值得探究。
2.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2.1指导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课题
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地理研究性学习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又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在农村生活的同学可拟定有关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结构、山区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课题;在郊区生活的同学,可以调查郊区的农业区位因素特点,开展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探究,垃圾的处理等课题;城区的同学可以了解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及区位因素,城市空气和环境的状况以及原因,垃圾分类以及城市水污染的问题等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分类和可行性论证时,要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抱着平等的态度参与,即使有个别的课题存在着疑问,在指导中学生仍坚持己见的,教师也不必将自己的想法、意见强加于学生。应该相信,学生在进入研究后期,如果能够发现自己选题存在有问题而进行修改、纠正,或由于选题不当而造成了研究的失败并能从中吸取教训,对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或许更能贴近研究性学习的初衷。上述选择《外星人的探索》研究小组就是一例。一学期的“研究”,学生和老师收获的“成果”为第二次选题的成功交了“学费”。
2.2帮助学生选择、制定最佳的研究方式
学生刚从依赖于老师的传统课堂转入自主的研究性学习上,常常感觉千头万绪无从入手,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学生扶上“马”,这种扶持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调动和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创造动力。当课题确定后,教师可以提出几种方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根据课题确定最佳研究方案,教师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建议和补充。如社会调查类,研究方向是就某一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展开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这一类形式是大多数学生容易采纳实践的形式,调查方式可采取实地观察、访谈、调查、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还要提醒学生调查的资料和数据要有代表性,避免以点带面,以及要获取所需资料应该走访的相关机构,野外观察还应注意的问题和必要的准备等等,并指导他们如何去获取这些资料。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引路人,决不能包办代替。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要帮学生去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教师正确引导,适当点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努力探索。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调研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更能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让学生学会地理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效果很好。如《福州市交通状况的调查》中关于布点的选择、车流量测算、问卷调查、走访相关部门等;《对乌龙江几条支流污染原因的探析》的实地观察的内容、记录的要目、对周边社区的走访等都为调查报告最终的成功提供了合理、有效、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是至关重要也是极其必要的。当学生的研究步入正轨,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可转入定期检查、了解进度、解答疑问等辅助作用。特别要强调的是在课题研究中,有效资料的收集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的成败,同时这也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直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就地理学科而言,考察、观察、观测是最常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指导中要特别注意强调这一点,使学生能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有效资料的收集上,并在其中教会他们掌握并自觉运用这些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很有意义,“授人以渔”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
2.3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和准确表达思想论文的成型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总结研究过程的最后阶段。绝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写过论文,思路不明,写出的文章缺乏论文应有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要明确研究性学习活动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它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强调的是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明确了这一点,教师就能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艰巨的结题过程和稚嫩的论文成果。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取舍、分析资料,组织有用的第一手材料。要求学生论文必须根据调查资料提出论点和论据,并要有一定的论证分析,主题要鲜明,论据应有理,资料应客观,并尽可能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行文尽可能简明扼要和条理化。同时如何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关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最终以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的形式结题。地理论文的写作应切合地理知识的特点,在学生写作论文之前,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科研研究论文,使学生对科研论文的写作程序有所了解,再联系所学知识和搜集的资料概括论点,整理成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写作角色,做到胸有成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性学习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学生自我探究活动为主线,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宗旨,以培养今天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需求为任务,不仅是一场学习方式上的革命,更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实现的关键。它的推行既符合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它突现了创新教育的时代主体,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把这项工作做好。
3.研究性学习中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习;研究性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知识创新靠的是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依靠的是教育。2005年,教育部的旨在提高我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教高[2005]001号文中强调“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不但是研究型大学的任务,而是赋予整个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提出后便迅速得到国际教育界的普遍认同和接纳。它既适应了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也顺应了培养创新人才的现实要求。独立学院作为我国一种富有特色的办学形式,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启动开始,独立学院的发展如同雨后春笋,飞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09年4月,独立学院便达到了322所,在学总人数约130万,真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自然,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中,独立学院势必担当着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重任。现如今,人们依然错误的认为,只有研究型大学才能担当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使命。这是对独立学院在我国高教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发挥重要作用的漠视。这既不利于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本文从研究性学习的视角,分析独立学院所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以及改善提高的举措,以求为独立学院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一、独立学院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独立学院的兴起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高等教育大扩招,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很大关联。由于高等教育资源有限,大众化准备不充分,来不及增设公办新校,而新兴的民办院校(大多是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没有被委以扩招的任务。因此,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同时能够尽可能保证质量,一些省市开始尝试利用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吸引社会资金办学,进行了举办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大胆探索。从地域来看,二级学院最先出现在市场化进程较快的江苏和浙江两省。
2003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对原有的国有民办二级学院提出了若干规范意见和设置要求,提出了“独立学院”的新概念,即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利用自身人才资源与无形资产,采取民办机制,吸收学校之外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的有形投资所举办的独立于母体高校之外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独立学院要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颁发学历证书、有独立的校园、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要依靠社会力量增加高等教育资源,通过民办机制促成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性学习是21世纪国际教育界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改革的理念。其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积极的科学研究态度,掌握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和道德品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变传承知识为应用知识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认为学习就在于继承前人的知识,掌握已有的知识就足以解决问题。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让学生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储备。高等教育阶段,过分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科研实践环节,导致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岗位“只会说,不会做”、“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研究性学习则从根本上超越了学科的界限,成为一种综合的、以实践问题为核心的、探索未知领域的学习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系统的学科知识,更在于“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会学生在真实的或特定设置下,综合地应用知识,最终解决问题。
(二)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
传统的学习讲授的内容陈旧老套,无法适应飞速发展变化的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研究性学习主张在给学生教授系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扩展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体验。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途径以及结论方面均是开放性的。研究性学习是过程导向,重学习过程的参与与体验;学习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或教师的知识视野,可以包括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学习途径也多种多样,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最大限度地收集资料,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联系起来。
(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线式传递模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忽视。相比,研究性学习则对学生的主动性给予了充分了关注。一方面,师生关系提倡自主、合作、协商的民主关系,强调师生两个主体相互激发,相互激发,相互补充,相互扩展;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特长自主选择课题,组成研究小组,进行协作研究,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二、独立学院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如想发展壮大,必须充分考虑自身办学条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区域社会发展实情,与公办普通高校进行“错位竞争”,而不能“趋同竞争”。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独立学院不应盲目向母体高校看齐,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而应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通识性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因此,在独立学院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甚者,独立学院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方面,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第一,良好的办学条件,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前提和条件,这就是先进的教学条件和基础设施。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前提,独立学院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独立学院是依托母体,实行新的领导体制、用人制度和市场运作机制所建立的民营机制大学组织。这种独特的办学模式,使得独立学院一开始就有很高的办学起点。独立学院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以及母体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大改善了教学环境。绝大部分独立学院拥有高标准、美观实用的校园建筑,教学楼内的绝大部分教室均安装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这些先进的教学基础设施和校园建设,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基础。
第二,学习群体的特点,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潜在条件。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群体的知识基础、创新思维以及学习方式决定着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不仅具有普通高校大学生所具有的青春活泼、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的共性,而且还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多半是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自幼便拥有较好的教育条件,拥有广泛的兴趣,多具有一定的音、体、美等方面的特长,并且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求异思维,较少受传统思维和观念的束缚。
第三,学生社团广泛发展,为研究性学习开展提供了平台。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按照一定的章程,自发组织起来的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它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织部分,丰富繁荣了校园文化,而且也可以成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良好平台。当前,独立学院的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类型广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独立学院的学生社团多是基于大学生各方面的兴趣而组建的。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因兴趣聚集在一起,就社会热点、学习困难、心理障碍等问题相互切磋,相互研讨,必将有助于调动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独立学院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措施
独立学院虽然已经具备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良好条件,但这些条件多处于潜在层面,尚未充分得到学校领导层重视,对于学生的管理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模式,缺乏对学生特点的关照,也缺乏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指导。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就独立学院如何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几点建议。
(一)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现行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是一套建立在机械性学习理念之上的制度体系,刚性强,以控制为出发点,简单划一,忽视了教与学的自主和自由,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自觉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少批判思维、独立精神和自由思考。而研究性学习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推行,就必然变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加大选修课程的自由度,改革教学评价制度以及建立“柔性”的学籍管理制度,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具有相当自由度的制度保障。
(二)加强学习指导,开设学习指导课程
一方面,刚从高中迈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由于刚从紧张的高中生活中“解脱”出来,错误的认为,进入大学就不用勤奋学习了,加上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致使独立学院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与氛围。这也是独立学院学风问题严重的症结所在;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缺乏对大学生的学习指导。从教师层面来说,独立学院的大部分教师多来自母体高校,多属于兼职老师,多是“上完课就走人”,很少有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为此,独立学院应当对于大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指导,一是要积极引导他们勤奋学习,善于学习与思考问题,二是要专门开设学习指导课程,普及科学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引导大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接受式学习到研究性学习。
(三)建构自主、合作、协商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必然是教育观念、教育过程、教育模式乃至教育制度的整体性变革,这必然涉及师生关系的变革。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意识较强,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师中心的模式将不能很好的激发大学生活跃的思维,更不能很好的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为此,独立学院应当“以生为本”,积极建构自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独立学院的教师大部分是比较年轻、具有高学历的教师,相对来说,拥有现代的教育理念,更容易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四)搭建学习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独立学院推行研究性学习,必须搭建与之相配套的学习平台。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平台,还应当充分利用实验中心、实训基地、图书馆、校园网等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必须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较多的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积极扶持学生社团发展,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独立学院应当充分挖掘学生社团的潜在优势,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学术类社团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科技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活跃校园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很多学生社团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经费等方面的困难,需要学校给予财力方面的扶持。同时,应当指派专门的教师或辅导员进行指导,使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玫.独立学院的兴起及前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4).
2、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05(2).
3、刘智运.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特征[J].江苏高教,2006(2).
4、周斌等.论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
5、王娜艳.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探索[J].社会科学论坛,2009(3).
6、杨稀,黄勇.独立学院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管理工作优化的思路[J].科教文汇,2009(4).
7、孙优萍,吕宏芬.试论独立学院研究性学习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9(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界定实施策略
21世纪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息万变的,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时代要求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应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与人合作的意识、复合型的思维方式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为应对工作因此而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性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一、研究性学习的界定
从本世纪中叶开始,在学习心领域,行为观逐渐被认知观取代,许多学习心理学家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中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研究性学习观在吸取不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基于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可以对研究性学习理论作如下简要描述:
(1)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基本观点与传统消极学习观相对立。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2)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
(3)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
(4)研究性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知觉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解决。
(5)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及与主体性人格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研究性学习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他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这一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学校创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是一种突破性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特征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获得亲身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由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
4.学会分享与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刻了解科学对于、社会与人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性的特征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即使在同一个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及研究视角、目标的确定等等的不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提倡的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和途径,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具体领悟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与社会、科学和生活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科学技术对当代生活的以及与社会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4.自主性。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自选课题,自定工作方案,即使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也不要干预。最后的评鉴虽是经老师提议进行的,但怎样做也是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向学生提供的是帮助和支持。
5.合作性。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主张学生共同参与、投入问题的研究,相互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从中使学生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发扬和发展个性,切实增强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6.过程性。研究性学习的最主要价值在于其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价值。因此,我们注重的是它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得到发展,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师生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做好有关背景知识的铺垫,从而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再经过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确认问题,多个角度认识、问题等一系列铺垫后,学生就要拟定好初步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做好开题工作。
2.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要学习和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从而有效地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去伪存真、整理与归类,然后对所获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同时考虑这一结论是否充分证实了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决定是否要进一步采取措施。(2)调查研究。学生根据已设计好的调查方案和方法,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调查,如实地记录调查中的各种有用信息,从而获得客观的调查结果。并反思调查结果是否足以支持研究结论,或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3)初步交流。学生将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维,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抓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
我们要跳出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圈子,摈弃传统的、阻碍教育发展的教育观念,用素质教育观、学生主体观、创造教育观、人才观和终身教育观的全新教育观念武装头脑,为学生营造出一个人人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独立创新的优化环境。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至少要抓住三个方面:第一,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这门课程无兴趣,不愿投入或被动投入,肯定学不好。第二,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的智慧、能力、愿望、追求的延伸和拓展,是知识的活化。第三,要让学生从小自信。自信对一个人来讲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自信,就会变得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要做到“三个给”、“三个转变”和“三个优化”。“三个给”是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活动机会,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和思路;“三个转变”是由重视学生学习结果转变到重视学生会学,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变到重视教师指导学生学,由重视单向封闭的教学系统转变为多向开放式的教学系统;“三个优化”是优化师生感情,优化教育现代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要让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得以真正落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从而更好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努力建设研究性学习资源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它突破了传统课程教材和课堂的约束,把学习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社会和自然,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学和探究,形成了一种基于广泛资源的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对教育资源的依赖程度,远比传统学科教学要高得多。而传统教学的教育资源内容结构单一,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教学材料,是以教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参、教辅,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和记忆,这样的教育资源不可能给学生留下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从而也就不可能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因此,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必须经过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使之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或某一项目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它的核心要求必须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各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必要发动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共同开发资源和积累资源。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围绕新课程教材内容和学生可能探究的专题,开发和积累资源,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和实验室等有关设施,挖掘资源潜力,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对现有的资源重新进行索引。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专题过程中,努力研制出更多更好的“预设资源”,广泛收集“相关资源”,注意整理和保存已经采集到的资源,使这些资源能长期积累、更新和共享。要充分利用当地社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场馆、科研院所、风景名胜、文化遗址等,做出系统的调查和登记,以利于形成学校层面的相关资料库。,信息资源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互联,特别是万维网这个巨大的全球资源。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和学生需要努力从这种“泛在资源”中,构建能够更有效支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相关资源”,围绕不同的探究专题记录和积累不同的网络、网页链接表,并注意经常更新。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源,主要是能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活动的“导师”,包括教师和其他人员。学校应该对教师资源做进一步的梳理,了解教师的特殊才能、兴趣和爱好。
3.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突破口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教材教学内容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是1994年前后编写的,它滞后于现代教学思想,并制约教育改革的思路。传统教材教育长期以来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忽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直觉思维的培养,这是现行教材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弊端,其结果是影响了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塑造,影响了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资源,正确处理教材,来改编、创编、设计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寻求探索思路和方法。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去操作、去探究、去经历、去感受,进而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的能力,最终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4.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以跳出学科看教学的高度对待
有份资料以中小学数学为例,统计出现在所学的数学知识,将来参加工作有70%的人用不着,有20%的人用一部分,只有10%的人用得着,甚至更少。如在数学中所学的“函数”知识,在今后工作中很少用到,但学习“函数”知识时,所要建立的“变量”思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对人以后的工作,甚至对人的一生,影响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并且21世纪的人才既是某一专业、行业领域中的专门人才,又是能通晓几个相关专业、行业领域的通才。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把教育变成学习,把学习真正变成学智慧。教师要跳出自己的学科范围,注意传授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思想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把培养能力、思维方法作为最高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宽松、活跃的空间,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体会科学思想的真谛。面对机遇和挑战,要敢于大胆实践,敢于否定既有,敢想敢做才能走向成功。
:
[1]叶平.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建设.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