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

第1篇: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思政课 评价标准

大学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问题是随着时代的逐步发展得以呈现的,也正是时代的不断变革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的与时俱进性,进而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做出必要的变革,从而构成了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学理基础。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标准的分析,必须首先发掘高职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之间存在的诸多矛盾,进而对高职思政课进行有效定位,明确其要实现的终极目标,从而解决矛盾,最终提出科学的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抽象评价标准。

一、高职教育评价机制与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之间存在的理念矛盾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有着较强的时代性、现实性特点,其专业设置与更新是由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决定,其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是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建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内容,其就业模式更是表现为直接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特色。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模式是在普通高等教育所预设的学科体系背景下构建的,这种评价模式显然不适用于高职教育。上升到理念高度,我们发现高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本身就存在着诸多矛盾,一方面,高职教育的时代性特质与思政课教学的与时俱进性是一致的,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注重“应用之用”的功利性追求与思政课教学中注重“无用之用”的“育人”目标追求之间存在差异,高职教育效果评价的短期性、功利性特点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的长远性、价值性特点之间存在差异,高职教育主体的感性经验化特点与思政课教学要求的理性特点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恰恰说明,建立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评价标准必须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理论背景。当前学界众多关于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而对高职思政课进行定位无疑是设立这一科学评价标准的前提。

二、高职思政课定位

为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必须首先对高职思政课进行定位。众所周知,思政课是国家规定的大学生必修课。其课程目标是在的科学方法论指引下,对大学生进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结合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把高职思政课课程目标确定为,在的科学方法论指引下,对学生进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提高判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能力,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和进取的开拓意识,成为“德才兼备”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的具体内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建构各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领域。在各系专业课程体系中,思政课的作用在于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够领悟职业道德,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二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观的重要载体。通过思政课的实施,使学生能够科学认识自己与外在环境的关系,获得行使责任行动的能力;科学认识自己与自身的关系,敢于直面生活挑战,获得自身调节互动的能力。三是确保高职教育方向性原则的价值依据。通过开设思政课,使学生遇事能够进行价值评估,有效地解决“技能为谁服务”的问题。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抽象评价标准探析

从以上我们对高职思政课的定位研究中发现,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任务是塑造合格健全的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态度、能力、情感取向、道德方向和价值取向,不一样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由专业基础课来完成的,而高职思政课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生成和培养只是提供一个所有职业或专业的普遍性标准,而思政课对所有职业共有的职业态度、情感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所彰显出的广义的职业道德,是否说明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仅限于职业道德这一狭隘领域?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这一良好的职业道德观的生成必须在一个系统环境之中,至少必须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为依托,必须以树立这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必须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只有这样塑造出的职业道德观才能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从这个角度来讲,高职思政课的教学任务是在普通大学思政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凸显了“职业态度、情感和素质的塑造”这一重点,而这种职业态度、情感和素质的塑造单纯依靠理论认知是无法完成的,它必须在对现实工作场域进行模拟的基础上,通过现实体验才能使学生获得,才能完成高职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发现衡量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抽象评价标准就是凸显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原则,正是这种实践性原则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分,构成了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首要评价标准。

当然,在这里我们提出的这条标准,只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在此基础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还必须遵循政治性与专业性相统一、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统一、人文性与职业性相统一、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灌输性与渗透性相统一、情趣性与理趣性相统一等具体标准。然而,这些具体标准必须建立在抽象标准的基础上,才能具有科学性,真正体现高职特色,这是我们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2篇: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教学 职业素质培养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20-03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现实性问题

职业素质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企业选用人才的第一标准,学生在走出高职校门之前,学校就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职业需求,开展职业工作。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多种多样,就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这一渠道来说,相当多的教育者进行了探索,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表现在:

(一)部分教师对思政课目标理解偏差,观念落后

当前,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目标理解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两种的倾向:一是重思想政治教育,轻职业素质培养;二是重职业素质培养,轻思想政治教育。前者忽视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看不到思政课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导致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和高职办学特点的要求;后者忽视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看不到思政课为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看不到丰富的思政课内涵,由此导致把思政课的改革简单化为缩减课时甚至变相为专业指导课、专业培训课等。以上两种倾向都使思政课教学改革与职业素质培养难以深入和持久,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思政课教学目标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统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统一认识,把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有机融合起来。

(二)教材缺乏针对性,职业素质培养特色不够突出

目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全国高校材,理论性强,知识系统,但难以满足重感性认识、轻理性认识的高职生实际需求。如:在所有高校思政课教材章节内容中,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得最为紧密的应该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其中的两节教学内容,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该节只是笼统地介绍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及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第二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该节分析了我国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大学生要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这些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对于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更谈不上能与高职生自身实际和专业实际相结合了。为此,思政课负责人应根据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和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要求,与专业课教师、就业指导课教师等相关人员组合教学团队,参考相关内容,结合高职生的实际和专业设置整合充实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式方法过于简单,降低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部分思政课教师观念不更新,没有意识到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重要的重要性,导致其不想也不愿意创新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发挥思政课职业素质培养的功能。长期以来,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不能抓住学生思想实际和职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使思政课失去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正如有的学生所说:“那些课感觉没什么用,跟本专业关系不大,对以后的就业也没什么帮助”。过于简单的教学方式方法大大降低了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也亟待改进。

(四)评价体系单一,不够注重综合性的评价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进行思政课考试改革,不再采用单一的期末理论考试方式,而是把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期评成绩考核中,但这样的考核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真正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体现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相当复杂烦琐的过程,要求教育者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正因为这样,多数院校的改革不彻底,不能真实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思想水平和职业素质的综合表现,走不出重知识轻能力、重卷面轻行为的传统考核方式。其实思政课是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考评目的不应仅仅是考知识,更重要的是考能力与素质。

(五)学生职业素质与思政课教学目标还有差距

社会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在基本素质方面,不仅需要职业技能方面的知识与素质,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人文知识与素养等。在就业能力方面,不仅要求拥有学历证、职业资格证等证书,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与能力,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团队合作与竞争能力、职业适应与发展能力等综合能力。然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还不够高。例如,从在校期间表现看,部分学生选择专业盲从、对自己定位不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行为习惯不好等问题。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看,一些学生不愿在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一线工作,好高骛远,不能吃苦;流动性大,不从职业与专业发展考虑,只从个人利益出发,随意跳槽,甚至损害他人或单位的利益;适应能力不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能力差,等等。学生的这种职业素质表现与思政课教学目标要求还有差距,也给学校声誉与用人单位造成影响,因此,如何发挥思政课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是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当前,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实施职业素质培养的关键,应依据“素质为魂”的职业教育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全面实施高职思政课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

(一)改革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职业素质培养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减增,调整充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加职业素质培养的比重,分项落实到具体的模块单元教学中,开展模块及单元教学,强调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改革前的教学内容见表1,改革整合后的内容见表2。

(二)积极寻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综合素质教育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采取“教、学、做一体化”能力训练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第一模块“适应转变,健康成长”单元2“了解高职教育,适应高职新生活”中(见表2),笔者把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为:(1)你是高职生,你属于我国大学生的范围吗?(2)我国的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普通高校、大专、中职、成人教育)有什么区别?采取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高职生可以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走出对高职的失落感和困惑感,对高职生活充满自信。

在第二模块“树立理想,把握人生”单元8“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岗位职责”中(见表2),可将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为:(1)你的专业有哪些岗位群?这些岗位群又各有哪些职业道德要求?高职生如何提升职业道德素养?(2)如何提升××岗位职责和能力?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了解职业的内涵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能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估,结合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专业的岗位职责和要求,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当然,教师应事先选好设计项目并提前发给学生,交代注意事项,至于怎样完成这些任务,由学生通过自己和小组共同完成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研究问题、展示作品等过程,最后师生归纳总结提升。通过这样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获得者和创造者;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咨询与指导、同学的研讨与协作,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与应变能力等。

第3篇: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 新时期 完善核心价值教育 提升思政课教学

我们教研团队结合历年的资料累积继续深入现实,在杭州的多所高校各个年级的学生当中同时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与形象

在我们所接触的3.9万人次的学生当中,基本上都毫不犹豫地认为思政课是有用的、甚至是很有用的一门课。但是,也有少数几位同学认为思政课无用――虽然从比例上讲微乎其微,可是管中窥豹,所反映的问题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同时我们发现,认为思政课有用的学生当中也有将近一成的学生感觉思政课虽然有用但是用不出来。这很典型,学无以致用。那么学生们又是如何对待“有用的思政课”的呢?学生们实事求是地认为自己和同学们的态度不够认真,甚至很有一种轻视。学生们在探寻原因的时候强调得最多的就是课程设置的重复、内容的反复以及枯燥乏味、落伍脱节、缺少新意又空洞说教等方面。有3.1万人次的学生表示,自己上课的认真程度取决于授课老师的个人魅力和上课技巧;剩余的0.8万人次则表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认真听讲的;而这3.9万人次的学生都认可上课是可以开小差、做小动作的。有兴趣就听,没兴趣就不听,是大家的共识。所以上思政课还可以各忙各的,甚至直接就不去上课,自由主义蔚然成风。在建议方面,有近2万人次的学生建议,上思政课的时候多放放图片多播播视频,因为这样可以大大吸引学生的眼球;有1.2万人次的学生要求老师设置完美的奖惩机制,胡萝卜和大棒轮番上阵,逼迫学生认真上课;余下的0.7万人次学生则以为老师一定要严厉,传道授业解惑之上首先是纪律威严,必要时还要会发飙。基本上这3.9万人次的学生一致认为要搞好思政课教学需要学生、老师、学校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协同努力。

综上调研结果: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识存在着诸多不够理性和客观的评价。结合我们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十几年的经历,我们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思政课只是辅课,远不及专业课重要。专业课都是独立的小班上课,思政课却基本上是合成大班上的,教学效果自然逊色多了。同时学生们又极其主观地认为思政课内容枯燥、反复、落伍、说教,在内心都比较排斥上思政课。我们做过一个时间上连续的系列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思政课的迟到、早退以及缺旷课现象要比专业课来得多,学生们学习的认真程度、活跃程度也不及专业课,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还将思政课课堂当作了休息课、英语课、短信课、娱乐课。相当多的学生来不来上课、课上认不认真完全视任课老师的态度和个人魅力而定,致使高校思政课教师特别心力憔悴。高校思政课的地位尴尬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虽然当时学生们先入为主地不喜欢思政课,但是后来他们感触最深的、最感谢的恰恰却是思政课。所以我们认为破解思政课尴尬难题重点是要扭转正在接受思政课教学的学生的认识和态度。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高校中,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蕴含在思政课教学当中的,有鉴于前面所诉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的种种问题,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未如人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未来总是我们现在的学生的。然而,我们的学生莫名地对敬而远之,普遍缺失远大的理想,价值观出现紊乱,比较急功近利,而创新则流于标新立异。

的指导思想:我们学生都十分明确是作为永远的指导思想的,但是都带有几分不屑。3.9万人次的学生之中近0.5万人次曾经直言不怎么喜欢,没有任何的政治色彩,只是觉得世界变化快而年代久远或者是接受灌输多了嫌烦。这对于我们一贯来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警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的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想、抱负;可是说到共同理想,恐怕就没有那么远大了。道理人人懂,行动盼他人问题还是不少的。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的学生都非常爱国,因此忧国忧民。我们曾经就“出国与爱国”展开激烈的辩论,可惜一叶障目,又走上容易偏激的绝径。

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教育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的,但是也的的确确折射出“知易行难”的问题。大道理大家都知道,小事情都等着别人去做。在我们的调查和访谈中还颇为感慨的是,我们学生的知识面欠宽广、我们学生的知与行存在比较大的落差。

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如与之紧密相关的思政课教学一样,小问题迭出,未必尽如人意。

三、完善核心价值教育,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

如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完善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又如何通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地位以及效果。这部分内容在本课题中是很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保证学生们人到、心到、头脑到,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们自觉自愿地走进思政课讲堂、快快乐乐地学习思政课内容、认认真真地思考思政课问题。要做到这“三到”,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校方的大力关注,更加需要借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与人格魅力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

国家政策的倾斜、社会舆论的引导,恐怕已经超出了本课题所涉及的范围。我们重点探讨校方大力关注以及借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与人格魅力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等方面的策略措施。

校方的大力关注与支持是相当关键的。我们的学生对于学校的方针政策具有相当的敏感度,他们善于从相关的细枝末节中搜索和猜测校方的具体意思――哪怕他们很可能猜错了事、会错了意。校方不妨酌情限制合班大课的人数上限,当然这个我们还需要经过科学的论证;校方可以适当调整思政课的上课时间,给与一定的自主处置权限;校方可以配合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由思政课教师担纲;甚至有学生建议思政课老师应该在学生考评上拥有“一票否决权”……其实,校方不需要为我们思政课颁布很多的特殊条文,只要有个很好的姿态就可以了。我们曾经开设过精品课教学模式,请相关校领导担当主讲,效果相当不错,也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校方可以考虑经过改善之后进行推广。

思政课教师在其中起到枢纽的作用。思政课教师特别需要保证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专业知识、教学手法等的与时俱进,合理尊重并适度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我们发现注意授课技巧、增加课堂互动还是很有效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考核与奖惩模式的适度调整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调查研究、进行主题发言或者主题讨论、小讲课等活动,让学生融合进来,从而达到全面完善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们课题组已经开展多年的小讲课模式和专题讲解模式,从目前来看,是十分成功的。在最近的1.2万人次学生的调查和访谈中,有1.19万人次的学生表示小讲课模式和专题讲解模式对他们帮助很大,强烈建议保留,并给出了多方面的完善意见。

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其教学主体性开发的程度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以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进展。学生教学主体性的激发除却校方和老师的努力之外,重点还是在学生本身。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应该尽快调整心态和状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独立思维。我们可以感性看问题,甚至于可以率性,但是解决问题终究要回归到理性的港湾之中。我们学生应该尽快学会分析、学会探索、学会交融、学会理解、学会挖潜、学会提炼……

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要求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并全面研究和阐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部署,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全面、深刻、准确地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现实意义。我们须知思政课在整个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十分显著,应当谨记思政课的功能,但是在高校教学中又身处尴尬,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估计不宜过高――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思政课认识上的误区,高校学生心目中思政课的实际地位普遍偏低,甚至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辛勤耕耘还存在某些腹诽乃至不屑。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尊重包容存异,努力贯彻以人为本,达成社会思想的共识、整合多元价值,从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和谐互动、共同提升。我们须知思政课教学只有在学生参与的情况下才有效。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宜采取灌输的方式方法,而应当多多倚重于合理、合适、合宜的疏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转变对高校思政课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进高校思政课讲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转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探索高校思政课问题。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又可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与地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是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理论研究的完满,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解决我们杭州大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同时又大大提高了在杭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地位、形象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N].人民日报,2008-4-21.

[2]韩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三观”教育[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第4篇: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思政课 高职学生 人文素养 探析

一、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

如今社会已成为多元化、开放式、民主、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面对这样一个社会形态,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样也是有着从未有过的挑战和机遇。所以,各高职院校一定要抓紧这次来之不易的机遇,勇敢挑战,拿出教育改革与创新精神,建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特色之路。

“人文素养”的涵义以及存在的现状:高职院校的教育不只是要教育学生学习技术,还要教学生掌握互相理解、包容,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能力。人文素质的基本意思就是指人的修养或者涵养,更抽象点是说人内在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格特点以及审美观,也能理解为一个人对外人或社会的的认知、行为的准则。同时它也是人类在改变和认识自身的客观世界里的漫长过程要具备的,是以人类自身经历的体验和文化交流所沉积的文化知识为根本的,然后再通过这些知识的积淀和升华,最后形成对人类全面发展的品位价值、精神层次以及更深人格素养的追求。

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逐渐上升,大部分高职学校都奉行功利和实用主义,不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再者就是现在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禀赋存在各种不足,这样又是加重事情严重性。高职院校这样过于“重专轻识”、“重技轻养”、“重训轻积淀”的教育方法,不仅有危害还会影响深远。虽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有着技术,但是因人文素养的严重薄弱,导致了很多高职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创业稳定性也较低。然而,这些“劣根性”只有进行人文素养的加强培养才能消弭些。如今怎样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比较关注的关键问题了。

二、在思政课上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潜在的优势

思政课被称为公共选修课,它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多科学构建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等特征。开设思政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收获生活财富,指引学生去思考不一样的人生价值观或人生意义,帮学生不间断的分析自身、自我认识,帮他们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而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在以后工作职业的发展中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这门课为学生未来人生的抉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者就是,未来科学发展的综合性趋势也成为了必然性,使得各专业也在不断的交融,界限不再分明,未来发展中综合素质人才将更受欢迎,人文素养是综合素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然而思政素质有同是人文素质的重点,这些在将来都直接关联到人才培育的方向,进而使思政课在人才培育上的作用更加突出。思政课不只是德智体美发展的阵地,还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高地。

人文素养培育主要助于人性的形成、拓展与境界的升华,指引人类走向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人生价值观,极力促使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以及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因此可以看出,思政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都是把做人和人类自由发展为目标来进行发展的,这两者有相似的目标,又在具体内容上存在融合和互补。将人文素养教育渗入到思政教育上的过程中,使得它成为了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不仅拓宽了思政教育的视野,同时也促成了思政教育的新目标,还可满足学生对人文关怀以及全方位发展的需求。可知,人文素养培育是思政教育的根本和保障。

三、在思政课上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创新教育形式,开拓空间

注重实践活动、动手操作一直以来都是高职院校教育方面的亮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直接、深刻。这样的“实践行动”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取向、高尚理想信念。思政老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要重点突出实践课程的环节,尽可能的开拓思政课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空间。开展实践教学,关于人文素质类的讲座、比赛、艺术节以及辩论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这可以创造很好的校园文化气氛,使得学生在文化精神的感召下能够得到心灵上的净化;再者就是,我们要极力发现社会实践的潜在价值,以社会实践为基点来培养人类的人文素养。如,在节假日学校相关人员带学生深入到生产及生活的站点,然后实施志愿服务、实习以及边读边工等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阅历、锻炼意志力,更加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取向,培养他们的社会使命感。

(二)活跃思政课,深入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培养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首先,思政老师要善于发现、拓展思政课中的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正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以设立情境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议论,深入教材;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激活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材,掌握好人文素养培养的重点,寻觅两点,引领教材内容,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其中的人文知识和思想。再者,思政老师应该以自身为核心突出人文知识素养,突破书本限制,深入到人文素养的热点中,展现思政课理论课的创新性,在理论中渗透人文思维和精神,开拓学生的关注领域,激发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的关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改革往日思政课教学模式,渗入人文关怀方向

自从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中央政府一直都在关注和强调要“强化和改善思政课内容,重视人文素养及心理教育”,因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都不太注重,仅在于形式,所以导致吸引力较低,教育效果不佳。如要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的现状,就一定要针对高职学生的成长方向,然后从学生会、班级管理以及社团活动等方面着手,创新培养方式,将人文素养培养和日常思政教育融合到一块,引导学生从心理上认可和接受,从而使得他们能够主动去追求,自主追求自身的生活质量以及品位,最终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第5篇: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五措并举 提高 思政理论课 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常海霞(1973-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研究;王华彪(1973- ),男,湖北汉川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组织部副部长,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研究;贾绍宁(1978-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研究。(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中国梦’愿景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目编号:HB14MK023)、2013年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语境下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HB13ZZ004)和2011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七位一体”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S201140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53-02

一、创新实践教育方法,巧用案例教学,升华思政理论课感染力

思政理论课是实现理论当代中国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备手段。思政理论课,除教学大纲规定的理论课外,还包括系列教学中的集中授课、宣讲辅导、举办讲座等,对于搞好系统教育灌输、打牢大学生思想根基、解决现实思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特别是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化、资本私有化的“四大环境”,容易呈现出思想观念多样、价值追求多元、行为方式多变格局,需要创新教育方法、运用教学案例来应对。积极接受新事物,敢于尝试新生活,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要适应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政治教育课吸引力。

1.采取社会实践教学。如,在形势政策教育中讲授市场经济知识,在革命传统教育中讲授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在作风纪律教育中讲授政策法规知识,在中国化的教育中讲授“毛概”等,做到用社会实践启迪引导,用生动教学案例解疑释惑,用系统知识开阔视野,达到升华思政理论课感染力的目的。

2.巧用案例教学。一堂课只有事理结合、寓理于事、以事明理,才能讲得有“血”有“肉”,使大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思政理论课讲授中运用事例应做到“四要”:(1)统一。做到例证与观点统一,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更不能相悖抵触。(2)贴切。要用身边人身边事,善于从大学生身边的学习生活中选取事例,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3)新颖。要注重选取最新的事例,把最近宣扬的先进典型、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引入课堂,使教育更加鲜活生动。(4)活泼。要善于用活泼的形式吸引大学生。只有适应授课对象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才能吸引大学生、感染大学生、教育大学生。

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开展双向交流,增强思政理论课亲和力

思政理论课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教育模式,积极开展双向交流,才能不断增强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

1.牢固树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全面发展既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迫切要求和强烈愿望,也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要着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广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培养“四有”青年,是思政理论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办人民群众满意大学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开展思政理论课,必须做到“三个统一”:(1)坚持社会整体价值与大学生个体价值相统一。充分尊重大学生个人愿望和需求,本着社会主义建设、对个人发展有利的原则,积极为大学生发挥个性、施展才华创造条件。(2)坚持严格管理的一致性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相统一。对大学生既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也应针对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对大学生进行激励引导。(3)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统一。既要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又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在觉悟程度、文化基础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理论,最终达到教育内容和效果的统一。

2.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大大增强,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我讲你听”“我说你通”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对此,我们在教育中要做到“三个必须”。(1)必须树立“平等交流、共同参与”的理念,通过广泛运用民主讨论、思想互助、网上交流等形式开展思政理论课,才能使大学生明确是非界限,提高思想觉悟。(2)必须积极探索群众性自我教育的新模式、新载体,注重用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感染大学生,用大学生创作的人生格言启迪大学生,用从大学生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大学生,才能不断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3)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会等社会团体干部的作用,让他们上讲台、唱主角,帮助他们提高做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的基本功,形成人人做工作、大家受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解决现实思想问题,化解干扰挑战,提高思政理论课针对性

思政理论课的授课对象和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关心好、实现好、维护好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思政理论课的基点。“90后”的当代大学生,其认知能力、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同时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大。思政理论课要回答和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就必须积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社会环境的新变化,认真研究、因势利导、主动应对,才能取得实效。

1.重视现实思想问题增多对教育带来的挑战。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现实思想问题和案件事故增多的实际,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活血化瘀、舒心通气功能,加强人文关怀、搞好心理教育。在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同时关注其心理健康。要把普及心理科学知识纳入经常性思想教育、科学文化学习和卫生常识课程,使大学生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一般方法。要结合军训、学生生活管理等节点,有针对性地搞好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提高大学生活的适应、自控、承受和化解能力。

2.重视信息网络普及对教育带来的影响。信息网络不仅给大学生思想带来了深刻影响,而且给思政理论课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信息网络作用,认真挖掘各级思政治教育网、高校综合信息网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多媒体教学,开展网上授课、网上交流等互动式、开放式教育,不断增强教育的覆盖面、时效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和技术预防,搞好规范和引导,强化思想阵地观念和安全保密意识,有效抵御和防范各种消极影响。

3.重视社会大环境变化给教育带来的干扰。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紧密联系当前时代背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变化,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不能简单地把大学生注重物质利益视为思想境界不高或缺乏理想追求,不能随意把大学生对学习、生活提出的正当要求视为个人主义。

4.重视大学生中带倾向性的现实问题带来的挑战。近几年,大学生家庭后拉力呈现扩大的趋势,不少大学生家属下岗、离婚率升高,家庭涉法问题增多,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高校要树立“人先于事、事制于人”的观念,着眼在“聚人之心、解人之难、动人之情、集人之智、合人之力、正人之行”方面下功夫,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要自觉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去体察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努力把对大学生的关心体现在具体行动上,把组织的关怀体现在真诚帮助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思想问题的解决。

四、选准社会教育课题,完善教育体系,丰富思政理论课时代性

当前,时代条件深刻变化,社会环境日益复杂,高校的教育使命任务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充实新内容,丰富新内涵,拓展新领域,进一步增强时代感和感染力。

1.着眼时代条件发展变化选择课题。社会环境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参照系。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针对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社会思潮复杂的实际,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校正思想航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追求,要用强大的精神支柱凝聚力量;针对信息社会的特点要求,要及时将如何发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针对多元文化的渗透影响,敢于把时尚健康的东西搬上讲台,善于用新的视角分析解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2.针对大学生现实思想反映选择课题。以问题牵引教育,用教育解决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要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注重加强调查研究,真正把大学生的社会经历、思想特点、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搞清楚,选择他们能接受、喜欢听的内容开展教育。要掌握大学生的现实思想反映,结合形势变化,及时搞好思想调查,摸清大学生思想底数。要善于从大学生现实思想问题中发现倾向性问题,坚持有什么问题搞什么教育,做到大学生所想的就是课堂教育中所讲的,课堂上讲的就是大学生所关注的,切实增强思想教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3.要善于在党的创新理论中选择课题。思想性是贯穿于政治教育课的灵魂。要善于把党的创新理论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教育中,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大学生;要始终突出主题,每一堂课都要围绕中心思想选材、举例、阐述,用鲜明的思想观点吸引官兵;要深入思考总结,善于从寻常中讲出深刻的道理,从平凡事中讲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五、提高教学能力素质,讲求授课艺术,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

讲授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一堂成功的思政理论课,可以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提高思政理论课的质量水平,取决于授课者的综合素质。教学工作者要积极适应新形势,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当好当代大学生的灵魂“工程师”。要把授课作为使命来承担,作为事业来追求,作为业务来钻研,下功夫掌握这门艺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在勤于学习中打牢理论根基。要加大理论武装力度。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夯实理论根基;要切实掌握思想武器,注重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讲述道理。要善于用创新理论回答解决大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从而把灌输的道理说到大学生的心里去,使大学生对教育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2.要在广泛涉猎中丰富知识底蕴。(1)要在学习前沿知识中体现新度。瞄准信息知识、科技知识等前沿领域,掌握网络知识、流行文化知识,进一步拓宽知识面。(2)要向辅知识要广度。广泛涉猎文学、艺术、写作知识,以及美学、自然科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常识和基础知识。这样讲起课来就不会说外行话,才会讲到点子上。

3.在总结思考中把握特点规律。要在总结思想中悟出深度。要认真学习社会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和我党的光荣传统,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力争学得更深一些、更精一些。坚持在总结中学习提高,把感性、零散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理性、系统的思维和认识,是提高授课能力的必然途径。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对所讲授的教育课进行认真回顾和分析,要看“这些教育为什么搞得好,是什么起了决定性作用”,从而找出带规律性的、对今后的工作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来,达到系统讲授一次课,长一分本事的目的。要总结失败的经验。认真学习全国、全省优秀思政理论课干部典型的授课经验,仔细揣摩、反复领悟授课技巧,做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4.要在实践磨砺中锤炼授课本领。要在社会实践中积累厚度。提高授课本领,既要靠知识的积累,更要靠实践的锤炼。要甘于吃苦。下功夫把思政理论的各项制度落实到位,深入细致地搞好思想调查,精心备好每一次教育课;要珍惜每一次授课的机会,用心感悟,用心实践,做到上一次课有一次的收获。要善于积累。自觉养成边干边积累的良好习惯,努力做一个思政理论的有心人。要善于创新,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办法解决思政理论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强思政理论课的生命力。

第6篇: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实践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Path Selection to Innovate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Practice Teaching Mode

――Take Hu'nan Software Vocational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CHEN Lixin, ZHAN Xunjin, TAN Shuge, SHI Jun

(Hu'nan Software Vocational Institute, Xiangtan, Hu'nan 411201)

Abstract Actively explore and innovate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ractice education system, on the one hand help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istance, on the other hand will help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on practical teaching concepts, analyze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teaching, and innovative ideas on how to practice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ode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着百年育人大计,也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①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教育决定了其比普通高校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因此,从某种层面上说实践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源。

1 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于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战斗堡垒,对于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增加,因此,要适应高职教育的改革要求,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要提高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首先要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有正确的理解。笔者认为,“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围绕其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个人或集体参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生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②

2 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作用

(1)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实之需。众所周知,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理论讲授,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尚存不足。单一的以知识讲授与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方法,一方面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使课堂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创新组织管理,改进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判别社会现象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是推动当代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迫切之要。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模式被普遍地广泛地运用,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能深刻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精神、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培养其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对于他们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③

(3)是促进当代大学生人格日臻健全的必要之举。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接触社会信息的途径日趋多元化。面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信息轰炸,部分学生缺乏有效的甄别能力,当他们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后,可能会出现思想道德滑坡、价值取向扭曲、精神意志薄弱、心理素质欠佳、理想信念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性教育中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加强对社会的认知,并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有益于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直接服务于社会发展中,从而为他们顺利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学生思想政治实践课的主要任务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自2011年开展“八爱”主题教育(坚定信仰热爱党、立志成才爱祖国、服务实践爱社会、无私奉献爱人民、全面发展爱学校、尊师重教爱师长、团结互助爱同学、自尊自立爱自己)实践活动以来,创造性地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八爱”主题教育活动列为学生思想政治实践课的必修课程,有力地提升了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实践课是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是将思想政治实践课活动化、具体化,克服重传递、轻思考,重灌输、轻交流,重说教、轻疏导的现象。在学校“八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以爱党爱国为核心,开展坚定信仰热爱党的党团教育活动、宣传活动、升国旗仪式教育活动和立志成才爱祖国的各类学习竞赛活动,促进政治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以爱社会、爱人民为根本,开展以德育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服务活动,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活动等,强化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以爱学校、爱师长为基础,开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文明建设活动、遵纪守法活动、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培养活动;以爱同学、爱自己为基本出发点,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心理健康活动、重视安全、珍惜生命的人本教育活动。在系列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自始至终强调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4 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若干问题思考

创造性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开拓学生思想政治实践课体系,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无任何成功的经验可借鉴,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空白。

(1)学生思政教育实践课与思政理论课之间,思政实践课与智、体、美、劳、能之间,思政实践课各项活动载体之间均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特点。如何有效地组织协调就是一个重要问题,高职院校拟成立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构,笔者认为学生工作部(处)可单独设立一个学生思政教育中心,有效地统管全校思政教育实践课与思政理论课。(2)学生思想政治实践课基本上规范了全部学生课外活动、学生自主管理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涵盖了学生除课堂教学以外的所有活动时间段的政治表现、思想表现、行为举止、文明情况等。因此,学生思想政治实践课是以活动为载体的,必须要在原有学生活动经费的基础上,加大力度确保思想政治实践课的正常运行。(3)学生思政实践课结合学生实践活动平台,可有效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实际问题,且思想政治实践课形式活泼、趣味性强,广大学生易于接受。但是要巩固和推广这一做法,还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力支持。

5 创新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措施

(图1)

6 结语

总而言之,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职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客观上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和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便开拓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显然,实践活动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以管理体制构建、师资力量建设等为抓手,为培养职业型、素质型、品德型的“新三型”高级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项目来源:本文系2012年度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2T49)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

第7篇: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

传统观念上思政课教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目标定位往往局限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很少有教师意识到本课程的公民意识教育功能。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受传统思政课价值取向的影响,认为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念教育,这固然没错,但并不全面。当代中国,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国家现代化的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除传统道德观念教育之外,更应该大力强化公民意识教育,也就是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国家公民。应该承认,思政课功能内涵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尽管有一定的契合,但还是存在区别。公民意识教育更侧重适应现代法治国家需要,而传统思政教育似乎更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取向。二者比较,无疑前者更能面向未来,外延更宽泛,也更符合国家需要。另一方面,客观地讲,思政课任课教师自身公民意识淡薄也是制约在本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普遍存在主体意识模糊、权利意识淡薄、责任意识缺失、平等意识弱化等情况,公民意识整体欠佳。[3]思政课教师本身接受的是传统教育,成长在传统环境中,其自身的公民意识也相对不足,距离作为教育者的要求还有差距。教师自身意识淡薄,自然会影响到教学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自觉性。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除要加强公民意识学习、不断强化自身公民意识外,还要真正认识到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关键要有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国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教育,还要以此为基础,加强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观念教育的核心课程,应该把公民意识教育作为首要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将公民意识渗透到课程教学全过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其完整和有机的教学内容体系。本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入学教育,包括适应大学生活和历史使命教育;思想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包括道德理论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法律教育,包括法律意识教育和法律制度教育。由于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加上思政课的特殊性,过度打乱教材章节、自主安排教学内容是不现实的,授课计划仍应以教材为基本依据。但在讲授具体内容时,尤其在确定教学重点时,应将公民意识强化出来,刻意突出。课程四大模块都可以有机地融入公民意识教育的有关内容。入学教育部分,可以在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部分强调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可替代的角色,以增强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思想教育部分,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强调要为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而立志成才,发愤苦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以中华民族优良爱国主义传统为引导,以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为依托,强化大学生“振兴中华、舍我其谁”的主人翁精神;在人生观教育中,把人生价值的标准作为教学重点,突出强调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帮助大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责任意识。在道德教育中,将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强化公德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从而培养大学生规则意识。在法律教育中,从现代法治内涵入手,通过权利义务观念教育、自由平等观念教育、公平正义观念教育以及实体法权利义务的教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平等意识等。并且可以在课程结束时安排2或4学时公民意识教育专题,既总结整门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又可以系统地向学生强化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

(三)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以科学方法保证公民意识

第8篇: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德育;“立德树人”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征程,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挑战。这个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中国人民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时代,更是我们培养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时代。当前,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与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样一个时期,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尤显重要。

1我国高校德育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1]高校德育,指高校教育工作者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高校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2]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日趋增强,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社会格局的日益更新,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能力的提升,而是要求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尤其明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的重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新时代高校德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育人为本”就是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德育为人的发展提供根本的方向指引,因此要把德育摆在首位。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成才的首要条件,也是人成才的基本要求。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则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创造财富,而道德低下的人则会危害社会。高校德育为大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提供指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2新时代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高校德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还存在着一些问题。2.1高校德育目标的模式化与生活实际脱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影响对我国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的主体是个体生命,德育的主要任务是探寻个体的生命价值,使每个个体都获得幸福生活的实践活动。[3]高校德育是要让大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有充分的认识,实现自身价值的教育活动。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而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对于道德的需求是不同的,当前,我国高校的德育目标显得过于模式化,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不强,往往达不到高校德育的真正目的。2.2高校德育内容的知识化与社会创新的脱节。高校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德育的实际操作功能。高校德育教科书落后于社会发展,显示不出社会热点,内容没有涉及大学生感兴趣的时事问题,教师注重分数,大学生疲于死记硬背教科书,导致我国高校德育往往事倍功半。[4]高校德育内容偏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到的基本是书本知识,社会发展创新的速度之快,德育内容缺乏与社会的连接,使得大学生获得的德育知识不能转化为实践,从而轻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2.3高校德育方法的单调化与德育工作需求的不相适应。我国高校德育在方法上虽然加入了社会实践环节,但当前课堂教学依然是德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大部分德育教学依然保持着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德育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实践,简单的知识传授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不能让大学生灵活运用于实践生活。面对个性独立的新时代大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很难让学生获得思想上的解放和行动上的指引。大学生的德育知识要突破理论层面的理解,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可操作的理论指导,需要高校德育工作的积极配合。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单一化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德育工作的需求。[5]2.4我国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相对薄弱我国高校德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而又繁琐的工作,往往不能在短时期内达到预期的成效。想要让高校德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主要依靠德育教师队伍。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和高校思政教师人数的比例不断扩大。目前的思政课教师人数不能满足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需求,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薄弱。[6]当前,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旨在把德育教育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这就要求高校要把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各行政部门人员都作为德育教师的主要力量,让其充分参与到立德树人的工作中。新时代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不仅仅局限在思政课,在专业课、公共课中都要体现德育,而具备相应德育素养的高校教师亟待培养。相对于我国高校发展的速度,高校德育教师队伍还显得单薄,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的总体要求。

3新时代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路径探索

3.1德育观念的转变。学校、社会、家庭都要转变德育观念,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德育,强化德育首位观。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从小学的品德课,到中学的政治课,再到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一系列课程,无不体现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由于传统观念以及人们的“分数决定一切”的偏见,导致我国从小学到大学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不高。[7]高校的思政课程考核依旧以考试分数为主,而学生在学习、考试过程中也只是关心自己的分数。他们对于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度不高,究其根源,则是他们对于德育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高校德育的目的,要是从根本上转变德育观念,把德育放在首位,新时代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地融入到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德育是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大学生能够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则,其德育观念得到转变。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8]3.2优化德育内容,转变单一形式。高校要不断优化德育内容,转变单一的形式,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德育教育新模式,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高校德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大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好奇,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高校德育内容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关注自己的体验,感受到德育的真正作用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同样也是我国高校德育教学内容的源泉。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积淀,具有它独特的魅力,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德育教学中,营造一种全新的教学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效果。[9]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被动学习不能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大环境下,高校要转变固有的德育教学方式,利用社会热点与德育内容相结合,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与老师的互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知。高校要加大德育实践课程的力度,开展适合大学生的校内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体会德育理论所蕴含的真实内涵,从而使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言行举止。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进入到高校的德育课堂。3.3坚持高校德育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0]思政课已成为高校重点建设课程,要想办好思政课,就要落实思政教师的主体责任,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导作用和学好思政课的主体作用。我国高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高校主要的德育教育工作,其自身的言行以及道德素养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高校,以辅导员为主的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与大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最能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辅导员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做好引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思想变化。高校想要提升德育队伍的素质,首先要加大思政教师的培训,思政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才能适应新时代对于思政教师的要求。其次,高校德育不单是依靠思政教师,所有高校教师都要把德育渗透到教育过程中,把德育和教学融合在一起[11],使新时代的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高校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师德师风,使高校德育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进行,新时代的教师,不仅仅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我国的发展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对我国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德育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具有新时代德育观念的支撑,离不开适应新时展的德育内容和方式的更新,更离不开具有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的参与。高校德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德育要明确发展方向,不断加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241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合,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宏,徐超.浅析高校德育的若干基本问题[J].科技创新,2011(9):143.

[2]朱有荣.高校德育内涵解析[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9(7):64-65.

[3]郝勇东.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人民日报新知新觉:促进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EB/OL].2016-05-17[2019-10-23].

[4]高竞玉.大学德育的落差及理性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5(22):56-58.

[5]邵斌,王梦雅.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8(12):128-129

[6]张忠华,李丹.德育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中州学刊,2017(1):88-92.

[7]刘海春,李婷.文化自信:新时代德育研究的重要向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0(1):73-78

[8]易连云.“中国特色德育模式”理论建构中的方法论导向[J].教育学报,2018,14(6):43-46.

[9]张莉莉.“对话式”德育课堂的问题反思与合理改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4):47-50.

[10]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20-10-23].

第9篇: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

(一)思政课课程性质决定了思政课与校企合作之间共有的辩证融合

首先,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道德素质提升的主渠道,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思政课也是顺利实现大学生由个体走向整体、由自我走向他我、由偏颇走向成熟的社会教育活动,其教学内容渊源于流变的社会发展,根植于丰富的社会生活,其教学手段也应侧重于实践教学,直面大学生身边的社会场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处通能力。所以,“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了可能性,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是现实所需,更是社会经济与教育需求的题中之义。

(二)校企合作的实践性强调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校企合作对高职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与企业员工素质的要求极其相似,思政课教学可以借助于校企合作对于高职人才综合素质的把握,在实践教学方面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实际与职业定位,优化教学资源的选取,搜集出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有特色的教育与教学材料,并在大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以及职业素质的提升与完善方面壮大实践成果。

二、 当前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校企双方后续合作有限。“校企合作” 缺乏整体推进,市场经济下,由于过多考虑成本和收益, 企业常把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视为 “无利可图” , 企业导师也常片面强调专业技能提升, 没有真正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综合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以至于校企双方合作常出现“短期合作”甚至“一次性合作”,合作初期的新鲜感和热情不能持久,已有合作成果难以得到巩固和加强。

(二)道德教育效果不甚显著。无论政府、 行业 (企业)还是学校,对于校企共同进行高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的认识不尽一致,在“以‘校企合作’模式进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这一全新教育观念上,各方还没有形成共识。许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主要关注专业实践,德育实践创设机会不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理解也局限于专业技能知识的提高,对人才德育素质的培养重要性认识较少。

(三)运行实施形式较为单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要求实现教育运行机制中与生产劳动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

三、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创新举措

(一)构建基于校企合作、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1、引入企业精神,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企业基地

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要围绕高职学生专业设计,联系思政课教材渗透的专业、职业教育等德育资源要素,将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纳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思政课企业实践基地的正面教育意义,选择性地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熏陶和思想升华。

2、以企业为基点,组织思政课教师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中

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依据学生人数、班级设置和专业门类以及教学内容需要,把课堂有条件地延伸到企业,让行业、企业的先进人物现身说法、示范激励。

(二)采用多元的教育方法,匹配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

多元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是校企结合视角下创新的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教育方法也层出不穷:(1)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教育方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3)以实践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4)以活动赏析为主的教学方法;(5)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采用第一种教学思路最为普遍,通常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最为低下,在校企合作后,学生能够在实训的单位的具体岗位中,通过感知、实践、赏析以及探究的方式更加生动地学习和领悟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学习到更多关于人际关系、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三)师资力量的有力调动

校企合作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需要一批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扎实、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包括专业课教师都是思政教育者,需要将他们纳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师的参与行业中来,让他们实地了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情况,使他们可以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思政教育实践工作中来,更全方位、多角度地指导“校企合作”期间学生的思想情况、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这其中也需要保证充足的实践经费、合理的教师课酬,保障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真真正正落到实处。

(四)更新“校企一体化”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