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实验室规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二级院系;教学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实验室的管理也逐渐向二级院系独立运行管理转移,在这一过程中二级院系必然会面临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管理方法,笔者在对上海电力学院各二级院系独立实验室运行和管理现状的研究和总结之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1 我校二级院系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实验室功能单一,利用率低下
除重点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以外,各二级院系都存在一些专业实验室,这部分实验室大都功能单一,从而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低下。近年来随着新专业的迅速发展,出现很多交叉学科、交叉专业和交叉课程的现象,为了满足新课程、新专业的教学要求,二级院系重复建设的现象和可能性增加,在教学场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教学要求,对旧实验室进行改造就成为一种必然,从而可能造成重复建设中的浪费。
1.2 实验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设备维护人员缺乏,严重影响正常教学
实验教学和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目前,各二级院系实验室管理人员配置普遍不足,由于工作量大,他们的主要工作都集中在实验准备、设备管理和维护上,不能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探索实验室管理方法的研究上来。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既教理论课又教实验课,专门的实验教师极少,有的院系甚至没有。另外,由于教学任务单一,实验室人员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设备维护人员的缺乏也是各二级院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学历水平和专业的限制,部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设备维护能力不足,当仪器设备出现问题之后一般都是联系厂家上门维修,由于实验设备得不到及时维护,所以往往会严重地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部分管理人员的维护能力很强,但是由于人员配置不足,常常出现需要维修的设备大量堆积,大量设备不能及时维护,同样也会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1.3 规章制度不能及时根据新出现的问题更新完善
纵观各二级院系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虽然实验室不同,但是制度的种类和内容都大同小异,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针对上课教师的,要求上课教师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室;第二类是针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如何正确地在实验室学习、爱护实验设备;第三类是针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主要是工作职责。随着实验室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会已经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在规章制度上并没有进行完善和补充。
2 对新的管理模式的思考
2.1 加快对实验室的调整重组,建立新的实验室建设管理体系
原有的针对一两门课程建设实验室的思维模式,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实验室使用率低下,也制约着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新的实验室建设管理体系应当立足整个学院总体的实验课程设置,并立足长远,将专业未来的发展对实验课程的要求考虑在内,实验室的建设应当超前,各种仪器设备的耦合度应当加强,缩减实验室数量,提升实验室的综合能力。对现有的单一型实验室应当加快调整重组步伐,把原来内容相对孤立、分散、缺乏联系的实验室进行科学设计、合理整合,逐步向综合性实验室转变,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2.1.1 按学科整合,提升教学服务功能
为了更大程度上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我们应当进一步以学科为中心进行实验室资源的整合。以教学实验室为主,结合专业学科特点与建设需要,进行资源重组,将零散的实验室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充实实验室的教学服务功能,建立起以学科为中心的实验室体系。同时,根据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室资源的潜力,发挥实验室仪器设备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开发出新的实验教学项目,给学生提供更为宽阔的科技创新平台。
2.1.2 跨院系协作,增强科研服务功能
现代学科彼此交叉、关系紧密,任何院系的实验室资源都不可能覆盖所有相关学科门类。因此,必须打破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分割”状态,加强院系之间、实验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互相支撑,形成互补,增强科研服务功能。在学校相关部门的主导下,各院系实验室应当及时、准确实验室资源的实时状况,这样,各院系就可以全面、充分地了解其他院系的实验室资源,并根据师生科研创新活动的需要合理调用其他院系的实验室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2.2 建设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
面对现在实验室使用率低的问题,除了提升实验室综合能力以外,将实验室面向学生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无疑是最好的一条途径。开放实验室,就是在正常实验教学安排以外的时间向学生敞开实验室大门,学生可以自选实验课题,自取实验器材,开展实验研究,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作用、促进实验室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如何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2.1 建立健全开放性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各院系应该根据自身特色制定一系列有关开放性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度应当从人员配置、实验课题申报、实验室开放过程管理、实验成果验收等角度逐步完善每一个细节。
2.2.2 开发开放性实验室网上预约管理系统
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验室管理问题,如实验的预约和查询,建立师生相互交流的管道等。要做好这些工作,单靠手工操作肯定不行,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予以支持。设计开发基于Internet 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建立该系统的目标是使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学生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和实验项目,科学有效地利用实验室资源。该系统还可以配备其他功能模块,丰富网络资源,使学生在实验前就充分了解实验室的配置、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实验内容等信息,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 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管理水平
目前各二级院系主要的实验室教学人员都是相应课程的理论课教师,一位老师基本上只负责自己的实验课程教学。未来的实验教学教师应当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设置适当数量的专业实验教师,专门负责实验室里所有实验课程的教学,这样老师的教学领域拓宽了、教学能力提升了,整个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来说,应当从学院自身实验室的特点出发,总结适合学院本身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服务氛围。
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各二级学院应当不断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学历教育。鼓励他们选择与本职工作紧密联系的专业,采取在职学习的形式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第二,参加科研工作。二级学院可以通过组织和鼓励他们参与与自身工作紧密结合的各种科研工作,在研发活动中,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第三,短期的业务培训和同行之间的互相学习。二级院系可以定期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前来给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管理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或者学术讲座,及时将各领域最新的理念传授给大家。另外,各二级院系同行之间、兄弟院校同行之间也可以多加交流,相互学习彼此先进的工作经验,提升业务水平。
2.4 强化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重点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得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建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2.4.1 实验室建设
在实验室建设之前,要对现有的仪器设备进行调研,在确定其技术指标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之后,还要对实验室建设的可行性、综合性、可扩展性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将要购置的仪器设备一定要本着先进性、实用性、可维护性和后期服务良好等原则进行采购。
2.4.2 设备的管理
对所有的实验设备都应当建立保管和使用的规章制度,其中应当包含设备的操作规范、管理办法、维护规范、使用登记制度等。在实验室的环境布置当中,应当注重将规章制度、安全条款、仪器使用方法等张贴在醒目的位置。
2.4.3 实验室日常管理
在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过程中,除了我们现有的总则一类的规章制度之外,我们要针对新出现的细节性的问题设置更加完善的制度细则,如对实验室学生遗落物品的管理、开放性实验室的使用、实验室物品损坏责任落实、实验室使用效能分析等问题,我们应当建立“实验室学生遗漏物品的招领制度”、“开放实验室使用系列规章制度”、“实验室使用记录”、“实验室效能分析指标体系”等相关配套的制度,以完善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制度缺口。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实验室建设 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实验中心
为满足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金陵科技学院由高等专科学校实行合并重组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了学校办学层次,扩大了办学规模,在迎来好的发展时机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科院校实验室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课堂,是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完善实验室建设工作,满足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任务要求,对于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1-3]。本文从发展定位、资源共享、开放性实验室、师资队伍、规章制度方面对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分析。
一、找准定位,科学制定实验室发展规划
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的首要问题是确定实验室的发展定位,有了发展定位才有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才能制定完整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实验室建设实施计划。高校的发展定位决定了该校实验室的发展定位。金陵科技学院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坚持“地方性、应用性”的办学定位,走“产学研结合、国际合作”的新型办学之路,彰显应用特色,谋求科学发展,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就为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建设明确了定位,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金陵科技学院作为教学型高校,实验室建设必须为教学服务;作为地方性高校,实验室建设要为南京市乃至江苏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多学科发展的高等院校,要求实验室建设必须实现综合服务功能。此外,随着学校的发展、科研能力的提高,实验室的定位要逐步发展为科研的重要基地。
二、建立综合实验室,加快院系融合,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学院考虑建立跨院(系)、跨学科的综合实验室作为全校的公共设施进行建设,供相关学科实验教学用。在实验中心建设中充分考虑仪器设备的共用功能、通用性和多功能性,使其尽可能为多学科服务。例如,力学实验中心建立了机械性能实验室、电测实验室、光测实验室、力学综合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立既考虑了土木工程学科的专业特点和实验教学需求,又充分考虑了机电工程学科、材料工程学科的力学课程实验教学需求,保证了实验中心能够构建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大平台。院系之间开展实验教学交流与合作,仪器设备和人员相对集中,统一安排使用,这样既可以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优势,又可以减少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实验室建设的投资效益。
三、建设开放性实验室,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益
开放性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提高办学效益,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开放性实验室可以分为校内开放和社会开放两种形式[4]。
校内开放包括三种形式:一是为教学实验课程开放,二是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开放,三是为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开放。校内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分部分开放实验室和完全开放实验室两种。部分开放实验室针对于基础性的、验证性的教学实验,由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后,在工作时间内可以对学生进行开放。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室巩固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部分开放实验室可以在低年级学生和教学实验中采用。完全开放实验室是理想的校内开放形式,要求实验室的所有设备、实验项目、实验材料等,包括实验指导在内的任何时间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来实验室做自己准备好的实验项目,也可以做自带的实验项目。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应做到实验时间、内容和教学形式开放,允许学生自行安排时间,选定实验项目,以灵活的方式独立完成实验。这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及指导能力,要求设备完备并能及时维护。完全开放式实验室对高年级的学生和参加各种实验竞赛的学生是比较适用的。
高校实验室向社会开放是高校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利于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实验室效益。高校实验室向社会开放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向其他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开放,这包含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二是为社会科普活动开放。高校实验室向社会开放就可以为社会开展科普活动提供资源和条件,使得高校实验室成为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可以促进科普活动开展。比如,建筑学学科的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材料与构造实物展示实验室拥有各种中外建筑模型和学生获奖作品,相当一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利用寒暑假向中小学生、社会开放是完全可行的。
四、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队伍整体水平
针对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的现状,学院引导和激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入实验教学,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实验建设工作,选择德才兼备、工作热心高的教师到实验室工作。为了提高实验人员的学历层次,学院倡导高级职称、博士进实验室,并从教研室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充实实验师资队伍,要求各教研室主任必须参加相应的实验室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保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通,实行教学管理和实验室管理的一体化[5]。
五、完善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加强实验室建设,规范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保障实验中心的安全运行,学院根据学校和教务处文件,从学院实验中心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到有制度、有记录、有检查、有考核。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包括:实验教师岗位职责、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实验中心人员值班制度、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学生实验守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低值耐用品管理制度、实验室培训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和消防制度和仪器设备的修理、报废、赔偿制度等。
在学校领导和院领导的支持下,建筑工程学院坚持“跨学科、跨专业、开放性、现代化”的实验中心建设理念,制订科学可行的实验中心建设规划,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搭建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探索适合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积极创新,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实验室。
参考文献:
[1]蒋士亮,李菁.高等学校教学实验室管理与评估[M].南宁:广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2-80.
[2]陈国锋.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6,(1):134-136.
[3]张萍.对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5):94-96.
关键词:医科;实验室文化建设;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70-03
一、引言
高校实验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高校文化影响力在实验室建设和发展中的具体体现,表现了实验室所特有的文化氛围与精神共识,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同时,高校实验室文化又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保障[2]。实验室文化是以实验室管理和运营为中心,由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实验教师和学生共同塑造所形成的以理想追求、敬业精神、群体意识、团结协作和融洽和谐为主题的文化氛围,是使实验室生存发展、长兴不衰的根本所在。
本研究首先从总体上分析了实验室文化建设现状及医学研究生对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从学生个人及实验室管理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可能影响研究生对实验室文化建设满意程度的因素,为实验室文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二、研究过程
1.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抽样的方法,以上海市某高校医学院2015届研究生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87份,回收153份,其中有效问卷153份。在所有的有效问卷中,按学历分类,有硕士生102人(66.7%),博士生51人(33.3%)。按性别分类,有男生40人(26.1%),女生113人(73.9%)。按生源地类型分类,有城市57人(37.3%),城镇或县郊51人(33.3%),农村45人(29.4%)。按照家庭经济情况分类,绝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120人,78.4%),29人较贫困(19.0%),较富裕的只有4人(2.6%)。
2.调查工具。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医学毕业生实验室文化建设调查问卷》。本问卷包括学术水平、沟通方式与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内容。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4,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3.数据处理。按照各学院2015届毕业人数等比例进行班级整群抽样,采用Excel 2013建库录入数据,运用SPSS 20.0进行描述性和多元分析,包括频数、Pearson卡方检验、Fisher精确卡方检验等。
三、研究结果
(一)实验室文化建设现状
1.实验室文化建设有待提高。从调研结果来看,有25.5%的学生对目前所在实验室满意,有40.5%的学生认为一般,34.0%的学生对目前所在实验室不满意。
2.学生科研压力普遍较大。有62.3%的学生每天在实验室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有20%的学生每天在实验室工作的时间超过12小时。在周末休息时间,也有57%的学生会自觉到实验室加班开展实验。
3.学生对未来比较盲目。虽然学生如此努力,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8.3%的学生对自己的科研前景持喜悦或者乐观态度,有48.3%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同时,只有44.6%的学生付出辛苦努力是出于对科研的热爱,更多的学生(52%)表示是为了毕业。这有必要引起高校的思考,我们在学生人生规划指导、实验室文化建设方面是否做的足够多、足够好。
4.学生业余生活比较单一。对学生业余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56.9%学生是唱歌吃饭,只有9.2%的学生是体育运动,2%的学生是读书看报。值得我们关注的是,19.6%的同学几乎没有业余活动。科研压力绝对不是没有业余活动的理由,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懒惰心理,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实验室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影响因素分析
1.学生成长环境(生源地)影响学生对实验室文化建设现状的满意度。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表1):在城市生源地的54名学生中,33.3%的学生对实验室文化现状满意或比较满意,不满意的比例为14.8%。在城镇、县郊生源地的58名学生中,24.1%的学生对实验室文化现状满意或比较满意,不满意的比例上升为34.5%。在农村生源地的41名学生中,17.1%的学生对实验室文化现状满意或比较满意,不满意的比例为58.5%。因此,学生对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满意度随学生成长环境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p
2.实验室制度的完善程度影响学生对实验室文化建设现状的满意度。在对调研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虽然实验室制度的完善程度与学生对实验室文化建设现状的满意度之间没有统计学关联(p=0.077),但在“有详尽的规章制度”组满意度最高,“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组满意度最低的趋势还是很明显的。有趣的是,在“实验室没有成文规定,但有不成文规定约束大家”这个选项中,学生比例随着满意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分别为21.1%、26.8%和42.1%,其原因我们将在第四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
3.实验室文体活动影响学生对实验室文化建设现状的满意度。调研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闲时活动比较单一,主要是吃饭唱歌,体育运动和读书看报的比例非常低。在对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表3):在“丰富的文体活动”组,学生满意的比例为35.6%,不满意的比例为23.7%,而该比例在“几乎无文体活动”组分别为6.7%和50%。因此,实验室文体活动与学生对实验室文化建设现状的满意度显著相关(p=0.003)。
4.实验室体量影响学生对实验室文化建设现状的满意度(p
四、结果分析与建议
1.学生成长环境影响学生对实验室文化现状的认同。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医科学生的科研压力比较大,学生往往没有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和兼职工作。城市生源地的学生家庭情况相对较好,不会因为经济原因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而农村生源地的学生有可能会因为经济原因无法达到像其他同学一样的生活质量,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实验室文化氛围的认同。
2.规章制度是实验室文化建设顺利推进的保障[3,4]。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室制度文化是实验室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约定俗成的传统(柔性)以及明确的规章制度(刚性)等[5],用以规范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学员的行为,是维系实验室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6]。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的实验室,学生的满意度普遍比较高,这正是刚性的规章制度的优越性所在。但是,我们发现:随着柔性的、不成文的规章制度所占比例的增加,学生对实验室文化的满意度反而降低,这与我们传统认为的结果并不相符。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不成文的规定,适用于人员比较稳定、自觉的群体,需要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群体成员间已经达到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共同坚守柔性的准则。但是,对实验室这类群体单位,学生在实验室逗留的时间一般是三到五年,无法形成足够的默契,有些同学的自觉性又比较差,实验室很难形成柔性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的氛围。
3.多样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医科学生的科研压力巨大几乎是不争的事实,多样的文体活动正是缓解压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实验室组织多样的文体活动,不仅使学生在活动中放松了紧张的心情,同时也增进了集体的凝聚力。学生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开展科研工作,感受到更多的友情和集体的力量,必然会增加对实验室文化氛围的认同度。
4.适中的实验室体量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满意度。调查中我们发现,实验室过大(大于20人)和过小(小于5人),都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实验室文化氛围。只有适中的实验室体量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满意度。这与国际上的很多研究结果一致[7-9]。因为,人数过多,导师分配到每一位同学的时间和精力就会相对减少,实验室人际关系也会变得相对复杂,学生与导师间、学生和学生间发生摩擦的机会也会增多,所以不利于实验室文化建设;人数过少,无法形成有效的实验室氛围,学生感受不到集体生活的温暖,显然也不适合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推进。
实验室文化是实验室的灵魂。它是全体师生在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中不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实验室文化建设与科学管理必须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大环境相融合,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相一致,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实验室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各元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纽带,精神文化是实验室文化的最高层次。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既要重视硬件环境建设,又要重视软件环境建设,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全方位深化,才能取得显著成效。重视实验室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推进和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实验室文化,必然能够促进发展一流的实验室,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环境支撑,推动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庐,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与内涵[J].宿州学院学报,2007,22(6):138-139.
[2]田在宁,促进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213-215.
[3]杨忠良,罗积军,and 杨卫军,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实现途径[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6(S2):168-172.
[4]周守喜,胡毅,and 石东平,论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4):95-97.
[5]胡小平,专业实验室文化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328-330.
[6]张丽亭,et al.,浅论理工科院校的实验室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226-227.
[7]Isabelle Cook,Sam Grange,and A. Eyre-Walker,Research groups:How big should they be? PeerJ,2015. 9(3).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精细化;管理
作者简介:孙明涛(1983-),男,山东招远人,华北电力大学后勤管理处,工程师;何旸(1980-),女,黑龙江双城人,华北电力大学资产管理处,助理工程师。(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84-01
随着国内高校发展高峰期的到来,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也急剧扩张,实验室安全的建设逐步得到重视,但基本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建立精细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成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一个课题。本文在实验室安全的精细化管理方面,提出重点建设内容包括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理顺机构人事设置,加强监督检查等,从而提升学校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效能,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精细化需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安全生产素养,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综合效益。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1.粗放式管理现状
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缺失,管理及科研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安全职责划分不明确等。目前,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只是按照学校层面的规定执行,并没有针对实验室特殊情况的安全管理机制,这使得实验室安全的相关人员一方面要兼顾教学及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又要行使专职的管理职能。
2.精细化管理现状
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从思想概念看,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理念,形成了企业管理的一种“精细”境界,从而指明了企业管理的方向;从实践活动看,它又是企业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表明了企业管理精细化的过程性、渐进性。[2]部分高校为了解决实验室安全的粗放式管理,已经在精细化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主要从人员配置及财务管理方面进行精细化,体现在两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坚持预案与监管结合的体制。但是在定岗定薪的情况下,很难给实验室管理人员分配更多的任务,这就造成了机构空洞、人员积极性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立可行的、精细化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关系到实验室能否快速健康发展。
二、实验室安全的精细化
针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特殊性,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层有必要认真分析,探索适合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的精细化方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讨论实验室安全的精细化管理。
1.规章制度的精细化
在学习和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学校层面的规章制度(例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等),各实验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实验室安全条例(如实验室安全守则等),从而细化管理的制度依据。
如何将制度细化成操作性强的办公流程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应坚持以实验室安全运行为目标,监管实验室安全运行的过程为制度建立的基础,要求各实验室针对本身情况细化实验操作流程,以标准化的操作严格要求自己,并在日常管理中加以贯彻和执行,同时标准化的流程操作明确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在精细化管理中,对于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还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要定期进行演练,检验应急救援物资、装备的可用性,同时根据演练的情况及时修订预案,避免预案停留在纸面上,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
2.实验室安全的机构设置及人事管理的精细化
根据学校机构的设置情况,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实验室安全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可以建立校、院(系、部、处)、实验室的三级管理机构,明确校长是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的安全管理;各院(系)院长(主任)是本院(系)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本院(系)的安全管理,各实验室主任是本实验室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这样将实验室安全工作分解并落实到各级部门,有效做到层层的监督管理,避免部分实验室各自为战的情况。对于实验室安全的重点部位和重点设备,必须要求群众监督,专人负责,实行出入时间登记制以及详细的使用记录等,例如院长负领导责任,实验室主任负管理责任,实验人员负有直接责任,以此来保证重点部位的日常管理精细化、长效化。
人事管理要明确岗位职责,以安全责任书约束自身的行为,要求从学校层面到实验室使用人员逐级签订岗位安全责任书,明确界定安全责任范围和职责,从而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机构体系,并实现自下而上责任分解(如图2),建立有效的安全责任机制。在建立安全责任制的基础上,还必须建立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事故发生后要及时追究责任人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另外,要求所有的实验人员均参加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在取得合格证后由学院或导师签订责任书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对于未参加考试或者不及格者,严禁参加实验过程。
3.落实检查的精细化
采取监督检查的方式是督促制度落实情况的手段之一,因此加强监督检查的精细化操作,不但能够规范实验的操作流程,而且能够增强师生安全意识。
根据高校实验室的特殊性,适当将学校的实验室划分为安全等级,按照安全等级的高低,规定校领导、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每学期进行大检查,并形成检查报告予以全校范围的通报,院(系、部、处)每个月都要进行安全检查,期间学校层面上还要不定期进行抽查,每次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纠正,或者给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室发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治理完成后须由学校安全管理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每次安全检查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检查记录,由参加检查的工作人员签字后写出书面报告,并交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存档。
三、结论语
建设精细化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丰富的管理经验,树立正确的安全管理理念,正确实施安全实用的技术手段。由于高校实验室使用频繁、使用人员相对集中,存有大量贵重仪器、易燃易爆、剧毒及易制毒物质,因此,做好精细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从基础抓起,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进行全员安全教育,健全管理体制,明确安全职责,加强安全检查整改和基础性工作,在落实安全标准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建立标准化的流程。
参考文献:
[1]由继红.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浅谈[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3).
[2]吴翔江.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4,(7).
[关键词] 实验室;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05-2
近些年国家加大了高校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投入,一栋栋崭新的实验大楼在各高校拔地而起,实验室室内装修布置美观大方,高精尖仪器设备一应俱全,比起过去简陋的实验室装修、水泥制作的操作台面、生锈的水龙头、简单低端的仪器设备来确实是天壤之别。可是细细想来硬件设施建设在这十几年时间里突飞猛进,而实验室从业人员的工作态度、道德行为、思想情操、理想信念等似乎并没有看到明显的进步甚至有些方面还有倒退的迹象,这与现代化设施的实验室不相匹配。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忽视实验室文化建设有关,为此本文结合自身在实验室工作的体会浅谈对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
一、实验室文化的涵义和构成实验室文化的基本要素
从本质上讲,实验室文化是指从事学校实验室工作的社会群体在校园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和心理倾向。其核心是以实验室全体人员共同的价值观为根本,激发全体成员的潜能,促进实验室积极和谐地向前发展。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对实验人员提出的更高要求。
构成实验室文化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第一,实验室工作人员队伍。实验室工作人员是实验室文化的主体,是实验室文化形成和赖以发展的基础,也是实验室文化服务的对象。其关键人物一般是指实验室负责人,他不仅是学术权威,而且是实验室的管理者和实验室的导师,是实验室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者,是引导实验室成员取得成功的带头人。其他实验室成员是实验室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在实验室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实验室规章制度是实验室建设的规范,是实验室文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制定客观、可行的规章制度可以让实验室成员行事有章可循,又不束缚手脚。行为规范是指实验室对成员所期望,又为成员普遍接受的的某种约定,它是成员之间长期互动的结果。规章制度是成文的规定并具有强制执行性而行为规范是不成文的规定具有一般的约束力。第三,精神风貌。实验室精神风貌是实验室全体人员在长期工作、学习、教学、科研和建设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对外是实验室的群体形象,对内是一面旗帜,它是全体实验室人员的精神支柱,是促使实验室及其成员奋发向上的功力所在,是实验室凝聚力的源泉。第四,实验室的气氛。气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犹如室内空气一样无时无处不在,实验室气氛是实验室是否具有活力和生气的重要表现,良好的实验室气氛会激发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功能
实验室是高校实践教学场所,是科研基地,实验室文化建设对推进实验室管理改革,充分发挥实验室人力资源的优势,更好地为教学与科研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说来实验室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功能。
(一)良好的实验室文化能增强凝聚力,创造和谐气氛,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现在有人提出建立凝聚力工程,其实质就是重视价值观的塑造。价值观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起规范作用,不过它并不是通过权力、制度等硬管理手段实现的,而是通过群体气氛和意识层次的诱导来实现的,它是一种观念层次的软性约束,这种软性约束,比起硬性约束更严厉有效。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共识,就会在实验室中产生融洽的人际关系,一种团结、和睦、向上、进取的群体意识就会激励每一位实验室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
(二)良好的实验室文化能激励每一位实验室工作人员不断挖掘生命潜能,为实验室建设多做贡献,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激励是指激活需要、激发动机、鼓舞士气、推动行为的过程,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过去人们认为,发奖金或物质刺激可以给予人们更多的激励,实践证明,金钱不是万能的,钱的多少与积极性的提高不一定呈正相关,相反实验室的这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群体文化所营造的软环境,它以一种无形的又被人们感知的形式存在,它能给予人们经常的、潜在的激励,实验室文化不断开启每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智慧之门,释放生命潜能,努力完成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三)良好的实验室文化能促使每位实验室工作人员不断追求人生价值和意义,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管理中的运用,提出了人们的行为与需要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一种了解和分析人们需要的方法,这进一步说明:人类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的满足,它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良好的实验室文化能不断激励人们向新的人生高度迈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寄托在不断的开拓和进取之中。
三、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思想上要重视。实验教学历来在高校教学中占从属地位,由于这种思考的影响实验室工作自然不会得到学校和学院领导的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也仅仅是围绕满足辅助教学的要求并在硬件建设上下工夫,作为软件建设的实验室文化曾一度不被人重视。孰不知计算机的硬件只有在软件的驱动下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样的道理高校实验室管理在缺少文化这只软件的运作下,硬件的执行力就会失去效力。只有从学校领导到学院领导到实验室的每位成员充分认识到实验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实验室文化建设始终贯彻到实验室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环节中来,良好的实验室文化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
(二)选一位好的实验室负责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室队伍。有句话说: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实验室负责人也是一样,要适合这个岗位才能干好,不能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职称老资格。一支高素质的实验室队伍,它不仅要求实验室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更要有爱岗敬业精神和不断追求上进的工作态度,要以个人高尚的人格、敏锐的观察判断和科学的思想理念来影响实验室的发展方向。一位好的实验室负责人应以榜样的力量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带动全体实验室人员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室文化建设并不断提高实验室整体水平。
(三)处理好实验室制度管理与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关系。目前实验室管理主要采用目标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组织手段、方式及管理程序,把目标作为资源来挖掘,人只是作为一种达到目标的辅助工具,只能是行为人。不恰当、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目标制度,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积极性发挥,形成逆反心理,甚至抵触情绪。要处理好实验室管理制度与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关系,制度就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注意人的主导作用,注重人的潜能的发挥,要以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激励全体实验室人员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从而自愿为实验室建设多作贡献。要从文化的高度来管理实验室,不仅注重实验室外显文化的塑造,更要注重注重实验室内隐文化的建构,用它贯穿于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等,充分发挥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实验室文化对实验室建设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作用。
(四)处理好奉献与利益的关系。实验室文化建设具有的激励功能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实验室文化虽然更强调精神激励,但物质激励也不可偏废。在今天的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的经济利益,并常常以此作为评价自身价值的尺度。在高校教学中常常出现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轻实验技术员的现象,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常常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在晋级、评聘职称、评先选优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致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对于一些在实验室管理、教学、科研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利益分配上应该给予适当的倾斜,这是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助推器。
现如今文化建设渗透在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可作为高校的重要部门的实验室其文化建设却被人们所忽视,这对实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不利。重视实验室文化建设,就是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使实验室从业人员能安心工作,愉快工作,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利用好实验室资源,为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真正做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才尽其值。
参考文献:
[1]杨安,洪家慧,魏勇刚.论新形式下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5):555-557.
[2]李伦.现代实验室管理的新视角――实验室文化[J].科学管理研究,1999,(1):43-45.
[3]郭恩棉.浅谈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J].学理论,2009,(2):208-209.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439―01
前言:在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伴随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市场化、产业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实验室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实验室所具有的职能和作用在发展,人们对实验室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也在深化,对实验室管理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实验室管理概念的理解也在发生着变化。
1.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含义
实验室管理就是由实验室的领导者和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及全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客观规律要求下,对实验室的各类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实验室的总体目标,提高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高校中的实验室管理是与学校其他部门如教学、科研、基建、财务、后勤等相互关联而又并行的一个子系统。就实验室管理自身而言,它又是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耗材管理、经费管理等各子系统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系统。
2.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与维护的现状
2.1高校对实验室作用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校改革发展过程中,有些校领导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一些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学校领导片面地认为学校只需要以教学为中心,只需搞好课堂教学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过分地加强实验室的建设,重视实验室管理工作可有可无。这种认识在各个高校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校方在实验室的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关注度普遍不高。有些高校实验室甚至连基本的仪器设备的维修费用都难以保障,整个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既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又制约了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2.2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仍然沿用的是国外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校级—院级—系级三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将实验室课程在设置上按照专业进行划分,而许多交叉关联学科的实验室存在着重复建设的情况,在设置上的“小而全”现象增加了学校对其管理上的难度,造成了有限的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上的浪费现象。从教学角度上看,传统意义上的实验教学完全从属于课堂教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以教师课堂实际操作为主;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各个专业教研室主要负责。许多的基础性实验课在教学上要涉及多个学院,这种情况下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就降低了,导致了很大的一部分实验室利用率极低。
2.3高校实验室人员队伍素质不高
诸多原因造成了实验室工作长期被认为是一种辅工作,实验室工作人员中高学历、高级职称人员所占的比例非常少,人员的应用技术薄弱,实验设计的能力不高。对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条件的改善还远远跟不上,工资待遇的提高也远远滞后,这样就很难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吸引高学历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实验技术队伍中,造成了实验人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实验室人员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收入分配偏低,也极大地影响了实验室优秀人才的引进。此外实验室分割过细,使得实验人员分散在不同的院系中,相互间缺乏协作交流,也不利于其实验水平的提高。
2.4实验室开放性普遍不高
目前,多数高校实验室仍主要采用封闭式的教学管理模式,以班为单位来进行课堂实验教学,而真正面向广大师生全天候开放的实验室仍然较少。这样一方面导致了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源大量闲置,使用率不高;另一方面,学生课余时间又找不到合适的实践的场所,使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很难得到提高,严重影响了学生特长、兴趣爱好的发展。
3.推进高校实验室管理的主要对策
3.1强化实验室管理理念的更新
实验室管理理念需及时更新,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从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方式中解放出来,不断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及模式,以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知识管理理论是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可以应用的重要理论。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室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作用,用知识管理理念构筑高校实验管理的新模式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刻不容缓的工作重点。
3.2强化实验室规章制度建设
规章制度是对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依据,是提高实验室教学质量的保障。要建立符合高校实验室自身发展的、合理的规章制度。实验室规章制度是从事实验室科学管理的行为准则,它是实验室日常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建立全面合理的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可以避免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可以保证教学的规范运作。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质量监控,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定期对实验教学情况进行通报,应当严格遵守规范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以实现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化、系统化。
3.3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应该加强对现有实验人员的培训。实验室技术和管理人员则是实验室日常管理的主体,他们的知识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实验室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因此,
有必要加强对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定期地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只有不断
地充实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实验室工作才能有所创新。此外,学校应积极鼓励引导一部分教师参与到实验室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上来,引导一部分具有硕士或本科学历的教师投身于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这就需要高校制定有关政策、制度,调动广大有志于参与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教师和毕业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在工资、福利、待遇、科研机制、奖励等各项制度上,增设相关的有利于实验室建设引进人才的政策和规定等。
3.4实现高校实验室的全面开放
实验室的开放不仅仅是实验教学内容上的开放,它是一系列教学活动得延伸,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实验室开放不仅对开放的时间、形式、内容、环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实验室资金的管理工作、日常管理工作以及相关仪器设备的维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验室开放质量的保障至关重要,要制定相应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提出相应的实验室开放原则、条件、审查报表与规定实验人员相关职责等。此外还应该制定与开放相关的实验安全制度,投入实验室开放专用基金,这些都是实验室开放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4.结语
近几年来,在“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指导下,许多高校都在千方百计的增加实验室投资,加强实验管理,从各个方面入手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现阶段我国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主要以转换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为主导,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水平、科研实验水平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从而能够形成实验室科学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信息化管理
“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一个由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成立,同时得到了重庆市政府、市教委和市科委大力支持的研究中心,与之并列的还有一块牌子:“时栅传感及先进检测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心下设精密位移传感器实验室、纳米时栅微位移测量实验室、高端精密测控技术实验室以及精密机械加工车间。工程中心以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为宗旨,同时兼顾本科教学与研发工作,以及学科建设等高校任务。像这样一个机构复杂,体制交叉,功能多样,仪器、设备、工具、原材料繁多的综合性教学科研机构,其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只有1-2人,可以想象在实验室管理中有多少不尽人意之处。这种情况在全国各高校实验室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高校实验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笔者曾在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和当地物流公司工作,回国后进入该中心任教,一直试图借助国外先进管理工作经验用于实验室管理。本文通过我们的一些具体思路与做法,与同行交流。
1.人员管理
本中心在重庆理工大学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室,主要人员为教师、硕士生和博士生。由于人员众多,而实验室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因此在日常的实验室管理中不能面面俱到,学生在实验时未按要求进行登记,实验完成后实验工具未按要求放回原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尽管多次强调实验登记和工具摆放问题,但效果仍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管理。虽然国内各个学校在总体方针中确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实验室各学科、功能和用途不同,使得这些宏观管理办法并不适合实验室的管理,因此需要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2]。国内大学通常都是由一位老师对多个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但由于各个实验室情况不同,使得管理有些混乱。而英国朴次茅斯大学许多个学生实验室都有一位专职教师进行管理,在实验室中有一个用玻璃窗分割出来的小房间作为实验室管理老师的办公室。朴次茅斯大学的实验室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实验室的使用是通过学校课程管理系统进行预约的,由于有专职实验室老师进行监督管理,学生们都能够自觉按要求进行试验,并保持试验室的整洁。而国内实验室管理人员较少,学生对实验室保持整洁的意识也相对较差,所以给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国内许多实验室都是以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强制约束学生,但效果并不满意。本中心结合朴次茅斯大学的实验室管理经验与国内的实际情况,采用“以人制人”,由学生管理学生的方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按课题分组”而不是按年级分组或按实验室进行分组。按年级分组似乎便于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但是由于同一个试验可能由多个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实验室的使用管理来看并不合适,按实验室的使用进行分组也是存在同样的问题,同一个试验可能会使用多个实验室。本中心按课题进行分组(如图1),每个课题组都有专门的导师及各个年级的学生,在每个课题组中选出一名助管同学,配合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试验的准备和清理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管理可以有效促进实验室卫生的保持及实验器材的整理。在这种机制下,较少的实验老师只需主要对助管同学进行管理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国内的现状,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培训[3],使其快速熟悉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赏罚制度可以提高大家的自觉性,长期监督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引入信息化管理可以方便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统计。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实验室管理人员数量,进行更加细致的分工,肯定将更有助于实验室的管理及对学生的监督。
2.设备管理
随着本中心实验室不断发展,购置的设备越来越多,对设备的整理、摆放、登记、维护等问题也越发突出。没有对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人员习惯只有仪器设备的物和帐的原始记录,而忽视了人员变动后的帐和物的实时核对,甚至出现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的现象[4]。由于每个人的记录格式不尽相同,因此给数据统计和记录交接带来了诸多不便。实验室的设备是由各个老师申请,学校采购中心统一采购的,大部分设备信息都是由各个老师和采购中心掌握的,而实验室内部并没有做统一的整理和登记,这就导致在设备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联系到供应商进行售后维修或维护,从而耽误了实验工作进度。有时新设备到货后,出现无处可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仪器设备的摆放进行统一的规划,没有及时与实验室管理人员沟通,不但浪费时间,也影响实验室的整体美观。实验室有些大型设备使用率不高,闲置时间长[5],缺少定期的保养维护,而且能够熟练使用的人员也十分有限,在临时使用时也会出现各种问题。仪器设备是进行科学研究和验证实验的基础,管理好仪器设备是对实验安全、实验准确性和实验真实性的有效保障。仪器设备验收合格自投入使用之日起,设备管理就进入到了一个动态化的管理过程[6-7]。在实验室管理体制设计中,我们借鉴了市场上物流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引入SKU(stockkeepingunit),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来进行管理。对于放置仪器的柜子和仪器设备进行系统的编号成为库位编码,将仪器设备的SKU编码与库位编码相对应,这样做不但便于查找,也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建立格式统一的仪器设备电子档案,需记录仪器编号、库位号、名称、购置日期、售后电话等重要信息,利于今后查找。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借用参照图书馆的书籍借阅管理,都应该进行预约登记制度,不但便于管理,也能够责任落实到个人[8],保证个人在使用过程中对仪器设备的保护。贵重设备需要进行网上申请,登记使用日期、内容、人员等,通过审批后方能使用,也便于今后上级部门对仪器使用情况的检查。仪器设备的说明书也要进行统一管理[9],随用随借,并且进行电子备档,方便多人同时查阅,也能避免因说明书丢失带来的麻烦。
3.系统管理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是能够提供实验室各种信息储存、交换和统计分析的网络化平台,实现数据网络化共享、无纸化办公、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10-11],但是目前很多实验室都没有真正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是今后的必然趋势,能够促进并带动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12-13]。以前本中心的实验室只有简单的指纹门禁系统,而且并未接入网络,只能进行简单的身份认证识别,不利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设备、工具、资料的使用、借用记录等都是通过纸质表格记录的,不利于查找和保存。缺少有效的电子监控,实验室乱拿乱放的现象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没有实验室预约系统,实验室的使用变得比较混乱,实验室的随意使用使得管理人员无法有效进行监管。因此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由摄像头,门禁系统,设备终端控制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组成的立体化监控管理网络能够有效地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整洁及数据的统一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各个公司的ERP系统,高校的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政府部门管理系统等都是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体现,因此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应用也是实验室管理发展的方向。使用网络化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本实验室的下一步目标(如图2)。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图书借阅和实验室的设备借用,阅览室和实验室的预约,在系统中对于学生的分类管理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物流管理系统中,货物的采购和设备采购,货物中转和设备转移,货物出库和电子元器件的领用等也都有相似之处,因此还是有很多经验值得实验室管理系统借鉴的。网络摄像头及指纹门禁系统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实验室安全的管理,使用终端控制设备能管理和记录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14],借鉴企业的ERP系统也能够实现实验室日常办公的人员,设备记录管理。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配备相应的管理系统及硬件,并与学校一卡通系统联网,就能够更加容易对实验室人员进行管理。
4.结束语
1.1安全教育标识规范化。在仪器设备的显著位置,摆放统一规范的安全标识牌。安全标识牌正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的名称、用途、价值等基本信息。反面的内容则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基于仪器设备安全进行的提示,避免不规范的操作损害仪器设备;下半部分是基于人身安全进行的警示,避免不规范的操作对人体造成危害。
1.2安全教育内容可视化。对于每台仪器设备,录制正确、规范、安全的操作演示;另外,为真实地反映纺织工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以及不规范的操作导致的各种事故,在仪器设备运转的过程中,使用辅助道具如人台、假发等再现各种危险动作,录制视频,从一正一反两方面开展安全教育。视频经系统编排放在网站上,方便学生自行学习。
1.3安全教育讲座定期化。结合新生的专业导论课,安排2—4个学时的安全教育讲座,由纺织实验中心安全员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安全知识、规章制度、重点案例等,初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第二次安全教育讲座安排在第五个学期,学生们即将开展各种纺织专业的实习实验任务,还包括各类纺织品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导致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率非常高,尤其是一些常用的仪器设备,此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非常有必要在他们即将进入实验室开展实习实验之前,对他们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1.4安全教育资源网络化。纺织实验中心网站上的安全教育版块涵盖完整的安全教育资料,包括安全指导手册、仪器设备操作安全教育视频、纺织工程实验室安全教育课件、消防安全教育课件、安全教育讲座视频等,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看相关安全教育知识。
1.5安全教育测评制度化。在学生学习纺织工程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同时,建设相应的测评制度,规定每届学生进入纺织工程实验室之前必须在网上自行学习相关的安全教育资源,并进入相应的考试系统完成网上考核部分,只有通过测评考试才能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
1.6安全教育监督全面化。在各实验室覆盖监控系统,可以在控制人员进出实验室、管理仪器设备的预约使用、纠正仪器设备的不规范操作、追查物品丢失、监测实验室卫生状况等各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尤其对非工作时间、夜间、周末和节假日等以往实验室管理的时间盲区,通过监控系统的回放,使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掌握完整详细的视频信息,捕捉到各种直接的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因素,便于做出纠正和防范。同时,纺织实验中心还开通了“安全举报信箱”,对违反实验室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加强相互监督。
1.7安全教育宣传普及化。每学期由三年级学生参加完第二次的安全教育讲座后,负责开展全院的安全宣传日活动,以实验室安全教育为主题进行板报宣传,让学生自发组织、高度参与。另外,纺织实验中心还开展了安全知识问卷调查和意见征求活动,调查安全教育的效果,征集学生对安全标识、安全教育讲座、安全指导手册、安全教育视频、安全学习与考试系统的修改意见、合理化建议等。
1.8安全教育意识日常化。通过以上系统化的安全教育与考核监督,使学生不仅要“知”,熟悉并掌握预防事故的基本常识,而且要“会”,在“知”的基础上,逐渐掌握预防和处理事故的技能和方法,最终使大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提高安全防范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形成了有效的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2安全教育效果评价
通过实践发现,“十化”安全教育法具有如下特点:安全教育内容系统简洁,安全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安全教育各个环节相互促进,安全教育保障全面有效,安全教育意识深入人心。
3结束语
5月26日,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建设,隶属于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学科群的农业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启动会暨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王衍亮巡视员、技术引进与条件建设处李谊调研员、能源生态处方放调研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朱明院长、崔军副院长,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以及学科群其他组成单位的代表共30余人出席了会议。
王衍亮巡视员在讲话中介绍了以学科群统领农业部新一期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出发点和重要意义,强调学科群要建立分工协作、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和动态考核等工作机制,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等,并对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提出了要凝练聚焦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的科技创新问题,建设完善规章制度等要求。
会上,农业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共有12名委员组成,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张源辉教授任主任委员。在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实验室主任赵立欣从实验室概况、“十二五”重点研究方向、组织管理等三个方面做了工作汇报,委员们和与会专家进行了充分讨论和交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农业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在以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为主的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鲜明特色,具有很强的研究基础。同时,专家们也希望实验室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定位、找准目标、突出特色,加强与工程、产业的结合,引领和促进学科群的建设与发展。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技术引进与条件建设处李谊调研员最后通报了今年科教司在重点实验室方面的重点工作,介绍了正在编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规划的主要内容,并就实验室规章制度建设、年度总结报告以及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等提出了要求。
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学科群综合性实验室邓宇主任、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管理处周新群处长以及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有关人员也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