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合作的文献综述范文

家校合作的文献综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的文献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校合作的文献综述

第1篇:家校合作的文献综述范文

网络协作 探究学习 文献综述 多媒体演示文稿

一、引言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网络作为一种开放的信息环境,比传统教学环境更能支持灵活开放的探究活动,支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多向互动,有利于协作探究学习的实现。以往教学中,受信息技术硬件及师生教改意识所限,教师无法给予学生更灵活、更感兴趣、更具创造力的探究空间,从而无法体现探究学习的乐趣以及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优越性。笔者通过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中的“网上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这一探究活动的实施,大力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也迈出了课程改革的可喜一步。

二、网络协作探究学习的活动流程

1.因校制宜,确立个性化的活动目标

探究学习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有恰当的学习目标定向,以保证协作探究活动不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而是能够达到实质性的学习效果。我们必须结合具体高中生物学科内容,明确探究活动旨在达成哪些知识与技能目标,哪些能力与方法目标,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高中,学生学习基础较好,电脑技术也熟练。基于本校学生的优势,我们对教材中对“网上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教学目标的设定,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设定目标如下:

(1)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举例说明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在本地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提高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会撰写文献综述,并能自制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3)在查找过程中体验合作与分享,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先期辅导,拓展信息获取能力

网络在人们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使用网络搜索资料,并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进行交流学习已经成为一项基本技能。但网络上信息繁杂,科学与不科学的信息鱼目混珠,如“仿生学”一项搜索就有大量的资源。为了体现教师一定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提高搜索效率及正确性,在学生开展网络搜索之前,教师应进行一定的背景资料介绍,并举例说明可供参考资料的范围及特点,避免信息失真。例如,仿生学的概念、起源、包括的范围等。

资料搜集通常有两种方法:登陆专业网站,如中国仿生社会学网、北京自然博物馆等,或利用搜索引擎,如谷歌、百度等。很多搜索引擎允许用逻辑运算符来缩小范围,在关键词前插入“+”,表示在反馈结果时需要此条件;在关键词前插入“-”,表示在反馈结果时排除此条件。例如,“……+仿生学+军事”表示返回的网页内容中包含关键词“仿生学”和“军事”。搜集资料的时候,养成资料分类保存的习惯非常重要,便于到时查找。

3.实施活动,唤醒合作探究意识

实施网络探究活动一般流程包括:确定子课题创建文件夹搜集资料建立多媒体素材库撰写文献综述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并进行交流。针对“网上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这一课题,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确定子课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子课题,然后教师再根据选题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例如,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军事领域等。

其次,创建文件夹。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首先创建一系列文件夹,如“仿生学习资料”,然后在其内部继续创建一系列子文件,如“航天领域”,在“航天领域”文件夹内再细分为“素材”文件夹和“演示文稿”文件夹,在“素材”文件夹内再建立“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其他”等文件夹,这样便于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管理。

第三,搜集资料(见上述)。

第四,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确立观点,撰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加工。

第五,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并进行交流。小组成员根据文献综述,调用资源库中的多媒体资料,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成汇报材料,用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演示文稿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如什么是仿生学,仿生学在××领域应用的实例,仿生学研究的前景,等等。制作过程中尽量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使用图片、动画、声音等多媒体素材,使演示文稿更加生动、易懂。完成以后,向全班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将自己的演示文稿到论坛与个人空间上,接受网友的点评。

三、网络协作探究学习活动实施的反思

1.以生带生,提升网络技术

学生在高一时学习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以后,虽然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但是很多学生可能在使用的时候还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问题。因此,可以考虑在班级中挑选3~4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作技术指导,帮助其他学生解决在搜索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遇到的计算机技术问题。

2.信息共享,减少机械重复

同一小组的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将各网站搜索到的资料都存入共享的文件夹,大家都可以调用,不但资料更加丰富,也减少了学生的重复劳动。

3.创设平台,交流探究经验

在交流学习阶段,学生利用自己搜索到的资料制成声形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在班级上交流。这样,每一位学生除了学习到本子课题的知识,还能从其他学生那里学到更多的生物学的知识。

4.学生主体,激励主动参与

整个流程中,学生在搜索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从收集资料、完成报告、到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真正实现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伙伴和帮助者,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地学习。

四、结束语

高中生物学科网络协作探究学习,是信息技术应用与生物科学教学配合相得益彰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提高网络学习能力,学会撰写文献综述,掌握多媒体演示技能的一项重要的学科实践活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与信息时代紧密联系了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获取与相互合作的能力,笔者觉得这是生物教学课改的一个有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阅增.普通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2篇:家校合作的文献综述范文

摘 要 武术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也被列为大学体育教学科目之一。在大学武术教学模式中,引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心理拓展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作为大学武术教学的辅助教学模式为大学武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向。心理拓展训练以其新颖性和趣味性征服了广大的师生学者。今天我们探究以心理拓展训练为辅助的大学武术教学模式,不仅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大学武术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领会到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 心理拓展训练 大学武术 教学模式

一、心理拓展训练

心理拓展训练的来源是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最早来自于二战期间的一种练兵模式。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召集团队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从探索中加强技能,提高心理素质,懂得团队的重要性。近些年来,教育界对拓展训练的本身意义进行探究,发现它还可以应用于教学模式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可以减弱学生对未知学习领域的恐惧性,还可以增强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而且,拓展训练还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信心,使学生们的心理具有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学生们变得更加坚强与勇敢,所以称之为心理拓展训练。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社会的接班人。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有丰富的知识体系可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展现青春的活力。武术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它不仅包含了重承诺、守信义、侠肝义胆的武术思想,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人们的意志,强壮人们的体魄。所以,把武术放在大学体育的教学体系中是非常合适的。以心理拓展训练为辅助的大学武术教学模式也为传承武术,锻炼身体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二、心理拓展训练为辅助的大学武术教学模式

心理拓展训练作为大学武术教学的一种辅助教学模式,就要发挥心理拓展训练的优势,使大学武术教学可以顺利的进行,使学生在学学武术的过程中得到心理素质、思想文化和实战技能等各个方面的提高。在心理拓展训练中,老师们应该始终牢记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们之间的团队能力为最终目的。大学武术教师在进行心理拓展训练的辅助教学模式时,还要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各种办法让学生参加到教学中,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心理拓展训练中有所收益。大学武术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参与到以心理拓展训练为辅助的大学武术教学中。也许,大家可以从参考以下两种方法。

(一)大学武术教学体验式心理拓展训练

在当今时代,心理素质是人们可以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可以临危不惧,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心理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也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在大学武术教学模式中,可以利用体验式的心理拓展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大学武术教学的意义。大学武术教学中,为了训练学生们的心理和意志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几个武术动作,例如蹲马步。马步是武术的基本功,它最能锻炼人们意志力和心理素质。

在心理拓展训练中,老师向学生们传授蹲马步的要领,然后和大家一起蹲马步。在上文中我们也提到,心理拓展训练就是先不告诉学生们未来会发生怎样的情况,让学生体验以后懂得训练的意义。大学武术体育老师先不要告诉学生们蹲马步会让腿部抽筋,第二天腿部更是酸痛不已。学生们蹲了一会儿马步后,就很难坚持下去,老师鼓励学生们坚持,痛苦很快就会过去。蹲马步练习结束以后,大学武术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们蹲马步的意义,它可以让大家的意志力得到锻炼,还可以增加大家的腿部力量。学生们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也可以坚持这么困难的事情,原来自己的意志力也是这么的坚强。这就是体验式心理拓展训练在大学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二)大学武术教学趣味性心理拓展训练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要想在社会里取得成功,还离不开与人合作。合作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获得最大化的利益。所以,以心理拓展训练为辅助模式的大学武术教学还应该教会学生要彼此的信任,懂得团队合作。

在大学武术教学中,有许多的团队项目,教师可以组织大家利用这些武术团队项目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心理拓展训练有其新颖性和趣味性,这些都可以利用在大学武术教学中。信任是团队合作的基础,老师可以组织大家练习一个动作――信任摔。信任摔,指的是一个团队中几个人手拉手握拳做成一个安全的长方形网,一个同学背靠大家向后摔去。大学武术老师要告诉大家怎样组成一个安全的网对其它同学的安全有所保障。每个同学都可以进行信任摔,每个同学也要和其它人合作组成安全网。怎样才能更加的安全?这个问题会让学生们自行的进行沟通。这种趣味性心理拓展训练,加强了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在训练的过程中,互相取得信任,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所以说,以心理拓展训练为辅助的大学武术教学模式,利用信任摔的趣味性教学让学生们学会与人合作。

三、总结语

心理拓展训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利用“先行后知”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教育教学的意义。心理拓展训练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学校、老师的教育。我们探究以心理拓展训练为辅助的大学武术教学模式,是因为认识到大学生需要加强心理素质、意志力的锻炼,希望学生们可以学会与人合作。而心理拓展训练恰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在大学武术教学中培养了学生自信、勇敢、团结的优良品质,这为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家校合作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体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实践与研究

一、选题依据

2010年9月,资阳市各中学全面使用课改新教材。然而,从前阶段的试点情况看,有些问题是不容回避的。从教师角度看,主要体现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上。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开展了“二期课改背景下的体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实

践与研究”的课题,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以单元计划的形式进行系统的整理,为教学制订规范过程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来全面落实课改精神。

二、理论综述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立足新世纪的全面教育,是以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学生看做是学习活动和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活动式”教学吸收了现代西方活动理论精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研究发现,心理不是别的而是活动的特殊形式。赞可夫的发展理论直接将能力看做是活动的结果,“活动式”教学就是要以活动为引发学习兴趣的契机,以活动为撬动能力发展的

杠杆,宗旨是面向全体,全员活动,主动活动。

三、研究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体育课堂。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学校体育有关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相关资料。②行动研究法:包括搜集数据、制订将带来预期变化的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然后在课堂上观察计划执行的效果。它“包括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经常会反复循环发生:即计划、行动、观察、反馈。③案例研究法。在具体实施阶段以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结合,滚动式推进,采取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每班选择少数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1)课堂教学中以完善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口的实践研究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技能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要求,精讲多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体现课堂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思想。教师围绕“学”而教,设计场景丰富的练习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并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比教师单纯讲解、示范、反复操练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2)课堂教学中以周密的单元计划为蓝图的实践研究

富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必须拥有学科和课程的必备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并做出合理的决定。因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那就不能单独地只进行一堂课的研究,而应该站在单元教学的层面上,从整体出发,先进行单元教材的分析,再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

(3)课堂教学中以“有效”为标志的实践研究

同课异构、有效学习,就是指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在有效学习策略的指导下,能够以最少的时间投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以达到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目的。

四、改进与展望

经过两年多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新的认识,实验深化了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锻炼了教师队伍,锤炼了教师能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如何利用课堂上生成的动态资源,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还需进一步研究,教师的教学机智还需进一步提高。

1.如何利用学生课堂中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对教师的组织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单元教学实践中,我们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自还给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提出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或答案。这些问题和答案有时会促进和推动课堂教学朝深处发展,有时也干扰了教师正常的设计思路和教学程序。要想避免对课堂的失控,就需要教师具有更强的调控课堂的能力和更精湛的教学机智与组织艺术。

2.对合作学习有效度的反思

我们认识到,在教学中合理实施合作探究学习,应深刻理解合作的意义,不能把小组合作作为课堂教学形成的一种点缀,或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变革呈现给大家,而应有其本质的“合作”。(1)合作学习的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价值。(2)对“合作”应有适度控制。有些教师采用了合作探究、讨论,有的教师则漫无边际地让学生说下去,浪费了大量时间。因此,如何切实组织好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提升合作的质量是我们值得反思的又一个问题。

3.活动教学要与传授教学有机结合

活动式和传授式是教学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两种教学模式。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需要寻求两种教育思想的融合,虽然活动教学的概念是针对传授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它们各自固有的局限性。因此,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努力探索两种教学形式各自的功能及其运用范围,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田慧生.活动教育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第4篇:家校合作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合作研发;技术溢出;研发目标;水平合作;垂直合作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12(02)―0094―10

合作研发是企业整合研发资源的有效组织形式。按照合作方在产业链上所处的位置,合作研发可以分为水平合作研发(Horizontal Cooperation)和垂直合作研发(Vertical Cooperation)。前者指产业内部在产品市场上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后者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其中既包括与上游原材料、组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与下游用户/顾客之间的合作,很多文献用“垂直合作”来统称这两种合作。除此以外,为了进行一些基础性研究以及实现某些技术上的攻关,一些企业也会选择与高校等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以下简称校企合作)。

资源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关于合作研发有着不同的认识。这些理论为我们研究企业的合作研发行为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然而,一旦我们深入到合作研发模式选择的细节时,这些理论就显得过于粗线条。实践表明,企业合作研发的动机具有多样性。研发合作伙伴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些文献研究了企业如何选择最优的合作伙伴,从而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长期以来,理论及经验研究更多关注的都是水平合作研发,对垂直合作研发的关注相对较少,这在中国尤其突出。实践表明,垂直合作研发至少是和水平合作研发一样重要的研发形式。从国际目前的研究来看,合作研发的影响因素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既体现了国别的影响,也体现了企业特征、行业特征、研究方法的影响。本文将以226家中国企业为样本,对企业合作研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我们将重点考虑技术溢出以及研发目标对企业合作研发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合作研发在产业组织领域和管理学领域都有着广泛的探讨。表1是近年来关于合作研发影响因素研究的总结。

技术溢出是合作研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D'Aspremont and Jacquemin在考虑技术溢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两阶段模型分析双寡头垄断市场中的合作研发问题,对日后合作研发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合作研发的优势在于获得企业内部无法获得的资源和信息,但也可能会面临信息溢出的风险。合作与否往往取决于企业在输入溢出(IncomingSpillover)和输出溢出(Outgoing Spillover)之间的权衡。不少学者从可占有性(Appropriability)角度讨论企业的输出溢出。可占有性反映了企业对创新收益的占有情况,除法律制度的保护以外,企业也会通过战略性的保护措施(如商业秘密、产品设计复杂化、领先时间优势等)控制关键信息的溢出。以此来保证创新收益的完全占有。

在相关的研究中,有关输入溢出对合作研发影响的争议相对较小。输入溢出通常使用某一类外部信息源对于企业创新的重要性衡量。来自于不同合作伙伴(竞争者、客户、供应商、研究机构)的输入溢出对企业与相应合作伙伴的合作研发具有显著的正影响,这是因为输入溢出越高,合作伙伴掌握重要的技术知识时,合作研发中的学习机会就越大,企业就越倾向于选择合作研发。类似的结论也可见于Cassiman and Veugelers和L6pez的研究。由此,我们提出:

假说1:不同伙伴的输入溢出越多,企业与相应伙伴合作研发的可能性越大。

技术溢出对合作研发的影响存在两种不同效应。在假定企业面对的输入溢出与输出溢出相等的情况下,当(水平)技术溢出水平足够高时,(水平)合作研发会促使企业增大研发投入,相比不合作的企业,会获得更高的盈利能力。同时,较低的可占有性意味着需要企业通过合作研发内部化的信息溢出范围很广,企业合作研发的潜在空间增大。上述文献说明输出溢出的增加事实上会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叶永玲也持相似的观点,认为当技术容易被他人模仿、难以实施专有权保护时,合作往往是企业的理性选择。而一些不易扩散的专有技术,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自主研发。

但具有相反观点的研究认为,输出溢出越多,企业间的合作就会越少。不完全占有会激励企业的搭便车行为,从而降低研发企业的利润率以及合作研发组织的稳定性,抑制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一些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Cassiman and Veugelers的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的可占有性越强(技术溢出越少),企业选择合作研发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当考虑企业不同的研发合作模式时,Cassiman and Veugelers进一步发现,可占有性对垂直合作有显著的正影响,但是对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影响不显著。以Cassiman and Veugelers的研究模型为基础,L6pez进一步发现可占有性对合作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并且在水平合作、垂直合作以及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中,这种正影响都十分显著。说明输出溢出越多,越不利于企业间的合作。

然而,上述研究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忽视了输出溢出的对象。按照输出溢出的方向,技术溢出也可以分为垂直溢出和水平溢出,垂直溢出是指企业的创新活动对其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客户的溢出;水平溢出是指企业创新活动对其竞争对手的溢出。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总是会试图最大化来自于合作伙伴或者非合作伙伴的输入溢出,同时最小化对于竞争者的水平溢出。原因在于,当水平溢出较高时,合作企业之间的搭便车以及外部企业对合作研发组织的搭便车都会造成合作研发组织的不稳定,抑制企业间合作研发。

但是,垂直溢出往往是企业所期望的。是否具有自愿性是水平溢出与垂直溢出的最大区别。当下游企业的创新要求上游企业提供互补产品或者进行配套创新时,垂直溢出更容易形成。一个上游企业会自愿对下游客户共享信息,目的在于促进下游企业的过程创新以及产品创新,这会进一步增加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提供的中间产品的需求,从而使上游企业获利。黄波等的研究也发现垂直溢出有利于增加最终产品供给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利润。当垂直溢出比较显著时,具有垂直关联的企业具有更强的激励协调彼此的研发活动。下游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研发活动不仅能够扩大中间品的需求,而且通过垂直技术溢出也能够降低上游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上游企业的利润增加。此时,上下游企业的垂直合作可以有效地将垂直溢出的正

外部性内部化,提高研发投资,推动技术水平的提升。实现水平合作的基本原则在于信息共享中的互惠互利。但在垂直关系中,当关联企业具有重要作用时,企业单方面技术溢出的激励也会很强。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2:对竞争者的输出溢出(水平溢出)越多,企业合作研发的倾向越小;对供应商/客户的输出溢出(垂直溢出)越多,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垂直合作。

在合作研发中,垂直溢出与水平溢出之间可能存在交互影响。Atallah对水平溢出与垂直溢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认为,当(水平)溢出很低时,竞争者之间的合作研发会降低研发投资总量。然而,当同时考虑垂直溢出和水平溢出时,这一观点未必成立。如果垂直溢出水平足够高,即使水平溢出很低,竞争者之间的合作也能提高研发投资水平。就企业的创新和生产决策而言,Atallah认为水平溢出的影响远甚于垂直溢出,当两种技术溢出都存在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往往是水平溢出。由此,我们提出假说:

假说3:水平溢出会削弱垂直溢出对垂直合作的促进作用。

基于资源视角的理论认为,获得互补性资源是企业进行合作研发的根本驱动力。当企业的目的是降低研发成本和分担研发的风险的时候,企业会寻求具有类似资源的企业进行联合;当企业致力于技术融合并在研发创新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时,企业会寻求具有互补性资源的企业进行联合。竞争对手通常会拥有与企业类似的研发资源,与竞争对手合作通常能有效降低研发成本和分担研发风险。但潜在的风险是,企业的研发资源、技术诀窍有可能被竞争对手获得,即由于非意愿的技术外溢导致企业在未来产品市场的竞争中丧失优势。因此,通常与竞争对手的合作往往局限于两种情况:一是企业之间存在重大的共同利益,例如建立行业标准;二是企业的合作研发成果属于通用性知识,无法直接用于市场竞争。通常在高技术领域,与竞争者的合作会比较常见。Tether也明确指出,企业与竞争者合作的目的往往在于设定市场标准或解决共同的问题。

由于合作伙伴能够提供关于某些技术、市场方面的重要信息,垂直合作研发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日本汽车产业中,零部件供应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产品的开发。Von Hippel指出了在半导体及电子装配制造产业中,有超过2/3的创新是由最终用户主导形成的。由于掌握需求方面的重要信息,用户作为制造商在生产中的优势是显著的。通常认为,供应商的知识更适合改进企业的生产过程,而来自于客户的信息则有助于保持产品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并有助于使新设计更快被用户所接受,强化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相比水平合作或者垂直合作,与大学合作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基础知识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的优势在于提供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其成果距离商业化还有较长的一段路。与大学或研发机构的合作通常对处于技术前沿的企业比较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当企业缺乏关键技术人才时,大学等科研机构无疑能为企业提供最好的智力支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机会。Fontana等以欧洲国家创新型的中小企业为样本,对企业与公共研发机构(包括大学)之间合作研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企业的开放程度也会显著影响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据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4:当企业合作进行重大技术创新时,企业倾向于选择水平合作研发;当企业旨在提高研发成果的成功率和利用率时,企业倾向于选择垂直合作;当技术人才对于企业的创新十分重要时,企业倾向于选择与高校等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

除上述文献外,一些研究集中探讨了吸收能力对企业合作研发的影响,也有文献研究发起人特征、组织和契约特征对企业合作研发的影响。目前针对中国企业的经验研究并不多见。卢燕等以59家中国企业为样本,研究了研发伙伴的技术实力、资源水平、相容性水平、知识产权情况对合作研发的影响。郑登攀等以204家中国的中小企业为样本,发现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在合作创新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技术溢出风险,从而会降低合作创新倾向。这些文献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形成关于合作研发的全面认识。

二、数据描述

本次调研涵盖新兴的电子行业、传统制造业、能源行业以及化工行业等多个行业,调研城市大部分处于经济技术较为发达的省、市、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调研企业包括特大型企业20家、大企业47家、中等企业74家、小企业85家(企业规模分类标准参考国家产业标准)。整个调研过程共发出问卷350份,截至2004年8月15日,共回收问卷226份,反馈率为64.6%,达到了可接受范围内的一个较高水平。

(一)因变量:合作研发类型

在调研问卷中,我们要求企业对合作研发的对象进行选择:与同行业竞争者进行合作、与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与上下游企业进行合作(包括供应商和顾客企业)。在调研的所有企业中,26%的企业有过与同行业竞争者的合作,56%的企业有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47%的企业有过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合作。描述合作研发类型的因变量为虚拟变量,用C_FIRM、C_UNIV、C_VER、C_HOR分别表示企业与企业、与大学等科研机构、与供应商/客户、与竞争者的合作,如果企业有过与上述伙伴的合作,则相应的因变量赋值为1,否则为0。表2给出了所有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定义。

(二)自变量:合作研发的影响因素

1.企业的特征变量

企业的主要产品或服务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分为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稳定阶段以及衰退阶段。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解释,企业在发展初期及成长阶段,需要有一个更大的研发投入,因此,企业也就越有可能通过与外部伙伴的合作来加快发展速度,但是到了产业发展后期,企业间的合作会显著减少。

企业规模。现有研究关于企业规模是否会对企业与外部机构合作的可能性产生影响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大多数研究认为企业规模会对合作研发具有正影响。原因在于企业规模越大,往往意味着企业具有更强的吸收能力,合作研发带给企业的收益就越大。然而,也有观点认为,与大企业相比小型创新型企业具有更高的倾向选择与外部企业合作。因为小企业会面临更大的资源、技术的约束。而Okamuro等对日本新建企业的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对合作研发的影响并不显著。由于新建企业往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因此可以认为企业规模不会影响小企业的合作研发,但是对相对规模较大的企业的影响会比较显著。

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或者研发强度被认为是促进合作研发的另一个显著因素,见表1,其与企业的吸收能力正相关。Okamuro等发现,研发支出对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都有显著的正影响。Cassiman and Veugelers也发现持续性研发对企业是否选择研发合作具有显著的正

影响,但就具体的研发类型而言,并不会促进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垂直合作或者与大学等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由于调研问卷缺少关于企业研发投入量绝对值的指标,因此我们使用企业近五年研发支出的平均变化来反映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

2.技术溢出的变量

输入溢出。输入溢出主要使用不同合作伙伴的信息对企业创新的重要程度来表示。Belderbos等考虑了四类输入溢出主体:竞争者、客户、供应商以及科研机构,分别来研究企业与竞争者、客户、供应商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由于数据所限,本文主要考虑了来自于高校和企业的两类输入溢出。

输出溢出。由于无法获得企业层面输出溢出的数据,Belderbos等使用了二位码产业层面企业平均的水平溢出程度作为输出溢出的变量,但并未发现输出溢出对合作研发有显著的影响。本文将输入溢出分为对供应商/客户的技术溢出和对竞争者的技术溢出,分别研究这两类输出溢出对合作研发以及合作研发模式(水平合作还是垂直合作)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输入溢出和输出溢出我们均采用直接的衡量方法,即由企业在调研问卷中就相应的溢出程度做出回答。这种直接的衡量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体现企业的异质性,不足之处在于会导致客观性减弱,引起测量误差。然而,决定企业是否进行合作研发以及选择谁作为合作研发伙伴的是企业关于技术溢出等信息的自我认识,而不仅仅是客观上存在的技术溢出程度及可占有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测量误差的纠正。

产业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借鉴Cassiman andVeugelers的模型,我们引入了产业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变量,主要反映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企业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用“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程度不够对企业技术扩散或流失的影响程度”来表示,影响程度越高,说明知识产权保护越差。根据企业所处的二位码产业代码,对企业进行分类,并计算每一产业的平均知识产权保护,即为产业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标。

3.企业研发合作的目标以及产业层面的控制变量

技术人才。该变量为虚拟变量,反映技术人才是否是促进企业合作成功的重要指标。

合作伙伴的技术能力。该变量为离散变量。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间的合作研发都十分看重合作伙伴的技术能力。合作伙伴的技术能力通常会对合作研发形成显著的正影响。

合作伙伴与企业资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互补性通常被认为对合作研发具有显著的正影响,但经验研究却显示互补性对于企业合作研发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Cassiman and Veugelers的研究认为互补性对企业的合作研发具有显著的正影响,但在水平合作和垂直合作中,这种正影响只出现在后者中。Lbpez发现在不同的回归方法下,互补性对企业合作研发的影响截然相反,并且也受变量内生性结构的影响。

合作进行重大技术创新的重要程度和提高研发成果的成功率和利用率的重要程度。这两个变量反映企业合作的主要目标,使用7点Likert量表度量。

三、估计方法及结果

(一)分析方法

Probit和Logit估计模型是此类研究通常使用的两种模型。从理论上我们很难对这两种模型进行取舍,从经验研究的角度看,这两类模型所得出的实证结果都是类似的。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使用了Probit模型。首先,我们通过使用Probit模型来分析企业合作研发的影响因素,并对不同类型合作研发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基本的实证模型如下:

Prob(Coop=1)=(企业特征、技术溢出状况、合作目标等)+e (1)

其中Coop分别代表C_FIRM(是否与企业进行合作)、C_HOr(是否与同行业竞争者进行合作)、C_VER(是否与上下游企业进行合作)、C_UNIV(是否与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

(二)基本模型结论

表3给出了不同合作类型下的估计结果。

就企业的特征变量而言,表3显示行业的发展阶段(STAGE)对企业间是否合作研发(C_FIRM)有显著的负影响,但是对水平合作、垂直合作以及校企合作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企业的主要产品或服务越是处于行业发展后期,如衰退阶段,企业越不可能进行合作研发。反映企业规模的变量(SIZE)对水平合作有显著的正影响,对垂直合作和校企合作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才能满足水平合作所要求的吸收能力,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可能选择进行水平合作,即行业内部竞争者之间的强强合作。反映研发投入的变量(R&D)对水平合作、校企合作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企业间的合作有显著的负影响。这意味着在本样本企业中,随着企业的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间进行合作研发的可能性在降低。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企业增加的研发投入主要是用于独立研发,而不是合作研发。

来自于高校的输入溢出(ISU)对校企合作有显著的正影响,对垂直合作有显著的负影响。相比之下,来自企业的输入溢出(ISF)对水平合作、垂直合作有显著的正影响,对校企合作有显著的负影响。这充分说明了合作伙伴的输入溢出与伙伴间的合作研发密切相关,同时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说1。水平溢出(OSC)对水平合作、垂直合作的影响显著为负,对校企合作没有显著影响;垂直溢出(OSSC)对垂直合作以及企业间的合作有显著的正影响,对校企合作以及水平合作的影响不显著。可见,水平溢出不利于企业间的合作,而垂直溢出则会显著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尤其是企业间的垂直合作。这说明,当存在较高的水平溢出时,内部化溢出信息(支持合作研发)与搭便车问题(抑制合作研发)相比,后者占据主导地位。垂直溢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溢出企业控制的,当上下游企业间研发的协调行为促使企业利润增加时,企业间垂直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上述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说2。

Cassiman and Veugelers和Lbpez用专利、商标、版权在保护企业创新中的有效性反映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有效性越高,则知识产权保护得越好。Cassiman and Veugelers的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对合作研发与否并没有显著影响。然而在Cassiman and Veugelers模型的基础上,Lbpez则认为,产业层面知识产权保护越好,越不利于合作的发生(使用2SCML和CML回归方法)。就具体的合作类型而言,产业层面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水平合作和垂直合作没有显著影响,但是产业层面知识产权保护越好,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的可能性越低。对此,Lbpez的解释是,当产业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较弱时,企业合作研发将成为企业内部化输出溢出的一条有效途径。与Lbpez的结论相反,我们发现产业层面知识产权保护越差,企业技术扩散或流失的程度越大,越不利于企业间合作和校企合作的发生。并且,实证显示产业层面

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会抑制企业间的水平合作,但是对垂直合作的影响却不显著。这进一步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说2。

技术人才在合作中的重要性(THR)对校企合作以及水平合作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对垂直合作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技术人才是企业在水平合作以及校企合作中考虑的关键因素,而不是影响企业选择垂直合作的重要因素。合作伙伴的技术能力(TC)对企业间合作以及垂直合作有显著的正影响,对校企合作、水平合作没有显著影响。合作伙伴与企业资源、能力的互补性(COMP)对三种合作类型都没有显著影响,说明互补性并不是影响样本企业合作研发的重要因素。反映合作中进行重大技术或创新重要程度的变量(MT)对水平合作和校企合作有显著的正影响,对垂直合作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可见,进行重大技术或创新往往是水平合作和校企合作的重要目标,而不是垂直合作的重要目标。反映提高研发成果的成功率和利用率程度的变量(ISR)对垂直合作有显著的正影响,对水平合作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当企业旨在提高研发成果的成功率和利用率时,企业更可能选择垂直合作。由此本文提出的假说4得到了验证。

(三)内生性检验

由于使用的截面数据的固有原因,我们担心模型中可能存在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变量内生性的形成有两个原因:一是模型中存在遗漏变量(Omitted Variables),且遗漏变量与引入模型的其他变量相关;二是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之前的研究显示,输入溢出、企业的可占有性等都可能内生。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使用了来自高校的输入溢出、来自企业的输入溢出两个指标反映企业的输入溢出,使用了水平溢出、垂直溢出反映企业的可占有能力。如果模型中存在遗漏变量或者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相互影响,之前的回归估计将有偏误。因此,我们需要对上述变量的内生性问题进行检验。

潜在的遗漏变量可能与这样的一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包括企业对新知识的开放程度、企业地理位置的接近程度以及技术的可获得性、与同一伙伴的重复作用等。以企业对新知识的开放程度为例,管理者越开放,合作研发的倾向就越高。同时,企业越开放,企业越有可能使用公共资源信息,即影响企业的输入溢出。地理位置的接近程度以及技术的可获得性的影响也是如此,他们既可能影响合作研发倾向,也可能会对输入溢出造成影响。技术溢出的内生性也可能是由于与合作研发之间的相互影响。合作研发协议看以看作是对外部知识的管理,这就意味着合作研发决策既会影响输入溢出,也会影响可占有性。

我们采用最常用的probit模型内生性检验――Rivers and Vuong两步骤方法对两类输入溢出和两类输出溢出的内生性进行检验:首先,找到只与技术溢出S相关,而与合作研发不相关的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IV)z;然后,第一阶段实施S对z的OLS,得到残差的估计值;第二阶段,把它添加到模型(1)中进行probit回归。那么残差估计值的Wald统计量就是S为外生的零假设的有效检验。

根据以往研究中工具变量的选择经验,本文采用企业所在f二位码产业层面的平均高校输入溢出、平均企业输入溢出、平均水平溢出和平均垂直溢出分别作为高校输入溢出、企业输入溢出、水平溢出和垂直溢出的IV。理由在于:一方面,企业受所处产业环境的影响,产业层面平均技术溢出(包括输入溢出与输出溢出)与企业层面的技术溢出是相关的;另一方面,产业层面的技术溢出并不会对企业个体的合作研发产生影响。

表4报告了对两类输入溢出和两类输出溢出的内生性检验结果。从第一阶段对工具变量(联合)显著性的F检验结果看,产业层面的平均技术溢出都显著影响了企业个体的技术溢出,并且它们的F检验值都超过了IV回归中一阶段对IV显著性最小经典要求值10。

接着从Rivers and Vuong两步骤检验看,我们在10%的显著水平下都不能拒绝技术溢出外生性的零假设。那么,通过外生的工具变量并没有识别出模型中输入溢出、可占有性变量存在内生性问题,即我们担心的变量内生问题在模型中并不存在。那么,之前的probit估计是一致的。

(四)水平溢出与垂直溢出的交互影响

由表3中的模型(3)可知,垂直溢出会促进企业间的垂直合作,而水平溢出会抑制企业间的垂直合作。由于垂直溢出的程度对垂直合作的影响会因水平溢出而不同,因此我们加入了水平溢出与垂直溢出的乘积项来考虑二者之间的交互影响,为了降低共线性问题,我们对交互项变量做了中心化处理。

在Probit或者Logistic模型中,根据直接的回归结果判断交互项显著与否会产生虚假结果。因此,我们根据Ai等的检验方法,在表3的模型(3)中引入了水平溢出与垂直溢出的乘积项,通过Stata中的Inteff命令,检验水平溢出与垂直溢出的乘积项对水平合作与垂直合作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中(a)反映的是每一个观测值的交互效应,(b)反映的是交互效应的z统计量。由图1(b)可知,观测值的x统计量绝对值均小于1.96,说明对每一个观测值,水平溢出与垂直溢出的乘积项的影响都不显著。这意味着,在本文所使用的样本数据中,并不存在水平溢出对垂直溢出的调节作用,假说3并不成立。

四、结论

本文基于中国企业样本分析企业合作研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之前研究所认为的技术溢出的内生性问题,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并未发现显著的内生性。同以往的研究结果相类似的,我们发现合作研发与输入溢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输出溢出对合作研发的影响却因溢出的对象而有差别。水平溢出对水平合作和垂直合作都有显著的负影响,而垂直溢出与垂直合作正相关,对水平合作的影响不显著。理论上认为,水平溢出相对于垂直溢出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但基于本样本的经验研究,我们并未发现水平溢出会削弱垂直溢出对垂直合作的促进作用。

同时,我们发现,企业的研发目标对企业的合作研发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企业合作进行重大技术创新时,企业倾向于选择水平合作研发;当企业旨在提高研发成果的成功率和利用率时,企业倾向于选择垂直合作;当技术人才对于企业的创新十分重要时,企业倾向于选择与高校等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除上述结果外,实证结果也显示,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规模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也会影响企业的合作研发模式的选择。

第5篇:家校合作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酒店行业;高校酒店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基地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88-02

一、酒店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定义

在国际酒店业中,外包是国外酒店普遍采用的“节流”方法之一,也是饭店组织柔性过程中增强饭店环境应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外包,酒店可以整合外部互补性的专业化资源并与之结成战略联盟,从而达到降低成本于风险、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以达到增强酒店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

酒店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是基于酒店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酒店企业自身长期发展规划及高校社会服务功能,酒店集团、企业从战略决策角度及组织结构调整角度出发,将人力资源业务中关于人力资源需求供给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人员培训、人才储备等核心或边缘项目,依托高校酒店专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基地,开展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合作,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二、现行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在借鉴了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形式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适合我国国情、学情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一般性的参与合作、协的介入合作、互动性的产学合作的三个阶段,高校酒店专业通过开展“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等形式,开展校企合作,虽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但是一方面由于普通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阻碍,偏重学科教育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实践能力弱,无法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按照酒店行业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其所构建的校企的关系非常松散,与企业的联动流于理论上的说教,形式上“作秀”,加上人才培养为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培养周期较长、所耗费时间和资金成本均较高,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普遍停留在“冠名班(订单班)”的粗浅模式。从产学合作阶段分析,大多数高校酒店专业仍停留在浅层次阶段,具实质意义的深度参与、渗透并不多见。

三、酒店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基地优势分析

2011年,国家旅游局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旅游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统筹引导,整合旅游教育资源,搭建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平台,让院校与企业共同谋求校企合作发展,为我国酒店行业依托高校酒店专业构建人力资源提供了政策保障优势。

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基地的构建,将高校和企业两者的本位模式的优势进行结合,架起校企之间深度合作的桥梁,实现了供求双方的紧密结合。第一,高校通过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修习方向、规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等,有助于学生了解特定企业文化、改革高校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就业率及就业满意率等问题。第二,酒店企业依托高校在人力资源数量及质量上的优势将人力资源需求供给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人员培训、人才储备等核心或边缘项目,依托高校有效解决酒店行业人员流失问题、人才储备问题、企业招聘成本问题等。

四、构建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基地的问题

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基地应以“互相支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合作双赢”为基本原则,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共同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深层次的产学共赢。建立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基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高校酒店专业关注的问题

1.目标酒店的选择

高校在与酒店企业构建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基地时,必须考虑该酒店企业或酒店集团的综合实力,应涵盖软硬实力两方面。传统的校企合作主要关注酒店的星级、酒店的品牌、酒店所处的区位优势、提供的实习岗位及相应的薪酬等;而对于构建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基地而言,除以上关注点之外,还必须考虑酒店企业或酒店集团未来时期的发展计划、扩张形式、经营业务及服务产品的时代变化性、薪酬体系及晋升机制、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等。

2.校内师资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校可以依托酒店行业,进一步改善校内师资职业技能不足的现状;同时也可以承担酒店集团或酒店企业内部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技能等级资格认证考核任务及在职教育培训,为企业服务,进一步与行业接轨。

3.酒店企业职业管理团队的构建

传统的校企合作,企业人士在高校主要以开展讲座等形式,传递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形式比较单一,且无法在时间的连续性、人员的稳定性上给予保证,酒店行业企业尤其明显。通过构建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基地,以一家或几家酒店集团、企业的职业管理团队作为相应的基地战略合作伙伴,为各自酒店集团、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及储备等方面提供服务。第一,对于学生学习、培养而言更有针对性;第二,在时间和人员方面起到了保障作用,也有利于在学生中强化企业形象,提升品牌效应;第三,弥补校内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的脱节,如酒店收益管理等知识的学习。

(二)酒店行业关注问题

1.培养周期、成本的控制

高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周期普遍较长,一般为3至4年。诸多酒店企业只单方面地认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工作,酒店企业只是在高校酒店专业实习双选期间进入高校进行实习生招聘,往往带来的就是高校及企业、企业及学生之间两两的不熟悉,不利于工作的开展。酒店企业应打破传统观念,通过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基地,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利用自身的优势提供相应的带薪兼职岗位给学生创造实践认知机会,去弥补培养周期长、收益见效慢的劣势;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招聘及用工的成本支出。

2.酒店文化、服务意识的推广

对于酒店工作而言,操作标准、业务流程等知识容易学习并掌握,但酒店企业文化及服务意识则需要通过较长时间,使之养成一种习惯。相对于社会招聘而言,学生在意识观念及服务理念方面接受能力较强,有助于深度理解酒店文化及服务理念,对酒店企业树立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降低流失率。一方面酒店企业可通过参与高校酒店专业技能比赛,在作为评委的基础上可将酒店产品作为奖品提供给获奖学生,让其体验;另一方面,酒店企业也可选拔学生作为代表参与企业内部或行业技能比赛,进入酒店企业内部并接受指导。通过以上两方面让其感知酒店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对酒店企业的深层次认知。

3.酒店业务操作流程的认知

酒店企业招聘学生进行实习,希望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际上学生对酒店具体标准工作业务操作流程“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呈现工作能力不足的现象,导致酒店企业还需再次对学生进行培训,既浪费时间也增加了成本。通过建立基地,校企双方可以在课程内容上进行重新设计,引入相应合作酒店集团或企业的SOP、工作职责及工作任务说明,真正做到让学生上岗即可操作,降低工作失误,提高服务满意率。

(三)酒店专业学生关注问题

1.酒店企业的薪酬、晋升机制

酒店企业的薪酬体系及职业晋升机制是越来越多的高校酒店专业的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其是否从事该行业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生通过参与到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基地,酒店企业可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按照考核结果将学生学习阶段时间折算成一定的工作年限,为其在酒店集团或企业工作时核算薪酬、晋升职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实行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化,有利于提升其积极性及稳定性。

2.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目前,学生进入酒店实习后,一般依据在招聘时对其的考核结果,被安排进相应的部门工作,且在此期间轮岗学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利于学生自身职业定位及职业发展。其实学生通过一定时期的学习及工作,在对本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酒店集团、企业必须给予重视和考虑,为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其每一阶段的成长目标及所需具备的相应要求,降低人才的潜流失和不稳定因素。

五、结论

酒店行业依托高校酒店专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基地,有效地打破了高校酒店专业人才教育的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优势,一方面提高了高校酒店专业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另一方面酒店行业,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提高人员教育层次,以到达适应我国酒店行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实际构建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基地时,还需要对高校酒店专业、酒店行业企业、酒店专业学生三者设定有效的配套保障及制约机制,确保其能更好地顺利开展,其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2010、2011、2012.

[2]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011、2012.

[3]曾蓓.饭店实旋外包服务的风险及规避[J].商场现代化,2006,(2):77.

[4]王兴琼.饭店外包理论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2):46-52.

[5]付检新.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影响因素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7-8.

[6]靳晋.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14):112.

第6篇:家校合作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国际合作;办学;问题;优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88-02

20世纪末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背景的加深,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当作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个最重要的维度之一来强调。在我国,2010年7月编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作为重要内容。①

当今的中国高校,都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推进。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参与者,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础性推动力量,为了实现改革与创新发展的目标,要适应未来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然需要把国际交流合作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工作的现状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对外交流合作办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合作办学层次分明,合作办学内容丰富,合作培养师生兼顾,校企合作方兴未艾。

首先,从合作办学的层次来看,既有联合培养人才并颁发相关证书的学历教育,也有国外学校对国内紧缺专业授权进行培养的非学历教育,还有借助国外资金和技术进行短期出国互访的短训项目。合作办学已经走过了唯学历、唯文凭的初级阶段,进入到重实际,重应用的正常轨道,这种状况是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最丰硕成果。关键是这种做法真正能做到取长补短,借人长处壮大自己的目的。

其次,合作办学的内容日益丰富。不仅有对国外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的培训项目,而且一些高校还注重借助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管理理念为我所用,一些国外行业协会、同业组织也和相关高校合作,从观念和组织上对国内的高职教育进行影响,如2013年4月,无锡藕塘职教园与英国伦敦城市协会合作成立中国第一个城市协会的研究性组织,这些行为标志着我们的合作办学日益突破思想条框,走向全面深入。

再次,对人才的培养由深入浅,从教师到学生,全方位的进行。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已经和多个国家的个高校设置常设性的教师交流项目个,学生交流项目更是以每年近30%的速度在增长。另外除了走出去,更多的高职院校还采取请进来的策略,让外教在中国扎根,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原汁原味呈现在中国学生面前。

最后,院企合作成为对外合作交流办学的新亮点。中外高职院校合作经过了人才培养,师资培养等阶段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日益加入到国际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外企业和企业联盟通过一定的机制和中国的高校进行人才输送和培养的直接对接已经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高职院校的学生直接和国外企业零距离接触,提升了学生水平,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办学合作的内容与外延。

二、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述评

虽然高职院校在国际合作办学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思路拓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办学水平、专业设置、师资管理和理念引进等方面仍有不少缺憾,具体表现为。

一是受招生等客观因素影响,我国的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水平提高不快。朱晓倩(2010)、沈二波(2011)指出,高职院校在招生标准的掌握上,低于高职院校正常招生。首先在高考入学分数的把关上,对中外合作最需要掌握的外语技能方面也没有严格的控制,造成相当多学生的外语水平达不到中外合作培养人才的要求,在教学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限制了合作办学的优势发挥,不能实现预期的办学目标;其次,在合作学校的把关上,部分高职院校认为“合作即成功,开班即赚钱”,不对国外院校的资质和办学条件认证调研考察,造成办学水平低下,办学声誉受损,最终影响的是自己学校的品牌。

二是受就业导向的影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重复而且集中,据覃美琼(2006)对近一百所院校合作办学项目的统计和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学科专业设置,80%以上集中在经济管理类和工科类,这种重复建设设置专业的行为,短期内可能会取得生源的丰收,对合作办学的开拓和发展见效很快,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们全面吸收国外先进办学经验,也从另一个层面限制办学水平的提升。

三是由于监管缺失或不力,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中的外籍教师管理问题十分突出。朱晓倩(2010),沈二波(2011)指出:一方面,由于对部分外籍教师的身份和资格审核不严格,致使一部分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混入师资队伍,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制度或者国情的不同,一些外籍教师在思想观念和教学内容的掌握上,不能达到我国教育事业的相关要求,甚至出现与我国法律法规相左的情形,造成负面影响。

除了上述学者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据笔者在高职院校多年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对国际合作办学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国际合作办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1.合作办学重技术、课程和办学项目的引进,轻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优秀文化等观念方面的学习

我们的合作办学,对项目、课程乃至学科都非常重视,甚至教材和教师都力求原汁原味,但是我们对西方高职教育多年发展中积累的思想观念层面的优秀成果吸收引进不够,诸如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认同教育以及职业文化对个人素质素养的耳濡目染的影响认识不够,也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认知。波兰社会经济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即生产、生活工具;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精神层次,即人的伦理和价值取向等。我们仅仅重视对器物或组织层次的引进,忽略对精神层次的重视,显然是挂一漏万的。

2.对合作办学的认识上,过于重视追求效益,忽略整体考虑

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第一,在合作办学的外方学校,其出发点即丰厚的经济回报,他们希望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和知识,吸引更多的中国学生参与一些项目,主要的动机就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二,我们的国内院校,也对合作办学的社会效益以及对我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第三,社会对国际合作办学的高价学费的预期具备一定的接受能力。种种因素,造成了合作办学必须挣钱这样一种错误的观点,也造成了诸多短视行为。

3.我们重视对合作办学的前期准入管理,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过程管理相对缺失

由于我国独特的行政体制,我们在对合作办学项目的准入方面要求较为严格,把关比较严密,这对保证办学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一旦项目被确立,管理就相对放松了,有一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培养质量、就业去向和师资管理等等,问题的出现是逐步的,但是在监管层面,反应却相对缓慢。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加强对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采取和前期准入程序相配套的管理标准,就能把很多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也最终对办学质量产生积极意义。

三、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优化途径和政策建议

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深化改革的方面,把握教育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就能寻找到一条合理的优化路径。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国际合作办学理念和思路。国际合作办学,其主要目的是吸取西方国家在教育领域多年发展的先进经验,这种经验既包括技术、学科等层面,也包括理念、思想和文化等意识层面,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我们建议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优秀人才,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该重视吸收,而不是单纯引进,重视社会效益,而不是仅仅盯着经济效益。

其次,高职院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拘泥于现有的办学模式,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例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人才梯队对整个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国外院校的资源,积极将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送到国外先进的制造业生产线或者服务业企业去实践,真正培养视野开阔、操作能力突出的人才,再通过这部分优秀教师的回国影响和培养更多的实践人才,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要切实加强对国际办学合作的评估,引入合适的第三方机制,对已有的合作项目进行全面测评,对于效果突出、效益显著的项目,要总结其成功经验,适时向更多的院校推广,对于重复建设,就业困难的项目,要敢于大刀阔斧的删减,或者要进行全面充分整改,使得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全面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贡献力量。

最后,要重视对国外先进和优秀校园文化以及教育理念的引进,我们对国外高职教育先进经验的消化吸收,不能仅仅限制在技术和操作层面,更应推广到对理念和文化的深入理解,唯如此,才能真正领会合作办学的精髓,才能真正地洋为中用,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差距,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进步提供思路和理念的指导,最终促进工作的全面超越。

参考文献:

[1]朱倩倩.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2).

[2]颜艳旭.专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2(2).

[3]刘海波.江浙沪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发展[J].江苏高教,2005(5).

第7篇:家校合作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隐性教育 思想政治 寝室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30

1 寝室精神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所谓寝室精神文化,是指寝室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成员对寝室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在寝室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寝室精神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载体,影响与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优秀的寝室文化能将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大学生寝室精神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2.1 问卷目的及设计

本研究将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在寝室的精神文化现状进行调查,找出现存问题并进行分析。以本校英语学院全日制本科生居住的寝室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49份,有效回收率为91.8%。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3 调查结果

第一,前二项持“同意”比例的占80%以上。在个人与寝室关系的价值判断方面,多数学生认为个人与集体间的利益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体现了大学生对寝室建设的必要性认知。第二,第三项关于寝室的人际交往和集体凝聚力分析,“同意”的比例占到了60%左右。可见,多数寝室是比较团结友爱的,但也一部分在寝室在相处的过程中会出现矛盾,一起参加活动的机会也少。第三,第四、五项关于作息和学习风气的调查显示,只有40%左右的学生表示会在寝室学习。显然,寝室学风建设还有待加强。

3 大力加强寝室精神文化建设

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是学生文明素养、思想境界的重要窗口。如何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自我约束力,形成互学、互帮的良好风气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1 优化寝室结构,凝聚人心

从上述调查得出结论,大学生寝室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在于凝聚力的建设。而影响寝室凝聚力形成的因素之一是学校寝室分配的方案不够科学。据调查,当前许多高校的寝室分配者采用按班级学号的先后顺序或先到先得的方法分配寝室。这种简单的分配方式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由此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日后寝室的矛盾冲突。那些寝室氛围不够融洽的学生常常表现出难于合作的特点,给思政工作带来了难度。因此,我们在给学生分配寝室时要将能影响大学生宿舍相处和谐度的因素排在首位。构建一个人性的,能按照学生个性、习惯组合的分配体系使每个寝室达到人员最优化状态组合是很重要的。

3.2 多管齐下,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强学风建设

要深化寝室的精神文化建设,将问题落到实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专项整治寝室中突出的问题。学校应加强宣传教育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治方案,专人负责,责任到人。第二,网格式管理。依据班级、专业、学院情况等因素,将学生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实行“一格多寝”(楼长、层长、安保员等)责任捆绑管理模式,全员参与。第三,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做好寝室建设的“传帮带”,正面引导学生向优秀寝室看齐。

3.3 以寝室为阵地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情趣

德育工作者要通过各种途径以寝室为阵地开展精神育人的活动,以优秀的文化鼓舞人,陶冶人,激励人。寝室文化活动开展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第一,群众性。动员全体学生参加,使思想工作深入人心。第二,渐进性。活动要从细微处抓起,重点放在学生的养成教育意识和文明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及理想信念的升华。第三,示范性。充分发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通过学生骨干的示范作用和有效管理,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使学生寝室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渠道之一。

4 结论

精神文化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注重道德的“内适性”,而不是靠强制的纪律来约束实施,它通过寝室小环境的改变,促进校园大气候的形成,对高校的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菲,张丽,刘晓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8-140.

[2]夏立军,华敏.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6):110-113.

第8篇:家校合作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键词:汽车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251

0 引言

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企业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及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学校教育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处于孤立状态,教学工作逐步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教育发展遇到了瓶颈。而基于此的现代学徒制衍生与发展,则有效引导了学校教育摆脱困境。

1 现代学徒制解析

所谓的现代学徒制,在学术界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是对前者不断发展改进的结果,两者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师徒结构关系发生了转变,对学校教育及企业教育都提出了相应要求。根据《教育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现代学徒制更多地充当了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了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实践性发展,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价值功能显著。在以往的职业教育中,学校常常处于孤立状态,对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探索和满足不尽如人意,最终影响了教学工作成效。而现代学徒制在汽车专业教学领域的引入,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有利于学校教育与市场经济需求的联结,对提高教学实效意义重大,同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

2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汽车专业教学改革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汽车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化实施工程,其实效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企业、学校、教师等。作者基于上述认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促进校企合作

根据上文综述,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实施要点在于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为此项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新时期,在国家一系列政策主导下,学校及企业应尽快打破行业领域壁垒,深刻意识到现代学徒制的特征优势,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共同探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力所能力的范围内作出相应努力,促进教学研一体化发展。具体到相关事务上,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现代学徒制发展,确立校企合作关系,助力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实现人才战略目标。与此同时,学校需全面调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汽车专业教学改革要点,发挥自身人才培养阵地作用,吸引企业参与,并逐步建立完善的教学监管机制,量化校企合作事宜,明确双方权利与职责,保证此项工作持续、有效开展。而企业也需进一步扩大社会价值,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观念,整合自身资金、资源优势,支持学校实践教学,获取丰厚的人才竞争资本。

2.2 注重师资建设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和重塑,其作为教学改革实施的对象、牵引者,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素质直接影响了此项工作实效。近年来,随着教育普及化,学校生源数量持续积累,对其发展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此过程中,专业化师资队伍匮乏问题越发突出。因此,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汽车专业教学改革,要求职业院校必须要重视师资建设,强调量的积累与质的改变,以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服务。简单来讲,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全局,合理整合与分配资源,适度加大对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其福利待遇,充分利用自身人才阵地优势,吸纳优秀人才,补充教师队伍。此外,学校还需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及时更新他们的思想理念,借助企业生产优势,丰富其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例如,学校可定期组织企业高级技工到校培训,与一线教师进行理论、经验互换。

2.3 优化课程设置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汽车专业教学是一项全方位改革工程,在上述支撑条件完善的情况下,应强调课程设置优化,包括课程目标、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机制等。从根本上讲,现代学徒制是对素质教育的延伸与表现,着重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新时期,学校要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并以此为核心目标,借助现代学徒制之势,真正地将教、学、做融合在一起,提高汽车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在教学模式层面上,教师则需致力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深入调研企业岗位需求,以汽车教材为主线,注重外延知识的汇入,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涵养,辅导其做好职业规划,以激励他们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奋进。同时,教师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可利用多媒体优势,还原企业生产环境,使学生对未来岗位、职业有更深刻的认知,并由此提出任务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此外,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激励学生有效学习行为。

3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专业教学改革十分重要和必要。未砗艹ひ欢问逼谀冢现代学徒制在中国落地生根还有很深的探索。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更多大家参与此项研究,深度剖析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内涵及要点,结合汽车专业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钟文浩,黄伟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汽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6(04):87-89.

[2]鲍强,王晓怡.汽车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6(07):9-11+51.

第9篇:家校合作的文献综述范文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主题之一。从本世纪初到现在的十多年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报发挥的作用却微乎其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高职院校对自身定位进行反思的过程中,高职学报没有同步,仍然停留在学科体制下的办刊套路中。“随着校企互动的频繁与深入……真正意义上的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即将建立”\[1\],国内高职院校将向着国外职业院校“通过研发、创新带动企业生产”的方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报已经感受到了自身的生存和价值危机\[2\]。因此,近年来已经有人开始探索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以期寻求在当前阶段高职学报的出路,本文拟对这些研究做一综述,并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研究的基本概况

校企合作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成为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热点了,并且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一直如火如荼,高职学报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讨论中应该说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诸多高职学报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设立了相应的栏目,甚至有些学报的这一栏目在各种学报评比中还获得“优秀栏目”或者“特色栏目”的荣誉。但高职学报自身直到2008年才进入校企合作的研究视野。2008年10月,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付昌辉在《编辑学报》发表了《校企合作多元主体下高职学报的功能》,紧随其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顾健在《科技与出版》发表了《高职院校学报也应面向企业》。同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竺小恩的《高职学报服务地方经济的3项举措》中也有涉及学报和企业间关系的论述。至此,高职学报自身开始放下矜持步入了校企合作的大讨论中。2009年和2010年顾健又先后在《科技与出版》刊发了两篇相关论文,即《论高职院校学报企业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和《高职学报服务社会的方法与途径》。2011年,上海电机学院学报吴学军在《编辑学报》发表了《让学报走进企业 为科技创新服务――〈上海电机学院学报〉的办刊实践》,不仅谈到了学报走进企业的做法,还列举实例展示了取得的成效,这虽然是一家普通本科学报,但对高职学报校企合作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2012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王丽婷在《编辑学报》发表了《充分挖掘企业资源 提升高职院校学报影响力》。2013年,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李艳发表《服务行业企业是高职学报的必然选择》,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韩翠丽发表《提高高职学报企业作者论文写作规范化的探讨》,同年,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陈新文在他的《高职教育改革与高职院校学报转型》中深入探讨了高职学报与校企合作之间的关系。2014年,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袁能先在《编辑学报》发表《高职院校学报与企业合作发展的实践――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高职学报也终于展示了自身的实践经验,同年,韩翠丽发表了《高职学报企业作者群的开发和培育》,王丽婷发表了《高职学报编辑对企业专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

以上是近些年来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研究的绝大部分成果。可以看出,从呼唤高职学报面向企业到具体实践经验的展示,高职学报同仁在校企合作的大潮中是勇于探索和敢于实践的,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可喜的。但从另一方面看,每年发表的研究成果只能以个位计,说明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发挥确实有限。

二、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1. 理论探索

理论探索是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在校企合作讨论热潮中一以贯之发挥的作用。以“校企合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精确搜索,有3万余篇论文,模糊搜索的话会有4万余篇,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高职学报上发表的,高职学报在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功不可没。但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高职学报的理论探索功能应进一步加强,对此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陈新文教授在他的《高职教育与高职院校学报转型》中予以了深刻的论述。他认为“随着校企合作互动的频繁与深入,高职院校‘贴牌式’校企合作模式行将结束,真正意义上的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即将建立”\[1\]。而高职院校学报在这个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服务好行业企业,他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加强校企合作理论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宣传,推动校企合作理论的丰富与完善”;“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创新研究,推动校企合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三是加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1\]。陈新文教授对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理论探索方面的认识无疑是非常深刻的。理论探索也是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最能够发挥其所长的本职工作,因此发挥好理论探索的功能,引领校企合作发展的方向,因为高职学报重要的发展之道。

2. 技术研究

技术研究是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作用研究的重点。几乎所有的相关论文都提及技术研究的重要性。袁能先甚至进一步认为高职学报的发展方向应更多地侧重于“专业技术领域的理论探讨、工程实践以及应用性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方面,这样才能更好达到为本校师生教育科研和行业企业的广大技术人员服务的目的\[3\]。为此各高职学报想尽办法,不遗余力,其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是积极组稿,发掘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作者队伍。这方面,顾健、竺小恩、王丽婷、李艳等人的文章都分别有所论及有的甚至将企业专家聘为特约撰稿人。韩翠丽还专门撰文讨论《高职学报企业作者群的开发和培养》的问题。袁能先所在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更是紧紧“依靠德阳市科协、德阳3大央属企业科协、中国二重的《大型铸锻件》《中国重型机械》、东汽的《东方汽轮机》、东电的《东方电机》编辑部”,与他们“达成了互通互换稿件协议”\[3\]。其次是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审稿人。这方面大家也都有谈到,顾健在《论高职院校学报企业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王丽婷在《高职学报编辑对企业专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中有更为详尽的论述。但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毕竟不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他们“身处生产与管理的第一线,掌握着最新和最实用的技术成果和管理成果”\[4\],可他们中的大部分在论文写作上还是新手,因此韩翠丽专门为此撰文《提高高职学报企业作者论文写作规范化的探讨》以寻求有效解决途径。总的来说,高职学报要将技术应用研究发展壮大必须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互动、文化互动、人才互动”\[5\]。

3. 宣传窗口

企业技术应用文章的刊发本身具有一定的宣传、展示作用,是高职学报作为媒介的一项辅助功能。但这项功能在高职学报编辑的努力下获得了进一步的挖掘。付昌辉在《校企合作多元主体条件下高职学报的功能》一文中提出“编辑应当发挥并利用高职学报的媒介功能,积极、真实、具体地介绍企业,宣传企业。可以利用封二、封三和封底,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报道合作企业的有关信息。内容可以是企业及其机构(部门)介绍、科研成果和产品展示,以及校企活动等;内文空白处可以用来刊登企业的科研动态信息、成果应用的追踪报道和企业科研人员优秀成果展示等”\[6\]。顾健甚至在他的《高职院校学报也应面向企业》中提到“以专栏的形式来反映企业家的声音,及时反映和展示新技术、新设备”。此外还有编辑提及企业及企业文化、企业优秀人才、校企合作成果、校企合作优秀教师等方面的宣传。这些都是高职学报能够通过努力做到的,但限于学报较低的发行量以及读者的小众,可能产生的影响力不会很大,这是目前不得不正视的实际情况。

4. 服务平台

李艳在她的《服务行业企业是高职学报的必然选择》中提出“高职学报服务行业企业是学院的办学定位所致”,“那种不顾自己的实际状况、一味模仿普通或重点高校办刊模式的做法”,“实是愚蠢之举”,她提出高职学报要为“高职学院发展和行业企业搭建交流平台”。顾健、王丽婷等人也有类似观点。综合来看,这个平台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涵盖了上述理论探索、应用研究、宣传窗口中的大部分功用,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如袁能先提出“扩大学报在企业中的交流发行”,韩翠丽提出要将“企业普遍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刊登出来”等等。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校企联合办刊”。顾健在《论高职院校学报企业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和《高职学报服务社会的方法和途径》两篇文章中分别提到要“聘请企业审稿专家担任校企互动栏目的主持人或指导专家”、“联合开辟栏目”,但这两篇文章提到的合作办刊是仍是局部的,小范围的。随着高职学报的发展,可能会有更加深入的合作办刊形式出现。

三、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大方向,同国外职业院校通过研发、创新带动企业生产的方式相比,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式技术含量明显偏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在今后必将朝着“真正意义上的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方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对高职学报来说应该是个发展的好机遇。但是目前高职学报存在几个方面的制约瓶颈,严重影响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作用的发挥。首先是高职学报内容上的大而全问题,当前大部分高职学报都是综合性期刊,栏目众多,做好做精的却很少。这种格局对高职学报的影响力和发行量都是致命的,高职学报必须在进行深度校企合作之前解决好这个问题,否则校企合作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其次,目前高职学报的期刊评价机制仍是沿用普通高校甚至重点高校学报的评价机制,唯影响因子独尊,这种导向异常不利于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作用的发挥。从2012年始开始的学术期刊改制大讨论,虽然在学报界影响广泛,但是并未在高职学报中形成独有的发展与改革观点,高职学报在这场讨论中实质上是“失语”的。高职学报应该借助即将到来的又一次学术期刊改革,提出并形成自身特有的发展思路,否则高职学报最终会在期刊改革和校企合作的大潮中被淘汰。

[参考文献]

\[1\] 陈新文.高职教育改革与高职院校学报转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73-76.

\[2\] 李垣璋,石青青.“后改制时代”下高职学报的生存危机和价值危机\[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0-73.

\[3\] 袁能先.高职院校学报与企业合作发展的实践――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14(01):69-70.

\[4\] 韩翠丽.提高高职学报企业作者论文写作规范化的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94-96.

\[5\] 顾健.高职院校学报也应面向企业\[J\].科技与出版,2008(11):33-35.

\[6\] 付昌辉.校企合作多元主体下高职学报的功能\[J\].编辑学报,2008(5):418-419.

Function of Journal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LI Yuan-zhang1, SHI Qing-qing1, ZHENG Yan-yan 2

(1.Section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2.Sec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Shiyan 442000,China)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