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主要特征范文

美术主要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主要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主要特征

第1篇:美术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主要特征;小学;美术教学;运用

一、创新教育主要特征

第一,创新教育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具有创新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在教师的教学方面,教师采用竞赛式、启发式、调研式以及讨论式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要创新地学,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在学习环境方面,学校与教师应当注意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创新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创新教育不是一种狭隘的、封闭的、孤立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和书本上,也不只限于教师所布置的圈子,而是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促使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创新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点。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学校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学目标,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教育条件等进行综合改革,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以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学校坚持学校、家庭和社区齐抓共管,为实施创新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学校要以全面性、全体性、创新性的原则,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其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难以对某一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通过播放视频、提问、创设情境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重复构成”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找一段由许多美丽图案组成的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发现图案的特征,教给学生重复组成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由想象。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此外,美术教师应当注意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具有不断进取的潜能,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多使用语言对他们进行鼓励,如“你的这个想法很好”“你的设计很特别”“你的设计非常有创意”等,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尽量少用“你画得很像”之类的话,以免禁锢小学生的思想,扼杀他们的想象力。

其二,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创新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针对他们的特点,为他们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古人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重视传授学习方法,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关键。

其三,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完善评价方法。美术教师应当注意加强实践型教学,指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教给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如,在讲授吸附画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将油画的颜料挤到了一盆清水中,由于油水无法相溶,颜料在水中挥散后在水面上形成了美丽的画面,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水盆中的画面,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应当注意完善评价方法,将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这三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鼓励,不过分苛求学生,以免抑制和扼杀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三、结语

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的效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创新教育在当前的实施中还存在被片面看作智力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将开设创新教育课等同于开展创新教育等问题。因此,美术教师应当注意这些问题,深刻了解创新教育的本质与特征,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左辉.美术课堂:给小学生插上创作的翅膀.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8(12).

[2]田艳华.创新小学美术教学.陕西教育(教学),2005(7).

第2篇:美术主要特征范文

在此基础上,我们建构的儿童美术教育是:它是适合儿童学习的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以美术知识和学科能力为前提,寓教育于美术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多学科知识渗透、人文素养培育之中,使儿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和能力,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此儿童美术教育观,寓文化、审美、教育与美术学科技能之中的儿童美术教育,其中,人文素养和审美文化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儿童的理解力、感悟力是教育实施的前奏,儿童的创造力、想像力、智能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儿童美术教育的教育目的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和教师文化的限制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可能有普遍绝对适用的教育目的,我们赞同的是“全面、多元、综合”的目的论。

美术情意教学法就是以美术为手段,在学生参与美术的过程中,追求心灵的体验,运用多种美术材料和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个性、情感,并在潜移默化中施以教育的影响,以此使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美术基本的实践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力量,使学生综合地自己的心灵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主要特征

1. 自由性特征

美术教育情意教学法的自由性是指一种美术教学活动,它是在开放式教学活动中,师生根据一定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互动,教师自由的寻求极致的教学发挥及恰当地帮助,而导致学生平等参与、交互合作、自由表现,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

我们得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通畅、自由、平等地交流,师生是交互主体性关系。同时,我们追求自由性促使教学中的情意目标的主动实现,但它并不抑制其它的目标,而是以情意目标为突破口相辅相成的整体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可以看出情意与创造目标相近,认知与技能目标相近,很明显这两种目标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立性的。所以,我们提出自由性的观点,在当前中国的美术教学的形势下,适当地加强情意和创造性,它可以避免走向另一极端。

2. 表现性特征

所谓表现性是指某种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时,受到具体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及自我环境的制约,在学生的思想与创作中,利用这些环境进行感知、情感、行为的活动利用美术形象进行心灵加工,吸收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心灵得到自由。

我们既研究教育h境中教师的表现性,又研究学生的表现性,它主要会受到三方面的制约:一是教育环境。包括条件、时间安排、班级及教师本人,我们认为教师的育人手段对学生影响最大。二是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情感需要一定的途径与渠道,利用美术生动的形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外,教育者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如创造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需要他们综合地表现出来,这需要学生吸收和选择,有意地表现出心目中最佳的状态,其他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育对象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总的来说,表现性特征要求教师的表现及学生的吸收和表现,学生选择后,能够更自由、更有意义地创作。它和自由性、情感性构成了情意教学法主要特征内容。

3. 情感性特征

情感既是人在意识中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又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情感作为人类的心理现象,具有普遍性。

在情意教学法中,情感性有着特定的内涵:就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态进行紧密地联系,教师利用生动的内容和有趣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体验时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感,疏导和排除不良的兴趣和情感,为创造心灵之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美术情意教学法的情意性特征,我们可以作以下的说明:一是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性。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行动,或用自己的心灵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二是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直觉的重要性。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包括课堂、课外、生活等方面,让学生得到更深刻的体验。三是学生的艺术创作与情感的重要性,学生要利用美术元素,如点、线、面、体、质材、肌理及空间等方面去研究,综合地进行心灵加工,自由地、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情感。

三、美术情意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我们从教育的角度、创作主体儿童的个性发展及社会化程度来讨论儿童美术教育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师生互动交往方式的培养等方面,以认知的切入、感情的梳理、行动的探求等三个基本策略作为论述程序,把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为特殊策略,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使孩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自由、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

罗恩菲德说过,“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等的直接体验,可以发展孩子的想像力和观察力。”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手段,训练儿童多种感觉的敏锐性、灵活性、持久性,来寻找孩子头脑别的形象和追求新的体验,以此来促进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1. 感知的训练

对学生的感知训练,我们从易被大家忽略的质地入手,让学生体验材料的魅力所在,再进一步运用不同材料进行感觉训练,然后,综合体会材料的秘密。通过最初的触摸行为获得的敏感性,也能加强视觉体验的感受力和愉悦。尽管它不能使每个儿童产生同样的愉悦,但能产生一些东西却毋庸置疑的。如何发展儿童对质地差异的敏感性,一个实验班的教学提供了这方面的经验。

2. 思维的训练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提高学生心灵创造及表现力的核心内容。我们从学生的认识入手,训练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再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训练与统整,然后再提出训练的建议与拓展。

教会 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探索,这要求家长、社会成员的亲密配合和合作。改变过去落后的操作模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丰富多样,利用视觉和非视觉刺激进行综合教学,让学生把美术的形象进行心灵加工,然后自由,这样师生教学互动,达到更好的育人目的。在此过程中,尤其是教师,还有学生会出现反复,要防止立场不坚定或过左过右的错误。

参考文献:

第3篇:美术主要特征范文

一、观察任务要明确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观察事物时目的不明确,往往只顾细节而忽略整体,把握不住主次。对实物写生时,也只是看上一两眼就凭主观的印象来画。如:低年级学生画儿童全身像时,很容易把头部画得很细致、很大,而身体画的很瘦小,胳膊画成方形,而五个手指是他们最不容易忽视的部位,一个不差地平排在瘦小的胳膊上。当然,人的视觉活动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是受思想支配的。美术课上的观察对象主要涉及到对范画、实物、自己的作业、写生对象的观察。由于兴趣的关系,学生可能注意观察被观察对象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的方面,因此在美术课上教师要明确地提出观察任务,使学生视觉的盲目选择变为有目的性的选择。

观察任务有两个要点:一是抓住所要描绘对象的主要特征,即物象的基本形、基本色调与大色块关系,“黑”、“白”、“灰”关系,人或事物形体相貌的主要特征。抓特征是对观察的主要要求,它要求去粗取精,是概括提炼的过程。如画人物肖像时,嘴唇厚的人画时要强调表现出厚度,眼睛小的人甚至画的比原形更小,强调至夸张变形的地步,以使其特征更加鲜明。二是观察事物的个性、共性、区别与联系,在共性中求个性。如画人物头像时掌握好面部五官位置的共性,在这个基础之上区别出表情的变化、年龄的差距、发式等个性特征,这样人物头像的特征就表现出来了。对画面这个对象的观察主要是看关系,如绘画中的构图与画面总体的比例关系;局部服从整体的关系(它区别于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看,然后拼凑起来的观察方法,它要求作画者在看到每一部分时,都考虑到它和全体的关系);黑、白、灰的层次关系;色彩配置协调关系(有一个基本色调)等。

二、观察方法要正确

视觉不同于“照相机”,它具有选择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外,还要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

首先,要审美的观察。无论什么事物,在观察时都不能盲目的看,应找出它们美的地方,如观察风景时,要注意是宁静的美还是壮观的美,也就是说应让他们受到美的感染,从而产生激情,做画时才能立意明确。另外,对画面的观察也要看出它是否结构得当,色彩和谐。如一些学生画画时往往画面构图过于简单,而色彩“丰富多样”,这块涂红色,那块涂绿色,还要设法把黄、蓝等颜色都用上,这样才觉得色彩斑斓,颜色用得好看了。其实不然,这样的颜色既不能形成对比又使人感到不协调,往往有不舒服的感觉。

其次,是整体的观察。这就是说,先观察整体大关系,再深入局部细致观察,然后再回到整体关系上观察,这是被艺术家的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整体—局部—整体,宏观—微观—宏观的认识事物、表现事物的观察方法。整体观察就是全局、整体、物质间架结构、虚实等。局部观察是为了深入、看得仔细、把握形象的个性特征,再回到整体就是避免强调个性而忽视总体效果,它是为了把局部纳入整体之中。

第三,是比较的观察,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美术课上要进行物象、位置、相互关系、基本形的比较。如:在画一组两个完全一致的石膏圆柱体时,若其中一个改变了位置,与画者的角度不同了,就产生了形状大小与透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解透视关系、明暗关系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地观察,其中包括:两个圆柱体的比例是多少,还包括亮调子与暗调子进行比较,区别出明暗的两极,确定最黑与最白及黑、白、灰大色块关系,暗部与暗部相区分,比较出暗部色调的层次,亮部与亮部相比较,取得明暗色调的协调和整体调子的层次关系。

第四,先形后色的进行比较观察。物象是由形状和色彩构成,表现物象时,存在形与色的关系问题,美术家认为,在形与色的结合中,必须保持形的绝对优势,因为形是稳定的基础,色彩是可变的因素。形状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注意纠正低龄儿童对色彩的偏爱选择性,纠正先被色彩所吸引导致忽略形状的弊病。因此,指导小学生观察和向其提出观察任务时,首先让其观察形状。当纸面上画出形状或制作出形状之后,再考虑画色彩。

三、培养有意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的提高也在于锻炼。经常有目的的观察,其观察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如老师向学生提出:经常坐公共汽车或经常见到公共汽车的同学,你是否注意到,“手风琴”式公共汽车后半部有几个车轮?都在什么部位?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对平时经常见到而又不善注意的问题能够留心观察。当得出结论后,老师再提出问题:后面安装两个轮子,为什么不安装四个?是否对转换方向有利呢?前面为什么安装四个呢?这样,学生通过有意观察,能开动脑筋,对以后的创造性劳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观察能力的锻炼

虽然美术各课业对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都起积极作用,但适当安排写生课对培养儿童观察力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由于写生课具有以下特点:

1、写生是将观察到的立体实物变形于平面纸上的形象,要求画的形象与特定观察角度的物象实状相像。这就要改变儿童原有的视觉经验中的物象表象,使之加以透视变形。即改变儿童绘画中的二维的简化的轮廓形象,这就促使儿童多观察。通过观察加深了对透视、比例、结构、空间深度等方面的视觉感受和认知。

2、写生实物具有轮廓、大小、结构、比例等形状特征,又具有光影明暗调子、互相遮挡关系、深度空间关系的形状特征,以及本身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影响,还具有质感特征,写生时随着对物象的观察与表现,体会必然加深,观察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3、写生时要不断地观察实物与画面的关系,相互比较,这就使眼力受到训练,提高其敏锐性。

4、写生时再不是完全感性地观察了,而是理性地分析、比较、判断,并与一定的抽象思维相结合,使观察得以高级化。

第4篇:美术主要特征范文

1.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2.高中美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2.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2.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

3.高中美术作品欣赏中的评价

3.1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是美术欣赏必备的"拐棍"。如果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就好比一把开锁的钥匙。没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只能停留在直观感受的简单层面上,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培养。以本校为例,由于小学、初中时期美术课程的缺失,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进入高中后,有的学生连"美术"是什么,包含那几大内容都不知道,对绘画的了解也只停留在漫画这一侧面上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只用"象"与"不象","好看"与"不好看"来评判。面对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在欣赏课之前都要进行美术基础知识的讲解。

3.2美术作品欣赏。美术作品是由多种层次和涵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十分聪慧地讲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这一妙喻清楚的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着错层次的信息,欣赏的过程就如同讲洋葱一层层剥开,最后将其中的核心意义呈现出来。所以美术的欣赏活动是具有一定深度的行为。据此,笔者将美术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合梳理,将加强各课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精简作品,并使这些作品不断穿插联系,多次呈现,逐层挖掘,以对典型作品的深入分析引领学生对欣赏方法的掌握,是达成对美术作品内涵的深度挖掘的有意义的尝试。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师教给学生的不是多少知识,而是怎么去学会学习。习惯上我们总是从美术专业的加大审视作品,觉得每一件作品都非常的重要,割舍了哪一件都仿佛会造成缺憾。正是因为此,所以在每一节课中,我们都呈现更多的美术作品来增加课堂容量,而缺失了对作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是一种重"鱼"而轻"渔"的表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们通过网络可以收集到信息,学生同样可以收集到,所以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看多少作品,而是怎么去看作品,怎样在理论的层面上去深入的剖析作品。"剥洋葱"式美术欣赏通过精简作品而深入探究,注重对"渔"的策略研究。信息容量少,分析典型作品的时间多,容易使学生分析的深度加深。让学生掌握"渔"的手段去自主的获得更多的"鱼",这种以方法教育为主的策略,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第5篇:美术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造型;结构;个性;创新;因材施教

目前我们高中美术班素描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进入高等艺术院校进行深造的学生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是当今高考美术专业中最根本的科目。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将所见到的客观物象在符合造型规律的前提下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

素描造型艺术是创造不同类型的形体艺术,是研究主观世界一切物象造型规律的学科,在美术常规教学实践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同时它也被看作一门独立的艺术,因为一件好的素描作品本身就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它要求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就是艺术。艺考生培训担负着为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学员的任务,学生的专业辅导课就是我们的阵地。在三年的学习中,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和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学习绘画,提高学生的造型水平并不是凭空创造,而是要学生能将自然形体转变为艺术形体,这种本质和美感的表现就是素描造型艺术的主要特征─—形体的特征。而要表现这一特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表现、整理与概括的能力。

对学生的训练应有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可操之过急,只有打好艺术造型的基础,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较好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以及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育人目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

整体的观察事物,初学者最易犯的毛病是从局部入手,以致造成包括比例、结构、明暗、空间、透视等方面的错误。所以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学习方法,善于总结经验避免学生少走弯路。系统、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素描认知力、观察方法,明确素描表现的具体法度。正确的观察方法,体现了一个画者的艺术修养,也是画好一张素描的首要前提,它甚至决定了一个从事造型艺术家的未来。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要解决透视问题,用透视的眼光观察物体,掌握透视的变化规律,以及物体固有联结─—结构问题。在教学中更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可摆较简洁、对象较少的静物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认知力,让学生在单纯中发现丰富的内在变化:如何构图,处理画面上的空间关系,把握画面的细节特征等;而后逐渐过渡到复杂的组合体、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加强画面的组织能力,对画面中体现美感的东西进行重点描绘,集中感受对象鲜明的特征,对无关紧要的细节加以舍弃,避免学生见啥画啥,重点不突出的弊病,让学生较顺利地走入美术的殿堂。

二、深入研究结构素描与明暗素描的造型规律,培养学习兴趣

结构素描是以研究和表现形体的结构为宗旨,主要以线的形式来表现形体的穿插及构成关系,而明暗素描主要采用明暗法,依靠空间透视原理(近实远虚、近大远小)来表现形体在空间中的诸多因素,主要特征是以明暗调子来控制形体的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空间关系,这两种素描没有本质的区别。素描规则告诉我们,没有不讲结构的造型艺术,也没有不注重结构的素描,结构是各种体系素描的命脉,点、线、面、质感、量感是素描的要素。我们从事的高中美术教育针对的是高等艺术教育的目标,一般遵循一套既定的程式。从内容上分有:静物几何形体石膏分面像石膏人像真人肖像的练习;从教学手段上分有写生、临摹和默写等方法上的训练,来锻炼学生手、眼、脑的协调性,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达到基本绘画技法与美学观念的统一。

三、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个性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艺术的领悟,是独特地运用美学法则的表现,但个性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独创性的作品,对干初学者在学习素描时,临摹某某的作品,甚至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摹写,可以说这是正常现象。但在其今后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可一味地摹仿,要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古人所说的“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绘画作品中“不可无我”即是在作画时不可无情。

高中美术生的教学是走“写实”的道路。三年里,在教师平常的示范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地学习了教师的作画风格,这易造成全班学生的画一个样,这也许间接地扼杀了许多学生的艺术灵气。齐白石老人不是曾告诫自己的弟子:“学画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个中意味不言而喻。这样才能对学生在高中阶段乃至未来的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要始终强调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不可被动地刻画对象,人云亦云,同时在素描训练中寻求简练合情合理地表现见到的物体或人物,以达到形神兼备,丰富而又洗炼,严谨而又生动。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应采取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齐头并进、各光源前提下作业相互结合;并且要在其间安排构图作业,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懂得画面的构成,培养其表现整个画面形的能力。

我们高中素描基础教学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要提高其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对现实的表现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自身更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来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总之,美术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教学过程,中间很多内容和经验都要靠平时去积累去总结和反思,以上几点是我的一些浅见,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提高。

参考文献:

[1] 葛饶民;关于素描教学的思考[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第6篇:美术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 儿童美术 人文 思考

探索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美术教育界共同关心的大事。儿童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态度,发挥想象力。新世纪的儿童美术教育需要社会全方位的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的美育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特征。

1 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1.1 时代所需的人才及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着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古希腊着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1.2 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及现状。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

2 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核心,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2.1 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例如:在我的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我美术课堂上最主要的一部分,以一些新颖的引课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天性。

2.2 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例如:在二年级上学期的《我和昆虫》这节课中,把学生们带到室外去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别样风景,近距离的接触昆虫,远远要比教师一人在教室中的“独场秀”要来的更加轻松,更加的有效果。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所以,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

2.3 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没错,曾经有学生在课堂上这样问我,“老师我能把大海涂成橘黄色、而天空涂成大红色吗?”;“我能把侏罗纪时代的恐龙和海边的椰树组合在一起吗?”;“我能让玫瑰花开在奇怪的变形树上吗?”当然可以,这些奇特的想象,我想也只有在孩子的身上才有的珍贵吧!孩子们这些狂想曲我们不能抹杀,保存儿童的天性,让创作更加的有激情,有想象。

3 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3.1 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3.2 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3.3 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我希望成为学生们的朋友,在我所知道的知识的海洋里让孩子们像鱼儿一样吸取着大海的精华,快乐的游玩、成长。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第7篇:美术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35-02

美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它能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新时代和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笔者就此提出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创造良好氛围,提升课堂质量

美术学科是培养、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学科之一,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在美术课上,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绘画示范时,不应强调让学生跟着自己一笔一画地画,而要求学生的作品尽量与范作不同,鼓励和表扬学生有创造性的方面,展示他们的作品,鼓励他们勇敢地画下去。如在学习《风景如画》这一课时,教师可先播放纯音乐《春》,让学生先用心感受春天的意境;然后播放音乐视频《春天在哪里》,使学生边唱边按要求观察春天的样子:万物复苏,绿草如茵,百花争艳,百鸟争鸣……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这种恰当运用音乐和视频的方法,能直接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激发学生的相应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美术课堂的质量。

二、激发学习兴趣,以求事半功倍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什么内容,要想学得好一定要对这一内容有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开拓想象力,激发创新能力,实现美术教育教学的目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学生如果对某一学科有极大的兴趣,那么相应地就会对该学科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效率也会非常高,常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设计房子》这课时,教师可事先拍摄照片,然后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一排排的楼房、闪烁的灯光、有创意的家具等,会惊叹它们的美。这时教师再适时加以引导,让他们知道其实我们天天看到的、用到的都是美的东西,善于观察才能发现并能用手设计出这种美。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这就为创新营造了有利的环境。

三、合理设疑,践行开放式教学

实行开放式教学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有力保证。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关注学生创造能力与发展的新理念。教师应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创新发展的潜能,坚信每位学生都可以成功创新。尤其对于学习暂时有困难或某些方面发展有障碍,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教师更要关注、帮助、信任他们。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如在教学生画一件毛衫时,可对学生谈话设疑:什么样的毛衫既实用又美观?当学生初步考虑好毛衫外形时,教师便进行多角度引导,先拿出设计新颖的毛衫实物让学生欣赏,让学生从外形的角度思考设计方案,找出色彩、图案搭配的最佳组合,以达到最佳设计效果。当学生按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感觉不好或设计中途停止时,教师应加以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克服困难,实现创新。

四、抓住主要特征,用心观察发现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作画。我们的眼睛就是一部照相机,只要用心看,就会发现美时刻在我们身边。教师要培养学生用画笔留住生活中的美的习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把握事物的重要特征。如,在教学看似复杂的大型动物,如长颈鹿和大象的画法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其主要特征并在绘画过程中突出和强调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快速形象地画出它们,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美术课本《诱人的瓜果》一课时,老师在导入时直接切入遮挡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直观感受,并启发学生感悟身边的遮挡现象,使学生对遮挡现象形成初步的认识,并能有意识地注意观察和表现遮挡关系。老师在学生的摆放中引出重难点问题,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在开放的气氛中很容易就能学会用绘画、纸工、泥工等形式表现遮挡关系。

五、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好奇心是小孩子的天性。适当利用竞争机制,是培养学生好奇心的良好的方法,并能刺激学生的自尊心、荣誉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表现欲。如一样简单的东西他就能随心所欲地通过各种方法玩出来,这也许是无意识的,但作为日后的早期教育,确实很好地因势利导,强化这种求新、求异的意识,会成为创造性人才训练的开始和良机。如在低年级课题《青蛙比赛》中,就可采用灵活生动的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在懂得了简单的制作方法之后,利用剪、画、折的方法来设计自己有特色的小青蛙,然后让他们互相比较,总结自己制作的不足之处,形成亲身体验和思考。这样会达到使学生真正发挥自我独立的价值与参与竞争过程的良好效果。

六、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儿童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应利用具体的感悟形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提升美术教学的品味,并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比如准备大量供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多媒体资料,才能够避免学生的视觉疲劳,让学生整堂课都充满激情。也可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收集资料,确保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的素材,然后用多媒体手段呈现出来。

总之,时代的发展对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的教师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只有做到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结合生活实际,开拓创新,大胆改革,利用儿童的天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使他们成长为优秀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美术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目标;发展;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智力发展,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适应这一需求,社会上办起了形形的艺术培训班。这对学校的艺术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契机,本人作为学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近年来的美术教育中不断探索,特别是在第二课堂美术活动中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从中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中要明确目标,逐步引导

第二课堂美术活动与美术课堂常规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很多前来学画画的少年儿童和家长学习绘画的动力只是出于一种原始的热情和兴趣,对于以后在学习绘画中所要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刚开始,学生凭着一股热情,按照自己的思想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形象临摹得非常具体,但不久热情就衰减了,因为我们美术班所要学习的内容是绘画的基本功,如:速写、素描、色彩等。这些内容都有着自身的绘画规律,缺少随意性,即便是儿童画的创作,也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就往往与满怀热情学画的学生发生了兴趣上的冲撞。一些家长常常谈到学生没正式学画的时候很爱画,学画以后却觉得很困难,不爱画了,甚至不敢动手画了,此时学生的绘画兴趣最容易发生转移,很多家长和孩子在此阶段对过程中出现断轨现象认识不足,从而中断了绘画学习,贻误了绘画启蒙的最好时机。本来在绘画上很有天赋,却半途而废。针对学生初学绘画中出现的这种情况,教师就不应强硬地限制学生原有的兴趣爱好,而是应该因势利导双轨并用,即慢慢引导学生对绘画的爱好同课堂所学的绘画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对绘画的爱好的水平上。

二、教学中创设新颖的教学,给学生一个兴奋点

目前,小学第二课堂美术活动没有现成教材。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第一个原则是要注意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的教材。既要做到循序渐进、灵活掌握,又要做到每一部分之间力求紧密相连、衔接自然。第二个原则是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及规律。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绘画造型语言的基础上,使他们的眼、脑、手协调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以上两个原则,不仅要教会学生会画画,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去画,即教会学生创作的方法。一节美术课,即便是最优秀的美术教师、最全面的辅导,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应该调动每一位画画的学生主动观察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通过安排不同的主题训练,使学生在每一次绘画学习中,都建立起一个兴奋点,所有的思路都围绕着这个兴奋点。通过老方法,充分利用少年儿童求异的心理特征,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主观学习绘画的意识,提高兴趣,加深印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中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1.树立自信,大胆表现

儿童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往往会遇到不敢下笔,对自己的创作现象无信心的现象。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一系列的问题,鼓励儿童通过回忆对象整体的主要特征或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整体细节,帮助学生唤醒相关体验,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再大胆地用独特的线条、色彩来表现整体的形象。在教学生画“我和小伙伴”时,一位学生就怎么画“小伙伴”向我求助。于是我用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回忆起自己和小伙伴在一起做过的有意义的事,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回忆并画出他和小伙伴在一起捉迷藏、踢键子、跳绳等活动,虽然画画因此显得粗糙甚至不合理,但却也因此而赋予了这幅画无限的稚拙之美。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养成仔细观察、认真回忆的好习惯,更可贵的是他们对自己的表现力充满信心,会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线条、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了。学生的作品也因而充满了创造的勃勃生机,富有鲜明的个性。

2.敏锐观察,大胆表现

大胆地表现,敢于下笔,源于有敏锐的观察力。实验证明,人的大脑信息80%来源于观察,所以第二课堂教学中要常有意识地安排写生,走出户外,学生不仅高兴,在让儿童画写生画,可以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领会观察的要点,建立画面与所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儿童观察力的好方法。因为充分的观察能给儿童的个性化表现提供丰富的表象。这样,儿童就会从卡通画和成人式的概念化的画中走出来,真正画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3.丰富想象,大胆表现

在第二课堂中要安排学生进行命题画的创作。因为命题化的创作,即有一个主题,不亚于天马行空,又使儿童的个人灵性得到了充分的伸展和抒发。学生的个人想象、情感、意愿等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满足,这种个人灵性越是伸展和抒发,生命力就越是自由洋溢,就越是富有艺术的创造性。渐渐地,学生的创造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对绘画活动也充满了信心,不再“老师画什么,我也画什么”地“依样画葫芦”,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拥有独特的见解为自豪了,读了他们的画,总会被他们的“创意”深深地感动。

第9篇:美术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现代艺术设计;徐州

一、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特征

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与两汉文化特色。徐州是民间工艺美术的兴盛地之一,在我国民间美术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技艺精湛,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对徐州民间工艺美术进行的调查分析发现,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传统性。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一样,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如剪纸艺术。二是艺术性。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不同于一般民间工艺品所体现的美感。三是民族性,即表现出淳朴的民俗风情和多彩的民族生活气息。四是自然性。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取材多为天然原材料,使其工艺美术作品兼具天然性与手工性,如柳编、七巧灯等。五是程序性。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需要特定的手工操作程序,如泥模玩具、糖人等。

二、现代艺术设计的特征

现代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在不断发展中,融合了当前社会的实用性而产生的。现代艺术设计表现出较强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同时不失艺术性。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艺术设计是科技理性的产物。艺术设计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常受到科技的影响。微观上,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使设计者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宏观上,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思维,艺术设计的思想也随之发生改变。二是现代艺术设计是工业时代乃至后工业时代文化审美心理的物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设计逐渐成为大众化的艺术,这使艺术设计作品不仅需要具备艺术性,还需具备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三、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建议

1.设计者广泛涉猎,深入学习徐州民间工艺美术

徐州民间工艺美术作为我国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好地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要发挥民间艺术的功能,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广泛涉猎,深入学习徐州民间工艺美术,掌握其精神内涵和艺术精髓,并对徐州民间艺术的发展历史、社会背景、人文风俗等具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使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将徐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现代艺术设计,并利用创新的艺术设计手法设计出作品,才能既体现现代艺术风格,又彰显传统文化底蕴。如,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创意就来自我国传统民间工艺文化中的中国结,使设计出的作品兼具传统与时尚。

2.设计者需具备兼容并包的设计理念

现代艺术设计思想要兼容并包,艺术设计的灵感来源是广泛的,因此艺术设计者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应积极吸收不同的元素,并将各种设计文化的优势进行整合,把握精髓并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为将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设计中,使现代艺术设计突出我国的文化底蕴,设计者应努力学习、掌握民间美术,延续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命。在创作中,当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与徐州民间工艺美术产生矛盾时,设计者应秉持兼容并包的设计思想,从观念上、情感上树立正确的认识,并抓住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精髓和精神内涵,进而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

3.学习徐州民间工艺美术手绘技能

对徐州民间工艺美术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其具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和高超的工艺技法,其中就包括手绘技能。手绘技能在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创作中非常重要,是作品最终实现的基础。如民间剪纸、泥模玩具、糖人等,都需要扎实的手绘技能作为支撑。要想将徐州民间工艺美术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手绘技能,掌握规律,使手绘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

4.注重民间工艺美术的活学活用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灵魂,也是推动艺术设计不断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并非简单地生搬硬套,而要不断创新,活学活用,注重提取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精神内涵和精髓,并将其灵活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活学活用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形的再造,二是神的传承。设计者要将民间工艺美术所表达的民族思想、民族哲学等灵活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

参考文献:

[1]刘畅.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美术教育研究,2014(24).

[2]李丽.论现代艺术设计对民间美术元素的吸收与应用.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