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家校合作;重要性;策略

人心齐,泰山移。对学生的教育,单打独斗只能是事倍功半,集体合力才是有效的教育。在全面推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单靠学校教育是严重不够的,只有密切联系家长,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教育网络,发挥各方职能,形成合力,才能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下面,笔者就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策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让老师和家长随时了解学生、掌握学情。教育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学生的思想、把握学生的情感动态,才能对症下药,形成有效的教育。对于老师而言,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在家里的一言一行;而对于家长而言,更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在校情况,在这一点上,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形成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的格局,让家长和老师学校密切联系、及时沟通,才能使双方随时掌控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动态,共同研讨教育学生的策略方法,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拓展学校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教育立体化体系。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也是学生的终生导师,家庭氛围的好坏和家长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固然占据主导,但缺失家庭教育的配合,无疑是单打独斗,力不足量不够,甚至与社会要求脱轨。家校合作可以促使家长将自己或社会上的一些意见建议带到学校,同时监督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利用家长这一丰富、有力的资源,不断调整教育思路、优化教育环境、改进教育理念,这样就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宽和延伸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使教育更完整、效果更好。

(三)有利于家校教育互补,促成学生全面成长。学生的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各方面素质的提升,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地、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内容侧重点不同、教育方式相异,家校合作可以使双方在教育的很多方面的实现互补,这样才能不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断层脱节,不间断持续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成才,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二、家校合作的主要策略

有力推进家校合作,形成立体共育机制,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下面谈几点主要的途径。

(一)发挥班主任的主渠道功能。班主任既是班级建设的总设计师、班集体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形成教育合力的桥梁和纽带,班主任在家校合作中扮演者主角的作用。作为班主任要扮演好这个重要的角色,首先要端正思想,不要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感到是一种威胁,对家长提出的建议产生敌意。其次,要树立自己的自信心,积极主动地接纳家长作为合作伙伴。经常与家长沟通,给家长适当的指导,予以热心帮助,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让家长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同时也要虚心听取家长对学校、教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二)创新家校沟通渠道。家校合作需要借助于各种渠道才能落实,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成立家长委员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平台和形式进行,这些方式在沟通家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方式内容单调,缺少互动,效果欠佳,家校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平等的、单向的。因此学校和班主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建灵活多样的家校沟通方式,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比如网络、微信、QQ等,实现家校互动,建立家长和老师学校的平等依赖关系,深层次专业化地推动家校合作。

第2篇: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周国平 是的。高中学生都是在特定的教育体制下接受教育的,同时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其成长与置身的家庭教育小环境密不可分。而今,在教育得到了家长、学校与社会充分重视的情况下,如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促进、协调运作,实现家校教育资源的整合,这在物质资源相对丰富而精神需求相对滞后的社会背景下,尤为迫切。2012年6月25日,教育部了《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学校管理活动的自主性、复杂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多样性要得到显著增强,要求建立健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让家长承担参与教育工作、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促进学校与家庭沟通、合作等职责,扩大家长对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可以说,加强家校合作,是现代化学校建设的重要体现。

然而,对于这个并不算新的话题,虽然大家都认识到了其重要性,但在实践中还缺少真正的法律和科学研究的支撑。现代化的学校应该具有多元、开放和包容的特点,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学生在学校的话语权、参与权太少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也太少。我们看不到家长在孩子教育中同行的身影,他们甚至没办法了解教育的真实情况。可以说,当前高中的家校共建,还面临着不少困境。

记者 请您谈谈具体有哪些困境。

周国平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家校合作的一个固定模式家长会的流程:先由校长(或年级分管校长)讲话,大体是教导家长怎样教育孩子;然后是各班主任教师讲话,主要是介绍全班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并指点家长如何辅导孩子的学习;最后任课教师和家长面对面交流。毫不讳言,在我校,此类家长会的模式仍被利用,但我们在反省,显然,这样的家长会,家长只是被动的接收器,没有发言的机会,因而认真听取的寥寥,效果可想而知。或许这类家长会的实际目的,是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基本要求、了解自己孩子的成绩在班级中的位次,以此达到分解学校责任的目的。这本无可厚非,但家长对孩子以及班集体的其他状况,包括道德品质、性格发展等所知甚少,因而缺乏真正的知情权,更遑论参与权了。

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孩子到了高中,父母们往往认为孩子大了,心智上不会出现大偏差,而自己在对孩子的学业协助上已经无能为力了,因而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会热心参与学校对其孩子的教育。另外,还有部分家长只在智育上能与学校配合,即能督促孩子做功课等,但在其他方面则或苛责、或顺从。也有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素质不高,或不懂教育,没有能力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这些都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意识上的偏差,导致他们放弃了自己应该承担的教育权利和义务。

二是学校缺少可资借鉴的家校合作的有效机制和案例,更缺少像欧美国家那样的家校合作模式及实践研究,以及在行政法律上的推动。如美国的学校发展项目SDP模式,由学校董事会负责制订计划,学校发展团队肩负起代表家长、教师、管理者和学校支持者的责任来推进家校合作,家长被要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设立专门的家校协调者加强学校与社区的沟通。相比较而言,我们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三是学校教师对家校合作共建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成长的传统土壤。我们民族的特性是权威取向的,崇拜并依赖权威,而传统赋予教师的权威与崇高的地位,在家长心目中十分牢固,也往往为教师和学校管理层所认同。另外,强调中庸、折中,避免冲突;强调和谐,避免失衡;强调集体高于个人;强调顺从和顾及他人,避免得罪他人……这种相对稳妥和缺少改革的精神面貌,造成了相对惰性和抵制变革的心理,如在本就很难的高中专业化学科教学上,如果引入家长对教学的评价,会造成教师团队本不该有的“自尊受损”的心理压力。

记者 基于这样的现实,您觉得要实现真正的家校合作,学校应该具有怎样的工作思路?

周国平 首要解决的便是学校和家长平等地位的问题,即协调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变家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的认识,平衡家校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可能调动家庭对其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其次,要拓宽家校合作的研究空间和实践领域。学校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但多层面的合作还是可能的,如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上,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文化环境的营造上,在学校管理行为的促进上,甚至在课程建设和教育科研等领域,都有合作的空间。

总之,作为这项工程的主导,学校(无论是管理者和教师)要改变观念,不能将家长引入学校视为不懂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不能抱着仅仅将责任分解的意识来通报学生的种种不足,不能让家校合作停留在学校对家长这一单向的交流模式之下,不能只有阶段性考试节点的家校合作而缺少合作的连续性。

记者 根据这样的思路,贵校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周国平 我们着力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力求通过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科学规范地推进家校共建工作。

一是抓好节点,丰富家长会的形式,如我校高三年级共要召开三次家长会,分别是起初家长会、临界生家长会、文科优秀学生和理科进步学生家长会。

二是落实常规,引家长进校园、进课堂,如在校办公会、行政会、教职工大会等不同会议上要求学校上下统一认识,引导家长进校园、进课堂,打破过去单向交流式的家校合作模式。

三是广开言路,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决策管理,如学校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这一家校共建组织,目前已经形成了“班级―年级―学校”三个梯度的家长委员会体系。

四是搭建平台,丰富家校合作的手段和方式,如在拓宽与家长直面交流的平台工作中,邀请家长进行国旗下讲话、百日誓师讲话、班级教师会交流等,在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讲座、食堂安全工作开放日等活动中,都邀请家长参加。

记者 通过这些措施,贵校希望在家校共建工作上达成怎样的发展愿景?

周国平 建立家校合作的有效机制,探索提高家校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家校合作的科学、有效推进,并非朝夕可成,但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我们希望能达成如下的发展愿景:

一是真正实践家校共建下的教育共同体,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军。家长不是学校教育的看客,而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如果能让共建达到一定层次,使得家长具有教育话语权,成为学校教育的评判者、宣传者、服务者,甚至管理者,并以优秀家长的示范来带动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那么我们的教育队伍将多一支同盟军,教育共同体的打造也不会成为空话。我们的这一愿景将具体到家长对学校管理、教学活动、学生实践、教师评价、课程开发、教育科研等广泛领域的参与。

第3篇: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家校通现代家校合作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家校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与家长的书信联系转化为电话、手机联系,使得家校的联系变得便捷。在2002年,家校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一种新的家校沟通方式――家校通,它是利用手机和电脑等信息平台,方便教师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作为一种新的辅助家校交流的工具,家校通很快进入了校园,被多数家长和教师的认可,现在,家校通是家校联系的主要形式。那么,家校通的出现是否改变了家校合作效果不好的局面,是否改革了家校合作的方法并取得较好的沟通效果呢?通过对教师和家长的调查发现,家校通在运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家校通运行现状中制约其使用效果发挥的许多因素。在这众多因素中以下几种因素起重要作用。

一、影响以家校通为载体的现代家校合作的因素分析

1.从学校方面分析

在家校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在与家长进行协调、沟通,争取配合、支持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校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便会积极考核评价。现实情况是,部分的学校认为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全权负责,从而漠视了家长的责任。在家校通的使用上,多数学校对此不怎么管理,认为它不是学校工作的方向。部分学校为了了解教师有没有和家长交流沟通,对教师实用家校通使用情况纳入到教师业务考核中,这种考核基本上是考核是一种重量而不重质的考核。

2.从家长方面分析

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由于每个家长的差异,这就使得家长应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孩子。部分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由于每个孩子的差异,在操作时家长感觉困惑,就会寻求到家校通,希望得到教育专家或教师的帮助。家长在实用家校通希望获得更实用更有价值的帮助。可是大部分家长不会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导致家长无法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来参与家校合作。家校通的服务收费比较高,服务的信息内容单一,容易使得家长产生抵触情绪。

3.从家校通分析

家校通在运用过程中,运用频率高不等于运用效率就好,家校通在运用时多数没有给出有价值的信息,这造成效率不好。这不是说家校通对教育而言,没有使用的价值,家校通的优势有许多,在运用的过程中,有些优势运用不当而发生变化,表现在家校合作是需要传递信息,合作需要传递双方或多方的信息,合作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信息内容作出回应才算取得了合作。现在家校通运用主要是教师向家长发送的信息,内容单一,家长看了之后根本不用回复。有时尝试使用“双向互动”功能,可得不到对方及时回复。这样的运用,搭建家校之间沟通桥梁的功能就失去。家校通使得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地位发生变化,家长认为用几条短信是解决不了问题,家校合作还是需要家校双方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这是家校感情的沟通,家校通代替不了的。家校通在某些方面使得家校合作便捷,从某种程度来说也阻断了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

二、改进以家校通为载体的现代家校合作的对策

家校通作为一种新的家校合作辅助工具,在运用的过程中发挥优势需要学校和家长的配合,这中间离不开家校通自身的优化。

1.学校的转变

学校管理的民主和开放是学校发展的趋势。学校由传统的封闭式管理转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学校管理,从而使得转变为一个具有社会活力的教育生态系统,使学校教育力量得到有效的最大的发挥。马卡连柯用“学校应当领导家庭”来说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学校在运用家校通时的态度势必会影响到家长的态度。学校在运用家校通时需要对教师有严格的要求,教师要有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这种能力最好在师范教育时对教师进行培养和训练,使得教师在工作后具有指导家庭教育能力的理论和经验,从而有效的指导家庭教育。

2.家长的转变

家校合作既要学校的努力也要家长的努力,家校合作是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面的合作。每个家长在教育孩子、参与家校合作的能力上有差异,但是家长只要努力,还是可以实现增长家庭教育能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首先接受到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需要得到家长的重视,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需要在学校、社会组织的相关的培训中获得。在平时利用家校通、家长学校等信息渠道,了解现在社会教育的情况,做到对孩子有充分的了解,参与学校事务,与教师沟通合作。

依托网络平台的通讯工具的家校通,其功能在网络上才能实现,学生家长对手机或网络技术运用能力差,在运用家校通的过程中导致了家长处于不利的局面,家长需要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从而实现家校之间的畅通交流。信息技术和沟通技巧需要学校在网络平台上或家长会的过程中对家长进行指导,以及讲解家校通的使用方法和沟通的意义等。

3.家校通的努力

功能的单一性是家校通运用过程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开发更多的功能,依托家校通网络平台的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特点、家长关注的问题,创设多种渠道、有意义的交流沟通。例如,开设专门的教育叙事、电子日志、家教理论等。教师把自己上课教案、上课后反思、班级学生轶事等,通过家校通平台给家长。家长和教师之间可以通过家校通平台参加家校会议、家长交流会议,参与讨论、旁听等。家长与教师在家校通平台交流具有无障碍性和即时性,弥补传统家校合作方式的缺陷与不足。通过家校通平台就能实现家校共享信息,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交流,不会耗费时间和精力,家长和教师的正工作和生活不受影响。家校通自己也有局限性,要改变这个局限性需要家校通和传统家校合作方式相结合,使传统家校合作方式的优势和以家校通为载体的家校合作方式的优势整合到一起,进行相互补充,实现家长和学校的有效沟通。

家校通是现代家校合作的一种辅助工具,在运用过程有不成熟走向成熟需要一个阶段,在这中间需要学校,家长,家校通开发者三者相互配合,互相努力,使得家校通造福与学生。

参考文献:

[1]陈龙图.校园突发事件及其预防探析.教育探索[J],2005,(05).

第4篇: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家校合作在基础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另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学校和家庭这两个“教育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而且要“志同道合”。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校目标一致,可以一起努力,创造辉煌。但是,现代都市背景下的家校教育涌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向我们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难题。这些难题是什么?产生难题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一、家校合作的困惑:家长、学校和社会大环境的偏误

家庭教育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主席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天平左右两边的砝码,两者同样重要。失去一方或者减少其中一方的分量马上会导致天平倾斜,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但是,在现代都市背景下,家校合作的默契度不高,成效也相对低下。这一问题的形成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涉及家长、学校和社会大环境三个方面。

首先,部分家长过于依赖学校教育,弱化家庭教育,忽略了家庭与学校两者之间必然的联系。部分家长沉浸于繁忙的工作之中,认为家庭教育可有可无,将教育的重担完全推给学校,忽视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他们过于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家是每个孩子的回归地,家庭教育发挥着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孩子课余的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不可取代的作用。还有部分家长对家校合作缺乏了解,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分割开来,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步伐不一致、不协调,甚至所教内容与学校教育互相冲突。

其次,部分学校在推进家校合作时缺乏有效的规范与部署。家校合作的双方固然是平等的,但学校往往是推进合作部署的关键。就现状而言,大部分学校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没有建立有效的平台,使家校合作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

再次,社会思潮偏重拔苗助长的“快教育”,损害了良性的家校合作。现阶段,“快教育”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试人才,素质教育的理念是让孩子全面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目前“快教育”为什么能深入人心呢?主要与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有关。现代都市催生的“急”文化未能拉近家校之间的距离,成为家校合作的绊脚石。例如,在学校实行减负的同时,一些家长却纷纷选择为子女增负。而在“快教育”中,家长投入最多的是金钱,而不是亲情。亲情的缺位,使得家庭教育没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二、同心同德,促进家校有效合作

家校应设法避开默契度不高的尴尬,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作为教育的引领者――学校,应该率先挑起合作重担,主动迈出家校友好合作的第一步。教师们应提高家校合作的意识,多一份热情,多一份耐心

1.定期举行家长会。家长会不是流于形式的普通家长会,而是要从家长的角度出发,细化家长会的类型。让家长觉得他们值得花时间从繁忙的工作中挣脱出来,利用这点时间了解孩子的教育情况,真正让家长享受家长会,爱上家长会。

如何细化家长会类型呢?

第一,定期召开专题家长会,如新生入学专题家长会、体育中考动员与咨询家长会、应对初三毕业中考和高三高考家长会、高一高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家长会等。今年5月份,我校开展了2016年“职业分享进家校”交流会,以“真光之爱,滋养心灵”为理念,以“宽银幕”德育模式为引领,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依靠家校的合力,共同面对和解决学生的成长难题。在这一活动中,学校一方面调查了学生心爱的职业,另一方面又聘请了老校友来当职业讲师。同时,学校还表示,“职业分享进家校”交流会只是一个起点,学校将构建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长期坚持立体发展的思路。在此过程中,使家校合作的合力得到有效的体现。

第二,召开系列家长会,在专题家长会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把各个小专题整合成几个系列,在不同阶段召开不同系列的家长会,使得家长会的规划更系统,更清晰,更有条理性。

2.学校可利用自身对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不定期地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邀请知名学者与专家到校讲学。为广大家长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素养。例如,我校充分利用家长会,聘请华南师范大学附中李之宁老师及广州大学应湘教授,就中学生“早恋”和“厌学”问题开展了多场别开生面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3.活动育人。班主任应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家长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积极主动配合,拉近亲子关系,为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我校艺术节是师生同乐的节日,学校热情邀请家长到现场观看表演,家委会集体成员也参与艺术节的表演,家校互动频繁。再如,今年我校的运动会在家长环节做了小小的改革和创新,与往年不同的是,家长不再只是观众席中的一员,而是大范围地融入校运会,如增加了家长方阵游行和家长代表团开幕式表演节目,初中三个年级共三个家长方阵,三种不同形式的表演各具风采,引来所有学生和老师的掌声。

4.完善家长学校的机制,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家校互动。邀请家长到课堂上来传授生活技巧,拓宽家庭教育的渠道,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

例如,我校非常重视家校合作的机会,特色课程“真爱食坊”经常邀请家长到学校来教孩子们做传统文化美食,如元宵节做汤圆、端午节包粽子、重阳节做桂花糕等,学生、老师、家长共同来完成这一课程,家长也体验了孩子的校园生活,开创了家校合作的成功典范。

5.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搭建教育互联网平台,实现家校沟通信息化,统一家校教育的步伐。学校可以开发家校教育网站,分享教育心得,增开《家长在线》咨询栏目,特聘专家解答家长的疑惑,及时了解学生与家长的实际,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关教育措施。

另外,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创建家校微信群、QQ群等互动社区,让互联网在家校教育之间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例如,我校在本学期提出“真光智能手环”的设计理念,并开启了该新项目的研究工作。真光智能手环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集学业管理、德育管理、健康管理和积分管理于一体,快速便捷地记录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并将记录下来的数据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和家长。“真光智能手环”代表了家校联盟的信息化趋势。

(二)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基础性作用,重视家校合作,主动与学校沟通,积极热情地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来,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遇到矛盾与冲突应及时向班主任、年级组长了解具体情况,理智战胜自己的“护犊”情结,减少误解,摆脱家校合作默契度不高的尴尬。

2.家长应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对于学校举办的教育类讲座积极报名参加,利用工作之余勤充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争取做个不落伍的家长。

3.多点兴趣,少点应试。拒绝拔苗助长式的“快教育”,实现尊重个性化发展的“慢养教育”。慢养教育,是一种适应孩子发展规律的耐心教育,是建立在对孩子充分的爱与尊重的基础上的,没有中国家长式的权威导向,只有理解与支持,尊重孩子的每一次选择,当孩子偏离轨道时稍稍给予指导。慢养教育更侧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会强行灌输应试技能,让孩子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过后不断去实践。不单单强调结果,更注重孩子的成长过程。慢养教育需要家长调整好心态,投入精力与时间,参与到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现场,让亲情永驻,使得家庭教育既有现实的效果,更有超越功利的温情。

三、对现代都市家校合作的展望

由于受学校、家庭、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家校合作虽然在诸多先行者的努力下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我们期望在众多同仁的努力下,现代都市家校合作能够在以下方面取得进一步的成果。

第一,创新和发展现代家校合作的模式,改变传统上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主体,学校指导家庭、教师教育家长的旧模式。现代家校合作还要求学校转变角色,由原来的指导模式转为服务模式。

第二,提倡现代家校合作的新观念,打破人们对家庭教育功能认识上的局限,改变在实际的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中,家庭更多地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的现状。

第三,树立正面的、积极的家校合作观,反对功利化、世俗化的家校合作观。

第四,不断优化现代家校合作方式,在现代家校合作中,学校和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家校合作,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为促进家校合作良性发展打下基础。

第5篇: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及对策

教育是一个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系统,在青少年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形式、时间空间上各有优势,促进家校合作教育,才能完善全面育人的教育格局,提高教育实效性。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家校合作教育现状

家校合作教育是以家庭、学校为平台,结合两者教育优势,发挥教育合力的教育形式。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家校合作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效果堪忧。

(一)家校合作教育主体联动意识淡薄

1.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学校都非常重视主流教育功能,强调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职业的教育工作者,常规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塑造。家校合作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相关部门没有将之纳入学校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学校也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和效果评价制度,这使得家校合作教育的顺利开展受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家长认知存在误差

一部分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过分强调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更没有意识到家校合作教育对孩子全面成长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往往持”学校包办教育,父母提供物质支持”的观念,对于家校联系本的填写,家校交流平台的利用等也往往是采取被动甚至应付的态度对待。

3.学生桥梁作用欠缺

学生本该起着沟通家校,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但以下原因,其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首先,学生存在一定抵触情绪。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力求摆脱父母、老师的管束,部分学生将家校合作视为束缚和控制,拒绝联通家庭和学校,人为地分割了家校两个教育环境;其次,学生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差。学生往往认为学习是被动学习,缺乏主动与老师、家长沟通的勇气和意识,忽视了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不良家庭教育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往往漠视或者消极承受。

(二)家校合作教育实践过程存在偏差

1.随意性强,规范性弱

家校合作教育的实践过程往往被定义为每学期的家长会或者随机家访,其教育目标、过程、方法、内容等都依赖于教师工作经验和教学传统,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计划和相关规章制度,呈现出随意性和零散性,欠缺规范性和计划性。同时,出于学校常规工作和家长日常生活、工作的限制,家长会、家访往往在仓促准备中进行,双方难以就学生的全面情况做深入交流。

2.内容浅显空泛,方法单一重灌输

首先,内容通常围绕学生的学业情况,缺乏对其心理生理情况、人际关系、兴趣爱好与情感需求等方面的关注。这类的家校合作教育浮于表面,忽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难以触动学生内在需求;其次,方法单一重灌输,主要采用家长会和随机家访这两种形式,家长会和家访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与家长的双向互动交流严重不足。家校联系本,校长信箱等途径往往也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效。

二、基于家校合作教育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策略探究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加强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2]

(一)教育主体定位清晰,携手教育

1. 学校完善制度保障,教师明确责任身份

首先,学校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健全家校交流平台使用细则、家校互通车搭建计划、家校合作效果考核体系等制度,确保合作科学化、民主化、常规性、高效性。其次,教师明确自身的责任身份,积极转变思路,明确自己与家长都是家校合作教育的参与者、管理者、决策者,改变过去独揽大梁的意识和方式,采取民主平等、双向互动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同时组织优秀家长示范会、家长互探育儿观等经验分享活动,实现家校合作,家家互动。

2.家长抛弃传统观念,争做“新父母”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3]首先,家长抛弃“唯学校教育”的传统观念。积极参与家校合作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就孩子在校学业情况、纪律表现、身心状态、在家学习、生活情况与教师交换意见;其次,家长树立“新父母”意识。“没有合格的家长,就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没有完整的优质教育”。[4]家长应该积极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班级管理模式,学生成长方案,教学效果,逐步从家校合作教育的观望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最终成为管理者、决策者。

3. 学生摒弃偏见,发挥纽带作用

首先,学生应该改变对家校合作教育的错位认识和抵触情绪,正确领会家校合作教育对自身全面成长的意义,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情绪,主动的姿态与家长、老师沟通自己在学业、生活、身心发展状况等方面的收获与困惑。其次,学生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纽带作用,促进父母与教师的沟通与配合,拉近双方距离,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教育氛围,促进其教育功效的发挥。

(二) 教育内容兼具广度与深度,教育方式突破传统求创新

1.教育内容实现广度与深度的结合

首先,扩大教育内容的覆盖面。教师与家长要对学生的学业、纪律、宿舍生活等情况进行全面沟通,同时学校应致力于培养“新家长”。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5]教师应该将家长当做自己的“同事”,组织优秀家长讲座、家校合作论坛等帮助家长实现自我发展和教育。其次,促进教育内容的深入。要洞悉学生的思想状况、群体关系、心理活动、情感需求等在校情况,同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氛围,人际关系,父母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课余时间安排等情况。

2.方式追求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首先,坚持并改进传统方式,采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又寻求具体形式的突破,比如组织开展校园参观日,家校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制作家长成长手册,出版家访成果专著等。其次,创新教育方式,巧用网络教育。学校应积极搭建家校合作交流论坛,“我想和家长们聊聊”等家校互动模块,并增强宣传力度,保证平台推广落到实处。同时,学校可以开发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将校园大事件、教学新进展、学生新活动、未来新规划等内容推送给家长,并通过后台软件及时收集家长的信息反馈,实现双方沟通的及时有效性。(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红星.家校合作――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

[2] 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学习《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

[3] 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第6篇: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校家校 协同教育 家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41-01

一 家校协同教育的内涵

家校协同教育包括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和学校协同家庭教育。

1.学校协同家庭教育

学校协同家庭教育指学校教育系统部分要素或信息进入家庭教育系统产生的协同教育。比如,教师通过家访、家长会及QQ群、微博等手段为家长提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信息等。

2.家庭协同学校教育

家庭协同学校教育指家庭教育系统部分要素或信息进入学校教育系统产生的协同教育。比如,家长通过家长会、电话、短信和微博等手段告知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并且希望教师能够加强某些方面的教育等。

二 高校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分析

在家校协同教育领域中,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多种多样,许多文献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忠虎先生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书中专辟一节用来罗列了家校交流的27种渠道,并对每一种交流渠道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是研究家校协同教育策略较好的书籍。家校协同交流可概括性地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家校合作策略,如家访、家长会等;二是新媒体技术下的家校合作策略。

1.家访

家访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教师对个别家庭进行指导教育的重要形式,主要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然而在如今的高等学校中,传统的亲自上门的家访形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于学校和家庭。高等学校中的教师和家长普遍存在一种观念,就是学生已经长大成人,自己有能力管理自己,从而忽视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家长会

家长会是传统的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之一,但由于部分家长没有上过大学,对大学缺乏认识和体会,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手段不了解,只是简单地依靠孩子的反馈获取对大学的片面认识,这种情况势必会造成家长的信息闭塞,甚至造成家长对学校的全面误解。

如今很少有院校会召开家长会,原因是大学生多数来自外省,许多学生的家长也都工作繁忙,再加上家长来校的经费开支和时间不便等种种困难,大学生家长会在各大院校也就不了了之。因此,研究大学生家长会的实施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3.基于QQ与QQ群的家校协同策略

QQ作为互联网上最大的即时聊天工具,给高校家校教育带来了重大的转机。以往的传统的家校协同教育方式有家访、打电话、家长会等等。如今,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技术,利用QQ与QQ群建立起家校协同教育的互动平台,增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4.基于微博的家校协同策略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微博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展到许多领域,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纷纷开始研究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

三 结论

基于新媒体的高校家校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新媒体下的高校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信息覆盖面广、涉及内容量大,又有教师和家长的全力支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它还仅仅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发展还不够全面,功能还不够完善,而且自身还拥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家校协同教育强调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互补,只有整合最优化的力量,才能协作共进。

参考文献

[1]李运林.教育传播研究:重要性与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9(3):5~11

[2]孔卫平.浅谈高校家访工作的开展[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3)

[3]马丹.浅析我国高校家访工作的开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4)

[4]刘景伟、杨晓丽.大学生家长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J].中外教育研究,2010(2)

[5]武静静.家校协同教育实效性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0(29)

[6]周利群.中学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第7篇: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学生工作;家校沟通;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261-02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单靠学校的力量显然无法完成社会赋予教育的特殊而重大的使命。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教育人这一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这三者中,学校和家庭因素的可控性最强,所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显得至关重要。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西方国家对家校沟通研究起步较早,中国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开始重视家校合作问题,并已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

中国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大学生面临很多新的问题。高职学生不仅面临一般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并且有其特殊性。成长需要过渡期,高职学生的时代特点和家长需要学校教育的指导配合决定了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1.成长需要过渡期。目前在校高职学生平均年龄不足20岁左右,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 均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和关键时期[2]。虽然从年龄上说,已经成人,但不少学生,从小到大,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去上大学,不会照顾自己,也不大会和别人沟通,更不用说具有团队精神。在这种情况下,主动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针对孩子的情况,共同商量一些对策,让学生顺利渡过成长的过渡期是必要的。

2.高职学生的时代特点。相对于象牙塔时代的大学生,现在的高职学生面临很多新的困难。高等教育成本越来越高, 高职学生很多来自家庭较困难,一些学生面临学费、生活费用等经济压力学习的困难。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化、考试难度的加大、学习方法改变, 这对本身在学习中处于劣势地位的高职学生很难适应。在国家所能提供就业岗位的有限性与目前就业人数之间的矛盾面前, 他们在校期间就担忧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或者对将来从事工作满意度不高。

以上这些困难的解决,有赖于社会的关怀、学校的管理、教师的引导,也有赖于学生家长的有效合作与配合。

3.家长需要学校教育的指导配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家长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缺乏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研究,面对着自己唯一的孩子又缺乏相关的教育经验,仅仅凭着对孩子的爱进行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3]。高职学生家长很多在农村,关于高等教育的知识相当缺乏,如: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往往偏科,有一门甚至几门课程考试不及格是正常现象,但高等教育毕业的前提是每门课程都必须及格,如果没有有效的家校沟通,家长对高职学生成绩单上的不及格都很难引起重视。

家校沟通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作用非常重要,但在沟通中经常出现学生不合作,家长对待沟通主动性不强和教师沟通能力有限的问题,有必要采取科学的对策。

1.学生不合作问题及对策。大学生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不想让家里知道自己的成绩,也不愿意班主任、辅导员和父母联系,认为自己不是以前的中学生或者小学生,什么事情都要父母管。

针对学生不合作,首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的新生对即将开始的新学校、新同学是陌生的,特别是对新的班主任甚至可能存有戒心;有的会为能否结交到新朋友而感到忧虑,等等,都可能产生种种不良心理。所以,必须尽快帮助学生适应和融入新环境,产生归属感。使学生对班主任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建立彼此认同的关系,对新生活产生憧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家校合作打下良好的情感沟通基础。

其次,要让学生在家校沟通中不产生抵触情绪。抵触情绪的产生往往由于认为与家长联系就是“告状”,那么家校沟通要有普遍性,不仅表现差的要与家长沟通,表现好的和表现一般的也要经常沟通,不要等到学生犯了错误再与家长沟通。家校沟通的普遍性和及时性是消除学生抵触情绪的最好方法。

最后,要让学生明白家校沟通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并从实际中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这也是家校沟通的目的和归宿。不想让家里知道自己的成绩的学生往往是成绩上较差的学生,如果家校沟通后学生对提高成绩依然茫然,家校沟通的效果就不会好;如果老师能在学生上给以帮助,促使其成绩提高,学生往往会赞成家校沟通,共同督促其学习进步。

2.家长对待沟通主动性不强问题及对策。大部分学生家长对于家校合作是支持的,但是家校合作中很多家长由于对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沟通时间安排难和有效沟通难,从而导致家长主动性不高,要解决沟通中的具体问题,促进家长的积极性。

首先要加强家长对家校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由于家长素质参差不齐,迫切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4]。认识决定了行动,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家校合作的必要性,使家长走出孩子交给学校了,学校更懂教育等方面的认识误区,使其认识到积极参与家校合作是家长的权利和义务。

其次要开展多种联系渠道,有效安排沟通时间。高职学生不同于一般的中小学生,在地域上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工作地遥远或工作倒班等,与家长的联系方式和时间存在困难。应以家长和学生的利益考虑,决定沟通方式和时间。一般来说,大规模的家长会难以召开,但可采取以下途径。(1)家访。(2)校访,即在校随时接待家长。(3)建立家长联系卡、致家长信等制度。(4)电访、打电话、发电子邮件。

要提高家长对待家校沟通的积极性,必须提高家校沟通的有效性。家校沟通不是把学校的责任推给家长,而是通过合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效的沟通中要防止把家校沟通变成“告状”,不要等到学生出了问题才与家长沟通,这时的家校沟通往往收不到效果,甚至会使部分家长无视学生比较坏的表现,片面责怪学校教育无力。

3.教师沟通能力有限问题及对策。家校沟通是教师的重要工作,要不断提高沟通能力。首先,班主任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来促进沟通。要有高尚的道德,工作中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学生工作,应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敏捷的政治嗅觉,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缜密的分析能力。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要具有站在理论的高度把握现实问题的能力,能进行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良好的思想、道理、品质和人格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要尊重信任家长。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指路人和引领人,二者对学生的成长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者是平等的教育者,相互之间没有隶属或领导关系,在交往中应该相互尊重,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应该相互支持和配合,这既是教育实际工作的需要,更是教育法律规范对二者的要求。

第8篇: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发现二 家校合作存在合作意向不一致,合作内容浮于表面,合作方式流于形式,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发现三 家校合作过程单向发展,学校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家长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从者,家校合作逐渐变异为支配与服务的关系。

发现四 家校合作的制度设计先天不足,专业服务人员缺少,针对家校合作双方的专业服务匮乏。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生本观念的深入,教育外延的扩张,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必须和家庭联手、协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但由于受到初中公办学校办学理念、制度设计、实施过程、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等因素制约,家校合作一直在困境中徘徊。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僭越,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丧失了家庭教育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干扰学校教育,导致学校教育被动迎合,丧失了学校教育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家校合作应如何突破困境,即独立又融合,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成为家校合作新的历史命题。本文就初中公办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展开专题调查,探索加强改进公办学校家校合作的有效路径。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2年4月,调研组在本区内七所公办中学随机选取八年级30%的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570份。问卷由调查组发给学生家长独立完成,统一回收后由调查组进行统计分析。问卷采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心理与学习评价中心编制的家校合作问卷,共包括六个部分,涉及家长对家校合作目的的认识、家校合作的整体情况、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角色等,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认为:“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的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能发生分歧。”[1]这是对家校合作最好的诠释,而本调研结果所呈现的家校合作状况远没有达到这一理想境界。

(一)家校双方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不清晰

家校合作本意是集聚双方力量,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出力,而调查结果发现,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目的和作用,被动服从者居多。仅有两成家长认为家校合作可以促进自己更多地参与子女的教育,也是学校吸纳社会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有利举措,更是自己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合法途径。而八成家长却认为家校合作只是“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48.0%的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主动参与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主要就是听从、配合教师和学校的安排而已。

不仅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目的和作用,学校教育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也不清晰。他们更多地认为家校合作就是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教育,认为家长缺乏专业性知识,无法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过多参与还会对学校教育工作造成干扰和阻碍。于是,学校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家长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从者,家校合作逐渐变异为支配与服务的关系。

(二)家校双方对合作价值存在理解偏差

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iams)研究发现,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其角色范围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2]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M·R·Langenbrunner)和索恩伯格(K·R·Thorn·bury)则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3]

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基本以“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身份参与家校合作,具体形式有一学期1~2次的家长开放日、学生作品展示、家长会,随机的家校联系薄、电话沟通、个别约见、家访以及参与学校培训、个别咨询学生成长问题。从调查中不难发现,现在家校合作已从最初的家长会发展到多样的形式,但尽管学校在吸引家长参与合作上动足了脑筋,但合作的有效性仍无法得到保障。(见表1)

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活动基本由学校组织,家长旁观,双方缺乏深入互动,更多是单向参与。进入初中,专业化程度加深,家长“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制作教具、参与班级活动、课堂观摩的机会大大减少,只有约8%的家长有“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的意识。这表明家长在家校合作中还是处于被动局面。学校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上往往认为“家长只是简单地推卸责任”,或对学校进行“不成熟的质疑”。面对家长的参与热情,学校基本采取“推”和“拖”的方式消极应对,或者就事论事,提什么改进什么,缺乏有效的跟进措施。

(三)家校合作过程呈单向发展,缺乏深入互动

第9篇: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心理危机 家校合作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25-01

在整个心理危机管理过程中,家校合作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目前高校所践行的家校合作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一些高校虽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却没有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实施家校合作;另外一些高校虽然进行了一些家校合作的实践,但是并未引起各部门的足够重视,以致没有使家校合作在心理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针对目前家校合作的现状,结合部分学校在该领域的一些好的做法以及学生工作的实践经验,在此提出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几点建议:

1 加强家校沟通 增强合作效果

沟通是深入合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可以使家校合作去形式化。在深入沟通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家庭会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便于接下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管理方案;家庭通过与学校的深入沟通可以了解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得到学校提供的专业化心理知识辅导,增进对学校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的理解。

高校可以通过开通家长热线、建立网络家长联络群、网络家长委员会的方式,方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校针对学生发展开展的相关活动,还可以传达家长对学校的期望。

2 建立地区联盟 做到防微杜渐

在中学阶段,家长会是家校事前合作的典范。通过家长会,学校可以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取得家长的支持,将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然而进入大学后,由于时间空间的阻隔,想要像中学阶段那样召开一次家长会,几乎不可想象。虽然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家校沟通可以一定程度上摆脱时间、空间限制。但是虚拟的线上沟通有其无法避免的缺陷,不可能完全取代面对面线下沟通。

通过以省为单位,以省会为中心建立家长地区联盟会,可以使学生家长分布广、难以召开统一家长会的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学工干部、辅导员老师可以定期在不同的省市召开地区家长会,传递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传授家长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通过建立这样以地区为单位的家长联盟会,加强了家校的事前合作,实现了良好的线下面对面对沟通以及家长之间的朋辈辅导,这对于深入家校合作做好防微杜渐将发挥重要作用。

3 加强专业指导 做到深度合作

心理危机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是单靠热情就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只有加强对家长群体的专业指导,提升家长群体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素养,才能使家校合作在心理危机的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

高校可以借助一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节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同时对学生家长也进行宣传,让家长从观念上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情感上感知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在身边。

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网络平台向家长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按照大学生年级特点,建立科学的授课体系。通过一系列的专业培训使家长掌握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以及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

最后,高校还可以组织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咨询师以及精神科医生向家长普及异常心理问题或者严重心理问题的常见特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家长在了解到学生出现异常心理而非一般心理问题时及时联系学校或者专业结构介入,避免不幸发生。

4 正视合作困难 达成合作共识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愿望和目标,是双方深入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但与此同时,学校和家长作为不同的主体,在对待学生的心理危机时也会出现各自不同的考虑。

作为家长,对孩子充满了无条件的爱和包容,甚至会忽视原则,当出现问题时,家长往往会完全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一些家长得知学生患有抑郁症的情况下,因担心对学生本人造成不良影响,往往会向学校隐瞒这一信息。

做为学校,不仅要对具体的某个学生负责,还有对所管理的整个学生群体负责。比如,某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会给周围其他同学的安全带来隐患。面对这种情况,学校会站在学生群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做出决策。但学生家长往往关注自己孩子的利益,而不能全面客观的认识问题、做出判断。

这种差异使得在面对心理危机时双方会存在沟通理解障碍,甚至会阻断家校合作。所以,家校双方更加需要强化共识、换位思考、增强信任,在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共同目标框架下,正视差异和困难,推进家校合作。

综上所述,通过真诚的沟通、地区联盟的建立、专业的指导以及正视差异寻找切合点的勇气,家校合作将在心理危机管理中会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俊峰.新时期高校开展家校合作育人的有效途径探究[J].教育理,2007,(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