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流,中学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而中学体育是学校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一项重要基础教育内容。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所以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及如何对过去陈旧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改革,是当前每一个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 改革与创新
一、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表现在传统的体育教学通常是以增强体质为名,而事实上只是进行了简单运动技术与技能的传授,根本不能被看成是真正的体育教学。其次就是中学体育课程设置基本上是非常单一的,并且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这一教学的真正主体。传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一味强调教给学生什么,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中心,根本不去考虑学生需要做什么,不注意科学的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学习的创造性。最后,传统中学体育教学内容非常庞杂,基本是什么都讲,什么都讲不细,主题异常分散。所以,在当前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目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和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中学体育教学可以看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活动能有效地开发和强健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从而有效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通过体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及培养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的精神。所以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当前在中学体育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核心问题,同时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适应目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对现有体育课程进行分化和综合,从而制定出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以满足体育教学实际需要
当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该按学校体育项目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分化和综合,并适时增删新的内容,从而使体育课程更加遵循体育教育客观规律,不但更加重视增强健康,而且更能适应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另外,从全国来说,中学体育课程是有统一的纲要要求的,但是因为学生个体有明显的差异性,所以中学体育课程也应该是多样的,这样才可以有效激发不同学生的各自体育兴趣和特长。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在不违背全国统一规定的同时,尽量要根据社会经济区域发展特点和学生个体体质差异,开设多样化的体育课程。
(二)应适当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并使体育理论知识自成体系
在目前的中学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大部分体育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简单的把一些单个运动项目的技术要领及体育竞赛规则作为体育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很难形成体育课自身独立的理论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和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更谈不上自觉运用课堂内所学的体育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课外体育锻炼。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学具体实践中,体育教师必须系统地制定每节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并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的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这种较为系统的理论传授和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改革创新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构建起动态多样的评价方式
素质教育强调要建立起内容多元,方式动态多样,着眼于学生身心发展,并能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评价应逐步取消只重视结果的单一终结性评价模式,逐步把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和进步程度考虑进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力求多元化,注重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在承认学生身体条件基础差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成长过程,给学生以多次评价机会,逐步构建起促进学生转变与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终身体育锻炼服务。
(四)创新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质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核心内容就是打破单一的陈旧教学模式。现代中学体育教学倡导课堂教学内容多元化,另外教师要根据体育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人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有效地安排体育课堂结构,切实抛弃传统的教师教、学生练的陈旧模式,并在体育教学具体实践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质,以逐步提高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之,中学体育课程要在改革创新中才能发展,那么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该不断的加强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在教学中不断认真总结与反思。只有这样,中学体育教师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切实把握住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邵更生,任杰.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
关键词:数学专业;统计与金融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40-02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一个传统专业,长期以来培养目标单一,只培养数学研究人员与数学教师,大多数高校都是从事师范生的培养与教育,如何确保数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2012年9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教高[2012]9号),明确提出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要求”,给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保持传统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如何拓办新兴专业指明了一条道路。[1]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历史悠久的一个专业,长期以来从事师范生的培养与教育。为适应我校把“以工为主,石油化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建设目标,拓展数学与应用数学非师范专业方向,结合自身实际和工科的办学模式,我们及时调整了专业发展方向,设置了统计与金融数学专业方向,并在人才培养及教学课程设置上做了相应的改革。
一、借助工科的办学思路,拓宽数学等传统专业的办学方向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方向的设置和调整,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教育的需求,同时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且应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
二、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基于数学基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借助学校工科的办学模式,我们在专业培养目标集中体现了“数学知识基础扎实,统计实践能力深厚,金融应用能力强,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这与以前只培养数学研究人员与数学教师有了本质上的区别,首次提出了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三、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完善课程体系
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加强能力结构知识的培养。做到既体现工科背景下数学专业的特色,又突出侧重统计、金融领域应用的特点的理论课程设计。[2]
做好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紧抓本专业教育教学特点,增强时效性,为社会服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添加适用性内容。理论课程的设计上,完善三大课程平台的建设:①设立数学平台课程。淡化经典数学基础课程设置,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设立数学平台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离散数学结构、微分方程、概率论、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运筹学、营销学、数学模型与实验等。②设立统计平台课程。侧重统计学科的要求,做好统计能力及计算分析课程的设置。统计平台课程:统计学原理、多元统计与分析、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随机过程和随机分析、经济预测和决策。③设立金融数学平台课程。培养学生宽厚的金融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金融数学平台课程:最优化方法、金融学、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学、金融时间序列、商业银行会计、保险学、证投资学、营销策略、寿险精算学、金融风险管理。④借助工科培养模式,做到“工理结合”,深入改革实验与实践课程,力求加大应用性训练。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我们设置了长达43周的实验、实践类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营销实践,国家职业资格教学,社会实践(暑假),营销策划,数据分析(抽样调查),统计学软件,金融实务训练,虚拟金融投资等。
四、精心统筹安排,优化各个模块之间的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是专业方向设置的主要手段,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分析各门课程的联系与区别,改革传统数学教育教学体系,使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需求,工作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组织与管理等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性教学设计环节上。
1.整合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淡化经典数学理论要求,强调基本概念理解、基本运算掌握和基本数学思想的贯通,做到“必需的一定讲、够用为主、技能为上”的标准来删减理论、设置实验、设计实践,科学地处理教学内容的取舍并注意不断的更新。[3]
2.构建特色鲜明的统计、金融数学课程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实际统计、数理金融、证券、保险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加深学生对现代经济市场基本概念和利用数学工具研究经济市场的前沿问题,以提高对统计金融实际的“感觉”和直观能力。
3.构建适合数学专业、合乎工科能力层次的“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内容体系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模块构建。基本技能侧重统计、计算的操作性,专业技能注重金融技术应用性,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综合实践性,增设如金融业务模拟、财务业务模拟等综合性营销业务模拟,实现实践内容多样化。
五、以培养数学应用、统计应用、金融应用为三个“职业定位”为导向,做到“淡化数学学科、强化统计、金融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
以培养数学人才、统计应用人才及金融适用人才的三个职业方向,因此在构建专业选修模块上侧重于学生学习数学、统计、经济、金融等基础理论,在修完必修课程后,学生可依据不同方向的职业定位进入专业选修课模块的学习阶段。专业课程可按以下几种就业趋势进行设置:①国家公务员序列。如统计、财政、审计、海关部门、信息调研中心。②商业银行。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③各类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④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各类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⑤信息调查分析公司。各类需要简单数据统计统计及基础金融业务的企业。
六、以社会导向为基准,做好社会需求适应性的研究与实践,随时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补充与更新
1.重视企业对信息调研,统计、决策管理,将“数据分析(抽样调查)”、“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与社会相结合,与企业需求衔接,修改实验大纲及方式,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做到能与社会对接,与用户相适应。
2.做到学生“毕业双证”的实践教学改革。开拓信息,做好国家资质资格考试的引导工作,开设并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统计师从业资格、证分析师从业资格、理财规划师从业资格、信息调查员从业资格、精算师从业资格、金融分析师等考试引导工作。
3.做好“工”、“理”结合。借鉴工科的培养模式,多出社会,在学生毕业就业时做好“订单式”人才模式设计。
数学专业拓办统计与金融数学方向是新生事物,如何从“老牌”师范专业中拓办新型非师范方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统计与金融复合型人才,其教学改革的研究和专业建设成为了急需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Z].教高[2012]9号,2012(10).
[2]姜礼尚,徐承龙.金融数学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11-13.
[3]袁军.金融数学研究综述与展望[J].商业时代,2008,(13):68-69.
【关键词】 教学方式教育方向政策支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形成,各地区之间不断增长的文化交流,如留学、旅行、商务往来、合作研究、政府及民间交往不断扩大。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的外企进驻国内,但是,随之而来的急剧膨胀化的竞争加剧,就业机会多却仍然找不到工作,不禁让我们对与大学里培养所谓的人才进行反思。本文将主要从学生视角,对大学教育方向、培养目标并结合实事对目前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培养新型性人才做一简要综述。
一、新旧教育方式对比简析
传统教学有“三个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其中,教科书中心是传统教学形态的决定性因素。教学的侧重点在于传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由学校安排好固定的教学计划,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课堂学习被公认为最好的学习与被学习场所,学生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交际能力,很难适应社会型人才标准。
进入21世纪以后,旧体制下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需要,科学技术成为当前国际间竞争的软武器,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因此实现大学教育方式的重新定位至关重要。曾经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为此我们必须寻找新的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
二、新教学方向探索
(一)基于学生视角的新教学方向
所谓新教学方向是以新的教学方式为基础而推定出来,它要求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重新定位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站在学生的角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在充分发挥教师这一教学过程中的客体的基础上,利用个人魅力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摆脱“读死书”和“死读书”的窘境。
(二) 高校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在的大学生在注重知识储备的同时,更加注重的实践的收获,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教与学,分析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高等教育应摆脱应试教育的传统观点。
2、高等教育与初中等教育的教育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培养适合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而后者则着重强调的是提高升学率,促进普及教育思想。
3、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的指导意义,造成中国当前的“人才敏感性缺口”现象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中国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协调发展。
4、“中国式学分制”的弊端日益显现:素质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书呆子”,而是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较强实践与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学分制一方面利于研究性人才的储备,但是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同步需求。
(三)基于理性化思路的教改方案
基于理性化思路的教改方案,是笔者就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普遍弊端现象的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国外优秀培育形式提出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尊重客观社会发展规律,变更教学思想。作为高等教育更应该站在广大学生的角度,培养出适合不同类型的人才,而不是仅仅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社会在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实战本领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纯理论。鉴于此,高等教育应该更注重实践的环节,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提高实操能力。
2、满足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迫切需要。参加高等教育之后更多的择业,所以学校不应该以“中国式”的学分制来束缚学生,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人生目标,学校是提供成才的平台而不是强制学生接受某种思想的工具,所以我们应该围绕学生发展方向,实施弹性管理,因材施教。
3、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广大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摆脱不了“学习”的束缚,举个简单例子。学生参加社会工作本应该界定为能力锻炼,是发展综合素质的变现,而当前的现象确是高校评优过程中,讲参加各类学科性质类的竞赛也作为素质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首先就是思想上的误区,其次便是机制本身的不健全,这样的激励机制只会培养出适合高校的所谓人才,却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栋梁。
4、高校中的“学派”划分。基于以上的问题,不妨假设将我们的高校分成两大派系,一类是研究型,另一类是实操型。对于前一种派系的学生,教师可以重要授予理论研究学习,主要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为:培养从事教育和研究的人才;而对于后一类,教师应更加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教学目标可以定为:培养“就业型”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传统语文课程模式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26-02
国务院关于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共同关注和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全国各大职业院校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思路,也轰轰烈烈开展了教育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各职业院校对于其独特办学规律和特征有了突破性的认识,强化了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提出了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发展思路。
然而,在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被突显的同时传统语文课程模式显得捉襟见肘,难以跟上职校教育改革的步伐。根据职业教育新形势要求,职校语文教学需尽快转型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促进学生发展;淡化“学科本位”,彰显职教特色,也只有将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结合起来,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语文课的兴趣。中职语文课程改革顺应时代需求的呼声日益高涨,如何寻找中职语文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日渐成了关注焦点。
1 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与尴尬境地
作为母语的汉语言文学在中职教育中处于基础中的基础地位,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以汉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中职教育改革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意味着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所需要的技术人员和智能型操作人员。而这些人才的培养,除了让他们具备专业技能之外,文化素养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高素质人才必备条件之一。但观目前中职生现状,他们来职校大都是抱着就学好一项就业技能的想法,大都存在语言学习不感兴趣,基础不扎实,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薄弱,口语表达不清等严重问题。因此,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处于基础中的基础地位,但如此重要的课程在中职教学改革的今天却处于奋力挣扎的尴尬境地:
(1)语文课在中职教学改革的今天,被认为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对于学生职业技术学习的作用不大,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学生专业学习,不能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拓展视野,重视积累,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因此,不断的被缩减课时,弱化语文教学。
(2)语文课不断努力与专业课建立对接关系,企图实现大语文教育,但却始终难遂其愿。寻找语文与职业技能开设的专业课交叉的地方,并且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大语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突破创新的关键,但新的语文教学体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即成。
(3)语文课虽然竭力进行着改革的尝试,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始终沿袭着普通教育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治标不能治本,在中职教育独特教学方案被突显的今天日益不能适应。职业教育体系下文化课怎样体现其职业性而削弱与专业课之间的内在矛盾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些问题也长期困扰着从事于中职语文教育的一线老师。
(4)语文课在努力追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枯燥的教学模式和不合理教学结构很难赢得学生的好感,激发出学生语文学习自觉能动性。如何摒弃传统单一封闭的语文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育,让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发问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生动活泼的专业技能教育,感受到人文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有效融合的巨大乐趣,成为了改革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改革,为学生在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服务。那么,如何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以顺应教育部提出的职业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成了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举步维艰,负重难行,语文课程改革被推至风口浪尖,改革势在必行。
2 中职生文化素养缺失现状
(1)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差。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十分有限,对于一些使用频率很高的日常用字写成错字或是别字,并且乱用词语,语法错误、病句随处可见。
(2)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于字面比较浅显之处,需要稍微开深刻理解的能力相对较弱。而对于象征、托物言志、类比、修辞等等的文章内涵的理解则更是手足无措。
(3)写作能力普遍低下。中职生作文常常语句不通,错字连篇,思路不清,虎头蛇尾,中心不明,言之无物,口头方言照搬于书面作文之上,而对于基础文学常识更是一知半解,不能灵活应用名人名言或者相关文学常识。
(4)审美能力低下。中职生对于文学审美能力与社会审美能力相对低下,对于内在情操美更表现为无知觉或者嗤之以鼻,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缺失。
(5)口语表达能力低下。表现为课堂语言表述不清,口头语言不能很好表达心里所想,常常辞不达意,语言混乱,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支支吾吾,无法流利表达内心的见解;而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表达粗俗,缺乏文学涵养,用词不准,导致交流上出现偏差等。
3 改革教材体系,构建科学的职校语文课程方案
3.1 打破传统语文教材结构,建立多体系选修课程
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目的在于让各专业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形成通用职业能力,弱化传统普通模式语文教学、注重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以及加强语文能力的实践训练等方面,培养中职学生语文职业能力。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不妨尝试打破现有的参照传统普高教育模式的课程模式,把语文课程划分成现代汉语课程、阅读理解课程、写作课程、口语交际课程等几门课程,并且与专业课有机结合,做到大语文教学。在学分制改革的大环境下,以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3.1.1 现代汉语课程的设置
此课程可设置为高一必修课形式。“现代汉语”课程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在高一学年的时候设置现代汉语课程,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对于语音,词汇,实词虚词,成语熟语,语法、修辞,语言使用得体等一系列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达到基本掌握并学会应用。加强专业课中经常出现的常用词语的理解,可以在课文例句的设立中,建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加深专业课中专业词汇的理解和表达。
3.1.2 文学欣赏课程设置
此课程可设置成高一选修课形式。本课程包括文学常识和美文欣赏两块内容,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造诣,培养审美能力以及文学底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此模块中,增设德育和美育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待人接物,与人交流中拥有文明礼貌,谦让无私的美好品质。
3.1.3 写作课程设置
此课程可设置成高二必修课形式。此课程在掌握基本语文写作技能之外尽量与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本专业相关写作技能,使语文写作教学服务于学生本专业教学的需求,如会计专业的语文写作课设置可与财经应用文结合,旅游专业的语文写作课程设置可以创设写导游词等。
3.1.4 阅读理解课程设置
此课程可设置成高二选修课形式。其中包括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诗歌、散文、文言文等等几大类型的专题阅读,并且做到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把阅读理解能力辐射至学生切身体会的本专业课程中,如会计专业的语文阅读中可增加“基础会计、成本会计、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内容的理解性阅读,如旅游专业,可增设导游词,游记散文的阅读理解等,这样即加强了学生对于专业课的理解,有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1.5 口语交际课程设置
此课程可设置成高三必修课形式。在中职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开设此课程,让学生锻炼基本口语交际能力,使其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这门课程的设置中,一方面强调与人交流的基本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表达与交流,为即将寻找工作的学生的面试做好准备,使学生的表达更显现自身的专业特色,增加自身专业能力。
3.2 语文教学课程设置
在职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语文教学课程设置的形式可以结合校学分制改革,设置必修科目与选修科目。以“现代汉语、文学欣赏、写作、阅读理解、口语交际”等课程。
作为语文必备基础知识的“现代汉语”课程,可设置成必修课的形式在学生高一年段就给予开设。使学生对于语音、语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有相对系统的梳理和掌握,并为文学欣赏、写作、阅读理解、口语交际等选修课的开设做好语言文字上的准备。
“写作”与“口语交际”课程可以作为必修课程分别在高二和高三年段设置。“写作”与“口语交际“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十分重要,能说能写才能更好的干好本职工作,并且赢得同事和领导的尊重和赏识,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工作中的多面手。
而“文学欣赏、阅读理解”等课程可以在高二至高三年段分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学生可以选修以上各语文课程,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结合学生本专业课程需求,形成大语文学习。
总之,在中职教学改革的今天,破除传统语文课程模式,使语文教学与各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相互沟通衔接,相互融合,使学生形成本专业本岗位所需要的语文职业能力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出路,也惟有此,才能激活中职语文教学,寻找到中职语文教学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程丽丽.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42-44.
[2] 李传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7(3):104-105.
【关键词】就业导向 网络工程 改革与探索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B201300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31-02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十二五纲要提出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信息化的认知水平等关于网路信息化方面的相关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信息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十年来,我国已经有180余所高校成立了网络工程专业,但是随着毕业生的步入社会,网络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十分理想。根据多年走访用人单位,很多用人单位反馈网络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满足要求,因此,严重制约了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本科院校如何加强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研究这一点,成为处于转型期的各个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热点问题,深入分析了当前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走访相关院校和专业,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提出了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目标,并给出了一套理论结合实际的改革方案。
一、我国的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需求
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时会发现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直接运用于生产实际当中,不能很好的解决实际工作当中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课设计过于陈旧,没有根据实际社会需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方面要注重专业的理论知识要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符合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社会需求。其二是课程体系结构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人才的需求,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十二五发展规划,而很多课程设置还是相对滞后,缺乏对创新型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设置。
2.教学方法、手段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近年来,高校的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教师的学历水平越来越高,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但是投入到实际应用当中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很多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验课程的设置不够重视,逐渐与社会实际应用脱节,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导致教学体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枯燥,不易被学生理解,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考核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网络工程专业成立十多年来,经过不断积累,已经形成一套评价和考核机制,但是经过走访相关院校和对本校相关专业的考核方式的研究,总结出目前多数网络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的考核方式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存在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情况,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针对目前全球信息化,产业化的大环境,高校培养的人才应与社会需求相符,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当前的考核方式难免会导致企业需求与学校就培养目标的不一致性。
二、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定位体系改革的目标
1.网络工程专业体系的课程定位体系改革原则
网络工程专业体系的课程定位体系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较高社会责任感,并且掌握相应的网络工程应用和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设定
网络工程专业要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就必须走入实际应用环境,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搭建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作为改革的最主要因素,本平台应该包含了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架构中的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即:在基础层次、提高层以及科研创新层方面,坚持校内外实习,实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体系,为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提供坚实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社会实践平台,以便将来可以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
图1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架构
三、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1.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要多多投入到实际应用当中,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必须加强实验环节,为学生提供更优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在掌握坚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掌握更多的实验操作能力,因此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就要有更大投入,根据历年经验,我系建设了四个网络工程专业方面的实验室,在网络工程应用,综合布线应用以及信息安全和仿真实验四个方面增加学生的实验能力。在教学思路上,不断的拓宽视野,经常走访在网络工程专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兄弟院校,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一起商讨课程改革方向,交流经验,并协调资源构建数量丰富的专业教学案例库,设置符合实际要求的实习实训项目,并根据学生的专长,分组进行实验教学,开展实验项目。并且经常深入企事业用人单位,尝试将实际应用项目融合到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参加项目小组,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理论应用并掌握更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网络工程建立和应用的实际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具有更高的社会适应性。
2.通过把企业项目组负责人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资深工程师引入课堂教学环节,增加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从而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并且在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中安排了相应的企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不同的层面深入到企业活动当中,实际参加项目开发过程。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共同分析问题,最终有效地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亲身认识并切实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团队精神,提升每一名学生的信心和能力,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
3.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梯队建设。经过走访兄弟院校和企业院所,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包括:(1)聘请用人单位和校内教师共同制定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规划;(2)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共同进行本专业的相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建设,合作开发符合实际应用需求的应用案例库;(3)在用人单位搭建实验实训平台;(4)双方共同组成科研团队,搭建研究平台,就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瓶颈进行重点技术攻关,既促进了专业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4.制定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考核制度。在和用人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详细沟通后,制定一套具有实际意义的考核方案,使学生不是单纯的掌握理论知识,而是能够掌握更多的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企业的考核制度引入教学评价体系当中,把学生置身于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即能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也能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说由企业和学校共同为学生给出学习评价,是解决当前学生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最好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提高网络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耦合关系。
四、结论
能力培养是高等工程应用型专业学生培养的首要任务,强化能力培养需要有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并且尽可能做到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无缝衔接。本文提出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目标就是致力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能够巩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该教学体系在我院2012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进行了试点, 已经初步看到了成效,在与用人单位的多次沟通和反馈过程中得到了不错反馈,当然该教学改革体系在具体运行过程中还是会有一定的问题展现出来,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和修正。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 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高等教育研究 ,2009 年第 5 期。
[2]叶飞帆: 本科工程教育的能力和课程关系模型及其应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 年第 1 期。
[3]刘海燕等: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09 年第 3 期。
[4]曾华焱木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问题初探,中国 教育学报,2007 年第 8 期。
[5]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高教探索,2009年第4期。
[6]李红梅等:面向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改革 课堂互动 生成性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虽然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意识到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并且身体力行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促进教学实践之中,但面对信息技术如何真正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如何真正提高教学有效性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不足出发,针对信息技术如何促进教学改革做进一步分析,以期使两者融通,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1 信息技术尚未切入教学改革的核心
1.1 唯技术倾向
首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唯技术化。正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往往严格按照技术操作的规范与程式,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辅助手段的信息技术往往盖过了教学的目的与意义。“为了凸显技术而使用技术”,很多学校与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地运用高端技术设备及手段进行课程整合,但却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根本原则——以人为本。这往往使教学过程沦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浅层展开,颠倒了本末关系。
其次是教学评价的唯技术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学评价的实施变得简单而直观,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教学评价过程中的“可量化”、“可预测”、“可控制”,而将学生的兴趣、情感、个性等因素拒之于课堂教学评价之外,唯技术至上,必然导致教育的“麦当劳化”——使快餐厅准则主宰社会的各个领域。①
1.2 教学灵活性不足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间接经验”,能够突破课堂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抽象的知识。但目前信息技术多是教师演示教学课件,它的主要作用是给学生展示信息而忽略了学生的反馈。同时,由于预设在计算机内的教学软件和教学内容是高度结构化和固化的,也就无法做到在复杂多变的课堂环境下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方式。
1.3 忽视课堂中的同步交流
“网络交互工具的应用,如BBS和e-Mail的功能在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广泛的交流,它主要用于异步的环境,可是我们却把它搬到同步环境的课堂上,用于取代直接的语言交流工具”。②在即时聊天工具、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的帮助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能够不受课堂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因此,网络工具作为课堂教育的辅助平台在很多学校被广泛应用,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在网络进行的课堂教育活动。但是如果网络互动在日常教学中纵深过大的话,则会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要比网络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网络教学如果用得不好,也会起到反作用。
2 信息技术如何深入教学改革: 促进互动与生成
2.1 信息技术是促进而不是代替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信息技术的介入是为了帮助而不是替代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教育过程首先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能完成,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一种充满多样性和人文性的活动。对学生情感和人格的陶冶比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是教育过程的首要条件,这些都必须由教师言传身教所获得,不是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因此,信息技术介入教学过程的本意是提高教学效率或做一些教师力所不及的事情,而不是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信息技术的介入主要帮助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层面有更好的了解和渗透,以及辅助教师更好地实施自己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师过分地依赖它,那么教学过程难免会变成一成不变的技术重复活动。正如当代信息技术专家迈克尔·德图佐斯以他从教经验得出的结论那样,“点燃学生心中的求学之火,树立教师风范,建立起学生—教师纽带,才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这些首要条件将不会由信息技术提供,即使信息市场能根本改善学习,教师的献身精神和能力也将是最重要的工具。”③
2.2 信息技术应作为教学桥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期望重组和推进课堂教学。现在国内很多学校的班级学生众多,教师很难全面、及时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同时,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表达自己疑问和想法的欲望,却往往没有表达的机会和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的想法和思考在课堂中遭遇忽视或冷落。斯金纳所倡导的程序教学就是要强调每个学生能及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这是保持行为、树立信心的有效措施。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错误、问题、质疑、差异等等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反馈给教师,并且加以转化和利用,更好地点缀课堂。④
2.3 信息技术应促进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尽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为学生进行教学演示、模拟真实情境的功能,但由于它是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设计好,具有预定性和程序化的特点,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就会变成灌输知识的过程,虽然教学过程中也有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讨论,但是学生往往是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也就难以真正形成动态生成的课堂,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越来越淡薄,创新思维也被慢慢磨灭。因此,课堂教学不能限定于预设的框架之内,教师也不能拘泥于预定的教学设计,而是需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重组和生成课堂教学过程,随时改变课堂教学的思路和程序,从而使预设式课堂教学走向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注释
① 沈骑.唯技术化·麦当劳化·去技术化——课堂教学技术化倾向的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61-64.
② 蒋鸣和.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几点思考[A].见:聚焦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视野第二次会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11.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改革方向;大学时期
一、 新形势下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在当下这个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年代,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日新月异,这大大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此种情况下,我国对于计算机方面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强化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积极开展合理的、有效的、规范的计算机教学,增加专业计算机人才的数量,促使更多的专业计算机人才致力于计算机软件的研发,使更多有效的计算机软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从而推动各个领域的发展,相应的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积极的、有效的开展计算机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是实现我国信息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普遍的新形势下,计算机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 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大学作为为企业、社会、国家创作人才的摇篮,其教学水平直接关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了能够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加强各个专业教学水平非常必要。但就我国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来看,其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此种现状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我国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建议应当从分析致使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不佳的原因着手,进而探究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方向,进而对大学计算机教育进行改革,以此来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学水平。以下是对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的具体分析:
1.课程体系不科学
在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的现代化社会中,对于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加。此种形势下,依旧没有改善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现状,即计算机课程体系不合理、不科学。相对于其学科来说,计算机课程体系过于形式化,使得计算机课程安排较少、计算机课程设计不合理、计算机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等等存在于大学计算机教学中,致使计算机教学水平较差。
2.考核方法陈旧
目前,我国有很多大学中依旧沿用传统的计算机考核方法,也就是进行进行简单的上机操作,体型过于单一。通过此种方式的考核无法了解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过于陈旧、单一的传统考核方法的应用无法获知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或欠缺的部分,相应的合理的、有方向的计算机教学无法实现,更多的是盲目教学。
3.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分化严重
绝大多数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大学生都是男生,女生所占比例较少,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于我国计算机教学中。在计算机教学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需要加强重视。因为此问题的出现石油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如不合理的、有效的处理,将会影响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消极的对待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此,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也是导致当下大学计算及教学现状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 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方向的探究
在现代化社会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要,相应的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此种情况下,强化大学计算机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尤为重要。但是,就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来看,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的目的无法有效的实现。针对此种情况,应当对于大学计算机教育进行改革,从而实现计算机教育的优化和调整,促使大学校园培养出跟多的科技人才。在此之前,确定正确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方向至关重要。笔者就此展开了探究。
1.构建科学的计算机教学体系
要想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学水平,构建科学的计算机教学体系是不可或缺,其能够就大学计算机课程进行全新的整合和调节,促使计算机课程的安排更加合理。计算机教学环境更加良好。计算机课程的执行更加规范等等。构建科学的计算机教学体系是促使大学计算机教育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的有效手段,计算机教学体系可以对大学计算机教学进行全面的、规范的、合理的调整,促使其实施严格按照教学要求标准的实施。
2.创新教学方法
在大学计算及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究适合于大学教学环境、适应于大学生的教学方法,更加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将促使计算机教学向合理化的方向发展。进行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充分的利用多种资源,并结合大学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生在欢快的、轻松的、自由的氛围中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实现大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3.计算机教学结构的改革
对于大学计算机教育而言,简单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必须对教学结构进行改革,开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动手动脑,主动的思考和操作,促使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从而灵活的应用计算机,提高自身计算机水平。所以,要想改善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对计算机教学结构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技术、知识蓬勃发展的当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将成为促进我国综合实力提升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能够促使我国能够有效的利用计算技术来提高我国综合实力,从此时此刻起加强计算机教育尤为重要。通过有效的计算机教育,为我国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进而致力于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发展中,促进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本文以大学计算机教学为对象,就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弊端。对此,笔者探究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改革方向,希望对促进计算机教育的提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寒燕.论高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05)
[2]耿煜.《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的若干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
[3]胡昌送.突出发展学生关键能力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
毫无疑问,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及个人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①由于社会发展的飞快进步及日益更新,我国目前执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当前教育形势做了诸多思考之后,提出了多种教育改革方案。②而理工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也越来越注重教育的改革。
在众多的改革科目中,不管是哪个学院、哪个专业、哪个学科,在他们的知识结构设置和培养方案中, 高等数学都必须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来安排。因此高等数学因为在理工科教育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改革及成败就日益显现出了重要性。事实上,国家及各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高等数学的教育改革, 并因此成立了相应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团等, 客观谨慎地来评估数学教育现状, 继而整体性推进高等数学教育改革。
1 高等数学教育的现状
高等数学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如此, 它的不可替代性也不能说明它是完美、完善而不需要改革的。与此相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培养人才素质的过程中,结合实际培养目标来考察, 传统的高等数学的教学体系、教授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慢慢与实际情况脱节,有诸多问题。例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知识不匹配、所学内容与学生目标不适合等。基于这些情况,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需要改革,以便能让它和新兴的工程领域以及专业需求接轨。只有在各方面都进行了适应潮流适应社会发展的改革, 才能真正巩固高等数学的重要地位, 确保它能在各个领域所起到的引导作用。而若想取得实际有效的改革成果,首先必须知道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学高等数学教育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对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真实背景了解不多,因此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也不能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而数学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比较实用的基本概念和常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在这方面显然我们的教育方式做不到这点。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不能否认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相脱节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老师。传统的“粉笔加黑板”为主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课程教学进度、唯一的试卷考核方式,在把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的同时,忽视了应用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学生的潜在能力就被埋没了。
(3)教师资源出现短缺。近些年的高校扩招导致了教师资源的短缺, 特别是高等数学这种各个学科都必学的基础课程。学生的大幅增加直接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 大面积地授课于上百名学生也十分常见, 因此老师没有精力在课余与所有学生充分交流, 也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疑问。而高等数学相对其它学科来说,比较抽象,需要严谨的逻辑性, 一旦前期的基础知识不能够扎实掌握,后面的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到了学期末课程结束时,学生能做的只是应付考试, 对学科并没有真正地理解, 更谈不上对数学的热爱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这种状态就导致了高等数学教学质量逐渐下滑的趋势。
因此,近些年来高等数学的改革逐步提上日程,期盼能从各方面得到改革,从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
2 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措施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知道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学习, 同时要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具体改革措施为:
(1)改变教学观念。这方面的改革首先应该从国家教育部门入手,把对高等数学的教革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 吸引国内优秀的相关数学教育工作者按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和规律来研究和制定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提高我国高等数学的教改层次, 拥有最新的战略眼光,拓宽改革思维,这样高等数学教育才能真正起到夯实国家科学基础教育的积极作用。专业设置方面,首先应调查市场经济调节下的社会发展需求,在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之下,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论证,挑选适合以高等数学教育为导向的专业。在具体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教学大纲要充分考虑职业岗位的规范条例和岗位需求,组织相关领域的教师、各种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专家共同讨论和制订。课程的设置也应根据培养目标的最终要求,突出教学重点,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
(2)更新教学内容。现在高校基本通用的高数教学体系和内容, 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对数学实际应用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 必须进行优化和改革。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从应用的角度,从各专业后续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和确定。而且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数学知识, 更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素质,从而提高学生获取现代知识的能力。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高等数学教改成败的关键就是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能否积极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教师如果不能从自身打破常规, 仍然沿用若干年不变的方法教学, 势必难以被渴望创新、思维活跃的学生所接受。因此,惟有教师也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现代教学教育理论, 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现代数学知识及其可应用的相关领域, 把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 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才会从中受益。这就要求教师会合理地利用计算机以及数学软件,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加轻松。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使得数学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有了硬件条件的支持。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同样的教学时间内涵盖的信息量大,自然地压缩了课时;而且教案可做成各种电子版本,适合不同层次学生使用。
(4)注重计算方法和基本概念的联系。高等数学特点之一就是概念多,如果能对各种概念做个汇总,解释他们之间的联系, 会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非常有帮助。例如在讲授函数时, 可先定义集合的概念,然后定义维空间的概念,最后得出元函数的概念;而在讲各种计算方法时,若能把他们联系在一起,那么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会更容易。例如:在学习一元函求导法则时, 涉及到的运算有初等函数求导公式,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导数的 四则运算等。在二元函数的偏导计算中, 这些公式和法则都可以运用进去, 即对某变量求导时, 可暂时把其余变量看作常量, 首先用一元函数求导方法计算该变量的偏导数。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求出二、三阶及更高阶的偏导数。
(5)多元化考核方式。不再以一张考卷定成绩的方式来单一考核,而是结合小课题,大作业,小论文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能力,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数学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素质教育,学生不仅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重要的概念、方法和结论,还需要领会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③若仅将教学看成是简单的知识灌输,那么学习了再多的定理和公式,最终仍难以发挥本质作用。而如果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被充分地掌握和理解,那么不多的几个公式就可以演绎出万千生动的结论,显示数学的无穷魅力。
3 结论
综上所述,高等数学教育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思想精华的基础上, 抛弃不适合现展形势的糟粕。根据社会进步的发展,制定跟得上潮流的现代高等数学教育目标, 吸收各国先进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同时具备传统和[(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的服务,欢迎光临]现代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
同样我们需要知道,不管教育改革有着多么复杂,多么细致的直接目标,其最终目的都应该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④因此,不论是哪个层面的教育改革,若没有促进学生的最终发展,教育改革就是失败的。所以说这是对教育改革成功与否进行判断的根本标准,因此我们的终极目标即为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描述和解决自然社会问题,这也是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最后要说明的就是现代社会竞争的关键是科学技术, 而科学技术又取决于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的最终方式决定于教育的竞争。所以从根本上说, 高等数学在整个高等教育包括理工科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极端重要性,完全是由其本身的特征和功能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到高等数学教改的成功。
注释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② 马德炎.谈创新与大学数学教学[J].大学数学,2003(1).
关键词:英语改革;高中英语教学;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4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英语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应用更加的普遍与广泛,其作用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高中时期是学生受教育重要的阶段,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为人生奠定了第一基础,根据现在社会的要求,英语在高中阶段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地位,在高考的所占比列也非常大,一直是我国必学的重点学科。
一、进行英语高考改革的原因
英语是发达国家中的基本语言,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后,对于提高国民文化程度,加强国民与国际文化的接触,学好英语对高中生是十分关键的,为了提升英语学科学习的效果,需要对英语进行相关的改革,改变陈旧的学科学习面貌,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现今的社会发展形势,高中英语不应该再是课堂上由教师讲解,学生来做笔记,以死记硬背的形式来学习,并最终任务是面对考试,以考试分数为英语的最终学习目标。高中阶段,每个学生对英语有了一定的基础上,来学习英语在实际中的运用,更多的应该锻炼每一位学生的口语、听说能力,但是,因为高考的关系,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听、说、读、写的机会。旧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对人才的渴求
高中英语的教学大纲是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侧重培养学生的听写、阅读能力,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理性思维、增加记忆、想象、联想,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语言技能是构成其交际能力的重要部分,听、说、读、写在作为学习目的同时,也要成为学习的手段。 社会对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在不断的提高,高考英语的改革体现了新的教育机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
二、改革后对英语教学的思考
(一)因材施教
高中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科改革的变动结合课程大纲的要求作为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出发,制定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激发自主式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跟着教师学习。对每个阶段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如:在高中新课程选修教材中的一个句子:The gift (you give)is not something your loved one keeps but a voluntary contribution towards the lives of people who really need it.这个句子在同学之中有部分同学理解掌握不了,因此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专门给同学介绍句子成分和简单的英语基本句型,一点一点划分句子成分,帮助每位学生都能够正确理解句子并培养其朗读语感。
(二)课堂氛围和教学环境
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环境是客观不可缺少的,物质上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现在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对于赏心悦目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学习效果、接受效果将会更好。同时,主观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应积极的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并马上帮助其解决;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不要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恐惧,要让学生多说、多读,并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不再一味的出于应付考试而机动的学习。如: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增添了活跃的气氛,可以搭配图片让英文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可以为学生提供英文真人系等资料,让学生去听、说国外的英文广播,来提高自身的听说水平;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英文电影,让同学们自发想象力参照电影去编排情境对话等。
(三)课堂教学英语化
高中的英语改革后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应侧重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应使用全英语化开展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并提供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把课堂作为实战场景,丰富教学模式,多开展英语语法练习对话,或编排故事、情景剧等节目。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对学生英语的整体水平提高起到很大帮助作用,要让学生敢于说出口,不再是应试教育的哑巴英语。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The British Isles课文中,围绕英国文化展开,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预习,理解TheBritish isles are a group of islands that lies off the west coast of Europe 等难句的意思,搜索有关英格兰、苏格兰等周边文化信息,在课堂上共同合作进行发言讲述,从听力、对话、阅读方面学会英语的正确运用。
三、结语
英语的高考改革,并不会动摇英语科目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它的改革是适应了现在社会发展趋势,并针对社会现实做出的一种调整。改变了针对应试教育而学习英语的模式,给考生更多、更轻松的机会去学习英语。某种程度上,英语高考改革,给了英语学科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教育研究者可以多方面的制定教育大纲,而不再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也可以创造更多的教育模式,让英语的学习不再枯燥;给学生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去在实践中领会英语。教学思路要在传统的思路之上不断的创新、进步,要跟上改革后的时代潮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计划,侧重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交际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等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宗涵.高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