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教育问题及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基础教育;差生;教师;家长
一、从教师和家长维度分析“差生”怎么来
随着我国物质条件和精神文明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教育问题。孩子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核心。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攀比”之风。在我国应试教育制度下,学业成绩也成为这股“攀比”之风的唯一标准。应试教育被理解成以排名和分数为目的的教育。
故笔者认为,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一种隐性的“谋杀”,而被“谋杀”的人就是所谓的“差生”,“凶手”就是教师和家长。
应试教育虽然有一些弊端,但其本身是并无问题的,由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人为因素等将应试教育的弊端扩大化,进而人为地将应试教育的主要目的变为了以排名和分数为目的的教育。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个体与个体之间本生存在着差异,那
么,在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中,总有那么一些孩子在初级阶段或者是中期阶段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教育制度,尤其是评价制度,有些甚至无法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无法适应的这些孩子被老师贴上了“差生”的标签。孩子在被贴上这样的标签之后,家长紧接着也会给孩子判“不争气、没出息、笨、不听话……”等刑。这样教师和家长就不谋而合地一起策划并执行着这一场对所谓“差生”的“谋杀”。
二、“差生”真的“差”吗
根据全国少工委统计,现阶段我国现有的3亿多中小学生中被贴上这样标签的孩子占所有学生总数的六分之一,也就是将近五千万的学生,相当于一个法国或者是十个瑞士的人口,这个数字反映出一个现实的教育问题。那么所谓的“差生”是真的差吗?这些孩子到底差在哪里?一些研究者对这部分孩子做过的调查研究得出:首先,这些孩子的“体”不差,大部分的孩子虽然学业成绩不优秀,但是活泼好动。其次,这些孩子的“智”不差,这部分孩子的智力水平在正常水平或者是超过正常水平的范围内,他们具备良好的智力条件,容易形成创造性思维;最后,这些孩子的“德”也不差,他们在班级中乐于助人,课下尊敬教师。所以,所谓的“差生”真的就差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所谓的“差生”是人为制造出的产物。那么这些孩子究竟差在哪里呢?钱学森老先生将这部分孩子定义为后进生是很恰当的。这部分孩子不是差,他只是就某一知识或是制度而言比较后进而不是不进的学生。从这一层面上,我认为这里的差应该理解为差异。这些孩子只是由于个体自身的差异性,所以不适应这样的评价制度或者是教学方法。而家长和教师之所以会“谋杀”这一部分孩子,是由于教师和家长对“差生”的理解以及固守于应试教育下的教育观念所导致的。
三、“差生”为什么差
孩子由于不适应这样的评价制度,但是往往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就是奔着如何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去的。就好比医生和病人一样,如果病人得的是B这种病,而医生却偏偏给病人开治疗A病的药,结果只能是不仅病没有治好,而且还加速了病人的死
亡。当然,医生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治好病人,想挽救病人的生命,只是可能由于对病理认识的不透彻,所以开错药。在教育中也一样,教师和家长扮演的是医生的角色,而所谓的“差生”扮演的就是病人的角色,病人需要的是对症下药,而往往在教育中教师和家长都忽略了这个问题,一味地以孩子不适应的方式要求孩
子,以孩子无法接受的方式逼迫孩子。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以及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多的优秀品质,他需要被认可、被鼓励、被尊重,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我们需要在这个时期不断地强化孩子们优秀的、积极的品质并去克服那些不良的品质。但是这部分孩子所存在的优秀品质是被忽略了的。这样日积月累,孩子的自信心以及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创造性以及个人兴趣受到抑制。渐渐地就形成了习得性无助,自己承认自己就是“差生”,进而变本加厉地做好这一个大家给他定位的角色。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和家长联手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一起“谋杀”了这一部分被定义为“差生”的孩子。
四、我们怎么样看待“差生”
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差生”问题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具备教育的目的在于超越性这样的教育观念,也就是说,教师和家长都应当引导和教会学生超越自己,帮助每一个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不管他是否适合应试教育下的评价制度。其次,正确看待孩子的差异性,理解孩子的差异性。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可塑性,只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和家长都应当做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那样,面向全体学生。最后,我认为,教师和家长之间应加强联系,建立一定的体系,相互沟通,共同帮助孩子发展其个性。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美国学者的差生问题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学,1995(6).
[2]鲁兴虎.近年来国内“差生”问题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研究,2003(3).
[3]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对象(学生)等各方面的特点,通过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探索、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共同运用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为一体,容量大,形象性和趣味性比较强,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时间,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互动空间,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师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挑战的难度远远大于其他科目。不同于数理化等多媒体教学设计可以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模式,相反,语文教师应尽量避免这些情况在进行语文多媒体教学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直观形象的审美对象,帮助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备课的方法和形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中走了出来,它更注意改变备课本身的方式,注意从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出发改变备课的方式。多媒体备课就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备课改革的一种。如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进行哪些工作,或什么时候播放什么,放在哪个环节播放,以及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使其有机结合,教师都要事先精心设计安排,全面考虑,恰当组合,以保证教学效果。特别是所采用的电教媒体,应是整体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统一结合。另外,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空间。为了使多媒体教学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还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开拓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所有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更加重视备课,因为只有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2 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
结合
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功,以及教师对文章的感悟、理解后表现出的一颦一笑,都将永远是教师言传身教的好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同时完成;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切不可一味将大容量的文字资料尽数搬上屏幕,以至于看上去密密麻麻,当教师讲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读而过时,学生仍在费劲地辨认并判断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更遑论来得及做笔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声色俱佳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掌握现代化教学艺术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口风趣得体的语言,一手工整大方的粉笔字,一幅清晰流畅的简笔画,都将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只有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学才能相得益彰,达到优势互补。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培养的是僵化的思维定势,它桎梏着学生的创造力。而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运用,能全方位地、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多层次地引导思维发散、拓宽思维境界、引发发散性思维,使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训练,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学生素质,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把现代信息技术引进中学语文课堂,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革新,只要在语文课堂中把握多媒体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就一定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当然,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对它的性能了解得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3 教师必须加强艺术修养和审
美教育意识
现代科技的出现带给教育许多的有利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让教师有条件偷懒,认为一次性完成课件制作后,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好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的同时,对教师提出更多的挑战。
古人讲“精通琴棋书画”,作为现代语文教师,仅仅精通专业是远远不够的。每制作一个课件,都要设计画面、图案、艺术字等,还要配上轻音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有创新意识,更要求教师有一定的音乐素养、美术素养,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避免生搬硬套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疑惑。
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不用多言的,语文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识,但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还应该有所加强。比如,时下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者往往不太注意对背景的设置,也有些课件作品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曾经有一制作者在设计《爱莲说》时直接将一幅荷花图搬上屏幕作背景,花哨的背景导致打上去的文字很难辨识得清。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从中也体现了语文教师在有些细节方面的审美意识不到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好背景,有机会请学生发表他们的意见,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语文多媒体教学领域里,如果只满足于现有的专业知识而忽略钻研业务,培养综合艺术修养,何以能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大浪淘沙,终究不能在教育领域取得真正的成绩。
语文多媒体课件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但这个成效并非一蹴而就的,在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的同时,只有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螺旋式上升的符合认识规律的道路,勇于进取,不断探索,扬利去弊,才能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园地里开花结果,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王国清.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实现与模式探讨[J].中小学电教,
关键词 英语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思考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占主导地位,而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最为讲究的首推提问设计。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的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培养他们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积极探索,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能起到极大作用。在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是回答不下来的,但经过努力,是一定能答出来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之间,在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提问内容,不能信口开河。据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的几种回答;对于学生这种或那种回答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有意识训练学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有所考虑。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
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 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 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 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努力学好英语。
二、提问设计要“巧”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中,教师对题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从纵向 看,它必须考虑因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环节的不同而不同;从横向看,则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 所区别。如此纵横交织,就必须用多种提问方式来体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才能适应提问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 教师匠心独运,在“巧”字上下功夫。一般地说,①要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 补续式、追踪探因式、检查整理式等。②要讲究操作调控方式。要注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方式 、答问的评价等。③要防止提问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问忌深、忌偏、忌全、忌浅、忌滥。④要讲究提问的 逻辑:问题要合理,问域要适度,概念要清楚,表达要明确,答案要未知。在英语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巧” ,越来越显出其重要作用,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此法必须持之以恒。如在教学《The Grea tGreen Wall》(Lesson 74 in Junior BookⅢ)一课时我们所作的问题设计
①What does the Great Green Wall mean?
②What does the Great Green Wall do?
③Why was the Great Green Wall built?
④What should we do after reading this passage?应该说是“巧”的:问①从课文内容本身提出问题,投石问路,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情绪;问②在问①基础上更进一层,因为有问①铺垫,学生已尝到甜头,感 到学有奔头;问③承前追踪,探求因果,使提问跌宕有致;问④向纵深处又作探索,要学生去“跳一跳”摘到 果子。如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能把握提问时机,掌握火候,启发引导,那么,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得到了落实,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又一次训练。
三、提问设计应有“度”
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的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的公平问题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均衡化的缺失。基础教育均衡化是指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各级各类学校间、各地区教育间逐步缩小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的差距,从而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里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丰富,笔者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学校之间、学校内部群体之间和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配置均衡,并且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争取让每一个儿童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同时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来源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其中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为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在网络面前本应是人人平等的,只要保证了每个学校都能有完善的网络化建设,那么与全球联系在一起的网络就能让所有学校的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最新最好的教育。从理论上看这本应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最现实、最理想的途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目前,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以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为主而且观念和落后的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城市学校和发达地区学校获得的资金投入和教育技术装备的配置远好于农村学校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城市的重点学校更是独享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使得教育技术装备配置在县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如今我国既有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市装修豪华、条件优良、设备先进的一流学校,也有很多在贫瘠的不发达地区或农村连最基本的教育资源都有无法保障的简陋学校。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地方的学生甚至都没有接触过网络技术。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在很多层面上比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都要滞后。这不仅会使我国整体的国民素质降低和差异扩大,还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甚至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择校现象就是一个突出的社会新问题。重点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却生源不足,出现招生难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许多空壳学校。这样一来不同群体之间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明显不均,教育公平受到严重的挑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隐藏的两个问题。第一,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地区间、城乡间的差异还在不断拉大,必须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第二,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着校际、阶层、区域和城乡的差异。叶平等人认为,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性差异逐步扩大,普及水平极不平衡,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普及优势,城乡之间差距十分明显。①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消除这种状态,这必将会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实行“二元制”财政投入政策,基础教育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正相关。②各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直接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建设校园网为例,发达地区的学校能仅在购买教育技术设备上就花费几百万甚至更多,而欠发达地区可能连教师工资都难以完全结清,还怎么建设校园网呢?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之一。其目标是以审美为艺术教育主线,以学生才能和智力培养为中心,塑造心灵完美、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然而,我国基础教育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首先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完善。美术教学还未形成一种完整统一的适合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虽然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从20世纪的上半叶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比如产生了“情感思维教学法”、“眼高手低教学法”等,但各个地区美术教育工作者还是各自为战,自编教材也大多是根据自身情感因素确定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有很多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难以及时推广和普及。
其次是美术教师素质不高。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把青少年基础美术教育与成人美术教育混为一谈,单纯强调技巧训练。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美术教师能力水平很低,很难胜任教学工作。
再次是家长对孩子培养也是急功近利,在强烈忧患意识推动下拔苗助长,孩子纷纷踏进教育水平良莠不齐的各种美术学习班,严重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扼杀了他们纯真的天性。《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和任务,并且要求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和简单训练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使美术教学向多元知识结构教学转化,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美的素质。对学生来说,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专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都有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利用种种方法训练人们的身心和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逐渐自由生长发育。
美术教育除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以下具体方法和原则:
第一,在观察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力。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现代派代表人物马蒂斯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通过观察,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比如,要求学生从记忆观察对象入手,用概括表现方法和观察方法给身边的人画像,从外型到个性夸张中发现个性美,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看谁画得好,看谁画得“神似”,利用审美原则和艺术分析手段从直观感觉中获取美的表现语言,获取成功的满足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水平。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
第二,在摹仿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运用启发式教学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传授;开放师生关系,开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过程性、实践性等,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尊重个性,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要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发。比如教师把美术大师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等,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临摹这些作品,如毕加索的《和平鸽》、梵高的《向日葵》等作品,仅用几个线条和几个色块就已经内涵深远。引导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去读懂大师的表现意图。想象力触发创造力,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联想,促进抽象思维发展,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第三,发挥欣赏教学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和文学性语言介绍中外美术作品,诸如风格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具体讲述其历史地位、作用等。比如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从现实主义到印象派,条理清楚地加以介绍,再配上名画幻灯片和对画中的故事情节生动的讲述,学生一定喜欢,实际做课效果也证明了这点。最后,再从具体讲到抽象技法,用笔、用色和肌理效果等,在耳濡目染的境界中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
第四,根据美术教学的特点,充分贯彻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断实践来掌握美术“双基”,通过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观察、发现的东西,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观察力、思维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协调运用眼、脑、手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的不同点
教学实践活动表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技校数学在内容更多的是变量和连续量,而初中数学学习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常量和离散量。其次,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技校数学的难度更大一点,其教学问题的探究难度较大。此外,技校出数学教学内容及方式较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复杂。结合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技校数学教师应更积极的帮助学生转换学习理念及方式,使学生可以更加轻松的学习数学知识。
二、解决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的有效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高技校数学的教学效率,完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深入分析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的探究,解决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的有效策略,对于培养技校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解决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帮助学生明确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差别、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等有效策略,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学习数学知识。
(一)帮助学生明确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差别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明确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差别,是解决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由于技校数学学习与初中数学学习中存在一定的知识衔接问题,技校数学教师只用充分了解到这一点,并积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将初中数学知识与技校数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技校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差别,是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教学问题。
(二)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
在技校数学教学中,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也是解决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学习态度,应及时的进行指导,使之可以通过努力,改正不良学习态度,积极、努力的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技校数学教学中,通过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性,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衔接问题。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不断的教学活动表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也是解决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在探究解决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之可以更加努力的学习数学知识,并在遇到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教师进行沟通,不断提高自身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06
作为一名现代教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更加要求责任心,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也才能适应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自豪的看到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地看到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首先对目前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师积极的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使知识点很好的展示给学生,这些都对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了很大帮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可否认,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因素,为了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更好的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结合目前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情况,就目前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不注重引导学生融情于学习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学生想要很好的进行学科学习,必须要适应学科的特点,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想要有效的进行语文学科学习,不仅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积累,而且要注重投入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文章的含义,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而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对引导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方面做的还不够到位,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理解文章的内容,而没有融情于其中,自然有很多意境难以感受到。
(二)对难点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科的难点知识,既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不管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而目前影响初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因素之一,就是对学科的难点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对学生就难点知识进行的讲解不够深入的情况,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遇到难点知识,就出现逃避心理,这些都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有效克服难点知识,进而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产生了障碍。
(三)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引起重视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从知识点的角度很好的对学生展开教学,而且要能够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对学生展开教学。学生较强的可塑性为教师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引起重视的情况,进而难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四)难以及时实现学困生转化
学困生问题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学困生的存在也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困难。想要帮助语文学困生很好的走出语文学习的困境,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转优。而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虽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对学困生问题引起了重视,但是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困生及时走出学习困境的过程中,却存在不够及时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有效进行语文知识点的学习,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解决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就目前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情况,对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本人针对上文中提出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引导学生融真情实感于学科学习
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没有引起重视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融之以真情。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对教材上的文章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投入真情实感去读文章。学生的情感与文章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融情于语文学科学习,不仅仅对学生学习教材上的知识点及文章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等也有很大帮助。
(二)对难点知识的讲解引起重视
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难点知识的讲解重视程度不够,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难点知识学习方面耗费的精力也不够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难点知识的讲解引起重视,学生也要引起重视。教师不仅要自己认识到有效对学生进行难点知识讲解的重要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难点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有效克服难点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三)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进一步提升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意识与能力。语文本就是一门学生感觉较为枯燥的学科,因此,教师只有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方法对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有效,例如:教师提升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能够使学生很好的感受到语文学科学习的乐趣,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有很大帮助。
(四)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学困生转化
关 键 词:高等师范美术专业 本科教育 能动意识 创新
近年来,随着艺考热的不断升温,美术考生人数逐年攀升。其中因文化成绩不理想而改学艺术的考生也不在少数,虽然升学率提高了,但导致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就给就业甚至一些高校的发展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大纲模式。从大一开始的素描课程到基础色彩设置,再到大二以后分专业教学,均是针对学生的基本能力与技能的掌握而设置的。大学课程设置采取分段教学与学分制。分段教学基本上由不同教师完成授课,不同教师观念与教学思路差异性较大,比如,某些教师注重基本造型规律的研究,并有严格的标准。某些教师则注重语言形式的探索,要求相对较为灵活。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在新学期开始加强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尤其在大一开始的基础课教学中,更应把观念意识的培养与专业技法训练结合起来,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制订相应的方法,因材施教,贯穿始终,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能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意识与学习能力。
一、学生主观能动意识的培养
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考生升入大学后,遇到的首要问题是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艺术学习与其他专业不同之处在于,其学习效果并不总是与投入的时间成正比,艺术学习有其特殊性,努力而不见成效,久而久之导致一些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降低,甚至采取消极抵触的情绪。这种现象在高年级较为突出,甚至影响到整体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艺术教育特殊性又往往依赖于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的营造,缺失了这一关键环节便给艺术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为此,有必要给这一部分学生以特殊的关爱,要循循善诱,使其逐渐明白艺术的规律所在。艺术本身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作画过程实际上就是画家借助外界所提供的视觉信息,运用绘画语言来表达情感的过程。而情感的异化和不真实最终会导致艺术的虚假和扭曲,因此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其认识到绘画学习的规律,建立起学习的自主意识,并有强烈的表达愿望,成为当下最重要的课题。《庄子·田子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宋元君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而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矣。”①画家只有把心灵从现实的重负下解放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自然万物的体验中去,才能达到对思维和感受的自然流露,达到“解衣般礴”的真画境界。可以说,人格的独立和心灵的高度自由是人类情感得以真实表达的首要信条,这就要求学习艺术的人首先要领悟,艺术的冲动源于内心自由的境界和强烈的表达愿望。绘画有高度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个人意识的无限膨胀,其根本目的在于能使艺术得到真诚充分的表达。针对艺术教学的特点,必须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使之萌发出源自内心的动力,这就要依赖于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和行之有效的策略。一切绘画素材均来自于自然和生活,只要以一颗真诚而谦虚的心去贴近自然和生活,就会在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美。生活中许多美的瞬间往往都被忽视和放弃了,要保留一颗虚静空灵之心,仔细体察自然万物,洞悉和揭示美的规律,把真情实感注入其中,使其转化为可视可见的绘画语言,从而唤醒我们对于诗意与生命感的追求。
二、专业技能与全面素养提高要相辅相成
美术专业的本科教育在注重专业技能方面训练的同时,还应加强全面素养的提高。专业技能的熟练运用是发挥艺术家创造才能的必要途径,因此应首先从基本功抓起,打好坚实的基础,充分掌握并熟练运用本门类语言。学习绘画,必须对其各类技法手段、效果的制作等具体方法了如指掌。当面对自然事物时,能以专业眼光从纷杂无章的事物中迅速发现常人所不能感受的艺术美,并能通过特定的艺术语言呈现在人们面前。当然,有了纯熟的绘画技能并不等于就掌握了艺术,它只是为通向艺术成功之路提供了必备的条件。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一个艺术家不仅意味着能把颜料涂到纸上或堆砌到画布上,更重要的是应具有对人生、对自然万物的领悟能力和强大的创造能力。真正艺术品的创造,需要艺术家全面的修养与人格的完善。清代画家王昱在《东庄论画》中云:“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慨,否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②艺术家文化素质修养与审美观念,直接影响着作品品位与格调。艺术家素养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得到提升,包括对文学、历史、美学、心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综合理解。艺术家要了解人们的生存现状,更要了解人们的文化背景。当然这并不只是知识结构上的猎奇,而是为了培养自身能以敏锐的触觉和独特的眼光把握时代脉搏,找准人生坐标,量力而行。更主要的是,艺术家能从其他门类和学科中获得灵感与启示,这就要求他们不断提高自身对外界敏感的触知能力和联觉能力。艺术创作需要灵感,而灵感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它往往又清晰存在,在某种偶然的情境中或特殊的精神状态下,艺术家的思维之门会豁然洞开。相传张旭的草书就得益于公孙大娘(裴旻)的舞剑。当然,灵感并不是轻易就能获得,它必须依赖于艺术家素养和学识的长期积淀。灵感是对艺术家的褒奖,艺术家身处于艰苦的艺术实践和真诚的生活体验中,艺术作品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日常生活中,艺术家并无什么不同。但是,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知识的传播者,又有着许多的特殊性。尤其身在教育岗位,会影响他人的方方面面。生活是养育艺术的沃土,我们必须根植于生活,用真诚的艺术之心去关注生活,关注命运与社会的发展,完善语言完善自我,潜心创造,用一流的艺术作品回报社会。
三、走专业技能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以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美术本科教育主要承担着为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师资的任务,同时培养致力于从事本专业领域研究的专门型人才。(转第53页)(接第54页)这就要求在教育策略方面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以加强实用性技能与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使学生意识到创新能力与技能的掌握同样重要。
美术专业的教学往往以写生课教学为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简单的描摹对象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市场经济连同信息时代的来临,越来越需要大量的思路开阔的创新型人才。这就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越来越多的艺术实践证明写生教学与创新实践之间并无绝对的界线。写生是画家面对真实景物,即兴地组织画面,通过特定的艺术语言来传达画家的内心情感与创作观念。创新则更多地是靠主观观念和内心视象来完成。在写生训练过程中,对画面形式的提炼加工与情感的注入,本身是一个生动的创造过程,观念和内心视象的形成又往往来自对日常生活的感受与记忆,是平日视觉经验的积累,离开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体验,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无论训练专业技能的客观写生还是侧重于主观创新的创作,其信息都来自于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善于学画者宜于对景物直接写生,从自然中获得鲜活的感受、提炼与发现美的规律,使自己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绘画语言的同时获得对形式、情感等因素新的体验,进而到达创新之境。其实,观察自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视觉思维的创造过程,包含着对自然事物的筛选提炼,而且往往会带有观察者的个人独特视角。即使是不同画家同时用自然写实的风格来完成同一幅写生作品,仍然会因个人意识和思维角度的不同而千人千面。专业技能的掌握使得我们打量自然的视角也会随之专业起来。因为,视觉思维的个性化介入,随之便具有了无限的丰富和多样的创造力。艺术教育也正是因此才突显出它鲜明的个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是既在专业技能方面突出又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艺术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师资直接输送到中等专业教育层面,而中等教育的成功与否又会反作用于高等教育,这是一连串的效应。因此,抓好本科阶段的教育,就成为整个教育生态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实是通向任何艺术之境的必由之路。人生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成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应从自我完善做起,观照自然之道的生生不息,用真诚之心感受美的无限和永恒,尽自己所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优秀艺术作品。绘画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技法语言是人们在长期观察与表现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但并不是所有规则都适合于眼前的所感所见。因此,在面对自然万物拿起画笔时,应从尊重现实、尊重感受出发,勇于创新与开拓,敢于打破一切成规和理法。石涛曾在《变化章》中写道:“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③正是这强有力的呼声,使这位极具创新精神的大师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只要我们努力认清艺术规律,凭借对艺术的一腔热情真诚面对。在实践中,勇于开拓,积极思考,博采众家之长,勤学苦练,相信我们会有能力实现再度超越,创造出一个无限艺术境界。
注释:
①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野下城乡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原因探析 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现象浅析 师范生免费教育中权利与义务的界定 城乡义务教育服务受益非均衡的实证检验 从农村教育现状谈免费师范生的责任感培养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立法思考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确保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实证分析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 浅谈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视域下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基于义务教育均衡理念下的城乡教师交流研究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演进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环境下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探讨 师范生免费教育的价值追求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回顾与思考 师范生免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关于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政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萧垠.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69页.
[3] 周林,青永红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5页
[4] 黄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J].行政与法,2009,(10):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