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土文化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99-02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开发特色教育资源,构建园本课程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趋向。乡土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已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渗透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为幼儿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乡土文化只有得到重视并加以开发才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而言,通过开发乡土课程,不但可以让孩子发现家乡的美丽,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之情,而且能使幼儿从小萌发学好本领,长大建设家乡做贡献愿望。对幼儿园来说,乡土课程的开发利用既弥补目前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更是园本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有利于园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是园本化科研活动的一种成功举措。
一、收集资料,了解乡土文化组成,构建乡土课程
乡土文化资源主要指幼儿所在家乡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乡土文化资源作为乡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价值意义。
茂名,坐落在祖国的南海边缘,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海滨城市,素有“南国油城”之称,有着许多独特的粤西乡土文化,涵盖了风土人情、文物古色、饮食文化和民间艺术等。近年随着茂名经济的发展,乡土文化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生动的教育资源备受关注与重视。
1.罗列乡土文化的知识结构。了解乡土文化的元素、组成,是构建乡土课程、进行园本研究的前提。而乡土文化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跨度大。所以,教师应该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突出幼儿的个性发展”的原则,对乡土文化进行梳理、总结、归纳。例如,我园在课题研究《挖掘乡土资源?摇开启幼儿心智》中,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将家乡茂名的乡土文化按颜色归纳为“红、黄、蓝、绿、黑”五类:
2.创设乡土化的园室环境。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隐形的学习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因此,开发乡土文化、构建乡土课程,创设乡土化的园室环境是首要任务。
布置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能极大地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利用乡土文化来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全面的设计与规划,一方面能体现出乡土课程的特色,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引发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突现园本课程研究的丰富教育内涵。例如,我园在小班开展“绿树文化”主题活动时,在教室、活动室粘贴了荔枝树、龙眼树、香蕉树等植物的各种图片,在走廊吊上手工制作的水果装饰品,并结合综合活动《家乡的荔枝》让幼儿在直观的环境中感受认识荔枝,了解荔枝的生长过程,感受种植荔枝给家乡农民带来富裕生活的喜悦,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选择家乡特产作为游戏玩具。玩具是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教师准备游戏材料时,除了考虑其安全性、实用性外,还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点,而家乡特产的玩具就是一种理想的选择。例如,结合我市的乡土文化中的“特色工艺”,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木偶、贝壳、石头、竹条、藤条、荔枝核、龙眼核、稻草等作为游戏玩具。这样不仅能让幼儿有效地了解家乡的特产、乡土文化,而且让乡土特色教育更具渗透性和灵活性。这种恰当选择并有机渗透乡土资源的做法,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开展活动,理解乡土文化内涵,完善乡土课程
常规教育活动和主题活动,是幼儿教育各具不同功能的不同形式,更是乡土课程开展的主要途径。
1.将乡土文化渗透到幼儿的常规教育活动。在幼儿的常规教育活动开展乡土课程,是一种随机的、潜移默化的、在真实现场展开的活动形式,通过挖掘幼儿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在其中体验发现、探究乡土文化,感知乡土文化的学习快乐。
在时间上,确保乡土课程的开展。乡土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我们紧扣《纲要》的目标,将乡土课程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例如,在幼儿晨运时,播放富有家乡特色的民间音乐和朗朗上口的童谣;在幼儿就餐时间,每天有计划地搭配各种家乡的水果;在午睡前,给幼儿讲述家乡故事、趣闻轶事。这样将乡土课程灵活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真正做到情境化、生活化。
在习惯上,贯穿乡土课程的内容。养成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幼儿的习惯培养上,贯穿乡土课程的内容。例如,我园在小班级科学活动“水果我知多点”中,把家乡的荔枝、龙眼、李子、香蕉等水果作为活动材料,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气味、口感等多方面去认识和辨别水果,也间接培养了幼儿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的良好学习习惯。
2.开展乡土文化主题活动。主题活动是指在一个时间段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进行观察、思考、实践、交流的活动。相对于常规教育活动,在幼儿教学中主题活动具有更贴近日常生活、更具系统性、更具灵活性的优势。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主张综合主题教育的教学法,即把儿童应该学到的方面完整地、有系统地教给幼儿。综合主题教育正是体现了《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整体性这一特点。教师可本着“去粗取精、灵活妙用”的原则,根据“本土文化”的主题线索,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将特定乡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从而构成乡土文化课程的主题活动。
形式上,创新乡土课程的开展渠道。我们依据幼儿心理特征、接受能力,尝试开展以主题活动为形式的乡土课程,以春游、秋游、游园活动、亲子活动等多种方式丰富完善主题,在我园的庆“六一”系列活动中,我们还以“识家乡话成长”为主题,开展了一场隆重的文艺演出,幼儿在说说、演演、唱唱中加深了对家乡的认识,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内容上,丰富乡土课程的教学内涵。乡土课程具有教学内容集中、教学效果显著等优势,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能学会关注家乡的人、家乡的事,萌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例如,我园在开展“年例”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年例的故事”“年例的饮食”“年例的仪式”“年例的礼仪”等内容,通过多渠道让幼儿认识家乡独特的民间节日――年例,让幼儿了解年例的由来、主要形式以及文化内涵等,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走出校园,加强乡土文化实践,深化乡土课程
乡土文化的浸润需要让孩子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亲身去体会家乡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活动,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乡村、走进大自然,让幼儿真实地感受乡土文化的内涵。
1.实地观察。乡土课程应立足实际,开发适用的乡土文化资源,我们可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观察,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乡土活动中亲身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内涵,了解家乡文化的历史渊源,使幼儿从小感受到家乡建设的艰辛,在乡土文化的氛围中形成对家乡的感性认识,增强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帮助孩子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例如,冼太夫人作为家乡著名的历史人物,却远离幼儿的生活年代,而且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如何指导幼儿正确、科学认识这位巾帼英雄?我园在经得家长同意与配合的前提下,组织大班级的幼儿前往高州市区的冼太夫人庙进行参观。活动中让幼儿实地瞻仰冼太夫人的雕像,加深对冼太夫人的认识,并向解说员学习儿歌《冼太夫人》,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对冼太夫人的敬仰之情,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知识,让幼儿在“参观了解――亲身体验――分享表达”的实践中深入了解乡土文化,促进乡土课程的开展。
2.动手操作。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感知动作,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事物的认识需要以感知动作、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为孩子创设走出幼儿园的机会,在乡土文化的具体文化氛围中,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去了解、感悟乡土文化。
例如,我园与附近的果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定期组织幼儿前往果场进行社会实践,例如开春时,组织幼儿前往观摩种植树苗,帮忙培土;初夏时,指导幼儿配合果农剪枝、捉虫、除草;收获时,带领幼儿帮忙摘果。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了解水果的生长过程,体会种植水果的艰辛与快乐。
乡土是一种永恒的情怀,乡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是一座有待开发的教育宝库,在幼儿园开展乡土课程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幼儿的情感发展的规律。我园“以构建园本课程为目标,以乡土文化为内容,以行为习惯为手段,以多彩活动为载体”,用乡土文化引导幼儿的成长,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健君.幼儿园乡土文化双语活动课程[M].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我们八坼小学作为一所传统艺术特色学校,多年的坚持和传承,在师生中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近年来,学校在传承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利用各类资源,开发文化特色项目的新途径,着力打造文化特色品牌项目。
一、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开发地方文化特色课程
长期以来,学校一直遵循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忽视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地域性。而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资源在以一种“无声”的文化形式影响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通过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形成富有乡土气息和人文精神的课程资源,进而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可以丰富课堂教育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使教学本土化、生活化。
随着办学的深入,原有的艺术特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为了让特色更优,学校依托地域资源,引进农民画和锡剧的教学。
周鑫华,是吴江农民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的作品植根于农村,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农村江南水乡的韵味。近几年,周鑫华在农民画创作路上,收获颇丰,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他的作品还曾被吴江政府作为礼品,赠送给日本友人。我校充分利用这一地域资源,传承地方文化,请周老师走进课堂,为学生们授课。如今,学生在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逐步掌握了农民画的绘画技巧,在各级绘画比赛中多次获奖。
锡剧是我们江苏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曲调优美流畅,轻快悦耳,深受江南人的喜爱。让戏曲走进校园,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师生艺术素养的有效举措。2010年,我校成立了“尚美”锡剧社团,先后聘请了锡剧名家卞雁敏、盛连荣、赵玉华等老师莅临指导。卞雁敏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曾在多部锡剧中担任主角和主要配角。盛连荣和赵玉华老师是吴江公共文化中心艺术团成员,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级演出并获奖。学生们在几位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了解了锡剧文化,掌握了演唱的技巧,多次参加各级各类演出。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这些课程的引进,为我校特色文化内涵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4年12月25日,我校为全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会作现场展示,收到极好的反响。
二、与外界机构合作,打造学校特色品牌项目
我校的特色建设起步于20纪90年代中叶,在实践层面上取得一些成绩。随着办学的深入,我们发现学校特色还停留在浅层面,缺乏广度,缺乏全局性,更缺乏深度,不利于学校的整体改革,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化。为此,我校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把学校坚持了近二十年的美术特色转型为“尚美特色文化项目构建”,更关注学校内涵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充分挖掘尚美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取向,传承原有的术特色,在此基础上积极与校外机构进行合作,提升学生审美素养,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学校教育品牌。
2014年6月,学校与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合作,成立了徐海鸥工作室,引进了油画课程。徐海鸥是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出版了《徐海鸥油画作品集》《当代美术家――徐海鸥》《徐海鸥油画作品》等作品集。学校油画课程由徐海鸥教授和他的学生定期来校执教,孩子们被这种表现力极强的艺术所吸引,学习兴趣浓厚,在线条与色彩的交融中逐渐掌握了油画的技巧,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现在,学校的艺术长廊、教室门口,随处可见学生的油画作品。
2015年,学校又与区科技中心合作,引进了绘本插画、丙烯装饰画、构成设计三个精品艺术社团,由科技中心定期指派专业老师到校上课。学校越来越注重核心社团的质量,这三个社团的成立是活动社团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积极打造精品社团的体现。2016年11月,我校学生艺术作品在苏州市教育局金色大厅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展示活动。
三、以尚美文化为核心,建构德育品牌特色活动
学校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它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导向作用。
在全区广泛开展“三有三讲”德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我校创新方式方法,将“尚美文化”融于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立德树人,以“和谐、求美”为总目标,以“做一个有感恩心、有责任心、有进取心;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的人”为主要内容,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品牌特色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提升德行修养,争做“尚美”好少年。学校三大仪式,即一年级新生入学励志仪式、三年级学生生日成长仪式、六年级学生毕业感恩仪式,已成了学校的品牌德育活动。
一年级新生入学励志仪式在每年9月份举行,作为一名刚踏人校园的小学生,迎着开学的第一缕阳光,来到美丽的校园,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热情与激动。为了使学生们能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更愉悦地学习、生活。八坼小学在每学年9月开学初举行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为新入学的同学们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入学氛围,让他们快速地融入小学生活,适应校园集体生活。
三年级学生生日成长仪式在每年4月举行,十岁是孩子金色童年中最值得纪念的年龄。为此,学校少先队策划了三年级同学的集体生日,纪念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垂髫之年”。希望通过活动让队员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在这次难忘的经历中学会承担责任,懂得感恩,同时也让队员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快乐。
六年级学生毕业感恩仪式在每年6月举行。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每个毕业生来说都是难忘的、值得珍惜和怀念的。“毕业感恩季”旨在培育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懂得感恩!通过活动,唤起学生对学校的感恩之心,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校,也懂得将这份感恩之心回馈,用实际行动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关键词:乡土美术;教育价值;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92-1
一、乡土美术的内涵
乡土美术即本乡本土的美术,主要是指与当地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乡土美术体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并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
乡土美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并世代传承,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乡土美术不仅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也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美术中融汇着普通劳动人民的审美追求,构成了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传递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与艺术情趣。
乡土美术的内容异常丰富。首先,包括当地的自然景观。其次,包括民众在长期的劳作中所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如:陶器、竹器、石雕等日常生活用具;用于戏曲与表演中的皮影、木偶等;以及大型民俗节庆活动中出现的用于渲染气氛的物品。
二、乡土美术的教育价值
乡土美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等各种各样的教育信息与内涵,它所形成的氛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边的人,能够为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提供丰富而又生动的史料。因此,乡土美术资源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乡土美术能激发学生对家乡艺术的热爱及认同感
乡土美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等教育信息,对学生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是一项极有益的教育活动,对多渠道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美好心灵,也大有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美术,可以使民族文化扎根于学生心灵之中,在他们心灵中埋下朴素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对祖国的深深依恋。
(二)乡土美术能加强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乡土美术和当地的文化历史、信仰息息相关。乡土美术立足于本土,体现出本地人民的文化、习俗,迎合当地人民的审美爱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容易被其他形式的文化所同化。如河南淮阳的泥泥狗,造型抽象神秘,充满想象力,体现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色彩鲜艳,充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学校的艺术教学中介绍当地的乡土美术,可以加强学生对其息息相关的本土地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三)乡土美术能够使学生了解多样化的设计手法
现今,乡土艺术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传承危机,随着老一批艺人的老去,很多乡土美术也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只有让更多的学生学习乡土艺术、热爱乡土艺术,才能在根本上解决目前的文化断层现象,这也是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更加根本的举措。
在当前的艺术教学中加强乡土美术的学习,不仅有利于传承、延续乡土美术,同时,通过学习乡土美术,能够使学生理解乡土美术的内涵,以及乡土美术的设计手法,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乡土美术很多采用拼贴的方式,强调综合材料的使用,在制作上很多乡土美术采用特殊的制作工艺,技法精湛。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乡土美术的制作,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乡土美术,了解多样化的设计手法,能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帮助。
(四)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需要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已成为一个被关注的热点。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教学应当顺应教改的需要,努力开发当地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当地的人文、地理资源,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课程。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美术资源,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途径,使之成为优化美术课堂的源泉,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
(五)有助于培养多元化人才
乡土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关系密切。乡土美术是历史、文化、哲学、等学科的综合结晶。如河南的麦秆画采用小麦麦秆为原材料,通过剪贴、拼贴的手法支撑,充满肌理感与立体感,散发着麦秆的自然光泽。麦秆画的题材广泛,涉及历史故事、山水风景、人物时尚、古今诗词等,学生在了解这些乡土美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它的文化背景及历史故事。
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改革潮流的今天,将乡土美术运用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创造性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总之,乡土美术是课堂教学以外的有地域性和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能使学生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给城市与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带来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孙建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2]周兵武.论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3]廉明,张科峰.河南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02).
[4]窦平.依托乡土资源充实美术课程[J].甘肃教育,2010,(07).
【关键字】小城镇;乡土景观;特征规划
1 小城镇乡土景观特征、内涵
小城镇乡土景观主要指居民为生活对自然采取的认知过程以及适应空间、土地与格局的具体方式,是当地人民生活于大地中的真实展现。可以说乡土景观属于一类综合体,涵盖城镇、地理、建筑、环境、村落、生物、空间及生活方式等,是社会历史积淀与本土生活适应转变的形成,因而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小城镇生活中乡土景观是其社会传统的真实写照,是城镇居民经过上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经验积淀与生存艺术的映射,不仅涵盖基础农业生产硬环境,还涉及内部居民聚落蕴含的各类情态人文软环境,由社会与艺术层面则展现了大地艺术与乡土景观。从特征层面来讲乡土景观具有实际功用性、多样性、文化内涵等特征,与人们的生活、生存息息相关。其多样性则由创造者及所处地域决定,还可能随着创造者文化、民族、性别特征与地域自然差异产生较大变化。乡土景观是文化含义与社会体验的主要载体,因而充满了文化意义,同时还包含显著的社会性与时代性,其种类可包含无形与有形两类乡土景观。其中有形乡土景观包含河流水系、地形地貌、农田、植被、居民聚落、牧场、建筑、纪念物、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生产工具、农产品、地方服饰、食品等,而无形乡土景观则包含风水环境、交流方式、地方语言、场景、生活方式、民间文化艺术、风情民俗与礼仪文化等。
2 乡土景观科学价值及其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现实意义
作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乡土景观,其属于一类复合多元化课题,是小城镇延续与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其蕴含着优势利用价值。倘若我们不充分重视,则以乡土景观为主的各类文化景观势必面临失传的危机。目前,乡土知识所存在的困境问题主要包括难以避免失传危机、体现了合理性与去理性的矛盾问题,在面对社区问题阶段虽具有较高价值,然而由于受到现代化、全球化、都市化的影响冲击其会产生巨大变化,在应对新问题阶段会呈现出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的不良状况。乡土景观不仅包含其表象价值,同时还涵盖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科研价值、生态价值与教育价值等。乡土景观与当地土地与自然体现了适应性,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对骤然与乡村环境相脱离的农民其情感价值体现尤为重要。同时乡土景观在小城镇塑造地方特色层面也体现了较大贡献,其经济价值由于内在的地方特色与淳朴性而在旅游、特色商品等层面独具魅力,体现了小城镇的优势效应。小城镇发展的显著特色之一便是生产力,内在效应通过其特色设计加速了资源的内部积累并提升了城镇自身发展综合能力,外在效应层面,则可有效提升其美誉度与知名度,进而提升小城镇吸引力与感召力,并吸引外部更多的投入资源,加速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因此我们可通过深入挖掘小城镇乡土特色与历史文化带动区域设施完善改造,复兴老镇区,开发旅游资源,体现乡土景观的核心经济价值。
3 小城镇乡土景观特征保护规划
3.1 合理丰富保护乡土景观特征规划内容
由可持续发展科学战略的发展保护趋势来讲,对生态环境保护将逐步发展演变为对多样性生物到多样性文化的保护、由保护自然环境逐步发展为保护历史环境,对名城的保护逐步发展为对城市的保护,该类特征保护内容将更加广泛,而乡土景观应逐步被纳入该类保护范畴之中,同时城镇建设规划体系应合理增加保护乡土景观的规划内容。实践发展建设中我们应在总体城镇规划中合理引入保护乡土景观的专项规划,或将风景名胜、园林绿化及古迹文物等特征规划有效合并。专项保护规划前期我们应进行乡土景观地域的研究调查,合理明确保护具体对象,并对其特色、价值、现状与历史、项目、措施、范畴、要求管理措施实施等进行细致规划。在规划设计阶段我们可有效利用乡土景观各类显著特色、元素采用创新手段与技术延续其文脉,以系统整体景观观念、跨学科方式思维结构分析乡土景观系统次序,探寻文脉特征,管理与保护好景观特色风貌,探寻适应性设计规划策略,尤其是紧密相关于居民生活的住区环境良好规划设计有效途径,进而真正营造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环保、绿色的人居环境与文化生态。
3.2 乡土景观特征科学保护与认定
小城镇保护乡土景观的首要前提在于我们应清晰明确哪些为特色、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景观,为此我们可基于时间特征、空间、文化、目的角色特征、稀缺性特征进行标准化判别,衡量乡土景观是否包含代表性、具有时间影响力、空间多样性特点、是否形成跨文化影响、对商业贸易、文化宗教、生活生产等是否产生了积极影响,是否具有不可代替性,倘若乡土景观满足上述特征越多其便越具有特色,因而体现的保护价值也就越大。认定保护实践中我们应组织专业人员构建调研团队,对区域城镇乡土景观系统性展开全面摸底调查,确保核查内容宽泛、多样,同时通过归类后我们可整理得出各城镇区域涵盖的不同及类似乡土景观,通过对其社会性、科学性与功能性分析进而合理确定需要完善实施保护的客观对象。而后对该类环境或特色主体景观、意识等我们应实施影像与文字登记,合理确定保护方式及未来建设发展方向。对于一些面临消失威胁的高价值性小城镇乡土景观我们应全力抢救保护,在新时期对其赋予新含义、激发其新功能,同时对一些民居传统的乡土性我们应进行特色认定,合理继承及发扬传统地方元素的工艺科技,更新现行较多农村、城镇毫无特色、大同小异的建筑景观风貌。对于劳动工具、风俗习惯、劳动场景我们可引入旅游项目或新型景观场景中实施全面延续、保护或改良,并适应性加入民俗风情演出、定期策划相关活动,令该类手艺、乡土场景、风俗等特色在小城镇旅游经济及大众参与共同促进下实现良好稳固的保留,同时也可有效提升乡土特色旅游的感召力与吸引力,形成双赢互补的良好发展局面。
3.3 对乡土生境实施科学保护
伴随城镇化的快速建设,我们不仅应对小城镇乡土景观实施特色保护,同时还应对其乡土生境实施有效维护,合理繁衍、培育可持续发展生长的生态乡土环境,尤其应对频繁受到影响干扰的河流走廊及乡土物种进行全面保护。实践保护中我们应停止开展一切破坏河流堤岸的不良活动,全面考察现有河流,记录各类乡土物种、淤积状况、历史遗迹,硬化河岸状况。同时我们应对整体城乡地域实施生态规划,构建良好的基础设施,科学利用信息地理系统软件对生物、洪水、游憩、乡土文化及视觉安全格局展开综合分析,进而构建城镇乡土安全景观格局。另外依据不同河流状况我们可实施适应性抢救措施、扩大及保留湿地,采用乡土植物对堤岸进行防护加固,串联包含较多文化历史古迹的流域构建水道通廊,采用清洁交通运输方式开发理由,促进河流生物、水质、两岸景观的维护与重新修整,并很正创建区别于大城市的小城镇乡土特色景观。
4 结语
总之,乡土景观涵盖的综合价值在推进小城镇健康、持续发展阶段发挥着重大意义,是小城镇构成特色传统的主体因素,也是维护其环境多样性的组成核心部分,在对城镇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中则发挥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我们只有科学制定保护乡土景观的特征规划措施,才能真正创建特色化、人性化的小城镇并全面推进其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美术课程 乡土资源 开发利用
全国统编教材内容涵括美术概念的多个方面,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了乡土教材。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体现地方民族特色,以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同化。补充乡土美术文化教育,联系本地实际,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使美术教育不断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乡土美术课程资源作为地方课程的主要来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一直被关注,尤其是地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800里的巢湖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巢湖到处丛生着的一撮撮芦苇是编织的上好材料,巢湖又是“鱼米之乡”,生产各种有色谷物,可以用来设计粘贴画,秸秆也可以用作编织的材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有选择地将当地自然材料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当中,不断丰富和拓展现有教材,注重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一、乡土文化教学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文化部公布了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名单,巢湖市榜上有名。这是巢湖市继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后再次被命名。剪纸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根雕、面人,羽毛画等民间艺术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广泛走进群众生活,大放异彩。巢湖市民间艺术家尹修平,擅长用麦秆作画,经过半年的努力,尹修平近日又以麦秆为原料画出了《清明上河图》。有6项进入第4批合肥市级非遗名录初选名单:浮丘钓台的传说、巢湖鼓舞、洪氏银器制作、周氏微书、孙氏篆刻、黄麓古村。由此看出巢湖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化底蕴,从中我们可以借鉴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艺术瑰宝。我校美术教育以本地乡土资源为载体,促使学生了解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乡土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同时,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给学校美术教育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乡土美术进入美术课堂,完善特色教育
学校美术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要在课程开发上下工夫,引入乡土美术丰富美术教育资源。乡土美术课程的开设可牢牢地抓住这一思想主旨,真正将“以校为本”作为“特色教育”的根本原则。我在乡土美术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大胆实践,将原有的美术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之类零散的课程形态归并到一个课程目标和内容架构之下,加入“乡土美术”课程和内容,使得美术教学一方面能够获取和利用优势的资源条件,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使乡土美术真正成为国家和地方课程有效、有益的补充。
三、乡土美术课程资源为审美教育提供素材
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乡土美术,在于它所涵盖的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这就需要生活的积累。通过学习这些乡土美术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从小就受到美术的熏陶。了解乡土美术,亲身感受美,使学生的美术学习不脱离当地的文化背景。
四、乡土美术资源有利于农村美术教育的整合
农村富含自然资源,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唾手可得,成本低廉,也可用于教学活动,如一些俯拾皆是的泥、石、木、竹等都可作为泥塑、石雕、木刻、竹雕、竹编的创作材料。农村社会保留的一些传统习俗,如岁时节令和生活仪式,如诞生、结婚等重大的庆祝活动,都会有多样多彩的美术形式出现,渲染喜庆的气氛或祈祝吉祥如意,这些都是农村美术教育的资源优势,是发展农村美术教育的有利条件。以乡土美术作为农村美术教育的突破口,开发和利用好当地的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必将给本区域农村美术教育开辟一条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五、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乡土美术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它的学科跨度大、操作性强,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由于多元化教育是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开展地方乡土美术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接触不同地域、社区的美术文化,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多元化人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乡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在当前多元文化环境下,尤其是视觉文化泛滥的现实环境中,青少年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鹜,而对乡土文化却持漠视或鄙薄的态度。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乡土文化,培养学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培养乡土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乡土元素;园林景观设计;运用
随着现代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提升,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现代流行元素,民俗民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乡土元素在不断流失,增强乡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园林景观作为现代当代文化传承以及地方特色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区域性的文化内容,将乡土元素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但能够充分保留民俗民风方面的文化,同时也能够使园林景观更加的多样化,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乡土元素介绍
所谓的乡土元素,最为基本的含义就是指区域性的、朴素的、较为传统的人和事。从扩展意义上分析可以包括两方面意义,一是指乡村当中土生土长的自然元素,一是能够体现出地域性乡村文化特色的文化元素。(1)自然元素自然元素就是指具有实体的物质元素,通过当地的建筑、乡村的景色、田野山林以及池塘小路等等来综合性的体现景观现象。按照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能够形成实体景观的材料,包括木材、乡土植物以及石头等等;第二种是当地居民平常使用到的物品、器具等;第三种是因为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自然景观和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农业景观。(2)文化元素文化元素就是指当地居民由于长期的当地生活所积累成的区域性土地形式以及自然过程的适应方式,同时也是当地居民由于长期生活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的反应,它是某一区域土地上寺庙以及城镇等地区的某种综合体。
2在园林景观中运用乡土元素的意义所在
所谓的乡土元素就是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环境,能够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相关景观,这些景观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自然和人为选择而留下来的,不论是生长的习惯方面还是外形方面都已经适应了所在地的环境。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乡土元素,不能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时还对当地居民非常具有亲和力,对于形成园林景观的多样性以及可识别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保护传统乡土文化乡土元素实际上就是民族风俗的体现,是民族性的财富,充分体现出地方性的文化传承,是精神方面的遗产,能够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乡土风貌。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运用地方性的文化、民俗,能够推动乡土文化的恢复以及保护工作,确保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保护乡土文化不遗失。(2)加强园林景观的地方特色,提升景观的可识别性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各方面都区域大同,景观的可识别性逐渐降低,无法体现当地特色。但是乡土元素主要来自于当地,是具有特色的景观形式。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采用乡土元素能够提升人们对家乡文化、民间风俗的理解,加强城市景观的差异性,提升景观的可识别性。(3)能够节约景观营造的成本乡土元素就是当地特有的,不需要进行过多处理就能够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所以在园林设计中采用这种景观元素能够有效降低景观建设的成本。同时,乡土植物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很少会因为环境问题而死亡,其所营造出的景观效果具有非常好的美感和亲和力。
3乡土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的现状
(1)园林设计中更倾向于采用外来物种现阶段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更加倾向于采用外来物种,普遍认为外来物种和元素要比本土的更加有优势,对于乡土元素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造成了乡土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常常被忽视。(2)园林景观设计时乡土元素运用不足园林景观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当地的乡土元素,没有认识到园林景观中乡土元素的应用对于当地造成的影响,所以设计过程中只为了迎合大众的美感以及政府机构要求,造成设计过程中很少甚至不采用乡土元素,这是乡土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受到忽略的重要原因。(3)对于乡土元素的研究不够深入从目前情况来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部门并没有制定相关政策将乡土植物苗木列入到体系当中,这也使得乡土元素的相关应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进行园林景观育种改良项目建设过程中更多的是将外来物种作为研究对象,对于乡土植物的研究资金投入的比较小,甚至出现苗木短缺的现象。
4乡土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分析
(1)在园林景观中充分应用乡土元素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应用地方的已有习俗,例如民间的工艺品、民俗节日当中用于渲染气氛的相关元素等。这些乡土元素能够充分体现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精神文化,能够反映出当地居民的多彩生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应用乡土元素就是对当地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相应保护,例如通过画面或者雕塑等方式表现出乡村农忙时期的场景或者传统节日的相应场面,使其成为具有丰富情节的画面。也可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民间工艺雕刻或者编织等内容,从而提升园林景观的可识别性,使得游客进一步的了解到地方工艺以及当地的习俗等,进而增加当地园林景观的吸引力。(2)通过乡土树种进行地方性标志性景观的设计乡土植物是创造出乡土景观的最好对象,例如北方地区受到气候方面的影响,所以乡土植物树种通常是以针叶树、落叶阔叶树为主,这样就会形成针叶林景观以及阔叶林景观。但是对于南方地区来说主要采用的是常绿落叶植物,这就会呈现出四季常绿、鸟语花香的景象。对于热带地区来说,其乡土树种主要是棕榈等植物,呈现出较为优美的树形,叶片飘逸、树干挺拔,表现出热带地区所具有的特有景观特点,这就形成了热带植物景观具有的特色。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较合适的采用对比等方式对于当地乡土植物实施美学搭配,能够表现出植物所具有的独特观赏性。(3)利用较为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景观的特色乡土景观大多呈现出质朴、色彩浓烈奔放的特点,所以可借用乡土材料自身所具有的颜色以及质感来表现景观的乡土特色。可以采用相对素雅的底色,之后将不同色彩进行有机的融合,在对比中达到和谐的效果,充分体现出民俗所具有的特色以及较为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借用对比美学效应,通过色彩的差异来设置可以起到对比烘托作用的景观树种。另外,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也需要重点考虑乡土植物色彩的搭配以及植物随季节变化所呈现的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例如在秋季来临的时候银杏、悬铃木等植物的叶片会变成金黄色,非常美观,给人愉悦的视觉享受。
5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不断提升,园林景观对于人们生活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见解,形成独特的风格,其中乡土元素的运用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将乡土元素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但能够充分保留民俗民风方面的文化,同时也能够使园林景观更加的多样化,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作者:蔡章福 单位:福州水木菁华园林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周家骏;刘明东.刍议乡土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农业,2015(05):29-31
[2]王丽.园林景观设计中乡土元素的运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31-35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土景观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从实践来看,建设美丽乡村,体现“四美”“三宜”“两园”的目标要求,离不开充分挖掘乡土特色。这是美丽乡村的魅力所在,是“美丽乡村”名实相符、形神俱备的关键。今年省里进一步提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重点加强历史文化村落(包括自然生态村落、古建筑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三种类型)保护利用,实际上更是对乡土景观资源的聚焦、凸显。自去年以来,黄岩区以“中华橘源·山水黄岩”为主题,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如何在建设过程中妥善处理好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延续、更新与发展?本文试从分析黄岩乡土景观资源现状及存在的不利因素后,提出若干条建设意见。
一、乡土景观的内涵及其构成
“乡土”一词意为“家乡、故土”、 亦泛指“地方”。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与生产中产生的原生态的生存艺术,如选择良好的栖居环境建造屋舍形成聚落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景观,根据自然条件及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种植与饲养,形成农田、果园、鱼塘等丰富的农业景观及与之相关的生产劳作景观。
农村乡土景观主要由农村的自然景观、村落景观、农业景观、人文景观等构成。黄岩区山水兼胜,农业产业资源丰富,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人文积淀深厚,可供利用的乡土景观十分丰富。
1、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主要指人类干扰较少并基本维持自然状态的景观,主要由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野生动物等要素组成。自然景观是农村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农村乡土景观地域特色的前提条件。黄岩地理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西部山区有多处幽谷飞瀑景观,环长潭湖风光旖旎,沿线村庄如散落于水墨画中,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2、村落景观
村落景观是容纳人们居住生活、邻里交往和游憩活动的场所,也是形成农村乡土景观地域特色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村落布局、民居建筑、宗祠寺庙、街道巷弄、井泉池塘等景观要素。
3、农业景观
农业景观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人类劳作在大地上留下的烙印,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性活动的景观类型,是农村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的重要方面。从中观层面看,黄岩区几大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了成片的农业景观。如柑橘等果树林,花开时节如香雪海,成熟季节满树金黄,极具感官冲击力。又如甘蔗、茭白、水稻等作物及各类四时蔬菜,交替在大地上绘形绘色,形成丰富的大地景观。
4、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中,为满足物质与精神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是农村历史、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主要包括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乡村艺术等方面。
二、目前乡土景观面临的几个不利因素
1、 农民层面。一是在房屋建造上,求“洋”求“新”,传统建筑式样无立足之地。如在装饰上大量使用罗马柱,色彩上大红大绿,建筑材料选择上,木材、石材等乡土材质普遍被钢混、砖混取而代之。二是在基础设施配套上,追求城市市政效果,庭院及边角地均用水泥抹平,过度硬化,缺乏生机。村庄绿化喜欢外来树种,草坪泛滥,对乡土作物视而不见。
2、政府层面。一是新农村建设中几项工程对乡土景观造成破坏。如农房改造,出现了不少兵营式的村庄。中心村建设,强调了土地的集约利用,但也粗暴地割裂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河塘整治中将堤岸、渠道用水泥封死,了无生趣。二是理念与乡土实际脱节。如村庄建设规划照搬城市小区做法,以容积率、日照间距等概念知道农房建设,只考虑宅基地的充分利用,忽视了传统村落肌理,缺乏村庄的有机性和系统性,造成千村一面,死板僵化。
3、规划层面。一是片面追求景观化,把村庄作为旅游景点、公园来设计,设置一些与村民生活格格不入的假大空的广场、标志等建筑。二是设计手段低劣化,如对立面改造简单采取墙面粉刷,或者硬生生地每幢房屋都加上马头墙。或者不深入村庄内部量体裁衣,而以一些照片进行PS处理,敷衍了事。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延续
1、保护农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农村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乡土景观的基底与背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尽力维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从而保持生态平衡。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清洁能源,循环利用废弃物等方法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源。在此基础上,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形成特定的产业与特定的农业景观。考虑农业景观的变化,合理调整农田整体布局,使景观趋于和谐美观。在此过程中,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既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对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农村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2、延续村落原有的肌理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传统村落肌理是经过悠久岁月的浸润和积淀而形成的,是对村落构成要素与整体格局的描述,是一系列物质空间、功能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的有机融合。它蕴含着丰富的乡土环境、乡土文化、乡土生活及乡村历史信息,决定着村落整体乡土风貌及特色。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中,延续传统村落肌理尤为重要。首先,保护村落肌理整体布局,包括村落建筑、水系、街巷、广场、绿地等肌理结构,对其进行梳理、继承,而不是简单地大拆大建、彻底翻新。其次,充分利用乡土材料和工艺,主要表现在乡土植物、乡土建筑材料和传统营造技艺等。乡土材料是构成传统村落肌理最基本的元素,不但成本低,获取方便,而且还可以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乡土气息的景观。同时应该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民居很多方面已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需要进行改造与完善。根据建筑具体情况,在不改变民居建筑乡土特色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当修复、改造、更新,满足现代功能需求,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引导居民热爱乡土、热爱社区、热爱家乡,增强居民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树立居民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淳朴的人际关系和社区风尚。
2.充分展现家乡的风采,提高居民对本土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程度,增强居民爱护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促进区域内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的力度。
3.深层挖掘家乡的深厚文化底蕴,加快社区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步伐,建设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社区教育。
4.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可供社区居民培训,又能为广大居民接受的乡土教材,并基于此开展居民教育培训,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丰富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居民的创业能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1.开展区域内乡土教育资源的调查研究。
2.开发乡土教育资源,开展特色培训项目教材的研究。具体包括依托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开发茶文化教材;贴近街道中心工作,开发乡村旅游服务教材;研发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材。
3.开展诸如以《红楼梦》艺术赏析为主的传统文化传播与教育的研究,探索将当地文化现象与特色培训相结合的有效渠道。
研究的过程与举措
1.社校联动,聚焦乡土挖资源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加强与辖区内各中小学校、社区居民学校的联动,在各校中聘请“乡土教育资源开发”联络员,每月定期集中交流汇总。
我们从了解社区内教育资源现状出发,利用绘图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社区资源分布图,标明各种社区教育资源的具置,使研究者能清楚掌握这些资源。
为了准确了解陆人民的抗日历史,我们还走访抗日见证人,询问知情者与当地农民;到区档案馆、街道党史馆查阅资料和地方志,搜集整理了比较全面的素材。
2.走进社区,开展活动炼资源
带领学员实地调查,了解“娘娘坟”的由来和花塘一带关于“红楼遗迹”的传说;以家乡名人为榜样,追寻家乡名人成功之路,探讨人生价值。
走访调查社区今昔经济变化,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面貌;品家乡美食、尝家乡名茶、听地方名曲,体会古老民族的传统风情。
牵手相关部门建立了以“神山头古文化遗址”、“陆郎后阳烈士墓”、“江宁滨江敬老院”为核心的中小学生德育基地和黄龙岘、朱门人家、南山湖等新型农村旅游基地。
3.立足本土,定位课程编资源
我们将搜集来的大量资源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了风景古迹类、民俗风情类、特产美食类、名人成长类、抗日史实类、经济发展类等类别。我们对各种历史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对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研究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力求使编写的教材符合历史事实。
根据居民学校教学实际,我们提炼出了“抗日文化、茶竹文化、红楼梦文化、农家乐文化”四大重点乡土主题,编撰了青少年教育读本《乡韵》(茶韵、竹韵、气韵)、《红楼梦与花塘文刊集锦》、《朱门农家》、《茶经》等系列读本。
4.点面结合,开展教学传资源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采用“选点实验与全面推广”相结合的实验方式,从街道22所居民学校中挑选了15所办学基础较好、志愿者教师素质相对较高的学校作为“试点校”参与乡土教材教学实验工作。
我们除对参加实验活动的志愿者进行了三次集中培训外,还从2013年1月开始,与街道老年协会联合举办基层学习型组织负责人(志愿者)培训辅导活动、教学示范观摩活动,并组织经验交流。
5.跟踪管理,保课程有效实施
建立专门的校本课程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订课程实施计划,指导校本课程的实施,并给予必要的人财物保障措施。
建立完善的课程实施考评机制,既保证检测过程、考评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又促使参与课程的学员有活力、有动力、长见识。
邀请课程专家来校指导工作,不断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及时充实课程内容,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本校的教育特色。
多次召开座谈会、交流会,了解实验工作进展情况,为实验研究工作积累了翔实的数据。
研究的成果与效益
1.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观念,锻造了科研型服务型教师队伍
经过课题研究,教师激起了教科研的热情,一批教科研骨干脱颖而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参与研究的教师有多篇研究性论文、案例发表或获奖。
2.教育在乡土资源上生根发芽,居民在乡土教育中茁壮成长
在研究过程中,学员通过课题的引领,加深了对家乡的进一步了解,陶冶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操。通过开发社区乡土资源,丰富了学习内涵,达到了传承乡土、熏陶情感、提升能力、塑造形象、发展经济的目的。
(1)优化乡土资源,传承乡土文化。
乡土资源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其教育价值也是难以估量的。应该说,当前青少年甚至成人确实存在着对乡土资源的淡忘或者漠视的情况。无论是从实验教师的角度还是从学员的角度来看,挖掘、整理乡土资源的过程就是一种认识的过程。乡土资源里面包含的文化意蕴,是滋养本土乡风文明的精神养料,开掘就必须注重优化,优化的就要加以利用,利用就是热爱,就是传承。
(2)推动乡风文明,激活真挚情感。
推动新农村建设,社区教育中心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搜集整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于促进乡风文明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文明的节拍吻合。课题研究的过程对于社区居民进一步认识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宣传乡土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3)创新德育形式,提高居民素质。
乡土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的行为就是在丰富德育形式,就是德育形式的极大创新。居民在学习、开掘、整理、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锻造了品格,培养了交际能力、礼仪素养和心理品质,培育了乡土文化的传承精神、热爱意识、责任意识。
3.明确了开发基本原则,形成了校本教材体系
我们在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提炼出了一定的理论经验。我们感觉到: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首先解决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在什么基础上开发,为什么开发,怎样开发。只要抓住这几个基本的关键问题,树立开发基础以校为本、开发目标以人为本、课程实施以生为本的理念,就能够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于乡情、校情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4.激活了学校办学潜能,凸显了社区教育特色
开放性、体验性、主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关键词,也是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重实践形式和内容的开放性,让学员乐于实践;强调实践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性,让学员善于实践;尊重实践主体的自主性,让学员敢于实践。
(1)解决了居民学校“缺教材”的办学难题。
我们结合本地区传统与特色,自己动手编写乡土教材,开辟了一条解决居民学校“缺教材”难题的有效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居民学校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制订了编写乡土教材的规范制度,为今后继续编写教材打下了基础。
(2)增强了居民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由于本地区的乡土教材讲的是家乡历史、自己“身边”的人物和故事(有些事件许多中老年人曾亲身经历过),传统特色文化艺术更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内容,所以这些课程和教材深受广大市民群众的欢迎,激发了他们参加学习、坚持学习的兴趣。
(3)彰显了社区教育的特色与品位。
目前,我们开发编写的青少年教育读本《乡韵》正在街道各中小学中广泛使用;《茶经》读本正为广大茶叶种植户传经送宝;《朱门农家》成了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人发家致富的秘籍;而《红楼梦与花塘文刊集锦》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了“读红楼、探红楼、说红楼”的队伍中来。
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街道资源丰富,境内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优良。街道通过几年打造,形成了汤铜路农家乐美食街、南山湖休闲度假区、雁南飞休闲中心、六顺农艺园等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闲度假场所,而境内的朱门人家、黄龙岘风景区则更是为其锦上添“花”!
江宁街道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都有居民们最亲切、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家乡味道”,因而更是我们社区教育最具生命力的课程资源。
为此,我们对江宁街道乡土教育资源展开了深度调查。
调查目的与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对区域内乡土资源的调查,充分展现家乡的风采,提高居民对本土传统文化价植的认识程度,增强居民爱护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促进区域内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开发、利用的力度,深层挖掘家乡本土的深厚文化底蕴,加块社区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步伐,建设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社区教育。
我们还希望通过调查,从居民的生活工作实际出发,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可供社区居民培训,又能为广大居民接受的乡土教材,并基于此开展居民教育培训,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丰富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居民的创业能力,从而提高科技转化效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查对象与方法
这次调查,我们以街道社区七所居民学校学员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居民学校的协助下直接走进课堂展开调查。问卷以无记名的方式填写,可信度相对较高。在调查活动中,我们一共发出问卷215份,收回有效问卷209份。受访学员30周岁以下39人(18.66%),30至40之间的76人(36.36%),40至55之间的94人(44.98%)。在调查期间,我们还与部分学员进行了座谈。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居民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整体偏低(见表1)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居民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整体偏低。比如我们汉族有近十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可是近一半的受访学员(46.41%)只能写出一两个,能说出六个节日名称的只有5.26%。因为山清水秀,江宁街道在近几年中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地处农村,居民外出旅游机会少,所以有68.42%的学员对本地旅游景点仍然所知甚少。对于家乡的各种土特产,大多数受访学员(65.07%)也只知道一两种。在5个空中,答对0-1空的占了六成(59.81%),而答对4-5空的只有0.96%。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对本地自然、历史、文化知识了解的确很少。
2.居民对家乡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和社会发展的了解渠道少(见表2)
调查发现,居民对乡土文化资源所知不多,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了解渠道很少。首先,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农村社会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一群人围坐一起谈古说今,聊聊先人轶事,说说本土风情的现象已经很少见到。数据显示,60.29%的学员“很少”听别人说起家乡的传说、故事或民谣,12.92%的学员“没有听过”,而“经常”有机会听的只有5.26%。受访学员中超过八成的“较少”(46.89%)或是“没有”(33.97%)参加过参观走访等活动。学员长期处在家庭、单位这两点一线的生活范围里,社会视野十分狭窄。
3.居民对生活环境、自然地理、家乡风俗的关注处于自发状态(见表3)
调查数据显示,学员对身边的生活环境、自然地理、家乡风俗也有所留意。比如说,93.3%的受访学员注意到了家乡的变化,其中64.59%的学员觉得自己的家乡“变化大”。还有学员谈到他们对身边的各种事物也有所观察(这一点,上表中对民间习俗关注情况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到证实),但是不久就忘了,因为他们很少有与人交流、分享的机会。由此可见,居民对身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关注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状态,缺少自觉的意识。
4.居民关注乡土资源的意识与兴趣有待激发和保护(见表4)
调查发现,学员求知欲望比较强烈,对于家乡的物产资源、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十分乐于了解。29.67%的受访学员觉得学习这样的内容“兴趣很大”,40.19%的学员觉得“有兴趣”,而“没兴趣”的只占7.18%。学员的这种学习兴趣是宝贵的教育动力,应该充分利用。我们要引导学员关注现实生活,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中受到教育、熏陶。而对于家乡周边的旅游景点,超过三分之一的学员几乎很少甚至没有关注。
调查思考与建议
每一个地方都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中引入这些资源,是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增进居民乡土感情的重要途径。根据调查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乡土资源开发的目的与作用
乡土资源开发,可以引导居民热爱乡土、热爱社区、热爱家乡,增强居民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树立居民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淳朴的人际关系和社区风尚。乡土资源开发,还可以提高居民的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探索挖掘出可供利用的乡土教育资源,构建地方社区教育特色,适应新的形势下社区教育发展需要。
2.注重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课程建设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是落实社区居民“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的根本。社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挖掘提炼加工乡土教育资源,形成富有乡土气息和人文精神的课程资源,进而渗透到社区教育实施过程之中,努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具有示范推广作用的个性化社区教育。
3.加强乡土资源的宣传推广介绍,实施品牌营销
有关部门可以在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主题产品,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举办乡村旅游展示会、新闻会加以宣传推广介绍,并以各种节庆活动促销,打响江宁街道乡村旅游的品牌,促进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