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冬不拉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小在新疆一个叫依奇克里克的地方长大,后来做美术老师。但因为喜爱音乐,离开了新疆,北京、深圳多地继续音乐的梦,2010年搬到丽江稳定下来。虽然人在丽江,但30多年在新疆的生活在他“身体里发芽到开花结果”,“无法忘记草原上的日升日落”,离开了那里却更怀念,更懂那个地方,所以他作品里头尽管融入了各种现代音乐风格却有仍很强的西域民歌元素,内容上更加写意,也更加追求了游牧情怀。表达自由、融合和无国界,是张智在做音乐时候所追求的,在美国演出的时候,他们叫张智“乡村版的平克·弗洛伊德”。
张智解说歌曲:
《驹马汉》是和朋友去新疆阿拉山口的一个草原时,我们上山的时候遇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我的朋友是当地长大的,跟他兄弟相称。我和吴俊德、周云蓬、吴吞都去了他家,坐在他家的炕上,彻夜喝酒歌唱弹冬不拉,跟他一起喝酒,借着酒劲就问:你当年是怎么泡到嫂子的?酒过三巡之后,老汉断断续续地讲了一个伤感的故事,他年轻时候,他深爱的姑娘远嫁他乡,他记忆里的姑娘有着黑黑的眼睛,总爱在那九月的白桦林里轻声歌唱……
《铁匠之锤》这首歌是和蒋明宏在克拉玛依时所创作,2007年我去叶城的时候看到很多制作刀具的工匠。在古城里传出铁匠凿铁的音色,像是在叙说一个千年故事和秘密,恍如隔世。当时我在玩迷幻摇滚,但因条件有限,所以这首歌一直只有一个不成形的小样。现在根据小样和我对当时年代的怀念,制作出现在的版本。
《银灰之城》是去年的某一天,据说是月亮离地球最近的一天,听说会地震,我就逃到一个古镇去“避难”。晚上在一个无人的酒吧,我喝了一杯奇怪的果汁后开始即兴演奏,我记录了6个片段,其中一首就是《银灰之城》。
《阿克塔斯的人》2002年在阿克塔斯草原上,我遇到一个醉鬼,他说他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但没有人知道他去哪里,也再没有人见他拿起酒和猎枪。
《黑夜中的占卜师》是我梦境中出现的场景。占卜师能够指引黑夜里迷路的人,骑着马回到逝去的昨天,翱翔在星光下夜空。预言明日的梦境,找回你准备遗忘的左手和右手。 延伸阅读
新疆音乐在路上,
在去丝绸之路的路上
无论是张智还是吴俊德,总之当马木尔&IZ乐队和“旅行者”等开始出现在人们眼前时,新疆音乐也悄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不能说官方对民族音乐的忽视,至少新疆音乐这个概念,在这几十年里,在整个神州大地,都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当新疆舞、冬不拉(哈萨克)、热瓦蒲(维吾尔),以及《我们新疆好地方》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些元素、标本,完全把新疆音乐塑造成了一成不变的教材模式,不仅新疆音乐在形式上被僵化,这种一成不变甚至是曲解,还导致阻碍了新疆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在民间领域,来自新疆各地、各民族的音乐人,倒是从反向走出了一条蹊径。从灰狼·艾斯卡尔、舌头乐队、洪启到马条,这些来自新疆各地各民族的音乐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最初接触和实践的音乐体系,实际上都来自于当代西方的音乐体系,比如洪启的民歌,马条的民谣摇滚,以及“舌头”夹杂着朋克和金属元素的摇滚,即使在音乐中融合了大量维吾尔族元素的艾斯卡尔,其基本的音乐结构,同样是西方的摇滚乐。
而一个优秀的音乐人,在当达到一定阶段时,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换种方式创新。表现在大部分音乐人的身上,就是突破,甚至所谓的升级。但对一些爱新疆爱得深沉的音乐人来讲,则不约而同找到一条回归的路。在西方现代又开放的音乐体系锻炼之后,重新走上先辈走过的音乐丝路,追溯起那条路上曾有的印迹。
关键词:电影音乐;新疆“本土”电影;哈萨克族;《鲜花》;音乐;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The Musical Beauty of Sinkiang Local Film "Fresh Flowers"
WU Yu-xia
2010年4月28日,由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鲜花》在乌鲁木齐奥斯卡国际影城首映,5月1日至6月初在天山南北各地开始放映。《鲜花》以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这一文化形态和草原生活的有机结合为叙事背景,着力塑造了一位性格坚毅、善良智慧的女阿肯①“鲜花”的生活、情感、奋斗经历,表达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励志哲理,以及原生态的文化魅力,弘扬了真善美,并向观众呈现出了新疆的壮美山川、绚丽草原和冰雪世界的多彩景观。穿插在影片中的数十首原生态草原民歌如睡摇篮、挽歌、谎言歌、阿肯歌、加尔加尔、哭嫁歌等哈萨克风俗都在影片中以歌曲的形式鲜活表现。可以说,《鲜花》是一部对中国哈萨克族原生态音乐的记录和传承,数十首原生态草原民歌随着剧情的推进,或抒情、或言志,将观众带入“生活如歌、歌即生活”的西部大草原,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专家郑洞天赞誉《鲜花》是“迄今为止国内描写草原山川最美的一部影片”,还有一些学者评价说:“这是一部‘中国哈萨克版《音乐之声》’”②。我也认为该片的音乐堪与《音乐之声》相媲美,下面就《鲜花》音乐在影片中的主要作用进行浅析。
一、塑造人物、深化主题
“生命的长河直直弯弯,时而平静,有时波澜。珍惜生命的人啊,才能勇敢地跨越万水千山……”影片一开始,这首铿锵悠扬的主题曲就伴随着冬不拉的弹唱,拉开了电影的序幕。紧接着,画面展开,身着盛装的孩子们在弹唱着冬不拉,在嘹亮高亢的歌声中,女主人公鲜花手抱小女儿出场了,她望着孩子们,神情是那般的欣慰、自豪、淡定、从容。自此,在主题曲的环绕声中,故事倒叙展开。用环绕的主题曲作为背景音乐来展开故事,是有深意的,它暗示出《鲜花》的主题与主题曲有某些微妙的联系。在故事的演进中,主题曲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它一步步凸现直至深化了故事的主题。
《鲜花》主题曲对于故事主题的深化是循序渐进,随着鲜花的成长,逐层展开的。如鲜花的童年,在做家务时,爸爸唱着这首歌;在“哑女”鲜花不能开口说话而招人嘲笑时,慈爱的爸爸将鲜花揽入怀中点着她的小鼻尖为她唱这首歌曲;在爸爸带鲜花乘着雪犁捕鱼之时,爸爸唱着这首歌曲……故事通过爸爸多次唱这首主题曲绝不是虚笔,一方面它表明这是爸爸最爱唱的歌曲,实际上也就是爸爸奋斗人生的哲理总结,更深层次地说是哈萨克族人生哲理的总结;另一方面它含蓄地揭示出了爸爸对鲜花潜移默化的教育,在鲜花耳濡目染的成长过程中,她一点点、一滴滴地接受并用心领会着这首曲子,小鲜花首次弹冬不拉弹的就是这首曲子。爸爸猝死之时,五岁的“哑女”鲜花在茫茫雪野上突然开口唱出了这首歌曲,歌声凄切而坚定,令所有的观众为之动容,这一幕暗示鲜花传承了爸爸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坚强的品格。在岁月蹉跎中,鲜花成长了起来,影片没有交代两人的生活困难,但是在那样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草原,在与老母相依为命的生活中,母女俩一老一小,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鲜花挺过来了。在挚爱的丈夫苏里坦意外离开鲜花时,鲜花精神几近崩溃,影片没有用过多的情节交待鲜花的振作。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主题曲来反映出鲜花痛苦挣扎振作起来的努力。影片没有展示鲜花的语言;没有展示鲜花的表情;甚至连鲜花这个人物都没有出现,影片只用了从帐篷传出来的鲜花断断续续哭唱的歌声“生命的长河直直弯弯,时而平静,有时波澜。”这哭唱的歌声用得真是绝妙极了,它既反映出了鲜花极度痛苦的心情,至于她的痛苦之状,影片不做过多描述,这是艺术上的“留白”,留给了观众细细品味的空间。同时又暗示出在爸爸精神的影响下,鲜花一定会从痛苦中走出来,她一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理想的人生。影片开头和结尾部分在孩子们合唱这首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鲜花出现,是那样的从容、淡定,充分说明了鲜花在经历了人生的一切磨砺之后的成熟、美丽,与前面相照应。当然影片这样利用主题曲安排并不仅仅是依靠主题曲来做到前后照应,更重要的是抒发一种赏鉴不尽的更高、更深的主题:在人生中,鲜花是在爸爸精神的鼓舞下成长起来的,她继承了爸爸的精神,同时也将这种精神继续传扬。鲜花不仅仅是传授给孩子们弹唱“阿肯”艺术,更是传达了哈萨克族这种奋斗不息的精神。影片也就巧妙揭示了哈萨克族这种“独特的励志哲理”在阿肯弹唱艺术的传承中将生生不息,并且将发扬光大。同时,鲜花这个草原上传承艺术、发扬励志精神典型人物形象也就自然凸显出来了。影片正是这样巧妙地利用主题曲,才在有限的情节中委婉含蓄地传达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主题,同时将“阿肯”鲜花性格坚毅的一面反映了出来。避免了艺术上那种直白浅露地把人物“作为时代精神的传声筒”来宣传主题的作法,很好地发挥了艺术上“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的作用。
二、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音乐最擅长的就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银幕上无法直观的复杂的内心情感,加强影片的感彩,从而促成整部影片与观众情感的契合。《鲜花》的音乐在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方面可以说有自己独到的表现:当鲜花陪着爸爸去捕鱼时,雪犁飞快地向前滑行,这时大中小提琴合奏出轻快欢鸣的乐曲,父女俩在一起时快乐、幸福之情在音乐声中尽皆展示了出来。当鲜花和卡德尔汗等年轻人在树林里策马扬鞭追逐嬉戏之时,大提琴与手鼓合鸣,奏出节奏跳动、情感热烈的音乐,配以画面慢镜头的抒发,将年轻人快乐俏皮、无拘无束的快乐心态一览无遗地展示了出来。当卡德尔汗与鲜花缓步在草原上,卡德尔汗说要带鲜花去城里发展,此时卡德尔汗是踌躇满志,神采飞扬,而忧伤哀婉的萧声却缓缓响起了,这支曲子缠绵悠长,声调深沉哀伤,很巧妙地揭示出了鲜花内心的忧伤和痛苦,在忧伤的音乐声中,鲜花告诉卡德尔汗:“爸爸的冬不拉不会离开草原,鲜花也不会离开妈妈。”在后面一系列的场景中,没有特别激烈的情节冲突,这首曲子细致入微地揭示出了鲜花对卡德尔汗的爱恋不舍与无奈,也更真切深刻地传达出了鲜花选择留在草原上放弃初恋时的痛苦、忧伤、落寞……而当苏里坦意外离开鲜花后,影片画面阴沉缓移,配以呜咽的小提琴那低沉哀婉、凄凉幽咽、如泣如诉的哀乐,将鲜花痛楚绝望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
三、渲染气氛,深化视觉效果
电影画面可以将影片的内容通过视觉传递给观众,而音乐却从听觉这个角度介入,参与画面视觉内容的表达,此时音乐不是简单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入微地使画面内人物的某种情绪得到进一步的强调,环境气氛得到进一步的渲染,从而达到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艺术感染力的目的。这种渲染气氛的音乐在影片《鲜花》中不仅用得多,而且处理得考究而富有个性。如在鲜花的童年时代,鲜花与爸爸去捕鱼,去汲水……无论冬夏,音乐是纯净明快高昂的,这为鲜花童年时的生活营造了一个单纯、快乐、幸福的氛围。虽然生活单调简单,然而父慈母爱,所以鲜花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也是幸福美满的。当鲜花真心爱上苏里坦之后,两人共骑一匹骏马奔驰在绿草如茵的草原上,一身红裙的鲜花与苏里坦相依相偎,此时的音乐纯净欢快,节奏跳跃,配以舒缓的慢镜头,真实地营造出了一种幸福浪漫、纯净甜蜜的温馨气氛。当鲜花躺在绿意融融的草地上,红裙掩面,苏里坦双膝跪下时,画面造型美极了,而此时欢快动荡激昂的音乐适时响起,音乐与画面结合为两人天作之合营造了一种快乐、圣洁、美妙绝伦的圣境。在反映鲜花痛苦的生活时,音乐更是在渲染气氛,深化视觉效果方面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当爸爸猝死时,电影画面是冷色凝滞的,视觉感觉是冷酷悲凉,而此时一个特别粗犷、略带沙哑的悲哀的男声突然拔地冲出,带给人一种天崩地裂、撕心裂肺的振颤,音乐配合画面深入心肺地表现出爸爸的猝死带给人们的那种凄凉沉痛。当鲜花断指而不能弹唱冬不拉时,影片又借用了沉闷迟缓的萧声,配以迟缓幽沉的冬景与夏景衔接的画面,营造出了一种痛苦幽怨、无助凄苦、时间停滞的氛围,传达出了断指对鲜花致命的打击。当苏里坦去世后,音乐哀怨凄咽、冷涩悲凉,屋外景物肃立,营造出一种冷酷凄凉、万物皆悲的氛围,观众能够真切细致地体会出鲜花痛彻入心、肝肠寸断的失夫之痛。
四、连贯镜头,完整剧情
在镜头组接过程中,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动作在时间、空间上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因此从一个局部或片断看,它常常需要另一种艺术手段从形式结构上加强它的连贯感。音乐正是这样一种手段,影片中的音乐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不连贯的,但它在局部上的连贯性常常对它所伴随跳跃的画面起着一定的组织作用,音乐把那些表面并无关联的镜头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音乐的这种连贯作用又称‘音乐的蒙太奇’”。通过这种手段,可以使不连续的故事在观众的心理上产生一种连贯感,完整了剧情。如小鲜花在睡摇篮仪式完成后,按照哈萨克族的“还子”的习俗过继给了爷爷奶奶作为他们的女儿,当爸爸妈妈骑着马抱着婴儿鲜花离开后,音乐响起,在悠扬明快的音乐声中,小鲜花转眼与爸爸妈妈生活了五年了,在这里,音乐交待了鲜花五年的成长经历,完整了鲜花的成长过程。又如,卡德尔汗与鲜花相约一年后的古尔邦节相见,在这一年里,画面上显示了鲜花与卡德尔汗一次次鸿雁传书的过程,如果只用这些传信过程的画面表示两人频繁的交往,观众既会感觉故事断裂不连贯,而且还会感觉枯燥乏味。此时运用音乐将两人频繁传信的过程连贯了起来,既充满了浪漫温馨的情调,又使故事有机地成为一体,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五、作为电影结构、推进剧情的发展
《鲜花》反映的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女阿肯鲜花的成长历程,通过她的成长揭示一种奋斗精神,就是一部主旋律的励志影片。这部影片没有太强烈的斗争,戏剧冲突也不激烈,如果影片的结构处理不好,那么影片很有可能陷入平淡无奇的尴尬境地。《鲜花》独创性地以音乐来作为影片的结构,将鲜花人生成长的每一阶段都用不同的音乐来表现,这样做既新颖有趣,又具有概括性,还能将民俗文化等歌舞景观自然融入,在美妙的歌声中演绎故事的发展,真是妙不可言。如“摇篮曲”反映了鲜花的童年生活;“挽歌”代表鲜花从童年成长为少女阶段的人生磨砺;“谎言歌”代表了鲜花小女时期恋爱的浪漫与变化无常;而“哭嫁歌”则反映了鲜花的婚姻生活的悲喜变化;最后“无声”实际上也就是“大音希声”(无声)阶段,庄子认为这是音乐的最高阶段。影片巧妙借用了庄子思想,把它定义为:领悟到人生真谛后进入的一种纯自然、纯和谐的人的最高境界。影片将经历一切风霜雪雨后鲜花的人生阶段寓意为“无声”阶段,影片表明这将是鲜花最美、最自然、最高境界的人生阶段。影片对鲜花奋斗后人生的赞誉不言而明。《鲜花》正是有效地将不同寓意的音乐与鲜花每一成长阶段最概括的特征联系起来,使鲜花的成长像音乐一样自然和谐流淌,才创造出了一种“生活如歌,歌即生活”的艺术境界,使观众在观看鲜花的成长经历中,忘却了痛苦,领会到人格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的完美融合,传达给观众一种“美好人生”的信念,激发观众不惧困难、热爱生活的情志,同时增加了无穷美的享受。
总之,新疆“本土”电影《鲜花》的音乐在整部影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与影片能够有机融合,协调统一,在深化主题、揭示人物内心、营造氛围、作为电影结构,推进剧情等方面都产生了绝妙的影响,成为了整部影片的一大亮点。所以说,《鲜花》真称得上是“中国版的《音乐之声》”,它的音乐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① 词在《突厥语辞典》中的释义是“洪水”、“潮水”之意,引申为“诗思如潮,出口成章的人”,中广网, 2010-01-27。
② 见中广网,2010-01-27。
参考文献:
[1]陆莹.中国电影音乐的创作与“大音希声”的美学精神[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5).
是反映维吾尔族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爱情故事等内容,篇幅较长、涵盖面广、韵文与散文形式相结合的民间叙事长诗,集文学、音乐、说唱为一体。
新疆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
是具有故事情节、篇幅较长、涵盖面广、韵文与散文形式相结合的哈萨克族民间叙事长诗,集文学、音乐、说唱为一体。
新疆柯尔克孜族约隆
是目前发现仅在帕米尔地区生活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流传的民间礼仪歌的一个种类,有劝嫁约隆、迎客约隆、谜语约隆、对唱约隆、讽刺约隆等10多种。
新疆罗布淖尔维吾尔民歌
主要流传在尉犁县的一种维吾尔族民歌,内容丰富,旋律优美,节奏极具感染力。
新疆维吾尔族鼓吹乐
是一种流传在维吾尔族民间的鼓吹乐种。其节奏鲜明、发声高亢、激越,擅长渲染喜庆气氛,常用在节日、婚礼等喜庆场合、群众性广场舞蹈或者民间杂技“达瓦孜”表演的伴奏。
新疆维吾尔族妇女服饰
花样多,色彩鲜亮,很有特色,主要分布在于田县、民丰县、且末县、策勒县等。
新疆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
“埃希来”和“叶来”是乌孜别克族民歌中非常重要的两种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埃希来”是长篇叙事民歌,结构比较严谨,曲式比较恢弘,在古时是宫廷音乐;“叶来”是流传于民间的短篇、小段民歌,表现形式和曲风多样,常常与舞蹈结合在一起。
新疆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
是哈萨克族重要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由弹唱音乐、器乐曲、民间舞蹈音乐、演奏方法与技巧、乐器与制作工艺五大部分组成,可自弹自唱,又可伴奏、独奏、齐奏、合奏等。
新疆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
库姆孜艺术是柯尔克孜族独有而又古老的一种三弦拨乐器,“库姆孜”柯尔克孜族语意是“美丽的乐器”,有独奏、对奏、二重奏、合奏、伴奏等多种演奏形式。
新疆哈萨克族奎依
哈萨克族人将器乐曲统称为“奎依”,由各种乐器演奏出来的乐曲,分别冠以乐器的名称,如“冬不拉奎依”、“斯布孜额奎依”、“库布孜奎依”。
新疆蒙古族绰尔
绰尔是新疆蒙古族图瓦人的一种古老的竖吹管乐器,吹奏出的单调和声音非常独特,它的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新疆蒙古族舞蹈萨吾尔登
萨吾尔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是卫拉特蒙古人在长期游牧生活中保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用独特的舞蹈形式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以及对自然、对祖先、对亲人、对恋人等纯真的感情。
新疆锡伯族贝伦舞
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娱乐活动中最为常见,既可自娱自乐、又可在舞台表演的舞蹈,经过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又有了新的特点,思想内容健康纯正,舞姿优美。
新疆维吾尔族赛乃姆
维吾尔族赛乃姆主要分布在哈密市五堡乡一带,历史上受多种文化的影响,是多种历史文化融合发展的歌舞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眉户(迷糊戏)
是从陕西、甘肃流传到新疆并演变而来,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弹唱技巧,用方言土语演唱,乡音韵味浓。
新疆哈萨克族铁尔麦
“铁尔麦”,哈萨克语意为“撷取精华”、“精选”、“集粹”,是一种从哈萨克族谚语、格言、诗歌或其他文艺作品中撷取精华,配以曲调进行演唱的形式。
马球
塔吉克族是新疆唯一打马球的民族。马球是流传在塔吉克族中的手持木制马球棍,在马背上打球的一种竞技运动。
叼羊
叼羊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新疆多个民族所共有的一种民间传统竞技项目,在新疆分布很广泛。
柳编
手工枝条编织是维吾尔族优秀的民间技艺,大约有154种,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吐鲁番地域特色,在吐鲁番人民生产、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
新疆维吾尔族刺绣技艺
主要流传在哈密,最大的特点是在伊斯兰文化的基础上,从图案工艺等方面,借鉴和融入了汉满文化和佛教文化,色彩鲜明饱满,针法质朴稳重,有别于新疆其他地方单一色彩、图案的刺绣文化。
新疆蒙古族刺绣
新疆蒙古族刺绣色彩明快、质朴无华,强调颜色由淡到深的推移,图案在形式上也具有浓厚的装饰性,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由、和谐、幸福的无限渴望,装饰性和实用性结合完美。
新疆柯尔克孜族刺绣
主要用在柯尔克孜族人家中的墙围、枕头、被面、毛毯等饰品上,有红色、蓝色、黄色等各种颜色,由圆的、方的、菱形的各类几何图案组成。
新疆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
哈萨克族毡绣是用羊毛线在白毡上绣图案,哈萨克族布绣是用线在布上绣图案,这两种图案色彩鲜艳,富有浓郁的哈萨克族民族特色。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棉纺织技艺
伽师县维吾尔族传统织布在19世纪比较多,每个村都有几户加工专业户,生产的棉布制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用途广泛。
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
发源地在洛浦县,其图案主要为植物、劳动工具、乐器等,制成的丝绸质地柔软、轻盈飘逸,主要制成裙子、裤子、领带、围巾、帽子等服饰和生活用品,备受维吾尔妇女的欢迎。
新疆维吾尔族地毯制作技艺
是维吾尔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创造出来的优秀传统手工艺,主要流传在洛浦县,织出的地毯工艺考究,古朴典雅,质地柔软,防潮抗腐,经久耐用,久不褪色。
新疆哈萨克族服饰
种类繁多、色泽艳丽、选料考究、剪裁合理,着色、缝制、刺绣以及饰品的加工精细,主要用在哈萨克族男女的毡帽、皮裤、皮套靴、高筒帽、绣花裙等服装上,包含着吉祥、祝福的意思。
新疆维吾尔族 卡拉库勒羊胎羔皮帽制作技艺
主要流传在沙雅县、库车县以及周围地区,用卡拉库勒羊胎羔皮制作的帽子不仅结实美观,还能御寒,不变形,品种有杜化瓦式、吾尼且式、杜力昆式等。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
是经百道工序、手工雕刻、精细镶嵌打造出的手工艺珍品,造型别致,制作精巧,既可作刀具,又有艺术欣赏价值,较为著名的是英吉沙县和沙雅县的维吾尔族传统小刀。
新疆塔吉克族婚俗
新疆塔吉克族婚俗包括定亲、击鼓祝福、接亲、婚礼、揭面纱等程序,一般要举行三天,村里人都要去为年轻人的婚礼祝贺,气氛和谐。
新疆哈萨克族毡房制作技艺
哈萨克族毡房主要用若干根木杆以几何形组成架构,在木架构外裹上羊毛毡,包含了雕、刻、凿、编、扎、染等多种工艺,所有建材及工序全部是用手工完成,毡房居住舒适,具有冬暖夏凉和防震的特点。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主要用来演奏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主要乐器有独它尔、热瓦甫、艾捷克、胡西塔尔等50多个品种。
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
主要集中在塔城、伊犁、乌鲁木齐、阿勒泰等地区,一般为砖木和木质结构两种,房屋高大,空间宽敞,门窗多,注重外观花卉和图案装饰。
新疆塔塔尔族撒班节
撒班节是塔塔尔族的一个民族传统节日,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吹拉弹唱,举行各种独特、幽默、风趣的体育活动和游戏活动,充满了团结友爱的气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新疆蒙古族服饰
艺术形式独特,展现了蒙古族妇女精湛的手工技艺和蒙古族丰厚的文化内涵,凝聚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境界。
从《工厂女孩》到《沙孜湖》,时间跨度从2010至2015年,这也是丁燕人生遭际最动荡的一段时间:从西北至东南的迁徙,让她经受全方位颠覆,深刻地体会到流离失所的隐痛,而这个核心议题,一直贯穿于她的作品之中。移民,新移民,新移民的诉求和他们所遭遇的问题,是丁燕致力于研究的核心问题。
生活在岭南工厂和北疆沙孜湖的人们,无论生活态度或意识形态,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在工业化日益深入的中国,这两个世界越来越受到外来资本的影响,生活的节奏日趋相似。也许五十年后,托里县是另一个版本的东莞;也许到那时,已无所谓边疆和中心,乡村和城市,落后和繁荣,有的只是简单追求快乐的另一种新人类。但眼下,中国人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迁徙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角是小人物。而他们的屈辱、伤感和悲愤,总是最能引起作家丁燕的共鸣。因为她也是这样的小人物,也跟他们过着同样的生活。
如果想探究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街上的人是谁,我和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那就需要用另外一种眼光,另外一种思考方式。当丁燕在南方观察工厂生活时,也在试图了解自己的由来。从表面看,丁燕在一步步深入南方生活,但在精神世界里,她却在步步后退――她从眼前置身的世界,一步步追问,回到故乡,回到草原最苍茫的起点,回到沙孜湖畔。这片北疆孤悬的草原,真的不大,周围的沙漠如大海,让它处于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唯此,沙孜湖一带才保留下游牧世界最完整的生存形态,才让第一次目睹它的作家震惊得不能说话。。
《沙孜湖》是在东莞东江边的一间出租屋写就的。作家丁燕常能听到江上传来大船的汽笛声。这个背景音乐和她笔下所写草原,相距五千多公里。由于这个特殊的写作环境,让《沙孜湖》有着一种复调的美:这个世界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无论作家在哪个世界,都会有别的参照物来关照那些熟视无睹的细节。
草原从来不是绝对的蛮荒,而都市已然千疮百孔。当都市不再是完美生活的样本时,人们急需了解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沙孜湖》是一本试图把“远景”变为“特写”的书――让模糊的背景变得更加确切实在。然而,将那样一片“远方的”“荒芜而美丽的”虚幻湖畔变为一个确定的实体世界,需要特殊的眼光,敏锐的感觉,准确的描述,细节之上再加细节。在那里,没有矫情,没有传说,只有具体的人,具体的村庄,具体的暴风雪。
《沙孜湖》洋洋三十万字,分别描述了湖畔、县城、定居点、油城的不同生活。越接近城市,人们的精神核心越涣散;越是粗放的游牧生活,越有着高度统一的精神世界。无论草原婚礼,赛马,冬不拉,哪一种,都被祖先的精神所统领。然而,冬不拉到了县城宾馆,就成了为客人演奏的小玩意;在定居点,游牧和定居两种生活严厉交锋,形成了种种暴风雨。定居后,时间变多了,并非好事――媳妇们变懒了,男人们喜欢喝酒。在油城克拉玛依,工业将人挤压得变形。
新疆生活一直被描摹成“远方的生活”――这是一种来自外部的视角。这种“遥远而美丽”的概念,来自纪录片、明信片、旅游海报――那是一片无人的风景,没有村庄,没有屋宇(除了点点毡房),没有近距离的人的面孔,没有和人有关的故事。风景独自伫立。如果有人,那便是风景背后的摄影师。他独自一人漫步,有点像鲁滨逊。而丁燕关于故乡的觉醒,是她在离开故乡之后。当她从别人(另外一种文明形态的单独个体)那里得知关于故乡的概念后,大惊――原来,自己来自“更为原始”的“蛮荒世界“,而此前,她毫无感觉。她就诞生在那片“无人居住”的风景中,在那里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那个地方培育了她身上最好的一部分。那里并非空空荡荡。所以,当《工厂女孩》完成之后,她回望出生地时,感觉有许多奇怪的空白可以书写。
《沙孜湖》里处处闪现“另一个世界”的“另一种”美好。湖畔的光线,湖畔的空气,湖畔的青草,让生活其间的人变得高贵起来。人们和他们蓄养的牲畜行走在壮丽的风景中。认识到这一点对“这一个世界”――所谓的都市的、文明的世界――是重要的。如果都市病的重要体现是空虚,那患这种病的不快乐的中产阶级应该想到,和湖边的人相比,你已拥有得足够多。
《工厂女孩》是作家丁燕努力琢磨属于她的素材是什么,并从未被注意的本地场景中提炼出来的东西;而《沙孜湖》是换个角度看边疆生活。当视角发生了改变,那些貌似简单的图景也会蕴含深意,那些曾经被过滤掉的人和事将逐一显现。《工厂女孩》思考的是人和机器的关系,《沙孜湖》思考的是人和土地的关系。两个问题紧密相连。当人与土地互相依赖并保持和谐平衡时,人是有尊严的,人和湖水、山脉、牛羊是彼此尊重,互有联系的。当人从土地上抽离,进入车间,被安插到机器面前时,另一种人生开始了。中国为“中国制造”的奇迹付出的代价,和所衍发出来的种种负面作用,都让生活在都市的人感到异常担忧。
只有在对比中才能逐渐厘清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的由来和未来,所以,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是重要的。旅游手册无法满足深层次的阅读需求(这种来自的解释过于肤浅);旅人们简单的“到此一游”,更会将各种谬误传播扩大(将简单背景下的生活简单总结,而忽视了其中暗藏的皱褶)。《沙孜湖》能表达出更多的东西,是因为作者“退后一步”的选择――她退出了新疆生活圈后,从遥远之地回望,那些曾经被遮蔽的细节再次浮现,而这时,她认识到了它们的重要性。
此前,在新疆,她从未这样想。她也和“另一个世界”中的那些人一样,对新疆处于“既看到又看不到”的状态。那时,作为写作资源的新疆是被隐蔽的,她只知道她自己的生活方式――新疆的生活方式,那也是新疆人看问题的方式。当她在岭南闷热的出租屋中回望新疆时,她并不是要迫不及待地表达什么。当那个曾经妨碍她思考的新疆身份被消解之后,她变得比原来更客观,更不虚荣了。
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太阳》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太阳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太阳的古诗词、故事,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太阳的情况,畅谈自己对太阳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太阳的诗句,讲述太阳的故事,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太阳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珍珠泉》、《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样的课文就涉及到了科学课中的有关水、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懂水的知识、树木和土地的知识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教学时可引用科学课程知识;《冬不拉》一课的美景可借助音乐冬不拉那美妙的乐曲来烘托,使学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美妙的情景;《画杨桃》使学生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进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中帮助学生体验网络的简洁、迅速的好处;而数学现在也提倡在生活中学数学,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是在一种生活场景的表述出现的,学生也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社会实践,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122―01
一、幼儿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这为我们在幼儿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政策性依据。
幼儿时期是个体接受各种文化熏陶的启蒙时期,幼儿获得的文化经验对其终身具有印刻性、根基性影响。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过一句名言:“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文化。”在幼儿园开展本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有利于幼儿接触到优秀的文化成果,感受丰富多彩的文化以及初步形成民族文化心理,让他们理解并喜欢本民族的文化,让祖先传承了数百年的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同时文化教育正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哈萨克族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在其区域幼儿园里开展本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从幼儿教育开始加强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对幼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哈萨克族民族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创优教育环境,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幼儿园可将园所文化建设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前沿阵地,注重把民族文化元素及时地贯穿到环境创设中,形成环境育人的大氛围。再如,在幼儿园内,可用具有哈萨克传统建筑特色的图案来装饰护栏、走廊及展板,使幼儿每天踏入幼儿园就能在视觉上感受到传统的文化艺术;或组织幼儿园教师在班级的区域活动中设民族服饰专区或“民族小屋”等区角,通过服饰表演和角色扮演让幼儿领略多彩的民族服饰和传统礼仪文化;或在各班民族主题墙上展示不同的哈萨克民族生活场景和图片,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或在班级图书角投放有关哈萨克族的民间故事、儿歌、童谣等图书和影像资料,便于幼儿欣赏和阅读,最大限度地在幼儿园环境建设上为幼儿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展现民族文化魅力
1. 结合民族特点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在常规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着力搭建适宜民族文化展示、交流的平台,积极探索并尝试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可开展民族幼儿家庭才艺展、民族手工作品展和民族民间游戏活动等。同时还可结合纳吾热孜节等哈萨克族民族节日、参观民族博物馆等内容,精心设计开展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使幼儿亲身感受到哈萨克族的民族文化,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2. 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以“环境熏陶人,活动感染人”为活动载体,把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幼儿的每日活动之中,让幼儿在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感受民族文化的特点及其传递出来的文化魅力。例如,在幼儿主题实践系列活动之一――“哈萨克族待客风俗”中,我们将哈萨克族的保尔撒克、奶茶、酥油、奶酪、散子等美食搬上各班幼儿的小餐桌,由幼儿分别充当小主人和客人进行用餐。教师先向其他幼儿介绍各种美食的名称及做客的基本礼仪,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然后由小主人请客人入座围坐在花毡上,开始按照哈萨克族传统习俗用餐,共同品尝家乡的美食。让幼儿在共同享受美食的同时,理解并喜欢家乡的民族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激发幼儿对自己家乡民族的喜爱之情。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那么你知道民族团结学生演讲稿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族团结学生演讲稿范文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民族团结学生演讲稿范文大全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民族团结,从我做起》。
听到了吗?是雄壮的国歌在布满朝霞的天际回响;你看到了吗?是夺目的国旗在清晨第一缕清风中飘扬;你感到了吗?是自豪与肃穆之情在我们的心中激荡。你可曾想过,在人类的精神宝库中,什么东西可以历经千载而永葆青春?什么东西,可以超越时代而生生不息?什么东西可以深入人心使一个国家威力无比?是爱国!是团结!正是“爱国,团结”,让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兄弟艰苦奋斗,携手共建了这个强大兴旺的人民共和国。
没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就没有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民族世世代代融洽相处,才使得这个大家庭牢不可破。历朝历代,各民族也始终是友好往来,随着民族融合的推进,各民族之间逐渐形成了血肉亲情关系。各民族人民和平,团结,融洽相处,成了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在没有硝烟的战火,没有敌国侵入的今天,民族团结仍是我们立国强国的重中之重。
在我们身边,同样有不少来自各民族的同学,他们和汉族同学们学在一起,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共同分享着学校生活,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多彩,运动的魅力,绚丽的友谊之花盛开在我们的心田。
你可曾发现,你的周围是否常活跃着这样的影子,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魅力的传统民族文化,从他们的某种习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古老而又令人神往的民族风俗,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又一个独特,奇幻,巍峨的少数民族精魂!
同学们,请再仰望一下那鲜艳的国旗吧!请你再唱一遍那肃穆的国歌吧!请你再重温一次那心底的团结爱国的激情吧!就在今天,让我们告诉自己,为了祖国的明天,牢记“民族团结手拉手,国家稳定大繁荣”。
谢谢大家!
民族团结学生演讲稿范文大全2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六年级(2)班的xx,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演讲比赛。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 。
蔚蓝的天空,因为有了 白云的点缀,才不会寂寞;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装点,才显 得生机盎然。在由56个民族构成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多民族聚居、美丽富饶的宁夏同心,我们只有互相依存, 互相促进,团结一心,共同发展,才能构建永久的和谐。
自从第二次中央工作座谈会会议召开以来, 新闻媒体对我们报道,无论是新闻里还是老师们都在说: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最好时机,一幅副支持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在被绘制。国家的关怀,远在内地的祖国人民的支持不是 春风胜似春风,吹绿了各族人民心底的希望、吹开了各族人 民心底的最美的花儿。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表现了我一直很喜欢的那句话:天山轻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在各族人民心连心的民族大家庭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最让我感动的是海小平叔叔的故事。海小平叔叔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普通的回族人民警察, 但是他又是不普通的,因为海小平叔叔正凭着他的所作所为感动着同心、感动着宁夏、感动着中国。 几年来年来,海小平叔叔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献给捍卫人民利益的事业中, 他的事迹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在各族人民的心中,
在全国营造出人 人求团结、处处讲团结、事事谋团结的浓厚氛围,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纵情怒放。
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民族团结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各族 人民之间的关心和爱护是天经地义的。让我们心连心,手挽手,为的安定团结贡献自己的一片爱心,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携手共进!让我们向海小平叔叔学习,用自己的 真情和行动浇灌一朵朵民族团结之花, 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像火一样红!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民族团结学生演讲稿范文大全3
各位老师,全体同学,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民族团结一家亲。
民族团结一家亲,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谁能说流行乐坛上没有维吾尔族音乐欢快的旋律?谁能说时尚元素中没有各个民族特有的色彩?而我们生活在的各族群众,更能深深体会到各民族一家人的亲情。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我们身边有很多少数民族同学和老师,大家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学习。我们的汉族同学,谁没有几个少数民族朋友?我们的少数民族同学,谁没有几个汉族伙伴?彼此的信赖与默契,构建了我们的和谐校园,真正体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新型民族关系。给我们上地理课的维吾尔族老师,英俊高大,温文儒雅,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听课状态,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用精熟的专业知识为同学们解疑答惑,用流畅的普通话开启了同学们的智慧之门,充分展示的教师风采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同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县城,和少数民族作邻居的家庭比比皆是。如果让我们的同学讲讲邻里关系,热情好客,彼此尊重一定是大家共有的话题。民族团结的故事平常而又温馨,多的讲也讲不完。
今年九月底,我县举办了首届自治区赛马锦标赛和第十八届阿肯阿伊特斯盛会。赛马场上,哈萨克族骑手以他们娴熟的驾驭技术征服了所有观众的眼球;广场上悠扬朴素的冬不拉弹唱,似乎把人们带回到辽远的牧场,那里有青青的草坡,淙淙的泉水。他们歌唱着自己幸福的生活,歌唱着党和政府民族团结的好政策。花团锦簇的哈萨克族刺绣品,又好像让人置身于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带领大家共同走向富裕。
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和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民族团结,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团结,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不朽的灵魂!民族团结一家亲,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题记
不知何时起,一帘迷人的烟雨被时光的帷幕遮挡,搁浅在季节的窗外。走进绿肥红瘦的风景里,红消香断牵起了清风的幽叹,惹我一身的淡忧闲愁。
独自徘徊在那条留给我无数欢愉的湖边,依稀看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倒映着身姿婀娜的垂杨柳,也倒映着一双满含哀怨的星眸。这湖边,曾经有烟雨空濛,花开四季,处处都有你我染香的足迹,时时都有你我织不完的轻梦。
人隔天涯渺音影,欲代遥问却无凭。那一程,曾是,君横吹柳笛,吹起双燕绕梁飞,我反弹琵琶,弹得双蝶翩翩舞……这一程,却是,残叶风急,花落一地,玫瑰花的暗香渐渐飘散在古道西风中,无可追寻。
君,你知道吗?只要我看得到你,这江南的每一川烟雨都会被我解读成无限的风情,那北国的每一朵雪花都会被我描摹成绝美的版图。只要我听得到你,再炎热的夏天都会被我化解为清幽的日子,再寒冷的冬季都会被我打磨成舒怡的时光。
红尘陌上,相聚太短。君,我好想与你十指紧扣,沐着阳光,一起去欣赏扬州二十四桥边的花容柳韵,一起披着月色去找寻云水之湄带露莲花的幽雅芬芳。我好想与你并肩,去广袤的沙漠,一起去看一看那千年不倒的胡杨,和那搏击长空的苍鹰;一起去听一听那丝绸路上的驼铃,和那古国楼兰遗落的风音。
如果可以,我还想与你亲近美丽的大草原,一起去拨一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冬不拉,一起去拉一拉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马头琴。如果可以,我还想你能带着我,一起去看一看诗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我想与你在夕阳的余晖下,依在康桥上,看水草的轻轻招摇,听笙歌的幽幽低徊。如果可以,我还想与你共赴法国,一起走进浪漫的普鲁旺斯,在那紫色的海洋里静静聆听薰衣草的窃窃私语。
假如时光可以穿越,我真想与你驻守宋朝,一袭素衣,临水筑屋,修篱种菊。我想,只要有一间竹屋,一张矮桌,一扇镂窗,一盏油灯,我们就可以把每一段时光梳理得温馨诗意,把每一个日子都过得活色生香。我不求大富大贵、不求长命百岁,我只求与你日日相对、夜夜清欢。君,只要有你执我之手,为我画眉,哪怕日日粗茶淡饭,我都无怨无悔。
烟水之路,只要有你相陪,我心底逸出的梦都会飞往朗朗晴空。风雨之中,只要有你共伞,我嘴里哼出的歌都会飘向春暖花开。
你不知道我有多留恋你的怀抱,如果我们还能相见,我一定与你长时间深深地、紧紧地拥抱,无需鲜花和美酒,无需音乐和言语,只要有你的心跳,只要有你的呼吸就足够。
因为爱情,我随时可以为你疯狂。当我来到你的城市,我感觉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所有的所有在我眼里都是那么的亲切,仿佛从来我都不是过客,只是归人。
犹记得,那一次的机场离别,临别时,我们说好了不回头,可我还是忍不住回首,尽管泪朦胧了双眼,心有说不出的疼痛,但看着你对着我的方向痴痴凝望的身影时,我的感觉是痛并幸福着,那一刻的景象在我回忆的时空里永远地定了格。现在想来,那时的泪水应是你我相爱的见证,那点点滴滴的泪珠已化为我为你守望的一泓秋水。
当我爱上你,我心深处的每一条幽巷都为你畅开,你踏出的每一个跫音都成了我挚爱的回味。当我爱上你,我的每一首幽词都为你填写,我的每一个笑颜都为你绽开,我的每一缕愁绪都为你绾结。当我爱上你,我再也忘不掉你含水的眼睛,再也忘不掉你含忧的双眉。
自从离别后,我的心中便开出一朵思念之花,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从未凋零过。
我从未想过你会离开,谁知一觉醒来,所有阳光里、月光下、风雨中的故事都泛了黄,化作了风云里的烟花旧事。看着玫瑰园的一地残花,再握笔,落墨却久不成章;再吟诗,启口却语不成句。我唯一可以做的,只是在失色的日子里,独自寻觅一些前尘过往遗落的影迹。君,没有了你,我还有什么可以预约下一个花期?
遇见你之后,我一直相信,这人世间有白头偕老的爱情,就算我们白发如霜时,你我的爱情也不会如残花零落成泥。无数次,我梦见自己沐着缠绵的烟雨,踩着青石板,低眉含笑一步步走向你。无数次,我梦见自己一路念着你的名字,无论是山一程,还是水一程,我都坚定地跋涉在有你的方向。
年少时,我看黛玉葬花只是看懂了其表,不解其意。现在,当我面对眼前寂寞世界里的一地落花时,才真正读懂了黛玉葬花时的内心独白,才真正领悟到了落花与孤独背影里的哀怨。
寂寂夜色,凭栏瘦红烛,心的站台,总有不舍在纠缠。如今,爱上伤情歌,并不完全是因为感觉好听,更多的是因为歌的旋律与歌词正好合上了我内心铺陈的画面和意境。
幸福渐渐远去,在此去经年的时光碎影里,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做到且行,且歌,且微笑。
我不再去想迎风的衣袖还会不会有暗香浮动,我只是希望自己,今后能守着内心的原风景,在柳绿水清的岸边,对着美丽的夕阳落霞,对着冷色的白月光,能够安之若素,不染忧伤。
难舍浮生旧梦,难舍一卷深情,纵然从此再无你的音讯,纵然一纸空白飘落在失语空城,纵然孤单身影永远站成静默凄美的风景,我依然会把余生的念想折叠成唐诗宋词的婉韵,手握散装的回忆,把一蓑烟雨梦化作水墨丹青的柔情,让这份思念,永不终老。
一、古诗配画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言简意赅,感情丰富,意境深远。学生要充分领略诗中那妙不可言的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我除了运用描述、音乐、多媒体、插图等手段外,还经常采用给古诗配画的方法,引领学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会情感。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是一首吟咏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上景色的诗,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由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读出诗的停顿,再到读出诗的韵味,在这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诗中的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初步形成印象。接着我又让学生默读古诗,并标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然后,我配着优美的音乐解读诗句的意思,使学生在头脑中将所有意象汇成一幅画。再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着画面背诵古诗,经过这样一番引导和铺垫,诗中的意象已不再是一个简单又枯燥的词语,而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时,我再适时引导,让学生拿出彩笔,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描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这样既帮助了学生想象,又让他们感受到诗中的美好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利用插图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插图不仅精美,而且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说明,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因此,插图是学生想象内容、理解文章的好帮手。
如教学《我的战友》这篇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时,我出示了课文中“被烈火烧身”的插图,同时播放这段的录音,让学生边听录音边观察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时的面部表情,还引导学生想象:“被烈火烧身,但他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此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插图中那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严肃的表情,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感受,他们纷纷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学生们有的说:“为了战斗的胜利,我一定要忍受住!”有的说:“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即使是献出我宝贵的生命,我也要坚持住!”有的说:“我是人民的战士,被烈火烧身算得了什么?”……学生们通过想象,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更加深入地体会了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又如教学《提灯女神》时,我根据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南丁格尔在照顾伤病员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因此,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可以让学生眼观图画,展开想象,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他们想象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三、填补留白
所谓“留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语文课文中,作者往往为了表达的需要,欲言又止,留有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想象。在教学时,我常常借此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他们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
如《顶碗少年》一课主要写一位英俊少年三次表演顶碗,前两次都失败,第三次终于成功的故事。在顶碗少年第二次表演顶碗失败后,他呆呆地站在台上,脸上全是汗珠,有些不知所措了。这时,“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撼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向观众鞠了一躬。”那位白发老者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顶碗少年听后又是怎么想的?课文中并没有写出来。教学时,我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在补充空白的同时,既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又创造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又如《冬不拉》一课第七自然段写道:“瞎熊巨大的熊掌击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这里也出现了文本的空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王子与瞎熊搏斗的情景怎样?请抓住搏斗时的神态、动作进行想象,然后再写下来。学生们通过想象,不仅填补了文中的空白,充实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续编故事
许多学生都喜欢讲故事,编故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看到这既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发展他们想象力的好机会。在我所教的班,我每周都开设一节故事会课,在给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我会在中途突然停下来,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们自由发挥,继续说下去,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力。
有趣的续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有些课文,言虽尽而意未完。我就利用这类课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去编故事。如《杨子荣借题发挥》一课,结尾写道:他立即再换上梭子,刚要射击,突然一只手疑纤的肩膀:“老九,慢来!……”在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想象,把故事说下去。学生们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发言。他们编出的故事妙趣横生,各不相同,充分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如《凡卡》一课,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理解到旧俄时代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和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因此在续编中根据课文内容产生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想象出:凡卡等了很久还不见爷爷来接他,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趁老板睡着了,偷偷地跑了出去,但因为又冷又饿,最后被冻死在路上;有的学生想象出:凡卡忍受不了虐待,就逃了出去,但没走多远,就被老板发现了,老板把他拖回家,狠狠地揍了他一顿,还罚他一天不准吃饭;有的学生想象出:凡卡逃了出去,因为太饿了,就向一户人家乞讨,谁知又落入魔掌,他被这家主人关了起来,不但不准他外出,还要帮他们干活,稍不如意,就是一顿毒打;还有的学生想象出:凡卡逃了出去,遇到了一位好心人,那位好心人收留了他,从那以后,凡卡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对于学生创造性的萌芽来说,无论他们续编的故事怎样,我都会给予鼓励,给予有益的启发和正确的引导。
五、引导质疑
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关键是一问。”可见,要想学生们想象力丰富,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问,引导他们于平常处见奇,于无疑处生疑。如让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作者写作意图相符的问题,且不是“浅问辄止”,要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并且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