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神经病学研究方向范文

神经病学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经病学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神经病学研究方向

第1篇:神经病学研究方向范文

1.1理论联系实践国内外大量教学改革尝试显示,在理论教学阶段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的联系,比在临床阶段强化基础理论效果要好,且可行性强[1]。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是通过理论课模拟社会实践的优秀教学方式[2]。但案例教学法的成败,关键在案例分析的数量和讨论的深度,唯有时间充足的长学制、充分深入讨论便捷的小班教学才符合案例教学法的要求。八年制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良好对象,故我们参照哈佛大学MBA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模式,首先创建一个典型病例库(具体参照1.2),然后依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将其整合成一个个由易到难的案例,分成以下三类实施神经病学的案例教学法:一是评述型,即对病例中的医生诊疗过程加以评述;二是分析决策型,即假设自己是接诊医生,将如何开展诊疗过程;三是虚拟完善型,即根据既往其他学科知识或疑难病例,对给出的简单病例加以修改,使其变得更加复杂完整,但修改必须合乎逻辑并给出理由。除此之外,在临床见习、实习阶段,我们也积极巩固他们的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例如,参加每周一次的影像学“阅片会”,由影像学教师阅读分析典型和疑难病例的磁共振或CT片,全科医生共同学习讨论;同时,要求他们参加每周一个晚上的神经疾病专题讲座,再一次复习强化相关理论知识,进一步了解神经科常见疾病的最新进展。对于周末有时间的同学,鼓励他们参加本校主办的各种神经科学学术活动,聆听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了解神经病学的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

1.2重视见习、实习过程中临床基本功训练优先选派英语口语较好的副教授以上教师脱产教学,除了全面准确采集病史以外,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标准化培训[3],这是见习阶段的重点所在。首先让学生观看教学资料库中录制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录像(包括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内容、方法、结果判断及典型的阳性体征),然后学生分组(每组二人)互相练习,老师示范、指导和纠错,最后进行总结、评价。未掌握者可借用体格检查工具课后继续练习,并在神经科见习结束时予以考核,力求每个学生准确掌握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方法。

1.3重视临床思维的培养例如每单元选择几个神经科常见疾病的典型病例,首先由学生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收集辅助检查结果,然后提出问题,共同对患者进行诊治。在此过程中,教师从旁引导、适当解惑答疑,并做最后总结,同事重视和相关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诊治方案的横向对比。对于讨论过程中有争议的问题或疑难问题,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书籍或文献,在随后的见习课中再讨论。这样,不仅保证见习效果,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其临床思维,拓宽学生的医学理论视野。再比如,在实习阶段,我们一般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其临床导师,除了上述教学方法外,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每周一次的“疑难病例讨论”,由学生提前熟悉病史,查阅相关文献后,整理并汇报病史,分析病情,提出诊疗措施,然后由临床导师补充、讨论并做最后总结。

1.4培养神经科基本临床操作能力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是见习和实习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神经科常用的腰椎穿刺术,一般由见习老师带领学生到学校临床技能中心,使用腰椎穿刺教学模型,进行模拟穿刺。穿刺前首先由学生汇报腰椎穿刺的适应证、禁忌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出现意外情况的处理措施等,老师正确示教后,学生逐个操作,直至完全掌握。实习阶段,则由高年资的主治医生带领操作实习。而对于肌肉活检、神经活检、血管造影等操作,见习时由老师讲解操作要领和示教,实习阶段学生充当助手参与操作过程。这样,我们通过理论学习到模拟训练,再到临床见习,直至最后参与操作,循序渐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专业英语应用水平的培养

在神经病学的理论教学阶段,我们构建神经病学词汇库,包括重要概念的英文单词、简写等,要求学生有目的的记忆;在理论大课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的英文版课件,不仅要讲解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还要求融合神经病学的英文经典教材和前沿信息,由教研室课前组织统一试讲并审阅;视频录制、课堂授课都尽量用英语讲解和板书,对于重点和难点,穿插少量汉语解释。课后推荐学生阅读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英文综述。学期结束考试时也要求用英文答题。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尽量安排他们和外国留学生为一组,有英语口语好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英语教学查房,汇报病史、分析病例,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在遇到外籍患者时,首先让他们自己用英语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诊断处理,老师进行辅导和把关。在文献汇报、疑难病例讨论中,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临床实习结束后还要求书写一份神经科常见疾病的英语病历。对于英语口语很好的同学,鼓励他们担任来校讲学外籍专家的大会翻译。

3临床科研思维和能力的训练

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针对临床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讲述该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系统查阅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组织参加各种神经病学讲座,并撰写总结报告;课堂上适当介绍本学科各个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在见习和实习阶段,重点是结合临床实践,提高临床试验的研究水平,例如特殊病例或罕见疾病的归纳、分析和总结,要求他们进行病案检索和文献回顾分析,结合病例特点,完成病例个案报告或病案系列报告;同时,引导他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临床问题,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后,对大型临床试验的设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预期的实验结果及其研究的意义作认真分析,了解临床试验设计的技巧和组织实施过程,并介绍本学科正在开展的临床试验研究项目。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式,培养他们的临床科研思维。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鼓励他们到实验室掌握常用的实验技术,如病理切片及其染色、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动物的饲养和繁殖等;要求他们掌握如何规范地收集和保存临床标本(血液、肌肉活检标本、脑脊液等);有条件者,在科研型博士的带领下,针对相关临床问题设计实验,并亲自完成实验操作,让他们在今后遇到不同问题时,知道应该使用哪些实验手段解决问题,并熟悉具体的实验技术。最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中英文的临床总结论文或实验研究论文。

4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临床医学八年制是目前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一种精英教学模式。其中临床能力是基础,科研是紧跟医学前沿的国际化需求,英语水平是两者结合的桥梁和手段。在几年的神经病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其他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八年制学生的学习兴趣[4],而且把一些复杂枯燥的疾病概念,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病例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减轻了他们记忆的难度,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双语教学在神经病学课程中顺利开展,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科研能力。由于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开展时间不长,培训制度尚不完善,教学资源相对有限,而且八年制学生时间紧、课程重、需要学习的内容多。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带教老师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在见习、实习阶段缺乏有效拓展,没能充分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大多数学生英文阅读能力尚可,病例写作、口语交流能力却不足;其次,由于没有严格的科研考核压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大部分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许多学生疲于应付繁忙的临床学习和实践,无暇顾及科研能力的培养。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今后尝试增加英文写作训练,例如参考USMLE(美国执业医师规范化考试)病例库,规范八年制医学生的英文写作;同时,强化英语听说技能训练,如增加英语病例讨论的次数、开展英语读书报告会、组织留学生及国外交换生相互交流学习,为听说训练提供更多的平台;另外,建立更加系统、对口的科研培养体系,把科研也作为八年制神经病学教学考核内容之一。

第2篇:神经病学研究方向范文

学科建设是医学期刊发展的基础,而医学期刊的发展也会助推学科建设。可以说,医学期刊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目前的现实情况却是,医学临床或科研以及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认识到甚至不知道医学期刊编辑对学科建设的作用,而医学期刊编辑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发挥或挖掘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或角色。作为医学编辑,我们只有更好地理解两者间的互动关系,才会对医学编辑本身应担当的学科角色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1.1学科建设是医学期刊发展和孵化的基石

学科建设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平台,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特色都是通过学科建设层面的提升得以体现。在学科建设评价的诸多指标中,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关键。而医学期刊的可持续、高质量、特色发展不能脱离本学科的发展。首先,学科建设中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医学期刊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奠定基础,没有强大的学科建设提供支持,期刊的特色将是无源之水,其未来发展也将受到很大限制。其次,学科建设中人才梯队的组建为期刊的发展形成水平较高的作者队伍,学科领域中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代表该学科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这为期刊提供了优质的内容。医学期刊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相关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才能寻求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的突破点,提出更多的新策略和新途径。总之,医学期刊发展不能游离于相关学科建设。

1.2医学期刊是学科建设的助推剂

医学期刊多以反映临床诊疗、医学科研成果为主,是刊载学科创新成果和科技信息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学科发展的发表者、推广者和推动者,直接影响到学科发展和成果转化,担负着发现和培育医疗科研人才以及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职责。促进学科建设是医学期刊的责任或使命,医学期刊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期刊作为发现、扶持、培养学术新秀的媒介,推动学科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最基本的任务;同时,以期刊为窗口和纽带,加强和扩大同兄弟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可以促进医学学科进一步发展。医学期刊见证和记录着医学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小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在不断的积淀中为学科建设的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基础。以笔者所在的《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为例,医学期刊与医院学科的关系可窥一斑。神经免疫学是19世纪中期崛起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横跨免疫学和神经病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尽管当时医学学术期刊众多,但尚无一本较权威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与神经免疫学相关的杂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于1994年创刊。《中国神经免疫和神经病学杂志》充分发挥在学科建设中的窗口和桥梁作用,坚持以神经免疫学为办刊特色,紧密配合承办学科发展的需要,将期刊的学术发展方向与医院(学会)的学科发展相呼应,刊登了大量神经免疫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通过检索“知网”1994~2012年发表的典型的神经免疫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和多发性硬化的文献共9019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文献共有493篇。而我刊共刊登相关文献409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文献共59篇,在30多种同类期刊中均排列第一,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获取神经免疫疾病相关情报信息的重要来源,为我国从事神经免疫学研究的人员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神经免疫学的发展。由此可见,医学期刊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持,而学科建设也离不开学术期刊这个重要的工具和平台。

医学期刊与医院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除医院学科建设的相关人员认可和支持专职编辑的工作外,编辑在二者的互动共进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医学编辑应该将自己视为学科建设的一部分,提高学科意识,切实融入学科建设的浪潮当中。这就要求医学期刊编辑除做好传统编辑角色和具备编辑的基本素养外,还需要注重适当参与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等,多角度提升自己的学科素质。编辑学者化是大势所趋,在学者化的基础上实现更高一层的职业化。如此,医学期刊的编辑才能站在研究前沿,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才可能辨别出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使刊物成为反映高水准学科研究成果的园地,才能真正融入专业研究领域,进而引导和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科发育和成熟。

2.1参与学科临床活动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参与临床实践活动,对日新月异的临床知识没有基本的认知,即使在高学历人才纷纷加入到医学编辑行列的今天,也很难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医院的大环境为医学期刊编辑参与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编辑人员在时间安排上相对灵活,在不影响正常编辑工作的同时,可以参与临床相关病房的查房活动和病例讨论会,这样能巩固所学的医学知识和更新知识库,同时锻炼了临床思维,及时了解到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关键问题。《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和《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值得借鉴。该期刊编辑们结合自己分管的学科,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情况下,定点与科室联系,参加医生查房及门诊诊疗等临床实践活动,及时把握学科的新进展,发现新的报道课题,积极从事组稿活动,发现优秀的作者和审稿人,邀请他们对其专业中疑难临床问题作综述,或展望,或制定标准,极大提高了期刊的学术质量。

2.2参与学科科研

编辑亲身参与学科科研工作是全面而及时地跟踪学术前沿的最直接的途径。目前国内外许多科技期刊编辑多具有特定学科的专业背景和较高的学历水平,一些科技期刊的编辑仍从事科研工作,从而具有较强的学术判断力和洞察力,不断掌握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依托医院的医学期刊,具有与医院科研平台紧密结合的优势,医院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均为医院编辑参与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较多可从事科研活动的优势资源。编辑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参加相关学科课题申请或科研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掌握更多本领域的学术前沿信息,培养编辑对学科热点敏锐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否则,很容易陷入“见玉不识玉”,守着聚宝盆却不能为我所用的尴尬境地。作为医学期刊专业编辑,可从事的科研活动途径和方向非常广泛,例如参与编辑类科研项目、相关学科的科研项目等的申请和实施。医学编辑在充分了解相关学科专家研究优势的基础上,也可以为学科研究项目牵线搭桥。因此,医学编辑可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多尝试,锻炼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素质。

2.3参与或组织学科学术活动

密切关注国内外本专业的学术会议是医学期刊编辑掌握学科研究动态和热点的重要渠道。编辑应该根据自身工作需要,有选择地参与重要的学术活动。首先,通过参加学术活动,不仅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发展动态,而且有机会和相关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促进感情,进而有利于进行组稿和约稿工作。其次,医学编辑在长期的编审工作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本学科理论知识、科研设计知识、统计学知识以及编辑经验等,也可以受邀到其学科举办相关知识讲座,这不仅可以加强学术期刊与一线学科的联系,也可以为学科建设中的学术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编辑参与学术活动时应注意要广结善缘,充分与本学科专家学者交流,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另外,目前我国许多医学期刊是由学术团体或协会为主办或协办单位,期刊可利用协会或学术团体的资源优势和人员优势共同开展学术会议,不少知名学术期刊甚至亲自策划组织此类的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该学科的知名专家,对当前的学科前沿问题进行讨论,这不仅可以为医学期刊打造品牌,同时也可以推动该学科的互动交流。通过开展学科交流与碰撞,也为医学期刊的编辑提供大量优质的稿源。

3结语

第3篇:神经病学研究方向范文

为了快速有效桥接诊-治-康(诊断-治疗-康复),破解临床“壁垒”,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实施神经内科和神经康复科一体化管理,避免了以往患者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才能获得康复,从而错失早期康复干预大好时机的尴尬局面,让患者在就诊的第一时间就可以获得早期康复评定,为早期康复干预时机掌控打下基础。神经内科-神经康复科作为第七人民医院的重点学科之一,同时也是上海市康复医学重点专科,中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中国卒中联盟中心单位,上海市神经内科质量控制中心成员单位,上海市残联浦东残疾人康复中心、辅具评估机构、阳光宝宝点,浦东新区护理示范病区。说起科室的历史沿革,科室主任詹青笑称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神经内科和神经康复科的一体化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看病(局部)”与“重视人(整体)”,更加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重返社会与家庭。

神经内科-神经康复科一体化

神经康复是神经病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康复学科中重要的亚专业,其对神经疾患的作用可谓不容小觑。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神经系统变性病如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等均会造成肢体、语言、智力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残疾,而在恰当的时间采取合适的康复措施,对这些受损功能的恢复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康复科正是利用合并的优势,由科内康复医师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直接康复评估,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措施。在实施中(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等)动态地给予患者动态康复评定,并据此持续改进康复方案,做到精准化、个体化、动态的康复干预,保证康复的疗效。

除了拥有完整的现代康复治疗手段外,科室还将传统的康复手段运用其中,配合汤药、针灸、推拿、按摩、穴位敷贴等传统康复治疗手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是由于神经内科和神经康复的一体化,使我们对患者的评定和治疗上可以做到早期、匹配和动态化。而且我们的康复内容十分完整,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手段。这些都是我们科室的优势。”詹青主任如是说,“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细化和规范化上持续改进,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实现个体化。”

多个专病门诊,五个研究方向

神经内科-神经康复科除各类特需、特色、疑难病门诊以外,还将神经内科的亚专业做了一个细化的分布,开设了单独的专病门诊,包括卒中筛查、重症肌无力、癫痫、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记忆障碍、睡眠障碍、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慢性头痛和头晕、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科疾病专病门诊。

问及科室的临床研究重点,詹青主任介绍主要有五大方向:

1.脑血管病的规范化诊疗、康复、预防,包括急性溶栓、卒中早期康复、卒中病因筛查与干预;

2.神经系统疾病所致功能障碍的分级康复,包括卒中康复、吞咽-言语障碍康复、帕金森病康复、认知障碍康复、运动障碍康复、小儿脑瘫康复、脊髓损伤康复、周围神经肌肉损伤康复(含面瘫、肌萎缩康复);

3.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特别是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免疫性脑炎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4.心理咨询,睡眠障碍中西医结合诊治;

5.癫痫、记忆障碍、运动障碍等疾病的全面临床管理。

除了学科特长,科室还配备有神经电生理室(动态脑电监测、肌电图、诱发电位、经颅磁刺激),康复功能评定室,言听治疗室(ST),作业治疗室(OT),物理治疗室(PT),中医综合治疗室,高压氧治疗室等,可更好地开展治疗。

三级预防贯穿始终

临床上经常提及的“三级预防”在神经内科中也是重中之重。何为三级预防?即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二级预防为早发现、早治疗,三级预防则指积极康复。就拿脑血管疾病来说,其发病率、死亡率高,且致残率和复发率也高。据数据显示,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之高,平均每五秒钟就有一人发病,如果做好一级预防,早期筛查病因、早期干预,就有可能减少了疾病的发生;而一旦发病,就要进入二级预防,如在4.5小时内对脑卒中开展溶栓治疗是治疗的最佳时间,目前科室也已开通了绿色通道,以便更快更及时地开展脑卒中的治疗;尽早地开展三级预防,如科室目前将康复移到前端,由康复医师更快地评估,更早地开展康复治疗,可以相应地减轻后遗症的发生。科室还开设了中风俱乐部康复微信号,定期宣教康复知识,帮助患者了解中风后的康复训练。

所谓“上工治未病”,詹青主任坦言健康教育任重道远:“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治疗,还要教会患者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预防疾病的复发。教会他们改变生活方式,传达家庭康复的理念,再传授一下药食两用的食疗,这些都是我们为之努力,并且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

第4篇:神经病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参芎葡萄糖;脑苷肌肽;急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 R74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5(b)-0107-02

Effect observation of Shenxiong glucose combined with brain carnosine in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ANG Jian-xin YU Xiao-ho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Wuyu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rao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Wuyuan 333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Shenxiong glucose combined with brain carnos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n=30) and control group (n=30),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with Shenxiong glucose combined with brain carnosin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neurological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and the efficacy was evaluat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6.7%,the control group was 83.3%,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Shenxiong glucose;Brain carnosine;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低治愈率的特点。在脑卒中疾病中,有70%是急性脑梗死[1]。且大多患者都错过最佳溶栓时间窗(3~6 h),尽快改善脑梗死后神经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保护在梗死半暗区周围的神经元,使其不受血栓溶解后的损害至关重要[2]。本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应用参芎葡萄糖联合脑苷肌肽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因脑梗死住院患者60例,均通过CT或MRI检查,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3],发病时间在48 h以内。排除出血性梗死、肝肾功能异常、卒中病史留有后遗症、发病超过48 h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2~77岁,平均(64.1±10.2)岁。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9岁,平均 (63.6±10.0)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均要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畅通,控制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用甘露醇等降低颅内压,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以尼莫地平、维生素E等改善微循环,均不用其他抗凝、溶栓药物。

1.2.2 分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贵州景峰注射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2020703,每瓶100 ml)200 ml,静脉滴注,1次/d,脑苷肌肽注射液(吉林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5046,每支2 ml)10 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每100毫升含吡拉西坦20 g)10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14 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临床疗效,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相关参考文献[3]的疗效标准,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轻型(意识清楚、肌力Ⅲ级以上)0~15分,中型(意识清楚、肌力Ⅱ~Ⅲ级)16~30分,重型(意识障碍、肌力0~Ⅰ级)31~45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或死亡。总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治疗14 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分,x±s)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2.2 两组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疗效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2.3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治疗组出现轻微皮疹2例,对照组出现胃肠不适1例,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导致脑梗死的决定性因素是脑组织局部缺血时间和严重程度。75%的脑梗死是由急性血栓形成或其他部位的血栓转移,导致局部脑血管闭塞造成的[4]。大多患者同时存在高血脂、高血黏度等致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使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迟缓、停滞,严重影响着预后。在脑组织缺血和再开通时,产生大量自由基,能引起继发性脑组织损害,加重脑水肿,神经细胞坏死和进行性的缺血损害[5]。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的基本药理作用是改善血液流变学[6]。对改善血脂、血浆黏稠度,具有一定的溶栓作用,是治疗脑梗死安全可靠的方法[7]。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使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明显降低;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提高血小板内环磷腺苷水平,减少血栓素合成;抑制脑血栓形成,改善卒中症候,抑制缺血后脑组织β2内啡肽升高,改善脑组织营养代谢、炎性反应及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另外它有抗氧化作用,清除氧自由基,能有效对抗组织抗氧化作用,对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极为明显,同时能保护缺血/再灌注大脑。脑苷肌肽含有多种神经节苷酯,可促进神经细胞轴突和树突的萌发和生长,维持神经细胞内外钙离子稳态,减少氧自由基生成,抑制过氧化反应,为维持神经元正常的生理功能提供重要作用。脑苷肌肽通过“神经治疗”“血液治疗”“血管治疗”[8]这三大作用,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疗效可靠[9]。本研究结果表明,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脑苷肌肽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能有效延长治疗时间窗,使脑梗死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安全有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4.

[2]周英敏,王永泽.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2013,2(中旬):281.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81.

[4]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518-519.

[5]Watanabe T,Tanaka M,Watanabe K,et al.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ree radical scavenger edaravone as a neuroprotectant[J].Yakugaku Zasshi,2004,124(3):99-111.

[6]谢敏,彭华容,杨硕.参芎葡萄糖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8):46-47.

[7]于福恩,张国全,张虹,等.通心络治疗脑梗死及其对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医药药学杂志,2003,23(5):295.

[8]杨向方,王永生.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4,24(3):49.

[9]廖铭芳,何以鉴.脑苷肌肽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06,6(2):207.

第5篇:神经病学研究方向范文

专家简介邹大进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

在肥胖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居国内领先地位。

糖尿病患者往往只对血糖数值本身倾注关心,而对血糖控制不力导致的后果缺乏了解。在漫长的糖尿病病史中,血糖控制不力引发的糖尿病并发症对生命健康和财产的损害是逐步显现的。

糖尿病并发症的杀伤力

糖尿病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处于工作年龄段成人致盲的第一位原因;糖尿病神经病变成为非创伤性截肢的第一位原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死亡和中风风险增加2 ?4 倍。糖尿病并发症医疗费用耗费巨大。2003 年,由上海卫生经济学学者陈兴宝等所做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糖尿病各主要并发症的每年人均医疗费用,具体如下:

中国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现状惊人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2010 年中国有糖尿病患者约4 320 万。由于确诊率低、治疗率低,中国超过70%的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H b A1c)不达标(高于6.5%)。H b A1c 因可反映监测前2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控制情况,被视为血糖控制的“金标准”。我国血糖控制的不同标准如下:

由于糖尿病确诊率低、治疗率低,大多数患者血糖不达标等因素,中国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现状是惊人的。研究表明,在中国,超过1/3 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已经有并发症;大城市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 型糖尿病患者中,53.3%的患者至少伴有一种糖尿病并发症。

强化血糖达标能显著减少并发症

著名的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 K P D S)表明:对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强化治疗,并使血糖达标,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所谓强化治疗是指对糖尿病患者应用强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使患者的血糖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理想控制,代谢紊乱得到纠正的治疗方法,比如胰岛素强化治疗。U K P D S 研究揭示:H bA1c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的死亡风险下降21%,心肌梗死发生风险下降14%,微血管事件下降37%,因外周血管病引起的截肢和死亡率下降43%。我国2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率偏低,大多数2 型糖尿病患者开始胰岛素治疗时,HbA1c 水平普遍已经太高。

我国的糖尿病指南(2007 年版)建议以下情况可启动胰岛素治疗:① 2 型糖尿病患者,非超重患者在经过饮食、运动、控制体重联合一种或多种口服降糖药物治疗3 个月,H b A1c 仍>6.5% 时;②超重或肥胖者在经过饮食、运动、控制体重联合二甲双胍治疗3 个月,H b A1c >6.5%,再加用其他一种或多种口服降糖药物治疗3个月后HbA1c 仍>6.5%时。胰岛素的补充和替代治疗是糖尿病自然病情的需要,2 型糖尿病患者应重视胰岛素对血糖达标的效益。对

于新诊断的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较口服降糖药能更有效地使血糖达标,并且还可以使胰岛B 细胞得到休息,进而恢复部分功能,平稳控制血糖。

第6篇:神经病学研究方向范文

【中图分类号】d9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1—0069—06

癫痫与精神障碍在我国均是常见的多发病.如不

及时而恰当地治疗,可发展为慢性病,迁延数年,严重

者造成残疾,甚至终生不愈,从而对患者的身心健康、

工作、学习、婚姻以及社会功能等等造成巨大影响,因

此二者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据6城市调

查协作组(1982)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癫痫发病

率是37/10万。患病率4.4‰ .据此推算我国至少有癫

痫患者500万~600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9)的统

计.非传染性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比重日益增加.

其中精神障碍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10.5%(中低收入

国家)和23.5%(高收入国家)。所以二者消耗的卫生

经济资源是惊人的,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的重视。而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两者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

癫痫人群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3%~7%.而精神分

裂症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为l%。对该联系的认识首

先由morel(1860)介绍,发现有些癫痫患者出现发作

性精神症状。lernpert等(1990)研究表明66%的癫痫

病人有精神异常,其中最多的是抑郁症状。两者间究

竟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并彼此相互作用的呢?长期以

来一直成为各国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特别是精神卫生事业

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关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学术论文

渐多,但是由于我国起步晚、底子差、经费投入少,与

国外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本文根据国内外近年发

表的本专业相关论著,就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概念、

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形式及在司法精神病

学鉴定实践中的状况等内容做简要综述。

、相关概念

1.癫痫(epilepsy)俗称“羊痫疯”、“羊羔疯”等,其

定义至今尚未统一。1958年jachson提出,癫痫是灰质

的突然、不定时的、过多的、急速和局部放电。根据世

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抗癫痫协会提议,目前认

为:癫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

征,是大脑神经细胞群反复超同步放电所引起的发作

性、突然性、短暂性脑功能紊乱。[11

2.癫痫发作(epileptic seizure)是指一种突发的、

非自主的短暂行为异常,包括运动神经活动或自主功

能、意识状态、感觉功能的改变并伴有大脑异常放电

(gumnit和leppik,1983)。

3.癫痫所致精神障碍fmental disorders due to

epilepsy)指一组反复发作的脑异常放电导致的精神障

碍。由于累及的部位和病理生理改变不同,导致的精

神症状各异。可分为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类,前者为一

定时间内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障碍,如心境恶

劣、精神运动性发作,或短暂性精神分裂样发作,发作

具有突然性、短暂性及反复发作性的特点:后者分为

分裂症样障碍、人格改变.或智能损害等。[2】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按照ccmd一3分类标准属于

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亚类.按照icd一10分类标准属于

f00~f09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亚类,按照

dsm—iv分类标准属于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

情况亚类。目前有关本疾病的学术文章发表在国内外

各种学术刊物上,但是没有绝对统一的名称,有些国

内学者使用癫痫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与癫

痫性精神障碍两者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从不同的

角度描述本疾病的特点。前者侧重癫痫和精神障碍间

的因果逻辑关系。后者侧重精神障碍的性质、特点。在

更早前。我国学者使用的名称更为混乱,还有“癫痫性

精神病”、“癫痫等位症”、“癫痫性发作”等。为了与我

国目前已经制定的ccmd一3分类标准相统一,在司法

精神病学鉴定时建议各位专家学者共同使用癫痫所

致精神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限制使用其他更准确的

术语

【作者简介】~ (1981一),男,山东济宁人,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20__级司法精神病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司法精神病学。

【通讯作者】胡泽卿,e-mail:huzeqing@126.com

· 70 ·

’ 二、发病机制

(一)癫痫与精神障碍是否偶合

slater等提出如果精神分裂症与癫痫是偶合,则

癫痫病人患精神分裂症的数目,应比实际发病数少得

多.但是实际上癫痫病人患精神分裂症的情况并不是

这样。因此目前对这一发病机制还存在争议,有待进

一步研究证实。

(二)癫痫与精神障碍有因果关系

张江生等报告74例本病患者的平均间隔期为

l1.2年。[31王勇报告本病52例。癫痫始发距出现精神

症状最短6个月。最长23年,平均(9.58+6.7)年。{41刘

惠敏等报告9o例本病患者。精神症状出现距癫痫始

发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其中5年以内者23

例(26%),5年以上者67例(74%),平均(9.25+6.36)

年。圈方舟等报告240例本病患者。精神症状出现距癫

痫始发时间间隔1个月 38年.其中<1年lo例.1 2

年l5例。3—5年38例,6~10年39例,>10年138例。嘲

吴向平等报告74例本病患者。癫痫首发年龄3个月

59岁。平均21.3+13.7岁,出现精神症状年龄15~59

岁,平均35.24+11.9岁。两者间隔14.14+10.9年。

slater等报道在癫痫起病和精神障碍起病之间一

般有一个间隔期,该组69例的平均问隔期为14.1年。

i叼marchetti等(20__)报告癫痫平均始发时间为9_3年,

癫痫始发距精神症状出现平均18.1年(发作时精神障

碍为17.8年,发作前精神障碍为18.8年)。且每一例

的精神障碍症状均出现在癫痫发病之后。唧

多 数学者认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主要是由于先

有癫痫发作而后又出现精神症状.而先有精神症状后

出现癫痫者很少见。且和正常人群的发病率无明显差

异。因而很容易推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中,癫痫是因。

精神障碍是果,癫痫与精神障碍有着正相关关系,因

为两者都是在相同的脑功能障碍基础上出现的不同

临床表现。事实上癫痫患者出现精神障碍时其发作频

率多减低。landolt发现精神障碍发作期间原有的脑电

图异常减轻或消失,一旦精神障碍好转则脑电图又出

现异常,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强制正常化(forced norma1.

ization)。但是更多的研究对此并不支持,多数研究认

为两者在临床上同时存在,至今对此尚未达成共识。

(三)抗癫痫药物引起的精神障碍

文献报道在多种抗癫痫药物中乙琥胺常伴发焦

虑、失眠、幻觉、困倦和轻度的妄想症状,癫痫病人的

意识水平可以由正常到精神紊乱不等。另外一些人认

为癫痫患者在接受长时间的药物治疗后,通过一种强

制性的正常化过程也可间接地引起精神障碍的发生。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3卷(第1期)

很多慢性癫痫患者由于受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如苯

妥英钠、苯巴比妥、扑痫酮的影响可导致叶酸代谢障

碍引起认知行为改变,中毒时可引起意识障碍。苯巴

比妥可以导致抑郁(barabas和matthews 1988:brent

等1987;癫痫流行病学合作组织1986;ferrari等

1983;mcconnell 和duncan 1998:smiths 和colins

1987),有时候还导致自杀观念、自杀和自杀未遂行为

的发生。扑米酮、硫加宾、氨己烯酸(ring和reynolds 1

990)、非氨酯和托吡酯(kanner等人20__,mcconnel

和duncan 1998)是目前已知的可导致抑郁症状的其

他抗癫痫药物。因此,尽管一般此类精神症状作抗癫

痫药的副作用处理,发生率比较小,但是还应值得临

床医师用药后仔细观察。以免出现严重精神症状而导

致不良后果。

(四)癫痫与精神障碍间的共病机制

thome—souza等[1oj报道在儿童和青少年(4 18

岁)癫痫患者中抑郁症和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最常

见的精神障碍问题,抑郁症共病率为36.4%、注意缺

陷与多动障碍(adhd)共病率为29.1%,且年龄因素

是儿童癫痫患者并发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青少年癫

痫患者并发抑郁症的主要因素(p<0.0001)。espie等

报道1/3的癫痫和智能障碍患者满足某些精神障碍的

诊断标准,特别是情感障碍和神经症。cyriae等i 习报

道在对106名癫痫患者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观察、评

估之后发现,45名患(42.45%)者满足精神障碍的诊断

标准,器质性抑郁症名列首位(16.98%)。其次是认知

功能障碍(11.32%)和烟草依赖(8.49%)。stefansson等

i 31报道的研究数据表明当精神症状出现在癫痫残疾

患者身上时比出现在其他类型残疾患者身上更容易

发生精神障碍。

众多实验数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5一羟色胺和

去甲肾上腺素的递质转运同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

密切相关.而且是抗抑郁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 4】且

目前已知这些变化可以在一些动物癫痫模型上表现

出加重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增加癫痫发作频率。旧

阻断5一羟色胺和/或去甲肾上腺素重吸收的抗抑郁药

物能够对基因位点白鼠(cepr一3和gepr一9)、【 7j基

因癫痫小鼠、(tsl狒狒[tgl表现出抗癫痫发作效应。这些

效应同样被证实出现在非基因位点猫、 兔【z l和恒河

猴 中。因此,此类观察结果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抑郁

症和癫痫之间存在某种密切联系。

癫痫与精神障碍的共病问题一般容易为广大学

者所理解、接受,但是能否做为一种发病机制而提出

则有待讨论、认同,毕竟两者问的关系在分子遗传水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3卷(第1期)

平、递质改变水平等具有说服力的细节问题上还没有

得到证实,彼此间究竟如何相互影响并导致先后或同

时发病目前还不能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但是

从以上多位学者的研究数据看.癫痫与精神障碍的共

病率基本一致,癫痫人群中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比正常

人群偏高,这能否说明癫痫与精神障碍两者之间共病

机制的存在呢? 目前尚无研究证实。

(五)社会心理因素诱发精神障碍

由于长期以来癫痫被视为一种难以启齿、很不光

彩而被人们歧视的疾病。在找工作、交友、结婚等方面

都面临窘境,这让绝大多数患者常常产生羞耻感,因

此他们会竭力隐瞒他们的病情及服药的情况,结果就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长期不坚持有效剂量的正规治疗

导致疾病的迁延、恶化,发作频率增多。严重程度加

重,以至于在许多不恰当的场合如社交场合等突然发

病,让亲眼目睹癫痫发作的正常人感觉很恐怖,并进

一步加深对癫痫患者的孤立、歧视程度。这样癫痫患

者就更不愿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例如与人约会、外

出、参加会议、发肓等等,心里压力大。惶惶不可终13,

闭门自锁,社会功能退缩,极易发生精神障碍。

1984年美国学者porter曾提出:“癫痫患者在社

会生活中,如工作、学习和文娱方面被社会容纳和适

应的程度,是衡量癫痫患者所获健康程度的真正标

准。”gillham的研究表明单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效果

不如结合心理治疗的效果好。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心

理因素在癫痫患者的治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辅以心

理治疗干预癫痫患者的心理状况可能避免诱发精神

障碍。

三、诊断标准

在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主要采用《中国精神障

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一3),其标准如下:

(一)ccmd-3中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符合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有原发性癫痫的证据;精神障碍的发生及其病程与癫

痫相关。

【严重程度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分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类病程,前者

有突然性、短暂性及反复发作的特点;后者(如分裂症

样障碍、人格改变或智能损害等)为迁延性病程

【排除标准】:排除感染或中毒所致精神障碍,需

注意它们可产生继发性癫痫;排除癔症、睡行症、精神

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2j

(二)诊断注意事项

在诊断时首先要确定病人的主诉是不是癫痫发

· 71 ·

作。当确定是癫痫发作时,要进一步判定癫痫发作的

类型,接着还要确定病人是否有一种以上的癫痫发作

类型。[231

在医疗实践中脑电图是最常用的辅助检查项目.

几乎已成例行性检查。它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在发作间

歇期能记录到癫痫特异波,以作诊断癫痫发作类型的

重要参考。此外也可反应脑功能是否有广泛性或局灶

性的异常。但是尽管脑电图有助于诊断,但在首次检

查时将近有一半的病人并没有预期的异常发现。所以

有时候需要睡眠脑电图检查,睡眠诱发可以大大地提

高癫痫特异波出现的阳性率。i231

此外根据情况还可以做脑功能定位检查,如单光

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

断层扫描(pet)。

四、临床表现

(一)发作前精神障碍

发作前精神障碍主要指部分病人在癫痫发作前

出现焦虑、紧张、易激怒、冲动、抑郁、淡漠或一段时间

的愚笨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胃纳减退、面色苍白、

潮红及消化不良等前驱症状。由于发作前数分钟、数

小时或数天即有相同的症状出现.使病人感到发作即

将来临,称之为前驱症状,目前对这一现象发生的机

制尚未阐明。过去在发作前称之为“先兆”(aura)的症

状可以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精神障碍,如情感认知方面

为表现的感觉性症状。“先兆” 必须与前驱症状相鉴

别,后者系在发作前数小时或数天内的症状,而“先

兆”实际上已经是临床发作的开始。病人的意识可能

存在回忆并加以描述。[231

(二)发作时精神障碍

发作时精神障碍主要是精神性先兆、自动症和短

暂错乱状态。精神性先兆是紧接在癫痫发作前数秒或

数分钟的精神性发作,也常在意识未完全丧失的癫痫

发作中出现。自动症是癫痫放电本身所致的一种行为

障碍,患者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处于癫痫发作时

的朦胧状态,在意识水平下降的同时出现脱抑制症

状,表现为自动症。通常自动症还有两种特殊表现形

式,即睡行症和神游症。短暂错乱状态是癫痫患者复

杂性发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意识

障碍也程度不一,可以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也可完全

不认识周围环境,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发作突然,一

般发作持续1至数小时,长者可达1周。【 】

(三)发作后精神障碍

发作后精神障碍通常出现于1次或数次癫痫发

作之后,是癫痫发作后的一种残余症状。除失神发作

· 72 ·

和单纯局部性贾克森氏癫痫外的其他类型癫痫发作

后均可出现。其特点是在意识水平降低的背景上。伴

有精神错乱和原始反应。轻微刺激便可引起攻击行

为。一般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失神持续状态或

复合症状部分性发作持续状态等非抽搐性发作,有的

可达数天或数周。f 1

(四)发作间期精神障碍

发作间期精神障碍指精神症状出现于癫痫发作

的间歇期,包括癫痫性精神病、癫痫性情感障碍、癔症

发作、智能障碍、人格障碍和障碍等类型。患者

可出现精神分裂症的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可有精

神分裂症的原发和继发症状,某些患者若没有癫痫发

作则很可能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癫痫患者情感障碍常

突然出现,无任何诱因,表现为焦躁、苦闷、易怒、恐

惧,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不满意,挑剔、怨天尤人。严

重者表现残暴凶狠,出现攻击行为,此外部分患者还

出现病程较长的抑郁症和躁狂症。癫痫患者出现人格

障碍主要见于颞叶病变者,并不具备特殊性格类型,

但是患者因患病造成的社交受限及人际交往、就业困

难等等社会心理因素可能在人格障碍的形成中起重

要作用。f 1

五、在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的现状

在实际工作中.司法精神病学专家可能经常要对

一起暴力刑事犯罪行为是否由癫痫发作引起而提供

专家证词。因为从医学角度讲,暴力或攻击可

能作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一种症状而出现,所以很

多辩护律师往往通过癫痫发作的辩护达到为其当事

人进行无罪辩护的目的。可见,关于癫痫所致精神障

碍的鉴定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复杂,鉴定结论可能

不统一。存在争议的地方颇多。

(一)癫痫患者的人格与智能问题

过去曾错误地认为慢性癫痫病人最终不可避免

要导致人格改变和智能衰退。实际研究表明多数癫痫

病人都能过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活,三分之二的病人

并无严重的精神及智能障碍。只要能得到及时而正确

的诊断和治疗,多数癫痫病人的预后良好。病因方面

大部分都没有合并存在的器质性脑损害。智能及精神

是好的。仅一小部分合并有器质性脑损害或频繁的发

作长期得不到控制的病人可伴有智力和精神方面的

障碍,特别是难治性癫痫合并智能和心理障碍较多。

癫痫所致人格改变的发生率。目前报道尚不一

致。有人认为只有少数患者,而且大多系慢性和严重

的病例才有这种人格改变。人格改变的原因.迄今尚

不清楚。有人认为这是由于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所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3卷(第1期)

致,但这个解释难以被多数试验及临床观察所证实。

许多学者认为癫痫频繁发作,尤其是全身强直——阵

挛性发作,引起脑结构的病变,以阿蒙角的损害较为

可能。这种器质性损害本身以后又可产生局限性癫

痫、智能缺陷或情感及性格的改变。penfield和jasper

指出,无论是成人或儿童,广泛病灶引起的癫痫特别

容易伴发智能衰退及人格改变。

据近代许多学者的临床观察表明仅少数癫痫患者

出现智力低下,出现痴呆的更少。lennox报道1905例

癫痫患者中,智力有轻度低下者占22%。中度低下者占

12%,严重低下者占2%。因此约有2/3患者的智力正

常,l厂7患者的智力明显低下。一般认为癫痫患者的发

病年龄越早,全身强直—— 阵挛性发作越频繁,尤其是

伴有颞叶癫痫发作者,越容易出现智力衰退及人格改

变。有的患者智力低下较轻,当发作控制后可以逐渐恢

复。严重者多系进行性衰退,可发展为痴呆。

因此,在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工作中若有明确证据

支持癫痫的诊断,本资料可作为鉴定癫痫所致人格改

变和智能障碍的主要参考理论依据之一。

(二)癫痫与犯罪

早期研究发现,认为暴力犯罪很多与癫痫有关,

然而没有以后研究结果的支持。事实上在被拘押的犯

罪嫌疑人或服刑的罪犯中,有较多人出现癫痫发作。

treiman和delgado-escueta(1983)和treiman(1986)均

证实,被判定有罪的犯罪分子比正常人群发生癫痫的

患病率更高。gunn和他的同事们在英国监狱系统进行

的一系列癫痫研究也证实。与没有被羁押在监狱中的

人群相比,癫痫在监狱中人群的发病率增加了二到四

成。随后的研究(gunn和bonn 1977)发现监狱人群中

的癫痫患病率(0.87%和0.88%)差不多是英国普通职

业学院调查癫痫患病率数字0.45%的两倍(1960)。几

项美国的研究(novick等,1977; kingh和young,

1978;北卡罗琳娜癫痫医学中心1977)也调查了监狱

人群中的癫痫患病情况并观察到癫痫患病率在1.8%

和1,9%之间。比hauser和kurland(1975)报道的明尼

苏达州罗彻斯特市癫痫患病率0.59%的3倍还要多。

然而,大多数英国和美国监狱的癫痫患病率几乎

同那些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社区的癫痫患病率相似。同

时在阿拉巴马州(hollingsworth 1978)、英格兰(brewis

等1966)、冰岛(gudmundsson 1966)、哥伦比亚(gomez,

arciniegas和torres 1978)等地发现有相似的癫痫患病

率存在。这样一种癫痫和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关系可

以解释为何在犯罪和服刑人群中有较高的癫痫发病

率存在。kingh和young(1978)观察到一些癫痫的病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3卷(第1期)

因学因素在贫困的乡村人群中更广泛存在,包括得不

到父母关爱和较高头部外伤的发生率。因此,这些数

据都显示癫痫同暴力或犯罪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关

系。服刑人员的癫痫患病率增加二到四成很可能反映

出了癫痫在经济状况糟糕的乡村人群中的患病率.而

不是癫痫患者的犯罪频率增加了 [251

国内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过去

收集的鉴定资料,一般认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犯罪

率比常人高很多,且手段残忍,对社会带来的危害较

大。郭沛英(20__)在122例精神病患者凶杀案司法鉴

定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有55例,占50%,其次是

癫痫性精神障碍有17例,占14%。[z61

国内关于癫痫患者犯罪率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及进一步详细研究文献尚缺乏。

(三)应用标准

在确认一起暴力犯罪行为是否是癫痫发作导致

的结果时,该采取什么标准衡量呢?18位参加国际癫

痫联合会工作的神经病学专家就暴力性攻击行为和

癫痫提出了下面5项相关参考标准(delgado—escueta

等,1981).而且已经被treiman i27]和delgado—escueta

修改过(1983):(1)至少由1位癫痫病>文秘站:

专家确定癫痫的诊断:(2)癫痫自动症的出现应该有

病史和脑电图电视闭路系统记录可查;(3)癫痫自动

症中的攻击的出现应该在癫痫发作的视频记

录中得到证实.而且癫痫发作的模式也应该用脑电图

记录;(4)攻击性或暴力应该具有像病史中记

录的患者一贯癫痫发作特点。该行为发生突然且不受

外界刺激的影响。若有除非是受抑制。而且应该是短

病程、不完整、未证实的,具有复杂部分性典型发作的

其他特征;(5)临床认定应该由欲证实该行为可能是

癫痫发作的一部分的神经病学专家做出。在做出这样

一种认定时.神经病学专家应该考虑该行为是发生在

已知的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之后,还是该行为过于复

杂而在当时本不能由反复考虑癫痫自动症的一个人

做出认定。[251

以上标准要求太高,目前国内许多鉴定机构都难

以做到,只能供同道们参考。

(四)刑事责任能力鉴定

我国刑法第l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

者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

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责令他的亲属或

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

制医疗。间歇期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

· 73 ·

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

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

任”。[281刑事责任能力又称责任能力.指个体对自身

行为的性质、意义及后果的认识,能够认识及控制自

己的行为。而责任能力评定是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的

核心工作,因此目前全国普遍采用被全国司法精神病

学界同行所认同的“三分法”原则,即无责任能力、部

分责任能力(减轻或限制责任能力)、完全责任能力。

判定责任能力,必须具有两个标准:一是医学标准,指

被鉴定者患有符合国际或国内医学诊断标准的精神

疾病;二是法学标准,被鉴定者在实施违法行为时丧

失辨认和控制能力。两个标准缺一不可,前者是判定

有无责任能力的前提条件。后者是说明有无责任能力

的必备要件。

(五)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司法精神病学鉴

定多采用门诊鉴定模式,根据被鉴定者的癫痫病史及

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诊断。如有必要,在有条件的单位

应对被鉴定者住院观察癫痫发作类型及行为表现并

录像在案,为日后重复鉴定、出庭做证等提供事实依

据。我国司法精神病学鉴定领域目前尚缺乏对癫痫所

致精神障碍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有待各位同仁共同努

力来完善发展。笔者认为应与神经病学专家密切合

作、交流以致力于及时发现并有效治疗、控制癫痫患

者的精神症状.避免症状恶化或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从源头予以遏制。降低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生率。

在进行鉴定时如何科学、准确、快速地鉴定被鉴定者

的癫痫发作与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之间是否存在因

果关系.其因果关系强度如何,如何做到更多地收集

患者的病史资料以便对当事人更加科学、客观地做出

鉴定结论,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六、小结

据全国脑血管防治办数据(20__)显示:我国人群

癫痫的终生患病率为7‰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全国实际患病人数约800万。而癫痫与癫痫所致精神

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目前尚无定论,可能会增加司法

精神病学鉴定中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在鉴定中必须

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法接受委托实施鉴定。癫

痫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采用《中国精神障碍

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一3),并应根据临床表

现做出诊断。癫痫与人格、智能、犯罪的关系亦存在争

议。目前尚无具有说服力的科学调研数据证实。

参考文献

【l】何及主编.癫痫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

『2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第3

. 74.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3卷(第1期)

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__.47—48 crit rev neurobiol。1999,13:317—356

【3】张江生.74例癫痫样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析[j】.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61 jobe pc,pieehioni al,chin l,role of brain norepinephrine in audio-

1980,6(1):38 genie seizures in the ratij1.j pharmacol exp ther,1973,184:1~10

【4】王勇.癫痫性精神障碍52例i晦床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1999;12 [171 yah qs,dailey jw,steenbergen jljobe pc.anticonvulsant efect of

(2):138 enhancement of noradrenergic transmission in the superior collicuhs

l5】刘慧敏,张玉海。王文安 .癫痫性精神障碍9o例i临床分析ij].山东精 in genetically epilepsy—prone rats(geprs):a microinjection study[j].

神卫生。20__,14(2):126 brain res。1998,780:199—209

【6】方舟,陈天和-癫痫性精神障碍240例i晦床与脑电图分析叨.临床神 [181 lehmann a.audiogenic seizures data in mice supporting new theo-

经电生理学杂志。20__。10(4):229 ties of biogenic amines mechanisms in the cetral nervous system 叨.

【7】吴向平。高树贵.74例癫痫性精神障碍的i晦床特征【j】.现代实用医life sci,1967,6:1423~1431

学,20__,16(2):104 [191 meldrum bs,anlezark gm。adam hk,et a1.anticonvulsant and

[81 slater e。beard aw。glitheroe e.the schizophrenia-like psychoses proconvulsant properties of viloxazine hydrochloride:pharmacological

of epilepsy[j].br j psychiatry,1963;109:95~150 and pharmacokineric studies in rodents and the epileptic baboonⅱ】.

[91 renato luiz marchetti,andrea de fatima horvath marques,et a1. psychopharmacology(berlin),1982,76:212-217

clinical aspects of epileptic psychosis in brazil[j1.eeilepsy&be一 [2o1 pole p.schneebergher j,haefely w.efects of several centrally active

havior,20__,4:133~141 drugs on the sleep-wakefulness cycle of cats【j】.neuropharmacology,

[101 thome-souza s,kuczynski e,assumpcao f jr,et a1.which factors 1979,1 8:259~267

may play a pivotal role on determining the type of psychiatric disor一 [211 piette y,delaunois al,de shaepdryver af,heyman c.imipramine

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epilepsy? lj】.epilepsy& be— and electroshock threshold叨. arch int pharmacodyn th er,1963,

havior,20__,5(6):988~994 144:293

【l1】 espie ca,watkins j,curticc l,et a1.psychopathology in people [221 yanagita t,wakasa y,kiyohara h.drug-dependence potential of

with epilepsy an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an investigation of potential viloxazine hydrochloride tested in rhesus monkeys. pharmacol

explanatory variables[j].j neurology,neurosurgery psychiatry,20__, biochem behav,1980,12:155—161

74(11):1485~1492 [231 沈渔村主编.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__.

[121 cyriac n,sureshkumar pn,kunhikoyamu am。et a1.social factors 271~277

and psychopathology in epilepsy[j].neurology india,20__,5o(2): [241 江澄川,俞丽云,洪震主编.颞叶癫痫【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53~157 20__.181—182

[1 31 stefansson sb.olafsson e.hauser wa.psychiatric morbidity in [251 david m,treiman md.aggressive behavior and violence in epilepsy:

epilepsy:a case controlled study of adults receiving disability bene— guidelines for expert testimony [ai.in;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fitb叨.j neurology neurosurgery psychiatry,1998,64(2):238-241 forensic psychiatry[c].richard rosner,chapman&hall,ed.new york,

【1 4] musselman dl,dcbattlsta c,kaplana ni,et a1.biology of mood dis一 1994;455~456

orders[a].in:schatzberg af,nemerof cb.textbook of psychophar- 【26】郭沛英.122例精神病患者凶杀案司法鉴定结果分析叨.山东精神

macology[e1. 2nd ed.am psychiatric press,washington,dc,20__. 医学。20__,18(2):97

549~588 【27】treiman dm.epilepsy and violence:medical and legal issues【j】.

第7篇:神经病学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脑微出血;认知障碍;磁共振成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b)-006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cerebral micro-bleeds on cognitive impair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4,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Zhuozhou Hospital, 155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MB group (81 cases) and non-CMB group (74 cases), accoding to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or not. The cognitive impairment were assessed and compared by the MoCA scale inspection on the acute phase and after treatment 6 months respectively on th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Results The MoCA scores of CMB group at acute phase and after treatment 6 month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non-CMB group (P < 0.05), and the scores after treatment 6 months were lower than those at acute phase (P < 0.05). The MoCA scores of different grades of CMB patients were different, grade 1 (32 cases) > grade 2 (35 cases) > grade 3 (14 cases) (P < 0.05). The scores of CMB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6 months were lower than those at acute phase (P < 0.05). General MoCA scores and the scores of visualization/executive, name, abstract, orientation. after treatment 6 months had neg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grade of CMB (P < 0.05), general MoCA scores and the scores of visualization/executive, name, memory, attention, abstract, language, orientation calculate had neg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grade of CMB (P < 0.05).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CMB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an lead to significant cognition disorders. CMB was more serious, the cognition disorders will be more serious. And with the extension of time, cognition disorders in patients with CMB will aggravate.

[Key word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erebral microbleed; Cognition disorder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以微小出血和血管周围含铁血红素沉积为主要特征,是脑内微小血管病变所致的脑实质亚临床损害[1]。随着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技术的提升,临床检出CMB的能力进一步提高[2]。研究证实CMB是引起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发生脑出血和认知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对多个认知域造成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3]。本研究通过对81例出现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以及发病6个月后的认知功能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和预防CMB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客观依据和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涿州市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55例急性脑梗死伴脑微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有关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经CT或MRI证实。经SWI检查,确诊CMB阳性患者81例,CMB阴性患者74例。按照CMB检查结果,将其分为CMB组与非CMB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5]:①18~75岁的脑梗死患者;②首次发生脑梗死;③发病72 h内入院治疗;④一般情况良好,能配合进行量表测试;⑤预计生存期>180 d;⑥脑梗死体积小于4.0 cm3。⑦患者或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6]:①颅脑手术史、脑外伤、脑肿瘤、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重症糖尿病患者;②伴有意识障碍、失语、严重视听障碍,不能完成量表检查者;③患有痴呆或伴有抑郁症、谵妄、精神病等精神障碍患者。

1.3 方法

1.3.1 头颅MRI对患者脑梗死评价 选择西门子公司1.5T磁共振对所入选患者行头颅MRI检查,同时进行磁共振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测定,严格按照核磁成像记录脑梗死灶的部位、数量和大小。CMB阳性[7]:SWI序列上直径2~5 mm的圆形或卵圆形均匀信号减低区,周围无水肿及占位;排除苍白球钙化、脑内小血管流空影及铁沉积所致的低信号。根据CMB数量,将CMB阳性患者分为0级(无)、1级(1~2个)、2级(3~10个)和3级(≥10个)[8]。

1.3.2 认知功能评价 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9](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所有患者急性期、治疗后6个月时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MoCA包括视空间/执行、命名、记忆、注意、抽象、语言、定向、计算,共30项,每项1分,总分30 分,对受教育年限在12年及以下的被测试者加1 分,评分≥26分为认知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梗死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脑梗死灶发病部位、脑梗死病灶大小及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急性期及卒中后6个月MoCA评分结果比较

脑梗死急性期(72 h内)CMB组MoCA总分明显低于非CMB组(P < 0.05),进一步研究显示:CMB组在视空间执行、命名、抽象和定向得分上明显低于非CMB组水平(P < 0.05)。治疗6个月后,CMB组MoCA总分、各项得分均低于非CMB组(P < 0.05);CMB组MoCA量表总分、命名、记忆、注意、语言、定向及计算各项得分均低于急性期(P < 0.05),视空间执行、抽象得分高于入院时(P < 0.05);非CMB组MoCA总分及除计算外各项得分均高于急性期(P < 0.05)。见表3。

2.3 不同脑微出血分级患者不同时期MoCA总分比较

经SWI检查,81例CMB患者中1级32例,2级35例,3级14例。三组患者卒中急性期MoCA总分1级>2级>三级(P < 0.05),卒中后6个月MoCA得分1级>2级>3级(P < 0.05),同组患者治疗前后MoCA总分均呈现下降趋势(P < 0.05)。见表4。

2.4 CMB分级与MoCA评分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脑微出血分级与急性期MoCA总分及视空间执行、命名、抽象和定向评分呈负相关(P < 0.05);卒中后6个月MoCA总分及空间/执行、命名、记忆、注意、抽象、语言、定向、计算子项目指标均与患者CMB分级呈负相关(P < 0.05)。见表5。

3 讨论

研究发现CMB尽管未对患者脑组织形成占位性损害,但仍可导致病变周围脑组织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组织代谢紊乱,导致神经元细胞凋亡并容易引发腔隙性脑梗死灶,出现神经性及血管性认知损害[10]。

MoCA量表是目前广范使用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量表[11]。本研究使用MoCA量表分别对存在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未出现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卒中后6个月进行认知障碍测试,结果显示:存在CMB的急性脑梗死患者MoCA总分及视空间执行、命名、抽象和定向4个子项得分均明显低于未发生CMB的急性脑梗死患者(P < 0.05),说明脑微出血在脑梗死急性期就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可能与脑微出血病灶通过对脑皮质甚至深部脑组织形成微小破坏,导致脑组织神经纤维、神经传导通路等受到损伤,同时由于脑组织局部出现慢性缺血缺氧,血液灌注不足,进一步加重神经功能的损害,并引起脑组织特定区域功能损害,表现出多个认知领域的异常或障碍有关[12-13]。本研究出现的视空间执行、命名、抽象和定向异常可能与所选患者脑组织出现CMB的部位有关(P < 0.05),研究已证实对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定向能力、注意力出现异常的脑组织损害部位多集中额叶,而严重注意缺陷患者多数考虑额叶皮质、皮质下环路受损[14-16]。存在CMB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卒中后6个月,其MoCA量表总分与8个子项目评分均低于急性期(P < 0.05),且得分明显低于未发生CMB的患者(P < 0.05),证实CMB的确能引起或加重患者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是认知障碍的独立预测指标[17]。本研究通过对CMB不同分级MoCA得分分析发现出血点越多的患者急性期以及卒中后6个月MoCA得分越低,与Patel等[18]提出的CMB数量与认知功能评分呈负相关的结论一致。本研究通过CMB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脑微出血分级与急性期MoCA总分及视空间执行、命名、抽象和定向评分呈负相关,卒中后6个月MoCA总分及空间/执行、命名、记忆、注意、抽象、语言、定向、计算子项目指标均与患者CMB分级呈负相关,提示CMB急性期脑微出血数量越多,视空间执行、命名、抽象和定向4个认知域评分越低,认知损害越严重;CMB出血数量越多,患者认知障碍程度越重,预后越差,与张晓燕[19]的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发生CMB以及发生数与急性脑梗死患出现认知障碍高度相关,临床应高度重视CMB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及早发现脑微出血患者的认知障碍,需要积极防治。本研究由于数据有限未进一步对脑微出血的部位进行详细分类,今后将继续收集相关数据,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 Singh AS,Atam V,Yathish BE, et al. Role of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in ischemic stoke as an inflammatory marker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J]. J Neurosci Rural Pract,2014,5(1):40.

[2] 田成林.脑微出血:共识、困惑与研究方向[J].中国卒中,2015,10(10):819-822.

[3] Cheng AL,Batool S,McCreary CR,et al.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is more reliable than T2*-weighted gradient-recalled echo MRI for detectingmicrobleeds [J]. Stroke,2013,44:2782-2786.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5] 刘远洪,梁金花,马娜,等.脑微出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2014,17(14):48-52.

[6] 任海燕,陈旭.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3):280-283.

[7] 肖桂荣,孙新芳,王赵伟.脑微出血磁敏感加权成像检出情况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1):2532-2535.

[8] 张慧萍,陆强彬,朱祖福,等.脑微出血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J].江苏医药,2015,41(2):155-157.

[9] 沈为林,李洪波,王梦迪,等.MoCA在脑微出血患者认知损害评估中的临床意义[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21):2843-2844.

[10] Cordonnier C,van der Flier WM. Brain microbleeds and Alzheimer's disease:innocent observation or key player? [J]. Brain,2011,134:335-344.

[11] 刘顺达,高娟,张华,等.脑卒中急性期应用MoCA预测中期认知损害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2016,3(3):22-24.

[12] Charidimou A,Kakar P,Fox Z,et al.Cerebral microbleeds and recurrent stroke risk: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isch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cohorts [J]. Stroke,2013,44(12):995-1001.

[13] 邹兴军.脑出血微创手术联合置管吸引手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22):1868-1870.

[14] 曾倩,李光勤.脑出血预后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2-34.

[15] 徐春霞,任桂荣,梅彤林,等.心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的改善作用[J].河北医学,2015,21(9):1420-1423.

[16] Werring DJ,Gregoire SM,Cipolotti L. Cerebral microbleeds and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J].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2010,299(1/2):131-135.

[17] 邸明明,石富铭,陈书阁,等.脑微出血患者的认知状况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2015,13(9):78-79.

[18] Patel B,Lawrence AJ,Chung AW,et al. Cerebral microbleeds and cognition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small vessel disease [J]. Stroke,2013,44(12):356-361.

第8篇:神经病学研究方向范文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石龙人民医院,广东东莞 523326

[摘要] 目的 探讨双额叶重度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的手术治疗。 方法 选择该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经CT确诊为双额叶重度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患者32例,根据患者的CT结果及临床表现,应用单侧去骨瓣减压术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手术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1年后结果显示,32例患者中存活28例,死亡4例,死亡率为12.5%;其中单侧去骨瓣减压术死亡1例,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死亡1例,呼吸衰竭死亡1例,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根据GC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良好12例(37.5%),轻残11例(34.38%),重残3例(9.38%),植物生存2例(6.25%),死亡4例(12.5%)。 结论 双侧额叶重度脑挫伤患者往往临床表现比较隐匿,病情进展快,应及时根据手术指征采取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双额叶重度脑挫裂伤;脑疝;手术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a)-026-02

[作者简介] 张代龙(1971.3-),男,湖北人,研究生,副主任医生,研究方向:神经外科。

由于额叶为脑功能相对的“哑区”,受伤早期患者意识障碍相对较轻,因此,双额叶脑挫裂伤不容易引起医生及患者家属的重视,往往延误治疗[1]。由于特殊的解剖部位,随着脑水肿的逐渐加重,极易发生中央型脑疝,导致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甚至死亡[2-3]。该研究为探讨了双额叶重度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的手术治疗,该研究选取该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经CT确诊为双额叶重度脑性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经CT确诊为双额叶重度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5~62岁,平均年龄(41.8±8.3)岁。车祸伤15例,钝器击打伤8例,滑跌伤2例,坠落伤4例,其他3例。伤后至入院时间1~10 h,平均(8.4±1.2)h。

1.2 临床表现

意识清楚、头痛、恶心、呕吐18例,意识模糊14例,浅昏迷7例,昏迷4例,深昏迷2例,去脑强直1例。21例患者初期意识障碍不明显而后出现意识障碍,5例伤后即出现原发性昏迷,6例存在中间清醒期随后昏迷。瞳孔单侧散大9例,双侧散大6例,肢体偏瘫12例,脑膜刺激征阳性19例,锥体束征阳性15例。GCS评分:3~8分7例,9~12分19例,13~15分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适应证,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急诊行手术治疗。

1.3 CT检查

伤后患者急诊CT检查显示,广泛双额叶脑挫裂伤,双额叶底部或双额叶内有斑片状挫裂伤灶或高密度出血灶,伴有高密度多发性小血肿25例,其中硬脑膜外血肿7例,硬脑膜下血肿18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双侧侧脑室额角、环池、鞍上池、第三脑室、四叠体池、基底池受压缩小甚至消失,中线无明显移位。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少量薄层硬膜下血肿8例,伴有额部硬膜外血肿3例。

1.4 手术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冠状切口开颅手术治疗,单侧去骨瓣减压术11例,双侧去骨瓣减压术17例,标准去大骨瓣减压4例,术中清除血肿及坏死脑组织病灶,以充分减压,头皮全层严密缝合。术中对患者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术后嘱患者抬头不超过30°,20%甘露醇注射液125 mL静脉滴注,3次/d。术后电话随访1年,观察治疗效果。

1.5 评价标准

根据GCS评分评价标准,①良好:成人能正常工作、学习;②轻残:生活能自理;③重残:生活需他人照顾;④植物生存。

2 结果

术后随访1年后结果显示,32例患者中存活28例,死亡4例,死亡率为12.5%;其中单侧去骨瓣减压术死亡1例,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死亡1例,呼吸衰竭死亡1例,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

根据GC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良好12例(37.5%),轻残11例(34.38%),重残3例(9.38%),植物生存2例(6.25%),死亡4例(12.5%)。

3 讨论

目前,随着车祸、意外伤害等事故的频发,脑挫裂伤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双额叶挫裂伤的患者在受伤初期多神志清醒或嗜睡,无明显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一旦发生中央型脑疝,病人立即陷入昏迷状态,甚至呼吸、心跳骤停而死亡[4]。双侧额叶挫伤的脑组织可以导致严重的脑水肿或脑内血肿形成,颅内压急剧升高,同时压迫脑中线结构并使之向下移位,导致中央脑疝的形成[5]。中央型脑疝逐渐发展,可以造成严重的颅脑损伤的临床症状[6]。结合CT检查结果、患者Homer征,以及初期意识障碍不明显,而后意识障碍加重、瞳孔的变化则可以确诊[7]。该组患者21例患者初期意识障碍不明显而后出现意识障碍,5例伤后即出现原发性昏迷,6例存在中间清醒期随后昏迷。瞳孔单侧散大9例,双侧散大6例,因此,在选择治疗时,不能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血肿大小等来选择方案及时机。患者在保守治疗期间,应每日行CT复查,如患者意识障碍逐渐加重,瞳孔发生变化,GCS评分下降,CT示颅内血肿增大,水肿明显,脑室、脑池及额角由于受压明显变小甚至消失,则应立即行手术治疗[8]。该组患者均于全麻下行开颅术,选择术式根据以下原则:先处理血肿较大一侧,单侧血肿>30 mL者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双侧血肿等大的患者,为防止清除一侧血肿后另一侧血肿继续发展,故应对双侧血肿同时处理,采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该组采用单侧去骨瓣减压术11例,双侧去骨瓣减压术17例。该组术后随访1年后结果显示,32例患者中存活28例,死亡4例,死亡率为12.5%;其中单侧去骨瓣减压术死亡1例,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死亡1例,呼吸衰竭死亡1例,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根据GC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良好12例(37.5%),轻残11例(34.38%),重残3例(9.38%),植物生存2例(6.25%),死亡4例(12.5%)。陈晋等[4]也观察了37例重度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的治疗方法,结果显示良好17例,轻残14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果与该次结果相一致,提示,对于该类患者必须采取尽早手术,必要时可以去骨瓣减压,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对于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未达到手术指征需要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要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放宽手术指征,及时采取手术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术中要做到充分减压,使疝下的脑组织及时复位,术后采取正确的辅助治疗方法,可取的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青峰,王国芳,周志国.双额叶脑挫裂伤不同时期去骨瓣减压术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23):65-67.

[2] Dong JR,Cai XJ,Wang B,et al.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for special patterns0ffrontal lobe contusions[J].Chin J Tmumai01,2010,13(1):51-54.

[3] 李鑫,刘少波.单侧开颅大脑镰下切开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附30例报告[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7):427-428.

[4] 陈晋.李玻,郑文明.双额叶重度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的手术治疗[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9,36(5):403-405.

[5] 王飞,冉启山,李航,等.双额叶重度脑挫裂伤的早期救治体会[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7):1127-1128.

[6] 范洪庚.软通道与硬通道介入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综合临床,2010,26(11):1206-1208.

[7] 陈煜.赖润龙,李勇.对冲性前额叶脑挫裂伤诊治策略[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4):1915-1916.

第9篇:神经病学研究方向范文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502-030);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ZZ0808016)

[通信作者]*谢雁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评价方法研究,Tel:(010)64014411-3302,E-mail:

[作者简介]谢迁,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疾病,Tel:13651113797,E-mail:

[摘要]目的:通过真实世界3 719例眩晕住院患者基本数据分析,探讨眩晕发病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04―2011年19家三甲医院信息系统中出院诊断为眩晕的患者一般信息、医嘱信息、合并疾病、诊断信息、与发病节气的关系及治疗药物。结果:眩晕住院患者年龄中位数为59岁,女性 (65.91%)多于男性(34.09%),职业以体力劳动者居多(85.32%),入院病情以一般者居多(81.63%),患者多从神经科收入院(70.34%),住院天数多在8~14 d(46.65%),46.04%的患者住院总费用在5 000元~1万元,73.86%的患者享有国家医疗保障政策待遇。高血压病为眩晕的最常见合并病(20.79%),证候最多的为肝肾阴虚(44.21%),其次为肝阳上亢、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虚证多于实证。2009年眩晕入院率最高的节气是惊蛰(5.21%),2010年入院率最高的节气是雨水(6.14%)。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天麻素注射液(20.55%),使用频率最高的西药为倍他司汀(10.19%),中西药联合用药以天麻素联合西药为最多。结论:真实世界中高血压病为眩晕的最常见合并病,精神性因素也应关注。眩晕与肝关系最密切,发病节气多在春季。天麻素注射液为临床治疗眩晕最常用的中药注射剂,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有优势。临床上应重视中医“天人相应”思想,顺应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变化,辨证防治眩晕。

[关键词]HIS数据库;真实世界;眩晕;中医节气

眩晕是指因清窍失养或邪扰清空而引起的一种病症,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或“眩冒”,“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上虚则眩”,病机不外乎风、火、痰、虚、瘀。国内人群眩晕发病率为0.5%,占耳鼻喉科门诊病人的7%、神经内科就诊的5%~10%,内科、脑外科、骨科、精神病科、眼科等疾病与眩晕关系也极为密切。眩晕也可为某些颅脑重病(出血、肿瘤)的临床症状之一,稍有不慎易误诊误治。其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很多临床医生对眩晕的诊断及治疗尚有一定困难。为了使眩晕病人能够得到有效的诊治、了解真实世界眩晕患者发病规律,选择全国19家三甲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的住院患者信息,对诊断为眩晕的患者(共3 719例)病历进行一般信息、诊断信息、医嘱信息、实验室检查信息等方面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患者数据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基础研究所医院信息系统数据仓库,该数据仓库基于全国20 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HIS系统中患者住院信息构建,主要包括 4 部分内容: 患者一般信息、诊断信息、医嘱记录、实验室检查记录。

1.2纳入排除标准

西医诊断表中提取第一诊断为眩晕,排除住院费用

1.3信息标准化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多家医院,各家医院采纳的标准各不相同,为了便于分析,研究者和计算机数据处理专业人员合作,对数据库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1]处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以及朱文峰第2版《中医诊断学》中脏腑辨证内容,将中医证候分为虚证肝肾阴虚、气血亏虚,实证痰浊上蒙,虚实夹杂风阳上扰。并分别对西医诊断信息和中医诊断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参考药物说明书将数据库中医嘱部分的中西药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结合专业知识对中西药进行合并归类。

1.4分析指标及方法

使用频数分析方法,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住院科室、住院时间、住院费别、合并病、出院中医证型、发病节气及用药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采用关联规则方法统计用药的分布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9.3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基本处理及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采用数据挖掘软件SPSS Clementine 12.0,部分画图采用MS Office excel 2010。

2结果

2.1眩晕患者的一般信息描述

2.1.1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入院病情分布3 719例眩晕患者中,年龄中位数59岁,90岁8人(0.28%)。女性共1 918人(65.91%)多于男性1 447人(34.09%)。职业以体力劳动者居多,共3 173例(85.32%),其次是公务员192例(5.16%)、专业技术人员65例(2.88 %)、军人91例(2.45%)等。入院病情以一般者居多,2 960例(81.63%),其次是急诊入院患者,666例(18.37%)。

2.1.2入院科室及住院天数患者从神经科收入院最多,为2 616例(70.34%),其次是五官科175例(4.71%)、心血管内科165例(4.44%)、康复科98例(2.65%)、中医科64例(1.72%)、急诊科57例( 1.53%)。住院天数在8~14 d的患者数最多,共1 735例,占46.65%,其他依次是住院1~7 d 1 277例(34.34%),15~28 d 604例(16.24%),57 d以上仅11例(0.3%)。

2.1.3住院费用及住院费别46.04%的患者住院期间总费用在5 000元~1万元、其次是1 000~5 000元(36.46%),1万~2万元(14.39%)。73.86%的患者享有国家医疗保障政策待遇(包括医保、外地医保、新农合或公费),仅14.24%患者为自费用药。医保病人比例从2008年(65.49%)、2009年(72.9%)逐年上升到2010年的78.98%,自费病人从2008年的22.50%,2009年14.79%,下降到2010年的11.57%。

2.2合并病特征描述

高血压病为眩晕的最常见合并病,其次为脑梗、颈椎病、脑供血不足、血脂紊乱、冠心病、糖尿病。男性与女性合并病占前3位的相同,均为高血压病、脑梗死、颈椎病。值得注意的是合并焦虑、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患者为236例(3.9%),占第10位,见表1。

2.3眩晕中医证候分析

有出院证候诊断的患者共346例,证候出现最多的为肝肾阴虚,153例,其次为肝阳上亢89例、痰浊上蒙55例、气血亏虚49例。虚证多于实证。

2.4节气与发病趋势

因2004―2007年入院病人数非常少(共132例),2008及2011年入院人数未覆盖全年,仅2009―2010年住院病人数最多,连续性好,每月均有分布,故对农历2009年立春开始至2010年大寒结束间入院的2 431例病例进行发病节气分析。发现2009年眩晕入院率最高的节气是惊蛰,共67人(5.21%),2010年入院率最高的节气是雨水,共68人(6.14%),见表2。

2.5用药情况分析

2.5.1常用中药及西药2 996名有用药记录的患者共使用了43种西药和25种中药。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天麻素注射液,其次为丹红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疏血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使用频率最高的西药为倍他司汀,其次为阿司匹林、桂哌齐特注射液、维生素B6、阿托伐他汀片等,见表3。从药物功效看,中药以活血化瘀药(52.36%)、改善血供药(21.36%)、扩张血管药(6.56%)、清热解毒药(4.68%)及开窍剂(2.56%)为主。西药以扩张血管(17.81%)、维生素(17.01%)、降血压(10.88%)、抗凝(8.53%)、降血脂(8.36%)为主。

2.5.2联合用药1种中药联合西药的治疗方案中,天麻素联合其他西药最为常见。合并使用1种西药前3位的是天麻素注射液分别合并倍他司汀、桂哌齐特注射液、阿司匹林。1种中药合并2种西药使用最多的是天麻素注射液合并桂哌齐特注射液及倍他司汀,1种中药合并3种西药使用最多的是天麻素注射液合并使用阿托伐他汀片、阿司匹林、倍他司汀,见表4。

3讨论

3.1高血压病为眩晕的最常见合并病,临床也要重视精神性因素

在引起眩晕的诸多因素中,一些慢性病与眩晕发生有着显著相关性,患者多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疾病[3],本研究数据结果与之相符。还有1个特点为:高血压病是

除17岁以下组患者外,各年龄组合并病第1位,如果临床上能尽早有效地控制相关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病等的发展,有望减少眩晕的发作。有研究表明精神性因素是眩晕发病的首位病因[4],国外的相关研究也有相似报道 [5]。Kirby等〔6〕证明消极情绪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可影响前庭功能进而诱发眩晕发作。可见精神性因素在头晕的病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占第10位合并病,可能因临床医师对精神疾病认识和重视不足,导致一些患者的躯体合并病得到诊断,而精神疾病未能及时诊断。

有研究表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为眩晕发病第2位病因[7],而本组研究前10位合并病中并无BPPV,一方面原因可能是BPPV多在耳鼻喉科门诊诊断及治疗而未收入院,另一可能原因为目前许多非耳鼻喉科医师对BPPV认识不足,缺乏诊断及治疗经验,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老年人常被误诊为脑供血不足等疾病 [8]。

3.2眩晕与肝关系最密切

本研究数据表明眩晕证候中以肝肾阴虚最多,其次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虚证多于实证。在脏腑上与肝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肾脾,其证候特点符合中医理论。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认识实质上以肝为主,虚、痰、火为其不同表象,密切相关。

3.3眩晕发病节气多在春季

眩晕住院时间与节气的关系鲜有报道,从本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2009―2010年眩晕住院高峰为惊蛰和雨水,皆在春季,提示眩晕发病与节气有一定相关性。提示在临床上应重视中医“天人相应”思想,顺应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变化,注重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辨证防治。

3.4天麻素注射液为临床治疗眩晕最常用的中药注射剂,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有优势

本研究表明天麻素注射液是临床治疗眩晕最常用的中药注射剂。天麻素注射液系中药天麻的提取物,主要作用为平肝熄风、通络止痉[9]。在真实世界中,天麻素注射液应用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中药,医生在用药中,如能按眩晕证候类型针对性地应用相应中药,应更有助于提升疗效。

真实世界HIS数据中,多为中西药合用治疗眩晕,中药以活血化瘀药、改善血供药、扩张血管药、清热解毒药及开窍剂为主。西药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等基础病为主,药理作用主要为扩张血管、抗凝、降血脂、降血压、维生素,配合一定的治晕动、止吐等西药对症治疗。有研究表明中药治疗眩晕对患者生活质量、主要是情感因子的改善优于西药组,而中西药合用组与中药组间无显著性差异[10],说明中药治疗眩晕有西药无法替代的优势。

3.5基于HIS数据研究的局限性

本分析结果来源于HIS数据,反映了真实世界临床实效,因此,基于HIS提供的海量数据信息开展研究,可以保证研究的真实性、客观性,并可发现临床工作中的潜在内在规律[11-13]。但医院的级别和地域分布有一定局限性,而且不可避免存在数据缺失和混杂因素,因此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偏倚,故本文的结论仅供临床医生一定程度的参考与借鉴[14]。

[参考文献]

[1]黎元元,赵敏,谢雁鸣,等.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肾功能影响的临床实效分析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8):303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2012.

[3]刘博,刘,关静子,等.老年眩晕的社区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4 (4):254.

[4]季伟华,邹静,李颖,等.3 270例门诊头晕患者的病因分析[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2009, 6(1):9.

[5]Eck hardt Henn A, Breuer P, Thomalske C, et al. Anxiety disorders and other psychiatric subgroups in patients complaining of dizziness[J].Anxiety Disord, 2003, 17:369.

[6]Kirby S E,Yardleyl.Cognitions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in Ménière′s disease[J].Psychosom Res,2009,66:111.

[7]Kanashiro A M, Pereira C B, Melo A C,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most frequent vestibular syndromes in Portuguese[J]. Arq Neuropsiquiatr,2005,63:140.

[8]刘博.重视外周性眩晕常见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诊治[J].中国卒中杂志,2013,8(5):330.

[9]王耀,李光布,朱启云.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04,12(2):326.

[10]刘红梅,杨霞,司维,等.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9):996.

[11]王永炎,杜晓曦,谢雁鸣,等.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2]杨薇,程豪,谢雁鸣,等. 基于HIS灯盏细辛注射液“真实世界”临床用药特点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8):271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