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美学的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美学;园林景观设计;关系
1 概述
1.1城市美学概述
1.1.1 城市美学概念
城市美学是一门内容涵盖面十分广泛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城市、建筑、大地景观等领域的美学规律。
前面提到城市美学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依据不同,分类也不同,下面我将城市美学大概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的空间形态、建筑景观、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它是一座城市的结构和类型特征的直接表现形式,同时也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历史习俗,反映了该城市的文化特性。
第二是城市精神。城市不是简单的建筑物的组合,更重要的是人的集合,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深厚的历史背景,城市里的每寸土地都承载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不仅仅只出现在教科书中,更反映在有生命、有形体、有质感的城市中。
美的城市除了可以为人们创造连续的、能够使人感受到历史变迁和生活场景变化的文化背景之外,还要为人们创造一个可以从容应对生活的功能背景。大众既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主体,也是城市审美活动、审美关系的主体。他们不但参与城市形态美的欣赏,从优美的城市环境和生活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也参与美的创造。
1.2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概述
1.2.1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理论的基础上,由具有建筑、植物、美学、文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士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意识改造的思维过程和筹划策略。
具体的讲,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景观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
1.2.2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产生发展
园林景观的产生与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密切相关。随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概念,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不断发展和更新。能否创造温馨的意境之美,是21 世纪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主要原则依据,同时也是衡量外部空间环境中的“精神家园”是否优雅的标准之一,其审美性显得日益重要。
1.2.3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园林景观设计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学科,是集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为一体的学科。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对城市景观的精神需求会更加广泛,良好的城市景观会提升人们的精神状态,并产生凝聚力,而且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可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对城市居民的品格、行为、情操的陶冶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城市景观的质量对一个城市乃至该城市地域范围的影响是极为现实和深远的。
1.2.4 城市园林景观的特点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特点在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艺术性和功能性的集合,园林景观对于人们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影响。园林景观也可以作为游览区,这就要求其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园林设计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居住生活的家,不管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中天然的美丽景观,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来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循环。人类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应该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园林建设成以后,人工建造的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与古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统一。
2 城市美学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
城市美学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城市美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其中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包含其中,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处处体现美学的要求,可以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发现其美学特征,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受美学的发展变化的影响。
2.1 城市美学研究范围中包含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美学的研究首先是有关城市形态方面的研究,城市形态的设计建设等很多都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例如,城市与区域规划,也就是区域的景观设计,就是在几百几千上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尺度上设计,梳理它的水系、山脉、绿地系统以及交通等;花园、公园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景观与区域规划和自然景观的重建;城市广场和步行街设计滨水区设计等。
2.2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离不开城市美学
2.2.1 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有美学要求
人们评判一个园林景观设计的优秀与否的重要一点就是这个园林景观能否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当然最好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近些年我国各地陆续建设了很多住宅小区,住宅小区的建设就是属于园林景观设计研究的范围,建造一个居住小区就等于建造一个包括建筑物,道路,水道,设施,树木和花草等在内的一切事物的小世界。居住区景观的构成要素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物质的构成,一种是精神文化的构成.这两大构成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小桥,流水,人家”的环境文化意境提供了居住环境最理想的模式。在小区中,除了住宅楼、休闲广场等以外,如果配以雕塑,可以很好的烘托意境,增加美感。
[关键词]艺术学;美学;分类;标准
二级学科艺术学在国家学科目录上已经存在多年了,目前具有二级学科艺术学硕士、博士授予权的高校也有不少,从数量上看,其增长速度相当快,这也许是“学术成果大发展”的业绩证明。在增长数量的背后自然是大量的研究生,有一个真实的情况是愈是接近年底论文“开题”的时段,部分准硕士、准博士们愈是对二级学科艺术学研究什么内容,如何研究很是心焦。今年底笔者收到他们的一封电子邮件,说他们曾为此“商量”,讨论,并且在检索查看了以往历届“艺术学”博士学位论文,发现绝大多数都是二级学科的非“艺术学”的内容,最后得出结论是:大家都觉得,艺术学论文很难脱离某一个具体的艺术门类来写,如果脱离具体门类来写,纯粹形而上的东西那就变成美学、哲学了。
这让笔者想起2007年《中山大学学报》第2期上就有论者在《艺术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前景》论文中提出:“艺术学与美学并无实质性区别,必将消失于美学之中或重新成为美学的一个部门”。再看作者相关的论辨,知道他的意思并非“艺术学科消亡”,而是目前的“性质”“定位”不当:现在的二级学科“艺术学”定位在一级学科“艺术学”之下,成为“文学”门下,而作者认为应当或将来“必将”要归属于“哲学”门下。笔者认为,哲学、美学自然有纳“艺术学”于其门下的容量,但是这不妨碍“文学”仍保留“艺术学”的空间。理由是从“文学”门下一级学科“艺术学”的角度观察的“艺术”和哲学、美学角度的观察是不一样的,结论也有不同。本文以俄罗斯美学家卡冈对“造型艺术”的分类为例,试释不同之处。
一、艺术学的分类问题
出现上述研究生疑问的原因中,至少有一个是“艺术学”迄今未有成熟的“分类”。“分类”不明,当然研究对象难免交杂不清,研究方向、目标和方法模糊就是必然的了。学术研究,不进则退。我在《艺术学,莫后退》一文中就“分类”问题略作探讨,就是希望证明二级学科“艺术学”还是能“生存”在“文学”门下而已。分类中大概只有“应用艺术学”概念被部分学者采信,其余的都未能引起学人兴趣,没有真正的学术回应。现在则恐怕连“应用艺术学”也不再引起兴趣,因为大概“艺术”一经“应用”,就会被看成不是“理论”的低层次了吧。
我想要探讨问题,先要站稳在“艺术”的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不仅在于对“全部”艺术实践的理论须有所认知,更需要的是对某些门类的艺术实践有所“实践”。正如陆放翁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艺术学”不同于其他纯理论学科的地方就在于“须躬行”,而不是永远的“隔岸观火”。“隔岸观火”可以观其大势,“须躬行”可以避免“隔靴搔痒”的结论。有“切肤之感”,又明其大势,“艺术学”研究才有实质的“莫后退”。
对艺术的分类,不论是对艺术总体内容、还是对某一门类“品种”的分类方面,美学和艺术学的立场不同,标准也不同,结论当然不同。下引俄罗斯美学家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的“造型艺术”分类为例,提出疑惑之处:从这些疑惑之处引入到“艺术学”角度的分类的思考。
在上表中,卡冈把“造型艺术样式”分为5大类:“艺术摄影”和“书画刻印艺术”、“绘画”分为一大类;其他4大类是:“雕刻”、“全景艺术”、“玩具艺术”和“化妆艺术”。他提出:艺术摄影与书画刻印艺术和绘画的接近在于,它在平面上、通过对世界的假定的黑白色再现或者彩色再现而描绘世界。因此,摄影艺术仿佛重复书画刻印艺术和绘画的可能性,不过,它与书画刻印艺术和绘画的区别不仅在于技术手段,而且在于这些手段所产生的对被再现现实的反映和改造之间不同的——直接对立的——相互关系:艺术摄影总是纪实艺术的,而在书刊刻印艺术和绘画中甚至对模特儿的直接再现,也包含着无法排除的使模特儿发生变化的因素,这种变化按照艺术家对模特儿的看法、感觉和理解而产生。从这段引文中可以看到卡网关于“造型艺术”的某些概念和我们已经有了如下歧义。
先看他分出“造型艺术样式”之一的“书画刻印艺术”,在此样式下含三项“品种”:“书刊的书画刻印艺术”、“版画”和“插图”。他也知道这不是20世纪之前的分类,他说:在20世纪以前理论不把书画刻印艺术划分为与绘画和雕刻并列的第三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在“三种最著名的艺术”中,与绘画和雕刻并列的是建筑,而素描仅仅被评价为一切“构造”艺术的基础或者绘画的一个品种。他这里说的“素描”,其实和绘画所说的素描还不是一回事,他说:
素描开始被看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价值,而使它与版画相接近的特点,归根到底许可承认在平面上、在素描的所有技术品种(铅笔、炭笔、钢笔、色粉的素描,以及木版画、金属版画、漆布画等)中的黑白造型和单色造型是造型艺术的特殊样式,称之为书画刻印艺术。他说的素描,就是单色画(黑白依然是单色)。可见,对同一个词汇,美学家和艺术家的理解距离有多遥远,双方如有争论、探讨、研究,也许都在“各说各话”,连基本概念都没有统一的对象——除了一个词汇之外。
按照卡冈的“素描”说,如果只要是“黑白造型”和“单色造型”就是“素描”,就是“书画刻印艺术”,那么,对
如果笔者的记述不错的话,这种“全景艺术”,似乎类似“艺术学”角度所说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的“空间”可以在街头巷尾,可以在市民广场,可以在厅堂、门廊……总之,有足够的“空间”就行。“行为艺术”则除了一定的造型外,也可以有“进行中的情节”,而这个“情节”的参与者可能是行人,也可能是来驱散他们的警察。总之它揉合了一点“时间艺术”的条件。卡冈强调:全景艺术与雕刻和绘画的另一个本质区别在于,如果绘画预定于从一个视点出发的完整知觉,而全雕刻作品预定于视线围绕静止的雕刻的运动,那么,围绕观众的全景造型则定向于从内向外的环形知觉。“从一个视点出发”,包含观者只可能有的“一个视点”和绘画本身的“焦点透视”及非焦点透视的构图,“全雕刻作品”显然即“圆雕”。至于“全景艺术”又有“环形知觉”,令人想到一种“全息电影”和“环形电影”。但他又提出:全景艺术的边缘形式是透景画,透景画在它的视知觉的结构和性质上接近于自己的形态学邻居——透视浮雕。卡冈列出“透景画”品种,不能详明何所指。联系他的相关论述,也许指的是博物馆陈列中普遍采用的虚拟“场景”艺术设计。这是借用电脑技术,利用光学原理合成的有真实“三维空间”的艺术设计,用来表现某种历史上曾发生过的诸如族群迁徙过程或某种手工艺工艺操作流程,如“玉作”、“陶瓷作”、“泥人作”等连贯的过程。在特殊的“橱窗空间”里,完全“纪实”的人物、器物都被按比例缩小,俨然如“小人国”般的“表演”,所以也含有相应的“时间艺术”因素。但是这些在“艺术学”角度看来,统统属于“展示设计”的范畴,上述所有具体内容的呈现手段,都只是“展示设计”指 定的某种“技术”的运用,和“雕刻艺术”没有关系。
卡冈把“玩具”列入造型艺术的一个类,下列“静态玩具”、“活动玩具”两个品种,不知道他的“静态”、“活动”是不是指不能“动”的(如泥偶等)和能“动”(如附发条机械或电控的汽车、飞机之类)的两种玩具的意思?这是出乎“艺术学”研究者的意料之外的。倘若凡有“造型”——不论何种手法、形式——皆可为“造型艺术”,那么“绘画”、“雕刻”、“建筑”都是“造型艺术”;“戏剧”、“电影”里也有“造型”,理应也是“造型艺术”,但若在艺术学分类中以呈现主要艺术效果的“手段”为标准的话,其主要艺术效果并非单由“造型”解决,更多的是音乐、表演、语言、灯光、色彩及镜头特技所起的作用,所以只好说它是“时间艺术”类的“综合性艺术”品种。
玩具则不然,首先是“玩具”的涵盖量巨大,既有平面的,也有立面的。既有芭比娃娃、变形金刚一类的“造型”,也有正方几何体拼图游戏一类的“造型”。即如卡冈列出的“静态玩具”而言,它们也不是艺术家个人完成的终端产品,一样要经过工艺制作过程,并且最重要的是只有“玩”的过程中,“玩具”的艺术功能才彰现出来。从这一点看,分类的标准和前述的“绘画”就不一致了:设定同一种标准应该是“分类”的“游戏规则”,标准不一必然带来逻辑混乱,离分类的要求太远了。
卡冈认为“玩具不仅是独立的艺术现象,而且是儿童的综合创作——艺术游戏——的一种成分。”因此他又提出“造型艺术样式”中还有一项是“化妆艺术”。他说:化妆通过演员的面孔再现完全不同的人——戏剧或者电影的角色——的面孔,从而自己的特殊手段创造类似于造型创作的其他机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因此,对于演员,化妆艺术和木偶艺术原来是二者必择其一的;实质上,木偶本身仿佛是演员的一种“化妆”,是演员用来遮盖自己面孔的假面具。从上文可知卡冈的“化妆艺术”仅指戏剧、电影演员的“化妆”而已,但如果就“化妆”,特别是就“化妆”的“假面具”而言,儿童玩具中就有此类“化妆”物。就其形态说,在未使用前是“静态玩具”,一旦使用又是“动态玩具”,虽然它本身并不动,或只有局部动。此外,戏剧演员会有“假面具”,
“绘画”本身的“描绘”技巧可以独立,因而能够成为非“绘画”的一种表现技能,因此对“绘画”还须加以“定义”。我们可以给艺术学的所谓“绘画”设定三个条件:第一是有主题、有情节;第二是有构图范围;第三是在平面上的静态展示。所以不是有“描绘”的技术形式皆可称“绘画”,如先古时代某些“壁画”、器物上的“画”皆不可当作“绘画”讨论,因为前者缺乏第一、二项条件;后者不符第三项条件:所以它们都是“描绘”技法的运用。此外,现代出现的电视画面、电影画面虽在“平面”上展示,但非“静态”形式,故也不符合“绘画”讨论要求。这样就区分开了“青铜器”、“彩陶”以及附属于器物上的一切“图画”,也就是说,那些附丽于器物的“图画”是在器物装饰艺术中运用了“描绘”的技法而已,本身并不足以成为“绘画”。
[关键词]设计美学;设计美;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16)02-0190-03
设计美学是随着欧洲工业革命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美学学科,它超越了传统哲学美学的范围,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现代工业造型设计、当代艺术在各种领域的设计现象等都是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设计美学是将“美学原理运用到设计领域之中,探索设计美的来源、本质、规律和审美形态、体验、标准、活动、形式以及设计中的一些具体技艺美等问题”[1]7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美学。当今时代激烈的产品竞争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美学由此成为各高等学校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
一、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
通常认为,设计美学是由美学、设计学与艺术学交叉发展而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各种设计美学著作或教材虽然谈到了这种交差性,但皆略而言之。笔者认为,设计美学与三者的关系应详加辨明,这有利于使设计美学具有更加清晰的学科定位。从设计美学与美学的关系看,设计美学的学科属性首先是一门美学学科,设计美学是现代美学的发展与延伸,“是当今美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2]6,但又不同于传统美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的《美学》(Aesthetic)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传统美学属于哲学的范围,它以人类的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尤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有深入探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和黑格尔的《美学》可谓是哲学美学的经典著作。哲学美学是设计美学的基础,设计美学将哲学美学的原理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强调美学原理在现代设计中的指导意义,是美学渗透到技术的结果,可以称之为一种应用美学,因此设计美学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美学理论,而是对设计文化中的美的研究。从设计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看,设计美学实现了艺术与科学、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统一。艺术学是“综合研究人类艺术活动的学科”[3]2,它的研究对象是“探索艺术内在的基本价值规律,就是透过丰富多彩的艺术现象来探寻艺术价值的本质”[4]4。艺术学研究的是艺术的一般性,其核心是探讨艺术的价值本质。设计美学则是寻找设计中的美的规律,将美学理论自觉地运用于设计,从而实现人类设计创造的审美价值,这样的设计同时具备了艺术性与实用性,比一般实用物品具有更高的价值。设计美学的实质可看作是艺术将其范围扩展到工业领域,“艺术家深入到生产中去的结果”[5]34。从设计美学与设计学的关系看,设计美学是设计学的基础理论。设计美学不是单纯的设计学,它兼有美学和设计学的双重特征。设计是人类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人类创造任何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活动都需要预先的计划与设计,设计是将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任何创造性的活动计划皆可谓设计。因此,通常的设计以追求功能性为直接目的,而设计的最高目标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这就将美学的理论运用于设计之中。其实,设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美术学中分离出来的”[6]8,表明设计学与美学之间存在紧密关系。设计美学研究设计领域的审美规律,以审美规律在设计中的运用为目的,旨在为设计活动提供美学理论支撑。设计美就是按审美规律进行设计,赋予产品审美价值。总之,设计美学既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艺术学又有一定的交叉性,对它的研究有利于实现设计的艺术化。由于设计美学的审美性、应用性与时代性的特点,它不仅可以解释设计艺术中的美学现象和美学问题,而且可以通过设计现象的总结而提炼审美价值,从而丰富美学理论,深化美学理论研究。
二、设计美学的理论内容
由于设计美学的边界尚未完全确定[7],其研究对象与内容仍在不断延伸之中,因此各种设计美学著作或教材的理论框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理论体系的内容进行剪裁与综合,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笔者认为,设计美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应包括两方面:第一,设计美学的基本理论。设计美学就是研究设计中的美的来源与设计美的本质,寻找设计美的规律,因此设计美学研究的首要内容是设计美。然而“美学界的人士多从哲学角度研究设计中的美学问题,理论性较强,而对实际的设计美缺乏相应的分析”[1]9,而“设计界人士的研究又大多囿于具体技法或细节的范围,讨论的主要是‘形式美’、‘技术美’”[1]9等内容。有的学者将功能美作为设计美的一个独立类型,有的则将功能美作为技术美的核心内容而未作为设计美的独立类型,也有学者将艺术美作为设计美的一种类型。这表明设计美的研究内容在学术界仍有一争议,根本原因在于设计美学的边界尚未完全确定。设计美通过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的结合而实现,可谓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设计制作艺术品,因此设计美不同于自然美的不加修饰,也不同于艺术美的纯粹美感,而是实现了技术、工艺与审美的有机结合。通常认为,设计美的构成要素包括“形式美、功能美、材料美、技术美”[8]68等。形式美即设计产品的视觉审美,任何审美活动都离不开感性形式,都是由色彩、线条、形体等形式的组合,设计美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寻找设计中的形式美原则,如尺度与比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等原则。功能美是“设计美学的核心”[8]77,它涉及产品设计的“价值取向和合目的性”[8]77。功能美是设计美学将审美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的重要体现,强调工艺产品的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方向。技术美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对象,是科学的视觉化、艺术化的体现,呈现了材料、工艺、功能、形式、科技的综合之美,是一种潜藏着物质功能的美。材料美即构成产品设计的物质材料的美,如色彩、材质和肌理等可视可感的要素都可以产生材料美。以上四要素共同构成了设计美的主要内容,是设计美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内容。设计美学正是以设计美为主要内容,研究设计美的本质,分析设计美产生的规律,进行设计美的鉴赏与批评,最终走向自觉运用设计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虽然设计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随着现代设计分工的细化,设计美学迅速产生了很多分支:如按设计门类分为建筑设计美学、广告设计美学、包装设计美学、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网络设计美学等;按设计效果分为三维设计美学和平面设计美学等;按设计目的分为产品设计美学、环境艺术设计美学、图形设计美学和视觉传达设计美学等。[8]10可见,设计美学是一个内容广泛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现代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一门课程中无法全面讲解以上所有内容,只能针对不同专业采取相应的案例进行个性化教学。第二,中西方设计美学的演变。对中西设计美学的发展演变的梳理不仅可以揭示出中西方各自的设计美学历史,更能从中西对比中揭示出中西方设计美学理念的不同特质。从西方设计美学看,人类最初的设计与艺术是浑然一体的,最初的设计实用而古朴。直到工业化时代来临,技术与艺术开始分离,机器化生产下的产品有明显的非艺术化倾向,在提品的实用功能时缺少了审美功能,因此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设计艺术转向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享受和生活要求。现代西方设计美学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重要事件:一是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旨在解决技术与艺术、实用与审美、机械与手工之间的矛盾。二是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源于法国,波及欧洲及美国的一场设计运动,它不反对工业化,而主张“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提倡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9]9。三是现代设计运动。现代设计运动包括德意志制造联盟、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等,他们强调理性与功能。德国的包豪斯学校是现代设计美学的起点,它继承了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设计美学思想,尤其是新艺术运动和德意志制造联盟的传统,它重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为人,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设计美学思想。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影响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设计师。二战后的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苏联在借鉴包豪斯设计美学的基础上,发展了本国的设计美学理论。从中国设计美学看,中国古代的设计审美思想散见于典章、古籍之中,《考工记》、《天工开物》为较集中的设计著作,但仍难以由之了解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全貌。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论受宗法礼仪影响很大,各种器具都必须按照礼的规范来设计,都具有礼的象征意义,突出中和之美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论以天人合一为主要思维模式。正如《考工记》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而不时,不得地气也。”[10]117这里强调天时、地气、材料和工艺四个条件的结合,才能制作出精良的器物,尤其突出强调即使材料上佳,工艺精巧,然而没有顺应天时和适应地气,也不能制作出精良的器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成立了工业设计协会和技术美学协会,九十年代开始探索建立设计美学,至今有二十多本与设计美学相关的专著问世,设计美学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学科。中西方设计美学的最大差别是中国的天人合一思维与西方科技理性思维的不同。中国设计美学的天人合一思维注重工艺品的精神气质和形象特征,无论是陶器、石器、青铜器、玉器还是家具设计,不但追求合乎材料的特点,还力求合乎天时、地气、工巧等多重和谐。西方设计美学重视科学理性,讲究科学实证,追求设计的形式与功能,技术与审美的分与合在西方设计美学理论的演变中交织,由此不断衍生了新的设计美学流派。中国设计美学的未来发展将是在吸收中西设计美学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创新。
三、设计美学的实践应用
设计美学最鲜明特征就是实践品格,力图将美学理论应用于设计实践之中,让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审美情趣。本课程作为艺术专业的理论课程,必然要重视理论的应用,这种应用既表现为对设计艺术的鉴赏与批评,更表现在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活动之中。第一,注重设计艺术鉴赏与批评。对设计艺术的审美鉴赏不同于对纯粹艺术品的欣赏,设计艺术必须被接受和消费,因此对设计艺术的审美欣赏无法做到无目的性和无功利性。古典主义的审美原则强调浪费主义精神和手工艺的价值,“审美批评原则不是一种客观的评比标准,而是一种主观的情感判断”[2]148,与现代机器生产下的标准化工业产品有一定距离。工业时代的设计艺术鉴赏与批评着眼于产品功能基础上的艺术评价,以工业发展的时代性为背景,艺术评价的标准也呈现出时代性变迁。例如,二十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工业体系的确立,现代主义的机器美学标准逐渐大行其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后现代的审美标准对机器美学和现代主义审美原则进行了批判。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标准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设计艺术的鉴赏原则也在发生变化。第二,重视分析中西文化影响下的设计差异性及其典型表现。中西设计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导致的,因此,最高的设计应是文化的设计。从中西文化差异性的角度探寻中西设计的差异,会发现中西方生命精神的差异、时空观的差异、审美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的设计门类中,而呈现出类似的差异化走向。我们也可以从具体的设计方向如建筑设计、园林设计、装饰图案设计、服饰设计、器物设计等方面比较中西设计艺术的差异性,揭示其背后不同的审美文化属性。以建筑为例:(1)从材料看,传统的西方建筑多以石头为材料,采用围柱式、券柱式结构,墙柱承重,在造型上重视块、面的应用,形态厚重。传统中国建筑则多以木头为构架,采用榫卯安装,梁架承重,在造型上讲究曲线美,气韵生动。(2)从气势看,中国建筑重视飞动之美,宗白华指出:“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11]62,例如,中国建筑有飞檐,中国建筑上的雕刻用龙虎鸟蛇等生动的动物形象,不同于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采用植物叶子为花纹。西方建筑重视静态的庄严之美,如希腊雅典帕台农神庙的柱廊整齐匀称、静穆庄严。(3)从空间布局看,中国传统建筑重视群体组合,由多个单位建筑组合成一个大的建筑群,空间上横向扩展,注重中轴对称,追求纵深效果。中国的城市布局多为矩形和方形。西方传统建筑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扩展,重视突兀高耸,讲究立面效果。西方的城市布局多为同心放射状。(4)从色彩看,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需要油漆、涂料保护,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台基多为汉白玉,鲜艳夺目,具有强烈对比的性格特征。西方传统石材建筑的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具有调和性格特征,但内部装饰鲜色彩丽,追求一种光怪陆离、迷乱、朦胧的宗教感应氛围。中西设计艺术的比较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西设计艺术的精神特质,既可以增加他们设计的历史感,又可以让他们更好的理解现代设计艺术的走向。第三,重视设计美学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模块化设计。通常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就是“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必备素质为培养目标,采用模块教学形式,改进原有学科内容的编排方式,综合原有相关学科内容,从而形成全新课程的集合。”[12]设计美学课程可以与其他设计实践课程打通教学,形成教学模块,把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贯彻到具体的设计实践过程之中,这是设计美学理想的教学模式。设计美学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或模块,一是设计美的内容模块;二是东西方设计美学历史发展模块;三是与专业相联系的设计案例分析模块。第一、二个模块是设计美学的基本理论内容和设计美学的发展史,这两块内容对于所有专业都相同的通用模块,只是在举例说明相关理论时,要尽量做到与专业相结合。第三个模块则是直接与艺术设计的各个具体专业方向相联系的实践应用模块,选用不同的第三模块与第一、二模块相组合,就可以组成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设计美学课程。针对艺术设计的不同专业,可以进行与专业相结合的设计美学教学与研究,如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多结合建筑、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相关的案例,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服饰设计的案例,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视觉传达的案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工业产品的设计案例,动画设计专业多结合影视动画设计的案例,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展馆展示设计的案例。总之,通过中西审美文化影响下的典型设计案例,阐释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性,引导学生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探讨中国传统设计理论的现代转型。这既深化了学生对设计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又能够引导学生在设计中自觉地遵循和运用美的规律,为他们的设计实践提供典范。
[参考文献]
[1]杨明刚.现代设计美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曹耀明.设计美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柴永柏,曹顺庆.艺术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邱正伦,冯洁.艺术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鲍列夫.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6]余强编.设计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7]黄柏青.设计美学:学科性质、演进状况、存在问题与可行路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8]刘燕,宋方昊.设计美学[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9]李龙生.设计美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10]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关键词:产品形态;美学设计;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172-01
产品形态能够传递出某种信息、表达出某种意义,它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设计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使产品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产品是否受欢迎的最关键在于产品形态中所体现的情感能否与使用者达成一致。设计者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运用了美学的方法和原则,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使用者主要是通过形态来选择产品的。因此,产品的形态在设计者、使用者和产品本身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
一、产品形态的意义
1.产品的“形”。产品的形指的是产品的外观、形状,是由产品的所有边界线围合而成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产品的内轮廓和外轮廓。所谓内轮廓,指的是组成产品内部结构的边界线,而外轮廓指的是产品外部的边界线,是肉眼可见的外观形状。产品的形是相对于空间而存在的,它的美是产品的空间外形与美学艺术的有机融合。
不同的产品外形对于消费者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包括对产品的喜爱、偏好和审美等方面。在产品生产中,设计者为了满足消费者愉悦、轻松、亲切、兴奋等不同的心理情感需求,在产品的设计中要将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形融入其中。这样才能使产品具有更好的服务性意义。
2.产品的“态”。产品的态是在产品的形的基础上产生和存在的,指的是产品所体现出来的情感、神态等方面精神层面的东西。产品的态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是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材料、颜色等方面对产品的态的形成,使产品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另一个是产品本身的外形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不同的产品的态,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体会和感受。例如,金属能让人感受到力量;木材能让人感受到自然;玻璃让人感觉到光洁;石头让人感觉到古朴等。对于产品的态来说,这些元素的合理运用不但能够对产品的形的设计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还会对产品形态的美学设计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适当的态能够让产品的美学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提高产品的审美价值,从而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
二、产品形态的美学设计
1.美学设计的意义。美学设计指的是人们以自身的审美观为基础,以艺术设计当中的内容作为对象,来研究设计的美与丑等审美的范畴,以及人们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同时研究设计中美的创造和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内容。这当中,设计的美与丑主要是看产品与使用之间的关系、功能和形态等方面是否能够达到和谐一致。
美学设计主要可以分为产品设计、部门设计、产品消费、设计过程、设计史等多个方面。其中,产品设计主要包含设计的性质和结构、类型与风格、形式、创新、境界、以及实际当中蕴含的文化等。部门设计可分为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家居设计等方面。产品消费包括了当前社会中人们的消费心理、时代风尚、文化背景、信息反馈、以及民族心理等方面。设计过程中则包括了设计者在对产品进行开发和设计过程中的地位体现,以及设计者的文化修养、审美角度、设计思路、设计才能、艺术性格等,同时也涵盖了产品设计与社会审美观、科学技术、市场信息、生产加工等方面之间的联系。而设计史则分为设计风格和设计心理双方面的发展史。
2.产品形态的美学设计。产品形态的美学设计主要注重的是产品的形态在设计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种美学元素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还有这些美学元素给产品形态带来的意义,以及对人们的意义和影响[3]。产品形态的美学要素主要包括产品的外形、颜色、结构、材料等方面,以及这些要素和产品形态之间的联系。产品形态美学的类型主要有结构、外形、颜色、质地、工艺等方面的美学。产品形态美学的原则主要有变化和统一、对比和协调、比例和尺度、节奏和韵律、对称和平衡等。而产品形态美学所能够带来的价值也是十分客观的,只要有经济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生态价值等。
产品形态的美学设计实际上就是以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同时结合对消费者心理情感的分析和揣摩,来对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构思和策划。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当做到使产品的结构、工艺、材料、功能等方面达到有效的融合。充分运用美学设计中的各种手法设计出同时具备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产品形态。对于产品形态的设计,应当按照产品性质和设计阶段的不同,来确定设计的主导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对产品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美学的合理应用与协调,最终形成最为理想的产品形态。
产品形态不单单只是外形、结构、功能这些方面的东西,同样重要的是,它对消费者的心理和心态方面产生的影响与共鸣。要想设计出理想的产品形态,离不开美学设计的应用。通过美学的合理运用,可以使产品具有更加完善和优秀的外在形态与内在意义,从而体现美学设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碰撞;交融
[中图分类号]J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01-02
1导言
随着人类不断的繁衍和进化,早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为了生存的需要,开始营造自己的居室空间,来保证基本的生活空间。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空间的质量要求也步入到较高层次的精神意识空间的阶段。室内设计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等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这就需要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室内装饰艺术的生存密码,来丰富现代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以中国传统美学作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从中吸取精华来丰富中国现代的室内设计。
2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概述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夯实于先秦,融入当时的艺术和哲学理论著作当中。但从理论形态上去理解,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根源是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庄;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孟;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还有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美学思想。
儒家的美学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在美学思想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孔子对春秋以前的美学思想成果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总结,产生了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并且对儒家传统的美学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强调的是尽善尽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并且以“中和”思想作为审美的标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除了有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还有就是行为规范,也就是我们生活中所遵循的“礼”。在孔子之前,“乐”和“礼”都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两者是分开来讲的。到了孔子的时候,则把“礼”和“乐”两者统一起来了,形成了一个体系――“礼乐思想”。在孔子的“礼乐思想”中主张等级制度,这种等级的划分方式在美学的思想中形成了必然的行为规范。
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为后来中国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产生较深远的影响。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是老子的美学思想,也是道家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从哲学的立场上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美学观点,并且给后人在艺术审美上以一定启示与影响。如崇尚自然和朴素之美,“自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历代艺术家最终追求的目标。老子还提出一系列的美学观点,虚实相结合的审美观点等,不仅反映在绘画作品和古典文学中,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室内的设计手法中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禅宗美学思想是一种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法,在禅宗角度看,规定性越小,想象的余地就会越大,因此少能够胜多,只有简单到极点,才能够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让人们去揣摩和思考。以上的美学思想对以后的研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3传统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的碰撞
“碰撞”在《辞海》解释中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冲犯;第二层含义是两个做相对运动的物体,接触并迅速地改变其运动状态的现象。在本文中的碰撞,则指的是通过分析对比传统的美学对中国的古建筑室内艺术形式特点的影响和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要求,来找寻传统美学适应现代室内设计思维以及与其不相融合的方面。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室内设计的母体是建筑,没有建筑就没有室内。现代室内设计与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内容存在着大量的相联和重叠。之所以在室内设计中提到建筑文化,也正是因为室内设计和建筑的这种息息相关性。
31讲求“中正”之美
在古代建筑活动中,无论是宫殿或是普通民宅,都贯穿着礼制和束缚。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进行这些“礼制”活动的建筑类型,坛、庙等类型的建筑都属于“礼制建筑”。建筑中的“主座朝南,东西对称,强调轴线”,以及住宅当中的“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都是礼制精神在建筑当中的体现。在传统的中式民居中,是围合的院落式布局形式,一般包括厅堂、书房和卧室三个主要区域。
32天人合一的意境
道儒两家都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但其侧重点有差异,道家提倡虚无,重视幻想;儒家则注重实用,理性,注重功能的重要性,两者间相辅相成,一起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在建造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学思想。
33森严的等级制度有悖于现代设计中的平等和自有的观念我国传统的室内设计在空间布局、色彩和结构形式选择上都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在布局上体现贵贱、尊卑、亲疏和长幼等地位来区分年龄、辈分和性别等差异。而如今,现代人注重平等和尊重人权,追求自由,在这样的形式下,人与人是不分尊卑与贵贱,完全平等的。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空间色彩选择和布局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和具体情况自由选择,不分等级的。
34普遍的对称均衡不能够满足现代设计对于“个性”的追求传统室内空间的平面中很少使用不规则的形状,其布局也采用对称均衡的、中规中矩的设计手法,但应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则会带来沉闷、单一的感受,过多地使用这种布局形式将阻碍现代室内设计向“个性”空间发展。所以,要创造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并具有时代韵味的设计作品,要正确对待传统的室内文化,要继承发扬优秀设计的思想。
4传统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的交融
“交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形容事物的交汇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的“交融”是指在分析出传统美学在现代室内设计的局限性和思想精华后,将传统的美学中的精髓融合到现代的室内设计中。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应适应于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其中包括以整体为美的“整体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保意识”传统美学的多元论倾向,创新意识和人本主义情怀。传统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相交融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在传统美学思想当中,古代美学家一直遵循以“整体为美”的审美原则和设计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是在室内空间中的每个物体通过一种元素或是媒介来使之相互联系,存在一定的共性,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体性原则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2)注重情感,提倡以人为本。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提供人们居住或使用,所以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应“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处处为人着想。将“以人为本”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不但可以体现传统美学的思想精髓,而且也是人们对审美追求和情感追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传统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相交融的方法:
(1)家具与室内的一体化设计。在室内环境当中,家具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具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同时也为室内空间带来触觉上的舒适感和视觉上的舒适感。通过传统美学当中“以整体为美”的审美标准,家具和室内环境要想达到统一的室内环境视觉效果,就需要当代的室内设计师,对室内空间进行全面的了解,灵活地运用不同种类的家具,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功能需求。
(2)营造整体情调。在古代艺术家们非常重视意境的营造,强调整体环境下的和谐,这点与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是一致的。所以,现代的室内空间环境要注重对整体情调的营造。处在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进步的现代室内设计,应该确立整体环境的设计观点,要力求在室内空间当中的各个元素在色彩、形态、材质等达到意境的和谐统一。
(3)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运用。通过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的历史来分析,具有创新意识风格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相互适应的,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改变,促进了室内设计必须充分注重并且要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其中包括新型的材料、施工工艺和结构构成和设备设施。
5结论
将传统美学的精华融入到建筑和室内设计当中的方法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只是探索当中的点滴之处,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从传统美学中寻找古人的思想精华,将它完美地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的思维中,不但是人们生活实际的需要和精神的需求,也是现代室内设计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凸显中国精神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向宏智能建筑美学工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张莹莹室内设计美学之我见[J].商业文化,2011(2)
街道是穿越城市的运动流线,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们认识城市的主要视觉场所之一。近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而街道景观却落后于城市发展,大多数街道只是功能的单一性,只是技术层面的应用,忽视了时代精神及美学特性,已不能满足人们新时期对街道功能的精神需求。
人们以各种方式可以感受街道景观。其感觉的差异性表现了人们审美的不同取向,但是不论取向如何,街道景观美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美好的街道风景的本质,以及如何让人们参与其中,融入到人们现实的生活中,我们通过比较不同的国内外街道景观理论和实践,抽丝剥茧街道景观的各个构成元素,有助于超越我们本身认识的局限,达到我们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街道景观,空间构成,景观美学
Abstract:
The street is through the city sports streamline, urban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is people know the main one of visual place city. In recent years,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street scenes are behind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e most street just function oneness, just technical application, has neglected the time spirit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lready cannot satisfy people on the street in the new period of spiritual demand function.
People in a variety of ways you can experience the street landscape. The feeling of the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people show the aesthetic orientation, but no matter how orientation, the street landscape of aesthetic study aims to discover the nature of the scenery beautiful streets, and how to make people involved, with people real life, w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by comparing different street landscap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probed the street landscape of each element, help to transcend the limitations of our knowledge itself, achieve the purpose of our study.
Key words: the street landscape, space composition, landscape aesthetics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街道景观美学犹如一本书,是一本关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书;是一个故事,讲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形态的历史与经验;是一首诗,用最精美简洁的语言,表述了人类最深层的情感;是一幅画,向人类展示街道风景与人类社会精彩的瞬间。
最早,“景观”是指留下了人类文明足迹的地区。到了17世纪,“景观”作为绘画术语,意思为“描绘内陆自然风景的绘画,区别于肖像,海景等。”到了18世纪,“景观”同“园艺”有了类似的联系,在19世纪的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则用“景观”一词代表“一大片土地”。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大生产带来了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景观的含义也变得更加复杂,在西方的景观世界中,景观看重的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景观设计的本质蕴含了其景观美学思想。
从城市的空间角度说,城市街道景观是建筑实体围合起来的室内空间外的室外景观空间。街道景观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如街道、广场、公园等为人们提供交流休憩的场所。舒适的、愉悦的景观多样性可以使街道形成美的基因,人们希望漫步于街道中,不仅仅是轰鸣的汽车,硬硬的铺地,一马平川的狭长直线,而是一幅画,一首诗,可以去品味,可以去体验。
城市街道景观美学的研究时间并不是很长,在理论上还是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但是城市街道景观艺术设计的项目却一直在不断地实践,可以说伴随了整个人类发展的社会文明史。换句话说,就是在人对城市街道景观的感觉体验中,其实形成了多样的思想体系,它先是感受而后审视城市街道景观,而且决定了人对城市街道景观的认知方式。
同样的城市景观空间可以被不同的人或人群感受,产生的感觉体验也经常会有明显的不同,其心理印象以及唤起的感情因素都会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废墟对一些人来说象征着往日的辉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意味着孤寂和伤感;一座花园,在富有的人眼中具有某种美学价值,对穷人来说,它主要的功能是种植蔬菜和药用植物。所以,根本不存在评价空间审美的普遍标准。
感受城市街道景观的方式和景观本身一样充满变化。传统的分析往往使用这样一些词汇:品位、时尚、或风格。但是在城市街道景观美学研究中,这些不稳定的词汇给分析带来巨大的困难,因为这时我们几乎无法对任何事物作“是或否”的判断。城市街道景观体验所涉及到的社会学的,哲学的和艺术问题使我们必须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脉络。例如,特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进程关系到人们的信仰,思考方法,生活方式或传统甚至情绪,从而决定性影响了人们的艺术品味,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城市街道景观艺术实践。
历史留下来的很多艺术作品,已经存在并影响了我们几个甚至几十个世纪的思想肯定有其存在的道理;那些魅力依然迷人的作品必然包含了卓越的设计思想和法则。他们正是城市街道景观美学构成的基本要素,它们与城市街道景观实践密切相关。其中,最直接地表达了人们的城市街道景观观念的,是无处不在的街道景观艺术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实践。因此,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不同哲学的影响,哲学指引着我们对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摘要:将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审美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安排到教学中,是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展的一个趋势。主要介绍了《道路与桥梁工程美学》课程的课堂建设和实施情况。并对该课程基本内容与教学心得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道路与桥梁;美学;结构美;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06-02
一、引言
道路与桥梁工程是交通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科学技术、生产力等综合国力的体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计算理论研究的进步和施工技术的迅速提高,道路与桥梁工程得到飞速发展。审美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具有意识性和对象性的特征。生活中有美的事物存在,就必然会有审美活动的存在。人类的审美意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是人类基于对生命及生活经验的掌握,获得的身心愉悦、自由和谐的心理状态。基于这样的一种需求,要求道路与桥梁工程不但满足实用性和功能性,还需满足美学需求,道路与桥梁工程美学应运而生。道路与桥梁工程美学是将工程与美学理念联系起来的一门土木工程专业选修课,旨在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将艺术美与科学美联系起来,进行路桥美学的认知和探讨。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结构美的创造设计,也是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基于不同学校的学科优势,国内有些高校开设了《道路与桥梁美学》这门课程。因专业选修课的学时都相对比较少,因此有必要对这门课程进行课堂建设和优化概括的教学方法。文章对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开设的《道路与桥梁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进行介绍。
二、课堂目标
在掌握美的本质,美的形态及原则基础上,将其运用在道路与桥梁美学学习和研究中。掌握公路选线美学原则,和公路平曲线、竖曲线和线形的立体结合布置原则,以及道路景观、道路设施、沿线绿化的合理规划和设置;掌握桥梁基本结构形式,各种桥梁结构形式的美学表达,桥梁结构的夜景景观、桥梁装饰、以及桥头公园等融入美学理念的设计。
三、课程基本内容与教学心得
1.课程内容选择的方式:第一章:美学基础。讲授美的起源、发展,以及美的研究对象和形态表现。第二章:设计美学理论。讲授的内容有:设计的概念、设计之美、基本色彩理论、色彩的客观效果与主观效应。第三章:路桥美学理论。主要针对道路与桥梁工程,结合美学理念进行讲解,内容涉及:形式美的一般法则、路桥美学的视觉特点、道路美学的主要研究ο蟆5谒恼拢撼鞘械缆飞杓泼姥АV饕涉及城市设计概念、城市道路和城市的布局、城市道路景观的美学要求。第五章:公路线形设计美学。主要涉及公路选线的美学要求、公路线形设计的美学要求和特点、公路横断面的景观设计。第六章:公路设施设计美学。讲授的内容有:公路挡土墙、声屏障、隧道洞口、取弃土场、停车场等的景观设计美学,以及公路停车场、标识牌、照明设施、雕塑、房建设施的景观设计。第七章:道路绿化景观。主要涉及道路绿化的基本原则、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设计和城市道路绿地种植设计,公路绿化景观,常用道路景观绿化的植物介绍。第八章:桥梁本体美学。讲授的内容有:桥梁景观的特点和现状及发展,桥梁景观的设计原则和意象分析,桥梁结构的美学优化、景观元素的CI。第九章:桥梁环境景观美学。讲授的内容有:桥梁夜景观美学和特征,桥梁夜景观的设计方法和发展趋势,桥头公园设计美学、桥头公园景观和定位分析,桥头公园设计的发展趋势。
2.教学方式的选择:本课程是一门跨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美学、景观、设计等多个专业知识交叉的课程。其教学内容的显著的特点是知识面广和实践性强。采用课堂多媒体教学与课堂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而且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利用好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加强和学生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和在课堂分享知识。并辅以课堂讨论和课外设计实践。课下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并辅以现场个别答疑和课堂统一讲解。在《道路与桥梁工程美学》的课堂上,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联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与桥梁工程,通过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场景和环境,联系道路的发展历史和中国桥梁的人文历史、以及现代道路与桥梁的宏伟壮丽,展示美学在其中的体现。通过鉴赏评价的方式,让课堂教学具有直观和活泼的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吸收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3.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4.教学讲义:在该课程开设前,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学生已经学习过了《道路勘测设计》和《桥梁工程》等专业课程,所以在《道路与桥梁工程美学》课程内容中,着重加入了道路与桥梁工程与审美的探讨,并在内容上多采用图片和视频对具体案例进行讲解。
5.教学心得: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在讲授美学理论及在工程中的应用的同时,选择从国内外著名桥梁和有强烈设计特点的路线进行讲解和分析。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在基于结构功能及科学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美学设计。该课程教学内容繁多,课上学时较少,教学实践表明课上让同学对道路与桥梁工程美学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加强与实际工程设计相结合的实践内容,加深学生在课下对课上内容的深入理解。
四、展望
将道路与桥梁工程审美教育相结合,可以扩展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加强在专业基础上的审美能力,提升在路桥观赏和设计构思中的科学性和创造性。该课程的开展也有助于为国内土木工程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提供参考。在该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加入更多实践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和同行们一道继续深入交流并分享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1]《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中国桥梁工程综述[J].中国公路学报,2014,27(5),1-90.
[2]冯婷.审美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万敏.我国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桥梁建设,2002,(06):66-68.
[4]林选泉,张大伟,张芳途,刘月琴.桥梁景观CI理论及实践[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02):11-15+4.
[5]杨少伟.道路勘测设计[M].北京:交通工程出版社,2009.
[6]范立础.桥梁工程[M].北京:交通工程出版社,2015.
[7]邵旭东.桥梁工程[M].北京:交通工程出版社,2014.
摘要:将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审美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安排到教学中,是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展的一个趋势。主要介绍了《道路与桥梁工程美学》课程的课堂建设和实施情况。并对该课程基本内容与教学心得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以美学元素融合园林艺术理论
园林在我国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在《周礼》曾出现“园”和“圃”的概念,在此以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园林景观,其中以皇家园林为主,晋隋以后私家园林相继出现,在明清时期我国园林艺术达到了顶峰,形成了以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两种形式。在国外,园林艺术最早出现在《圣经》中,它用来描述《圣经》中所罗门皇城的绝美景色。西方的景观艺术有别于中国的园林艺术,它蕴含着异域风情文化,与中国的园林艺术有着不同的美感,但美在人心中是无差别的,是没有国界的。孙筱祥教授在《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中详细地论述了园林的艺术特征,它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统一结合,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是美与园林的有机统一。通过空间布局进行美的表现,使得静态美感与动态美感相结合,同时搭配色彩理论进行实践设计,以达到在园林设计中对美的追求。
二、以植物运用阐述园林艺术特征
植物是园林造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园林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既可以体现自身的绿化作用,又可以进行艺术造景,同时对空间进行分割。在园林设计中根据不同的用途和植物的特性,可将植物大致分为灌木、乔木、花卉、地被。孙筱祥教授在书中阐述了两种园林种植设计,一种是规则式种植设计,另一种是自然式种植设计。在西方的园林设计中多采用的是规则式种植,讲究排列对称,其表现形式多为几何图形,这样的种植设计会产生一种阵列感和几何图案美。我国的园林种植多采用自然式的种植方式,这与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息息相关,追求以小见大、移步换景的美感,讲究自然美和意境美,在有限的空间内使节奏、韵律、对比达到统一,并通过设计配置使植物自身的色彩在不同季节中均有美的展现。
三、以功能分类进行园林设计实践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原有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新模式,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改善的同时对美的追求不断升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自己牙齿的排列情况、口唇特征和颜面部的协调美观,因此口腔医学与美学相互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日趋明显。口腔正畸学是口腔医学的分支学科,学科内容是研究错牙合畸形病因机制、诊断分析、预防及其治疗,是口腔医学学科中与美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因此,在口腔正畸学教学中普及和加强美学教育尤为重要。
1 口腔正畸学与美学的关系
口腔正畸学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口腔临床学科,直接以功能与美观为治疗目标。通过对先天和后天等因素导致的错牙合畸形为研究对象,按照审美要求和美学原理,矫治和重建影响功能和美观的牙颌面畸形。临床工作中,正畸诊断,矫治方案的制定,矫治技术的设计和选择,无一不是美学原则的体现。例如牙弓形状和面部对称性,前牙中线,牙齿与面部的协调性,微笑的美学考虑,严重骨性畸形病人术前术后等均离不开口腔医学美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口腔正畸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高度统一的学科。其中,科学性体现在错牙合畸形矫治中,涉及的生长发育、牙齿移动的力及生物力学、牙合及咬合的功能和稳定等;而艺术性则体现在牙齿排列整齐美观与唇面部静态和动态时的协调。因此,正畸专科医生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应该具有深厚的美学知识和修养,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2 美学教育在正畸学教学中的目的和作用
美学教育是促进健康、促进认识、促进道德、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口腔正畸学与人体牙颌面部的美观密切相关,牙齿和唇面部的协调关系是正畸治疗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口腔正畸专业美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审美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在医学实践中感受美、鉴赏美、运用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并能以医学审美的原则指导临床工作。
通过在正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由于家庭背景和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差异,不同学生之间可能形成不同的审美态度。有的学生的审美态度是消极的,不健康的。美学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态度、审美情操和审美趣味,能够看到美和发现美。以开阔的审美心胸面对事物,既尊重个性又能认同群体。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世间万物自有其美好的一面,通过美学教育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洞察力,使学生拥有主动地、发自内心由衷地欣赏美的能力。③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学生通过美学教育具有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对口腔正畸医生来说是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的。学生审美境界的提升在于他们能在学到的正确的美学原则的指导下,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改变美和创造美。口腔正畸医生只有很好地掌握美学基本知识和原理,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设计并进行合理的治疗,最终取得令患者满意的兼顾功能和美观协调的牙列和颜面美。如果没有扎实的美学知识,只会简单地排齐牙齿,而忽略了牙齿垂直向、近远中、唇齿关系、中线及笑线与微笑的问题,那只能成为牙匠而非合格的正畸医生。
3 口腔正畸学教学中美学教育的开展
3.1 目前口腔正畸教学中美学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是把医学美学作为选修课程,甚至有学校根本未开设相关的美学课程。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学在专业学科中的地位不够高,学校不重视美学教育。并且现在美学方面的教学人才相对较少,教学力量薄弱,没有统一规范的口腔美学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在摸索之中。
3.2 口腔正畸学教学中开展美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高校需要提高对美学教育的认识,重视口腔正畸课程中的美学教育。美学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美学教育的认识。美学教育应与品德教育、艺术教育相联系,以美学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事物的认识能力,以及对更多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评判能力。这样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提高对人体协调比例的评判力,增加以后执业中的美学修养。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学的美,普及美学知识。美学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与人的价值观和艺术法则密切相关。美学的外延及其广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结合正畸专业特点,以具体的容貌特征为例讲解正畸关键的美学要素,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悟到美,而不是单纯枯燥的概念和定义。
在次,要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口腔美学的师资力量均比较匮乏,口腔正畸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的美学培训,因此有必要对口腔正畸教师进行医学美学知识的培训或者进行美学知识的进修学习,使教师具有较扎实的美学理论,才能和口腔正畸实践教学相结合,使正畸教学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组织编写正畸专用的美学教材,改革正畸美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本校正畸课程已经开展的PBL教学,编写正畸美学教学的PBL教学案例。教学案例设计根据教学需要涉及美学的理论(这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医学美学、口腔正畸临床审美的理论和运用。学生通过对案例涵盖内容的分析和思考,在PBL教学模式下,融入美学知识的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综上,加强口腔正畸学教学中美学教育是全面提升学生审美素质,是满足新世纪我国口腔正畸事业所需高素质正畸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少宣.口腔医学美学的理论探讨[J].口腔医学1992,12(2):105-106.
[2] 孙少宣.口腔医学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3,9(6):363-364.
[3] 孙荣春.大学美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