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温室蔬菜;病虫害;措施
近年来,随着温室蔬菜生产的大力发展,温室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防治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防治温室蔬菜病虫害是中国温室蔬菜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生物防治法少,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法
目前,农药防治仍是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一些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仍在广泛使用,如甲拌磷、甲基1605、DDT。以上农药在温室韭菜上使用最多,这不但危害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污染环境。笔者在平常对农户温室蔬菜病虫害的技术指导过程中通过调查发现,50%的温室蔬菜3天~4天用1次农药,有些蔬菜3天~4天就出售1次,如黄瓜、菜瓜、辣椒,农药还未完全分化就被送到市场。这些着实让人担心。
无切实可行的生物防治措施
随着温室蔬菜面积的加大,一些害虫和病菌失去了越冬的特性,周年生殖,这使得病虫害泛滥成灾,温室蔬菜产量连年下降。同时,生物防治见效慢,代价大,农业主管部门也没有有效地推广生物防治措施,使得广大农户不得不继续依靠农药防治病虫害。
植保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不够
菜农缺乏正确识别病虫害的知识,缺乏植物保护基本知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能,生产实践中乱用农药现象普遍存在。植保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仍不够。
植保科研和生产相结合得不够
中国植保科学发展迅速,但真正用于生产的科研成果少。因此,科研成果的价值难以实现,在生产一线,安全、经济、有效、实用的现代植保技术依然缺乏。
现行病虫检测体系不适应农业要求
植保业务部门主要承担粮食作物病虫害的系统检测和防治指导任务,而对温室蔬菜的检测少,使得温室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缺乏统一的检测。
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体系不够健全
所谓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容许范围之内,人们食用后对^体健康不造成危害的蔬菜。但由于温室蔬菜周年生产,使得病虫控制也很困难,随之而来的是连续用药、违规使用高毒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严重影响了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落实和推广。
农业防治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农业防治是指利用农业管理手段和栽培技术,创造适宜蔬菜生长发育和有益于生物生存繁殖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避免病虫的发生或减轻病虫的危害。如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换茬、调整播种期、及时除草、改进土壤耕作等。作为控制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手段,农业防治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许多菜农往往采取传统的栽培方式,对农业防治过程中应采取的先进技术没能及时运用而引起严重的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应采取的措施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虫优良品种
根据温室蔬菜在不同季节茬口和病虫害发生规律,选用抗逆性强、抗虫抗病、高产优质的品种等是蔬菜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措施。如适合青海温室种植的乐都长辣椒、津研2号黄瓜、津研3号黄瓜品种等。
加强栽培管理
温室要深耕土地,实行轮作、间作,改进栽培方式,清洁田园,将残株落叶、落果全部清除干净,深埋或烧掉,减少病虫害基数;注意增施腐熟的有机肥,配合磷钾肥,适当控制氮素化肥,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采用地膜覆盖,降低温室内湿度,适时适量浇水,不大水漫灌,选用晴天早晨浇水,浇水后注意通风散湿,控制好温湿度,嫁接换根防治病虫害。在播种前用55 ℃的温水进行温汤浸种等。通过一系列的壮秧栽培措施,控制病害发生,促进蔬菜生长,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
生态防治
由于温差大、湿度高有利于病害发生,所以温室蔬菜生产应采取放风降温、闭棚增温等手段进行生态防治,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这对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在温室蔬菜冬春期间浇水要掌握要点,即阴雨天不浇水、晴天浇水,下午不浇水、上午浇水,不浇明水、浇膜下水,苗期控制浇水,低温时控制浇水。
推广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污染和残毒,例如,用BT乳剂(苏云金杆菌)防治菜 青虫效果良好,用活性菌有机肥,如酵素菌、K100、5406做基肥或叶面肥既增产又防病,农用链霉素可防治细菌性角斑病、大白菜软腐病;“农抗120”可防治多种蔬菜霜霉病、炭疽病、黑斑病;苗期和生长前期喷洒83增抗剂或N4、S52弱毒疫苗来提高番茄、辣椒等蔬菜对病毒病的抵抗力;在保护地悬挂寄生蜂里丽蚜的卵卡,能减轻白粉虱的危害。黄瓜上喷施牛奶和白糖可有效地预防黄瓜霜霉病。还可以用蔬菜制剂防治,如用黄瓜蔓的汁液防治菜青虫,用新鲜的苦瓜叶汁加点石灰水浇灌植株幼苗根部可防治地老虎,丝瓜做的汁液可以防治菜青虫、红蜘蛛,南瓜叶汁加少量皂液防治蚜虫等。
开展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就是利用病虫对温度、湿度、光谱、颜色等的特异反应和忍耐能力,来杀死或驱避有害生物。如温汤浸种(55℃)可以杀死种子内外潜伏的细菌;夏季灌水高温闷棚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棚上覆盖遮阳网可遮光降温,不利于病毒病发生:在育苗棚上和露地地面上铺放或植株上方悬挂银灰色反光薄膜有一定的避蚜和防病毒病的作用;田间和保护地放置黄皿和黄板可诱杀蚜虫或白粉虱:黑光灯、高压汞灯可诱杀地老虎等鳞翅目幼虫。
加强蔬菜检疫
实行蔬菜检疫的目的是及时防止危险性病虫的传入和扩散,特别是在引种之前了解调出地区有关蔬菜有无检疫对象及其疫情,坚持不从疫区调种。近年来,白菜和甘蓝黑腐病、蔬菜菌核病、豆类病毒病、白粉虱、斑潜蝇等病虫害能够广泛发生都与种苗和商品菜传带有关,基层单位和广大菜农应引以为戒。
科学合理施用化学农药
目前,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仍是重要措施之一,必须做到科学合理用药,即要充分发挥农药的效力,又要尽量减少农药的副作用,使蔬菜中农药残留量降低到国家规定标准以下,达到无公害要求。
禁止施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根据中国制定的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致死中量在50 mg/kg以下的均属高毒农药,如呋喃丹、三九一一、甲纪基1605、甲基乙硫磷、久效磷、有机汞制剂等,这些农药在蔬菜上都禁止施用;六六六、DDT都属于高残留农药,也禁止施用。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如阿米西达、适时乐、代森锰锌可防治温室蔬菜真菌性病害,农用链霉素、波尔多液可防治细菌性病害,功夫、抗蚜威可防治害虫,病毒A、病毒必克可防治病毒病。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涡阳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183-01
涡阳县位于淮北平原西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该地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量充沛、无霜期较长,县境地势平坦,适宜农作物种植。涡阳县农作物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现有耕地面积13.13万hm2;2012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6.93万hm2,播种面积24.27万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0%,平均产量5 130 kg/hm2,总产量124万t。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1.44万hm2,平均产量7 545 kg/hm2,总产量86万t;玉米播种面积4.33万hm2,平均产量4 440 kg/hm2,总产量19万t;豆类播种面积7.2万hm2,平均产量1 725 kg/hm2,总产量12万t。
随着农作物整体结构调整、品种抗病虫害性能提高、耕作制度逐渐优化,病虫害发生出现了频率快、范围广、抗药性强、持续时间长、程度加重等现象,不仅给农民防治病虫害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而且还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现结合涡阳县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提出对策。
1 病虫害发生概况
涡阳县农作物病虫害一般年发生73.33万公顷次左右。常见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赤霉病、穗蚜、红蜘蛛等;玉米病虫害主要有粗缩病、茎腐病、叶斑病、褐斑病、玉米螟、蚜虫、弯孢霉等;大豆病虫害主要有大豆枯萎病、叶斑病、食心虫、豆荚螟、豆天蛾等。
2 存在的问题
2.1 病虫综合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方式单一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有农业、生态、物理、生物等多种方式和措施,但是目前涡阳县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防治方式单一,而多数病虫害只通过化学方法进行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可以通过改善种植条件,改进农业栽培技术和措施,使病虫害没有生存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避免和降低病虫害发生的程度。同时部分农民认为预防无法直接显现出效果,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因此并不注意进行病虫害预防工作,综合防治效果较差,造成病虫害抗药性越来越强,不断出现生理小种,为进一步防治带来更多的困难。
2.2 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用药量掌握不当
涡阳县部分农田管理粗放,劳动力缺乏,存在重虫轻病、重治轻防的现象,等到病害发生且较重时再进行防治已错过了其防治适期,效果不理想。在防治的过程中,部分农户无法正确掌握农药使用量,存在用药量(浓度)越大防治效果越好的思想,有的甚至在不了解农药性质的前提下混配农药,导致化学药害成为作物的又一危害,出现落花落果、叶片变色变硬、生长点封闭等现象,并且还造成大量的化学污染[1-2]。
2.3 科学防治水平低,统防面积小
在防治过程中部分农民还存在不能正确识别病虫害、不能正确选择药品以及喷洒配方存在经验主义,重视虫害防治,但不了解常规病虫的最佳防治适期,农药的喷施方法不正确、时间不当,不能准确喷到发病部位,影响防治效果。同时,由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少,规模普遍偏小,服务能力有限,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大多是一家一户进行防治,统防统治面积小。
2.4 农药市场不规范,技术与器械落后
部分地区由于地处偏远、法律意识淡薄、监督检查不到位,存在办证意识不强、无证经营农药、“游击”经营等行为,大量假冒伪劣、过期低质、标签不规范、老药新名、一药多名的农药混入市场,农药质量令人堪忧。同时,在销售过程中,买卖国家禁用和限用农药品种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部分农药经营人员素质偏低,不能根据农药的使用特性以及病虫害的特征进行对症下药,经常出现误导农民购药等问题。在生产使用器械上,涡阳县还普遍使用工农-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此种器械不仅技术性能较差、制造工艺落后,而且存在跑、冒、滴、漏等问题,雾化质量差、雾滴大,使药效受到影响。除了器械使用落后外,涡阳县的技术服务也相对滞后,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服务方式与效率较落后,技术人员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无法真正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技术、知识、教育的需求。
3 防治对策
3.1 科学防治,提高农民种植水平
专业技术人员应摸索当地的病情、发生时间规律,根据不同种植品类分析不同的病虫害特征,加强对农民的指导和病虫害辨别,抓住最佳时机,对症下药,通过实践教育扭转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认识,严格按照药液使用的浓度、药量配制,在使用前注意各药剂之间的搭配以及残留液的清洗和保存,掌握配施药技巧,包括喷药的合理时间、位置、角度及速度,让药液从喷嘴喷出时形成一层薄雾黏附在作物的茎杆和叶片上。
3.2 加强监测预报,注意综合防治
为增强农民防御认识,依托涡阳县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全面推进测报调查的标准化,提高对主要病虫害的预警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化技术,及时、便捷地将信息传送到基层和广大农户的手中,从而在病虫害防治上做到对症下药。在防治方面应通过多种方式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如选用优良抗病虫品种,确定适宜播种期,合理轮作、间作、套作,增施有机肥、配方肥,合理密植,适时浇水施肥,及时清洁田园,摘除病虫植株的叶、果等进行集中烧毁或深埋,嫁接换根及起垄栽培等。
3.3 规范农药市场管理,引进新技术与新器械
为避免不规范农药市场,应加大农药登记管理力度和监管力度,严禁农药市场出现假冒伪劣农药、国家禁用农药、限用农药,大力发展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新品种,减少高毒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烟碱杂环类农药、菊酯类农药、生物制剂等,取代高毒有机磷农药,保护天敌,维持生态平衡;大力推广机动弥雾机、热雾机和无人飞机施药技术,努力提高防治效果[3-4]。
4 参考文献
[1] 曲建东.浅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7):178-179.
[2] 李全启.浅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3(9):114.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对策;福建闽侯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森林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2]。近年来,福建省闽侯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较快进展,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断提高、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由于多种制约因素导致目前仍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森林病虫害问题。
1森林资源现状
闽侯县位于福建省东部,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县域北部属于戴云山-鹫峰山常绿叶林区,南部属于闽东南戴云山东温暖南亚热带雨林区,境内主要种群有壳斗科、松科、山茶科、蝶形花科、苏木科、含羞草科、樟科、冬青科、蔷薇科、杉科等;全县境内土地总面积为21.68万hm2,其中林业用地为14.93万hm2,非林业用地为6.75万h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8.86%和31.14%;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0.42万hm2,无林地1.74万hm2,灌木林地1.35万hm2,未成林造林地3 153.33 hm2,疏林地1.10万hm2。在有林地中,人工林7.52万hm2(其中纯林7.14万hm2,占人工林面积95%;混交林3 800 hm2,占人工林面积5%),占有林地72.15%,天然林2.90万hm2,占有林地27.85%。目前该县活立木总蓄积量为645.25万m3,森林覆盖率为48.1%,绿化程度为79.4%。由此可知,该县目前森林覆盖率、绿化程度较高,但人工造林尤其是人工纯林所占比重较大。随着近年来该县境内林木树种的逐步增多,造林面积的逐年增大,有林地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导致森林病虫害逐年增加,不仅增加了当地林农防治工作量及营林成本,而且还严重制约了当地林业发展,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
2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2.1树种及其布局因素
由于闽侯县范围内人工纯林树种单一,并且同一树种集中连片,植物群落的物种及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偏低,导致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抗病虫害能力差的后果,而当病虫害一旦暴发则极易蔓延、传播,甚至带来不可预测的损失和灾害,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从近年来病虫害统计情况来看,县内森林受害面积逐步增大、发生频率逐步加快、病虫害种类增多,对林木的正常生长造成了极大威胁。
2.2防治机构缺位及监测预警滞后
对病虫害的监测是森防工作的重要一环,但也是相对薄弱的一环,目前虽然该县已经设立森防站,但由于编制及经费原因导致工作开展相对困难,其缺少相应的经费及监测手段,导致病虫害监测工作相对落后;同时对病虫害监测预报方式仍为传统的地面调查方式,国际先进的测报技术和设备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传递手段和经费问题而难以得到应用,因此对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远不能满足防治工作的需要。
2.3管理混乱,外地害虫传入
闽侯县目前从事苗圃工作从业人员多不具备从业资格,种苗生产及经营单位缺少必备条件等客观原因及疏于管理等导致林木品种混杂,质量参差不齐,生产经营秩序混乱,甚至出现病苗、劣苗、弱苗等充斥市场。同时,无序从外地引进林木树种,难免将外地病虫害带入境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的难度。
2.4防治器械匮乏
随着县内林地面积的不断增大以及树种的不断增加,病虫害发生的面积也必然随之增大,但往往由于树木高大导致林农拥有的防治器械不能发挥作用;而专用的防治器械却相对匮乏,因此一旦病虫害暴发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消灭。
2.5防治方法不当
原来在农林生产活动中一般对病虫害采取化学防治的方法,在防治过程中难免使用大量剧毒化学农药,在对病虫害防治的同时也使其天敌大量减少,导致病虫害种群失去了天然的控制能力;同时由于防治病虫害的药物种类、剂型单一,长期以来使病虫产生了耐药性,因此防治效果相对减弱。
2.6自然环境因素
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大尤其是部分地区退耕还林后致使病虫害栖息环境发生了变化,基本没有不利于病虫害生长的耕作措施,为病虫害提供适宜生长发育环境,因此导致病虫害泛滥成灾。
3目前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3.1病虫害发生面积增加,防治难度增大
随着近年来闽侯县境内林业的大力发展,尤其是单一树种纯林面积的增加,同时该县地处亚热带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冬季偏暖等因素,导致病虫害逐年增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以及当前由于病虫害防治资金、人力、技术等缺乏状况等因素加重病虫害危害程度,防治难度逐年加大。据调查,近年来全县境内林业病虫害发生率已高达80%。
3.2病虫害种类增多,危害严重
目前闽侯县境内存在的能够导致严重灾害的病害虫种类已由20世纪末的30余种增加至目前的50余种,其中不少是从外地陆续传来的,也不乏原来县内从未发现的,危害比较重的如天牛类、星室木虱、焦艺夜蛾等,近年来暴发成灾,一时难以控制。新增的松突圆蚧、松材线虫病、湿地松褐斑病等危险性病虫害种类无疑使防治工作雪上加霜,导致全县每年由于病虫害原因导致木材减产近1万m3,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万元,在给当地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3.3病虫害威胁增大,防治形势严峻
自21世纪初到现在,先后已有松突圆蚧、松材线虫等多种病虫害先后侵入闽侯县,虽然采取了针对性的控制病虫害蔓延措施,未造成巨大的毁灭性危害,但其潜在的威胁却不能忽视。由于该县与省会福州市相邻,交通发达,经济发展较快,境内工程建设点多面广,木材及木质包装物流量较多,检疫执法难度大,森林病虫害防控形势严峻。且该县是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因此该类害虫随时都有侵入境内的可能,并且其一旦侵入则可能带来境内部分树种在短期内毁灭的后果。
3.4顽疾难治现象逐年增多
对于危害比较严重的松突圆蚧、松材线虫等病虫害一旦暴发则相当顽固,并且有暴发成灾的特点,马尾松毛虫等部分病虫害种类近年来甚至出现年年暴发的趋势;同时由于县闽侯内监测设备较为落后,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监测到,而当其发展到较为严重时则防治相当被动。
4防治对策
4.1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认识
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可持续发展是国家一项基本国策,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而病虫害防治工作则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保证;病虫害的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同时也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保证其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协调起到正面作用;病虫害防治工作对加快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以及对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起着支撑保障作用,因此对其应从实现21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来认识[3]。
4.2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
病虫害预测预报是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能否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并及时做出短期预报或预警,决定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成败。若条件允许,可结合当地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等对森林病虫害作出中长期预报,从而为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是对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进行提供有力保障。而要达到该目的需对病虫害进行长期调查和观测,积累基础资料,建立数据资料库,并用高端科学技术来处理监测和防治工作。其具体实施应采取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等措施,便于对病虫害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杜绝平时不调查,待发现时则已经严重危害的现象;应以县测报点为中心,并建立多个测报分点,实现一个覆盖全县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实现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全县范围内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同时能够结合林木资源情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对其进行中长期预报[4]。
4.3加强技术改进手段
一是坚持生态林业路线。全县范围应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并营造混交林,在生产方式上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措施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摸索出一条能够同时满足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工作协调发展的路线。二是遵守安全使用农药规则。在对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应遵守有关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对甲胺磷、水胺硫磷、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等防治效果虽然明显但危害环境严重以及容易产生抗药性的药品做到逐步禁止使用,而应该大力提倡使用低毒、高效、广谱、环保的防治药品,以减轻其对环境及当地水资源带来的污染。三是发展生物防治。在未来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生物防治技术及规模都应该有大的突破,并应推广普及,不断研发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并能够在生产中推广使用,并从多种树种合理配置入手提高区域内生物的多样性,对现有单一纯林向混交林转化,为其演替过程创建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调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营造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害功能。
4.4防止新病虫传入
应加强对现有林木尤其是对新引进林木的检疫工作,采取增设检疫检查站点、加强产地检疫。尤其是针对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而其他公路又缺乏检查站点的情况应加强产地检疫,加强对森林植物及其附属产品的流通市场、存贮以及加工生产等单位进行执法检疫,取缔无证木制品加工企业。从多方面堵住一切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最大限度地防止县外病虫害随森林植物产品及种苗等流入境内。
4.5安全利用技术
针对闽侯县是松材线虫病疫区,实行全县松木检疫封锁,严禁松原木和未经除害处理的松木制品运出县外。同时,设立经上级林业部门批准的具有除害处理能力的松木安全利用地点加工企业,要求定点加工企业在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松墨天牛非羽化期严格按有关森检技术标准安全利用闽侯县松疫木和非疫情乡镇商品性财伐的松木。这样在疫情除治过程中既能减轻林农的经济损失、缓解疫情除治工作难度,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到疫情除治与经济发展两不误。
4.6适地适树
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做好树种、品种的搭配工作,积极营造多树种、多形式的混交林,尤其应大力栽植乡土树种,同时引进优良品种等,做好树种林种的配置,应努力创造有利于林木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争取实现混交林比例占50%以上。从营林措施上有效地控制森林病虫害发生和发展。
4.7加大资金投入
应坚持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资金投入和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从多渠道、多层次筹集更多的资金;当地政府应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中,所需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以便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同时应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以便于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5参考文献
[1] 李宗德.互助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148-149.
[2] 郭永玲,马国林,陈占林,等.宁夏惠农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9(4):78-79.
1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我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广大菜农对植保部门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先进的防治技术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不能掌握正确防治时间,无形中就会增加用药次数,用药量增大,使蔬菜植株中农药的残留量增加。二是菜农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菜农对药剂的选择与使用难以准确把握,盲目乱用现象严重,他们以为农药毒性越大防治效果就会越好,甲胺磷、呋喃丹、1605、3911、氧化乐果这些蔬菜上禁用的农药成了常用的杀虫剂,农药残留增加成为了必然。三是农药市场混乱,大部分农药经销人员不懂技术,以赢利为目的,常误导菜农错误用药。再加上对国家禁用、限用农药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菜农的用药水平,致使蔬菜残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2治理对策
无公害蔬生产应从蔬菜病虫草等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害发生和有利于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就本地目前的状况,首要的问题是病虫防治中科学、合理、安全的用药。
2.1强化预测预报
植保部门要加强测报网点的建设,制定完善规范的测报方法,坚持系统监测并开展电视预报,及时为菜农提供病虫信息,为适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2完善农药管理
从源头抓起,搞好农药经营市场的管理和监督,杜绝假、劣、高毒农药流入蔬菜生产环节,同时要加强对农药销售人员的业务责质培训,尽量减少对菜农的用药误导。
2.3提高防治技术
要通过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措施大力进行植保无害化新技术的推广,积极引导菜农科学使用农药,综合防治,从根本上提高防治水平,降低农药残留。
3防治方法
3.1农业措施
优先采用抗病虫品种,通过非化学药剂种子处理,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秋季深翻晒土,清洁田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一系列农业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从根本上控制病虫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3.2物理措施
应尽量利用灯光诱杀、色彩诱杀、性诱剂诱杀、机械捕捉害虫、机械和人工除草等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减少有毒化学品的使用。
3.3化学措施
只有在其他措施无法控制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时候,就要考虑适当地使用对路的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但在使用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
3.3.1尽可能选微生物农药或生化制剂
微生物农药或生化制剂(农用抗生素)既能防病治虫,又不污染环境和毒害人畜,且对于天敌安全,害虫不产生抗药性。如春雷霉素、多抗霉素、井冈霉素、农抗120、中生菌素、浏阳霉素、农用链霉素、BT乳剂等。还有中等毒性以下的植物源杀虫剂、拒避剂和增效剂。如除虫菊素、鱼藤根、烟草水、大蒜素、苦谏、川楝、印楝、芝麻素、性诱剂等。再着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它的杀虫机理是抑制昆虫生长发育,使之不能脱皮繁殖,对人畜毒性度极低。以上这几类化学农药,对病虫害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3.2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首先严禁施用“两高三致”(即高毒、高残留,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化学农药。其次选择无公害蔬菜生产允许限量使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使蔬菜体内的有毒残留物质不能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且代谢产物对人体无害,对天敌杀伤力小。第三在采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不能扑灭病虫害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选择药效好的中等毒性农药。但使用这类农药必须选择其中毒性相对较低的药剂,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程施药,不随便增加浓度和施药次数。还要注意最后一次使用农药的日期距离蔬菜采收日期之间,应有一定的间隔天数(即安全间隔期),防止蔬菜产品中残留农药超标。
3.3.3对症下药
在充分了解农药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密切观测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确定并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做到适时用药。同时要注意不同蔬菜种类、品种和生育阶段的耐药性差异,应根据农药毒性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结合气候、苗情,选择农药的种类和剂型,严格掌握用药量和配制浓度,只要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即可,防止蔬菜出现药害和伤害天敌。一般情况下,应于上午用药,夏天下午用药,浇水前用药。提倡不同类型、种类的农药合理交替和轮换使用,可提高药剂利用率,减少用药次数,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用药量,减轻环境污染。
3.3.4合理混配药剂
[关键词]森林;治理;病虫害;研究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323-01
一、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
(一)是常发性林业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不断增加.并且总体显现出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林业病虫害大面积暴l.之前很难做出观测.一旦爆发,很难控制,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速度非常快.一旦发生,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都会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由于人们的重视不够,很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在最近几年,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
(二)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
(三)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四)检疫工作不到位,各个林场和林业站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陛病虫害传播不力。
(五)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
三、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原则
(一)在生态系统中,森林、害虫以及害虫的天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共同存在。在森林生态系统内,不管是三者中的任何一个的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害虫、天敌、森林等共同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而综合治理指的是在进行森林树木的栽植等过程中,合理的调控生态系统中一些组成部分的数量,进而实现生态系统中树木的数量以及害虫天敌的数量.最终实现减少病虫害发生以及降低病虫害危害程度的目的。
(二)从安全角度出发,根据森林生态系统里各组成成分的运动规律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既针对不同对象,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当时和以后的影响,灵活、协调地选用一种或几种适合园林实际条件的有效技术和方法。如园林管理技术、病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当森林遭到不同害虫的破坏时,必须使用不同的防治方法。
(三)为了有效的进行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稳定生态的平衡性,也可以恰当的使用一些化学农药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必须确保从病虫、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科学地选择及合理地使用农药。
四、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在造林地确定后,即调查造林地周围原有林木的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及数量,同时调查天敌发生情况,发生严重的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清除无培育价值的病虫木和交叉感染的树木。如清除造林地上无价值的桑科植物,以避免造林所用的毛白杨、苹果等受桑天牛的侵害,并建立起病虫档案。
(二)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选用优良苗木。苗木检疫是预防苗木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种子、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根据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三)建立监测标地。在新造林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建立永久性监测标准地。在标准地再确定20~30株标准树,整个生长季节对标准树定期进行观测,记载病虫害发生情况和为害程度。同时,在林地中进行踏查.必要时设立临时标准地,用于补充标准地观察的不足,以便了解整个林地的病虫情况并加以记载存档。
四)建立起永久性病虫害档案.每年发生期结束后.加以汇报和分析,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以便及早采取措施。
五、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对策
(一)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各类.减少其喜食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二)防治有害生物入侵,加快“三个体系”建设。近年来,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海关、商检、森检部门和木材检查站要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严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业部门要坚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抓好常年监测工作,适时开展专项调查,发现病死和新的有害生物,及时上报送检。
(三)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我省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坚持搞生态林业。
(四)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加人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针对因经费投入不足,每年有很大部分森林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的现状,今后应继续加大投入。
(五)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着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
(六)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化学防治只有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谙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七)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森林。森林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预防性工作。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
六、结束语
总之,在林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从单一的化学防治过渡到以生态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的过程是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我们在未来病虫害防治方面,进行严格的管理,及时的监控.并且做好时时的检查工作。然后结合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的方法.对林业病虫害进行预防。
参考文献
[1] 徐水亮,狄志林,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现代农业,2011
关键词 国有林场;森林保护;病虫害防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147-01
近年来我国国有林场森林病虫灾害愈加频繁,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1]。因此,必须加大病虫灾害防治力度,以降低损失。在进行病虫害治理时,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治方法。
1 存在的问题
1.1 病虫灾害种类越来越多
近年来全球环境和气候存在一些异常变化,导致病虫灾害种类不断增加[2],原来的病虫灾害在环境气候的变化中变异升级,传统防治药物难以解决新问题。新型病虫灾害一般出现的比较突然,短时间内难以找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为其提供了肆虐扩散的机会。例如,近年才出现的青杨天牛害虫,其防治速度缓慢,在研制有效药物的这段时间里,其快速繁殖,破坏林场。
1.2 病虫灾害蔓延范围逐渐扩大
病虫灾害种类的增多,直接导致林场受灾面积扩大;受灾面积的扩大又导致治理难度加大,如此恶性循环,我国林场森林病虫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着较大的阻力。国有林场森林大多树种单一,容易引发病虫灾害,加之异常的环境变化的影响,使病虫灾害更加顽固、不易防治。例如,在黄色毒蛾虫泛滥时,整片桉树林几乎“全军覆没”[3]。
1.3 病虫灾害潜在危害较大
很多时候病虫灾害的暴发无规律可循,传统的病虫灾害防治也只是总结以往的防治经验,借助已经研发的药物防治。可是近年来生物入侵、病毒升级的案例都比较常见,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摸索解决措施。这些新型问题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2 对策
2.1 加强对病虫灾害的预警
想要提高病x灾害防治工作的水平,准确有效的监测预警工作是必不可少。应提前发现异常,抓住时机采取措施,将风险控制到最低[4],把病虫灾害扼杀在摇篮里。林场工作人员要进行实时监测,并掌握林场以往的病虫灾害。通过监测对比及时发现病虫动向,及早预警,防止灾害面积扩散到不可收拾的局面。
2.2 深化病虫灾害防治领域的科学研究
林场病虫灾害防治工作需要通过生物和地理相关知识分析起因,进一步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防治,因而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森林病虫灾害防治工作首先要从根源入手,也就是从种树造林开始即要考虑病虫害问题。为降低病虫灾害的影响,尽量营造混交林,加强林场抵御病虫灾害的能力[2]。其次,药物防治时要注意药物选择,摒弃易残留、毒性强的农药。多配合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手段,尽量减少对林场的破坏,并保证防治效果。例如对黄色毒蛾的治理:在其幼虫时期喷灭幼腺1号胶悬剂,针对高龄幼虫要加大药剂浓度;或通过人工灭虫的方法,寻找捕杀害虫,并连同虫卵、幼虫等一并处理;还可以适当引进害虫天敌控制害虫,但是要注意天敌引进数量,以免适得其反。
2.3 加强检疫工作
林场进出车辆、行人等一定要进行检疫,严禁携带威胁林场森林的病虫进入林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工作人员要在路口枢纽地区设置检疫场所,严格防止害虫进入林场。
2.4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林场森林病虫灾害防治工作要有制度限制。国家应积极号召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病虫灾害防治管理机制,明确不同主体在经营、防治、科研等环节的责任。此外,林场病虫灾害防治工作势必要采取多种措施方案,影响范围较广,不是仅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防治病虫灾害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除了需要人员从事检测、喷药等工作,还要有专业人员研究病虫灾害、探索防治措施,需要较为庞大的资金链。因此,国家要加大对病虫灾害防治研究工作的资金投入,为病虫灾害防治研究做强有力的支撑。
3 结语
国有林场的林业收入也是国家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贡献力量。高质量的林木才能创造更高的利润,为此,国有林场森林必须要做好病虫灾害防治工作,尽最大努力降低病虫灾害的不良影响,提高产量和质量。方法正确事半功倍,在进行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时要注重方式方法。首先要提前做好预防,实时观测,及时发现病虫灾害,把握住治理的最佳时期;其次,林区的交通要加强检疫,切忌在运输过程中夹带病虫,保证运输途径的安全;再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采用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手段,减少农药使用,在提高木材质量的同时,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栗妍.浅谈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林业生态环境建设[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34(1):73-74.
[2] 叶建仁.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展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24(6):1- 5.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7.045
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林业发展逐步扩大,造林面积逐渐增大,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推动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问题。为此,本文结合了我国林业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对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
1林业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被应用到林业管理中,但是从目前我国林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效果的发挥。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人们对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不足。在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防治工作缺少明确的认识,从而导致相关的防治技术手段不能得到全面应用;二是林业病虫害防治人员缺少专业的工作经验。目前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大部分管理人员虽然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大都缺乏工作经验,因此不能熟练掌握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而大大降低了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三是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目前大多数林业企业都是采用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不但影响了林木的正常生长,还限制了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发挥。
2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2.1重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对于林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重视林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一方面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另一方面也应当重视林业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在林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管理人员应当做好日常的育苗、造林等工作,尽量消除病虫害,从而保证林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保证树木的质量,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2提高林业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2.2.1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声、光、电、热、辐射等物理方式进行的病虫害防治。可以利用物理器械进行生物的捕杀。还可以采取诱杀法、高温湿热处理、隔离法、仿声与超声防治方法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物理防治技术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并且防治效果直接,因此在实践中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2.2.2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或者其他生物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在有效地实现病虫害防治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主要的生物防治技术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进行防治。比如在林间引进一些天敌昆虫,有效地降低和控制病虫害,维持林间的生态平衡,实现林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种是引进益鸟进行病虫害防治。比如可以在森林中建立鸟巢,吸引和引进啄木鸟、灰喜鹊、山雀等防治病虫害的益鸟,从而实现病虫害的防治。还有一种是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进行有害病虫的防治可以很好的促进林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合适的营林方式或者进行抗虫品种的培育等。
2.2.3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是另一种常见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是使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化学药物来防治病虫害。化学防治虽然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病害虫的防治,但是过度或者不当的使用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病虫害。因此在采取化学防治技术时应当注重农药的合理使用,选择高效、低毒、经济、安全的农药进行对症下药,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最大程度的降低环境污染、延长药效期,最终保证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增加林业病虫害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
林业病虫害防治人员不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严重阻碍了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进行。因此,应当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增加林业病虫害管理人员的防治工作经验,从而可以及时地发现林业病虫害和采取措施,保障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降低病虫害的发病几率,缩小病虫害发生范围,最终降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3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病虫害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林业建设,影响了林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应该对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障林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最终提高林业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冯承华.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北京农业,2015,(12):93.
[2]雷剑蓓.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中传统技术与绿色技术分析[J].现代园艺,2015,(12).
关键词:北方林业;病虫害;生态防治
在我国北方林业建设迅速发展的大势下,我国生态环境的水平越来越高,在各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北方林业建设中所存在的病虫害问题对北方林业的经济效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北方林业病虫害是目前林业管理必须要重视的问题。要使我国北方林业的建设有大的提升,就需要对建设中所存在的病虫害问题做到彻底的清除[1]。
1北方林业病虫害生态防治的基本含义
林业病虫害的生态防治主要是指用自然环境中生物产生的产物,对病虫害进行一定的控制,并利用一些生物农药、害虫外激素等措施来保证林木的有效生长,进而提升林木的产量和质量,使得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获得一定的保障。北方林业在建设过程中,将生态防治技术运用在其中,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在病虫害防治中,一味地使用化学防治或者物理防治,容易对生态环境的平衡性造成影响。根据当前北方林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病虫害的发生率日益增长,针对此类情况,只要采取合理的生态防治技术,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平衡性[2]。
2北方林业病虫害的特点
北方林业病虫害具有普遍性和预防性两大特点。病虫在森林生态环境中占据着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对于开展林业建设而言,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对北方林业环境的改善方面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北方林业病虫害的种类非常多样,每一种病虫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根据对林业病害虫发生特点的研究来看,每一种病害虫的发生特点都有着相同的规律性。所以掌握了各种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就可以使得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获得一定的预防。
3北方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3.1不注重对病虫害的监控
由于病虫害的发生范围较广,而且其发生的蔓延速度也快,会给我国北方林业建设的经济效率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基于此情况,相关林业的管理人员就需要对病虫害进行高质量的监控工作。但是从目前的林业管理工作来看,并没有对病虫害实现合理有效的监控,导致病虫害的管理控制工作得不到一定的落实。还有一些林业管理部门由于受到经费和专业技术的限制,缺乏相应的监控设备,所以很难将病虫害的生态防治工作做到位[3]。
3.2病虫害的防治手段太传统
我国北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水平与其他地区比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很多比较高效的技术都没有运用在生态防治过程中,有多个地区仍然是用农药喷洒的方式来对其病虫害进行防治。长期性使用这种传统单一的防治方法,不仅会加大病害虫防治的难度,还会给周边一些生态环境带来大的影响,使得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效率得不到大的提升。
4北方林业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措施
4.1天敌昆虫的防治技术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使用天敌昆虫进行防治是非常环保又经济的一种防治方式,但是因为长期使用传统的农药喷洒防治措施,会为其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许多天敌昆虫的数量不足。所以,想要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更加有效地使用天敌昆虫的防治技术,就必须要对天敌昆虫的保护起到大的重视,根据此类情况,可以通过对天敌昆虫释放的方式,来保证天敌昆虫的数量[4]。另外,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使用天敌昆虫时,要注意禁止使用化学农药,不然会导致天敌昆虫的产生数量出现失衡的现象。
4.2不育性的防治技术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对不育性的防治技术进行使用可以有效地达到病虫害的控制。不育性防治技术主要是对林业病虫害的遗传基因或者是其生理功能起到破坏的作用,从而降低林业病虫害的繁殖能力。不育性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所起到的效果非常明显,但是想要长期性地实现对林业害虫的控制和预防,还需要更加高效的应用条件。
4.3激素的防治技术
激素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主要是对害虫的繁殖产生一定的干扰,激素防治技术也可以被称之为干扰防治技术。该技术总体来讲是通过人为的外激素去对害虫的定向能力造成破坏,或者是通过对外激素的利用来对其害虫进行诱杀,总体来讲是有针对性地对某一种害虫进行诱杀,从而降低林业害虫的繁殖速度和繁殖数量,达到生态防治的高效目的。4.4微生物的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所采用的微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分为细菌、病毒和真菌。对细菌的使用主要包括有球杆菌、芽孢杆菌等[5]。在林业病虫害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真菌,通常可以使用的真菌包括白僵菌及红座霉等。对病毒的使用则是能够实现对虫害造成破坏的效果。
5结语
北方林业对于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此基础上,相关林业管理的工作者需要对林业建设中存在的病虫害问题起到一定的重视,充分地对病虫害的问题进行分析,深入了解病虫害所发生的原因和特点,进一步改善现代林业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技术。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北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相应措施作了简单的阐述,从而得知,只有不断地提升北方林业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技术水平,才能彻底解决北方林业建设中存在的病虫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喜明,孙旭梅.北方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4(9):240.
[2]徐长宇.北方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1995.
[3]姚衍芳.北方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3):69-70.
[4]潘明哲.林业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6,7(16):42-43.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产生原因;问题与有效性建议
林业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维护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林业生长周期较长,再加上对其的忽视,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我国虽然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视,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缓慢,并产生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1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1 人工林的大量增加和天然林的大量砍伐
现如今,很多地区大量种植人工林,而砍伐天然林。随着人工林的大量种植,病虫害的危害面积也随着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人工林相较之天然林多为单一的树种,易受病虫害的侵袭,一旦发生,传播速度快,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人们为了发展经济,大量砍伐天然林,造成天然林资源大量减少,导致了以天然林为中心的原始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也会造成林业病虫害危害加重。
1.2 不合理的化学农药使用
人们为了防治病虫害,在病虫害发生伊始,就纷纷选择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清除病虫害,抑制病虫害的发展;但也破坏周边动植物的生物链,导致大量有益生物死亡。并且长时期不科学地使用化学农药,极易造成病虫产生抗药性,长期下来将会造成林业资源更大的灾害。
1.3 病虫害的繁衍能力强,数量大,不易根除
由于林业病虫害的繁衍能力较强,并且具有主动传播或者依靠自然攻略传播的能力,因此尽管使用这样或那样的措施会消灭一些林业病虫害,但还会有少量的顽固个体存活,这些少量个体依靠它们强大的生殖能力迅速繁衍,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暴发成灾。与此同时,林业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的条件的改变,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2 林业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有待提高
由于林业病害虫发生范围广,危害巨大,因此应该重视林业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争取在灾害发生前就进行监测预报,以减少病虫害造成的巨大危害。但现实情况是,各地由于经费、技术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等原因,往往缺乏必要的监测、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导致很多地区不能有效地控制灾情,导致灾情严重,危害效果难以估量。
2.2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面积大,防治难度大
近几年来,由于各地区纷纷大量种植人工林,造成林业病虫害的发生面积激增,受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制约,加剧了防治工作的难度,使得各地有关工作人员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困难重重。
2.3 科技水平低,防治手段落后
在我国林业资源发展较好的地区,大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来。此外,缺乏最先进的设备或仪器进行监测与防治,防治手段落后。
3 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性措施
3.1 提高对林业病虫害的认识,全面开展防治工作
各地政府和社会要充分认识到森林资源对国民经济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意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根据当地的现实情况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量将病虫害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内。要认真贯彻《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促使林业资源发展。
3.2 加强林业病虫害的监测预防工作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大,传播速度快,科学侦查害虫的动态非常必要。各地应坚持把林业病虫害的监测工作重视起来,配合专人运用高科技的技术,以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林业病虫害为首要目标。当前,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省市县重点测报点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健全,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对发现有林业病虫害的地区进行跟踪治理,切记要掐断病虫害的传播源头,防治危害的扩大。
3.3 想方设法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
资金是影响一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原因,各林业资源发展较好的地区大多数处于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对此,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加大资金投入,多方位筹集资金运用到林业建设当中来,要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适当补助,逐渐加大对林业病虫害的资金投入力度,做到专款专用,将其用于病虫害的防治与治理中。建立效益跟踪检查和专项审计制度,严防随意挤占和挪用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
3.4 加强科技水平,不断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手段
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自己地区发展的防治措施。首先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对现有的天然林加以保护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林业建设,把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阶段;其次,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化学农药,大力倡导使用微生物农药。再次,要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积极推广利用飞机防治食叶害虫技术和3WF-3S喷雾喷粉机、6HZ-2020A手压树干注射器、6HY-25系列喷烟机等新药械及引诱剂、诱虫灯、遥感对防治病虫等监测技术,综合运用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收稿:2013-04-24)
参考文献:
[1]韩卫东.林业主要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现代农业技术 期刊 2012-12-04 16:49
[2]苏玉珍,热希.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期刊 2007-12-15
[3]丁茂申.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2009(12):41.?
[4]刘启斌,闫双秋.?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探讨 吉林农业 期刊 2012-11-20
[5]龚云华,黄国成,陈秀东.关于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策略的探讨 科学致富向导 期刊 201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