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知有儿童挑促织范文

知有儿童挑促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有儿童挑促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知有儿童挑促织范文

1、这首诗的意思为: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出门在外的游子,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在夜深人静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呢。《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的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纷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桐树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2、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知有儿童挑促织范文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赏析】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巧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诗人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幅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I《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神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段:“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C《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仍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在写作手法有如下两个特点:

第3篇:知有儿童挑促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

1 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把握古诗词整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把握教材中的不会字词。因此,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应该拘泥于翻译古诗文,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手头的资料和工具书解决这些字词,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古诗词的大意。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诗人在首句中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其中“潋滟”对于学生而言一开始可能不理解,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完全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或者通过查阅字典弄懂这个词的意思。因此,我们在讲课时就不要总是去讲这些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了,避免宝贵的教学时间的浪费。我们要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诗人在饮酒西湖之上时看到的西湖美景,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西湖的风景,让学生去领略西湖堪比西施的美丽,体会诗人的愉悦感情。

2 把握同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恰然自得的。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引起联想,由此及彼,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笔者在教学《示儿》时,抓住一个“悲”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老泪纵横,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3 节奏活动吟诗词

古诗词极赋声律美、意境美和节奏美,多种形式的朗诵,既避免教学的枯燥陛,又使诗词诵读指导多了一份灵动。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3.1 配乐诗朗诵。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给古诗配上适当的音乐,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但音乐的选择一定要与诗词的意境相契合。曲笛的音色优美、淳厚、圆润,善于表达婉转、细腻的作品。如:王维的《相思》;古筝表现力极丰富,既能表现寂静的夜晚,又能表达欢快、热烈的气氛,还能抒发赞美美景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箫音色淳厚柔和,优美典雅,善于演奏悠长、恬静、抒情的作品。

3.2 拍节奏说古诗。古诗本身是有节奏的,而节奏也是音乐表现的一种,但如只用一种节奏诵读古诗,孩子们很陕便会觉得没趣,所以我尝试将不同的节奏加入到古诗中。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也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

4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

基于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意义以及现状的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4.1 充分了解写作背景。充分了解古诗写作背景是准确把握作者要传达的主旨思想的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却忽略了这部分的教学。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就是让学生对诗人当时所处的境地进行深入的剖析,以达到在情感上与诗人形成共鸣,更好的把握古诗的主旨的效果。在充分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后,学生也会更容易的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第4篇:知有儿童挑促织范文

【关键词】快乐氛围   快乐阅读   快乐表达

 

快乐,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新的话题;快乐,是积极的情感;快乐,是滋养生命的维生素;快乐,是有效学习语文的底色……

语文是精神的语文,感性的语文,儿童的语文,生活的语文。语文蕴藏着无限的智慧与生命活力,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感心,在语文学习中得到人文的关怀,精神的滋养,思想的智慧,享受的是生命的愉悦。语文,是快乐的语文。

一、如沐春光---------快乐的氛围

语文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传播着知识,同时也传播着情感,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自控能力的行为主体和伙伴;学生心中有老师,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导师和朋友,在沟通、合作、对话、互动、交流中,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俯下身来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以自己真诚、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和意见,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着想,以一种从容平和的心态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心灵。①

“读不好没关系,多读几遍,你肯定能读好!”

“你一时想不起来吧!慢慢来别着急,会找到自己的答案的!”

“你们的朗读真是令人陶醉,听你们朗读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这样的语文课如沐春光,无疑,教师是快乐的,学生是快乐的,课堂是快乐的。

二、           浓浓语文味――――快乐阅读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品读感悟、主动积累语言的学习方式很能力。

1、            诵读中,积淀语言的古韵。

我们的母语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优秀的古诗文是形成身后文化底蕴的基础。杨万里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使孩子们浮想联翩,充满了童真童趣。还有“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离落一灯明”“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长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一系列的经典诗句,琅琅上口,充满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激情,教学时通过画面、对话、诵读,这些文字就成了儿童记忆长河中的闪亮一瞬间,并且逐步积淀内化。

2、            情境中,品读语言的美韵。

语文的字、词、句、段、篇是铸造语文大厦的根基,是一个人生命成长与外界交流的物质材料,并且编入文本的都是些文质兼美的精品的文章,而小学生的精神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他们正是在大量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参加感性的语文时间活动中掌握语文的。因此,这些富有色彩的语言需要我们去品,去读,去亲身体悟。在品读语言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同时获得审美的愉悦。

3、            理解中,感悟语言的意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头是作者,桥的另一头是读者。语言文字是物质基础,通过语言文字这座桥梁,让读者深悟作者的“言内之意”,“弦外之音”。汉语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在语句的揣摩,品味过程应是意味无穷的。

4、            想象中,享受语言的情韵。

语言文字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承载了许多的情与趣,在课堂上“轻轻拨动语文的心弦”,流淌出的是动人的情趣和韵味。情韵,也可以说是情感、情趣、童心、童趣。孩子的世界是不同于成人的,他们总是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与属于他们自己的趣味。

三、           畅快的表达――――快乐作文

语文课堂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说与写是语文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语文这门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交际性的特点。课堂也是学生自我展示,自我表达的场所,它包括与文本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与学习伙伴的交流。《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要求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世界,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②

1、把玩进行到底

     儿童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游戏精神,它追求的是一种自由创造的精神,平等的精神,非功利的合作精神,追求的是一种快乐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它启迪儿童的智慧,释放活力。在作文教学中,我充分地把玩引入课堂,在玩中观察,在玩中想象,在玩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③

2、贴近学生生活

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工具,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而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

如国庆节后的第一堂课,我走进课堂只是想随便问了一下:“国庆节过得愉快吗?”学生一听马上来了劲,“没完没了”地说。我转念一想,不如来个即兴口语交际课吧。因此,临时改变主意,让学生说了个够。由于是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学生表现出极大的交流热情,之后的小作文也是有话可写。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让我们凭借语文一同快乐成长!

【文献参考】

     ① 蔡芳:《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

第5篇:知有儿童挑促织范文

关键词:识字教学;理解方法;朗读训练

古诗――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光彩夺目。古诗――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虽时间久远,却一直被传诵。古诗清新深远的意境,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哲理,对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真正涉及学古诗应该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低年段的古诗教学只停留在诵读上,对于诗歌的意思并不要求。三年级是学古诗的起始阶段。三年级的古诗教学也是比较特殊的。下面,我就谈谈对三年级古诗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识字教学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任务

随文识字教学即是一种教学要求,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小学的古诗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好这种教学方法。明确学文和识字的关系,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语文古诗课堂的教学效率。三年级古诗教学,很多老师不知不觉就上成了高年段的课,一直沉浸在创设情境、理解诗意、体会情感之中。而忽略了识字写字的教学。三年级的根本任务仍然是识字、写字。

比如,在教学《乞巧》时,可这样指导生字“乞”与“气”的不同点:

师:“乞”与哪个字长得很像,老师把它们请出来,观察一下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乞”的下面部分是“乙”,“乙”就像一个人在跪着,你们可以根据这个来猜测一下“乞”的意思。

评析:林一纯老师先从字形相似点出发,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笔画上有什么不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根据字形结构想象字义,真正让学生掌握了这个生字。

师:这首诗中有两个生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出示“宵”“霄”的课件。)

师:(一边画出“宵”的象形字,一边解释字义)古时候们是根据太阳来推测时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月亮出来了,人们就回到家里休息了。“宵”的意思就是晚上。再给“宵”组词。那雨字头的“霄”,你们能用这样的方式联想一下吗?

评析:“宵”“霄”这两个生字是这首古诗中的难点,学生也经常会写错了。但听了林老师的这节课,我豁然开朗了,林老师的生字教学十分扎实,从生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入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就顺理成章了。只有扎扎实实地把生字过关了,才更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

二、三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1.学会看注释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古诗的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教授学生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习古诗而言,学会看注释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教学生学会看注释。如,《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注释2为“挑”:捉。注释3为“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这句诗就可以通过看注释来理解诗意了。

2.了解诗人以及写诗时的时代背景

学一首诗,不能只单纯地停留在诗的表面上,要让孩子更多地获取有关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才有可能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所表达的真实情感。这就要求老师要对古诗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所表达的意境要有独特的体会,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品味古诗文。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要让学生了解诗人少小离家求学,孤独无依的感觉,才能更好地体会游子思乡思亲之情。

3.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写景诗大都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美好景色。如,三年级的《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咏柳》《春日》。在教学中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如,在教《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借助运用现代多媒体,适时播放有关西湖的风光片,让学生欣赏西湖的美景,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感受、理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抒情诗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抒发诗人做客他乡时,对兄弟非常怀念的心情。

三、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孩子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有人说,古诗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那么古诗教学也应该是这样的。很多教师都会觉得古诗教学很难,不好把握,教师讲解得少,学生理解不够透彻,朗读的时候感情出不来;讲得多,又变成教师的“一言堂”了。不知道到底要给学生讲多少,要他们理解多深,这个“度”不好控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上要尽可能地少一些理性、冷静的分析,而更多的是需要启发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教师要努力以诗化的形式传达诗意之美。因此,对于新学的一首古诗,一定要让孩子们充分地朗读,读出诗韵,读出它的音乐感。

在三年级的古诗教学上可适当地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古诗朗读方法的掌握,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终生受益!

1.押韵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三年级的古诗教学中只要适当地让学生了解“押韵”就行,主要应落实在朗读上。在朗读的时候对韵脚就要恰当地重读,非韵脚的音要读得轻一点。例如:《望天门山》可以让学生注音:开(kāi)、回(huí)、出(chū)、来(lái)。在比较中知道在这首诗中,“开、回、来”押韵,而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自然而然地就读出音乐感,让人能够感觉到悦耳顺畅的音韵之美!

2.节奏

诗人在诗歌中抒怀不是平板的,而是波澜起伏的,这诉之于文字便成了诗歌的节奏。在三年级的古诗教学中,可以教给学生古诗断句法,在诗句中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感。

3.语调

在同一首诗歌中的每一句话中,它们的语调也是有高有低的。所以在三年级开始学古诗,就要让学生明白:古诗的诵读应该有起伏感和层次感。不同风格就要用不同的语调来读。比如,写景的,我们就可以读得欢快一点。蕴涵深刻情感的,我们就可以把语调放低一点,读得缓一点。在读每句话时,一般我们都遵循升语调时声音越来越大,句尾拖长且上扬,降语调时,由强到弱,句尾处语调平缓。这样就读起来跌宕起伏,取得相应谐趣的效果,可以很好地表达出古诗的意境。

4.启发想象,读诗情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因此,不仅要读出诗韵,读明诗意,更要感悟诗情。感悟诗情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想象。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学生学习古诗时,就应该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情感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

当然,朗读还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先读通,再读懂,后感悟。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滋味,才能获得更大的美感享受。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