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电视编导阐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实验 实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10-02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更新节奏也在不断地加快,不论是在各大城市还是村县等地方,对于生活、经济、文化等方面和对于信息知识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传播的形式相对于传统方式来说方法越来越多样化。根据社会的快速的发展,社会对于电视、电影、等传媒类的学校培养出的人才量也在不断的加大。那么作为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的高校也就成为培养传媒人才的重要地方,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就更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专业。怎样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求的高水平专业性强的学生就成为所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及教师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单独从广播电视编导这一学科来说,开设在我国从产生到普及也只有20多年的时间,那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算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过去的广播电视媒体的节目比较单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广播电视编导这个新兴专业也在跟进脚步不断的进步和发展。除了全国各大知名高校有这样专业以外,在各个省市的民办学校和私立学校也在不断开设这一专业。但是这种高速的发展就会带来一些不得不解决的问题。经济发展过快引领科技的不断更新进步,广播电视行业的各大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所使用的设备也不断更新换代,这些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能够加快制作的质量和速度并与世界接轨,而作为高校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重要阵地,则不能及时地更新实验设备和与之配套的理论知识,在学校的实验硬件设备方面就会产生一定的理论与实际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脱节的现象。
1 调整核心课程讲授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课环节的比例,通过开放实验室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
(1)在调整核心课程讲授课与实验课环节上,以新闻采访,电视短片制作、纪录片等几门课独立的开设实践课程进行阶段性实践教学。这几门实践课程独立的开设不但解决了初期实践教学课程的条块分割问题,还可以加大实验课程的比例和实践教学效果。其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还有很多课程,是可以增加实验实训环节的,如,广播编辑与制作,摄影艺术、电视摄像、电视编辑与制作、电视采访学等,都带有着很强的实验性,处了增加实验课时之外还可以增加实验课程的总体分数,把实验学分与理论学分真正的从传统意义上分离开来,形成各自的学分模式。并按学期和年度的不同为各个学年开设阶梯样式的实验课,使之形成实验课环环相扣,不断递增的形式。在不同的实验课上可以利用三个阶段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能动性:①以个人为单位制作,提高学生个人对于整体操控的掌握能力,并能清楚的了解个人的不足之处;②以组建小组为单位,提高团队协作能力;③以小组之间的合作为单位,因各个小组实验训练内容不同,同时可以提高沟通的能力。
(2)通过开放实验室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其核心思想是一周七天全天性开放,从根本上开放和从传统意义上开放模式解放出来,这样可以把学生从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中完全解脱出来,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能动性、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加丰富的、思考空间和更加充足的实验空间。其最终目标是充分利用学校有效资源避免学生因时间限制而中断学生的创造发挥。
开放实验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开放实验设备,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实验教学模式进行系统化地实施和改革。在整个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环节中,由于教学的手法和过去传统方式的教学手法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在这种开放性实验室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实验学习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基础实训实验。这一类型的教学重点主要是针对制作电视节目前期与后期灯光的运用和节目制作编排上的训练,通过摄像机以及非线性编辑系统实验设备的开放性使用,使学生可以运用课余时间练习到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的气候所运用的灯光和摄影手段的多方面训练。第二种为复习性实训实验。这一类型的教学重点在于针对学生以掌握的节目编辑制作与创作技术流程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实验课教师拟定的一系列主题实验当中选择其中的一个系列,对实验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学习,在复习性实训实验的过程中将实验室开放,能够使学生的电视节目创作在充足的实践时间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更能将摄像构图、布光角度、机位设置、和电视画面编辑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复习性实训实验当中去。第三种为创作性实训实验。这一类型的教学重点在于由学生自拟题目进行练习,而练习的内容需要包括一定时间的限制、策划书、采访、和采访方案、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
利用实验室设备开放的有力条件,使学生能够培养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能够制作出精良作品的能力。在创作短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将全程进行跟踪性指导,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扎实性和前后期制作技能的熟练成度。制作完成后,并组织学生个人讲解、观摩、点评、总结。在实验室的开放过程中,重要的是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还可以逐渐发现设备中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所需的与时代相符的现代仪器实验设备,并且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修复已有的实验设备的破损,这样就避免了过去教师上完课后就把实验室门关上,学生没有实验的地方可去,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利用实验室开放之后的便利条件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电视节目的前期与后期制作。实验室的开放不仅大大增加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为学生做出精良的电视作品和积极进取的优秀学生提供了物质和时间上保证。
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实验室内完成电视摄像制作、视频编辑、摄像构图、布光角度、机位设置、和电视画面编辑等等。其他课程中的一些实验环节也是可以在实验室内完成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运用课余时间来充实实验内容和复习性实训实验,加强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牢固掌握。这样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而且对于学生平时实验课学习有很多的帮助,更有助于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和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练习的机会。
2 通过建设校园广播电视台给学生建立一个实验实习基地
近些年来通过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实验方式和手法也在更近脚步,不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设备都在力求和国内和国际接轨。高校都设有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和校园报社等实验性强的校园组织。加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力求在学生毕业后能到了公司能有一技之长。所以依托校园实验实习基地这个平台,可以建立起专业性较强的开放式的实验实习基地,让学生可以和社会接轨。这不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对于学校来说也是以个对外宣传本专业的好方法。
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和校园报社等实验性强的校园组织,由于实验实习的工作性质和范围的决定,需要大量的采集信息,编辑制作,和播报工作。所以须要学生参与编排和播出,因此,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对于一个真实性的广播电视采编制作环境的熟悉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便具有了很强的实战性,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能够将传统意义上的实践和理论知识真正的保持一致。
在一个电视广播机构中,一个电视节目的播出是由多个栏目构成的,校园广播电视台就可以根据电视广播机构的运行模式选择播出时间,设置不同的电视广播栏目。在这样的设置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就可以,根据栏目类型和目的的不同进行各门专业课的实验与创作了。使学生在宽泛的学习环境中学会根据栏目各种不同的主题将课程中曾经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初级实验练习的制作方法和手段与实际创作结合起来。这种学了完全开放学校实验设备还开放了学习模式,是一种理论知识融于实际的有效途径。
3 毕业论文与作品结合的方式答辩
在近些年来毕业生的毕业形式多以论文答辩的形式出现,艺术类的学生更是如此,但是由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并且学校在四年的教学过程中也是把这一原则放在首位,所以艺术类的学生只是通过论文的形式毕业,并不能完全能够展示出学生的长处。所以毕业形式以作品创新能力的展现和对理论知识通过论文表现是比较符合艺术类毕业生特点的。毕业答辩是学生自我学习的最终总结。而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论文以外,对自己的另一方面就可以通过节目制作的作品最终完成的情况来判定。把大学四年所掌握的广播电视艺术原理、采集、编辑、播出等技能反映在一个电视作品当中去,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答辩,是一种检验学生理论学习与实际成果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提供毕业前最后的实验实践机会,以这样的形式完成最后的作品。这能让学生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能够通过大学四年实验的努力手里拥有一定的东西来说服即将走进的企业或电台。切身走入媒体行业,学以致用,通过实践的体会将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媒体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课堂存在的问题
1.1大多数学生对理论课认知错误,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讲求务实,而理论是务虚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专门人才,能掌握过硬技术就行了,理论枯燥死板,没什么用处。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更是认为,会拍会剪,懂技术就行了,不需要什么理论基础。所以上课时很多学生都热衷于扛着机器到处去抢新闻、去拍新闻。事实上,广播电视专业及广播电视新闻学是研究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新闻信息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新闻学应用专业,广播电视专业的培养要求中就提到“学生主要学习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可见广播电视专业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论与实践并行,用广电、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打基础,树立专业意识和素养,是掌握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否则就是“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大多数的学生都意识到了广电实用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对理论却不重视。上课不听,认为理论毫无用处,与实践无关,割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1.2学习的性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学习是一种紧张调动身心的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累、紧张及不适,这是学习的固有属性,这就使得学生更倾向于休闲娱乐,而很少主动学习,而课堂学习又进一步加剧了一些被动性,使学生更难进入学习状态。这时候,就应该发挥教师以及教学方式的优势,但是,现今还有许多教师坚持传统教学方法,比如上广播电视新闻概论时,他们还是以书本和自己的教案为基础,死扣书本、教案,案例枯燥老旧,形式沉闷,感染不了学生,在广电这个与媒体有关的专业,很少或甚至不用新媒体呈现,有些教师最多只安排了ppt,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不了学习的消极性质,无法令学生提起兴趣,更别提提高课堂效果,这时候,就难免会有学生会开小差了。
1.3学生缺少课堂学习自,主体地位被忽视
许多课堂和教师都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被灌输者,有些教师在上广电新闻概论的时候,总是自己“独霸”课堂,无论是理论还是案例,都使学生像是一个旁观者和被迫接受者,这样学生当然找不到在课堂上的存在感,从而对课堂失去兴趣,消极对待。理论课与实践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实践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质,能激发自己的兴趣,而理论课则不然,全是概念和硬知识,使学生很难找到学习的,这时,教师如果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不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果将会越来越消沉,最后甚至发展到学生对老师产生看法的地步。
2影响广电专业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因素
从上面存在的几个问题,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若干影响广电专业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点。
2.1广电理论课本身的性质
上文也提到过理论课的特殊性。但广电专业相对偏于实践,所以很多学生的兴奋点在于实践,加之广电理论课自身的相关知识都能在实践中或多或少进行学习,这些因素使得广电理论课更加形同“鸡肋”。
2.2教师的自身因素及课堂影响力
这一因素是最重要的。常言道“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老师对学习、尤其对课堂的影响至关重要。老师对课堂的态度,老师的性格及课堂策略都至关重要。广电专业理论课作为人文社科类课程,要更加凸显人情味,老师在强调新闻的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时,如果能用自身独特的方式和形式,就会极大提高课堂影响力,从而提升课堂效果。
2.3社会学环境的影响
当然,课堂效果出问题,不只是课业本身、老师甚至是学生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整体忽视理论,有些人只有在实践中碰壁后,才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当前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越来越现实,越来越不注重学习理论,甚至轻视理论,这大大地影响了理论课堂的学习效果,因为,毒已入心。
3提高广电专业理论课课堂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3.1利用多种手段构建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
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首先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下功夫,避免传统理论课教学的枯燥、沉闷,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固定模式,创建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对于广电专业来说,更需要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媒体形式,使课堂内容更丰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高效课堂”这个词,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提出来,意在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在大学广电专业理论课中,甚至是所有大学课业中,“高效课堂”也弥足重要,它能够很好地调动各方面课堂资源,尽可能大地影响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感染学生,这在传统课堂中是没有的。学生在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上,能够接触到理论的另一面,同时教师利用自己的功力和人格魅力,使得理论焕发新生。构建丰富有趣的高效课堂,关键是利用多种手段,用多种手段来表现理论课的魅力,吸引学生,这不仅仅限于用个多媒体,用个ppt就行了,这只是表面的教学工作,最主要的是广电专业老师,要会利用新闻、电影视频,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如在上广播电视新闻概论的时候,授课老师可以播放与内容相关的影片和音乐,当讲到各种电视类型及发展史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CCTV、BBC等著名媒体所制作的相关纪录片,在讲到中国电视的发展史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在历史上很重要的作品片段,在讲广电制作的理论课时,可以利用对比影片的方法来解释画幅、镜头等相关知识,讲到电台相关知识的时候也是一样,可以用几个典型的国内外电台节目,如《美国之音》和《央广之声》来说明电台节目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讲到新闻理论及新闻关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名家讲座和专题报道来提高学生注意力,可以利用主旋律音乐来烘托气氛。教师在上课前和上课间隙,也可以播放一些时下流行的歌曲和娱乐视频来调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在上到一些与广电历史和时代性有关的理论课时,教师甚至可以找出自己以前收藏或保存的相关物品,比如磁带、老式收音机等,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这段知识和历史更感兴趣。广电专业理论课虽然是理论,但与实践有极大关系,教师可利用相关案例,关注和表现时下热点问题,并结合语言的组织,幽默感的把控,讲课形式的设计,来使课堂更加丰富有趣,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而不厌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积极与学生互动,提高课堂的自主性
前文提到学生的自以及学生的课堂地位对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影响。每一个人都渴望被重视,都希望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中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如果在有可能或应该产生存在感的时候,没有被重视和发现,整个人就会陷入到一种消极、无生机的状态中,从而对当时环境里的任何事都不感兴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地位,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关键就是积极与学生互动,我们在上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的时候,要会就概念和案例跟学生交流互动,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话,倾听学生对这个媒体和与这个媒体相关问题的看法,让学生都重视课堂这一段时间所讨论的问题知识,让学生对这个知识发表见解。课堂讨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它能让自完全抓在学生的手里。通过知识和案例的小组讨论,学生能融入课堂,找到存在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广电教师还可以进行随堂小训练,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参与度。比如讲到广电编辑时,可以让大家随堂写东西;讲广电的特点时,可以让同学谈谈自己与广电的小故事等。互动和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3.3引导学生对理论产生重视和理解
理论是枯燥的、无味的,但这只是它表面性质的表现之一,实际上,理论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理论推动实践,有多少大事都是在优秀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成功的,就以广电专业理论来说,从事广电事业,只懂技术,不懂得广电的发展脉络、基本原理、理论体系以及现状,是很难在实践中取得成就的,只懂技术不懂理论,在广电体系里难以生存,因为广电的基本工作,比如摄影、剪辑都有一套严密的理论嵌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现实,注重理论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多看一些专业类书籍,同时引导他们关注时事,关注与广电专业相关的现实事件,让他们将事实与理论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论,体会理论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让他们理解理论,不讨厌理论,从而提高他们在理论课堂上的积极性。
4总结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效果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堂效果提升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现代这个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复杂因素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更要注重调动广电专业学生课堂积极性,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在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上乐于、勇于打好属于自己的硬仗。
作者:李杰锋 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进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思考[J].电影评介,2014(18).
[2]张英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
关键词:音乐专题;视听语言;大众传播
一、音乐与电视的融合方式
音乐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之一,已经存在数千年之久,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最早对音乐的理性元素进行了比较系统化的论证,而在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乐论》《乐记》等专著也突显出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的独有特色。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以前,音乐学的研究语境一直处于传统的、稳定的、单一的格局发展之下,而电子技术及物理学的飞速发展,使音乐学的研究语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场变革的触发点就是电视的发明。电视的发明对于音乐艺术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将抽象的听觉语言进行具象的视觉传达,而无法具体表现的音乐情感也能够通过电视节目中的语言进行表现。而对于电视艺术本身来说,音乐也为其注入了新的内容及活力,传统意义上的以叙事、新闻为主体的二分天下的电视内容格局被打破,音乐成为抒情型电视节目的最直接表现方法。音乐同电视的融合大致上有如下几种方式:首先是音乐电视:即带有广告性质的MV,这同MV诞生的初衷密不可分,即利用可视化的媒介来对音乐进行广告营销,使某一音乐作品或音乐人获得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MV刚好能够达到这一目的,音乐人能够通过在MV画面中的直接或间接出现来获取一定受众的支持,音乐作品的表现方式也能够因为画面的存在而变得愈加丰富。其次是电视音乐:即为特定电视节目而配的旋律音乐。较为优秀的电视节目能够带动音乐作品的普及率,例如由于某一电视剧或电视综艺节目而被广大受众所熟知的栏目音乐以及主题音乐。再次是现场音乐会转播或音乐会录像。这是音乐艺术通过电视媒介呈现的最直接方式,将本来存在的、正在演奏听觉作品的视觉形象通过电视表现出来,等同于现场音乐演出,不同的仅仅在于电视媒介的加入。而电视媒介的加入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优化了受众欣赏现场音乐会演出的效果,由电视转播所提供的画面往往是专业人士进行的优化选择,这使得观众更容易观赏到最为精彩的演出瞬间。最后则是本文所重点论述的音乐节目:即以介绍音乐家及其作品等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栏目。通过电视节目以达到将音乐知识获取更广泛的普及率的目的,尤其对于高雅音乐艺术来说,其受众范围的狭窄使其普及范围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电视作为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对高雅音乐艺术知识的传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及价值。《寻找贝多芬》正是这样一档介绍贝多芬人生及其音乐作品的电视栏目,它本身已经脱离了传统音乐学研究领域的单向维度范畴,而开始朝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传统音乐学文本的基础上,同传播学、电视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相结合,表达样式更加直观立体而丰富,不仅将贝多芬自身的音乐故事进行视听化呈现,同时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社会背景,使人物形象、音乐语言更为全面的表现出来。
二、电视音乐节目编排与后期剪辑
《寻找贝多芬》之贝多芬的爱情包括如下几种探询方式与角度:被采访专家的评述、以第三人称角度的客观旁白、主持人总结出来的探询线索、贝多芬歌剧的内容暗示。以上大致四种探询贝多芬感情经历的角度按照插叙的方式进行编排,通常由被采访专家先对贝多芬的爱情进行大体上的评述,然后穿插电影片断并配合客观旁白,回到贝多芬所处的年掘其情感线索。接下来被采访者以个人的角度继续对影像中发掘的贝多芬感情线索进行描述,主持人则对以上部分进行总结并进行下一阶段的过渡。歌剧选段的运用是为了增加叙事的感染力并让叙事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当全篇完成时,编导却发现了在歌剧选段剪辑过程中的一个缺憾:没有将乐团伴奏切入到画面中来,因此对女主角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切换略显得单一。另外,作为音乐会主要形式的歌剧演出,其导播与切换节奏也能够体现出其技术魅力。配合以上四种探询角度的画面大致上有以下几种类型:被采访者现场、主持人现场、电影画面、自然景物、建筑、贝多芬不同时代的画像、歌剧演出现场。电视专题片同影视剧的剪辑原则有所不同,以本片为例,其更具有特殊性,因为《寻找贝多芬》不仅仅是一部电视专题片,更是一部音乐电视专题片,声音元素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剪辑更多所遵循的原则是声音原则,或者说是声画关系,画面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主持人和被采访者的画面剪辑比较单一,每一个片断基本上由三个或三个以下同一人物不同景别的镜头构成。当第三人称进行客观旁白时,声音和画面构成了同步和并行两种关系,画面更多的是根据解说词的内容进行切换。部分带有自然景物的画面,如鲜花、水面、云层等元素,起到了象征作用。如贝多芬的诗句“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爱……”所配合的画面就是美丽的花朵和风景,象征着其内心世界对爱情的憧憬及爱情本身的美好。当叙述者的声音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时,片子的剪辑原则以画面为主,此时,剪辑更大意义上被看成为影视剧本身的剪辑,镜头景别的匹配、角度的匹配以及轴线关系需要重点加以考虑,但还是或多或少受到了画外音的制约。编导在选取电影画面时,还不得不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即画面内容并不完全按照本片所表现的主题内容一一呈现,寻找贝多芬的情感线索,还需要省略电影叙事中同本片主题无关的内容,相应填充进来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物、建筑以及不同时代贝多芬本人的画像。当电影片断、自然景物等元素被剪辑在一起时,我们要保证画面的视觉连贯性。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光线、不同设备所拍摄出来的画面质量自然有所差异,表现为清晰度的不同、明暗效果不同等等,这就需要后期进行相应的画面处理,带有怀旧感的电影片断是画面的主体,而现场用高清设备拍摄的自然景物以及建筑等则需要在明暗关系上稍做处理,达到两者影调一致。而清晰度的不同一般后期很难修复,编导巧妙地借助解说词的作用,将叙述时空在过去时和现在时中穿梭,同两种清晰度的画质进行了严格的匹配。
三、结语
充分利用视听化元素,丰富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是电视音乐节目存在的意义和目的,这样也有利于将音乐艺术进行大众化传播,使高雅艺术得到普及,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视音乐是音乐艺术的具象化表达方式,也是音乐艺术与电视艺术融合的最佳途径。
作者:赵珂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游洁.电视策划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张歌东.影视非线性编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德]贝多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六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电视摄像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在专业培养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电视摄像中技术部分占据了其创作过程中的主要部分,主要体现在对摄像机的恰当使用、灯光的处理、画面的拍摄技巧以及摄像机的调度等方面。
所有高校的电视摄像课程都是配备实验的,实验对于本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门以技术为主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并行尤为重要。“从实践中学习”无疑是我们的指导方针。如何把实验设计得更合理,更符合当前市场的需要与学生的特点,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教学,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电视节目制作方向课程教学改革,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二、电视摄像课程研究方向
电视摄像实验在每所学校教学重点上的不同,相应设置的实验会有所不同。但电视摄像实验的实验用机基本趋于小型化,以专业级为主。但是所有开设此专业课程的高校实验具体内容就不一样,无论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还是在实验具体要求的设置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当然这很大程度的原因在于每所学校培养目标的不同。但如何更好地设计一套有用的、可以推广的实验体系正是本文阐述的重点之一。
三、实验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及课程改革
(1)实验教学的场景应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意味着大学教学活动开始走出校园,从单一的课堂形式向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发展。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合作教育”、“做中学”使大学的教学活动从课堂走向生产车间,并与企业结合在一起,由企业安排和负责学生的工作与实践环节。美国的大学除合作教育外,流行的教学形式有“现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电视编导教学也应当借鉴这些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电视文艺晚会制作”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将学生带入一个晚会录制现场,针对现场场景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这种一一对应的讲解方式比课堂理论教学更为生动直接。
(2)在实验课程中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所谓阅读量,是指观看影片与节目的数量。教师在进行编导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对经典影片进行拉片训练,同时也要其对课外浏览的作品写观片体会。“经典段落”的拉片练习对学生非常重要,一些他们无法想象与构造的段落,在经过拉片训练之后许多的经典场景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作品在观看的基础上刺激了他们的创造灵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培养好的编导就要培养他们多看、多背、多记的好习惯,让他们体会其中的奥秘,最终融为自己风格的一部分。
(3)通过实验,组织活动。鼓励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创新是社会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相关院系对学生创作的热情给予一定的支持。一方面院系可以将学生的实验创作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院系应经常组织开展各类与专业相关的大赛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进而养成一种创新的思维,并同时形成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同时,院系还应该设立创新基金,对学生的科研创新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对在学术上有突出创新贡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使课堂变成师生双向互动的创新园地。
(4)逐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教学模式
在这种新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行业不同角色的尝试者和协作者,通过虚拟情境和真实社会环境实现了知识的建构,通过网络环境的利用深化了自己对专业的认识,通过角色任务的完成过程学会了把握任务细节、环节的能力,通过同质不同类的难题的处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有效迁移并在迁移中实现新的创意和创新。而在新教学模式中,网络环境是前提,角色学习是核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导,“工作过程”理论是评价的依据。
(5)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应加大实践分量
【关键词】电视;记者;出色
一、电视记者在新闻宣传中扮演的角色
从最初的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以及网络,新闻宣传可谓是经历了好多表现手法,但从宣传的效果来看,电视也许是最直观、最有效、最受受众欢迎的。要让受众从电视新闻宣传中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或学到更多的东西,需要电视记者的努力,需要电视记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由此可以看出,电视记者是电视新闻宣传的主角,自己在为什么人说话,说出的话能不能通过社会和大众的认可,这是值得一个合格记者需要深思的问题。“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媒体记者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深刻内涵。因此,凡从事新闻宣传的媒体记者都应首先找准自己的定位角色。
二、电视记者的困惑
有人说:“做电视记者很苦,每天要扛着10来斤重的摄象机到处跑”。从工作性质来看的确是这样,作为亲身经历,扛着机器跑了一整天8个小时,工作只做了三分之一,晚上还要赶写出文字稿,又做了三分之一,第二天还要抽时间去剪辑镜头,三个三分之一穿斗起来才算完成一条新闻。又有人说:“做电视记者很风光,扛着摄像机可以到处乱跑,自由自在的工作”。的确也对,扛摄象机的记者除了可以到处采访外,还可以天天接触新鲜事物,因为他要记录的是世间发生新鲜事件,在第一时间让受众知晓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两句话:“苦与风光”同时也道出了电视记者的“辛酸与困惑”。
三、具备的基本素质
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要具备有一定的文字写作基础。这是一个记者最起码的要求。记者就是对历史和对事件的记录,记录除了影像资料外,最重要的当属文字记录,不会“写”就很难把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具体的实质内容反映出来;不会“作”就更难把事件描述得生动有趣。具体的文化素质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程度,在教科书上恐怕很难找到。根据经验,笔者认为:“能具备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爱好看爱好写文学作品,喜欢看新闻节目,写出的新闻作品能做到一事一议,主题鲜明,事件过程叙述得条理清晰,短小精干,再加上进入新闻行列后天的努力,就能适应电视记者所要承担的角色。
具备基本的身体素质。大家都知道,当记者是要到处跑的,特别是电视记者,必须要到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才能捕捉到现场的画面,了解到事件的真象。要跑路还要扛机器拍摄图像,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难以当担此重任的,即使是现场出镜或做编导的记者,同样要和男同胞一起到现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平时身体没有什么大的毛病,基本能胜任扛机器拍摄及跟跑不掉队的体质。
学会摄像编辑技术,懂得欣赏美感。不言而喻,电视记者要比写报纸、写广播稿多一项内容就是要拍摄到现场的画面图像与文字稿相互匹配,就需要记者学懂精通摄像机器的应用、取景构图、用光、同期声采制、后期
有一定的新闻敏感性或灵性。新闻敏感性看似很难做到,其实没有那么夸张。只要不是弱智,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从一定意义上讲,敏感性不是天生的,应该属于后天培养起来的范畴。从实践经验来看,就是能够做到平常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总结和发现新鲜感的事物,再把它作为新闻价值取向来分析,常此以往就能使自己保持一定的新闻敏感性。举例说明就是,当你看见听到任何新鲜有趣的事情,大脑中应马上有所反应,这些事很有新闻价值,在通过比对和深入分析,最终确定出是否有宣传报道价值。
能做到吃苦耐劳。通过以上阐述不难看出,电视记者要扛机器拍摄图像,要写出文字稿件,还要自己编辑图像,白天干了8个小时才做了三分之一的工作量,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行的。这里理解的吃苦除了要在身体方面享受苦头外,还要付出脑力劳动。第二是要做到耐劳,一方面要耐得住寂寞,做记者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会发生在你身上,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每一件作品,没有休息日也得做下去,要当好出色的记者,你还得不断的努力学习,不停脚步的深入基层体验生活,不停手的写作,才能胜任你所承担的工作。
四、有一份责任感
电视记者除了要能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具备一定的文化、身体素质,能做到吃苦耐劳外,还要承载一份社会责任感,这是一条最起码的要求。要承担社会责任,就必须要求你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你所报道和出庐的作品必须是真实客观的反映事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能讲真话,能为老百姓反映心声,能做到坚持真理,倡导社会主流,弘扬正气,抵止歪风邪气。要能通过手中机器和传播平台,及时准确的传播人们想知想看的信息;实施舆论监督;搭建起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心中时刻装着这份社会责任,就能不断激励自己为之奋斗,就能不断把事情做好。
五、格守职业操守
关键词:舞台主持;舞台主持人;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36-03
主持人这一概念源自于西方国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主持人”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主持人队伍不仅数量变得庞大,而且类型也较为丰富,比如出现了很受观众欢迎的电视综艺类节目主持人、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等。除此之外,在中国还有一种主持形式被广泛运用,那就是“舞台主持”。关于“舞台主持”的定义及内涵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很多人谈及“舞台主持”会狭义的认为那就是“晚会主持”,能够进行“舞台主持”的主持人自然被称为“舞台主持人”或“晚会主持人”。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却较为片面。我们都知道主持人最主要的功能是传播――主持的内容、主持的方式、主持的效果都与传播相关。所以说,传播学理论是阐述主持人定义和划分主持人类型的重要依据。因此,“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定义与内涵也可放在传播学视角下进行研究。
一、“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定义的探析
我们都知道,概念就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定义是在不改变目标事物本身的前提下,对概念的内涵或语词的意义所做的简要而准确的描述。“舞台主持”的概念可以从字面上理解成“在舞台上主持”,它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不同,可以归属为舞台表演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主持艺术的一个分支。按照一般下定义时所使用的“属加种差”法我们可以得知,要想为“舞台主持”下定义,需从它的更高一级的类似概念“节目主持”的定义入手。遗憾的是“节目主持”也是一个有概念而无定义的专业术语,所以要探析“舞台主持”的定义可以尝试先从国内外关于“主持人”的概念、定义中进行梳理,得出“舞台主持人”的定义后再进行提炼,以推论出“舞台主持”的定义。
(一)国外关于“节目主持人”概念的相关研究
节目主持人这个词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编导唐・休伊特于1952年提出的,他是用英文Anchor来表述的[1]。Anchor是锚的意思,它的引申义为接力赛中跑最后一棒者。或许是受到当时媒介环境以及唐・休伊特个人身份的影响,Anchor这个词更多地被用在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身上。而英国媒体则使用Presenter一词来称呼主持人,其本意为展示者。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常用来称为主持人的词――Moderator和Host。Moderator是调节人、仲裁者和协调人的意思,在主持人领域多指游戏、竞赛类节目主持人。Host是国内相关著作中最常见的“主持人”一词的英文翻译,其本意是主人,现主要指综艺、访谈类节目主持人。
由此可见,国外关于主持人的概念来自不同的词汇,并未统一说法。因此关于主持人的定义多是来自概念词语本身意义的引申,显得模糊而不清晰。不过这些词语的指向性都非常鲜明――不同类别、不同领域的主持人可以用不同的词进行表述。简单梳理这些表述后不难发现,上述四种主持人的定义多指广播电视媒介中的主持人,且主要谈的是主持人的功能,并未涉及主持人的其他方面,在定义方面显得过于单薄。想通过国外的主持人概念探究“舞台主持”,似乎可以借鉴的东西并不多。
(二)国内关于“节目主持人”概念的相关研究
我国理论界对于主持人概念的研究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自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观察与思考》节目首次正式打出“主持人”字幕以来,很多具有影响力的著作都已出现关于“主持人”的定义。如新华出版社在1987年出版的《新闻工作手册》中就有这样的表述:“在广播电视中,出场为听众或观众主持各种节目的人,叫节目主持人。主持人不是表演者,也有别于新闻通讯和文章的播报者。主持人是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个性直接面对听众或观众的人主持人在节目中处于主导地位,他的主要职责是组织、串联一次节目的各个部分,也直接向听众和观众传播信息。”1996年3月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里是这样说的:“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用自己的语言直接为听众服务的专业人员。他们在节目中以个人身份向听众介绍新闻节目的内容,主导节目进展,给听众以节目主持人的认同感。由于新闻节目主持人最主要的工作是播音,因此中国目前节目主持人的专业职务归播音员序列。”1999年5月赵淑萍老师在其著作《电视节目主持》中谈道:“主持人的基本含义是以真实的个人身份代表电视机构在电视屏幕上出面主持节目;以纯熟的技巧在双向交流的传播方式与实现节目有效传达的过程中起积极的主导作用。”北京大学的俞虹教授也在其2004年1月的修订版《节目主持人通论》里给主持人下了这样的定义:“节目主持人是在广播电视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媒介群体观念,用有声语言、形态能动地操作和把握节目进程,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
以上的四种学说,尽管在表述上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都不约而同地把主持人的定义直接指向了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是依靠大众传播媒介、以节目为载体向受众传播信息的大众传播活动。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依存于节目之中的一种“节目动物”。但“舞台主持”很显然不是这样的。按照郭红玲、杨涛编著的《非节目主持艺术》一书中的说法,“舞台主持”应该属于“非节目主持”。何谓“非节目主持”?非节目主持,顾名思义就是节目主持人主持广播电视播出节目之外的活动,如:舞台、庆典、会议、仪式及宴会等[2]。
(三)“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定义的推论
至此,通过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将“舞台主持”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进行对比后我们得知:
(1)普通受众对于“舞台主持”这一熟悉的主持形式是有自己的认知概念的,即狭义上的晚会主持和广义上的非节目主持(涵盖庆典、会议、仪式及宴会主持等)。(2)“舞台主持”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不同,不以节目为载体,一般不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3)“舞台主持”在进行的依旧是传播活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了“舞台主持”的其他特点,如:
(1)“舞台主持”总是在固定的特殊场合发生,像礼堂、会议室、酒店宴会厅等。(2)“舞台主持”总是有着自己特有的一套话语体系。(3)“舞台主持”总是有着自己特有的“仪式感”,即服饰、体态语、礼节等方面。
以上的种种,都为推论“舞台主持”和“舞台主持人”的定义奠定了基础。下图将综合运用“属加种差”法和“发生定义”法这两种方法对“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定义进行推理:
推论公式: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3]
推论材料:上文提及的8个国内外“节目主持人”定义
■
二、传播学视角下“舞台主持”的内涵解析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关于“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概念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上文也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进行了推论。在基本了解了“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概念和定义后,进一步挖掘它们的内涵尤其是“舞台主持”的内涵将有利于深入认识“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有利于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
(一)“舞台主持”的外在形态是群体传播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是以群体的形式活动的,这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舞台主持”正是由个体组成了群体才具备了传播的条件和场所。所谓群体,指的是由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4]。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第一,一个群体的产生要依托于个体的数量。第二,这个群体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共同目标和归属感。第三,群体成员之间是有互动关系的。
西方的传播学理论把传播的形态分为体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几大类。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这里谈到的群体传播就和“舞台主持”很相似。因为“舞台主持”是基于群体的,“舞台主持”中的主持人、受众、工作人员等一起构建起了一个临时性的群体。
我们以“晚会主持”为例来做进一步的解释。首先,晚会的举行一般都是在礼堂等特殊场合,在这个场合里有这样一个独特的群体的存在,他们是由临时的集合行为所产生的聚集的人群,这样的人群被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称之为“乌合之众”。晚会里的“乌合之众”就是指在晚会现场的“观众和主持人”这一群体。其次,绝大部分的晚会都被称之为“主题晚会”,所以晚会的举行带着鲜明的主题、目的和意义,参与到晚会当中的观众和主持人是不可能不知道这些的。主持人早已获悉了晚会的主题,因此明确了晚会的传播目的;观众也是在清楚了晚会的主题和意义后才到达晚会的现场。因此,晚会的主题和意义使得主持人与观众拥有了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使得晚会拥有了凝聚力。第三,晚会的过程中的群体分工使得晚会有了主持人,灯光、音响、摄影师和观众等成员,在晚会的过程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互动可以在主持人与观众的话语互动、游戏互动等过程中体现出来。
由此可见,一台晚会有人群、有目的、有分工,还产生了显著的凝聚力和互动性,所以“晚会主持”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舞台主持”形式之一,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从外在形态来看,“舞台主持”和群体传播是基本一致的。
(二)“舞台主持”的内在本质是组织传播
“舞台主持”不仅仅是“晚会主持”,它还包含了会议、宴会、仪式、庆典等场合的主持。因此,不能光从外在形态上判断它属于群体传播就认定它只是群体传播。其实,“舞台主持”有着更丰富的内涵。上文以“晚会主持”为例解释了“舞台主持”是基于群体的,因此外在形态为群体传播。其实这里所说的晚会只是泛指一般的主题晚会。越是主题鲜明的专题晚会,主持人与受众的特征、需求、功能就越会发生变化,晚会现场由主持人、受众、工作人员构建起来的这个群体就越像是一个组织。关于组织的定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组织的任何活动都伴随着信息传播,以至于我们很难说出一种与传播无关的组织活动。如果把“舞台主持”涉及的会议、宴会、仪式、庆典等场合的主持也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很明显的,“舞台主持”更像是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组织传播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信息沟通保障[5]。组织内传播拥有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两种途径,而组织外传播则更多采用正式的渠道。根据“舞台主持”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会议是“舞台主持”的平台之一,同时它也是组织内传播的渠道之一;晚会、宴会、仪式也都是“舞台主持”的平台,但它们同时也属于组织外传播的公关宣传。由此可见,“舞台主持”在组织传播里发挥的作用要比在群体传播里显得高规格、高层次,所以“舞台主持”的内在本质其实更偏向于组织传播。
(三)“舞台主持”的发展趋向是大众传播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5]。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传者可使用的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方式。“舞台主持”的发展趋向毫无疑问的要走向大众传播,这是传者与受众的选择,更是时代与媒介环境的选择。
当下的传媒领域快速发展,具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的周围。当大众传播媒介强势介入,会使得“舞台主持”的传播形态发生变化。例如:一台晚会究竟是群体传播还是组织传播,主要取决于“主持人与受众”这个群体的性质;一旦这个群体的性质明显出现了组织的特征,那么它就有可能是组织传播。同样,一台晚会究竟是组织传播(或群体传播)还是大众传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是否使用了大众传播媒介辅助传播。如果使用了,参与的受众更多了,传播的辐射面更广了,影响力更大了,那么它就应该是大众传播。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分要素,那就是受众的身份不同。在组织传播(或群体传播)视野下的“舞台主持”,其受众的身份是可以预知、判断的;但是进入大众传播领域的“舞台主持”的受众,其身份是不得而知的,就如同一档电视节目的传播一样,你永远不知道是谁在看着这档电视节目。
我们还是可以以“晚会”为例进行说明。一台学校里举行的晚会,一般情况下是属于组织传播(或群体传播),可是如果它被电视台现场直播或转播了,那么它就成了大众传播。因为直播或转播的晚会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对更多的受众,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提升了影响力。同时,主持人面对的受众由“有形”转为“无形”,不再是单纯的和晚会现场“可视可感”的受众进行交流,还得兼顾其他的以大众传播媒介收听收看的受众的交流。特别要提及的是,这种交流是单向的,是无法同步接收到受众的反馈的,这也是大众传播的一大特点。
其实无论是晚会还是会议、宴会、和仪式,所有的参与者都已不满足于小团体成员之间的传播,大家都希望“舞台主持”更有影响力,尤其是在传播依旧具有“强效果论”的当代社会。像各种会、慈善晚宴、公益募捐等“舞台主持”的新形式,它们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应该引起我们的观察和思考。
三、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主持形式之一的“舞台主持”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运用传播学理论从传播学视角对它进行研究只是其中的一种思路,研究结论难免粗浅。其实,“舞台主持”还可以通过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进一步展开研究和论证,尤其是在实践中不断的提炼、校正其定义和内涵,为后人总结出一套实用的“舞台主持传播策略”。这不仅能丰富我国的主持艺术理论,还可以为舞台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可行的方法和路径。
参考文献:
[1]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3.
[2]刘洪林.浅谈节目主持与非节目主持[J].现代交际,2009(8):77.
[3]巨朝军.试论给概念下定义及其误区[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5):34.
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System的缩写,直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意译为企业形象设计。CIS是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企业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某一个特定的企业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CIS分为三个方面,即企业的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M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BI)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Vf)。CIS与栏目的品牌塑造异曲同工,目的都在于在产品消费者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形象,在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山东大学电视台《校园零距离》栏目组将CIS概念与栏目的品牌建设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品牌之路。
理念识别(M1):品牌定位
企业理念,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文化观念,以及由企业价值准则和文化观念决定的企业经营方向,经营思想和经营战略目标。《校园零距离》栏目的理念识别体现在栏目的品牌定位上。
1 功能定位。栏目的功能定位非常重要,这都是栏目在品牌建设之初必须考虑的问题。栏目组仔细分析了校电视台的现状――拥有新闻类栏目《山大新闻》和《校园动车组》,新闻评论类栏目《新闻1+1》,于是栏目组抓住校园受众市场的空白点,将《校园零距离》定位为“零距离地挖掘和阐述大学校园热点”的专题类栏目,成功地抓住了受众市场的空白点,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2 受众定位。创立任何一个节目,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受众分析,锁定受众群,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根据《校园零距离》的功能定位,将栏目的观众定位为关注当前大学生热点问题,并有一定思考力和感想的师生。使栏目既体现自身特质,又拥有长期稳定的受众群体。
3 制作定位。根据栏目“零距离地挖掘和阐述大学校园热点”的特征,栏目从选题到采编的一系列制作,力求体现“零距离”特色。在选题上,栏目组注重选题的前瞻性、新锐性和典型性。栏目组每周都有选题会,由栏目组工作人员和学生代表讨论选题,并设立专门的选题信箱,面向全校师生征集选题。从《教你防诈防骗》到《大学生创业》,从《寂寞的一代》到《长江大学生救人事件》,每期的选题都紧随校园生活热点,把最鲜活和真实的东西呈现给观众。
视觉识别(VI):栏目包装
企业视觉识别是企业理念的视觉化,通过企业形象广告、标识、商标、品牌、产品包装等媒体及方式向大众表现、传达企业理念。《校园零距离》栏目的视觉识别体现在其栏目包装上。
1 鲜明的视觉形象包装。《校园零距离》栏目根据节目特色和风格制作了与节目相符且具有独特张力和内涵的标识系统、主持人形象设计以及片头、片花、音乐、色彩、字幕等,并在节目的播出与对外宣传中执行统一的形象标识和规范,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了受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培养个性鲜明的主持人。节目主持人是栏目的形象,是面向受众的重要符号。《校园零距离》在主持人的培养上不遗余力。在节目创办之初面向全校海选主持人,并对主持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形象设计。为了凸显《校园零距离》的主持人风格,栏目组赋予了主持人一定的改稿权,让主持人在节目内容的基础上,自己组织平实的语言,形成自己的话语风格,并且要求主持人改掉看稿的习惯,把稿件记在脑里,全身心面对观众,力求自然流露出穿透力和亲切感。在主持人形象设计上,摒弃传统的穿西装保持稳重大方的保守思维,力求体现时代感和个性化。
行为识别(BI):规范化管理
企业行为识别是企业理念的行为表现,包括在理念指导下的企业员工对内和对外的各种行为,以及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行为。《校园零距离》的行为识别体现在品牌概念指导下的一系列规范化管理活动。
1 加强工作制度与工作流程建设。好的栏目离不开优秀的制作团队和规范的工作制度。《校园零距离》栏目组与社会电视台管理接轨,实行“执行编导负责制”,解决了“多头管理,一片混乱”的局面。在明确了责任人后,进而对栏目组工作人员进行分工,分别成立了摄像组、编辑组、外宣组,每组各设一名小组长,由执行编导统一领导,各组各司其职。栏目组制定了清晰的工作制度,出台了《(零距离)栏目组管理细则》,《(零距离)执行编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详细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管理系统,奖优惩劣,提升节目的内在品质。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如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优势,是媒体生存的另一关键,创作人才、宣传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对媒体的作用至关重要。《校园零距离》栏目组在打造核心人才方面,一是扩宽人才选拔渠道,面向全校海选人才,积极引进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外的优秀人才,促进人才队伍的多元化专业背景建设,二是重视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栏目组定期进行业务培训,邀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和行家对传媒的内容创作和技术应用进行培训,提高人才队伍的业务素质。
3 加强品牌管理。品牌对于一个媒体来讲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而品牌一旦建立之后,科学的经营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校园零距离》在品牌管理上表现在品牌的维护和创新两个方面。
在品牌维护上,栏目组不断加强节目的质量管理,严把质量关,每段素材,都经过严格把关、精心汇编,最后安全播出。栏目组着手建立一支科学的评估体系,邀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对节目进行具体的、量化的分析和评价,并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及时改进节目。
【关键词】校园网络 电视系统 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159-03
利用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现有校园网络带宽搭建网络电视直播系统,可实现流畅的高清视频直播、点播、录播。校园网络电视平台配置的服务器支持摄像机、电视、DVD、录像机等各种音视频源上传,并具有存储功能,可进行网络直播、自动录播等实时电视节目、教学课程播放服务。教师可把视频课件放在服务器点播目录里面进行一键式网页观看,网络内的用户通过 IE 浏览器登陆流媒体服务系统,不需要下载专用的播放软件就可观看,也就是说,用户登录校园网络电视直播网站点击直播页面,即可通过 Flash 形式收看直播内容,并能进行节目点播观看录制在服务器中的新闻节目和其他电视节目。
一、校园网络基本情况
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园网络,于 2013 年 1 月建成万兆核心、千兆汇聚、百兆到桌面的基础网络,楼宇与楼宇之间,楼层与楼层之间采用单模光纤高速互联,全校有 2500 多个信息点。校园网络全面覆盖了所有办公室、实训室、教室、多媒体教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和数字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硬件系统基于上述基本功能采用相应的网络拓扑结构,建立标准的网络中心机房,使用面积 100 平方米。网络中心机房按照国家《网络机房建设标准》A 级标准进行设计,配备有校园网核心交换机、路由器、安保监控及出口安全检测设备、服务器、有线电视、公共广播系统等设备。教学楼 110 间教室都安装交互式智能平板电脑,实训大楼 40 余间实训室都安装了高清投影系统并能连接校园网络,配置数字监控摄像机等校园常用设备。学校基本搭建了“网上教学、网上管理、网上学习”的教育应用平台。
二、校园网络电视系统功能
1.具有点播多媒体教学课件、微课等功能。
2.具有多媒体教学课件查询、收藏功能。
3.具有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等下载功能。
4.支持在数字化学校网络办公系统实时校园新闻消息。
5.具有直播、点播、课件编辑、制作、用户、监控等管理功能。
6.无需下载任何插件,即可支持 Adobe Flash Media Player直接接入观看视频直播。
三、校园网络电视系统概述
以学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干道为主体,将终端计算机、教室智能平板电脑、电视机、高清投影机设备作为显示终端,通过计算机接入宽带网络,把学校教学资源的文本、图像、多媒体课件、音视频信息转变为数字信号,通过IP网络传输视频、音频,存储和传送网络视频的直录播,具有数字电视、动态视频、新闻媒体等网络电视基本功能。
1.采用基于纯硬件 H.264 编码的直播系统。利用高性能流媒体服务器直接把输入的模拟信号编码成流媒体直播信号,借助学校内置的流媒体服务器,对校园内提供视频直播服务。
2.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应用广泛、直播效果清晰流畅等特点。系统采用 B/S 结构,并直接构建在服务器上,不需要下载专用客户端播放程序。
3.系统配备的直播流媒体服务器采用 Flash Media Server流媒体服务软件,支持多种流媒体协议,支持直播、点播、录播等多种应用模式。
4.系统支持 http 协议,借助 FMS 流媒体服务器,学校所有办公室、教室、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直接通过 Flash 插件观看直播内容。
四、系统组成
数字化校园网络电视系统是由摄录、采集、编辑、音频处理、存储服务器以及播放系统组成,配备摄像机、编辑器、直播机、演播室等多种校园电视设备,具备现场直播、点播、录播、转播等功能。主要用来播放学校拍摄制作的电视节目,如校园新闻、文明风采、校园活动、精品公开课以及校园文艺演出节目等。
(一)服务器及操作系统
1.服务器:配置四核 I5CPU,8G 内存,2T 硬盘,扩展硬盘存储 8T 以上,用于存储直播信号、点播课件、文件、图片等。
2.操作系统:windows 2008。
1.EDIUS 视频编辑软件:影视后期编辑使用的 EDIUS 视频编辑软件,为专业的非线性视频编辑处理工具,用于处理广播新闻、工作室节目、影像制作等内容。
2.Adobe Photoshop CS6 图像编辑软件:它是图像扫描、编辑修改、数码照片编辑、图像制作、图像输入与输出于一体的图形图像处理工具。
(三)音频系统设备
1.音频处理主机:苹果一体机,处理器 I5 3.4 频率,内存8G,2.7 英寸显示器。
2.音频编辑软件:Logic pro x,它是集编辑、录音、作曲、修音和混音等强大的音乐制作功能于一体的软件。
3.声卡:输入接口配有麦克风输入、线性输入、乐器输入、SPDIF 输入、MIDI 输入;输出接口配有耳机输出、线性输出、SPDIF 输出、MIDI 输出。
4.话筒放大器:分享式A级麦克风前置放大器,双通道话筒输入口,可以调节输入阻抗,具有良好的抗噪音表现,有宽广的频响范围。
5.耳机放大器:具备多功能专业级耳机放大器,配有8路独立的耳机功放,有 2 个独立的主输入端。
6.监听音响设备:雅马哈 8 寸音箱。
7.调音、录音台:根据需要购置相关设备。
(四)z像、图像采集设备
1.摄像机:要求质量好,指标要达到广播级性能。摄像机要有高清分量接口、HDMI 接口、广播级的 SDI 接口的高清设备,配备高效、大容量的存储卡及硬盘存储。
2.照相机:配备一台像素达到 1800 万以上的数码照相机,用于图像采集。
3.话筒:有线、无线、采访话筒采集音频。
(五)视、音频存储系统
此部分是直播系统的核心部分,采用直播、点播系统软件,硬件服务器构成为流媒体服务器,将直播数据流存储及,支持多机负载均衡,单机最大支持 50 连接并发。根据带宽出口情况可以架设在校园网络中心机房,支持远程管理。
(六)演播台、提字器、灯光、幕布、笔记本电脑等设施、设备
这些设施、设备可根据自身的需要与财力来决定。
(七)网络电视台工作人员配备
1.校园记者、编辑、编导、主持等节目人员:负责对节目内容、节目主题编导。
2.负责音视频拍摄、处理、编辑等的技术人员:需要精通视、音频设备的功能并熟练应用,完成节目表达任务。
校园网络电视台工作人员要相互配合,以完成校园各种节目制作。
(八)数字化校园网络办公系统
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办公系统,可以随时学校新闻等供师生观看。
(九)播放端
校@网络内的用户直接通过 IE 浏览器登陆流媒体服务系统,不需要下载专用的播放软件。教师及学生登录校园网络电视直播网站,点击直播页面,即可通过 Flash 形式收看到直播内容,也能够进行节目点播,对录制存储在服务器中的节目进行点播观看。同时学校电视台可以通过学校 OA 办公系统进行新闻直播。如图 1 所示:
学校已有设备 学校现有摄像机、录像机、流媒体服务器、广播电视系统平台、教室安装有的交互式智能平板电脑,通过采集摄像机信号上传到网络即可直播、录播
五、系统其他应用
(一)校园视频点播
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园具有丰富的内部网络带宽资源,在建设数字化校园及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中,积极探索和改变教学方式,不断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使用先进的校园数字视频点播,把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微课、习题、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资源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实训课程资源共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校园网络教学直播让学生获得新知识,拓宽视野。
(二)会议直播
学校之前每学期组织的会议、讲座,都因受到场地的限制不能完美地组织好,例如学校的会议室、学术报告厅空间较小,不能容纳足够多的师生;在露天操场开会又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网络电视台直播系统建成后,通过网络电视进行实时直播,让师生在班级里通过交互式智能平板电脑、数字电视机、高清投影仪等设备就能实时观看到现场的场景,极大地改善了大型会议、学术报告等的组织和进行方式。也就是说,学校组织的各种会议可以同步录制和播放,(下转第168页)(上接第160页)会议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参加会议的师生在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受会议内容直播。
目前,在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络系统,各个教室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交互显示终端,为校园网络电视节目提供了覆盖面广的传播通道。校园网络电视直播系统可以在线直播教学,也可以将教学内容等共享到学校教学资源库服务器上,让学生随时点播学习,方便学生学习,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顾伟舟.数字化电视原理与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 明星主持;大众接受
主持人明星化是电视台在商业社会环境下对明星效应的充分利用,标志着电视节目主持人风格的多元化特点和主持人来源的非职业化趋势。如今,让主持人成为电视节目的“名片”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电视现象。
(一)主持人明星化的深层原因
主持人是整个团队智慧结晶的关键执行者。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生活在大家的视线里的,避免不了被受众品头论足。主持人应把自己的形象定位在生活和舞台之间,既要高于生活又要低于舞台,不能像在生活中的随意但是又不能给人以造作之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视传媒的迅速进步,受众更加注重主持人的表达能力、反应速度、主持技巧及相关的诸种要素。
(二)主持人明星化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主持人明星化成为一种越来越鲜明的潮流。中央电视台也开始了打造明星主持人的尝试,出现了《小崔说事》、《小丫跑两会》、《咏乐会》等一系列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个性化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的官网也为主持人设立了个人博客及与观众进行交流的互动空间。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主持人的品牌效应,比如一说起《艺术人生》,大家马上能想到朱军,那种节奏缓慢、煽情的主持方式已经成为了这个节目的醒目标签。还有一种情况是以金牌电视节目包装主持人,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新闻1+1》等,这种“量体裁衣”的做法使得主持人个人的知识涵养和整个节目的风格定位得到的充分的融合,主持人的努力能够进一步巩固节目的品牌定位,两者的有效结合促进了白岩松、敬一丹、张泉灵等人的不可取代性。观众在认可节目的同时也认可了该节目的主持人,而主持人的出色表现也会为这个节目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在省台方面,应属湖南电视台做得最好,他们将主持人明星化的打造和发挥做到了极致,在短短的十年间里将一个省级卫视办成了仅次于中央电视台得收视大台。而由湖南电视台出品的娱乐节目也打造了数个品牌价值栏目、屡创收视新高,在主持人“造星”方面也绝对是最大的赢家。如《快乐大本营》打造了国内首个主持团体“快乐家族”,何炅的机灵从容、谢娜的泼辣大胆、李维嘉的见缝插针、吴昕的邻家可人、杜海涛的憨厚可爱,五个人结合在一起得到了最大的互补,每一次的默契配合都能够使节目在精彩纷呈的同时笑料不断,节目收视率也长期登夺收视冠军的宝座。
(三)明星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所谓传播角色,就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角色反映了可观要求与主观努力的统一,社会期望与个体能力的统一。”主持人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之一,是新闻传播的重要传媒者。明星主持人的大众传播必须正确传播和引导大众舆论向正面且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主持人的个性风格必须要与节目本身的定位达到统一。节目本身只是一个传播载体,受众的需求才是关键,学会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去感知、感受受众的情感需要。学会情感转移、情感嫁接,才能让节目真正走到观众的内心深处。
主持人明星化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经验在电视传媒行业被推广,但是明星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不清晰、不坚定,往往会让主持人在充满诱惑的商业利益和强烈的社会责任之间进行矛盾的抉择。作为媒体,我们所需要的是专业且具有舆论影响力的主持人,而不是身兼主持人身份的明星;作为主持人,我们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要加强专业素质的锻炼,而不是为了某些节目效果而作秀,从而影响节目质量和主持人的职业形象。
(四)主持人明星化的大众接受
主持人独特的个人风格是区分此主持人和彼主持人的重要内容,体现的是主持人的综合实力,是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和谐统一。千人一面、形式单一的主持人早已不能满足电视节目的需求及观众的选择。相比之下,明星主持人让观众感受到其真实的情感、独特的个性、与众不同的主持风格,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气质、个人才艺、个人气质、专业精神所打动,与观众的心理需求达到了完美的情感交流。“主持人”不再是一个冰冷的称呼,而是一个具体可感的人,观众可以通过微博、参与网络调查问卷、手机短信、登陆节目或主持人博客留言等多种方式与其交流。相比之前电视“主持人播报”与“受众接收”的简单形式,观众对于主持人的期待感、依赖感得到了满足,这些无疑证明了主持人明星化是大众精神文化消费的需要。
CBS《60分钟》节目总编导唐・休伊特曾说过,“节目内容好比一道主菜,好的主持人好比“调料”。我们的所付出的种种努力,最后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这道电视“大餐”能够让观众品尝的有滋有味。”我国主持人明星化尚且不成熟,在诸多方面需要改进。但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国电视传媒节目主持人明星化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曾怡著.山东方言研究.[M].齐鲁书社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张政法.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 [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次印刷版
[3]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4]吴郁著. 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