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病的沟通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

第1篇: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

1.1护理人员方面

1.1.1护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精神疾病患者都存在认知、行为、意识方面的障碍,在发病期间,大多处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状态。一些精神病患者对外在事物淡漠或胡言乱语,不能向护理人员传递有效讯息,部分护理人员认为精神病患者思维紊乱,无法沟通。面对家属的询问,部分护理人员语气强硬,不耐烦,没有站在患方的角度为患者着想。也有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技巧。这些都影响了护患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1.1.2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精神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行为不正常的精神病患者,随时都可能遇到危险,工作压力巨大。吴惠娟等人调查显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角色认知(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感知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感知与职业倦怠之间关系密切,长期的压力影响下会产生工作倦怠,责任心降低。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执行不严,造成患者逃跑、自伤、服错药等事件的发生,引发纠纷。

1.1.3专科护理知识缺乏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精神科护理人员须掌握扎实的精神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精神病医院起步晚,护理队伍学历低,理论知识薄弱,技能差。一些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不重视精神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导致部分护理人员经验不足,不能正确判断患者的精神状态,无法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1.1.4护理人员法制意识淡薄

《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了精神障碍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权、隐私权、自等权利,因精神病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部分护理人员片面地认为患者不享有这些权利。在疾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未向患者或家属进行合理的告知;有时候为方便管理,任意采用保护性医疗措施限制精神病患者;还有些护理人员在不适当的场合谈论患者的隐私,违反了医护人员的保密义务。

1.2患者及家属方面

1.2.1维权意识增强

随着侵权责任法、精神卫生法的相继实施,在患者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他们会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但也有一些患者监护人因缺乏精神疾病知识,对患者因疾病因素发生的意外事件或者疾病的治疗未能达到预期而过度维权。

1.2.2长期压力的转嫁

精神科患者住院时间长,病情容易反复,长期的治疗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社会生活中精神病患者饱受歧视,多数家属长期生活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中,会有意无意地将患者视为包袱。双重压力之下,患者家属在遇到护理人员服务不到位或者精神病患者出现意外情况时,难免会将这种压力发泄在护理人员身上。

1.2.3对医疗期望值过高

随着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疗水平得到提升,但现有医学对疾病的认知还相当有限,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疾病问题。由于世俗的偏见,精神病患者家属迫切希望患者的疾病能得以治愈,对医疗效果充满期望。一旦患者的病情不能达到所预期的效果或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时,极易失控,引发纠纷。

1.3社会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

为获取大众的关注,一些媒体失去理性的判断,刻意迎合受众的非理性情绪,不客观地报道医疗事件,主要表现在:刻意夸大事实;丑化妖魔化医务工作人员;断章取义或刻意放大事件中的某一点而忽视其他;报道过于情绪化,语言偏激;新闻消费主义、媚俗主义严重等,使人们对医生这一职业群体产生怀疑,加剧了医患矛盾。

2防范措施

2.1卫生法律法规培训制度化,强化法律意识

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逐步提高,护理人员应转变观念,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充分尊重精神病患者应享有的权利。医院要将卫生法律法规培训作为一项制度落实起来,定期组织培训,以生动形象的案例警示护理人员,使之自觉守法、遵法。医院要创造条件,如订阅卫生法律法规书籍、举办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竞答等,鼓励护理人员学习法律常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切实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2树立沟通意识,提高沟通技巧

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社会性特征,关注“病”的同时更关注患病的“人”,重视沟通、善于沟通,加强沟通的自觉性、主动性、技巧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和配合,有利于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因此,医院要有意识地进行沟通技巧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沟通水平。

2.2.1熟练掌握语言技巧

语言交流是护患沟通的主要方式,精神病患者说话离奇,语速、语调捉摸不定,有时会突然出现沉默、躁狂等情绪,交流很困难。护理人员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根据不同症状患者的需要,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沟通:对躁狂患者不宜使用批评、训斥的语言方式,避免患者产生更大的情绪波动;对胆怯、恐惧患者应主动接近,态度温和,耐心劝解,排除恐惧因素;对悲观失望沉默者要进行引导,使用试探性的语言交流;对有幻觉、妄想患者,应根据患者的情绪灵活掌握,不与之争辩。

2.2.2重视非语言沟通

有资料表明,高达93%的沟通是非语言的,其中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传递的。护理人员端庄的仪表能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体态、姿势的变化,提高警觉,避免出现意外事件。

2.2.3学会换位思考

护理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耐心地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解释工作,尤其是在实施约束性保护治疗时。通过换位思考,护理人员能真心地接纳患者,尊重患者,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2.3加强业务学习,改善护理质量

面对特殊的精神病患者,需要专科护理人员利用专业特长为其提供护理服务。针对该特殊服务群体,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T形知识结构,作到横向知识(自然科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纵向知识(护理专业知识)相结合,具备良好的素质修养、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医院要根据发展规划制订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采取院内培训、上级医院进修深造和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等多种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专科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改善服务质量。

2.4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医院通过入院宣教、黑板报、院报等媒介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使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疾病有一定的了解,正确看待精神疾病的复杂性和意外事件的不可预知性。政府要向社会大力宣传,让社会正确认知精神病患者,消除偏见。

2.5发扬舆论和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

政府要引导舆论宣传的导向,尊重客观事实,树立医务人员的正面形象。媒体应转变宣传理念,遵守职业道德,清楚定位自身在医疗纠纷中所处的角色和应发挥的作用,避免盲目从众,真正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解决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社会。

3总结

第2篇: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 精神科护理;服务;技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在精神科护理工作当中,其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是引起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同时,医疗质量也是医院生存和竞争与发展的根本,它作为一项繁琐且细致的工作,并且其中的病人还会由于病症的发作,时常出现由幻觉和妄想等支配下发生的自杀和自伤、伤人、逃跑、冲动等安全意外事件,所以特别要求医护人员处理得当,避免发生医患纠纷。这就强调了在精神科护理的服务中,医务人员要熟悉掌握服务的技巧和方法,这对整个精神科的护理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1 日常护理的沟通技巧

1.1 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 精神病人一开始进入医院都会很紧张,没有安全感,产生焦虑的情绪,这要求作为患者第一接触人的护士在接待这些患者时热情大方,面带微笑,对患者的态度和蔼可亲,拉近与患者距离,打消患者对医院的恐惧心理,使得患者信任护士,信任医务人员,信任医院,创造一个使患者有安全感的环境,从而能使得患者积极的配合进行治疗与护理,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因为患者是特殊的,所以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耐心,要尊重和理解患者的意见,维护患者的权益,切实搞好医患关系。

1.2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 面对患有精神疾病的精神患者,他们一般不善于表达自己或干脆不表达自己,对情感和思维不能正常运行,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这就要求护理医务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要仔细细心的分析,从病人的举动和表情等进行观察了解,给予及时的帮助,使得患者能更加配合的进行治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3 提高职业道德,尊重患者 前面也说到了,精神科护理面对的患者都具有特殊性,在医务护理人员接触和与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和不安全因素,时常会出现患者辱骂殴打医护人员,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就要求医护人员做到态度良好,面对患者要有耐心,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多鼓励和赞扬患者,不挖苦与讥笑患者,要尊重患者,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素养,面对患者的漫骂和人身攻击要有克制,控制住自己心境,全面提高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和医院的服务形象。

2 在特殊情况下的服务技巧

2.1 对待兴奋与愤怒的患者 精神患者由于时常出现各类病症,存在出现不受自己意愿支配的现象,情绪不稳定,经常会无缘无故的兴奋或暴躁。所以医院护理人员对待此刻的患者时要耐心疏导,认真聆听患者愤怒的理由,从各方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平复患者的情绪。而面对突况和紧张情况,以及一些情绪过分兴奋的患者,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治患者自伤或伤害他人,并且要加强对自身的保护,悉心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有能力分析患者出现此类情绪的原因,及时做出解决,稳定病情与患者的情绪,消除一切不安全的因素,使得患者逐渐恢复正常。

2.2 对待拒绝进食和拒绝服药的患者 精神病患者还会出现拒绝进食和拒绝进行服药的状况,而面对这种局面医院护理医务人员要首先清楚了解患者病情,然后亲自对病人做出示范,打消患者进食和服药的疑虑,尽量鼓励患者能主动进食。并且医务护理人员要以自身的魅力和情绪感染患者,以坚定和肯定的态度使患者对药物充满信心,护理人员还要充满服务理念,要积极对患者进行喂饭喂药,为以后培养患者的主动性打下基础,提高患者的康复进度。

2.3 对待要求过高的患者 面对一些特殊精神疾病的患者,他们可能经常会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或以一些苛刻的方式表达自己要求别人的关注和关心与同情的夙愿。这个时候,医院护理服务人员就要加强与这些患者的沟通,耐心听取患者的抱怨,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一些苛刻的要求,对患者进行包容和理解,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使患者充分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被关心,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加强患者对自身的信任。但是对待患者提出一些不合理,不切实际的要求,要坚决果断的进行拒绝或限制,不能放纵和无限度的促使患者做出不正确的事情。进一步从日常生活将患者引回正常的行为动态。

在对精神科护理的服务工作中,要注重技巧和方法,建立起和谐健康的融洽医患关系,只有建立起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建立起稳定良好的交流与治疗环境。所以加强对患者的沟通,掌握必要的技巧,才能更好的服务患者,满足患者家属的要求,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医患矛盾的出现,这种技巧在医院进行护理服务中非常重要,特别针对精神科护理服务,面对特殊的患者,更加显得其重要性,是取得患者和患者家属信任的重要环节,这便要求医务护理人员掌握各类护理服务沟通技巧。这对精神病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医院的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影响精神科护理带教的因素分析与对策[A].河南省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11.

第3篇: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 住院;精神病;健康教育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生暴力行为的几率较高,给患者和被攻击者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而整体护理的开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己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1]。目前,对精神病的治疗仍以传统的治疗,即药物治疗为主,目的是控制精神症状。我科于2005年开始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住我院精神科两个男病区和两个女病区的患者。诊断均符合国际精神疾病分类第10版关于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2]。实验组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24~59岁,平均38.89岁,病程1.5~8年。精神分裂症4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1例,其他精神病12例,对照组80例,男41例,女39例,年龄25~60岁,平均38.74岁,病程1.5~7年,精神分裂症46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7例,其他精神病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疾病分类经统计学分析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实验组采用药物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而对照组仅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

1.2.2 健康教育的内容 主要是加强心理健康、病房组织管理、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宣教。健康教育的方式:以上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编写了小册子分发给患者及家属,在病房内粘贴宣传画,定期更换内容进行讲解,让恢复期的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采用集体讲课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帮助患者认识所患疾病的性质及预后情况,组织患者座谈,每周考查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及不良行为的改变情况,并结合奖励手段给予奖励和强化。

1.2.3 治疗效果的评定 由2名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NOSIE评分,时间为入院时,即治疗前、治疗4周末、8周末和12周末进行评定。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评分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于治疗4周末和8周末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是以全体人民为对象,通过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人都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达到精神、身体、社交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3]。

3.2 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关系是精神患者健康教育的基础。治疗性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以帮助患者为目的所建立起来的专业性关系,可以达到治疗性的结果,被认为是精神科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精神科护士和首次住院的患者接触,护士要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灵活掌握时机,运用沟通技巧。首先主动给患者以关心的信息,如介绍环境、自我介绍以减少患者的不安,建立信任感,患者信任护士,才会放松心理警戒,暴露思想,愿意接受护士的引导。

3.3 由于精神疾病患者与其他疾病患者相比有其特殊性,所以对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也有别于其他科的健康教育。在宣教病因、药物作用及副作用时应有所侧重,如在宣教病因时,应重点介绍情绪因素和个性特点对疾病的影响,并鼓励患者培养积极乐观的个性,稳定的情绪,以利于病情的好转及预防复发;在宣教药物的副作用时,应重点介绍最常见并且是通过患者自己的注意可以避免或减轻的副作用,如:口干、便秘、性低血压等。在精神科病房中,较常采用保护性约束、安全检查、强制性治疗等措施,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给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以取得支持与合作,否则可能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甚至会发生医疗纠纷[5]。在护士帮助患者了解自我,适应角色的转换,促进疾病的康复中收到一定的效果。对康复期患者维持健康的自我认识、与家属的沟通和指导更能体现现代护理观念贯穿于护理工作中。

参 考 文 献

[1] 蒋冬梅.病人健康教育指导.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29.

[2] 杨德森.基础精神医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42.

[3] 韦丹.健康教育在精神科的应用.华夏医学,2002,15(5):663-664.

第4篇: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 护理;沟通;老年病人;自我调试;自我保护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81-01

精神病医院护士的护理对象比较特殊,工作既有综合医院护理工作所具备的技术专业性,如危重患者的抢救、躯体疾病的护理、各种注射及用药等,又有其固有的特殊性。精神科护士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一些失去理智、思维怪异、自知力缺乏、多具有不可预见性、情感反应不协调的人,患者冲动、自杀、自伤、出走等行为随时都可能发生,患者也常会把护士认为是他们的妄想对象而有可能伤害护理工作人员。因此精神科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性。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护士与病人形成融洽的关系,而降低护理工作高风险性。老年精神病人除具有上述特点外,还具有老年病人的特点[1-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象为我科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住院的老年精神病人。86例,全部为男性,年龄53岁-85岁,平均65岁。偏执型精神分裂症61人,器质性精神障碍9人,心境障碍8人,其他精神障碍8人。

1.2 临床特征 病人多为年老体弱,精神障碍合并有严重躯体疾病,如患脑出血的同时还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有5例为不能正常行走,常年卧床病人,有54例精神症状没有完全缓解,偶尔有突发冲动伤人、毁物行为。这些病人多数病人各脏器因退行性改变,其生理功能减退,机体耐受力下降、抵抗力差,感知能力、视觉、听力、记忆力均下降,反应迟钝、智力明显衰退、骨质疏松等,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控能力下降;病情危重,病情变化突然,且多种疾病并存,临床症状又不典型,加上老年人感觉迟钝,容易出现掩盖潜在症状的危险;在心理上有自卑感、孤独、空虚感、失落等感受。

2 观察与护理

2.1 基础护理 ①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无碎屑;②加强对行动有障碍的患者保护,协助做好肢体的被动运动,给予适量的按摩,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③给病人更换时避免用剪力(拖、拉、推等动作);④做好皮肤护理,尤其是神志不清、交流障碍的老年病人的皮肤护理。⑤保持病房安静,早熄灯,减少不良刺激,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教其放松的技巧。⑥坚持饮食指导,同时交代家属配合,避免病人家属影响和干预。⑦保持二便通畅,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防止老年人因体弱导致便秘、虚脱或引起一些泌尿系统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

2.2 安全护理 ①做到勤查房,仔细观察病人各种情况,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②将呼叫器固定在病人易触摸到的地方,并教会其使用方法,接班时应检查呼叫系统是否正常,以免急用时误事。③偏瘫病人的床位最好靠墙,将患侧肢体朝内,这样不易发生坠床;意识不清的老年人应加床栏。④交待病人及其家属,老年人在改变时动作应缓慢,以防止发生性低血压而跌倒。⑤增加巡视病房的次数,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年病人的不良主诉应提高警惕,以免延误病情。⑥防止老年病人自杀、自伤、外走。

2.3 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病人的特点,就需要在护理过程中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了解病人身心疾病的变化,并与病人及家属做好沟通工作。由于老年人反应慢,交流时,需按其个人习惯,耐心反复进行,注意说话语速音调,让病人听清楚、听明白。通过护患间的沟通有助于护士了解病人的身心状况,动态的掌握患者的内心想法,以预防一些潜在的意外发生如自伤、自杀、出走等,同时也能够及时的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护患间的沟通,注重语言性沟通的同时更注重非语言性沟通,非语言性沟通通常包括面部表情、目光、举止、仪表、手势、抚摸、物理环境和空间效应等方面。病人入院后,首先接触的是护士,因此,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病人的心理情绪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尊重病人是沟通的基础。这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更加重要。精神病患者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常常受到社会大众的歧视,因此,对于精神病患者,尤其恢复期的患者来说,被人尊重是尤为重要的,这就要贯穿于与患者的沟通中,注重礼节式的沟通,才能体现护士尊重病人。

2.4 提高自我调试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 精神病医院护士工作的特殊性、高风险性等导致护士多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也正因为精神病院护士压力更大,心身疲惫度更高,所以工作中发生差错的几率也更高。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培养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可以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和失败,也才能够自我减压,敢于面对现实,谅解患者的病态行为;同时对生活当中遇到消极的问题,更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同时,要保持高度警惕,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除避免职业暴露外,还要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提防患者的攻击,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

多数人认为患者是整个工作的重心,而往往忽视了医护人员本身。我们既要照顾好患者,也要照顾好自己。我科室为了缓解护士工作的压力,每月都组织召开一次护士会,在护士会上鼓励她们互相交流自己的护理感受和体会,并且请医生定期督导,及时帮助她们解决心理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的缓解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 侯燕,吕梁.针对老年病人的特点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初探[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05,2(5B):56.

[2] 王烨芳,李红玲,赵健梅.谈护士与病人的沟通技巧[J].骨伤科护理,2000,12(8):95.

第5篇: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护理;安全管理

老年精神病随着社会发展呈逐年上身趋势,如不细心护理将进一步加重患者心理异常状况及自杀率[1]。常规护理老年精神病对缓解患者病情无明显效果,不能保障患者身心安全;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对老年精神病治疗及安全护理有明显意义。本次研究与探讨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护理安全管理对治疗及护理的影响,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调研120例,2014年~2015年在我院治疗的老年精神病患者,按随机分表法分为2组(对照及观察组),60例/组;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观察组中男32例,女29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为(57.69±5.47)岁,病程6个月~3年;对照组中女性37例,男性23例,年龄是58~80岁,平均年龄为(56.99±5.35)岁,病程8个月~3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一级护理(1h巡视病房,测生命体征),常规交接班,饮食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安全管理:①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白班护士详细向夜班护士解释患者白天身心情况及有无病情复发,耐心向患者介绍夜间护士。②责任护士要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及性格特点,做好安全防护工作。③心理护理,责任护士注意与患者沟通时需温和的态度及语气开朗;注意患者在与人交流时的异常举动,并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患者病情复发。④例行安全检查/周;每月组织科内人员进行安全护理分析,发现事故隐患及时处理[2-3]。

1.3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数据,查看两种护理方法对患者治疗的帮助及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其中患者日常生活评分使用PSP-CHN量表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细心护理下,病情稳定较快,患者发病次数较少;患者恢复基本生活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状况数据统计明显优于对照组,详情见表1、2。

3讨论

随着社会及医学技术发展,世界人口朝老年化发展,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在不断蔓延。老年精神病主要和患者脑组织不断萎缩引起的交流障碍、情绪易激动躁怒、偏执、抑郁等心理异常症状有关[4]。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对患者病情诊治疗效不显著,患者常发生不良事件。为改善患者病情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安全管理对老年精神病治疗至关重要。常规护理中检测患者生命体征,为医师治疗患者提供数据支持,有效降低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饮食护理是为患者配合治疗提供营养支持;但仅行常规护理,治疗期间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加重患者住院期间费用及时间。所以在常规护理期间,需加强对安全管理,并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安全管理是在常规护理上进一步加强患者安全防护,有效降低患者在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其中,安全管理小组不定期检查科室内物品及危险环境的安全防护,为患者治疗提供安全治疗环境,降低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床旁交接班,为患者介绍护士,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为患者提供熟悉环境及人物,降低患者防备心理。心理护理中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及心理安抚降低患者自杀倾向,使患者与他人之间防备降低,改善患者之间及医患之间的误伤率。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细心护理下,病情稳定较快,患者发病次数较少;患者恢复基本生活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30.00%)数据统计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护理安全管理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护理环境,温和的交流降低了患者急躁易怒的情绪,从而有效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需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沟通技巧培训及自我保护培训,加强医护和医患之间的交流及科室内的安全防护管理。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并为老年精神病患者提供安全治疗的环境;值得在医院内推广。

作者:赵美兰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六医院

参考文献

[1]李明芳,叶泽文.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

[2]王伟卓.精神科老年病房护理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6(30):89.

第6篇: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

年老体弱、饮食差、极度兴奋躁动、伴有躯体疾病或体质特殊耐受性差的患者,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易发生过度镇静或呼吸抑制。抢食、乱捡拾异物、进食时狼吞虎咽、痴呆、咀嚼功能差、药物副反应引起吞咽困难的患者进食馒头、鸡蛋、汤圆时易出现噎食。精神活动衰退或沉浸在病态体验中的患者感觉迟钝、情感淡漠,不会诉说躯体不适,如某患者牙龈明显肿胀、体温39℃,询问患者未诉不适。行为紊乱、乱拿别人物品的患者易被他人打伤。酒精戒断症状明显处于谵妄状态的患者,意识不清,大汗淋漓,四肢颤抖,行走不稳,易发生跌伤。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特别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时,夜间易发生猝死。伴有HIV、乙肝、丙肝、梅毒的患者,突然冲动打人或自伤时,工作人员在制止其时易发生职业暴露,如咬伤,抓伤等。有血液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在给其输液或抽取静脉血时乱动、不合作,易致针头刺伤工作人员。

家属的原因部份家属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不理解,容易引起医疗纠纷。有的陪护缺乏安全意识,私自带入危险物品,如水果刀、玻璃瓶等。家属不遵守探视制度,对护士的告知不重视,给予患者打火机、剃须刀等。有些家属陪护本身就患有精神病。家属的期望值过高,认为住进医院就象保险箱一样安全,所有病都能医好。

护士的原因

安全意识淡薄出入治疗室、办公室不随手锁门,有自杀或伤人危险的患者趁机到里面窃取剪刀、约束带、药品等危险物品。开门出入病房警觉性不高,致不安心住院的患者冲门成功。到病房执行操作后遗留体温表、针头、约束带等在病房。带患者到没有防护栏的阳台,让患者跳楼成功。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未做好交接班,重点患者未做到心中有数。预见性及警觉性不高,对潜在危险缺乏预见性。

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未做好安全检查,未做好查对制度,未执行操作规程。护理文书书写不及时、不规范记录不及时。由于查体及观察不到位,致记录不能客观、真实、全面、动态、连续反映患者的情况。涂改多。经验不足,协作性差未及时做好告知义务,如某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家属提着汤圆来探视,未及时告知患者家属不能进食汤圆,致患者进食汤圆发生噎食。接触沟通方法不当,如某护士接触易激惹的患者时态度粗暴,致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缺乏“慎独”精神。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偏低。对精神病患者异常状态的护理技巧和方法欠缺。静脉穿刺和抢救器械的使用不够熟练。

护理人员不足由于人员少,许多护理措施不能更好地执行。护理人员不足,工作量增加时,有的护理人员忙于具体操作而放松对患者的观察。其他原因精神科护士社会地位低、收人低及工作压力大,部份护士不安心本职工作,一有机会则改行。质量监控管理不到位。

防范措施

病房环境结构尽量符合精神科病房的特点门窗牢固结实。卫生间里有扶手,病房内无的电线。各病房门应安有通用锁,一楼有一个大的活动室,便于集中管理。有配餐间,由食堂送饭菜到病区开饭。病房安有监控器便于观察。加强护士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好交接班,重点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加强责任心,观察病情仔细,有敏锐的观察力及预见性。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如安全制度、交接班制度、服药制度。做好各项护理书写。加强细节管理,注意重点时段的安全,如发药时、午间、夜间、凌晨的安全工作。

第7篇: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

精神病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是医疗纠纷的重点,住院精神病患者在受幻觉、幻想的支配下容易发生自杀、自伤、逃跑等紧急事件。现对我院住院患者发生的意外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1 临床资料

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入住我院的550例精神病患者发生意外事件8例。其中,自杀1例,逃跑2例,跌倒4例,烫伤1例。

2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

2.1 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患者常表现为思维、行为、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异常。缺乏自知力,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支配,不接受治疗,兴奋、冲动伤人、毁物、自伤自杀、外走等意外事件时有发生。

2.2 住院环境的特殊性封闭式的管理是精神科病房的特点之一,是为了限制一些发作期精神病患者的自由,有时还需要采取强行的保护性约束,其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使患者感到不能适应环境而容易引发冲动伤人、不安心住院而出走行为等。

2.3 精神科护理的特殊性精神科的一些护理措施常常不能被患者家属理解,如病房的封闭式管理,危险物品的安全检查,必要时的保护性约束等。一些患者的家属对精神病的知识缺乏,在陪护或探视患者的过程中常把一些危险物品(如刀、剪、绳、利器、金属制品等)不自觉的带入病房,致使精神病患者的住院环境危险因素不能完全杜绝。

2.4 护理人员的因素目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大多是低年资护士,缺乏自我提高的能力和专科知识培训的机会,制度落实不到位缺乏工作责任心,工作时失职。

3 对策

3.1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提高人性化护理,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让护理人员从思想上具有安全意识。严格交接班制度、查房制度,对病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对恢复期病人,多与病人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安全管理和危险物品的管理,减少病人意外发生的便利性和可用性。&#加强工作责任心每一位护士要明确护理

3.2 加强自身身心健康,调节自我:与内科、外科等其他科护理工作相比,精神科护理的特点是精神负荷重,精神压力大。这种工作特点使精神科护理人员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它给护理人员带来的风险是潜在的。首先,在心理上要建立一个缓冲带,用来预警压力及压力增大的缓冲,不至于因精神压力过大而发生精神崩溃。其次,要学会放松自己,通过情绪的自我调节,缓解释放压力。工作时间以外要换一种生活方式,如适当参加娱乐活动,改变社交圈,多与朋友聚会,定时健身、美容等。再次,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生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学习各种知识,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另外,多参加公益活动,更有利于改善自己的心境,在不断追究自身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

3.3 加强培训 :针对年轻护士多面临床经验不足的情况,重点对新毕业及5年内的护士进行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教育。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应言传身教,将安全护理和工作责任心贯穿在病房管理及临床护理工作之中,培训及带教过程中使护士熟悉精神病症状学。对精神科基础知识及症状学进行学习考试、考核,年轻护士只有掌握症状学,才能在病情观察中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意外发生。

3.4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完善会客制度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认真推行“五心”服务,即接待热心、服务细心、治疗精心、交流耐心、对患者有同情心,把人性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理念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与患者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语言表达、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成为沟通的障碍。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时,要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进行信息沟通、意见沟通、情感沟通,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建立良好、诚实、互信的护患关系。

3.5 完善病房设施,规范洗澡操作流程:环境因素与内在因素共同作用增加跌倒的危险。引导患者熟悉病区环境,对不安全地带进行重点说明,精神病房环境要适当改进。夜间增加光线柔和的照明灯,避免日光灯的闪烁对老年人眼睛的刺激;病区的走廊安装长条扶手,洗手间用垂直带水平扶手,对病床进行必要的改进,将病床高度降低为50cm;危险地带设立警示标志;浴室地板铺防滑地毯等。保持走廊、厕所地面干燥;洗澡时专人护理,及时调节好水温,从具体工作入手抓好细节管理。

护理工作的繁忙、琐碎及操作重复性加之精神科病人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缺失,在幻觉、妄想支配下,易出现冲动伤人、自伤、他伤,因而发生护理差错的机会多。医疗差错、事故不但造成病人及家属的重大损失,而且招致社会信益下降,病人群体的安全感丧失。所以安全管理是的必备条件,是的关键环节,是的客观需要。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地执行准医嘱,认真实施护理计划、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在护理工作中防范风险的能力是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者。

参考文献

[1] 何秉松.刑法教科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334-335.

[2] 张敬悬.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2):59-62.

[3] 张文秀.护理精神病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116.

[4] 施忠英.精神科人性化护理与潜在的安全问题[J].护理研究,2006,20(2):459-460.

[5] 姚华华.人文关怀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实施及效果[J].中国全科医学,2008,5:795-796.

第8篇: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

1 风险因素分析

1.1风险防范制度缺失及落实不力 大多精神病院管理制度多局限于如何防范成年人风险事件,很少有针对儿少精神病患者的;同时在执行风险防控制度时,未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要求落实到位,如交接班未能实行无隙对接,查对制度流于形式,危险药品保管不力,巡视护士未按规定(10~15min巡视1次)巡视,口腔检查不彻底等等,均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

1.2护理知识和技能欠缺 对于大多数精神病院,较少有专门的儿少病房,即便是有儿少病房,也均是近几年成立的。对于儿少精神病患者的护理管理,大多也是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护理体系;而且临床一线上中夜班也大多为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护士,缺乏足够的应对儿少危急状态处理及防控技能,尤其是缺乏临床症状的观察、药物副作用的了解、护患沟通技能的掌握等。

1.3风险防控意识薄弱 有些护士、特别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护士,没有充分认识到精神病患者的特点,护理时还习惯于一般患者的患者,如进出病房没有保持随手关门的习惯,可能导致患者伺机外跑现象发生;带患者外出检查时没有完全专注看管患者,导致患者溜走;在例行安全检查时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导致利器p药品p打火机等危险品等带入病房,给管理带来安全隐患;约束患者时不当,或没有始终处于被看管状态,可能会出现想到攻击现象等[2]。

1.4探视家属管理缺失 家属探视孩子本天经地义,但缺乏对家属探视次数的限制,有些家属几乎1次/d,可能会影响患儿情绪;另外有些家属不遵守探视管理规定,带进一些如水果刀、镜子、易拉罐饮料p水果、易腐败变质的食物等,也无形增强了护理管理中的风险隐患。

2 对策

2.1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规范护理行为 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是规避护理风险的基础与保障,精神病医院应就儿少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做到护理有制度、执行起来有标准,而且要组织护理人员加强制度的学习,从制度层面上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3]。

2.2强化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护理技能 三基三严是精神病院护理人员应掌握的基础技能,除此之外,应重点加强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加强年轻护士精神疾病相关知识、风险防控、护患沟通技巧、危急事件的应对策略等方面的培训。众所周知,精神病院护士在掌握常精神疾病专业护理知识与技能外,心理学与社会学知识的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其临床表现,才可能及时发现存在中的安全隐患,做到前瞻性的护理风险防控[4]。

2.3构筑三级风险防控体系,强化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潜在的风险隐患是构成现实危机与不良事件的导火索,加强护理风险防范已成为学者的共识[5]。特别是对于精神病院而言,构筑三级风险防控体系是预防潜在风险隐患的基础。护理部-科室-质控组各司其职,护理部主要检查制度的落实,及时发现护理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规范操作,并及时通报;科室是落实护理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质量控制小组则为护理管理的直接责任人,负责检查护理记录,每周进行汇总,并及时反馈给护士长和护理人员,重点在于保证进效性。原则上要求科室召开1次/月护理质量分析会,分析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对应的措施,重点在于考评措施的执行情况。

2.4强化法律意识,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可采取聘请专家讲座p播放相关视频、或请资深护理人员现身说法的方式,将护理工作与相关法律法规有效融合在一起,成为护理人员工作的准则。护理记录不仅反映患者的健康状况p病情、治疗过程以及护理过程,也是医院科研、法律依据的有效资料。保证护理记录及时客观p真实p准确是唯一目的。对于个别护士由于专科知识不足而出现的症状描叙与病情不符现象,可安排资深护士带教,讲解疾病知识和护理文书的书写格式,以保障护理记录书定质量。

综上所述,儿少精神病房护理风险因素包括风险防范制度缺失及落实不力、护理知识和技能欠缺、风险防控意识薄弱、探视家属的管理缺失等方面,医院应采取相对应的干预措施,如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强化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构筑三级风险防控体系,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等。只有从制度上、管理上给予全面的干预,辅之以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提高、护理行为的规范、风险防范意识的建立,才能降低儿少精神病房护理风险。

参考文献:

[1]张亚坤,叶君荣,罗添云.医护讨论模式在解除精神病患者约束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4,16:107-108.

[2]龙梅香,谢阳春.目视管理在住院精神病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2):307-308.

[3]林贵兰,李香临.住院精神病患者跌倒风险管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2):1326-1329.

第9篇: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

关键词老年痴呆症;健康教育;照顾者;生活质量

老年痴呆(AD)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全面性、持续性的智能损害综合征,除认知功能障碍外,还伴有精神行为症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痴呆的患病率逐渐上升,在60~90岁的老年人中,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大呈指数增长,平均每隔5.1岁增加1倍[1]。在老年痴呆病人的日常护理工作中,照顾者占有重要的地位,我科通过对照顾者进行健康教育,增强其护理知识技能,提高了轻中度老年痴呆病人的生活能力及质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科2005年4月至2007年5月收治老年痴呆病人64例,男42例,女22例,平均年龄(75.4±8.1)岁。经DSM-IV[2](美国精神病诊断的统计手册第IV版)确诊,血管性痴呆36例,阿尔茨海默病17例,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痴呆11。根据MMSE [3]评分,轻度认知损害40例,中度认知损害24例。均因其他疾病入院,慢支12例,肺气肿14例,高血压病16例,糖尿病13例,肺部感染9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3例,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病情,经统计学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配对选择观察组病人的照顾者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49.88±8.99)岁。关系:配偶8例,子女10例,其他13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10例,高中及以下21例。

1.2方法

1.2.1教育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后均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行为干预等。对照组未对照顾者进行强化的健康教育,观察组对照顾者也实施健康教育,措施包括:

1.2.1.1健康教育评估

首先对患者进行一般情况评估,系统地收集资料和记录患者的健康情况,护理查体系统、完整、准确。了解患者生活质量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社会支持的需要程度、对药物的认识水平及对今后生活的态度,了解照顾者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及对疾病的承受能力。

1.2.1.2健康教育内容

①身体功能教育:向照顾者讲解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行为表现等,教授照顾者对患者实施身体功能知识指导,协同照顾者、患者了解其个性特征,妥善解决各类生活事件,并在今后保持专业的指导与联系。②角色功能教育:根据照顾者的接受能力,宣教老年性痴呆症的相关知识,包括老年性痴呆症的临床表现、病因、诱发因素、功能锻炼的作用及措施、有关护理知识等,提高照顾者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及老年痴呆症的了解,尽快进入角色。强调老年性痴呆症是一种随着时间推移而渐进的、有害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身体、角色、情绪、社会功能将呈难以逆转的损害。调整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提高个体角色能力。③情绪功能教育:鼓励照顾者、亲友、同事经常探视患者,给予情感支持,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人及各方面的照顾和关爱,激发其对生活的信心和对亲人的眷恋,逐步提高患者的情绪防御机制。讲解心理、情绪对老年性痴呆的影响,对照顾者进行心理指导,提供适度的帮助,减少照顾者的应激、焦虑情绪。坚持对照顾者的观察,善于发现并掌握不同照顾者的适应能力和功能行为及情绪变化。④社会功能教育:教授照顾者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行为控制,使之不断适应社会需要。讲解坚持社会活动的意义,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作业,督促患者坚持最大化地接触社会和自然界。告诉照顾者适当的有氧锻炼有助于改善器官功能和患者社会功能,让患者有成就感。社会支持影响患者功能状态、总体健康感觉和幸福感,从而影响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⑤综合技巧教育:沟通技巧―评估患者沟通的需求、理解能力,教授照顾者对患者实施措施前、中、后的目的、过程、效果及影响进行沟通,及时给予鼓励,并调整下一步的实施项目力度和进度,实施结束后给患者讲评效果;表达技巧―教授照顾者学会如何表达患者的错误行为和纠正方法,以及观察患者情绪、行动、思维等变化,根据患者接受能力,进行衣、食、住、行、排泄锻炼等各方面表达技巧的学习;示范技巧―指导照顾者观察患者手势、表情等,及时满足患者需要。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示范,如双手并拢,头偏向一侧,表示睡觉。

1.2.2教育形式和方法

患者入院后,由专职护士根据评估情况,对患者照顾者小组或个别讲解,发放健康知识小册子等方式,对其进行AD知识的健康教育,并要求其照顾者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中。并注意循序渐进定期评价教育效果,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疾病发展不同时期及时调整教育计划和修改教育内容,使患者照顾者能完全掌握AD的有关知识和照顾患者的技能。

1.2.3教育效果的评价

由专职护士采用生活质量评定表[4]在入院时入院后第4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包括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饮食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5个方面。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3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两组患者入院时与入院后第4周生活质量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第4周各观察指标与入院时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第4周身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与入院时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2.2两组患者入院时各指标比较

无显著差异(P>0.05)。 入院后第4周,两组患者的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差异显著(P

3讨论

由于老年AD是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在治疗上无根本性突破,护理是延缓病情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

我国绝大多数老年AD病人都以家庭照料为主,对病人的照料,仅有亲情是不够的,必须讲究科学化和专业化,必须具有照顾的知识和技巧。本研究通过强化照顾者的健康教育,使照顾者了解和掌握了治疗和护理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患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患者不能进入角色或角色行为得不到其照顾者理解和支持的现象。研究结果示: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数较入院时显著提高,总体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干预前,经统计学分析P

参考文献

[1] 唐牟尼.对老年性痴呆的流行病学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8,25(2):83.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 [M]. 4ab.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4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