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

第1篇: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

摘要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数字网络技术不断得到推广,推动了媒介时代的来临。媒介时代的来临丰富了视听的领域,使得视听逐步转型,原有的单一的广播影视传播形式的视听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使得视听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得到丰富与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视听媒介”这个新的概念逐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本文就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出新的媒介背景下的视听转型的意义。

关键词 媒介融合 视听转型 背景

媒介融合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媒介融合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出现的,是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推动而得以发展的。各种媒体的功能逐步得到统一,将各种传统的媒介的功能融合在一起,是一种媒介之间的联合发展,通过这种媒介之间的融合介入可以使得资源得到整合,媒介功能得到加强。当代媒介所依靠的技术手段日益趋同,使得各种媒介的功能可以在同样的平台上进行整合。当代新的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媒介的新概念出现并逐步得到推广,媒介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媒介布局,通过这种新旧媒介之间的不断融合逐步实现媒介功能的一体化,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视听盛宴。本文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讲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通过对于概念的转型、价值的转型、产业模式转型的分析,阐明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转型带来的影响。

一、概念的转型

事物的变化是一种由外至内,再由内到外的过程,受到新技术、新科技的推动,使得视听转型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要想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进行分析了解,就必须首先对内在的视听转型进行了解,了解其内在的本质、特点,这就我们常说的概念的界定。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首先是概念的转型,视听概念的转型是人们对于其认识不断的加深。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可以从信息、文化、媒介这三个方面来了解概念的转型。1.信息。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以及图像对于信息进行表现,将一些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的东西消除。而信息技术则是指通过借助现代新型科技将信息进行传播并对于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信息技术的实现主要是依赖于对于其他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通过各种现代技术的综合手段来实现信息的传递以及相应的处理。

信息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最开始的语言的产生,再到后来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产生,逐步发展到无线电的使用,实现了文字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后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新型媒介的出现,为信息的传递与处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将通信、信息业、大众传媒相结合,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信息的传递由最开始的听说时代逐步发展为阅读时代,再到现在的视听时代,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在听说时代,人们通过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来实现信息的传递,这种信息的传递还可以通过歌唱的形式得以实现。发展到后来的阅读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文字交流,以及通过文字创作出无数的文学作品,使得信息可以利用文字这个媒介进行流传,通过这种文字的交流来实现相互之间的社会交流。当电子介质兴起之后,视听时代逐步到来,最为原始的视听就是广播电影以及电视。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媒介的不断出现,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视听时代的发展逐步加快,逐步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文字、信息的传播均可以通过视听得以实现,这就是新时期下视听转型的重大改变。

2.文化。文化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劳动获得的物质财富以及收获的精神财富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而对于文化的狭义的分类,则只是侧重于对于人的精神文化的探求。在新的时期下,文化的范围不断得到延伸与发展,能够为社会民众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以及享受的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这是新时期的文化所显现出来的包容性。

3.媒介。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视听媒介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媒介的概念与内涵也得到了延伸与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视听媒介这一概念也逐步为人们所接受,视听媒介作为媒介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概念,既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又可以作为媒介,对于信息进行传播与处理。而视听也逐步走向正规化,并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与监管。

当今,视听媒介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的主流趋势,同时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媒介结构得到了重组,各个组织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所以在新形势下,企业要不断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合理定位,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价值转型

1.经济价值。当今世界,视听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力量,逐步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广播影视作为视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经济主体可以通过相应的视听文化的传播来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通过视听媒体获得相应的经济价值是视听文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在一定经济保障的基础上才能够带动相应的产业发展。广播影视是视听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价值。美国的广播影视世界闻名,虽然其每年的电影产量只占据世界总电影产量的10%不到,但是其电影的票房却占据世界总票房的70%,美国每年可以通过广播影视获得巨大的经济利润。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下,视听媒体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的GDP 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只是视听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新形势下,社会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媒介功能的不断完善,能够有效地带动视听文化的发展,给予人们高质量的视听享受,这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对于促进社会发展,优化社会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文化价值。视听已经逐步转化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各个社会主体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视听媒介来进行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这种新的表现形式能够扩大文化的受众面,使得更多的人来接受这种文化,有利于国家文化的传承。同时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视听成为了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通过这种通用的语言,可以实现世界各地之间相互的文化交流。同时视听的转型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革,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的文化传播以及接受方式,视听媒介已经成为了当今文化传承的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人们接受文化以及参与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于视听媒介的利用,使得文化的变现更具活力,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化的革新,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具有活力,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表现形式。

3.人文价值。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不同的视听媒介的推广,可以有效地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满足人们在新形势下对于文化的需求。同时视听媒介的发展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通过各种视听媒介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扩大视听文化的影响力,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这种新的视听媒介是一种较为便利的社交媒体,公民可以通过这种社交媒体来实现个人的人际交往,各种视频传播活动可以让公民在社交活动中使得自身素养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完善,人际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随着新型媒介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不断升级,逐步变化为人和物、物和物,物人融合的交流网,这种依靠互联网作为支撑的人际交往实现了线上的人际聚合。

三、产业模式转型

1.中国传统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对于盈利模式的探讨,一般是以经济管理的角度去进行的。借鉴相应的行业发展案例去对相应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中国传统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是通过收取广告费以及网络收费来获取收益。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已经不能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广播电视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新媒体的连接尤为紧密,所以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对于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中国的传统广播电视盈利模式是通过广告与网络收费来获取收益,虽然近年来,比例略有下降,但是依旧占据了主体地位,是整个电视广播行业的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随着新媒体的介入,传统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了,急需对盈利模式进行改革,支撑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单一的盈利模式成为了阻碍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对于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进行改革,通过不断的研究与改革,新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逐步出现并适用于行业的发展。

2.视听媒体形式下的多元盈利模式。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的盈利模式逐渐由传统的单一的盈利模式开始向多元盈利模式发展,除了从广告、网络收费获取收益之外,更多的新的收入渠道的出现,使得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线视频广告收入不断增加,同时利用新技术手段建立起完备的广告体系,建立起定向的、智能广告的新模式,对于市场做出细致分析,了解群众需求,从而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通过这种市场细分、通过智能化的操作手段,带来了新的广告时代。利用在线视频的付费模式实现了媒体的完美转变,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APP 模式的广泛运用也为广播电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利用苹果公司所开发的APP平台进行客户端以及应用程序的设置,是当今世界广播电视行业的主流趋势,通过APP平台可以为全球的用户提供服务同时收取费用。而智能终端消费也成为了电视广播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拉动了电视广播行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媒介概念的出现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改革,本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的概念转型、价值转型以及广播电视行业的盈利模式转型进行分析与探讨,阐述当今社会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转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庞井君.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J];东岳论丛,2012,(10).

第2篇: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广播电视 战略转型

一、前言

自从我国踏入网络世界以来,新媒体以突飞猛进之势对社会各领域形成了巨大影响。信息传播渠道不断增加,使得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曾经有传播学专家发表过一种看法:高新技术在更新换代的情况下将会对世界范围内的媒体形成莫大影响,甚至可能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如何突破重围,重新找到自己的地位,使广播电视媒体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新媒体的发展优势

新媒体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以下一系列特点:

1.包容性

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使得传媒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信息容量大幅度增加,其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受众范围远远超过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

2.开放性

毋庸置疑,新媒体具有很强的开放式,使得社会上的每个个体不再是孤立存在于世,不再是简单的受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主体。正是因为这样,新媒体的用户比广播电视的用户更加年轻,更加个性。如今,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了社会上传播信息、获取信息的主要群体,他们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对媒体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未来广播电视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上生存下去。

3.时效性

新媒体信息、传播信息的速度是传统广播媒体远远无法企及的。新媒体有着门槛低、即时性和便捷性等一系列特征,更能满足现代人渴望快速获得信息的心理诉求。

正是因为新媒体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时效性等一系列优势,导致传统广播电视的受众纷纷投入新媒体的怀抱,使得广播电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困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智能手机、IPAD等新媒体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中,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不少的收视终端,进而导致人们的收视习惯逐渐发生变化。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守着电视看节目,而是可以随心所欲地点播节目。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必须进行战略转型,重新夺得受众的认可。

三、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实现战略转型的对策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电视不能妄自菲薄,而是要迎难而上,实现战略转型,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

1.主动融入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复合型概念,不是传统媒体逻辑的线性延伸,也不是传统媒体之外的单纯性播出平台,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只有主动融入新媒体,才能重新迸发新的活力。

近些年来,移动互联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是一个比较热门的新媒体领域。腾讯、百度等新媒体企业都在竭力开发自己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电视也应该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移动互联网产品。庆幸的是,现在已经有广电企业开始开发互联网产品。比如江苏网络电视台在2012年开发了一款名叫《乐享电视》的移动APP,广大受众通过这款APP,可以随时随地点播江苏广电各个频道的节目,并获得最新的咨询,参与网络平台的互动。还有湖南卫视也推出了一款名叫《呼啦》的APP,受众可以在这款APP中与自己的亲戚朋友、其他电视受众共同互动,获得良好的互动体验。这些做法都值得广播电视媒体借鉴和参考,不断开发新的网络产品。

2.尝试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现阶段,移动端的广告模式已经被证明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商业模式,按照新闻客户端,现在衍生出了一系列商业模式,你如媒体电商、同城生活信息服务等。新媒体通过对受众提供针对,可以获得大批稳定性受众。有鉴于此,广播电视也应该与时俱进,从受众需求出发,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从本质上而言,广播电视可以利用强大的原创内容资源优势和与传统行业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新媒体,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首先,广播电视要保持远见卓识,把握垂直细分领域内的市场机会,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新的商业模式中获得长远发展;其次,广播电视要结合新媒体环境的发展来凸显播放内容的针对性,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受众的收视需求,然后播放有针对性的节目内容,在此过程中实现盈利。

3.增强产权意识

新媒体中的信息虽然浩如烟海,但是有很多虚假信息和没有实际价值的信息,而广播电视有着新媒体无法达到的公信力。目前,很多新媒体剽窃广播电视的优秀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创编必须加强产权意识,构建起科学有效的产权维护机制,以自己的优势挑战新媒体。首先,广播电视要充分发挥现有的商标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威慑性,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法规,这对维护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秩序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其次,广播电视台要建立起媒体行业自律机制,完善行业内部的控制机制和监管机制,保护电视节目原创,规范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秩序。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相继涌现,广播电视确实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压力。然而,传统广播电视有着强大的公信力,在受众心中有着权威地位。所以广电面对新媒体的挑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与新媒体合作,创新盈利模式,并完善产权维护机制,从多个角度入手,使广播电视获得长远、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亚飞, 冀丽. 新媒体语境下如何进行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及监管[J]. 科技风,2014,2(18).

[2] 车h.SOLOMO: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的转型思路[J]. 西部广播电视,2014,4(21).

[3] 周少四. 新媒体语境下省级电视产业的战略转型--以湖南电视产业为例[J]. 西部广播电视,2015,1(15).

[4] 林小勇. 互联网语境下城市电视媒体的战略转型[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5(11).

第3篇: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016-02

1 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概况

1.1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概念

所谓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是指为实现广播电视节目评估目的而建构的一套评估系统。一方面,由于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要服务于具体节目的评估,所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需要面对不同的电台和电视台的具体情况,具有适应性。在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主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注重视听率,也就是节目的市场表现,这是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中最重要的指标;二是强调节目评估的体系性,即不是用单一指标来衡量节目的表现,而是综合了主管部门、专家、市场效果以及投入产出等主要元素,综合节目的导向性、艺术性、粘合度、市场占有率等特质来进行评估。

1.2我国运用的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

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建构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21世纪初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主要运用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和广播电视节目末位淘汰机制。其中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客观评价指标、主观评价指标和成本指标。客观评价指标主要以收视率为考核内容,主观评价指标是领导、专家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价,而成本指标则是节目的投入与产出情况,最后根据三者加权之后得出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价值。而末位淘汰制指根据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进行排名,排名最后的节目便被停播的一种优胜劣汰的制度。

1.3构建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意义

首先,构建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能够为广播电视媒体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标准。一方面,由于广播电视节目属于文化创造范畴,管理难度大,而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恰好能够为广播电视日常管理中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能够成为广电节目、工作人员评奖的标尺。其次,构建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有利于规范节目市场体系。随着我国广播电视机制的改革,构建科学的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可以为规范节目交易市场提供保障。

2 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现状

2.1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取得的成就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首先,我国广电业界主要运用的综合评价体系和末位淘汰机制,使我国广电节目评估体系的实践与研究得以发端,产生了较好的奠基及示范作用。其次,2005年我国广电业界又提出了绿色收视率的概念。在杜绝和抵制广电节目的低俗的同时,又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增长,进而增强广播电视台的公信力和品牌价值。第三,2012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建立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了我国广电节目以品质评价为核心的综合评价,要求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应该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也是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一大进步。

2.2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没有建构出一个科学的、能够普遍适用广电业界的评估体系。虽然各级广电媒体均有自己相应的节目评估办法,但是我国目前没有一个科学的节目评估体系,共同为行业所认可、能够被普遍适用。第二,视听率依然是评估我国广电节目最重要的指标。虽然视听率指标具有客观性,对评估广电节目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只能表现出广电节目的某些方面的市场反应,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节目质量。第三,节目评估中的难点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目前,我国广电不同节目的加权评比、中央台与地方台之间差别的指标加权、同一节目在不同时段不同频道播放的横比等问题较为棘手,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3 构建广播电视节目立体评估体系

3.1坚持以客观数据评估为基准,提升节目的市场占有率

视听率作为对节目收听和收看数量的客观数据评估,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或收听某一节目的人数占观众总人数的百分比。它不仅能客观反映观看或者收听节目的观众数量,表明节目播出的效果和受关注度,是反映媒体影响力的标准之一,为媒体优化频道(率)资源配置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提升广播电视频道的整体竞争力,而且也能为媒体充分了解和掌握目标观众的特征和相关一些信息。另外,视听率率还能有利于广播电视媒体广告传播价值和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目前,全国各大媒体基本已完全进入市场独立经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经济效益来自于广告。一般而言,广告主一般是以节目视听率为依据来投放广告,视听率就能够反映媒体的广告传播价值,从而为电视业的发展和运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构建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中,收视率指标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应当占有相当权重。目前,我国广播电视局的视听率数据主要依托央视索福瑞的收视收听数据,它能够客观、科学、准确地为我国各广播电视局提供有关受众收看和收听行为数据,从量的角度反映了节目所收到的接受程度。因此,我国在构建广播电视节目立体评估体系时,应该坚持以视听率为评估基础,从而在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经济效益时,促进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更好发展。

3.2科学评估收入产出比,增强节目的持续竞争力

我们对一个广播电视节目进行评估,不仅要对其的质量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估,还应该考虑到对其进行经济效益评估,从而真构建起全面的、立体的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在对节目进行经济效益评估时,其指标可以为成本收益比,即通过计算节目经济收益与节目生产成本的比值来评估节目的经济效益。当这个比值大于1时,表示节目经济收入大于制作成本,经营效益较好;而比值小于1时,表示节目处于亏损状态。对节目进行成本收益比评估,可以反映出节目的经营状况,当节目收益大于生产成本时,经济效益好,那么就能加大对节目的投入,进而提高节目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媒体的竞争力。由于目前我国电视业90%以上的收入来自广告,所以,在计算节目经济收益时,只计算节目经济收益时可以省略其它收入,把广告收益计算在内即可。另外,节目生产成本反映的是频道或栏目组制作一期节目所包含的成本,主要指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广播电视节目所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力费用和节目生产间接费用的总和。在进行成本计算时,将材料成本、工资成本、制作成本和间接成本分开评估,最后汇总为一个总成本即可。

3.3有效发挥专家评估效能,促进节目质量的优化

专家评估是专家从专业角度对节目质量的诸多因素的评估指标,它实际上包含了政治导向和专业水准两项内容。这里的专家包括媒体从业专家、媒介理论研究专家和媒体管理者,即广播电视行业相关领导。其中,媒体从业专家和媒介理论研究专家具有丰富的经验,对媒介行业规律较为熟悉,并且能够对节目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分析,为广播电视媒体节目的改进方法和创新手段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从而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视听率。而媒体管理者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审查者,一方面,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敏感,能够对引导节目正确的政治导向。另一方面,他们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市场比较了解,对广告市场的变化也较为熟悉,有利于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因此,在构建广播电视节目立体评估体系时,应该充分并有效发挥专家评估效能,从而进一步促进广电节目优化。在采用专家对广播电视进行评估的办法时,首先应该明确具体分析和评估的对象,主要从广播电视节目的政治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三方面进行评估。其次,组成专家评议小组。在组成专家评议小组时,其成员应该有媒体从业专家、媒介理论研究专家和媒体领导三方面人员组成,从而增强对广播电视节目评估的公平性。第三,组织专家评议小组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打分。定期组织专家集中收看评议电视节目,然后根据设置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最后,归纳专家评估的结果。将每位专家的评议分数进行统计,取平均分即得出广播电视节目的最后的评议分数。

3.4充分利用社会评估,发挥受众的主体地位

广播电视节目的社会评估不仅关系到该节目的经济效益,而且对广播电视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播电视节目的社会评估能够体现节目的知名度、满意程度、观众规模、忠诚度、人气指数和关注度等的特征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广播电视节目的的评估体系。这里的社会评估主要包括满意度调查和监审员评价两方面。所谓满意度是反映观众在看过或者听过节目之后对节目满意程度和态度的指标,其实际上反映的是一定范围内大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情感需求和理性判断,体现的是电视节目的社会效益。虽然目前满意度调查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但是它能填补视听率的空缺。比如视听率虽然客观的反映观众或者听众人数,最直观地传达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信息,但是不能明确观众或者听众的收视行为。另外,视听率高并不完全决定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高低与否。而作为社会评估的满意度指标能够真切地反映出观众或者听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评价,这也有利于广告主在投放广告时注意到对节目的社会效益的考察,从而规范了我国广告市场。比如《对话》栏目就靠着极大的满意度取胜,从而创造了极好的广告效益。可见,观众满意度调查应该成为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中的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在进行满意度调查时,建议每年举行一至二次,可以采用平面调查、入户调查和网络问卷等多种形式结合,对观众、听众进行满意度调查。另外,充分发挥监审员评价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各级广播电视媒体应该进一步完善总台监审员和观察员节目监审机制,比如可以由总编室牵头负责,监审员队伍每月进行沟通、交流,并负责文字整理工作,通过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舆论导向(方向、立场、观点)、节目内容(定位、构成、品味)、节目形式(编排技巧、栏目名称、报道方式、播出效果、主持人形象及语言文字的运用等内容)和播出质量(画面、音质、音频、色彩)等方面的进行监督和观察,每月形成书面监审报告,对自办节目栏目进行综合评议,从而进一步完善优化节目。

3.5积极组织专题评估,共同探讨节目改进新思路

广播电视节目的完善绝不仅仅只是单独一个单位,一个系统的员工经过努力就能够成功的,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但是人员数量、视角、接触面毕竟有限,导致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和改进的探索存在不全面、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实际需求,可以积极组织专题评估,使媒体业界共同探讨广播电视节目的改进措施与思路,集思广益,并充实和完善节目评估体系。我国各级广播电视台在进行结合阶段性重点报道、大型新闻行动或者节目改版等工作时,可以不定期邀请各界代表进行集中专题评议,听取他们对节目的建议和意见,广播电视节目工作人员就应该及时找出差距,分析节目自身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节目改进和提升的新思路和新手段。

针对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滞后、单一、难操作等缺陷,构建广播电视节目立体评估体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各广播电视台应该在坚持以客观数据评估的基础下,有效发挥专家评估效能,并充分利用社会评估和积极组织专题评估,对各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客观、公平地评估和提高我国广播电视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优化,推动着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涛,王凯博,安宝丹.努力加强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评估体系建设――“引领内容创新,助力品牌成长”[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1).

[2]邹霞.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构成与运作研究[J].南昌大学,2005(6).

[3]刘霜婷.广播电视节目评估工作及发展趋势[J].新闻传播,2012(11).

第4篇: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当前新媒体技术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基于网络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技术也成为我国信息传播工作的重要方向。本文先简要分析了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相关概念以及技术的特点及优势,并探讨了W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快,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网络数字化的影响下,其原有的发展模式与传播方式都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传统广播电视的效益得到迅猛提升,并且在维护起来也有较大的优势。基于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在当前信息传输中的巨大优势,相信在未来将呈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概述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核心是互联网科技,在该技术体系中,核心部分是借助互联网构建的网络服务器。具体的组成包括广播电视需要传输的信号,并且信息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联系,形成相应的界面,而用户也可以自主作出选择,用户的选择与服务器的智能化运转相联系,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通过网络数字化,用户选择与获取信息的时间更快,操作起来也更加简便,用户摆脱了以往需要繁琐操作才能获取信息的落后方式,借助鼠标,通过轻点几下页面就能够进行节目的观看。并且在服务器的管理终端,还有用户喜好的收集与整理功能,通过统计用户平常观看节目的情况,由服务器定期向用户推送节目。在该服务器中,还有供使用者进行视频制作的工具,可以将各个节目的视频进行压缩处理,将其上传到客户端,供用户进行浏览。此外,网络数字化广播台的高度自动化及程序化也是该技术非常突出的特点。

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1)信息的共享度高,传输效率快。互联网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并且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汇总,将其综合到相应的平台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相比传统广播电视而言,其优势将更加突出。并且利用互联网构建的服务器在信息传输上还具有高效率的特点,达到提高信息传输效率。相关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员能够使用计算机编辑信息,并且使区域的分工更加明确,并使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与传输效率大大提升。(2)提高编辑的效率。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视频的剪辑与后期处理。而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上,节目编辑人员只需通过互联网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编辑处理,然后向制作处传输制作完成的节目即可,并且节目可供选择的样式多种多样。这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容量与传输速度,提高重要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在传统广播电视的播出中,图像清晰度与传输效率往往呈反比关系,而借助网络数字化,则能够大大提高电视节目播出的质量,降低节目传输过程中受电磁场、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节目质量下降的情况,有效提升用户的观看体验。

3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应用现状及前景

(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应用现状。网络数字化与广播电视的融合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发展,并且在长期的技术磨合中逐渐使该技术步入正轨,受我国网络数字化技术应用刚起步的影响,在信号的传输与发射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技术的应用功能上,包括广播电视视频信号的数字化及音频数字化。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相比传统的广播电视而言,在抗外界干扰能力上较强。而在音频数字化发展上,为了给受众良好的视听享受,数字视频与数字音频的发展速度相一致,为了实现动态视频的展示,声音信号实现数字化,通过音频与图像信号频率取值的一致性,真正达到声画同步。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满足了当前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为了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广播电视技术,当前需要处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解决好网络问题。推广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需要解决好基础的网络问题。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功能的开发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需要关注的重心是不断改善宽带网络IP,加快网络的建设,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在传输材料的选择上,目前广播电视网络专用的线路为光纤网,然而鉴于光纤网建设成本较高,因此为了提高广播电视的播放效率,应降低运行成本,通过网络IP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相结合,实现信息传输的高效,并且还为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应解决好信息源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广播电视要想追赶时展的脚步,就应形成信息与网络资源互补的局面。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式下,传统媒体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然而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却是新媒体无法媲美的,为了加快两者的发展,应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不断拓宽传统媒体的功能,使广播电视行业的业务组成逐渐延展到基本业务、增值业务与拓展业务共存的局面。而基本业务主要是广播电视平常工作的组成部分,拓展业务与增值业务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环境进行运营,从而实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进而使网络数字化技术给广播电视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带来更大帮助。(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前景。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数字化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势必会带动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从而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根据当前人们对信息的个性化要求,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传输形式必然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断的改进节目的制作方式以及节目的编制方法,从提高节目的传输效率与传输质量出发,提升用户的观感。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数字化与广播电视也应追赶时展的脚步,不断提升传输水平与传输质量,并且还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开发更加广阔的市场,注重用户市场的引导,结合市场与用户的需求,对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进行改进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传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5篇: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

我国开始实施“三网融合”对现有媒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困难,使得全媒体融合仅仅停留在理想阶段,没能在实践中大展身手。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和民众中的传播者,其地位不容忽视。近些年来主导民众生活的广播电视业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校目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目标

在广播电视传媒业,媒体融合对它的冲击和改变体现在多方面:第一,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垄断特权被打破,广播电视新闻信源发生了改变。民众被动接受新闻的地位也变成了主动索取并且还可以参与到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传播的主体明显不同;第二,广播电视传播的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直线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双向循环传播,从以前传播机构对民众的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多种媒体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第三,改变了传媒技术平台、传媒组织结构以及媒体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传播人才。随着多种媒体的融合,以及传统媒体向数字化的过度,传媒之间的信息载体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甚至有趋同的现象。因此,具有跨媒体工作能力的新型新闻人才将成为未来广播电视新闻产业的首选。部分新闻工作者将不再仅仅是为了一个媒体部分进行服务,而是同时为多个媒体部门或者是信息的机构进行服务。记者所采集到的娱乐信息和新闻可以同时被多种媒体所使用,成为多个机构进行信息的素材。但是目前,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新闻人才极度匮乏,只有将更多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成“全媒体型”人才,才能满足如今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具备复合型媒体素质。传媒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高校对于传媒人才的培养却严重落后。根据传媒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其最需要的就是具备复合型媒体的高素质人才。深圳市融创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移动互联网平台服务与支撑为主要业务的大网络公司,其总经理就说过,对于网络传输行业,招收的员工必须要具备专业技术,但是对于媒体方面人才就需要有创新的意识,需要的新媒体人才更是必须要有创新的勇气,对待客户要能够引导其潜在的需求,随时捕捉客户心理动态,既要求招收的员工懂技术,又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具备专业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所谓的复合型媒体素质就是要具备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人员的采、写、编等专业技能,能够胜任节目策划、现场直接报道,对于栏目、频道的运营模式和新闻报道语态也能完全掌握的全面性人才。因此在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上就应该符合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媒介经营、视频传播以及国际双语新闻传播主题等多元化、带有前沿性和拓展性课程。

二、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规制的路径

(一)按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定位。从办学目的来讲,社会需求是专业定位和方向设置的主要依据。因而,办学院校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对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需求,应当自觉地调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方向与定位。各行业类院校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借助自身的学科优势,只有找准专业方向定位,才能办出特色。在专业方向定位和学科架构上,我们要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维,要有“大广播电视”的概念。有自主设置权的高校新闻院系可以根据传媒业界需求和社会需求来设置新专业及其方向。此外,各普通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跨院系、跨专业合作,注重文理交叉,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做更有利于复合型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培育。

(二)将媒体融合加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在媒体融合的新环境下,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根本上的创新和改进。在传统的教学理论知识中加入媒体体融合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专业形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

(三)创建实践基地,全面增强学生能力。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悟理论知识的真谛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工作中将专业知识融会其中,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快乐。传统的实践教学只是表现在校内外实习,但是一般高校的实习时间都是比较集中和短暂,在理论教学中很难将其插入其中,所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开设必要的实训课程,或者与企业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已经成为未来众多高校的发展趋势。

(四)强加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来说不可或缺的就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师队伍,进而提升教学质量。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殊性,高校可以聘请传媒行业专家或者传媒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能够进行授课,通过他们对业界发展趋势的介绍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度;还可以让媒体专家参与到学生的课题或者项目当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环节,把教师的研究课题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跟随教师共同进步。此外,学校可以培养教师,让其拥有广播电视新闻领域从业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师资团队。

三、结束语

传媒市场的环境变化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新媒体冲击下的传媒产业给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高校应顺应市场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传媒人才,推动传媒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好.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城市地理,2014,(8):72-72.

[2]徐Y.关于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才智,2015,(30):56-56.

作者简介:

第6篇: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新闻;创新;发展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技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强有力推动,媒体技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率都变得极快。目前虽然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全面发展与普及,但是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还需继续创新和发展,才能进一步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如今互联网、电信网以及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将相关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实现了信息技术的共享,[1]丰富了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加快了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速度、拓展了广播电视新闻的覆盖范围以及增强了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对整个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三网融合的概念

通常我们所说的三网融合只是一种比较广义与社会化的说法,指的是有线电视网、电信网以及计算机互联网这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之后,从而提供包含数据、语音及图像等综合性的多媒体通信业务[2]。其实在现阶段这种说法并不能真正代表其融合之含义,更主要的还是指的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技术层面逐渐趋向一致性,网络层实现互联互通、无缝覆盖;业务层不断互相交叉与渗透;应用层的IP协议趋向统一化。再从经营的角度上看,存在相互竞争、相互合作,也是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吻合,实现多元化、多媒体化以及个性化服务为一体的融汇,行业管理标准和政策方面形成统一。

2“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面临的形势

在20世纪时期,那时候的广播是无比的风光,它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进行声音传送,相比于报纸传播新闻,传播速度是最快的,而且可以快速收听到全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画面、还有就是受众对于收听的信息选择性比较差,这也直接制约着广播的发展空间。现如今计算机互联网、电信网以及有线电视网的技术进步与发展,众多多媒体应运而生,广播自然而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广播目前不是受众来接收信息的第一选择,但是也有它无可比拟的优势之处,例如意外突发事件(唐山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灾、汶川地震等)的发生,广播就会成为第一选择媒体,无论什么年代,它都具备自身独特性,不可或缺。电视弥补了广播没有画面的缺陷,受众参与性更高,在新兴媒体还未普及兴盛时期,电视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随着新兴媒体的冲击,也受到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就目前来说,广播电视新闻虽然面临着新媒体浪潮的不断冲击,但是“三网融合”依然给广播电视带来了发展机遇。面对机遇,积极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保持自身优势,提升竞争力。

3“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的变化

3.1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内容优势的削弱

目前,伴随着“三网融合”快速化进程,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能力已经逐渐被削弱,由于广播电视新闻大部分内容的生产,面临独家版权内容以及原创内容生产能力的考验。加之现如今,各媒体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互联网网络运营商竞争占领市场份额,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生产优势自然被侵蚀。广播电视新闻面临新媒体的多方冲击,并没有坐以待毙,也在努力进行变革求新,趋向以受众为中心,由于在生产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受众对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原创性新闻节目是目前广播电视新闻一大缺憾,还是体现创新能力乏力,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内容产生重要的影响。

3.2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内容供应模式的转变

“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手机、电脑及电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大部分新媒体软件供应平台都是在三者的基础上产生,渐渐地成为了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主要模式,也使得广播电视新闻所生产的内容不再仅限于视频内容的生产,通过新媒体软件供应平台可以实现新闻内容生产的多元化及复合性[3],将视频、图片、文字、声音融为一体。另外,生产内容还需要不断去满足现如今受众群体对个性化体验的追求。生产内容的变化也改变了与受众之间传统封闭的无沟通方式,现在积极主动地与受众增强沟通与交流。这也足以说明新媒体软件平台促使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供应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

4“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发展变革之路

“三网融合”大环境下,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面临这新媒体的巨大冲击,面对竞争压力的同时,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最为直接的就是需要进行变革,有效地去借助于互联网、电信网及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的平台优势,再结合受众群体需求的特点加以分析,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及形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以求满足受众的需求,唯有解决与受众之间的供求矛盾,才能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取得长足发展,这也是广播电视新闻未来的发展思路。

4.1借助多媒体技术打造舆论平台

“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一定要借助新兴媒体的先进技术与理念优势,大量吸引受众群体,为广播电视新闻在舆论方面打下一方新天地,筑造崭新的舆论平台。比如网络媒体一般定位分众传播下的浅阅读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快速、简单、直接及互动性[4]。加之现在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软件比如QQ、微信、微博等及时通讯软件的技术成熟,就此诞生了手机QQ、手机微信、手机报、手机电视等与手机相关的新型业务,由于手机媒体的快捷性、即时性以及交互性的优势,已然成为人们了解新闻、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当下,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也开始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舆论平台的打造,比如央视的网络《朝闻天下》《国际时讯》《新闻联播》等,各大卫视中的如江苏网络电视、湖南卫视金鹰新闻等,都是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舆论平台的打造。所以实践证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三网融合”下应该着力于利用手机、网络媒体等新媒体技术打造提升和推动发展的舆论平台。

4.2推进广播电视新闻内容丰富性、形式多元化

一直以来,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要强调其宣传作用,是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重点在于对舆论的正确引导,报道过程中多体现出是传播者的意志,却极大地忽视受众的兴趣和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人们群众生活实际,无法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受众群体中具备亲和力与影响力,只体现了独有的权威性。“三网融合”背景下,改变了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上述存在的不足之处,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与受众的沟通条件变得非常便捷,有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加上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快、信息内容量庞大等优势,进一步丰富了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的取材,也更能贴近人民群众,利用人民群众对新闻内容的接受,也使得新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余。除了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得到极大地丰富之外,在其表现形式上也变得更加多元化,网络快捷搜索及海量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变了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表现形式,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的编排模式是属于线性传播,现如今被网络化板块式、专题式以及链接式的新闻编排模式所取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地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展示与解读报道。受众群体可以自主对新闻信息进行快速选择,由从前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了现如今的主动选择。

第7篇: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

资源决定格局。城市台要立足区域发展,就必须集聚资源力量,实行资源突围,形成科学发展的战略纵深,走一条化“危”为“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区域为定位拓展传播疆界

不管是哪个地区的城市台,都存在着本地市场空间有限的先天缺陷。这种缺陷除了使得收视人口规模和广告增加额面临极限以外,节目成本也居高不下。要想弥补这个缺陷,只有走出去。

1.捕捉机遇,打造区域媒体。在目前行政政策推动和市场利益诱导下,从地方经济转向区域经济已形成潮流,如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圈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区域经济摆脱了原有行政地域的束缚,以资源、文化等为依托,进行产业规范,合理安排生产要素,以达到市场空间的最大化。面对区域经济潮流,城市台必须敏锐把握机遇,及时调整媒体定位,走区域化道路,打造区域媒体龙头。城市台首先必须转换视角,跳出城市的边界概念,从纯粹的城市台向区域媒体过渡,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互融共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次必须实现地理、技术和文化上的扩张与融合,突破行政限制,积极放大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合纵连横,打造共同市场。做强自身的城市市场,这是守;联合区域城市广播电视打造共同的节目和共同的传播平台,这是攻。近年来,各地城市广播电视纷纷举起“合纵联横”的大旗,为的就是突破已有的局限,提升自己的影响力。省级卫视在联盟合作方面动作较大,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四省卫视以“星四军”的联盟形式高调亮相。在城市台方面,武汉成立了“1+8”城市台协作体,江苏13家城市台、江西11家地市台等分别以联盟形式出现。可以看出,无论是省台还是城市台,推出联播平台或联盟的概念,目的就在于打造一个区域性的收视市场。城市台协作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和培育统一、开放、规范的共同市场,搭建共同的节目播出平台,让各城市手、连体、连心,共同发展。

以生存为坐标延伸产业链条

城市电视要突破传统的竞争模式,走出目前的经营困境,还必须重新寻找自己的生存坐标和市场空间。在城市电视的生存坐标上,仅有省级电视作为参照物是远远不够的。城市电视生存坐标上的参照物应该是所有电视、全部传媒甚至整个文化产业。只有在更宏大的系统背景下观照自己,城市电视才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

1.向新媒体进军,重塑城市台生存形态。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加速扩张,正在对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形成巨大冲击,一场重塑生存形态的传媒变革正拉开序幕。新媒体领域是未来传媒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据权威机构统计,互联网视频用户已经突破1.7亿,其中30岁以下的约占75%,相当多的年轻人已经形成在网上收听收看广播影视节目的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讲,抓住了新媒体,就抓住了年轻一代,就赢得了未来。为此,城市台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新媒体的行业、内容、人才、品牌优势,让新媒体成为广电系统继广告创收、有线网络运营、电影票房收入之后的第四大创收来源。

2.谋划战略布局,打造新媒体产业链条。CCTV、新华社、SMG和凤凰卫视近年来都致力于新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电视新媒体产业链、网络新媒体产业链、手机电视产业链的战略格局。城市台可以借鉴上述成熟经验,对新媒体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延伸拓展原有产业链条。近年来,武汉广电在新媒体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是加快推进数字电视建设,积极打造交互、互动的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增强业务;二是加强门户网站建设,成立多媒体运营部,统一协调新媒体、多媒体的发展;三是抓住武汉广电作为全省手机电视第二大股东(20%股份)的有利契机,积极做好发展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工作;四是积极与地铁集团推进地铁电视发展合作,积极筹备地铁电视的运营工作。在跨媒介、跨产业融合的全球传播新格局下,城市台在打造新媒体产业链时,可以进一步尝试通过战略结盟,整合内容、技术、渠道和终端资源,突破“内容为王”理念的“路径依赖”,避免沦为纯粹内容供应商的风险;引进外部资本,依靠资本化、市场化、公司化的手段整合产业链;品牌化主导,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导权,创造多方共赢的市场新格局。

3.发挥内容优势,把住产业链的主动权。新媒体就本质而言是一种新的内容平台和分发渠道。纵观原上海文广旗下的百视通和杭州的华夏视联,无不是依托强大的内容采购、生产能力,逐渐确立起在新媒体领域的地位。另一方面,诚如默多克所言:“杰出的内容,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媒体王国里的国王。”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物理网络运营格局形成、市场持续拓展等,新媒体运营的重心将不可避免地过渡到内容和增值服务的运营上来,其成败的关键还得归结于能否为不同终端用户提供有足够价值的视频内容。城市台可以发挥内容运营的核心优势,针对用户需求和新媒体特点,打造视频数据库,从而在新媒体产业链条的上游环节――内容运营层面进行有效战略布局,牢牢把住产业链条的主动权。不仅如此,通过构建一个面向多个终端的网络视频平台,城市台还可通过媒体协同效应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果,将节目制作和购买版权的成本分摊给多个信息接收终端和不同的受众群体,多个终端也可给广告投放和品牌推广带来增值效果,从而增强对广告商的吸引力和议价能力。

以项目为支撑加大政府投入

以项目为支撑加大政府投入,使城市台增加公益服务的财力。大众传媒为大众。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广播电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水平是检验和衡量广播电视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对于城市台而言,着力推进“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和进城农民工电影放映工程,大力开展公益爱心活动,积极服务公益事业,可以使广播电视更好地惠及最广大市民。同时,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点,城市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设备更新、网络升级改造、广播电视覆盖等项目都急需政府加大投入。因此,必须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争取把城市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各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并按项目需求加大财政投入。

第8篇: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广播电视新闻;生存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 154-0008-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信息的传播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报纸新闻,到后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再到现今的网络媒体新闻。一定的传播方式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传统的媒体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吸取新媒体的优点,方能在新型环境下求得生存。下面,笔者就具体谈谈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的有关问题。

1 新媒体简要概述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手机媒体以及数字化电视等。从其传播方式来看,它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电视和电脑向广大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娱乐服务的一种新型的传播形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将新媒体定义为数字化新媒体。通过比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可以知道,新媒体的优势非常大,因而其市场占有率有逐年增高之势。相比于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服务的形式是非常丰富的,例如,通过社交软件可以实现与台下观众的实时互动等。而且,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也比较多,各大主流网站的新闻网址,手机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等。随着我国网络的覆盖率的逐年增加,一些中老年群众也开始通过新媒体获取其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2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现状

2.1 互动性不足

在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中,互动性不足是其较为显著的一个特征。这种情况在传播新闻信息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观众作为信息的接受一方,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很多观众对某个新闻有疑问,或者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没有相关互动平台。不过,由于受到新媒体的影响,部分广播电视新闻也会采取某些互动的方法,例如,借助于微博、QQ等社交软件,将观众对节目的一些看法反馈给受众。但整体看来,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互动性是远远不够的。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机制所决定。就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来看,都是采取一点对多点,或者点对面的形式。也就是说,一个信息源面对着大多数的受众,信息源的都是由广播电视新闻的主办人所决定。观众没有权利、也没有相应的渠道将自己的想法反馈给信息源的方,也不能与其他受众进行实时交流。但新媒体的传播机制是,一个信息源可以由无数的受众来分享,同时,受众又能将自己的观点、看法与信息源的方以及其他受众进行实时交流、讨论,因此,新媒体比较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而广播电视新闻由于互动性不足,发展比较缓慢。

2.2 时效性滞后

广播电视新闻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时效性滞后。当然,所谓时效性滞后是相对于新媒体而言的,与以往的报纸新闻相比,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并不滞后。这种时效性方面的滞后,所引起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无论就综艺类节目,还是热点新闻、电影、电视剧等,广播电视新闻的播放时间都相对滞后。部分受众为了追求时尚,往往赶在第一时间获取一些娱乐资源,而且,随着新媒体对象的年轻化,时效性越来越为年轻的受众群体所关注。不能有效解决时效性滞后的问题,势必威胁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3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策略

3.1 打造品牌

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相比,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广播电视新闻恰恰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寻求自身的生存之道。新媒体虽然传播形式多样化,但由于参与的群体的层次不一,因而,新媒体的信息制作、娱乐共享不免显得粗糙,甚至出现低俗、恶搞的乱象。但广播电视新闻恰恰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承担着一定的义务,它是一个国家的喉舌,必须在民众面前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广播电视新闻的信息、制作的节目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因此,信息的准确性较高,且比较精致。广播电视新闻利用这个优势,推出一些强档节目,树立自身的完美形象,打造不同类型的品牌节目,逐渐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3.2 增加节目的互动性

首先,广播电视节目应在以往传播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一定的反馈机制。就是说,在播放某一节目的时间段内,推出相应的互动平台,例如QQ,手机彩信,微信等。受众在接受广播电视新闻信息的同时,能够及时将某一刻的想法反馈给广播电视节目。在节目的收尾环节,节目主持人可以就受众的相关问题、看法等,做出一定的回应。当然,也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在广播电视节目的银屏下方直接以字幕的方式,向受众推送滚动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得受众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

3.3 立足时效性

正如前文所述,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对节目、信息的时效性非常关注,因而,广播电视新闻可以根据受众的这个特点,将信息的传播立足于时效性的基础之上。例如,在篮球赛、足球赛方面,年轻人就非常喜欢观看直播比赛。部分年轻人为了看一场直播赛事,可以整晚不睡觉。不仅如此,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中年人士也对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非常关注。因此,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来,节目的时效性越来越重要。广播电视新闻应紧紧抓住这一媒体传播的特点,积极弥补自身的种种不足,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3.4 与互联网融合

从新媒体的发展路径可以知道,新媒体之所以能后来居上,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帮助。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新媒体的崛起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紧密相关,没有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新媒体的出现。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理应顺势而为,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展开各种合作项目,进而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虽然在前面的几种策略中,广播电视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与互联网进行了联合,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在日后的发展中,掌握主导权,广播电视新闻就必须与互联网融合起来。也就是说,借助于互联网的平台,来开展各种广播电视节目。在这种情况下,节目的时效性、互动性就能得到大大的改善。另外,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有品牌作为支撑,因此,其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

第9篇: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广播电视;技术转型

1 大数据基本概念

随着云时代的发展,社会已经形成了移动通信、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融合,使各行各业数据在网络的联通下,形成了交织关系,大量数据在网络中累积成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化时代就是在大数据为依托的背景下,实现资源流通共享。所谓“大数据”是指所涉及的数据规模庞大、内容繁多,无法通过人工整理、归集、处理,但是可以通过云计算将数据在一定时间内被观测、截取、解读,是基于云计算的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集成共享、交叉达到资源整合共享的能力。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将引领一轮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公众普遍将“大数据”定义为“4V”特点,分别是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化)、value(价值)。在“大数据”时代的进步下,各行各业都在努力转型,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并对其进步带来了深远影响,公众也可以明显感受到“大数据”的魅力所在。

2 大数据对广播电视影响

广播电视是媒体行业的组织领导者,是行业发展的最高点,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网络媒体都由广电行业管理控制,并掌握着大量丰富的数据资源。同时还扮演着媒体的接受者、传播者等角色。一方面广播电视行业从各个渠道收集信息,并转化为媒体形式,另一方面将所收取的大量数据以新闻、广播、娱乐等形式化传递给观众。所以广电行业离不开“大数据”的影响,并在信息化时代中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1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化浪潮的来袭,传统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新闻传播媒介已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在广播电视网络化技术中,以数字“0”、“1”为编码基础,带来了广播电视内容数字化发展,同时也对广电行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深远影响。采用数字化传播模式更有利于信息的存储、传输、使用,而且也为广电行业与网络信息化提供了沟通纽带,提高了网络电视的共享率。同时随着三网融合的到来,实现了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等在同一网络平台中相互交织,达到了资源的融合共享,进一步实现了业务的交融。传统电视机也被网络化,家庭电视不仅可以收播电视台节目,还可以共享网络电视资源,同时网络电视中也可以看到更多相融合的信息资源,实现了资源多元化发展。通过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广电行业在大数据发展的基础上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进步。

2.2 广播电视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危机

在大数据时代的催化下,广播电视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危机,虽然在数字化进程中,广电行业已更新换代,数字化、网络化体系已得到改善。但是从市场份额来看,广电正面临着新形势――开机率在下降、收视率低、收视份额下降的特点。开机率是指某一时间开电视人数与所有电视机数量之比;收视率以确定地区总人口为基数,观测看电视人占全部人数的比例;收视份额指同一时间段一个电视节目人数与所有开电视人数之比。

据各种数据统计,《北京商报》在2014年统计显示,北京地区家庭电视开机率从3年前的70%下降至30%;尼尔森数据显示,在网络化时代,全球对电视机的需求日渐下降,收视时间继续缩减,从2009年176rain下降至168rain;据《环球时报》报道,CNN总裁吉姆・沃尔顿在因无力扭转电视收视率下滑的趋势,选择辞职。央视春晚在传统春节中是每家每户最期待的电视节目,但是在网络电视的影响下,央视收视率呈现下降趋势,只有在2016年央视春晚多屏直播收视率达30.98%,略超过2015年央视春晚收视数据多屏收视率达29.60%,不仅有电视春晚、还有网络春晚。这些情况主要原因为网络视频的出现,网络传媒针对用户体验设计了更多符合用户口味的产品。而电信运营商也在积累更多的资源运用拓展到更多领域,同时借助OTT TV平台更多大巨头希望在传统电视媒体领域有所表现,将运用更多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为用户带来更强大的家庭电视体验感。

2.3 大数据为广播电视技术带来的发展前景

在大数据时代下,广电行业可以利用数据所统计的电视收视率情况对自身发展进行分析与解剖,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将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化为数字体现出来,进而可以了解观众所喜爱程度,比如通过数据统计可以了解用户看电视集中的时间段、用户最喜爱的电视台节目、看电视时间等内容,这可以将用户体验透明化,进而摸清广大电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喜爱程度。在前几年家庭电视的收播以机顶盒作为终端,机顶盒不仅可以收播电视节目,还起到一个数据统计传输的作用,能够精确的统计用户观看电视时的各种情况,并对其传输。而在近几年,很多网络运营商发明了自制终端系统,比如小米盒子、华为盒子等,不再利用机顶盒也可以观看电视节目并可以观看网络电视,这样机顶盒所统计的数据将不完整,应该把网络平台考虑进去。在互联网的交互发展中,电视机不应仅仅满足电视的播放功能,在OTT TV、IPTV等平台上大力发掘电视所能体现的潜在功能,比如开发视频点播、电视通话等业务提高电视智能化。通过发掘电视潜在业务,不仅能够满足电视价值最大化发挥,还为广播电视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 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技术转型发展战略

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至今,一直注重技术革新,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其中大数据处理作为重要环节必须做到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发挥潜在作用,重新审视行业地位与未来发展前景,做到资源战略转型。

3.1 提高电视节目智能点播、信息推荐功能

在目前电视系统统计中,一般采用云计算,统计用户各个时间段所观看的节目信息,进而根据时间数据反映用户对节目的喜爱程度。在未来广电技术发展中,可以采用碎片化分类统计,通过预先分析了解每个电视频道不同时间段所播出的节目类型,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喜爱的播放节目,可以提前点播所要观看的节目,同时电视机会自动为用户推荐与其胃口相匹配的节目。这与传统统计相比可以依据频道播放节目类型对所有电视频道进行动态统计,这对用户来讲可以在家庭电视中成为主动选择方,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提高了用户对电视使用的积极性,进而更直观的观测用户的对电视类型的喜爱程度,这样所采纳的信息更直接、更全面。在对信息数据整合处理后,利用VOD平台推出更多针对用户口味的节目,比如某一类型节目,某一个导演的全部电影,以帮用户建立电视体系。

3.2 加强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

电视台要改进现有生产力,改变传统思维方式,促进电视台的整体转型,努力做到向新媒体进军。一些地区电视台已经开始在电视媒体内容上选择网站、微博等平台中点击率较高或评价较好的作品作为电视播出节目,并且与网络媒体联合创作新产品。除此之外,考虑建设覆盖传统电视台和新媒体的共平台生产制作和统一分发系统,这将有利于广播电视的整体升级换代,带动广播电视台整体向全媒体的转型和覆盖,提高电视的使用频率,扩展电视使用范围。

3.3 提高智能化客户管理

在当前信息化时展下,传统电视与互联网、数字信息经历了无数次的层层竞争,用户人数明显下降。由于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型终端电视的发展,提高了大众的娱乐范围,让大众更喜爱用移动终端观看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用户流失在所难免。广播电视行业应该根据有线电视用户自身情况,建立客户平台、服务平台、消费渠道等数据系统,将平台所表现的特征与客户流失情况相联系。建立模型体系,针对客户流失原因进行因素分析,进而得出流出原因与概率,对客户进行智能化管理以提高电视使用率,以提高用户满足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