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实践观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实践教学 科学素养 生活实践 科学精神 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35-03
[收稿时间]2013-06-09
[基金项目]中国农业大学教改项目(编号:11029)。
[作者简介]董乔雪(1973-),女,辽宁普兰店人,满族,博士,中国农业大学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自动化与电气化。
一、对科学素养培养的认识
近年来,从学生就业的反馈中,发现企业在择用人才时,对学生的成绩与分数越来越淡化,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却越加看中,同时也非常注重人文素质及学生的情商教育。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学者认为,知识、能力与素养是决定人生的重要因素,根据人力资源理论的相关研究,在人的一生中,从小到大学到的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到5%,能力与素养才是受用终身的。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对培养模式及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总结出创新人才具备的品质为:科学的批判精神,能发现和提出重大科学问题、对科学实验有锲而不舍的忘我精神、基于社会责任感对学科的浓厚兴趣。以上这些给本科教育带来的启示是学生能力与素质品德平行发展的重要性。鉴于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并在对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指导实践教学的科学思想进行了探讨与思索,提出实践科学素养培养观念,即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到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实践教学对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与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培养,同时向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敬业、诚信、责任、合作等的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实践教学的开展,并倡导“实践育人”的理念。
二、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基本本科教学实践环节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实现由被动接收式学习向主动研究式学习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而积累的各方面经验与收获,将为本科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或者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角色作用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但是指导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指导时,还没有真正实现从课堂教学模式向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递,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因此可以把课堂教学看作是“授业”的过程;而实践教学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要求学生必须是主动的、亲自操作的,因为学生只有在不断尝试、遇到问题不断思考以及不断遇到挫折失败的过程中,才能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这是课堂教学所无法给予的。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辅助的,指导性的,起的是“解惑”的作用。而现在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仍然包办太多,给学生的自由空间不够,如从题目设计、元器件的购买、功能要求等还是由教师提供,虽然相比于课堂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加了“动手做”的机会,但是“怎么做”还是由教师手把手地来教,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做而使成绩降低,从而限制了学生潜能发挥和个性设计。
实践教学为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跟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真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能够了解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与学习态度。而我们的老师在与学生交流接触中,往往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科学研究中所不可缺少的人生价值观,如严谨、诚信、责任等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即教师的“传道”功能仍然需要加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指导与教育。
(二)学生对实践课程的态度
通过实验课与课程设计指导,观察目前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学习目的:只为学分而学习、为前途而学习、为兴趣而学习。只为学分而学习的学生是被动的,不爱思考、缺乏兴趣、不求甚解、甚至出现数据假冒、抄袭同学设计和程序等现象,其学习目的只求通过获得学分即可,学生在此过程中没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这些学生占较大比例;为前途而学习的学生,其学习的目的希望通过实践学习能为日后工作或保研积累资本,并希望得到较高分数,具有一定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一般能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得较好,缺乏的是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与扩展,这样的学生将来有可能成为合格的人才,却不是创新人才的标准;为兴趣而学习的学生,往往对实验内容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在研究过程中充满热情,享受作品的开发过程,并坚持不懈,这些学生是“创新人才”的后备军,但对科学研究所应具备的综合素养以及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缺乏清醒的认识,因此对他们的科学研究精神以及情商方面的培养仍然需要加强。
针对目前学生在实践课程学习中的问题,笔者对如何提高实践教学功效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实践科学素养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并强调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和科学素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实践科学素养培养的几个途径
(一)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实践创新的动力,培育兴趣是教师的职责,也是科学素养培养的前提。近代的引导学习派发现如果学习的过程非心悦诚服,那么他学到的知识和他是对立的,不能融入他的价值观体系中。台湾教育学家李雅卿说,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工具性和美感,如果一门课程不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那么他就不会感兴趣。兴趣一定是自发探索的意愿,而不应该是外界强加的。所以在培养兴趣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教师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了解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有些学生缺乏该门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或者在开始进行实验或课程设计时,没有任何思路,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时建议教师对他们进行“引导学习”,即教师设计各种机制来“诱使”学生进入学习,引导学生去思考,并产生灵感。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丰富的实践与教学经验,同时与学生有良好的沟通。在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实践题目的设计不要单一,要多样化,而且不规定功能要求,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结合自身特长和专业知识来。例如:在进行单片机课程设计时,首先展示单片机产品芯片、外观、工艺的电子美感,同时也向学生展示单片机在生活中产生声光影的华丽之美,对于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教师可以启发帮助他制作简单电子琴项目;对游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启发他们进行智能玩具机器人的设计;对信号发生过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启发他们制作电子示波器;对运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让他们设计具有自动计数功能的跳绳。而对于能够自主学习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想象与设计,不受老师给定题目和要求的限制,教师将重过程、轻结果,关注其实践的过程所展示出来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并以讨论建议的方式予以学生指导。实践表明,当学生通过实践动手过程,亲手“制造”充满个性的产品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并提高了自信心与学习的动力。
(二)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对科学研究精神的解释为:科学研究是一种永远、不竭不尽的知识探索,不为名利,只为增加知识。要从事科学研究,首先要建立科学兴趣,再加上穷追不舍的好奇心。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认为,在本科学习阶段,要想让学生初步理解并具备科学研究精神,并逐步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水平,切实可行的做法是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反复不断地灌输与强调三点:“问问题”的能力、“坚持”的精神和“严谨”的学习与工作态度。培养学生“不要怕问问题”精神,教师首先不要居高临下、不要拒学生于千里之外、不要怕丢面子,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与机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讨论、书面形式、或教师启发的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提问题,逐步培养学生问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将在这个过程中使其思考力和创造力也不断得到提升。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是科学实践与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优秀品质。在指导大学生课程设计或创新实践活动中教师发现,学生对所研究课题态度有三种:极个别优秀学生能够做到有开始、有过程、有结果;一小部分学生是有开始、有过程、无结果;而大部分学生则是有开始,无过程、无结果。这说明学生的兴趣一开始是有的,但大多数学生对自己选择的课题研究却不能坚持到底或敷衍了事,不仅浪费时间,还收获甚微。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根源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当遇到问题或挫折时,不知如何解决和处理,又缺乏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因此主观放弃。这就要求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度,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能及时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建议,起一个指明灯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同时在学生实践环节的评分标准中不要仅仅注重实践结果,还要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实施过程给予恰当的评价。
(三)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往往并不能象课堂教学那样,通过最终一张试卷的成绩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软硬件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都需要一定周期,课外自学与课内集中辅导相结合。指导教师不能时刻进行监督,所以就有学生存在侥幸心理抄袭同学的设计,出现设计、结果均雷同的现象。为杜绝上述不良现象,教师有责任对学生适当地进行诚信教育。正如国内知名的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立功先生在“写给学习单片机的年轻人”一文中,谈到面试聘用本科生的时候,他感兴趣的是那些“真正动手做过一些简单项目的,并诚信地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学生。诚信的品质如何正好通过实践活动中得到展现,教师的责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告知学生诚实地了解自己的能力、个性、优点与缺点,防微杜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让学生即使在无老师监督与检查的情况下,依然诚实地做人与做事。
(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前面已经讲过,合格的创新人才是建立在具有社会责任感并对学科有浓厚兴趣基础上的。我们在强调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却不经意地淡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试问缺失了责任感的科学人才如何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大师?根据一位哈佛毕业生对中国的留学生的观察: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并不是缺乏创新能力,中国学生一样能得到重要的实验结果,一样能写出非常漂亮的文章,只是他们在学习或进行研究的时候,很少从“我可以怎样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变得更美好。”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他们想的一般是怎样在现行制度下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这不能不让我们的教育者进行深思。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平台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的设计变成鲜活的生活实例,来及时引导学生关于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和责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论坛与举办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只有将兴趣与责任有机融合,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高盘良.浅议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2] 吴亚玲.实践育人理念的哲学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0,(1).
[3] 张树永,宋其圣.兴趣培养是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教育的前提[J],大学化学,2005,20(4).
【关键词】医学基础课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181-01
现阶段,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带来了医学院校的猛增。但目前多数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基础课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欠缺熟练的动手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市场的需求。因此,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的关注。
一 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方面,多数院校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模式的主体为教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与新兴的教学模式相背离,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不利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掌握着整个课堂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教师对教学实验原理与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另一方面教师进行示范操作,从而完成整个教学内容的过程。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真正掌握整个教学内容,多数学生只能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阶段。首先,教师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自主独立思考的机会;其次,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现代化医学发展的要求,多数医学院校为了降低教学成本,沿用以前的医学实验,缺少综合性的实验;最后,实验材料的有限性,使学生只能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模仿操作,不能有效的理解实验的原理、内容及结论,这样就难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其创新能力,违背了实验教学的目的。
二 提高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从实际出发,走可持续发展的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之路是提高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的模式,建立新的医学基础课实验室体制,以适应现代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1.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医学院校的基础课实验教学,要推动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在基础课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内容的疑难重点进行详细讲解,要求学生对此举一反三;另一方面,需要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积极动手操作,以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
2.建立健全以院系为主的管理机制
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体系管理着各方面的部门,往往为了教学成本的最小化而忽视了实验教学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导致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的内容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市场的要求。改变传统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以院系为主的管理机制是有效提高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这就需要学校在各大院系设立有关职能部门为实验室主管部门,全面负责相关院系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撤销隶属于各医学基础课教研室的实验室,建立由院系部直管的综合性医学基础课实验室。
3.构建与科研相统一的教学实验基地
近年来,多数医学院校在基础实验教学实验室材料的选择上,不能完全与教材相匹配,使部分实验难以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础实验教学的质量。所以,构建与科学相统一的教学实验基地至关重要,以加强实验教学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实验室作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重要场所,应该为教学与科研两者提供有效,实现实验室与教材的统一。教学实验基地的建立一方面解决了实验材料的限制性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验科研技能的传授性,加强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科研任务。
三 结束语
综合上文,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对培养以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方面至关重要,在整个医学业的发展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的体制与内容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的建设成为各大医学院校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学院、教师与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下,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院系为主的管理机制以及构建与科研相统一的教学实验基地,是提高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将会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市场的需求,医学院将会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一、逻辑关系
1.按物体的属性求同与分类,建立幼儿初步的“集合”观念。这里说的“属性”是指事物的特性,例如,物体的颜色、形状、质地、用途、数目等。“求同”就是挑出其中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而“分类”就是按事物各自相同属性进行分组,“集合”就是指有相同属性的全体。发展幼儿的“集合”观念可以通过教师专门准备的学具让幼儿操作学习,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如果幼儿具备了给物体分类的能力,就说明他们已能概括(抽象)出物体的共同属性,这为他们抽象出同类物体的数量特征提供了前提,是认识数量的必要准备。
2.发展幼儿“一一对应”的观念以及确定两组物体的“多”“少”“等量”关系的经验。在这一阶段,幼儿的对应能力已有了很好的发展,一般来说,幼儿3岁半以后是对应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幼儿在自发游戏中往往不经意地就运用了一一对应的方式,如在每个玩具车上放一个玩偶,他们运用最多的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
3.发展幼儿简单模式的经验。小班幼儿可以在教师提供的范例板的帮助下,通过一一对应的方式来体验有关“AB规律”的模式,如图形排列三角形、方形、三角形、方形、三角形、方形……这项活动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到“开头的”“后面一个”“再后面一个”“最后的”这样一些有关空间关系的理解和推理方面。做完这项活动后,再分别要求幼儿说说这些物体是怎么排的,这样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从语言的节奏中体验到次序的规律。另外,幼儿在开始玩这个活动时往往意识不到排列的规律,因此,要备有全范例板、半范例板和填空范例板三种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水平选择使用,教师也可根据不同幼儿的需要推荐他们使用某种范例板。除了形状变化的范例板之外,我们还可以提供大小、颜色、方向变化的范例板。
二、数和量
1.发展幼儿按顺序念数词和计数的经验。在数数方面,小班年龄段的幼儿一般只会从1开始,按顺序往下数,如果遇到干扰就不会数了。他们也不理解物体总数的含义,说不出物体的总数,有个别幼儿只能做到伸出同样多的手指来比划。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点数物体方面存在的不同困难,多安排他去完成计数5以内物体的任务,并引导他说出总数,即一共有多少个。
2.发展幼儿给大小系列和长短系列物体排序的经验。在学习物理量过程中,这一阶段的幼儿也表现出一定的学习潜力。如在玩套杯、套碗、套盒等活动中,他们能轻松地区分其中最大和最小的材料,知道通过对应的方式判断出相接近材料的大小,但是由于他们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量的比较中,还很难认识到量的相对性。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套杯、套蛋玩具等,引导幼儿两两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或提供与实物相应的排序范例板让幼儿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排出3~5个物体的序列,指出其中最大(小)或最长(短)的物体。
3.发展幼儿的时间观念。小班幼儿虽然还不能建立年、月、日、时、分、秒等时间概念,但对一些笼统的表示时间的词汇还是能够理解的。例如,表示时间段的有“早上”“晚上”,表示时态的有“以前”“正在”“后来”,表示时间长短或先后的有“很久很久”“一会儿”“先……后来……”等。由于表示时间的词语都与一定的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事件来引导幼儿学习和领会。
三、空间与形体
1.发展幼儿区分空间关系,尤其是以自身为中心指出物体空间位置的经验。空间关系的学习内容包括区分相邻的与分离的物体,如A、B、C三者,A与B相邻,B与C相邻,A与C被B分离,教师可以利用“间隔排列”的活动来进行空间关系的教学。对于空间方位知识,小班幼儿应该能够区分并说出自己身体部位的上下方位和以自己为中心的物体的上下方位,而且也能够区分和说出以客体为中心的上下方位,并能做出相应的向上、向下的动作,如向上举起双臂、向下蹲两次等。教师可以引导这一阶段的幼儿开始学习辨别前后方位,但是要注意他们所能理解的空间方位的区域仅限于直接感知的范围内,如自己身体部位的前后方位,紧挨自己或靠近自己的物体的前后方位,离自己不太远且正对着自己的物体的前后方位等。
2.发展幼儿区分物体平的面与不平的面、封闭图形与开放图形的经验。几何形体可以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小班幼儿还不具备研究立体图形的能力,他们仅能从立体图形的某一面来发现简单的平面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引言:
"墙高基下,虽得必失"出自南朝宋史学家范晔,高耸的大墙,其墙础却十分低矮,这样的墙虽然建成了,但一定会倒塌,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要改变学院化教学模式,应当使教育和社会项目、企业产品开发结合,学生在企业、公司真正搞设计、做项目,让设计的产品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这才可以真正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
1.教学内容制定建议
视频编辑课程是广告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此类课程,学生今后可以在广播电视制作、影视广告制作、动画制作、文化传媒、信息服务产业、科教影视、中小学课件制作等行业从事多媒体产品的设计和制作等工作。
首先应修改过去教学大纲中按照章节内容讲解的常规教学模式。按照原先的模式进行教学讲解,造成学生完成课程之后,大部分学生只掌握了软件基本工具的使用,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品的设计与制作。通过对企业进行走访调查和学生的实习反馈,充分了解本课程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根据岗位需求重新修订教学大纲。以具体项目为实例,加强综合技能训练,使教学内容与模式更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本课程教学大纲应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制定:讲解基本工具和命令--讲解案例与拓展设计制作、同时欣赏优秀广告片和精彩视频特效片段、分析讲解制作思路和过程--在以上教学环节同时布置项目任务--学生定期汇报调研、设计和制作成果--综合讲评。通过完整的项目策划与制作,学生需要完成自己的阶段性作品,同时以小组方式进行大项目的策划、设计与制作,最终通过使学生能够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收集、处理信息,设计加工素材,视频后期处理等技能,具有一定的项目策划、管理、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综合技能。
根据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学模式以"项目驱动"为主,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完成"单项项目"和"综合项目"两个任务,每个项目的设计都要趋向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既乐于接受任务又能真正掌握相应技能。[1]建议课程教学内容及顺序按照以下方式进行:
a、为学生分组,布置项目任务,以组为单位分别制作不同类型产品的影视广告,学生自行分工。项目策划与完成分为几个阶段:撰写影视制作方案、撰写创意策划脚本、素材采集和处理、撰写分镜头脚本、影视剪辑、特效制作、音频处理、音视频合成、输出作品。在此过程中分阶段进行讨论、评析和检查。
b、在学生制作之前欣赏优秀广告作品和精彩视频特效片段,讲解创作思路和制作过程。
c、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逐一讲解软件知识,并对每个知识环节进行实例讲解、训练与拓展。
d、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完成两项任务:自行设计与制作一个主题视频短片;参与完成小组项目制作。
2.教学方法制定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进度,每节课的案例都以项目为基础,挑选实际题目进行教学。先由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要完成的最终视频效果,然后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视频节目制作的方法和步骤,边演示边讲解。教师讲授完后,布置每节课的小作业,选取结合实际的训练题目,让学生运用当天所学知识来完成。并把相关教学资料在多媒体教学网上,学生可以登陆阅读相关资料、复习教学难点与重点。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自己创意、自己设计制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能力。学生上交作业后,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真正实现学做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指导学生遇到问题自己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视频编辑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定期检查学生分组进行整体大项目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并在课堂上给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开展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作品讲评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快速获取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同时,广告专业的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一些广告大赛和网络或实际的作品征集活动,这样,可以更多的接触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项目,综合运用所有的专业课程,也通过比赛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更能获得更多专家的点评,与其他参赛者互相学习,对于提高综合素质帮助很大。专业实习可以选择与广告专业相关的广告公司、网络公司或者电视台等单位,在实习中,能够从具体实践和专业人士那里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与经验。专业认证考试可以选择广告师或一些软件培训的认证考试,为今后从业打好基础。
3.考核方式制定建议
在项目任务驱动下的教学模式中,课程考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改变,要改变传统的上机考试或以最终作业为考核方法的模式,建立一个新的、开放式的全程考核系统。[2]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学生需要将每节课知识串接完成一个自行设计与制作的主题短片;在综合项目中,每个学生要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并附设计说明。同时,小组之间也要进行评比。最后 根据综合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水平,结合个人成绩作为最终期末成绩。 在综合项目考核中,每个小组要进行项目说明展示,每个学生介绍自己完成部分的特点以及运用的关键技术。通过现场讲评,教师可以给小组和每个学生的表现打分,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在今后其他课程或实践中,能够扬长避短,完成更好的作品。
结论
广告学专业的视频编辑与制作的课程特色在于将专业课教学与广告业人才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将传统课程教学拓展为"任务驱动"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训练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完成项目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自主的创作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边做边学,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将来的实践和从业做好充分准备。
以上建议实有漏洞,但是希望能够了解我之初衷,能够考虑该课改提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关键词】 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生;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综合保健时代全面来临。全科医生作为一种面向社区和家庭,涵盖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等多种技能的专业性人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全科医生在我国实施起来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完善社区医学教育,建立健全相关人员参与培训的医学教育制度,是摆在我国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
1 全科医学的概念
所谓全科医学,就是指面向社区和家庭,涵盖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等相关内容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全科医学作为一项临床二级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在各个年龄段中的各个器官系统和各类疾病。另外,全科医学还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综合性、负责式照顾,其将个体和群体健康很好的融为了一体。
2 全科医学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全科医学的概念,并随后在全国开展试点与研究工作,截止到现在,我国基本上已经初步建立了全科医学教育的体系,据相关资料统计,截止到2011年,我国共计有18个省市设立了39个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10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专业。另外,卫生部和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也编写并出版了多套培训教材,组织编写出版10余套培训教材,这些措施都使得全科医学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起步相对较晚,和国外比起来,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不足,从而导致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当中,人力分布与卫生资源的配置不甚合理,医生队伍太过专业和专科化,严重缺乏受过良好教育或培训的全科医生。这一现象直接影响了我国开展社区医疗服务以及实现全民卫生保健的目的。
3 全科医学教育的实践建议
3.1 健全组织机构体系建设 我国大部分综合性教学医院均将专科医疗作为主体,因此,医疗和预防以及公共卫生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这就导致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有一定的难度。有鉴于此,建议根据全科医学教育的特点,对医院在部门设置上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如成立全科医学门诊、家庭保健中心、休闲体检部以及健康教育部等等。
3.2 与培训、实践基地建立密切的关系 对于全科医学教育来说,建立良好的实践基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对于增加全科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和周围的社区医院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要求所有参加理论培训的全科医生必须在实践基地进行社区实践。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从事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队伍缺口很大,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全科医学的发展。因此,建议对部分专科医生或专业教师进行全科医学培训,从而将传统的以“疾病”或“专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与服务模式转变成为以“人”或“家庭”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与服务模式,只有先当学生,才能最后当好先生。
3.4 积极对教材进行翻译和编写 国外的全科医学教育相对完善,因此,建议教师整合所有资源对国外的全科医学教育教材进行翻译,从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知识得到升华。另外,还应该出台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到国家组织的全科医学教材编写工作当中来,从而编写出一套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材。
3.5 努力对全科医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应该立足全科医学的特点,在结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与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对全科医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因为各临床专科中的疑难杂症基本不属于全科医生的服务范围,因而,建议减少临床专科对于疑难病症进行教学的内容,着重培养全科医生解决社区多发病、常见病以及主要健康问题的能力;第二,鉴于全科医生更加注重对人提供整体的卫生服务,日常工作中主要注意患者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应该着重培养全科医生在康复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流行病学以及社会医学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其掌握社会、生物乃至心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科医生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第三,加大全科医生人际沟通和宣传教育能力的培养力度。全科医生的工作环境注定其接触的患者更加复杂,医患矛盾相对激励,如果不能很好的协调这种关系,很容易导致病人的抵触心理,也就失去了全科医学建立的意义。
3.6 强化全科医生急诊能力的培养 全科医生遇到急诊的概率相对较大,如果不能很好的进行处理,非常有可能置患者于危险境地。因而,应该培养全科医生识别与处理紧急病症的能力,建议对全科医生采用在急诊科轮转实训的方式进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科医学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加强全科医学教育,提高全科医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拥军,唐军,冯学斌. 21世纪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教育中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 中外医疗, 2010(03) .
[2] 马维红,李琦,杨丽莎,龙静,黄兆胜.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25) .
[3] 马维红, 李琦. 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我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探析[J]. 继续医学教育, 2011(04)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艺术院校 学科信息资源 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学科建设已成为衡量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011 年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这一调整促使艺术院校积极探讨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问题,增设了一些实用型专业及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专业。如武汉音乐学院的省级重点“音乐学”学科,强调音乐与科技联姻,传统与现代结合。这种学科发展态势,有赖于图书馆高水平的学科资源体系。本文在分析学科建设与馆藏资源建设关系的基础上,以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为例,提出了在经费和人力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以学科资源建设为突破口,促进馆藏资源结构的优化,推进馆藏建设改革的思考和举措,和同行交流。
1学科建设与馆藏资源建设改革的关系
我院在“十三五”规划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建设高水平音乐学院的步伐”的口号,强调突出学科特色发展,强化资源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制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保障。”因此,馆藏资源的建设,需要结合学院发展规划、图书馆现状、用户群体特点、音乐艺术学科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专业的学科资源保障体系,反映学科发展前沿,更好地将具有我院特色的音乐艺术类学科的发展推向更高水平。同时,大部分音乐院校图书馆都面临经费紧张,资源价格上涨的困境,所以调整馆藏资源建设策略、创新资源发展模式的任务迫在眉睫。《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指出:资源建设学科化服务保障体系是高校图书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高校图书馆创新体系的整体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学科为导向开展馆藏资源建设,将学科特色转化为馆藏资源特色,既能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又能促进馆藏结构的优化升级,为音乐学校图书馆探索出一条新的创新发展道路。
2我馆馆藏资源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我馆馆藏资源体系现状
武汉音乐学院作为我国中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府,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突出,历史悠久。在学院发展的历史中,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几乎囊括了我国中南地区建国前及建国初期的全部音乐书谱及音乐音响资料,包括珍贵的老唱片及音乐古籍文献。截止2015年9月,我馆拥有馆藏中外文图书及音像资料近30万册,其中包含专业理论书籍和外文书、谱共16万余册;其它图书9万余册;音响资料近5万张(盒);期刊(合订本)7000余册(中文6000余册、外文1000余册)。目前订购国内全部音乐期刊、文艺理论研究有关的期刊共40余种(类),社科类 120余种(类),外文期刊17种,形成了艺术类文献占绝对优势的馆藏特点。在经费使用方面,自我院确立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音乐学院”的发展目标,强化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以来,图书购置经费逐年递增:2011年到2012年两年的图书采购经费突破百万,仅2013 年一年的金额就达到75万元,2014年、2015年的文献购置经费已经达到每年各80万的水平。
采访工作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是我馆馆藏资源建设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我馆采购的资源类型主要有三种:纸质图书期刊、电子资源、音像资料(包括CD、胶片)。目前,这三种资源的采购情况分别是:
(1)传统文献资源(又分中文书普、期刊以及外文书谱、期刊),由供应商推送热点书目,再由采编部负责人将书目导入工作系统中,然后将过滤后的书目清单推送给相关院系的老师们勾选,其中,外文书谱尤其要照顾到我院两大乐团排练演出的需求;
(2)电子资源采购则是先经由数据商推荐,再经全院师生试用,最后由技术部门根据试用的结果并参考重点学科老师的意见,向馆领导以及分管的院领导申请购买;
(3)音像资源采购的主要是原版CD,根据供应商推荐的目录,由音像部有音乐类学科背景的馆员进行筛选,同时兼顾个别院系的特殊需求,最后确定采买内容。
因此,我馆采访工作的分工是建立在资源类型基础上的分工,而不是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的划分。
2.2 我馆馆藏建设的问题
2.2.1 采购工作与学科建设脱节
由现状可知,目前馆里负责采访的馆员缺乏对馆藏资源的学科结构的调研和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分析,如使用资源的类型、数量及用户等。此外,我馆承担采访工作的馆员虽具备一定文献采访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的经验,但很难做到对音乐艺术类的每个学科和专业都通晓,因此在面临学科资源的选择时,不可避免地出现盲目性、随意性,导致采入的资源质量不高,影响馆藏资源的使用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费和资源的浪费。
2.2.2 馆藏资源评价标准缺失
截至目前,我馆在馆藏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制定完整的资源评价体系:从电子资源来看,我馆没有对电子资源的基本情况(包括产品内容、数据库商服务、访问性能、价格水平等),使用情况(包括浏览量、下载量、回访率、使用成本等)等作出评估的细则;从传统文献资源来看,我馆也缺乏定期对馆藏资源的借阅量,所借阅文献的学科分布、借阅的频次、借阅者的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因此也就无法为资源采访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参考,很难满足学院学科建设的资源需求。
2.2.3 馆藏建设队伍和经费不足
我馆目前正式在编馆员人数共计17人,属于中小型图书馆。作为馆藏资源建设的主力采编部,既需要负责书籍的编目、文献资源采访工作以及赠书收编工作,同时还要配合流通部开展新书通报的阅读活动,参与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等。此外,我院预于2018年参与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指标(试行)》 的规定,为衡量图书馆办馆条件和办馆规模,考核图书馆能否在教学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拟定以生均藏书量80册/人,年生均进书量4册/人的标准作为考核依据,而以我馆目前每年不过百万的采购经费还无法达到考核的标准。但每年单本书谱的费用却呈大幅度增长,尤其是外文书谱,单册成本早已超过500元人民币的水平。因此,我馆在馆藏建设的经费上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3优化馆藏建设的改革措施
相较于其他高校图书馆,我馆学科化服务起步晚,因此,我馆可以借鉴其他高校馆的成功经验,在馆藏资源建设上抓住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关键点,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院系重点学科的教学和科研需求为目标,调整馆藏资源的学科类别和资源类型的比例,促进整体馆藏的结构优化,实现馆藏资源的优化配置。
3.1 建立馆藏资源建设制度和体系
近年来,我馆资源建设模式不断改进,并将于今年年底正式将馆藏资源建设纳入学院制度管理,以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稳定的资源建设体系。馆藏资源建设将一改往年由图书馆独立承担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由分管院领导牵头、图书馆馆领导及图书馆相关部门联合各院系学科带头人共同参与的新模式。
我院将成立的学科资源建设小组委员会中,需要图书馆与各院系的学科带头人及教学秘书密切配合。图书馆各部门分派的学科馆员组成综合型学科服务团队,深入相关学科教学、科研第一线,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并对其分析形成报告反馈给图书馆,再由图书馆完成资源订购。之后,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可将对应学科所需资源按照传统文献资料、音像资料、电子资源的形式以学科专题为单位立体打包给学科带头人及教学秘书。此外,图书馆的各职能部门整体为学科服务团队提供资源、服务、技术支持等支撑服务,与学科服务团队协同运作。
除了将馆藏资源建设纳入规范性的制度管理外,我馆还将进一步健全资源评估体系,将纸质资源、音像资料、电子资源统一纳入评估体系之中,并对各类型资源的评估标准细则化。运用数据统计对馆藏纸质,音像资源的借阅率、数字资源的浏览量、下载次数、引用频率等进行分析评价,作为馆藏资源建设中的评估指标参考。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举办座谈等方式,了解师生对学科资源平台的评价。最后依据综合评估结果改进采购计划,优化学科资源配置。
3.2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和素质建设
根据我院的专业特色和我馆人员的专业背景,图书馆应增加学科馆员的数量,扩大学科馆员的学科覆盖面,按照艺术学科的大类进行细分,安排具有专业学科知识背景的馆员担任学科馆员,进行对口学科资源建设。与此同时,我馆还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给学科馆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对仅有图书情报背景的馆员可以鼓励其选修音乐艺术类的课程,参加对口院系的学术科研活动,或是鼓励音乐专业背景的馆员参与图书情报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结语
我馆作为音乐院校图书馆,具有专业性强、文献资源特殊的特点,在馆藏资源建设上还存在诸多不足,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从资源建设的政策、体系、队伍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馆藏资源建设改革将成为我馆保障服务、创新发展的最佳选择。同时,可以借鉴其他高校图书馆结合学科资源建设的经验,少走弯路,始终牢牢抓住学科发展的方向,结合我院和我馆的发展现状,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我馆的办馆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我校的教学科研。
参考文献
[1] 江雪娟.艺术院校图书馆学科信息资源建设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13):41-42.
[2] 齐文阁.面向学科方向的图书馆文献资源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13.
[3] 周文平.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5(1):17-20.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即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育?长期以来,在旧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刻度,那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围绕这一指标,教育的功能被弱化,单一化,简单化。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下培养的接班人,是不能够达到知识经济时代下激烈竞争的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的;是不能够达到自身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样才能有效打破这一教育短视?那就是要在根本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学校教育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学校教育的立足点。
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学校教育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学生既是学校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生活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对自我的管理,包括对时间的管理和对行为结果的管理。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才能内化知识,增长能力,才能在学校生活中获得自尊、自信的积极情感体验,才能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因此,学校及教师的角色定位一定要从旧有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人、管制者,转变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引路人和服务者,引导而不代替,真诚地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主动为学生服务,引导学生能以我为主,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不断进步。
2.学校教育要贯穿人文关怀。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不仅局限于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习得,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和精神需要,引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要看到的是,学生不是学习机器,而是鲜活的,有充沛感情和活力的,能产生情绪需要并寻求心理满足的青年人。在这样的年龄阶段,能影响其一生的价值判断和人生态度即将形成,可以说,教会他们做人比教会他们做题更加重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品德高尚,态度阳光,心理健康,人格完整,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落实在学校教育中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1.全面发展。首先,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忽视、不歧视,不放弃,充分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有教无类;其次,学生的发展要全面。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在习得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重视技能、品德、情感、意志力、社会交往、公民意识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其在德、智、体、美、劳、心、情、意、行、交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再次,在学校教育中,还要重视其个性发展,开展形式多样又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不以规范教育扼杀偏才怪才,使学校教育多元发展。
2.协调发展。要实现学生德才的统一、知行的统一、个体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更加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中的关键性,学校应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面对困难的正确态度,能辨证分析外部环境,悦纳自己,有较好的意志品质;要重视培养实践精神动手能力,倡导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抛弃那种好逸恶劳又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思想作风;要重视学校教育面向社会,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现象,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把自我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3.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关注的不仅仅是阶段性成果,更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不割裂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而要从整体出发,从长远出发。我们不能仅局限于考评学业的阶段性考试成绩,它绝不是教育关注的全部。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培养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培养对生活学习进行管理和调节的能力,能进行积极的人生规划;培养和谐意识,与团队,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科学方法指导我们要以此方法设置学校教学课程。
应试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升学率却关系到学校教育的社会评价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很多学校杀鸡取卵,急功近利,在课程设置上只突出应试科目,这与科学的教育观是背道而驰的。在实践教育体系中,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成才,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课程设置上要统筹兼顾,更要凸显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弘扬人性的真、善、美,把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作为教育目标,使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完成“育人”的使命和任务。
论文摘要:随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的展开.许多隐性问题显现出来。本文从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和双语教学的内涵出发,在分析双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国家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建议。
“双语教学”是当今高校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本文旨在从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出发,结合双语教育的内涵,通过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来探讨其新思维。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理据分析
1.双语教学的内涵
我国的“双语教育”主要是指用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本质是在提高汉语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水平,进而习得用双语进行思维与学习的能力。培养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交际、学习与生活的双元文化人才。
2.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
这里主要是指以小威廉·E·多尔为代表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多尔认为:“如果后现代教育学能够出现,我预料它将以自组织概念为核心。”这种作为过程的课程具有建构性和非线性的特点。文本/读者、教师/学生、体验/意识等都构成课程本身.这种课程中“学习和理解来自对话和反思”。
多尔理解和设计的课程是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性的,开放性是其根本特点。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自身,学习是创造过程之中的探险。“会话”是多尔课程的核心,他认为会话引起反思,反思又导向转变。课程评价是共同进行、相互作用的.应作为一种反馈,是做——批评——做——批评这一循环过程的组成部分。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目标把握不当
首先,就双语教师而言,存在两个突出问题:(没有分清“教学语言”和“语言教学”,过分强调英语的重要性。认为是双语,就是意味着“完全用英语上课”,把贸易实务课上成了英语的专业词汇课。②没有分清主次地位。双语教学中,学科知识的掌握才是主要目的。
就学生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对于双语教学专业目标和语言目标的主次地位并未分清,认为上贸易实务双语课的主要目的是多层次地接触英语,提高英语水平,忽略了学科知识的掌握,以致于把双语课当作“大学英语”课的延续。
2.课程实施传统死板
像所有课程一样.课堂教学是双语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可从《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课堂实践的三个方面剖析其存在的问题:
(1)双语教学模式:①维持型双语教学(Mainte.nanceBilingualEducation):是最为保守的双语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即维持学生原本熟悉的语言环境基本不变。②过渡型双语教学(Transitionla Bilingula Educa-tion):是指首先采用汉语为主的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后,再将双语教学逐步引入教学的全过程。③浸没型双语教学(ImmersionBilinugalEducation):是指教学全过程基本都使用英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浸没在双语的教学环境中。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和学生要求都很高。
(2)双语教学方法。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延续着传统贸易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②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课堂上,由于语言水平的制约,师生之问或学生之间都缺乏互动和交流。
(3)双语教学手段就目前国贸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看,教学手段是陈旧、单一的。如传统的“粉笔+嘴巴+黑板”或“多媒体+嘴巴”的教学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课堂的要求。
3.课程评价单一片面
对于国贸实务双语课程的评价,还没有形成自身一套系统的模式,大部分仍沿用传统教学的评价模式,即对于教师而言.主要以学生的课堂教学满意度来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主要以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来衡量其学习质量。
三、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
后现代课程观主张个性解放,重视差异性,提倡师生对话、交流、互动、多元评价等正好切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弊端所在的举措,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1.课程目标具有“生成性”
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在结构,把教学目标基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双语课程,教师应以简单渗透的形式,只用英语讲解重要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克服学生由于语言问题而形成的心理障碍;第二层次,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词汇基础后,教师可以用中英文交叉讲授内容.而对于简单的磋商情景的再现最好全部采用英文,逐步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思维的意识;第三层次,教师可采用全英文上课,力求学生能在实际商务活动中自如地用双语思维.自由地切换两种语言。
2.课程内容具有丰富性
教师要打破“一本教材走天下”的传统,在原版教材的基础上,参考相应的汉语版教材,同时注意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使相关知识照应融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网络收集,推荐相关网站和书籍的多种方式.建立起立体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参考学习。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可采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播放真实的英语商务短片,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邀请外贸公司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丰富课堂。
3.课程实施走向“会话”性
根据多尔对教学过程的描述,“会话”是课程的核心.会话引起反思,反思又导向转变。这里的“会话”不仅仅是指简单的对话,实际是指师生间、学生间的对话、交流、讨论。在国际贸易实双语课堂上,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用少量的时间对专业词汇、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然后采用交际活动法.由易到难、由浅人深地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对话、交流和讨论。
关键词:施工生产经济规律 项目法施工的含义 特征
20年前,许多国有建筑安装企业在改革实践中,就已深深感到旧的企业管理体制与传统的管理方式已明显地阻碍了企业实现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优化经济效益。多年来,建筑安装界的有识之士认为:要想使建筑企业有大的发展,经济效益得到较大提高,就必须围绕生产对象按照施工生产的特点和经济规律,抓住提高生产力水平这个核心问题深化改革,其根本途径就是推行项目法施工。
1 什么是项目法施工
简单地说:项目法施工是我国施工企业管理的一种先进的新型的科学管理模式。再具体一点说就是:项目法施工是我国施工企业根据经营战略的内在条件,按照企业项目的内在规律,通过生产诸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动态管理,实现项目合同目标,提高工程投资效益和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
土建工程项目包括道路、路基项目、生产现场地平整、房屋建筑、渠道和桥梁等等。这些项目不是单一性的工作,工程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点多、线长、面广、技术性强、专业分工细、流程复杂等特点。更牵涉到人力、物力、财力和工地的运用。所以要完成一项土建工程项目必须从方案设计到预算、施工、验收和交付使用构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必须有严格的分工和密切的协作而又相互制约,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管理办法。有些东西在书本上可以学习的得到,但更多的东西还是要通过实践而完成。
项目法施工是以工程项目为对象、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中心,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以经济合同为手段,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按照工程项目的内在规律和施工需要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对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成本等实行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达到全面实现项目目标和提高工程建设投资效果和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2 项目法施工的含义
项目法施工的“法”字具有多重含义:一是指施工企业管理的一种法式或称模式;二是指法则即按工程项目的内在规律组织施工生产;三是指法规即项目法施工必须遵循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令、法规行业有关的规范、规程和标准以及企业有关的制度、规定;四是指方法即施工有关的方案、工艺、工法等。土建工程项目管理根据工程投资规模、工程量、工程难易程度和劳务使用情况的条件分为集团公司管、分公司管、本企业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管理的项目等。
2011年,在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工作会议上,公司董事长刘顺达从战略高度指出,做好2011年工作的核心是“聚焦项目”争精品,立足岗位创一流。指出:要提高经济效益“关键在项目、关键在岗位、关键在行动,关键在实效”
华银公司通过深入分析湖南火电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坚持一个中心,抓住一个载体,实现一个目标”的工作思路。指出:“项目聚焦”和“两全双挂”是推进工作的有效载体。项目聚焦就是把重点工作项目化,运作时分析较真、落实认真,追责动真,确保工作有计划,过程可控制,结果有评价,历史可追溯。“两全双挂”是把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工作都纳入管理,明确同类可比平均值、目标确认值和同类最佳实践值“三条线”,实现精确定位、精准考核、精细管理。
对于建筑承包企业来说,它的投资是通过工程项目承包时赚回来的。总管世界各国的进啊祝施工企业,绝大多数都市比较小或很小的企业。不论姓“社“姓”“资”,企业都是一样的。企业投资目的不养不能创造经济效益的闲人 和长期固定人员。即使有些国家的工程公司雇佣了部分固定性的工人,那也是技术骨干。承包总工程公司的这样一个特点也是符合建筑业生产力的规律。而项目法施工就是根据生产力的规律而产生出来的。
3 项目法施工的特征
项目法施工是我国施工企业管理的一种新型的科学管理模式。这种先进的的管理模式有以下显著特征:
第一,它是企业权利分授的中心。因为占有一定的生产要素,于是应有向英国的作业队伍指挥权,有了其他生产要素的占有权和使用权,这是固定建制式单位的第一个显著特征。
第二,它是企业责任分担的中心,企业的工程任务按这些单位剪纸的大小分配。企业实现目标管理,总承包责任制,它们是目标分解实现的基本单位。又是承包责任承包的基本单位。这是固定建制式管理的第二个显著特征。
第三,它是企业利益的分享中心。过去,企业自身也是非利益主体,扩权谋利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他们又成了企业利益分享单位。各有相对的独立利益。这是固定建制管理的第三个显著特征。
企业的施工项目,是企业的财源,是决定企业兴衰繁荣的生命线。调整企业的行为,首先最急需的任务就是提高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提高项目合同目标适用的有效性,这是企业取得信誉、争取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根本。也是扩大企业承包总规模的基础。
固定建制式的管理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维持固定建制管理,无法强化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也无法按项目规律对项目进行管理的基本点转移到企业的项目上来。由此带动企业组织结构上的、动态的矩阵式管理。因此,应该把项目法施工看成适应市场经济、转换经营机制的枢纽。
建立新型企业管理模式,应从项目法施工开始,逐步达到企业按照新的管理模式运行。实行优化组合,腾出资金和人力,这是一种渐进的过渡方式。也可以说,项目法施工是我国施工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和突破口。而且也是一种最先进的新型科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素艳.对项目法施工中工程预算编制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