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范文

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第1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 英语教学 改革

研究生英语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研究生英语教学滞后于形势发展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为培养研究生英语应用能力,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笔者所在的中国矿业大学于2005年实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本文将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探讨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模式。

一、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社会需求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国际交往也日益扩大,因此社会迫切需求高素质的既精通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中国英语培训市场的火爆就反映了社会对英语的需求态势。而作为社会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问题。高等学校研究生的外语水平应当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要能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还要具有一般的外语日常交流能力,能够用英语探讨学术问题,作学术专题发言等。由于近年来社会对于各专业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就势必成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

2. 学生需求

硕士研究生在经过中学和大学的严格的英语语言训练后,已经拥有相当的词汇量,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但是普遍存在听说能力差和写作水平低的情况,英语语言的各项技能发展失衡的现象比较严重。笔者对于中国矿业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是他们在研究生阶段英语学习的目标,也是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期望。比如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应付一般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交流;具备熟练的查阅文献的能力,以便为撰写学位论文搜集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具备较高的英语写作能力,以满足科研论文写作的要求。其中80%的学生把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排在了首位。

3. 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

而目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仍然受控于课本,由于受到传统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的束缚,课程设置仍以精读课程为主,强调语言基础训练,重视语法教学,忽视语言的交际功用。在实践中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理念。与大学英语如火如荼的改革相比,研究生英语教学已经呈现出滞后于学生水平发展的局面,无法为研究生的专业研究与发展提供直接的支持,难以满足研究生的学习要求。这使得广大研究生无法体验到英语作为研究与交流手段的实践价值,从而只能把英语学习作为一种应试的负担而颇有怨言。

二、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现行的教学模式与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产生强烈的反差,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从2004年起,我校研究生院在广泛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对全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课程设置、学时、教材等问题进行调查并召开座谈会,征求授课教师意见,逐步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改方案,在经过了两年的实践和修改后,已初见成效。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 改革课程设置

通过调查与了解发现,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独立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方面不会存在太大困难,而他们最迫切需要提高的则是说与写的能力。因此,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应该能够满足学生更高的学习需要,让英语成为他们拓展学术空间的有利工具。为了顺应这一思路与需求,我校将研究生英语课程从160学时压缩到80学时,即要求学生在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所有课程一律采用30人小班授课。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扩大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课程由口语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学生除了必须选择口语课之外,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一门其他课程(如英汉翻译技巧与实践、科技翻译、商务英语翻译、高级口译、英语视听说、英语影视赏析、英美概况、英美报刊选读、英美文学欣赏、英语论文写作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实际需求,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优势,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积极开设以各领域的名著名篇为范例的英语语言课以及以工作中实际运用为宗旨的语言运用课,帮助学生深刻感受英语语言的实质及具体运用,从而提高英语学习和运用的效率和效果。

2. 改革教学方法

对待研究生这一层次的学生不能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而应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因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向驱动形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向导作用,而这个向导作用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口语课可以采用视、听、说相结合的方法,讨论式和任务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他们分成小组,并拟定若干话题,(如读书、旅游、娱乐、体育、文化、风俗、音乐等)每堂课围绕一个话题,由一个小组成员共同演示课件,并就相关话题和其他同学互动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在此之前,教师应预先浏览学生课件,给与相关指导,并且在课上给学生必要的输入,如相关词汇、句型、文化背景等,帮助学生提高输出能力。或者笔者也曾尝试每堂课布置一个任务,如召开模拟国际会议、分析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模拟面试、辩论当前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综述和展望自己就读的专业等,由学生分组完成或全班共同完成。而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担当的是一个任务完成的指导者、仲裁者和标准语言范本提供者的角色。由于讨论的话题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富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也非常轻松活跃。

3. 改革考核方法

考核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为避免考试成绩与平时实际水平相脱节,真实地反映出教学的成败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取消传统的标准化考试。学生最后的成绩由口语课和选修课两门课程的成绩共同组成,各占50%。其中在每门课程成绩中,平时和期中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考试形式灵活多样,因不同的课程特点和性质而异,但主观题都占有相当的比重,目的在于考察研究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通过对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一系列改革,我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针对改革后的教学效果再次展开调查。从统计结果的前后对比可以看出:

1. 学生普遍认为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由于将口语课设为必修课,并且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学生对这门课程格外重视,从而强迫自己必须克服害怕说英语的心理。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灵活轻松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实现角色的转换。80%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从原来的不敢开口说英语或不能够自如表达的状况转变为敢于用英语表达观点,并且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2. 我们为研究生开设的10余种选修课也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绝大部分学生感到在英语学习上有较大的主动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有目的地提高某些语言技能,学习外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60%的学生认为对于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入,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 对于改革后的成绩测评方式,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赞同。他们认为这种考核方法从根本上杜绝了应试教育现象的出现,学生出于兴趣而学习,因此学习效果也更好。但也有部分学生对课程考核的规范性提出疑问。由于任课教师自己命题,并且主观题的比重上升,对于习惯于统一的标准化考试的学生来说,产生疑虑是必然的。这也给我们的改革提出新的课题,即如何使考核测评制度更加规范合理。

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质上是教育理念的一次革命,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可以确定的是,提高研究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应当成为今后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方向。而只有从改革教学大纲,优化课程设置,革新教学模式,改善测评制度等方面才能使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更具有科学性和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冯天泽.贯彻实用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生课程设置[J].黑龙江教育,2006,(7、8).

第2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创新性

人文主义和工程主义的室内设计,其本质都是创造,是一种集中了人类大量精神财富、利用人类最进步和最先进的科技手段服务于人的创造。传统的室内设计课教学,主要是对工程项目的模拟通过两三个室内空间课程作业设计,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室内设计的综合能力,首先是由教师具体讲解,进行课程安排,然后是草图辅导,再到上板制图,虽然有了一系列的理论讲解,并看了许多范图,可一到具体设计就存在普遍雷同现象,另外一些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就其根本原因是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容易造成学生就某一设计而设计缺少创新的缺陷。在当今社会设计师没有自己的风格特征,没有独特的原创设计,很难有发展。在室内设计课教学改革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加强学生自主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优秀作品解析

在室内设计课中,教师讲完课后,课堂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根据具体的专题设计题目,搜集优秀的设计,并且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其设计风格、特点和创新。我们反对学生的盲目照抄甚至完全拷贝别人的设计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别人的作品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设计技巧,一方面,广泛的参阅前人做出的成果可以避免做前人已经做过的工作;另一方面,分析前人已经做过的工作对设计师来说,可以从前人的成果中借鉴与学习,得到启发,从而产生更好的想法,还可以通过研究、分析别人原创设计的思路,加强自己设计作品的创作因素。

二、设计元素的形成

原创设计是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全新的设计,作品应该具有新颖性与独特性,要求破旧立新,新颖独特。在教学中改变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方式,强调设计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设计元素。室内设计课的课堂教学第二步就是在生活中寻找设计元素,并根据这一元素,加以变形改造变成室内设计元素,最终形成原创思路,并运用到专题设计中。要求学生把设计元素的演变、改造和运用的过程用图式及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强迫”学生动脑创新,最终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和原创设计能力。

三、设计理念的表达

室内设计课的课堂教学第三步就是让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理念是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好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设计的精髓所在,而且能使作品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和与众不同的效果。在室内设计课的教学改革中,我们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倡开放式办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到材料市场去了解认知材料,到施工现场去感知施工工艺,在课程环节中通过结合工程项目经验渗透教学,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室内设计的综合能力,达到艺术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四、项目实施

室内设计有居住空间、办公空间、餐饮空间、商业空间的专题划分。每一个专题设计题目,我们都尽量采用实际项目的命题,学生可以通过去现场调研,去感知原土建的空间形态、具体的尺度比例。通过这样的项目演练,使学生对空间的尺度感有了具体认识,拉近了课堂和工程实践的距离,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高涨。传统的室内设计理论教学基本都在教室里面完成,这样教学就变得死板,理论就无法结合实践,学生就在死记硬背中对课程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应在学校附近建立相关的实习、实训基地,把传统的教室教学搬到实训基地进行。

建立相关的工作室,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习和工作环境。同时利用创收所得,根据理论教学业需求完善教学设施,不断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工作室的有效市场运作,客观上必然要求教师团队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是校内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另一部分就是来自企业的一线设计专家,两者共同形成一个紧密的设计教学团队。而在工作室中的学生,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学生”,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或者公司的员工这样的角色,在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际项目,进行设计再创造。

五、认知材料

众所周知,室内设计作品的完成最终是通过材料表现出来,室内设计师选择材料的范围比建筑设计师还大,如果学生不了解材料,不会应用材料,那么他们的设计是不深入的,不能直接运用到工程当中,设计师需对材料运用、施工工艺充分了解后,才能在设计上有所突破。在知识更新换代如此之快的今天,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装饰材料问世,教师不可能完全而及时地掌握所有的新材料、新技能、新知识,为了与市场接轨,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参观材料市场,聘请相关的材料品牌专家给学生介绍材料的性能和如何应用。通过每学期不同的材料知识积累,学生毕业时,对常用的装饰材料都比较了解,并能很好地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

六、施工工艺

在室内设计课中,最使教师头痛的就是,学生不懂施工,因此施工图不完整。怎样使学生在校阶段就对施工工艺,材料应用、施工管理等都有所了解,不单单停留在图纸阶段。在每次室内专题设计中都尽可能安排一次施工工地的现场参观,并经常找工地的施工技术管理人员作现场施工讲解。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了对施工工艺的了解,提高了深入设计的能力,施工图纸画得越来越规范。

针对室内设计教学环节中普遍出现的一些问题,在采用室内设计课程体系中上述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内容后,可以在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上进一步完善室内设计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模式。通过完成室内设计专业的系统教育,使学生不仅深刻掌握设计专业的理论精髓,还要具备一定独特思维的设计方法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此为延长自己在设计专业上的生命力和顺利走上社会提供有力保障,最终达到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兰昱.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发展之我见[J1.克山师专学 报,2004(4).

[2]梁秋亮.关于普通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研究.[J]艺术与设计.北京:2008.01

第3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 高职 模具专业 改革

模具作为金属、塑料、橡胶、玻璃、陶瓷等制件的基础成型工艺设备,其应用日益广泛。模具工业的水平和发展状况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需要大量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模具设计和数控技术人才远远无法满足需求。那些能看懂图纸、熟练使用AutoCAD、Mastercam、UG、Pro/E等绘图软件,又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较缺乏、企业最需要的人才。面对需求,各类职业学校相继开设了模具制造、数控加工等专业,培养了一批批技术人才,部分满足了企业的急需。然而,调研发现,已培养的人才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两种偏向:一种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知识,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高分低能;一种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但系统性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缺乏,仅是简单操作型,一旦产品更改,就不能融会贯通。究其原因,有的学校由于受客观条件制约,如实习设施缺乏、场地有限,过多讲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有的学校因生源质量较差,认为理论知识教多了学生也学不进,从而省略了一些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及实习教学等进行改革,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信心十足地面对竞争和挑战,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专业教育先行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选择到高职学习的学生,多数是由于考不上高中,上大学无望,转而求其次,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特别是语、数、外一类基础学科,因学习困难而失去兴趣。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新生入校时就进行专业教育,重拾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欲。新生对周围的一切既新奇又迷茫,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专业教育无疑是最佳切入点。在专业教育中,让学生除了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外,还对本专业的前景、目前的就业形势、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及用人机制有所了解,使他们一开始就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自然而然地树立自我约束意识。学生对直观、生动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我们采取参观企业和观看企业现场生产录像的形式,着重介绍模具设计、零件加工、安装调整、冲压加工及塑料成形加工等方面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产生好奇,从而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其今后的学习增添动力。

二、教学内容调整

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输送模具设计、制造和维修、冲压加工及数控加工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操作者。知识结构由三大模块构成: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既是本专业学生整个知识结构的基础,又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将来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模块;而像工程力学、金属材料、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相对来说就可以少讲,有的内容也可以不讲。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可统称为专门知识,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模具制造技术、冷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塑料成形工艺与塑料模型设计、模具CAD/CAM、数控加工与编程等。它涉及模具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护到操作整个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是从事模具行业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在构建模具专业教学计划框架时,我们紧紧围绕培养模具专业应用性人才这一目标,注重学生模具设计能力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做到广而简;专业知识强调专而精,针对性强。在教学中不追求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来精选适合的,做到职业岗位需要什么讲什么、需要多少讲多少;“精”以实用为度,突出实践性。同时淘汰原有教材中落后、陈旧的知识,补充新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树立他们的前瞻意识,保证学生就业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现代企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模具人才,因而在专业教学中,我们将设计、制造、使用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另外,为了适应模具制造技术往宜人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的快速发展,教学中还加强了计算机操作、CAD/CAM、数控编程与操作等学习。为使学生成为既能看懂图纸、熟练使用AutoCAD、MasterCAM、UG、Pro/E等绘图软件,又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指导老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产品或零件图,要求学生按正规的设计步骤进行零件的工艺性分析、工艺参数计算和确定、设备选型、模具结构方案分析,完成模具总装图和主要非标准零件图的绘制,并撰写详细的模具设计说明书和成型形工艺过程卡。实训基地配备模具制造的所有设备,从普通的切削加工设备到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包括加工中心、数控车、数控铣、电火花、电火花线切割等),以及零件加工用的专用夹具,相应的测量工具、仪器。能熟练使用Pro/ENGINEER、Mastercam、UG等软件和机械加工设备、工、卡、量具的双师型教师,能在学生加工模具的各工序中现场指导。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六周时间进行数控加工实训,用三周的时间实习模具CAD、CAM技术应用,用四周时间加工装配模具四套,学生装、拆具有代表性和适用性的高精度模具,主要学习电火花及线切割加工、数控车、铣加工中心加工、精密测量、模具装配和调试等技术,掌握现代模具制造的特点,形成较好的感性认识,为日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教学改革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教学方法革新

专业课的内容是高职生从未接触过的,有些知识较为机械,推导性不强,学起来很乏味。为讲好课,除利用挂图、模型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校园网及采用各类仿真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有关机械运动、操作步骤、工作过程通过录像、Flas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上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课时,我们对基本理论及模具工作零件工作部分的有关设计计算内容,借助实物教具,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传统教学;对模具结构、工作原理、各类零件形状结构部分采用多媒体课件;而对模具装配、安装调整、使用部分观看企业现场录像,并增加模具拆装、测绘部分内容。最后通过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用泡沫板制作一些典型模具,既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都有显著提高。

四、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新型劳动者,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为此,除了注重加强师资力量,以及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外,在师资达标的基础上,对专业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我校制定了“双师型”教师标准及激励政策,充分鼓励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利用假期到企业实践煅练,不断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还通过加强校企、校校合作,聘请大型企业、高校的专家、教授、高级技师定期授课,打造了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五、校企合作办学

“产学合作教育”是产业部门为学校提供现场教学和学生实习的基地,学校为产业部门优先培养学生,共同研究和攻克专业技术难关,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一形式有效打破了教育的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强化了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快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就是双赢。学生毕业后可以为企业服务,由于实践环节的针对性强,实验设备完善,学生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补的效果显著提高,毕业后能很快与企业接轨,适应了多变的工作岗位。

六、加强实习教学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加大了实验、实习设施及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为实习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先决条件。为了强化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两次课程设计,两周的冲压模具设计和两周的塑料模具设计。在实习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将各种技能训练贯穿一体。模具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基本功培养,要求学生完成一副冲裁模工作零件的设计,经教师审核后,全部采用钳工加工方法完成制作;第二阶段是综合能力培养,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三大典型零件冲裁、弯曲、拉深模具结构的设计;二是模具拆装加工、安装调试能力,通过模具零件的加工、装配、拆装过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求学生从零件的成形工艺分析入手,独立完成模具结构设计,用AutoCAD绘出模具总装图及各非标准件零件图,并制定出零件制造工艺及模具装配工艺,经教师审核后,最后由学生动手制作。对于非工作零件,我们要求学生采用普通的车、铣、刨、磨等机床加工;对于要求较高的工作零件,则要求学生通过Mastercam软件预先造型并编制出数控加工程序或线切割加工程序,在校数控加工中心进行加工,其中工件的热处理工序由于受条件限制,则通过对外作协完成。全部零件加工后,再对模具进行装配,然后试模,直到冲出合格的零件。经过这种系统、规范的实习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应变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第4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数据通信;网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40-02

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通信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需要学习这门课程的人也在不断地增加。而目前传统的数据通信课程的教学通常以理论课为主,与实际数据通信网络运营状况脱节。学生无法将学到的网络基础知识和实际的数据通信网络结合起来。为了使学生在掌握通信基本原理和技术的前提下,掌握数据通信网络实际运行机理,本文提出了结合企业级数据通信网络平台的《数据通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建立《数据通信》课程教学实践课程体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进措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一、教学现状

《数据通信》课程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常选用的经典参考教材有Berouz A. Forouzan编著的《Data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和William Stallings编著的《Data and Computer Communications》等。主要讲述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包括网络模型、数据传输、编解码技术、交换、复用等;网络协议各层功能;局域网、广域网的工作方式和原理等。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感觉知识点繁多,内容琐碎,无从下手,学习效果较差。由此可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引入实践教学机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各种网络原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迫在眉睫。

二、优化教学内容

《数据通信》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数据通信基础理论和知识,这部分内容具有概念抽象、专业术语过多等特点;另一部分为数据通信网络技术,这部分内容具有更新换代快,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的特点。首先,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时遇到的问题,需对原有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增加数据通信基础理论和知识的讲解,并增加对当前采用的最新数据通信网络技术的内容。其次,在对数据通信基础知识和协议的讲解中,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需辅助动画。动画是理解网络协议的复杂机制的强有力的工具,能够使学生在协议交换的每一步直观地观察到协议的工作原理。最后,增加实践和讨论课等调动学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增加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本课程内容虽然很多,但是很多内容具有连贯性和相似性,通过有重点、有层次的学习,更利于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节省学习时间。通过这些方法,不断整合优化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时间动手能力。

三、更新教学手段

目前,各高校对理论课程的讲解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教师准备课程主题相关的ppt文档,通过在文档中集成图像、文字、声音和动画技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学效果较好。但是仅采用幻灯片的方式,学生反映对一些公式推导和分析效果不好,对某些抽象概念理解不深入。针对这类问题,本文采用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辅助的原则,并引如对时间问题解决方法的实际操作演示。例如:在讲解基于TCP协议的进程的通信过程时,通常根据图1,用语言来描述。这种讲解,学生只是从概念上明白了,但还是无法深入理解,也很难着手自己去实现。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直接通过编写一个简单的基于TCP的进程通信的程序,可以直接有效地让学生理解整个通信过程,并且为后面自己动手设计通信程序奠定了基础。

四、增加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但传统的实践教学通常侧重于实验教学,由于实验设备相对落后,实验学时数有限,实验内容验证性较多等,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改善教学中的这一问题,本课程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改进。

首先,增加案例实践。案例教学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案例为对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分析,并寻求解决办法。这种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价值。

其次,引进三层交换机、全千兆汇聚交换机、企业路由器、企业语音路由器和网络语音终端等设备,搭建数据通信实训室,以“分-总”的方式提供数据通信技术实训。所谓“分”是指学生可以通过实训室组内的设备进行分项技术的实训。例如:在VLAN技术实训课程中,学生只使用交换机设备进行VLAN技术方面的实训;在OSPF课程上,只使用路由器设备进行学习实训。教师可以通过配套的实训课程搭建实验,也可以根据具体需求灵活搭建实验网络。“总”是指学生在了解并掌握数据通信网络各个层级技术基础上,在网络架构上形成整体概念,能够把握高层技术,通过对企业网络的模拟实训,对各个层级技术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数据通信网络的规划及搭建技能。实训室网络设备总体拓扑图如图2所示。

五、考核办法

传统的考核办法以试卷考核为主,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基础理论课的考核,对于《数据通信》课程这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不适合。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提高动手能力,考核需分为2步完成:一部分以试卷的方式考核理论部分,占总成绩的50%;另一部分由教师师根据学生对实践部分的完成情况,给出成绩,占总成绩的50%。

本文提到《数据通信》课程的教学改革内容和方法已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自主思考和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William Stallings. Data and Computer Communications[M].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Inc,2011.

[2]Behrouz A.Forouzan. Data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M].New Jork:McGraw-Hill,2013.

[3]李琦,等.“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7).

[4]左春波.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探析[J].哈尔滨师范法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the Improved Teaching Methods of Data Communication

LI Jie,WU Zhi-gang,ZHANG Chen-guang,WANG Xue-jing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第5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初步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96-01

随着生态环境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在师范类高校也得以广泛普及,作为城市规划专业中的核心课程,景观设计课程实验教学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手法,正在被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所取代。近年来兴起的街头小游园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道路街景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以及新型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森林养生度假区景观设计等,与传统的园林设计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师范类院校的景观设计课程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专门人才[1]。

《景观设计初步》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理论教学较为空泛,同时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尽管一些设计原则和规律可以用相关实例加以理解,但有些抽象的感性认知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感到较难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只能让学生不断在实践中摸索,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让理论知识得到更一步升华[2]。因此,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作到融会贯通,学生设计的创新能力是体现《景观设计初步》课程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然而,在实际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如教学设备匮乏、教学方式落后、实验项目实践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欠缺灵活性等一系列问题和不足[3]。本文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在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与方法,具体如下。

1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1读图、识图--典型案例

在该环节,要求学生对整套景观设计图纸的内容加以认识,掌握景观设计图种类型(总平面图、功能分区图、景观分析图、道路系统分析图、植物种植设计图、效果图、鸟瞰图等);还应了解每张图纸应包含的主要内容,如总平面图上应包括主要设计图、主要技术指标、指北针、比例尺、设计说明等。

1.2临摹为主——广场设计

根据教学要求,首先临摹广场平面图,在绘制中理解广场类型、铺装形式、景观构成元素、设计内容表达方法、空间界定方法等,再根据平面图设计立面图、效果图,通过对广场景观设计的解读,为下一步广场设计作铺垫。

1.3自主设计——分类设计

根据理论教学,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基本理论应用环节,也是个人操作实践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的一个环节,由临摹阶段上升到自主设计,初步尝试运用景观设计原则和方法,对景观各要素的一种构思和整合,结合各理论的小场地设计进行实际操作。

1.4讨论分析——场地设计

针对任务书给定的场地类型,分析场地的周边环境、区位条件、交通条件、高程等,从而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初步构思,再到多方案比较,最终到方案设计。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

1.5分组合作——居住区景观设计

打破原来以个人为主的实验模式,同学分成项目小组,模拟设计公司运作方式,达到自主创新。在综合知识的同时,为学生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提供很好的途径。同时,顺应景观设计表现的特点,在景观表现环节,要求学生多采用手绘草图的形式进行表现,后期结合电脑软件进行修改并排版制作。

2 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景观设计初步》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应多样化。改变分析案例、构思案例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应结合方案手绘草图表达、电脑和手绘相结合、模型展示、调研实习等形式,还应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取分组合作形式,设计成果要以套图形式表达,并进行排版,制作打印方案文本。还应充分密切结合相关具体案例,结合景观设计专业发展要求和市场,让学生了解景观设计的市场动态,并将景观设计的新型设计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设计当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实验考核内容和方式改革

考核内容和方式以全面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为目的,而不以一次考试定出最终成绩。在考核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应注重对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方案构思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的考核。对方案构思能力的考核,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考核学生对方案形式美的表达,还应从经济技术指标和实用性综合考虑。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应做到“实用、经济、美观”。在考核方式上,实行“三个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即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方案构思和设计表达相结合,期末考试和技能培养相结合的考核方式[4-5]。以《景观设计初步》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自觉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4 结语

通过对《景观设计初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笔者把它们付诸于理论教学实践,通过实验教学的技能训练检验得出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教学环节掌握的更加牢固,实验教学环节又能促进和指导理论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改革,笔者发现,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所提高。由于课程内容更接近实际,教学方法学生更易于接受;实验内容结合多媒体教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案例分析,紧跟市场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这些措施也需要不断改进,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冀豫.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7).

[2]黄丽霞.《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3]刘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4]姚准,顾燕.《景观与文化》教学大纲的思考[J].北京大学第五届景观设计学教育大会论文集 2007.

[5]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电工电子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思维,对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主要在应用工程系机电、汽车制造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专业中,随着日新月异的电子信息发展,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改变传统的电工电子教学状态,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对学生、对社会都会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1传统电工电子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处于附属地位

长期以来,在电工电子的教学活动中,理论处于主要地位,实践则处于附属地位,实践内容只能跟着理论内容一步步的走,忽视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特点,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1.2教学方法单一

在实践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没有提出新的实践操作内容,也没有对学生的实践进行启发性的引导,基本上都是让学生按着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会压制学生的创新意识。

1.3实验教材落后

尽管电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实验教材却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变化。实验教材更新比较慢,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缺少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项目,都是以往的比较陈旧的知识和技术,内容缺乏趣味性,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

1.4实践教学配套设施落后

在很多学校,存在着电工电子实践教学配套设施落后的问题。比如,实验室不够大,使用面积不足。在配备仪器方面,数量不够,导致实验活动中无法实现人人亲自动手操作,而且仪器设备比较落后,很多新项目的仪器没有及时进行配备,使实践教学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1.5实验考核方式不科学

由于电工电子的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电工电子教学中的一部分,没有独立的学分要求,教师也只是根据学生的书面实践报告给一个分数,所占比分远远小于电工电子理论学习的成绩,因此,这种评分方式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实验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且还会给学生造成心理暗示,即实践并不重要,从而降低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1.6师资队伍存在问题

普遍来说,从事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的教师,其整体上的知识结构并不完整,职称、学历偏低,缺少培训与进修的机会,师资队伍缺乏稳定性。作为直接指导实践教学活动的教育者,其队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科学、全面的提高。

2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2.1改革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中心,单向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进行启发性的教学,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给予学生充分想象和发挥的空间;然后利用教学递进法,由简单的知识点逐渐深入到复杂的知识点,层层深入的递进法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实践教学方法实现多样化。根据实践教学法的改革,突破长久以来单一的教学方法,使用讨论式教学、开放式自主教学、项目驱动等众多教学方法,来提高、改进教学质量。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以达到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

2.2完善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基本物质基础,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第一,要加强学校内部的实验室建设。首先,要对实验室的整体有完整的规划和设计,例如,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合理规划实验室的使用面积、空间布局和结构;其次,在实验仪器的配置上,本着节约、优先、量大面广的原则,根据实际的实践教学、学生数量等情况进行购买,大型的设备力求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第二,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实验室,学生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电路连接、电路测试、电路设计等,根本实现不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培养。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实践的技能,还应在校外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例如与电气实习厂签订协议,让学生跟着师傅进行工作。这样,学生直接到一线进行实践,对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检验和补充的机会,还提高了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有利于以后的后续学习和社会工作。

2.3改革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的内容

第一,开发综合性实训项目,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电工电子学生作为应用型技术人才,教师应注意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胜任相应的社会工作,教学应该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注重开发新的综合实训项目,丰富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而通过综合实训的开展,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和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而且也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第二,电子工艺实习内容的改革。作为一门实践性、工艺性的技术基础课,电子工艺实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要在了解一些电子工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学的操作技能,自己动手制作实际产品。在传统的做法中,电子工艺课程被确定了时间、地点和内容,制约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转变该课程的实习内容,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有重要的意义。

2.4提高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教师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运用上。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单独操作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能立刻站出来给予指导,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或是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其次,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计算机工具。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技术社会,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因此,学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适应现代工作岗位的工作者,就必须学会相关的电工电子计算机工具,例如EDA工具的有效使用等。

2.5改革实践考核方法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的考核中,教师只要求学生上交一份实践报告,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20%,这种考核方法和标准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对实践兴趣,不利于学生的技术学习,而且教师也做不到对学生技能水平的全面考核。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考核方式。例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记录,最后把所有的表现成绩加起来,在期末总成绩中占有相应的比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每一次实践教育课的重视程度,有效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2.6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

指导教师作为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保障,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科研工作的进程。因此,为了担负起教育和管理的重任,学校应该选拔和培养出一批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丰富的实验室管理和实践技能指导的教师作为带头人,采取内部培训、外面引进等有效措施,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进一步优化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以保证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在电工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实践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工作。因此,我们应加快对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推进实践教学与现代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第7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服装立体造型设计 知识模块教学 实践教学平台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邓玉萍(1968- ),女,广东新会人,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服饰与服装研究。(广西 南宁 53002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34-0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带来服装消费者品位的提升,驱使国内服装行业企业对服装产品设计和服装生产工艺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服装设计类学生的专业水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成为学校的使命。实施“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提升学生包括专业技能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定位

结合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办学定位,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定位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理论技能强、创作能力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着眼于培养具有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面料设计等专业核心能力与相关知识,专业技能强、创新能力强、学生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服装类专门人才,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胜任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相关企业管理、服装类教学专业岗位等。本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主张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项目并重,既要培养学生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步骤和规律,锻炼学生的服装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更要激发学生服装领域的创造设计潜能,提高学生服装设计相关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获得显著提高。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的实施

1.构建三大知识体系模块。知识模块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按照某个原则或需要将课程的主要内容组合为一个个独立的知识小模块。小模块内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独立性,甚至是一个自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实时地调整,增加或删减知识模块,最终实现教学内容的差异化与个性化。为了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市场适应性,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人才市场需求,在“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引入知识模块教学,增加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系统的供需匹配性。

“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的应用性非常强,是链接社会企业的重要载体,引入知识模块教学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综合分析课程培养目标与不同阶段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将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知识教学模块,即服装立体造型的结构设计、服装立体造型的装饰设计、服装立体造型的应用设计。每个教学模块都有其丰富的知识内涵,包括多个章节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章节都必须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用具等。下表给出了该课程的三个主要教学模块及其章节知识体系。

2.搭建实践性教学平台。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点,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以“产、学、研、赛、展一体化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实质上就是项目研究、理论学习、设计比赛、服装展示等各种方式融合在一起来开展实践性教学。将服装结构、材料、工艺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主要以各类项目为载体,比如设计虚拟服装设计项目、参与或组织服装设计比赛、引进企业实际服装科研项目等,这样有利于促进对服装立体结构设计理论课程的理解与深化,对服装设计制造与展示等环节的掌握。

实践性教学平台主要分为校内实训平台与校外实训平台。(1)校内实训平台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性平台。“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所在的服装艺术设计系对该课程的设计实践性教学极为重视,在硬件配置方面建设了各类实验室,如服装设计实验室、服装摄影实验室等,并配备了30套服装CAD软件、各类用途的缝纫设备及相应的人台等基础设施。这些硬件设施方便了教师多样化教学教研活动的实施与开展,为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在多媒体教室与各类实验室内,以及学生宿舍和家属区,学校配备了校园宽带网,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在网上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可以在家里指导学生进行设计与实践,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更好地进行设计实践。更为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用好这样的平台,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参加国内外各种服装大奖赛等,使学生在服装设计与展示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训练,扩大他们的设计视野。(2)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服装艺术设计系与广东佛山奥丽侬内衣有限公司及北海满氏文体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创建了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系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该基地采取开放式管理的模式,配置专门实验人员与兼职实验教学指导教师,聘请服装行业中的高级专家与任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它为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能够真实地参与企业运作流程,能够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该基地的建设为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稳定环境,为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此外,我系也与其他一些中小型服装企业保持了长期性的合作。这些校外实践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障课堂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了基础。

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显得非常必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一般而言,教学大体上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主要运用知识传授教学、同步示范教学、互动式教学等。知识传授教学侧重于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以相关案例分析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系统地讲授给学生,使得学生深刻理解课程知识;同步示范教学则侧重于教师的示范作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知识模块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操作示范,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住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操作步骤与方法;互动式教学则强调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要避免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灌输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并强化相关知识。

实践教学则采用设计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方法。设计实践大体上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灵活进行,如有针对性地引入虚拟性服装立体造型设计;将学生融入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中,培养他们的服装设计创新思维;以企业服装设计项目为纽带,让学生有效参与到实际服装设计的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服装设计大赛,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来提升学生的设计视野。社会实践重点给学生创造机会参加服装类企业的产品会、服装面辅料行业展示会等,带领学生参观各类服装企业,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与流行趋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教学改革的特色与实践效果

教学改革特色体现在“产、学、研、赛、展一体化教学”五个方面。“产”即依托服装艺术设计系的校企合作项目,为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基础,将企业的品牌产品开发设计项目引入到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学习机会。“学”突出理论知识传授方面的自主性学习,结合示范性教学、互动式教学、小组探索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研”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吸引学生参加到其中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水平和创造能力。“赛”即通过开展“以赛代练”活动,将服装设计比赛引入课堂,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各类服装类设计比赛,在与同类专业院校的竞争与交流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展”即服装设计作品的展示。作品展示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空间展示能力、整体舞台造型能力等综合知识能力以及沟通与交流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等。

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后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能力提升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课程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具体而言,优化了课程内容,即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了教学内容,将其分为服装立体造型的结构设计、服装立体造型的装饰设计、服装立体造型的应用设计等,课程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涵盖了基础模块教学、专业模块教学和应用模块教学等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三个关键板块。同时,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以自编教材为基础,联合服装艺术设计系主干教师共同开发了适合“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的教学课件。另一方面,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通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结合校内外实验教学基地,在强化学生有关服装立体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得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等获得显著提升,无论是专业理论还是服装设计实践都切实得到了提高。在各级各类服装类设计大赛中,我院培养出的很多学生都获得了全国性的奖励。毕业生坚实的理论基础与较高的实际动手能力获得了行业企业的一致认可。

四、结语

作为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服装立体造型设计”课程改革需要持续的推动。本文阐述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该门课程的三大知识体系模块、搭建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平台、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等手段实施课程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知识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耕,李筱洋.对高等职业师范院校服装设计教学的实践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4).

[2]黄志青,吴红.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4).

[3]梁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3).

[4]刘小玲.对高职服装设计教学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8(8).

第8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技术本科;研究性教学;改革

一、技术本科院校教学的特征

(一)高素质的技术型本科人才的教学目标

正由于不同教育类型所持的不同的能力观,使得对其人培养的目标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而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最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差异上。技术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在一线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普通本科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他们所追求的是认识和探索世界,发现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从而构建科学的原理以指导实践,因此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是首要的,而对技术的应用性要求强调的很少。技术本科所培养的人才在类型与层次上集技术应用性与高层次性于一体,因此对其教学目标的要求既不能照搬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也不能模仿高职高专层次院校的,技术本科院校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性。

(二)技术知识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技术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是由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共同构成的。技术理论知识是被技术同化了的理论学科知识,但并不等同于简单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技术实践知识则是在技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经验性的知识。由此可见,技术本科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以技术知识为主,在学习和掌握了系统化的技术理论知识以后进一步强化其技术理论知识的实践性,从而获得其核心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这种特殊的知识结构,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紧扣技术知识的特性及规律,既要整合技术理论知识的内容以凸显其高等性,又要突出技术实践应用的特性以凸显其应用性。

(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技术本科院校理论教学体系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实验课教学和综合创新课教学三个环节,而且理论教学体系始终以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始终持这样一种理念即“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技术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实习与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和课外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分别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活动的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生综合的专业能力、技术问题解决能力与职业素养。

(四)多情境教学方式

有时一门技术的掌握不在于是否掌握了其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在于是否获得了这门技术的诀窍即难言技术知识部分。作为主要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本科院校,教学对其来说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或实验课教学来实现这种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作为掌握明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来说指可靠的,但是对于难言技术知识的掌握则只能望其项背。虽然理论教学在这方面显得无能为力,但是作为本科教育原有的系统化、学科化的理论知识形态也不能随意抛弃,可以以应用性课程(项目)为主体,将技术道德和技术革新的认知、形成技术诀窍和掌握解决技术难题的基本技能学习纳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中。此外,对于技术本科院校而言,教学方式的情境化则显得甚为关键,这种情境化的教学可以体现为将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中心模拟教学以及真实的车间现场实践操作相结合,着重学生对于技术认知、难言技术知识的领悟,提高其对难言技术知识的体验能力。

二、技术本科院校研究性教学的概述

(一)技术本科院校的研究性教学

由于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这不仅有利于突破技术本科院校课程学科体系的束缚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技术本科院校引进研究性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研究性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更强调实践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符合人才市场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需求相结合的人才。研究性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和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不仅仅提高技术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技术本科院校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涵养的养成。所以,在一定意义上研究性教学有可能能够解决目前很多技术本科院校所面临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平衡关系的矛盾问题。

(二)技术本科院校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规律

技术本科院校研究性教学不应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或模式和教学过程,而更应上升到理念层面即应成为一种得以贯彻的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可以依据条件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技术本科院校的研究性教学在教育理念方面主要体现为,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即学生具有对教育影响的选择性、学习的独立性、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的创造性;学生是具有潜能的人并且学生的潜能存在具有丰富性、隐藏性、个别差异性和可开发性的特点;学生是整体性的人这就要求学生发展的完整性即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和谐发展。同时,在知识传授方面其主要体现为把整体素质与个性发展作为它的重要价值取向,除了向学生传授“确定性知识”之外,而且还教给学生掌握“非确定性知识”的方法。因为“确定性知识”的储存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而“非确定性知识”的获取和运用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于技术本科院校研究性教学的教学形式的实践思考

第9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项目驱动;翻转课堂;Android;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146-02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roject-Driven Method for Android

TAO Xiao-xia, CAI Zhen-zhi, WANG Li-juan

(Dal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lian 116052,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JSP programming education,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he ability to find and solve problems and the class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odel, to construct the new teaching mode, the proposed teaching model is instrumental in the creation of a novel,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teaching model, the increase of the applied talents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for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Keywords: Project-Driven;Android

近年恚随着移动终端技术和网络4G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智能终端发展的新机遇,Android开发平台的简单性开发性是它的最大优点,这让Android系统在手机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

Android软件开发课程也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中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编程语言课程。如果在授课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填鸭式,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欠缺,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却变成理论课,因此,对Android课程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本文第1节简要介绍了教学改革的几种方法,第2节详细介绍了Android课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第3节在Android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Android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并做了简要介绍,第4节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对Android课程教学改革的展望。

1 教学改革新方法

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推出了很多网络化教学模式,比如MOOC(幕课)[1]是最新涌现出来的在线课堂模式,还有工程教育理念CDIO[2][3]是一个国际性的、广泛的、全面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以及项目驱动、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等等。

“项目驱动”教学法[4]属于探究式教学法,是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的工作方式,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流程,整个过程锻炼学生的能力[5]。

翻转课堂[6]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2 Android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1 Android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及要完成的案例,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Android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以项目为主,教师在选定项目时起主导和引导作用,把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中;而在完成项目时,学生起主导作用,如此可以把理论寓于实践,二者有机结合,所以项目的选择及其重要。

当前网络上Android教学案例有很多,恰当的案例可以让学生由简到繁,逐步掌握知识点,也能做到将知识点融会贯通[7]。选择案例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项目在设计过程中最好来源于实际应用,不能闭门造车,要结合市场上的实际应用设计教学案例。

第二,项目的设计要尽量融合多个知识点,以知识点由浅入深地将项目细化,不能简单粗暴地划分模块,而是要具有逻辑性地进行分类细化,用一个应用实例让学生学习多个知识点,并能将知识融会贯通[8]。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实训内容,模拟企业的开发流程,由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实训案例,既能阶段性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能让学生更多地实践,更熟练地运用理论知识和开发技巧。

3 Android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崭新方法,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后,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革,否则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来评定教学效果,并不断改进,才能行之有效。

考核方式可以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指定案例;也可以采用笔试考试形式,但是题型要做适当修改,比如增加主观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增加编程题型所占的比例,考察学生编程能力。

4 总结

本文提出将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应用到Android课程教学中,以项目驱动的形式讲授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潜能,同时也将老师从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转变为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导师。在教学内容、方式改革后,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各革了Android课程的考核方式,但是全文对改革内容的探索尚不是很深入,需要在更多实践和先进理论的指引下进一步对Android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于春燕.基于共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MOOCs课程建设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5(13):97-102.

[2] 陈卫民.基于CDIO的Android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6):27.

[3] 宋喜佳.CDIO理念的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10):39-41.

[4] 王新芳.《市场调查与预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16:97-98.

[5] 翟悦.项目驱动法运用于《JSP程序设计》课程的研究和实践[J].价值工程,2014(11):216-217.

[6] 倪.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Android应用开发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5(20):8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