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广播电视 发射天线技术 应用探讨
对人民群众来说,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和学习,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出现之后有效的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幼稚的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能够帮助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同时还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网络文化信息。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能够让信息数据的传输和是绝对比度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存储空间变大,信息传输也变得有效率。
一、广播电视发射天线工作原理
1.1运行原理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有十分独特的运作原理,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掌握更加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把技术更好的应用。另外如果工作人员能够针对广播电视发射天线进行分析就能发现,这一技术是通过天线进行使用和完成的工作,之所以需要使用到天线,是因为广播发射天线技术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信号转化成为设备的原理,D化成设备之后把电磁波转化为图形有更大的使用价值。
1.2信号接收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重要环节就是信号的接收和发送,但需要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信号的接送有一定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广播发射天线一系列技术的创新中,从而能够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对不同类型的波段进行隔离的接受和优化。由于广播发射天线的安装位置比较高,所以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使用工作人员一定要考虑到天线的发射范围,从而能够更高的提升实际发射功率。
1.3技术特点
广播电视的发射天线技术有利有弊,通常来说,只要是掌握好技术就能够顺利完成工作,并且工作人员还需要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先的判定。广播发射天线技术的特点还表现在传输方向上,具备了不同的输入和输出模式,输出的特性跟信号输出功率还有电磁波稳定性有关。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有一定的技术特性,存在不同类型的失真情况,因此也导致了这项技术的安装需要符合技术自身的特点。
二、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
1.实际应用情况。实际应用情况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必须要从实际应用情况出发讲解,工作人员在应用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才能够更加实事求是的进行应用管理。工作人员通过分析技术在实际应用情况中的表现,注重实现数字化的信息数据传输,通过实际情况来提升信号的保真性和可靠性,最终能够有效的减少广播信号与电视信号的干扰。
2、增强稳定性。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管理需要重视增强广播电视的稳定性,工作人员增强了技术稳定性能够让广播和电视的各种声音、图像信息传播变得更加稳定,其次是工作人员在增强技术稳定性的同时需要让无线信号沿着地面传播,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信号发射的稳定性。在增强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稳定性的同时要保证好信号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并通过检测设备来监听,合理的应用技术来促进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能够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
3、创新天线材料。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关键就是对于天线材料的创新,随着广播发射天线技术的发展,广播的发射功率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意味着工作人员如果想要保证把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更好的利用起来,就需要做好技术的实际应用管理工作,其次是工作人员在天线材料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避免天线遭受到环境的腐蚀,提高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应用的稳定性。工作人员在天线材料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天线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抗腐蚀性,从而能够避免因为天线出现腐蚀而影响了信号发射,对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同时还需要优化天线的性能稳定性,能够防风雨、避雷,能够在正常接收到稳定信号的同时,还不会因为天气的恶劣产生损坏。在设计安装过程中一定要密切的计算好天线的发射范围,重点提升天线的发射功率,这样才能够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最大程度的扩大发射范围,让所有的家庭都能够接受到信号。
三、结语
广播和电视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更加有效地应用管理,因此工作人员除了需要充分掌握好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工作原理之外,还要对应用管理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认识,才能够在技术的基础上整体提升我国广播电视的工作水平。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是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因此想要推动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发展还需要一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让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能够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稳定发展。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广播;电视;广告;新媒体
广播与电视技术在近百年来的发展呈不可阻挡的趋势,全世界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广电技术的影响和参与,其对广告传播方式的改变也是革命性的。
广播和电视都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事与情报的极大需求促进了广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此时,电视技术也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由于二战的爆发使大多数发达国家被卷入战事,因此阻断了电视技术的革新,二战后才得以长足的发展。
由于电视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和声像兼备的特点,很快在大众媒体中确立了优势地位,渗透进了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电视的时效性和可视化催生了一系列商业链的产生,服装、饮料、食品,广告的受众越来越广。最初的电视广告是静态图片和文字,后来逐渐演变成动态的商品展示广告。在美国,电视是众人喜爱的娱乐工具,居高不下的收视率带来了广告业的无限商机;在英国,电视广告的播出受到相关法规的限制,但也是下属商业电视台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广播电视广告,借助无线与有线,传播没有地域限制,而且简单可及,只需打开电视或者收音机,就能随时随地受到广告的影响。广电广告以一种渗透的方式介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使人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收到来自广告的作用。广播电视广告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在收听或观看节目的中途总会有广告的插播,此时大多数人都会看广告并等待下一节目。同时,文字、声音、图像的融合,使得广播电视广告比起纸质广告和广告版更加生动形象,更易深入人心。
当然,和传统广告相比,广播电视广告也有其劣势。首先,广电广告的停留时间短,信息量小,视觉上很短暂;其次,受收视环境的影响大,人们与广播电视的距离、其播报声音的大小等因素都会对传播效果造成影响。。同时,广电广告的制作费用昂贵,黄金时段的广告费动辄百万,成本非常高。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催生广告,广播电视广告的发展与经济形态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受众需求的不断演变,完善改进自身,以命中最准确的目标群体。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让广电广告的形式更加新颖,让广告设计者与受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换而言之,广告形式的变化就是经济发展、科技变革与消费需求的直接反应。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社会,广播电视广告地域限制小、传播速度快这一特性,促进了品牌或者地域消费文化的发酵。作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首先抓住广播电视广告传播的特点,通过系列美观而富有创意的广告以及明星代言、饥饿营销等营销策略,树立自己独有的品牌形象,创造品牌文化,以达到大规模占有市场的目的。发达国家也会借此契机,利用富有吸引力的广告进行传播,营销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消费文化。
广播电视广告的极大需求和快速发展,促进了广告行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以及对广告人才的需求,广告公司、公关公司花开遍地,很多企业都有专门的广告部来进行产品宣传策划,负责经营品牌文化和品牌形象的专业人士越来越多,这也推动了广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网络电视概况
关于网络电视,国家广电总局是这样规定的:网络电视是以互联网协议(IP) 作为主要技术形态,以计算机、电视机、手机等各类电子设备为接收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信息网络,从事开办、播放(含点播、转播、直播)、集成、传输、下载视听节目服务等活动。①
和传统的电视应用相比,网络电视具有如下五个特点:
第一是超强的互动性。可以进行人机互动,对网络电视的互动性,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视频节目的内容本身没有因为互动而受到影响,用户只能控制播放的时间及播放的进度;第二类为节目剧情在播放中受到互动影响,用户可以决定剧情的发展;第三类互动的形式是,受众不仅与节目互动,而且能够与网站及其他受众进行互动。可以非常灵活地实现电子菜单、节目预约、快进、快退、终端账号及计费管理、节目编排等多种功能。另外,基于互联网的其他内容也可以展开,如网络游戏、电子邮件、电子理财等。
第二是服务的个性化。网络电视的价值在于信息传播的高效和广泛,还在于为用户构建简便、安全、快速互动的服务平台,人们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服务。网络电视以实现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为目的,它既是传播工具,又是服务平台,也是娱乐中心。
第三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
第四是传播的分众特性。网络电视的多样化使得网络电视更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使受众划分更加细化。
第五是对传统媒体的包容性。电视制造商首先嗅到了网络电视带来的新商机,如长虹斥资1.5亿元组建“乐教网”,海信与新浪网联手,让用户可直接在电视上浏览网页信息,海尔也与搜狐网合作等。此外,传统的电影制作公司以及唱片公司都可能与电视厂商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正版影片以及音频资源,这些不论是对电视厂商还是对内容提供商而言,都是一种全新的运营模式。
网络电视与传统电视的博弈
传统电视行业原来以广告为主的经营模式正越来越受到挑战,必须向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转变。互联网及各种新型媒体对广电行业用户、市场等资源的争夺日益加剧,面对这些竞争环境,广电行业不得不图谋改变。②
首先,经营方式单一使传统电视效益难有提高。长期以来,我国电视业作为事业单位和有影响力的大众媒体,主要承担着比较单一的舆论宣传功能和教育功能。广电和电信两个行业虽然总资产基本相当,都是2000多亿元,但广电的收入远远低于电信。“2007年全国广电系统总收入1314亿,且发展不平衡,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很大,中西部收入之和比不上东部的收入,而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广播电视覆盖任务很重。”③
其次,电视受到冲击,优势正在丧失。据全球知名咨询机构德勤(Deloitte)在一份题为《21世纪的电视网:在细化市场中的主群体》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广播电视业正经历一场根本性的、无法逆转的变革,传统电视网面临生存危机,必须在革新与淘汰之间做出抉择。”与互联网可集各种传统媒体以及工作、娱乐、通信于一身不同,电视的功能仍嫌单一,其兼容互联网的能力远远不如互联网兼容它的能力强。
最后,网络电视与传统电视争夺新的用户和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户对精神文化和信息资讯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专业化和个性化,选择渠道越来越多,消费水平越来越高。而我国的电视网还大多处于模拟技术状态,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水平较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2005年12月26日,福建省泉州市发生网络电视被叫停事件,这次事件既是“权”的问题,也是“利”的问题。广电与电信的合作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技术进步是传媒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当一项新技术刚刚出现的时候,媒体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这时候公共政策的指向,会加快新技术在传媒领域的推广速度。”④
传统电视与网络电视长期共生
发展网络电视是传播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国家信息化的内在要求,是发挥电视节目优势、网络优势的必然选择,是以较短时间、较低成本跨越数字鸿沟、实现社会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发展信息文化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但是,网络电视进一步发展还存在不少制约瓶颈,主要有:第一,内容匮乏;第二,整合不够;第三,缺乏标准;第四,技术障碍。所以网络电视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电视的功能将会越来越全面,其信息和娱乐的功能也会越来越突出。随着电视功能的彰显,电视业的属性也将发生变化,从单一的事业属性向事业与产业相结合的双重属性转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成为电视机构需要共同兼顾的内容。同时,电视的制播和营销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面临内外竞争的情况下,电视业正从两个方面进行突围:一方面是通过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进行机制和内容的创新,另一个方面是利用目前技术的进步进行渠道和运营方面的创新。发展网络电视不仅使广播电视媒体所固有的节目资源优势找到了新的传播平台,而且还可以根据这一新平台的传播特性,创造更加符合用户需要的节目内容,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网络电视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不会削弱广播电视的传统优势,还将进一步加强和发挥这种优势,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的核心竞争力。
人类社会的传播发展史告诉我们,传播形式是向着越来越丰富的趋势发展的,而且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不同程度地丰富着人类社会的传播形态。“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意味着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另一种或几种传播方式的消亡。”⑤报纸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冲击下并没有消失,反而凭借自己的优势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传播环境下占有了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这也为传统电视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相信传统电视业会老枝发新芽。
注释:
①《厂家把网络电视推成平板电视的卖点》,《市场观察》[J],2009年第5期,第34页
②黄楚新:《嬗变与重构:中国IPTV发展现状与走向》[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2008年3月25日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CCBN主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④骆正林:《公共政策变迁和媒介生态环境》,《中国传媒报告》[J],2003年第2期
4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杨正泉在“第三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会议主题是‘网络与媒体革命’)”新闻会上指出,由于因特网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面临一场革命。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一登上舞台,就显示了它的巨大的信息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也显示了它自身的激烈竞争性。
因特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到2000年底,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上了因特网,上网用户大约259亿,其中我国网上用户近3000万。因特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正以指数增长的方式迅猛发展。有专家预测,到2002年底,网上用户将达5亿。现在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个新网络与因特网相联,每过一个月就有100万新的使用者加盟。网络媒体以惊人的速度膨胀,无疑是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加快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各大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继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台、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音视频业务之后,许多省、市级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也纷纷效仿,一批批广播电视网站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这么多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如何面对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才能使自己在新世纪媒体革命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健康发展?这是非常值得广播电视部门领导和广电网站从业者们认真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的各自特性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探寻它们实现相互融合的发展前景及其方式、方法。
1从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的特性及发展态势看融合的必要
报纸、刊物具有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而且几乎不受场所、环境等条件限制,即使在将来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人们还需要报纸杂志,所以它仍有其生存的空间。
广播的特点是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声情并茂,而且受众不受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条件的制约,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边干活边听广播。广播的不足之处是:稍纵即逝,这耳进、那耳出,不便于保存和仔细琢磨或深入研究。网络媒体和广播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竞争,恰恰相反的倒是广播可以在网上播出。上网后的音频广播,不但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加了听众,而且还弥补了广播致命的弱点——看不到文字、不便于保存的严重缺陷。
电视是20世纪的一大发明,是当今社会拥有受众最多、最现代化的新闻宣传、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工具,它除了具有与广播相同的优缺点之外,形象直观、老少皆宜是它的最显著的特点。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交互性、大容量和易检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特征,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电视媒体受网络媒体的冲击最强烈,因为,任何一个新兴媒体的横空出世,受到冲击最大的应当是与它传播方式最接近的媒体——如同当年受电视冲击最大的广播一样,今天受网络媒体冲击最大的当是年轻的电视媒体。据上海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上网,上海青年对传统媒体的消费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少,35%的青年表示他们在听广播上的消费减少了,42.4%的青年看电视的消费减少了。而且,这些年轻人大多为35岁以下、高中以上的“知识青年”。电视观众每天关注新闻信息的时间大多又集中在晚上的黄金时段,所以,先天注定了电视和网络媒体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性矛盾。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人们已逐渐习惯适时从网上获取最新新闻信息。电视作为首选新闻宣传工具的地位将日益受到影响。但是,目前网络媒体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电视作为文化娱乐工具的魅力犹存。
在各种媒体网站中,广播电视网站有其特殊性。因为,网络的特性可以弥补广播电视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线性传播等劣势,使之易保存、可点播。这相对于报刊、通讯社建立的网站,更有其拓展的空间,也能发挥其特长。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需要经过一个“起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它虽然兼备报刊、广播电视的诸多特长,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所有功能。专家认为,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媒体之间能够和平共处,互为补充。笔者认为,尤其是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更应该抓住机遇迅速地联起手来,加快媒体之间的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奋力开创网上音视频广播的一片新天地。
[page_break]
2加速融合、努力将“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办成前景广阔的新型传播媒体
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加快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已成为末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特网音视频广播(以下简称网上广播)作为网络与广播电视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正受到国内外广播电视机构的普遍关注。资料表明,到2000年底世界上已有94个国家的3000余家电台、电视台开展了网上广播业务。国内网上广播业务也有了快速发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视频广播业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重庆广播电台等多家电台开展了网上音频广播业务;建立文字网站的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则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已达数百家。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给广播电视事业提供了一个新天地。利用因特网所具有的信息丰富、传播迅捷、声像俱全、交换传播等特点,广播电视与其融合形成“网上广播”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网广播”众多的栏目可为受众提供众多的选择;广播电视可以利用因特网的互动性特点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及沟通,并加强国内外新闻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可利用网站庞大的信息源,调阅新闻资料、传送新闻稿件等。可见,“网上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播电视整体工作的全面推进,也有利于扩大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
目前,全球广播电视机构已纷纷上“网”,并日益显示出两者融合传播的新态势。广播电视媒体与广电网站的相互融合——形成的“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将迅速崛起,不远的将来可望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体。
3广电网站和广播电视实现相互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初探
我国广电媒体的建站速度和网站规模远不及纸质媒体。而且由于体制、技术、人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广电媒体网站总体质量不高,特别是既有网络特点,又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屈指可数。
2000年,在许多商业网站被淘汰出局的同时,广电部门出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改革、重组、整合等动力因素的影响,建站数量明显增多。据笔者考察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广电网站得知,广电部门建立的网站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分别由电台、电视台与社会力量联办的网站;二是由电台、电视台内部开办的网站,附属于原媒体的母体;三是由省、市厅(局)或广电集团牵头创办的网站,它们与同级广播、电视媒体以兄弟相称。
纵观这些网站,特别是第一、二类网站,要么混同于一般社会网站;要么只是简单的栏目导游导视、局台概况、广电动态、主持人简介等名片式介绍;有的网站本来就是电台、电视台的附庸,由于人员大多来源于原媒体,故所办的网站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束缚,始终跳不出母体的框框,网络媒体的特征难以体现;办得稍好一些的网站,也只不过是广播电视新闻和主要栏目的翻版(网络版)。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空站、死站,真正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为数甚少。网络技术具有将信息的各种元素——声音、图像(照片)、数据、文本融为一体的特征。广电部门之所以要办网站,就是看好这一特性,才纷纷行动起来,目的是希望通过和网络的逐步融合,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传播阵地、社会影响和相应的经济效益。笔者思考认为,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融合的方式方法及其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加快融合的步伐,做到互为补充。广播电视可以从网络中下载有关信息、图像(照片)、资料,充实自己的节目内容,然后播出;网站可以将广播电视的视听节目转成文字和图片,上网传播。这样,既增强了网页的视觉冲击力,又增加视听节目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可以将音视频信息压缩上网,但是鉴于目前网上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可以多采用一些音频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音频节目的内容,让网民点击,供热心受众了解、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既弥补了广播电视的不可保留性,又使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区域更加广阔。
(2)争取广播、电视、广电报、网站多媒体联动,促进相互融合。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尽可能多搞一些同步直播节目,也可以异步传播一些重点节目和重要信息。这样,对于网民来说,你今天没有听广播、没有看电视,却能从网上清楚地知道广播里说了些什么,电视里正在播出什么节目;对于广播电视受众来说,你可以不上网,却知道“网民”们的见解,甚至还可以通过主持人和他们进行交流。广电系统内部四种媒体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不断促进融合,信息传播的范围越广,影响力越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
(3)增强互动性,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广播电视与受众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我播你听(看)的点对面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和被动的接受方式;而互联网则不同,网民与网站、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在互联网上,视听受众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参与视听节目,突破电话热线交流的时空局限,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媒体和受众的良性互动,可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
(4)广播电视媒体可借助广电网站来包装自己,树立视听媒体的新形象。例如在网上开设导听导视、精典节目简介、新片预告等栏目,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形象策划宣传,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广电媒体的知名度。
【关键词】广播;电视;艺术学;概念;价值;意义;要素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40-1.5
电视艺术均系新艺术品种,所以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也自然成为一门尚在构建之中的新兴艺术学科,对这门新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不仅对于广播电视艺术学本身的构建,而且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与实践参考价值。为此,本文专门对比发表若干探索性拙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内涵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特点、性质、规律的专门学科,也是一门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综合学科。广播艺术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广播剧、广播小说、广播诗歌、广播散文、广播小品、广播音乐、广播曲艺(广播相声、广播二人转、广播山东快书、广播鼓词、广播评弹等)、广播话剧、广播歌剧、广播音乐剧、广播戏曲(京剧、评剧、龙江剧等等)、广播综艺节目、广播专题文艺节目、广播文艺谈话类节目等等。电视艺术也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电视剧(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小品等)、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游戏类、益智类、真人秀、新人秀、达人秀等)、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晚会,以及直接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电视杂技、电视魔术、电视皮影、电视木偶剧、电视戏剧、电视电影、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等。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专门研究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可见其研究的范围很广播,涉及的层面很深,要求的水准很高,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价值意义
广播电视艺术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作为一门艺术理论学科,广播电视学以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为研究对象,即以这两大艺术的具体艺术实践为基础,进行总结概括、提炼升华,形成一门系统化,高端化的新兴学科。它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指导思想,坚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反转过来,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理论学科,它又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创作、表演、制作、欣赏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与实践参考意义,也就是说,它既来源于艺术实践,反转过来又指导艺术实践。
三、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构成要素
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一门系统化的新兴学科,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广播电视艺术的性质、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广播电视艺术的发展规律等等,其中尤以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为重点与核心。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广播电视艺术是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完美结合的艺术。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艺术的科技含量很高,其技术性特征十分鲜明。广播艺术通过把声音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发射装置发送出去,供听众通过收音装置把电信号还原成声音收听。其科技原理是通过无线恨波或导线传送、收听声频。通过无线电波传送的,叫无线义广播;通过导线传送的,称作有线广播。不论有线广播还是无线广播,其技术性都很强。而电视艺术则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是同时传送声频与视频的电子技术,在发送前端,先由摄像机把图像发出的光信息——图像上各个画面上的亮暗、色彩不同的光点、逐点、逐行、逐帧转换成相应的视频电信号,与此同时,微音器也将与图像相关的声音(语言或音乐等)转换成相应的音频电信号。这些信号载荷在高频载波上,经放大后由天线辐射出去。电视接收机再将收到的电信号依次逐点、逐行、逐帧与发送端同步地还原为亮暗不同、色彩不同的光点,在显像管的荧光屏上再现出来,同时由扬声器产生原来的声音。20世纪90年代初,又出现了利用全数字压缩技术的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称为“数码电视”,并通过卫星传送与接收,简称“卫视”,其技术性更强、更先进。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艺术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完全符合艺术的本质,具有艺术的基本特征,即“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头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学因为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所具有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统一的艺术基因,因此也自然以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作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传播性与欣赏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大众传媒艺术,传播性是二者共有的特点。特别是电视艺术,比广播艺术更具有传播广泛、快捷、完整的特点。由于电视的崛起与普及,使得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认为电视与卫星技术的产生,使地球“愈来愈小”,人类已跨越时空的限制,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则进一步指出:“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视和广播,400年;从第一次实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特别是电视与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的结合,构成了电子信息网———信息高速公路,更成为当今世界传媒的最大亮点。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艺术又具有欣赏性特征,所有的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供人们欣赏的。正因为如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才必须注意群众欣赏的主体地位的研究,注意与欣赏者的互动理论的研究。
(三)文化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具有文化的本质属性,它们都代表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显著成就。与此同时,作为艺术,它们又都具有娱乐性特点,即“寓教于乐”,传播文化要通过文化娱乐,文化娱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播。因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也要注重这种文化性与娱乐性统一的理论研究。
(四)广播电视的传受观
从人际传播的现场,到超时空的大众传播,广播电视的艺术传播起码包含了两种同时进行的传播样式:从现场的人际传播到各种类型的大众传播。也就是说,广播电视艺术节目的传播,由于广播电视媒介的介入,经历了两重的传播,从而具有一种双重品格。主持人、演员、嘉宾及现场观众之间有一次传播,现场作为一个表演的共同体又与广播电视节目收视(听)的受众又有着二次传播,作为一个整体的传者向收音机、电视机前收看(听)节目的受众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交流。因为广播电视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其受众对象可能遍及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当然,由于广播电视作为电子传媒所体现的技术的阻隔,不再集中起来的广播电视的受众,虽然不一定有直接的交流反馈,但是,现场的氛围仍然能够传达给场外的受众,非现场的各类广播电视艺术节目则是通过再现或还原现场而将传播场无限扩张。从而,实际上,广播电视已经把收视(听)的受众和参与节目的各个元素都整合在一个巨大的场之中。由此,对于广播电视来说,传播即艺术。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场的信息结构不仅是对生活原生态的记录,不仅广播电视叙事的氛围、环境,包括人的行为、心态及心理变化以及极富人文信息和戏剧化的细节,都在这个传播场中呈现出来,而且,完整的连贯的场信息记录,还可以揭示出真实人生的本真,深入到人性的深层次。这符合人们欣赏心理与广播电视艺术发展的规律,即通过传)受关系的设置,既展现了生活自身的逻辑和美感,又体现了对于受众的思考和判断的权利的尊重;同时,在这样一个传)受关系的结构中,广播电视艺术传播进而还通过一种受众深层的参与和体验感的获得,达到人本化的传播效果,甚至还能够有效调节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国内,在中国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广播电台开启了上网电台之后,各级电台也都开始行动,建立了很多广播电视网站。随着广播电视网站队伍的不断壮大,竞争也随之增加,怎样使广电网站健康发展是非常值得广播电视部门和广电网站从业人员深思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从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各自的特点入手进行相关的分析,找寻它们相互融合的方式和前景,并探求他们相互融合带来的利益。
2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的特性
报纸、杂志等不会受到场合、环境的限制,具有价格低廉、方便携带等特点,所以就算多新的传播媒介出现也代替不了人们对报纸杂志的需求,其生存空间还是较大的。广播具有传播及时且范围广泛的特点,而且对受众没有性别、年龄、文化等方面的要求,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听广播可以和其他事情同时做,节约了不少时间。然而,它也有很大的不足,就是看不到文字,听完就没了,不能保存下来对其进行较深层次的研究。网络媒体和广播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网络媒体可以进行广播的播出,网站中的音频广播,增加了传播的范围,使得听众变多了,而且还弥补了广播看不到文字、不方便保存的不足。网络媒体具有实时性、多元化、开放性、大容量、个性化和多媒体化等特点,这给传统媒体带来了非常强烈的冲击。随着网络媒体的横空出世,作为与网络媒体传播方式最为接近的电视媒体,它受到的冲击最为显著。如同当年电视媒体的产生对广播媒体带来的冲击,如今受到最大冲击的就是电视媒体。相关数据显示,采用网络作为主要媒体形式的人数明显高于采用电视媒体的人数,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选择广播媒体,不选择电视媒体的人数和不选择网络媒体的人数几乎一致,也就是说虽然电视媒体的地位下降了,但还是有其自身的特点,大家还是会选择电视媒体,只是电视媒体的地位已经慢慢降低了。电视和网络媒体之间有着一些矛盾和冲突,比如电视的黄金时间一般为晚上七八点左右,而利用网络可以随时观看。而随着网络用户不断增多,大家已经偏爱从网上获取一些广播电视信息,电视作为信息宣传工具的地位将越来越低。但是,由于有些网络媒体的访问速度太慢,存在带宽窄、支持的系统有限等问题,人们选择电视作为娱乐工具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Internet作为新生的第四代媒体,必须走一条慢慢起步、发展、成熟的道路,它虽然同时具有广播电视的很多特点,但是也不能完全地将传统媒体的功能所替代。我们认为,任何一个传播媒体都有自己本身独特的优点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所以,媒体需要相互融合,并互相补充。特别是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更应该相互融合起来,互相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先前的不足。
3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融合的情况
由于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的融合势在必行,它是未来传媒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Internet音视频广播即网上广播,是广播电台和网络结合的产物,它受到很多广播电视集团的重视。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到2010年底,世界范围内已经有186个国家的数百万家广播电台、电视台将广播电台和广电网站相互融合开展了网上广播。国内有中国广播电台等多家电台推行了网上音频业务;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在内的数百家电视台,推行了网上视频业务;此外还有数千家网络电台、电视台等建立了文字网站。随着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的相互融合,网上广播和网上电视等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起来,这种两者融合的新模式,将发展成为新的大众传播媒体,并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优势。
4广电网站和广播电视实现相互融合的方式
目前,由于技术、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广电网站的质量较差,网站规模比传统媒体的规模小很多,同时具有网络和广播电视的媒体网站较少,发展较慢。近几年,广电部门考虑到内部的改革和外部的压力,纷纷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广电网站。我们对江苏省和周边地区进行了调查发现,广电网站一般都分为3种形式:①由电台、电视台内部开办的网站,附属于原来的电台或电视媒体;②由电台、电视台和一些社会赞助联合办理的网站;③由广电集团或相关部门牵头办理的网站,和电台或电视媒体同级。我们经过一些调查发现,这些网站存在着很多弊端,例如第①、②两类网站,它们大多采用名片式介绍,只有一些简单的导视和概况;第①类网站几乎等同于一般的社会性的网站;第②类网站读书与原来的电台或电视台,人员大多来自于原来的电台或电视台媒体,所建立的网站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所限制,被一些条条框框束缚指很难表现出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些网站办得稍好一些,也只不过是将一些主要栏目翻制成网络版。此外,还有很多网站都是空站、死站,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很少有真正能做出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广电部门在创办网站的时候,一定要紧紧抓住网络的一些特点,要通过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的融合,广大传播范围,加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最终给自己带来经济效益。经过研究发现,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相互融合的方式可以从以下3个角度考虑。
4.1相互补充,加快融合
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可以通过相互补充的做法,达到融合速度加快的目的。广播电视可以利用一些网络上的信息和图像资料等,对自己的节目内容进行充实;广电网站可以将广播电视的一些视听类的节目转变成一些文字或图像,进行网上传播,这样可以使得网站更有视觉冲击力;还可以将一些视频音频信息经过压缩上传到网上,增加点击率。这样可以弥补广播电视节目不可保留的特点,同时还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范围更大。
4.2增加互动,促进融合
我们可以增加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的互动,促进它们的相互融合。比如,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之间可以多开展一些同步直播节目,也可以对一些重点节目进行异步传播。这样,对于一些错过电台和电视节目的受众,他们可以从网上收听一些错过的广播,也可以在网上观看一些错过的媒体节目。这样他们就算没听广播也没看电视,都能通过网络知道广播里讲了什么,电视里播放了什么节目。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相互融合,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同时增加了其影响力,使得社会地位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4.3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变
一直以来,广播电视和受众之间都采用一种单向的信息传播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广播讲什么听众听什么,电视放什么观众看什么,这种方式使得受众很被动。而网络就不一样,上网的人可以和网站以及其他上网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互联网上受众可以抛开传统的电话热线互动的方式,选择在论坛或聊天室参与相关节目的互动环节,使得原始的单相交流变成双向交流甚至是多向交流。这样使得媒体和受众的互动性增加了,同时还增加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
5总结
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的背景
广播和电视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分别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人民广播事业产生于战争年代的1940年,电视事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1958年。与西方国家的广播电视业普遍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不同的是,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从诞生到1980年前后一直走的是纯事业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也开始了由纯事业型逐步向产业型的过渡。
1、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党的以后,党的工作中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我国的广播电视业随之也开始了逐步向产业方向过渡的过程。上海电视台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1979年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从此,中国大陆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陆续都开办了商业广告业务。据统计,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
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建立。随后,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也相继建立了经济电台。1988年9月,湖北汉江经济电视台试播。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逐步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产业化步伐有所加快。从经营收入看,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人为例,1991年达到10亿元,2000年达到53亿元,预计2001年将达到60亿元,10年内经营收入增长了6倍。从广播电视业的资本运营来看,从80年代后期,上海东方明珠股份公司上市,到2000年初,我国已有4家广播影视行业的公司上市。再从广播电视业已经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96座、电视台651座、广播电视台1272座、对内对外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0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2228座、卫星收转站368553座、专用微波线路8万公里、微波站2286座、有线电视光缆和电缆干线30多万公里、宽带有线电视用户分配电缆300多万公里,广播与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1.5%和92.5%,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8000万户。
我国广播电视业这些年来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表明,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党的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首先,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的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平等竞争规律,否则就无法生存。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生产所需的稀缺资源必然在平等竞争规律的作用下,按照价值规律的原则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要得到所需资源,广播电视业只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自我封闭,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用自己的竞争优势来吸引优质资源,否则,自己的优质资源就可能流向其他行业。其次,现代市场经济在全社会配置资源主要靠“看不见的手”,同时还要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论是“看不见的手”,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大量的市场信息和政府调控信息,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的繁荣与发展。再次,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众多的市场主体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是及时获得有用信息指导其生产经营、自己的企业形象信息和产品信息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这也客观要求我国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行业,它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10年来,以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质量、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这些因素都是广播电视业竞争发展的手段,所以,国外的广播电视集团已经纷纷采用或正在规划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我国的广播电视业要想参与竞争,同样必须大规模采用现代新技术。这就出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技术改造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完全靠国家来投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国家目前确实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给广播电视业;第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也确实没有必要为广播电视业投入巨额资金,只要允许广播电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广播电视业就完全有可能按照产业运作的方式从市场上多渠道筹集资金来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
4、产业竞争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广播电视面临着“内挤外压”的竞争局面。“内挤”是指行业内和国内不同媒介间的激烈竞争,例如电台与电台之间、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广播电视媒介与印刷媒介之间以及与互联网媒介的竞争、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与其他传输网络之间的竞争等;“外压”是指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与国外的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为在“内挤外压”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整体和业内的各法人主体只能选择竞争,走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为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必要从以下一些理论层面加深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的认识。
1、广播电视经济的概念
广播电视经济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和设备从事某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活动,或者说,是以广播电视节目经营为核心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广播电视经济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其一,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经济活动。
其二,广播电视部门,特别是电台、电视台的参与性经济活动。
其三,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导向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
其四,广播电视产品的直接生产和销售活动。
其五,广播电视网络经营和直接的信息经营。
2、广播电视产品的商品属性
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能实现价值的商品才可能实现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根据商品的定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即广播电视经济所包含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大部分都有商品属性。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中,新闻类节目不具有商品属性,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进行制作、交换和播出。此类节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制作和播出,不以交换和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价值追求。
3、广播电视传播的经济目的
传播是一种通过载体传递信息的运动方式。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类传播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传播媒介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广播电视传播是现代人类社会出现的以广播电视为媒介的大众传播。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其活动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物质利益。同样,人们相互传播信息的活动也是为了物质利益。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传播信息的最终目的只能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
首先,根据生产力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整体系统中将逐步出现或合并进来一些新的生产力要素。广播电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在生产力的体系中逐步表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力要素。
其次,根据现代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特征,要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最佳结合,就需要一种能够准确地、及时地、快速地传递信息的工具。当前,这种现代化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主要就是邮电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再次,根据生产力要素都具有生产职能的特点,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广义的广播电视是应用电子技术从事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销售的信息产业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管理的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教育的部门,是信息载体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部门。
5、广播电视事业与广播电视产业
“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即人所从事的活动。狭义的解释,即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和机构。因此,以往我们所称的“广播电视事业”从狭义上讲就是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事业单位。
“产业”,指各种制造或供应同一类型货物、劳务并有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或组织。这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源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对象的不同。“广播电视产业”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广播电视活动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也就是说,从经济运作的方式来看,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组织或机构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获得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的,属于生产广播电视节目产品、提供节目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
6、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定位
(1)广播电视业属于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在统计上同国外进行比较,我国开始使用第一、二、三产业的概念。1985年,我国统计局对三次产业进行划分时把广播电视业列入了第三产业系列。
(2)广播电视属于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信息产业是以生产、传播、销售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信息产业群的子产业。把广播电视业当做一种信息产业来看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广播电视自身特点决定的。第一,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每件产品和每项服务活动中,不仅包括着物质的因素,而且包含着相当的信息量。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广播电视产品的其他经营部门通过自身的特殊功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系统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产品的信息含量。广播电视的这种对生产要素的导向作用,是信息产业软功能的重要表现。第二,广播电视产品具有信息产品的基本特征,即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可压缩性和可传递性等。第三,从广播电视产业的具体功能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生产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经营信息的功能等。第四,广播电视网络所提供的网络传输技术服务是典型的信息产业经营内容。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不仅具有已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传统的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还客观地具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只有从理论上理解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
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经济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广播电视业必须选择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走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1、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
1985年,国家明确把广播电视业列为第三产业。在此政策的鼓舞下,此后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五”计划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国家在“十五”期间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面向市场,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前所述,广播电视业应属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应积极利用有利的产业政策,在“十五”期间加快产业化发展。
2、正确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
“两种属性”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广播电视业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与之相对应,我国广播电视业就同时具有“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能否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是决定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政治宣传的任务,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价值标准。我国广播电视的这种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在今天仍然客观存在,并且是不可削弱的。与以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不仅有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还应该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
其次,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与喉舌功能必须统一起来,统一的基础就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产业功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喉舌功能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在现代文明社会,任何产业要取得经济效益,都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前提,都必须以产品或者服务来“为人民服务”,满足人们合法的、正当的、健康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这样,这个产业才能赢得政府、社会和大众消费者的支持,它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实现和保护。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现代文明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任何产业要实现其经济效益都必须以不侵害社会效益为基本前提。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特殊产业,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不但不能侵害社会效益,而且还必须为实现社会效益提供保证。这种保证作用就体现在,在激烈的“内挤外压”竞争形式下,广播电视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解放和激发广播电视本身潜在的发展活力,才能在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化经营迅速增强竞争实力,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传阵地,又可迅速提高覆盖率和收视率以扩大新的宣传阵地,同时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传输质量,有效抵御西方媒体的竞争和渗透,从而确保我国广播电视政治喉舌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发挥好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有利于为我国创造长治久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保证党和政府的治国方针政策等政治信息的及时传播,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而这些正是我国广播电视业产业功能得以实现的政治保证。
所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追求效益的时候,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3、明确产权关系,培育自我积累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其开支全部由国家负担,按预算供给,其产权当然都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国家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但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经营积累的增多,广播电视业的投资结构由国家一元结构逐渐转化为国家投入、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积累投入和借贷经营的三元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积累的资产也越来越多。但资产特别是增量资产的权益和权利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广播电视机构越来越关心,三元结构的投资收益如何分配?多种经营的收入和积累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是属于机构还是国家所有?谁拥有最终的支配权和交易权?法人产权与所有权、经营权到底是何关系?各种权利主体如何监督制约?这些产业发展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无论是在国家颁布的现行广播电视法规中、政策中,还是在当今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或解释。没有法律依据,一方面造成政府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为“人治”提供了弹性空间;另一方面造成广播电视机构缺少必要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的随意性和无政府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这种状况,一方面挫伤了广播电视机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广播电视机构采取不计成本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有意隐瞒真实经营情况的体制和机制漏洞。如此经营,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资本何以大规模积累并积累到足以与国际广播电视集团竞争的规模?而不解决产权问题和资本积累的动力问题,又何以改变这种经营状况呢?
另外,产权关系不清,造成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不平等竞争。例如,中央级的电台、电视台就可以借助国家的行政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站)无偿转播其广播电视节目,扩大覆盖率和收视率所带来的收益完全由中央电台和电视享,而转播成本却要地方电台和电视台来承担。省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同样存在利用行政命令转嫁成本、独享成果的情况。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广播电视产业内部各法人实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
4、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需求
如前所述,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具体说,国民经济在以下方面的发展都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一,努力扩大经济总量,可增加对广播电视传播的需求。
第二,加快开放市场,扩大和深化专业化分工,这样,信息沟通需求的增加必然会促进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供给的增加。
第三,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可以带来对广播电视传播需求的增加。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人民的“文化需要”主要包括娱乐的需要、获得知识的需要、了解国家政治和社会信息的需要等。广播电视恰恰就具有满足人们这些需要的功能。所以,只要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方向,我国就必然会选择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广播电视等服务产业的道路。
5、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广播电视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得以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的城市化水平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三:(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人口中城市居民比例的提高。而城市文明客观上要求或者说逼迫城市居民必须尽量多地掌握知识和信息,这就意味着城市对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大量需求。(2)实践证明,城市经济的生产效率一般都要远远高于农业,因此,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相应的,城市居民对于广播电视产品的购买力也就远高于农村居民。有购买力的城市自然就会支撑广播电视业在城市快速发展。(3)城市与农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城市居民居住集中,而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这就造成在城市发展广播电视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要明显低于农村。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产业更倾向于优先在居民集中的城市发展。
6、完善法律,确立广播电视的产业地位
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虽然已有相当规模,但发展中仍然存在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广播电视产业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现有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没有明确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只强调了它的政治属性,没有提及它的经济属性或产业功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支持和规范的产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7、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广播电视集团化,就是若干实体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形成广播电视集团的过程。这也是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加强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是追求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面对国际传媒集团和我国报业集团的竞争压力,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目前的体制和组织结构不改革就不可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我国广播电视所面临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散”、“滥”和有“系”无“统”,即台数大多、实力普遍较弱,体制上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产业内部竞争过度,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我国报纸产业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媒体竞争,从1993年开始,成立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一系列报业集团,现在这些报业集团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的强劲竞争对手;而国外的众多势力很强的媒体集团也正在千方百计地想进入我国传媒市场,虽然我国目前对国外媒体尚采取非关税壁垒政策拒之门外,但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现实选择考虑,我们必须立足于抓紧时间增强我国媒体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行政保护。由此可见,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必须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原则,抓紧集团化整合进程,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才可能在更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8、妥善解决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
关键词:数字微波技术;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应用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4-0114-01
数字微波技术在通信领域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以微波作为载体传输数字信息的通信技术。在卫星数字通信和光纤数字通信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微波通信已经从长距离通信转入中短距离的接入传输,在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微波摄像设备因其频带宽干扰小,组网灵活便捷,移动迅速的特点,已经被广播电视台多点变换的直播、录播节目广泛应用。
1数字微波技术简析
微波在空气之中的传播特性与光波在空气中的传播特性基本一致,其传播都是按照直线形式进行的,遇到障碍物之后会被阻断,并伴随反射现象的发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数字微波通信的主要方式为视距通信。由于受到地球曲面的影响,微波要想获得长距离的传播,必须经过多次接力传播,也就是信号要在经过多次的中继转发,这种数字通信方式也被称作微波中继传输方式。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之中,需要依靠终端站和中继站进行传播,每隔50km需要设置一个中继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号的质量。正是由于这一特征,促使数字微波技术传输的信号质量较高,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
1.1传输能力强
我们在利用数字微波技术进行信号传递的过程之中,其传输过程需要依靠微波频率进行,微波本身就是指一定波长的波类,在实际的传播环境之中,微波具有较高的频率以及较宽的频段,这就促使微波在传输信号之中可以调节抛物面天线,改变天线口的面积来实现波长的调整,这种方式对于信号传输能力的增强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并且,微波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之中经过中继站的多次调整,其信号不会减弱,可以提高其传输能力,保证信号质量。
1.2传输容量大
数字微波传输方式采用的多路传输,正是由于这种多路传输的特点,决定了在传输的过程之中可以设置多个频点,从而提升了信息的容量。
1.3传输可靠性强
前文已述,数字微波的传输过程之中需要依靠多个中继站,通过接力的方式进行信号的传输,这种信号传输方式可以保证信号传输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信号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高传输能力。
2数字微波传输在广播电视中的具体应用
广播电视制作正向高清发展,很多电视台正逐步在进行高清改造,无线微波高清摄像机已经为电视台所广泛应用,大型活动拍摄,现场跟踪报道等场合越来越地使用了高清制作,将高清无线微波摄像机系统加入到节目制作中,极大地提升了现场直播节目及场地变换多,移动范围大的节目录制质量。无线微波摄像机因其机位设置的灵活,移动方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电视台的欢迎。我台就配备了一套依托新闻直播车,三台无线微波摄像机一台车顶固定机位组成的四讯道直播系统,通过车顶微波进行台内信号传送,目前应用效果很好。为保证无线微波摄像机在一些复杂地形条件有效的传输,在后续应用过程中需要对数字微波传输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并确定数字微波形式的应用形式。
2.1摄像机微波发射形式分析
在后续设计和干预过程中,必须重视发射形式的应用系统供应商(LinkReaearch)的编码方案一直是以高质量、低延时作为产品的特点在后续干预过程中,为了达到(OFDM微波传偷规范中提供更佳的编码效果,需要利用20MHz宽通道的方式提高传偷的有效码率此外在信息后续控制阶段,现有的调制形式对广播电视的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必须及时对技术形式进行分析,确定合理有效的应用方案LMS-T是在充分吸收DVB-T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技术形式,最大的特点是载体比较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载波在后续控制和应用过程中,要优化接收端的形式,实现合理化控制和应用由于现有设计形式对信息形式有一定的要求,为了满足连续性设计的要求,必须不断提升信号传输效果。现常用的Link微波发射端1500的调制方式主要为QPSK和16-QAM,在日常使用情况下,长距离传偷一般采用QPSk的调制方式,短距离高质量传偷采用16-QAM的调制方式。在无遮档无干扰,发射功率同为100mW的情况下,理论上QPSK传偷距离为lkm(如加功率放大器,发射功率达1000mw时传偷可达3km),但传偷质量欠佳,画面细节损耗大;16-QAM传偷距离为400m,传偷质量高。
2.2数字微波传输网络系统
1)通常情况下,我们在使用数字微波进行信号传输时,使用的传输电路一般为SDH电路,其传输干线需要设置一定波长的保护波道,积极采用环路的方式对传输电路进行科学的布置,在布置的过程之中科学的设置节点进行网络连通,从而形成相应的传输网,这种传输网具有相互备份的功能。
2)要科学的设计电路波道,一定要保证设备的波道符合规定。
3)科学设置微波传输的备份系统,一般应该采用无损切换开关,与此同时,注重利用ATPC技术,以此来提升传输网的整体性能。
4)传输系统的管理中心应该设置干线传输电路,并做好传输网管系统的安全备份,以防万一,科学设置各个网管的信息,并要结合实际传输情况进行主业务倒换。
5)可以在微波总站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在对所有电路进行连接时可以借助公用通信网络来完成,并配备相应的通信设各。而且在每一个微波站内都需要配置一路外线电话。
2.3信号系统配置
结合微波站的工作状态进行信号源配置,上节目的微波站需要科学的配置信号源,而针对下节目的微波站则应该设置相应的传输信号,这两种信号站都应该设置相应的备份设备,以防万一。
2.4自动监控系统
上下节目的微波站需要在关键的环节配备故障自动报警系统,对微波信息进行适时的监控,通过这种监控保证微波信号的正常传输。配备的自动监控系统要结合实际的工作要求进行科学的设置,并对相关参数进行适时的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必须进行快速处理。
3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因其自身具有显著的优势,既保证了广播电视信号的良好传输,又保证了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应数字微波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提高,数字微波传输技术必会有更好地推动广播电视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廷堂.数字微波传输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5:192.
[2]王雪梅.数字微波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5,7:15-16.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计算机技术;应用
1广播电视工程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意义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广播电视工程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体来说就是指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所具备的数字功能和控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效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范围会不断扩大。
1.1有利于提高广播电视工程的质量和水平
从某种程度来说,广播电视实际上就是一种将音频和视频信号通过某种渠道传播给用户,在现代的信号传播中,主要是将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转换成模拟信号传输信号的。但是由于传输距离较长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这些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导致节目信号的质量和传播速度降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广大受众的收看体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如何降低甚至是避免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成为阻碍广播电视工程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难题。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该问题,其可以将传输过程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为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和实时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切实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同时也符合广大受众的需求,有利于广播电视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1.2解决了制约广播电视工程发展的最大难题
制约我国广播电视工程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信号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问题,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完美解决了这一困扰,为我国广播电视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为我国广播电视工程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3满足了广大受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自从广播电视工程诞生之日起,满足了广大受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广播电视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例如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更高的节目质量等。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在既提高传播速率又保障传播质量的基础上,也为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及时创新和丰富提供了方法,可以说充分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娱乐享受。
2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
2.1在广播电视工程媒体内容方面的实际应用
由上可知,传统的广播电视工程信号传输主要是通过模拟信号的形式传播的,而由于受传输距离较长、自然天气(如雷电等)等因素的影响,信号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定的损耗或干扰,最终导致广大受众接收到的信号与广播电视传输开始的信号差别较大,会影响内容的实时性和质量,严重阻碍了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换,不仅提高了信号传输的速度,同时还避免了传输过程中的信号损耗,提高了信号的质量以及节目的实时性。
2.2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媒体网络方面的应用
从某种角度来说,传统的电信网基础理论是电路交换,而广播电视网是基于模拟频分单向分配的网络,计算机网则是基于分组交换理论。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网络在信息的自由交换和多媒体的使用方面具有很大程度的限制,而宽带数字平台(如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不仅可以提高信息自由交换的速度,同时还可以简化相关的操作流程,有效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计算机技术具备显著的关联性特点,其可以实现现代互联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的有机结合,进而组合成为一种数字媒体网络(例如芒果TV等),对于广播电视工程来说也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3在广播电视工程的相关操作方面的应用
与传统计算机技术注重运行速度不同,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更加注重优越的存储功能和完善的体系结构,逐渐呈现出全面化和立体化的趋势。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能耗方面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开发和运行的成本。除此之外,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拥有性能更为优越的数据计算、处理和存储技术,极大地满足了广播电视工程对庞大数据的计算、分析和处理需求,有效精简了广播电视工程的相关操作流程,提高了广播电视工程的工作效率和水平。
2.4在广播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方面的应用
对于一个完整的广播电视节目来说需要经过非常多的环节,其中后期制作环节是直接影响广播电视节目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广播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工作绝大多数都是依靠人力完成的,因此导致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以后,在保证节目制作质量合格的基础上,有效减少了人工制作的工作量,使后期制作工作简单且轻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计算机数字非线性技术的应用,这项技术从其本质上来说属于剪辑软件的范畴,其可以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提供一定的剪辑器支撑,不仅处理速度较快,处理后的效果也符合要求和标准,同时还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视频剪辑的成本,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计算机平面技术和3D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中立体特效的制作和形成奠定了技术支撑,为后期制作工作提供了方便,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广播电视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3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广播电视工程后的效果
计算机技术由于具有独有的优势,在我国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手段,同时还切实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同时,计算机技术不但改变了广播电视的传输方式,同时还提高了广播电视的传输效率。
3.1提高了广播电视工程的技术含量
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和普及计算机技术以后,不管是在信号传输、媒体内容方面,还是在媒体网络和相关操作计算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无形之中提高了广播电视工程的技术含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广播电视工程的传播能力。
3.2提高了广播电视工程融合能力
计算机技术具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性,即关联性,通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可以与多项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在提高整体技术能力的同时,切实提高了广播电视工程融合能力,对于丰富广播电视工程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3.3提高了广播电视工程的传输效果和质量
在广播电视工程应用计算机技术以后,其在传输方式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模拟信号传输转变为数字信号传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信号损耗问题,提高了信号传输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了传输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