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研究性课题研究成果范文

高中研究性课题研究成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研究性课题研究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研究性课题研究成果

第1篇:高中研究性课题研究成果范文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07

【原刊页号】45~46.54

【分 类 号】G382

【分 类 名】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

【复印期号】200612

【作 者】刘云

【作者简介】刘云,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 要 题】探究与创新

【正 文】

研究性学习是21世纪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推进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克服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弊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课程式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规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3课时);二是学科渗透式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规定占10%左右)。本文谈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均指的是第二种实施方式,其实施过程一般包括“研读教材——课题设计——课题研究——成果展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由若干个环节组成。其构成见下面的模式框架图(师生活动策略)。

一、研读教材,提出问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读教材阶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读懂教材,实现“三自一提出”(即自读教材、自由质疑、自主归纳,提出有待研究的问题)。如高一思想政治第六课《银行与储蓄者》的教学,便可指导学生自读教材、自由质疑、自主归纳,找出重点、难点、疑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知识结构,并列表比较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债券和股票的异同,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异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异同等;同时,提出若干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银行与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如何?存款储蓄是不是越多越好?居民收入增多了如何投资理财?等等。

二、分析问题,形成课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设计阶段,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如在《银行与储蓄者》一课的学习中,有教师以新闻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是自1996年以来连续8次降息后的第一次上调利率”为背景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下问题:①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利率手段,上调存贷款利率对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②存贷款利率上调之后我们应如何投资理财?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研究,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占有的信息资料、人际关系资源条件等选定有研究价值且自己能完成研究任务的问题,形成《银行存贷款利率上调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家庭投资方案设计》等研究课题。

三、课题研究,形成成果

课题研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性阶段,由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搜集处理信息、成果表述四个环节组成。具体实施过程如前面模式框架图所示。

第一个环节是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生根据课题研究情况,以共同兴趣、乐于合作、特长互补为原则组建课题小组,并推选出小组长。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做好协调工作,提醒学生在自愿组合时,要注意把擅长社交、写作和电脑操作的同学进行合理搭配。

第二个环节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主要是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预测,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强研究的计划性、自觉性和责任感。因为学生在结果预测、活动计划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较薄弱,需要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共同设计研究方案。

第三个环节是学生分工协作,带着问题分头收集信息,研究处理信息资料。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在研究中去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充当咨询者,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方法咨询;充当协调者,协调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充当监督者,督促学生严格执行研究计划,扎实推进研究工作。

第四个环节是汇总资料,形成并表述研究成果。教师要事先与学生商量并确定课题研究最终的成果表述形式。如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课件、光盘、板报、展板、模型等都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述的有效形式。这样,就可使学生在研究前、研究中、研究后始终对研究的主体、内容、方式、过程有清晰明确的了解,便于最终研究成果的形成。

四、成果展评,升华延伸

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展评阶段,由成果展示、综合评价、课后延伸三个环节组成,是学生实现自身研究价值、共享研究成果的过程。

成果展示环节一般在课堂上完成,形式可以是论文答辩、成果报告会、辩论会、小型展览、小品汇报演出以及自编报纸、刊物的展示、交流等等。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各年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交流展示形式。例如,高一年级可举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讨会、《家庭投资理财计划》展览、《市场诚信面面观》小品汇演、《高中生消费观念现状调查》报告会等;高二、高三年级可采取《用发展观点看中国世界年》——2005年辉煌成就报告会、《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情况》汇报会、《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成果展等等。

第2篇:高中研究性课题研究成果范文

一、研究性学习的主旋律――课堂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但教与学是矛盾的统一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改变统一的教学观念,把课堂研究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是时代的呼唤,是新课堂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的要求。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

二、研究性学习的最佳体现――课题研究

2000年起使用的高中数学新教材,新增了“研究性课题”的教学内容,如“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等。课题研究是课堂研究的延伸,课题研究的教学以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和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等研究性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除充分利用教材组织课题研究外,还应增加新的课题研究。无论哪种形式的课题研究都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选定课题。问题的提出可以由学生直接发现,也可以在教师的诱导下发现。对高中而言,课题的确定不宜过大。

2.搜集资料。由学生独立自主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资料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报纸杂志中的,还可以是网上的信息,更可以通过调查实践得来。

3.定向研究。占有一定量的信息后,组织学生针对课题进行研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启发、互动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课题报告。对于个人研究成果或是集体研究成果,首先要写出报告课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成果。

三、 研究性学习的合适载体――数学开放题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挥。高考命题专家敏锐地察觉到开放题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近几年在全国和各地的高考题中连续出现具有开放性的题目。

四、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渗透――社会实践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的到第一手素材,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第3篇:高中研究性课题研究成果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师;学生

近年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灵魂,研究性学习就在高中课改的探索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

一、勤学、探索,练就教师的基本功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千人一面”。即使贯穿一些问题的讨论,也基本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师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不出来,而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应注重转变3个观念:①知识观。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有知识的分类,比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等,要体现知识的多元特性;②课程观。超越单一的认知性的课程观,确立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教学中我体会到,课程不仅仅是知识是经济、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③多元的教学观。教学是建立在师生关系活动基础之上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知识,还在于获得意义,进一步体现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观念沟通的交流活动。

我在教学中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就是意味着激发动机、培养兴趣、引导方法、建立规范、跟踪过程、把握价值、帮助进程、倾听体悟。那么“问题”是教师的指导贯穿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始终的基本要素,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及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发挥学生“主体”,做好“导”师

1.抓源头——课题的申报与论证

“选题”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选题是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最艰难的一项工作,是课题研究在准备阶段最重要的任环节。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讨论,根据选题的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兴趣性原则、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进行选题,召开班级规模的开题论证会,也就是学生就本组所选课题进行简要的说明: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②研究的目的意义是什么;③根据已有的知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改进措施,最后通过审定,该课题作为每个组所立项的研究课题。

2.抓计划——制定课题的申报

凡是立项的课题都要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为研究的实施而定的,研究方案分配分四部分:①课题名称,小组成员,指导老师;②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简要背景说明),课题 目的与意义;③研究方法,活动所需条件;研究步骤,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评价阶段,从时间安排、活动内容、阶段性成果承担者及预期成果形式。通过制定方案,使学生明确“怎样做”的问题,它包括了工作的步骤和程序,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网络查询法”等。

3.抓落实——积极开展研究活动,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第一步,学生根据研究主题,查找相关资料,掌握观察,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等获取资料的方式,选取有价值的信息。有条理、有逻辑整理归纳信息。第二步,设计问卷,围绕想调查的内容设计问题,所提问题要清楚明了,不会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方便被调查者填写,尽量采用选择题。

例:高二年级关于就业的调查问卷

①您认为就业压力集中的年龄是:

A.15-20岁 B.20-25岁 C.25-30岁

②如果是你,你的就业压力是:

A.过分注重文凭 B.性别歧视 C.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③就业时您会考虑:

A.择业的地城 B.职位的高低 C.单位的经济效益

④你的就业观念是:

A.生存 B.择业员 C.创业

⑤如果让你安排职业生活规划那是:

A.长远发展观念 B.求绝对安稳的观念

⑥你就业的渠道是:

A.参加招聘会 B.到用人单位推荐自己

⑦你认为自己创业的特点是:

A.经济实力 B.科学规划 C.勤奋努力

⑧请你写出就业和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第三步,发放、收回试卷,选择乐意接受调查的对象,用礼貌和真诚感动被调查者,指导填写,保证每份问卷的质量。第四步,整理分析数据,这一步重要的是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比较、归纳、推断,一方面考察学生陈述性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考察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运用各方面知识,根据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参考文献资料,使其更具有科学性,更具有理论水平的提升。

4.抓检查——对研究的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一般是在课题研究运动到一半的时候进行,检查的主要内容是前半程研究工作进展情况,有哪些成绩和问题,通过看资料对后半程研究提出指导性建议。

5.抓结果——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程研究的最终产物就是研究成果,研究课题是否完成其水平高低,全看成果。其一,结题报告是研究成果中最集中的代表。其二,课题研究产生的“论文”和“经验总结”,它们是对研究报告的印证和充实。其三,研究课题的幻灯,是对课题的全部展示,用于学生组与组之间交流使用,学生从创新体验,对知识的理解都展现出来,有很好的保留价值。

6.抓评价——树立正确评价观

评价过程是:①自评: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表现,根据自评提纲进行评价,如:哪些训练可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研究中能否全身心投入,对自己承担的工作完成怎样?有哪些方面的收获?自己有哪些变化?②小组评:各组在组长带领下对照评价等级,对每个组员进行评价,并分别打出A、B、C、D等级;③指导教师评:指导教师根据自己在课题研究指导下,权衡课题的份量,各个环节的完成的质量及小组每个同学的表现情况,打出等级;④学校课题组评。课题参考自评、小组评、指导教师的意见,以科学的态度全面评估课题的完成情况。

参考文献:

[1]王舟,浅谈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调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2.

第4篇:高中研究性课题研究成果范文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本土化特点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本土化要求从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出发,教育内容上应体现出地方特色。作为地理教师,要利用本学科优势,针对本地区特点,从乡土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和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旅游等社会环境进行课题研究,还可以适当增加乡土教育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重点探究当地文化、历史、地理、资源、经济特点以及与当地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比如,在某些地区可以探究资源开发、农业生产、山区交通状况、旅游等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研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大胆探索,充分自主、自由地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培养他们将来建设家乡的意识。

二、积极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

在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时,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尽可能从实际出发找出一些源于自然环境、生产技术领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创设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1.结合实际,科学选题。

选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教师提供参考课题和学生自选课题。地理高考大纲中新增设的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可作为选题参考。教师可鼓励学生自选课题,但他们自选的课题必须经教师审批,以保证选题的学科特点。教师在审批学生的选题时必须结合实际,如学校软硬件条件、资料的来源、学生的素质、是否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等。

学生的选题和课题报告、论文写作都需要教师的辅导。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要上好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课。受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学生选题的一个通病就是选题过大,这使得接下来的研究难以具体操作,无法深入展开,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成果的价值。因此,选题要强调贴近当地实际生活,如:外出务工人员创收、农村能源改造、家乡河流的治理、超市经营探讨、城乡道路规划、煤矿资源开发现状、农村秸秆利用调查、城市交通拥挤现状等都是较好的选题。

2.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

以下是根据四川省米易县当地地理环境进行的课题研究案例。

(1)课题: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特色农业生产

第一,学生设计一张“气候与农作物类型调查表”,以小组形式通过查阅资料和到气象局进行气候调查,从气温、积温、降水量等方面了解米易不同地方(海拔差异)的气候特点。

第二,联系课本知识,根据积温不同、降水量的差异将米易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气候带。实际调查出来的内容反映的是三个不同地区的气候,根据海拔高低将其分为:安宁河谷及雅砻江河谷(海拔1400m以下,南亚热带半干旱河谷季风气候)、低山区(海拔1400m~2000m,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中山区(海拔2000m以上,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第三,学生通过获得的气候资料、海拔高度研究分析气候、地形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气候差异使三个地区农作物的类型不同,农作物的熟制不同,同一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不同。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分析其气候成因及气候对农作物的限制因素。

第四,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农业区位,结合本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市场等因素综合分析当地发展立体农业或特色农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结合乡土实际情况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思路。

(2)课题:当地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第一,学生设计了“米易县旅游经济调查问卷表”,以小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从整体上了解米易县旅游资源种类及旅游业现状。

第二,选择具体的旅游景点――国家AA级风景区米易龙潭溶洞,从游客分布、游客量、宣传力度、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旅游价位、游客对米易龙潭溶洞旅游业前景的看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最终发现米易龙潭溶洞旅游景点经济效益并不乐观。

第三,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联系学过的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米易县旅游业现状及其优势与劣势。许多同学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3)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研究

第一,学生通过对米易县矿产及矿山、加工厂现状调查,初步了解到全县主要的矿产资源,利用已学知识简单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地质背景。

第二,通过实地调查,明确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一认识,提出本地还可以开发利用哪些资源。让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

第三,通过对矿山、加工厂现状实地调查,了解矿产资源的开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从环境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土壤环境、农业生产、植物生态的影响)方面来研究,提出保护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发现并提出问题。

最初可以由教师提出若干可行性研究专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逐步发展到学生从自己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设计方案。

问题提出后,要认真分析该问题产生的背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设计方案包括目的、内容、方法、日程、调查对象、成果要求等项目。

3.实施并调整方案,汇总成果。

要依据课题研究的要求,让学生收集有关文章、数据、图片等材料。材料来源有两种形式,一种可通过期刊、网络等途径收集第二手材料;另一种则需要通过实地调查、问卷采访等形式获得第一手材料。

4.成果交流。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主要以作业的形式体现,如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心得体会、图片展示、一场辩论会、一张自制地图等。有些研究成果可以反映给有关部门,为这些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第5篇:高中研究性课题研究成果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 整合 探索与思考

一、 背景分析

(一)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研究学习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完成对研究课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课余时间有限,完成的时间大部分在假期期间,教师定期进行指导,学生大多是个人寻找资料,学生无法实时得到小组内同学研究的进度情况,并且无法达到团队合作的目的,学生的团队意识在研究中也得不到实现,学生集体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不能够真正得到体现,失去了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价值。

(二)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优点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极大地丰富了研究性学习所需的大量资源,并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平台,在研究、学习、团队合作等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并能实现资源共享,对研究的学习成果进行分享、讨论和。

二、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整合的基本目标定位

1.要运用创造性思维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2.要通过信息时代的新型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能力、信息道德等三方面的内容,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知识能力,即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

4.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5.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要培养学生对研究成果的展示及对研究成果的评价。

三、如何开展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一)利用信息技术,扩展资料获取方式

传统的资料搜索方式存在局限性,信息技术很好地扩展了资料的获取方式,但有些资料可能由于时间的流逝,生活中很难搜索到,而信息技术则可以改变上面遇到的问题。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

研究性学习当中,学生自由搜索资料,没有了传统教师的讲授,难免在网络上搜索资料时遇到问题,学生这个时候可以互相教学,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解答自己遇到的问题,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变换了教学方法,对学生今后自我学习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习成果的分享

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是将学习成果进行分享。让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及时了解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自己在第一时间也及时了解到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这是研究性学习进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通过信息技术知识中的网络知识,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上传到网络上,让各个成员了解小组学习情况,自己也能够将个人的资料研究成果展现给大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成果的分享,培养一种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四)研究过程中的学习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研究性学习注重研究,学生在课下进行研究性学习资料收集工作的同时,更要注意资料的整理工作,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并从中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判断,选择出和小组研究课题相关的素材,对资料进行辨别,然后上传到小组的空间当中,小组内进行资料的进一步探讨研究。

(五)在课程整合中的价值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从另一个方面看,将信息技术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各门研究性学习当中,各门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扩展了学习的方式方法,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交流,团队的学习意识逐渐增强,信息技术水平在研究性学习当中也得到了更好地提高。

四、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整合中的几个注意点

1.选题要科学,要选择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关的问题。

2.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在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个人所感兴趣的内容及本人个性特长,确定自己的课题类型。课题一经确立,必须制定详尽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着手具体研究活动的框架,不同类型的课题还需采取不同形式的研究方法。

3.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从知识、心理、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充分备课,选择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研究课题,帮助和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使学生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会方法,还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增强自信。

4.发挥学生的优势。科学分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评估、组织和分析相关信息,通过主动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6篇:高中研究性课题研究成果范文

目前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并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所以它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常要经历:学会选择课题、学会查阅书籍、报刊;能观看录像、幻灯等音像资料;掌握与他人交流、调查等技能;它学习的场所也不仅仅是课堂、还有图书馆、因特网以及有历史遗迹的城市或农村。它以完全不同的知识形态、学习方式和学习场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谓困难重重。

1.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困惑

1.1 教育理念认识偏差。研究型课程从理念认识到具体开发,学校管理层应该形成共识。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应当群策群力、应当设立具有权威性和协调能力的专门"研究型课程工作指导小组"或者"研究性学习教研组"。然而从目前现状来看,许多学校注重形式多于内容、注重表象多于实质,对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开设的意义往往认识不到位。据有关学校调查表明已经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特点、目的与意义的老师不到50%,愿意担任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指导教师的也不过20%。由于学校管理层在理念认识上的偏差,很大程度阻碍了学校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

1.2 课时设置不够合理。高考升学的压力对各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带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在执行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过程中作了许多变通。根据对我县几所普通高中历史老师问卷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学校研究性学习课时设置每周为1~2课时;有的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还只体现在课程表上,没有确实贯彻执行;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统一安排课时,研究性学习完全由学生自行组织安排,缺乏必要的指导与监督。所以许多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普遍感到不知从何下手、时间不足或无法深入展开,弄虚作假必然对研究性学习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更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3 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研究性学习需要学校、社会提供充足的硬件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网络教室、实验室、体育场馆等,这些设施应当每天定时向学生开放,以满足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正常需要。然而目前不少学校硬件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尤其在郊区或农村。由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到位,或者学校现有的设施、设备、场所没有定期向学生开放,严重制约学生开展课题的研究。

1.4 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直接参与者,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性是课程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学生对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降低,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学习内容的垄断者变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然而当前仍然有相当多的教师思想准备不足,未能及时转变角色,不能很好地适应研究性学习指导。

1.5 高考、会考与升学的压力。高考是学校、家长、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与前途。由于研究性学生成绩不列入高考,且要占用较多时间,面对平时较重的课业负担,教师和学生都会担心课题研究会影响学习、影响高考,因而没有也无法真正全身心投入。那些要参加会考的学校,更是普遍感到时间的不足,真正留给学生可支配的时间十分有限。这便成为制约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瓶颈。

2.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之对策

2.1 学校的各项准备。首先学校要建立专门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日常工作机构,集中各方面的力量统筹规划,具体落实。领导机构的主要工作是拟订本校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方案,提出本校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计划。同时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还要负责协调课程实施带来的问题与矛盾,统一规划各科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教研室负责理论研究、收集课题资料,教务处负责课时安排,总务处负责提供后勤设施、设备的保证。

其次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了,除了国家要加大教育设施投入,学校还应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才等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添置更多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杂志、书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课程实施期间,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网络教育、体育场馆必须全部向学生开放,满足学生课题研究的需要。

2.2 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的准备与指导。

2.2.1 教师要全程参与课程的开发。研究型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是学校的全体教师。课程实施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执行程度。在课程实施前,必须使广大教师对研究型课程有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并让教师全程参与课程的开发。此外,学校管理者必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到研究性学习开展比较好的上海、江浙地区去参观、学习、考察,去亲身体验、感受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投身到课改中,学校管理者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还应加强地老师的指导和评价,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最终教师要学会开发新课程,这对教师素养和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2.2.2 教师要自觉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不要好为人师,不要包办代替,不要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教育手段,而要尽量通过正确的导向和适当的提示、纠偏,帮助学生改进研究方法,提高实践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课题活动时间内,得到更大的收获。并使学生在实践中克服错误和困难,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调查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能力,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第7篇:高中研究性课题研究成果范文

研究性学习突出了教师在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一物理中,摩擦力知识是重、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摩擦力知识,可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研究课题,自主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反思和理解知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性学习在摩擦力教学中的引入

摩擦力知识,虽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摩擦力现象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十分常见。所以,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摩擦力知识,需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产生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而,在教学实际中,我利用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分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二、研究性学习突破摩擦力教学难点的方法分析

对于摩擦力学习,可以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化理论性内容为实践性研究。(1)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摩擦力产生的第三个条件,即“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对此,通过生活中的实践体验才能理解得更深,而研究性学习恰好能将学生的实践体验纳入课题研究中来,由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总结,从而更容易理解此难点。(2)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让学生研究“摩擦力的利和弊”时,学生可以搜集相关资料,通过研究生活中的现象,分析摩擦力的好处,并理解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3)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用F=μFN来计算摩擦力,并理解动摩擦因数μ只与接触面材料的粗糙程度有关。可以通过对刹车问题的研究,让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还可以通过网络借鉴别人更严谨的研究和分析,深刻理解摩擦力的计算。

三、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摩擦力教学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学习方式,有较严谨的实施过程,针对摩擦力教学的步骤如下。(1)课题准备阶段。教师首先根据摩擦力教学的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课题为“生活中的摩擦力”。然后根据内容的重、难点确定四个子课题,分别为:1)“摩擦力理论分析”,主要分析摩擦力相关理论的发展与历程;2)“生活中摩擦力的利弊”,主要分析摩擦力的利弊,理解摩擦力既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3)“汽车刹车问题分析”,通过实验研究,理解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4)“高中常见摩擦力的题型分析”,包括收集题目,分析问题,将知识类别化,形成系统。(2)成立研究小组,确定课题。根据学生的情况,按照每小组6人~8人的规模,成立8个小组。小组成员要考虑其学习成绩、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及文笔等因素,尽可能让小组整体能力全面。四个子课题,分别由各小组根据成员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子课题。最后,老师协调每两个小组各自独立研究一个课题。这样,既兼顾了学生兴趣,又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和最后评价的可比性。(3)撰写开题报告,组织开题论证会。各组按照自己的课题收集材料,并进行分析,撰写开题报告。教师组织各班优秀学生,协调物理教师成立开题评审小组,评审小组由4名学生、2名教师组成。制定评审要求,组织开题论证,对学生课题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指导,并反馈给小组进行修改。(4)小组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实施中,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并分析。其中第一、二、四个课题理论性较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5)成果展示交流及评价。各小组将自己的成果进行整理,做成展示课件,并在评价会上进行展示。同时,评价小组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标准,对各组的成果进行评价。

四、结果及分析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课题,所以研究得非常认真,研究成果也很显著。(1)研究“摩擦力理论分析”课题的两个小组,分别获取了摩擦力理论的发展历程,都找到了摩擦力产生的学说――凹凸啮合说和粘附说,并介绍了摩擦力的电磁相互作用。其中一个小组还分析了固体摩擦、液体摩擦、混合摩擦等情况。(2)研究“生活中摩擦力的利弊”课题的两个小组,通过上网等途径查阅资料,总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利与弊,并对生活中涉及摩擦力安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3)研究“汽车刹车问题分析”课题的两个小组,相互协作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了车重与刹车距离的定量关系,还利用网络收集了相关资料,总结了刹车距离的影响因素,对司机提出了建议。(4)研究“高中常见摩擦力的题型分析”的两个小组,通过上网查阅材料和请教老师等方法,收集了众多题目,并将题目归类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平面上的摩擦力、斜面上的摩擦力等。除此,还对摩擦力知识进行了总结,形成了知识系统。

第8篇:高中研究性课题研究成果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教学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型学习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课程。本文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把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一种新的探索。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研究型学习课程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在选择和设计研究型学习课程内容时要在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探索发展、共同完成。

1.学习内容的综合交叉性和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不仅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有一系列社会生活。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把综合开放性延伸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现行教材提供的大量素材,加以发掘改造。

2.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探求正确结论。同时,研究性学习课程重视知识技能的实践。教师依照教学内容设计出问题,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密切关系和挑战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研究型学习课程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学生要在研究型学习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实践中的实施

研究型学习课程的实施一般要经历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交流研究成果等程序。

首先,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使学生在新知与旧知之间发现“不协调”,形成认知冲突,诱发其探究动机。同时,选择课题本身也有助于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确立课题的时候,要提供一些问题选择指南,指导学生从教材知识的拓展延伸中、数学应用中、跨学科选择中确立研究课题。为保证研究型学习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要教会学生制订研究方案,其中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小组人员、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预期的研究结果等内容。制订的研究方案可以根据课题的具体内容而开展。在确定研究课题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成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型学习课程的教学过程。当学生完成活动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研究成果,对学生的研究成果、汇报交流情况作必要的点评,突出激励性评价,同时鼓励学生在小组间进行互评。

三、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如讲“黄金分割”时,介绍了华罗庚教授的“优选法”以及“优选法”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中实现最优化目标的巨大作用,并介绍它在建筑、艺术、语言、生物等方面的奇巧应用,使学生惊叹数学无所不在、神通广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感到应尽快掌握这一知识。

实践证明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2.数学开放题与数学研究性学习。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第9篇:高中研究性课题研究成果范文

江西萍乡业矿业集团第一中学 郭小明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以某一主题为中心,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学生开展研究时涉及的合作对象多元化,包括学生、教师、校外专家、家长等。研究资源则来自学校、社会公共资源、社会机构和家庭等。教学时间相对较长,教学空间相对广泛。上述诸多因素是研究性学习所必需的,也是形成研究性学习难度大的主要原因。

教学实践表明,影响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关键因素是:学生与合作对象及教学资源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通畅、及时和有效。网络是实现高效的信息交流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

一、收集与主题有关的网络信息资源

以主题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研究课题是相同背景和范围下的不同问题,涉及的对象和资源有共同点。

例如在主题为《化学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研究性学习课案设计中,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包括:1.利用门户网站搜索关键词,如化学污染、环境保护等,确定含所需内容的主要网站的网址及网页的路径,对不同网站网页内容的特点进行比较,建立主题研究网络资源档案和指导专家的(网络)联系档案。2.通过政府网站,确定与主题相关的机构及主要的社会资源。通过上述途径,就可以确定支持此研究主题的主要网站有:中国环境和发展信息检索、中国环境保护网、环境生活网、绿色北京、环保青年网站、萍乡市环境信息中心。

主题研究内容的网络信息资源收集是教师为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必做的准备。一方面,在浩瀚的网络信息中寻找所需的课题资料,无论是时间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不允许学生通过网络漫游方式去实现。帮助学生明确网络信息搜索的目标,能够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资料查询的效率,尽快地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另一方面,事先聘请部分校外网络专家,保证学生及时获得专家指导。再一方面,积累主题知识教学的材料,提高老师对主题知识的认识。因此,围绕主题研究内容收集网络资源信息,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

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题认识

以主题为中心、学生自选研究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有利干学生全体参与、个性体现,促进学生研究活动从外部的形式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主认识。主题认识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对研究主题的内容进行初步认识,启发学生将主题内容与生活实际现象相联系,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研究主题的活动,是研究性学习中明确研究主题的重要步骤。采用多媒体与网络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主题讲座是主题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仍以“环境保护”为例。

1.利用网站资源介绍主题内容和背景。通过浏览网页中的环境污染和保护等信息,让学生深刻地认识环境污染的广泛性和严重性,促进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掌握与主题内容有关的一些常识性知识。

2.介绍“中国环境与发展信息检索”网站信息及相关网站的信息检索方法,提高学生网络信息搜索的技能,了解图书馆等机构网站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3.介绍本地区环境咨询部门网站及专家的联系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保护措施。

4.提出参考研究课题方向和课题。介绍网络资源档案和指导专家档案。

主题认识的效果对学生研究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和帮助。与主题研究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知识介绍,使学生认识了主题研究的意义,并学习了相关知识及主题研究方向的发展状况。激发学生“质疑”,提出问题,确定自己的课题,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三、建立网络信息交流渠道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课题研究是在与活动对象、研究资源等的信息交流中进行和实现的。信息的交流是给予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互动过程。研究课题的方案论证及资料的获取、实践收获等应该及时地传递给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以便讨论,开展研究性活动。

因特网信息高速传递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利用网页和电子邮件方式,可进行信息的高效传递。学生的课题研究依托校园网站或建立课题研究的专用电子信箱,定时与导师交流、咨询问题、展示阶段性成果,接受辅导、评价和帮助,实现信息交流的互动性。交流网站主要有:环保青年网站、环境与健康问答,地区环境信息中心。

四、发挥网络技术优势,促进研究性学习

学生研究性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是学生主动认识问题的过程。网络信息交流具有传递信息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且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局限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能有效地促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1.建立校园研究性学习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要立足学校,加强与校外的联系,通过校园网站进行信息交流,实现开放教学的互动性。校园网站可设置研究性学习社区,每个研究课题有其主页空间。主页中有课题方案、研究计划、调查计划和报告、实验计划和报告、研究论文及成果等栏目,以便及时上传。研究活动阶段材料的公开,有利于网上课题研究讨论,克服交流的障碍,使研究活动顺利进行。研究课题材料的电子化传递、贮存是经济高效的方式,适应学生课题研究中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展示不同阶段的课题内容及成果的需要。

依托校园网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重视网络管理与学生指导相结合,课题网络空间信息分对内公开和对外公开两级。对内公开的对象是指导教师和课题组成员,可进入查看,但不能随意删去;对外公开是将内容上传到主页,供校内外人员观看,参与讨论或评价。网络管理要防止不良信息的入侵,干扰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

2.培养学生的网络沟通和处理能力应与学生的人际沟通与合作品质的发展同步进行。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学生研究课题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网络空间是虚拟的,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学生养成人际沟通与合作的优良品德。在网络信息交流中,应要求学生的网络身份要真实,联系名称可用“代号”,信息交流中尊重对方、讲究礼貌、分享合作成果。学生的课题成果中,要求注明网络信息资料的来源及网络交流的内容和对象。

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课题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乐趣,通过交流、合作和创新,使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合作,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精神。

3.网络信息交流是研究性学习中重要的交流渠道。应将其与面对面交流及电话、信函交流形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学会利用多种交流渠道获取信息。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指导专家与学生之间的讨论、阶段性成果汇报讲演、实地参观、调查访问、进行实验等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转为电子信息形式贮存,既展示了学生研究成果,又可以使其成为共享资源进行交流。同时,强化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能满足研究性学习对高效信息交流的要求,同时,也能实现校外优势资源与校内资源互补,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

参考资料:

1.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