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项目工作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整治对象:常、松等28家养殖场。
二、整治时限:年10月25日前全面关闭28家养殖场。
三、整治方式:资金补助和相结合。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整治工作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决定成立水库一级保护区养殖场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有关具体工作。领导小组由区环保局领导任组长,镇镇长、区府办副主任任副组长,区国土资源分局、公安分局、农业局、水务局、经贸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具体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五、职责分工:
区环保局:负责牵头水库一级保护区养殖场整治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和补偿方案,组织对拒不搬迁的养殖场进行。
镇:配合区环保局对28家养殖场进行摸底调查,下发搬迁通知书,负责做好养殖户的思想工作,对猪舍面积进行丈量、评估,确认养殖户猪舍面积、养殖数量等,根据补助标准对各养殖户进行补助。
区国土资源分局:协助做好猪舍面积丈量、评估工作。
区公安分局:负责阶段安全保卫工作。
区农业局:协助养殖场搬迁关闭工作,指导各养殖户发展生态农业。
区水务局:协助养殖场搬迁关闭工作。
区经贸局:协助养殖场搬迁关闭工作。
六、工作程序
1、摸底调查。8月30日前由区环保局和镇联合对28家养殖场进行摸底调查,初步摸清各养殖户猪舍面积、养殖规模等数据。
2、制定补助标准。根据初步调查数据,28家养殖场猪舍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母猪30头,菜猪550多头。补助方案为:根据猪舍新旧、所用材料等情况,分别按每平方米50元和70元两档进行补助,养殖户在规定期限内自行拆除的给予每平方米60元奖励,初步测算需补助资金40万元。
3、下发关闭通知书。10月15日,由区环保局和镇联合下发关闭通知书,告知各养殖户关闭时限、补助标准及逾期不关闭的法律后果等事项,要求各养殖户在10月25日前自行关闭,将养殖的猪全部处理,猪舍拆除。
4、确认猪舍面积、养殖规模。区环保局、镇组织对各养殖户的猪舍面积进行丈量、评估,统计养殖数量并由养殖户签字确认,此项工作可与下发关闭通知书同时进行。
5、。10月25日后,区环保局牵头组织镇、区国土资源分局、公安分局、农业局、水务局和经贸局执法人员,对拒不接受补助的养殖户进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抓住全省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试点县(市)的机遇,向改革要动力,进一步加强全市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整合现有农业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探索和推进我市农业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二、目标任务
整合乡镇现有林业站、水利站、农技服务中心、农机服务中心、畜牧服务中心,组建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乡镇管理为主、部门业务指导的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所需人员经费及办公业务经费由市财政按核定的标准预算到乡镇,乡镇拨付到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全市核定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编制110名,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主任按副科级干部选配,编制内中心人员的职称由相关市直部门评定、乡镇聘用,工龄连续计算。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在全市范围内可适当交流。
新成立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加挂原林业站、水利站、农技服务中心、农机服务中心、畜牧服务中心牌子,内设林业、水利、农技、农机、畜牧办公室,负责对上的业务对接、项目争取和对下的技术服务,形成设立一个中心、统一加强管理、人员相对固定、工作相对独立、开展综合服务的格局。通过组建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进一步解决农业公共服务后继乏人、农业公共服务不到位、农安执法人员不具备身份、“以钱养事”人员退休后工资差距大等突出问题。
三、方法步骤
1.将现有10个乡镇(处)林业站的人员编制、职能划入各乡镇(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统一管理。鉴于全市林业系统混岗问题突出,在这次组建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时,林业系统暂时按现有模式运行。
2.将现有10个乡镇(处)水利站的人员编制、职能划入各乡镇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核编19个,实有18人)统一管理。
3.将现有从事农技服务的44人、农机服务的18人等在职的66名(含文化中心4人)“以钱养事”人员通过统一考试考核,优先招录纳入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统一编制管理,办理进编手续。在一年内即将退休的人员,可参照事业单位标准提前办理退休手续。
4.将现有从事畜牧服务的10人、水利服务的14人、林业服务的20人等44名“以钱养事”人员继续保留为“以钱养事”身份,纳入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统一管理。
5.将现有各站、中心资产,由各乡镇(处)根据实际调整处理,现有4个农机服务中心资产,由市财政验资后,按属地原则划归乡镇使用。
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组建,要求2013年9月底完成,10月份确保正常运行,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政策,制定工作方案(2013年9月2日-10日)
1.加强政策宣传。各乡镇(处)、市直相关部门要深刻认识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组建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重要意义,弄清有关政策,以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做好相关人员宣传解释工作,形成人人参与改革、个个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2.制定工作方案。市委编办要制定好编制工作方案,将人员编制确定到乡镇,将职能职责确定到中心;市人社局要制定好招录考试工作方案;市委组织部要做好人员招录考核工作方案;市综改办要制定好经费预算方案;其他相关部门要制定好服务中心人员合理搭配分配方案,确保定编前先定岗。
第二阶段:核编核岗,明确中心职责(2013年9月11日-20日)
1.核定乡镇编制。市委编办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将全市110名编制核定到各乡镇(处)。市综改办根据各乡镇(处)核定的事业编制数和核岗的“以钱养事”人数,将经费预算到乡镇,从2013年10月开始执行。
2.明确中心职责。市委农办、市委编办根据市直相关部门提供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职能建议,综合各乡镇(处)的意见,由市委编办行文明确到各个中心。
第三阶段:考试考核,确定中心人员(2013年9月21日-30日)
由市人社局负责,对现有农技服务中心44人、农机服务中心18人包括文化服务中心4人做好招录考试工作;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做好招录考核工作;各乡镇(处)和市直相关部门全力做好配合,确保9月底以前人员全部到岗到位。
第四阶段:建章立制,确保正常运转(2013年10月上旬)
按照“乡镇管理为主、部门业务指导”的原则,各乡镇(处)要安排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并将职责明确到人;市直相关部门要指导各个乡镇服务中心建立业务工作制度;市委农办要建立考核制度,形成中心考核到人、乡镇(处)考核到中心、市委农办组织农口部门业务考核到乡镇(处)的考核机制。
四、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这次改革顺利进行,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顺利组建,市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副市长陈红林、市长助理任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分管负责人、市委农办、市委编办、市综改办、市文化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农机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乡镇(处)也要成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一、认真搞好基本农田保护,切实抓好农业环境管理。保护基本农田是国策,农业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抱着对社会、对子孙负责的态度,我们依法依规进行保护和管理
1、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全民意识
针对我县基本农田逐年减少,农业环境逐渐恶化的现状,我们利用标语、培训等多种方式,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树立社会全员参与的基本农田保护和农业环境保护的意识。
2、认真调查研究
对群众反映较多、较集中的问题,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茶恩青坪国土整理项目耕作层被破坏,经实地调查,我们写出“国土整理应重视耕地质量”一文,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根据文中所制定的改造方案进行整治好。河口三联整理区渗水漏肥问题,在调查后也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方案。
3、积极参与规划修编
今年是基本农田中长期规划修编年,我们积极配合国土部门工作,同时收集过去未收集到的耕地利用现状图和耕地利用规划图。
4、搞好生态农业建设试点
从农业投入品着手,设定柳桥村为生态农业建设试点村,该村全面推广复混肥。
二、搞好肥料生产管理,维护肥料市场秩序
肥料市场的纯净,是农业生产安全的基本保证,所以我们重点抓源头—肥料生产管理,协作执法大队搞好肥料市场管理。
1、抓肥料生产管理
对我县境内有规模的3家肥料生产企业,一是督促办理各种法定手续;二是不定期检查生产记录,促使各企业规划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2、公布肥料信息
春播期间,经肥料生产企业调查和肥料市场调查,发放了一期肥料信息。
三、积极推广土肥新技术
1、开展技术培训
上半年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对全县232个重点村开设培训班,培训村、组干部3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万份。
2、设立土肥试验
早稻在泉塘子农技站设立不同肥料对比和不同施肥量试验两个。
四、实施好两个项目
(一)标准粮田建设项目
本项目去年已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和主要工作,今年重点抓好工程扫尾、验收、资料收集整理等。
1、工程扫尾
田间工程扫尾工作4个标段都在2月份完成,土化室建设经请教多方专家,设计方案,目前正在加紧施工。
2、验收
经市水利质监站主持,邀请县各有关单位对项目进行验收全部合格,其中c2、c3标段被评为优良工程。
3、工程结算
田间工程结算书全部进行了初审,目前已送县财政局内审。
4、资料整理
4个标段资料全部搜集齐全,基本整理完善好,只差工程验收书盖章手续。
(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该项目3月份申报,被农业部、省农业厅立项后,按照要求、重点做好了如下工作
1、抓好早稻测土配方施肥
早稻实施测土配方施肥30.2万亩,使用配方肥2.1万吨,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1.05万份,设立示范片22个,连片面积8.72万亩,培训技术骨干44人,培训农民近3万人,发放技术资料4万多份。:
2、工作人员培训
一是选送4人参加省农科院化验员培训;二是派出3人参加省农业厅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管理培训;三是对乡镇土肥专干培训,聘请市有关单位专家培训22个乡镇土肥专干,结合乡镇土肥专干的培训,编写、印发规范性技术资料8篇。
3、宣传发动
6月2日,县人民政府召集各乡镇的乡镇长、主管乡镇长、农技站长、土肥专干,对测土配方施肥进行专题研究。各乡镇在县工作会议后,分别召开了宣传会议。全县出动宣传车22台次,书写宣传横幅22条,永久性标语200多条。
以“项目带动”为主线,增加农业投资规模,优化项目建设环境,主攻重大项目建设,加大重大项目引进力度,进一步发挥好重点项目和投资对农业经济的支撑及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二、攻坚目标
通过攻坚活动,解决项目推进和引进中的薄弱问题,确保项目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
三、攻坚任务
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8个,完成总投资11966.9万元。
(一)落地项目
项目数量15个,投资8871.9万元,包括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良种补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县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县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县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法开署农村沼气项目、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农村沼气县级物业管理站建设项目、沼气服务网点建设项目、沼气集中供气项目、水稻高产创建创建、现代农业(中药材)产业基地强县创建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等。
(二)已申报、待批准后实施项目
项目数量3个,投资3095万元,包括新增农资综合补贴项目、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奖励资金项目、产油大县项目。
四、攻坚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项目推进工作由局党组书记、局长负总责,每个班子成员分工联系重点项目,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工作方案,将项目建设任务层层分解到责任部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工作方案明细化
我们将所有工作实行横向以项目化管理、纵向以进度化管理。横向以工作目标揽总,纵向以每项工作的开工启动、督促检查、竣工验收等推进环节为序,以时间量化进度,确保工作重点突出。全局上下,围绕重点工作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实施。
(三)工作落实效率化
坚持“三定”、“三包”和“四个一”。“三定”即:定目标、定时限、定任务;“四包”即:包项目形象进度、包协调解决问题、包项目优质建设;“四个一”即:一个项目、一位领导牵头、一个部门负责、一套推进措施,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推进服务。
将各个项目实施中的重点工作逐项细化,明确工作内容,设置工作进度,落实责任主体。所有工作的落实情况,将由新成立的农业局目标督查办公室予以督查,通过督促进度、检查质量,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达到增强效果的目的。
(四)工作基础保障化
实施“项目攻坚”,没有制度保障不行。除了为项目推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积极争取县财政落实配套建设资金外,还把作风转变作为推进工作的基础,积极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深入村社、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五)工作推进时效化
一是增强工作效果,充分发挥信息导向作用,及时通报项目进展情况,表彰先进,对因推进措施不力,造成项目进度迟缓、质量不高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予以警戒和批评。
二是短期效益与常态、长期效益相结合。在安排和推进项目时,既注重解决亟需建设的项目,又着重考虑基础的、长效的项目建设,以支撑未来农业的持续发展。
(六)完善项目推进制度
一是项目例会制度。按照项目进度安排,及时召开全局项目推进工作例会,听取项目情况汇报,安排部署工作任务。二是重大问题会办制。对项目建设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由我或分管领导召集相关部门采取现场办公或会议研究等形式,制定解决具体方案,指定相关部门和负责人限时办结。三是项目督查制度。目标督查办公室定期深入项目建设一线,按照进度要求和完成时限进行全程跟踪督查督导。对完不成推进目标任务的推进部门和建设单位定期通报。四是绩效考核制度。把督查考核结果与年度综合考核挂钩,作为年度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一、黑龙江省涉农资金投入基本情况
近年来,中央、省和市县各级政府不断完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持续加大对“三农”工作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一)涉农资金投入增长快、占比高。据统计,2010―2012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涉农专项资金1645.2亿元(中央1395.3亿元,省级249.9亿元)。涉农资金投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2.7%,高于同期全省公共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11个百分点。2010年,涉农资金投入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为17.2%,2012年已提升到20.7%。
(二)支持范围广泛。近年来,各级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理念和制度机制不断创新完善,逐步由过去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向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更加广泛。以2012年涉农资金为例,中央和省共投入135项专项资金,在农业生产、政策补贴、财力补偿、流通加工、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城乡一体化建设等7个方面对“三农”工作予以支持。
(三)使用管理情况。按资金支持方式分类,主要有直接补贴、专项转移支付、政策支持三种方式。直接补贴方式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以及汽车(家电)下乡等补贴类资金;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生态、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专项资金;政策支持方式主要包括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退耕还林等专项资金。按资金管理模式分类,主要有两种模式: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分配的资金,主要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等专项资金;相关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管理分配的资金。按资金投入方式分类。主要包括直接补助、“以奖代补”、“以奖”、“先建后补”、“民办公助”、财政担保、贷款贴息等多元化投入方式。
二、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总量仍然不足。黑龙江省是转移支付大省,自身财力有限。近年来,尽管该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把各种资源要素重点向“三农”领域配置,不断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力度,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然还有较大差距。虽然中央财政近年来加大了对黑龙江省涉农资金的投入力度,但总量仍然不足,与黑龙江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还不相匹配。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达到1152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11791亿斤的9.8%。中央财政当年用于涉农方面的投入达到12287亿元,其中安排黑龙江省565.9亿元,仅占中央财政涉农投入总量的4.6%。同时,由于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县市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各市县对“三农”的投入十分有限。全省除哈尔滨、大庆和十强县等少数市县外,其他市县基本无力投入。
(二)资金投入尚未形成合力。按照分类统计,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共有7大类135项,分属近20个政府部门管理,资金投入呈现点多面广、交叉重复和分配零散的特征。表面看照顾了各个方面的需求,实际上由于没有形成合力,很多涉农项目都投入不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相关部门对各项涉农政策的具体理解、执行落实和资金使用要求存在差异甚至抵触,政策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衔接,导致各涉农项目之间难以有机融合,制约了涉农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作用的发挥。
(三)项目安排过于分散。按照现行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由于各项涉农项目缺少统一的总体规划,资金管理部门只能根据自身职能和建设需求,确定本级分管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支持重点,市县难以根据当地实际发展需求去选择合适项目,其结果导致各涉农项目各自为战,缺乏关联机制,不能与各项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加之部分单位还存在重项目争取轻项目管理现象,造成涉农项目重复申报、多头管理、交叉安排、分散实施,导致涉农项目难以发挥应有效益。
(四)政策支持存在缺位。虽然国家现行的涉农政策已经覆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但由于黑龙江省各地资源禀赋、主导产业不同,特别是按照“两大平原”总体方案确定的10个方面38项建设任务要求相比,国家的现行政策还不能满足全面推进落实“两大平原”各项改革试验任务的需求。比如在黑土保护和治理、创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深松整地、农业产业化、良种研发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存在政策“空白”。
三、整合涉农资金的初步思路
鉴于黑龙江省涉农资金使用管理现状,迫切需要以整合资金为抓手,创新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进一步突破部门条框、专项规划以及资金管理办法限制,建立健全有利于资金整合工作开展的组织机构、总体规划、工作机制以及政策支撑体系,从而保障“两大平原”改革试验各项任务顺利开展。
(一)总体思路。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为统领,按照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创新机制、集中投入。着力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机制,创新涉农资金投入方式,完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体系。搞好整合资金与各类专项建设规划有效衔接,实现涉农资金“投入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目标,保障“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各项任务顺利开展,为在全国率先实现涉农资金有效整合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二)整合原则。一是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建立各级涉农资金整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组织领导,结合部门职能分工,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相互协调、全面推进的工作局面。二是分类施策、稳步推进。对现有的各类涉农资金进行全面清理统计,并结合资金性质和特点,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对不能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仍按原政策规定和渠道下达;对能够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整合统筹下达,并允许在同类别资金之间适当调剂。三是突出重点、统筹使用。以“两大平原”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为统领,分别制订详细具体的专项实施方案,并与现有的各类专项建设规划进行衔接,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统筹安排,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发挥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完善机制、封闭运行。对于纳入整合范围的涉农资金,进一步完善整合后的资金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确保整合后的各项资金封闭运行和集中规范使用。
(三)整合范围。
按照“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试验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为了统一政策、便于操作,除了对“两大平原”覆盖的51个县(市、区)涉农资金进行整合外,将全省其他县(市、区)也一并纳入整合范围。资金整合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2013年至2015年;第二阶段,从2016年至2020年。
整合工作要将目前中央、省和市县级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进行梳理,对其中现代农业发展类、农村社会事业类和扶贫开发类3方面专项资金进行整合。一是现代农业发展类。主要包括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保护、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节水增粮行动、重大水利工程、大型灌区改造、测土配方施肥、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畜牧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森林生态培育与保护、农村环保等方面专项资金。二是农村社会事业类。主要包括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补助资金、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建设、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和危房改造、以工代赈、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等方面专项资金。三是扶贫开发类。主要包括财政扶贫专项和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等专项资金。
四、有关建议
涉农资金项目多头管理、分散投入的现状已经形成固化的部门利益,而整合资金势必触及部门利益。因此,在现行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体制下推进资金整合,必须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来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省级层面成立由省领导为组长,各有关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各涉农部门为办公室成员单位,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县(市、区)也相应成立各级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组织领导。
(二)完善工作机制。建议建立省级层面涉农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资金整合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在资金整合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障资金整合工作顺利实施。
(三)明确职责任务。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确定整合资金使用方向,下达年度具体工作方案编制指导性意见,审批各市县年度具体工作方案;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两大平原”改革试验资金整合总体方案以及整合后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并加强涉农资金使用日常监管。其他成员单位按照领导小组批复的市县具体工作方案,对本部门负责的实施项目进行检查指导,推进项目落实。
(四)强化资金监管。按照国务院和财政部有关要求,坚持推进整合与加强管理并重,对涉及资金整合的各专项规划、资金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调整,制定涉农资金整合后的相关监督管理办法,确保整合后的涉农资金封闭运行,安全规范使用。
一、工作成效
据统计,活动月期间,全县各招商小分队外出开展招商活动85次,洽谈项目126个,达成投资协议79个,协议金额47亿元。8月份签约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有: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白云仙风电开发项目,总投资10亿元,总装机容量100mw;国电电力珠海分公司投资的西边山风电开发项目,总投资10亿元,总装机容量100mw;广东伟兴针织有限公司投资的县三兴纺织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年产值1.2亿元,可安排就业岗位人;总投资8000万元的鸿发矿业钼铁冶炼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的金丰禽业项目;总投资3980万元的进益矿业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的兴汝食品加工项目;总投资2300万元的松西休闲山庄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的凉滩旅游开发项目等。
二、工作措施
一是周密部署,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收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郴州市集中招商引资活动月工作方案>的通知》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讨论招商引资活动月活动的开展,在明确了活动的意义目的、活动内容、活动步骤、活动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工作方案,下发了《关于印发<县招商引资活动月工作方案>的通知》(汝办发电[]47号),方案提出了我县招商引资活动月的工作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湖南省赋予郴州先行先试政策契机,充分发挥各产业招商小分队、各乡镇和县直招商引资责任单位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中一个月时间,集中全县力量,以跟踪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在谈项目、未履约的签约项目落地开工为目标,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引进产业集群为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营造全县、全民、全力搞招商、抓项目、促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方案对各单位和小分队的工作责任、任务进行了细化、量化。
二是广泛动员,积极营造活动气氛。8月6日,为调动全县上下外出招商洽谈项目的积极性,县政府召开了招商活动月动员大会暨全县上半年招商引资工作会议,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各产业招商小分队队长、成员,各乡镇和县直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县委副书记、县长廖桂生作了重要讲话,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胡好民宣读了《县集中招商活动月工作方案》。为营造招商月活动浓厚氛围,县委宣传部制定了招商月宣传方案,在电视台设置专栏报导招商月活动动态,同时在政府网、商务之窗等新闻媒体上进行广泛宣传报导。此外,为配合招商月活动,积极营造热情、浓烈的招商引资氛围,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要求各职能部门主动上门服务,为企业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三是统一调度,精心安排招商路线。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在全县开展招商月活动的安排部署,县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外出招商考察路线。根据安排,8月6-12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带领专职招商小分队,前往深圳、东莞、佛山、清远、韶关等地开展招商活动,进行项目对接;8月20-25日,县委书记李五一,县委副书记、县长廖桂生分别率领由分管工业、招商引资工作的县领导,经济开发区、县商务局、经济局、劳动局、国土局、环保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招商小分队,深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寻找商机和洽谈招商项目,掀起了8月集中招商月活动的。县委书记李五一率领一分队赴珠三角广州、惠州、珠海和长三角上海、温州等地洽谈项目,重点考察太平洋建设集团、瀚和集团、国电能力珠海分公司、华隆工业气体有限公司等企业,并与负责人洽谈精细化工园项目、西边山风力发电项目、白云仙风力发电项目、大通气体扩建项目、温州商会系列投资项目等。与此同时,县委副书记、县长廖桂生率领二分队深入珠三角深圳、东莞、佛山、清远、韶关等地考察企业洽谈项目,重点考察骆氏集团、佳禾电子、恒新电子、隆韵饰品、东邦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并与企业负责人商谈县骆氏内衣厂、佳禾电子厂、恒新电子厂、隆韵饰品厂、东邦电器厂等项目。
四是创新方式,确保招商引资成效。为扩大活动成效,各招商小分队创新招商方式开展外出招商活动。一是各产业招商小分队和乡镇、单位招商小分队外出开 展招商活动前制订具体的招商路线,出发前与项目投资企业负责人沟通联系,做到有的放矢,力争项目成功签约。二是每到一处,除对在谈项目采取点对点上门洽谈外,积极与当地商会、协会和产业转移企业举行招商座谈会,大力推介省委、省政府赋予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34条政策措施和优良的投资环境,争取一批新项目达成投资意向。
三、工作特点
一是通过上门洽谈、召开推介会、座谈会、紧盯重点项目和重要客商等多种有效方式,组织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主要领导任队长的工业、旅游、城建、农业四支产业招商小分队分赴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等重点区域深入开展定点招商活动,使活动月呈现出时间短、成本低、针对性强、效果好的特点,推动了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严格审查招商线路,对乡镇单位外出招商进行跟踪管理,确保活动实效。下发方案,全民动员,明确乡镇单位招商活动月工作任务后,为贯彻落实向力力市长“要切实抓好8月集中招商月活动督查落实,防止部门把招商引资变成游山玩水”的指示,县商务局对各产业招商小分队、乡镇、单位外出招商活动安排进行严格审查。同时,对各招商小分队去什么地方,去了些什么人,洽谈了什么项目,达到了什么效果进行动态管理。
三、下步打算
一是持续招商。即继续加强小分队招商,各小分队将定期开展外出招商活动,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和为明年的招商工作打下基础。
一、总体思路
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农村社会管理领域的从业人员开展短期技能培训,推动支持农业创业培训,加快培育专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劳动者队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培训任务和内容
年全县阳光工程培训任务为1700人,分配到二个基地进行培训,具体见附件《年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分配表》。培训内容分为六大类17个专业:
(一)种植业生产服务人员:包括病虫专业防治员、肥料配方师、蔬菜园艺工、果桑茶园艺工等;
(二)畜牧和渔业生产服务人员:包括畜禽繁殖员、畜禽养殖技术员、水产养殖技术员、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等;
(三)兽医服务人员:包括村级动物防疫员、兽药经销员等;
(四)农机服务人员:包括农机操作员、农机维修员等;
(五)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沼气工、农村经纪人、农民信息员等;
(六)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包括乡村旅游服务员等。
在开展技能培训的同时,辅助开展以国家农业农村政策法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科学常识、艾滋病防治、农业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营管理常识、道德素质、农村消防安全、农村党员党性培育、农村青年和妇女发展等农业农村公共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培训时间及资金安排
年中央与省财政补助培训资金64.6万元,用于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和指导,培训时间为10月8日至11月20日,每期培训班一般累计不少于7天。补助标准为每人380元,采用培训券(省农业厅统一印制发放)发给学员,学员凭培训券到基地参加培训,培训基地凭学员签字后的培训券到财政报账。
四、组织实施
1、组织培训。①培训基地要根据下达的培训任务,尽快组织招收学员,编制《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教学实施计划表》,并报当地主管部门审核备案;②培训基地要根据专业编排培训班次,按班次填写《阳光工程教学进程表》,指定一名教师担任班主任,安排学员填写《学员信息登记表》,通过学员选举的方式,选举班长或小组组长,加强学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自我管理,保证整个培训工作顺畅有序;③培训基地要认真按照国家的分类培训规范,开展培训和实训工作,确保学时数、教学内容落到实处;④培训基地要根据培训专业,使用全省规定的材,或编写适宜农民的培训教材,切实保证培训质量。各乡镇要协助培训基地开展学员招收及培训工作。
2、建立档案。县级主管部门要指导培训基地建立培训档案。各培训机构要在每期培训结束后,建立统一的学员培训档案,具体内容包括:开班申请和批复、教学实施计划表、学员培训台账(含学员本人填写的原始表)、学员信息登记表、教学进程表、班主任及班委会成员资料、验收申请和结论。培训档案应装订成册,并配制封面,具体内容包括:培训机构名称、期数、培训起止时间、专业、学员人数。
五、项目监管
根据年农业部阳光工程新要求,主管部门要建立四项制度,严格进行监管:
1、公示制度
按照《关于开展年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阳办[]1号)文件要求进行公示。
2、信息报送制度
培训基地要指定专人管理和使用国家阳光工程监管系统,及时录入、审核和上报培训信息,在每期培训班结束后,及时整理学员相关信息并报县主管部门,并在每个培训班结班10天内将该班培训学员相关信息录入到项目监管系统。主管部门于每月25日前将本月培训的学员人数填入《阳光工程进展表》报市阳光办。
3、台账登记制度
培训基地要建立规范统一、信息完整、内容真实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台账》。培训台账必须由学员本人按要求认真填写并签名。在每次培训结束后由培训基地整理,经班主任签名,报县主管部门审核。经审核合格后的培训台账由培训机构保存备查。
4、检查验收制度
县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在每期培训班开班时,派人到班讲解阳光工程政策,核实学员情况,听取学员建议,公布联系电话,发动学员对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每期培训结束后,要按照培训规范逐班次对培训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验收结论;对未按培训规范开展培训的出具整改通知,督促培训机构整改补训。对检查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要及时予以整改,对相关责任人和机构进行严肃处理。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对本县阳光工程工作进行日常监督和检查;主管部门将通过电话抽查、督导、检查等形式对各地实施阳光工程情况进行抽查。
六、有关要求
1、高度重视。主管部门要站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体现各地种植、经管、农机、畜牧、渔业、能源人才发展需求,加强对阳光工程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专人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日常工作联络。要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发挥各行业优势,明确工作职责,共同研究制定培训计划和工作方案;共同组织开展项目监管和检查验收工作,把任务落到实处。
2、创新培训。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民需求,采用工学交替、分段学习、强化实践、跟踪服务等多种形式,确保培训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要加强与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的沟通协调,鼓励和引导受训农民接受职业技能鉴定,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一、春季农业送科技下乡
本次活动由省农业厅和市农粮局统一部署,采取市、县联动、农科教协作的方式进行。一是开展科技服务。集中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宣讲党的惠农政策,推介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现场技术咨询。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推进集约化、产业化、设施化、规模化、生态化经营,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进行农资展示、资料发放。充分利用图片、光盘实物等展示方式,宣传和展示种子、农药、化肥、植保农机等农业新品种和生产资料。印制、发放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新品种推介等资料15000份。三是组织技术培训。探索建立经常性、开放式的培训机制,分类指导。围绕当地主导和特色产业,组织科技服务小分队或科技服务小组进村入户,针对农民生产所需,推广良种良法,手把手、面对面指导农民、服务生产,重点对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据统计,这次活动共出动宣传车40辆次,参与的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106人,开展农民培训和举办讲座52期,培训农民3000人,接受咨询服务的农民达20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光盘等15000份,赠送种子(苗)2.6万元、肥料等农资16.5万元,展示新型农机54台。通过科技培训,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阳光工程工作
1、开展2013年阳光工程培训的计划申报工作
2013年我县的阳光工程培训需求根据农民培训意愿围绕农业工作重点,申报了以下培训计划:
(一)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250人,其中:农药经销员150人;
蔬菜园艺工100人;花卉园艺工50人;果桑茶园艺工100人;畜禽养殖技术员100人;水产养殖技术员50人;农机操作员100人;农机维修员100人;合作社骨干人员200人;农村经纪人100人;乡村旅游服务员200人。
(二)农业技术专业培训500人,其中:镇村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种植技术培训150人;乡村花卉苗木种植技术培训100人;乡村有机稻种植技术培训100人;乡村野生刺葡萄种植技术培训150人。
2、开展了培训基地的认定申报和2013年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的申报
申报了三个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分别为: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委党校;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为贯彻落实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培育我县新型职业农民,着力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和《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开展了2013年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的申报。
三、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县启动运行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通知》(农办科函〔2013〕24号)精神,5月份启动了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信息系统,报送了16个乡镇农业综合站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县果树股、县农机技术推广股、县植保植检站、县水产站、县畜牧兽医站、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县种子管理站共计24个农技推广机构的基本情况,报送了129名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基本信息。
四、对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和2010——2012年阳光工程实施项目进行了自查
1、组织94名农技人员到农校培训;定做农业示范基地示范牌三块、农业科技示范户门牌941块,农业科技示范户手册950册,农技指导员手册150册;印发农业科技下乡进村技术、宣传资料20000份。
2、对2010——2012年阳光工程实施项目进行了自查自纠,印制了工作方案,召开了培训基地相关人员自查自纠动员会;进一步完善报账制度和审核审批制度,把好原则关,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对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违规使用的项目资金29761.37元进行了调账处理,冲减支出,于2013年6月6日缴存专户,归还了原渠道,由实施单位继续阳光工程培训使用;县委党校已把违规使用的1980元归还原渠道。
五、开展了中国美丽田园申报工作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美丽田园推介活动的通知》有关要求,已把县梯田推介参加农业部开展的中国美丽田园活动,各项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
六、下半年工作打算:
1、组织县梯田稻作农业文化系统申报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工作;
一、示范目标与原则
(一)目标
通过树立和培育不同模式、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示范单位,总结信息服务模式,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强化涉农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推动农村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国农村信息化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原则
1、因地制宜,注重实践。根据农村的现实状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信息化,既要重视项目建设更要重视实际应用,既要强化设施装备更要加强人员培训,既要重视选用先进技术更要兼顾农民接受能力。示范工程要务求示范单位的选择来自于实践,示范经验的总结着眼于实践,示范技术的应用适合于实践,示范模式的推广有利于更大范围的农村信息化实践。
2、整合资源,面向实际。示范工程的重点要立足现有基础,避免重复建设。要以服务农村基层为目标,运用行政和市场等手段,整合设施设备、人力财力和信息技术、信息内容等各方面、各类资源,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搞好服务。
3、多方参与,坚持实干。示范工程由农业部门牵头,积极协同各有关部门、有关方面共同推进。各地示范工作的组织,要坚持“多方参与,合力推进”的办法,体现开放性,充分调动各部门、各系统以及社会其他力量,共同参与示范工程的建设工作。
4、鼓励创新,讲求实用。积极鼓励各地在组织体制、服务模式、服务手段、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以创新促进示范工作的发展,以创新增添示范工作的活力,以创新谋求示范工作的更大成效。示范工程是一项牵涉面广、影响深远的工作,要坚持循序渐进,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
5、强化服务,务求实效。示范工程在有效发挥示范作用的同时,要强化为“三农”服务,通过服务带动信息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带动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带动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手段、服务方式要贴近农业、农村、农民,力求服务工作取得最佳成效。
二、示范类型与标准
(一)信息服务型。具有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较健全的信息员队伍,较好的信息服务模式。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全面实施,开通了信息服务热线,开办了农业电视节目,搭建了计算机网络平台,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服务效果显著。
(二)技术应用型。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库、智能决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已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网络建设型。已建成基于互联网的乡村服务网络,并形成功能完善、覆盖面广、资源共享的网站群。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与能力,在支持管理和决策,搞好面向“三农”信息服务方面发挥着明显作用。
(四)资源整合型。设施设备、人力财力和信息技术、信息内容等各方面、各类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目标明确,方案科学,组织有力,措施与办法可行,相关部门和单位已建立起有效的整合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整合成效。
(五)整体推进型。当地政府组织领导有力,12316服务热线在本区域内全面开通,专家咨询队伍健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在信息资源整合、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和网络建设等方面协同推进、机制创新,对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示范单位申报与认定
(一)申报
示范单位申报工作由各地省级农业部门牵头组织,并由省级农业部门统一将申报书报送农业部。各层级示范单位不局限于农业部门,只要符合上述示范类型与标准的其他部门和单位都可以通过当地省级农业部门申报,或与农业部门联合申报。对于在农村信息化工作中探索出的其他行之有效的具有示范意义的类型,也可以按要求申报示范单位。
示范单位申报书主要包括工作基础、人员队伍、工作方案等内容,由各省级农业部门审核把关。原则上每个省审核上报的各类型示范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
(二)认定条件
1、工作基础。示范单位有较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有较好的服务与应用效果,农村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型的前列。
2、工作队伍。示范单位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有一支稳定的人员队伍,有较完善的工作制度。
3、工作方案。示范单位申报的示范工作方案内容详实,体现当地特色,工作措施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三)认定程序
农业部组织各有关方面的专家,根据各省级农业部门上报的申报材料,对照示范类型及其标准,对申报单位进行严格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研究确定100个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单位。
四、时间进度
**年4-5月,组织各地进行示范单位申报;6-7月组织专家遴选示范单位;8月份经公示后确定示范单位并组织开展示范工作。各省级农业部门请于5月底之前将审核后的示范单位申报材料(一式五份)报送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与协调。各地农业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农村信息化示范工作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对于申报的示范单位要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对于经过认定的示范单位,要加强指导,积极创造条件予以扶持。
(二)多渠道增加对示范单位的投入。积极引导电信运营、IT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按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在12316服务热线开通、专家队伍建设、农村信息员培训和乡村信息点建设等方面,加大对示范单位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