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实验室管理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医务室;药房;规范化;管理研究
当前,高校医务室药房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卫生条件较差、管理制度缺乏健全性、管理相对混乱、药品存储不当等问题,应当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高校医务室药房规范化管理进行必要完善,比如建立医务室规范、严格制度管理、提高员工服务意识与学习能力等,促使药房管理更为科学、合理、规范。
一、高校医务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卫生条件较差。高校医务室药房中,药房电脑摆放、打印机以及药架摆放基本上都有灰尘。此外,药房打印机中,经常出现纸张积累以及纸盒乱丢的问题,导致高校医务室药房卫生条件比较差。由于高校医务室的卫生环境较差,进一步影响高校医务室服务质量,对高校师生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2.管理制度缺乏健全性。当前,我国高校医务室药房不但总体规模较小,而且工作人员的数量不多,装备也不够先进。在实际工作当中,管理制度缺位或执行不严格,不适应医务室药房管理。其中,高校医务室药房管理药物存放以及使用,药房工作人员值班制度等都需要进行必要的完善,促使医务工作者能够降低错误发生的概率。3.管理相对混乱。首先,高校医务室的药房管理工作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导致药房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现象。在药房管理中,由于各种药品未按照规则进行摆放,导致药房药品数目难以计算;其次,药房药柜的标签经常性涂改并且涂改之后长期不换,导致药柜标签模糊不清;最后,处方药不能及时整理以及装订,导致药品规整具有一定难度。药房人员分工也缺乏明确性,员工对于责任缺乏必要意识。4.药品存储不当问题。不同药物的存储环境具有一定差异性,应当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存储。然而,当前药方管理工作中,存在药品存储不当的问题,比如:某些药物保存温度应当在一20摄氏度,某药物要在常温下保存,或者避免阳光照射以及避免潮湿环境等。可是部分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够认真,药物存储方式不当,容易导致药物失效,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严重医疗事故或者其他后果。
二、完善高校医务室药房管理对策
1.建立医务室规范。在高校医务室药房管理工作中,应当建立以及完善相应的医务室药房管理制度和规范,并且根据相关规定以及条例对每个环节进行控制,促使医务室人员实事求是,按照规定开展工作。在进行管理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应当考虑不同区域高校实际情况,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规范,促使高校药房管理制度符合师生要求。此外,制定规范的过程中,保障卫生条件符合相关卫生标准,促使药房工作更加安全以及科学。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一般来讲,高校医务室药房管理的相关规范比较简单,制定起来也比较方便,然而,最为关键的是规章制度制定后如何将规范加以落实。执行规章制度的效果对于落实药房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只是制定规章制度,而不大力落实以及执行,就等同于纸上谈兵。相关工作人员应当采取积极态度,严格执行医务室规章制度,加强对药房的管理工作。3.加强药房卫生管理工作。高校医务室药房管理中,应当加强卫生管理工作。根据高校医务室药房管理实际情况,明确药房人员的工作责任,将卫生管理责任制度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一般来讲,药房中的员工应当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卫生状况进行承包,促使每个卫生区域干净以及整洁,并且做好监督以及评比工作。对于做的较差的员工进行批评教育,对于表现好的员工给予一定精神以及物质奖励。4.提高员工服务意识。高校医务室药房管理过程中,药房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对于药房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当加强对药房管理工作人员的道德修养培养,重视人文教育。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具有担当精神,不但提高培养员工爱岗敬业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且提高相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但尊重患者,而且细心以及耐心听取患者意见并且为患者负责,真正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并且随时补充药品。5.加强工作人员学习能力。当前,高校医务室药房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比较差,因此应当加强相关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各级领导对工作人员工作加强重视,并且强化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从而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相关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促使高校医务室药房管理各相关工作开展更为顺利。6.加强药物管理工作。在药品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根据药物的不同类型,分门别类进行摆放并且进行编号以及署名。此外,输液病人药物应当进行单独以及统一管理,按照药物存放顺序以及病人情况采取合适的管理方式,避免输错液的情况造成严重医疗事故或者引起医疗纠纷等。不但应当认真检查药物,而且避免药物浪费,并且为病人着想,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此外,存放药物的过程中,对药品、批次、有效期等信息进行登记,保障药品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医务室药房管理工作对于保障师生安全以及员工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应当对药房管理工作引起高度重视,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卫生条件较差、管理制度缺乏健全性、管理相对混乱、药品存储不当问题,应当采取积极的对策加以完善,建立医务室规范、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强药房卫生管理工作、提高员工服务意识、加强工作人员学习能力、加强药物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l[]陆晓岚高校医务室现状和建议田东方企业文化,2015,21:340
z[]郑福池高校中医务室药房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2:433.
3[]高美先高校医务室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田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53:138一140.
#[]袁艳高职院校医务室改革初探田现代企业教育,2013,。:242-43.
【关键词】高血压 社区 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43-02
高血压不仅本身是常见的心血管病,更是心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但同时也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1],降压治疗能减少心血管病的风险已成为共识。为此,我区2008年5月引进“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按照“一条规范化主线、培训和管理两大任务、区镇村三级实施”的工作思路有序展开项目工作,现对项目实施效果做一个阶段性评价,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全区18个镇(办事处)的100个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的412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2018例,女性2109例,对象入选时年龄为59.38±8.13岁。
1.2 研究方法 采取自身对照,对入选的项目患者按照《高血压社区防治手册》的内容要求规范化管理8个月,对管理前后的相关指标与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1.3 评价指标
1.3.1 药物治疗率 8个月项目期间,有6个月及超过6个月服降压药者占项目患者的百分率。
1.3.2 血压控制率 8个月项目期间,有6个月及超过6个月血压在140/90 mmHg以下者占项目患者的百分率。
1.3.3 管理前后血压水平的变化
1.3.4 管理前后危险因素的变化
1.4 管理措施
1.4.1 广泛宣教目标人群 通过举办健康讲座、“每周话健康”电视宣教、组织高血压患者俱乐部活动等多种形式,对不同目标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
1.4.2 巡回培训管理医生 采取多媒体教学形式,图文并茂的对镇村两级医生共600余人进行巡回培训和现场指导,不仅完成项目的培训任务,而且提高项目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和技能,保证项目措施的顺利落实。
1.4.3 结对帮扶分步实施 本研究对象所在的100个项目村,均是由区、镇专业人员与各村结对,共同做好分批分期落实患者入选、建档、随访干预等措施。
1.4.4 建设医防结合专科 形成“一个组织、两级专科”的项目技术支持体系,即成立临床心内科和流行病学专家参加的技术指导组,在区直医院设立1个区级高血压专科,在18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医防结合的高血压专科,方便项目患者就诊,确保双向转诊畅通。
1.4.5 建立长效管理流程 形成“查、治、管、转、报”五结合的管理流程,即按照发现患者、选择对象、基线调查、临床评估、分层治疗、分级随访、双向转诊、疾病监测八个步骤,对高血压患者随时发现随时管理。
1.5 质量控制 建立三级检查考核制度,即村卫生服务站实行旬自查制度,镇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月督查制度,区疾控中心实行季考核制度,内容包括档案随访表的填写质量、血压测量的准确性、用药指导和行为干预的针对性等。
2 结果
2.1 项目患者分级情况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对4127例高血压患者在入选项目时进行危险分层,确定管理级别,结果如下:一级管理对象低危患者531例,占12.87%;二级管理对象中危患者1650例,占39.98%;三级管理对象高危、很高危患者分别有761、1185例,各占18.44%、28.71%。
2.2 管理前后药物治疗率的变化 见表1。
表1 盐都区项目患者药物治疗率的变化
x2检验 各层p均<0.01
2.3 管理前后血压控制率的变化 见表2。
表2盐都区项目患者血压控制率的变化
x2检验 各层p均<0.01
2.4 管理前后血压水平的变化 管理后项目患者整体血压水平收缩压(SBP)下降了12.12mmHg,舒张压(DBP)下降了5.87 mmHg,见表3。
表3 盐都区项目患者管理前后血压均值比较(x±s,mmHg)
2.5 管理前后危险因素的变化 本项目注重同时进行非药物治疗,通过随访中的行为指导和干预,项目患者中吸烟、饮酒、高盐饮食、超重等危险因素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见表4。
表4 盐都区项目患者管理前后主要危险因素变化情况
x2检验 吸烟、饮酒、高盐饮食、超重统计学检验p均<0.01
3 讨论
国内外经验均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提高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从而控制高危因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本项目首先是立足于社区,我区在农村社区实施项目8个月来,药物治疗率升高23.84%,血压控制率提高了2.0倍,血压水平平均下降了12.12/5.87mmHg,说明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综合干预,可提高社区高血压控制率,降低血压水平,与国内有关研究结论一致[3]。
通过分析发现,管理前药物治疗率(64.72%)并不低,但控制率(16.36%)却较低,可能与本地群众健康保健意识有所提高,发现血压升高能够服用降压药,但却以自服药为主,血压难以控制等因素有关,这也可能是实施项目管理后,药物治疗率升高幅度(23.84%)不如血压控制率升高幅度(32.76%)的原因,说明规范化的用药指导在控制高血压的过程中作用较为重要。
分析还发现,低危患者管理前后的药物治疗率(51.41%、73.63%)相对于其他分层的患者均较低,但管理后的血压控制率升高幅度却最明显(40.49%),这可能与对低危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非药物治疗措施即可控制血压有关,当然也与低危患者的血压水平较低易于控制有关,由此可见,一旦发现高血压立即开始进行非药物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同时,通过项目化管理,限盐、吸烟减少、饮酒减少、控制体重等干预均发挥了作用,项目患者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得到了有效改善。
本项目强调规范化,我区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项目工作,力争做到实施的规范化、治管的规范化、信息的规范化和评价的规范化。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通过贴近基层便于接受的培训方法、形式、途径,来转变其防治观念、提高其防治技能和业务水平。再通过区级专业人员结对帮扶、分步实施、三级检查等措施加强项目的实施质量。加强医防结合专科门诊建设,开展特色诊疗服务和特色现场宣教,吸引高血压患者归口治管,推广“围绕治疗抓管理、加强管理促治疗”的治管理念,以达到“预防有用、治疗有效、控制有力”的治管目标,确保项目规范化运行。
当然,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有限的社区卫生资源、患者的顺应性、当地的经济条件等,使项目的实施有不少的难度。这些影响因素和心血管病干预效果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居民参与项目的顺应性仍是今后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于学海,张树和,廖小泸等.首钢社区高血压控制率与药物成本调查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3):133-135.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61-02
本校是一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化学实验室是学生进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三门实验课实验的场所,而这三门课又是本校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学校培养的宗旨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故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科学管理也日益受到学校的重视。
一、加强化学实验室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高等院校化学实验室管理普遍存在一下特点:
1.自从1998年高考扩招以来,各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例如本校药学专业从2002年的2个班级(60人为一个班)已扩大到现在的6个班级,而实验室还是原来的那么几间,增加得非常有限。
2.化学实验课一般均是大一新生刚进学校首先接触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这些学生来自全省各地,也招一些省外的学生,生源基础有一定的差异,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困难。
3.化学实验室包含有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各仪器设备的日常保养与日常运行的管理也是一门大学问。加上实验试剂品种繁多,很多危险化学品有毒、高污染,有的试剂甚至有致癌的危险,因此给实验管理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化学实验室管理的措施
基于学校化学实验室的特点和现状,对化学实验室的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一)化学实验室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建立
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和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主要平台,为了更规范地管理化学实验室,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措施和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教育厅和学校有关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及时制定化学实验室管理规定,主要包括精密仪器室使用规程,天平室使用规程、综合实验室使用规程以及使用有毒、高污染和腐蚀性强的危险化学品使用规范等。
规范化学实验室工作和建立可行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师生的实验积极性,使学生实验及教师科研的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真正做到依法按章进行化学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工作,提高化学实验室良性高效运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落实责任体制。建立以校、部、化学实验室三级管理模式,将安全生产工作分解到各级部门,专人落实,专人负责,有各级领导监督,有使用记录,并有应急预案。
2.深化专项管理。化学实验室所用的药品很多具有腐蚀性、有毒、致癌等危险品,对危险品要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即从购买、使用、回收处置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管理。要专人管理,本校的基础医学部的领导安全意识较强,定期进行检查,每个学期还进行实验室安全隐患应急处理的演练,指导管理人员不断地完善危险品安全实验室管理制度,以及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等。
(二)科学组织化学实验、优化实验安排
本校共有四间化学实验室(化学实验室1、化学实验室2、化学实验室3、化学实验室4),前2间实验室主要安排无机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后2间主要安排分析化学实验,精密实验室三间(包含一个分析天平及电子天平室一个、分光度计一个及各型号的紫外分光光度计、各型号的酸度计以及旋光仪、折光仪等仪器室一个),综合实验室(主要是教师科研工作)一间,实验准备室兼试剂存放室一间,化学危险品存放室一间。每个学期每个实验室基本要进行药学专业、医学检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二十多个小班(30人为一个班),各专业开出的实验内容、实验课时数、实验节数、试验进度均不一致,故化学实验室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协调好任课教师、实验班次、实验进度等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三)加强化学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1.精密仪器室的日常管理:化学实验室涉及的仪器设备品种繁多,主要包括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酸度计、分析天平、电子天平、折光仪、旋光仪等,这些仪器使用率高,实验管理人员要定时经常性的做检查工作,万一发现有异常情况等问题要及时的规范处理,及时保养、及时维修保证各仪器时常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带教老师在实验前要进行预试验,是保证上好实验课的前提。
2.一些平时经常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例如试管、烧杯、量筒、三角漏斗、三角烧瓶、酒精灯、容量瓶、滴定管、滴管、试剂瓶、移液管、比色管、刻度吸量管、熔点测定管、蒸馏瓶、各蒸馏管等,这些玻璃仪器又多又杂,每个实验抽屉里都要配备好,要求学生第一次实验前全部配备好,有破损的及时调换,平时学生实验课时要密切注意动静,一发生破损的情况及时登记并作适当的赔偿等。
(四)实验准备工作的日常管理
我校化学实验室有化学实验技术员一名,负责三门化学实验的准备工作以及日常各实验室的管理等工作,虽然有临时的几位勤工俭学的学生做一些零碎的准备工作,但因为做实验的班级多,工作量还是非常大的,两个学期的实验都有安排,故教师的预实验工作一定要自己亲自来完成,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试剂是否失效、试剂的配制是否合理等,对学生实验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五)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1.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实施绿色化学的有效的教学形式。根本目的是要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对实验中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以前很少进行处理,学生也没有环保意识,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液直接倒入水槽,废渣直接倒入簸箕,这些三废有的有毒、有害等成分,有的还含有剧毒物、致癌物等,不加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就会污染周边的水质、土壤,对人们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严重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并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对实验教学的力度的加大,学生实验的次数成倍增加,如不及时采取的应对措施,其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2.正确处理三废,培养环保意识?摇因为酸和碱在化学实验中使用一直较频繁,用量又相对的较大,鉴于这种情况,让实验管理人员专门准备回收瓶,学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酸、废碱分别倒入回收瓶,实验员再集中进行处理,一般用中和法法使其PH值达到接近中性为止,后再进行排放到下水道。而对待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对无毒的气体,就采取直接通过通风设施排放,对于有毒害的气体,针对不同的性质进行不同的处理。例如,对于碱性的气体(如氨)可用回收的废酸进行吸收中和处理,对于酸性的气体(如二氧化硫、硫化氢等)同样可用回收的废碱进行中和吸收处理,即一切按照回收废液的化学性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最大程度的保证周围环境不被污染。
3.积极推广微型实验。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尽量用最少的试剂,即使用常规化学试剂的十分之一的用量或更少来做得实验方法,是常规实验的简单的微型化。尽可能用小剂量的化学试剂是微型化学实验的核心,不仅仅可以保护环境,而且为学校省下了不少的开销,当然前提是能达到实验的目的,真的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4.实现实验过程污染物的零排放?摇在化学实验中,对部分实验综合起来,从实验技术、方法、仪器的使用进行重新的设计,将三门化学中有关的2个或2个以上的实验进行组合,让前面的实验的产物成为后面实验或下一轮实验的原材料,这样既避免一些有毒的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还可以节约实验用的试剂和缩短实验的时间。同时能够使学生获奖所学的知识与实验的后处理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绿色化学的理念来指导实验,更能有效地防止污染。
三、结语
1.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医学院校实验室将不断地扩大,安全管理和控制的难度会不断地加大的特点,制定相关安全管理规范,特别是对实验室危险品的规范管理,推动实验室安全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提高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必然。
2.针对目前医学院校化学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化学实验室管理的具体实践内容。
3.参照国家相关的标准,明确化学实验室对危险品以及对实验过程中对三废的处理要求,加强对危险品的使用和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要求,成为学校化学实验室危险品规范化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宋玉.浅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5).
[2]宋彬妤.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
[3]刘桂艳,张喜刚.实验室危险仪器设备安全规范化管理,2011,30(5).
[4]王金玲,谢劲松.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室科学管理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3).
[5]罗一帆,汤又文.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
[6]刘锡建,除箐利.化学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探索[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9,26(5).
关键词:教学型高校;仪器设备利用;实验室管理
高校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合作交流、社会服务等的重要基地,仪器设备档次和状态的总体水平不仅标志着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还标志着学校的管理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实验室资金投入越来越大,仪器设备也更加精密,但实验室又具有使用频繁、人员集中、流动性大等特点,在管理过程中,仪器设备闲置、不必要的损坏、维护费用增高等问题逐渐突出。上述情况说明,高校实验室存在着管理的复杂性和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实验室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工作,为了达到资源的良好配置和有效利用,必须重视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与利用的改革。
一、目前教学型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现有实验室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快实验室建设。近些年来,虽然不同高校均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效果也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实验室设备的更新
随着学校扩招和迎接教育部的教学评估,许多高校新建和改造了一些实验室,由于片面地追求实验室的档次和先进性,往往将一些原有仪器设备淘汰更新[1],这些仪器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已到了使用寿命,或已损坏,不能再正常使用的仪器;②还在正常使用年限内,但由于维修费用高而得不到维修的仪器;③还可以继续使用,但由于购置了具有同样功能且维持费用低的新型设备而不再使用的仪器。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先进性并不等于每个设备都要高级、先进,对一些要求较低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只要满足基本要求即可,过高的配置不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使其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与开放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教育的硬件设施,实验室和仪器数量在逐年增加,仪器的相对较多和实验教师的相对不足形成了对比,许多先进的仪器被闲置,利用率不高。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及服务于科研,一些学校加强了对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但由于长期以来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尽管学校、教师为此付出了大量劳动,但实验室只迎来少量的参与者。
3.实验室的管理
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是实验室管理中涉及内容最多的一项工作。多年来,许多高校由于管理不善,造成账上设备与实际情况不尽一致,甚至出现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等混乱现象。随着学校新购置设备的增多,仪器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精密度也越来越高,且存放地点往往比较分散,这使得管理复杂度提高。而对于刚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尤其是在写毕业论文期间,大批学生同时涌进实验室,教师无暇对每个使用者进行指导、规范其操作,很多学生在不熟悉操作规范的情况下使用仪器,造成不必要的损坏。这些都增加了实验教师在管理方面的工作负担,许多管理人员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想管管不了,管又管不好”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二、实验室管理的改革措施
高校作为重要的创新主体,首要的任务就是根据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培养创新型的专业人才。我国大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只能培养知识应用型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相对较少,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建设目标的需要,已经制约了各行业的发展[2]。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实验室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1.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
为了加强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确保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规范化、科学化运转[3]。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考核与定编管理,建立有效的规范操作制度、损坏赔偿制度以及学生实验手则等各种规章制度,保证出现问题时可以有章可循,管理水平也才能得到不断提高。实验室工作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因此,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建设必须要适应实验室建设和改革的步伐,不断地进行改进、完善,既要最大范围地方便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此外,还要保证制度的严格执行,明确个人职责与义务,使实验室管理正规化、有序化。
2.加强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
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必须建设一批高素质的实验室师资队伍。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都需要人才,没有过硬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过硬的实验研究队伍,任何好的仪器设备都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通过实行“稳定、调整、培养、引进”的方法,建立起一支技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勇于开拓、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验室队伍,并最大限度地激励实验室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搞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关键。学校要像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那样搞好实验队伍的建设[3],要有计划、分批地组织进行实验室管理和新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岗位在职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以提高实验室管理队伍的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此外,还要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管理和考评,对不能适应时展要求的不合格人员要坚决调离岗位,从而建立起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精神的管理队伍。
3.开放实验室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且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实验室作保证。高校实验室开放是实验室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实验室开放不仅能够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提高实验设备使用效率,还可以解决高校扩招后,实验室设备不足所带来的教学资源紧张问题。[9]因此,建立开放型实验室是非常有必要的。
实验室开放分为预约开放、专门开放和自由开放等形式。[6]预约开放即学生实验前对所需要进行的实验项目与实验室预约,由实验室教师统一安排适当的时间开放实验室;专门开放主要是针对本科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而开放实验室;自由开放则是在课余时间对全校学生的开放,学生可以自由使用。实验室开放重点应该是预约开放。实验室开放的确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也给实验室的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实验教师的上下班时间、实验项目开展时间的协调、仪器设备的维护等。因此,高校应合理安排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实验项目的开展,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3]
4.加强仪器设备管理
(1)规范新购仪器的验收。新设备购进后,实验教师应进行仔细验收,尤其是设备的技术性能是否达标,验收无误后才能填写仪器设备验收单,并及时将仪器的名称、规格、型号、价格、数量、生产厂家地址和电话等进行整理归档,以方便在后续使用中解决相关问题。
(2)提高仪器设备管理水平。仪器设备的损坏主要是由于使用不当或操作错误而造成的,另外,缺乏有效的维护、保养也导致了部分仪器的损坏。实验室的开放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但同时设备的完好率却下降了。真正长期有效的开放运作必须在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下才能实现,在开放实验室过程中还应有计划地从实验室的时间、空间、设备管理和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尤其要重视对实验器材的日常维护和管理。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应制定有效的岗位责任制,使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落实到个人,让每位管理人员对自己分管的设备做到心中有数。建议将实验相同及内容相近的设备相对集中,从而节省人员和场地,大型精密设备则专管共用;对于一些出现故障的仪器,可以动员实验教师参与维修,甚至组织学生参与仪器的维修,通过拆卸、安装,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还能保证故障设备得到及时的维修,提高仪器的完好率;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养成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习惯。
(3)重视仪器设备的报废和再利用。仪器设备的报废是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一些高校只注重扩建实验室、购置新设备,而对仪器报废的审批则是一拖再拖,结果导致实验室塞满了各种新、旧仪器,严重影响了实验室的布局和实验的正常开展。主管部门应有效运作仪器报废制度,另外,对于实验室里频繁出现故障、不能满足实验教学要求而被淘汰的仪器设备,学校可以考虑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创建几个开放实验室,供感兴趣的学生使用。但这些设备大都已陈旧,存在不安全隐患,指导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4)推进仪器设备网络化管理。随着高校实验室的逐步开放,教学、科研和对外交流的工作量逐渐增加,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展的需要。而网络化管理是传统管理模式的有效辅助手段,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实验项目,教师可以及时了解仪器设备的现状。因此,建立一个合理的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可以达到改善实验室管理水平、缓解实验室管理人员紧张、提高实验室设备利用率的目的。
三、结语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工作,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实验室管理人员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不断地交流与总结,适时提出改进措施,努力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怎样搞好实验室管理,使教师、学生更充分地利用已有资源,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提高办学效益,还需要在发展中进行不断地研究、探讨、规范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周宦银,房宗良,刘家华,等.加强实验室建设管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41-143.
[2] 黄明奎,曾艳.对目前我国高校实验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120-121.
[3] 麻明友,杜建林,肖桌炳,等.教学型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6,(3):94-96,99.
[4] 刘红敏,齐丽.医学院校开放实验室的作用及其管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5):1871.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7日
近几年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一直处于供需两旺的情况,一方面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物流行业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各地掀起了建设城市物流区的热潮,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受到物流业高速发展的影响,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也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极大满足了市场的需要。但我们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物流高档人才缺失,市场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我们高等院校培养有较好理论知识的物流人才,还必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这给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建好一流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虽然也可以把学生放在社会中去加以锻炼,但这种实践方式存在成本高、管理难、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也可以部分通过做物流实验来完成。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高校实际来看,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都是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是资金还是在人力等方面都给予了相应的投入,基本上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具体来说,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有以下重要意义:
1、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是进行物流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作。现在物流技术和装备的发展都很迅速,纯粹的理论教学不容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学习积极性,通过实验室建设,我们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当前的物流新技术和新装备。例如,我们在讲授《物流学》时,学生对托盘、叉车等物流设备缺乏深入了解,如果我们将学生安排到实践现场去参观考察,费时费力。于是,我们将学生安排到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学生除了可以看到实物模型,也可以进行实地操作,掌握这些物流装备的工作原理,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2、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有利于加强物流技术的讲解。现代物流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我们也曾经尝试到现代物流企业进行实践讲解,从效果上来看不是特别好,主要原因就是许多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培养学生的物流技术不是很重视,许多企业本身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先进的物流技术,导致学生难以从实践中学到新知识。
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软件教学,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新的物流技术,这种教学具有针对性,成本也相对比较低,师生之间也容易沟通和交流,效果明显。
3、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现在一些地方物流企业愿意与地方高校共同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他们希望高校的实验室能够解决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单独建实验室成本又很高,这样,校企共建实验室不仅能够部分解决目前高校物流实验室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有效途径
要做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我们必须以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宗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各种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管理规范制度。加强实验室管理,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也可以解决实验室资源紧缺的问题。在长江大学实验室的管理过程中,主要采取的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实验室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验设备管理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消防制度、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等。除了这些制度,指导教师要和实验员共同商定具体实验内容,在每一次实验前,要制定好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和难点。我们以长江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为例,我们制定了将近10个管理制度文件,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实习课指导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了规范,同时对实验室档案管理、贵重仪器运行维护记录、学生实验规则等多项内容进行了规范。正是有了这些文件和制度,保证了实验室能够满足我们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效果一直处于较好的水平。
2、加强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实验室工作的主体是实验室技术人员,实验室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影响。经过一项调查发现,高校中现有的实验室师资队伍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低、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现象。高校要加强重视实验室建设的管理,首先就是要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稳定和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队伍。高校应该根据本专业建设的需要及学科发展交叉的要求,制定一套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养计划,让实验室技术人员有更多进行学习、进修、交流的机会。
3、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大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投入。相比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所需要的资金更多,在硬件设备购买方面,要注意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是否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并做好已购实验仪器的管理利用。在软件上,一定要在购买时,注意软件的实用性,此外,还要注意软件的能否有效升级,确保软件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 管理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26-01
1.引言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以及我校专业种类增加,导致计算机教育逐渐从单一教育转为多样化大众教育。随着教学和课程的不断改革,更多的课程增设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对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需求,同时也对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作者结合近年来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发展中的经验所得,对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和建设进行了探索,并就工作中仍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2.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
2.1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常见问题的解决
(1)学生上机时因操作不当引起的故障,如擅自更改CMOS设置、误删系统文件、使用携带病毒的U盘等相关移动设备引起系统故障。
(2)系统安装软件过多引起的系统运行不佳。
(3)机器本身的不稳定性和自然损耗引起的机器故障等问题。
以上所列的问题,在多年的实验室的工作经验积累中,很多已经得到了解决。首先我们可采用加密保护法,通过设定密码,控制相关设置的更改权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护机器的作用。如对CMOS设定密码。其次还可利用硬盘保护卡或硬盘保护软件两种。这两种方式能防止硬盘或硬盘的某个分区被删除、更改。最后,还可利用保护系统原貌的方法就是系统备份和还原法,如利用Ghost备份后,当计算机发生故障时,我们不必重装系统、安装软件,只要运行Ghost就可以了。
2.2健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
(1)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制度的执行力:计算机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是一个“细节”工作,建立健全计算机实验室规章制度是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关键。每个实验室墙上都挂有“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卫生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实验守则”等,实验员要加强实验室制度的宣传,让学生认识到爱护实验室里的设施是人格的文明,体现制度的严肃性,让制度真正起到约束作用,绝不能形同虚设,让制度确实做到可执行。
(2)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责任感: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不仅仅是会开关机等,更重要的是懂维护、维修计算机,要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预防病毒,禁止学生使用外带移动存储设备,对老师移动存储设备事先查杀病毒。实行设备借还登记制度,需经主管领导同意后方可外借。
(3)实验室上机人员管理规范化:对上课学生提出管理要求。由于我校的部分学生存在着自我约束力差等特点。因此,对学生上机必须提出明确的管理要求。实验室的安全用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保证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保证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实验技术人员必须时刻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好用电安全工作。
(4)利用自在优势,提高管理效率:在机房管理中,应及时掌握每台计算机的使用状况。通过自编程序,即时了解计算机的运行状况,自主开发作业提交系统,学生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提交作业,老师可根据自己需求,收取学生的作业。通过研发,计算机技能知识和部分计算机语言课程可实现自动批阅的功能。
3.合理规划,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
3.1规范机房“硬件环境”的建设
计算机实验室是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地。建立近期、中长期的建设目标。同时实验室建设要规范化,建立一系列相应的规范,在平时的机房维护中,要建立设备的运行状态记录、维护记录、维修记录、大型设备的使用记录等。同时要积极整合资源、积极申报实验室示范中心项目,通过申报,才能找出自己的短处和今后实验室努力的方向,不断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建设。
3.2机房“软环境”的建设
如何在现有硬件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结合网络等资源,建立起良好的公共计算机实验室“软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呢?需要将先进的教学辅助软件和技术手段引进到机房,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如“极域电子教室”,是一款很实用的上机教学辅助软件。
3.3不断提高实验人员业务水平,加快实验室队伍建设
(1)要求计算机实验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2)加强业余学习,不断提高学历层次。
(3)定期调研,定期开研讨会。
3.4完善网络控制模式
一般大中专院校都采用局域网的方式,设置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网络,我们可以从局域网这个方面来考虑。构建一种更加适合机房上课的网络管理模式。比如,利用各个机房网段的不同,对机房进行临时性断网,有需求时,将网络重新开启。
3.5开发和完善作业收发系统
结合公共计算机实验室服务器设备资源和网络技术,开发一个基于局域网的作业收发系统。在作业收取成功的同时,反馈给每位学生一个作业收取信息。
4.其他
(1)根据实践课程所需环境不同,合理分配实验室。
(2)建立机房信息查询平台。
5.小结
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是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校合格“职业人”的重要保障,合理高效规范安全地管理计算机实验室,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实验室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亟需重视的问题,通过更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开发,提高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服务水平,给出了粗略建议。并针对我校计算机实验室中仍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对我校及兄弟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建设工作有一定程度的借鉴作用,共同推进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李娜.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J].网络财富,2008(11):139-140
[2]王晓东,周宇.“计算机网络”理论与实验融合的探究式教学实践[J].高校计算机教学与研究(第三辑)319-321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以学科涵盖的水、大气、固体废物、物理因素等涉及的技术参数为核心,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建立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组成完整的标准体系。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使实验数据科学、准确、有效,实验室必须依照标准对实验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5]。实验室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熟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还需要一套完整的实验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通过实施标准体系,促进实验室的标准化基础工作建设,使实验室在教学、科研、服务中所需的技术规范、管理规范、工作规范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有机整体,产生系统效应,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节约成本、保证数据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增强科研权威性,实现实验室良性运行,以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标准化及标准管理是实验室全部工作环节中一项重要而且是十分关键的系统工程,建立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高校实验室既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的技术平台。因此,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娴熟的实验操作和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非常必要,同时这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保障[6]。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会大大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实验过程的可控性,保障实验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2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现状
2.1有必要,无做法
目前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的技术与管理存在不少缺位,很多方面有必要完善和充实[7-8]。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新的污染物或环境控制指标被纳入环境教学与科研检测的范畴,这就需要实验室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管理措施和执行路线,以确保实验室管理的完备性和检验方法的完整性。如在水污染技术指标的检测方面,多溴联苯醚(PBDEs)类逐渐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目前国内外各科研机构对于该类物质在水环境中微含量的测定方法不统一,更谈不上检测方法的权威性,极大地影响了该领域的科研交流和相关成果的鉴定。第二,针对实验室已有的管理事项缺乏应有的管理标准或相关制度。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属于高危险区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和电磁辐射等会直接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严重污染周围环境[9]。因此必须建立实验室有毒物质的处置规程和突发事故应急管理程序。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在这方面尚有较大差距。第三,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逐年增加和研究生的扩招,实验室规模扩大,功能也更齐全,但是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的编制有限,无法完成大量的实验仪器购置、维护、管理和众多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工作,实验室仪器损坏率高,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10]。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标准(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仪器使用操作规范、样品分析测试标准方法、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仪器维护制度等)来保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2有做法,无标准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对于很多事项已经有大量规范的做法,但未形成相应的标准。在实验技术方面,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规范的环境样品采集、预处理及检测方法,但这些方法没有用规范性的文本流程化,不利用于科研团队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在管理方面,近年来实验室逐步购入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必然面临维修保养、耗材购置和故障处理等问题。目前针对这一管理事项缺少明确的报告程序,应加快制定管理程序“外部提供支持管理标准”等规范管理制度。另外,仪器设备的说明书、维护和保养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往往没有在实验室进行明示,学生盲目操作甚至错误的操作可能造成仪器的损坏或其他安全事故。
2.3有标准,无体系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各项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经有大量实验室规范,但未形成相应的体系,如暨南大学通用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暨南大学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核技术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在技术标准方面,目前实验室所使用的标准散布于各类技术资料中或由实验室使用者各自保管,多局限于实验方法标准。如涉及水污染的技术标准目前有pH值、DO、BOD5、CODcr、TN、TP等实验方法标准。而国家标准仅水污染技术标准分体系方面,就应涵盖技术基础标准、采样技术标准、样品预处理技术标准、水质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采购技术标准、试验方法技术标准、设备设施技术标准(含操作规程)、服务技术标准、能源技术标准、安全技术标准、职业健康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等,其中水质标准应包含地表水水质标准、地下水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等。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标准纳入实验室标准体系,让学生了解标准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使用标准来规范自己的实验过程。
2.4有体系,未信息化
有些高校的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建立初步的标准体系,但未形成实验室标准信息数据库。有些高校的实验室按照国家标准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建成了实验室管理体系,但仍存在不足[11]。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关注实验室管理事项,主要涵盖管理标准,而缺乏实验室标准体系中的技术层面和工作层面的规范。另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停留于纸质文件,而未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不利于文件的使用和换版。
3如何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
在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方面,主要涉及实验室标准体系建立、实验室设备设施的标准化以及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管理三个方面,,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1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作为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一项标准都不是孤立的,标准的作用只有通过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体系的完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标准和体系的效用。在系统学习GB/T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自身的特点,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策划、制定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参考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首先进行环境因素分类,以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核心,根据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各环节涉及到的技术事项,收集、制定技术标准,构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再根据技术事项所涉及的管理事项制定管理标准,构建完善管理标准体系;同时为落实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要求,制定工作标准,构建完善工作标准体系,从而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并在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的各阶段加以贯彻和执行,确保采样、样品预处理、仪器操作、实验分析等各环节的标准化运作。具体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清理文件,整体策划。体系文件编制前,对实验室内部以往各种标准、管理制度、工作规则以及历年下发的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和整理,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结合实验室实验技术与管理现状,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编制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确定学科实验室标准化蓝图。第二步,按照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通过网络、专业期刊、专业标准信息服务机构等收集国际、区域、国家、行业、地方等各层次标准。第三步,依照GB/T1.1之规定,编写所缺少的标准文件或补充更新所缺文件条款。逐步编制、完善标准体系。
3.2设备设施标准化
实验室设备设施是实验室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重要对象。实验室设备设施标准化包括设备设施产品技术规范(如相关法定标准及使用说明书等)的收集整理、设备设施操作规程的编制、设备设施定制管理的合理规划与实施等。尤其是设备设施操作规程,其描述应简洁、明确、无误。一名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实验参与者按该操作规程应能自行操作设备设施。做好仪器设备维护是保证实验室可持续、安全运行的基础。一是严格控制仪器使用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振动、腐蚀性气体等,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转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二是仪器的定期维护,如更换老化、损坏部件,仪器内部定期清洗等,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3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使用
标准信息的收集、管理和更新是维护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重要环节,相关人员可通过互联网搜索查询、订阅报刊杂志等形式进行标准信息的广泛收集,通过建立标准信息数据库的方式实现集中和网络化管理,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深圳标准信息网等查询最新学科标准信息,不断完善标准信息库并保持其有效性。标准信息收集范围包括:国家和地方有关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等方面有效的标准文本;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的期刊、专着等出版物;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区域标准、技术法规;其他与学科实验室有关的标准化信息。学科实验室标准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广泛而稳定的信息搜集渠道,如环保、实验室监管、质量、职业健康等行政主管部门、情报部门、报刊、杂志、网络等;及时地了解并收集有关的标准、修订、更改和废止的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整理、分类、登记和编目,并及时传递到实验室。收藏的标准信息应及时更替、更改,保持良好的时效性;建立标准电子文档信息库;开通标准的网络服务系统。标准信息库的使用:实验中心应建立专门的标准化信息数据库,并对申请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悉实验室的准入条件、工作准则、实验室功能、实验室环境和相关实验方法,同时也养成了规范化的工作作风。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安全意识
高校实验室是学校实施人才建设的重要核心区域,实验室安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着学校的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师生的生命安全[1]。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高校实验室的规模不断增大、数量不断增多,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新一步的挑战。近年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2018年11月南京某医科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燃,导致多名师生受伤;2018年12月北京某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发生的实验室爆炸起火,导致3名学生死亡;2019年2月南京某工科大学实验室发生火灾,火势蔓延导致整栋大楼的损坏。这些惨痛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给学校和师生安全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1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对近年来国内外高校95起实验室事故的分析报告指出,其中实验室爆炸与火灾事故、生物安全事故和气液体泄漏事故占比较大[3],其触发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责任不明确、师生安全意识薄弱、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和软硬件设施不完善等[4-5]。
1.1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模糊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统筹管理,但实验室设备是由各学院及研究单位使用,各学院及研究单位具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使用责任,学校保卫处对全校安全具有监督管理的责任,科技处、研究生院对学院及研究单位的科研实验室又具有安全管理的责任[6]。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实验室安全工作是由多个部门共同交叉管理,其具体的责任划分不明,管理分工模糊[7]。例如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管理的方向主要在于全校科研和教学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使其不发生较大安全事故,而保卫处管理工作重点在于保障各教室或实验室的消防和电力工作,各学院主要工作在于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下保障教学或科研的顺利进行,各个部门的主要安全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相互叠加的成分,分工不明确,使每个部门都寄期望于其他部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了每个部门都疏于管理的局面,容易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无法保障实验室的安全。随着“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大量的资金资源投入到学校各级科研及基本教学实验室建设中[8],实验室的设备数量不断增多,实验场地不断扩大,实验室人员的不断变更,某个实验室可能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或者出现管理人员不足,无法形成实验室专人专管的责任要求。
1.2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和评价不健全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执行依据,高校实验室各级部门通过制定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约束和规范师生使用实验室的行为和操作,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因此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安全问题[9]。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虽然高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制度中包括的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不够详细,且制度的落实依靠逐级下达,在层层传达中制度的严格执行大打折扣,导致部分学院的教师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针对不同的实验室,实验室安全要求规则不同,但由于实验室管理制度中无明确要求具体有哪个部门或哪些管理人员执行,导致无人执行此制度。由于安全工作比较弹性,既可以完成基本的安全要求,也可以详细的拓展安全管理要求,安全工作是否做好,虽可通过明面上的检查来评价,但安全的效果很难用量化标准衡量,导致负责安全责任的教职工无法进行考核评价,打击安全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因此安全管理制度的细化落实和科学考核评价制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1.3教师及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不仅是管理人员的事,也是所有实验执行者即教师及学生共同的事。教师和学生是指导参与实验的主要人员,其实验安全意识直接影响实验室安全,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违规购买存储危险化学品、做实验时无安全防护措施、实验完成后无检查实验设备等未符合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事件[10]。根据最近几年内实验室发生的安全事故分析,不少安全事故主要是因为参加实验室的学生不按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或者液体顺序混淆、操作失误等导致的[11-12]。例如某高校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是因为把易燃物质镁粉与磷酸搅拌从而产生易爆气体,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违规操作,导致爆炸;另一所高校学生在做完实验离开实验室时忘记关闭氮气钢瓶的总阀和减压阀,导致仪器内压力过高从而发生爆照。此一系列事故都是因为学生在做实验时,安全意识薄弱,对所做实验的危险性认识不足,从而展开违规操作实验、冒险作业。因此亟须加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才能减少本可避免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1.4实验室软硬件安全设施不足
随着高校的发展,师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原来实验场所已不能满足于教学科研的进行。为了解决实验用房的紧缺,部分单位把原来办公楼改建成实验室,而在改建中未考虑到实验室的标准设计规范要求,忽视了实验室安全基础设施的合理布置,有违章搭建临时建筑影响安全布局,存在通风设施不健全、电线乱拉乱接、无烟雾灭火装置、消防设施缺损及安全逃生路线不合理等问题[13]。同时在现有的实验室中,随着新实验课程的开展,新进仪器的购置,现有实验室的基础设施也已无法满足要求,实验室的电路负荷超标、旧实验室无漏电保护装置、无化学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无安全监控网络等问题增加了实验室安全隐患,增大了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概率。
2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的全面构建
2.1精细化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实时分级管理
《教育部关于高校安全》文件中指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做到“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根据我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情况,建立了分级管理责任体系,细分每个主管部门的详细安全工作,构建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主任、每个实验室管理人员四级联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学校与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二级单位负责人与专管实验室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实验室主任与实验室管理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同时与使用实验室设备的教师和学生分别签订安全责任书,形成层层安全责任体系,从而逐级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精细化各级部门安全管理的具体项目和职责,推动科学高效的管理规范,实验室设备管理处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统筹规划部门,需把科技处、保卫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和各级学院联合起来,牵头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细化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例如实验室管理处主要职责为组织制定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责任体系和应急预案,编制及实施实验室安全管理经费预算,指导、督查和协调各耳机单位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不定期组织实验室安全检查,将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并督促整改等工作;保卫处负责实验室消防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实验用房的用电安全性检查;各级学院的行政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设置每个实验室的直接责任人,做到专人专管的责任要求。通过精细化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实现各个部门的逐级管理,从而加强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工作。
2.2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安全管理评价体系
健全全校各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14]。根据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细化每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根据各自的职责,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根据我校制定的《长安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为基础,制定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办法》、《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针对不同的功能实验室,又制定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办法》、《实验室防辐射安全要求》等规章制度,各级管理人员根据适合所管理的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落实安全工作。针对使用实验室设备的教师和学生,制定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设备使用记录本等安全使用办法,做到不同身份的人员有安全制度可依,从而更好地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实验室安全工作是一项比较细碎弹性的工作,作为执行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人员其工作量无法量化,因此应建立实验室安全工作评价考核机制,设置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评价指标[15]。首先根据实验室制定的详细安全责任体系,对因管理不善、违规操作、违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造成的重大安全事故,此院系或科研单位的各级安全负责人的年度考核直接评定为不合格,并根据事故的程度被问责。其次实验室安全工作可作为教师评职称评级、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教师是否签订安全责任书作为考察安全制度落实的硬性指标,教师是否记录使用实验设备、是否按照操作规程等都予以量化,从而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因素。最后对于在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优秀人员在职称评定或年终绩效方面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激励人员更好地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2.3开设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
作为开展实验的第一执行人,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根据经验可知,随着新进教师和新生的录取,执行实验的教师和学生每学年是变动的,因此应开设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的培训,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做到每位教师和学生人人懂安全,人人具有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师生预防及应急处理危险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为了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我校首先开设了“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平台”自学教程,要求每位师生自学安全课程时间不低于6小时,课程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使用手册、用电用气的安全操作及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基本要求,师生可在平时学习中可进行自测考试,实时了解安全知识的自测成绩,并在平台中完成安全教育的正式考试。学校要求只有通过安全考核的师生,才被授权进入实验室的资格。其次,培养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的责任心,每位执行实验的教师和师生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做到有安全责任意识。最后在每个实验课程之前,要求任课指导教师针对专门的不同实验,对学生做有区别性的详细安全知识教育,指导学生观看实验安全教育守则,根据所使用的实验设备或实验材料的不同[16],讲解安全操作规范和要求,做到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要求,从而形成多方面的安全文化教育,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
2.4加强实验室安全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解决实验室软硬件建设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加大安全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针对办公室改造成的实验室和原旧实验室,应重新按照实验室建设的行业标准,改造实验室内原电路装置、通风装置及消防设备等硬件设施。在电路方面,针对大功率设备,把原2.5mm的电缆改造为4mm或6mm电缆,每个实验室加装漏电保护装置,禁止乱接乱拉的现象,对高压电源处设置明显警示标识等。在消防设施方面,拆除违章临时建筑,清理阻塞消防车通道路口,安装火警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检查消防水源、消防栓和灭火器材,针对不同实验室的火源类型,配备不同的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在通风装置方面,尤其针对具有可挥发性有机物的实验室,建立良好的具有有毒气体的吸附或处理装置,产生高浓度有害气体的实验室需在通风橱内进行,防止可挥发性危险物扩散到安全区域[17]。
关键词:地方院校 专业实验室 管理 评估
中图分类号:G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05-02
高等院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开展科技服务和生产实验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工作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水平是反映高等院校教学水平、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专业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地方院校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地方院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管理,进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的建设发展更好地服务。
实验室评估是实验教学管理机构依据一定的实验教学目标与实验室管理规范标准,通过对实验室的系统检测与考核,评定实验室在设置、队伍、教学、设备、制度、环境等方面达到基本条件和要求的程度,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及其改进的过程。开展实验室评估工作,就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工作,促使实验室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通过实验室评估可以客观地评价学校实验室工作的总体状态和建设水平,有助于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实验室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一、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影响因素
随着大众化教育进程的深入,学校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高校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有滑坡趋势。影响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主要体现在实验场所和实验仪器设备不足,实验经费得不到保证,学校实验室建设投入与大众化教育进程有差距;二是生师比失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的工作量增加。教师既要承担日常理论教学任务,又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还要指导大量的实验教学,工作压力很大,精力不够用;三是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有些学校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学校教学工作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对于实验教学一般学校只有宏观管理文件,缺少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实验教学质量标准、过程管理监控机制、系统的评估体系;四是不少院校较多注意了具体课程和具体实验教学的安排和硬件条件的改善,较少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知识运用能力出发来整体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五是教师实验指导水平不高。有些指导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背景,实验教学指导水平不高,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六是学生没有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学生层次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教学,态度不认真、工作不扎实,精力投入不足,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二、结合学校实际,创新专业实验室管理
黑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以矿业工程为特色,理、工、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类型为教学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大工程背景下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学校的定位,我校确立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才。“三大”教育理念是有机整体,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大德育”是先导,“大工程”是背景,“大实践”是途径,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始终坚持并充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德育与管理相结合效果好为主要标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学校一贯重视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创新专业实验室管理,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行专业实验室校、院两级管理。我校以实验室为载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对实验室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各学院成立实验中心,由各学院教学院长担任实验中心主任,集中建设、管理实验室;二是加大专业实验室建设力度。学校每年投入一定资金进行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将实验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三是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学校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名青年教师配备有实践经验的导师,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青年教师过“实践关”,青年教师担任助教期间必须到现场或实验室实践锻炼一年过“实践关”。同时,积极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补充到教师队伍;四是积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学校鼓励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通过教学研究项目立项优先支持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电气工程实践基地的实验内容与实践训练的整合,现代制造工程中心“闭环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工科专业设立专业综合实验课的改革等等,都促进了实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五是严格实验教学监控和考核。学校严格执行实验教学计划,重视实验教学的日常检查,每学期开学前和期中教学检查都把实验教学的准备和进展情况作为主要检查内容。学校重视实验教学的考核,设置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增设专业技能的考核。
三、根据学校校情,开展专业实验室评估
(一)建立、健全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
学校依据国家、黑龙江省的实验室评估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原则,经过几年的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标准和实验教学工作相关规范性管理文件。在制订过程中,学校召开了多次专门会议研讨评估体系,并征求有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学校领导亲自修改评估条目和标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共有评估条目19条,其中重点条目8条,一般条目11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实验室定位与规划、实验教学、实验设备管理、队伍建设。评估体系充分考虑到每项评估条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的实际。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全员性”,体系涉及到领导、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二是“全过程”,体系涉及到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全过程;三是“全方位”,体系以与专业实验室建设有关的各部门的工作质量来保证专业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质量;四是“针对性”,体系评估条目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学生的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
专业实验室评估结论设合格、不合格两种。评估要按各条目逐条评估。所有评估条目全部合格的,该实验室即为评估合格。如有一条重点条目或累计有三条以下一般条目不合格的实验室,在两个月内整改后可请校评估专家组的专家复核。如有两条重点条目或累计四条以上一般条目不合格的,既为不合格的实验室,需要认真整改,待下一个年度重新申请评估。评估合格的实验室,将由学校下文认定。
(二)开展专业实验室评估
学校成立由教学副校长任组长,由评估老专家、评估中心、教务处、资产处组成的专业实验室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的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查和评估。评估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专家组听课。专家组深入专业实验室随机听课,并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了解、掌握专业实验课教学情况;第二阶段:专业实验室自评。各学院依据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组织实验室自评,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第三阶段:专家组实地考察。专家组通过听取各专业实验室自评情况汇报、就有关问题提问,认真审阅相关实证材料,随机抽阅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实地考察专业实验室,召开教师和学生代表座谈会等方式,依据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对各实验室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评估,得出评估结论。最后,向各学院、专业实验室反馈交换意见。
经过专业实验室评估工作,达到了四个目的,一是促进专业实验室准确定位、合理设置专业实验,使实验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推动我校专业实验室建设,实现实验室规范性管理,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为专业建设目标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总结经验,发现亮点,查找不足,努力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四是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科研水平,促进实验室工作转型,为东部煤电化平台建设和大学建设提供保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学校经过多年对专业实验室管理及评估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实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逐步增强。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机器人、铸造工艺设计、航模等竞赛中屡获佳奖。毕业生以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倍受就业企事业单位青睐,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黑龙江省高校前茅。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程环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技术钻研精神强,发展后劲大。
参考文献:
1.赵国刚.“三大”教育理念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
2.谭平.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
3.周荣茂等.开展专业实验室评估 加速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5)
4.张小民等.适应高等教育改革 开展专业实验室评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