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逻辑推理教学反思范文

逻辑推理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逻辑推理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逻辑推理教学反思

第1篇:逻辑推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情推理教材挖掘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数学思考”中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合情推理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的“启发法”中的一种推理模式,G?波利亚认为:合情推理是一种合乎情理的、好像为真的推理。

数学的创造过程与任何其它知识的创造过程一样,在证明一个定理之前,先得猜想、发现出这个定理的内容,在完全做出证明之前,先得不断检验、完善、修改所提出的猜想,还得推测证明的思路,你得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尝试。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的不是论证推理,而是合情推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重视和加强了双基教学,而对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受益终生的思维、合情推理能力训练等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而这些恰恰是人的优秀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合情推理能力研究的做法:

一.让学生思之有“源”

得到数学结论前,合情推理帮助我们猜想和发现,得到数学结论时,合情推理可以为我们提供证明的思路和方向。

(1)提供关系结构或规律相同的同类型材料,让学生归纳推理。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长方形纸条的 、 和 ,借助纸条直观地比较 、 和 的大小,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 和 、 和 、 和 各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发现这三组分数都具有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于是猜想所有的分数都可能具有这一性质。

(2)提供具有某些相似性的不同类型材料,让学生类比推理。选择类比推理的素材时,教师首先要深入分析需要探究问题的特点,以及所蕴涵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寻找学生已有知识中具有相似特点的素材,由这种相似性的分析,类比出他们其他性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针对“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公式的推理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对小学生已经学过的体积公式进行过滤,得出:长方体、正方体与圆柱体都都是直柱体,外在形式具有相似性;其次强调虽然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主要表征形式不相同(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正方体=棱长×棱长×棱长),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表示,引导学生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怎样的,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

(3)提供结构化、整体化的素材,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直觉尽管“突如其来”,但并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而是在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结构化、整体化的教材,引导学生开拓思想,大胆猜测,从复杂的问题中寻找内在的联系,特别是发现隐蔽的联系,从而把各种信息做综合考察并做出直觉判断。

二.让学生推之有“据”

虽然合情推理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但由于合情推理带有较强的情境性、个体性,因此部分教师认为合情推理只要有道理、说得通就行。其实,合情推理不是无根之本,无源之水,而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数学思考的,是“有一定根据的”。

例如,教学《13亿粒米有多重》时,如果简单地让学生猜测“13亿粒米有多重”。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就可以信口开河报出“15千克”、“100千克”、“200千克”、“1000千克”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而这些猜测是没有根据的,没有“合情”的成分,与答案“13亿粒米约有26吨重”这一较科学的结论相差甚远。如何让学生“有根有据”、合理科学地猜测呢,我首先组织学生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比较可靠地得出13亿粒米有多重?”由于不可能数出13亿粒米再来称,那该怎么办?这样就“逼”着学生想办法,进而通过讨论得出,要知道13亿粒米有多重,必须先称出一部分(若干粒)米的重量,再猜测(推测)出13亿粒米的重量。这样既有效避免了学生信口开河的猜测,又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同时学到了科学合理的方法。

三.让学生言之有“理”

对不同的个体而言,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依据、过程、结论往往是相同的,而运用合情推理解决问题的依据、过程、角度和结论都有可能不同。因此,在引导学生借助合情推理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把自己的推理依据、过程以及得到的结论表达出来,使其认识更加明确、思维更加完善。

教师在训练学生说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把头脑中的逻辑思维过程,用数学语言清晰、简洁、准确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一些常用句式,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题目要求……必须先……”、“根据……和……可以……”等,逐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说话”完整的心向。同时,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要为学生的“说”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不同意见能够互相交流,在“说”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与兴趣,在“说”中带给学生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在“说”中给予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

四.让学生用之有“忧”

教学中,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相得益彰,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结果的合理性,辩证地看待合情推理,做到用之有“忧”。

第2篇:逻辑推理教学反思范文

(贵州省毕节市双山区岔河中学 551700)

一、初中生推理能力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 初中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随年级的升高呈现缓慢增长趋势。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初中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目前使用的新教材有利于合情推理教学;二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一定的体会。三是中考试题的导向作用。从最近几年各地的数学中考题来看,各地都比较重视对合情推理能力的考查,比如让学生寻找规律,提出猜想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对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猜想能力随年级的升高而呈现增长的趋势。由于教师在整个初中阶段都注重了对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使得各年级之间的合情推理能力高低差异并不明显,因此初中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随年级的升高增长呈现缓慢趋势。

2. 初中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随年级的升高而快速增长。

一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发展日趋成熟,思维更加趋于抽象化、形式化,演绎推理能力的水平将得到提高;二是学生演绎推理能力与其自身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成正比的;三是从教材的编排来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所以初中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随年级的升高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3. 初中生缺乏检验反思能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多数学生欠缺检验反思能力。甚至有些学生不懂得如何检验,能够进行检验并进一步进行推广的学生寥寥无几。

二、仔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猜想数学猜想是数学研究中合情的推理,是数学证明的前提

只有对数学问题的猜想,才会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猜想是在已有数学知识和数学事实的基础上,对未知量及其规律做出的似真判断,是科学假说在数学的体现,它一旦得到论证便上升为数学理论. 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家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猜想—检验证明”,开拓新领域,创立新理论.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命题的发现、性质的得出、思路的形成和方法的创造,都可以通过数学猜想而得到.通过猜想不仅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对于我们教师,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优化教学条件,提升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对于学生,它不但能使学生学到知识,会解决问题而且能使学掌握在新问题出现时该如何应对的思想方法。

三、初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1. 在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推理风气。

推理能力的发展不同于一般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种能力往往不是老师教会地,更多的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因此教师应在班级中培养良好的推理风气,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推理能力。

2. 培养学生提出数学猜想的能力。

教学中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猜想。营造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学生才可能无拘束地去猜想。当学生猜想时,不能因为学生讲不清其中的道理而指责学生“瞎猜”、“胡说八道”,而应该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对于他们猜想中的合理成分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同时要容忍学生因一时的“发现”或“成功”而出现短暂的“忘乎所以”,这样学生就不会有所顾虑,遇到新问题时便敢于猜想。

3. 渗透逻辑推理知识。

教师在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适时地介绍有关逻辑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去领会、理解并逐步掌握这些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和方法,保证思维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这样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己学过概念、命题、方法的理解,有利于今后的学习。例如,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介绍概念定义的方式、概念的正确分类方法、推理与证明的规则等,就可以防止学生出现逻辑错误,逐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 提高学生反思的能力。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自己的数学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自我调节实际上是一个独立思考、推理的过程。因为“跳出来”审视自己的活动,需要综合考虑,严密思考,本质上就是一个分析、推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调节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方面,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做到课堂上反思、课后反思、单元小结反思,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型数学日记”训练学生的反思习惯,在教学中要注意收集和总结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生错误的典型材料,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反思性问题,并鼓励学生现身说法,开展积极的评论和研讨等。

第3篇:逻辑推理教学反思范文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事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就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我住初中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一, 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试验为基础材料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的接受;教材编写的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有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另外,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形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有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试就没问题。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的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每次上物理课,都觉得听不大明白。由于每堂课容量很大,知识很多,而学生又没预习,因此上课时,学生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生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度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试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教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第4篇:逻辑推理教学反思范文

一、创设课堂探究情境,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师在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指导学生阅读图表,激发学生求知欲;

3.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4.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查、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5.进行社会调查或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城市热岛环流有何意义?指导学生写作小论文,举办演讲会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时间长短和呈现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等。设计学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地理思维与训练,吸引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课堂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地理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1.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建构知识、掌握知识。因此,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要由浅入深,并尽可能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教师要树立新型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对喜欢质疑的学生持鼓励、赏识的态度;也要看到学生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2)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学习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产生疑问,有了疑问就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勤思好问。

(3)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教学生会问。教师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清晰地向学生展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习得。

(4)将课堂教学向校外引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教师要确立“大教育”思想,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观念,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基地,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允许并激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3.开展各种类型的讨论活动。

(1)专题式讨论。

专题式讨论对于深入地探讨某一地理话题是十分有效的。

(2)问题式讨论。

问题式讨论是地理课堂中最常见的讨论方式。地理课堂讨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密切,大多是随着教学进程而提出的,并且具有问题的真正内涵,值得进行逻辑追问与原理探究(连问“怎么样”“为什么”)。

(3)思维操练式讨论。

思维操练式讨论是一种高级的头脑游戏的讨论方式,它往往不拘泥于具体知识的再现与理解,而在于锻炼脑子的灵活性、迁移性。思维操练式讨论的命题在现实生活世界里是不存在的,学生感到新奇、新鲜、有意思,容易被激起一种探讨的冲动。进行思维操练式讨论需要逻辑推理的过程,也需要直觉、形象思维的参与,同时聚敛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也会交错在一起,对培养思维品质是极为有益的。

(4)任务式讨论。

地理教学中的任务式讨论源自各种与地理相关的任务,讨论是为任务的解决“方案”而展开的。任务式讨论需要学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集体探讨任务的性质、内容、特点,以及完成任务的途径与策略。

(5)反思式讨论。

反思式讨论是随着教育理念的提升、反思模式的倡导、创新思潮的兴起应运而生的,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愈来愈多地被采用。反思式讨论是对传统理论、权威结论、标准答案的一种重审,常见的组织形式是自由辩论,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的精神十分有益。教师在组织讨论过程中,既要积极,又要慎重。反思式讨论要运用辩证法,要有理论根据与实践依据。

第5篇:逻辑推理教学反思范文

教学目标:从“学生知识――学生智力――学生能力――学生思维――学生实践――学生创新,”着眼落实。

教学理念:把课堂营造成“师生信息的发应堆”“思维的交合场”。把学生引导到问题与科技的前沿。

教学过程:把传统的大课堂浓缩成一个实物,一个片段,一个小实验,小插曲,一个物理题目,物理概念的探索。

近年来我校努力打造新课堂,在周测成功体验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启发教学等物理教学中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针对实验启发教学谈一个片段供大家共勉。

高中物理静电场中对空腔的认识是一个难点。我采用了几个实验和典例让学生建起了学物理的兴趣。

1.理清概念

静电感应现象: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

2.逻辑推理、实验验证

导体中间带什么电呢?内部电荷分布情况是什么呢?

分析:导体中的电荷(自由电子)不再移动,导体的内部达到了静电平衡状态,因为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内部电荷只能分布在外表面。

引导学生思维:如果把导体的内部挖空,检验内部场强和内外表面的带电问题。实验表明:内部没有分布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外表面。

由此可以想到内部可屏蔽外电场,通过实验可以验证。

那么空腔可以屏蔽腔内电场吗?

通过实验验证空腔对内部电荷不能屏蔽,只能屏蔽外面的电场。

3.空腔与带电体接触的怪现象

第6篇:逻辑推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手术室护理教学; 意义

doi:10.14033/ki.cfmr.2016.34.0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4-0093-02

手术室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不容忽视,对手术室工作起到直接性决定作用[1],因此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时就需要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足够的护理业务水平,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手术室护理工作得以全面发展。为此,批判性思维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应用日渐广泛,对提高护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2]。为了进一步明确批判性思维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作用,本文主要是以68名实习护生作为研究对象,于教学中应用批判性思维,其应用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8月-2015年6月到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实习护生68名,均为女性,年龄最小18岁,最大22岁,平均(19.8±1.3)岁;文化程度:中专11例,大专23例,本科及以上34名;护生均实习到中期;根据护生教学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名;两组实习护生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34名实习护生接受常规教学模式。由护理经验丰富、业务水平熟练老师带教,通过课堂教学法,按照教学内容对护生予以教导;由教师提出问题,护生自主解决问题,并由教师判断。

观察组34名实习护生于教学中运用批判性思维。(1)合理安排实习护生的实践教学,由护理经验丰富、业务水平熟练护士带教,带领实习护生参观手术室环境,使实习护生对手术室工作环境有一定熟悉感,观摩术前准备工作,同时讲解物品准备的重要性;观摩术后的护理工作,使实习护生认识到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讲解手术前后患者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并加强术后指导工作。(2)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创建学习小组,运用手术室模拟案例,巡礼实习护生在临床手术中可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适当引领实习护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同时,可进行有效的质疑、假设、推断、反思、讨论及解决,使实习护生潜能得以开发。在模拟的案例中,使实习护生质疑、假设等意识激发出来,促使护生积极主动反思学习。同时在发现问题后能够以循证模式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使实习护生可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接受,用批判性态度分析问题和找出证据,运用理性思维、正确判断,并采取解决措施。每周实施手术室模拟案例2~3次,由小组成员进行参观以及模拟,并针对案例提出问题和假设,同时由护生自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适当可以应用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由实习护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作为中心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推理技能,护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驱动问题展开探究,使实习护生得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3)反思讨论。实习护生通过每天的教学,需记录学习笔记,并根据各自分管的患者及手术室相关工作,详细记录笔记,并评价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实习护生在实习结束后,由带教人员检查和评价护生的护理笔记。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实习护生手术室护理知识的掌握度:采用笔试试卷评分方法,在手术室护理知识调查中,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等问题,了解和掌握实习护生对手术室护理的注意问题掌握情况,同时也答写所学护理中的创意性建议及综合应用情况[3]。以百分制进行计算,分数越高,护理知识掌握越全面。

实习护生综合素质评价:以调查问卷方式对护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实习护生学习情况(主动性、积极性、学习兴趣、理解程度、文献查阅、资料收集)、护理逻辑顺序、责任意识、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护理价值观念、应急措施等,总分100分,分数越高,实习护生的综合素质也就越好[4]。

批判性思维评价:按照《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CCTDI2000)量表评分,对实习护生开放思维、探索真理、自信能力、批判性思维、直觉能力、认知能力等进行评价,6个量表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护生批判性思维越强[5]。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实习护生手术室护理知识掌握度及综合素质比较

两组实习护生经教学后,观察组手术室护理知识掌握度及综合素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水平比较

两组实习护生教学后,批判性思维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批判性思维尚无统一概念,部分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及沟通交流中,学习各种知识并加以运用,主动提出问题,通过调查、论证、评估和判断问题,做出决策,以此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6]。个体在复杂情境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可灵活应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选择和处理问题,在反思时对问题加以分析和推理,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判断,以此进行正确取舍。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采用批判性思维,主要是实施反思和推理思考的一个过程,通过反思推理,使实习护生能够建立批判性思维能力,由实习护生对手术室护理行为、护理思维提出问题和质疑,同时可以帮助实习生加深手术室护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理解和掌握[7]。

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实习护生在教学中运用批判性思维,由护理经验丰富、业务水平熟练护生带教,适当引领实习护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同时,可进行有效的质疑、假设、推断、反思、讨论及解决问题,激发习护生潜能。且通过反思讨论,使护生记忆更加深刻。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应用,需要护生自我评价、护生之间的评价、老师对护生的评价、老师之间的评价,重视培养护生的认知、思考创造的技能,利于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在此次研究中,结果显示,两组实习护生经教学后,观察组手术室护理知识掌握度得及综合素质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手术室护生的工作复杂多样,变化快,需要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生需要在复杂环境中,有效运用批判性思维,辨证思考患者表现的各种情况,并分析其中潜在的问题,找出其中的矛盾,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8]。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护生应不受到偏见的影响,进行逻辑推理,以足够的知识,在复杂的环境中批判性理解各种资料的意义,进而做出相应恰当的临床决策。总而言之,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采用批判性思维,使护生能够学会自我反思,敢于质疑,使护生综合素质得以更为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惠萍,宋江艳.护理管理者批判性思维与领导能力相关性研究[J].护生进修杂志,2010,25(24):2213-2215.

[2]毛秋婷,曾,赵梅珍.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2,27(20):92-94.

[3]徐洁.多种教学方法在手术室带教中的综合应用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09,8(23):69-70.

[4]王维利,陈珊珊,苏普玉,等.护理专业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2):388-389.

[5]孙雪洁,王晓鸿,韦贞决.在模拟病例教学中对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187.

[6]李晓玲.运用PBL教学模式提高手术室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2,11(15):397-398.

[7]蔡际群,聂宏光,于晓松,等.药理学PBL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1(2):4-5.

第7篇:逻辑推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中文科 物理教学 教学方法

一、高中文科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中文科物理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高中文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普遍不感兴趣,究其原因:①学习基础差,想学但是在过去物理学习中受挫,认为物理课本身枯燥,知识深奥、难懂,在学习中产生了畏难心理,这部分学生占文科班的多数;②对科学技术进步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学了也没用;③以前物理学的还可以,但现在选了文科,认为高考不考就不再重视,只是大概学学应付会考就可以了;④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上课基本不听,只听自己认为感兴趣的课,没有学习目标,这部分学生是少数,但也不能不重视。

2.高中文科物理学科自身学科特点导致难教难学

高中物理教材概念和规律表述严谨精炼,物理现象复杂,各章知识交错联结,相似的概念规律较多,有时涉及多个研究对象,多个运动状态和过程,物理过程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教材阅读难度大。解题时要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高,计算难度大。另外,高中物理有时无法借助直观的实验直接得出结果,而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物理概念出发,或从建立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猜想假说、逻辑推理建立物理概念,掌握规律,因此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文科物理虽然在难度上有所降低,在内容上也有所删减,但在学习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高中文科物理教学方法初探

1.要使高中文科学生克服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习者而言,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往往是记忆比较深刻。所以,在高中文科物理教学中针对文科生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应做以下几方面的的努力:①打消学生学习物理的各种消极心态,让他们知道在文科物理中将要接触的知识内容,以及这些知识内容的简单应用,告知学生文科物理学习在高中整个学习中所处地位,让他们有目的的学习。②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学习即科学学习与人文学科学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关系,知道文科物理的侧重点。③指导学生将每节课的重点、考点进行整理,让学生有侧重点的学习,对学生加以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以避免无效学习带给学生的挫败感。

2.教师要正确认识高中文科物理教学的重要意义,认真对待高中文科物理教学

正确认识高中文科物理教学对于人文学科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性,教师才能正确对待高中文科物理教学任务,才能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以及文科物理教材的设计内容有目的性、有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学难度,紧扣学业水平考试的考点,不可随意的增加内容,尤其是学生不宜接受的超纲内容。

3.在高中文科物理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在文科物理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①重视文科物理教学的第一节课。学生在文理分科后,在思想上对理科的学习态度都有多多少少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向积极还是向消极一端发展跟第一节课的设计密切相关,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文科物理学习的真正意义,并打消他们诸多的学习顾虑,以后的课才好进行。②重视“演示实验”“探索者”“STS”等教材中的板块设计,运用得当往往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另外还应多搜寻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视频以拓展自身的思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向40分钟要质量。针对文科生的特点,有些概念,规律我们可以让学生像学习文科知识一样大声朗读,齐声背诵,以加深记忆,重点知识在课上一定要重点强调,重点练习。④演示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很多有趣的实验现象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⑤章末总结给学生总的知识框架,让学生以填空的方式自主完成整章知识的归纳、整理,使学生整体把握理科学习的系统性、逻辑性,掌握知识重难点。

三、教学反思与理论提升

1.课堂实例分析

课堂实例一:第一节课,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提问学生是否能感觉到物理学之美,让他们说出自己对物理学习的认识,也许回答各异,但同时引发了全体同学的思考,为什么要学习物理。结合课本内容及必修阶段的学习内容,邀请同学们与我一起在抛开高考的巨大压力后重新认识物理学以及物理学之美。最后以感应起电机演示实验,视听觉的双重刺激揭开电磁学学习的学习序幕,介绍了人教版选修1-1的内容及涉及的应用内容,以及本学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同时对本学期的学习目标有了明确的认识,事实证明,这对后来教学的顺利进行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实例二:在电荷的教学中,以学生熟知的摩擦起电,引发学生“物体为何会带电?”的思考,提问学生“尺子摩擦头发后,尺子带电,可以吸引小纸屑,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尺子为何会带电?摩擦后的头发带电吗?可以吸引小纸屑吗?”以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极大的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后面讲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及接触起电及其原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后一位同学的关于脱毛衣时同种材料之间摩擦为何会起电的问题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2.结论与思考

第8篇:逻辑推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职校物理教学反思备学生形象教学分层教学

几年来对教学反思的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学反思的可贵之处:它能将我在课堂上的意外收获记载成文,促使我不断地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使我在教学中得到更深刻的历练,为制订更科学的教学程序提供依据。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我的物理教学反思。

一、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我认为,备课是一个学习、提升的过程,是一个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过程,是一个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抒感的过程。

1.备教材。

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弄清楚重难点、教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如果教师把握不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那就像大海中的航船没有了方向,最后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很累,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整合教材,做教材的真正主人。一本教材放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正确的做法是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弄清主次。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驾驭教材。

2.备学生。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备课不能脱离学生的起点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等,从而在教学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环节。备学生和备教材同样重要,因为只有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才能行之有效。因此,备课要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全貌,做到因材施教。

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并制订好相应的对策。这样上课时,遇到特殊情况才能游刃有余。

在直线运动部分,讲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学生就有些概念上的模糊:到底什么是加速度?它属不属于速度的一种?和速度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了解答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举例子:光在真空中传播得很快,速度达到3×108m/s,但是它的加速度却是零。这样的备课准备会显得更加饱满,上课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二、形象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1.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展示的手段,充分利用挂图、演示、模型、实验、录像、投影、计算机等手段,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逼真,使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形象的物理世界,而不是抽象的物理知识,要通过动态画面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图景化。如利用计算机演示平抛运动、布朗运动、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轨迹等,将在教学中不便展示的现象和规律具体化。

2.教师可以介绍物理学家生动感人的故事,激励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品质。

如介绍牛顿从发现苹果落地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不畏权威,用实验了统治两千多年的错误观点;欧姆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历经十年努力,终于使得“磁生电”变为现实,教育学生养成执着顽强的心理素质,培养学

生的自信心与进取精神,等等。

3.教师的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幽默。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不断提高审美能力,这样在课堂上才能绘声绘色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尊重和敬佩,从而使学生“爱屋及乌”地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生动风趣的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中专一年级物理开始学的是力学,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强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为施力物体的同时,它又是受力物体。教师举例,两个学生站在冰面上用力推对方,他们俩都会向后退,这就是因为他们在给对方推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对方的推力,他们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如此生动的例子会使学生轻松理解力的概念。再如讲重力方向时,总有部分学生因物体运动状态、位置不同而造成错误的判断。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出这样经典的脑筋急转弯:“如果草地上的一匹马头部向西,马尾巴应该朝哪?”学生肯定回答:“向下。”教师再问:“马厩里的马呢?它的尾巴朝哪?”学生回答:“依然向下。”这时候教师总结:“不管马头向哪,马在哪里站着,马尾巴始终是向下的。重力亦是如此,不管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也不管它朝哪个方向运动,它所受重力的方向始终是不变的,总是竖直向下。”形象的例子会使学生印象深刻。在这样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原来不喜欢物理的学生也会逐渐对物理产生兴趣。

三、分层教学,分层检查

在教学过程中,在同一教材,同一个授课计划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根据分层的特点,对于思维能力强、个性品质好的部分学生,教师可偏重于逻辑推理,起点高些,节奏也可快些。提问时,教师对思维敏捷而又踏实的学生,可多采用口头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多一些探究性的题目。对思维敏捷但不踏实的学生,教师可多让他们上台板演,以逐渐让他们养成踏实的习惯。剩余的学生,也就是后进生,尽管这些学生学习成绩可能差些,但他们总是有各自的闪光点,各自的特长,是特别需要教师关注的群体。对这些学生,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更多的是要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教师也可以通过他们心目中的偶像的言行来塑造他们的品格,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正确认识。

在布置作业和作业的检查的时候,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外作业、课外辅导也应有所区分。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应给他们布置的作业难度要大一些,题目类型灵活、探究性更强一些;对于中等生,课堂作业应以课本的基本题为主,以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批改作业时,对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应付出更多的精力,尽量改得细致些,还可适当写些勉励的话语。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中的物理教学漫漫长路,教师应用不断的教学反思来上下求索,并且及时加以改进、完善,以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学.中国物理学会.

第9篇:逻辑推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理;计算题;解题能力

1 问题的提出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难度明显降低,计算题目明显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也拓宽了。这是课程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但是,近年来学生解物理计算题的能力较差,反映在中考计算题越来越简单,学生解题时却存在新的困难。这是因为学生在日常学习时往往只注意到浅层次的认识,只做到表面的理解,淡化了物理思维的训练,缺乏必要的变式练习,在问题的训练上只停留在代代公式,没有系统化、程序化的训练。这就形成了解题方法的思维障碍,没有完成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技能的转化。笔者试图就提高学生解计算题的能力进行探讨。

2 初中物理计算题的特点

就计算题本身特点而言,它以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它既能反映是对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所学明确了它的特点后,才能避免盲目和无从下手的尴尬,同时明确了题目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找准关系,有的放矢的按要求进行合理的计算,而且计算题也是许多省市中考题中常被列为压轴题目,它不仅仅具有上述的特点,还具有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结果的合理性、逻辑推理性等特点。

3 初中生解答物理计算题的心理分析

许多学生不仅不了解计算题本身的特点,而且在做计算题时心理素质、解题技巧、识图(作图)能力、推理能力、阅读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等现状令人揪心。许多学生们一看见计算题,在思想上立即就产生了太难不想做、不愿做的想法;更有甚者一听到这三字,从心理上就害怕或产生抵触的、畏惧的情绪;有的一看见题马上就想顺利的得到正确的答案,如果试一遍不成功便放弃,不愿意深入思考、急躁,意志力弱,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待于提高。从解题技巧上来看,为了想快速得出正确结果,只凭自己的习惯思路、经验、感觉解答,一时忘记了平时所学的解题技巧,这样费时费力,结果还不一定正确。在考试中有的过度紧张,连字词句也读不清、也读不懂,甚至读漏、读掉或读错字,例如:“S1S2都闭合”读成“S2闭合”、“滑片P向右”读成“滑片P向左”等等情况时有发生。在推理过程公式乱写、乱套、乱用等情况也常有发生。

4 提高初中生物理计算题解题能力的策略

4.1 抓课堂学习效率

教师一味的讲解计算题,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的,效率也不高,学生也无多大的兴趣,改变此情况的具体方法如下:

4.1.1设计具体感受的身边演示实验,一边实验的同时一边同时计算,让学生感知物理是有用的、是有趣的,能走向生活、社会的。激发兴趣。例如:利用实验及计算完全浸没水中,金属圆柱体的浮力;计算实验室方木块漂浮时的浮力等。

4.1.2通过课件展示计算题的推理过程,图形的分析过程,变“静”为“动”,调动感官,激发思维的活跃性,使枯燥的计算题变得生动有趣。

4.1.3通过实物展台投影,教师可以直观展示和放大对计算题的分析、推理、图形变化的演示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同时也起到一个示范性的作用,让学生跟着学习、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其中,化抽象为直观。

4.2抓审题能力训练

物理计算题带有一定情景,它要求学生从题目文字中提取信息,甄别物理条件,确定理想化的研究对象和物理场景,寻找物理现象在变化过程中的规律,直到解决问题.在多数情况下,传统的训练直接给出了简化后的研究对象及物理情景,因而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学生缺乏对物理现象和物理场景的识别能力和理想化的处理能力。

4.2.1说题法

传统的计算题教学是教师讲解的多,学生独立思考的少。“学生说题法”是让学生发表自己(或相互讨论)对计算题的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所涉及到的物理规律及方法。“学生说题法”最适合“例题”的教学。“例题”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灵活性、挑战性”。“学生说题法”要求学生明确计算题中创设的物理情景与物理过程,这是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条件。而让学生说物理情景与物理过程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4.2.2图解法

图解法是一边读题一边画图,画出题目场景,画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等。由文字信息到示意图的思维跨度非常大,关键是有的学生自己不会画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示意图画法,消除思维障碍,这一过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稍复杂一点的题,只凭学生头脑去想,有时也不一定能想得出来。草稿纸相当于第二个头脑,把一些已知条件或数据写在草稿纸上,一是不易忘记;二是更易于寻找方法;三是有助于理清思路。例如在电学计算题中涉及到数据繁多,题目变量较多,使用图解法分析好串联还是并联,标上数据,统一单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4.3抓一题多解

解计算题对学生系统性思维的能力要求比其它题目高,有些学生读完题后无从下手,这就是思维能力的欠缺所造成的。“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从多角度、全方位地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

4.4抓课后总结

4.4.1总结解题方法。自己在解力学、电学题上,方法是否得当与优化,还需要在那些方面做改进。

4.4.2总结解题步骤。有没有美观、规范的解题步骤、需要改进的地方。

4.4.3总结计算题题型。做了许多题后,有没有归纳过题型;那些题型是自己擅长的,那些题型是自己不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题型。

4.4.4总结自己经常犯的“错误”,做题的“失误”进行及时纠正与反思。只有师生共同重视每堂课的反思,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全面的反思,才能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思路,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达到有效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