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针对新市民子女数学学习的现状,我校全体数学教师立足实际,扎实工作,在加强家校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方式、关爱学困群体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 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联系是沟通教师与家长心灵的一座桥梁,是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1) 定期举行家长会。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养不教,父之过”、“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再穷不能穷孩子”、“关心孩子学习就是关心家庭未来”等理念,让家长高度重视孩子的学习问题。举办家长学校,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来校向家长作家教讲座,并请重视教育的新市民家长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体会,指导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2)建立“家庭小书房”。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一间学习书房、一张书桌、一个书橱、一份报纸和10本以上图书,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3) 每周联系反馈。数学教师每周通过校信通和家校联系本向家长联系反馈情况,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4) 每天检查督促。要求家长每天在家作记载本上签字,让家长能够每天督促、检查孩子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及完成质量。
2. 注重正面激励,树立学习信心。
作为教师,关爱新市民子女、教好每一个孩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针对新市民子女存在的学习目的不明、学好数学信心缺乏的状况,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 榜样激励。教师介绍名人小时候勤奋学习的故事,介绍本校新市民子女刻苦钻研,取得优秀成绩的事迹,以此激励学生。(2) 评价激励。教师从不同的方面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赏识他们不怕吃苦、热爱劳动、积极锻炼等优点。对学生课堂上精彩的发言、问题的解决、作业的认真完成、单元测验成绩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3) 竞赛激励。每个学期开展班级口算、计算、解决问题比赛,评选“口算标兵”、“计算标兵”、“数学小博士”等,颁发喜报或奖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消除自卑心理,不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精心设置疑问、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介绍数学故事、引导动手操作、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小组竞赛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激发新市民子女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做到“课始,趣已生;课中,趣更浓;课尾,趣犹存”。
4. 改变教学方式,引导自主学习。
2009年以来,我校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开展郭思乐“生本教育”理论学习研讨活动,开展了“先学后教”、“学研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先学后教”就是课前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性学习作业(前置性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尝试、体验感悟。课堂上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和分享活动,引领学生归纳梳理、总结提升,使知识及时巩固内化、应用拓展,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 关爱“学困”群体,促进共同进步。
部分新市民子女由于在老家没有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缺乏数学学习基础,有的跟随父母辗转几个地方,数学教材不断变化,学习内容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造成基础差,学习跟不上。有些三、四年级的学生连一二年级的乘法口诀也不熟练;有些学生审题能力差,看不懂题目的意思。对于这些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采用的方法有:(1) 真心关爱。全体教师做到“不放弃不抛弃”,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真心关爱他们,耐心辅导帮助他们。(2) 实行“四个优先”。课堂上优先提问,优先回答,作业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3) 建立学习小组。充分发挥班级优秀生的作用,让优秀生和“学困生”结成“一帮一”学习小组,使他们能随时随地得到同伴的辅导和帮助,学期末评选“优秀学习小组”,进行表扬奖励。(4) 签订家校协议。开学初,教师和学困生家长签订家校协议,向学困生提出适度的阶段学习目标,要求家长每天关注孩子的学习和作业,家校合作,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近几年来,我校每个学期期末测试,全校数学学科合格率达99%,数学优秀率达60%以上,学校的教育质量受到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会放下身段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他做良师益友,更是要尽父母职责。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家长智慧读后感,值得你去看一看!请您阅读。
家长智慧读后感1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交流。自从拿到了《又一种教育智慧》这本书后,我细细地品味了该书的前言与第一编。家长对于孩子是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从中所得到的感悟。
在第一编中--就说:“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句话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我自从怀孕后,就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因为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所作所为就会折射出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在早期就开始重视胎教,多听听悦耳欢快的音乐,多与孩子交流,虽然那时他还不会与我说话,但他会在肚子里用踢肚子等各种方式来反馈于我;当孩子呱呱落地后,也是有意识地在他耳边经常放放儿童故事,儿歌,说说话,直到现在,每天都养成了睡前讲故事,唱儿歌的习惯。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会放下身段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他做良师益友,更是要尽父母职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孩子在进入了校园后,家校合作教育对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调,配合,志同道合会为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起很大的作用。而对于我们孩子刚步入一年级阶段,我们家长更应该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为他营造快乐学习氛围,用更科学的方法引导他,让他树立“做人第一,能力第二,成绩第三”的正确理念。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门值得我们用心,用一生去专研的学问,但愿我们大家都能孜孜不倦地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和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长智慧读后感2古希腊有一个传说: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酷爱雕塑艺术。有一次,他在完成一座少女雕像时倾诉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情感,并对这尊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的热情使少女雕像突然活了,两人最终相聚在一起。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爱”的巨大效应。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它用在了教育预测实验中。他随意抽出学生进行测验,并开出了一张“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结果8个月后的再次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因为任课教师受名单的影响,对这些“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抱有更大的期待,这种期待又表现在与这些学生交往中的态度和情感上。学生由于受到教师态度的积极影响,也就真的表现出教师期待中的反应,主动配合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种因教师的期待而潜移默化促成学生进步的心理作用就是教育心理学上非常经典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确实,教师对学生的友善、亲近和期望对学生的智力、学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十分明显和积极的影响。可以说教师的态度、行为实际上是学生一生成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我国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曾经患有严重的自闭症,时间长达7年,在这期间她不肯上学,害怕所有的人,不愿与外界接触。而起因是初中二年级因为成绩不佳,一个数学教师在她的眼上画了两个“鸭蛋”,使她当众出丑。有人认为这一心理疾患还是她后来自杀身亡、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恒爱之,敬人者恒敬之”。而这种相互关系在师生相处中更为重要,在生活中师爱帮助学生成长的例子比比皆是,据说杜鲁门总统的成功就与赢得英文教师布朗小姐的爱吻有关。但很多时候教师可以把爱和期待毫不吝啬地用在好学生身上,却不能持之以恒地给予那些更需要帮助的“坏”学生。其实没有一个“坏”学生是天生的,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人格,做学生情感的反应者,不断地为学生提供表现和成功的机会,将尊重和爱渗透于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快乐地成长,这和敢于惩罚学生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
孔子早在几千年之前就有“欲来者不拒”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伦理精神,心是用心去换得的,我们应该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细小的教学行为上,发掘学生的潜能、关注他们一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体验成功,都能沐浴在爱和希望的阳光中。
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以为,爱与期待是最好的教育。
家长智慧读后感3读了《家长必读》之后,才明白如何培养和教育好孩子,如何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如何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怎样才能做孩子的合格父母……
一、让孩子愉快的适应小学生活
小学是人生求知的第一步,所以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养成一个良
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与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以父母起着极为重要的因素,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迈开人生的第一步,重点培养孩子爱学习,会学习,这里也包含父母的付出和坚持。
二、做也孩子子的知心人
作为父母,不但是孩子的知心朋友,我们要关注和了解孩子的思想,不但从物资上得到满足,而且精神上也要满足,用心倾听孩子的内心,他们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他们也需要父母的理解,所以,孩子的内心世界里,我们是他们的崇拜对象。平时,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三、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父母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从中受益,“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是叶圣陶先生和一句名言,他导出了教育的深刻内涵和真谛。习惯有习惯有很多,如:行为习惯、心灵习惯、作息习惯、关爱尊重习惯、洗漱习惯、珍爱生命习惯、思考习惯、合作共赢习惯、阅读习惯、卫生习惯等一系列习惯,所以说要养成好的习惯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做到的,要持之以恒,如果在溺爱中养成不良的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身,失去健康成长的机会。
四、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批评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她们有自己的思维,如果一不小心伤害她们的心灵,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先了解孩子为什么会犯错,然后面对孩子,让孩子看着自己的眼睛来回答问题,这样,家长和孩子平等的交流,孩子才会放松的回答家长的问题。如果一上来就训导孩子,反倒效果不好,孩子只会哭。所以家长一定要心平气和、同一角度与孩子交流。
五、如何做个合格的父母
天底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要做个合格的父母是要付出很多。在合格父母的基础上一定要学会研究自己的孩子,父母首先要观察孩子的在校实际情况、学习成绩,每天还要查看下孩子的作业,遇到孩子不会的,家长不能马上把答案告知她,而是引导她怎么做,下次再遇到同样地题目就会了。做一个睿智的父母——让孩子的生活学习更精彩。
家长智慧读后感4读完《家长必读》这本书我感慨万千,为学校安排我们家长学习《家长必读》感到感谢,为孩子感到庆幸,因为这本书,我们就能在他以后成长学习中给他正确的帮助;又为自己对小学学习的理解感到羞愧。
好奇,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怎么在他的天性中引导他去学习,爱学习,这是我们家长特别要注意的。“知之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之者”,孩子从出生时候开始,就在以惊人的速度学习着,对于周围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不夸张地说,学习是孩子的本能,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着学习的,顺着他们的好奇心旁征博引,引用一些历史典故及自然科学知识来引导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喜欢学习,让他们沉浸学习中,在知识中汲取苷汁;让“孩子在快乐中的学习”,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后才能真正体会得到“快乐”的意义。
幼儿园主要是在玩中学习,进入小学就要全面系统的有固定作息时间的学习,开始他们可能不适应但我们家长不能让他对知识的渴望消失,让他们开始厌倦学校的生活,把学习当做是一种负担,一种枯燥。我们要正确的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习惯并不是全部进入小学才开始培养的,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必须从小就培养,以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基础来培养学习习惯会更轻松一些;“少成即天性,习惯成自然”,好习惯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没有好的习惯就没有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明天;个性是潜意识与生俱来的也是后期教育发展形成的,个性化教育就是发现孩子的潜在天赋,让孩子在某个方面择优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一定从小就要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培养孩子有个良好的个性。
良好的个性一般指:具有崇高的理想广博而专一的兴趣爱好,自信,自强,自立,自主,自持的性格,活波、开朗、灵活、平稳的气质等等;家庭是培养孩子优良个性的沃土,我们家长就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培养优良个性的环境;比如带孩子旅游,让孩子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让他在旅游中学习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知识,并把旅游看成锻炼的机会。带孩子锻炼培养孩子坚强的个性,不轻易放弃的个性。
等等;对孩子与人与同伴交往采取积极的态度,让孩子多交朋友,开朗,自由但不能放任自由;经常教育孩子树立自信心,并给孩子成功的体验以培养其自信心;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会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孩子自然会充满自信,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就不会退缩,或者选择逃避而是大胆的面对;这也是古人常说的“给予”的诠释,最低等的给予是钱财,高等点的给予是“技”,最高等的给予是“思”。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就是我们每位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给予”;教育孩子,自己要走到孩子心里面去,身教重于言传,尊重孩子,给孩子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给孩子一个学习型的家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家庭的温暖,同时也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威严,“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走到孩子心里去,了解和倾听自己孩子的心声,结合自己孩子的特长和爱好,因地制宜的教育和培养孩子,给孩子一些自主权,不要过份给孩子压力,让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家长智慧读后感5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做为家长,在享受孩子成长喜悦的同时,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困惑。教育的过程是不停尝试、探索的过程,也谈不上什么经验,只是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读书的好处就不必多说了,但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着急不得。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一言一行,无不折射出父母的影子。用“自己的爱好读书,培养孩子的读书爱好”,是激发孩子读书兴趣,培养孩子读书习惯最有效的方法。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与他们同呼共吸的榜样,所以父母要循循善诱,身体力行,包括亲子共读,还要不择时机地结合书中内容交流沟通看书的心得,这样可以加深印象,促进理解。同时,为孩子营造一个家庭书香环境。
要引导少年儿童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在平日教学中让他们参与课堂设计、作业设计、互改习作,出单元测试题,引导他们做学习的小主人,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知识技能时的幸福、愉悦。第三,体验教育优化了儿童心理品质形成的过程。现阶段的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是众星捧月,处处保护有加,致使不少孩子胆怯、孤僻、任性、唯我独尊、不会与人合作,经受不了任何挫折。
体验教育强调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我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情景教育、情感陶冶、修养指导、行为训练、自我教育等方法,启迪少年儿童进行积极的心理活动,加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性格胆怯的孩子,我先找他们谈心,寻找孩子胆怯的症结所在,给他们在班里当众讲话的机会,可担任“晨读主持人”、担任“班级读报员”、让他们在集体的氛围中找到自信,培养勇敢精神。对于任性、唯我独尊的孩子,在我校的军训活动中,体验部队生活,让他亲眼目睹铁的纪律的重要性,从而学会自律。对于不会与他人交往的孩子,中队吸收他们成为“交往沙龙”的成员,通过角色模拟演练,帮助他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体验助人的快乐,从而成为一个开朗活泼的孩子。我觉得只要给每个孩子找到合适的体验岗位,他们一定能在这个岗位上扮演好角色,获得全新的感受,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下面具体谈谈我是如何针对学生在学校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开展体验教育,对学生的点点滴滴进行德育渗透,从而使队员树立“新世纪我能行”的自强理念、自信精神。
第一,通过校园生活的实践,引导少先队员学会和同学们合作共处,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体验老师的辛苦,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尊重老师的道理,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一个好学生。
新的学期开始,学生们升入五年级了,感到自己在学校中是大孩子了,于是有的干部提议帮助一年级新入学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我很赞成这个提议,积极鼓励孩子们大胆去做。于是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干了起来。有的小组帮助一年级的做值日,不仅帮助做而且教小弟弟、小妹妹怎样做值日。有的小组教他们背诵校训,唱校歌。还有的为他们出板报,布置科普园地。更有意思的是有的中队干部给小同学当起了小小辅导员,通过当小老师、小姐姐、小哥哥的体验实践,体验了老师的辛苦与责任感,体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做一名好教师应该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
第二,我们中队召开了“说说我自己”的主题队会,每位队员介绍自身优势,绽放闪光点。队员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畅想自己今后如何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都值得学习。达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激励作用。每人“送给同学一句座右铭”更是情真意切,体现了我们中队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大家在五(2)中队这个大集体中能相知相爱,共同进步。
第三,开展“今日我以育才为荣,明日育才以我为荣”的爱校教育活动。参观校史展览,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新学期,我校建好了规模宏大的学校食堂,食堂分为三层,能容纳近三千人同时进餐。小学生看到这样大的食堂不禁欢呼雀跃,为育才学校的建设日益完善而自豪。我看在眼里,抓住这个好的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鼓励学生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为校园的美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好小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教育。有些学生结合“环保”教育提出了干干净净‘进出’食堂,安安静静进餐有益健康”的口号。有些同学提出“节约粮食,珍惜别人劳动成果”。
第四,在升旗发言中提出倡议。我中队倡导全校同学“新世纪,我能行”。结合迎奥运八年成长畅想,展望20__年的美好蓝图,激发队员的历史责任感。
第五,给每个队员一次机会,设计和组织一次主题队会。让队员学会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体验同学们共同参与、团结合作的快乐,从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本领。
为了改变当前学生时间观念淡薄,做事拖沓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时间是宝贵的,树立时间观念,学会珍惜时间。教学生会合理运用时间,人人做时间的小主人。由队员自主设计和组织了“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主题队会商讨确定,“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勤学向上,团结互助。”为班训。孩子们领会了时间是公正的,它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悔恨。
每个人表态说“时间”的名言、警句告诫大家要惜时。队员立志“不教一日闲过”。摸准时间的脾气:均等性、不复返性、严厉性。通过讲述科学家凡尔纳的小故事。使他们懂得了学习效率与学习时间是成正比的,谁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速度,谁赢得了胜利,就赢得了成绩。不会利用时间 的人,老是诉说时间的短暂,只有善于利用时间,才能找到充裕的时间。
欣赏三位女同学的配乐朗诵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更深切的体会到作家敏锐的观察个人们带来的启示。
最后讨论怎样才能和运用时间呢?结论是运用柳比歇夫花56年研究出来的时间统筹法,巧用时间,零星时间合理用。
为了再进一步领会时间的特点,运用体验教育“一分钟的价值实践与汇报”。(读书、写字、算题……)
此时,队会达到,中队制定惜时公约。合理安排时间就是节约时间。这次学生们知道把时间老人送给的礼物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发现大家很自觉的遵守惜时公约——“珍惜每一分钟,合理安排时间,尽量缩短做一件事的时间,今日事今日毕”。
当然,开展体验活动的首要前提是唤醒并树立少年儿童的主体意识,只有让少年儿童变“要我”成长,为“我要”成长,体验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成为少年儿童的基本素质。
体验教育活动是少先队的一个新课题,通过开展体验教育活动,我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实现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飞跃,从而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创新品质,提高全面素质,在新的世纪里一定能行。在今后的辅导员工作中我还要继续针对孩子的特点实施“体验教育”,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也使素质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语文老师个人工作计划1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21和12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更大的发挥语文教学的职能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学情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121班59人,122班60人,这连个个班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一部分学生灵活一些,男女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大多数女生勤奋,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但男生的学习态度较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个别甚至不学。学生智力水平较低,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偏低。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括阅读和写作,第二、四、六单元后分别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第三、六单元后分别安排了一次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走近名人、家国情怀、普通人的生活、传统美德、走进自然、宇宙奥秘。
第一单元主要是写名人故事和品德的文章,第二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都抒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激情,第三单元的课文讲述的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第四单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五单元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第六单元反映的是宇宙里的奥秘。
从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新吸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并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能力的实践环节,全面考虑、组织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7、关爱留守儿童学生,抽空时间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辅导其学习。
为了全面落实、充分借鉴“六步实效教学流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观,构建全新而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教材体系、课堂体系,创造新时代的语文,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龙头作用,拉动和促进其他学科的教育改革,相互融合,共谋发展,制定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
语文老师个人工作计划2
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繁重,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教学常规的落实,把工作做实。
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内容,理解其精神实质;多查阅参考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多看有关教学艺术方面的资料,提高自己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管理能力;总之,我与学生共同成长。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要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有效的沟通。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学生。课堂上,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一直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热情,努力克服高三特有的紧张心理和压力。课余用作业批语与学生交流,给他们激励。平时经常在作业本上、卷子上给学生写点短信,用贴近他们心理的话语来帮助他们,使他们明确不足,努力进步。另外,有时间就与个别困难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找出问题原因,树立积极奋进的健康心态。
备课
(1)充分利用中学语文资源网等的资料和学校、个人资料,深入研究高考,保证备课质量。
(2)充分根据学生实际实行有效教法,保证课堂上充分让学生活动。
(3)认真设计每课教案,精心设计各项练习,尤其是知识点汇总练习和错处反馈练习。
(4)认真设计语文专题训练,针对学生弱点突出强化习题。
上课
(1)一切围绕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落实扎实、练习有效、效率高、动手动口动脑。
(2)结合不同阶段设计好新课、复习课、训练课、阅读课、写作课、考试课、讲评课。
(3)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提问做题,努力促尖转中补差。
(4)狠抓知识点落实,专题练习,补充大量高考知识。
(5)认真布置作业,突出重点和知识整理。
(6)严格课堂纪律,保证每一个学生能认真学习、练习。
辅导
(1)培优补差,设计练习讲究梯度和系列性。
(2)对艺术生加强文化专题训练和能力训练。
(3)课后抓名篇名句的落实。
阅读写作
(1)上好每周阅读写作课,要求学生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2)印发每次学生佳作,阅读并讨论,借鉴并提高。
(3)分题材和体裁印发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指导学生欣赏学习写作感悟。
(4)印发美文专题,扩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
(5)指导做摘抄笔记,定量定质定范围,同时进行交流。
考试评价
(1)以周周练的形式,分阶段专题测试。
(2)以月考的形式,进行综合训练。
(3)及时评分评讲。甚至针对部分学生偏题的作文,进行个别辅导。
语文老师个人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遵循学校教学计划和低年级语文班组工作计划,结合新生特点,遵循《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拼音和识字为主。同时,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这一课题,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第二,学生。
作为刚从幼儿园出来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是刚入学,学前教育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基本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都是不成熟的,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不知道学校班级的所有规章制度,他的集体主义观念还没有形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处于逐渐形成阶段。
三.教材分析
这套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言世界和口语交际。教材从入学教育开始,用四张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小学的校园生活和学习常规。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有13节课,学习拼音的时候知道70个常用词,其次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10篇课文。一般来说,从浅入深,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每个模块背后都有一个语言世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巩固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此外,全卷共有6个口语交际题目,布置在每个单元的后面,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
第四,教学难点。
汉语拼音、识字、阅读是本书语文教学的重点,尤其是汉语拼音的教学是本书的难点。
动词(verb的缩写)教学策略。
1.学习习惯。
(1)注意在课堂上培养正确的阅读姿势和阅读习惯。
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利用家长的配合,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握笔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2.拼音教学。
(1)从图片开始,画出声母、韵母和音节。教学以拼读为主,直呼为辅。然后在早读课和课间检查学生的拼写,巩固四声。
利用写作课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利用督导课训练各种拼音题型。
3.读写能力。
(1)利用课堂练习和写作课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传递基本笔画名称。
要求每项作业字体书写正确规范,卷面整洁。
(4)通过练习训练汉语拼音和汉字拼写。
4.单词和句子。
>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各种词语、各种句式的训练,并在课外练习中变换题型进行巩固。
5、口语交际
①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发言声音响亮,态度大方。
②在课堂上利用课本插图对学生进行回答问题完整,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连贯的话
③利用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再说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故事。
6、阅读
①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句子意识,让学生认识逗号,句号,感叹号,并通过朗读体会不同的语气。
②利用课余时间对指定背诵的课文和古诗要求学生各个过关。
③在课堂上教生简单的阅读方法和数句子和数自然段,还能完整回答问题,学会从文中找答案。
7、写话
①在课堂上教会学生按顺序看图,看懂图意。
②学会根据图意写出一句含有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话,或写上两句及两句以上或一段连贯的话,并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六、培优扶困
1、培优
①教学中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他们积极参与,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通过享受成功的喜悦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②家访中向家长推荐经典的儿童文学名着,让他们从小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达到在生活中和课外中识字,拓宽视野,增广见闻。
③在小组合作中,让他们充当组长的角色,带读生字或课文,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2、扶困
①教师对后进生增加感情投资,用爱心哺育差生,而耐心教育学困生。
②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鼓励,讲新内容时多与他们眼神交流,试探他们的反应情况。
③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开小灶,争取把当天的知识消化巩固。
④定期做好家访,及进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的进步。
⑤双向选择,“一帮一,一对红”,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
我国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能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深入。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但是,我国的文化建设虽然表面上正在加强,而影响现代化建设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而且还很严重,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抵触,甚至背道而驰,如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就是思想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而学校是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地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前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管理者,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尽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现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在同种岗位上存在着学历高低不同所给的待遇和工资不同的现象。在校学生看到这种现象,便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除了自己的学习外,其他任何事情似乎都与自己毫不相干,缺乏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漠不关心,这对于今后社会中的合作性学习、合作性生活、合作性工作是不利的。
第二,现代学生缺乏吃苦精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上的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家庭比较富裕,有些家庭甚至条件非常优越,使得这些家庭中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从来不需要考虑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事情。加上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得这些孩子总是无所事事,无所作为。在学校里即使老师安排一些劳动任务,他们也会躲躲闪闪、毫不主动,哪怕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他们也不会做,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这个必要动手,怕脏、怕累、怕苦。而吃苦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也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一种素质,如果缺乏这种吃苦精神,那么未来社会将如何发展呢?
第三,迷恋网吧,精神空虚,道德垂丧。网络上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虚拟性。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屏障,也给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遮羞的面纱,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由于网络道德体系尚处于建构和规范之中,网络社会很难让网民"独善其身,独慎其行",加上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道德自律行为和意识淡薄,就很容易产生在网络上特别自由、为所欲为的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且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做的事情,诸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爱","黑客"入侵,侵犯知识产权,查阅黄色图片和点击黄色网站,散布反科学、伪科学以及对党和政府不满的信息等。网络已成为违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现象的新场所,以网络为对象和以网络为手段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出现。
第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现代学生中越来越突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物质财富,在人们的眼里,钱越多越好,越多越富有,有了钱什么都可以办到,真的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种思想对青少年影响极大,有些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事事与钱挂勾,如借钱要利息提供某种信息要给信息费,帮忙的事要开工钱等,这些思想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生的思想道德不仅得不到提高,还会使学生品德越来越败坏,现代学生中的只图享受,不图奉献的思想,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极大影响。
第五,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错位。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在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与试验后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但问题是市场经济以利益为目的,利益的驱动成为构成市场经济行为最原始的动因和最直接的动力。市场的这种功利性特征必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使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更快地发展经济上,视经济发展为惟一目的,急功近利,忽视思想文化道德的建设,使二者产生不同步、不协调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轨带来了意识形态方面种种观念的更新。学校德育面对历史的变革,处在许多内在矛盾和外在冲突之中,其主要表现为:等价交换原则与奉献精神的冲突,经济效益与精神价值冲突,市场应变观与远大理想的冲突。
第六,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的错位。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渴望交流,但沉于网络中的交流又是一种虚幻的交流,它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敲击键盘,我们往往不能知道似乎近在眼前的"聊天者"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而青少年也由于使用隐匿了部分或全部真实身份的"自我",孤独感逐渐膨胀,这种极度膨胀的自我中心定位扰乱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进而引起道德感的错位。这种不良的体验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和进步。
在网络交流中人们不受实际生活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和修正自己的品质和人格特点,这就促使一些青少年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寻求满足。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下,个人的身份是虚拟的、想像的、多样的和随意的,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削弱或失效了。上网者可以创造虚拟的人物角色,获得某种权利和认同感,使某些被压抑的个性得到释放。而这些青少年学生一旦回到现实社会中,就会产生心理错位,表现为敏感、警觉、掩饰、厌倦生活、自我评价低等。
三、出现思想政治问题的原因
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人说,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两步,进了社会退三步。有人用公式5-2=0来概括社会、家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心灵发生扭曲,心里崇拜的偶像发生变化,形成畸形的价值观。
第二,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摇篮,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如何、是否施加正面影响直接关系到孩子的道德品质如何。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部分家长疏忽了对孩子的关心、教育;家长素质不高,教育学生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对义务教育的认识存在差异,认为只要把学生送到学校管吃管住就是尽到家长的义务,至于教育,就是学校老师的事了;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把孩子看作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渐渐形成了他们"自我中心"的行为特点,如此种种,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德育效果。
第三,学校教育自身的不足。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是在一片加强声中削弱了,在一片重视声中忽视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轰轰烈烈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二是教育主体不明。三是德育内容不清,有的学校没有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确定德育内容。四是德育方法单一,这是目前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要弊端,只注重空洞的说教,不注重德育要求内华成为学生品质。五是德育合力不够,教师们各自为政,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思想政治教师的天职,使得德育缺乏全面性、系统性。
四、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德育研究,做到有的放矢
确立科研意识,加强德育研究,向科研要质量,应该成为一种观念。德育研究就是对实践的总结,通过反思,找出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把实践升华为理论。德育研究主要应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研究学生。包括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认识上的特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出现反复的规律;同学与同学交往的特点;学生与老师交往的心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喜欢参加哪些活动有的学生为什么会孤僻、自卑;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少数学生闹恶作剧甚至报复老师的原因;学生被表扬或批评后的心理;学生欢迎什么样的老师;如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如何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开展工作等等。研究越深入,了解就越全面,方法就越有针对性。
二是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年级在内容上的不同安排;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如何根据学生的认识与接受能力分解德育内容,做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如何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受感染;如何把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原则性的理论与要求具体化、生活化;如何选择和利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学生等等。只有注重研究,才能避免成人化、走过场的倾向。
三是研究形式与方法。包括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讲道理,让学生在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乐于接受;如何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如何体现教学活动是德育的主渠道;如何取得家长的配合与社会的支持;如何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磨练意志;如何表扬学生;如何让学生在集体中获得快乐,学会交往;如何营造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如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接受洗礼,经受锻炼等等。通过研究,找出规律,从而使思想政治德育的形式与方法更有针对性。
(二)、优化德育队伍,实行全员育人
学校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一项系统而庞杂的工作。可一提到思想政治工作,一些学校就简单地认为这是政教处的事,是班主任的事,这样德育工作就是一个"打杂"的工作,抓抓安全、检查检查工作、处理处理违纪事件、一学期组织次把两次大型活动,如此而已,根本没有领悟到德育是"心"的教育,是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要把这个工作抓好抓实,学校必须实行"全员育人制",强化学校的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三大职责。为此,学校管理者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始终将德育工作真正摆到首位。作为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提高认识,在学生德育方面要做到"三破三改三立",即破除传统的重智轻德的观念,改变分数是惟一的评价标准,树立素质教育必须以德育为核心的观念;破除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教处、班主任的事的观念,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孤军奋战"的格局,树立"德育无小事,育人我有责"的观念;破除教师对学生的"被动施教"的观念,改变那种"学校不布置,我就不行动,学生不出问题,就不找谈话"的做法,树立以人为本,主动施教的观念。真正强化师德建设,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抓好德育工作的关键是教师。因此,抓好德育工作就必须抓好师德建设。学校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不断加大师德建设的工作力度,在师德建设的内容、方式和机制上进行不断改革,不断加大师德建设的工作力度,在师德建设的内容、方式和机制上进行不断改革,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约束机制,采取定期排查、随机走访、签订责任书等形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服务本位"的转变。学校还应大力开展"练师功,铸师魂,树师表"、"十佳教师"、"师德标兵"、"我最喜欢的老师"等师德实践活动,塑造新型的教师群体形象,让每个教师都做《师德规范》的忠实实践者,做教书育人的忠实实施者。
(三)、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途径
德性,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生成,在感悟、体验中积累。因而,德育需要实践,需要活动,需要感悟。现代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德育内容只有成为学生的需要时,才能产生认知动机,才能形成内驱力,才能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参与"对象性活动"。脱离学生需要的硬性灌输搞"假、大、空"只能引起学生反感,所以学校在安排具体活动时,必须坚持"小、近、实"的原则,小处着手强"养成",贴近生活觅"触点",立足于"实"求收效。
1、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设计活动内容时,一定要将大的主题细化为小的行动并形成序列。
2、确立好本校的德育基地,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充实德育内容,拓展德育空间。
3、形式多样地开展各项评比活动,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我们不能只学远的榜样,"高、大、全"的榜样,也不能只学成人榜样,青少年儿童自己的生活中就有许多榜样。树立典型就是为了带动大家。
4、随时捕捉德育点,利用新近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以小见大"。某生竞赛获大奖了,可及时开展"向××同学学习"的活动;某同学拾金不昧就可及时利用广播、喜报等宣传;某些季节性传染病流行时,就开展"讲卫生,弃陋习"的教育活动。
(四)、建设校园文化,创设育人环境
造成不能忽视环境的育人功能。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感染、体会到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在一个非常整洁幽雅的环境里,为什么不敢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环境的约束力。走进一庄严、肃穆的环境,为什么不敢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环境的约束力。相反,在一个很不讲究、乱七八糟的环境里,没有约束力,没有感染力,所以也就很随便。如果一所学校窗户粘满尘土,走廊里痰迹斑斑,纸片随风乱飘,学生服饰不整,职工说话粗野,大体可以作出判断:管理不善。这样的环境下,怎么可能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品质?
建设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一是人的精神面貌。服饰、衣着、打扮是人的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从校长到教师到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风貌。校长能为教师做出榜样,教师能为学校做出榜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做人、做事就应该像老师那样。"说破嘴皮子,不如做出样子。"提高德育实效,首先应从教师做起,校长彬彬有礼,教师也会彬彬有礼,校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教师也会责己严、待人宽。一方面是因为感染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校长能做到他就敢于去要求教师和学生。如果校长说话粗野,教师就可能不重视文明,这样就会传染学生。
二是环境文化。教师、设备是教育资源,校内的每一条路,每一株树,每一面墙,每一片草,每一枝花都是教育资源。卫生工作很好,环境非常优美,它本身就是教育资源,具有育人功能。因此,要重视卫生,重视绿化、美化环境,它是在熏陶、感染学生,是在育人。
三是舆论文化。让学生能看到报纸,听到广播。宿舍、教室、餐厅如何布置都要精心设计。在学校能听到世界,欣赏到世界与中国名著,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在这种舆论氛围中感染学生是必然的。舆论文化要注重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让他们喜闻乐见,愿意接受。有的学校草地旁挂着大牌子"严禁踩踏,违者罚款",学生照踩不误。为什么?有逆反心理,很反感。有的学校不这样写,他们写的是"谢谢你没有踩踏草皮",学生一看,觉得人家很尊重自己,不好意思再去踩踏。有一所学校校门口立着一块大牌子,写着"如果你不抽烟,你将受到全校师生的尊敬。"对客人是尊重,对学生是教育。小树上、花池边,也们写着"小树和你是朋友"、"小花向你问好"。学生觉得,又是朋友,又向你问好,怎么好意思去伤害它们呢?
在这些睿智而多情的“话痨”导演们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这三位:
伍迪·艾伦
“话痨”代表作:《午夜巴黎》及他的全部作品。
伍迪·艾伦大概是全世界最爱唠叨的电影导演了。在通常的情状中,一个没完没了发牢骚的老人家总是让人厌烦透顶,可是他却恰恰相反,要知道这个秃顶犹太老头可是文艺青年们最心水的艺术家之一,连著名的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都在自己的书中坦言和心仪女孩约会时会挑选一个闲适的午后,去看一场伍迪·艾伦的电影;而去年创造伍迪个人影史上票房新高的《午夜巴黎》(2011),更证明了他经久不衰的惊人魅力。片中喋喋不休的主角虽然不是导演自己,而是好莱坞当红喜剧明星欧文·威尔逊,可是那神经兮兮、手足无措的举止、凡事爱钻牛角尖的思维方式仍然是活脱脱的伍迪·艾伦,可怜的威尔逊只能沦为代他发言的“影子”。
当然,伍迪·艾伦绝不是把电影当成自己唠叨的宣泄出口,事实上,他的台词十分考究,细读起来趣味盎然,而且他还会很巧妙地提醒着观众注意这些话的意义,比如《午夜巴黎》里欧文·威尔逊站在台阶上对面前的法国情人倾诉自己对巴黎的热爱:“每当你想到在这个阴冷、暴力、毫无意义的宇宙中,有巴黎存在,有这些灯光,我是说,得了吧,什么木星海王星上什么都不会有,但从宇宙深处,你可以看到这些灯光,这些咖啡馆,人们饮酒歌唱。巴黎就是宇宙的亮点。”这段炽热的赞美固然令人动容,然而紧接着镜头拉近到两人的特写,美人用法语回应的一句“C’estpoetic(你真是个诗人)”才敲定了这段话作为全片主旨的地位——没有这短短四个音节的肯定,前面这段表白将淹没在台词的洪流中,只是一段“有意思的絮叨”。
伍迪·艾伦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来显示他的“话痨”功力。《午夜巴黎》的开头,他干脆让画面一片漆黑,观众只好老老实实地仔细聆听男女主角的一段俏皮的对话:
欧文:“这太难以置信了!看看这儿,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能和这里相比。”
瑞秋:“你说得好像你从没来过这里似的。”
欧文:“我来的还不够勤,这才是问题所在。你能想象,雨中的巴黎恐怕会美得让人眩晕!想象一下二十年代的这座城市,二十年代的巴黎,在雨中,那些艺术家和作家们……”
瑞秋:“为什么非要在雨中?搞得湿嗒嗒的有什么好?”
欧文:“我想问你,你想没想过,我们结婚后也许可以搬来这里住?”
瑞秋:“哦,上帝啊,不!离开美国我可活不下去。”
这恐怕纯粹是文学的手法,三言两语,略带讥诮,两个人的性格差异昭然若揭,令人不禁想起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名著《傲慢与偏见》的开头班内特太太和她丈夫谈论新搬来的邻居时的经典对话。众所周知,简·奥斯汀最爱描写“话痨”老妇人,如果能穿越时代,她和伍迪说不定能成为知音呢。
理查德·林克莱特
“话痨”代表作:《日出》《日落》
理查德·林克莱特可是“话痨”界的温柔杀手,在他的爱情经典《日出》(1995)里,美国小伙杰西和法国姑娘席琳一起漫步徜徉在维也纳街头,谈天说地,由一对萍水相逢的陌生旅客逐渐变成了心有灵犀的知音和恋人。该片的拍摄方式非常大胆,全片几乎完全是男女主角的旅行聊天纪录,极度淡化情节,影片的发展纯粹靠生动有趣的对话内容支撑和推动。导演亦采取了非常自由放松的创作方式,许多对白都是来自两位主角现场的即兴发挥。而美国气质小生伊桑·霍克和法国文艺女星朱莉·德尔佩扮演的这对情侣藉由此片被文艺青年们奉为心灵契合的典范,他们在片中畅谈的人生感悟真实细腻,令年轻的影迷心有戚戚。比如谈到人与人的沟通,席琳不无悲伤地对杰西说:“世上如果真有神灵,他不会在我们身上,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存在于我们之间这块方寸之地,世间要是有某种魔法,它一定是产生于对理解和沟通的不懈尝试……答案一定就在这无尽的尝试之中。”说到爱情,杰西认为:“爱情有点像是两个害怕孤独的人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说来挺可笑的,人们总是歌颂爱情的无私和付出,可要是你仔细想想,没有比爱情更自私的事了。”这样灵动体贴的温柔话语片中俯拾即是,如涓涓溪水轻快的流淌,伴着俊男美女,绕过维也纳的大街小巷,即便再多些又何妨呢?
《日出》一经上映便大获好评,并斩获当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影评家评论说,这是一部“异乎寻常的爱情电影”。而导演林克莱特也表示希望继续拍摄续集,更深入的探讨两人之间这段有趣的关系。于是伊桑·霍克、朱莉·德尔佩和林克莱特的梦幻三人组再度合作,不断构思打磨新的剧本,直到九年之后,他们终于将续集《日落》搬上银幕。剧中,杰西和席琳分别九年之后在巴黎街头的书店里重逢,此时杰西已将两人当年相遇的经历写成小说,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此次前来巴黎宣传,当晚便要飞回纽约,两人就在日落时分漫步塞纳河畔,在杰西离开前的一个半小时中尽叙分别之后的遭遇和感受。影片亦按照实际的时间跨度拍摄,并且延续了前集的拍摄风格,自然的光线和音效、真实、放松的表演以及依旧默契十足的对白,令这两部电影看起来如同一部上下两集的探讨不同阶段恋爱关系的情感纪录片,而对比“上集”的浪漫不羁,“下集”《日落》则更多表达了现实的创痛和曾经沧海、时过境迁的无奈和惘然。“生活是艰辛的,这是它的本相,如果我们不经历痛苦,那也就永远学不会什么。”杰西如是感叹。在九年之后,杰西结了婚有了孩子,可席琳却依旧令他魂牵梦萦,“我总是梦见自己在站台上,火车开过来,你坐在车窗前从我面前经过,一次又一次,没完没了的经过。”而席琳也有过几段并不如意的感情,她害怕与人相处,“我真的不善于和别人厮守……即使孤单一人,也比在情人旁边内心却感到孤独要好。”喁喁细语一直绵延到片尾,席琳为杰西弹唱一首歌,为80分钟的谈话做了一个点睛的收尾:“我没有心酸,亲爱的/那一晚永远记忆犹新/即使如今在他人怀抱/我心依旧属于你。”
贾森·雷特曼
【关键词】 学生主体;合理定位;高效课堂;重要途径
作家肖卫曾毫不讳言地指出:“读书是最好的、最简单的一种改变人生命运的方法,没有其他东西比读书更有魅力、更有力量了。”[1]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2]
课堂教学,是教师灌输知识让学生被动接受,还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汲取知识营养,这是课堂高效与低效的分水岭;建设高效课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思考的意识、自主创造的能力;所以,学生主体的合理定位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途径之一,并且是重要途径,为了探索这一途径,笔者以“高中政治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433法’刍议”为题,总结所思、所行、所悟的三方面体会,以飨同仁。
一、命题――提出命题的背景来源于四个“第一次”
第一次课堂测验。高一年级上期第一学月,对所教班级进行了第一次课堂检测,检查结果令人惊讶:全体受检学生中,及格率67%,优生率是20%,有1/3的学生不及格;第一次课堂测验跟过去的班级相比,相差甚远。这种情况引起了我的反思:是教材问题,教法问题,还是学法问题,或者三者兼备?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笔者展开了调查。
第一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主题是“我为政治老师进一言”,内容分为老师教法和学生学法两个方面,有必答问题,也有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还有学生的自我反思。一天后收齐问卷逐一进行统计,情况如是:
学生自我反思学法方面的36条问题中,主要分为五类:
一是教法。代表性愿望的是要求老师:“简单勾划重点然后死记硬背”;
二是学习态度。最具代表性的是“云淡风清对待政治,反正不读文科”;
三是学习方法。最典型的是“课后不复习政治,只做数理化语外的作业”;
四是复习方法。最突出的是“临时抱佛脚,考前突击一下即可”;
五是听课笔记。最主要的是“老师板书了许多,自己没有笔记,也不知道应该记什么”。
给政治老师建议的44条意见中,主要分为4类:
一是教学方法问题:学生认为“要向初中政治老师一样,书本上勾重点、划要点、考要点,保证考出好分数”;认为:“多教给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尤其是得高分的方法和技巧”;认为:“建议多开展课堂集体活动,活跃学习气氛”;“建议学生多自学,教师少讲、精讲”。
二是知识拓展问题:学生主张“结合国内外大事讲课,以增加学生见识”;主张“探索课堂生态规律,延伸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学艺术魅力”。
三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问题:学生建议老师“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知识靠学生去挖掘”,“课堂上大家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四是教与学时间的分配问题:“教师不妨只讲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30分钟”。
第一次面对面交流。问卷结束后,在班上师生首次利用课堂对话,根据问卷调查提出的师生存在的问题,逐一个面对面交流。
首先是教师把学生存在的36个问题一一给学生交流,让学生在他们提出的问题中受到启发,互相提高对问题的认识能力。
其次是把学生给政治老师提出的问题一一念给学生听,使学生在问题中得到自我修正,自我提高认识水平。
敢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念给学生听,可见教师拥有的胆略和气魄,毕竟是摆在学生监督下来修正教学行为,需要教师具有教学的民主思想和勇敢的开拓精神。
第一次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改革。冯恩洪教授“由传统课堂走上高效课堂”的观点告诉我们,“学习效率金字塔”显示出:“学生交流、合作、讨论获得的知识的有效率占50%,探究获得知识的有效率占70%,教别人掌握知识的有效率占90%”。
教育名家李希贵指出:“学生需要全面、深刻地认识学校、理解学校,特别是要理解学校的育人目标、课程文化,然后在这个大背景下审视自己的言行,反观自己的成长。”[3] “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指向学生、为了学生、成长学生,一句话,学生第一”。[4]
无论是李希贵校长提出的《学生第一》还是冯恩洪校长提出的“高效课堂”,其共同点都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按照冯恩洪校长的理论,是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判别是否高效课堂的标志,按照李希贵校长的理论,“学生第一”就更加鲜明地体现出学生在一切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四个“第一次”的触动,的确令人震撼,政治教师都渴盼建设高效课堂,关键是如何建设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学生主体的合理定位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二、尝试――建设政治课高效课堂的“433法”
传统政治课堂需要在新时期赋予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改革。“433法”就是对政治课堂新探索的总结和感悟。
“4”是师生合作的四个步骤
一是教师备课的“三备”策略。备课仔细是课堂改革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5]教学生懂得学,就应该做到三备:
备教材:依据政治新教材可读性强的特点,凡是学生能自学或课本上已清楚明白的,就不是教师备课的内容;教师应把内容体系、思想教育、课外实践及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师所见而学生未见、教师所思而学生未思的地方,就是教师备课之所在。
备学生:教育家赫钦斯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名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6]依据学生实际,建立的课堂学习小组,每个自主学习小组思考的问题可同可不同,也就是分为三种情形:
对思维活跃的小组应该立足于挖掘其主观能动性,思考的问题应该活络一些,使之超出书本联系社会实际;对比较谨小慎微、思维不张扬的小组应该局限于书本内容,挖掘其对书本内涵的把握;对思维单一、不善言辞、不积极思维的学习小组应该立足于调动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其思考和回答问题仅限书本。
备时事:政治课要联系社会实际,需要具有“三性”:实例要有代表性,教育要有生动性,数据要有准确性;还需要做到三新:本月最新、本季度最新、本年最新。做到了“三性”“三新”,课堂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政治课就不是枯燥无味的了。
二是学生活动的“三自”策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政治课堂的核心,其主体性体现在“三自”策略上,构成了政治课的主线。
自主组建学习小组:学生依据互相之间有启发性、帮、互补性的特点组建政治课自主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原则上5人为宜,全班可组建10至11个小组。
自主选出学习小组长:组长的职责是:召集组员聚首、组织互助学习,合作解决问题。
自主回答问题:分组学习求高效,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把握本节课的内容;课堂上11个小组思考和讲解的内容不一样,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意识给各小组相对应,依据问题在本组内作自主学习;也就是说全班学生可以在8分钟内把40分钟学习的内容全部学习完。
三是政治科代表的“四监督”工作策略。面对课改,政治科代表的工作主要是监督,监督整个自主学习过程,其监督策略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监督各组发言情况:各组在老师提示下积极发言,发言人数、质量、问题数量,并按照一定规程实施记录。
监督各组听课情况:在发言小组讲课过程中,其他各组要积极听课并做好笔记、勾划,在一定时期内收缴笔记予以检查。
监督评分情况:科代表要在老师点评下,准确记录下各组得分;教师依据《评分细则》实施加分或扣分,小组成员补充讲述的按照《细则》予以评定,科代表记分是每节课一次,按月累计,一月一评,期末总评。
监督总评结果:每学期总评结果揭晓,科代表把关审查,确认无误后再向全班公布。
四是教师点评的“121”策略。在短短5分钟之内,是教师点评的时间:“1”是课前1分钟导言把学生引入主体学习阶段;“2”是课中每小组点评在20秒内,高度概括性地予以点评,并评出分数所得;“1”是课后只需1分钟作出简要总结。
由于时间的紧迫性,不容教师发挥,这需要教师悉心听取小组代表讲述后,能在短短10―20秒内抓住最根本的东西予以准确评价,这对教师是一种考验。
“3”是学生互助合作的三个“自主”
学生互助合作是课堂改革的必然环节,正如教育名家李希贵所说:“当学生在教室里的学科学习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时,自主研修活动也可以随时转化为更加适合的学习方式”。[7]依据这一观点,在政治课堂上实施了“三个自主”的学习方式:
首先是个人自主学习。个人自主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依据教师提出的思考题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每一个学生从书本上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指出:“这里提倡的思考,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更为深刻、周到的思辨活动――善于修正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在此基础上既尊重老师,更崇尚真理,大胆怀疑,科学探寻,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符合学生的求知心理,并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因而可以有效地把学生推到主动学习的位置上。学生由生疑、质疑,再到思疑、解疑,整个过程充满着积极求知的主动精神,其所获知识印象更深。”[8]
政治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是运用书本知识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知识的过程,也是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拓展知识、深化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过程。
其次是小组互助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互助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互相启发、共同理解、共同进步的团体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需要组长召集成员共同聚首学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推举代表对全班讲述本组探究问题的结果,其中小组长最为关键,选好了组长,小组学习才会有保证。。
再次是小组自主发言。小组内确定一个主要讲述人,全班就会有11个学生发言;若本小组探究的问题,发言人未讲述全面,小组成员可以自主补充发言,目的是把本小组的观点准确、完善地向全班同学阐述,以体现本小组自主学习的效果;这种方式下可以做到有一半学生发言,在一周2―3节课内,几乎全班学生人人的都有讲课的机会,学生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是传统政治课难以办到的。
“3”是点评与激励的三措施
一是教师点评。教师点评要讲究精炼、简洁,每组评价不超过20秒,分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知识传授的及时性和知识过手的准确性。
二是学生点评。在学生自主互助学习过程的最后,安排1名学生集中点评,时间2分钟,这起到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促进的作用,对学生也是一种难得的锻炼。
三是激励自主学习的手段。学生需要激励,尤其是在自主学习中。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曾经指出:“教师应提倡并很好地组织班级内部的各种学习竞赛、评比,使班内形成既你追我赶,又互相帮助的紧张而友好的气氛。这体现了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9]运用这一观点,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当采取三点激励措施:
第一、制订《政治课堂学习小组互助学习效果评比意见》。《意见》对课堂上的每个思考题设置的满分是10分,补充回答加分,答错问题扣分;凡得满分者获一等奖,得分率在90%以上为二等奖,得分率在80%以上获得三等奖,总分低于80%者不获奖,每个奖项不封顶,有多少评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全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每月公布各小组评分情况。每月由科代表公布各组得分情况,让各组及时调整互助学习策略,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使本组更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政治教师颁发奖品。学期末新课结束时,政治老师根据各小组得分情况,按一、二、三等奖实施小组奖励,奖励小组,奖品人人有份。既体现团队精神,又体现竞争意识,更能激发政治课自主学习的热情。
三、提炼――建设政治课高效课堂实践模式
(一)政治课高效课堂实践模式的理论指导
关于高效课堂,朱小蔓教授曾指出:“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观和评价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改革行动和教育发展局面。”[10]这就是说,高效课堂应有一定模式和评价手段。高效课堂讲究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高效课堂可以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11]
高效课堂以有效课堂为基础,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
有效课堂是指有效教学管理,国外成功经验集中体现在“目的”和“指标”上。其目的是“鼓励、认可、尊重进步,满足学生个人的需求”,其指标是:“师生兴趣”“互相尊重”“团队合作”“鼓励、表扬、采纳”“互相支持”等。[12]这对建设高效课堂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政治课高效课堂的实践模式:5+35+3+6。
高效课堂主要由时间、任务、效果三个要素组成,根据山东杜郎口学校的经验,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实际,可以初步形成政治课高效课堂的模式:
“5+35”是时间板块:教师可支配时间为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35分钟(预习8分钟,交流25分钟,学生点评2分钟)。
“3”是课堂设计三大板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任务,把握问题所在,初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板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学生阅读、思考、归纳、讲述的能力。
“6”是自主学习六个环节:
一是:预习与交流: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预习情况,最后形成共识。
二是:合作与释问:小组合作探究,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
三是:明确讲课人:小组要明确1名代表对全班学生解说探究的问题。
四是:补充与完善:小组代表讲述不准确、欠完善时,小组成员可以补充。
五是:提升并扩展:小组的任务不只局限在书本上,通过提炼、扩展,形成具有一定高度、深度的理性观点。
六是:点拨与测评:教师的点拨和测评以及学生代表的评价都要求是辩证的、一分为二的,使小组从中获得教益。
(三)建设政治课高效课堂的“333愿景”。
首先,建设高效课堂必须勇过三关:基础关、关键关、根本关。
基础关是教师关:教师愿意改变自我、愿意更新教学方式,有勇气从传统课堂迈向高效课堂,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起着基础性作用,因为教师是学生的导师。
关键关是学生关:把学生从传统课堂引向高效课堂,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这是推进高效课堂的关键。
根本关是能力关: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课堂,若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提高学习成绩,就不会被学生及其家长接受。
其次,建设高效课堂必须具备三心:爱心、信心、恒心。
爱心是核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学,具备对学生的爱心才会想办法钻研高效课堂的内涵,去实施高效课堂的计划。
信心是动力,建设高效课堂需要信心,对学生的适应力,对教师个人的教改力,都要在信心的支配下,去取得高效课堂的成功。
恒心是关键,建设高效课堂可能会遇见若干困难和经受失败的挫折,只有具备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精神,才会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取得好成绩。
最后、建设高效课堂要创建三环境:教师环境、教室环境、学校环境。
教师环境:建设高效课堂需要的教师不是少数,如果传统课堂占统治地位,少数教师将成不了气候,最终还会失败;只有多数教师参与,才会营造出积极建设高效课堂的教师环境。
教室环境:在班级的教室里,要积极营造建设高效课堂的两大氛围:一是黑板不只是前后两块,增加若干小黑板,便于小组探究知识时使用;二是允许学生下位探究式、互学习。在这种环境下,自主互助的学习方式才会有存在的可能。
学校环境:主要指领导环境,学校领导班子对课堂改革的态度,决定了学校建设高效课堂的成败,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就是教师建设高效课堂的学校环境。
以上“命题”“尝试”“提炼”蕴含的所思、所行、所悟,只是高效课堂建设长河里的一小朵浪花,但只要在这一长河里不断流动,就会出现新的水波,还会扬起靓丽的浪涛。
参考文献
1 《孩子,为你自己读书》肖卫编著,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2010年1月第1版,第26页。
2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2页。
3 《学生第一》李希贵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6月第1版,第25页。
4 同上,第27页。
5 《教育小语》单中惠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2006年7月第一版,第 页。
6 同上,第94页。
7 《学生第一》李希贵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6月第1版,第166页。
8 《我的教育心》李镇西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6月第1版,第188―189页。
9 同上,第121页。
10 《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朱小蔓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88页。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音乐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工具。随着社会对音乐教育的功能认识的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前苏联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因此,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是指通过一切传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来建造或改变受教育者的身心、审美意识,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深刻理解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
音乐虽然不像语言文字那样能够形象表达明确的概念和思想,但却能够与我们的想象和感官对话,通过音响来刺激我们的感觉,引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音乐以一种非直观的方式把人们带进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环境中,使我们的感情自然地与作品的思想直接产生共鸣。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用来改善灵魂的品质”。可以说,音乐对人的影响巨大,对人的思想道德有很大的感化作用。
具体来说,音乐是表达感情的,是人们为得到情感满足而不能缺少的东西。快乐与悲伤,声音或动或静,内心感情的各种变化都可以通过音乐全面表达出来。《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中国民间也有“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歌,由情而发”的说法。音乐中蕴含的浓重情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给欣赏者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和感奋,进而产生感动人、教化人的作用。
音乐作为最能表现情感的艺术,正是通过情感来感染他人,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使人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同时,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境界中,使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完善,从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传达情感的,创作、表演、欣赏音乐都需要人们敞开心扉,让发自内心的感情随着乐声而流泻。《乐记・乐象篇》中说:“乐者,德之华也”,优秀的音乐以美妙动听的旋律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音乐教育因为其本身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因此可以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使人接受道德与精神、意识的力量,从而使人感受优美崇高的境界。
而中国上古教育方针中,音乐也常常被放在德育的范畴里。从古到今,音乐对思想道德的教化功能就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认为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能使人达到成熟高级的境界,特别是音乐,它是树人育人的终极。孔子在《论语》中说:“乐者,乐也”,即音乐能给人带来极大的美感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所以,礼乐不仅被列为“六艺”之首,而且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
二
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美”是音乐的灵魂。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欣赏,都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音乐家在自然、社会、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发现美的东西,便进行审美创造和表现,欣赏者则对音乐家的审美创造进行欣赏、理解、感悟、美的心灵、美的情趣,审美能力就在这种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发展起来。
在当代生活中,高尚音乐的演出和传播,是以社会教育形式出现的审美教育活动,它可以对社会成员发生道德伦理的陶冶和教化作用。那些充满低级趣味的“靡靡之音”的不良作用不容忽视。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柯达伊认为:“穿着低级趣味的人并不危害他自己的健康,但艺术上低级趣味却是一种真正的精神疾病,它将人的心灵禁锢起来。使之无法接触名作及其赋予生命的营养,没有了营养精神就会萎靡或发育不全,整个个性就会打上怪异的烙印。”历年来,流行音乐中优劣混杂,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港台流行音乐充斥市场的今天,人们正处于良莠不分,盲目模仿的阶段,“不爱刘天华就爱刘德华”的“追星族”更是不少。作为未来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向大众介绍优秀的音乐作品,教给他们欣赏的要领,同时分析某些歌曲的害处,提高人们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热爱真善美的思想感情。正像柏拉图所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捷的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的加以厌弃,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的把他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因此,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当代教育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和音乐作品,可以使人从中获得真善美的理解和认识能力,培养人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激发人们创造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力和审美价值取向。可以说,音乐是培养人审美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
在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今天,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等,已渐渐走向萎靡,而音乐教育则能在矫正人的这种心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练。久而久之,必然能磨练出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同时,音乐的技术性很强,要求精确度比较高,要想较好的完成学业,必须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此可以培养持久的耐心和极度的细心。此外,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精神。无论是合唱、重唱、齐唱,还是合奏、重奏、齐奏,都是需要精诚合作的艺术,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成就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即使是独唱、独奏这样的形式,也与和谐的伴奏或伴唱有紧密的关系。尤为重要的是,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音乐最根本的功能在于人与人之间情感与心灵的沟通。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的廖乃雄先生就特别强调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甚至认为合唱教学是音乐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廖先生认为,衡量一个国家音乐教育水平的高低,首先要到最普通的中小学去听学生的合唱。因为让一个人唱好歌很容易,让所有人都唱好则很难,学生合唱水平的高低与音乐教育的水平成正比。而重点学校拥有一个高水平的合唱团容易,普通学校拥有高水平的学生合唱团则很难。如果普通学校的合唱水平高,那就表明这个地区或国家整体的合唱水平高,从而也表明这个地区、这个国家的音乐教育 水平高。例如匈牙利有4%的学校每天都上一节音乐课,其主要内容便是合唱。而德国有占人口1%的人参加业余音乐学校的合唱活动,往往是家长在送孩子学音乐的同时,自己也参加家长合唱团。此外,目前国外老人音乐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合唱与合奏。
合唱在音乐教育中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廖先生解释到:音乐首先是一门集体艺术,集体唱奏、表演,能感人至深,影响力大。通过合唱,能最有效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融洽人际关系。可见,音乐教育能培养人的合作精神和共处意识,浸润、滋养人的心灵。
四
法国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的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人类智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造力,而创造力的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大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的发达发源于手的发达,心灵(大脑思维发达)必然促进手巧,反过来手巧亦会促进心灵。音乐教育就是一种由训练“手巧”到促进“心灵”教育过程。随着乐器学习程度的提高,手指的灵活性、灵敏性也不断提高,大脑的灵活性和灵敏性也会不断提高。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音乐的发现充满了魅力和憧憬,伴随着惊喜与激动能够激发人类生存的意义,从而产生创造生活的原动力。
因此,音乐教育是开启想象力的钥匙,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地发挥。音乐以它特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决定音乐的思维特点。音乐作品中的一个主题可能从不同的音乐角度被探索、改变和揭示出来,从单个音到和弦,从单声部到多声部,以其最直接的方式表现并触动人的内心世界,让人们在音乐天地里自由自在地思考世界。
音乐创作本身是一种具体的创造性活动,是创作者在理性(抽象)思维的制约下,运用感性(形象)思维进行的“一度创作”。音乐表演(演奏、演唱)被称为“二度创作”,是表演者在音乐原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对原作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把原作创造性地再现出来。音乐欣赏则被称作“三度创作”,是欣赏者通过对表演者二度创作的作品的感知,结合自己的经历、阅历、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在音乐的作用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艺术画面和独特的情感体验的结果。
音乐中的形象思维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力和洞察力的空间,音乐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作品,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其中包括旋律、节奏和调式、曲式、和声、复调等要素,这些音乐语言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给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
五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音乐教育不仅可以锻炼提高人体机能,还可以平复人的心理疾病。经常练习唱歌或者乐器,不但使面部肌肉经常运动,锻炼呼吸功能,增强肺活量,也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准确性、敏锐性,从而使学生视听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更加敏锐和协调。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健康发育成长。胎教音乐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俄罗斯有家产科医院,发明了一种胎儿保健新方法――定期组织孕妇进行大合唱训练,而对出生婴儿的测验表明:他们的身体健康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均超过出生前未进行过音乐胎教的新生儿。日本一个幼儿开发协会进行的实验表明,经常进行音乐熏陶的幼儿,他们总是笑眯眯的,不怕生人,说话比别的孩子早些,眼睛也特别有神,长大以后,智商和情商水平较高,创造性较强。
特别是现在的社会节奏快,工作压力或课业负担的繁重,使很多人的心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以致孤独、压抑,甚至自我封闭、暴躁、委靡。如果有良好的音乐教育,则有助于缓解人们的压力,使身心得到自然的释放,有利于人们个性的成长和发展。正如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说:“乐者,亦为药也”。马克思也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当前,音乐治疗学已初具规模,高血压症、心脏疾病、精神疾病、心理疾病、语言障碍等,都可以通过音乐疗法进行有效治疗。尤其是学校的音乐教育与学生的身体运动结合起来,如自由体操、广播操,不仅发展学生音乐感受能力,还能锻炼学生体质,使学生精力充沛。
一、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才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
(二)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
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艺”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的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各种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五)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主张重视美育,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维多里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世纪教会教育压抑人个性的那一面,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并在学校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绘画,以激发儿童的热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我国展开,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涉及了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学界提出来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学界,而成为众多学术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核心,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亿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式,这个图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二、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一)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儿童拥有稚嫩的童心,它无不被情所牵引。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美术、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心灵的平衡发展。要让孩子热爱美术,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三)美与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伟大,而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于他从小对艺术的热爱。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
福禄培尔(FriedrichFroebel,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功能——统整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P#三、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一)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重在体验与创造,他们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学与家庭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阿恩海姆评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美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游乐,且乐此不疲地从事一切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例如,儿童的绘画兴趣是这样被激发的:儿童随意涂抹,却能成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赞赏,这时所带给儿童的不仅是过程的愉悦,还能及时获得结果的享用。当他完成一幅来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他也很容易从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来加强作画的动机。
(三)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走进童心世界
教师所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就会自觉地去辛勤耕作,就会去认真地实践,就会时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就会认真选择自己的事业,勇往直前。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
孩子是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德理论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你不仅能发现孩子的另一个世界,也能唤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种感悟。
2、精通本职专业,力求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具有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3、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办及其面貌,与我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情绪等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