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论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和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展开分析,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并基于就业导向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高校专业调整提出相关建议,为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就业;教学改革;专业结构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产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就业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颁布实施以后,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僵化的就业体制、解决劳动低效等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综合考虑就业环境、就业体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从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来看则并不乐观。从2008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就已经达到23.3%[1]。虽然增速较快,但从总体比例上来看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40%以上的标准。从人才供需现状来看,高校毕业生供给量的不断增加和市场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有效需求不足之间还存在矛盾,导致社会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从2007年开始逐年递增,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来看,不同学科专业、不同院校和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差别较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毕业生不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很多,既包括因高校扩招所引起的人力资源供给数量增长过快,同时和国内就业市场岗位供给不足、市场机制落后等因素也有关系。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得最根本原因。首先,高校的连年扩招是造成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直接原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人才输出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从而激化了高校毕业生的总量矛盾。其次,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对市场就业的拉动效应明显减弱。实践表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和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经济衰退将会引发事业率增长和就业乏力[2]。而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速放缓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得另外一方面原因。最后,高校学科专业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节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和就业差异的重要原因。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应充分参考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相契合,高校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性矛盾的深层根源[3]。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高校专业调整对策
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主要是指在进行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充分参考职业岗位对人才的专业要求,使高校输出的人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服务就业市场职位和岗位的要求,实现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与就业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在增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上岗就业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很快融入职业环境,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4]。实践教学是推动高校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对接的重要手段,基于就业导向实施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应从高校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考核、教学师资队伍以及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综合展开。基于就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高校专业调整具体实施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就业导向推动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应结合市场就业需求开设相关实践教学课程,将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实践教学的主线,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的技术含量和注重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高校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应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树立高校就业导向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专业教学内容应具有动态性,紧跟市场岗位需求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热情。在教学实践中应突出技术应用和能力教学,坚持就业导向,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通过改革创新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就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
(三)不断加强和完善高校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践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动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专业调整的中坚力量,在高校人才和社会就业市场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高校应综合应用教师走出去和人才引进来政策,构建和培养一批结构合理、实践操作技能过硬的应用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够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形成有利的人力支撑。
(四)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基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应坚持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训相结合,加强对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校外实训“岗位化”和“顶岗实习”等具体制度加强对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产学合作是实践教学中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主要方式,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创新思维,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军.就业质量视域下高校专业设置问题及其审视———基于“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34所院校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88-93.
[2]冯成志.从象牙塔到人才市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匹配度实证研究———基于在广东就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13(6):111-116.
[3]黄金来.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高校专业设置改革[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1):116-119.
一、提高重视程度
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特别是学业压力相对较大、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课堂教学方面,从而忽视了身体素质的提升。因此,我们应当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学校和学生对体育教学、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第一,学校应当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增加体育教学的时间,明确教学的目标,提高在体育教师选择方面的标准,选择具有教学经验,有活力和热情的教师,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加强体育教学宣传工作,使学生知道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学校也可以定期举行相关活动、比赛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中来。第三,将体育考核纳入到日常考核当中。体育教学应当有结业机制,同时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从客观层面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二、丰富教学内容
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对体育教学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我们现有的体育教学课程主要是跑步、篮球、足球等。课程单一且覆盖面较小。体育教学同样提倡因材施教,女生或者是体制较差的学生应当提供活动量较小或者对肺活量要求较低的课程,例如拉丁舞、瑜伽、华尔兹、太极等,丰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可以选择1-2门课程,在上课时间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也会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不同的课程也应该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考核应当以激发学生学习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考核为目的,这样才能切实推动体育教学课程的实施。
三、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体育教学也不在限制与课堂的教学,而是线上的理论教学和线下的实践教学相结合。使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同样,线上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明确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除了线上的理论教学之外,我们也可以开发线上的自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体能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所处的教学阶段,从而选择更加适合的训练。教学设备也是激发学生兴趣以及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目的的重要方面,学校应当加大在教学器具方面的投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方便学生进行日常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四、团队建设
体育教学中的团队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师资力量方面,学校应当扩大体育教学队伍,激发教师的创造能力和建设能力,根据不同的班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用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学校社团和活动组织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之间互相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能够间接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利,同样学生力量也是重要因素,他们更加了解自身的需求以及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快速的提出解决的措施,社团等校园组织之间可以开展不同的活动,产生良性竞争,从而将体育教学上升一个层次,充分展现体育精神、奥运精神。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课程设计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够接收哪些方面的知识,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知识架构。在现代社会,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课程设计,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来迎合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目前来讲,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设计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且很多专业硬上马、盲目跟风的情况严重。因此,更要深入研究课程设计的相关问题,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课程设计的整体规划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计,是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整体规划中的一部分来实施的,那么就不能把课程设计当作一个孤立的部分来看待。首先要遵循院校已经建立的改革规划,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规划中的目标为中心,针对院校自身特色和各个系部各个专业特色来落实课程计划的目标。
关于课程设计的整体规划,为了保证其准确性,建议由职业教育院校高层领导带头,由各个系部资深从业人员和优秀教师组建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小组,共同制定更具体的课程设计规划。除此之外,为保证课程设计计划能够落到实处,相关领导还要进行后续跟踪,推进课程设计尽快达到预计目标。
二、课程设计的几大原则
现代社会的课程设计,需要跟随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目标来进行。其中必须要注意的几大原则:实用性、先进性、趣味性、互动性。
1. 实用性原则
职业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应该保持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职业教育教学是以推动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为目的。而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学有所用是必然的要求。如果职业教育传授的知识实用性不强,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毕业之后可能也无法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之中。从这方面来说,实用性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原则。
2. 先进性原则
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技术的创新发展速度非常之快,相比较起来很多职业院校的课程就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教育教学的成果再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再强,所学的都是旧知识,那也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学有所用。要让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计之中保持先进性,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及时增删原有的课程课题设计。
此外,课程设计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注意先进性。理论课要遵循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指引,实践课程的设备、技术、经验各方面也要保持先进性的原则,避免职业教育培养出来一批观念落后、技术落伍的废弃人才。
3.趣味性原则
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发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很多课程的趣味性不强,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而且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群体大部分为90后甚至00后,这个学生群体的个性更为张扬,性格也有更加独立的一方面,对于趣味性不足的课程,她们的接受能力比较差。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让职业教育的从业者们能够对现有课程进行趣味化改造改编。这方面,仅凭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学从业者可能无法针对学生群体的心理特性来给出更好的改善措施。建议职业院校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或者多听取年轻执教人员的经验,或者邀请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给与参考和辅助,以保障课程设计的内容对学生群体有足够的吸引力。
4.互动性原则
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任何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是影响教学成果的关键。课程设计的互动性,就是要求在相关课题、实验性内容和实验课程的设计上,注意激发师生之间的探讨和交流。
一方面是要在课程教材上,从题目设计到知识要点、技术要点和相关参数的考察,都能够以互动提问、探讨交流的形式来进行。
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化的优势,比如网络教育平台、网络信息教育软件、网络互动工具来布置作业。通过微博、博客、轻博客、微信、QQ群、等办公和社交平台来推动师生之间的话题互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信息化建设也是一项重点,如果能够将课程设计的改革与信息化教育的改革互通共融,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三、总结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课程设计,在把握如上几条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至少可以保证改革的方向不出现错误。而且,为了保证学生群体对新课程的接受能力,应该做好课程设计之后的教学成果监督工作,以防新设计的课程内容不为学生群体所接受引起相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尊伟,段杏林.职业教育技能训练课程的设计研究[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01-0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已经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明确提出“互联网+”理念,在国内各行各业掀起一次改革创新的浪潮。在教育领域,受互联网的影响,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个性化生产、个性化消费为特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新型的人才,在教育领域也需要深入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新概念
1.“互联网+”教育。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互联网正在重塑教育,提高教育效能,使教育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互联网+教育”对传统教育形成巨大的冲击,并进一步倒逼传统教育改革。
2.新媒体教学应用。新媒体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新技术媒体。当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大行其道,迅速地向教育等领域延展。新媒体可以融合包括图像、视听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经过教师的筛选、组合,可以形成优秀的教学资源。利用新媒体,可以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开放式教育。开放式教育,意味着打破传统的封闭教育体系,以创新、包容、灵活的方式充分利用及调动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使师生在教与学中得以相互学习、提高。开放式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性,体现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4.O2O教学模式。O2O即Online To 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里的O2O教学模式,是指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运用互联网思维,将线上(课堂外的自学、辅导)与线下(课堂内的授课、主导)相结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其中以“MOOC”和“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关注,吸引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到“MOOC”及“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中。
“MOOC”是一种在线教育形式,任何人都能免费注册使用,有与线下课程类似的作业评估体系和考核方式。它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依托互联网,足不出户,便可接受世界顶尖名校的免费教育。“MOOC”具有巩固资源多元化、课程易于使用、课程受众面广、课程参与自主性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MOOC”是对传统在线教育的革命,目前正在国内兴起。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课下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教师由授课转为引导。2007年,可汗学院的出现,使“翻转课堂”风靡我国教育界。然而“翻转课堂”提了这么多年,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翻转课堂”在我国并未得到大范围的运用与实践。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切实可行。
“MOOC”和“翻转课堂”都是基于开放教育资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模式。两种教学模式都来自美国,美国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三五年内流行开来,是因为那里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硬件设备普及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多少会有些水土不服,需要我们结合国内教育环境,不断地去研究和实践,将好的理念和方法带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目前,国内“MOOC”及“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教学中正在被广泛研究和实践,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也逐渐被重视起来。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自2008年以来,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不断下降,录取率持续走高,2015年的高考整体录取率为81.7%。随着单独招生和注册入学制度的推行,录取率将很快达到100%,其中职业教育占了半壁江山。职业教育面向的是考试分数不高,但智商、情商并不低,出生于PC互联网时代的“90后”和出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00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计划。“互联网+”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研究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采用学生熟悉的互联网因素来优化教育方法,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探索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基于互联网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和内容
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应实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促进“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信息技术手段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二是促进互联网环境下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构建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了传统课堂教学外,互联网应该也必将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工具和获取知识、方法的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主动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研究“互联网+”教育对教育行业的冲击,探索传统教学方法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步伐;研究微博、微信、微课、客户端等新媒体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MOOC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启示;研究课堂内外如何有效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为教学服务;对高职院校学情分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并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
五、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在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新常态下,在“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趋势中,高职院校要适应新的学情变化,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运用互联网思维,线上(课堂外的自学、辅导)与线下(课堂内的授课、主导)相结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打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的开放式的O2O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以学校计算机类学生为例,高考入校成绩较低,学习主动性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大量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造成学习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教师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满堂灌”会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学改革非常迫切。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改革,能够适应当前学情特点,更好地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服务教师教学。所以,学校要重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鼓励教师参与微课的制作与应用,搭建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成网络课程,服务于网络教学的需要。
目前除高校以外,很多行业协会、教育机构及企业也加入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便捷的学习资源。随着互联网入口的多元化和教学资源的规模化,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更应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促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六、结语
“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是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教育信息技术在飞跃发展,教育教学理念也不断更新,教育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教学方式在不断革新,新的环境要求在校教师既要懂传统教育,又要有互联网思维。信息时代下,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因素优化教育方法,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引导他们自信、自强,走出精彩的成才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程建钢.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
[2]乔万敏,邢亮.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10,(10).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
[4]吴代文.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5,(15).
[5]周庆礼,刁爱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4,(12).
一、做好小学教育教学的准备工作,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综合管理能力
(一)构建学生动态学情资料库,加强对学生综合学习诉求的统计与分析
为了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应该构建起学生的动态学情资料库。不仅需要掌握学生的最基本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着的思维困点以及方法短板;同时还应该结合每一节课程来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具体到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了解与掌握情况,实现对学生动态化学生能力以及学习实际效率的熟悉,进而为教师安排具体的教学辅导计划以及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教学依据。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与引导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组织管理是影响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综合素质将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对此不仅需要提高教师对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内容进行细节化与片段化的分析与拓展,还应该强化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掌握与灵活性实践,促使教师不仅掌握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还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来合理选择教育教学形式。
(三)加强对小学学科教学内容研讨,收集并整理多样化的小学学科教学辅助资源
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构建学生基本的学科意识以及基础性学科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其基础性认知方式以及思维技巧具有一定教学要求。因此教师一方面应该充分分析小学学科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地解构以及教学研讨,保障教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全局性认知与管控;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收集与整理相关的教学辅助资源,促使小学教学资源丰富化与多样化,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深度与知识厚度。
二、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与小学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转变小学教育思想,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思维方式作为现代教育出发点
为了构建好小学高效教学课堂,首先就应该转变小学教育教学思想,尤其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科思维能力,进而保证学生可以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学科基础能力与学科自学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将小学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学科思想作为教学拓展的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运用学科思想解决学科问题的意识,进而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采用多样化的小学教育方法,全面丰富小学课堂教学形式,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在组织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还应该采用多样化的小学课堂教学方法,尤其是需要采用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而激发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可以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小组研讨式教学法、学科游戏教学法、生活情境教学法等,利用其中的教学逻辑以及教学思想来进行小学教学活动设计与创新,进而拓展小学学科教学形式,提高小学教学的综合教学效率。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积极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学习能力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小学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内容,尤其是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实际以及学生的心理素质来构建新型教师与学生互动关系模式,促使教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诉求,同时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学习主动性。同时针对部分学生出现的学习心理障碍,教师还应该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并制作针对性的教学辅导方案,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四)加大预习教学活动设计力度,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高效联系与针对化互动
关键词:职业教育;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发展观念,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树立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紧密结合,还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活力,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职业教育的定位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职业教育包含多层次办学内容,对培养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就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来说,对于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在当前的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其他高等院校无可替代的,现代化的经济建设目标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共同去完成。
由此可见,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的重要
内容。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针对当前我国技术型人才短缺的现状,面向市场和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开放式的办学路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来服务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面向社会生产、管理、建设与服务的需要,培养具备专业理论并且具有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
二、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整体呈现出静态性的束缚
当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等级化管理,学校中的官本位思想比较普遍,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校长中尤为严重。这样一来,学校中的各级机构也相应变成了官僚机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和管理也被限制于期末考试成绩。这种传统方法往往造成了教学水平的长期低下,对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毫无益处可言。
2.高职院校管理理念出现了偏差
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构建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管理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相当必要的。但是,有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相关作用,这样就偏离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大纲要求,教师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最终导致了学校管理的片面性,高职院校管理理念出现了偏差。
3.实践基地的严重缺乏
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一直是牵制职教学生发挥实践能力的痛处。因为在学校里真正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地方有限,学生毕业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自己找的实习单位,但是实习单位大多是私企,对培养人才重视不足,因此,学生在实习时并未得到专业指导,致使学生在其实习的单位难于学以
致用,这样也就做不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了。
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策略
1.完善管理内容,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
在高职院校中,如果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往往收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充分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和行政管理,才能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智力因素,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一定要积极落实精细化管理,落实相关的责任制,使每一位学校管理者真正对学校负起责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新的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只是以单纯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和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目标评价,还有过程评价。多设置一些实用性以及探究性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同时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不断提高自己。
3.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致力于特色办学的目标,积极认识到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改革。要实现职业教育的革新,需从教学手段入手,优化教学内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训教学等措施。
总之,职业教育是我国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改善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樊继宏.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水平关系初探[J].科学大众,2009(3).
[2]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及理性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6(18).
一、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
本文通过对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来揭示该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
在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51份,回收339份,回收率达到96.8%,因此保证了本次调查的有效性。调查对象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不同系别的学生以及个别开设公共课的教师。
(一)学生方面现状与分析
1.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现状与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如下数据:99.2%的大学生在音乐的喜爱程度方面表示非常喜欢;在识谱基础知识理论方面,46.6%的大学生表示五线谱和简谱都看不懂,54%的学生表示稍懂简谱;只有9%的大学生既看得懂简谱有看得懂五线谱。在音乐风格、所属流派、著名作曲家及曲目等音乐欣赏知识方面,74.8%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其中甚至有10.2%的学生一点都不了解。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当前漓江学院的学生音乐基本素质比较薄弱,接触高雅音乐作品很少。
2.开设公共音乐课满意度现状与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如下数据:对于目前阶段所接受的音乐教育方面,71.3%的大学生认为不满意。通过现场询问得知最主要原因:他们认为开课种类不多,授课内容吸引力不足。在自身音乐素质提高上成效不明显;但是89.2%的大学生认为公共音乐课是很有必要开设的,从此点看出学生们很有原意上音乐欣赏课但对现阶段开设的音乐课不满意。大学生选择上公共音乐课的原因很多,其中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修养只占总人数的31.6%,更多的大学生选修此课的原因是为了该课程的学分。
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普遍较低,造成极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在中小学阶段的所受的基础音乐教育相对比较薄弱,家庭居住地在城市的学生的音乐素质往往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在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是非常必要的,他们愿意选择上此课,反映了目前漓江学院大学生们非常希望能够提高自身在音乐艺术上修养。对于学分比提高自身音乐素养更重要的观点可以得出他们的上课动机在思想还存一定偏差。
(二)师资现状与分析
通过调查统计,漓江学院的公共课大多数是由辅导员兼任,硕士学历的教师占89.7%。职称方面,教授占5.8%,副教授占5.8%,讲师占67%,助教占20.5%。公共音乐课也不例外,由学位学历与音乐专业相近或相同的辅导员担任。开课能否审批的标准以上交的开课申请和课程大纲为依据。师资力量略显单薄。
(三)教学现状与分析
1.课程内容开设。
在课程内容开设方面,绝大多数以音乐欣赏课程为主。在音乐美学、声乐、器乐、合唱指挥等知识方面的课程开设很少。在开设课程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开什么样的课。由于音教系专业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不愿上公共音乐课,这就造成公共音乐课的开课种类有限。数据显示,有39.1%的大学生认为,现阶段公共音乐课程的种类不能满足自己对音乐的学习需要。56.4%的大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单一,不够丰富。
2.教材使用现状与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在公共音乐课程上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的设定主要根据任课教师上课内容自己选择、安排使用教材。学生手中无教材,只能通过教师的讲授和课件来学习课程。因此导致教学效果的相对低下。经调查,43%的大学生认为拥有教材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3.教学设备现状。
漓江学院公共音乐课都是被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全院公共教室只有一间配备钢琴,但完全申请不到,几乎全供音乐专业学生上课学习使用。调查数据显示,54%的大学生认为光是通过多媒体来感知音乐不足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看出漓江学院公共音乐教学中资金投入较欠缺,教学设备配备不全,例如课上应用到的乐器等。公共音乐实践活动场地相对较缺乏。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着漓江学院公共音乐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和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培养。
二、漓江学院公共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漓江学院公共音乐艺术教育存在如下问题:在师资方面,没有专任的教师担任课程,大多数由辅导员兼职,专业不同,水平层次不一;开设课程内容较单一,主要以欣赏类为主,应用型的课程只有合唱指挥一门,但是因教室没有需要的乐器而不能完成预期的技能训练;教学设备较缺乏,所有公共教室只有一架钢琴,此教室往往只供音教系学生排课使用。
三、促进独立学院公共音乐艺术教育发展建议
(一)总结独立学院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内容
在高校中,对于非音乐专业学生,公共音乐艺术课在培养学生音乐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是高校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普通高校来说,近年来对公共音乐艺术教育中的社会、文化和育人等方面越来越重视。独立院校在非音乐专业公共音乐课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们培养音乐的审美意识,提高在音乐方面的鉴赏能力,形成音乐的审美修养,从而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技巧对于大学生鉴赏音乐、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高校中公共音乐课属于公共选修课,课时量一般设置为一个学期。在有限的课时量里,完成教学任务,更好的达到教育目标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注重学生的需求为主,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来开展公共音乐课教学活动。让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多的通过课外实践体验吸收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由此来达到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在公共音乐课教学内容上,要做到与时代衔接。在学习古典音乐、传统音乐课程时,可以适当的将现代音乐加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根据课程需要可以增添一些有积极影响的流行音乐来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对于当代大学生,流行音乐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反映当代大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思想和舆论导向上对当代大学生影响重大。因此公共音乐课教师应该多考虑学生的需求,把一些流行因素带入传统音乐、古典音乐的讲授中。
(二)改进教学环境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调查得知,现在制约独立院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最主要因素之是教学设备不足、场地缺乏。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应该在公共音乐教育上多加重视,逐步完善独立学院公共音乐教学设备,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建立良好的环境。例如设置专用的公共音乐教室,配备多媒体的同时,购买一些专供此公共音乐教室上课的乐器,如钢琴或电子琴等,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活动更好的开展。在开设合唱指挥课程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场地和乐器的使用,一间普通的教室摆满了不能移动的凳子和桌子,对于合唱指挥课程来说,无疑会丧失了它的实践性,更多的只能开展成为合唱欣赏课,通过PPT或者视频让同学们体会原本应该实践操作去体会的技巧。另一方面为了更好达到教学效果,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可以将教师们的音乐课件和教案放于网上,让公共课教师之间相互评课、相互学习、对教学心得进行交流;同时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此平台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讨论,表达意见。
在公共音乐课教学中,公共音乐课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以课件讲授为主,形式较为单一枯燥,在具体讲授时又缺乏互动性、实践性,完全不能体现应有的教学方针。因此笔者建议,提高学习参与性和主动性非常重要。由于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理论知识基础薄弱,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考虑受众面的宽广而设置教学内容,公共音乐课要尽量避免过多地研究音乐理论、技法等过于专业性的知识,而是更多的从欣赏鉴赏的层面出发,让大家体会到经典音乐的美。教师在教授古典、经典民族音乐时可以从与学生息息相关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着手,例如影视剧中古典音乐的运用、流行歌曲中中国风元素的设置等。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以往一味只顾自己讲授的方式,可以适当的提出启发性思考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比如,在讲授古典音乐时,通过听辨,使学生分析民族音乐民间歌曲和人们生活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的流行音乐音乐中有哪些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子系等等。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们在课下查找资料,等下一课时再结合教学开展课题讨论。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教学改革 理论与实践
一、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与挑战
21世纪的金融发展呈现出不同于以往金融阶段的新特点及新趋势,伴随着这些新特点和新趋势,银行经营的理念也必将发生新的变化,与此同时,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市场型、国际性、复合型、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我国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我区现有金融从业人员中这类人才则更是少之又少,这将严重阻碍我区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给担负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重任的金融高等教育带来严重挑战。面对新世纪、新经济、新金融的冲击和挑战,有必要对我校金融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我校金融学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1.金融学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定得较高,缺乏特色。
现有的金融学本科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未能较好地考虑金融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地方实际和本校实际情况,定得较高,未能注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强调金融本科生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2.现有的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许多问题。
未能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且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是走“经济学院”模式还是走“商学院”模式之路;未能很好地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分层安排四年的教学计划,使层层之间能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虽也设置了许多新课,但从教学内容上看存在交叉重复现象,各课程之间的定位及逻辑关系未能恰当地处理好,等等。
3.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上也存在许多问题。
在教学手段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应用较少,未能注重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模糊,与外界联系较少,等等。
三、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是:加强基础,精简内容,优化课程,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新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原则:(1)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扩大面向,培养复合型人才;(2)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减课不减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还学习主动权和自给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3)加强平台课程建设,立体构架课程体系,推动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建立有利于多样化人才成长的教学体系;(4)大力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强调课内、课外结合,将课外教育环节全面纳入培养计划;(5)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6)立足知识传授,注重能力培养,突出素质提升,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于一体,培养能面向未来世界、把握环境变化、适应工作转移的人才;(7)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8)注重交流技能的培养。
四、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金融学教育呈现出多头并进的竞争格局,传统的金融学优势专业通过创新极力维持固有的地位,综合性的一流大学依靠学校名牌和综合资源优势抢夺高端市场,一般的综合大学和各种专科性大学遍地开花争办金融专业。对于我校金融专业而言,如何在下挤上压、前堵后追的严峻形势下找到自己的市场领域和发展空间,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我校金融学科的基础和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应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的定位。因此,我校金融学科的发展要强调办学特色,以差异性竞争策略来获得领先的地位,并将其落实到课程体系设置和具体教学之中。
结合以上专业定位,我们认为我校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经济学、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金融业务操作和公司理财及投融资运营的基本能力,以及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够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金融管理,以及在各类工商企业从事投融资业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关于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
在分析了西方国家金融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及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应该考虑前述培养目标的界定,倾向于基础性、适应性、应用型人才,参照国外“商学院”模式金融学科的课程设置,并结合我校的实际和金融发展新趋势的需要,增加一些微观应用课程,进行课程整合,适当归并和改革专业课以优化课程结构;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增加综合性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根据这个思路,在对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分析基础上安排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安排的特点是:(1)能依托我校经、管、法等学科优势,突出金融学科发展中对财经、管理、法律及理工知识交叉、渗透的特点,便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金融学科理论及实践性发展要求的复合型金融人才;(2)把金融领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既涵盖现代金融学的主要内容,又符合国家教委对金融专业的统一要求,各专业方向的学生均要学习,体现了宽口径的要求;(3)注重了微观应用性课程,减少了重复设课的现象;(4)以《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为专业基础课,改变了传统的以《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为专业基础课的观点;(5)体现了教学内容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六、关于金融学本科专业教材的编写与选用
教材是教学过程诸环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环节,一套规范且高质量的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也是规范教学内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在对国外教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教材的大体模式应该是:21世纪优秀的高等教育教材应是由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编写,被大多数院校采纳,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全面系统反映现代高等教育的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顺应信息时代的教育方式,并便于教学的新型教材。为此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教材选择的基本程序是:(1)首选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获得一、二、三等奖的教材;(2)选择面向21世纪教育部推荐教材;(3)选择省部级优秀教材;(4)在国内没有的教材通过两个途径解决:一是选择国外翻译的教材。二是自行编写。选用原则是:选择2000年以后编写的教材;选择权威部门推荐教材。
七、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只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较完备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各门课程的设置意图及理想的教学效果,以实现我们提出的培养目标。目前,我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学手段较落后的情况。因此提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全方位地改革与创新,增加投入,添置设备,以利于我校金融学科教学效率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提倡针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特点施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而在教学手段上要求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新颖性、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以适应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要。同时应实行考试形式多样化,对有多名教师授课的课程坚持统一出题、统一阅卷、统一评分标准,以保证考核的公平性与同一性,促进总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金融学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是孤立的,它与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密切联系,还需要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中职 体育教学 改革 研究
1、前言
中职学校教育虽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体育教学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占有相当大比例,一直是中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职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一直沿袭着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因而,体育教学改革成为学校整体改革的重要内容。
2、中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中职学校的教育也在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虽然专业课程的改革是愈演愈烈,但是中职体育专业由于其自身特点,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一直以来从未改变,依然沿袭着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中职体育教学的因循守旧,难免会带来许多弊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与方法滞后,体育意识不强
在现行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传授式或灌输式的陈旧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滞后,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发展。然而,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体育教育、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常常体育思想的培养。据调查分析,一些中职院校的教师以及学生都存在着对体育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体育成为他们无暇顾及的学科,或是单纯的重视专业技术技能课的教学,却忽视了体育教育自身的功能。这些认识会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限制了体育教学的时间空间,致使体育教学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2)体育课的评价标准不科学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对教学对象的个体评价指标。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以统一的尺度标准来衡量每个学生的好坏。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体质以及体能的差异,这样的考核缺乏科学性。从某种角度来说,不能体现出因人而异的公平原则,抑制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3)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备简陋
一些中职学校忽略了体育课的重要性,对于中职体育教学的认可度也不高,导致中职学校体育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不能够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和健身的要求。而学校资金有限,致使体育资源设备常常不能及时更新。
(4)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
一些中职院校的体育老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呆板,并且在认识存在着问题,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课改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表现为缺乏创新,新颖感不强,能力不足。
3、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中职体育教学改革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中职体育教学,使学生获得自主与快乐的情绪,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针对中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1)重新确定体育教学的内容,明确体育教学目标
确定体育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参考学生的意见,使内容多样化。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和适应能力。为此,体育教学内容可以增加一些大众健身娱乐性内容,体现出体育的兴趣性和实用性。此外,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专业,有目的的增强与专业相关内容的练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增加健身操等锻炼项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体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随着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学校对于教师的自身能力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和理论,掌握更多与体育有关联的边缘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同时教师还要改善教学形式,不断的创新教学内容,提高体育课教学水平。此外,学校可以建立必要的激励和淘汰机制,促进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教师敬业精神和自我更新意识,了解最新教育教学成果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达到体育课程的目的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3)重视和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厌倦,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除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改进之外,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不同形式与独具风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新唤起学生的体育练习兴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而且可以使学生把兴趣培养成为自我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在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大胆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对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引导到体育锻炼中,使学生感受到乐趣,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4)建立科学的体育评价标准
科学合理的体育评价标准一直是激发学生努力练习的动力,也是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的保证。科学合理的体育评价标准就是因人而异,注重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和运动过程而做出科学的评价。
(5)加大投入,完善体育资源设施
体育教学的改革离不开国家与政府的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保证体育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扩大学校体育场地的面积,并且在保证场地器材的质量的同时,增加体育器材的数量,为中职体育教学提供雄厚的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