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理论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必要性
让高校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是很有益的,这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而是丰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课程,音乐是最贴近最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虽然事实上他们对这个伙伴却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理解一定层次的音乐知识,能够体会、理解一定范畴的音乐作品,并且有可能被这些作品所打动,从而使音乐在他们的身上产生良好的作用。
一、许多大学生误认为音乐就是唱歌,而事实上,唱歌只是音乐的一个内容,音乐并不只是唱歌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 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通常包括《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电脑音乐作曲》、《歌曲写作基础》等等,无论哪一门课程,都离不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所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专门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较深,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较浅。以下从上述课程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高校;美术教学;意义
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性的延迟性,使得高校的美术类专业与社会所需要的美术类人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在具体的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之中,需要时刻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对于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地尝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的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探究式学习我认为是可以促进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探究式学习的基本含义
所谓“探究式学习”,也称为研究性学习,亦或探究型学习。探究式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一般是指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对于主题的选择与确立时,需要对于学科领域之中的具体问题与现实生活之中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同时,通过主题的最终确立,教师就可以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指导地促进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加深对于主题的最终领悟,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挥、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以及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之中,对于学生与教师有着严格的要求。整体探究式学习过程之前需要进行有理论指导的假设、在学习实践过程之中需要进行有逻辑和批判性的思考,最终促进多元化的教育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其中,在整个过程之中,达到的目标具有隐性目标与显性目标之分。
二、探究式学习对于提升高校美术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目前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有众多手段,而根据笔者实际的教育教学经验认为探究式学习对于提升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实际概况来看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的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可谓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对于美术理论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其他学生略胜一筹,但是文化艺术的修养可能差一些。而有些学生相反。如果对于所有的学生进行传统式的、整齐划一的美术理论课堂教育教学,那么对于许多美术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而言,则是一种资源浪费。在课堂教学过程实践探究式学习时,首先可以针对目前对于社会上普遍较为关注的美术领域的知识结合课程的基本进度与基本要求进行认真的研读,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出一个主题。同时,结合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依据学生对于美术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进行互补式)进行分组。这样的分组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美术专业学习过程之中,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而且,由于许多学生在入学时文化课成绩偏低,这样合理的安排,可以加大他们之间的团体合作性,从而有利于集体教育作用的发挥。
2.从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来看
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在于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实践活动。对于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而言,探究式学习的这些特征对于日后学生学习、工作与就业都有重要的意义。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得高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趋向于综合化与多元化,使得学生无论是从美术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方面、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初步运用方面、对于日后从事的职位之中专业与实际社会需要方面相结合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性可以促进学生在对于美术的创作过程之中,不完全拘泥于对于理论的照搬,而突出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动手能力不仅仅表现在对于传统美术的学习过程之中,也包含于通过计算机技术、软件的自我学习与运用等方面。教师则可以主要在旁边对他们的创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对于许多问题的分析,教师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采用类似于苏格拉底法的方式进行相关问题的指导性解答,最终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当然,任何教育教学方法都存在着其优势与劣势、不同高校的美术专业、同一学校的美术专业的不同学生又具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时,高校美术专业教育不仅仅承担着培养美术专业型技术人员的重要使命,同时还兼具着对于美术专业人员人文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果我们的美术教育仅仅培养出来一批具有美术专业特长但是有着较差的综合素质的学习者,那么无论是对于学生、家庭还是社会而言,都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在具体的高校美术专业教育过程之中,不要选择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能够照搬特定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其优势,进而才能够最终达到提升高校美术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斯.探究式学习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1).
[2]陈兵.透析高校美术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J].教育与职业,2006(27).
[3]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1).
[4]孙明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
现代社会,格外重视学生审美素质的教育,强化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教育的一项基本策略。尤其针对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在新颁布的新课程教学改革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美术课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也对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教授了该课程十余年的教师,笔者对此深有体会。目前,高师美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对现行的教学改革缺乏基本的认知和理解。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年来,我国在美术教育实践创新上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可借鉴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比较落后和陈旧,理论指导过于片面和枯燥,导致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狭隘的课程观。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内容就是:实现美术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转变。因此,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就更突显出其重要地位和意义。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师范生,成为每一个高师美术理论教学课教师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新课改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让师范生形成对美术教育学科的正确认识,并建立起正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观,将教学工作与基础美术教育紧密结合。
如何在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中,形成和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引导师范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新课改提出的要求,需首先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美术教学论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该课程从理论的角度上,阐述了中小学美术课的基本内容、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及教学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师范生逐渐向实践环节过渡,引导学生进行备课、试讲等内容,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美术教学论课程的目标,就是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师范生的基本素质与教学能力。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了“双基”的概念,即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美术技能,要求中小学生既要学习基础美术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美术基本技能,这就要求师范生在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解决来自学习和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同时,能够进一步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掌握了系统的美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试讲、实习的实际锻炼,成为具有独立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活动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 美术教学论课程与新课改的联系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总结如下:(1)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2)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3)帮助学生建构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4)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这一教学目标体系,是针对教学的共同目标提出的。①
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应对这一目标,将基础教育培养放在首位。作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高等院校,应注重对师范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因此,高师美术教育应与基础美术教育相结合,推行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基础美术教育的关注、参与和研究,美术教学论课程应根据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②由此可见,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与新课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目前,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根据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1.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2.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因此,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在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上,都应有目的性进行调整,使之更加切合实际,以顺应新课改所提出的要求和目标。
三. 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作为培养美术师资力量的重要课程之一,美术教学论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已开设多年,也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分析,归纳如下:
1. 教学内容过于空泛,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高师开设的美术教学论课程,过于偏重对了理论知识的讲授,教材也多以理论型为主,缺乏相关的实践性内容。对于师范生来说,空泛的教育理论没有实际意义,他们需要的是更贴近基础教育实际的知识内容。美术教学论课程应将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给中小学美术课学科所带来的新变化,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为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2. 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新的教学模式
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属于典型的理论课,因此,大部分教师都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缺乏相应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性不强,常常导致示范生对所讲理论知识缺乏基本的概念和想象思维。加之教材难以更新,新的教学内容没有及时进行补充,造成师范生实践能力低下。因此,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多学习和借鉴新的思想理念,同时,教师还应通过电子课件等多媒体教学形式,向师范生传授实践教学经验。以开拓其眼界,丰富其知识理念。针对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教学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加以延展,培养师范生更为广阔的学科视野。
3. 高师美术教育偏于理论教学,与基础美术教学脱节
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教师所讲内容也多来自课本或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缺少与中小学美术教师间的沟通和了解,与基础美术教学严重脱离。在这种状况下,师范生很难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教学经验相结合,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胜任课堂教学活动。因此,高师美术教学论应改变教学的思想观念,将教学从传统的课堂模式中脱离出来,建立高等院校与中小学美术教师伙伴协作的方式与机制,经常与当地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开展相关教学观摩活动,让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础美术教育,并参与其中,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同时,组成相互支持的学校网络和形成教育改革的群体力量,把新的教学理论带到中小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师共同分享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成果,也能够更为直接地了解到当前基础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双方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才能使得高师的美术教学论课程与新课改相联系,共同发展,共同前行。
另外,一部分高师美术教学论教师,由于自身在观念上缺少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足够认识,导致师范生也缺少基本的教育理论修养和素质。进而直接造成师范生实践经验的缺失,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专业成长进程缓慢。
综上所述,现今的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与新课改所提出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师范生大多难以胜任实习的教学任务,所学的理论知识过于片面,难以胜任实际的教学工作。为了能够让师范生达到新课改的要求,顺利完成从美术学习者到美术教育者的转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基础美术教学实践。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在设置上,应以美术教学论为纽带,构建一个更为丰富、更为全面的课程知识体系,并与基础教育相结合,让师范生技能学习实现角色定位,又能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基础教育工作者。(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院,2003
关键词:传统美术教育;电脑设计;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新科学新技术出现速度的加快,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出现,它带来的技术变革对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震动了整个美术界。电脑设计以其精确的科学性、强大的适应性和颇有效率的经济效益,近几年,几乎渗透到美术的各大领域中,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开创了现代美术的新方向,在这些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电脑美术课程。在新课程的开设后,
传统美术教育怎么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慢慢研究
总结。
一、各专业电脑设计课程需要什么基础绘画能力
影视动画专业电脑设计课程需要掌握比例、透视、结构、空间的分析能力、再现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提高绘画技法、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电脑美术课程需要使学生
掌握基础素描理论及素描造型变化规律,掌握正确的造型观察方
法、表现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创新、创意、创造的思维能力,并能灵活运用到艺术设计专业中。总而言之,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从事未来职业工作的必备条件。要使学生掌握基础色彩理论及色彩变化规律,掌握正确的色彩观察方法、表现方法,掌握科学的创新、创意、创造的思维能力,符合设计专业的专业要求。这些能力的获得就需要学生学习绘画基础课程(素描、色彩、速写、图案),在学习中掌握各种绘画能力。
二、江苏省五年制艺术高职校存在的困扰
绘画基础课程是集中一年内完成,还是分散到三年内完成,哪一个更适合专业的需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1)基础课程集中在第一年内完成。(2)基础课程平均到每个学期去。结合这两种方式,我觉得可以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方法,把绘画基础课程合理分到各学期去,前期课量多偏重基础,后期课量少偏重设计,这样既保证了专业课程对绘画基础的需求,又可以避免会了电脑丢了手绘。
三、现阶段形势下,绘画基础课程的种类
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和设计绘画课程是现阶段形势下的两种绘画基础课程,这两种绘画课程虽然都属于绘画基础课程,但是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课程。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包括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图案基础、速写基础,训练学生掌握绘画的比例、透视、结构、空间的分析能力和再现能力。设计绘画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装饰图案、设计速写,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利用各种不同绘画工具进行画面表现,不同类型的排线组合训练,掌握艺术规律、造型规律、色彩规律、各种表现手法等知识技能。所以前者训练的是技能和动手能力,后者训练的是意识形态中的情感表现。侧重点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了。随着高职美术教育的不断改革,专业老师越来越意识到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设计绘画基础课程就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绘画基础课程在高职美术院校中已经悄然改革,长时间绘画基础课程的教学,各专业都已经有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内容安排,比如,各专业把设计的概念融入课程,在传统基础课程中融入设计,但设计绘画课程就必须以传统美术教育课程为基础,也就是说在学习设计绘画前还是要学习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基于这个基础,我们可以把设计绘画课程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论基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习绘画的基础知识,掌握传统美术教育基础透视、构图、明暗、造型知识,有熟练的造型能力。第二阶段:想象创意阶段,学习设计的方法,了解设计的要求,收集设计素材,并能通过设计规则,对素材进行变形、拆分重组、概括提炼等,得到创意想法。第三阶段:归纳设计阶段,通过上一阶段得到的创意想法,在这一阶段实施,根据实际需要完善设计。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中传统美术教育课程的创新,究竟怎样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利用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学到的造型、审美、表现能力,来为电脑设计课程服务。换句话说,美术离不开传统美术教育的学习,前面加上电脑技术也是一样,要教会学生去感受艺术形式的本质,学会运用本质,掌握感知艺术的能力,更好地融合在专业学习中。
参考文献:
[1]王欣东.数字化艺术的魅力:论电脑美术的特点及其艺术精神[D].东南大学,2005.
[2]王宁.浅谈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
[3]朱亚.传统美术教育与电脑设计浅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5(03).
关键词:初级中学;美术语言;创新应用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要求的是创新。青少年的思维创新教育也是当代美术教育的宗旨。美术语言是美术家用来表现和传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外在媒介和符号。要想读懂美术作品,与美术家通过作品进行对话,对美术语言的了解和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一、初级中学美术教育中美术语言创新应用的目的
知识的累积是创新的理论基础,创新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继承美术知识,创新美术技巧,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1.激发中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在科目逐渐增多的初中阶段,学生会因为美术学习的不及时和学习难度的突然增大逐渐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师就要讲学生听得懂的知识。美术语言是美术学习的基础,美术语言的学习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并使创造思维能力得以提升。同时,美术语言创新应用的多样化又会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2.培养中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
视觉思维能力是对已有的资料信息和知识分析运用的能力。只有学生的知识把握能力和素材积累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综合运用,获得新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表现。学生在学习阶段应该先从美术语言类基础知识开始积累,循序渐进,学会如何利用这些语言,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做铺垫。
3.开发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美术语言的学习,为学生与艺术大师作品的沟通建立了桥梁。在学习了高层次、高水平的作品之后,要进行归纳总结,找到它们的共性。创造性思维就是突破共性,用自己的个性去表达、创作。
4.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通过创作美术作品,学生可以抒发和宣泄情感。作品创作的成功,也会带给学生很高的成就感,使其对生活产生满足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中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初级中学美术教育中美术语言创新应用的具体方法
1.具体物体的抽象
拍一些现实存在的物体或场景的照片,运用Photoshop类软件处理成为黑白稿、线描稿,使具象物体抽象成美术语言元素,帮助学生对美术语言产生概念。
2.启发联想法
引导学生由单个的美术语言元素,联想到组合中的事物,使抽象物体具体化,体会如何使用美术语言。基本的美术语言教学完成后,对于学生如何运用,应该让他们自己探索,留给他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足够的创造空间。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思维更加全面、活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3.开展欣赏课,扩展美术视野
在学生基本认识美术语言后,欣赏作品可以扩展其视野,使其学会审美。通过作品欣赏过程中对作者创作作品时的情感、精神进行体会,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和表达感情的方法,为以后创作有感染力的作品积累素材。在欣赏时,可以按着时间、地域、风格、艺术派别、种类等划分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
4.户外写生,体验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回归到生活中去学习,是快速学习美术语言的方法。美术作品的创作就是美术家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提取,用美术语言对自己内心情感的适当表现。生活体验的积累可以使创作的作品更具有生命力,更贴近群众生活体验,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5.创作比赛
教师选定某一主题,但不限定表现方式,让学生自己加入作品的背景,进行创作比赛。比赛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探讨,互相学习。通过比赛,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取长补短的习惯。这种方式不仅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更对学生形成活跃的思维方式有重要作用。
三、初级中学在美术教育中创新应用美术语言的作用
1.提高生活质量,塑造五彩人生
美术语言创新应用的学习,突破了学生思维中的条条杠杠,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眼界开阔了,生活的道路就宽广了,生活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2.塑造自信、阳光的健康人格
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够,美术语言创新的学习,可以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力,帮助他们养成谦虚好学的品质。在长期的积累中,学生的技能和理论层次将会得到提升,也会提高自信心。
3.培养创造性人才,兴我中华
美术语言创新应用的学习,对学生形成大胆求异的思维形式和自主探究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刚刚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成熟稳定,这个阶段的教育对他们人格的塑造影响最大。因此,美术教师要紧跟时代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颖稚.新课改下的新编美术教材的培养理念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03).
【关键词】职业教育 美术教学 实践能力 社会需求
在教学艺术类职业培训技术人员应该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使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所以为了职业教育与社会脱节,企业的需求逐渐减少,形成了坚实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之间的良性循环互动。
一、职业院校美术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艺术学院的专业,是培养技术工人技能训练,必须基于这个基本点的教学工作。它是培养艺术专家和设计师的基本应点根据,因此,必修课程的教学和创造性的方式来调整或集中一批一流的学生为培训的目的,必须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在设计阶段的艺术教育,它应该专注于教学设计专业,这是教师的理论需要,设计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做法消除教育说教;在实际操作中,在舞台艺术类设计工作室的学校,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学生在复制基础上创新,要能对学生的技术熟练程度进行掌控;为了增强法律意识和艺术的市场意识,学生根据专业的需要,加强用人单位与课程相关的法律,此外,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仅仅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养,还要培养他们创业发展的自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加强了,专业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教给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市场,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的基础。
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美术实践课的教学比例
所谓职业技术学校就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的人才,所以在教学课程和教学实践上一定要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这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精神思想,并且是我们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宗旨。相对于一些大学生好找工作,用人单位主要看高职毕业生的能力是比较强的才能被录用。因此,职业教育的课堂内容一定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美术教育强调的是美术的实用性。重视对学生快速造型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和要求学生使感知物象的角度与表现对象的方式做到多样化。
(一)大多数的专业教师都是在课堂上教学生怎么去做,并没有系统的实践基础,都了毕业的时候学生直接去就业,好多东西没有亲手实践过,完全靠想象去完成工作,因为老师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理论基础,这样就容易和实际操作所脱节。从而导致学习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了解空间设计,平面设计学习学生不理解的颜色等的布局和设计。
(二)依照教案去教学生,理论基础和实践活动的时间比例分配不合理。时间的过程过于短暂,占的比重小,实践往往成了形式主义,这都大大的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习实践是最基本的重要实践,.某些实用学科的教师并没有从事过相关行业,学校不能提供正规的专业教师参加实践的机会,要使学生完成系统学习的任务,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一些相关行业日新月异,老师教的学生几乎是绝缘的企业知识,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从教师自身出发,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尽可能的进行多元化,多层次教学。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关注社会的真正需求,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比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沟通,促进跨领域,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整合,以促进现代化建设。
三、将建立实训基地作为职业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艺术品质修养情感体验
美术教育教学是一种具有发展学生艺术熏陶,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并发挥独特功能的教育活动。要想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上述功能,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高校专职美术教师,应该根据高校的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以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基本艺术技能与提高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提高学生艺术品质与艺术修养为己任,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发展。而要在高校具体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本人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不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由于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核心内涵的一种教育活动。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学习系培养自身艺术素养为核心内涵,首先要从社会角度层次出发,强调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注重大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其次,从个人角度层次而言,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以达到提高大学生自身艺术素养的教育目的。
纵观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由于我国美术教育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在引导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正确引导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包括美术各种技法)的学习和训练,还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美术文化领域中各种人文思想的历史传承,关注美术的艺术感染力,关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把教学内容中最富有美感、最具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献给学生,让学生具有感悟美,发现美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艺术责任感。
二、不断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教育对象(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和文化进程,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分阶段性地、连续性地教学特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并领会美术作品的内涵,深入挖掘美术作品的内在价值,研究美术作品及其文化渊源,不断提高个人艺术素养,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在不断提高学生技法理论的同时,应该更多关注美的艺术熏陶作用,避免对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范范说教,而是要把教程中最具有魅力,最有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悟美,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了解中外美术各学派的风格及流派发展变化,知晓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以便为美术实践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教学中,着重以唤起智慧和提高美感的艺术教育为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户外写生训练实践活动,观看各种形式的美术展,加强各种形式的艺术交流,虚心向他人请教,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参加各种艺术体验,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激发学生浓厚的艺术学习兴趣。
再次,引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带动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创作活动,在各种创作活动中,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使每个学生带有浓厚的审美情趣地去发现身边美的人和物,把自己对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各种方法塑造出来。
三、将美术与其他学科教学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必然联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在我们的教学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美术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特点,尤其是在当今各科领域发展迅速的社会,更需要具有适应性强并富有探索精神与具备各种创造能力的新型式人才,以达到能够促进学科间相关内容的整合而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顺应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是大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必然联系,不断促进学科相关内容间的整合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经之路。
立足于广泛的社会背景,领略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以美术教育为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术本体知识和相关相关学科内容进行综合性与探索性的学习,逐步建立以美术学科为主体,并结合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多角度探究,挖掘学科之间的知识,以达到各科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认识美术学科的特征,美术表现的相异性以及美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外在趋势,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美术学习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注重美术教育对学生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作用,这是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现代美术教育教学的宗旨。
参考文献
[1]美术专业实验室资源整合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1(01)
关键词: 美术学 中国画课程课程 整合模式
高校人才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定位的准确与否和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否,高师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起了学校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整合?整合的理念将给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以怎样的影响?课题组在分析高校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现状及中学阶段美术新课改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整合的理念和路径提出了建议。课程设置的调整成为工作的焦点,如何将原有课程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已是众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和实践研究法。在调查研究方面,课题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研究人员带领若干学生依托本区域教育科学研究机构,遴选几所中学进行教学试点,即一方面收集现任职的中学美术教师对新课改以来针对师资要求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其中初中阶段的中国画课程在教法上和知识结构上对师资的要求作为调研的重点。另一方面选派部分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到选定的中学进行听课、试讲等教学见习或实习活动,收集学生反馈的意见。将收集的信息整理,得出如下结论:①对于新课改教材,教师理解和运用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现任教师提出了一些今后尚待改进建议;②现任教师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即所采用的手法较单一,把握教材的能力不强;③在读大学生前后两阶段的见习或实习效果区别较大,高校的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很重要。另一部分研究人员重点走访和调研相关高校,得出以下结论:①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照搬专业院校模式的现象;②现行的高师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完全满足基础教育阶段师资需求。
在实践研究方面,课题组将重点放在三个方面:①是在本校和相邻院校进行课程整合试点,有中国画专业方向中的《中国画笔墨基础》,也有素描课程中相关技法和材料的整合,如《构图学》、《造型基础》;②是对这些课程的学生习作收集并举办教学汇报展,收集的习作信息在1000幅以上;③是全过程跟踪大四年级教育实习,将实习生上课的综合意见和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来指导其它年级学生的质量,并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课题组将所做的工作和得出的结论归纳如下:
一、降低专业性,注重形式语言探究
长期以来,高师美术学专业中国画课程设置中偏重对人物、山水、花鸟画技法较为系统地学习,教学要求突出中国画传统技法掌握的程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认为调整课程设置方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将人物、山水、花鸟画中形式语言的元素抽离出来,开设《中国画笔墨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要求是将过去对造型的重视转变为对笔墨结构和运行方式的重视,即将外在的符号内化为对形式语言的探究。其主旨包括了解笔墨传统美学的传承价值与应用,了解中国画教学实施状况,赋予“笔墨”以新的构成形式,引导学生在流变的态势下发展笔墨的观念等。从教学实证所反映的状况看,这种整合,大大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摆脱了过早依附于对象、摹拟对象的局限,在学习具体的内容之前亲近了笔墨、接受了笔墨、感悟了笔墨。解决了过去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以学生造型能力的差异来评价学生而给学生带来的不平等,现在评价学生的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求知兴趣。
在课程调整后,《中国笔墨画基础》所使用的教学资料主要是学术刊物、专著和画册,如《美术》、《国画家》、《美术研究》、《中国画构图艺术》、《当代名家艺术观》、《当代中国画名家》等,学生也在课前准备了一定量的学习资料。这种不局限于一本教材的学习、研究方法,能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挖掘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求适合学生个体的笔墨趣味,改变了过去较为单一的笔墨方式,呈现出较为多样的表达思想、表达情感的笔墨和图式。从本校05、06、07级美术学专业学生基础学习来看,习作数量明显增大,学习资料明显偏重高格调、高品位、学者味浓的范本,基本摆脱了程式化、图解化的范本,学生收集资料的意识越来越强,平均每人每年购新书不少于三本,为后续的中国画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增强人文性,理论与表现技能并重
人文素质是高师院校学生应加强的内容,因此学生应针对文化底子薄,普遍偏重专业知识的现状,加大人文修养课程的选修。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绘画技能教学应置于深厚的文化根基之上,以使高师美术培养对象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全面的文化理解力,故将中国画史、画论、基础知识和人文素质等内容整合构建《中国画理论基础》课程。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国画班为例,以讲座和其它形式将《中国画理论基础》课程所涉猎的内容赋予实施,通过课程论文和学年论文来反馈学生思考能力和理解水平的提高。逐步从纯技术的层面转向对人文素质教育、传统文化、理论学养、实践能力的重视。我们在实施过程,遇到的主要问题有:①理论学习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而目前尚无可借鉴的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教材构架,除了理论课教师的努力外,各门专业课教师也需负担一定的研究任务,容易出现一定松散和难协作的现象;②编撰教材工程量大,理论师资的储备有限,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很难集中优势和精力做严谨的理论研究。我们的做法是:①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和科研任务,每年需申报课题和发表学术论文;②加强与出版单位和科研学术机构的协作,鼓励主编和参编教材;③邀请国内名家来校举办学术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学术研究工作。近三年专任教师出版专著八部,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申报课题项目10项以上,这些实践和已取得的学术成果有力支撑了教学改革,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的提升。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自觉行为和自学热情也验证了推行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将理论和表现技能并重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04、05、06级国画班学生入选国家级、省级画展参展的在60人次以上,其中获国家级金奖两人,两名往届毕业生作品入选2009年全国第11届美展,1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2010届毕业生中26人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参与大学生研究性项目和论文获奖10人次以上,毕业论文优良率达88%以上。
三、以中小学师资需求为指引,宽口径、厚基础、重综合、重创新
课题组在2006年成功申报湖南省“十一五”教学科学规划课题以后,恰逢我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又确定为教育部全国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在此期间我们将课题研究与专业点建设相衍连,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师范特色和人文课程,将高师人才培养方案与基础阶段师资需求对接。主要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在所在地区选择三所初级和高级中学进行试点。例如,洞庭纺织印染厂子校实验基地负责中小学阶段美术课程教学与反思的研究;岳阳中学实验基地负责高中阶段美术课程整合后教学应用与行动研究等。这些学校为学生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了平台,近三年共计120名学生在这些学校实习,累计承担课程近800节,实习生同行听课1600节以上,撰写教育调查、研究报告120余篇,其中被实习学校采纳10项之多,还有16项成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在省、市两级教科院有关专家的指导下举办了一次全市性的美术教学作品观摩展,组织了两次美术课堂教学观摩,对六堂美术课进行了评价和指导(其中三人为我校06级师范生)。更为可喜的是,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有6人应聘到省直大专院校任教,有28人应聘到省内外高级中学任教,还有5名毕业生远赴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深造。我校为社会输送的毕业生基础厚实、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勇于挑战,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其中一些尖子人才迅速成为各级学校的教学骨干。目前所获得的实证研究成果为课题组今后作进一步研究增添了信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与创新
大学英语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我国与其他各国接触交流日益增多,社会各个领域需要英语交际能力较强的人才也急剧增加。但是,现阶段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与社会发展形式相差甚远。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如何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英语交际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两个方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探析。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
本科应用型人才不同于普通的本科学生,其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目的方面具有自身特点,是一种全新的人才教育模式。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从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方面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能力要加强学生抽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不断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英语课程进行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先”的原则,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要充分体现出:加强基础知识课程、扩大语言技能课程、增加行业英语课程、延续选修课程和开设文化类课程。
1.加强基础知识课程
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培养,是培养其他英语能力的根本。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巩固,根本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去。经过高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表明,如果学生没有一扎实牢固的英语基础知识,其他一切的英语教学活动可谓是空中阁楼。学生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就没有语言知识的积累,英语教学活动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的培养,就要从音、形、意等基础环节进行培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要在有效的课程内,最大效率将英语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而提高学生英语基础水平。
2.扩大语言技能课程
语言技能课程的设置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的基础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扩大语言技能课程,是英语知识技能化的关键。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中一般每周有5节英语课,其中4节为基础课,听写课仅1节,这种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对英语知识技能化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的是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技能课程的设置。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基础的组成部分,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读、写、译是语言的输出。英语实践能力和听说能力的提高需要在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特定的环境和长时间的练习,英语技能才能慢慢提高。扩大语言技能课程对学生英语技能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提高语言技能的关键在于重视实践,提高技能。因此,在大学英语技能课程设置时,要设置丰富多样的英语课程例如:写作课、翻译课、听说课以及英语演讲和辩论赛等,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能够将英语基础知识转化为实践英语能力,同时也巩固了基础知识,对促进学生英语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技能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同时记忆能力、观察能力以及逻辑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3.增加行业英语课程
社会上所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就要根据市场需求,依据学生所学专业适当增加行业英语课程。增加行业英语课程的设置,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听说能力为目标,增加学生专业英语的教学,同时结合学生培养人才的方向,开设新闻英语、美术英语、电气英语、会计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
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将英语基础知识在所学专业领域得到灵活运用和提高,促进学生从学习英语到应用英语的过渡。在实践中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开设文化类课程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只是简单的将英语知识教授给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英语背景知识和文化的教学是必要的。增加学生英语文化课程,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深刻理解、减少机械记忆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不能单纯将英语教学局限于教材知识的传播,要加大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播,让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有充分了解,进而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5.延续选修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不仅要在基础必修课上下功夫,同时还要适当开设英语选修课。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技术和教师资源,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英语选修课程体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着培养学生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增设多门学生感兴趣或切合实际生活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加深英语文化理解,优化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关键在于对英语课程的改革。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知识课程、扩大语言技能课程、增加行业英语课程、延续选修课程和开设文化类课程。从以上环节对英语课程的设置,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为我国经济腾飞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数量广大的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和英语交际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志英.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J].徐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04期.
[2]侯忠秀. 浅谈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