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现代初中学生生理发育提前而心理发育不足,造成兴奋与抑制失调及身心功能失调。心理活动的波动起伏和认知结构的不健全影响着心理健康。
(2)初中学生社会适应性增强,心理上的独立性逐渐成熟。而神经系统都较脆弱,对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变化不能应激适应,影响到了心理健康。
(3)中学生个性倾向还未完全定型,人生观、世界观与社会观、道德观还不稳定,有很大的可塑性。思想幼稚,容易把一切都理想化,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遇挫折、困难,自信心动摇,打退堂鼓,因心态受到破坏而影响到心理健康。
2.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
(1)家庭、学校教育不当。家长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家庭中父母婚姻出现问题,这些都易造成中学生不良的性格倾向。学校教育中对中学生或偏爱,或歧视,或处事不公,不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自尊心,都会影响心理健康。
(2)中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加之家长、老师等要求过高过急,致使劳逸不当,引起大脑因负担过重而失调,造成情绪紧张、心神不安,必然影响心理健康。
(3)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的耳濡目染,对中学生也有很大的压力,处理不当,方法不对头,同样会影响心理健康。
二、通过宣传有关耐久跑的常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要让学生知道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全面关注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耐久跑练习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平衡,降低紧张的心理。
1.慢跑的一些注意事项
如春节过后少数学生穿得太多,我就教育他们体育课穿太多会影响活动;有的女生穿靴子来跑,我就让她们带一双运动鞋来备用。有的学生跑时不注意呼吸,我就利用早操课集中的时间教给全体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告诉他们慢跑呼吸方式最好用鼻子和半张口吸气,用嘴呼气,频率一般采用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或者三步一吸、三步一呼。
2.宣传慢跑的好处
比如我利用查到的资料告诉全体师生:“最近30年来,慢跑在西方国家日渐风行。根据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的统计研究指出,有慢跑习惯者的平均寿命比起没有慢跑习惯者要长。在5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4600位20~79岁的民众,其中慢跑者发生死亡的机会比没有慢跑者低了63%。”通过宣传,大多数体育教师自觉地领跑了,甚至有的说:国家花钱让我来锻炼身体,我为何不参加呢?
三、通过教学活动把中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付诸实践
1.教学中好的案例进行全校推广。
2.通过公开课、示范课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
我们积极组织本校教师结合课题进行课题研究,配合县课题组到本校进行研究课的观摩和指导。
3.教学中把游戏贯穿到课堂和大课间等活动中。
4.通过其他形式推广耐久跑活动。
(1)大课间活动结合其他活动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2)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不断深化学校改革,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发展学校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根据实际情况,举行“冬季长跑”活动。
四、耐久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要;环境创设;家庭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33―01
人是身心结合的统一体,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关系到幼儿今后的人生走向。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幼儿存在心理障碍,他们的孤僻、妒忌、胆怯等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任性、自私、霸气等行为,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环境,因此,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心理需要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要热爱幼儿、关注幼儿。幼儿渴望着我们的爱与关注,我们的爱与关注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幼儿说喜欢某某老师,因为“她帮我梳小辨”、“出去散步时,她总是牵着我的手”,老师的这些行为,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但在幼儿的心理却都代表着老师对他们的爱和关注,所以,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幼儿明白地表示我们对他们的爱与关注,满足幼儿被关注和被爱的心理需要,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满足幼儿心理安全需要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离开父母来到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如果教师能关心他们的情感需要,对他们温柔友好,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处于安全的心理环境之中,反之,如果幼儿入园后得不到相应的关怀和温暖,就会处于心理不安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中,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幼儿园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师生关系,关注幼儿的心理安全需要,让幼儿在一个宽松、愉快、没有外在心理压力的环境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最后,多给幼儿自由活动时间。自主活动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幼儿生性好动,每个幼儿都有自主活动的心理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幼儿各种合理的心理需要,以便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环境创设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的乐园,幼儿的学习乃至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也就是说,幼儿可以依据不同的环境,建立起新的行为习惯和方式。
1. 要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幼儿园的园舍建设应有足够的空间,满足幼儿正常的活动及起居的需要,应尽量保证幼儿园内及周围的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无噪声污染。园内应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室内外装饰和布置应烘托出一种促使儿童积极向上的气氛。
2. 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必须渗透在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心理氛围之中,幼儿期是情感体验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要求开始增强,伙伴之间的情感交往、教师的和蔼可亲都是他们渴望得到的心理环境,而只有在这种心理环境的支配下,孩子才会安全、自信、大胆地进行游戏,因此,教师要真正读懂孩子这本书,一切从孩子出发,多给孩子一些微笑与鼓励,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此外,应设置内容新颖、构思巧妙、使孩子能想、能说、能做,并富有情趣的环境,如在室内设置语言区、结构区、益智区、美工区、表演区等天地,充分开发孩子智力,调动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长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竞争意识。
3. 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长期的、重大的影响,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有安全感,而被排斥的幼儿和被忽视的幼儿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当前,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同伴交往中,并积极引导幼儿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
三、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心理健康,表面上看好象牛马不相及,实际上,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的教学是一种艰苦复杂的劳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假如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状况不佳,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而且影响着师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即时的,又是长远的,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点体现出来:
1.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触:如今的学生学习条件比我们以前的学习条件好多了,可为什么很多学生厌恶学习,不思学习,回避学习,这与我们正在倡导的"终身学习"形成强烈的反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我个人认为,问题出现并非是物质环境,而是心理环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所形成的环境。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课堂上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发展到厌学,造成注意力障碍,学习过度焦虑,学习适应不良等种种学习问题。长此以往,教师会变得忧郁、焦虑,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学生会感到失望,变得烦躁、消沉,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相反,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会觉得心理愉悦,心情舒畅,学生信赖并喜欢老师,就会"爱屋及乌"喜欢老师所上的课,变得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从而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钥匙,只有自信,才有竞争,才能积极进取。由于青少年正值成长发育的时期,所以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自信心不足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他们具有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的特点,但是他们也容易受到各种感情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保持着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就会自尊自信,心情轻松愉快,心理也能得到健康发展,相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老受到老师的批评,训斥和冷遇,师生人际关系极度紧张,学生就会产生自卑、恐惧、屈辱、焦虑等不适心理,导致患上不良的心理疾病,总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低人一等,不敢抬头,害怕面对老师,害怕与同学交往。学生的自尊会受到极大的挫伤,遇到困难时不敢去面对,遇到棘手的事情时会感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如果这样,那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了。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我身边曾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某学生常因违反学校纪律使班级被扣分,班主任批评他:"你现在就象厕所里的蛆虫。"从此,这位同学更加变本加厉,和班主任的关系也闹得很僵,整日不思进取,自己破罐子破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发现,对学生批评的次数越多,学生就会越来越反感老师,师生关系日趋恶化,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现象,最后发展到不学习。没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上,也可能体现为做事拖泥带水,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不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表明:师生关系和谐的班级,班级的学习风气浓厚,学生之间自然会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积极认真,学生性格开朗,乐于交往,乐于助人,对同学有爱心、宽容心,对班级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对待生活有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人处事沉着,冷静、不骄不躁。
4.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教育实践表明:师生关系和谐,学生会感到安全,轻松、愉快。学生会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失败,会真诚宽容地与同学相处,会热心去帮助别人,会懂得对父母、对老师感恩。这样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当师生关系不和谐或发生矛盾冲突时,学生会感到心存压力,心情抑郁,长期以往,必然会导致身心健康的损伤,主要表现为:(1)心理功能下降,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降低等。(2)负性情感增加。过分压抑造成学生心理紧张、烦恼、易激怒、焦虑等负性情感。(3)情感迁怒于他人,形成抑郁状态等。由于个性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排异的心理。容易形成自私、孤僻、冷漠、忧郁、易怒等不良的心态。
5.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健康教育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现状
(一)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
高职学生学习方面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首先,高职学生都来自各高中的中下等水平,普遍基础薄弱,对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把握不够,大多数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不思进去,得过且过。其次,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于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没有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再次,高职院校的学制是三年,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使得高职学生无法应对,课程安排的过于紧张,使得本来基础就很薄弱的学生学起来更加吃力,以此就更增加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二)情感问题处理的不当导致心理变异
大学期间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成熟与未成熟得过度时期。缺乏生活阅历的高职学生,对爱与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常常放任感情,因此,在大学校园里频繁出现交往不得体、为感情打架、为爱而失去理智的等等。
(三)网络的隐患
大家都知道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同时也是年轻人的时代。网络的推广不仅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同学们不能正确的使用网络,常常被网络中那些扭曲的东西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渴望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满足,填补现实中的心理空白。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存在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现在大部分家庭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其次,家庭的人际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调查案例中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父母关系不和(如父母离异或父母性格怪异,或者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主要亲属关系的不和谐以及父母或其他长辈营造的家庭氛围、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有直接关系)。另外,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们面临着巨大贫富差距的考验,如果家庭教育引导不够,一些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就会浮躁、自卑,进而产生偏执、虚伪的心理倾向,甚至引发假、丑、恶等不良行为。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变化、网吧的大量存在、生活节奏、社会风气、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还有当代社会的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的不良风气,给“象牙塔”中的大学生造的不良影响,经常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上学仅仅想要的是一张文凭等等的错误理念。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生们在校园里要独立面对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的自理,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的同学,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这些压力使有些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尤其是刚刚入校的新生,如果他们对上述问题处理不当,不能及时求助于同学或老师,长此以往,必将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四)个体因素的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8~23岁之间,属于青年初期末和青年中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容易出现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强迫性神经症。
三、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进路
(一)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促进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学校管理工作既要体现教学的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最终为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同时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辅导工作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讲授心理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举办心理讲座,帮助学生集中解决特定时期、特定情景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例如家庭的变故,感情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如何面对挫折等等,指导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组织。
(三)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在学生出问题之前进行心理援助。这是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因心理问题出现的突发事件的方法。当然这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而制定计划,如我所在的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我们在各年级各班安排心理委员进行每月的月会,通过月报表排查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对学生心里突发事件起到了有效的干预。
(四)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
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心理健康报告制度,并实行跟踪;针对学院特点以及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预案,主动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辅导,预防或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加强辅导员心理咨询培训,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工作。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齐心协力高职学生辅导员思想教育指导工作的常规与琐碎较易导致只注重眼前的事务性工作而忽略本质,有很多时候是无法真正触及90后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只他能够留在表面。本文通过采用心理访谈、文献查阅等方式对当前高职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更多地挖掘和发现90后学生内心深层的想法,不断探索,寻求更多良策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和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的论述,提出应当积极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健康校园环境。
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教育仍然是片面要求学生听话、服从,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道德水准的标志,而忽视了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压抑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现代社会中,青年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愿望日益强烈,对陈腐的、压抑自己的要求和方式感到不满并实行抵制。社会学家预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青年取得成功所必备的首要素质之一。严峻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心灵有伤的天之骄子,能承担起建设二十一世纪中国宏伟蓝图的重任吗?唯有大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积极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健康校园环境,大学生才能及时走出“精神低谷”,树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勇气。
1、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
2002年,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组织人员对江西省28所高校3422名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进行调查时,学生认为自己心情舒畅和比较舒畅的只有31.8%,感到心态压抑和比较压抑的高达32.2%,一般的为31.8%。
南通大学每年开学后三个月会对新生作一次心理状态测试并建立档案,从这份测试中大概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水平来看,在校生中70%以上的同学心理健康,20%左右的同学存在一系列的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另外有60%左右的同学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异常和心理障碍,这其中还不包括一些羞于承认和没有意识的心理病患者。从近两年来的测试结果来看,2006年被调查者中心理严重不健康者占6.4%,2007年占7.2%,总体呈上升趋势。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在心理素质上有着特异性,其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也有着明显的特异性。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包括个体的外界环境因素以及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
(1)环境变迁因素
这种环境的变迁不仅存在一个适应外部环境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一个如何自我调适以适应新的人际关系,自我地位变化的问题。而过去,我们更多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实际上,后者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较大。一位大二的学生在咨询中讲到,入学后由于想家开始失眠,白天又打不起精神,昏昏沉沉。大学二、三年级中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最多,很多是由于一年级的适应问题所引起的,环境不适引起对自我重新确认的适应不良。
(2)人际关系与理志的丧失
大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丧失不外乎几种:重要的人际关系的丧失即指家人、朋友特别是异性(恋人)的关系的丧失、荣誉的丧失及自尊丧失等等。这些丧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自尊心理,并且严重时会使他们情感和生活上产生严重的障碍。
(3)不正常的消费观念
在有些学生为明天的早餐而发愁时,有些学生却一掷数金。下馆子撮一顿的事在大学已屡见不鲜,至于撮的理由是五花八门。其开销少则数十元,高达千余元。撮来撮去油了自己的嘴,撮瘪了父母的腰包。另外,化妆品、香烟、零食、网吧、“感情投资”等也是大学生消费的主项。
(4)预支了的生活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的大旗似乎再也扛不住了,他们崇尚活着就是要享受。在社会呼吁真爱需要等待的时候,校园同居已旁若无人地愈演愈烈。安全套自动售货机亮相高校校园或门口,在某种程度上似乎给了同居的他们一种暗示:社会已承认了我们的行为,尽管这件事曾在舆论界引起过不小的争论,谁也不能否认它给大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3、积极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社会都希望每个大学生能通过短短几年的高等教育使其无论在专业知识、工作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得到较大的发展,使其综合素质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从而毕业后更好地报效祖国,报效人民。要实现这样的愿望,首先须建立良好的健康校园环境。
3.1健康的校园环境是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
文明健康校园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陶冶情操。北大、清华等知名高等学府,延续百年芳名而魅力不减,不仅因为其拥有一流的教授、一流的人才,还因为拥有那溢满学术氛围的文明健康校园。“自强不息,厚德裁物”使清华百年不败,傲视同侪;“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在北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校园文明涵括整洁、优雅、卫生、安全的校园环境、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及健康高雅、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多方面。
3.2参与校园文明健康环境建设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实践过程
校园文明健康程度最终体现在人的素质上,要求教师热爱学生,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做学生良师益友;要求同学们以校为家,尊师守纪,发奋图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积极参与校园文明健康环境建设是同学们成才和学校发展的需要,需要全体师生群策群力,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做一个道德高尚、举止文明、博学多才、有用于社会的人。因此,积极参与校园文明健康环境建设是同学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实践过程。
3.3师生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健康校园
“学校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要建设文明健康校园,必须党政、工、团各部门和学生社团组织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组织学习执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学生手册》等文件规定,学习发扬高等学校的优良传统,努力创建一个整洁优美、健康向上、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从而加快我国高等学校办学上层次、上质量的步伐。
3.4帮助学生解决和调整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追求的目标时,可以积极地寻找一些理由来解释和安慰自己。这些理由尽管不一定正确,但可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遭遇挫折时,可设法用一种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抒发心中的积怨,以使心情舒畅起来。情感的渲泄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保护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如目标转移法,即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挫折源中转移到其它较为轻松的活动中去;他人倾诉法,把自己的内心痛苦与不快告诉给可以信赖的亲朋好友,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自我倾诉法,把自己心中的不快用日记等方式记载下来,以稳定情绪,起到维持心理健康的作用。
3.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创建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相结合
多年来,我国高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在阵地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以图书馆、礼堂、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馆、校史展览馆、科技文体社团等为主体的文化娱乐阵地,以书报刊、广播台、闭路电视、宣传栏、阅报栏、公益广告牌、互联网等为主体的宣传阵地,以及以中外著名科学家塑像等为主体的校内人文景观。这些无声的教科书,对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都起到了耳濡目染、细雨润物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各高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以及优良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着力于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两极融合,改善大学生人格品质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为大学生健康成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1.民主的管理方式
民主的管理方式是最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专制型和放任型的管理方式都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当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表现在思维活跃,上进心强,自我意识特别突出,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差,这又使他们的心理脆弱,依赖性特别严重。由于上述各种心理因素的相互矛盾,他们既反感专制型的管理方法,也不喜欢放任型的教育形式,他们渴望民主型的学校教育。民主的管理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能的天地,满足其自我表现的欲望。还能够使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这样,他们的心理就会长期处于一种积极,欢畅,平和的状态之中,会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并形成各种正常的心理机制。如果实施专制的教育方式,就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或导致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因而,实施素质教育,采取民主的教育管理机制,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
2.积极的期待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少的研究也表明,教师的期待影响他们对待学生的方式,不同的对待方式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及心理健康。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的期待是积极的,即使他不用语言明确的表达出来,学生也会不知不觉的感受到这种积极的期待信息,心理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从而能健康地发展。反过来,如果教师对某一个学生采取消极的期待和失望的态度,即使他不明确的表达出来,这位学生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这种信息,从而产生消极悲观的,灰心失望的心理状态,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可见,积极的期待效应不仅仅是教师的一种工作方法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一个教师用什么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去教育和影响他的学生的问题。
3.适度的学习压力
适度的学习压力会使学生产生中等的学习焦虑,心理学认为,中等的学习焦虑可以使学生产生适度的学习紧张,易于集中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过重的学习压力会造成学生极度的焦虑、忧郁、惶恐,长期经历危机状态可能导致心里不健康。当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家长望子成龙,教师追求高分,学校内部、学校与学校之间竞争激烈,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一系列的强化学习的措施,无休无止的测验考试,纷繁复杂的家庭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起来,这种过重的学习负担无论是对差生还是对优生,都感到压力重重,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起到了巨大的摧残作用。素质教育呼唤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切切实实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予他们以适度的学习压力,使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以***市第一中学为例
***市第一中学 严雪梅
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番较量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走进中小学学校,然多半作为一种新鲜美丽的名字,囊括在德育之中,发挥着似有或无的作用。当心理健康教育游离在学校领导与老师的意识之外,心育的位置被占据,教育作用力的失衡势必会引发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心理问题出现,从而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有些学生甚至用自杀自残或伤人杀人等极端行为向心理健康教育发出无声的诉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如星星之火忽明忽灭。然素质教育的推进,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发展中的反映和人们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如同阵阵东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遂乘风而起。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乘风而起
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片方兴未艾之景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指导以及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使得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学校,走近教师,走近学生。
(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长期以来,书(知识)的诱惑将教育囿于智育之内,教育使人成为其所是的根本目的,也被遮蔽于利益之下。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雅斯贝尔斯则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在对教育进行一番艰苦的上下求索之后,一群有识之士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了素质教育,并开始推进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目标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全面发展,就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下,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中学。
(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指导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为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在学校教育中的反映便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一切教育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坚持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要识别不同学生的各种心理状态和不同学生的个性潜能。也就是说,教师既要掌握学生的一般特征,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适时适才的实施教育。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下,心理健康教育走近教师。
(三)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对心理发展规律的遵循与否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表现行为,心理健康与否直接表现为行为正常与否,反之,要培养行为良好的人就要先培养心理健康的人。如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且各个阶段都有其发展任务。中学生时处青春期,这是人生最关键且最富有特色的时期,该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换言之,培养忠诚的人,首先是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学生自伤自杀或伤人杀人的极端案例时有发生,引起了人们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无论教育追求何种目标,都不能脱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用一位老师最朴实的一句话来说,“人都有问题,考一百分又有什么用呢?”根据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项调查,大约有超过1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所造成的压力和“自我”方面所造成的困难。脆弱、敏感、自卑或自负如挥不去的阴云笼罩着部分中学生,加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必须。在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下,心理健康教育走近学生。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更多的中学积极加入进来,努力开展起来。***一中作为中学教育的领头羊,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应一马当先。为确保一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有必要对一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作出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计划。
二、一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基于SWOT分析
(一)SWOT分析法的简介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Heinz Weihrich)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战略管理学说。它是对一个组织、单位、部门、行业甚至个人的优势、劣势、及其所处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的分析。SWOT的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Strength(优势、强项),Weakness(劣势、弱项),Opportunity(机会、机遇),Threat(威胁、挑战)。其原理是:通过对一个组织、单位、部门、行业甚至个人的优势、劣势,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机会与威胁的全面、客观的分析,并在输入并筛选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后,进行组合与决策。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两种作用:第一部分为SW,主要分析组织的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分析组织的外部条件。SO因素表达的是积极作用,要利用发扬;WT因素表达的是消极作用,要避免转化。由于SWOT分析法具有针对性强,结果呈现清晰明了等特点,这有利于对单位、部门或行业发展做出较为正确的决策和规划。对一中心理健康教育采用SWOT分析,在全面分析一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及其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为一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
(二)一中心理健康教育的SWOT分析
积极作用因素
S W
O T
劣势
1.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机制不明晰,奖励和考评制度不健全
2.一中承受了更大的升学压力
3.一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六少”:“投入少、研究少、课时少、书籍少、宣传少、活动少”
威胁
1.社会的高期望值固着在升学率上
2.缺少对心理健康教师教育成效的评价机制
3.中学心理健康教师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不健全
4.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态
消极作用
外部因素
机遇
1.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相关政策
2.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专项调研活动和研讨会
3.设立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公开招聘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4.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培训
优势
1.良好的社会声誉
2.光荣辉煌的百年历史,坚毅深沉的文化性格
3.明确的发展目标,优良的办学品质
4.美丽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优秀的生源质量
5.现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6.
内部因素
如上图所示,采用SWOT分析法对***一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可知:一中作为省示范高中、花园式学校,拥有百余年光荣辉煌的历史,有着坚毅深沉的文化性格。在各届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一中与时俱进明确了发展目标,继承和发扬了优良的办学品质。美丽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优秀的生源质量,让一中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拥有很高的声誉,学生以上一中为目标,家长以孩子是一中学生为荣,社会更是对一中学子饱含期望。在一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之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的生长点,受到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校教师的大力支持。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又恰逢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之际,国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主管部门也多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调研活动和研讨会议,设立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引进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入校,并组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从外部推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就目前而言,虽然一中在2003年就率先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配有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但其心理健康教育并无明显发展。从管理模式上看,心理健康教育被置于德育之下,由团委负责,所有授课教师都担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正如一句英语谚语所云:“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 ”(人人都管等于没人管),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口头之上。加之学生、家长和社会对一中怀有极高的期望值,更多的体现在对升学率的期望,全体一中人都承受着更大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会迫使他们放弃心理健康教育。总结一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六少”现象:对心理健康教育人力物资投入少;师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少;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讲座少;心理健康书籍杂志少;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少;心理健康体验活动少。而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条件和形式。一中要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必要从“六少”入手。
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中的有效进行,还要自觉抵御外界威胁,如社会上对一中的肯定片面地固着在其优秀的升学率上,认为升学就是硬道理,若稍加不慎,受社会传统观点影响,智育为上,而偏离学校追求内涵式发展的方向。此外,现代社会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态,加之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评价机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花架子”,倘不留心,任其扩散至一中,那心理健康教师就离杂役不远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一中心理健康教育迎来春天,就要抢抓机遇,利用优势,改善劣势,抵御威胁,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
三、一中心理健康教育兴荣之道
如何使一中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兴荣?首先,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健全心理健康教师的考评机制、激励和奖励机制;其次,采用“发展——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有,心理健康教师要勇敢而智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机制
一般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归于德育之下,由政教处或团委负责。这种管理机制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性,混淆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常以学生的德行好坏来评定其心理健康水平高低,从而偏离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此,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由校长直接领导,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负责,班主任、班干部协作,全体师生参与的管理机制,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性,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另外,要有对心理健康教师考评机制,一可评价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成效;二来可作为心理健康教师的奖励依据。选择可操作性的指标是有效考评的关键,如学生对心理健康教师打分、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等。还有,学校要保证心理健康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权益,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师评职称,参加各种比赛、教研活动和培训学习等,让心理健康教师在激励中获得尊严感和幸福感。
(二)采用“发展——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三种情况,一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一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一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以道德或品德来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体现的是需要的平衡,它无关道德。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就是主要采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模式,依据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矫治性功能。这种模式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要求很高,需要专职人员进行,且疗效不易评估。另一方面,从总体上看,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人还是少数,更多的人需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我,开发潜能,表现的是发展性需要。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即为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以授课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除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认识自己,还要促使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感悟、成长,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以亲身活动为主。采用“发展——活动”模式,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发展性功能为主,矫治性功能为辅,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的形式促使学生感受内心,认识自我,挖掘潜能。
(三)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办法——以一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为例
作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把握外显和内隐教育。外显教育主要表现为建立动态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讲座、开展活动和进行心理咨询三种途径。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动态进行)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心理特征和能力倾向等,从而加以适当地引导。开课、讲座和主题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般学生,心理都是处于健康水平的,偶尔的情绪情感波动或认识不清是正常现象,倘若其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便会从容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扰。心理咨询(辅导)是针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问题学生的矫治性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心理咨询人员要按照心理咨询的要求布置好心理咨询室,准备好心理咨询的各种文档记录,遵循心理咨询的原则,真诚地帮助学生自助成长,及时记录好咨询情况并妥善保管。
所谓心理健康的内隐教育,就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渗透到校园的文化中。通过宣传,大张旗鼓的宣传,让心理健康知识俯拾即是,让心理健康意识处处洋溢。网络、校园宣传窗、广播、心理健康专刊、“5•25心理健康日”都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好阵地。在网络上开辟心理健康专栏,发文介绍,调查讨论;在校园宣传窗上,定期出心理健康专题宣传报;在校广播站开播心理健康话题;创办心理健康专刊,以“5•25心理健康日”为契机举办心理健康周活动。
一中心理健康教育如若仅凭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这种发展是缓慢的。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经验值得借鉴,即对普通老师进行培训,组织成立教师心理工作坊,开设心理健康证书培训班,让教师从精神和资历上都有所获得。心理健康在教师中普及了,势必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发动学生的力量,可公开招募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先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魅力,发挥示范作用。且可将他们发展成有效地学生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还可成立心理社团,学生作为社团主体,自主的身份让他们积极探究心理健康,体验心理活动,从而获益。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社团随着获益发展壮大中实现。此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开放精神和进取意识,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请进来”,他校的成功经验“请进来”,还要勇敢地“走出去”,积极与外校建立联系,相互学习交流经验。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69-01
1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正常的状态和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它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心理系统的高标要求。近几年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青少年思想活跃,富于理想,积极向上,情感丰富,乐于与人交往,但是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在中小学生中,男生的心理问题低于女生,而在大学中,男生的心理问题却高于女生,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于城市学生。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相当一部分同学由于学习紧张,性格内向,缺乏锻炼加之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常常被一些心理疾病所困扰,严重地影响着学习和身体健康。由于青少年的心理正处于半依靠半独立,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时期,他们很多心理的苦恼冲动或被自我掩盖,或被忽视,以致使不少学生感到难以获得理解,只好隐抑内心,备受煎熬,任其折磨,从而诱发心理问题。
2 体育锻炼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2.1 改善情绪状态
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锻炼作为改善情绪状态的一种方式,已经被广大的研究者和体育锻炼者所认可。据研究报道,30分钟的跑步使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的情绪状态显著改善,同时使精力感保持在高水平;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韵律感`,力量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2.2 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与其他锻炼的人接触,不可避免的会对自己的行为能力进行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概念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积极的自我评价,也依赖于愉快和自主支配的活动。自我概念对于社会的适应和人格的形成起很大作用。运动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群体通常都能见到这种效果。
2.3 协调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羞怯等性格缺点,同时在运动中人们可以得到归属于群体的崇高感、亲情之间的伦理感、服从于规则的道德感、相互关怀和沟通的信任感、协作意识的独立人格,从而协调人际关系,以提高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扩大社会交往。
2.4 治疗心理疾病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既可以预防心理疾病,也可以治疗心理疾病,许多国家已将体育活动作为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手段。临床研究表明,慢跑,散步等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十分明显,不但减轻症状,而且增强自信心。体育活动还可以为预计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的机会,使遭受挫折后的情绪通过运动得以转移和升华,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
2.5 培养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是有一系列随意动作所构成,在进行锻炼时,紧张、激烈的对抗产生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有时是极大的)意志努力,克服自身心理、生理与运动项目,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完成预定任务,使之达到统一,而在这个过程中,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3 实施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1 教书育人,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在受教育阶段,能否使青少年形成终身健身的意识,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关键在于学生们在学校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是否成功。体育教师是体育科学技术和技能的专职人员,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于青少年来说,其影响是深远的。因此体育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和拓宽自己的体育科学知识和其他相关的文化知识,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为人师表。
3.2 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创设特殊的比赛情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比赛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如短跑、中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场篮球比赛的最后几秒钟双方比分只差一分等。在这种情况下,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为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双方运动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都要经历重大的心理考验。比赛的最终结果往往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多经历这种情形的考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必将得到提升。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地创设类似的情景,让更多的学生投身其中,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3.3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信心
当学生练习动作某个失败时,给以热情的鼓励、正确的分析和耐心的帮助,增强继续练习的信心和勇气;上课时进行比赛或游戏,有胜利者也必然有失败者,应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并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寻找成功机会的途径和办法。练习的成功往往是兴趣的催化剂,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心理冲突和异常情绪行为的高发阶段,通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的研究,可以发现体育锻炼对于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积极、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职业学校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给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职教教师有必要调整教学观,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1..职校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出学生的心理缺陷,改进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岁至十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而从实际情况看,随着普高(普通高校)热的升温,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教育者,应该认真地、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使教学方式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能,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2.教学内容多样化,注意因材施教,彰显学生个性。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燃烧的火炬。”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从认知结构主义观点出发,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直观思维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可以从开设活动课、选修课、劳技课等课程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活动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内容更新周期较短,有利于因材施教,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发展个性特长,提高整体素质。可以说,学校教育方式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的采取,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启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浓厚的探索精神、独特的求异思维、非常规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除此,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也十分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通过改变教学观,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推行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学生容易接受、喜欢接受的授课方式为标准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