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家校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家校互动;实施
家校互硬呗缘氖凳┦分重要,是保证家长与班主任有效沟通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家校互动策略实施效果较差,教师无法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影响了沟通效果,不利于了解学生情况,促进学生发展,为解决此问题,需要有效开展家校互动,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家校互动策略实施的必要性
家校互动策略是一种必要的沟通策略,实施家校互动策略十分必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家校互动,能够加强家长与班主任的沟通,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分析以及有效的教育,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认知不够成熟,对许多问题的看法较为片面,存在认识偏差,无法有效进行判断,通过家校互动,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教育,家长也可以将学生在家的表现反馈给教师,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1]。第二,能够提高对学生的约束力,提高对学生的约束力不代表向家长告状,而是将此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对学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规范学生行为,了解学生想法,每个班级至少会有20多名学生,教师的精力有限,很难面面俱到,会忽视部分学生的感觉,基于此,教师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要求家长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教师忽视或者未察觉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提示,以便教师能够在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动向,关注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的想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家校互动策略有效实施的措施
(一)家校互动中注重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进行家校互动的基本条件,通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教师能够更加体谅家长的难处,家长能够了解教师的苦心,互相理解,互相迁就,实现有效沟通,因此,在家校互动中注重换位思考至关重要[2]。在家校互动中注重换位思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前与家长做好交流工作,预定沟通时间,家长需要工作,在时间上受到限制,教师也工作繁忙,没有过多休闲的时间,致使家长与教师可能存在时间上的冲突,为避免此问题,需要教师考虑家长的难处,换位思考,互相配合,以便为有效的沟通交流打下基础。第二,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需要保证客观,又需要顾及家长的感受,孩子是家长的心血,教师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必须顾及家长感受,注意措辞,以保证沟通的有效进行。例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够武断的评价,不能运用贬义的词语,如,该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太过顽劣,喜欢恶作剧,与同学不友善,该生不够聪明,学生成绩中游等,此类语言会对家长造成伤害,家长无法接受,使沟通无法有效进行。
(二)用真诚赢得家长信赖
良好沟通的基础就是真诚与信任,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必须在真诚、信赖的基础上进行,因此,用真诚赢得家长信赖至关重要。用真诚赢得家长信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沟通过程中,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真诚、友善,教师需要尽心照顾学生,关心学生,家长会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例如,教师对你好吗?你喜欢教师吗?等等,家长会以此对教师进行判断,影响着与教师的沟通态度与沟通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尽心关心学生。第二,教师与家长沟通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分析,在此情况下,家长才能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感受到教师的真诚[3]。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入手点
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家长与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入手点与立足点,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实现家校的有效互动,与此同时,还需要采用多种沟通方式实现有效互动,增加互动的机会以及沟通的便捷性,保证互动的顺利开展。以学生的发展为入手点,采用多种互动手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合理利用先进技术,通过手机进行便捷、有效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软件与家长交流,既可以保证沟通的便捷性,还可以节约教师与家长的时间,随时将学生情况反映给家长。第二,为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性格、能力、个性、气质等多个方面与家长进行互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有效实施家校互动十分重要,是为学生创造有利学习条件的基础,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学校学习环境,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诚,宋琳.当前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黄山学院学报,2014(02).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落后,教师专业素质低
农村学前教育中多以民办幼儿园为主,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比较低,因此难以吸引优秀的教师任教,甚至留不住原有的师资。许多教师长期处于高负荷、低回报的境况下,工作满意度自然不高。致使一些农村幼儿教师脱离工作岗位,或换行业,或到城镇幼儿园谋求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目前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多以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学历为主,缺乏专业的训练,学习培训机会少,造成他们素质普遍偏低。[1]她们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缺乏了解,导致她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3~5岁的幼儿处于学龄初期,如果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曾明确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这些都强调幼儿园要以“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辅以适当的课堂讲授。然而,许多农村幼儿园正好本末倒置,农村家长和幼师把幼儿园视为孩子进入小学的跳板,乘法口诀、成语等小学教材上的内容、端坐静听式的上课形式等被过早地植入幼儿教育中。这些都反映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十分突出。
(三)办园条件差,硬件设施落后
农村民办幼儿园多以个人投资为主,许多民办幼儿园办园规模偏小,多数由住房改建为园舍,因此活动空间十分有限。《新纲要》指出幼儿教学包括健康、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五个领域,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审美感受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硬件设施的保障,但是现实情况却是许多幼儿园桌椅不达标,游戏活动设备陈旧,音乐舞蹈室缺乏,阻碍了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也制约了农村幼儿园的长远发展。
(四)政府经费支持力度较小
由于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的范畴,因此相对于中小学义务教育来说,国家的重视程度不高,一些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仍未被列入国家财政预算之中。幼儿园经费主要依靠学费和各地根据当地财力情况所分配的补助来维持。尽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口号非常响亮,但毕竟没有强制性,也没有监督机制,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二、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1. 各级各地政府应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大对教师的补助力度,为幼儿教师购买人身保险、医疗保险等,提供廉价的教师公寓,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2. 严格幼师选拔制度,实行教师资格证准入制。避免民办幼儿园利用裙带关系将一些学历低、素质差的家庭成员纳入其中,滥竽充数。
3. 完善幼师培训制度,要根据“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定期培训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邀请专家或优秀教师来园讲学或交流,又要选派本校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活动。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她们的综合素质。
(二)更新教育理念,克服“小学化”倾向
1. 幼儿园不是小学的跳板,幼儿园要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幼儿教育的目标,采用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性格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找不同”游戏来锻炼孩子的眼力,通过接力赛来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幽默风趣的活动,既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又可以达到寓教于玩,更好地启发孩子的创造性。
2. 加强家校联系,家长是影响农村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如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交流沟通,逐步改变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或者上下学实行家长站岗制等形式,形成家校两股合力。
(三)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监督机制
1. 政府应将教育经费向农村学前教育倾斜,鼓励和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加强专项补助工作,各地政府应每年争取部分资金投入购置校车、教具玩具、活动室、幼儿活动桌等硬件设施补充到民办幼儿园。
2. 积极引导民办幼儿园进行合理整合,取缔由危房改建而成、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无证幼儿园。
3. 组建专家评议小组,采取定期检查和突击抽查相结合的形式,对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环境卫生、安全等各项工作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审议与审核。对于达标且表现突出的幼儿园采取一定的奖励,从而提高其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巩固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重视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明确政府责任、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积极性、加强学校自身管理效率,形成合力,共同托起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情商 通识教育 情商培养路径 政行校地 家校共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38-02
1 情商的内涵
情商简称EQ,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它又称为情绪智力、情绪智慧或“情绪智商”。它由两位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和彼得・萨洛维于1990年首先提出,目前已经引起各方广泛重视。主要包含了解自我、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五个主要方面。
2 情商方面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
中国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及教育发展历程,形成一种有别于其它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文化。近年来虽然推广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情商教育的地位及作用远远没有得到体现。中小学学生中习惯差、学习独立性差、厌学、生活自理能力弱、任性自私的占比较高,“中学后”的学生,还会存在着职业规划及就业后职业发展能力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弱等问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高职前的学生生涯本就不成功,进入高职以后个人理想缺乏奋斗目标,易悲观失望;不能及时适应新环境,易茫然孤独;成绩不好,易自卑厌学;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易恐惧。[1]
导致高职学生情商方面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2]。
应试教育压力下,家长总是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但看重的是成绩。就是进行特长的培养,也着重于考级考证,往往只会规定动作,不会自选动作,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基本无望,实质上还是应试教育的变相表现。
(2)情商培养工作机制的不完善。
目前,高职学校在情商教育的组织保障、物质保障、机制保障等方面还不健全。在人才培养方面过于分工明确,专任教师认为情商教育是学生工作者的事,学生工作者往往认为开开班会课,“老三篇”就哆了。大家没有把第二课堂的作用发挥好;工作过程中忽视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实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指导,更没有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做思创能力。
(3)“中学后”阶段忽视“家校共建,齐抓共管”。
①家长方面的缺失。中小学阶段,家长在小孩教育方面与学校老师沟通较多,平时观察及分析较多。但进入高职院校后,关注度及关注点存在着偏差,总认为小孩已经是大学生,懂事了,只要在物质方面给予支持就够了,在心理及职业规划方面指导太少,问得最多的就是“钱够不够?”,说得最多的是“要好好学习”。殊不知,如果小孩能全方面发展,他的选择余地会这么窄吗?
②学校方面的缺失。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者而言,能坚持多种形式(上门、电话、微信、QQ等)进行家访的人员占比太低,频率太低,甚至在整个培养阶段才开1次家长会。
3 情商培养的必要性
2013年5月,在天津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和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视察时,谈到了情商培养的重要性。他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老话说,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情商当然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丹尼尔・古尔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提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并提出IQ至多能解释成功因素的20%,其余80%则归于其他因素”,“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EQ能力,而不是IQ能力”[3]。因此,高职学校加强学生的情商培养非常重要。
3.1 情商培养的质量对学生能否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踊跃展示起着主要作用
情商培养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识别他人,调控情绪,友善沟通,自我激励,自我认可。多种智能设备的普及,无时不刻影响学生的行为。当前高职学校学生上课的“抬头率”低,很多学生沉浸在网络世界中,课堂质量得不到保证。此外,学生不能够主动学习,能通过1:4的时间付出来消化所学知识的学生更少,这与学生缺乏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主学习等能力分不开。加强情商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四自能力”,能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
3.2 学生能否主动学习对毕业生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只要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再晚也不晚。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同时还应具备能使自身能力充分发挥,以求得职业发展的情商因素。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云南师范大学冯用军副教授指出,毕业生质量是指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其工作能力和职业表现的外部评价,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的长效检验,是评价一所高校毕业生质量高低的最准确、最合理、最公正和最客观的指标。学生的主动学习,是确保毕业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3 毕业生的质量对高职校的生存起着决定作用
高职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要参照人才贡献率这个指标。人才贡献率的大小主要是看校友事业成就和社会贡献的大小,这往往要通过其毕业生在社会各个领域内所取得事业成就及对社会的回馈度来衡量。
应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五力模型理论,高职教育行业也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序的五种力量(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如果毕业生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高职院校的生存就会亮“黄灯”,甚至“红灯”。《2013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4]指出:随着高考报名人数的连续减少,高校生源危机持续发酵。部分高校因生源锐减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很多地区都无法完成招生计划,而最突出的就是高职高专院校现阶段,高校将会变相“倒闭”。
4 情商培养的路径
4.1 健全情商培养工作机制[5]
(1)组织保障方面。成立校级大学生情商培养机构(与学校心理咨询室合署办公),由学生工作处统一管理。负责全校情商培养的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工作。成立系部级组织机构,由专人负责,主要由系部学生工作者组成。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信息员掌握学生的情商情况,掌握情商理论及情商培养方法,增加工作的实用性、针对性、时效性。学生成立情商培养协会。
(2)经费保障方面。学校、用人单位、校友共同投入。学校加大基础投入,通过提高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认可率”,让企事业单位提供平台,甚至资金;进一步引导学生毕业后,作为校友来对学校及社会回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2 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体现情商教育
学校在制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可将情商教育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全程开设相关课程。教务处主导、学工处及系部配,进行方案建设,动态调整情商教育课程。将相关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文化》《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教育》《音乐欣赏》《人际沟通》《知识产权》等作为学校的通识课面向全校进行选修。教材建议采用规划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的方式。
4.3 将情商教育融入“政行校企”或“政行校地”合作过程
除了课堂教育、学生的校内实践外,校外实习实践也是一条主要路径。在“政行校企”合作或“政行校地”合作中,三方起着不同的作用。政府职能部门发挥着主导作用;高职院校发挥着主体作用,它是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找准定位,结合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主动“出击”,在校企深度融合中锻炼师资、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是文科类专业贡献的体现)、贴近市场、创造效益。行业(企业)发挥着参与作用,加强人才储备,促进产学研结合,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在合作过程中,联系各方的是学生,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发展能力将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得到展示和检验。解决好学生在此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有利于缩短学生在就业后的适应时间,从而从尽快地让学生从“准职工”向“职工”转变。
4.4 “全员参与、家校共建”,推进情商教育
学生情商培养过程中,涉及教师、家长、学生、实习(就业)单位。家长作为学生的抚养者,是第一任老师[6],是小孩的最亲密的“伙伴”,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家长的还智商和情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了解孩子的个性,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指导、关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教育工作者也、实习单位也应树立起培养情商的意识和责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态度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一生的个性发展都有着长远的、潜在的、深刻的、广泛的、定向的作用,他们本身的情商决定着学生的情商。大家可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利用案例中的人物进行人际关系分析;积极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热点问题;将情商与专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7],在实际工作中体验处理问题的办法, 从而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做、思、创”能力。
5 结语
学生是所有培养者的培养质量的体现,是最终受益者,他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前提下,如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学习、快乐生活、创新工作,能够承受措折,就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就能体现自我价值,就能作为情商培养甚至是人才培养的成功案例,从而为高职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增加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刘海涛.高校勤工俭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中国-东盟博览,2012(11).
[2] 童伟中.浅论情商培养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18(3).
[3] Goleman,Daniel.EmotionalIntelligenee[M].BantamBooks:NewYork,1995.
[4] 2013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EB/OL].http:///html/g/report/2013/index.shtml.
[5] 刘光艳.大学生情商培养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影响青少年科学素质是多方面的,离不开其生活的社会、家庭、学校这三大场所,其中学校教育是影响青少年科学素质主要因素。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现状社会调查和对策研究》的一些研究结论和成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状况是不断提高的,学校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应继续加大推行素质教育,重视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对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作用。基础教育所面对的是处于一生中重要学习期的儿童和少年,这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和宝贵的生命时期,而他们自己对这一点往往不是十分清楚。他们在这一阶段缺乏生活经验,各方面都处于未形成状态,又充满了多方面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是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这一时期所受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会远远超出这个时期,而影响到受教育者的一生。“同样一个人终生对于科学技术的态度,往往是在他的发育期的早期阶段形成的,基础教育不仅要传授科技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技术兴趣的培养,使学生了解科学方法、了解科学史,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加强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中小学的科学素质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根本保障,必须加快基础教育中新课程的普及和科技教育的改革,大力培养和提高综合性科技教育师资水平,改善科技实验设施,并充分利用社会科技资源。除此之外,作为直接承担教学任务的科技辅导员和综合性科技教师又须具备哪些特质和起什么作用呢?
一、辅导员是学生科技素质智慧之光的启迪者,是和学生一同进行科技活动时的参与者
我觉得的科技辅导员或综合性科技教师须具备一颗“童心”或“赤子之心”,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这一名言固然是牛顿的谦逊之词,但更可贵的我认为是保持有一颗好奇心在科学发现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赤子之心”,就是指具有婴儿一样的纯洁无瑕的心,纯洁的心是开放的心,不存在成见;纯洁的心是吸附的心,喜欢更多的刺激,喜欢更广泛的接触,广泛联系,富于好奇,兴趣,渴望了解,乐于表达。局限于某种认识,以成见看待身边的人或事,是不能称为赤子之心的。时时清理思维,反省自己的接受能力、以及对变化的敏感程度,是校验并恢复赤子之心的最有效的手段。儿童和少年各方面都处于未形成状态,充满了多方面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所以,保持有一颗“童心”“赤子之心”的人不仅在于他们能用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科学兴趣;以自己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去影响学生的对待科学的态度,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师是学生科技素质智慧之光的启迪者;他们还以一颗“童心”“赤子之心”让学生倍感亲切,他们在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探索时自己也好象一个小孩参与其中,和学生一同探索发现,让学生在好奇、充满兴趣的同时更加感觉科技探索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从而树立起科技探索制作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态度不局限于某种认识,不以成见看待人或事更接近于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而态度决定了方法和结果,科学的态度采取科学的方法获取科学知识。
其次,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研究性学习探索,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促进学生科技素质的提高的科技探索活动中科技辅导员既是参与者,同时也起着组织指导的作用。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科学发现探索的情景和途径,学生从中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应对急剧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发展创造力。如我校在开展的栽培实践活动时,学生通过实践获取有关直接经验,掌握有关栽培的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花卉植物等栽培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参观菊展或欣赏图片,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实践的欲望。教师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并互相交流,组织学生听一堂由专家讲授栽培知识的专题讲座,然后将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分组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辅导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行动,辅导员本身要具有创新能力,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能力指导学生选取有价值同时又切实可行的课题(如从考察研究、调查、观察、实验、制作等不同角度选题),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查找资料,如何整理记录资料,如何写观察记录报告或科技小论文即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事物掌握科学知识。学生的科技探索行为或学校的科研课题的价值有赖于科技辅导员的审题能力;学生的科技探索行为如观察、记录等是否正确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有赖于科技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科技探索行为能否一如既往、持之以恒、有始有终有赖于科技辅导员的奉献精神。
关键词:独立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提升;实效性
前 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速度快速发展,不同国家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工具,在跨文化交流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成为现代世界必备的语言工具。因此,很多著名的语言学家开始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对文化的研究上,于是,文化导入逐渐也变成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William Littlewood曾经说过,学习一门语言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发展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与人交流和互动的能力,而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学生不受到语言形式阻碍的情况下不断延伸交流的范围。本文结合独立院校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和老师的上课状况,分析了独立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提升独立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独立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效果较差
近年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被广泛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很多英语教师只是照搬教材上的内容,制作成英语教学课件,过分注重语法和语言点的讲授,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却太少,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最终影响公共英语课堂教学。
2、学生的英语应用实践能力较差
社会的各种招聘往往看重学生是否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因此,多数独立院校也以通过这样的考试来督促学生学习英语,我们不能否认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于提高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所起的重要作用[1],但是这种只注重英语成绩,忽视学生真正的英语应用实践能力的做法,使很多大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有真正理会到英语是一门交际语言,需要在生活中应用实践,最终导致虽然有很多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很高,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英语的交际技巧。
3、学生的参与性不高
独立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需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多种教学活动。独立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相比,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差距,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参与性不高,常常消极对待,影响了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提升独立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1、比较法
文化比较法可以说是在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母语和目标语言的比较,能使大学生们清楚地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不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比如说:对比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语言结构差异;对比中西方文化节日的差异;对比中西方国家体态语言的差别;并对比动物寓意的差异以及送礼宴请方式的差异等,以此让学生们在了解本民族的社会民俗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他族的风俗习惯。通过文化引入,不但加强了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2、小组合作英语教学
近年来,独立院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明显增加,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英语教学,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将全班同学合理划分成多个英语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担任一个角色,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多个不同的英语研究课题,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提倡大学生多加探索并帮助他们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避免让他们用本国语言文化的背景知识去衡量国外的文化,努力在课堂中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语言交流上的误差。
比如说当教师在教《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一单元“Big Bucks the East Way”这个故事时,便可以一方面讲解这个故事,一方面向学生们导入美国的背景文化知识,比如说美国培养孩子的理念,他们崇尚孩子的自立,因此美国的孩子认为对家庭和父母的过分依赖是一种耻辱,他们的父母也都鼓励孩子从小学会自立自强,当老师讲解完这些后,学生们便会对这篇文章的主旨“Doing part-time jobs” might be a way to avoid the indignity of having to ask for money.”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
3、以话题为基础的英语教学模式
以话题为基础的英语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话题内容可大可小,可以应用在公共英语课堂的单元教学中,结合英语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话题内容。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还应该注重对目标语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导入。因为一种语言反映的是一种文化,在文化交流中,一种文化中可能人们习惯交流的话题,很有可能就是另一种文化中人们禁闭的话题,因此正确地了解目标文化的社会习俗和人们的价值观,能有有效地促进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多导入一些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文化,比如像“individual”这个词,它的本意是“个人主义”的意思。而中国人向来提倡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因此,在中国的价值观中,这个词属于贬义的,人们尽量避讳用它来形容别人。但在西方人的价值观中,个人的竞争和表现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展现自己的才华是不被人理解的。这就是明显的价值观的不同,从而这些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不同也会为语言的学习产生一定的障碍,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将教学任务和目标定位在跨文化的导入中,并极力帮助学生跨越这些文化的鸿沟。
结束语:
独立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要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创新教学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青少年宫;音乐教育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是我国学生培养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性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其核心思想。核心素养是中国每一位学生应当具备的、支撑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我国的核心素养教育及实施现状
有学者提出,核心素养通过“提出”“研制”“整合”“渗透”“深化发展”五个阶段渗透教育过程[1]。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关系紧密,教学内容及其实施的过程应当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载体与途径。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或存在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准确,如西北示范下雪教育学院、西北少数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李泽林教授曾指出许多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准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被泛化的危险”[2]。我国大多数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刚进入从理论向实践转化阶段,实践成果略显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甚统一,教育政策要相对滞后。
二、青少宫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优越性
“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是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三个途径[3],有学者认为,在此项三途径中,难点和焦点在于形成核心素养评价体系[4]。当下教学评价的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核心领域,然而,究其本质,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社会矛盾在教育中体现,包括人才标准、社会价值取向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这些都会直接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改革进程。青少年宫教育形式能很好地规避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阻碍。青少年宫的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这正契合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同时,青少年宫教育作为学校教育补充形式的性质,决定了青少宫教学评价理念不同于学校教育,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从这一点出发,在青少年宫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将更有利于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经验的累积及其对教育的全面渗透。
三、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实践活动强调以实践和探索为主地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相契合。将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2.跨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原则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分科课程有其优势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分科使得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被破坏遭到,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及排他性和独立性也非常突出的。这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碎片化,知识很难还原到问题情境中。因此,传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促进学科融合,是推动和落实核心素养课程变革的有效手段。3.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原则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养成是教学重点关注的问题,打破填鸭式讲授教学模式,开展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势在必行。将教学过程开放、作业开放、评价过程开放,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区、家长等多方面的联系,能够更好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作用,让核心素养积淀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共生。
四、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设定
1.文化基础了解中国以及世界音乐历史文化,能够自觉尊重和维护音乐财富,在各种音乐实践中积累音乐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和表达欲望;通过音乐表现和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帮助孩子在感性的音乐活动中坚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理性思维形态,在构建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培养勇敢的探索精神。2.自主发展学会学习音乐,乐于学习音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调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和手段辅助音乐学习;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觉、自信、自制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3.社会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音乐的文化的多样性过程中建立民族音乐自豪感和中华音乐文化自信,形成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和行为。
五、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课程设置
1.年龄结构5~10岁儿童。原因:依据植物神经学观点,生命早期,许多神经元决定了皮层上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具体部位,10岁以前所有关于运动的经历决定了皮层上究竟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部位,因此,对于音乐动作技能的学习来说,10岁以后才进行已经比较迟了;心理学家认为,音乐动作技能开始血是时间最佳时间在5岁左右;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似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5];柯达伊认为,儿童的音乐学习最好在6岁之前,最迟不能迟于9岁。此外将年龄设置为5~10岁也是青少宫教学的一般性质与特殊性决定。本纲领为青少年宫音乐课课程设计的总体指导纲领,旨在为青少宫各音乐门类学科教学大纲设置提供指导方案,是青少宫各音乐学科在制定教学内容时的指导依据。以声乐1课程为例,在实现“人文积淀”核心素养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以“选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材料4~6首”,则可以确定教学材料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将核心素养的其他基本要点相结合,如:教学材料《悯农》,在实际教学中需关注的核心素养应包括:如上所述,同一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多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点目标的共同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考虑核心素养各基本要点的实现路径,缜密设计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过程。综上所述,自我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以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正逐渐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但是实践成果仍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统一,教育政策相对滞后。在核心素养推广的众多难点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问题是其中之一。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更有力于做试点项目,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本文通过核定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确立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研究核心素养在青少宫音乐教学中各教学课程设置纲领,为青少宫推广核心素养教学打下基础,为核心素养在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实现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田秋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9.
[2]李泽林.防止核心素养被泛化的危险——兼论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化倾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5):158-163.
[3]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9):34-37.
[4]孔凡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难题的破解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总第366期.
义务教育面临的困境之一:教师队伍中的部分人,尤其是相当部分的年轻教师“三观扭曲,缺乏担当,不求上进,工作懈怠”。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早已在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形成了战略共识。今天,时代进步了,教育发展了,可多数教师的奉献精神却淡了。按理说,现代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已经提高了许多,教师辅导学生已经不必现场面授了。教师的课件、微课、经典习题讲解等等,都可以通过有关的教学平台与学生实现共享,只要教师们肯付出,拥有一种敬业、奉献精神,平时多为孩子们提供、存储一些有益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就会方便许多、受益许多。然而,在功利物化的大环境下,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工作懈怠,从当初的部分临退休教师逐渐蔓延到部分晋完高级职称的教师,如今已发展到包括相当部分年轻教师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人。他们不肯多教课,不肯做班任,不愿多付出,不精心于工作业绩,而是追求个人休闲、娱乐和享受。有些人并非全身心投入工作,在他们的意识领域里,个人的私事永远是第一位的,动辄就请假,有一点小事儿就串课……义务教育面临的困境之二:家庭教育的过分溺爱,导致学校教育难度重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甚至因此引起家校矛盾。当前,义务教育学段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6+1”式的家庭结构里,6个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转,从小就给孩子养成了一种“以我为中心”的习惯,个个几乎都是说一不二的“小皇帝”“小公主”,从来都没考虑过父母或家人,谈何考虑同学和老师呢?所以,自私、懒惰、自理能力差自然成了这一代人的特点。在学校生活中,许多孩子几乎都是习惯于“人人都为我,而我从不为别人”;多数都只听得进表扬,而听不得批评,即便自己犯了错误,还要求学校和教师的批评不能过于直接,因为孩子的“自尊心”须要保护。而每当这个时候,学校往往都会以“牺牲校规校纪的尊严”为代价,誓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义务教育面临的困境之三:社会舆论对教育的评说偏离客观主线,甚至片面至极,致使学校教育无计可施,一味退让、迁就,因而丧失教育效力
记得我们读书的时候,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内心深处对校规校纪都有一种敬畏的感觉。一旦谁触犯了校规校纪,那是必须要受到严肃的批评和教育,甚至要受到相应处分的。可以说,我们都是在校规校纪的规范下成长起来的。再来看看在今天的义务教育环境下读书的孩子吧,有多少能够做到对校规校纪深怀敬畏之心呢?“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要求让学校管理舍弃了一切必要的惩戒办法。“义务教育不准开除学生”的底线标准,让校规校纪在那些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面前成了一纸空文。事实上,在今天的义务教育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除了说服、引导,已别无他法,对于那些说服教育无效的学生,学校只能选择退让、迁就!作为义务教育学段的一名管理者,困惑中我常常思考,不应该让这些困惑长期困扰学校,束缚教师,影响未来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这些困境呢?理想与现实的撞击———义务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誙鸡西市树梁中学宋景全博客BOKE55义务教育摆脱困境的可行策略之一:要通过有效落实《教师资格注册制》《教师绩效工资制》,建立教师队伍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机制。有些教师之所以懈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工资分配不公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仍然吃“大锅饭”,良莠不分,奖罚不明。工作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赖没区别,大家都根据职称级别获取固定工资份额,与工作表现、工作量多少等均无丝毫关系。作为学校管理者,欲奖无钱,欲罚无能,十分无奈。同时,继国家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之后,教育部又颁布了《教师资格注册制》。笔者认为,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通过严格有效地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和教师资格注册制度,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机制,从而把那些“私心大于良心”的教师及在专业和师德上不具备做教师的人,从教师队伍中淘汰和清理出去,确保师资质量,从而造就出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到北师大视察时所说的“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这样的教师。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美术家吴冠中先生说:“有人问我国京剧名家盖叫天先生,为什么他演戏时从不搞布景?盖答:景全在我身上!”我对这句话感慨良多。由此我想到现在有的教师在课堂或示范课上运用声、光、电、影,看得人眼花缭乱,而真正“景全在我身上”的有内涵的教师却少之又少。
义务教育摆脱困境的可行策略之二:要重视家校合作建设,定期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
老话说:“诗书传家久,家风济世长”。专家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既是家长,也是教师,还是学校管理者的我来说,更是感同身受。在当今这个教育对象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的特殊教育时代,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段,学校教育有时真的很无力,也很无助。原因就在于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有些狭隘和偏激,在所谓的“素质教育”“义务教育”的掩护下,极力阻碍学校教育的实施。近些年,义务教育学段的学校教育正在逐渐被家庭教育所“同化”,因为学校教育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家长的喜好,否则,无论你教育的初衷有多么美好,多么科学,都将无法达成教育的目标。所以,学校在对待问题生教育方面必须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注重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引领,另一方面还必须重视对家长的指导和培训。学校应该创建家长学校,开设家长课堂,传授家教课程。特别要利用好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平台,通过“空中课堂”“微课掌上通”等网络平台,定期上传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引导家长科学家教,努力尽到家长的教育管理责任,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实现教育的最优化。通过上述这些平台和举措,引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期望上,走出“分数和名校就是学生的‘命门’”的误区。使家长和孩子能共同明确上学是为了接受好的教育。但正如储蓄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一样,上学也并不一定能接受到好的教育。我们之所以送孩子上学,并不是因为孩子必须要上学,而是因为他(她)们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上学是一个人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而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件事是:认识到你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义务教育摆脱困境的可行策略之三:积极维护教育的尊严,让校规校纪发挥应有的震慑效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设;优化
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学校英语教学水平的一个关键性的指标。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则取决于教学中的各个要素是否发挥了自身应有的作用。教育学家夏纪梅教授就曾经指出,对于英语这门学科来说,老师、学生、教材、教法、环境、条件都是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学者杨文忠也认为,外语教学中,教学环境与教学质量的好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就学界来看,外语教学关于教学环境的因素研究已经有很多。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外语教学的环境还没有真正的引起各个学校的重视,对于教学环境,校方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东西,并没有真正的付诸实践。正是基于此,文章也从这个角度出发,以此来研究教学环境的内涵以及对外语教学环境进行创设和优化的解决路径。
一、教学环境的内涵
对教学环境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国外心理学方面的专家K.Lewin将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引入到了心理学领域,从这个概念出发开始研究人在心理场上的特点,至此,人类开始了对于环境影响的研究。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来自加拿大、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借用环境学、物理学以及光学方面的知识开始对教学环境进行了相应的实证分析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教学环境研究专家Dunkin(1987)则将教学环境分为物理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和心理环境(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两大类。本文也是采用Dunkin的这种研究方法来探讨外语教学中教学环境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
首先,教学的物理环境是指教室的光线、座椅的舒适度以及各项外界影响因素。而心理因素则包含了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方面,学生之间日常的交往方式和相处的融洽度都在一定范围上对自身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任何一些不愉快的小插曲都可能对学习的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再则,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层面,老师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学生与老师之间关系的不同的形成方式以及形成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联系。
其次,课堂的心理氛围方面。所谓课堂的心理氛围指的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参与课堂教学的大多数成员的一种主导情绪和氛围。这种情绪和氛围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上的人际关系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对学生内心的心理感受以及大多数成员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具有良好学习氛围并且关系融洽的课堂,不管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老师的教学效果都有着重要意义。一个具有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班级中,多数成员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信任,讨论问题时能畅所欲言,对班级有责任感、归属感和依恋感。而课堂心理气氛差的班级则表现为课堂气氛沉闷、成员之间交流少、感情淡漠。课堂心理气氛作为课堂教学发生的直接的心理背景,影响课堂教学过程中班级成员的心境状况,并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二、教学环境对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当然,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影响英语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整体环境上来讲,其大多可以归为环境方面的因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各个学校对于影响外语教学的教学环境还没有给予实质性的重视,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可以说,教学环境是教学质量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及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一)英语教学效果受心理环境的影响
正如上文提到的,对于影响英语教学的心理环境来说,心理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课堂上的心理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在学界,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在外语教学众多的影响因素中,人际关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来自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在自己所著的《学习的自由》曾经指出,要想进行有效的学习,与促进者有着重要联系,这里的促进者除了包括教师在内的教育工作者之外,还包括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环境因素,人是一种情感动物,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这种外部环境往往直接能够影响到学习者的心态和学习的效率。而语言方面的专家Fraser教授则是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假如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和谐的、正面的学习氛围,那么这对学生的学习也是积极的。相反,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是不和谐,甚至是紧张的上课气氛,其学习效率往往不高。简单的来说,学生实际感受到的课堂环境和他所希望的课堂环境两者越接近,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越高,反之就越不满意。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社会的开放性进一步加强,以及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冲击,现代学生们的思想比较多变,也比较新潮,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与老师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现象,如果老师与学生双方之间的关系不能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仅老师的教学效果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学生在课堂上还有可能会产生相应的逆反情绪,从而导致学生不愿学习,极端一些的学生甚至还会跟老师作对,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这在大学的课堂上表现的也比价明显,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也是让人非常担忧的,许多任课老师往往只是片面的注重语言知识的输入,却对学生的情感关怀比较少,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往。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以及性格特征的了解也比较欠缺,学生和老师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距离感甚至是冷漠感。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大学校园中有接近93%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师课外跟自己的接触的不是特别多,日常交流的也比较少。另外还有78.6%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的性格特征了解的比较少,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在现在的学校中,竞争常常成为英语教师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出现学生过度热衷于比成绩、比名次的现象,使一些学生常常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甚至会导致一些同学关系紧张。这种不良的师生关系使同学之间缺乏信任,影响学生之g的课堂合作,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不良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导致不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师生关系过于紧张,有些学生上课会出现压抑或抗拒情绪,拒绝与教师合作。
(二)物理环境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
有关的研究证明,教学空间特性(包括空间大小、形状、空间的封闭或开发程度以及空间调整组合的灵活程度等)的改变,教室内温度、色彩、照明以及班级规模、课堂座位编排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教学活动的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然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并未意识到物理环境对教学效果的诸多作用,这可以从他们对物理环境的关注程度反映出来。许多教师忽视了教室布置、课桌排放方式、上课讲授音调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例如,大学英语教师一般不会在教室布置上花工夫,而课桌的排放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秧苗形”,这不利于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美国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当人们面对面交流时,从他人那里获取信息过程中,有55%的信息来自对方的身体语言,38%的信息来自对方说话的语气,只有7%的信息来自对方的口头语言。可见,听觉环境(教师上课的音调语气)在决定课堂信息吸收程度方面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有些大学英语教师上课缺乏激情,讲话音调平淡缺乏变化,这极易影响学生的注意程度和注意对象,从而影响课堂信息的吸收程度,久而久之就会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进而对教学效果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掌握好英语这门语言,不管是对学生的升学和以后的就业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教育部之前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就曾经指出: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对于学生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联系,这个阶段的外语教学不仅要应该满足日常的教学需要,还应该兼顾到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实际需要,更进一步讲,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还应该考虑到学生将来到社会上后的就业问题,不能只是为了提高教学成绩而进行教学,应注重社会的需要并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真正的实用性人才。
三、优化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的策略
正如上文提到的,教学环境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环境中,与物相比,人是主要因素,由人所构成的环境因素远比由物构成的环境因素生动得多、复杂得多。就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是左右大学英语教学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涉及优化物理环境的策略主要是创设氛围策略,涉及优化心理环境的策略主要有竞争合作策略、期待激励策略和良性积累策略。
(一)营造积极学习的课堂氛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仍然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以及教学方法单一的弊端。这一点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是长期以来影响学校外语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可以说,这种教学弊端是在我国这种应试教育背景下产生的,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只是单纯的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讲课,过多的对考试的技巧以及提升分数来对学生进行外语教学,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兼顾的比较少,这也是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的最主要的因素,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其实用性并不强。为此,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的座位形式主要有:秧苗形、马蹄形、车厢形、自由式、围坐式等等。就笔者观察、了解到的现状来看,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主要采用秧苗形的座位编排形式,这主要跟传统的讲授式大学英语教学形式有关。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勇于改变现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采用相应的教学活动形式,按照不同的教学形式,采用灵活多变的座位编排形式,激起学生的新奇感,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活动创造条件。
(二)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原则
这里所说的竞争与合作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学习方式。之所以要在课堂上引入这种学习的教学方式,目的就是要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调动起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当然,要想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传统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学生的参与的比较少,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竞争意识的存在,就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进行参与,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在课堂上形成这种积极发言的氛围,对于回答问题教好的学生给于是适当的不同程度的奖励,充分激发出学生课堂上参加的热情和兴趣。此外,除了强调学生的竞争意识外,还应该调动学生积极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进步、学习。这样,双方合作,在合作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将课堂的氛围加入竞争的元素。因此,必须强调竞争与合作相结合。语言教学研究专家Crandall认为合作学习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它为学习者尤其是害羞、胆怯、内向的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减轻了学习者的课堂焦虑程度,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赖帮助学习者找到了归属感并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灵活运用竞争与合作的策略。
(三)重视激励的作用
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的,老师应该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激励。激励并不仅仅是运用在企业管理学中的常识,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用,激励能促进学生学习欲望的提升。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激励的方法就非常多了,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激励,只要是不影响课堂教学,任课教师都可以拿来进行尝试。对于学生的激励,除了应该能够针对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之外,任课教师还应该适当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确切的来说,对于学生的激励可以将其归为到学生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就是学生的心理环境,只有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英语这门课程,愿意接受英语,其学习的效果以及教学质量次啊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学习知识的积累
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中形成的积极的情感因素,营造良性循环的心理氛围。情感的形成过程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过程,自觉的情感活动是在理性的支配下产生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经过长期积累的积极情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情感,是形成良好教学心理环境的基本因素。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努力和学生形成一种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提供保障。笔者的调查发现,师生缺乏交往和沟通已经成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大障碍,交往和沟通的长期缺乏形成了一种冷漠的师生关系,学生产生厌烦、麻木的心理状态,这无疑不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其次,教师应真诚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学习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使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再者,教应注意评价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伤害,并尽可能鼓励学生敢于挑战自我。这样学生就会信任教师,乐意讲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有利于师生合作。
总而言之,外语教学环境对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意义,这与每个学校外语教学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校方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环境的创设和优化,积极的对学校的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和升级,在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不仅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够在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正去进行学习和工作。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教学过程中亦是如此,可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教学环境学对英语教学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校方能否从真正意义上重视教学环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需要学校以及任课教师的共同重视,这样,英语教学环境的创设和优化才能够得到落实,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才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发展,老师和学生才能够愉快的进行学习和工作,我国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满足,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也才能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才能够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立婷. 信息化环境下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16.
[2]王芳. 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环境分析及其优化[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7):171-173.
[3]潘璐. 创设接近真实语言学习环境对优化高中英语教学的推动作用[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6):84+148.
[4]丛艳. 情景教学法在高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5]郝惠萍. 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6]张在钊,孙维. 互动教学中减低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对策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2):63-65.
[7]徐静. 预约的精彩――论小学英语教学环境的创设[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6):190-191.
[8]吕莉. 浅谈大学英语积极课堂心理环境及其创设的策略[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49-53.
[9]乔爱玲. 基于会话材料与扩展听读资源的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61-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不会自动对教育产生影响,只有应用信息技术的人(主要是教师)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才能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占全国普通本科学校数量一半以上的新建本科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如何,将对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一方面来自师生面对相同的信息化环境,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化身被改变;另一方面随着新的教育思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师生知识结构与素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教师充分设计、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不断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近年来,许多学者[1][2][3][4]不断探索,试图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构建,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还没有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理解达成共识。本文重点参考李天龙[5]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中宏观层面,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信息化教学效果测评能力。二是微观层面,包括利用多媒体软硬件环境实施教学的能力,如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综合平台、微格教学设备、电子白板等)实施教学;网络教学能力,如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基于网络的授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阅,利用网络综合教育平台、网络交流工具(QQ、email、MSN、博客、微博、微信等)开展教学与辅导、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合作交流与探究式学习等;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或仿真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如设计基于临境技术下的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环境,开展虚拟与仿真技术的教学与训练等;利用移动终端(智能手机、iPad等)开展现代化教学的能力;结合具体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应用微课、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实施反转课堂教学实验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二、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1.设计研究
本研究选择了陕西省1999年以后新建的9所本科院校(含民办本科院校2所),针对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了结构性与半结构性结合的方式,共涉及39题,分为基本信息、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与创新等四个部分。问卷编制后听取了从事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行政管理等领域的7名专家的建议,并选择了从事不同学科教学的10名教师试测,根据专家建议和试测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订。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剔除无效问卷后,直接参与数据统计的有效问卷144份。调查样本分属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信息如表1。
2.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
(1)教师关于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态度
本部分问题围绕青年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意识、意愿与态度进行设置。调查显示,77.78%的教师经常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分别有47.22%、50%的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后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或有提高。愿意使用新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达94.44%,但是在教学中能非常熟练将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的只有5.56%。在回答“你认为在教学中应用好信息技术的关键是什么”的问题时,分别有44.44%和33.33%的教师选择了“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两项。
同时在与教师交谈中了解到,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意愿非常强烈,但也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较大等原因,教师对教学的投入相对不足,尤其主动设计与开发适合本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不多。
(2)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师认为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信息化教学氛围”、“欠缺教学理论与方法”、“没有教学环境”等,选择“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不会使用设备”的只占8.33%、19.44%。可以看出,对青年教师来说,基本具备信息化教学的技术能力,但是如何用好信息技术以及创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需要引导,尤其新建本科院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开办了大量的非师范类专业,为了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各高校都引进了大量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缺少基本的教学知识与理论,导致在教学中很难合理、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
在设置的“教师对教学相关理论和软件掌握程度是否需要培训”的矩阵多选题中,关于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知识,一半以上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方法” 等三个项目认为掌握“一般”。关于信息化教学技能方面,69.39%的教师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项目选择“一般”和“较差”,“微课的设计与制作”、“Flash的使用”,教师们觉得最不熟练。可以看出教师最需要培训的是,信息化教学评价、微课的设计与制作、Flash教学应用。
(3)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发展与创新
教师职业成为专业已成共识。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获得。专业学习更强调专业知识的习得,重视教师职前的正式、系统的学习,以及职后的非系统学习,如短期培训、基于各种资源的问题解决式学习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必备的基本能力。调查显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80.56%)、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88.89%)、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80.56%)”,教师认为是从事信息化教学必须具备的最重要能力。
教师教学具有复杂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虽然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强烈,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查显示,青年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活动”采用较少,说明青年教师较少采用除教授之外的其他教学方式。同时对教师“采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学习场景、有意识引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需要不断提高。
三、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策
1.领导重视、政策激励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重在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并且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主管,在高校和具备一定规模的其他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高等学校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具备了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比重较大,可以说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校领导,应结合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制定学校信息化教学与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发展规划,投入人力、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落实规划目标。
同时,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例如,对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中取得成绩的教师予以奖励,或在教师评定职称时给予政策倾斜;制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政策;通过举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设计与制作大赛、网络综合平台使用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激发青年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热情。
2.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是学校创建信息化教学文化的前提。文化是什么?文化很多时候都是浸润在我们生活当中而不被我们发现的东西。如果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作为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方法、一种文化,那么,融合会给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带来许多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认为是课程教育文化与信息技术文化的双赢。[6]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促使传统教学结构、教与学方式发生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调查发现,63.89%的教师认为缺少信息化教学的氛围,这种氛围一方面表现在缺少适合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环境,另一方面体现出新建本科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宣传与对师生的影响还有待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其一,需要学校加强教学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同时需要有一支本领过硬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建设队伍,负责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尤其在软硬件建设、管理、维护方面应为教师信息化教学提供保障。其二,应营造信息化教学的氛围,使教师在此氛围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人才培养。
3.持续开展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高校青年教师80%以上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尽管在专业知识方面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教学的基本素质与技能方面还显得欠缺。十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没有经过助教等基本的教学环节的训练就直接走上讲台,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来自非师范专业,他们在职前没有经过教师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而且许多高校对新进教师的培训也仅仅采用讲座形式,开设了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培训效果不明显,不能较好地解决高校教师“如何教”的问题。[7] 因此,对大学青年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培训非常有必要。
调研显示,教师认为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结合目前很多高校开展的培训现状,需要进一步改进与优化。①培训内容应具有选择性。调查显示,信息化教学基本知识方面,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方法”等有培训需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技能方面,教师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微课的设计与制作、Flash的教学应用”等不熟练,需要加大对上述内容的培训。②培训策略与方法应具有针对性。一方面应结合教师从事的不同学科、根据教师信息化教学基础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培训,例如,文理科教师、师范与非师范教师应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和策略;另一方面,应加强具体教学案例培训,调查显示,教师反对纯理论的讲座式培训,不是教师不愿掌握信息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而是教师最需要的是如何采用此方法指导具体课程教学的实践。③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各高校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面授与网络培训相结合、教师自学和个别化辅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4.教师应坚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今天你停止学习,明天就会停止做教师”。[8]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非常迅速,师生面对相同的信息资源,某种意义上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师不学习只能掉队、只能被赶超。教师需要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等。知识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分,显性知识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获取,但隐性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者的感悟和实践才能习得。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这些知识来源于教学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
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另一途径是教学反思。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在1989年提出了“成长=经验+反思”的教师成长公式,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不能促进教师获得良好的发展。[9]教学反思为教师提供多角度审视自己的不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举一反三的思考,如反向思考、返回思考、反复思考等。一方面,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回顾总结、吸取教训、改进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知识的内化,提高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方法、策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勇,祝智庭.信息化视野中的教师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3(6):25-27.
[2]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2-18.
[3]彭立.有效教学――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6):35.
[6]杨哲.让整合成为一种习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6):1.
[7]艾述华.“教学学术”领域下大学教师发展新解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5):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