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人教版美术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教版美术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美术知识点

第1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 教学 美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中,美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指出:“教育者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的感觉,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教学中无论是运用课文中美的东西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用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将学校规定的功课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英语教师在课堂热爱美、创造美和展示美,让英语语言独有的美在课堂交流中呈现并流动,学生便会在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学英语。那么,怎样体现英语课堂的艺术之美呢?

一、让语言之美走进英语课堂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有其独特之美。清晰圆润的发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爆破、连读、弱读等语音,使英语时而激昂,时而舒缓,时而停驻,时而奔流,就像一首千回百转的诗,散发着无穷魅力。在英语课堂,如果教师能够用标准、流利、优美的语音朗诵课文,用亲切、规范、生动的语调与学生多做交流,会使学生发现并欣赏到英语之美,也会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此外,在课堂英语教学中,除了应该具有语音语调之美外,还要具有语义之美,尤其是对于鼓励性及评价性的语言的使用。比如,提问后学生因紧张而声音太小,可以轻声鼓励“ Don’t be afraid!”“ Don’t be shy!Take it easy!” ;如果学生回答不准确,也可像这样委婉评价“Never mind. Sit down and think it over.”“ Don’t worry! Next time you can do it better!”“I like your idea. Maybe I’ll try it some day.”;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也可以以多种方式及时进行夸奖,比如“ You did well!”“ Nice job!”“Excellent!”“ Good idea!”“I’m proud of you!”

二、让艺术之美走进英语课堂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我们越来越感觉到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给我们英语教学带来了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会恰到好处的辅助教学,因此英语教学与艺术的整合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

首先,使用较多的是图画。图画比语言文字生动、直观,富于童真童趣,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人教版英语七下Unit 4 Where is my schoolbag? 的教学中,出现较多介词如in,under,on,next to ,in front of, behind, between等,教师可以快速的画出展现方位的漫画,图文结合,学生很快就会记住这些难于掌握的介词。在人教版英语八上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的教学中,可以把文中出现的关于假期活动的短语分为两列,逐一呈现于黑板,课堂活动中再总结出本课主要句型,最后围绕这些课堂重点勾勒出帆船的轮廓并作出升华,相信在让学生眼睛一亮的同时,也必定加深其对知识点的把握和记忆。

其次,音乐的使用也必不可少。音乐是最触动心灵的艺术,利用音乐等手段为课堂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欣赏美,享受美,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且充分体验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的快乐。教师可以适时的在课堂中引入简单易学的英文歌曲,让学生学唱,歌唱最能打开学生的嘴,甚至学生的心,只要学生的心是对老师开着的,那么一切知识才可能进得去。比如,在人教版英语八上 Unit 10 What would you do?的教学时,笔者以一曲If you are happy的歌曲进行导入,伴随音乐教唱4个简单的动作,瞬间触动学生兴趣、点燃课堂活力,一节课便拥有的好的开端。

三、让情境之美走进英语课堂

英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型,引导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交际,学会合作,学会迎接挑战,学会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创设真是有趣的交流情境,不仅能激活英语课堂的气氛,还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英语的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人教版英语八上Unit 5关于电影话题的教学中,笔者除了进行传统的电影类型分类展示并教学的方法,还进行了创新:笔者把央视当时很受欢迎的《汉字英雄》节目的比赛模式改编进单词操练环节,“选手”进场时还配以《非诚勿扰》的嘉宾入场音乐。新颖的环节、激昂的音乐让学生们新奇不已、兴趣浓厚,争先抢后地回答问题,教与学在创意的教学环节中层层推进。

第2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网络; 资源;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44-001

面对当今信息化社会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我们必须去适应它的发展,并主动迎接它的挑战,在教育领域,计算机网络时代的来临已经在改变我们原来教育的固有模式,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领域里都体现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成效。如今网络把图像、影像、声音、文字等进行有效地整合,进行资源共享,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助学手段,作为美术课,更要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教育技术,使视觉化的美术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充分认识网络资源的利与弊,发挥学科特点,因势利导

网络对于现在的中小学生来说的确是把“双刃剑”。经常在媒体上可以看到有关中小学生沉溺于网络带来的悲剧事件,令人痛心,这一现象早已成为当下教育不可回避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的信息量大的超出我们的想象,包罗万象,在中小学生使用中包含了许多不可有效控制的因素。除了铺天盖地的网游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以外,还充斥着大量的无效信息,信息垃圾成堆,低级的、无趣的、有害的信息在使用网络中防不胜防。特别是我们广大中小学生处于一个缺少道德判断力,又容易仿效的阶段,网络上的资源信息为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似乎要远远大于电影、电视等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不能因为这样,我们就谈“网”色变,一味拒绝。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世上不存在“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物。我们需要做的是要引导好我们的中小学生在宝藏中不断的去寻找、发现、耕耘,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美术教学中,经常要欣赏大量的世界名画,美术教师要抓住视觉艺术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更好的开阔视野。

二、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搜索功能,下载、存储为我所用

在网络信息资源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已不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者将课前准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互动过程,而我们的学生学习知识也不再是教科书提供的有限的知识,网络已成为向学生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想在浩瀚的网络资源中寻求自己想要的内容,首先就要学会正确的搜索引擎,如今网络搜索引擎很多,比如:Google、Baidu、Sougou等,我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使用Baidu搜索。尤其是在美术教学中,几乎每一节课中都可使用搜索引擎把网络中大量的图片下载下来、储存。大量的视觉图片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凸显了网络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便捷、实效。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Baidu搜索引擎中输入:古代的青铜艺术。大致会出现768000个相关信息,在这么多的相关信息中,我们不可能一一去浏览,首先去“百度百科”进行基础的知识梳理,使学生在课前能够了解青铜器的大概介绍和发展过程,把有用的知识点下载、储存到自己的文件夹备用。其次再去Baidu搜索引擎中图片搜索:古代的青铜艺术。大致会出现558000个相关图片,在这些图片中有各个时期的、形态各异的、局部细节的,令人眼花缭乱。这时要引导学生查看那些图片清晰、有历史发展时期特点的作品图品下载、储存到自己的文件夹,可以与同学交流学习。事实证明,在网络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搜索功能,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QQ”等网络通讯软件,与师与生即时沟通

诞生于上世纪末的腾讯“QQ”即时通讯软件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在学校的中高年级里进行调查发现,有90%的学生都有自己的“QQ”号,年级越高,拥有的比例也就越高。在调查中还发现,拥有“QQ”号中高达90%的学生仅仅利用它来聊天、交友、发短信。而且在“QQ”交友中也容易滋生一些不良现象,甚至被骗。针对这种情况,我建立以年级组为单位的“QQ”群,在群里,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即时沟通。引导学生利用好发达的网络即时互动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学生们可以及时将自己搜索到的课前知识点或图片及时的在群里。针对第二天要上课的图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意见,我发现平时在班里不爱说话的学生在QQ上思维表现得很活跃,表达也很清晰准确,于是我就适时地鼓励他们在课堂中也要大胆表现自己,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充分发挥公共邮箱的平台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

公共邮箱其实和自己的邮箱是一样的,126、163、sina等都可以注册,而作为公共邮箱的注册者,教师为了让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与学生共享而把邮箱密码公布,这样我的学生便可以直接进入到邮箱来查看或下载他们需要的资源,这个邮箱就变成了一个公共邮箱。

第3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

历史课本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材料,是最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本文试通过对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板块进行分类整合,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并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历史教学技能,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两个板块都是根据高中历史的内容、特点、师生教与学的需要而设置的,“历史纵横”栏目主要介绍与课文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各类历史知识,是对本课重要知识点的阐释、拓展、延伸,以加深、巩固历史知识,加强历史的联系性,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学思之窗”板块分为阅读内容和思考题两部分,提供了与正文重点内容有关联的历史材料,如原始文献、历史故事、人物评价等,通过思考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将这两个栏目的内容有效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对高中历史课本(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 、必修II、必修III)中“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板块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整合

(一)对“历史纵横”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

在《历史》(必修I、II、III)中的“历史纵横”,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对正文内容的拓展、延伸

例如(1)必修I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在讲中央集权的发展时,正文是按时间顺序说明历朝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在“历史纵横”中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补充说明,既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必修II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在讲“世界市场拓展”时,正文主要说明拓展的途径、手段和作用,课文结尾的 “历史纵横”中,用当时英国人安东尼-培根从事黑人奴隶贸易的具体事例,来说明世界市场拓展的实质和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也将市场拓展与需求增加以及技术进步联系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对与正文相关的重要概念、内容的解释说明

(1)必修II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在讲到“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时,正文讲到“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微商和晋商。”而在其下的“历史纵横”中,对晋商从其名称、产生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进一步说明,使学生具体了解了晋商以及商帮在商业发展中的作用。

(2)必修III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在讲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时,正文对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的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以及代表人物进行了讲述。而其下的“历史纵横”对“智者”及“智者学派”做了详细的介绍。对于世界古代思想史的热荩大多数同学都是陌生的,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内容经过教师的讲述,学生才有所了解,而课本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通过“历史纵横”栏目内容的拓展,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内容。

3.对历史事件的场景进行描述

例如必修I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在讲述“光荣革命”的历史背景时,正文讲到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英国议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英国国王的矛盾突出,最终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的权力大增。关于英国议会,仅靠正文的内容,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而借助“历史纵横”来介绍英国议会产生的背景、上下议院的构成及议会的权力,学生在了解之后就不难理解议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及《权利法案》的颁布是矛盾斗争的结果了,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上下文的联系。

因“历史纵横”栏目的设置,枯燥的历史概念变成了通俗易懂的故事,改变了以往过于抽象、理论性强、晦涩难懂的现象,淡化高中课程“学术化和专业化”色彩,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正文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对“学思之窗”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

在《历史》(必修I、II、III)的“学思之窗”,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原始文献资料

部分内容提供与正文相关的原始文献资料及问题。例如必修I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讲述“伟大的开端”,学生在读懂“学思之窗”原始文献资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正文所讲相关内容思考回答问题。这一过程可以训练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深化和拓展重点的历史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历史故事及其思考

用历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究历史本质。例如必修I第11课《运动》在“天国悲剧”这目中“学思之窗”的内容通过历史故事的真实再现,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并结合正文内容,由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3.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论及观点

有35个“学思之窗”涉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论及观点。例如:(1)必修II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一目 “学思之窗”的内容, 学生对持不同观点的历史评论,通过思考阐明个人的思想观点,对学生形成客观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2)必修II的第5课《开辟新航路》、必修III第23课《美术的辉煌》的“学思之窗”以图片和问题的形式展示,这样的设置与课本内容相衔接,为教学服务。

“学思之窗”的设置,解决了历史课本中各个板块之间分裂的问题,通过提问思考,学生对重要的历史问题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该设置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合作性、探究性和自主性学习,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理念。

二、“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板块的实际运用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趋向于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了解,对事件、现象背后的问题只看现成的结论,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缺乏思考,关注不多,认识不够。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对历史事件、现象多讲解,又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 “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栏目所提供的历史资料,可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启发学生通过这些历史资料探究历史知识,提高学习历史知识的技能。例如:

必修III第8课“历史纵横”据这段材料,可提取的信息有:西汉以后至唐朝时造纸技术不断进步,唐朝通过战争的方式使得造纸术外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使学生理解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以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这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材料,搞清材料的基本内容,这样的训练过程对于学生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自身的有意义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理解能力和学习历史知识的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段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造纸术传入欧洲,对欧洲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使学生理解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以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借助问题对材料做出进一步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能力在各种历史材料中发现、汲取、整理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提高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问题设置也为接下来本课教材内容的学习及与“学思之窗”中“谈谈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做了铺垫。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的史料,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历史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概括与归纳、联系与比较、判断与评析等,对已有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组合,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必修III第1课“学思之窗”结合教材正文内容,学生根据材料从多种角度对问题进行相对全面的认识,并由此认识这些观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历史问题加深理解,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而且也要知道“这是为什么”或“为什么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再如必修III第12课“学思之窗”的材料,学生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先要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出别人的评价,然后再做分析。学生在评价别人认识的过程中,确定自己采取什么样的价值标准以及评价方式,逐步学会评价自己的认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自主地评论历史、发现历史问题的价值体系,激发学生乐于研究和探讨历史问题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一过程贯穿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三)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历史知识是一个有系统、有结构、有层次的整体。对历史整体的认识就来源于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但就历史知识本质而言,历史材料只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媒介,而历史课本中所提供的材料是有选择和经过编者加工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学生要通过对历史材料进行研习,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学生直接接触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通过研读获取有效信息,独立做出相应的结论,有利于养成探究的习惯,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主动去思考、理解、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总体上整合教材的内容,依据课标要求调整主次、恰当取舍,根据教学需求,重新整合知识,并注意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正文资料和辅助内容,合理利用、开发历史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煜 张连生: 《从“教本”到“学本”――论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和趋向》, 历史教学,2003年第2期.

[2]刘永青:《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优缺点及其使用建议综述》,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2年3月.

第4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美术教学;改革;方向;含义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46-01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美术教育要跟上时代步伐,必须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效果取决于努力的方向,我认为美术教育的改革必须坚持以下方向。

1.必须坚持为现代化培养人才服务的方向

美术教育必须为现代化服务,必须在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同时为物质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术教育观念,彻底打破旧的以造型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和绘画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学体系,建立起以各种基本表现语言为基础,以提高形象思维和创造力为手段,提高全民设计意识和设计水平为目的的教学体系。只有这样,美术教育的改革才是实质意义上的改革,才是真正适应现代化的美术教育改革。因为,当今的中国急需的是提高全民设计和实用美术的水平,而不是孤芳自赏、谈云吐雾的艺术家。

美术教育的作为人类的一大社会行为,其性质从来就是审美与实用共存共荣的。可以说,美术是科学与文明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媒体和方式。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美术的各种表现手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辅助手段和探索领域。如各种图示语言、图解语言的发展,如空间结构的探索,如色彩的成因及应用的探索,如造型与工艺的探索,如 材料与感观的研究,人体与物品的关系的研究,如人体解剖的研究,自然动植物的研究,气象现象的研究,光的研究等,无一不是艺术与科学在相互推动,相互补充。二是想像力的问题。想像力是人类智力中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智能,是科学和艺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想像力的开拓和应用是艺术最主要和基本的内容,而美术所研究的各种表现手段,又是表现想像力的基本语言,科学上的很多想像也都通过这种语言得以表达,所以说,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艺术,艺术的发展更离不开科学。从历史上看,艺术如果离开科学,离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钻入纯艺术的象牙塔,就必然会走入苍白荒诞的境地。西方的美术在创造生活,而中国的美术却在逃避生活。中国画在逃避现实中走向了一种几乎完美的高雅,但如果一门艺术深奥到只有几个人才能玩赏,高雅到大众摸不着头脑的境地,便是该艺术穷途末路之时。但是,这并不是要彻底否定传统美术,要摒弃传统和外来美术中有生命力和优秀的组成部分,相反,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人类文化中的精髓。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必须改革,必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与科技生产力结合,必须为国家的物质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这种改革首先应该是美术及美术教育观念的改革,要彻底打破以审美为主导、以绘画技能为基础的美术教学体系,让美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回归现实生活中走向辉煌。

2.在教材的形式和内容上,可进行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创意和时代气息的设计与制作

目前的初中美术教材虽然与传统教材相比也有过一些小小的改动,但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实际上,美术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相比,完全应该做到比其他教材更加美观生动、设计新颖,让学生爱不释手。现在的美术教材是按欣赏——绘画——工艺来编排的,这三方面又分别划分成一定的课时,每一课时又有相应的知识点和具体作业要求,这样虽然知识点编排很系统、具体,但形式显得呆板,内容也略显单一。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出“母题”,再由学生出“子题”如人教版第三册“实物立体造型”一课,教师可以以“我的家”为主题,启发学生去自己拟题,学生想画的内容就丰富了,“我的饮水杯”、“我的玩具熊”、“我吃的大西瓜和香蕉”等等,一大批各具情趣的命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很好的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欲望。为了使每一节课的课堂容量更丰富,形式更加活泼多样,如果每一 节课都能设置一些小栏目,如:“画家轶事”“美术故事”“绘画小技巧”“笔墨游戏”“画种简介”“每课一画”等,不但在版面设计上可更美观,课堂容量更为丰富,学生学起来也更有趣味性。为了使教材内容更富有时代气息,更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还可增加"卡通天地"栏目,把中外优秀的动画形象介绍给学生,也可设置电脑绘画方面的内容,或是推荐一些美术教育网站的网址,让学生可以通过更多渠道了解更多美术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当然,形式的丰富多样应以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原则,但要两者兼顾也并非难事,只要是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对学生发展有用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相信都会受到他们的欢迎与喜爱。

3.必须改变评价导向,鼓励、扶持、促进创新

第5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程;绘画;教学;再认识

在很多学校美术教学存在的空间越来越小,理由很简单,就是在繁重的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学校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及设备让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美术学习和锻炼,有的学校甚至在初中的时候便将所有的美术课程取消,以此获得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应付升学考试。所以在课堂中美术绘画等课程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直至消失。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是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升学考试科目的复习,但是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对其它能力的培养,甚至有时候也是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抹杀。因而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试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学美术绘画课程的教学状况。

一、高中绘画教学目的的再认识

教学目的的认识,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学生对待绘画课程的学习态度,关系到教师的教授计划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是热情等。与传统对美术教学的认识目的不同,本人认为,高中阶段的绘画教学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所教授的知识大多处于较低的层次和水平,但对于美术艺术生就另当别论了。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将教学的目标放置于一个适当的位置,即不能期望通过简单的并且缺乏系统的教学就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绘画的专家。同时我们也应该对绘画的教学目的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我们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高中绘画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得到适当的解脱,让他们体会到另外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是综合素质的一种提升和锻炼,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一种培养,毕竟在数学等不少课程的学习中都有对空间等想象能力的要求,这种能力在美术绘画之中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和培养。

二、对教学方式的再认识

对教学方式的再认识主要就是需要我们审视传统所一直坚持的教学方式,应该对美术绘画教学方式有所革新和创造。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要方式,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教学或者是讲解或者是二者的结合,学生在下面进行自我练习,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对著名作品的临摹,在素描中就是基本技法的学习和掌握以后进行的绘画等等。由于与普通的其它科目的教学方式大同小异,所以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当然课堂的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本人认为可以通过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也体会了同学间合作的重要性,加深了友谊,所以探究性教学方式在当前美术教学方式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所在。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来设置教学计划和方案与内容,如果学生对于卡通漫画很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将为多数人所喜欢的卡通漫画放入课堂的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还可以设置一定的奖惩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等。

三、对美术教学课程的再认识

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度,暂时脱离繁重的学业负担,所以在教学课程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注重所选课程的基础性和入门性。如人教版《绘画》模块,是以绘画为主的教学,涉及的内容有国画、版画、年画、装饰画及卡通画的设计等,对于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初中美术的学生,或者偏远乡镇的学生来说,《绘画》显然是有深度。教学不能一味的盲从教材,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上,有的内容可以加深难度,有的应降低,有了兴趣有了成功就会有创造的动力,其实难度也并没降低。装饰画可以适当的增加难度和宽度,可以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做成半立体装饰画。在面对不同的学生的时候也应该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该适当的降低教学难度,通过对基本绘画知识的介绍即可,如果确实有同学要求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强度,则可以在此基础上满足。

四、对美术绘画课程的学科交叉性的再认识

实际上,绘画与很多学科都存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联系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素描之中,很多时候就是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一种锻炼,如果教师能够将立体几何中所讲授的知识在美术绘画课程中进行介绍,这样便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锻炼。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教学方式的有益的尝试,相信如果利用得当一定会得到同学们的积极的欢迎。当然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首先应该不断的增强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以此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唯有如此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自我的良好形象,在课堂的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而言之,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断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更多的已经被证实有效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美术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开展一定范围内的实践教学课程也是提高学生对美术教学趣味性的方式之一。所以只要教师在把握好高中美术教学的基本目标以后就可以通过各种有益的尝试来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高润喜 全球化背景下的美术教育 载《美术》2010年第11期

[2]沈劲 对高中美术绘画课程教学的重新认识载《中学教学参考》2012年第3期

第6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学生 数感 建立 培养

一、意义与背景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数感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第一次在课程标准中以内容标准多次进行阐述,是前所未有的。数感摆在新课标中的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的首要位置,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何等重要。小学生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随着新课标实验的不断深入,学生数感的建立面临严峻考验。我们通过常态课调研、推门课的反馈、学生作业检查、考试质量分析,以及对教师的访谈等等,发现数学思想与方法流失、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减弱、计算能力下降等问题,究其原因有很多,主要有:1.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计算量不足。2. 教材编排要求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面扩大,计算教学篇幅与课时量减少。3.新课标要求学生的计算方法多样,但实效性不够。4.数感建立和培养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需要渗透到每册教材每章,每节,每课的教学中去,学校教师教学连惯性不够。

二、小学生数感建立和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精心选材,合理安排

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教材内容,有机地把学习内容重新整合,合理安排,让学生便于知识的学习、数感的建立、思维的发展。

1.教材,数感建立的载体

课程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更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资源,是学生数感建立的载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读懂、读好教材,选好教学材料,这是首先考虑的问题。如:在《分数大小比较练习课》教学中,练习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把知识梳理形成知识链。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尽量选出一些简单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分数,考虑既保底又有挑战性,考虑既用一般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又用特殊方法来判断,考虑既体现知识的延续性又体现趣味性。根据本课练习目的,联系教材上下内容,设计“找规律,比大小”题组练习如下:

(1)1/21/31/4 1/5 1/6 ……

练一练:1/2和1/991/3和1/2008 1/7和1/100000

(2) 5/8 5/9 5/10 5/11 5/12 ……

练一练:6/7和6/137/10和7/173/4和4/9

(3)1/2 2/33/4 4/55/66/7……

练一练:2/3和6/7 6/7和8/9 8/9和11/12 11/12和14/15

此练习题组设计功能主要有:

(1)分数以数列的形式出现,增强学生对分数的感觉,让学生的数感在积累中提升。

(2)通过找规律把分数比较的一般方法向特殊方法提升,在增强分数数感的同时加强灵活性的培养,激励学生自学。

(3)前数列是后数列的铺垫,后数列是前数列的延伸,每组数列各有一得,数感建立在解题过程中。

2.生活,数感形成的来源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家费登塔尔则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建立起联系,如人教版新课标第一学段“认识时间”的教学,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激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感受时、分、秒的意义,体会量的作用,从生活实际中获取数感。教学时可以通过经历一些事、观察发生的事情来体验,来感悟,还可以完成填适当的时间单位名称来检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61页做一做1、2题和63页练习十四1、6题,

它是先从一分钟有多长的感性认识,到一分钟能做什么的经历过程,到结合生活实际填写合适单位的提升,到估一估做下面事情你要用多少时间等的升华。通过上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实践背景中感悟、体验,把计算和理解数的意义结合,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感悟的能力。

3.思维,数感发展的目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数学思维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立和培养数感,也就是说“用数学思考”,这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也是数学教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即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就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数感。教学时,从学生数学现实出发,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锻炼学生数感,促进学生数学生命成长的需要。

如《分数大小比较练习课》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数感,梳理所学知识为目标,设计时控制练习量,不作盲目而大量的练习,最大限度地放飞学生思维。设计练习时考虑知识涉及的面要广,以选择异分母异分子的分数比较为难点进行突破,加插灵活的判断方法,设计时各类型的题量以及所占的比例如下:

(二)科学设计,注重实效

实效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上,即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充分的发展,需要教师把已选择的教材作科学设计。

1.教学设计灵活多样

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实现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目标,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设计多样化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中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如《分数大小比较练习课》设计,设计时力求突破常规的做法,即突破以课本知识为主逐题解决的上课模式,突破课堂练习必须逐一问题解决的常规教学方式,突破练习形式和连贯性不够强的练习模式,尝试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题型进行练习,并让学生互相说方法,并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等。设计时尝试以题组的形式增强数感,提炼出分数大小比较的特殊方法。在精心选择分数的基础上,通过列表、数组的找规律、设计情景等把选好的分数有机地搭配、组合在一起,既避免了直接出现分数的比较给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分数的搭配上,我设计了分数比较中所有的类型都出现,如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同分子分数比较、异分母异分子的分数比较及某些特殊方法的比较等都出现,并将重点、难点的题型出现次数较多些。

2.内容呈现丰富多彩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对教学进程的把握、课堂结构的确定、学生学习方式及学生获得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教学内容呈现要求自然,由浅入深,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实际。

如《分数大小比较练习课》,分数大小比较并非是机械性的通分、约分后的比较,并非是技能的训练,设计时紧抓培养学生数感的同时,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比较,如发展性练习的设计,包含了先约分后再比较、化成同分子分数后再比较、分数与单位一比较后再比较、分数与1/2比较后再比较等4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本课设计了对话、举例子、图形显示、填表选择、解决情景问题、用数学等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灵活、合理地判断两分数的大小关系。设计力求体现层次性,有基础题、综合题、发展题等,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希望既做到保底有发展思维,以一般方法为主,特殊分数特殊方法解决,加强灵活性的培养。

3.知识渗透逐步深入

数学知识掌握是螺旋式上升的,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认真研读教材,随时可发现很多这方面的教学启迪。数感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培养起来的,教学过程中时刻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情境,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62页第1题和63页第2题,是属单位互化知识点和数量大小比较的教学,主要有单位互化和数感培养双重功能,由于学生在学习时间认识之前还没有学习两位数乘除法,不能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计算,只能用加法来拆分,教学时可以这样进行知识渗透教学:

(三)恰当实施,适时调整

1.在观察中建立数感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形成和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事物,通过观察了解,感受数的意义,让学生建立数感。

2.在操作中增强数感

数感的建立和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动手操作,动手做数学、用数学,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发展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量的例题教学都是通过操作,利用操作的实践性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数感。如在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98页“9加几”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单靠用传授的方式,教“思路”、教“思维过程”、教“思维方法”来进行教学,而是通过学具操作,借助小棒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小组交流互动等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说出9+3的各种计算方法,特别是与众不同的方法,再筛选出“凑十法”,让学生感知“凑十”的过程,并写一写、算一算,把9+3的学具操作过程提练成数学语言,抽象为数学符号的表达方式9 + 3 = 12。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体验9加几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方法,获得了亲身感受,让课本的知识结构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在思考中提升数感

思考,是一种活动,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是通向有目的学习的最佳道路。小学生学习数学提升数感的实质就是一个思考过程。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列入四大课程目标之一。课程标准总目标对数学思考是这样阐述的: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提升数感。数感提升在数学思考中实现,并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之中。

4.在交流中深化数感

交流是学生数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相互启发,得到互补。学生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个体思维结果呈现的过程。有效的交流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智慧的火花也不断闪现。它对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用数精确地描述和交流信息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启发,实现共同提高,从而取得交流的实效。在数学教学中,抓住各种有利的时机,让学生多估算,多交流,深化数感。

如《分数大小比较练习课》教学中,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安排主要体现激励自学、练思同学、积累提升等原则,在练中忆学环节中,学生通过自选分数进行比较,回忆分数比较的方法的同时,“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的方式让学生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学之间通过回忆、倾听、分享别人比较分数大小方法的同时,得以共同进步。在练中积累环节中,通过找规律把分数比较的一般方法向特殊方法提升,增强分数数感。

正如语文培养语感、美术培养美感、音乐培养乐感一样,数学培养学生数感。只要数学老师坚持对数感的建立、形成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必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cn作者:段安阳《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3]《教育艺术》 2007年第7期 作者:庄明珠 《讲究教学策略 发展学生数感》

第7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在农村初中的教学实践中却遇到了一些阻力。譬如学生的信息相对闭塞,每天就面对一成不变的教材,连一些新闻之类的东西都无法涉足。再就是学生的阅读面也相对的狭窄,对于名著只听其名不见其书,对名著只有根据导读中的介绍来把握,自己缺乏自主的阅读等等。另外考虑到安全、场地、器材等因素,我们往往会忽视语文活动的实践性,忽视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甚至会忽略课本中语文活动的存在。大多数停留在课本、教师、教室的层次上,要么老师包办,简简单单的把知识点讲解一番,重要的知识就让学生记记、背背;要么让学生就着经验凭空想象,草率粗略地进行一些课堂活动。特别是我们这种相对闭塞的农村初中,既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更没有海量信息的电子阅览室。有时学生想看书,却没有书看,更不用说各种异彩纷呈文化活动了。所以,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很少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忽视语文活动的实践性,忽视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培养,势必影响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最终也就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作为农村初中教师,我们不应只看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不利的因素,还应看到我们自己的优势。比如,农村学生在生活体验与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比城里的孩子深切,而农村清新怡人的自然风光、淳朴美好的风俗民情、厚重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均是语文教学的绝好素材。所以,我们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开始,用心去叩开学生探究生活、探究身边文化底蕴的心灵之门,让学生把五彩斑斓的现实内化为情感体验,把学语文与生活完美地相融合,把课堂由单纯的传受知识转变为学生求知的乐园。那么,如何在教学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上好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整合学科知识,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现在的语文学习不再拘泥于语文课本,而是同时涉及科技、人文、自然、社会、历史、艺术等各个领域,而且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合作精神的培养。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我们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范本,提倡“忠实于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制约着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全面拓宽语文学习空间。新课标“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本,而应该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与学生生活体验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七年级《戏曲大舞台》的综合性学习,学生通过学唱京剧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京剧的演唱体现了学生对京剧艺术的接纳,是一种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思维的外化、思维的表达;学生勾画脸谱、改装服饰,是在用美术的形式表达自己思维的成果;学生的唱、念、做、打等的一系列的表演的完成无不是语文、美术、体育、音乐等学科的整合。而且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加强,搜集、整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所以,语文学习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尽量把它延伸,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关注热点问题,让学生“乐此不疲”。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带领学生进入生活中的语文世界后,学生们发现,原来生活中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提供的大量资讯都为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选题。汽车的增多带来的环境保护的问题; 时下沸沸扬扬的“超级女生” 选秀活动带来的“提前就业”问题和“明星效应”及“追星”问题;“网络和电脑病毒”;“初中生该不该拥有手机;初中生的爱情是恋爱还是乱爱……新闻头条、街头巷议,热点追踪都为七年级下册的 《我也追“星”》为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广泛关注收集信息,深度思考处理信息,联系实际运用信息的平台,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初中习语文,其乐无穷,受益无穷。

三、依托地域优势,挖掘课外和本地的语文资源

每个地区都拥有独特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大到学生居住的国家省市、小到学校所在的社区街道都是资源开发的宝贵财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安排,我们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对课本的内容进行改造与拓展。譬如综合性活动“到民间采风去”,为了让学生对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有更深刻的领悟,在学习此单元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们参与到活动中,促使他们一开始就对身边的民间文化关注起来。从传统佳节到地方特有的节日,从祖辈口中听到的典故传说到幼时所唱的童谣等,都在学生的调查和回顾中鲜活起来。而通过搜集、调查,学生们知道了端午节、春节等的来历,掌握了不少的节日习俗,体悟了家乡别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从而加深了他们对家乡的眷恋。通过这次的语文实践交流活动,大家都置身于特有的情境中自我体验,从而使之成为一次将乡土文化与生活实践、语文学习相沟通的尝试。学生在此过程初中会了更加关注生活、关注语文,随之对现实怀有一颗虔诚的心,提升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丰富了他们成长过程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不再只是个课堂的旁观者或接受者,而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时,应放开手脚让学生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合作,使他们能分享其中的快乐。

总之,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本来就是一种触及人心灵的领悟过程,如果我们能把农村独有的淳朴民风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就更可以让学生守望一份真诚而单纯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本校、本地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尽力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

第8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方法素质和修养

初中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不受学校的重视,农村的家长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使从事其教学的教师产生困惑、失落。历史教学变得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不管你怎样去教,学生都不愿意去学,上课时纪律也不好,自己站在讲台上,是一种迷茫、无奈的感觉,是一种悲伤的感觉,没有传播知识者的喜悦,没有一种作为老师的自豪感,没有一种被人尊重的感觉,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每天都站在讲台上,每天都在与孩子们打交道,但是却不能向他们传授知识,不能让他们体会到历史知识的重要性,也不能让自己感受到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喜悦之情,难道自己的教书生涯就在这样混沌之中结束吗?我不甘心,我要改变这种局面。我改变不了家长,改变不了学生,那我就只有改变我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通过长期的探寻,不断的摸索,我深深地感到这并不是不能改变,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应该从二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二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下面我就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谈谈我的认识和做法。

一、教学方法方面

1.文史结合法。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些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历史课中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文学结合起来,给学生一种意境,一种美感。(1)史学、文学与音乐三者相结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在讲授唐朝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时,我用音乐的形式,把这首诗唱出来,让学生感受这三者的美妙之处。(2)史学与美术相结合。

2.创设情景法。(1)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时,,这不光是当时社会的一大问题,也是现今社会的一大问题,为了引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我专门上了一堂有关的专题历史课,在课上,学生自编自导,通过小品、演讲、快板、文艺表演等方式,叙述了的危害。既展示了学生的才能,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达到了要学生远离的目的。(2)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讲述历史故事是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通过讲述故事,创设情景,达到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实际操作法。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农村,最多的资源就是土地,怎样才能从教材中发掘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呢?什么内容是因地制宜呢?陶器、青铜器、活字印刷术,这些知识都可以和土地联系起来,在上这些内容的时候,整个教室里热火朝天的,每一个同学都在捣制着自己手里的作品。那场景真是太棒了!4.点面交叉法。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的历史时,结合2008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圣火在法国巴黎被抢事件,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他为什么要会见达赖?用这些现实中的敏感话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俗话说:“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现在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来源途径非常多,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可能要有一片海洋才能满足需要了。

5.多媒体法。电化教学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现力,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

二、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方面

1.自身的专业素质方面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表现,虽然关于教师的分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是,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很重要。专业老师,他能抛开课本又结合课本进行讲授。

2.教师的修养方面

第9篇:人教版美术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综合素养;融合

一、数学与语文元素的融合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的学科的兴趣。“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更需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材料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数学几乎是抽象的代名词,枯燥的讲解使得抽象的数学变得更加无味,那么,如何让枯燥变得活泼起来,如何让比较单调的算式演绎出生动的“情节”来,让“好算式自己会说话”,以激起学生综合学习的兴趣?无疑,利用创编数学童话,引进语文课程的形象思维与表达的“活水”,使语文和数学以“联袂”的形象出现,是一条很好的思路。

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圆柱体的体积”一课时,在学生学会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后,就借用了学生喜欢的孙悟空这一形象,设计了《孙悟空如何取到金箍棒》这一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孙悟空使用的金箍棒的形状就是我们刚刚认识的圆柱体,关于它还有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将其中的数学信息记录下来。话说孙悟空学得武艺回来,苦于没有一件称心的兵器,就来到东海龙宫,龙王拿出几件兵器,孙悟空都不满意,万般无奈,龙王只好说,我们东海龙宫还有一件宝物,就不知你能不能取走。孙悟空随龙王来到海库,只见那圆柱金光闪闪,上写“如意棒”。孙悟空张眼一看,估摸着:这“如意棒”高有10米,直径有2米,他双手抱柱,发出啊啊的叫声,结果根本无法搬动它,龙王则在一旁偷着乐。这时,孙悟空眼睛看着“如意”两字,灵光一闪,口中念到:“小”。没想到,高变为8米,直径1.5米,随着孙悟空不断念到“小小小”。金箍棒变为长2厘米,粗0.2毫米的细金针。孙悟空随手往耳朵里一塞,扬长而去,只留下傻楞楞站着的龙王。你们知道金箍棒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能求出不同时候的金箍棒的体积吗?”就这样,让学生在我设计的故事的环节里,进行新知的练习与巩固。学生在童话故事的引领下,都表现出强烈的练习欲望,打破了数学练习时沉闷、无趣的呆板氛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都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童话也曾陪伴着我们度过金色的童年。毋庸置疑,童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在这里,正是童话的离奇的构想,让数学借助于这一幻想性的艺术形式,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活力。让学生在严谨、缜密的思考里获得童话般的纯真和快乐!数学课堂需要童话,童话扮亮了数学课堂!

二、数学与音乐元素的融合

音乐是心灵和情感在声音方面的外化,数学是客观事物高度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产物。那么,“多情”的音乐与“冷酷”的数学也有关系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说音乐与数学是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就像小学数学是用阿拉伯数字1、2、3、4 来进行数学的运算,而音乐的简谱也是用阿拉伯数字1、2、3、4 来表达音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融入音乐元素,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多情”!

例如,我在教学低年级的“找规律”一课时,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一起边听唱他们在幼儿园就耳熟能唱的《找朋友》,边跟老师一起做动作。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到后面的音乐,老师没有示范,同学们也能自己跟着音乐做动作呢?让学生初步感知并找到其中的规律,从而引入新课,在新课教学之后,我设计了让孩子跟老师拍打节奏,找出其中的规律;找出钢琴键盘上的规律;自己设计一组有规律的舞蹈动作,并表演给大家看?等生动的练习,整节课,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情绪高涨。

三、数学与美术元素的融合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们总是把数学和枯燥联系在一起,实质上,数学也是一门艺术,也具有种种美感。在新教材中,这种数学的美处处存在着,教材中的各种鲜艳逼真的情境图,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