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画画的基本知识范文

画画的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画画的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画画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本质;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712

1导言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经过学校教育制度(班级授课制)的洗礼,整合传统学徒制的“质量”优势与学校教育制度“效率”优势而形成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对于技能的习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有利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论具体实践形式如何,现代学徒制的共同特质在于学校与企业实现“双主体”育人,因而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落脚点是校企深度合作。

2现代学徒制的本质

2.1教育管理活动法治化

法治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法制化和民主化。关于法制化,尽管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都具有法制特征,但两者迥然不同。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学徒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要是学徒与雇主之间的民事关系,表现为亲缘关系或行会关系,属私法领域调整的范围。工业革命以后的现代学徒制,公法调整开始逐步介入,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是重视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如,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如《企业基本法》《职业教育促进法》等,规范各办学主体间的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确保各项职业教育制度、规划的贯彻落实;二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和协调相关职业教育工作,如,澳大利亚政府负责制定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监管国家、各地方政府的相关专项资金,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规范职业分类体系等。[2]关于民主化,这是现代学徒制独有的特征。在现代学徒制教育过程中,多元主体自愿参与职业教育活动,包括学校、行业、企业、学生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学校、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实际办学主体,其中,学校的主要职责在于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行业的主要职责体现在提供人才信息服务、人才规格标准和评价认证等,如英国的行业组织负责制定各个行业领域的职业资格标准,并不断修正以满足行业产业的发展变化;而企业在投资举办职业教育和具体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学徒(学生)彻底改变了原有的依附关系,师傅、学徒、学校、企业之间转变为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

2.2教育教学活动师徒化

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涉及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主体,主体间的法律关系较之传统学徒制更为复杂,包括学校与学生的教育服务关系、企业与学生(学徒)的劳动合同关系(或事实劳动合同关系)以及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关系。其中,企业与学生的劳动合同关系是基础性法律关系,反映现代学徒制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其他两种法律关系反映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起到辅作用。因此尽管有学校教育的介入,但是师徒化仍是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属性。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校企合作是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显然有失偏颇,因为基本矛盾不在于企业与学校,而在于学徒与企业,师徒关系的确立才是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3现代学徒制的多样化

3.1学校教育与现场教育相统一,避免两种教育“两张皮”

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的共同作用下,现代学徒制涉及学生身份、培养目标、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及考核方式等一系列维度的变化。如果学校和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相互隔离、各自为政,那么尽管是两个主体在育人,但这样的现代学徒制只是形式上的“双主体”育人,是两种教育“两张皮”。目前实行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普遍采用分段教育形式,学校和企业分别负责相应阶段的教育,就容易陷入两个教育“两张皮”的困境。

3.2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统一,避免学生成为“牺牲品”

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校作为公益性机构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价值取向上有显著差异,但作为平等主体都参与了人才培养。在两者的利益博弈中,学生可能成为“牺牲品”。在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背景下,学校为了争取企业的合作与支持,往往对企业来者不拒,甚至违背教育原则。因此,现代学徒制试点要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与学校、企业的社会需求有机统一起来,避免牺牲学生的个体利益。

3.3利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打造有特色

汽车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应倡导校企共培共管,突出汽车专业与汽车产业对接,培养与汽车相关岗位对接的特点。学校应紧紧围绕现在汽车企业用工标准,与汽车企业共同制定相关的汽车专业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实施客观的教学评价,逐渐建立起学校和企业纵深合作、教师和师傅联合传授、学生和学徒角色融合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学校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成立了汽车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成立汽车专业建设委员,加强了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建立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机制,制定出满足岗位要求、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特色的教学计划,正确考核和评价学生动手能力,更好地指导学生实习与就业。

4结论

现代学徒制是现代国际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学徒制在演变过程中显示着其顽强的活力,在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中也表现出它的潜力,其组织制度、组织形式一直受相关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应将现代学徒制纳入体系中作为主要动力以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升企业订单模式活力,扩大现代学徒制高职领域招生对象,建立健全多维视角下的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制度,提高学徒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是我国将现代学徒制融入高职教育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小燕.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09:17-20.

[2]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4,08:93-96.

第2篇:画画的基本知识范文

摘 要: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的今天,各种文化立场和文化观点纷纷登场、争高竞长的背后,是文化价值观的纷争和博弈。文化价值观是主体对特定文化的价值意识的自觉,是对具体的文化样态、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的价值倾向和评判。文化价值观的哲学内涵、现实需求和基本取向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审视文化价值观所应关注的三个基本维度。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价值观;文化立场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10-0038-04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根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1]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背后,是文化价值观的纷争和博弈。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的今天,科学认识并系统阐释什么是文化价值观,为什么要树立文化价值观,以及树立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而文化价值观的哲学内涵、现实需求和基本取向是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审视文化价值观所应关注的三个基本维度。

一、文化价值观的哲学内涵

对文化价值观的考察必然涉及到在何种意义上定义文化。就哲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而言,无论对“文化”本身作出何种规定,都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主体的具体的文化样态、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的最一般的抽象、概括和总结。反过来,从概念层面关照到现实层面,“文化”的所指总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我们所言说的“文化”,一定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地域条件下,现实的主体所创造或延承的具体的生活样态和存在方式。文化价值观是主体对特定文化价值意识的自觉,是对具体的文化样态、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的总体性的价值倾向和评判。这种价值倾向和评判随着不同主体的差异,以及同一主体不同时间的不同理解,总是通过不同的话语呈现出迥异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任何研究都是以对象内涵的界定为基础和前提的。由于“文化”与“价值”都是相对宏大和含混的概念,不同学科的学者往往囿于研究领域,经常在各自不同的层面上加以使用,尚未对“文化价值观”这一概念达成一致性共识。也有学者经常将“文化价值观”与“价值观”在等同的意义上使用。因此,有必要对“文化价值观”的定义和内涵作进一步的厘清和阐释。

第一,文化价值观中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概念,具体指人们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具体的、发展的文化样态、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一般来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包括人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如知识、道德、法律、文学、艺术、宗教等。就“文化价值观”来说,如果使用广义的文化概念,即把凡是与人相关、打上人的烙印的东西都归类为文化,那么,“文化价值观”就会等同于“价值观”。事实上,人们也经常在两者等同的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但是,这种习惯上的等同不仅遮蔽了主体对于文化本身价值评判的维度,同时,也失去了“文化价值观”作为一个独立范畴存在的意义。

第二,文化价值观是文化观的核心内容,也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从文化观的角度看,如果说文化观是对“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总体看法,那么,文化价值观就是对文化的优劣、善恶、美丑等涉及主体价值倾向的立场、态度和观点。这里的“文化”是关照的对象,“价值”是“观”的维度。以“文化”为对象的关照可以有多个维度,如科学的、价值的、审美的等等,其中,价值的维度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价值意识的自觉程度内在地决定了人们对文化是非优劣的评价和判断,也直接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从价值观的角度看,文化价值观关注的对象是文化,是对人自身所处的具体的文化样态、文化模式、文化精神以及文化进程的基本态度和总体看法。价值观关涉的是人对自身、对外部世界以及二者关系的基本态度和总体看法,包括对人自身面对外部世界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态度和看法。因此,从价值观的构成来看,文化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文化价值观关涉主体对文化的价值倾向和价值评判。这里的主体不仅包括具有自觉意识的个人,还包括群体、社会、民族、国家,等等。在个体层面,由于主体的差异,如文化传统、社会地位、需要的性质和满足程度、受教育程度等等差异,不同主体对同一文化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会有所不同。每一个具有自觉意识的个人都可以对某种文化有自己的立场、态度和观点,有自己的价值倾向和价值评判。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在宏观层面,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就是组成这一民族(国家)的个体在文化方面所长期积淀的价值意识和价值共识。具体包括,约定俗成或教化形成的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是非观念、善恶标准、伦理意识、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等。这些共识是人们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所凝结成的存在方式,也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人的价值意识的重要因素。

第四,文化价值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文化样态的演进、主体实践活动的经验累积以及主体自觉意识的不断增长,文化价值观也随之嬗变和更迭。文化作为人类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下所形成的存在方式,极具稳定性和弥散性。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与长期的文化积淀和主体不断自觉的价值意识密切相关。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急速扩张带动了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打破了之前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文化格局,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也为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纷争和博弈提供了可能。在多元文化共存、异质性文化差异明显、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也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不同主体对于同一文化的价值立场也千差万别,同一主体对于不同文化的价值倾向和价值评判相去甚远。在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化中,旧的文化价值观逐步被分化和瓦解,新的文化价值观在不断的碰撞和融合中逐渐被认同和确立。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文化价值观作为一个表征主体对文化的价值意识的概念,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中西学界虽然日益关注中国文化的现代演进,从各自视角对文化和价值进行了相当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学术资源和理论文献,但往往囿于各自学科和研究领域,从哲学层面对文化价值观作出总体性论述的还不多见,因而对于文化价值观的自觉和建构仍处于萌动期,共识性的观点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仍未形成。鉴于此,从延续至今的文化纷争出发,充分调动历史上的理论成果和学术资源,在学理层面系统阐述文化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有助于我们梳理历史上的文化思潮,阐释文化价值观的现实需求和基本取向,对于推进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3篇:画画的基本知识范文

一、 日本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况

学生教育阶段是职业意识、职业理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其中,小学阶段是职业生涯发展的早期阶段,也被称为“职业幻想期”。日本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塑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和职业观,培养了解自身的能力及自主选择未来道路的能力。

1999 年“生涯教育”被正式写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官方文件,文件指出:从小学阶段就要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要在学科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活信息,最终在中小学阶段成功塑造学生的劳动观、职业观。为了保障生涯教育的实施,政府还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日本官方文件主导下的“生涯教育”是培养学生成熟的职业观、劳动观、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了解自我、选择未来道路的能力的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已经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主导思想并贯穿于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日本的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将生涯教育与道德科等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相融合,并将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关联到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和生活中。有的学校会根据地方特征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等不断完善、充实生涯教育的内容。

二、 日本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

第一,将生涯教育与未来的出路相联系。日本十分注重把教育和小学生未来的出路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特别活动课”、“道德科”等循序渐进地进行“做合格社会成员”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逐步灌输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为了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学校还会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谐人际关系、职业信息探索等能力。

第二,政府主导下的职业生涯教育。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及保障措施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的,政府通过相关法律政策对各个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方法、目标都有明确的规范,并确保其能正确实施。日本小学有“职业生涯教育推进委员会”这样的专业组织机构,它往往和教务机构相结合,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其他教学活动中。

第三,完善的师资队伍。学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辅导教师,这些教师经过专业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培训,获得了辅导资质,充分了解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方法和任务,而且对大多数职业、企业的现状比较熟悉,因此他们不仅能将职业理念融入教学,而且能将最新的职业发展状况及就业情况告知学生,帮助他们及早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辅导的方法主要有小组辅导和个人辅导两种,可以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第四,注重职业生涯实践活动。日本的小学往往在政府主导下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企业成为了优秀的职业生涯教育资源。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学校会择机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入企业,进行体验,通过企业员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思想,进行正确的职业引导。在此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作为社会一份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能切身体验理想中的职业状态,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制定的职业生涯教育综合计划推崇“新体验计划”。这一在工作中或职业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初步经验的体验活动在日本迅速得到普及。据日本“新体验计划”效果调查显示,50%以上的被调查者完全认同或认为本人在体验活动中得到了较大的收获,这些收获包括人际关系的改善、职业观的萌芽、未来的发展规划、责任感的提升,等等。

三、 日本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

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中小学生指导研究中心认为,与职业生涯有关的能力有四种:人际关系形成能力、信息活用能力、规划未来能力、志向决定能力。各个学校在制定职业生涯教育计划时往往会以此为参照,并结合学校的情况、所在地区的情况及学生的实际开发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这四种能力。就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而言,通过融入各学科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综合学习,力求塑造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主动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思考和生活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出路等问题。

例如日本某小学的职业生涯教育计划显示:学校会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能力目标。在低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做到:会寒暄和回应别人的问题,在值班时能明白活动的重要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中年级阶段则要达到:能够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绪,积极成为值班者,体会工作的乐趣,对工作有责任感,力求完成工作;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做到:学会换位思考并体谅别人,理解工作的重要性和付出的艰辛,努力实现梦想。

此外,日本的小学教育计划中会明确职业生涯教育在各学科中的地位,从职业生涯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各学科教学内容,因此日本的小学往往会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整体教育计划的重点。例如,在“综合学习时间”则通过与不同年龄,不同价值观的人的接触来掌握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综合学习时间”是日本小学必修课,是实行个性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这门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综合学习时间”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情报、环境、福利、健康等综合性问题,以及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早在1998年,日本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就要求小学的职业教育要融入这门课中。

四、 启示

第一,要重视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目前我国大陆的小学生涯教育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香港、台湾地区已广泛开展。学校、教师、家长甚至社会都应该转变观念,逐步改变我国教育“无职业意识”的局面,从小就鼓励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加深职业了解,坚定职业信念。只有各方面通力合作才能促成学生从“职业幻想期”到“职业探索期”的转变。

第二,要注重职业生涯教育的保障体系建设。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大力提供各方面支持,鼓励“校企合作”、“校社合作”等模式,营造良好的职业生涯教育氛围。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力量专业化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教师队伍。此外,社区、企业等也应积极发挥职业生涯教育的作用,给小学生提供见习、实践和职业体验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职业认知,了解职业内涵及工作内容,感受职场环境,加深对职业的理解。

第三,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小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不能将大学阶段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机械地移植到小学阶段,而应该构建适应小学生特点及小学教育特点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课程设置至关重要。借鉴日本的经验,结合我国的特点,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其一、适时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学校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及评价体系,配齐专职教师或者聘请校外职业指导教师,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知识。其二、将职业生涯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潜移默化地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谷峪.日本“职业生涯教育”观察[J].教育情报参考,2006(8).

[2] 谷峪,姚树伟. 职业教育・生涯教育・终身教育――转型期日本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启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徐爱新,安月辉,于伟娜. 解析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J] .教育与职业,2011(6).

[4] 李英,史景轩,宋晓平.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成人教育,2007(12).

第4篇:画画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点;基本知识组件;倒退关系;学习路径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知识空间理论是由Dietrich Albert等人提出的,该理论提供了一种基于认知科学领域,给出描述指定知识域的结构的方法[1]。知识空间理论的研究目的是能够在任何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为人类的知识建模,运用数学工具,应用于交互计算机尽可能快而准确地对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和反馈,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路径的控制,使学习路径最优化[11]。利用这种思想的长处,我们希望能得到一种通用的知识空间理论,也就是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知识空间理论,这样对ICAI的发展能够带来帮助。知识点是ICAI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识空间理论中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主要是结合具体的教材和知识空间理论提出基本知识组件划分的一般原则,并将该原则应用于具体的实例――“几何原本”中平面几何部分的三角形知识中的知识点及基本知识组件的划分,指出其对选择学习路径的意义。

2 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领域中,教学元知识点是指教材中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进行传授的部分。文献[3-6]对知识点都有描述,我们这里所说的知识点是结合知识的内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后来为了知识的传播而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关系(外在联系)来定义知识点,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一定的关联性。

定义1 知识点(Knowledge Point)是指兼顾知识本身的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划分出来的,具有局部完整性,且可以作为独立的教学单元和研究对象。

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组织关系(Buildup Relation)和支撑关系(Underlay Relation)[7-10]。一方面在知识的保存、传递中,知识点集合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被组织在一起,也就建立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称为组织关系。另一方面,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在不断增长、不断深入、不断扩大的,而且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这就形成知识点的内在关联的根源和实质。把这种知识点的内在关联的实质抽象为“支撑”,就称这种关系为支撑关系。为了便于研究,只考虑组织关系中的从属关系。下面就是这些关系的定义。

设P为知识点集合,T为知识点的组织树,G知识点的支撑图,表示偏序关系。

定义2 设p1,p2∈P且在T中有共同的祖先弧P,若p1=a,则称p2和p1之间具有从属关系(hypotaxis relation),即p2从属p1,记为Bh,用符号h表示,即p2h p1为真。

性质1 从属关系具有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它是一种偏序关系。

定义3 设p1,p2∈P且在G中有一条由p1指向p2的边,则称p1和p2之间具有支撑关系U(underlay relation),用符号票硎,即p1p2为真,并称p1支撑p2,或者说p1是p2的前序(支撑)知识点。

性质2 支撑关系具有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它是一种偏序关系。

任何一个领域内的知识可以按照某种原则或规则划分成不同的知识点,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从属关系和支撑关系中的一种或两种。那么,在这个领域内的知识点集合中,可以根据这两种关系中的任意一种组织成上一层的结构单元――基本知识组件。由于这两种关系具有共性,即都是偏序关系,于是可以针对具有偏序关系的集合定义一种新的关系――倒退关系。这样的话,对倒退关系的研究,能够应用到具有共性的其他两种关系上。以下是对倒退关系的定义。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7年6月第26卷第2期陆 捷等:ICAI中基本知识组件的划分定义4 设集合E具有偏序关系恍灾,定义倒退关系如下:

设e∈E,若b∈E,且be为真,则称b为e的前件

1) 若e在E中只有惟一的前件b,则定义eb成立;

2) 若对e在E中所有的前件b1, b2,…,bk,有∩ki=1(bie)为真,则定义∩ki=1(ebi)为真;

3) 若对e在E中所有的前件b1, b2,…,bk有∪ki=1(bie)为真,则定义∪ki=1(ebi)为真。

对于倒退关系,有以下性质。

性质3 设集合E具有偏序关系恍灾,集合E1是E的某个子集,且具有倒退关系性质,则对于元素e∈E1,有:

1)若e在E中只有唯一的前件b,则b∈E1;

2)若对e在E中所有的前件b1,b2,…,bk有∩ki=1(bie)为真,则∩ki=1(bi∈E1)为真;

3)若对e在E中所有的前件b1,b2,…,bk有∪ki=1(bie)为真,则∪ki=1(bi∈E1)为真。

3 基本知识组件

3.1 基本知识组件的来源

知识组件(Knowledge Component)的提出是借鉴了本体论的思想。本体论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是表述哲学理论的一个术语,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是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可以看出,把现实世界中的某个应用领域抽象或概括成一组概念(进程、程序、硬件等)及概念间关系,构造出这个领域的本体,会使计算机对该领域的信息处理大为方便。

在一个知识领域内,需要描述的事务都具有一种或多种相似性,可以根据这些相似性将领域中的知识进行分类。就像房屋的共同组件有窗户、门、墙壁、天花板和地板一样,对于知识也可以考虑它们的共性构建出知识组件。另外在知识组件的形成过程中,存在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给定了若干个知识点,找出支撑这些知识点的最小背景,或找出包含这些知识点的最小组织树(或森林)。在考虑知识点集合的“最小性”时又要兼顾知识点集合的相对完整性和知识点的冗余性,于是有以下定义和假设。

3.2 基本知识组件的定义

г谥识点的关系图G中,从出度为0的结点开始对同一结点的存在不同支持路径,那么有些结点之间在意义上有平行的含义,在这里称为平行关系。以下是对平行关系的定义。

定义5 假设知识点集合P满足关系r∈{h,},若对任意的知识点b1,b2,e∈P,有(eb1)∨(eb2)为真,则称b1,b2之间具有平行关系,用符号∥表示 ,即b1∥b2为真,其中菏枪叵r的倒退关系。

完整性假设:任意满足从属关系或支撑关系的知识点集合P都具有倒退关系盒灾。

基本知识组件是由知识领域内知识点形成的一个子集,这些知识点属于同一个组织或者依据某种关系构成一个意义上或组织上局部完整的知识块,即在局部范围内,是一个完整的关系网络。以下给出基本知识组件的形式定义。

定义6 设P是满足完整性假设的知识点的有限集合,称集合c是关于关系r∈{h,}的基本知识组件,当且仅当满足:

1) c是空集I;或

2) c是非空集,且同时满足以下三点:

(1)q1(p∈c∧q1∥p),基本知识组件中不存在平行的知识点;

(2)p1,p2∈P,(p2p1)∧(p2∈c)p1∈c,基本知识组件c中任何知识点的r关系前件(不包括平行知识点)都是c中的知识点;

(3)存在知识点p:q∈(c\{p})┑(qp)且p′(p′∈c∧p′≠p∧q(q∈c∧qp′)),基本知识组件c中有且仅有一个无r关系后件的知识点。

其中菏枪叵r的倒退关系,知识点的关系图是一个有向无环图。

性质4 在某个领域内的基本知识组件集合中,用C槐硎局识点a的全部基本知识组件的集合,则有c1,c2∈C,c1c2。

定义7 在知识点的关系图中,若存在关系p1r′p2,则称p1是p2的r′关系前件,p2是p1的r′关系后件,其中r′∈{h,,}。

定义8 若Ci=Cj×{i},则集合的×运算是将元素i加到Cj中每一个集合中,例如:Cj={{k,j},{j,l}},那么Ci=Cj×{i}={{k,j,i},{j,l,i}}。

以上的一些性质和定义将在后面有具体的应用。

3.3 基本知识组件的引进理由

在ICAI中,引入基本知识组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一是能够更好地表达知识空间中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基本知识组件,整个知识空间直接由知识点组成,那么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网络图非常复杂,这样在实际的应用中无论是对存储空间方面还是对程序的性能方面都是相当不利。二是能精简知识点子集,例如一个由50个知识点组成的领域知识,假如不考虑基本知识组件,那么它的子集有250个,但并不是每一个子集都有实际的意义,有些子集仅是知识点的罗列;考虑基本知识组件后就可以删除一大部分的没有意义的知识点子集。第三个优点是基本知识组件能够很好地组织知识点,使它们在相对的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是完整的,这样的结构便于知识空间的上层结构的研究,有利于ICAI中知识库的表示。

基本知识组件在ICAI中的应用主要是在测评过程实现的,即基本知识组件可用来描述学生掌握的知识状态[2]。测评的过程有:第一步对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进行评估,得出学生所掌握知识所处的基本知识组件;第二步作决策,选择下一个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形成新的基本知识组件;若未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就转到第一步,如此反复,直到到达理想的学习状态时终止。由于基本知识组件是精简并完善后的知识点的集合,能缩短学习步骤而达到相同的学习效果,相应的学习过程也即学习路径比较简短。

4 基本知识组件的生成算法及其性能分析

4.1 基本知识组件的生成算法

基本知识组件划分的原则是:根据完整性假设,采用自底向上的思想形成各个知识点的基本知识组件。下面详细介绍各个步骤。

为了便于记录知识点之间的各种关系,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存储在一个n×n(n为知识点的数目)的矩阵I中,其中矩阵元素的取值定义如下:

Iij=0表示知识点i与知识点j之间没有关系或者为“与”关系;

Iij=1表示知识点i与知识点j之间存在倒退关系,即ij;

Iij=2表示知识点i与知识点j之间存在“或”关系,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平行关系,即i∥j。

其中“与”关系的含义是指:若(eb1)∧(eb2)或者(b1e)∧(b2e),则b1和b2存在“与”关系;若(eb1)∨(eb2)或者(b1e)∨(b2e),则b1和b2存在“或”关系。

根据前面的完整性假设,得出基本知识组件的算法思想,用自然语言描述有以下几步:

step1:形成单元素(知识点关系图中出度为0的结点)的基本知识组件;

step2:由单元素向上形成上一层结点的基本知识组件;

step3:依次向上形成各层知识点的知识组件,直到每个结点所代表的知识点都形成了基本知识组件。

以上算法思想的类程序语言描述如算法1所示。

算法1 基本知识组件生成算法

输入: E={1,2,3,……,n};∥E是知识点全集

E1=I;∥E1中为已经得出基本知识组件的知识点集合

I[n][n];∥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矩阵

输出:C={Ci|i=1,2,…,n}

过程:int i,j,I[n][n];

4.2 算法正确性的证明

下面证明算法1的正确性,即它与基本知识组件定义是等价的。

证明:对算法与基本知识组件定义(以下简称定义)的等价性的证明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证明算法生成的基本知识组件都符合基本知识组件的定义;反过来,第二部分证明定义得到的基本知识组件都能由算法生成。根据定义有若华b,则在倒退关系图中有一条从a到b的有向弧,称a有出度,b有入度;定义矩阵I中元素值为“1”时,为了方便表示一个基本知识组件中有且仅有一个无汗叵登凹的知识点。

首先证明第一部分。算法的自底向上的思想蕴含两层含义:一是若华b,则有a属于基本知识组件c,则b也属于基本知识组件c;二是每个基本知识组件至少包含一个无汗叵岛蠹的知识点。另外,C={I}时符合定义要求。下面分别验证算法中各个部分形成的基本知识组件符合基本知识组件定义的要求。

1) 算法1的第①部分,矩阵中某一行的各元素值都为0,则该行的行序所代表的知识点形成的单元素基本知识组件。在这个基本知识组件中,没有平行关系的结点,也不存在与其他结点有关系,所以满足基本知识组件的定义。

2) 算法1的第②部分生成的基本知识组件,条件j1,j2,……,jk∈E1表示这些结点已经形成基本知识组件,条件Iij1=1 and Iij2 and …… and Iijk=1表示i和jx(x∈{1,2,…,k})之间在关系图中存在关系,能够形成本知识点的基本知识组件,并根据已得出基本知识组件的知识点形成本层知识点的基本知识组件;条件Ijxjy=2(x,y∈{1,2,……,k})表示结点jx和jy结点是平行关系的知识点,那么Ci=Cj1×{i}∪Cj2×{i}∪…∪Cjk×{i}表示一个基本知识组件中不存在平行关系的知识点,同样满足基本知识组件的定义。

3) 同理可以证明第③部分和第④部分所生成的基本知识组件满足定义要求。

由上可得,该算法所形成的基本知识组件都符合基本知识组件的定义。

接着证明第二部分。定义中的第一点,为I的基本知识组件,包含在算法中的C中。定义中的第二点,定义中的单元素正好是知识点关系图中出度为0的结点,即是算法中得到的单元素基本知识组件;定义中的每个基本知识组件,在该基本知识组件中有且仅有一个不存在汗叵登凹的知识点,这一点正好符合算法中自底向上的思想。并且定义得到的基本知识组件中不平行关系的知识点,算法也排除了包含平行知识点的知识组件。所以定义中生成的基本知识组件就是算法中得到的基本知识组件。

综上所述,算法1与基本知识组件的定义具有等价性。

因为算法1中的输入包含矩阵I,所以下面给出矩阵的生成算法。根据矩阵I中元素的定义,可以得到生成矩阵I的算法,如算法2。

算法2 矩阵生成算法

输入: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输出:矩阵I,Iij∈{0,1,2}

过程:int i,j,I[n][n]; ∥i表示行序,j表示列序,I[n][n]表示矩阵元素的值;

4.3 算法性能分析

算法1的最坏时间复杂度为O(n×n),其中n为知识点数目。因为矩阵I中有n2个元素,并且关系图是有向图,需要对每一个元素进行赋值,所以算法2的时间复杂度为O(n×n)。生成知识组件的算法由算法1和算法2两个组成,时间复杂度应考虑两者之和,所以时间复杂度为O(n2)。同样,考虑空间复杂度时,是用二维数组存储矩阵,需要的存储空间为n2,所以空间复杂度为O(n2)。

5 平面几何中的部分基本知识组件

学过初等平面几何的人,都知道欧几里德,都会惊叹于欧几里德平面几何的完美,整个平面几何能够以五条自明的公理即几条概念点、线、面把平面几何的所有的规律用逻辑全部推演出来,而且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矛盾、空隙和皱折,一切是那么的光亮。这里选择欧几里德的平面几何领域内的知识作为研究对象,也是基于这个优点。

根据前面的算法,对《几何原本》中三角形部分的内容进行知识组件的划分。在三角形的知识点中,既可以从边的方面来讨论,又可以从角的方面来讨论。因此可以把这一部分知识划分成以下几个知识点:三角形知识点,边知识点,角知识点,线知识点,度数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分别用,b,c,d,e表示,由他们的形成的过程所存在的支撑关系有:b≤,c≤,d≤b,d≤c,e≤c,b∥c。用支撑关系图表示如图1所示。

根据倒退关系的定义,三角形部分得到的倒退关系有(华b)∨(华c),bd,(cd)∧(ce),平行关系有b∥c,其倒退关系图如图2所示。

于是,在三角形的知识中,根据算法1和算法2形成各个知识点的基本知识组件的有以下几个步骤。

1)E={1,2,3,4,5};E1=I;1,2,3,4,5对应知识点,b,c,d,e,如图4所示;在矩阵I中元素4,5所对应的行的值全部是0,则知识点4,5对应的基本知识组件集合分别为{{4}},{{5}},且E1={4,5},E={1,2,3};

2)E≠I,与结点2和结点3存在关系旱慕岬4,5∈E1,所以此次生成结点2和3的基本知识组件分别为{{2,4}},{{3,4,5}},E={1},E1={2,3,4,5};

3)E≠I,与结点1存在关系旱慕岬阌2,3∈E1,且2与3是平行关系,即2∥3,那么C1=C2×{1}∪C3×{1}={{1,2,4},{1,3,4,5}},E=I,E1={1,2,3,4,5};

4)E=I退出。

最后得到三角形部分各个知识点,b,c,d,e的基本知识组件分别为

C={{,b,d},{,c,d,e}},Cb={{b,d}},Cc={{c,d,e}},Cd={{d}},Cc={{e}}。

在生成的基本知识组件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如果某个知识点a的C恢杏n个基本知识组件时,那么存在n条到达知识点a的学习(授课)路径。上面例子中要学习三角形知识点时存在这样两条学习(授课)路径:一条是db,即先学习线知识点,再学习边知识点,最后学习三角形知识点;另一条是d∧ec,即先学习线知识点和角度知识点,再学习角知识点,最后学习三角形知识点。因为是基本知识组件,所以这样的学习路径是最简捷的。

6 后续研究的问题

第5篇:画画的基本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结构成本是整个设计阶段成本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因为结构成本往往因为规划和设计管理的好坏出现非常大的波动。本文探讨了结构设计优化对成本控制的作用。 

 

如何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是每一个房地产企业关注的问题。结构成本是整个设计阶段成本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因为结构成本往往因为规划和设计管理的好坏出现非常大的波动,可以这样说,建设项目前期的设计阶段(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影响整个项目投资的可能性在80%以上。其中,结构成本占到建安成本的40%至60%。很多建筑结构设计做的并不精细。通过降低成本以求提高经济效益是房地产行业共同追求和努力的目标之 

 

一,而结构成本的控制是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 

在整个结构成本管理控制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点:⑴做好事前控制。这是整个结构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⑵设计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设计过程中必须控制好的关键环节,严格按照设计流程做好精细化设计。⑶设计过程中适时、适当的引入外部资源。聘请专业化的设计顾问公司,全过程的进行工程设计的管理和结构成本的控制,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结构设计不仅能给房地产公司降低工程成本,更可以给房地产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 

1.结构的设计优化并不是单纯的挑毛病 

而是通过交流、沟通,找到更为合理、经济的设计,从而在满足各种规范的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杜绝不必要的浪费,做好成本控制。结构设计的优化是在充分尊重原设计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优化的过程,互相学习,也有利于提高设计院结构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某项目2栋13层与23层相连建筑、2栋30-33层建筑、5栋9-13层建筑,共9栋。场地附近有一条河流,地下水位较高。场地土质较软,表层4米深度内有部分淤泥质土,地下室底板下土的承载力为160kpa,在17米至22米处有密实的粉沙层,在37-55米处有密实的沙层。基岩埋藏很深。6度抗震、基本风压0.45。本项目对回款的周期要求较高。 

本项目地下室的布置思路:采用一层大地下室 9栋高度和层数相差较大的建筑连为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的大型地下车库。优点:交通及停车,小区的物业管理,地下室外墙的数量。但缺点也是明显的,一是导致地下室结构的超长,再就是各栋建筑单位的不均匀的沉降。 

为此,对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地下室结构超长的解决办法是:⑴结构后浇带的设置——费用、间距、封闭时间、施工便利性;⑵混凝土膨胀外加剂的使用——数量、费用、位置;⑶构造配筋的适当增加—— 数量、费用、位置。其次,各栋建筑物的沉降差以及主体建筑物与地库间的沉降差解决方式是:依照当地的基础设计经验,⑴9-15层建筑通常采用预制方桩基础,以粉砂层作为持力层,桩长约17米,摩擦型桩;⑵18层以上建筑通常采用钻孔桩基础,以砂层作为持力层,桩长约45-50米,摩擦型桩;⑶12层建筑物采用无桩筏板基础有过成功的案例,按程序计算沉降有15cm,实际观测仅4cm在无锡观测到的建筑物最大沉降不超过 6cm。 

2.优化结构设计是对结构设计进行深化、调整、改善与提高 

也就是对结构设计进行再加工的过程。结构设计的优化,不是以牺牲结构安全度和抗震性能来求得经济效益的,相反经过设计优化的工程,结构布置更为合理、差错更少、用料更省、结构更安全。某高层写字楼,结构高度90.30米,地上24层,地下二层,抗震设防类别丙类,七度抗震设防,结构形式为框架核心筒体系,基础形式为平板式筏基,建筑面积约2万平米。结构设计优化的主要内容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楼层楼盖体系的结构设计,二是核心筒的尺寸及墙厚,三是平板式筏基的板厚和有关构造。设计优化时对其它一些结构设计细节也给与了一定关注。经优化结构设计后,仅前述三个主要方面,可比原设计节约混凝土在2000m3以上,钢筋约70吨。通过结构设计优化,在节约结构造价的同时,使结构自重减小了约40000kn,相当于40kn/m2,约为两层半楼房的重量。从而大大增加了竖向结构构件和基础的安全度,减小了地震力,提高了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构设计优化达到了提高项目技术和经济双重效益的目的。

又如:某工程9栋住宅,其中3栋18层、 3栋22层、 3栋28层、采用大地下室连接为一,土质情况:25m深度内,土层较松,桩侧摩阻力为15-30 kpa,越向下土层越密实,桩侧摩阻力逐渐增加为50-70 kpa,38米以下各层桩端阻力均较小,为1500-2500kpa。 

原基础方案按当地的习惯做法及地勘报告建议:18及22层建筑选8-1层作持力层,桩长为40米,28层建筑选8-2层作持力层,桩长为50米。 

选择方案:一是全部选用50米长的ф500及ф600 的预应力管桩!二是节省工程造价 (桩的性价比、承台的尺寸);三是进一步降低建筑物的沉降差及沉降值;四是方便施工管理,提高桩基检测的效率,降低检测成本。 

对于ф500管桩,当桩长由40米增加到50米时(增长25%),其单桩承载力由1435kn增加至2080kn (增大45%),单位桩长的性价比大幅提高80%! 

3.施工图审查与结构设计优化并不矛盾 

它们的着眼点不同、侧重面不同,施工图审查并没有义务审查设计的经济性,而结构设计优化的目的之一是控制成本、并使设计更加合理。当然,结构设计优化的结果也必须通过施工图审查。某3+1层建筑,4层住宅,半地下室,淤泥质土,厚度约为18米,承载力为70kpa。在32-40米处有较好的沙层,可做桩基持力层,此时ф300 的预应力管桩承载力为600kn。 

原基础方案:筏板基础;8米长的水泥搅拌桩加连接梁形成复合地基 + 止水筏板;长度为35米的ф300 预应力管桩,一柱一桩 + 止水筏板;预应力管桩方案最经济(便宜16%)!最安全!较搅拌桩施工周期短! 

优化设计后,方案调整为:±0.00 标高的取值,地下室的埋深:——对支护、土方、水浮力、抗拔桩的影响;覆土厚度的控制:——地下室布局、景观的要求、管线的要求;地下水位高度的取值和应用:——抗浮设计水位和最低设计水位; 

地下室底板的布置方案: 

——承台间设基础梁加大板式结构 

——桩承台兼柱帽的无梁筏板板结构 

(造价相差20%-30%!) 

结果:总共节省工程造价 3500 万元以上! 

4.结构设计的优化工作不会影响设计、施工进度 

可与设计同步进行。设计优化工作也可以按工程进度要求分阶段进行。某工程由共六幢高层建筑组成,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结构设计优化的主要内容是:桩基、剪力墙的布置和墙厚、楼层现浇板、地下车库的底板与顶板、地下室外墙、框架柱梁等。 

工程结构设计优化后的经济效益:省去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计 360棵。基础筏板厚度减少,共计节约混凝土用量570m3,钢筋用量减少约220吨。地下室外墙、基础抗水板、顶板共节省混凝土用量约计2000m3,节约钢筋70吨。主楼现浇板节约混凝土超过1000m3。1#住宅楼减少剪力墙布置后,节约混凝土约400m3,钢筋约45吨。6#酒店经结构优化布置后,每层增加净高约150,减少了梁混凝土用量,梁柱钢筋用量减少约20吨。 

经过上述粗略计算,整个工程经结构设计优化后,与原设计相比节约的直接费用在600万元以上。 

总之,由于成本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想在不同的项目上应用同一种管理手段、方法进行成本管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在设计阶段对结构设计进行优化,从而降低成本,这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第6篇:画画的基本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091-01

1 湿硫化氢腐蚀原理

硫化氢在水溶液中离解出的氢离子,从钢中得到电子后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间有很大的亲和力,易结合在一起形成氢分子排出。这样一来,极小的氢原子就很容易渗入到钢的内部,溶解在晶格中。固溶于晶格中的氢原子具有很强的游离性,它影响钢材的流动性和断裂行为,导致氢脆的发生。

2湿硫化氢环境中的腐蚀形式

在H2S+H2O腐蚀环境中,碳钢设备发生两种腐蚀:均匀腐蚀和湿H2S应力腐蚀开裂。开裂的形式包括氢鼓泡、氢致开裂、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和应力导向氢致开裂。

本文中涉及乙苯装置的只有均匀腐蚀和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

2.1 均匀腐蚀

硫化氢对钢的腐蚀,一般说来,温度增高则腐蚀增加。在80℃时腐蚀率最高。在110~120℃时腐蚀率最低。

2.2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C)

湿硫化氢环境中产生的氢原子渗透到钢的内部,溶解于晶格中,导致氢脆,在外加应力或残余应力作用下形成开裂。它通常发生在焊道与热影响区等高硬度区。

3 硫化氢腐蚀危害

应力腐蚀开裂是环境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失效形式。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曾分析在4年中发生的金属管道和设备的685例破坏事故,有近60%是由于腐蚀引起,而在腐蚀造成的破坏中,应力腐蚀开裂占13.7%。根据各国大量的统计,在不锈钢的湿态腐蚀破坏事故中,应力腐蚀开裂甚至高达60%,居各类腐蚀破坏事故之冠。应力腐蚀开裂的频繁发生及其造成的巨大危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乙苯装置干气线腐蚀开裂图片及硫化氢、硫化物均匀腐蚀:

4 硫化氢腐蚀的影响因素

4.1 材料因素

钢中MnS夹杂物是引起H2S-H20腐蚀的主要因素。由于MnS为粘性的化合物,在钢材压延过程中呈条状夹杂。条状MnS的尖端即为渗入钢中的氢所聚集之处,而成为鼓泡、裂纹及开裂的起点,条状MnS夹杂多,产生应力开裂的机会就多。

4.2 环境因素

对于同一硬度的钢材,硫化氢浓度越高,则越容易产生硫化物应力开裂。一般浓度越高腐蚀速度越快,但高于某一浓度时变慢300-500ppm。

硫化物应力开裂通常于室温下发生的几率最多,温度大于65℃产生破裂的事例极少,这是与H2S在水中溶解度有关。温度升高,降低了H2S的溶解度,所以不易发生开裂。提高温度对碳钢和低合金钢的抗硫化物应力开裂性能会产生有益影响。

5 乙苯装置硫化氢腐蚀分析及防腐对策

根据上述硫化氢腐蚀因素分析,乙苯装置干气经水洗后满足上述条件,存在湿H2S应力腐蚀情况。针对上述情况,对省内各干气制乙苯装置干气组成分析比较

大连石化乙苯装置,干气未经处理,无水洗、无脱丙烯,直接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

锦西石化乙苯装置,干气分为催化干气、脱丙烯干气;干气经水洗、脱MDEA、干气换热器、干气过冷器(脱水)、脱丙烯后进入反应器,故分析数据分别为催化干气和脱丙烯干气;

锦州石化乙苯装置,干气经水洗、脱MDEA、干气换热器升温、干气过冷器(脱水)、脱丙烯后进入反应器,分析数据分别为催化干气和净化干气。

从上表中看,平时正常生产时,抚顺石化催化干气硫化氢浓度较低,较三家兄弟装置都低;只要重催生产波动,使用南催化直供干气时,硫化氢浓度较高,但抚顺乙苯装置在生产流程中,与锦西和锦州流程中有一点不同,锦西和锦州干气入反应器前经水洗后,要脱水、脱丙烯,经过这两段工艺后,干气中已不含湿硫化氢,减少了对管线的腐蚀。

而大连因为干气中丙烯含量较少,不需要脱丙烯,也无水洗,这样干气中也无湿硫化氢存在,对管线腐蚀也较弱。

从与以上装置交流中得知,后部各塔冷却器、换热器管束较干气线腐蚀严重,腐蚀程度与乙苯后部各塔冷却器、换热器管束相差不大,而且从分析数据上看,各装置都有不同程度的硫化氢参与反应进入后部流程,故后部冷却器、换热器均有腐蚀(表现为管束经常内漏)。

综上所述,抚顺石化乙苯装置对干气预处理,只通过脱水罐进行脱水是不够的,需要经换热器升温、过冷器脱水完全去除湿硫化氢的存在,使硫化氢保持较干燥的环境下,还需对上游干气来源装置对干气组成进行控制,硫化氢含量不能超高,保持在低浓度下。30℃水溶液中H2S饱和浓度大约是300mg/L,溶液的pH值约是4,所以硫化氢浓度不应大于300PPM,才能保证硫化氢全部被水洗吸收,保证后部尽量少的湿硫化氢环境。但后部的冷却器、换热器的腐蚀不可避免。

参考文献:

[1] 崔新安,宁朝辉. 石油加工中的硫腐蚀与防护[J]-炼油设计.

第7篇:画画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造价规划;设计管理;成本控制

随着国家政策调控,房地产的利润正在向着理性的方向发展。随着房价的回归理性,房地产的竞争却在日趋激烈,暴利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房地产企业要在经营战略上进行升级和转型,必须采用精细化管理的模式,营造总体的经营战略框架,其中,企业的造价规划和成本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这个阶段的成本控制,是与设计阶段的特点密不可分的。首先,在房地产建设开工之前,需要对地质地形地貌等进行勘察,进行方案的规划、设计研讨,提出工程建设的可行性报告,进入设计阶段后,要对设计的技术、环节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计算,得到规划局的审批后启动工程的招投标和造价程序,获得工程的规划许可证等政府审批,进入施工图的审核和设计工作。

1.1可行性研究与成本管理

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开展的初始阶段。这个极端,造价规划和设计参与的内容不多。但是可行性研究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和指导参照的意见的。很多大的投资一项都是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展开的。对工程的投资,项目的开展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到设计方案的论证和优化,寻求投资的概算准确度,得到关于限额的概算和设计结论。对项目的初步设计加以概算,得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范围[1]。为项目的开发前期决策提供准确的投资估算。这个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重点是相关人员应该积极参与,将准备工作的可行性研究,和建设规模的和合理开发作为造价工作开展前的准备极端,尽可能全面地对投资项目进行投资的概算,考虑建设过程中的材料上涨等不可控因素,并且将投资的估算纳入到项目的控制中,为目标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

1.2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与成本控制

进入初步的方案设定和设计阶段后,建设规模和功能应该按照未来的使用要求进行建设,工程的外观和造型等应与城市建设的规划和风格达到统一,考虑到地质的因素还要注意土方挖填的方式,适当采用竖向设计的方法加以规划。对周边的环境和配套进行设计,保证在项目投入使用后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方面的需求。选用的技术方案和工程的实施方案,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是否能够达到投资方的满意,对市政工程中的管线、配套等进行了解,避免大量的现场签证出现。除了上述问题之外,对现场进行反复认真的勘察,通过调研工作开展与设计、施工方的沟通与协调,力求设计能够达到合理和完善,避免失误或者疏漏给工程带来巨大的损失,影响工期和投资。

1.3对容积率的充分利用

容积率指的是建设项目在用地的范围内,地上建筑面积和规划面积的比例。建筑密度指的是项目的用地范围内基底面积和规划面积的比例,绿化率指的是规划面积内的绿地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的面积比;容积率的要求对于开放上人来说,单位面积中有效面积的缩小,对于成本的投入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以某小区容积率的情况来分析。由于设计的容积率不能满足成本投入,因此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发现,成本上涨了49元,如果按照收益加以消化,那么会带来收益减少2亿余元。因此对于容积率产生的影响必须加以重视,如绿化、日照等元素,能够帮助设计师找到各种强制指标的容积率。

1.4地质状况是设计者要考虑的问题

对地质进行勘测后,房地产企业邀请专家进入了现场,针对地质勘测情况加以论证,主要论证的内容包括基础结构、土方降水方案,这是在成本影响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根据场地的勘测情况,当地基荷载不能达到建筑的设计要求的时候,采用了两个备选方案供选择。一种是回填级配砂石方案:这种方案是将土石超挖的部分移动到持力层,然后将砂石回填级配到设计标高中。这种施工方案是极为简单的,价格也相对透明,工期也能得到及时的保证。但是缺点就是造价较高,建筑的成本会相应增加。第二种是在地下摄增设的基础上加固持力层的方案:这种方案是将土方开挖后,采用基础加固的方式,将柱下独立的基础改造为满堂基础,增加地下室的建设面积。将配套在公建一层的配单室转移到地下室,增加商业的销售面积,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成本,增加施工企业的收益,但是劣势就是施工难度加大,工期受到影响,投资人的选择往往是使用第二个方案。

2规划设计中对于成本控制的管理

(1)经过对施工图设计的构思转化为施工图,没有特殊的原因,只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不能随便改变设计的标准或者扩大设计的方案,避免施工图的预算超过概算[2]。(2)在进行结构的形式、层数等设计的时候,要对施工中使用到的钢筋等进行标注。不同的设计的安全系数可能会与规范要求发生冲突,在实际施工中出现浪费现象。因此,设计人员在对原材料,如钢筋等的使用量等进行规划的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建筑中的实际需求量,也要参照国家关于施工材料的有关规定进行数量、规格的设计,寻求最大程度的成本的降低,还要兼顾安全系数的问题。例如在螺纹钢筋的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为了达到设计的完善,与甲乙双方都进行了不断的洽谈和沟通,为了降低成本,在很多细节上进行了规划,例如基础底板的钢筋搭接,例如电渣压力焊的问题,例如马凳筋的直径的问题,例如混凝土浇筑的问题,等等。(3)在小区管网设计的成本控制上,要考虑外部环境与工程成本的关系问题,还要考虑小区品质。例如管线的种类、管线的交叉、管线的布设等等,对于管网的设计,遵循的是合理整合的原则,加强小区的专业管线的整合,包括所有外管网的整合,管道高程的整合、管道坡度和坡向的整合,还有对于预算的准确性的整合等等,既要保证预算的效率,又要保证小区管网工程的合理性,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的洽商和工程规划的变更,达到降低施工成本和管理成本的目的[3]。(4)在审图与设计完善的成本控制上,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将重点放在安全和经济的角度上,将优化设计的工作原则放在首位,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设计出初步设计方案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讨论,力求设计方案达到最优。(5)在预算编制阶段的成本控制上,如果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非常规做法和非常规材料以及设计中不完善和误差地方,应及时向开发商和设计单位反馈,并对施工中需要用到的特殊工艺和材料加以经济分析。

3结语

施工图的规划设计以及成本控制,实在满足工程造价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设计单位进行的工作。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利用合理的管控手段,制定出合理的控制方法和目标,从宏观上把握设计方案的优劣,才能使最终的产品符合功能需要,又节约工程建设成本。

参考文献

[1]王晓亮.基于成本控制的规划及施工图设计管理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3):124~127.

[2]马捷,张原.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成本控制[J].项目管理技术,2013,11(11):81~83.

第8篇:画画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区别;基本特点;性质

【作 者】李世涛,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100029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7)03-0182-007

Analysis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of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 Shitao

Abstract:There are 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natural heritage,world cultural heritage,traditional ethnic folk cultural heritage,cultural sight heritage. Mainly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other types of heritages,the author advances and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peciality,nature of vivid,nature of passing,variability,integration,nationality and nature of terrain,also other characteristics. Meanwhile,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our China,the author also analyzes the properties of the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and advises that related policy should be set down based on these properties,and the activities for protecting the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be practiced.

Key words:differences;basic characteristics;properties

随着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深入展开,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也在逐步加深。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点和性质的认识是科学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的关系(特别是区别)出发,尝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和性质,希望进一步推进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促进我国正在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类型遗产的关系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关系。《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明确了“自然遗产”的构成: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该公约也制定了判定自然遗产的四个标准:(1)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3)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4)是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的真实体现。由此可以知道,自然遗产所关注的主要是有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濒临生存危机的自然对象。自然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在于:(1)自然遗产是通过自然力量的作用形成的,由于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普世性价值,所以才需要保护,其形成的动因和过程都是大自然自身的变化,并没有主观的人的因素的参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无论其创造,还是其传承,都需要有人的参与,离开了人的参与,根本就谈不上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自然遗产的产生和存在主要是大自然自身变化的结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人类的继承和发扬,否则可能会消逝。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1条明确地规定了世界文化遗产应包括的范围:(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另一个文件《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Operational Guide Lines for the Implement of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第24条规定,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根据这些规定可以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都是人类的创造,离开了人的参与,它们既不能产生,更谈不上长期存在;二者也有重合的地方。其区别是关注点的不同:世界文化遗产所关注的主要是人工的、有形的、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这些遗产基本上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的主要是精神、技艺和创造等非物质形态的因素。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关于民间文化,有的专家下了这样的定义,即“农耕时代民间的文化形态、文化方式、文化产品,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遗存。”这说明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农耕时代)和民间特征。国际上的《示范法条》中对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的规定是:“由传统艺术遗产的特有因素构成的、由某国的某居民团体(或反映该团体的传统艺术发展的个人)所发展和保持的产品,尤指:(1)口头表达形式,如民间故事、民间诗歌、民间谜语;(2)音乐表达形式,如民歌及器乐;(3)活动表达形式,如民间舞蹈、民间游戏、民间宗教仪式;(4)有形表达形式,如民间艺术品、乐器、建筑艺术形式。”从规定中可以看到,二者有共同的地方和共通的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便是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中也有一部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的部分便是其共同点。但也有不同之处:(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属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部分是由民间的百姓创造,并通过他们传承下来的,但也包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官方创造和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如云锦),这后一部分文化遗产却不属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通常,这些文化遗产是在官方主导下,动用了民间的智慧、技艺创造出来,但并不允许在民间使用和流传,只是在宫廷或上层这些特定的范围内运用,并在官方指定的团体内传承。(2)属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并不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法条》所规定的“有形表达形式,如民间艺术品、乐器、建筑艺术形式”,其形式本身便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民间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概念之间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的关系。文化景观遗产是199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6届世界遗产大会提出来的概念,作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观遗产包括了“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三种类型,其主要意义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与以往的单纯层面的遗产相比,它更强调人与环境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际上,“有机进化的景观”主要是自然景观,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景观遗产的这两种类型的规定是:“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他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关联性文化景观,即“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①所以,只有“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文化景观遗产的实质和入选的名录看,这些景观因为人类的杰出创造或与人类的文化的深刻联系而具有了重要的价值,而且,这些景观大都是作为既成文物、遗迹或景观而存在,主要是为了保护这些景观本身、物质本身。所以,“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中的一小部分既有景观价值,又体现了独创性的技艺的部分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第一,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作为艺术或文化的表达形式而存在的,体现了特定民族、国家或地域内的人民的独特的创造力,或表现为物质的成果,或表现为具体的行为方式、礼仪、习俗,这些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而且,它们间接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意识、价值观也都有独特性,是难以被模仿和再生的。剪纸艺术既是我国工艺美术有的一种艺术样式,也是民间流行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手段,其独特性足以令世人叹为观止。就民间剪纸艺术来说,剪纸艺术有很普遍的用途,或用于日常的装饰,或用于节日的庆贺。但剪纸又是一种象征符号,充满了丰富的意义,是中国人特有的祈福和祝福的方式,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任何民族的文化、文明中都含有独特的传统的因素、某种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这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如果失去了这些,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特性和持续发展的动力。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了特定民族的独特的智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得以延续的命脉和源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纲领》强调了文化记忆的重要性:“记忆对创造力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对个人和各民族都极为重要。各民族在他们的遗产中发现了自然和文化的遗产,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这是找到他们自身和灵感源泉的钥匙。” 同时,民族记忆又是同传统深刻地联系在一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独特的民族记忆,而记忆却又是容易被忽视和遗忘的,极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因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了独特的文化基因、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正如文化部长孙家正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直接创造出来的,积淀下来的。它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生产生活的实际,更加真实地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当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展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文化创造力。”②此外,这种独特性还必须与独一无二的创造力相联系。南京云锦艺术是为宫廷制造的丝织服装的工艺,被誉为“东方瑰宝”,不仅以其高超的技艺而闻名,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迄今为止,云锦的制作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有极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不能用机器制造出如此精致的产品,它是我国极少的不能用机器替代的织造工艺。此外,通过云锦的制作工艺也能够反映出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工艺制造能力,是后人进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也为以后织造工艺的创新提供了基础。

第二,活态性(或无定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技术、技能的高超、精湛和独创性,重视人的创造力,以及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出来的该民族的情感及表达方式、传统文化的根源、智慧、思维方式等,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这些意义和价值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物质的因素、物质的载体,但其价值并非主要通过物质形态体现出来,它属于人类行为活动的范畴,有的需要借助于行动才能展示出来;有的需要通过某种高超、精湛的技艺才能被创造和传承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传承都需要语言,都是动态的过程。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来说,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类型都是在动态的表现中完成的;图腾崇拜、巫术、民俗、节庆等仪式的表现也都是动态的过程;器物、器具的制作技艺也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得以表现的。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还表现在如贺学君所说的“灵魂”,即“创生并传承她的那个民族(社群)在自身长期奋斗和创造中凝聚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集中体现为共同信仰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具体而言,它表现在非物质遗产的价值、存在形态和特性等方面:“非物质文化作为民族(社群)民间文化,它的存在必须依靠传承主体(社群民众)的实际参与,体现为特定时空下一种立体复合的能动活动;如果离开这种活动,其生命便无法实现。发展地看,还指它的变化。一切现存的非物质文化事项,都需要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这也注定它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变之中。要之,特定的价值观、生存形态以及变化品格,造就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特性。”③

第三,传承性。从历时性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世代相传保留下来,一旦停止了传承活动,也就意味着死亡。而且,往往是口传心授,打上了鲜明的民族、家族的烙印,传承人的选择和确定主要着眼于与被选择者的亲密关系与对其保密性的认可。通常,以语言的教育、亲自传授等方式,使这些技能、技艺、技巧由前辈那里流传到下一代,正是这种传承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延续有了可能。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历史的活的见证。假使没有了这些传承活动,就不存在这些动态的表现活动,也就更谈不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例如诗史《格萨尔王传》,它与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为三部英雄史诗,被誉为“东方伊利亚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至今仍被传唱。这部史诗全面而形象地反映了藏族从原始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一部反映当时藏民族社会状况的百科全书。我们由此可以了解古代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生活等情况,及其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价值、审美取向、日常生活、民风民俗。这部史诗完全是依靠民间的传承得以流传和保存下来的,正因为此,才需要我们赶快去抢救、整理,从而使它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为全面而科学地认识藏族的历史、其他民族的历史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第四,变异性(亦称之为传播性、移植性或可借入性)。从共时性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通过一方有意识地学习、另一方的悉心传授,或老百姓之间的自发地相互学习等文化交流方式得以流传到其他民族、国家和区域,这就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但这种传播呈现出活态流变的性质,这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有共享成为可能,而且这也是它与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区别之一。通常而言,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通过复制就可以获得,如果依据设计图纸和建造方案进行复制就可以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一种活态流变,是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的辩证结合。在它的传播过程中,常常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相互融合,从而呈现出继承和发展并存的状况。但应该看到,虽然有变化和发展,但仍然存在基本的一致性,如果完全不同,也就失去了其特质。端午节也是起源于我国,但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中传播到了韩国,但韩国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融入了很多韩国自己的风俗习惯、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丰富和发展了端午节的内涵。

第五,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时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定时代、环境、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产物,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由于它基本上是集体的创造,从而与局限于专业或专家的文化拉开了距离,这就导致了它的综合性,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是与物质文化遗产联系在一起的。其综合性表现在:从其构成因素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各种表现形式的综合,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就蕴涵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多种表现方式;从功能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认识、欣赏、历史、娱乐、消遣、教育、科学等多种作用。例如,藏戏艺术有很强的综合性,它是我国较为古老的民族剧种之一,至今仍然流传于、四川、青海、甘肃和云贵等地,以及印度、锡金等国,其主要剧目有《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等传统剧目。藏戏艺术通过民族歌舞、民族说唱等综合性的表演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离开了其中的任何一种表演形式,就会削弱其完整性和艺术魅力。再比如妈祖文化。妈祖文化起源于宋代的福建,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并从福建传播到台湾和世界上许多华人居住区。它以妈祖信仰为核心,通过神话、传说、故事、音乐、舞蹈、戏曲、叙事歌谣、游戏、祭典、祭仪、民俗、艺术等文化形式表达了其丰富的内容,并依托于其建筑、雕刻和其他手工艺等有形的文化形式而存在。而且,妈祖文化所树立的大同理想深入人心,有普世性价值和广泛的影响;它所蕴涵的道德感召力和道德说教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积极的影响;它在促进中华民族精神认同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妈祖文化是极具综合性的文化,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织、综合的产物,是综合各种表现形式的产物。

第六,民族性。民族性是指为某一民族独有,深深地打上了该民族的烙印,体现了特定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智慧、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情感表达等因素。有时,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到了其他地方,但不同民族仍然会使其打上不同民族文化的烙印。特定民族的特性表现在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从民族的形式特征方面看,民族的人种(包括肤色、形体等)、服饰(尤其是该民族创建期的有显著特色的服饰)、饮食生产方式、语言、风俗等,这些大都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受自然生态的影响很大,有的还有遗传的作用;从更深层的民族特性来看,世界观、信仰、思维方式、宗教观、价值观、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审美趣味、生活方式、民族认同等,这些因素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表现在日常生活和行为的方方面面,有很强的稳定性,不太容易改变。实际上,民族的形式和内容的特点都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有很明显的表现。2001年,我国的昆曲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而民族性就是其重要的价值之一。昆曲出现于明代,有600多年的历史,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中要的地位,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昆曲反映了江苏昆山地区的文化传统,通过历史变迁中人物命运的转折,反映出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生感悟等时代特征。昆曲是剧作家、戏曲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昆曲成功地吸收了唐诗、宋词和元曲的文学传统,唱词由诗歌、散文和方言组成,诗歌主要用于歌唱,散文及方言主要用于人物的独白或对话,其风格典雅,长于抒情,委婉、细腻、富有诗意地表达了人物的各种情感;其音乐旋律优美、婉转、流畅而悠远;其唱腔富有典范性,对许多戏曲剧种的唱腔有很大的影响;其唱段的内容与形式则是高度和谐的有机整体,既对演员的唱、念、做、打等功夫要求高,又需要完美的结合与表现;昆曲还因其剧目丰富和对我国戏曲传统的发扬而有了“活化石”的美誉。昆曲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有高度的综合性,这增强了其难度和表演的复杂性。同时,由于其高雅的审美趣味与今天人们的审美趣味出现了差异,因此呈现出衰落的趋势,一旦消失,不可能再生。从昆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看,昆曲的表演方式和所反映的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打上了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烙印,这才是其存在的主要意义。

第七,地域性。就一个民族来说,每一个民族大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动的地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对该民族有很大影响,进而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该民族的文化特征。通常,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的,与该环境息息相关,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都从各个方面决定了其特点和传承。既典型地代表了该地域的特色,是该地域的产物;也与该地域息息相关,离开了该地域,便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条件,也就谈不上保护、传承和发展。地域性既体现又进一步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传播到了阿塞拜疆等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其传播过程中有了某些变异和新的发展,并深深地打上了这些区域的烙印,由新疆十二木卡姆演变而来的阿塞拜疆木卡姆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曾先后获得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实际上,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包括了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即使同属于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但这些木卡姆之间也因产生地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以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由此还可以派生出非文化遗产的其他特点,这些特点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譬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性和历史积淀性。(一)群体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来看,有时表现为个体性,但从总体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单个人的行为,而是集体智慧和集体创造的产物,通常以一定的居住地、社区、民族或国家为单位,并在这样的范围内流传、延续和传播。也许最初是由某个人的偶然的个体行为引发的,但在其创造、完善和传承过程中,主要是集体创造的产物,吸收和积累了许多人的聪明才智、经验、创造力、技艺。尽管有时是通过某一个人、某一个家族流传下来的。(二)历史积淀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一时一世的产物,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有着极为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信息。而且,在传承过程中,又积累了历代传承者的智慧、技艺和创造力,成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们本身不仅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中也反映出特定的传承者们的思维、情感、价值观等。例如,曾经成功地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中国古琴艺术,就以其积淀的深厚的文化、历史、情感等信息而著称。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琴艺术以音乐为主要载体,吸收了中国音乐的精华,与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创造性联系密切,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极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对于中国音乐史、美学史、文化史的研究也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

实际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很多属于神话、巫术、图腾崇拜的项目,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对这些项目性质的判断问题。由此而来,也涉及到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的问题,也就是它们究竟是不是落后的封建迷信?它们有没有存在甚至保存的必要?对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第一种情况是对许多没有争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性。由于这些文化遗产反映了积极向上又富有创造力的民族精神、科学的探索精神和人民群众的智慧,其性质当然是积极的、有价值的,也是应该充分肯定和保护的。

第二种情况涉及到对图腾崇拜和巫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性。事实上,在各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基本上都有反映该民族信仰的神话、关于宇宙的创造、产生、演变;关于先民的传说;关于该民族的偶像崇拜和图腾崇拜;在特定时刻用于特定目的的巫术。这些在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塑造人民的信仰、世界观、价值观方面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以往错误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完全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把我们现今的文明视为最发达、最先进和最合理的文明,而把神话、传说、偶像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等这些古老的东西都看作是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和封建迷信。作为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研究对象,这些学科应该研究其各种运作过程。但由于“”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破四旧,立四新”的观念仍在作祟,仍有不少学者不能客观地正视这些现象,更有为数不少的人把这些视为封建迷信、歪门邪道,欲扫除净尽。应该看到,其中有很大部分根本不能划入封建迷信,还有一些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科学与迷信并存。因此,在判断这部分文化遗产的性质时,应该指出其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的特点,并进行科学而适当的区分、鉴别、定性和评价。

这种情况也同样适合于对一部分传统的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属于传统的民间文化,但仍然有观念认为,传统的民间文化是小农经济和落后的封建制度的产物,也是导致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其中渗透了小农思想,仍然会毒害人们。实际上,民间文化的创造主体和传承主体都是老百姓,它们源于生动活泼的民族、民间生活,是构成他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也不能以愚昧、落后、封建迷信等来简单化地判定其性质。国内有学者深刻地分析了我国目前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所存在的局限,非常值得我们重视:“(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行动其理论准备严重不足。表现在:我们的文化学研究起步较迟,不少人深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任何文化现象,不是科学地探究其合理性和规律性,而只习惯于简单地以进步或落后、有益或有害、好或坏等政治概念和二元对立的方法论给予判决,因而把民间文化、特别是其中属于民间信仰(如神鬼信仰、巫术迷信等蒙昧意识)范围的种种文化的消极影响看得很重,看作是人类理性思维和当前意识形态的对立物。(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它自身包含着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宇宙、自然、人事,都是无限的,是人的知识理性和科学无法穷其究竟的。巫术、宗教与科学,就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的构成因素,都是与人类共始终的。与把宗教看作是人类精神的鸦片一样,把巫术看作是精神领域里的封建毒素,同样是机械唯物论,而非历史唯物论。(三)要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在民间文化中蕴含着或洋溢着强烈的‘生生不息’和‘自强不息’的意识,而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表现于个体、家庭、家族、族群上,就是对生命意识的崇尚;表现于国家、民族,甚至个人的安身立命、建功立业上,就是对自强不息的崇尚。”④

第三种情况涉及到一些预言、宗教的定性。一些预言现在并不能被证伪,也不能被科学证明,但在民间信仰中又有很大的市场,对于这些预言中的有重要精神价值,又濒临灭绝的部分,也是应该肯定和保护的,但应该充分地正视其迷信和落后的地方;宗教作为人的信仰之一,在民间有很大的群众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教化和情感慰籍作用,虽然有一定的虚幻性,但应该实事求是地肯定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科学理性地对待其负面性,并切实地做好保护工作。由于我们以前确实有过不适当的认识和行为,因此现在对这部分文化遗产的定性、评价和保护更要谨慎。

鉴于此,应该立足中国的特殊的文化国情,制定政策,保护那些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史来看,都存在着图腾崇拜、巫术、神秘游戏和宗教仪式,这是在科技发展低下,特定生产力状况下所出现的文化现象。尽管其存在的形态各异,但都表现了先民希望借助超自然的、神秘的、崇拜物的力量来达到通过常规手段难以实现的目的、愿望。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都会有相应的改变,这些因素都可能使这些文化现象面临消失的危险。由于特定的原因,有的被很偶然地保存了下来,这些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也是应该保护的。一般说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规定通常只涉及各个成员国达成一致的共识,对于特殊的、无法取得统一的意见和建议只能是存而不论。而且,出于各国意识形态、人权观的差异,也难以统一不同意见。因此,也就无法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中获得保护这些特殊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各国专家们在起草并一致通过这个文件时,从世界范围来说,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口头文学(口述传说、神话――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等)及语言、民间艺术(表演艺术和工艺技能)、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而对那些鬼神信仰、巫术等蒙昧精神文化部分,是并没有明确列入保护名单之中的。没有明文列入公约的保护对象,并不说明鬼神信仰(包括祖先崇拜等)、巫术迷信等神秘文化不属于非物质遗产或民间文化。”⑤

第9篇:画画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化学基本观念;教学价值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学科,和学习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1]。然而,化学却被视为一门难学的学科。很多学生认为,化学具有难以理解的核心概念和规则;需要记忆的事实性知识和材料太多,逻辑结构不清晰;化学知识太抽象,难以应用到真实世界中;这些都给化学的学习造成了负担,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忘记:学习过程中,边学边忘,费时费力,一旦毕业,不再参加考试,不再接触相关领域的时候,所学的知识便忘的更快,在遇到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样,他们所学的知识和中学阶段所接受的化学学科的教育便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这些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困境,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那么,问题出在哪儿,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又在哪儿?

巫香娟 (Boo Hong Kwen) 指出,学生难以理解某些化学概念或许是因为教师对化学基本观念的强调不够。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多次提到了化学基本观念,并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了“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的培养目标。

一、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

化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深人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个体主动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认识身边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

山东师范大学的毕华林教授将化学基本观念概括为三类:知识类、方法类、

情意类。知识类的化学基本观念有元素观、变化观、微粒观;方法类的化学基本观念有分类观、实验观;情意类的化学基本观念有化学价值观[2]。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观念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构成中学化学基本观念这一有机整体。

这三类基本观念是化学学科观念体系中最基础、最本质的,是深人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形成更高层次化学学科观念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学习者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化学科学的认识会不断深化,形成的化学学科观念也会不断丰富和发展[3]。

二、中学化学基本观念在教学中的功能和价值

传统的“知识为本”的教学把对具体知识的追求当作教育的唯一目的,然而缺乏化学基 本观念的支撑和引领,这些具体化学知识只能是缺乏内在联系与生命活力的文字堆砌,难以发生有效的迁移和应用[4]。这是化学琐碎、逻辑性差而又抽象的根本原因,也是学生学习的负担所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教学实践的发展,高中化学新课标将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作为化学教学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和实践追求。中学化学教学也必须超越对具体知识本身的追求,从记忆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思考事实、发展观念,即 “观念为本”的教学。对中学化学教学而言,化学基本观念有以下功能和价值:

1.深刻理解化学基本观念,有助于教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十余个年头。然而,作为新课程的真正实施者,中学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习惯于将具体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对于以模块为基本单位的新课程结构,无法从真正意义上理解,造成在各模块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把握不够,难以驾驭。其结果就是新瓶装老酒,换汤不换药。

认识化学、理解化学是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化学教师对于化学的理解水映了其对化学科学整体把握的水平[5]。作为化学知识体系的灵魂,中学教师对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对中学化学学科的整体把握和各模块教学内容的把握,合理规划,轻松驾驭。

2.“观念为本”的课堂教学,有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实施以来,倡导教学方式的转变。生硬地把“讲授式”变成“探究式”或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动”,变的都仅仅是形式,不但效果有限,还有可能适得其反。课堂教学中,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再用化学基本观念引领具体知识的学习,就会使课堂有灵魂、活力和生命力。这种新的模式会使课堂内容体系和课堂生成方式都发生改变。更需要合适的教学方式来配合,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因此,以培养化学基本观念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在众多教学方式中进行有效选择,而不是生搬硬套。

3.“观念为本”的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3]

化学基本观念是化学知识背后的思想和观点,是对化学知识深层次的挖掘,它具有体验性和内隐性,不可能通过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需要学习者展开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和付出持续的心志努力。以化学基本观念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被动地记忆知识、贮存知识向主动地理解知识转变,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以背诵记忆为特征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观念为本”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8]

化学基本观念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而存在,它的形成以对具体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前提。以化学基本观念为中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构建化学基本观念的过程中,为了深人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需要对学科领域中那些最具化学学科特征的事实、概念和原理进行深人的探究和思考,使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达到高层次的抽象概括水平,以实现从具体事实中获得可迁移的概括性认识的目的。在学习某一知识内容时,学生的思维不是停留在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和字面理解的水平上,而是要深人领会知识的内涵,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规律,真正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用基本观念来引领知识教学,能从根本上扭转“知识本位”教学所带来的知识学习的短期效应,增进学生对知识深入、持久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与长效。

5.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效率

长期以来,忽略学生的后续发展,将升学作为中学化学唯一目的化学价值观直接导致了当今题海战术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而这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导致很多学生陷入题海而无力自拔,渐渐失去学习兴趣而放弃。

化学知识浩如烟海,化学物质更是种类繁多、千变万化。化学基本观念的高度概括性决定了它对具体化学知识的统率作用,使性质相同的知识处于相互关联之中。可以使学习者在学习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避免错误,提高学习效率[6]。比如正确的化学价值观能够让真正学生体验到化学的魅力,正确认识化学知识以及中学化学学习的价值,产生学习化学的持久兴趣和不竭动力。再比如分类观和元素观,能就能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综上所述,化学基本观念是中学生在其认知发展的现有水准上对化学科学作出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是化学学科素养的核心。当学生将具体的化学知识遗忘后,化学基本观念仍然会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并成为其认识物质、做出科学判断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这是中学化学价值的体现。培养化学基本观念,既是新课标的要求,又是课改下促进学生发展,实现课堂教学高效、长效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朱玉军.中学化学的基本观念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 2013,(11):70-74

[2] 曾国琼.以"元素化合物知识"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1-2):5-9.

[3] 毕华林,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3-6.

[4] 辛本春.中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培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5] 李月明.再论化学基本观念及思想、方法的内涵及其教学意义[J].中学生数理化,2013,(7):83-84

[6] 杜明成. 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学习价值[J].山东教育,2006,(3):26-28

相关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