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管理概念范文

教育管理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管理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管理概念

第1篇:教育管理概念范文

前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为社会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教育事业也是被带动的行业之一。在教育事业中,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社会体制,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和课堂效果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必将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现在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中存在的问题.教育上的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上的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教育资金的投入、班级人数的分配不均和学校各项设施的不合理使用等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是一蹦而就的,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勇于创新的重大工程。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任何阶段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学习。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就不能保证好的学习条件、优秀的师资队伍,这些是教育事业良好发展的基础,没有好的学习条件,优秀的师资队伍就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良好均衡发展。    

2.区域发展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上的差别,在一些沿海等发达地区,其经济比较发达,人均收入比较高,所以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对教育上的经济、时间等投入比较大,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较大努力,营造了很好的教育事业氛围;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小城市,特别是一些小山村,人们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水平比较差,对教育就不是那么的重视,教育事业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3.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教育严重不公平    

应试教育的考试方法是使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教育严重不公平的根本原因。虽然现在的教学理念高举考试是公平的,教育是一视同仁的口号,但是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这样的,各个地区、各个区域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就造成了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教育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均匀,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大增加。教师、家长对于成绩的过分关注使得学生压力过大,已经不在学生可以承受的范围,更是由于这种想法的流传造成作弊、高校录取腐败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现象频频发生。    

4.忽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互动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教育事业中互动这个词汇更是经常出现。互动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在教学中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就不能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及学习程度,毕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并不能进行预设,一旦进行预设,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能力就会被扼杀,不利于日后的发展。    

5.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偏离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初衷    

在教育评价机制方面,教师之间的教学能力评比,学校之间的教学能力评比只是简单的成绩之间的评比,对学生的各项成绩进行综合或分别比较,从而评选出优秀教师、优秀学校,且这些职称的奖励又和教师、学校的经济利益、职称评定相联系,这样的评价机制就导致学校、教师将压力加到学生肩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占用课外时间、节假日进行补课,还在课后留下大量的课后作业;另外,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重点班、快慢班的划分,这种教学办法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二、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管理措施1.动态管理与“因材施教”就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想做到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实施“因材施教”,就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跟踪,每个学期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严谨教学,在每个学期末进行严格的考试,在依据学生的期末成绩和平时的课堂表现来进行分班,毕竟一时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合理的代表学生的整体情况;其次,并不提倡疯狂补课的教学办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疯狂补课模式只会为学生增加学习压力,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厌恶,并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并不能得到期望效果。学校领导和教师只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实施“因材施教”理念,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才会有利于学生的教育。    

2.对学生一视同仁,客观对待学生成绩    

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部分教师将学生的考试成绩看的太重要,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学生,这种想法很显然是不准确的,过于片面。评价学生时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学习成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尖子生的学习状况,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要给予一样的关注,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尊重。    

第2篇:教育管理概念范文

关键词:养殖专业;研究型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80-02

社会的发展对当前我国中职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中职教育改革应该不断地向更高、更深刻、更全面的层次上发展。目前中职教育过程中对研究型教学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高,开展的深度与广度都还不够,从而成为制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本文结合我们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实践,对养殖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效果。

1.研究型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

国内研究型教学的实践,一方面是对国外先进教育方式的借鉴,另一方面也是对国内实施已久的中职学校学习与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乃至启发式、讨论式、发现法教学方式等经验的系统提升。

1.1 赫尔巴特"主知主义"课程理论。它是以知识作用为本位的课程论,同时还明确主张学生从总体上对教师保持被动状态,强调教师的权威意志和主导责任。因而,人们把赫尔巴特视为"教师权威论"或"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1.2 杜威的"实用主义"课程。杜威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育的一切措施围绕着学生来组织,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类似科学家研究发现知识的主动探究过程。

1.3 研究型课程理念。研究型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对历史上传统的教育学派的"主知主义"、"教师中心论"和进步教育学派的"实用主义"、"学生中心论"中合理的部分加以有机的整合,扬弃其狭隘、刻板僵化的部分,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责任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自然、个人、社会等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它在帮助学生进行接受式间接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式直接探索,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研究型学习形式。

2.研究型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养殖专业实验教学是一种验证型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计算机上机实践相结合,通过利用高级语言环境对书本上的算法进行验证,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而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在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因此,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上述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是:(1)教师指导与学生动手并重。(2)面向结果的教学和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3)一般能力的培养与创造品质的形成并重。 (4)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重。(5)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并重。

近年来,我们对养殖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究,正是坚持了以上这些教学原则。

3.研究型养殖专业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研究型教学依据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认知理解类和实践应用类。研究型养殖专业实验教学属于实践应用类。主要从具体操作规范入手,通过操作过程的构造实施,解决特定问题,理解、习惯、掌握思维方法是一个构造性、研究型方式的训练过程,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学习结构技术的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素质能力和的目标。养殖专业实验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因此,我们注重为学生创设智力发展的环境与条件,设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条件。我们根据研究型养殖专业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考虑到培养计划的安排,我们对每一次实验课都进行了精心地策划,并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主要分为确立问题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成果交流阶段等三个阶段来进行。这三个阶段并不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推进的。实施流程通常为:"引出问题,建立假设"——"研讨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切磋交流"——"归纳总结,形成评价"。通过实验实践内容的训练,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结果证明,贯穿于实验教学环节的研究型实验教学,使得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的整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研究型养殖专业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4.1 研究型养殖专业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研究型养殖专业实验教学是全过程的教学,从选题到实验报告及其答辩的所有过程中,几乎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教师仅仅负责组织和教学引导。特别是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技文献的查找、科技报告的写作训练等方面,让他们在低年级就能得到很好地锻炼。所以,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4.2 研究型养殖专业实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教师要善于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创设智力发展的环境与条件,用生动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同时想象在人的智力活动中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型养殖专业实验教学与中小型养殖场结合起来,使学生们很感兴趣。他们本来对养殖场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在学习了养殖专业以后,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养殖场进行有益的尝试。

第3篇:教育管理概念范文

一、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提倡和指导下,目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基本比较乐观,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小学教育管理中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尽管教育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中,但是,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仍然存在,应试教育思维导致教师仍然以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队伍建设过程存在缺失

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无法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他们的教学观念有待更新,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需要丰富。

3.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教条性

目前的教学过程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但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分析和了解,教学的过程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改善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现状的措施

小学教育管理的意义重大,因此,针对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改善的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影响行动,教师必须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指导自己的行动,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要更新教学评价标准,不能单纯“以成绩论英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管理的主导,要想改善目前状况,就需要培养一支业务精、品质高的教师队伍,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

3.制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制订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科学进行课堂教学。

4.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第4篇:教育管理概念范文

关键词:融资租赁;承租人;出租人;传统租赁;分期付款

一、融资租赁概述

1.融资租赁合同的概念。融资租赁合同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融资租赁合同的内容包括租赁物名称、数量、规格、技术性能、检验方法、租赁期限、租金构成及其支付期限和方式、币种、租赁期间届满租赁物的归属等条款。融资租赁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融资租赁合同的特征。第一,融资租赁合同属于转移财产使用权的合同。融资租赁合同的出租人享有租赁物的所有权,只是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前提下,把租赁物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移给承租人。第二,融资租赁合同的租赁物必须是法律允许的流通物,而且必须是经长期使用仍能保持使用效能的不易消耗物。第三,出租人不对租赁物的瑕疵负担保责任。融资租赁的出租人仅履行融资义务,对租赁物及其出卖人的选择由承租人决定,因而出卖人一般不承担对租赁物的瑕疵担保责任,但承租人依赖出租人的技能确定租赁物或出租人干预选择租赁物的除外。第四。对租赁物的维修义务,由承租人承担,而不由出租人承担。第五,融资租赁合同终止时,即租赁期限届满时,承租人有选择权,即有权选择支付合理代价取得租赁物所有权,或者续订租赁合同,或者将租赁物退还出租人。

二、融资租赁合同的效力

1.对出租人的效力。第一,出租人应当按合同的约定为承租人购买租赁物。出租人应当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与出卖人订立买卖合同,并支付货款。在该买卖合同中,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向承租人交付标的物,承租人享有与受领标的物有关的买受人的权利。第二,出租人不得擅自变动与承租人有关的买卖合同内容。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订立的买卖合同,未经承租人同意,出租人不得变更与承租人有关的合同内容。第三,出租人应当保障承租人对租赁物正常行使使用权。出租人应当保证承租人对租赁物的占有和使用。如出租人将租赁物转让,融资租赁合同对新所有人依然有效,新所有人不得取回租赁物:如出租人将租赁物抵押,承租人仍享有对该抵押租赁物的使用权。第四,出租人在特定条件下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在承租人依赖出租人的技能确定租赁物或出租人干预选择租赁物的情况下,出租人承担对租赁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租赁物不符合约定或者不符合使用目的的,出租人应当承担责任。第五,出租人应当协助承租人行使索赔权利。出租人、出卖人、承租人可以约定,出卖人不履行买卖合同义务的,由承租人行使索赔的权利。承租人行使索赔权利的,出租人应当协助。第六。承租人占有租赁物期间,租赁物造成第三人的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害的,出租人不承担责任。第七,出租人享有租赁物的所有权。承租人破产的,租赁物不属于破产财产。

2.对承租人的效力。第一,承租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租金。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租金应当根据购买标的物的大部分或者全部成本以及出租人的合理利润确定。承租人应按合同约定的期限、数额、方式支付租金。承租人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不支付租金的,出租人可以要求支付全部租金;也可以解除合同,收回租赁物。第二,承租人应当妥善保管、使用租赁物,对租赁物进行维修。承租人应以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对租赁物进行妥善保管。承租人应按合同约定的使用方法正常使用租赁物,双方没有约定使用方法的,当事人之间就使用方法也达不成补充协议的,应按租赁物的性质进行合理使用。承租人不能将租赁物销售、转让、用于抵押等,未经出租人同意,不得有拆除、改装等影响租赁物物理使用性能的行为。承租人应当履行占有租赁物期间的维修义务。租赁物出现瑕疵需要维修时,应当由承租人自己进行维修,所花费用也应由承租人负担。因承租人保管、使用、维修不当造成租赁物毁损或灭失的,出租人可以请求停止使用,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第三,承租人应当返还租赁物。如果融资租赁合同约定租赁期满租赁物仍归属出租人,承租人应当履行及时返还租赁物的义务。当事人约定租赁期间届满租赁物归承租人所有,承租人已经支付大部分租金,但无力支付剩余租金,出租人因此解除合同收回租赁物的,收回的租赁物的价值超过承租人欠付的租金以及其他费用的,承租人可以要求部分返还。出租人和承租人可以约定租赁期间届满租赁物的归属。对租赁物的归属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仍不能确定的.租赁物所有权归出租人。

三、融资租赁与其他概念的比较

第5篇:教育管理概念范文

关键词:教学语言 课程改革理念 互动 发展 合作 探究

1.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促进者。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深的广大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时,有的显得那么的不如意。当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时,我们还不时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

“同学们请大家配合老师上好这节课好吗?”

“老师还没有让你们讨论,你们怎么就讨论开了?”

显然这些教学语言与我门所倡导课改理念是矛盾的,这就要求我们对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语言进行反思。新课程中教师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角色如何转变?直接地反映在教师教学语言的变化上。所谓“口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透过教师在教学语言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巨大变化。

2.教学语言中渗透课改理念的几点思考

1.增强教学语言的民主化,由教师教学专制转向师生民主合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了32年的时间思考如下问题: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最主要的?他的回答是:“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他还认为:“如果缺少同孩子的友谊,在精神上同孩子没有共同点,教育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路途。”课堂上只有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深厚的友谊,教师才能真正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以激情洋溢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智慧,为此,教学语言必须民主化。

2.强化教学语言的开放性,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自主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传统的教学观念却视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知道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学生却不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走进新课程,教师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强化教学语言的开放性,开放学生的学习时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3.增强教学语言的亲和力,促进学生由自我封闭转向合作交流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与生、生与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诱导学生敢想、敢说,会想、会说,学会交往、学会交流。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个性之间有差异,对同一问题的理解程度、角度不同。因此,教学中要增强教学语言的亲和力,诱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如:“你是怎样知道的,愿意把你的想法讲给同学们听吗?”“那么多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可以让我们知道吗?”“愿意”、“喜欢”等语言很容易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给学生以说的机会,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深刻了,体会更丰富了。

4.增强教学语言的激励性,激发学生由讨厌数学转向热爱数学

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奖得主吴文俊院士在获奖后答记者问时,深情的说:“小时候,我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甚至想辍学不念。是一个姓武的老师的精彩授课使我改变了对数学的看法,对数学的兴趣发生了几何级的跳跃,最终把数学研究确立为终身职业。”

读了这一段话,我想身为教师的我们都会引起激励或喜悦。教师怎样激励学生思考?如何成为一位和学生交流意见的参与者?如何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其中,转变教学语言,增强激励性、鼓舞性是关键的一个环节。

首先,教师要乐于接受所有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大胆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在一些学生的精彩表现之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你们已经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去表达,实在是太妙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处于极其亢奋的状态,接下来所总结的规律、方法易于被学生接受。这样,能使学生及时感受到学习群体的认同与鼓舞,体验到求学的快乐。

其次,教师还要学会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用自己的真情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有的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学生却默不作声。究其原因,默不作声者,或因为性格内向羞于发言,或因为基础不扎实,对老师的问题没有把握。怎样让他们大胆、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教师可以走到学生的身边,对他说:“不要紧,你可以先轻轻地把答案告诉我。”然后倾听他的悄悄话,当听到学生的解答正确时,教师把解答过程公布于众,并给予赞赏,再适时引导:“说得很好嘛,下次你自己大声地告诉大家,那就更好了!”对于解答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稍加修正,并充分肯定学生思维劳动的成果:“说得很有道理,其他同学补充补充吧。”对于错误的解答,教师话锋一转说:“某某同学已经积极地思考了,而且已有了一个答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全体学生把问题深入讨论下去。这样,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效地使缺乏自信的同学逐渐树立信心,敢于表达、乐于交流、学会合作。

3.结束语

课程改革并不总是与标准、理念等宏大的东西连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要在平时的教学细节中不断地体会、反思、总结,把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细节中,从细节做起。教学语言就是这样的细节,教师的一句话,说话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表现的都是教学过程的变化、灵动和创造,透视的都是教师对课改理念的把握和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 笔者认为增强教学语言的民主化、开放性、亲和力、激励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就是点燃这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7月

[2]徐良辉.《数学教学语言及其特征运用》,数学通报,1987年

第6篇:教育管理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72-01

目前,有70%的高中生认为高中阶段最难学的学科是物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有的学生上课基本听不懂;有的学生上课听懂了,但课后又不会做题;有的学生原题会做,题目变了以后就不会做;有的学生简单的题目会做,复杂的题目不会做。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学生认为物理最难学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对其基本概念、规律、公式难以理解,或难以理解透彻,以至于听不懂或不会用,更不要说灵活运用。而物理概念是构建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因此要使学生学好物理、灵活地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复杂的物理问题,抓好物理概念的教学是关键。

物理概念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其实是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就更谈不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解并运用好高中物理概念呢?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几点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注意知识衔接,做到稳步推进,循序渐进,以旧引新

高中物理知识同初中物理知识相比,许多物理概念都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引入并深化的。笔者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高、初中知识衔接,尽量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对这一概念原有的理解上进行教学,以减小知识跨度,减缓高中初中的“台阶”,使知识合理迁移,在迁移中得到深化。比如学习高一第一章中的力、重力、力的合成等概念时,学生在初中时学过,只是理解上比较肤浅。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可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既不感到陌生,又感到与初中不同。教师对这些概念的教学重点在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知识扩展、深化。如讲力的合成概念时,首先复力的平衡,进而研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然后再进行图形变换,把平行四边形变为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去讨论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使学生自己得出合力可以大于、等于、小于其中一个分力的结论。再比如讲解速度的概念时,先要学生回忆速度的定义,再指出速度不仅描述运动的快慢,而且描述运动的方向。这样做既注意了知识的衔接,符合教育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减缓了知识梯度,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全面。

二、分散概念教学难点,适当放慢进度,把握好教学尺度

对教材中的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要注意适当放慢进度,分散教学难点,使学生有一个逐步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在第一遍教学中不要操之过急,不搞知识一步到位。只求学一点懂一点。如摩擦力的教学,虽然初中有过接触,但理解非常肤浅。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作用点上。而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是本节的难点。在教学上除适当增加课时外,还应分散这一难点。只讲物体对地静止的情况,不讲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相对静止问题。重点讲清“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和“静摩擦力的大小”,它在0-fm之间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随外力的减小而减小,且始终等于外力的特点,讲清最大静摩擦力可用公式计算。只要讲清上述问题,学生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就容易掌握了。但不能再去扩展,否则会导致学生认识上的混乱,反而使学生糊涂起来。

三、做好演示实验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施概念教学时,演示实验法往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生动的演示实验一种良好的物理环境,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现象特征的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如分子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布朗运动、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等。可以利用电脑制成动画展示给学生观看。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的演示实验,也可借助电脑制成动画加以辅助教学。如光的双缝干涉、光的衍射等。电教手段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动画效果,模拟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学生通过观看、思考,就会自觉地在头脑中形成建立物理概念的情景。

四、发挥主体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

第7篇:教育管理概念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在比较概念结构理论与构式语法说的基础上,指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两个理论体系,它们有着各自鲜明甚至对立的观点,但是认知的共性使得它们解释语言现象时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两大理论并非截然对立,存在着合作的可能性。

1.引言

Jackendoff(1990)的词汇概念结构理论与Goldberg(1995)的构式语法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体系,都运用了论元结构来说明语言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动词和句式之间的关系是他们讨论和研究的中心。Jackendoff并没有明确提出“动词中心”的说法,但从他对句子的论元结构的描述不难看出,他的概念结构并没有摆脱生成语法的影子,句子的生成依然是论元插入动词的概念结构,再转化为句法结构的结果。与Jackendoff不同的是,Goldberg以构式(construction)的论元结构为研究中心,认为动词不能决定句子的生成,构式的意义才是构式生成的关键。

虽然他们研究的内容不同,一个是动词概念,一个是构式概念,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一定程度上,动词可以选择它能够出现的构式,同样构式也可以选择满足它的动词。而且,表明句子中动词和名词关系的论元结构在概念结构理论和构式语法中的运用都颇有新意。因此,本文想通过比较Jackendoff和Goldberg的理论方法和哲学基础,讨论这两个分别代表概念语义学和构式研究的理论之间的关系。

2.理论方法

Jackendoff用形式化的语言描述内在概念的空间关系,在生成语法学派中对语义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概念结构相当于语义结构,与句法和音系结构并行。Jackendoff摈弃了由表层结构映射到音系和语义结构的句法中心说,认为这三个层次是自主的结构,都具有同等的创造性,不存在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派生,它们之间是对应关系而非派生关系,由对应规则(correspondence rules)联系起来。

构式是形式-意义的对应,不依赖动词,基本的句型都是构式的实例。每个构式的存在,都有与之相应的特定的意义,也就是说,构式本身就有构式意义,与句中的动词无关。构式语法没有严格划分词库与句法之间的界限,按照构式的定义,词也是形式-意义相对应的构式。与生成学派一样,构式语法试图解释为什么语法允许我们使用无数正确的表达法的同时,又让我们放弃无数其他的表达,它反对存在深层结构或语义结构的说法,认为没有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语法是单层次的。构式是语法、语义和语用的一体,是非模块性的。(董燕萍 梁君英,2002)

概念结构是由概念成份组成的,它们属于不同的本体范畴,诸如Thing,Event,State,Action,Plate,Path,Property及Amount等。每个句法成分(除了无内容的it和there)都对应一个概念成分。但是,并不是每个概念成分在句中都有一个对应的句法成分。这可以解释同一个动词在不同的句子有不同数量的论元。(1)中的break是同一个词,具有相同的概念结构,只是在映射到句法结构时,有些概念成分没有被体现出来,概念结构中的施事者论元没有出现在(1a)。

(1)a.The window broke.

b.Bill broke the window.

(2)a.Harry climbed (up) the mountain.

b.Harry climbed down the mountain.

c.The snake climbed (up) the tree.

d.?*The snake climbed down the tree.(例1-例2取自Jackendoff,1990)

可以用来解释同一个动词出现在不同句子现象的还有Jackendoff(1990)提出的优势规则(preference rules),词项含有一个或多个概念条件,满足不同的条件就会有不同的表达,例如,climb有两个独立的概念条件,(1)向上走;(2)用劲抓住。(2a) 满足第一个条件,但不符合第二个,(2b)破坏了第一个条件,但满足了第二个条件,(2c)因为蛇不能抓,破坏了第二个条件,但符合第一个条件,都是可以接受的;(2d)则同时破坏了两个条件,不被接受。动词后面选择怎样的补语一直是在词项的子语类属性框架(subcategorization frame)中注明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补语的类别、数量是很灵活的,如果把所有的信息都堆砌在框架中,必然是要增加习得者的负担的,有鉴于此,Jackendoff制定了一些像优势规则这样的词汇规则来解释语言的生成,这些规则在子语类属性框架之外,可以减轻词项的负重。

Goldberg并不赞成词汇规则说,她给出了一些不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的例子。

(3)a.He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

b.She baked him a cake.

c.Dan talked himself blue in the face.

Goldberg认为,如果坚持词汇规则说,为了解释三个句子的正确性,我们就必须说明三个动词在句中有特殊的含义,有三个论元,其意义分别如下:

(4)a.X CAUSES Y to MOVE Z by sneezing

b.X INTENDS to CAUSE Y to HAVE Z

c.X CAUSES Y to BECOME Z by talking(例3-例5取自Goldberg,1995)

这样就有增添另一个独立词项的趋势,而这正有违建立词库的初衷,即减轻习得者词汇习得的数量。Goldberg(1995)认为构式语法的一大优势就是关注动词与句式之间的关系,而词汇规则说把这个关系隐藏在规则本身。对于上列句式,她认为可以由各自的句式特征来解释。例如,双宾构式的定义就与三个论元(agent,patient,recipient)有关联,由构式提供句子中的论元,而不是由动词许可,这样就无需为句中的三个动词重新定义。

他们最大的分歧在于对动词意义的不同态度。在概念结构理论中,动词的概念结构是描述详尽地,可以用来预测句式的信息;而在构式语法里,构式的意义成为主导,可能和动词意义一致,也可能互补,甚而截然相反,动词意义可以表示构式意义的增添、动态作用力、前提条件,或与构式同时进行的行为或动作。构式语法否认动词意义在句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而是认为整个构式的意义决定了论元的数量及在句法中的位置。

不难看出,Jackendoff(1990)和Goldberg(1995)的研究好像是沿着两条平行线进行的,前者运用词汇概念结构和词汇规则解释语言的生成,后者则是利用构式的概念解释语言的合理性;一个致力于词汇概念论元结构的描写,另一个以整个构式的论元结构为主导。概念结构理论体现的是语言从内在概念表征到句法的由下而上的产生过程,在构式理论中,我们看到的是句法、语义和语用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理念。它们是认知语言学领域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是,因为他们都以论元结构为切入点,论元结构揭示的是述语及其相关的名词短语之间的关系,他们选择的语料几乎相同,都是动词论元结构会产生变异的句式,如双宾结构、动结式、way-结构等。所以尽管他们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我们还是能看出他们研究理念中的相似之处,这将在下文进行讨论。

3.论元结构

Jackendoff(1990)和Goldberg(1995)都沿用了论元结构的概念,并且赋予了新意。尤其是Jackendoff(1990)对论旨角色(thematic roles)的处理与众不同,论元在概念结构中的位置决定了它的语义特征,有标记标注以示区别,避免了一个论元可以对应多个论旨角色而一个论旨角色又可以分配给多个论元的问题的困扰,简化了论元结构。在Jackendoff的理论体系中,论元结构是概念结构的一部分,是语义表征,而非句法表征。在构式理论中,论元结构不再是词项特征,而是一个构式的句法-语义的匹配,它描述的是与这个构式相关的论元,可能与动词的论元一致,但也可能多于或少于动词论元的数量,因此,构式的论元结构成为研究的中心,不同的构式有不同的论元结构,这直接决定了句中论元的数量。Goldberg也避免使用传统的论旨角色,而是根据构式的不同将它们简化为“_er”和“_ee”来表示行为的主体和客体。

对论元结构的研究使他们对动词后面出现的不同的补足成分很感兴趣,(5)是Goldberg的例子,同样的动词kick在(5)中有着不同数量及特性的补语,使得它似乎具有了不同的含义。

(5)a.Pat kicked the wall.

b.Pat kicked Bob black and blue.

c.Pat kicked the football into the stadium.

d.Pat kicked at the football.

e.Pat kicked his foot against the chair.

f.Pat kicked Bob the football.

g.The horse kicks.

h.Pat kicked his way out of the operating room.

(Goldberg,1995:11)

kick是有施事和受事两个论元的及物动词,(5a)是kick的典型句子,但在(5b)(5c)(5e)(5f)(5h)中,kick是有三个论元的及物动词,充当第三个论元的有形容词短语、名词短语和介宾短语,而(5g)的kick只有一个论元。在不同的句式中,kick体现出不同的论元结构。构式既然是形式-意义相对应的,每个构式就有自己的含义,不依赖动词的意义,构式形式的变化将导致意义的改变,即使动词是一样的。所以,在Goldberg(1995)看来,(5)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独特的构式,有不同的论元结构,可以赋予句子不同的论元,数量上可能会与动词的论元不一样,这正符合她的动词不能预测句子意义的观念。

Jackendoff(1990)的概念结构是怎样解释这一现象的呢?他是赞成精简词库的,他认为词项信息只包含其句法类别和概念结构,子语类化的特征及对应于每一个概念成分的句法位置由普遍原则决定。这个原则就是对应规则,或称为联系规则(linking rules)。一个词出现在什么句法结构中,这结构如何对应概念结构,都与这个词的词项信息无关,而是由词项之外的规则来操作。

(6)是kick的概念结构,其中包含了kick的所有信息,表示施事致使客体沿着路径运动的过程。按照联系规则,kick的概念论元结构中的施事(Agent)出现在主语位置后,客体(Theme)占据宾语位置,形成了(5a)。客体作为可选择的论元,在(5g)中没有出现,(5d)中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目标论元(Goal),(5c)(5e)则是在客体论元占据宾语位置后,再由目标论元充当介宾结构形成的。至于什么论元先占据哪个句法位置,由它们在论旨层阶(thematic hierarchy)中的先后顺序决定。

(6)kickCAUSE ([]i ,[GO([]j,[Path])])]

(5h)是所谓的way结构,动词后面的名词短语及介词短语显然都不是kick的直接宾语,(5b)是很多文献致力于研究的动结式(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形容词短语black and blue表述了动词kick进行的动作的结果。在kick的词项中很难体现出这两种补语的特征,所以Jackendoff 没有在词项中添加规则,而是在对应规则中添加了附加语规则(adjunct rules),他认为(5h)中动词后面的NP+PP,以及(5b)中的NP+AP都不是动词的直接宾语,而是附加语,附加成分使得概念结构中的主动词“降格”为表示伴随、方式或结果的从属部分,如(7)所示,kick是Bob变得black and blue的方式,也是Pat走出屋子的伴随动作。

(7)a.Pat made Bob black and blue by kicking him.

b.Pat went out of the operating room kicking.

有趣的是,Goldberg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虽然在构式语法中,动词不占主导地位,但作为句子的一部分,依然是很重要的。Goldberg认为动词意义与构式意义必须通过动态作用力(force dynamics)合二为一,包括方式、工具、结果和相互之间的否定。因此,kick是Bob变得black and blue的途径或方式,也是Pat走出operating room的方式。所以,Jackendoff(1990)和Goldberg(1995)虽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但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样的,前者实际上也曾提过结构意义(construction meaning),而且近年来,他们提出论元结构应该是由动词和句式共同决定的(Jackendoff,1997;Goldberg & Jackendoff,2004),但Jackendoff(2004)依然不赞成构式的概念。而且,Jackendoff(1990;1997)所指的附加语是由名词短语和介宾短语或形容词短语等构成的复杂成分,与主语和动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按照构式的定义,构式可以是一个句式,也可以是一个动词或一个短语,只要它是不可预测的,即不能再衍生其他的构式。因此,Jackendoff所指的附加成分其实也是一个构式,是表示结果和使役移动的构式,再加上动词的构式合成了一个句子的构式,动词的构式成了造成结果或使役移动的方式。

他们都试图解释没有得到动词许可的名词出现在动词宾语的位置,一个采取附加语描述,一个利用构式来分配宾语,但是异曲同工。这是因为动词作为句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意义与句子的意义是互相补充、互相牵制的,无论是概念结构理论还是构式理论,动词的意义对句子都是一样的,这反映出尽管两个理论所采用的方法迥异,它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两项研究,它们探索的是人类的认知过程,Jackendoff和Goldberg的两种研究方法体现了语言的认知性。

4.哲学基础

Jackendoff(1990;1997)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内在的、天赋的。他的概念结构是对世界的反应,概念体系是存在与大脑中,是普遍的,与人的身体经验无关。他追随Chomsky的语言内在说,认为人类的概念体系亦分为内在概念(internal concepts)和外在概念(external concepts)。他区分真实世界(real world)和映射世界(projected world),认为真实世界和映射世界存在明显的差异,我们只能意识到我们的思维无意识组织起来的映射世界。

生成句法学派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就是语言的创造性,在人类有限的大脑中,人们可以理解并创造出他们从未听过的无限的句子。Jackendoff认为,这些无限的句法结构必须以有限的语言元素(primitives)及有限的组合原则(principles of combination)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中。人们说出或理解句子的过程,就是创造或运用大脑中的信息结构的过程。

与概念结构理论鲜明的哲学基础相比,构式理论没有让我们看到明显的哲学理念,但是从Goldberg(1995)的理论阐述还是能看出端倪。Jackendoff在概念结构中确定词的含义,他采用语义分解(semantic decomposition)的方式简化词汇的概念,那么在构式语法中词义是如何确定的呢?Goldberg(1995)在第二章首先介绍了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框架是指任何一个由相关概念组成的概念体系,对其中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都必须以对整个体系的理解为前提,要了解一个词的意义,就要了解框架内所有的信息。Goldberg(1995)指出动词和名词一样有框架意义,动词应该以有丰富的世界和文化知识的语义框架为背景来定义。在她看来,赋予动词丰富的框架语义知识,对于正确使用副词和附加语、明确构式中的指称、合理地解释和翻译构式,以及“阻碍”习得过程中出现的泛化(overgeneralization)都是必要的。她承认要精炼地描述词汇的框架知识是很困难的,更别说形式化的表征了,但她同样不赞成语义分解动词意义,相反,她将语义分解放在构式上,因为语义与句法之间的对应是通过构式,而不是通过词项进行的,动词的词项不含句法信息,而是属于构式的一部分,这样就不难解释在某些特殊构式中动词后面有不同特性和数量的补语。另外,不仅动词的定义与框架相关,构式的意义也是在一定的框架内确定的。因此,同动词一样,构式在语义框架内除了其基本含义外,也可能具有多种相关联的意义。以双宾构式为例,它的基本含义是物品从来源到目标的转移。但不同类别的动词构成的双宾结构会改变这种含义,如(8a)就不一定有物的移交,(8b)只表示行为者有能力使物的转移发生,但未必这样做。

(8)a.Bill promised his son a car.

b.Joe allowed Billy a popsicle.(Goldberg,1995:32,34)

(8)以具有基本意的构式为原型,其他与之相关联的构式因为家族相似性,与原型构成了一个语义框架。

Petruck(1995)认为框架语义学与构式语法的关系已经不仅仅只是关系到语义表征,更为重要的是,与框架关联的词汇和构式为语言的解释提供了足够的语义和背景知识。本文认为Goldberg(1995)选择在语义框架内确定词汇和构式的意义正反映了构式语法的哲学观。框架语义学属于经验实证研究,重视语言和经验之间的连续性,体验哲学正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其心理学基础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心智主义和建构论。(王寅,2002)这种哲学观认为人类对外部世界认知的概念化来源于自身的体验,而我们体验的是空间,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我们的身体和空间是概念形成的基础,在认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王寅,2005)Jackendoff虽然没有特别强调身体的体验,但是他的理论研究的对象就是空间概念在语言中的编码,概念结构也是根据空间概念建立起来的,反映了空间的体验。

王寅(2002)指出,“Lakoff和Johnson将认知科学分为两大派: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Chomsky将笛卡尔哲学和形式主义哲学加以综合,形成了一种混合哲学,构成了他的语言学基础,与第一代认知科学的观点一致。”他(王寅,2002)认为,体验哲学的出现是两代的分水岭。如果说构式语法反映了代表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体验哲学观,那么,概念结构理论应该是两代之间过渡的产物,因为它既具有生成语法学派所强调的心智和生成的特性,又兼具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

5.结论

本文比较了概念结构理论和构式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哲学基础,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研究的内容相近,即论元结构,所不同的是分别以动词和构式为中心,而且它们的哲学基础虽然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都强调人对世界的体验,只是前者突出了空间体验。反映人类认知过程的共同目的以及对论元结构的共同兴趣,已经让Jackendoff和Goldberg开始联手讨论语言问题,这也是值得很多研究同一课题的学者关注的。

参考文献

[1] Goldberg,A.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 Goldberg,Adele,and Ray Jackendoff.The English Resultative as a Family of Constructions[J].Language 80,2004:532-568.

[3] Jackendoff,R.Semantic Structures[M].Cambridge,MA:MIT Press,1990.

[4] Jackendoff,R.Twistin’ the Night Away[J].Language 73,1997:534-559.

[5] Jackendoff,R.Foundations of Languag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6] Petruck,Miriam R.L.Frame Semantics and the Lexicon:Nouns and Verbs in the Body Frame[A].In Essays i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C].ed.by M.Shibatani and S.Thomps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279-296.

[7] 董燕萍 梁君英.走进构式语法[J].现代外语,2002(2).

第8篇:教育管理概念范文

【关键词】微课程 本科教学改革 物流管理课程 视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63-02

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逐渐习惯于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因此,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以视频为主要教学手段,其中包括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思考、随堂练习及学生成绩、教师答疑等辅教学资源。将微课程教学理念引入到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使本科生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对知识和案例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课堂讨论,从而改变以往主要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区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其以一定的呈现方式和组织关系设计了一个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并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这个概念,2008年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创立,戴维・彭罗斯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一 微课程教学理念概述

微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流媒体为主要形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精心的信息化教学为教学设计,涵盖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在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活动。因此,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微课的特征有:

1.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微课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指向明确、主题突出、相对完整,包含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素材(包括图片和视频)、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成绩、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教学类型多样、教学主题鲜明和教学结构紧凑。

2.教学资源容量小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同时教学视频的总容量一般不要过大,以便于下载保存到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使师生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实现移动学习,便于师生通过互联网实现学习状况检查、探讨学习心得和答疑等。

3.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教学设计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或疑点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相对于传统课堂要求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4.教学时间短

微课的时长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一般为5~8分钟,相对于传统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微课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迅速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物流管理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特点

1.物流管理课程开设的背景

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的,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物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的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离不开现代物流管理活动。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全球生产、制造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全球化、生产区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大物流的基础,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企业近年来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2.物流管理课程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物流开始受到重视,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上,因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策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得和加工能力更弱。学生仅仅局限于从有限的课本内容上获得物流方面的知识,对新观念、新方法了解太少,也很少与同行进行交流。

物流管理课程作为本科生物流管理的专业导论课程及核心课程,由于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物流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课程的教学难度也相应地有所提升,要求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理论,以及物流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物流管理理念,并能灵活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是教学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3.将微课程理念引入物流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之所以适合采用微课程教学理论,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物流管理和实际应用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的理念以及技术也在不断完善,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使得本科大学生普遍感到课堂知识的陈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目前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物流管理的网页、图片和视频,这些资源是分散的,虽然当代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和知识,但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所以不利于学生们的学习和使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整理最新的物流管理知识点以及案例,辅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物流管理的动向,理解物流管理中的一系列概念,微课程就为这样的教学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

第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本科生的时间更加碎片化,因此本科生的教学可以通过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占领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通过微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利用很少的时间掌握关键的知识点,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第三,大量的国内外物流管理相关案例和知识点适合以微课程的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国内外物流管理教材有很多,而且基本上每部教材都提供一些案例,尤其是国外原版教材,或者是一些中文译本教材,具有非常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案例。这些都是物流管理课堂微课程教学的源泉。

三 物流管理微课程开发的方法

1.课程内容规划

为了规避重复和无序开发课程,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对微课程内容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形成规范和体系,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课程内容规划是微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一线物流行业专家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员,共同确定物流管理课程的知识点脉络,为了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需要在征求专家意见后课程内容规划。

2.微课内容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微课资源建设为了能确保其质量,一般要经过宣传、选题设计、技术培训、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审核、在线报送、评价反馈等环节。其建设模式分为“征集评审式”和“项目开发式”两种,前者是面向教师个人,而后者是面向学校和机构。

3.教学平台建设

微课资源共享、建设和应用的载体和基础是微课平台。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管理和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研究和应用的功能模块,从而一站式完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教学过程。

4.交流应用

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向广大师生推荐和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主要通过专家点评、集中展播和共享交流等方式。推进基于微课的网上教研新模式的形成,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微课库”的教学研讨会等活动。

四 结束语

目前,运用到本科高校教学中的微课程还比较少,将微课程理念引入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微课录制的软件工具的使用。青年教师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微课制作的过程中,通过熟练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来弥补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从而能够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第9篇:教育管理概念范文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强调重视激发和保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我们体育课程建设的一个进步。为此,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提高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

对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讲,学习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未来公民健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政府意志的体现。对于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作为学生来说,有些教材(如田径、体操、武术等)学起来可能有些单调、枯燥,但是只要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好处,就得认真去学,而且还要学好。新制定的《普通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提倡选项教学的同时,把田径教材特别规定为学生必修内容,而且还专门为其规定了学时与学分,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体育课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提倡学生体育想象

1、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美国学者恒内斯在《培养创造行为》一文中提出:“创造力包含了知识、想象和评价能力,没有知识就不可能有创造力。”例如:可以让学生编一些健美操、游戏等代替耐力训练,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把这一枯燥的练习变成愉快教学,以激发练习的情绪,使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驱使行为的一种心理动力,能驱使人去进行想象和探索事物的规律。例如通过形体课、健美操、体育舞蹈可以对学生进行形体美、姿势美、动作美等美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培养自锻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刚才提到了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练习,这是有前提的,就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锻能力。所谓自锻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我们知道人的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与活动紧密联系着,人们只有通过不同的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各自不同的个性。自锻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培养才能产生,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极为重要。

自锻能力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认识能力:包括学生对学习、锻炼的进取动机,以及对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

2、实践能力:即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3、调节能力:即在独立锻炼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包括对练习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姿势的调节能力。

4、检查能力:即对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能力。

以上四个要素相互沟通、有机联系,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忽视其中一点。

通过上述对自锻能力的概念及要素的论述,我们可以推想出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既有目的又有目标,既有约束又无束缚,既有集体学习又有自由活动范围,去自主、积极学习。事实证明,这种方法不仅有效,而且已被普遍承认是一种发展个性的好方法。

四、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能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