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范文

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

第1篇: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综合性思维;现状;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五大特征。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并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因此地理教学要注重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从地理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一、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现状

对于课程标准的落实与否需要对学生地理学习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依据课程标准及现实情况,我们的评价方法有纸笔测验评价方法和观察评价方法等。地理综合性思维的培养来源于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指导与思维养成,而纸笔测验刚好能很好的反应地理课堂教学综合性思维的培养现状。

纸笔测验分析: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是通过学生的书面回答,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评价方法。通过纸笔测验题目可以明显的看出学生对于气候、地形、水文甚至是生物等自然环境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便构成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理解的十分不好,对于自然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因此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的脚步必须跟紧。

二、地理综合性思维培养策略

通过纸笔测验评价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地理综合性思维的意识不够,很难将自然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地理教师从课堂入手,从分析学情、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优化或重组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让知识迁移并建立起应有的联系,最终达到课堂有效性高、学生地理思维逐步培养的课程标准要求。

(一)分析学情,为综合性思维培养做准备

对于教师来说,分析学生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生关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起于儿童时期,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七年级上学期是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转折点,也是关键点,教师综合性思维的培养要从小学开始。这里的小学是指中学地理教师要对小学科学课程有所了解,明确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结构,清楚有哪些知识可以为初中的地理教学服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便可很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学生的已有知识,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细心了解和调查,有了这种调查对于学生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

(二)重视基础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是进行综合性思维培养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七年级上学期打好知识结构的构建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其他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将旧知与新知联系起来,构建知识结构。通过夯实基础的方式,不仅可以减少负迁移的发生,还可以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明确学习的目的,综合性思维便可一点一点的培养起来。

(三)优化或重组教学内容,搭建认知结构

教材的编写是按照地理的区域性为基础进行内容编排的,在七年级上册进行地球地图部分以及地理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内容来讲解,七年级下册进行分区域的学习,这种编排方式可以让学生清晰的体验到地理的区域性,但使得自然地理要素分散于各个部分,不利于学生综合性思维的建立与塑造,因此在世界地理部分的教学中要落实综合性思维的培养要进行必要的教学内容优化或重组,来实现地理课程标准的保质保量推进。

(四)联系实际,提升地理综合性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要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该知识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回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意的地理,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随时提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解释或创设情境,将问题、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升华学生初步具备的地理综合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如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的学习中渗透了许多综合性思维的内容,虽相对比较分散,但经过一学期的强化,学生对地理综合性思维有了一定的了解,八年级的中国地理部分刚好将综合性思维统一的应用到固定的区域,合理的联系实际的农业、工业生产以及实际生活方面,从实际生活入手,将学生原本已有但不是很明朗的综合性思维提升,逐步健全地理思维,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农业分布特点的分析,需要调用综合性思维来归纳总结。可以先从南北方饮食习惯入手,《舌尖上的中国》中的部分内容可以用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清楚地形与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之前学过的地形、气候、河流等知识都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这样的综合性思维的提升必然在遇到地理问题时可以及时调用,真正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厦门市教育科学学院.厦门市2013-2014学年地理七年级下质量检测试卷,2014(7)

第2篇: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地理学科传统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地理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出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其将所学知识准确、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观察、创新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一、优化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策略分析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增强实践意识

加强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因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对地理活动的设计、开展能够否顺利、高效也进行有着直接影响,为此,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其中涉及地理观察、实践调查,以及熟练、准确使用地理教具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要想让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准确把握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与时俱进,积极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并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设计策略来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从而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2.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注重应用巩固

教材是教学及设计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设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调查、实地考察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对相关技能有更灵活的掌握,促进其地理素养的不断提升。比如,在讲解完交通运输布局、地形和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我爱画地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手绘来向大家展示自己喜欢的地图,如,世界地形图、中国铁路干线图、气候分布图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地理知识,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其综合学习能力。

3.结合环境问题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思想、德育方面的教育,并将传授知识、德育、智能教育与锻炼进行科学整合,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其中环保教育内容对渗透德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而环保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又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如。“水圈与水循环”知识的讲解,就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节约、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重视起环境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比如,旅游环境问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外出旅游也逐渐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首要选择。但是在旅游中,乱刻乱画、随地扔垃圾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给旅游地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针对“何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为什么会有益于环保”“若你是旅游者,会选择怎样保护环境”等问题,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开展更生动、有趣、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4.强化活动方案设计,避免形式化

要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就必须要对活动方案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在开展“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课程时,为了让学生对海陆间的温度差异,以及季风形成的原因,教师就可以利用沙子与水的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模拟,从而让学生对地理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这个实验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学生逐渐地默契配合,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也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

1.应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与时展趋势

进行时展需要的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要积极探索新颖、科学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锻炼与提升。而高中地理教学则可以作为良好的切入点,教师应通过整合地理知识,通过采取科学、新颖的设计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充分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地理综合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认知和操作技能的协调发展。

2.应充分考虑乡土地理内容

每个区域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地理特征,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关于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的分析叶先流(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时,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的新颖、丰富,还应重视学生实践与发展也必然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所以,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充分结合本区域的地理特征,设计切合乡土实际的综合活动,从而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务实以及积极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同时,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也能够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研究平台。

3.应兼顾学生、学校的具体情况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为了确保相关综合实践活动顺利、高效地开展,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和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其认知特点与规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以此来确保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锻炼与实践。同时,针对活动的开展还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学校的各种活动、图书馆、校园网、地理园等,进而为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也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总之,高中地理教师应认识到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结合乡土实际,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花.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探究[J].学周刊:A,2011(12):62-63.

[2]吴国财.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理实践研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4(9):187-188.

第3篇: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思考与对策

教育是富国强民的必不可少环节,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力。就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来说,旨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世界观、地理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推动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有客观性、多样性、发展性特点,从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在教学中体现较高的科学价值与育人价值。如何体现出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始终是人们探索的一个焦点,因此本文对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做简要思考与实践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的思考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有力武器,以学科形式促进学生思维品格的培养,以课程形式体现出教育的育人价值,赋予学生美的发现与表现力。高中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是顺应学生全面发展方向,以高中地理课程发展目标为根基点,不断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赋予学生十足的可持续发展观理念。确切的来说,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体现:

第一,高中地理知识提升了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高中地理课程的自然地理不仅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更阐述了自然地理的发展规律,是地理环境的核心要素。高中地理知识提到的人文地理,旨在协调好人与地的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乐园,促进区域的全新发展。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发展,从地理观测与分析角度,赋予学生地理数据技能,并增强学生地理图标识别能力,从科学角度培养了学生的人类生存世界观。高中地理课程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分析地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能力。

第二,高中地理课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知识,更倾向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一般来说,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体现了地理地域性特征,也涵盖了地理学的综合性,这门课程的学习就使得学生更精准的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结构,加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空间运动和空间演变基础上及时感知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地理这门综合性学科知识,从人文要素角度确定地理学的精髓知识,在人类生存的变化基础上,课程的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从地理学习的角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第三,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地理素养的问题取决于对自然的欣赏能力,更从地理教育角度赋予人欣赏自然和热爱自然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高中地理课程,直接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与广阔无垠的大地,更从民族认同感的角度,坚定了对祖国的忠诚。

第四,推动了基础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也是推动学生迈向高层教育的阶梯。地理学科的关系纽带教学中,全面剖析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关系,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的知识理论学习,赋予学生更丰富的政治内涵,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角度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学生环境能够道德意识的培养,赋予W生更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培养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因此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无穷大,这门学科教育不仅是人类赖于生存的一门学科,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课程之一。

二、高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的实践

第一,加强图像教学,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可从图像教学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的思维活动,抽象、理性认识地理这门课的知识。教师需应用图像教学功能的教辅工具,带给学生更大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学生读图识图的学习过程,气候图用温雨图表示,从图中发现气候特征,并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子。地理知识的学习阶段,从学生终身学习技能触发,在地理学空间理念中加强学生对地理分布格局的认识。从一图多用的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特征,在地理环境中加强学生对人类空间关系的争取认识,引导学生创绘地图,全面展示自我。

第二,以地理问题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地理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任何形式的教育都要从发现问题出发,最终以解决问题为终点。在地理问题的教学中,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需要不断提出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可采取主题式收集处理材料的方法实现知识的学习,比如说在南水北调怎么调问题上,就要确定问题的主题,选择一种处理方式,制定问题解决的计划,分析和讨论确定最完善的计划,最后实施计划加强实践体验,做好问题的总结与归纳,及时展示成果。

第三,融合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时间观。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生活的教学,尤其是以生活地理课堂的教育教学,就要引导学生从时事新闻上分析地理知识发展的规律,密切关注我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积极开展地理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学生的主题研讨,及时转变学生自身行为方式,体现出高中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第4篇: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范文

学校是师生的第二个“家”,校园环境卫生关系着你我他。如今的南康中学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校园环境越来越美,学习氛围越来越浓,教学质量蒸蒸日上。可在这充满鸟语花香的校园里,也存在着各种突出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不仅渗透到了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也严重影响了校园环境卫生,导致人与环境的关系发展不协调。

因此,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使康中校园环境更加优美,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有必要通过地理综合实践课,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环保问题的研究,从而引导教育学生,使其成为合格的康中学子。

并且,通过这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走出地理课堂,到社会实践中去,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分析、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扩大我们的地理知识领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我们合作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也符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二、具体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校园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其产生的原因。

2.通过对校园实地观察、调查、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实地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调查和讨论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治理方案,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学校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学生的校园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保的责任感。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1.分组与分工

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能力及性别搭配,教师进行协调,在班上先分好组,每组五至六人,各小组推选出一名小组长。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每人负责一项具体工作,如提问、补问、记录等,小组长负责监督本小组的实践活动,负责组织全组共同完成任务。

2.明确活动要求

分组后,指导老师可根据制定出的校园环境问题调查表,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校园环境问题调查,提示学生应重点收集的资料,积极主动,善始善终,按要求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配合组内同学共同完成本组任务,通过询问、查询资料等解决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有创见性,成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体现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同时还应强调活动过程中安全与纪律问题。

(附表:南康中学校园环境问题调查表)

3.分组调查

学生根据调查表和指导老师提出的要求,在校园进行实地调查。在学生进行问题调查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调查,适当的指导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4.填写调查表。

各组调查完后,应返回教室,根据活动方案将活动中采集的各种信息资料有取舍的留存、归类,并做出相应的分析、讨论与归纳,整理总结调查资料,并由小组长组织汇总资料认真填写校园环境问题调查表。

5.成果展示

各组填写好调查表后,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应陈述调查内容和研究成果。指导老师认真审阅各组的调查表,选出完成质量较好的,进行课堂表彰与展示。

(附表:学生作品展示)

组长姓名:肖泽平

组员姓名:谢启霞、杨义福、王志远、吴贤

调查地点:南康中学校门口、校垃圾桶周边、校食堂

调查时间:2012年9月15日

环境问题类型:校园“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产生原因分析:

(1)每天早上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是校园环境卫生最差的时候。这两个时间段正好是早餐和晚餐时间,很多学生到校门口摊点和校园超市购买一些含一次性包装袋的食品,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卫生习惯未养成好,这些一次性塑料袋和饭盒到处乱扔,加上学校地势较高,早上和下午风力大,白色塑料袋被风吹起,加重了这种“白色污染”。

(2)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值日生打扫完教室及教师办公室后,把大量垃圾倒在校垃圾桶里,导致垃圾成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垃圾可回收利用,如废纸、塑料瓶等)。

(3)住校生每次就餐完后,剩饭剩菜较多,在学校食堂产生大量食物垃圾。

造成的危害:

白色塑料袋和固体废弃物的细粒被风吹起,增加校园粉尘含量,导致大气污染,影响校园环境卫生。

占用学校宝贵的土地资源。

剩饭剩菜在温度较高的时候释放出霉气,损害师生健康。

“白色污染”还会冲击人的视觉,影响学生和教师的心情,使课堂上学生听课和教师授课效率降低。

解决建议:

做好宣传教育。通过校园广播、书画展览和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在师生中普及环保知识,阐述校园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危害。

采取绿色生活方式。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比如不使用不可分解的饭盒和一次性木筷,减少或不使用塑料袋,增加可回收垃圾桶等。

积极参与创建绿色学校。在校园内,学生有组织地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对一些参与校园环保的组织和学生进行表彰等。

行政手段。学校或班级可以制定一些校园环保方针政策,颁布标准,对师生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协调,引导学生走向文明卫生之路。

指导老师点评:

该小组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广泛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积极性较高,各成员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克服困难,积极参与讨论,为校园环保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四、教学反思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式课堂学习活动,实践性强,教师要严密组织,精心策制。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调查访问、搜集整理资料、绘图、审美、分析归纳、文字表述、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成长。

通过这次地理综合实践课,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体会。

1.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成绩较好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热情,认为实践活动要占用大量时间,而获得的知识与课本、考试关系不大,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做好思想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可让一部分这样的学生担任组长等。

2.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过分依赖视觉、听觉的作用,触觉、动觉的作用显现得不够,造成了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力不从心,动手操作水平低,不擅长设计,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差等。因此,从学生未来发展考虑,学校今后应加大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力度。

3.在整个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充分参与到学生的调查中来,不断引导、鼓励学生,不怕困难,克服挑战,多表扬学生,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4.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地理教学与本校实况,不断探究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第5篇: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地图;应用技巧

地图被称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音,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在于:更加直观、形象、综合地向学生呈现地理信息,使得地理理论知识变得立体生动;能够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地理信息。地图的形式多样,如地图册、地图仪、挂图、电子图、插图、黑板略图等,主要是通过文字、图形、符号、数字、颜色等来表示形象生动的地理信息,对整个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简单介绍了地理教学中地图的应用方法及技巧,并简单分析了地图对于地理教学的指导作用,期望能够为我国地理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的应用方法及技巧

1.注重地图与理论知识的有机整合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地图与理论知识有机整合的能力,将教学理论知识转化成一张张生动形象、巧妙合理的地图(包含教学内容的文字、图片、颜色、符号、数字等),通过分析立体地图,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与自然现象的联想;而且一张巧妙合理的地图,能够真实反映出地域风貌(海拔高度分布情况、地形特征、植被情况、自然资源分布情况、自然资源的流动变化情况等),还可以有效折射出地域经济、文化、政治、人口等状态;通过地图综合地理知识的系统分析,学生能够理清各个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更加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地理教学中地图的应用方法及技巧之一为:教师在地图的运用上,要注重地图与理论知识的有机整合。

2.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

对于地图承载的地理信息,地理教师要学会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一方面,使地图上所包含的地理信息具象化,使学生充分理解每个符号、数字、图形等的实质含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固定记忆”。另一方面,调动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听觉需求。如在讲解地球内部构造时,教师可以将地球层次按照它们的特性,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并且采用绘声绘色、言简意赅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概括。如气温的变化,可以通过描述季节特定事物的变化进行阐述,使得地图上所包含的地理信息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总的来看,地理教学中地图的应用方法及技巧的另一大点在于: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地图讲解知识,教师需要注重语言表达,使得地图所蕴含的地理知识立起来,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二、分析地图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指导作用

1.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因此,地图可以有效地调动地理课堂教学气氛。长期以来,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一成不变、缺乏新意,且部分地理教师比较古板,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致使地理课堂氛围不好。然而,利用地图可以促使学生广泛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生动形象、立体感强的地图,往往比呆板的理论说教更加富有感染力,因此,地图对于地理教学保持良好的教学氛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提供更加便捷的地理信息服务

目前,我国的地图已经有了电子版,更加具有真实性,通过互联网技术,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跨时空的信息交流。如学生将自己生活、旅游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教师,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使得地理教学更加具有实用性。总的来看,电子地图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总之,地理教学中的地图应用方法及技巧,需要针对地理教学内容、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来实现,将地图巧妙地转化为立体、生动形象的地理知识,通过各大优势的组合,全面提升地理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具体的应用方法及技巧,还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定。

作者:刘西冲 单位: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成东.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与技巧[J].东方教育,2015,(1):230-231.

第6篇: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重在总论知识,构建基本框架

区域地理复习应形成总论知识及基本框架,分清知识主流与分支,别把太多时间浪费在枝节末端。总论知识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四大板块。地理位置指半球、海陆、纬度位置;自然地理含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四要素及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产业分布与区位、地域文化;人地关系指人地发展现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二、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准备

我要求学生每天拿出10分钟到30分钟边角料时间读图,内容包括课本中的区域地图、专题地图以及地图册中的区域地图,并且要求学生拿出读图计划,明确读图目标,一项项认真完成,反复读。填图要仔细认真,充分利用所学地图知识进行。当然要准备好各种空白图,主要是中国政区空白图和世界政区空白图。学生填图后,老师要收起来认真检查、批改,及时指出毛病并加以改正。此事宜从高二年级开始抓起,定期进行,周而复始,不可间断。

三、区域地理综合复习方法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全球、国家、地区间的地理特征或区域综合体的形成均是各种自然、经济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级别地理综合体内部的状况及特征,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才能对其地理特征或区域综合体获得正确、完整的认识。因此,区域综合分析法是地理研究中运用得相当广泛的一种方法。地理研究中运用区域综合分析法应遵循如下思路与程序:

1.绝对定位。区域位置的判读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不能正确定位,往往影响着其他问题的解决。因此要做好区域位置的判读,我们首先要建立全球海陆分布模型,掌握世界主要大洲、大洋的经纬度分布。

2.相对定位。即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

3.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定位。如海陆轮廓的形状、地形起伏特点、河流弯曲入海状态、湖泊的形状、城市、人文建筑等特征,之后通过联想定位。

第7篇: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范文

地理综合题的基本类型有填充、判断、匹配、绘图、简答、论述等。现在地理综合题的题型设置大多为几种基本类型组合的复合式题型。综合题中的填充、判断、匹配等属于客观性试题,是被规定了结论而成为有唯一答案的题目。而简答和论述题属于主观性试题,主要作用为:(1)可以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如分析概括能力、组织材料能力、讨论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2)能够考查学生综合认识问题的程度。(3)可考查学生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对于简答型综合题,由于答案字数较少,只要相应的知识掌握了,在答题时一般不会出现问题。而对于论述型综合题,因为答案文字较多,且需要语言的组织,学生在此方面能力有所欠缺,得分情况很不理想。常常导致许多学生考试结束了,感觉很不错,觉得试题要求回答的地方都写满了。但等试卷发下来,发现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特别是综合题部分,得分率很低。因此研究和掌握好这类题型的解答方法和技巧,对大幅度提高考试成绩是有很大帮助的。

常见的答题错误现象有以下几种。

1.用现象解释现象;

2.只有原理,没有分析;

3.分析不具体;

4.分析不全面;

5.答非所问。

那么,如何解答简答和论述题综合题呢?

1.认真审题、获取信息。

(1)审题的层次性

地理综合题常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必须先把地图读懂才能根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或技能要点去组织答案,所以审题要注重层次性。

第一层次:确定地理位置。①根据经纬度位置或海陆位置准确定位;②根据其他地理事物的特征推测,如山脉、河流、湖泊、交通线、城市、矿产地等。

第二层次:观察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属于哪方面的内容。在确定所属知识的基础上,从头脑中把其提取出来思考答题。

(2)审题的准确性

高考地理综合题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形成超强的能力。所以,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细节,特别是对试题提供的所有信息进行细致的综合的分析,这样才能不失分或少失分。

2.提取信息,组织答案。

(1)答案的方向性

就是实现“实践”―问题与“理论”―基础知识的对接,分析解决该问题所应用的地理原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2)答案的逻辑性

就是将已知条件和所问问题,即事物的前因后果组成一条“知识链”,各知识点环环紧扣;“知识链”的起点是情景中的已知条件,终点是指向问题。

(3)答案的全面性

就是在答题时,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避免失分。

3.答案简洁,条理分明。

有的学生答题时唯恐答不全,于是就把许多有关联的答案都“堆”到试卷上。其实对于简答论述题是按要点给分的,只要答案中反映出该题的要点,就会得到相应的分数,尤其是文综的地理学科,即便是简答题分值也并不太高,一般为3―8分,多答而答不到要点上是不会多得分的。分值是命题人依据答案的要点设置的,一个要点一般为1―3分,故题目的分值也是学生答题的一个参考。学生在答题时要做到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绝不能以分析、论述的方式来回答。并且最好在各要点前标上序号,使人一目了然,这样既能得高分,又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

4.规范用语,避免口语。

在平时练习中就要有意识地规范答题语言。一是尽量使用学术语言来表达,忌口语化,如把“劳动力丰富”答成“人口多”,“夏季径流量大”答成“夏天流过的水多”,“南方种水稻”答成“南方种大米”,等等。二是尽量使用教材中的语言,因为教材中的语言表达是最科学也是最规范的,更容易得分。

5.扬长避短,重置要点。

在答题中,对于答案中自己有把握的,确信无疑的部分要准确、有条理地书写,并且要全面,要写在前面,这是“扬长”;而对于答案中自己拿不准、似是而非不能判断正确与否的部分,在不影响答案完整和得分的情况下尽量回避、少写,写也要写在后面,这是“避短”。

6.适当检查,完善优化。

每道综合题做完后,要留2―3分钟的时间。首先,检查审题是否有偏差,各小题的侧重点把握是否正确;其次,看答案是否齐全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表述是否规范;最后,看答案中是否有病句、错别字等。

下面列举一例,说明简答题思路。

(2006年高考北京卷)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图示区域柑橘冻害分布特点,分析甲地无冻害的原因。

(2)简述三峡地区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柑橘生产的影响。

(3)按加工层次,柑橘加工业划分为以罐头生产、原汁榨取为主的初级加工业,以饮料生产、香精与色素提取、果酸加工为主的中高级加工业。分析甲地柑橘加工业的区位优势,说明不同加工层次的布局指向。

(4)说出图中轻冻害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5)与图中严重冻害区同纬度的大陆西岸也种植柑橘、说明其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

解析:本题为典型的简答型地理综合题。由图看出冻害的程度由南向北逐渐减轻,即随着纬度升高而加剧,随纬度降低而减轻;甲地位于四川盆地,周围有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因此此地无冻害;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从国家政策、交通运输条件、科技发展和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甲地发展柑橘加工业的区位优势主要有原料丰富,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等;初级加工业是原料指向型工业,中高级加工业是市场指向型工业。

答案:

(1)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或大致从西南向东北)加重;甲地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

(2)A.政策支持力度加大;B.交通运输条件改善;C.柑橘保鲜,冷藏等技术发展;D.市场地域的拓展。

(3)A.原料丰富;B.市场大;C.劳动力成本低,等等。

初级加工业是原料指向型工业;中高级加工业是市场指向型工业。

(4)A.酸雨;B.土壤侵蚀;C.土壤和水体污染,等等。

(5)气候特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原因: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

在平时练习、考试中,尤其是高考中的试题命题不断成熟,逐步完善,地理主观题也在稳步变化着,而且所占比重也较大。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过硬的基本技能外,还应有科学的解题技巧和正确的应对策略,才能在考试中取胜。

参考文献:

[1]林成策主编.走进高中地理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2]邵英主编.728地理工作室编著全国高考地理测试能力提升――综合题导析与测练.地质出版社,2008.3:1-3.

[3]杨胜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8,(1-2):74-75.

第8篇: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范文

一、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内容和目标

(一)野外实习是地理学学科属性的必然要求

地理科学研究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该系统由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社会现象组成,这就决定了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1]。其学科特点决定了野外工作在地理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地理调查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野外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的多样性及更准确地把握地理现象的空间特征。因此综合野外实习是地理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内容和目标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具体内容包括地质学、地貌、气象、水文、土壤地理和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等。实习的目标是要形成自然综合体的概念,并明确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学实习的具体内容包括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社会文化地理、旅游地理、经济地理、区域经济规划与发展等要素。实习的目标是要明确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结构、功能和演化等角度理解、认识其整体性与差异性,掌握各种人文地理现象的发展规律。

二、传统模式评述

学校现在普遍采用的实习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其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模式是基地模式。该模式实习地的选择上侧重于那些具备典型自然地理现象、研究比较成熟、资料相对齐全的地区,并且经过长年的积累,重复性的安排学生在该实习地实习[2]。该模式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教学方法。这种模式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方面,教学方法上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足,对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不够,不利于学生自然地理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3];另一方面,学生实习的地理要素相对独立,这造成不同课程实习内容的孤立,使得学生缺乏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4]。另外南京晓庄学院自然地理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沿途考察地理环境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2]。这套模式强调野外考察的思路,重视能力培养,着重方法技能训练。这种模式实习内容充实丰富,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东西,更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该模式实习组织难度较大,实习区域地理资料少,对指导教师的业务要求高,而且还要面临交通问题、住宿问题、安全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实施难度较大。第三种教学模式是分阶段、分课程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即各门实习课程分阶段轮流进行[5]。该模式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方面,由于分科独立,单科系统性强,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都较方便;另一方面,由于实习时间相对较宽裕,因此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该模式也面临五个主要问题:(1)实习时间较长,实习经费难以得到保证;(2)实习路线重复;(3)涉及教师较多;(4)门票、交通费均由学生自理,学生个人经费支出太大;(5)实习地理要素相对独立,使得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不足。以上三种教学模式优缺点对比分析如表1。

三、教学模式创新

从以上对各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野外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存在问题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教学方法的问题,比如实习路线的安排、老师指导方式等方面的问题;第二,实习条件的问题,比如经费、交通、教师资源、安全、住宿等方面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问题将导致实习效果不佳,对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不足。实习条件方面的问题则会导致实习组织难度大,学生实习热情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借鉴已有模式优点的基础上,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合作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主要思路是:告诉观测路线、点和地理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观测找证据现场讨论典型现象剖析归纳总结”的模式。新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合作教学模式,主张让老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调查分析、验证规律及讨论来试图解决问题。

其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分组。老师根据实习内容和学生的个人兴趣划分5人左右为一组,并选出一名组长。

(2)设置主题。根据实习线路,有重点的设置研究主题、调查主题和考察目标。

(3)创设问题。创设的问题要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及实践可行性,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4)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综合作用的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把各要素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分析的能力。例如,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考察九曲溪至天游峰的相关自然地理问题:让学生思考天游峰的丹霞地貌的特征及成因、九曲溪的形态转化机制等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去调查分析,寻找证据,从而对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把各自的想法在讨论中展现出来,并踊跃讨论,最后根据讨论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

四、如何实践新的教学模式

要实施好新的教训模式,要求在教学前、中、后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充分做好相关工作。教学前要做好后勤保障、安排实习内容、安排实习路线等准备工作。

第一,教学前与旅行社沟通,让其安排实习线路、预定门票、安排交通工具等。委托旅行社做这些准备工作一方面可以利用他们经验丰富、熟悉情况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校自行组织难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为了提高实习效率,合作旅行社最好能提供专业,由专业人员安排实习路线等。

第二,与实习单位和当地政府建立相互信任机制,让其在住宿和安全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三,实习内容的安排上,针对传统模式的实习内容和地理要素相对独立,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在新模式中,我们注意将各课程的实习内容综合体现在实习线路和各个观察点上,使得每一条线路既包含相关课程独立的实习内容,又能对自然地理各要素综合作用进行观察,并能对人地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各阶段的实习内容进行细化,这样才能充实有效的达到实习效果。

第四,实习路线整体选择应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剖面,使学生通过对该剖面的学习从整体上了解实习地的自然地理概况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实习区内,自然地理因素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使学生便于观察和总结。另外,针对传统实习教学中,学生实习热情的情况,实习前要召开实习动员会,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在向学生介绍实习基地情况的同时对思想、专业学习、组织纪律和安全等方面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其次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老师的监督指导作用。教师作为讨论组的一个成员在各组之间巡回指导,参加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得出正确结论,要避免以“裁判员”身份下结论,尤其当学生与教师的观点有冲突时,教师以权威的身份马上否定学生的观点,而要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求得大家都能接受的结论。另外,教师要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考勤和考核管理,切实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最后实习结束后,要有科学的实习成绩评价体系。野外实习成绩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根据野外实习的具体安排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确定一个完整的考评指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6-7]。

第9篇: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范文

然而,怎么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却是始终困扰中学地理教师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下面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当然,地理思维要成为一个习惯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更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需要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平时的教学过程抓起。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做法: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分析问题――培养社会实践性思维: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热点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和全面。在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例如“手抄报评比”“资料收集评比”“新闻热点播报”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养成收集资料,并把资料用于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

在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帮助他们学习地理的同时,地理学习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社会生活环境,进而适应生活环境、保护生活环境、享受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应对未来生活的生存力。况且,应用是学习的目的,是靠实践来完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课本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如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用处,从而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

第二、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区域性思维: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发掘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养成区域性思维。

比如我在讲“中图版”的《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的时候,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地球各圈层的插图,把图上的信息逐一找出,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各圈层的文字介绍,两相对比,学生对各圈层的特点、所处的位置就认识得比较深刻了。然后我再布置学生完成画图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同一幅图上把各个圈层都表示出来。这时学生会比较完整地画出地球的圈层图,而之后只要提起地球的各个圈层,学生脑海里就会很快浮现出完整的画面,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三、养成收集、整理地理笔记和资料的习惯――培养综合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做笔记方面可能会做得比较凌乱。教师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的形式,督促学生课后整理、补充笔记,尤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从中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把书由“厚”读“薄”的同时,还可以在分析问题时知识明确、综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