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体育教学感悟范文

小学体育教学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教学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体育教学感悟

第1篇:小学体育教学感悟范文

摘 要 本文列举几个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案例,根据体育教学基本理论,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病理”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旨在解决体育教学中易出现的教学误区,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体育教学误区 “病理”分析 教学对策

一、前言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和实施。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选择新颖的教学内容,采用别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体育课堂教学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但是由于个别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忽略了体育教学的实质:以有效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突出健康为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教学过程过于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热衷于花样多,场面热闹,不注重实际教学效果,造成体育教学效率低下。为了走出体育课堂教学的误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本文列举的几个体育教学常见的误区,有的属于教学理念的认识,有的属于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有的属于教法和学法的运用,有的属于课堂常规和组织形式的实施,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仅供参考。

二、体育教学误区与教学对策

(一)误区一:体育教师指令性口令不坚定,忽略口令教学

教学实例:个别教师采用商量的语气来喊口令,如:“同学们快向中看齐了”,“大家一起向右看齐”等,口令没有预、动令之分,语调不坚定,声音不响亮。虽然感觉很亲切,但有时让学生感到很茫然,不知所措,引起教学组织混乱,教师用于维持纪律时间多于学生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病理”分析:严谨、规范、响亮的口令,反映出一个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因素。实例中,教师对师生平等,学习气氛轻松愉快的理念理解不够全面,觉得如果口令采用严肃的语气,响亮的声调,会影响课堂气氛,因此整节课都用平和商量式的对话进行教学,造成课堂节奏拖塌,多数学生因得不到外界的激励,影响大脑皮层兴奋度,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练习欲望,造成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实施对策:教师应根据课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及遇到各种突发的事件灵活地调整教学中的语气,不断变换声调,使用简洁干脆的语言,让学生自觉地服从指挥。如:集合整队口令一定要规范响亮;调动队伍,组织练习的口令要简单、明确;发令,宣布成绩,语气则要坚定并提高声调;而对个别辅导时,尽量不采用指令性的口令指挥他们学习,如跳高练习,把“预备,开始”口令,改为商量式的对话,“你们准备好了没有”,“可以开始学习吗?以消除他们练习时的恐惧心理,教师指导学生只有做到张驰有度,收放自如,才能营造出积极向上,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

(二)误区二:场地器材求新求全,过度包装

教学实例:某节体育公开课的教学内容为“快速跑和轻物投准”,场地为一个篮球场,设计成中国象棋的棋盘,学生穿上古代武士的服装扮演棋子,再背上一个木制的大盒子,当成投掷用的靶子。课中教师通过演练棋谱,进行快速跑的练习,如:指挥“炮”进到某个位置,扮演“炮”的学生就跑到指定的位置,一堂课只有10个左右的学生进行了快速跑练习,且距离不一。投掷练习中学生用背上的木盒子摆成各种形状的靶子,进行投准练习,摆放靶子费时费力,而练习时间所剩无几,一堂课下来,有半班学生没有练习快速跑或命中一次靶子。

“病理”分析:场地器材设施应该有效地服务于主教材的学习,促进学生尽快达成体能和运动技能学习目标。而个别教师觉得要上好体育课,就应该准备大场地,多器材,注重场面热闹。公开课用的上,而平时体育课根本不适用。如实例中,利用下中国象棋形式进行快速跑练习,在练习形式上很有新意,但背离了体育教学的实质身体练习,大多数学生在练习中成了摆设,最惨的是扮演“帅”“士”“相”的学生,最多只是左右移动几步,没有任何锻炼效果。再如投准练习中准备大木盒费时费力不说,摆放靶子就要占用大量的练习时间,怎能达到运动技能教学的目的。

实施对策:教师在准备场地器材时,首先应简单实用,发挥其多种功能。其次既要方便教学组织和学生活动,又要确保安全,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组织体系。课中尽量减少学生适应场地,熟悉器材所用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实例中,教师可按照扮演角色的不同进行快速跑或追逐跑,如:红方追蓝方,“车”追“兵”, “炮” 打“车”,多个“兵”合围“帅”等在练习中穿行象棋知识的传授,可投掷练习中用号码牌或头饰代替古代武士的服装和大木盒,进行投准练习,做到一物多用,提高实用性。

(三)误区三:体育课准备部分采用比赛或游戏的活动形式,忽略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实例1:在跳跃教材的教学中,选用了“快快跳起”的游戏代替准备操,在宣布课后,就分组比赛,有的课采用双人对抗练习,如抓“尾巴”、“斗鸡”或选用4个游戏(如:“贴膏药”,“老鹰抓小鸡”,“大鱼网”,“追拍”等)进行分组轮换练习,比赛或游戏结束后,学生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多数学生则显得十分疲惫,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沉闷,学习效率降低。

教学实例2:低年级的体育课中采用唱儿歌,拍手操或舞蹈的形式代替准备操,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学生身体没有得到有效活动,练习了7-8分钟,身体机能没有变化,有的学生则站在旁边看。在接下来的主教材学习中,发现个别学生有头晕,脸色发白等症状,只能坐在旁边见习,无法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病理”分析:体育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运动特点,在促使机体功能进入工作状态的过程中应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不管选用何种教学内容及练习形式,其目的都是使学生的身体机能由相对安静状态逐渐过渡到运动状态,为剧烈的运动做好准备。而实例1中,教师只想在活动形式上有所创新,采用比赛和对抗游戏的形式进行准备活动,运动量较大,对抗激烈,极易产生疲劳,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实例2,选用的练习内容过于幼稚,不是有效的身体活动,没有针对课的运动特点进行练习,达不到热身效果,有时还需要教师重新做准备活动,事倍功半。

实施对策一:根据教学内容来安排准备活动,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只要在练习形式上稍加变化,练习效果就能大大提高。如把永久不变的绕操场跑,改为绕学校自然地形的障碍跑,螺旋跑,交叉跑等;把原地练习徒手操发展为行进间练徒手操,排成不同的队形(如:排成直角队形,扇形,圆形等)练习;从个人单练,演化为双人对练,多人互练,集体共练来丰富准备操的练习形式。

实施对策二:根据主教材学习内容,选用有针对性的辅助练习或游戏,做到有的放矢,逐步适应,逐渐提高。在跑、跳课上,适当加一些跑,跳的辅助活动(如:跳单双圈,大转盘练习等);在体操课,球类课上,采用各种方式传球比赛或运动量较小的对抗性游戏(如:双人拉过线来,看谁脚先动等练习);在投掷课上,引导学生自制器材进行练习(如:折纸飞机,制作小纸球,吹气球等);可根据创设情境的需要,编排有针对性,趣味起较强的准备操(如:动物模仿操、劳动模仿操、运动模仿操),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四)误区四:放松操安排不合理,流于形式,可有可无

教学实例1:部分教师在课的设计上虎头蛇尾,准备和基本部分组织严密,节奏紧凑,而放松环节,敷衍了事,教学时间不够,压缩放松时间,5分钟的练习时间不足1分钟就完成,放松操随便抖动2个8拍。如:主教材学的是立定跳远,放松操是手臂抖动放松;刚进行完紧张激烈的接力赛跑,就集体坐下听故事,想象放松;或集体跟教师大笑几声,以替代放松操。

教学实例2:选用游戏或比赛内容进行放松,如:在接力赛跑游戏结束后,用传球游戏放松,在篮球练习结束后,用运球接力游戏放松。结果学生越放松越兴奋,在紧张的气氛中,激烈的对抗中结束一堂课的学习。

“病理”分析:放松部分是主教材学习的延续,旨在加速身体功能恢复常态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个别教师注重主教材学习内容教学,忽略放松环节,觉得放松操没有必要做或采用徒手操放松,形式太传统。因此逐末舍本,过分追求练习形式新颖,达不到放松目的,不符合体育课活动的规律。如:实例1,放松活动无针对性,中间无过渡环节,不能帮助机体补偿运动时所偿的氧债,使身体更快恢复。实例2,整节课的运动量曲线都是向上,张驰无度,学生极易产生机体疲劳,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放松环节选用的练习内容运动量不能太大,更不能采用比赛形式进行放松,使身体机能始终处在高度的兴奋状态。

实施对策一:首先应留给放松环节足够的时间(5分钟左右);其次选择放松的内容和练习方式应针对主教材的学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如:投掷课应以上肢放松为重点,跑跳课以下肢放松为主);再者不必在意放松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充分利用上课用的器材,编几节器械操(如绳操,球操,垫上放松操)进行放松;也可配上音乐,以活跃练习气氛。

实施对策二:采用一些运动量小,练习气氛轻松的游戏用来放松(如双人或多人不同身体姿势的拍手操或做一些模仿动作,并结合呼吸的调整来放松)。引用音乐伴奏进行形体动作练习,各种集体舞蹈等。在达到放松目的的同时,又扩展了体育学科的学习内容。

三、结论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几个教学案例,结合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围绕着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有效的身体练习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第2篇:小学体育教学感悟范文

关键词:方法论 心理学角度 词汇教学效率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头疼的是记忆单词。要想记住大量单词,一要靠努力与勤奋;二要讲究记忆的方法和技巧。下面,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中,从方法论和心里学角度谈谈记忆单词的方法和技巧。

一、掌握发音规律,发音与词形相结合,突破单词难关

根据专家研究,单词尽管读音和拼写形式上是两套符号,但90%以上的音形之间是统一的、有规则的。掌握一定的拼读规则,许多词要写出来就容易多了。如pronunciation, department, wonderful等较长的单词,只要掌握发音规律,读音准了,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当然,单词的拼读并非绝对规则,规则之中有例外,但是如果我们能对大量规则以外的有限例外给予记忆上的“特殊关照”,显然能收到显著的记忆效果。音形结合,要求学生、能够将单词划分为音节读记,养成按音节拼读、尝试回忆、强化拼写的习惯,做到用规律指导记忆。同时注意不规则读音音节的特别强化,突出记忆重点。事实证明,随着单词量的加大,学生音形结合水平的提高,这种单词记忆的效果将越来越显著。

二、教授构词法,扩大词汇记忆途径

学习构词法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绝大部分的英语单词大体上由词根、前缀、后缀三部分组成。懂得构词法,就能通过一个单词,从而轻而易举地记住更多单词。常见的构词法有:派生法,即将词缀(前缀和后缀)加在词根上构成新词,如mistake, writer, dislike, development等。合成法,即把两个以上的词合并构成一个词,如:playground, friendship, blackboard等。转化法:即不改变词形,将一种词性转换成另一种词性。如face(n.脸)――face(v.朝向),straight(adj.直的)――straight(adv.直地),like(v. 喜欢)――like(prep.像)等。

三 巧用类比,联网法,提高记单词的效率

英语中有些单词形式是有规律的,比如,important(adj.重要的)----importance(n.重要) ,类似的有silent(adj.沉默的)---silence(n.沉默),different(adj.不同的)―difference(n.不同) 这些单词中-t结尾的是形容词,--ce结尾的是名词。用这样联网法可以提高记单词的效率。

四、用口诀法,把难记的轻松记下,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以-f结尾

的名词有的加s有的要把f改成v再加es.学生觉得很乱,很难记。直接加s

的,我编个口诀给他们―海湾(gulf)的屋顶(roof)站着一个首领(chief)看管一个农奴(serf)证明(proof)是安全的。这样学生不仅记得快而且乐意记。

其次,再从心理学角度略谈训练学生记忆力的方法和技巧。

一、对学生进行瞬间记忆训练

在教新单词时,先向学生明确记忆指标,例如,要求学生在一、二分钟内记熟所学的新单词,然后听写,也可以通过抢答单词或个别提问的方式由老师读单词,学生口头拼写,或是老师讲出单词中文意思,学生读出生词,反之,也可采用老师读单词。学生为了达到要求,快速记忆,必然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朗读记诵。强力记忆的愿望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这种训练,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信息接纳量,提高了记忆效果。

二、多种方式呈现单词,增加刺激渠道和程度,加深感知印象

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力使学生对所要记忆的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为长时记忆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想方设法用新奇、甚至反常的方式呈现新词。这样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强烈的再现刺激,加深感知印象,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可以示范朗读单词的轻重、同化、连续、尾音以及爆破音、破擦音变化;用彩色粉笔在黑板写出难记的生词,使字体变得特别大,或用其它方式呈现形成明显对比。此外,还可以利用录音机、投影仪,甚至实物呈现等多种媒体相结合,引导学生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感知,使大脑同时接受来自眼睛、耳朵、肢体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加强记忆力。

三、化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

理解了的内容,就容易记住,理解得越深刻,记忆得越牢固。教单词时,把音、形、义同时教给学生,让学对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所教的词在一定的情景中呈现,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可以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以新带旧、以旧学新,新旧知识联系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如,like刚开始学是“喜欢”的意思,后来学到还有“像”的意思用例子讲解,He likes English.和He looks like his mother.这两句中like分别是什么词性,通过比较,联系学生就较容易记忆。此外,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反义词辨析,同音异形词、词类转换等方式,相方设法将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从而加深记忆痕迹,提高记忆效率。

第3篇:小学体育教学感悟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92-02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学校的根本,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学校校长,如何发挥和调动学校的全员力量,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下面,我就谈谈在农村小学当了十几年的校长的我平时抓教学质量的几点感悟与粗浅的做法。

一、当前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现状有:撤点并校所带来的生员质量不整,优秀教师资源的流失,留守儿童问题,学前教育的质量问题,优秀学生的外流问题,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教师创新意识、质量意识不强,教育经费与投入偏少等问题。

二、改变目前制约教育发展现状的实施对策

要改善上述制约因素,从外部环境来说要加快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建立留住优秀教师资源的有效机制,多方筹资加大教育投入等;作为学校管理者来说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加强教学管理和师德师风建设,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教学的主线,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准问题的切入口,解决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我认为应该重点抓好“一个完善、二个加强、三个重视”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管理好一所学校,一定要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我校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考勤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教师评优制度》、《教师全员聘任制方案》等。并把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与学校和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绩效奖励等挂钩;充分发挥教学激励机制的作用,对教学成绩优秀、有特殊贡献的教师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做到奖勤罚劣。

2.两个加强。(1)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因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效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是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掌握的新理念。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充分熟读教材,合理地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安排学生学习,并注重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参与学习,使所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同时还要提高40分钟质量关。一是抓教学过程。学校的教导处、教研组要认真抓好备课、上课、辅导、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教学行为;二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抓好教学反思。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三是提高教师的教案预设。写好教案、备好课是课堂优化的前提。有些老师备课,写教案都是为了应付检查,照搬照抄,没有落到实处。为此,教师备课必须严格具备“五备”、“四点”、“两法”、“两题”。“五备”:备教材、备教参、备课标、备教辅、备学生。“四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2)加强新教材新教师培训。现在基层农村学校的教师拿到新教材后,不知从何入手。为此,我校每学期初都要对教师进行新教材知识点和教学技能的指导培训,使教师们及时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基本理念,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掌握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请名师来我校对新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及教材研究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3.三个重视:即“一活动、二管理、三检查”。(1)重视教研活动,学校领导带头经常深入各班级课堂中去听课与教师交流,进入课堂,随机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氛围,并做好观察和记录,以便指导教师教学。同时,积极开展区域间、校际间和班级间的教研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到外校学习或请进名师来我校讲座培训老师,为教师搭建教学经验交流与合作平台,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学校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校长负责制”和“师德责任追究制”,按照“领导当楷模,教师树形象”的原则在教师中围绕“如何构建和谐群体”,怎样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怎样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等深入开展师德大讨论,并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行为十不准》等要求,紧密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师德师风和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活动,切实扎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维护教师利益。(3)重视“检查”,学校成立了教师常规督查领导小组,加强教学常规督查。一查教师的教案作业批改课外辅导,每学期做到三大查、每周一抽查、每月一检查。每次检查结果通报上墙公布。二查平时教学工作。每学期校领导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班级,检查教师们的教案、学生作业等,引导教师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建议,为教师改进的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检查后要及时进行反馈,并将检查结果与教师工作量化及绩效奖惩挂钩。同时,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不同年级、不同层次教师的课都要听,力求每学年对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都有所掌握,尤其要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偏弱教师进行重点听课、跟踪听课,体现一定的计划性、针对性。

三、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身先士卒,注重感情投入、人文关怀,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校长,要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对学校进行透彻的了解:这所学校所辖的村委会是否对学校各方面大力支持;村里的大部分家长怎样,对孩子的学习是否关心到位;村民对学校有什么看法;有哪些爱校人士值得我们今后去联系,去争取。毕竟,的环境不受我们的管理,不受我们制约,得靠我们去努力,去挖掘。同时,学校认真开展了“教师访万家”的家访活动,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家长座谈会,让全体教师也了解了解学校的及家长所关心的学生学习的情况,以便今后的教育教学,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人是有感情的,作为校长,应放下架子,关注每位教师每个家庭的情况,给教师以温暖,让每位教师感觉到学校也是他的家,甚至让教师感觉到学校不仅是他们工作的地方,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地方。如果能这样,何愁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提高。

第4篇:小学体育教学感悟范文

1 生物课堂教学中多元教学方式的干预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本节课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教学片断1:变“学生”为“老师”。

身为教师都明白一个道理:交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拥有一桶水。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一滴水,不如让学生主动的去挖掘这一桶水。而且现代的学生是伴随着电视、电影、网络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利用各种媒介搜集信息的能力也许并不逊色于教师。于是,“地面上的植物”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来做一回“小老师”。新课前先在班级进行动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植物,搜集其相关信息,并做成PPT,在课堂上利用5min左右的时间让同学讲解这种植物。为了保证学生“上课”的质量,教师可先和这些“小老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提出一些教师个人的意见。事实证明,这种变学生的“学”为“教”的方法,确实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例如:有点学生在介绍苹果的知识时,准备了两个切开的苹果,一个是横切的苹果,一个是纵切的苹果,用这种直观、对比的方法展示苹果里种子排列的秘密(横切时看到的是一个五角星的形状),这其中不仅有了学习方法的体现,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在介绍植物时,用的是倒叙、猜谜语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充满活力,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每个学生展开,促进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顺利实现课堂的生成,也让教师对教学相长有了更真实的感受。为了让这些“小老师”真正地成长,下课前2min还组织学生进行点评,授予“最佳小老师”、“最具亲和力的小老师”等称号。这不仅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激励。

教学片断2:变“校园”为“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意义之一是使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就要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生命的存在,体验生命的魅力。每个校园中都有着丰富的植物种类,教师应当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去了解这些植物,教师课前把校园当着课堂的延伸,把校内的植物分工到人,让每一位学生负责查找一种植物的知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由学生作为这种植物的“小导游”向同学介绍它的相关信息。“小导游”也确实别出心裁,有的在介绍该种植物的时候,融入了这种植物的传说,有的说出了这种植物的多种功效,还有的说出了鉴别这种植物的特殊方法,譬如如何区别白玉兰和广玉兰等。这种回归自然、与植物零距离的接触学习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它同时也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过程。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学生对植物的保护不再是纸上谈兵,他们的亲身历程促使他们不再漠视身边生命的存在。

教学片断3:变“教师总结”为“小组探究”。

在传统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总是习惯于由教师来进行总结,这种做法虽然目的性、实效性很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拓展,限制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尤其是生物学科所研究的生物种类更是成千上万,而生物的变异现象更是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如何让学生能透过生物纷繁富饶的表象找到它们的共同特征,这应该不是仅凭教师三言两语的概括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为了让学生对植物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本节课把全班分成5-6组,每一组学生把之前自己详细了解的植物进行汇总,通过表格的形式记录下它们的异同点,并进行适当的分析和总结。

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在与同伴间的相互交流中,进行了思想的碰撞,达到了情感的交融,知识的积淀。

以上三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讲授-接受”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这个主体,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围绕这个主体展开。实践证明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得愉快,思考得全面,表达得清晰,掌握得牢固,且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采集整合能力都得以体现。

2 实施多元教学手段的干预来提升课堂实效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从上面三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有机体,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不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拓展了学生探究的内容。通过多元教学方式的干预来促使生物课堂实效的提升,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 给学生尝试的机会

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生活背景以及个性特点。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方迪在《魏精神分析学》一书中指出:“尝试,是人的一种本能。”敢于让学生去尝试,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信任。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思想与身体都极其活跃的年龄,有更多的想法与表达与众不同,渴望突出个性。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合理地设计一些教学环节,比如,在“人体的支持与运动”的教学环节中可以设计一个“人体知识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活动;在“地面上的动物”的教学环节中,可以设计一次“动物档案”课件比赛;在“人类的性别决定”的教学环节中,可以设计一个“产房门前”的小品活动。这些活动设计的初衷就是让学生去尝试发掘书中的有效信息,尝试将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整合等。如果教师能多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若学生把尝试作为一种习惯,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

2.2 给学生走近自然的机会

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如果将研究自然界中生物的地点都只放在教室,那真的是浪费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生物资源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而情景教学本身具有的行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可巧妙地把人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苏科版的初中生物教材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在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观察实物的活动,例如,在“花的结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走近自然,观察各种不同植物的花,从地面上的草本植物到高大的被子植物,从水中植物到陆地植物,让学生在感受到花外表的美丽之时,领略到花结构的千变万化,赞叹花香的魅力,惊叹花蜕变为果的神奇。在“土壤里的小动物”教学中,让学生走近校园去发现那神奇的地下王国,这不仅让学生找到了童年美好的回忆,也让学生感受到每一种生物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诠释着生命的顽强和意义,这也让学生体会到了生命的平等和价值。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2.3 给学生说话的机会

第5篇:小学体育教学感悟范文

一、感悟纯真课堂,让体育课堂成为欢乐的海洋

曾几何时,我们的体育课堂是那样的令人向往和怀念。简陋的器材、狭小的场地,大家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尽情玩耍。当然,这样的体育教学算不上正规,也不需要特别的技能,甚至教师也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从学生的爽朗笑声和天真无邪的灿烂表情中,我们找到了答案。跳皮筋、“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跳房子等传统体育游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成了学生热衷的活动内容。

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前,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适合学生活动的环境,把喜闻乐见的运动形式与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巧妙地结合起来,把快乐体育、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其中,构建促进生命发展的阳光课堂。

以跳皮筋为例,虽然这是一种乡土游戏,但是学生却对其情有独钟。跳皮筋融合了挑、勾、踩、跨、摆、碰、绕、掏、压、踢等十余种腿部基本动作,锻炼了学生的腿部力量和弹跳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更重要的是,这项活动所需的物品简单,玩法多样,人数可多可少,而且颇具挑战性。教师对类似的体育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提高运动效果。

二、感悟友善课堂,让青春做伴助推爱心成长

与人为善、友好互助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可贵品质。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这种品质传承下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妙趣横生的活动内容,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

例如,“抢圈追逃”游戏活动是我所热衷的教学内容之一。这个游戏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短路速度,又要求其动作敏捷。与此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配合默契,相互提醒。

游戏准备

首先在一个比较开阔的场地上划出一条起点线,在起点线前方约2米处划一个10米×25米的长方形区域作为追拍区,再在追拍区前方约8米处划3个直径为1米的圆圈。

游戏方法

教师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队,排成一路纵队,站在起点线后,等教师发出指令后,各队第一人迅速向前跑去抢占圆圈,未抢得者为追者,退回追拍区。占到圈的三个人争取通过追拍区返回原队伍。如果追者未拍到任何一人,那么占圈者分别为本队夺得一分,而追者倒扣一分;如三人中有一人被拍到,则被追者无分,追者得一分,其余二人各得一分。其他人依次进行,以得分多的队为胜。

要求:追逃过程中不能越出追拍区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视为团队中的一员,他们为成功的队员加油喝彩,同时也为失利的队员鼓励与安慰。有的同学起跑越线了,同组同学提醒一句;有的同学跑得太急跌倒了,大家扶上一把……比赛中既有你追我赶的激烈场面,也有团结互助的动人情景,整堂课都弥漫着爱的味道。

三、感悟美感课堂,让审美情趣贯穿始终

运动是美丽的,它借助人的肢体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的向往。有节奏的运动,有表现力的运动无疑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美的享受。学生正处于身体发展的黄金期,身体可塑性很强,能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获得一种自我满足的运动美感。

体育美具有形象性,同时具有象征性和独创性。运动员总是以生动多变的优美形象展现在观赏者的面前,而在重大体育赛事上呈现的各种舞蹈表演则更具象征含义。小学生对美的把握是朦胧的,但是他们能够感受。要实现体育教学的美,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体育教学中所蕴藏的美的因素。做操、舞蹈、跑步、跳绳、球类运动等身体练习,都有助于学生的身体美的形成。不仅如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优秀运动员的姿态美、动作美、气质美,让这些审美因素成为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的契机,使学生在审美感受中获得真知。

第6篇:小学体育教学感悟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过程;特点;技能学习;教学策略

一、小学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体育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加强运动学习指导的过程,掌握这一过程的特点对于体育教师将起到很好的理论支撑作用。

1.行为性

体育教学中的行为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社会基本规范与行为的重要学段。学生通过运动学习过程的感悟与实践,初步形成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行为与习惯。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学生运动行为习惯的现行状态,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体育学习活动与运动技术学习,激发小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启发小学生通过运动学习正确认知运动学习行为对生活行为的引导与促进作用,积极地将在运动学习中获得的行为知识与技能,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与学习中。

2.方法性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不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

用。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小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着重向小学生传授简单的、容易学会的,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内容与方式,要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在玩中想,让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运动学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与积极性。

3.安全性

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小学体育中的安全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对小学生运动安全的教育,保证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安全性。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向小学生传授自我保护、保护他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练习之前检查场地安全、个人安全措施的落实;练习之中要关注学生练习的安全性;练习之后要保证学生的安全恢复。教师要把安全运动、安全卫生、安全预防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在小学生运动实践过程中,以运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使得学生保持身体的正常发育与身心健康。

二、小学生技能学习的要点

1.学习内容的生活性

小学生的运动健身大多数在于平日里的锻炼,让其不断地跑、跳、投,就是健身最简单的方式,教师没有必要对于这些还不懂得太多的小孩子们给予太多的技术性过强的运动技能学习的练习方式,而是可以大多数以生活中的活动来代替,通过运动学习,促使小学生正确认知生活中体育的多样性与适用性。这样更有利于小学生今后技能的学习与发展。

2.运动方式的协调性

运动方式的不同,对于小学生运动素质的培养也是有所不同的,其中,运动教学过程中的协调灵活极为重要。因此,全身的协调性、灵活性将成为小学生进行运动的一大重要因素。

3.组织方式的简易性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尝试改变教学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处理好知识学习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组织方式的创新应该从体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正确评价。组织方式的创新应给小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方法、条件、手段和学习的组织形式等方面。

三、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开展体育教学的策略研究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应该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从教师、条件、资源、适应、家庭、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提高教学策略的针对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模式进行教学。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互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身体活动为基础,通过开放教学,使学生动脑、动智、动情,主动地、直接地去学习掌握技术与技能;培养学生探索运动学习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能力。

体育教学评价是评价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领域的具体表现。体育教学评价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又要看重学习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对学生体育学习应该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进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新的结构评价注重综合教育的效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表现和态度,对体育学习以及认知的能力,掌握与应用科学的、合理的运动实践方法以及体育的综合能力。因此,只有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体育教学评价更加全面,

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目标实现和教学目标达成的整体优化产生积极的效果。

第7篇:小学体育教学感悟范文

关键词: 小学体育 游戏化体育教学 实施策略

一、游戏化体育教学的意义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小学生强健体魄,还可以帮助其尽快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升基本活动能力。体育游戏不仅能够让小学体育任务早日完成,而且能够使学生养成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精神,还能够培养学生顽强、勇敢、果断和机智等优秀品质。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不管是从生理学、心理学还是教育学和运动生理学角度都具有促进意义,还能够提高体温、准确完成准备活动、消除疲劳、陶冶情操。所以,体育游戏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

二、游戏化体育教学的实施策略

1.体育内容游戏化。

小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就是学习内容,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学习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使之成为小学生喜欢的游戏化体育学习内容。这样,就能有效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良好情感,从而促进小学高效体育课堂的生成。比如,教学“障碍跑”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给学生讲解障碍跑的动作要领,学生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学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把这一内容改编为“障碍接力赛”游戏,为了完成这个游戏,教师为学生提供4个跨栏架、8个体操垫和4只标志桶。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比赛。要求学生在比赛过程中采取“钻”、“跳”、“跨”的动作分别通过跨栏架、体操垫与标志桶这三个障碍物。这样,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就非常活跃,原来枯燥的体育学习内容由于有了游戏的依托而显得生动活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障碍跑的相关技巧,这与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对障碍跑的相关技能进行直接传授要好得多。

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把体育学习内容通过游戏化改编的形式对其内容进行重新处理,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一旦学生有了体育学习积极性,他们便会以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投入学习中,从而为高效的体育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创设教学情境,使体育学习过程游戏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比较偏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因为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游戏化的体育学习情境,从而让小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充满游戏性。例如,笔者在教学“投掷垒球”一课时,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游戏化情境:“你们知道吗,在时期,我们的八路军之所以能够打胜仗,主要是因为八路军战士手榴弹投得好。有一部电影叫《神勇投弹手》,讲述的就是一个具有高超投弹技能的传奇人物。我们今天在课堂上也利用垒球当手榴弹投一投,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神勇投弹手,我们这一次比的是谁投得远。如果你们按照老师刚才的动作要领进行投掷,你们肯定能够投得很远。”这样,在比赛游戏的情境下,小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在课堂进行了有效的体育技能训练。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游戏情境,对“投掷垒球”赋予游戏元素。因此,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枯燥的“投掷垒球”便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3.采用竞赛的方式让体育学习评价游戏化。

学习评价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形式和载体。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只采取简单的评价方式,则自然不能够有效地达到评价的具体目标。新课程下,为了突出小学生的体育学习主体性,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采取竞赛形式让体育学习评价游戏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跑与游戏》这一内容时,为了突出评价效果,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森林追击”的游戏竞赛形式,这个游戏是这样的,把班里的同学分成五列横队,然后在操场上侧平举前平举散开形成“森林”,再让班里的一名同学当追者,另一名同学当逃者,在游戏过程中,2人在“森林”里互追互跑。如果其中的一人被拍到,就互相转化角色,如果跑者碰到了“森林”里的“树”就和“树”交换角色。这样,每一名同学在组内都会想办法取得胜利。这样,教师就能够在游戏化过程中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技能进行有效评价,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可见,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评价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化的评价形式是最为生动有趣的,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善于通过游戏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小学生的体育学习。

三、结语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开展游戏化体育教学时,应该合理地将游戏贯穿于教学中,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体育教学感悟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快乐情境教学;学生健康发展;实践与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53-02

心理学和现代认知学认为: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属于“唯情趣一族”,他们不仅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而且对以兴趣为直接表现形式的情感因素具有非常强烈的依赖性。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体能和技能训练为主的基础性学科,身心消耗相对较大,如果缺乏相应的情趣元素,则难以从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活动效应。那么,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体育课程的情趣化教学呢?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丰富多元的情境教学活动,有利于迎合小学生“求新、求异、求趣”的学习心理,既可赢得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又能有效促进教学相长,推动学校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本文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希望能为更多后来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一、游戏法情境的合理运用

列夫・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活动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这与爱因斯坦提出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积极实现快乐体育和阳光体育目标,不仅是新课程体育发展的根本追求,而且是促进学生心智发育和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它既具情趣性又有益智性,既具活跃性又有规范性,既具个体性又有合作性,既具实践性又有创新性,应是小学体育情境教学的应有之义。

比如,在篮球运动基本技术教学中,对于启动、急转、转身、变向跑和变速跑等技术,可将之融入“大渔网”游戏活动之中:安排两三名学生手拉手结成“渔网”去抓“小鱼”,后者则四处躲避抓捕。“渔网”不能松开,否则即使抓住了也不算成功;而“小鱼”必须在一定范围内逃生,犯规了就算被抓获。一旦“小鱼”被成功网住,就脱离鱼群而连成“渔网”。众多“小鱼”为了避免被抓,在急于逃生之中必须急停、急转、快速跑和变向跑等,这就不知不觉地运用了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如此而为,游戏活动对于教学内容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和支撑作用。

二、模拟法情境的合理运用

什么是“情境模拟教学”呢?顾名思义,它是指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执教者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任务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运用相应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类似或接近于现实情况下扮演某种角色并进行学习与研究的一种课程活动形式。情境模拟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并有效地启迪他们深入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在情趣活动中获得相应的自我发展。人的情感总是在相应情境中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对于学习情感的生成与强化,既可发挥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又能从中赢得情感智力的正能量效应。

比如,在用前脚掌先着地跑的训练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乐于模仿和善于模仿的特点,组织他们模拟活泼可爱的企鹅跑步,或者模拟草原儿童骑马舞蹈表演……并开展相互之间的比赛训练活动,促使他们在“以赛激趣”的模拟表演中,既有效地掌握训练要领,又变相减小训练强度。这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机械训练相比,其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三、巧喻法情境的合理运用

学校教育是一个充满情感性的艺术实践工程。众所周知,体育课程教学大多是以室外训练形式为主,在这种活动环境下,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就像“出笼小鸟”和“脱缰野马”似的既不愿被管束也不易管束,无论在课前集中、课间整队还是放松集合阶段,他们常常是吵吵闹闹、你推我挤,一副不亦乐乎的样子。对于这种情况,仅凭教师一味地批评和训斥是难以奏效的。有鉴于此,执教者应始终本着情感艺术原则,巧设譬喻地对小学生进行因势利导、有序规范,让他们在情趣之下自觉自愿地接受安排和服从教导。

比如:“一群守纪律的乖大雁,快快飞来吧!”“听指挥的小鸭群子们,快把队形站好!”“亲爱的小骆驼们,请按照原来的顺序排好队吧!”“老师耳朵里怎么听到了‘蛙声一片’?”“叽叽喳喳的小鸟们,你们该歇一歇啦!”“我们看一看哪些小动物最可爱”……听到诸如此类的巧喻说法,“小动物”们乐于被驱使,他们很快地噤了声、列好队。

四、假想法情境的合理运用

小学生不仅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在他们内心深处潜藏着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执教者应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种活跃心态,积极通过有效途径和方式,努力创设善教乐学的活动氛围,为他们提供一种善于想象和乐于表现的平台条件,以此提高他们的体育锻炼技能,从中赢得激“趣”、激“情”和激“志”的良好教学效果。

比如,在体育径赛中发生体力松弛或冲刺阶段,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假如后面有坏人在抢劫追赶,或者自己是一名警察正在“缉捕歹徒”,只要适当地坚持一下就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或者假想自己是一名体育健儿,正在参加某项体育比赛,如果坚持到底了就会赢得一项大奖……有了诸如此类的假想,就会为学生注入一种强劲的思想活力和精神动力,引导他们不断地超越“极点”现象。久而久之,就能从自我超越中逐步赢得千里跬步和江海细流的活动效果。

五、激励法情境的合理运用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此,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较高境界,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创设善教乐学的情境和心境,往往能够收获“无为而教”的良好效用。尤其对于耐力锻炼而言,既非常单调又容易令人疲劳,是体育训练中最适宜采用激励法的一种运动形式,如果只是强制学生进行简单、机械的训练,其效果可想而知。

比如,在爬、钻、绕、跨等动作训练中,教师可铺设一些垫子作为“草地”,可架设相应高度的橡皮筋作为“钢丝网”,可把两条白粉线之间的距离作为“壕沟”,可把球类教具作为“地雷”……诸如此类的激励性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因势利导地强化目的性训练,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创优争先的意识行为,逐步磨砺其身心耐力和精神意志,从而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断地积聚潜能、焕发后劲。

以上是笔者对小学体育愉悦情境教学的简要实践与思考。综上所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小学体育愉悦情境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丰富多彩,不仅可以制造善教乐学的课程环境,提高教学质效,而且能够有利于个性化发展,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万茹.小学体育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叶善峰.情境教学法在校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旬),2013,(3):70.

第9篇:小学体育教学感悟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42-01

1.前言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课堂的有效性情况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每个学生学习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越多,代表这节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各项能力都能不断的实现发展和提升,最终实现自己的学习价值和人生价值。因此我们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小学教学的有效性,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最终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提升。

2.教师更多的关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要想有效的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水平,我们需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进行改进,选择一些比较符合小学生心理的知识进行讲授,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小学体育的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基础和要求为重要的依据和基础,从而有选择的教授一些适合于他们的课程内容。我们在制定这些政策的时候,应该关注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使得这些体育项目能够有效的促进他们的身体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之中,学习垒球是一个必修课程,而这个课程的关键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投掷的技巧和力度。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个课程之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其他类型的活动,比如扔纸团等内容,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就可以很好的掌握投掷的技巧,最终实现教学的进步。

不仅如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还应该注重这些项目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的非常好,就是多关注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问题。一般在课程的开始,教师都会选择做一些比较简单的热身活动或者是游戏来提升学生们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热情。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选择这个教学的内容是否和这节课程的学习内容是相对应的,不能仅仅为了做游戏而做游戏,这样就失去了游戏本身的作用。我们需要在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实现体育学习的目标,最终提升体育学习的成绩。

最后一点我们需要关注的就是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和我们学生的兴趣点相近。小学生由于年龄等因素的限制,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和成年人都有很大的区别和不同,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学生真正的兴趣,让他们学习真正想要学习的体育知识,才能帮助他们练习体育的内容,从而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让同学们了解学习体育的优点。

3.选择合适的体育器材和设施

针对不同的体育学习内容,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的体育器材来帮助学生锻炼身体。使用正确的体育设施不仅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的利用合适的体育设备来帮助自己进行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节课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场地和器材来帮助自己进行教学,让同学们能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使用这些器材来进行学习和练习,有效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每节课程的顺利实行,我们需要在课前对这些器材和场地进行检查,保证器材的安全和有效性。

体育教学过程之中所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应该选择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其他的形式是不能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会影响我们选择的教学种类和方式。比如学生在练习跑步的过程中,仅仅让学生一直在操场上跑步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的增加一些新的内容进来,才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和耐心。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操场上集体进行跑步锻炼,之后适当的更改跑步的距离和时间,让学生逐渐适应跑步的节奏,之后可以开展接力赛等活动,就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学生完成了这一项体育任务之后,教师应该予以肯定和正面的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成就感。如果教师在完成这个教学活动之后没有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评价和反思,就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也就对学习体育失去了兴趣。我们要注意体育课堂学习之中的有效性,就必须注意有效评价的重要性。

4.小结

总之,要提升小学生体育教学之中的有效性,体育教师应该针对当前教学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和研究,才能积极的改变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学习体育的乐趣。学生在体育学习之中获得了精神的收获,就能够更好的体会到体育的精神和内涵,最终有利于他们体育学习的进步,同时也实现了体育课堂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阳学辉.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改进[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1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