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型企业 技术知识生产
一、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将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为主。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型企业自然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尽快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因此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然而,理论界关于自主创新的认识还存在诸多分歧。例如,有些学者将其定义为创新主体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的独立研究开发;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自主创新就是创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进一步,关于自主创新认识的分歧又导致了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认识的模糊。为了推动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企业实践,本文将对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型企业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二、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是一个多层多维的概念,本文只从企业层面考察自主创新的内涵。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主要通过购买专利、引进成套设备等方式提高技术水平。由于需要向国外企业支付高额的技术使用费,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无法提高;由于缺乏技术标准制订的话语权,我国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十分不利。自主创新这一概念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显然,“自主”是对企业简单的技术引进行为的否定,是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强调。
本文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的将这些技术知识应用到经济过程中的行为。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包括技术知识生产和技术知识应用两个基本阶段。一些关于创新的经典定义都强调技术、产品、工艺、制度等与经济生产过程的第一次成功结合,却并不关注它们的来源和主体。而自主创新则要求企业积极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这正是自主创新一般意义上的创新的不同,也正体现了自主创新的内涵。
由图1可见,如果企业既不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也不参与技术知识的应用,自然也谈不上创新。如果企业只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而没有努力的将这些技术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去,这只是发明。如果企业不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只进行技术知识的应用,这就属于引进创新。只有企业既积极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又积极进行技术知识的应用时,才能称得上自主创新。
更进一步,根据企业在技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将自主创新分为两类:独立自主创新和合作自主创新。前者是指企业独自进行技术知识生产的创新,后者是指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和其他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知识生产的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者将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对立。本文认为,简单的对立二者并不可取。如果企业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他人的创新成果,那至多属于创新扩散的过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如果企业在他人的创新成果基础上积极改进,添加了自主开发的技术知识,那就可以归入自主创新的范畴。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者“二次创新”。这种自主创新也正是日本和韩国企业创新中的重要模式。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同样是自主创新的模式之一。
三、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
1.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企业本质上是使用资源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来创造财富并从中获取利润的社会系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也有所不同。自主创新型企业就是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财富创造方式的企业。
现代企业的前身是手工作坊和工场。它们具有规模小、产量低等特点。随着蒸汽机的出现,企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和运输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现代企业由此诞生。不断提高产量是此时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将此类企业称为生产型企业。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仅通过简单的扩大产量已无法维持企业的发展。通过科学管理进行集约化的生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成为19世纪后半叶以来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相应的企业类型就是管理型企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又对企业的财富创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由集约向自主创新转变,相应的企业类型就是自主创新型企业(图2)。
这三种企业类型的演进不是一个简单的替代过程,而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扬弃。也就是说,自主创新型企业并不是对生产型企业和管理型企业的全盘否定。相反,自主创新型企业必须以这两种企业类型为基础。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足够的生产规模,也不能有效的管理内部的运营活动,其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自主创新。因此,基本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内涵。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的出现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很多企业的基本生产和管理能力还很欠缺。因此,建设自主创新型企业首先需要夯实基础,努力提升企业基本的生产和管理能力,不能好高骛远。
为了更加准确的区分自主创新型企业与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和管理型企业的不同,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2.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四个基本特征: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
(1)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
自主创新意识是企业对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体现了自主创新型企业对于“以自主创新为财富创造方式”的价值认同,以及愿意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的强烈愿望。
自主创新型企业对于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有着清晰的认识。在它们看来,自主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方法,是企业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基石。技术和设备可以引进,而自主创新永远无法引进,只能在企业“干中学”的过程中产生。不创新和依赖技术引进的企业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
(2)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
自主创新行为外在表现为企业为了实现创新的目的而开展的各类活动。对于企业而言,首要的创新行为是应用技术知识。这是创新与发明相区别的关键。但是,自主创新行为不仅强调企业自觉主动的应用技术知识,更强调企业积极主动的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
自主创新型企业与运营管理型企业或生产型企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创新行为的持续性。完全没有从事过任何创新活动的企业只是少数。但大量的企业都只有少量的自主创新行为,仅推出过一两个创新产品。而在自主创新型企业中,自主创新行为是普遍存在的。自主创新型企业知道,自主创新是一场竞赛,不进则退。少量的创新虽然能给企业带来的暂时的利益,但它不能支持企业永远领先。只有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才能使自主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 同时,自主创新是一个学习积累技术能力的过程,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是积累技术能力的基本手段。
(3)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前者是企业自主研发并实现价值的能力,后者是有效的组织、协调、激励创新行为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
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来说,它们总是能够敏锐的发现市场机会,根据这些机会形成创意,并逐步将这些创意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从中获取价值。而且,这一过程可以在企业内部不断复制。尽管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总是存在,但自主创新型企业创新成功的概率要高于一般的企业。这一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就是自主创新型企业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
(4)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
自主创新型企业最容易观测到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自主创新绩效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创造的财富和价值。它最终可以通过利润、新产品销售收入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衡量。而专利、技术方案等技术知识是自主创新的中间产品。它们虽然不能完全代替财务指标来衡量自主创新绩效,但也无疑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上述四个基本特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是基础。没有创新意识,也不会有持续积极的创新行为,更谈不上能力和成果。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是自主创新意识的直接体现,是自主创新能力生成的根本过程,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绩效的必然环节。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决定自主创新绩效的根本因素。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则是自主创新型企业追求的根本目标。
同时,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四个基本特性还刻画了一个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路径。如果企业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其创新行为不断增多,创新能力越来越强,从创新中获得的回报也会不断增加,又会进一步增强其创新意识。企业由此步入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轨道。反之,如果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活动随之减少,创新能力也会逐步退化,可以从创新中获得的回报也越来越少,由此步入恶性的“锁定”阶段,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四、结语
走自主创新之路、成长为自主创新型企业是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将技术知识应用于经济过程是自主创新的内涵所在。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财富创造方式则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根本。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培育自身的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是成长为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凤朝: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11.83~92
[2]李海燕 侯书文: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 河北学刊,2007,27(6):196~199
[3]李具恒:自主创新新解:“概念硬核”视角的集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43~49
[关键词] 知识型中小企业 自主创新 壁垒 政府行为
进入21世纪,自主创新已成为上至国家、下至企业的热门话题,其已成为打造核心能力的根本途径。在企业大军中,知识型企业以知识性、创新性和拥有大量知识员工为特点,自主创新是这类企业的应有之义。我国知识型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数量众多,完全依靠企业自主创新存在多重壁垒,而这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会影响区域乃至国家核心能力提升。因此,政府援助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部因素分析
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上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高于大型企业。
1.市场动力因素。国内消费者需求层次的节节提升、出口市场的技术壁垒,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都是知识型企业面临的严峻考验。以往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及高昂的专利费也使国内企业界清醒,拥有自己的技术意义重大。知识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很大。
2.政策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被确立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总体上,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环境宽松。
3.法律环境。知识产权法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最重要法律的因素。它能将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技术独占权并最终转化为市场垄断权。长期以来,人们专利保护意识缺乏、法律条款漏洞大,打击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4.融资环境。中小企业融资难,特别是民营企业,上市难、贷款难、投资难。
二、内部因素分析
1.自主创新的硬能力。人才是自主创新的首要因素。人才素质、人才规模、人才供给结构都对自主创新成功与否产生很大影响。知识型中小企业较大型特别是知名企业更难吸引高素质人才。无论从人才的质量、数量和稳定性方面,中小企业都先天不足。
资金是自主创新的保障。目前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靠内部积累,少量的银行贷款和股票上市融资。自主创新活动的规模和数量都受到了很大限制。一定的技术积累对知识型企业是必须的,但其专利发明都很缺乏,自有知识产权少,没有独占优势。
2.企业家素质和管理水平。中小型企业的决策更多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和喜好。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和用人方法很难建立创新机制。作为知识型企业的领导者一般素质要比早期企业家素质高,但创新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现有水平可能无法适应自主创新的需要。
三、知识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壁垒
企业要创新、能创新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将其重新归类为动力因素和能力因素,其中难以完成的就成为壁垒。如表
表 知识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壁垒
知识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要冲破重重壁垒,有些单纯依靠知识型中小企业自身很难跨越。
四、知识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政府行为模式
基于知识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壁垒,我们构建了政府行为模式。
图 对知识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壁垒的政府行为模式
1.法律的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是知识产权法对于知识型企业意义重大,直接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因此政府要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对知识产权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由于人才流动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这一问题在目前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只能通过政府的就业和落户政策来引导。这一问题会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逐步解决。
3.资金不足是知识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最大阻力。政府可通过市场手段加大对自主创新企业的直接投资、强化税收支持政策以及实施金融信贷支持和政府采购倾斜等方式帮助知识型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匮乏、融资困难的障碍。
4.政府通过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以及知识型企业之间技术共享平台的搭建来解决技术积累问题。实际操作中,可运用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式,最优配置资源。
5.政府要认真监测知识型中小企业整体发展动态,健全政府信息制度,整合现有信息资源,为企业提供综合式的、一站式的政策咨询、行业指导、项目评估、市场开拓、产业供求等信息咨询服务。并通过培育和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和实施中小企业企业家的培训工程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该模式中未提到自主创新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这需要企业去克服,政府只能对企业自主创新行为进行激励和引导,但是却无法为企业规避风险。为帮助知识型中小企业摆脱发展中的困境,也为了整个国家完成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政府在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必须 “科学有为”。
参考文献:
[1]王恕立胡元媛:企业自主创新的条件与能力分析[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第7期
[2]宋爱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府支持行为选择[J].重庆行政,2006年第2期
[3]花爱梅: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融资支持探讨[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1期
[关键词]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探析
政府采购不同于民间采购,政府采购不是采购人利益最大化的简单商品交易行为,它是以政府为主体,运用财政资金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采购活动。具有典型的公共性特征和巨大的市场影响力,不仅是采购公共物品与服务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
作为公共采购,政府采购可以通过科学的采购规划与管理,提高采购质量和效率,节省财政资金,防止采购过程中公共资源流失和发生腐败现象。同时,政府可以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按照社会公众的要求,综合考虑政府采购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通过制订政府采购政策、确立采购对象等,控制公共采购资金的使用,规定优先采购什么、禁止采购什么、向谁采购和由谁采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直接影响供应商的生产和销售行为以及投资选择,促进政府多种社会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
具体而言,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协调发展
当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增加就业的重要力量,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镇化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其中以资金不足为最。但从总体看,在我国政府采购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程度却很低,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的关注还很不够,使中小企业丧失很多难得的发展机会。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适当扶持中小企业、照顾落后地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政府采购采取纯粹的市场竞争方式,中小企业和落后地区、民族地区的企业会因竞争力不足而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政府采购应适当运用政策法规等行政力量和非市场机制的方式,增加中小企业和落后地区、民族地区的产品和服务在政府采购市场的销售机会,以促进中小企业及落后地区和民族地区企业的发展。比如,对中小企业和落后地区企业的产品实行综合优惠的方式;确定中小企业及落后地区在政府采购中必须占有的份额等等。
二、倡导节能环保
绿色采购是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之一,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力引擎”,它不仅有利于政府树立环保形象,而且能够引导企业走上绿色道路,推动技术进步,减少环境污染。政府采购可以通过制订法律和政策措施,规定政府只能采购达到国家节能环保标准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建立政府节能环保采购清单,规定政府必须优先采购清单所列产品;通过价格优惠和采购招标过程设置节能环保因素评价等方式,增加具有节能环保优势的产品获得政府采购订单的机会。实行政府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的政策,既有利于政府降低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成本,更有利于促进供应商增加节能环保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根据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的规定,明确要求政府采购应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不得采购危害环境及人体健康的产品;同时规定,对于采购单位有特殊技术需求且申请采购列入“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项目,给予特事特办,允许依法采用特殊采购方式进行采购。
三、扶持民族产业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外商挟充足资金全力攻取市场,另一方面国内产业穷于应付生产领域的矛盾而不得不弃守流通领域。而政府采购政策正好可以在流通领域为国内民族产业开辟一块市场,为振兴我国民族产业助一臂之力。
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并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GPA(《政府采购协议》),这意味着我国政府采购市场没有对外开放。因此,政府采购原则上应该采购本国产品,担负起保护民族产业的重要职责。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大量进口产品对民族产业特别是对汽车、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形成冲击和压力的情况下,保留政府采购市场暂不对外开放,显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以法律和政策的方式,规定政府采购应该采购本国产品、支持民族产业发展,以实现保护民族产业的目标。即便今后我国加入了GPA,仍然会有大量在协议条款之外的政府采购项目。对于这部分采购,同样需要实施保护本国产品的政策措施。
四、鼓励自主创新
政府采购在支持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可以制订政策,规定凡是涉及高新技术类产品的采购,一律优先优惠采购自主创新的产品;可以规定政府采购的某些产品技术含量中的自主创新成分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与联系,对于那些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自主创新产品实行政府采购;政府逐步改革传统的课题基金预付制,实行创新成果政府采购制。
应尽快建立并完善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在获得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内,适时确定并公布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明确规定各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应当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同时,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在分值设定上考虑自主创新因素,以价格为主的招标项目评标,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优先采购列入目录产品;若列入目录产品价格高于一般产品的,要根据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对列入目录产品给予一定比例的价格扣除。以综合评标为主的招标项目,增加自主创新因素,并合理设置分值比重。对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的范围。
总之,政府采购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而且规模巨大,作为政府行为,具备实施宏观调控的条件,因此,要把政府采购作为调控经济运行的一种工具来看待。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落实社会政策,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通过政府采购制度发挥政府调控经济的政策功能作用,是法律赋予政府采购制度的任务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杨燕英.发挥政府采购政策效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06).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过去取得的成就靠改革,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进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必须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近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仍有待突破深化,对外开放水平仍有待提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状况,任务十分紧迫。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但要清醒地看到,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解决这些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化改革开放。我们要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自主创新,让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社会动力和技术支撑。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要抓住有利时机,从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入手,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在创新中攻坚破难,务求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金融、财税、价格、投资体制改革。同时,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统筹安排对内对外经济工作,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创新对外开放思路,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需求导向,着力突破制约经济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必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必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明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深化改革开放备受关注。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自主创新,将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论: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七大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认真总结了今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体现了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的实际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期待。认真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对于贯彻十七大精神,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沈阳机床政策建议
技术创新是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辽宁完成打造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业基地、实现装备制造业二次腾飞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分析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结合沈阳机床集团成功实施技术创新的经验,探寻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对于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技术创新所需经费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通常采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对技术创新投入的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查阅相关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发现2012年辽宁省R&D经费支出为390.9亿元,位列全国第9位;R&D经费投入强度为1.57%,较全国1.98%的平均水平低百分之二十左右,与东部沿海其他省份相比差距明显。以天津市为例,经国家统计局评估审定:2013年天津市全社会共投入科研经费428.09亿元,R&D投入强度达到2.98%,比上年提高0.1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科研经费投入强度(2.08%)0.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辽宁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也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从2008年的1.62%下降到2012年的1.07%,技术创新所需经费投入的未来前景不容乐观。
2.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能力偏弱
产品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不足是装备制造业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引进与消化吸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两种相辅相成的重要手段,不引进无法消化吸收,但只引进而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消化吸收,企业的自主创新也无法实现。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与全国其他省份的企业相似,普遍存在盲目引进而忽视消化吸收的倾向。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信息,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经费支出393.91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156.84亿元,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至少应达到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3倍以上,这也是造成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研发能力较弱的原因之一。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二次开发工作重视不够,消化吸收与国内自主开发衔接不够,消化吸收工作缺乏应有的技术和资源支持;(2)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而无力开展消化吸收工作,同时许多企业对引进的技术实行封锁政策,难以形成技术创新的技术外溢效应。
3.自主创新与新产品转化能力不足
首先,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从专利申请数量上来看,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共申请专利48.99万个,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9958个,只占全国总数的2%,新产品项目数为8641个,占全国水平的2.5%;2012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金额分别为3194亿元和225.7亿元,分别占全国水平的2.89%和1%,这反映出辽宁省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差距,产品附加值和海外销售情况不太理想;其次,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从新技术到新产品的转化效率偏低。根据笔者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5-2012年的数据得出的研究结论,在创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中,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创新源转化为新产品的效率相对偏低。
4.技术创新生态模式尚未形成
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创新生态体系基本具备,但各类要素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各种配套机制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企业创新存在多种障碍,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发起者和受益者,然而技术创新活动的长期性、高成本、高风险使很多企业望而却步;而对于那些想进行技术研发的企业而言,政府科研基金杯水车薪,企业融资难度依然较大。二是专利技术的保护机制不健全。专利技术的侵权成本仍然较低,而维权成本相对较高,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仍有待加强。三是科研资金分配不合理、使用效率较低。科研院校拥有大量的科研人才和可观的项目研究经费,但却与企业合作交流较少,降低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效率。
二、沈阳机床集团技术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沈阳机床”)是中国机床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是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典型代表。沈阳机床于1995年12月通过对沈阳原三大机床厂而组建。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中国的沈阳、昆明以及德国的阿瑟斯雷本。2004年机床产销量突破5万台,其中数控机床产销量突破6千台,机床产销量多年来始终居国内同行业首位。2007年经济规模突破100亿元,数控机床产量突破2万台,机床产品的销售收入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八位。这家现在看似辉煌的企业也经历过技术陈旧和产品落后的困扰,而其成功实现产品升级和技术领先的过程和经验值得其他企业借鉴。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大机床消费国,但我国机床制造企业却一直无法掌握先进机床的核心技术,国外厂商基本不会将核心技术转让。沈阳机床在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之后,公司抓住国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契机,充分利用辽宁省内科研院所众多,科技基础雄厚的优势,由公司牵头联合8家企业、6家院所形成了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建了包括上海本部在内的多支研发团队,并把国家机床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设在沈阳机床。2007-2011年,沈阳机床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近20亿元,经历了5年的潜心钻研,终于掌握了数控系统的关键技术。
随着沈阳机床突破智能数控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企业通过转变传统制造业国企的经营理念,正在从传统的制造型企业转变为综合服务型企业,从传统的设备制造商转变为现代工业服务商。沈阳机床通过研发“中国芯”、制造智能化数控机床、转型工业服务商“三大战役”,实现了产品结构革命性变化、生产体系根本性调整、经营模式战略性转变,企业经济规模连续7年高速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2年,沈阳机床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利润4.2亿元,利税10亿元。目前,沈阳机床在德国建设的世界级设计中心,针对市场需求升级的新形势,设计具有适用、简洁、易操作、易维护世界级新理念的机床产品,同时恢复了德国的ASCA知名品牌,将在三年内使集团现有产品完成升级换代,实现一步跨越世界级,最终形成德国设计、沈阳制造、全球销售的新模式。
沈阳机床成功实现技术创新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产品核心技术作为突破口,加大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力度。(2)充分利用区域创新系统的共生机制,重视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3)通过海外并购实现技术购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拓展国际市场。(4)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实现自主创新。(5)重视产品质量、性能、营销渠道等方面的管理,使研发投入与产品开发服务较好的结合起来,形成从技术研发到新产品开发、再到实现企业绩效提升的一整套完整的创新价值链。
三、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针对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沈阳机床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中总结的经验与启示,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
企业应首先牢牢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将自主创新放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其次应充分认识到加大创新资金投入力度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对企业生存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意义,加大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最后要加强与国际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交流,加大消化吸收引进专利技术的经费支出,通过技术购买、项目合作等形式,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工艺为我所用,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2.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整合,实现技术创新的规模效益
通过做大做强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在产业化集聚效应下,集中力量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规模和强度,形成以企业内部研发机构为核心、以产学研合作为主的创新体系;对于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攻关项目,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可以积极利用国家科技扶持政策,由国家带头整合相关部门和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争取实现重大产品关键技术的突破。
3.完善金融支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
装备制造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大,风险高,技术创新活动仅凭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完成,因此,要为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和高效的金融支持系统。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产业和税收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信贷力度,适当放宽相关的信贷限制;同时,金融机构也可以专门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设计新型的金融产品,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可以从政府提供的其他方式获得补给。
参考文献:
[1]王绍媛,李国鹏,曲德龙.装备制造业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技术创新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3):31 -38.
[2]牛泽东,张倩肖.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1):51-67.
[3]商小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9):71-79.
[4]金仲,宋青瑾,郭琼,李锦鑫.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2013(4):323-326.
[5]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关键词]自主创新 因子分析 指标体系
自主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复合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创新主体对资源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包括使创新主体资源能力得以实现的载体和外部环境所做的贡献,既包括科技成果的创造能力即产出能力,也包括新产品及市场品牌的培育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河南省而言也是如此。
一、河南省自主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对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从全社会和企业两个方面来展开,在社会层面,指标主要从经费投入、人员投入和成果产出等方面设计,在企业层面,也是依据企业人员,企业经费和企业产出来处理;另外还增加了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指标和高新技术产业指标。见表1。
表1 河南省自主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指标选择的诸原则,本文选取了上述10个指标构成了河南省自主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既包含总量指标,又包含相对指标,较全面反映了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信息,且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河南统计年鉴2008》等出版物获得,保证了信息获取的质量。
二、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实证评价
1.本文研究方法
河南省自主创新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评价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10个指标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为消除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我们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来评价各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因子分析法是1904年心理学家Chales Spearman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用少数几个潜在指标(因子)的线形组合,来表示实际存在的多个指标。因子分析的主要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寻求基本结构,简化观测系统;二是对变量或者样本进行分类,对公共因子进行估计,并进一步分析。
2.研究总体及资料搜集情况
本文在结合前面自主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上,对河南省各地市的自主创新情况进行综合反映,并且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笔者通过《河南省统计年鉴2008》搜集到了2007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相关资料。
3.分析结果
下面我们依据因子分析法的相关步骤来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部分步骤省略),并且对输出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SPSS处理,我们得到三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1.525%,15.373%,10.840%,其累积贡献率已达到97.737%,而第九列则是旋转后三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8.512%,28.080%,11.145%,其累积贡献率也达到97.737%,这表明三个因子描述的总方差占原有变量的总方差的比例,可见,提取了三个公共因子后,它们反映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但究竟是用旋转后的公共因子还是旋转前的因子,需要在下一步判定。
实验结果表明,用旋转后的因子比较合适,结果如下:第一个公共因子中载荷较大的有发明专利授权数,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专利授权数等,这里基本上包含了大部分信息,因子可以命名为专利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中载荷较大的有研发经费占GDP,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研发科学家占企业职工数,可以命名为研发因子,第三个公共因子中载荷较大的有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以命名为高新产业因子。
最后,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由各因子的线性组合得到综合评价指标函数。
根据各个因子的得分情况,计算出三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则得到河南省18个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综合得分中,最大的是郑州,69.77382,最小的是三门峡,-21.815,绝对差异91.59,在第一、二、三公因子中,郑州都以绝对的优势位于第一位,这说明郑州市在河南省自主创新方面由于经济政策、社会等综合作用的影响,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他如新乡、洛阳等,由于基础较为雄厚,加上发展迅速,也成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其他如安阳、焦作等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表2 2007年河南省各市自主创新综合得分及排序
资料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08),计算整理后得到
三、增强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以上是我们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相关结论,可知,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地区差异较大,还有扩大的趋势,在自主创新方面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内部结构上存在诸多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抓好河南城市圈建设。
要抓好以郑州市为核心的城市圈建设,逐渐扩大与新郑、开封、巩义、荥阳等的联系和交流,促进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城市圈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应用推动型产业的辐射和集聚效应,实现区域的成长与繁荣,获得乘数倍增效应。
2.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在自主创新方面打开新的突破口。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为工业产值的增加,还表现为第三产业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如文化产业,服务行业的发展对于繁荣地区文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都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河南省各地市都有不同的资源禀赋,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如有些地区富于资源矿产,有些地区文化资源丰富,都可以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本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3.要着力培养各类人才,并完善相关机制,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优势。
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教育是基础,教育要先行。要改革教育体制,继续推进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要大力发展民办公助的私立大学;要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要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才引进结构,完善引进的配套措施;应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推进全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技术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
参考文献:
[1]魏建叠.瑞安市自主创新体系的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7.1.
众所周知,TD-SCDMA是我国通信百年史上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和国际通信标准,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里程碑。发展TD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推动TD发展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积累我国自主研发经验、提升产业水平、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壮大我国自主创新的TD,需要研发、制造、运营等产业合力共举。中国移动自从担负起建设、运营TD网络的重任以来,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同时,中国移动认识到建设、运营TD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必然遇到诸多瓶颈和难题,在困难面前必须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推动TD发展,积极摸索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手段,千方百计地破解发展难题,实现TD成功的目标。
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完成了两期TD建设的任务,建设了几万个基站,覆盖了几十个主要城市。作为中国移动的重要的技术支撑单位之一,中国移动设计院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几年来为TD网络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中国移动设计院从共同查勘到共同设计、从技术研发到网络优化、从标准制订到网络测试等,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TD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
一、善于学习,勤于思考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善于质疑,就有了打开知识大门的可能。勤于思考,可以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状态,并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我国的传统教育往往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求异品质的塑造。事实上,学生需要获得能够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科学方法。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遇到学习上难于逾越的困难,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力求独立解决,如果确实遇到超出自我解决能力的,一定要求助于老师或其他同学。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并提出疑问,这样才会学有所得。
二、自主创新,思维独立
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在学习中学会如何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讨论式、质疑式的教育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
单词记忆应该是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道难关。随着英语教学要求的逐步提高,所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独立并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达成学习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记忆单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根据词根所派生出来的单词。在一个单词的前后加上不同的前缀后缀,就会变化为新的单词,这样举一反三,就能有效地扩大词汇量。就拿able为例,在其前后加上词缀,就会有不同的词汇产生,如unable,ability,inability,disable,disabled,disability。
如果学生能在平时的学习中采用这样的单词记忆方法,那么,他的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归纳总结、找规律、自主创新,寻求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经过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而发展成的新的教学模式,其最大特点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并突出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促进其自主发展。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独立思维的能力是不可回避的选择。无论是在语法教学,课文分析与梳理,语言点的讲解,阅读能力的训练还是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注重独立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前让学生带有目的地,根据学案上的内容独立完成预习,并学会去总结一些语言规律。如学案上所呈现的例句:
1.He is acknowledg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ingers.
2.He acknowledged his fault.
3.He acknowledged having been defeated.
学生能在预习之后总结出其基本用法,然后主动去查阅一些学习资料,总结出与之相关的其它用法。这样的做法,会让学生在上课前就掌握一些在独立学习的情况下就能学会的一些语言知识,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思维与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096―03
[作者简介]张国良,浙江林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谈判与沟通。(浙江临安311300)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构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与核心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浙江省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虽已今非昔比,但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仍较缺乏。特别是一些拥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转让技术持谨慎或封锁态度,使我们处处受制于人,无法从根本上形成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说,光靠引进、买专利也不是上策。只有激发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真正把自主创新变成企业的自觉行动,才能使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为此,广大中小企业要切实增强自主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二)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特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包括产品(服务)创新和工艺创新、研究与开发、技术转移等,既有大量的产品(服务)和工艺创新,也有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原始创新成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中小企业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与大企业不同,中小企业更侧重于对原有技术的革新与改造,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所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相对较大,涉足的产业领域较多,涉及的部门和地区较多,创新成果分布的领域与影响的范围较广。“十五”以来,浙江省中小企业已经累计开发新产品4万多项,省级以上新产品6000多项,比“九五”期间增长了两倍多。在全省183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34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大头,技术进步在中小企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近50%,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浙江省自主创新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
(三)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在许多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具有较高的效率。在一些传统产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这些产业的重振和发展。在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新兴产业中,如计算机、程序控制仪器、软件等,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占有明显的优势,极大地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在大众消费品市场,由中小企业开发和经销的产品占了80%以上。此外,由于机制的优势,中小企业创新的效率也是较高的。据对浙江全省372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通过技术创新,有91.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94.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拓展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
二、构建中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主要障碍
尽管近几年来浙江省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历史和体制机制的影响,浙江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自主创新人才。浙江省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虽然60%在企业,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很少。目前,浙江省中小企从业人员中享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O.40%,中级技术职称的仅占0.91%,初级技术职称的也只有2.58%,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国有企业平均水平,人才短缺的状况十分突出。
二是创新资金来源不足。造成资金紧张的最重要原因是融资渠道不畅。由于证券市场发育滞后,广大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民间借贷目前还处于体制外,既缺乏法律保障,且融资成本高、风险大,满足不了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普遍较差,从金融机构贷款十分不易。由于融资难,使很多企业因资金缺乏而无力搞技术创新,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低。
三是研发投入杯水车薪。一方面,浙江省中小企业R&D投入的强度还很小,全省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的费用投入不足,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到O.6%,科技型中小企业中也只有1%多,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是企业投入资金不合理,重设备引进,轻消化吸收,基本上是引进花10块钱,消化吸收仅花1块钱,存在“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由于投入不足,消化不畅,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尚未进入良性循环,总体跟不上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难以显现自主创新“马赛克”的亮色。
四是创新服务能力较弱。已有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产品少,服务面窄,服务缺乏深度和广度,部分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全省由中小企业产业集聚构成的604个块状经济区,建有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仅占37%。2003年以来,为加强行业自律而创建的14个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大多没有推出面向本行业的技术服务项目。多数科技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层次比较低、服务内容比较单一。
五是税收优惠政策的目标不明确。税收政策是国际上通用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经济杠杆,但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具体表现在:究竟通过税收优惠来支持和鼓励哪些方面的科技发展,缺乏导向性;在协调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和传统技术改革等方面缺乏清晰的目标;导向性的科技税收优惠措施不足;针对具体的科技开发活动及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不够。
三、构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对策
要解决阻碍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创新机制为重点,通过建立七大支持体系,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一)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建立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机制。一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联合研究开发。二要加大研发投入,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由现在不
足O.6%,提高到2%左右,坚持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并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三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参与分配,对业绩突出的技术骨干给予股权、期权等奖励或授予相应的技术职称;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二)建立服务支持体系,完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共性技术服务中心,解决企业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强化科技孵化器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提倡和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创办技术研发中心,建立博士后流动服务站、博士或硕士实验基地。同时要根据行业的分布情况,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行业协会(商会),加强行业自律,切实维护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建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基地,在区域经济内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发挥集群力量,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区域间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
(三)建立技术支持体系,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吸引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人才队伍。一是要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吸引机制,开辟人才竞聘“绿色通道”,鼓励和吸引科技人才加入中小企业队伍。近几年,金华、余姚等地采取关系不转、户口不迁的柔性用人机制,吸纳数千名“侯鸟教授”、“飞行博士”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研发服务,绩效明显,值得借鉴。二是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机制,大力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能人才。职工的教育培训经费,应按工资总额的1.5%至2.5%足额提取,并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三是要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对在自主创新中业绩突出的企业员工给予表彰奖励。
(四)构建创业孵化体系,形成创业的育成机制。一是创新用地制度,建立适应不同创业群体的孵化体系。着重加快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建立科技孵化器或创业园,分别解决农民和留学回国人员、科技人员的创业空间问题。对人驻企业实行创业优惠制度,对落户创业的企业给予三至五年的房租补助或优惠。二是在乡镇工业功能区和各类工业园内划出一定的用地指标,为创业企业提供标准厂房。三是建立创业育成机制。为人驻企业提供如创业融资、技术咨询、经营诊断等方面的创业育成服务。四是建立科学的企业成长性评价制度,对成长型企业实行资源配置倾斜政策。要创新共性技术服务机制,发挥产业集群的综合优势,整合现有分散于各企业的研发资源,建立共性技术服务中心,帮助解决一家一户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建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各种中介机构的合作机制,鼓励产学研联合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自主创新队伍。
(五)积极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形成创业的教育机制。把创业教育纳入教育的各个阶段,使其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才能形成推动民众创业的长效机制。一是在中小学渗透创业教育。借鉴德国、美国等国的经验,在中小学渗透创业知识、创业文化的教育,传授创业知识,从小培养创业精神。二是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开设创业系列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知识的培养与创业技能的训练,引导有条件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培养创业种子。三是在社会上加强创业创新精神的宣传。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宽容创新失败,积极营造鼓励创业创新的舆论环境,使民众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出来,创业活动蓬勃开展起来。
(六)构建创业辅导体系,形成创业的指导机制。一是实行创业培训制度,对首次申请创业和准备创业的人员实行免费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指导,探索推动新创业的新路径;二是全面推行以咨询诊断为核心的创业辅导制度,为新创办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探索创业服务的新模式;三是建立创业指导师培训制度,建立一支热心公益事业、结构合理的创业指导师队伍;四是组织编写创业教材和本土化创业案例,使创业辅导切合实际,提高和增强中小企业创业活力。
美国的经验证明,未接受过创业辅导的小企业,4―6年内失败率高达55―65%,而接受过创业辅导的企业失败率仅有为20%。从根本上说,中小企业怎样正常有效地获取资源,是关系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我国小企业的平均存活期为3.25年,低于发达国家的5.5年,这跟我国小企业不能正常有效地获取资源要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积极组织开展对小企业特别是初创型小企业的创业辅导,以提高小企业创业的存活率、成功率和成长率。
1.以点带面,提高创业辅导的普及率。开展创业辅导,既要从长计议,又要稳步推进。现阶段,要在继续抓好试点的基础上,以典型案例,促进面上创业辅导活动蓬勃开展。鉴于创业需求甚广,各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也要参照省局的做法,从高等院校、中介机构和知名企业家队伍中聘任一批创业指导师,建立创业辅导服务中心,使之形成服务网络,做到层层有人抓,服务更到家。在实际工作步骤上,应将初创型、成长型小企业作为重点辅导对象,着重做好“幼儿园”、“学前班”的培育孵化工作,通过解剖麻雀,总结经验,促使创业辅导工作在点上开花,面上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