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内部基本规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健词:管理环境;内控制度;风险管理;管理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一、前言
2010年4月26日,国家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会[2010]11号),连同2008年6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铁路运输企业(铁路局)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按照铁道部转换铁路经营机制,落实铁路运输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和企业法人责任的相关要求,应结合企业的经营特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环境,才能适应经营机制转换、落实市场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
二、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当前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近年来,铁路企业围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要求,加强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在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和控制手段方面制定完善了一系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规范了铁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尤其是在铁路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形成了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铁路企业的内部财务会计活动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也逐步形成了定期的修订、清理制度,每年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定期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各个专业部门定期公布有效规章目录并汇总成册,使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更好地贯彻执行。
2.当前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目前铁路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侧重于控制活动类和控制手段类的制度建设,而在控制环境方面受当前铁路企业管理体制的影响相对弱化。除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控制系统外,其他方面如组织构架、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等方面均是以规章制度或文件的形式零散出现,没有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形成全面、系统、直观的内部控制体系。
(2)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一是缺乏独立的内部控制评价机构,二是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当前铁路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核与评价主要是结合审计部门的经济业绩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审计、专项支出审计以及相关专业处室进行的执法检查等方式进行。在检查评价过程中侧重于与财务信息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评价,而对非财务信息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评价相对弱化;侧重于对既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运行的检查评价,而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合理性的评价相对弱化;侧重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结果的检查评价,而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过程的评价相对弱化;侧重于对本部门涉及到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评价,缺乏对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系统评价。
三、对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
1.高度重视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2011年铁道部提出了转变铁道部职能,转换铁路经营机制,扩大铁路企业经营自,落实铁路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和企业法人责任的铁路企业改革思路。落实铁路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和企业法人责任的基本要求是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的相关规定在铁路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规范运作。而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手指引》建立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指标为主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方法科学、体系完备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仅仅是国家对在中型企业的要求,也是铁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铁路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立足本身、练好内功,在经营机制转换过程中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弘扬企业文化,规范运作,为铁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地基础。
2.健全完善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制定对现代企业来讲就是建立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指标为主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方法科学、体系完备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结合铁路企业目前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全面引入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并选择有效地管理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最终获得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公布的18项应用指引,通篇贯穿了风险管理的过程。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规避潜在的风险,而风险管理的过程也就是识别关键控制点并加以控制的过程,两者的关系是统一的。因此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建议全面引入风险管理理念。每一项内部控制设计前,都要充分考虑该项业务整个流程所存在的潜在风险,按照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的步骤设计内部控制,从而使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起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2)健全完善内部环境类的控制制度。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支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随着铁路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根据《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1-5号的指导意见,结合铁路企业在经营机制转换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健全铁路企业在组织构架、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以及企业文化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
(3)系统集成铁路企业内部控制手册。内部控制手册的集成,既可以展示铁路的企业形象,又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执行、修订完善与审核评价。铁路企业可以比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系统结构,全面地将各类控制制度集成铁路企业“内部控制手册”。在铁路企业内部控制手册的总体框架下,内部各集团公司(子公司)结合自已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公司的内部控制手册;各运输站段(分公司)按照更严格、更具体、更全面的原则制定内部控制“实施细则”,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系统完备的铁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3.建立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在企业内部控制活动过程中,内部控制评价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一方面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可以增强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重视,从而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定期评价,能及时反映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是否存在控制缺陷,使及时内部管理得到改善,规避潜在风险。
(1)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评价机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能否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要确保内部控制评价质量,对内部控制评价机构的基本要求是要有独立性、权威性以及专业胜任能力。结合目前铁路企业机构设置情况,可以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机构,在审计部门的牵头下成立由各处室专业人员组成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系统评价。
(2)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应至少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和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一是指评价内容要全面,应包括所有能反映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重要内容的指标,既包括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还应包括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二是评价程序要全面。内部控制评价一般包括制定评价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制评价报告等环节。
4.将内部控制评价与内部控制制度的修订完善有机结合,并形成长效机制
铁路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过程,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铁路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适时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将内部控制评价与内部控制制度的修订完善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内部控制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评价--修订--再评价--再修订”的良性循环,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改善铁路企业内部管理,减少舞弊,提升企业价值。
总之铁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动态的、长期的工程。铁路企业具有良好的制度基础、具有专业的管理人才,通过努力必将形成完善的、适应发展需要的、体现铁路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体系。
误区之一:内部控制是企业自己的事,犯不上政府来管
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由于两权分离,上市公司的股东远离企业,需要内部控制来保护其投资的安全,保证其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作为企业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银行的债权人身份也希望企业能够及时还本付息,这同样需要良好的内部控制来保证贷款按合同使用从而具备较强的偿债能力。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维护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薄弱的内部控制不仅会给企业自身带来生产经营管理的混乱,以至于无法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也会对其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造成危害。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出现问题而使股东遭受重大损失和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的现象屡见不鲜。曾被誉为中国“国企改革一面红旗”的郑百文,其内部控制的问题归根结底出在法人治理结构上。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郑百文不仅缺乏必要而合理的出资者监控,更在政府“树典型”的浪潮中,管理层架空股东搞“内部人控制”,在盲目扩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以拖欠银行债务高达25亿元、亏损超过15亿元的结局收场,银行和股东损失惨重。所以,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还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它事关股东、债权人甚至社会公众的利益。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
误区之二:内部控制能够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有人过分夸大内部控制的作用认为只要建立并实施了良好的内部控制,就可以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事实上,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有助于防止和减少管理风险、提高运营的效率和效果、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高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并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内部控制薄弱的公司,其战略目标的实现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反之,良好的内部控制也不能绝对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的只是一个促进作用。它是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取决于许多因素,内部控制虽然非常重要,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有些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定得非常完善,执行的效果也很好,可是一些意外的、突发的危机或者灾害也许会影响到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比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因此,要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作用,不能片面或者过分地夸大。
误区之三:内部控制能够消除舞弊
从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和成本效益的原则考虑,它只能合理保证防止、发现并纠正舞弊,并不能够消除舞弊。一是对共谋性舞弊使内部控制失效,即企业内部不相容职务的人员相互串通作弊使内部控制失去作用。2003年中国工商银行郑州华信支行113亿票据诈骗案,就是处于不相容职务上的有关人员相互串通、相互勾结,导致内部控制失去作用造成的。二是“管理层越权”使内部控制失效。“管理层越权”(management override,),是指企业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进行财务造假等不法行为,而拒绝执行既定的政策和程序。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大型企业经营失败案例,或多或少地与高管层的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有关。例如,中航油作为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却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管理层越权”使内部控制失效是罪魁祸首。中航油长期以来是陈久霖一人的“天下”,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做了国家明令禁止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陈久霖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两次被换,集团公司却没有约束办法。三是部分企业高管监督弱化,缺乏权威性也会导致内控失效。所以,不能认为建立和实施了内部控制,就可以消除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舞弊问题。
误区之四:内部控制制度要做到最优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适应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非常广泛,每一个企业制定何种内部控制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相互协调的方针、措施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组织形式趋于集团化,经营方式多元化,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情况大量出现,不同经济性质、经营规模、管理基础的企业对内部控制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再加上生产经营环境及企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内部控制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随着企业环境、风险和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出适当的内部控制,以保证企业合理经营,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以及遵循法律、法规等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没有最优只有最适用'要避免出现因追求所谓“最优”而导致“好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
误区之五:内部控制是上级的事,与我们普通员工无关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强调内部控制是一个全员参与实施的过程。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不仅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还包括全体普通员工。他们在内部控制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董事会负有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职责,既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者、推行者,也是内部控制的对象。监事会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负有监督职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员工则具体执行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实施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上至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下至各基层岗位和一般员工,谁也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也不能越权于内控之上不受约束。如果普通员工认为内部控制和自己无关,就可能在涉及内部控制的很多方面没有积极主动性,比如不会提
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合理化建议,不会举报公司有关人员的不当行为,甚至认为内部控制是约束、惩罚自己的,会产生和管理层对着干的错误想法。即使是企业的一个门卫、仓库保管员,也是企业保护资产安全、控制风险的重要一环。因此,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是企业上下的责任,企业的普通员工要变被动执行为主动推进,积极地投入到对其进行维护和改善的工作中去。
误区之六:内控―次便可―唠永逸,头次费点劲儿以后就轻松了
内部控制是一个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企业的经营活动是永不停止的,它可能从专业化到多元化,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从单一主体发展到集团化运作,面对的风险会发生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也会相应调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强调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而不是一些静态的管理制度。同时,内部控制也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内部控制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企业要定期评估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以发现控制中的缺陷,采取措施加以补正。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内部控制真正发挥作用。
误区之七:内部控制可以解决所有操作风险和安全隐患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必须注意的是,内部控制只是对实现上述五项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不能提供绝对的、百分之百的保证。由于人们对经济活动认知的局限性,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设计内部控制时不可能设计出无任何缺陷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成本的约束,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时,也不可能事无巨细,覆盖企业的各种业务和事项,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性,内部控制也具有时效性,今天有效的内部控制明天不一定有效。再加上内部控制的固有缺陷难以避免,比如受制度滞后、人为错误、串通舞弊和等的限制,因此内部控制不能解决企业的所有操作风险和安全隐患。只能对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误区之八:内部控制只是针对基层岗位和一般员工
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其作甩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参与、执行,任何人都不能例夕h包括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领导层a事实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觌与企业领导是否重视、是否带头执行有极大关氘一些企业之所以内部管理混乱,就是因为有些领导破坏有关职责分离、授权批准等控制措施。实践中,企业内部控制有一个很反常的现象,就是越往高层内部控制越重要,往往越是控制不力。事实证明,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之所以失效,大多是因为企业的管理层管理越权所致。现实工作中,有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往往只针对各职能部门和员工,对单位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人员却显得无能为力。结果导致个别领导个人权力膨胀和主观臆断决策失败,甚至出现和经济犯罪现象。以四川长虹应收账款案为例,正是因为公司高层管理者的地位较为特殊,他们在美国APEX公司拖欠国内多家公司巨额欠款的情况下,还与其签订了巨额赊销合同,最后导致APEX公司累积拖欠4.67亿美元货款,给长虹造成了巨大损失。所以内部控制不仅仅针对基层岗位和一般员工,它同样适用于企业领导,他们既是内部控制的制定者,也是重要的执行者。
误区之九:内部控制就是一系列规章制度
首先,内部控制的内涵远不仅仅是规章制度。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界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它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个要素。作为构建和运行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中包括的治理结构、管理层的管理哲学与经营理念、员工正直的品行、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这些方面比规章制度更为重要。安然作为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于2001年12月破产倒闭,它的问题就主要出现在内部环境上。在安然,公司文化重视短期业绩,公司管理层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对管理层采取不干预政策,缺乏对管理层有效的监督等等,所有这些导致了安然的财务造假,最终带来了灭顶之灾。其次,从规章制度本身来看,也不单纯是一系列行为或者操作规范,它实际上是内部控制的一种必要表现形式,规章制度的背后是企业的风险控制意识。无论是在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还是《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都强调内部控制的精髓在于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内部控制不是一系列静态的制度,而是一个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动态过程,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条件。所以说,内部控制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为载体,但它不能等同于制度建设,更不能认为建立了规章制度就完成了内部控制。
[关键词] 行政管理;企业;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9-36-3
Analysis on the Innovative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Enterprise Economic Benefit
Xu Qinying
(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urvey, Henan Bureau of Geo-exploration & Mineral Develop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With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enterprises will face increasingly fierce external competition. Enterprise's economic benefit is the core of al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the enterprise, and it is the soul of enterprise. As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part of the enterprise,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enterpriseto promote and ensure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the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it is related to the promotion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and management level
Keywords: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enterprise; economic benefits
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日渐完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外部竞争。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内部一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作为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促进和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关系着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起着中枢作用。因此,通过加强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势在必行。
本文首先阐述了行政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具体关系,继而在分析企业内部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加强行政管理,促进经济效益提升的意见和建议[1]。经济盈利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经济效益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进程。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除强化自身实力之外,还需要加强内部的行政单位管理,从而全方面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行政管理作为企业的中枢系统担负着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推进并保障企业生产经济等日常活动的顺利进行及有效沟通,从宏观上控制着企业发展的全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对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1 企业内部行政管理概念及特点
行政管理效率是根据企业内部相关的行政管理制度规定,衡量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管理职能产生的效果,通常通过企业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日常执行活动体现出来。企业执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则是建立在企业行政管理特点的基础上。
1.1 提高企业目标的实效性
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行政管理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企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以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目的。
1.2 构建企业管理的层级性
通常情况下,在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中,最重要的两个层级是企业内部决策和执行层。管理层通过对企业实际情况做出决策,而后由执行层实现。而在这两个层级之间,行政部门主要承担起两者间的协调作用,上传员工意见和工作成效的同时准确及时下达企业高层决策层的思路和意志,并予以监督和协调。因此,由行政管理部门担任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剂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工作僵化、监督力度不足等的问题,行政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层级性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2]。
1.3 提高企业管理的时效性与灵活性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信息的时效性对企业决策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和功能即协调企业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形成适当的衔接关系,提高企业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企业的行政管理严格执行着“执行―反馈―挑战―执行”这样一套操作过程以尽量减少时间滞后,减少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延误和损失。同时,行政管理工作具有强灵活性,它与时俱进,通过频繁的变通、变革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2 加强企业行政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分析
提升企业的外部市场竞争力、追求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标和动力。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承担着企业内外部的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担。因此,企业要顺利经营,需深刻了解行政管理工作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此目标制定工作的标准和准则,制定相关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的状况除了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技术水平高低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的高低,是企业内部行政管理状态的体现[3]。
3 当前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机构设置不合理
由于缺乏正确认识,我国部分企业在行政机构设置上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如机构庞大臃肿,部分不同机构间管理内容相同,导致政出多门现象的发生,经济效益大打折扣。行政机构的庞大臃肿直接导致了单位内部办事效率低下,命令无法得到有效传递,下级部门执行效率低下。同时,不必要机构的大量存在,导致机构、人员日渐增多,行政开支越来越大,将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行政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大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加强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离不开规章制度。但是,目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在规章制度方面尚存在问题:一是行政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的规章制度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一味地复制大型企业的规章制度,部分企业规章制度更新不及时,较为陈旧,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大,部分企业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制度尚不完善,只是形式工程,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和落实,只用于应付上级偶尔的检查。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引发了较多的员工矛盾,导致内部矛盾重重,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
3.3 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产发展、经济效益等产生重要影响。故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内部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多偏低。由于多数企业管理者不重视、行政管理部门和环节偏多等原因,导致行政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业务能力低下、服务意识欠缺等现象,行政人员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将严重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行政人员缺乏全局观念容易导致行政部门运转不灵,导致效率低下。
3.4 作风的影响
部分企业受传统家长制的影响较为严重并一直秉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企业决策的民主性,管理的科学化。另外,也导致了行政管理工作突出不讲实效的管理,偏离了原本服务的轨道,极大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4 加强企业行政管理,提升经济效益
4.1 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模式
企业的健康可持续运营需要有健全的行政管理模式,保障企业决策能够得到高效的贯彻落实,达到行政管理的目标。
为此,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模式,首先要实事求是从企业实际出发,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管理层应透彻了解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合理并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行政管理模式。其次要严格遵从规范化要求,在坚持实用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合理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最后,要强化企业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将企业管理的职能交由行政管理部门执行,强化其实际管理职能[2]。
4.2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加强行政管理提升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应从企业实际出发,建立合适的规章制度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的行政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提高,建立起健全的各项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岗位责任制等,为行政部门的法治工作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另外,若行政规章制度得不到严格落实,则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与实际作用。因此,企业领导层应领头号召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严格遵从规章制度,维护其权威性,真正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4]。
4.3 提高企业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
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产发展、经济效益等产生重要影响。故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将促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需要进行熟练的相关现代化办公设施的操作,还要及时地处理好各个部门之间的人际关系,时刻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了解本企业的每时每刻的变化并时刻的掌握同类行业以及相关的国内外动态,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而作为一个主要服务性质的工作部门更应该时刻将自己的服务宗旨进行全面的诠释,面对每一位客户的同时也要将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呈现给每一位客户,将自己所能做的为客户考虑周全,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客户源。
相信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办公室管理者一定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和效益,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的心理、择优决断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协调统筹全局等基本能力是现代企业对行政人员素质的要求。要组建培养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一方面是要得到企业领导层的支持。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内部领导层不能再单纯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更要具备战略眼光,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注重行政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为行政人员队伍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行政人员的培训工作。行政人员应该同时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企业定期地对行政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不断更新和提高行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提升企业的外部竞争力,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标。
4.4 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当前企业行政管理方法陈旧落后,单纯地注重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降低了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应对外引进科学合理的如绩效评估、目标管理等管理方法。通过引进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在增强企业行政人员责任感的同时还利于更客观公正地衡量行政人员的工作业绩,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工作质量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标[5]。
综上所述,企业生产和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的。而作为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其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企业应不断加强企业内部行政管理工作,采取措施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的,管理者一定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和效益,保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经营发展。
参考文献:
[1] 路鑫,张红.对现代企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1(1).
[2] 李春霞.试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
[3] 吴淑华.企业管理与经济效益[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管理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起步较晚,与西方各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近年来,国家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相继建立,但实际上企业内部控制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积极意义入手,进而分析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内部控制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表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适应企业发展、满足多方面需求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2008年6月,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等控制目标的过程,并将内部控制的组成进行了明确,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2010年4月,《内部控制》的三个配套文件相继出台,真正意义上表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的建立。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稳定器
企业的趋利性要求企业的发展必定是向有利于自身发展,有利于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方向,然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的发展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风险,这种风险时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企业要长远发展必须要在风险评估方面有充分、科学的认识,将风险降到最低,而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真正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规范管理的监视器
加强企业管理是确保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内部控制秩序,能够有力的促进企业和谐内部环境的形成,将企业上下连为一体,形成合力。同时,又能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制定科学、规范的标准要求,从而确保企业的高效运转。另一方面,良好的内部控制为企业营造的内部环境,又可以为企业营造出良好自身形象,从而促进企业良好外部环境的构建,形成更为科学的良性循环,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效益实现的催化剂
企业效益的实现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信息的无阻碍共享,使得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共享资源、共享信息,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企业内部控制中信息与沟通,就是让企业能够在内部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将从外部获取的各种有利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达到企业人员的共享共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的价值最大化,进而促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四)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稳定前进的发动机
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只有内因的不断驱动,才能使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对于企业而言,同样如此,构建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所包含的五项内容都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因素,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将企业内部控制做好,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企业稳定前进的发动机。
二、目前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虽然在法规体系的建立上,已经基本完成。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德勒曾在2008年与2009年连续两年对国内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56%的公司没有建立或现有内部控制机制尚不完善,72%的公司认为其公司没有持续监控内部控制的有效机制。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体系不科学,法人治理观念欠缺
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看,目前我国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全有效的法人治理机制,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多数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企业发展的前期有着一定的优势,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其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企业内部董事成员与经理层人员重叠,企业内部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秩序,也使得企业发展的风险增大。
(二)风险意识不足,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方面,但尤其企业内部控制不力,企业人员风险意识不足,风险评估机制更是不健全,极易出现企业盲目投资或是错误决策问题的出现,为企业发展埋下隐患。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在风险与收益方面取得平衡,更为有效的趋利避害,防范、应对风险时企业的重点。虽然企业的高层已有所意识,但如何形成更为有效的机制保障是目前企业十分头疼的问题。
(三)内部管理不规范,内部控制不合理
一项完整的业务流程必须经过授权、审查、执行、反馈等等若干个环节,如何这一过程中做到科学管理是一个大问题。目前企业的管理通常是用经验代替规章,用信任代替制度,这种管理方式对于小型企业而言尚能接收,但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就极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四)信息流通不畅,沟通不及时
信息的及时反馈与沟通对于企业提高效率,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企业内部沟通多采取上下级单一的沟通模式,各类信息横向交流很少,往往是有用信
息传递到各个部门之时,基本上属于过时的消息了,给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即使能按时反馈,信息内容也是单一的,缺乏相互的印证,给企业管理处决策带来难度。
(五)内部监管不力,企业漏洞较多
企业监管是其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企业管理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企业的内部监督,多数局限于查账、财产清查、机构职能执行情况等事后监督,不能很好地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所需信息。同时,很多企业的监管者,又是企业的被监管对象,造成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十分普通,缺乏的监管的意义,也给企业造成了许多漏洞。
三、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对策研究
(一)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意识,创造内部控制良好环境
首先要切实提高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的意识,真正让其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不是用敌视的态度来看待。同时要在企业员工中加强宣传,强调全员参与的理念,从而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积极的氛围。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相互制约的氛围,在企业内部形成加强内部控制的理念,真正为内部控制的实施建立外部条件。
(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建立内部控制核心体制
规范有序的企业管理,依赖于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而言,同样如此,要积极克服人管的单一模式,建立“法治”的良好秩序。从企业人员管理、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等等各个环节,都建立起一整套有序的秩序进行规范。特别是内部控制所提出的风险评估、内部监督两个部分,更是要有着强力的规章进行保障,才能真正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使内控制度覆盖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角落和环节,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控制系统。
(三)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构建企业监控体系
内部监督时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机构应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独立行使监督权,从而避免出现裁判员与运动员并存问题的出现,而其工作人员必须选择责任心强、有工作经验,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过硬的人员担任,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同时内部监督要与外部监督向协调,共同建立企业的监督机制,用国家的法律法规与企业规章制度共同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若山,徐明.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街发展.会计研究.2010(2).
[2]张丈贤,孙琳.内部控制会计制度设计―理论、实物、案例.北京:立信出版社,2010.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探究
一、企业内部控制介绍和现状述评
企业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和运作机制、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使企业不断地降低经营成本,合理调配资源增加对优势业务的投入,改善关键业务的管理,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加强企业的财务会计监管,防止高级管理人员的营私舞弊,而且对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内部控制不仅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而且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企业倒闭,企业运营产生问题都应该从企业内部控制上找到相关起因。无论是表现良好的企业还是绩效很差的企业都应该时时刻刻注意企业的内控,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强调的是一系列的过程,其目标是高层管理人员为了实现公司良好的运营,构建良好可靠的财务系统所涉及的种种活动的集合。
企业内部控制强调的是一种行为结果,其过程大体包括以下因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五个方面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全部主体。例如,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风险评估则包括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内部控制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现阶段理论界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还刻意追求西方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很多制度规范的实施仅仅刻意的去模仿西方的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行为准则制定和实施,因此其结果总是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西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深层次的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在西方企业的使用范围和产生起源。企业内部控制涉及到很深层次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应该从其法律文化因素追求。其次,中国企业也具有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国情和特点,所以会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很多大型的制造公司和金融公司的突然倒闭,暴露了企业内部控制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震惊全球的安然公司的破产,揭示了企业内部控制过程在会计监督过程中的严重问题。
(1)企业缺乏监督管理的动力,要求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顾名思义,既是对企业自身进行监督管理,因此这个过程存在很多的阻力,没有任何个人或企业倾向对自身进行监督管理,即使采取了某种措施监督和管理,很多时候这些行为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很少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企业高层管理者不愿意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控制制度,来约束自身和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企业也淡漠企业内部控制的因素,认为企业内部控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但是为了企业长期持续的健康发展,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可或缺。(2)企业内控监管人员观念落后,要求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以保持企业正确的运行轨道。很多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头脑中,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企业内部控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所以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可以保持企业正确的运行轨道。由于很多一线工人和基层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知识,很多人甚至没有听到企业内部控制这个概念,也不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所涉及的过程及目标,因此即使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很难付诸实施,将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对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有的管理者甚至认为内部控制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制约和束缚,会加大企业的工作负担。观念上的偏差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有的企业甚至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实施内控管理,这种心态不可能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3)企业监督管理部门和运行部门独立性较差,要求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以协调企业运作。企业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企业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独立性。很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受影响对象,因此让这些管理人员自己监督自己,很显然这个过程本身存在很多矛盾和阻力。很多情况下,企业内控的实施过程本质上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才实行的。例如,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讲,企业总裁或者老总一个人执行决策,及时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遵守者。而对于大型企业也是如此,因此为了实现独立性,可以寻求外部监督评价人员进行企业内部控制。所以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实施可以协调企业运作。
三、取得良好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应对措施
(1)构建有利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现阶段,企业文化的研究一直是企业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何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工作环境和企业的正常运行都有重要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文化是一种无形却充满力量的影响力,它对组成整个企业的成员起到约束凝聚以及协调组织的作用,文化可以凝聚一个企业的集体力量,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财富无法创造出绚烂的文化,然而一个企业凝聚的文化却可以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财富,一个企业建立独特的文化理念,那么这个独特的文化理念无形中就会为企业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企业最终获得生产经营丰收的硕果。组建企业文化内控管理模式,必须具有超前的风险意识,才能使企业的文化理念在迅速发展的社会中逐渐成长并完善。(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机制。良好的企业规范制度是一个企业有序运营的根本保证。不仅对于企业如此,对于任何社会单位的有序运行也是如此。现代企业的四个基本特点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些特点都是良好企业规范制度的基本表现。企业的规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软”因素和“硬”因素。软的方面强调企业必须以人为中心,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切实考虑到员工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硬的方面要求企业必须有严明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不能单单的表现在纸面上或者口头上,必须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无论是员工还是高层管理人员违反了规章制度,都要受到相应处罚,那么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过程的详细描述,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企业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多改进措施,例如,构建有利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内控完善企业内控的管理机制和建立清晰的企业内控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结果,以获得较好的监督管理结果。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只有切实制定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杨雄胜.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实务·案例[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9
[3]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76~81
我国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困境,只有清楚的了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
(一)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对内部会计控制信息缺少接受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那么,我国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也有很多企业由于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或者是其他的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还存在着缺陷,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不健全,不能够为企业提供硬性的规则来规范非法牟利、非法经营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还是按照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以权代法,一切都是按照领导的意思办事,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信息缺少接受的能力;其次。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还控制着一些企业的发展,不论是资源,还是资金都没有按照特定的预算和规定进行支配,同样,还是按照领导的思想来决定资源的利用方式,财务部门和企业的其他部门都是按照领导的意思执行任务,缺少权力之间的监督和限制。当领导的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下降时,企业的内部运营也就出现了混乱。所以,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发育不健全,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管理系统缺少控制力,内部制衡机制不健全。
公司内部相互制衡的机制是企业治理和管理的核心,而能否对公司法人进行约束,主要是看企业中的董事会治理机构是否完善,规范的企业在法人之上建立董事会制度,形成企业内部法人和董事会相互制约的机制。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和董事会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有些企业中的董事会甚至是“名存实亡”;其次,有的企业没有达到相应的规模,就没有建立相应的董事会制度,在对法人的监督上存在着“真空”现象,没有相互制衡的内部会计机制,领导者就有机会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采用转移资金的手段,挪用和侵占企业的资金,收受巨大数额的资金,贪污受贿的现象屡见不鲜,给国家和企业,甚至是个人造成了沉重的损失。
(三)越权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的设计在很多方面是存在缺陷的,设计者因为其经验不足或者是知识水平有限等原因,或者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过多的考虑到领导的爱好倾向,导致控制机制的人为失效,加上执行者不能按照规定的运行模式进行指令的下达,越权管理,都可能会导致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陷入瘫痪的境地;而企业控制系统中的控制机制和制度是企业正常运转的最核心的管理工具,但是,目前在企业管理中,我国的人为管理因素过多,不是按照职位制进行管理,大多数都是按照品位制的模式进行运作,这种现象就导致领导者的作用在企业中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只有领导的决策才是“可执行”的决策,所以,越权管理的现象时常发生。只有执行的制度才是好制度,然而,我国的许多的企业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和制度,但是却有章不循,监管缺失,制度的刚性和严肃性趋之若鹜,特别是在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上,更是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就在最近,中国前开发银行行长因贪污受贿多达一千多万元的资金,这些资金都是国家的财产,他通过国家内部会计监管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和审计,使内部会计制度形同虚设,从中索取个人财务,数目是触目惊心,他就是利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十分薄弱,执行不力,一而再再而三地作案,其教训深刻。
二、如何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根据上述分析的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相关部门应该在遵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前提的基础上,不断的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机制,采取对应的措施,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的完善。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遵循的基本前提
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应该遵循核心的发展理念。首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必须是符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不能制定与国家的基本法律相违背的规章制度,也就是说,企业的会计控制必须合法;其次,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要对企业内的所有的员工都有效力,约束的范围不仅仅包括企业内部的职工,还包括企业中的法人、董事会成员等高层领导,任何人不得越权进行管理;第三,规章和机制的制定必须能够应用与公司中所有的环节和所有的业务内容,千万不能出现管理的“真空”状态,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在机制的关键环节制定控制重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第四,机制的建立也不能一味的刻板守旧,机制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或者是企业自身业务倾向的不断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不但是在管理层面进行调整,在监督、执行和决策等各个方面都应该进行因对变化的措施;最后,就是要本着企业的成本效益的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确保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采取的主要措施
1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机制。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采取的前提措施就是要完善资本的市场,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的机制。我国的《会计法》明确了单位的非责任就是第一位的责任人。《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也明确规定乐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也就是说,单位的负责人应该明确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够督促机制内部的其他企业员工的行为,在机制执行的过程中増强内部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同时,只有完善是资本市场,才能够促进企业在有利的环境下展开业务,才能够顺利的完成内部的会计机制的任务。
2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控制和监督。
在企业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权力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制衡,在企业的内部,形成能够有效循环的监督和管理链条,法人应该受到董事会的制约和监督,董事会内部也应该形成有效的相互监督体系。《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第5条指出,单位负责人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形成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多层次发展的目标:内控制度科学合理、查错防弊及时准确、财产安全完整、业务活动健康运行、风险控制系统有效、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会计信息及时有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管理效率真实高效、国家法规贯彻执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完善升华等,这些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监督,形成了系统的发展体系。
3强化内部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与经济责任相结合的体制,能够强化内部的管理,明确岗位的职责,严格的实行预先制定的奖惩制度,把考核和激励制度有效的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一定要严格的遵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所指定的原则: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效力范围要包含所有的员工、规章和制度容纳企业中所有的部门、不断的适应变化中的管理和实现成本和效益的对等。只有严格的遵守实现约定的制度,才能够发挥企业内部会计机制的作用的发挥才能够制约管理者滥用权力,在公共利益中谋取私利。
4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
良性的信息系统能够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机制制度的效率和效果,有助于在机制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在动态的机制实施过程中,及时的对控制的标准进行修正,信息不对称或信息的可以隐瞒会导致企业内部员工和法人或者董事会产生矛盾,特别是在会计机制方面,就更加应该实现信息的对称性,帐务公开,透明公正,只有这样的企业内部的会计机制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的员工顺利的履行各自的职责。
关键词:商业;零售企业;内部控制
目前,商业零售企业属于微利时期,若要盈利一定要具备规模,若具备规模,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必须精细化,也就是要面向企业精细化管理争效益、面向企业内部控制争利润、面向企业内部管理争发展。商业零售企业内部控制主要相关的基本内容,包括货币资金和商品流转以及往来账务等方面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只有搞好此内部控制工作,才能不断提升商业零售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商业零售企业治理规章制度
在商业零售企业治理方面,一定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结合《公司法》、《公司企业章程指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一系列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及时修正企业章程,制定且完善《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构建《独立董事工作制度》《经理工作细则》等制度,使企业构成较为完善的内部管理系统。
二、建立完善商业零售企业日常管理制度
在商业零售企业日常管理方面,企业要制定《公司印章管理制度》,要求设置印章及其使用废弃具备专门的机构与程序实施审核及管理,印章使用应依据程序审批之后方可启用;建构法人授权制度,公司法人代表借助格式化的《法人授权委托书》实施授权。实行专项事务要一事一授,在法人代表签字授权之后,被授权者在授权范围与期限之内代表公司履行;建构《公司党委例会管理办法》,确立公司党政与党委会会议组织程序、参与范围与议事规则,现正根据企业实际状况建立《公司议事制度》,此部分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构成部分,是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之基本条件。
三、建立科学的商业零售企业激励制约机制
在商业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要构建劳动人事管理制度与薪酬绩效考核制度,借助职工的调整分配、工作岗位安排、各种假期、员工奖惩、考评激励等管理,努力构建合理的奖惩机制,借助人力资源管理有效调动职工的主动性,发挥企业团队的功能。
四、建立完善商业零售企业业务控制制度
在商业零售企业业务控制制度方面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商品采购供应管理。商业零售企业要规划设立采购付款业务的部门与职位,针对主营业务所必备商品的采购,要分别设立百货、超市、电器经营公司。超市业态经营商品、电器业态经营商品皆由超市和电器经营公司采购;百货业态商品,公司要依据如下三种情况实施采购:(1)统购商品须经百货经营公司统购,公司分属零售企业销售;(2)统签商品须经百货经营公司统一同商签约进购合同; (3)自购商品须经企业分属各零售企业自主采购,针对后勤支持方面的物资采购和设备采购,企业要依据《大宗物资采购招标实施细则》,控制物资采购承办活动。
2.经营服务与商品质量管理。商业零售企业要确立一整套质量管理标准,包括管理职责标准、资源管理标准、产品实现及测量标准、分析与改进标准等,建立《**商品零售企业服务承诺》、《**商品零售企业服务规范》、《**商品零售企业员工服务手册》以及《**商品零售企业质量管理考评办法》、《**商品零售企业服务质量管理办法》、《**商品零售企业商品质量管理办法》、《**商品零售企业顾客投诉处理工作流程》等。
3.商品销售管理。商业零售企业作为商品零售服务企业,主要经营零售商品,借助现款现货实现交易,销售过程中,商业零售企业员工负担商品实物之管理和付货,收银者负担款项收取,同时借助pos系统输入计算机系统,钱、物分离有利于商品销售过程风险的规避和控制。
4.内部监督控制。商业零售企业要构建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对商业零售企业内部监督的范围、监督的内容、监督的程序等均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商业零售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企业经营活动与企业内部控制履行状况实施监督检查,主要针对经营年度经营成果实施审计;针对商业零售企业内部经营企业领导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针对商业零售企业重大事件实施专项调查,针对商业零售企业主要工程实施审计、协调外部审计部门针对商业零售企业实施外部审计等,保障商业零售企业内部控制的切实履行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健康运转。
五、不断完善商业零售企业相关控制措施
商业零售企业相关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责任划分。职责要分离,譬如出纳员不可兼职收支方面、费用方面、债权债务方面等记账工作,各种业务授权审批和经办者职责要分离。
2.会计系统。针对外部凭证的获得与审核,要建构比较完善的互相审核机制,内部凭证都必须通过签名及盖章。关键单证、关键空白凭证皆专门安排人保管,配置登记簿专门安排人记录。各项业务实施时,及时编汇相关单证,并传送至会计机构实施账务处理。
3.资产接触和记录应用。没有经过授权不可以接触相关资产,实施定期盘点、财产登记、账实核验、财产保险等手段,以保障各种财产安全完整。
4.内部稽核。建立商业零售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定期实施内部稽核。
5.信息系统。建立商业零售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机制,包含电子信息系统(财务软件)使用及维护、数据输进和外输、文档存储和保管。
六、结语
总之,为了提升商业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使之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一定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内部控制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商业零售企业只有借助强化内部控制,不断挖掘潜力增加效益,方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企业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毕小文.浅议商业零售企业内控管理[J].现代商业,2010(35).
【关键字】零售企业,内部控制
一、企业内部控制内涵
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了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并指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结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我国零售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一)零售企业的性质和特点。零售是向最终消费者个人或社会集团出售生活消费品及相关服务,以供其最终消费之用的全部活动。零售企业具有交易次数多,交易平均金额小;既卖产品又卖服务;商品组合服务;集中控制趋势;连锁经营等特点。
(二)内部控制要素的基本观点。内部控制要素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三要素观点、四要素观点、五要素观点和八要素观点。其中五要素观点包括Gutenberg教授给出的内部控制系统的五个要素:标准、信息系统、评估能力、执行矫正的能力、联系能力;COSO报告归纳出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控制;以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考虑的五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
(三)我国零售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考虑的五个要素,我国零售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内部控制环境不好。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中级和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和态度。零售企业管理层往往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连锁零售企业的分店较多,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对内部控制知之甚少,有的甚至把规章制度与内控制度混为一谈,忽视了内控制度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自律机制。
2.风险评估体制机制存在缺陷。零售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方顾客之便,尽顾客之想”。对零售企业而言,其首要条件是地理位置,其次是采购渠道,其中供货商的集中度和供货距离将直接影响到经营成本。而很多零售企业在建立、扩张的过程中没有进有效的风险评估,缺乏风险评估体制,使得零售企业后期发展受到限制。
3.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控制措施即控制活动是企业内控建设的重要方面。然而,很多零售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虽然建立了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和成本分析所组成的成本控制体系,却只是停留在成本核算和简单的成本分析上,对其他方法则运用较少。
4.信息交流与反馈系统缺乏有效性。零售企业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在内部审计不能直属于董事会或监事会的现状下,大多数零售业还没有将所有的监督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到董事会和监事会的途径。信息传递完全是靠金字塔式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中间组织庞大,链条过长。
5.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是检查人员对内控制度认识存在偏差。检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起不到应有的警戒作用。二是零售企业往往检查机构力量薄弱。尤其是连锁零售企业网店较多,监督部门人手少,力量不足。三是检查组织力量薄弱,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以及处理问题的超脱性。
三、建立适合中国零售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1.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全体员工内部控制意识;其次,应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再次,要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和建议制度。在决策机制中可以引入专家力量,以提高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2.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由于各种内外风险的影响,零售企业对风险实施科学的管理,势在必行。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内控规章制度;其次,在企业的资金管理过程中,要合理设置职能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财务控制和职能分离体系;另外企业还应当建立严格的审批手续,授权批准制度,以减少某些不必要的开支。
4.建立高效、高质量的信息系统,完善监督机制。
(1)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是一切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是企业防范风险的报警器。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管理层决策和控制的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就应该强化对会计业务的控制,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可靠性。
(2)完善管理信息系统。零售企业应当实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立贯穿各级分支机构、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做到及时、准确地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并以这些信息去指导资金、人力的流动,实现安全与效率的目标。
(3)完善监督评价机制。零售企业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评价。COSO报告把监督看成评估企业各个时期的风险管理质量过程的一部分,它是评估内部控制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运行质量的过程,目的是保证内部控制的持续有效。
四、结语
中国零售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稳做强,就必须加强管理,提高内部控制力度。实践表明,只有管理水平高的企业才能得到人才的追捧与顾客的关注,才能永葆青春长期发展。内部控制完善的企业,才能更加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当然,各公司规模不一样,各公司领导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一定要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与性质来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林丽虹,浅谈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基础规范》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经贸,2011,(20)P221
[2]徐国强,邓亚丽.多层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及预警初探[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9).P38—41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控;失效;改进措施;研究
企业内控是指企业工作人员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授权,对企业管理行为进行制约和规范的过程。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至今没有较为统一的内控管理机制,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甚至造成了内控工作出现混乱的不良局面,导致内控工作效率低和工作质量低下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了内控失效的不良现象,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为保证企业内控工作正常的、及时的、有效的进行,应当对企业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内控管理,也就是说把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都纳入内控的范围,并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核算;实现内控的可操作性,使内控成为企业内控工作的重要环节,使其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行动指南,成为企业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有效的实现财内控效果,使内控的作用得到及时有效的发挥。
1、企业内控失效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虽然企业内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员工对内控认识不到位,缺乏风险控制意识
目前,有很多的企业的领导者以及工作人员对内控没有明确的认识,片面的认为内控是管理人员和检查的责任,于己无关,因此在内控制度的执行上也存在应付、敷衍的不良现象。内控不是简单的制度、文件的编辑,而是一种对控制管理工作的立体的、动态的监督方法,它贯穿于控制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另外,管理者与工作人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和控制观念也比较淡薄,致使过分追求扩大经营规模和商业利益,而忽视了企业内控工作的重要性。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实践中可能会造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松懈、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内控管理失效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产及资料安全。
(2)企业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机制难以有效落实。内控制度是内控工作的行动指南,管理者与工作人员是通过内控制度来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的。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企业工作管理中被广泛应用,促使健康有序的运行和发展,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范围和深度的扩大,也给内控带来新的契机,使企业内控面临新的挑战。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多数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内控制度,但是该制度依然不够完善,存在着很多不足,尤其是具体的管理机制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因此难以有效的落实到实处。
(3)企业内控过程中缺乏监督管理机制。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但仅有制度也是不够的,还必须落实之,因此加强监督管理至关重要。但从实践来看,当前有些企业即使有了相对完善的内控制度,但是该制度并没有具体落实到实处,在执行过程中走形式主义,这是监督管理失职造成的。正是由于企业内控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才导致以上问题的存在,因此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2、改进和完善企业内控的重要性
由以上问题可知,加强企业内控的改进与完善迫在眉睫,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进和完善内控是企业管理层实现内控管理的重要保证。改进和完善企业内控工作是企业稳健经营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正常有序运行的有效途径。有效的落实和强化内控的工作,能够确保企业管理的各项环节以及操作规程的规范运行,为更好的履行企业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和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了企业管理工作的发展,以及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改进和完善内控工作有利于落实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内控工作的显著特点是专业性和综合性比较强,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改进与完善,实际上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不断提高提高内控管理机制的实际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因此可保障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得以真正的贯彻执行。
第三,改进和完善内控工作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过去,我国许多企业对内控体系的观念认识不够,造成了企业经营管理无法正常运行。如今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改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这一情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内控体系不完善、内部在控制制度难以落实等原因,造成内控失效,严重阻碍的企业的发展。改进和完善企业的内控工作环境,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效益和经济价值最大化,从而促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企业内控工作的改进措施
基于以上对当前我国多数企业存在的内控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反面着手应对:
(1)革新内控工作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对内控工作管理理念进一步创新,把内控工作看做一种创造价值的方法,做好内控工作,减少企业损失,就是增加了价值。反之,内控工作的不到位,就是造成了企业的损失;另外,在内控管理上,要避免教条主义的束缚,内控要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以保证企业内控的合理性、规范性和时效性;还有就是内控机构要具有独立性,内控工作人员要强化监督检查力度,提高内控工作的执行力;最后,要建立和完善内控工作制度,进一步强化内控制管理的工作能力。
(2)建立“以人为本”的内控管理体系
构建内控管理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创造和谐的内控工作的文化氛围。在内控工作中,既要重视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的约束力,也要充分认识到和谐的内控工作的文化氛围对员工的约束力和影响力,良好的工作文化氛围有利于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工作人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据2010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结果显示,68%的参与调查企业认为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是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随着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正式出台,对各企业建设内控体系提出了严要求、高标准,企业必须培养自己的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因此,笔者建议将工作人员作为内控的主要载体,实行权、责、利明确的企业内控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过硬、政治作风正的内控工作队伍,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内控工作的发展需要。
(3)强化内控的宣传,提高企业内控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要加强对内控的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通过积极宣传和营造和谐工作氛围以及建立考核激励制度,赢得员工对制度及管理工作的肯定及支持。企业内控管理人员是企业内控工作的主要载体,所以只有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的工作管理人员队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内控制度得以实施和发展。因此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来保证资料及企业资产的完整安全,因此人员要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深刻认识财务、税务等多项相关的监管法规,掌握运用管理、风险计量、价值估值等理论,并且熟悉内控工作的制度、工作流程等内容,以促进内控工作的创新发展。
(4)完善内控工作的考核机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
树立正确的内控管理观念,逐步建立和完善内控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内控制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企业内广大工作人员的参与管理配合管理的积极性。建立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其所得的绩效成正比的考核激励机制,消除对员工的扣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针对内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定期的查漏补缺,及时的整理和完善,把内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目前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已经广泛用之,我国一部分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企业也开始引进这一管理思想和方法,比如上海宝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在2004年实施了CSA试点,并取得预期的效果;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以及保监会联合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2010年五部委联合制定下发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提出了可操作的范式。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企业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自评与他评,才能不断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与持续改进,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堵塞管理漏洞,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有序进行。
结语:企业只有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贯彻落实内控工作,改进和加强内控体系,从根本上避免和消除内控失效的不良现象,才能确保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有序的运行,才能确保企业稳健经营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进一步确保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作者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培训事业部)
参考文献
[1] 张朝晖.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及其改进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