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课程改革范文

计算机课程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课程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课程改革

第1篇:计算机课程改革范文

计算机课程改革研究中,目标定位是最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课程结构、专业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乃至教学方法实施等问题。在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树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素质,同时还不能浪费教育资源。因此,计算机课程改革在目标定位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多证书”制度。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5.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课程结构要努力实现模块化,把教学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变“对口观念”为“适应观念”,变专业对口教育为增强适应性教育,使学生的“能力本位”达到用人单位的使用标准。

1.能力本位”。新课程体系要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能力本位”主要体现在:

(1)以企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增减课程内容。

(2)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3)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

(4)依据企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建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旧课程结构不仅因门类多而加剧教学学时的膨胀而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还割断了学科的联系,难以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将相关学科适当综合化,既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课程模块化可实现课程结构的柔性化,构建应用性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也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1)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简专业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开设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加强知识经济教育,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保证计算机应用技能课程三年不断线,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课程设置采用两种结构:一是模块结构。专业设置一个共同的教学计划,学生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

(3)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能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能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4)强化实践课程体系。保证理论和实践课教学学时之比约为1∶1。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实习强调工作岗位的真实性要求我们的实验室有真实的工作环境模拟,如按岗位接业务流程模拟实验,诸如网页制作、网络组建与管理、办公自动化等。

(5)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例如,课程设置要切实保证“双证书”制度,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学习,至少还要取得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社会实践活动也要纳入考核范围,使学生具备创造、创新能力。

三、计算机课程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防止“放羊式”教学。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既不能重教轻学,也不能重学轻教,两者没有孰重孰轻的问题。

2.健全教师工作量核算及奖惩制度。由于课程体系形式多样,教师工作量的核算也要有相应的标准.否则,教师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果突出要有相应的奖励。

第2篇:计算机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慕课 计算机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65-02

一、慕课的运行模式分析

(一)慕课的发展历程。慕课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MOOC的中文直译,这是一种大规模、在线、开放式的课程模式。自从2008年在美国高校开展以来,从一开始只有2000多人注册第一门慕课,再到后来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在美国创立的慕课主要在Udactity、Coursera等几个平台上运行。直到现在,慕课仍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同时,慕课课程也开始在欧洲、亚洲等区域逐渐蔓延和发展,并且慕课的学习形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中国引进慕课的时间是2012年,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在内的知名高校也加入了慕课的队列。国内高校加盟国外慕课平台,例如北京大学加入Coursera和edX等平台,随后国内的高校又开始尝试开发属于自己的慕课平台。由此,我国的慕课发展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从引进学习到自主研发的阶段。我们通过总结慕课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从2008年慕课在美国诞生以来,过了短短的4年之后就开始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加入和改进,其中就包括了欧洲国家和中国的各大高校。

(二)慕课的运行模式。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祝智庭教授根据不同的学习理论基础将MOOC分为了以下的三类:通过分析行为主义的xMOOC,分析任务的tMOOC,分析关联主义的cMOOC。目前,xMOOC主要保留了课程简介、考核方式、随堂测试以及教学大纲等几个基本要素,其中结合了主流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模式。所以,xMOOC也可以说是当前阶段全世界普遍和流行的“慕课”形式,所以本文主要就xMOOC的学习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究。

慕课的几大主体主要有慕课的教育资源、学习者以及教师等,而课程学习中心作为检验学习程度的主体,也是作为慕课课程的灵魂在支撑着整个慕课的课程平台。课程平台需要后台工作人员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人员需要通过不定时的信息更新来吸引学习者的加入,比如工作人员需要将慕课课程信息以及学习要求和学习条件进行具体说明,并且将这些信息明确地放在课程中心的平台上。教师则主要负责将整个学习的中心平台进行选题、观点等课程内容的实现。注册学习者则主要就媒体工具进行课程学习,未注册学习者则一般通过后台工作人员作出的课程简介来选择和浏览。在该过程中,教师与学习者通过在线或者是线下的互动和引导,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也就推动了整个学习进程。学习者则可以通过观看课堂视频,完成随堂测试并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的形式,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进而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注册学习者则主要通过多媒体工具来获得学习资源,并且开始将网上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达到课程学习和网络信息趣味性的完美结合,还能够通过分享当前的学习进度来获得极大的鼓励。

二、慕课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一)树立“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理念。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中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具有不同的计算机使用频率和基础,所以计算机课程的教授对象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在考虑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该对一些计算机使用频率较高和计算机使用频率较低的学生进行区分教学。由于一些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经常使用到电脑,于是我们就应该对这类学生采取点到为止的教学模式,通过抛出一个问题来启发基础较好的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计算机学习。而部分学生在生活中使用电脑的频率较低,对计算机不是太了解,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合适的教学模式来对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材施教。如果在面对面的课堂上没有能够达到学习要求,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慕课平台的运用,这也是当前计算机课程改革教学的重点内容。基础较弱的同学能够通过反复观看网络课程来达到计算机学习的要求,而基础较好的同学也能够通过慕课平台的学来获得更优质的专业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其他涉及到使用计算机却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者来说,他们还需要熟练掌握PPT的操作和演示,从而在产品展示或者实际工作过程中熟练运用计算机知识。而对于一些广告策划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掌握一种PS技术,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图片编辑和广告设计等。慕课平台的运用也就启示着我们可以将各个不同专业的专业知识放到网上,从而能够让非专业学生学习到专业的优秀知识。通过在网上与一些志趣相投的网友进行探讨和研究,能够实现共同学习的目的,从而也就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二)落实课程改革。慕课平台的发展也就预示着未来互联网的学习有较大的前景,也为课程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和评论分享的方式来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巩固与复习。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线下发展到了线上,同时我们还不应该忘记在慕课中增加线下互动的要求。例如,我们可以将一些任务布置到线下,从而要求学习者通过走出网络才能完成学习要求。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中,慕课平台应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学形式与模式,考核与评价以及课程规划。

现阶段的高校计算机慕课平台课程包括了学科主干课程:操作系统、程序编程、Web开发、软件测试以及图形设计等若干个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整合这些线下优秀的课程资源,从而发展成优秀的线上资源,从而实现在线下达不到的教学需求。我们在使用慕课平台的时候,还应该筛选出适合在线学习的内容和资源,从而制作成适合在线观看的视频或者是资料,以便学生进行资源的自取以及自学。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对教学大纲的调整。线下的教学大纲在慕课中可能难以实现,所以我们需要将一些课外的学习知识加入到专业知识的线上教学中,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浏览的专业学习网站和论坛,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广度,由此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我们在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改革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慕课平台的基础外,还应该对教师素质提出一定的要求,教师能够通过一些书本之外的知识来扩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和提升素质,从而保证慕课平台能够有效地运行。除了对教师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和进阶之外,还应该通过为学习者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料和理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坚伟.慕课发展与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0)

[2]王健庆.MOOC时代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3)

第3篇:计算机课程改革范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改革;计算机技能;高职院校;课程;建议

在当前社会中,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在多种领域中,并且日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在我国社会的岗位中,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是对人才的最基本需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生产岗位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在当前的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由于与普通高校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差距,使得高职计算机课程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让一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无法学习到新内容,并且难以掌握一些操作技能,对积极性有了严重的损害。为了能够让学生走出校门后适应岗位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深化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合理定位,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

一、 高职计算机课程的地位与培养目标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尤其在高职院校中,与其他高等教育不同,重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不需要学生能够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只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当今社会中,能够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岗位对人才的基本需要,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当将计算机课程发展起来。我国计算机课程在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最初由理工科院校开设到当前所有高校都有着计算机课程,可以说计算机教育在当前高校中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计算机教育分为两种范畴,第一就是指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占到高校总人数的88%以上,可以说计算机教学大部分是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未来从事专业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属于职业性教育,主要为社会生产第一线培养出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需要突出职业性与行业性的特点,在教学中社会定位应当是以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为主。在教学中,应当以学生就业为教学根本目标,一切以就业形势与岗位需求为最核心的指导方针,在培养人才的目标过程中,需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始终相适应。因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养人才目标可以概括为: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岗位上的信息获取、加工、分析、解决等,并且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中获得相关的计算机资格证书。

二、当前高职计算机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与能动性存在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与普通高校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学生素质差异性较大。加上学校招生范围较广,学生自身的计算机素质就相差较多,因此在基础掌握上有着不同层次。然而计算机是一门需要系统性教学的课程,教师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教学方式。另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桥差,由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导致学生掌握计算机能力的层面不同。有的学生有着计算机基础,但是理论基础较差,有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一旦接触到机子就会很茫然,因此一直学习理论基础,对于实践能力较差,这样的情况都造成了学生们的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状况。

其次,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发展,多数高职院校建立自己的计算机教学课程的教师队伍,但是有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利用学校的其他专业的教师来对学生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虽然使得计算机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相挂钩,但是由于教师并不专业,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性上还较为欠缺。

第三,教师教学形式单一。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教师难以转变新的教学理念,一般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理论课上都是以对着课本对知识进行讲述,只不过将课本的内容转换为语言文字,而在操作课上,教师一般都是对学生进行操作的重复展示,单一地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操作过程,因而使得学生并不能自己去练习或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创新,使得教学气氛死气沉沉,让学生难以提升学习的兴趣。

三、新背景下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首先,高职院校应当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创设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方向。我国高职教育应当以实现学生掌握应用技能为目的,培养能够达到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指导思想中,应当确立以实用为主的指导方针,尤其在当前生产岗位第一线,缺乏的是专业技能的网络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不能只停留在课本内容与理论知识,而是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计算机教学课程,许多教师认为十分简单的理论知识,学生却需要很长时间来掌握,一堂课下来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理想状态,这是因为由于计算机教学体系有一系列的教学理论与技术作为核心内容,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教授,只会让学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必然会呈现出事倍功半的结果。我们在当前的教学中,不只是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学生通过他人的帮助对学习资料的整合,对课本内容进行加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有意识地让学生相互交流与沟通,然后由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比如我们在教画笔这一节课时,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常用工具的介绍,然后让学生随意进行涂鸦,可以遵照教师给的主题,也可以发挥想象力去绘画,只要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画笔工具就可以了,学生们思维没有拘束都会将兴趣投入进来,掌握了画图的基本要领。当学生学会一些基本操作后,我们可以教授给学生一些便捷的操作技巧,让学生感到十分新奇。并且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琢磨一些操作技巧,并让最先发现的或者有着一定基础的学生传授给其他学生,这样让他们能够钻研与探讨,学生们都能够提升学习与研究的兴趣。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语言的运用。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工具,没有语言,就无法与学生交流。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更喜欢实际操作的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用传统的理论教学,学生就会感到单调。因此教师可以在语言上设置一些技巧,首先,可以采用“悬念”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悬而未决的时候,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趣与好奇心来进行验证或者尝试,这时候教师将结果展示出来,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在语言中富有幽默性,让学生能够轻松学习,教师富有幽默性的语言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使自己与学生都感到轻松,著名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曾经说过,“教育家需要做的最主要的,就是将第一位的助手收纳起来,它就是幽默。”由于在计算机教学中,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对于这些枯燥的知识毫无兴趣,并且由于知识点较为抽象与枯燥,因此在记忆上较为困难。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融入幽默性的语言,就能够将沉闷的课堂气氛打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第三,设置疑问,让学生调动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疑问与矛盾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心理学家鲁宾斯坦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中说过,“学生的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教师提出的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亦或是开始于矛盾。”

第四,突出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逐渐深入,我们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定位在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当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操作环节,减少理论部分的学习。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有的理论基础都是为实践操作做准备的,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是一种反馈,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坚持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保证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合理比例。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提高效率利用好每一堂实践课,明确每次课程的目的与安排,在下课后让学生自己记录学习状况,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有着针对性的操作训练,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进而保证了教学质量。

第五,对计算机课程的考核改革。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依靠计算机考核来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因此计算机考核改革需要遵守合理性、科学性的原则。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与评价,在另一方面,能够运用合理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计算机进行合理引导。例如,教师可以提高平时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的比重,让学生重视起日常学习的重要性,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脚踏实地地学习知识,避免了考试前的突击复习。而平时成绩由日常的小考与作业构成,这样让学生能够在平时得到锻炼,扎实了基础,在期末考试中会相对轻松。另外,理论知识只是考试的一部分,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上机操作进行重点考核。

第4篇:计算机课程改革范文

(一)课程内容程式化,灵活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中职生都是根据统一的课程标准学习,课程的设置趋于程式化,没有特色,专业课所用教材多是大专教材的缩减本,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有些学校课程门类过多,其内容交叉重复,在教学形式、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突破,学生课业负担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缺乏灵活性。在这种模式下学习,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充分激发学习的自主性。

(二)各学科的知识相对独立,渗透性不强

计算机应用的各门知识是相互依存、互为所用的。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一个问题往往要用到几方面的专业知识。然而目前计算机应用的各门课程设置相对独立,缺乏渗透性。中职生由于年龄关系,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各门知识整合在一起,所掌握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致应用能力差,不能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考评体系不完善

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考评形式与评价主体单一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使学生被动地应付考试,无法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认识并发展自身的职业潜能方面始终处于劣势。

二、计算机应用课程优化、整合方案的措施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及发展的条例中明确指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该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强专业适应性,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设置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要使优化与整合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取得实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根据中职生的特点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要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计算机人才,必须建立面向未来的课程结构和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理论课有厌学情绪。但喜欢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对实践课、上机课以及其他一些需要实际操作的课程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促进专业知识与学习方法互相渗透及三观教育与职业素质相结合的综合性原则,加强课程实际操作,满足中职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合理优化课程结构。

(二)根据市场需求,增强课程设置的目标性

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各地设立职业学校,须教育和职业两方面极端联络。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职业界的需要,符合职业界的习惯。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设置趋于模式化、固定化,知识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IT业发展的节奏,导致学生在就业中无法与人才市场接轨,学以致用。因此,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使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化、动态化、特色化,面向需求、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梯度,结合国家教学计划,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及时增设相应的教学课程迫在眉睫,亟须重视专业课程的细化,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培养专业的、适合不同岗位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人才。

(三)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调整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

以前教育机构曾提出,中职学校学生接受的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及实践课的比例应为3:3:4。由于这种课程设置过于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使得实践课及专业课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不利于中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职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点,加大专业课、实践课的分量,如可将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调整为二比三比五,使其更为合理和切合实际。调整文化课的所占比例并非否认文化课的重要性,相反,计算机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学生的文化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如英语能力、数学能力以及语言应用能力,抛开这些基础学科的知识而孤立地谈发展计算机教育好比空中楼阁,是不切实际的。

第5篇:计算机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问题;解决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其受众群占学生总体人数的90%以上,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办公软件的不断更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无论学生就业于何种单位,都需要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胜任工作,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在开设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与社会需求的接轨还很不完善,理论性太强,实践性太弱,造成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先进的办公环境,企业对员工还要进行再一轮的培训。

1 现今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对基础课程不屑一顾,很多知识都已在中学时期学过,听重复性知识枯燥乏味,还有些少数偏远地区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一头雾水,这就造成一节课下来,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透。

1.2 现在行教材太过沉旧,不能与时俱进

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材虽然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是有些知识仍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趋势。从1992年至今,office办公软件已更新了14个版本,软件功能越来越强大,而单靠书上讲授的知识太过肤浅。教师讲授时受书本教材与课时量的约束,机械地讲授,学生听得了无声趣,很难集中注意力。

1.3 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应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例如OFFICE应用部分),可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在一些专业中,计算机教学应更加贴近专业,如艺术、体育、管理等。所以,计算机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计划,有些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如果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应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4 教师队伍中学术型教师偏多,实践型教师紧缺

独立学院的基础课教师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后就走进大学课堂,对时下的大型企业办公环境缺少深入了解,照本宣科,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为同一教师,造成教师们偏向理论和概念的讲解,演示操作的内容太过基础,缺少对学生应用型知识的灌输。学生们学完,大多数学生都觉得老师讲的内容以前都会,一节课下来没有什么收获,毕业到用时又太落后。

1.5 实验室更新任务重,软件维护难度大,硬件故障频繁,设备更新资金紧张

随着独立学院大规模的扩招,对实验室的规模与配置也在相应提高,公共计算机实验室要承担全院大部分学生上机任务,还有学生上机考试与学生心理咨询测试,可以说任务量非常大。教学与应用软件数量多且不断要进行版本升级,操作系统经常要安装补丁,杀毒软件不断更新病毒库。学生有意无意修改系统参数或删除系统文件,影响系统运行,甚至导致系统崩溃,实验室上机人员数量多,携带U盘发生中毒现象严重,一旦感染病毒,就会导致整个机房的计算机瘫痪,严重影响教学。独立学院由于其民营性质,相对公办学校实验室建设经费更加紧张,计算机使用年限长,设备严重老化,得不到及时更新,硬件时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维修维护工作困难,给实验员的工作造成沉重负担。

1.6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无法同步进行,考试内容一成不变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形式受实验室软硬件条件的制约,还不能实现完全公平公正、全年级同步的无纸化考试。现在的考试形式为阶段测试和期末测试相结合,全部为上机操作,比较传统的理论考试形式,还是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都是分班考试,学生试题套数有限,有些学生的试题都是一样的,考试时间不同步,常常上个班考完,下个班再考,难免出现漏题现象。并且考试内容每年没有创新,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2 解决方法探究

针对学生入学水平不同,可以采取计算机入学考试,针对学生成绩,打乱系别班级限制,把所有学生进行分班,分成快班和慢班,增加慢班的课时数量,让学生尽快打好计算机基础,一段时间后,可进行测试,进行快慢班学生的合理调配,请最好的实践型教师讲授快班课程,培养一部门学生成为精英。现行教材应组织基础课教师自主编写,教师们可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结合现今的办公环境做反复研讨,对传统的教材不能全盘否认,也不能一概接收,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编写出一套既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又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好教材。

搞好教师培训工作,组织教师深入到一线城市的大型企业中,对现今的办公环境做以深入了解,作为编写教材与教学改革方面的重要依据。还可以积极组建校园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在网上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也可以模拟真实的办公环境,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增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通过网络还可以对教师、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开展网络评价,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大实验室资金投入,扩大实验室规模,更新实验室设备,提升软硬件设施、对机房实行开放制,在没课的时候,学生可以到实验室自由练习。改革考试形式,自编题库,实现题型的多样化,如公共实验室不够,可在期末借用信息系实验室,安排学生统一进入实验室,同步进行期末考试。

3 结束语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对人们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不管是学术研究领域,还是日常工作生活,处处需要计算机应用知识的辅助,毕业生如果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必须具有过硬的电脑应用能力,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更应加强自身实践技能的培养,才能保证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就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内容,探究更合理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入企业,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机会,让理论知识与社会需要充分接轨,全面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社会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华君.浅谈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J].2010(8).

第6篇:计算机课程改革范文

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改革措施

1,注重课程体系的实践性,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并趋于成熟,开始走入课堂,这就产生了一些新课程,但是一些传统课程又不能丢掉,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又能引入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和技术。采取课程群是一个比较有效的解决途径。将相关的几门课程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群,设置主要的知识点,去掉这几门课程中重复的部分,使学生既能够掌握这些课程的精髓部分,又能节约一些课时。例如,在《微机原理》、《汇编语言》、《逻辑电路》和《单片机及应用》等,将这些课程归为一个课题,对部分重复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和优化处理,形成形成前后连续的课程,并指定专门教师全程负责,综合安排内容与深度。通过课程群建设,一方面节省了教学资源和课时,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相关课程融会贯通。

2,构建一个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支撑平台

构建一个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支撑平台很大程度上弥补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统一的教学进度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现状,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提供新渠道,以达到知识分享和共同学习的最终目的。Web平台将与课堂教学形成优势,并具有以下特点:1,对基础不同的学生群体来说,实现个性化教学法2根据学生的等级不同,调节他的等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问的问题,常遇到的难点行进行深度分析。分析结果将为教师课堂授课提供参考依据。

3,重视计算机实训教学

目前,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和培养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摆在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这样的状况,学校应将计算机的实训课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首先,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相对而言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可以落实在每学期几周的小学期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中。其次,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课时比例不能一刀切,要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来决定,一般情况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的比例为1:1或3:2为宜。最后,实施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要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同课程结业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加大了过程性考核在总成绩的比重。实训教学采用网络考试和学习支持系统,探索上机、作业、笔试和网络化考试等多种实训方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4,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指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的计算机课在内容的安排上,不再以知识点作为线索,而是改用以任务为线索串联知识模块,组成教学内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任务驱动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增加难度,从而使学生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例如在c语言编程中,我们可以设计贯穿所有c语言设计的任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生在每堂课的内容,阶段性实现“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部分内容,最后当完成“综合应用”时,学生将实现整个系统。整个例子贯穿全部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了任务驱动的思想。

(2)多层次教学体系

“多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多层次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教学体系可分三层:第一层是计算机基础课,第二层为计算机程序设计,第三层为计算机应用技术选修课。该体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创新能力。第一层强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时。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特别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自学新软件和计算机技术的能力。第二层以培养学生的算法设计和程序设计能力为目标,让学生提出问题一查找问题―讨论问题一解决问题,同时针对方向不同,开设一些课程深化学生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在学完第二层内容后,教师对该方案的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后,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逐年提高。第三层学生学习了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具备了较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开设一此兴趣小组和工作室,帮助学习优秀的学生参加竞赛或开发新程序,增强学生的技能,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3)案例式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也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每一部分的理论知识,都要配以相应的案例讲解来帮助学生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即围绕一定培训的日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力试。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同时注重双向交流。在学JAVA语言时,教师讲解的案例一般是公司所遇到的问题,把对这些实际的问题的解决方案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生动案例,老师提供的代码级别的,定义规范,流程清楚,可读性强,具备参考价值,让学生看到这些编程技术的实际作用,在学习中慢慢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4)项目式的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它以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以项目的构建过程为线索安排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由项目的任务驱动。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克服以往的教学法的弊端,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课程的精髓,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实用性,而且必须源于实际,最好能和学生实际工作、学习或生活相关;项目必须由任课老师亲自开发,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整体上把握项目,也能从细节调整和控制项目的规模,并根据项目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实施教学。项目规模和难易度要适合,既能涵盖主要知识点、难易适中,又具备一定的整体性和挑战性。

5,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积极开展“双证书”教育

为了强化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应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国外或国内科研机构进修,提高其专业素养,同时选派优秀的老师下企业中更新知识,去学习企业的管理,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养的确切要求,以便修改企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教师去跟踪当前的最新技术,与企事业合作搞项目,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得到提高和更新。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引进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企业软件工程师到校任教,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既懂学科理论又懂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这样才能保证师资队伍的知识更新,适应计算机新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

此外,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教学教育,形成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高等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双证书”教育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全面发展。“双证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满足就业市场对就业者劳动技能的要求,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双证书”教育成为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突破口。

第7篇:计算机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技术 课程改革 成人教育

1.引言

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一门学科,现在各行各业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学科覆盖面广,发展更新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人专科计算机教育呈现出与以前不甚相同的特点。如何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成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加强成人教育的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对现在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

2.目前成人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院成人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个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逻辑设计、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接口与通信、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维修技术、软件工程、Internet应用等。从课程开设的情况看,课程门类繁多,开设的课程主要为本科课程中该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和一些实用型课程的简单堆积与拼凑。专科层次的成人教育学生不同于全日制本科生,他们很多是在职的工作人员,业余时间不多,重新进入学校学了提高学历之外,还希望能很快掌握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应用到日常工作中,提高工作能力。因此,课程内容应该是面向实际,专业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掌握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2理论课偏多,实践环节不足。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目前开设的课程来看,理论基础课居多,实践课偏少,课程开设的初衷是为学生提供较完善的计算机体系的理论基础,但其理论知识相对于成教专科学生来说偏难,他们本来基础就差,理论学习不够透彻,往往一知半解,而且,集中面授时间本来就有限,如果在这期间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而缺乏有效的实践指导,则恐怕学生无法掌握知识,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最后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各方面都只懂一点皮毛,真正做实际工作时却又显得知识技能不够。

3.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未来10年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成人教育作为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教育形式,它承担的任务是职后教育,并直接地促进劳动者提高素质。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遵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改革应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理论深浅适度、知识面宽、内容新、实践性强的新的课程体系。

4.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改革的设想

4.1优化课程设置,显示特色。

新的课程体系应淡化学科概念,紧紧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加大实践课的比例,增加实训的内容,选取与培养主线相关的知识,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及新方法新信息的传播,又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课程设计还应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比如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适当压缩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课时,或者是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加强应用软件类课程的学习,如CorelDRAW、Photoshop、office办公软件等。

4.2提高教师素质,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他们的教学思想和学术水平,知识面的深度、广度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还影响到学生的未来。由于当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现在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教师都是在传统的继承式教学中完成高等教育的,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对陈旧,即便是计算机理论水平很高的教师,也只能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更新知识,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教师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除此之外,还应提高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水平,培养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按教学要求设计相关课件的能力。

为了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使教学活动融教、学、做于一体,我们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中既具有相应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专家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担任相应的教学工作。兼职教师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熟练的工作技能、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实例、典型的事故案例、优秀的企业文化资源等。他们作为生产实践领域的能手和专家,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后,可对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提供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状况、人才需求信息、人才质量要求、管理制度及规范、企业文化发展等多元信息,推动学校的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

4.3吸收优质的教育资源,实行开放式办学。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侧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实践课程较少,而就业市场则更需要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以培训代替实践,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目前社会上大型的培训机构,有从事培训有丰富的经验,有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其课程的开设也是经过多方面的专家论证,教材实用性强,有完整的实验实训配套;而且这些培训机构与企业联系密切,有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与这些培训机构联合办班,能够吸收这些机构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技能性技术,使学科专业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4.4采取考证、培训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多渠道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近年来,资格认证培训在全国相继发展起来,职业证书与个人上岗就业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成人高等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借助学校培训资源,坚持以应用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本,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把专业认证考试的课程纳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后,根据自身情况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信息产业部的信息技术认证考试、劳动厅的职业资格证考试等,毕业后不但能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能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学生不仅在技术上可以建构坚固的知识结构,而且在实际应用能力上可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第8篇:计算机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它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计算机的更新速度很快,高校的计算机课程远远落后于其发展,因此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脱节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都不高,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内容陈旧。

计算机发展的速度很快,高校培育学生的宗旨就是为其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因此高校课程应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更新,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计算机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一本教材用了很多年还在一直用,教材配备跟不上计算机更新速度,很多学校虽然把之前的旧教材换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但是内容和之前没有太大变化,是一种典型的新瓶装老酒的行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

1.2教学方法落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普遍配备的多媒体教室,高校老师都是通过课件教学,这相比之前的传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较之前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还有很大的问题。老师虽然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可是仍然是老师一直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被尊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由老师“满堂灌”变成了新环境下的“满屏灌”,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1.3重理论、轻实践。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文化课内容不同,它的实践操作性很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理论学习的实践,然而一些高校老师把计算机课程当成普通文化课来上,以老师的理论教学为主,把实践教学放在了一边,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室一般在多媒体教室,老师操作学生看,一些学生在上课之后仍然不知道该怎么操作,对上课的印象不深刻,很多对课本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通过了国家考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是手忙脚乱,实际应用操作能力太差。

2.改革措施

2.1分级教学,注重基础。

大学生刚刚入学的时候,由于家庭原因、经济原因、个人原因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每个人的计算机基础都是有很大差异的,作为大一新生入校学习的计算机必修课程要兼顾学生的不同的基础水平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知识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对于刚入校的新生,学校要进行一次考试,对学生的基础进行摸底,通过考试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这样才能根据其基础进行合理教学。比如说对一些计算机基础十分优秀的学生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可以允许其到更高一层的知识学习时再听课,使其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自己学习计算机或者是其他课程。

2.2修改大纲,重选教材。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材普遍落后于计算机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为了使学生与社会需求接轨,学校必须根据时展、社会需要进行修改大纲,选择适当的教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可以组织自己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编写教材,对原有的内容进行调整,增加新的内容,比如说将Office 2003改成Office 2010,在讲授最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入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高校的教学大纲、利用最新的教材,才能给学生提供社会上最前沿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使学生真正地与社会需求接轨。

2.3互动教学,激发兴趣。

传统课堂只注重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学习,丝毫提不起学习兴趣,虽然现在老师教学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但是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传统状况还是没有改变,师生互动太少。这种情况与老师的教育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无法自拔,面对这种情况,必须改进老师的教学方法,由“满堂灌”的模式向交互式教学模式转变。

交互式教学离不开现代的教学技术条件,离不开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此要实现交互式教学就要做到两个交互,一是语言交互,即师生交流;二是教学与多媒体的交互。要想打破以往课堂被动的局面,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少不了的,通过交流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充实地学习。交互式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老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把多媒体与教学充分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广阔全面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注重实践,提高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但是对于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就要到微机室里教学,加强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只有在电脑上进行切实操作,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此外,学校还要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些专门针对学生学习的测试软件,供学生课堂、课下学习与测评,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巩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自我。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计算机考核方式应该摒弃笔试,注重机考的形式,这样能充分检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的掌握能力。

3.结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各种智能设备的普及,很多学生已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作为智能工具的计算机的使用。但是计算机发展的速度很快,由于高校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方式过于落后,导致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式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不仅如此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学质量难以保障。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必须进行改革,通过分级教学、注重基础、修改大纲、重选教材、互动教学、激发兴趣、注重实践、提高能力等措施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成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芳.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0,03:80-81.

第9篇:计算机课程改革范文

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转变教育观念,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也要求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改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就要求学校的教学必须通过社会的力量推动,中职学校更应当做到“教学做合一”。本文就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实施、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识。在信息化的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不断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向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中职学校更是计算机技术普及的中坚力量,学校希望毕业的学生可以快速融入社会,必须加快对计算机课程的改革,而这一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模式则需要结合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从而使“教学做”在“做”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使学生的眼、手、脑、身、鼻等有机结合,这样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能力便会得到发展,同时也达到了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的。

一、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

“教学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教学做合一理论是笔者感受最深的教学理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尤其如此。

二、目前中职计算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做、学”分离。

目前我校的部分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是采用上机实践练习与教室理论讲解相交替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分别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完成,教室在备课时条理清晰,但是由于中职学生存在学习情绪不高的普遍性,造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学习课学生不愿意学,缺乏学习热情,在上机操作课时,学生又忘记了上节理论课学习的内容,无法将操作知识运用到实践课中,造成上机实践课效率低下,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操作任务。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于当地各初中,就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大部分都是三星、四星级高中筛选下来的后进生,虽然各初中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教学,学生对计算机操作都有一定了解,但在不同学校中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农村中学,和计算机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几乎为空白,我校甚至有个别学生连简单的开关机操作都不会。而部分教学条件较好的中学毕业的学生则对计算机操作非常熟练,这就导致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3.教师的操作水平不高。

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大部分来自于高校应届毕业以及其他学校调入,教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理论知识基础良好而实际操作技能缺乏的情况比较多,由此造成学生理论听不懂,操作学不会的后果,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

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统筹为“教学做合一”。

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融为一体,把计算机课程从教室搬到实训室,搬到工厂。重视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将理论课教室和实训、实习基地一体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通过边学边练培养创新意识。既增强了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提高了专业能力的培养。

2.分组教学,学生能力相互补充。

任课教师在课前应对新接手的班级进行学生情况调研,将基础强弱不同的学生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学习小组中。通过小组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利用基础较好、接受速度较快的同学作为小组指导员版主知道组内基础较弱的学生。针对学习能力强、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学校可开设相关课程的兴趣小组,培养参加省市举办的学生技能竞赛的预备队员。

3.构建稳健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实训教学,这也就意味着计算机专业课教师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师在“教”之前,自己必须先学会“做”,只有单一知识基础而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将很难胜任这一任务。因此,学校一方面应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地安排相关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顶岗实践活动,通过企业中的实际工作掌握本专业方向较新的技能和方法,达到“教学做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