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1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学生;创新能力

在新课标的号召下,教育部开始重视在美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作为教师,在高中美术课堂上,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为中心,结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体现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是体现了一个民族美术教学的发展程度。通过本人的思考与实践,下面就浅谈一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中学生因此而受益。

一、依据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在高中美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多样的,教学手法也是各有千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首先,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整体的接受能力,例如这样的教程安排是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以及这样的内容是否可以对学生有较好的指引作用。要想在高中美术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忌讳的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手法陈旧。例如,许多学生在教师布置完作业之后,就会按照固定的思维去完成作业,这样就极其容易造成学生的美术作品出现极大部分的雷同情况。这样就说明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无法取得进展,无法突破固有的传统思维。因此,在高中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去思考问题。由于在高中的美术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也是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的思维情况,对学生布置对应具有创造力的作业,以实现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高中美术课堂上,教师要结合美术这门学科的本身特点,例如,美术这门学科是属于艺术类学科,比较有魅力以及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再将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与现代艺术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例如,在高中课堂上,当我们在讲解、赏析《青铜器》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上课之前对青铜器这类资料进行详细的搜索,并进行小组讨论,这样不仅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增进学生对人文素养的了解,如此一来,就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还要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美术进行思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思维,这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探索美术艺术的真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讨论,进而提高美术的领悟能力,挖掘出更多的美术创作灵感,进一步有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不同思维的创新

众所周知,美术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本身的灵魂。在课堂上,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因材施教。若大部雷同,则极其容易造成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引导。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当我布置一个面部的素描作业之时,收上来的作业却有着很大的区别,虽然有些学生的总体画得不是特别好,但是在一些特别部分描述得特别好,这时教师就不能以偏概全,否定学生的能力,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利用这些微小的区别,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所了解,然后对某些同学的某些长处进行特别辅导,让不同学生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使学生形成自我创造性的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美术课堂的学习上得到更多的信心,促使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中,以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四、总结

在高中美术课堂上,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不仅仅是学生的引导者,更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启蒙者。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各类具有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美术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美术这门学科中形成创新意识和思维,为以后的各种各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云.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2]罗起联.美术教育在实施创造性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与途径[J].美术大观,2009(03)

第2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个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性思维对人一生的成就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顺利实现,其实质主要决定于自主科学技术的拥有程度。为此,学校教育和教学将迎来新的挑战,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一个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生物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创新教育也不例外。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换位到学生的角度和认知基础上去考虑问题,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地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去接受问题的挑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倡导学生多看课本以外的科普书籍,鼓励学生的自主思考。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成为学生的学伴,和他们一起探索学习,实现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目的。当教师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有了创新性时,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的观念更新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以培养的前提保证。

二、生物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生物教师的任务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生物知识以外,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方式具有更大的启发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观察,经常组织小组的讨论和交流,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良好的土壤。

三、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放权给学生,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发挥其主体作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1.巧妙地设计生物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理想教学就是要围绕学生心智能力的发展而展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各种复杂的现实因素,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做得并不到位。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就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把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都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去逐一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有新的要求,这也意味着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以努力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型学习、探究性学习,这也要求了课堂教学要有新的变化。教师不能再只顾着自己怎么教,而更应该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就依据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的难度来讲的话,只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可以自己去学,并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一种提升。所以,相信学生,给点时间,合理引导,学生学习能力与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3.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中生物实验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虽然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学习,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实验教学就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在学生的相互讨论和比较中充分发挥了其自主性,这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4. 在生物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事求是的态度情感。

第3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培养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是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代数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学抓起。小学数学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自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以下谈谈我的观点

一、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学情景,在教学上做到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既需要灵感,更需要思考的时间。

二、动手操作,探索创新途径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直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教学了1/2这个分数后,让学生大胆的猜想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分数,学生说出了1/4、2/4、3/4、2/8、5/8等。我就适时让学生动手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小组讨论得出1/4、2/4、3/4的意义,教学效果表明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抽象的意义有了形象的理解,记忆深刻,而且对2/8、5/8,甚至3/17等都能进行很好的表述。这堂课还有学生提出了独特的问题:“我们学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有没有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呢?”学生在操作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工具。”同时,学生又实现了自我创新,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盆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 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代替学生。

三、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及策略

(1)探索研究式学习,实践创新。现代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目标也强调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与个性特征的发展。每一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但小学数学的基本出发点还是在于为学生打基础,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促进学生个体主体性的发展。

探索研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学生之间合作探讨的前提之下,以教学要求的教材内容为根本,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为学生创造能够充分表达意见、提出质疑、探索研究的环境,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个人、小组等方式进行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第4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前言

创新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创新是产生前所未有的新东西的活动方式,也是一个过程,还是这种方式和过程产生的结果。创新与创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整体上说,创新与创造是可以通用、互用的。创新更多的是强调结果,而创造则强调过程。创新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治理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创新个性。创新性不仅仅是智力因素,它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义的复合体,在实践中,发展智力病不能等同于培养创新。创新性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质。而人的创新性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

首先,激趣――增强创新欲望。首先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准确,还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富有情感,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到愉悦、着迷,并产生共鸣。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再次.尽量多借助挂图、实物模型、幻灯、多媒体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此外.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必须有和谐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人的认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功能。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欲望。

其次,质疑――萌发创新意识。世界上有许多重大发明往往是从好奇、从解答一个个疑问开始的。它能激励人追根究底.去破译世界万物的奥秘,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设问的情景.提供设问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争论问题的好习惯。

再次,多思――开发创新潜能。所谓多思.就是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也是创新活动中所必需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题目很典型,很多题均有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拓宽学生思维。

最后,动手――培养创新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其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三、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技巧

其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的学习神经就处于兴奋状态.反之则处于抑制状态。因此。首先用趣味情境激发兴趣。比如在教学《吨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景:牛、熊、马、鹿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当他们走到一座小桥边的时候。发现桥头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险重一吨”。我没有在前面的故事情节里多逗留,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直接把问题指向过乔石,应注意什么?他们能过桥吗?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吨”这个新的知识点,激发起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吨的知识的欲望。在学生学习吨的知识后。引导学生再来解决问题:他们该怎样过桥?为他们设计过桥方案。这样的情景,既体现了趣味性,激发起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做数学的目的。其次,用生活化情境激发兴趣。把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同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其二,要给学生创设创新的条件和环境,营造氛围、激励成功。学生的创新要在适当的条件和环境下才能完成。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知识再发现的程,才能引导学生通过展开独立的、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这时教师一定要让他们有机会暴露自己在思维过程中碰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同时要给其时间加以讨论.切不可贪图方便以讲解或灌输代替引导和启迪,那样会导致以听课代替思维,而结果是听起来什么都“明白”,事后自己动手做起来什么都不明白,更谈不上“创新了”。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目的,设计出相应的可操作的学具进行教学.进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教学中要营造氛围.激励学生成功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学生沟通信息。此外还要让学生具有成功感.因为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自我满足.会使他们产生喜悦的情绪

其三,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要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会学生学会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数学。“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之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是关键。具体做法是: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每一节课开始,老师围绕教材的内容、重点和目的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入课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入学习新课的情境中,了解新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接着,设置一组问题,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阅读时,教师适当的启发、点拨与概括,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失时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

四、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失时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蔡莉.论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2)

[2]杨登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技术[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12)

第5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传统的教材理念是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学习的唯一素材,教师被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主宰,没有民主、交流、合作与探讨的教材。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以自己身边的数学为载体,是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会交流与合作的载体,是教师组织学生、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载体,更是教师与学生民主地、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好教材。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互相沟通的过程,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尤其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数学教师,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新教程理念谈几点认识。

一 要正确地进行引导

学生在课堂上争论数学问题最激烈的时候,也是他们思考最活跃的时候,作为教师应及时抓住机会引导学生,答对了,及时地给予肯定并请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及这样想的原因,培养他们利用数学的逻辑与方法一层一层地将事物解剖开来,寻找未知的事物,而且要让他们感到自己利用科学分析、动脑得到的收获与果实,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骄傲与自豪;如果学生答错了,更要小心维护他们的自尊,要鼓励他们,支持他们,并且还要尊重和重视他们,让他们了解到自己能够大胆地去思考,这是很可贵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加以点拨,让他们了解到解答错误的原因,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与教师的灵活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己应带着思维的创造性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想的创新学习的良好情境。因良好的情境可有效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财富,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评价学生要鼓励专长,鼓励创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并且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

三 数学课堂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数学课堂应面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学自己所需的数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让全体学生分享经验,分享成功的果实。例如,我在教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让学生在认识两条坐标轴后,在平面上怎样确定一个位置,先观察学校升旗的位置(旗杆位置),以此为坐标原点,再让每个学生感受任意站在一个地方,你在旗杆的左(右)或前(后)多少步,回到课堂每人报出自己的两个数字,展示自己取得的经验,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样对坐标系的理解较深,判别平面上点的位置较准确。无论怎么理解课改,只要老师为学生开出一条绿色的通道,就会表现独特的见解、创造的火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数学课堂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经过老师的苦心设计一个又一个的情境,组织一次又一次的比赛,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潜能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挖掘,潜能的激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这又是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基础。教学实践中,我多用学生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互动模式,如“三角形三内角和”、“勾股定理”、“直线上的点和一对有序实数”、“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都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再挖掘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了解中发现学生有潜力可挖,从而发挥每个人的潜能。

五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第6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地去学好生物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把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如学生了解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和单倍体后,启发学生运用遗传规律去解决育种上的问题。告诉他们有两个小麦品种:一个抗倒伏但不抗锈病,另一个不抗倒伏但抗锈病。引导他们思考,用什么方法能培育出遗传稳定的、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优良品种,哪一种方法时间短、简单有效。通过比较,寻找最佳的育种方案。

二、消除畏惧心理,树立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谈不上其他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树立创新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影响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之一就是学生普遍存在畏惧心理,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力都有限,要创新太难。所以,要帮助学生走出“创新难,难于上青天“的心理误区,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

在讲授“体温调节”时,当学生了解体温调节原理后提出:有人说“春捂秋冻”有益健康,也有人讲“知冷知热,不会生病”,哪一种说法更有道理呢?此问紧扣教材知识点,而且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关,学生可利用学过的知识放开胆子,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排除畏惧心理,表述自己的观点。

三、细雨润物,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发明的强大精神支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需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迎难而上的气魄。在生物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责任心,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现身精神。培养创新精神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教师只有树立长久目标,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素材,拓展视野,做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加强启发和引导,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讲“细胞质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及其科研组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研究,于1975年,世界第一批雄性不杂交水稻在中国诞生了,外国同行赞誉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了,但他没有止步,又经过十年的努力,首创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并获得了成功。目前,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已在全世界众多的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学生们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四、创设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思维层次,创设疑问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笔者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尖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讨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尖打破顶端优势,使得侧枝生长良好。再追问:“所有的植物都需要打破顶端优势吗?”请学生举例说明。这样,通过创设疑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并积极应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这种手法比起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要好的多。

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倡导求异思维。例如,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的“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讲“生态系统结构”时,向学生提出:“在生物系统中,假如没有分解者,地球表面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等等。在每一节课堂上,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创设与本章节知识点相关的疑问。这些疑问看起来虽小,但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知疑、解疑,达到小疑有小进步,大疑有大进步,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

五、实验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对所学学科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激发智慧的强大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引导学生把读书当作是一件乐事,就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探索性试验就是一种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7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正确认识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新的知识体系,而是指创造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本质和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现有的知识及其体系是前人反复实践、不懈努力探索的结果,只有对现有知识准确、全面地继承以后,才有可能去创新,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因循守旧、无所事事。

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培养创新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对于有关问题要积极地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实验中所看到的一些异常现象,要引导和分析产生异常现象原因,课堂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西蒙格教授的名言:“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联系生活、生产中的一些情况来介绍化学的作用,再通过介绍科学家们在探索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感人事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讲授元素周期表中有关元素时,简介居里夫人发现Ra的艰辛过程和戴维用自己的身体试验N20的毒性,发现了其麻醉性,使医学外科手术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2 巧妙质疑、培养创新

科学创造,贵在置疑,创新往往是从“置疑”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讲授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时,可设问为什么要把胶头滴管的尖端伸入试管内的液面之下呢?为了能使氢氧化亚铁保存的时间长一点,实验中还可采取什么措施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可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大胆联想、实现思维创新

联想能力是高度思维的结晶,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将不同的知识进行联想,往往能创造出奇迹。如瓦特从水的沸腾,通过联想而发明了蒸汽机。在对于一类问题可让学生大胆地去联想,使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能有所创新。如下面的一题:已知二氯丙烷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则六氯丙烷的同分异构体有几种?审题时让学生先写出二氯丙烷和六氯丙烷的分子式,后比较两者的分子式可发现,二氯丙烷中H原子的数目正好等于六氯丙烷中Cl原子的数目、Cl原子的数目正好等于H原子的数目,且H和Cl均为一价,假设把H原子和Cl原子互换,两者形式一样,通过大胆的假设,可得知六氯丙烷的同分异构体也应有4种。

三、重视自然现象和偶发的灵感。实现创新

灵感往往是发明创造的雏形,应引导学生善于捕捉心灵深处进发的思维火花,并把它们及时记录下来,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论证,再通过列举名人的一些事例:如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遐想引发了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凯库勒在梦中受金蛇狂舞的启发而提出苯分子结构的设想。通过这些实例,使学生重视自己身边的一些现象和偶发的灵感,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力争实现创新。

第8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造力;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类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发散性、独创性。如何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充分地培养学生创造力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精心选编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并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平面构成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构成艺术创作并非易事。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上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有意识的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应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激发起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热情,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如在课堂练习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总结,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乏味、呆板、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平面构成中装饰树的画法,学生可以画出春天的绿树,秋天的红树,那么为什么不可以画出兰树、黑树呢?通过引导学生从光的角度看,从装饰寓意手法表现,使学生明白,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大胆去尝试,并表现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

教师通过精心选编授课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课堂教学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到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作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倘若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的模式,产生大量不同的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形式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在作业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使之顺应其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思维方式的开发和技能提高;改变不顾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要求的所谓专家们一厢情愿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一刀切”的形式主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创新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新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新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是看谁的作品标新立异,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设计家的眼睛,善于准确、敏锐的观察周围的事物,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并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还有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二、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鼓励、扶持、促进创新

在课堂中对学生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例如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迪斯尼小时候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的时侯,曾把老师留的作业“盆花”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老师的一顿毒打,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早年夭折。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平面构成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三、 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责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板书、语言、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并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冰冷、表情麻木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于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和学习的热情。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和青春活力。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在课余时间大量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识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思考。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和灵感,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即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

除此,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使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们的教师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9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创新意识是一种从发现问题到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在音乐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一、 激发好奇心,引起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常常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这正是创新的萌芽。

例如,初中学生用讨论法分析欣赏陕北民歌《脚夫调》与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时,教师进行引导,启发:"作品的速度、旋律、节奏、力度、音色等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围绕这一疑问,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启发,他们争辩着,尝试着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音乐作品,创新意识悄悄萌发、释放,最后学生懂得:"我们所感受的完全不同的音乐现象,是在各音乐要素上采用了不同的音乐手法来塑造的。"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例如,在学习《游击队之歌》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铁道游击队》的故事,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最后教师再完整的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游击队之歌》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有哪些异同。这样不仅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 创设美好的音乐环境

美好的音乐应该有优美、恬静的环境相衬托。音乐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因此,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与其他教室有所不同。音乐教室的布置要和谐、美观,具有艺术气派和音乐气氛,力求做到美而不艳,雅而不俗。

音乐环境可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比学赶帮的学习风气。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在艺术的强烈感染下,学生可以自由想象,大胆创新。

三、 实现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心理学研究认为:害怕出错的压力会禁锢孩子的智力活动,阻碍孩子通向新思维的道路。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而关键在与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要以认真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奇思异想要选择合适的角度予以评价,切忌批评嘲讽,要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信心,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民主的环境,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这种品质是创新意识萌发的首要条件。

1. 愉悦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创新灵感

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众所周知,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也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更喜欢手舞足蹈用动作表现,动作是他们认识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有效途径。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想象,给予他们表现音乐和创新音乐时间、空间,要在常规教学中创新,要在创新中求常规教学。

如学习歌曲《青春舞曲》时,教师首先鼓励学生演唱他们所熟知的维吾尔族歌曲,并及时启发学生创编动作,学生觉得很容易,就会勇敢的给大家表演,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创编整首歌曲的意境和内容,学生有初步成功的体验,胆怯的心理就会一扫而光。学生会争着表演,这时及时给予掌声鼓励,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欢愉和学习的乐趣。

2. 激励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创新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着。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这一心理,在创新过程中多给予激励,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并且通过创新,体验到成功与快乐。有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成熟,甚至出现偏颇,教师也不应该立即做出否定性评价,而应及时予以指导,并给予充分激励,相信学生可以实现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长久下来,那些原来对创新无兴趣或有畏惧感的学生,都会在"激励"的推动下,产生创新的兴趣。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教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把黑板擦当作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创意。我们尚且不去分析学生表演的好坏,单从众多的表演中,可以看出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在思考、在想象。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3.竞争的环境,有利于提高创新水平

教师应善于营造竞争的环境,让学生形成和谐的比学赶帮的学习风气。学生敢于超越同学,甚至超越师长。这种良性竞争,使学生积极的去开拓,在不断追求新目标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水平。如中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可以经常开展一些类似"创编旋律"或"创编舞蹈"之类的各种竞争游戏,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每次活动,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创新水平也在一次次的竞争活动中得到提升。在培养学生参与创作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它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鼓励学生自发组织排练一些文艺小会演、小品、话剧片段、自编、自导各种联欢会,策划音乐知识小竞赛等各种课外活动,拓展创作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创作力融为一体,大胆创新、开拓进取。

四、勇于探索,创设自学空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