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1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学生;创新能力

在新课标的号召下,教育部开始重视在美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作为教师,在高中美术课堂上,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为中心,结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体现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是体现了一个民族美术教学的发展程度。通过本人的思考与实践,下面就浅谈一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中学生因此而受益。

一、依据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在高中美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多样的,教学手法也是各有千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首先,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整体的接受能力,例如这样的教程安排是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以及这样的内容是否可以对学生有较好的指引作用。要想在高中美术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忌讳的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手法陈旧。例如,许多学生在教师布置完作业之后,就会按照固定的思维去完成作业,这样就极其容易造成学生的美术作品出现极大部分的雷同情况。这样就说明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无法取得进展,无法突破固有的传统思维。因此,在高中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去思考问题。由于在高中的美术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也是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的思维情况,对学生布置对应具有创造力的作业,以实现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高中美术课堂上,教师要结合美术这门学科的本身特点,例如,美术这门学科是属于艺术类学科,比较有魅力以及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再将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与现代艺术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例如,在高中课堂上,当我们在讲解、赏析《青铜器》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上课之前对青铜器这类资料进行详细的搜索,并进行小组讨论,这样不仅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增进学生对人文素养的了解,如此一来,就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还要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美术进行思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思维,这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探索美术艺术的真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讨论,进而提高美术的领悟能力,挖掘出更多的美术创作灵感,进一步有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不同思维的创新

众所周知,美术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本身的灵魂。在课堂上,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因材施教。若大部雷同,则极其容易造成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引导。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当我布置一个面部的素描作业之时,收上来的作业却有着很大的区别,虽然有些学生的总体画得不是特别好,但是在一些特别部分描述得特别好,这时教师就不能以偏概全,否定学生的能力,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利用这些微小的区别,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所了解,然后对某些同学的某些长处进行特别辅导,让不同学生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使学生形成自我创造性的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美术课堂的学习上得到更多的信心,促使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中,以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四、总结

在高中美术课堂上,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不仅仅是学生的引导者,更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启蒙者。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各类具有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美术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美术这门学科中形成创新意识和思维,为以后的各种各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云.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2]罗起联.美术教育在实施创造性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与途径[J].美术大观,2009(03)

第2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个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性思维对人一生的成就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顺利实现,其实质主要决定于自主科学技术的拥有程度。为此,学校教育和教学将迎来新的挑战,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一个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生物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创新教育也不例外。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换位到学生的角度和认知基础上去考虑问题,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地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去接受问题的挑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倡导学生多看课本以外的科普书籍,鼓励学生的自主思考。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成为学生的学伴,和他们一起探索学习,实现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目的。当教师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有了创新性时,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的观念更新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以培养的前提保证。

二、生物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生物教师的任务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生物知识以外,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方式具有更大的启发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观察,经常组织小组的讨论和交流,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良好的土壤。

三、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放权给学生,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发挥其主体作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1.巧妙地设计生物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理想教学就是要围绕学生心智能力的发展而展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各种复杂的现实因素,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做得并不到位。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就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把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都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去逐一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有新的要求,这也意味着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以努力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型学习、探究性学习,这也要求了课堂教学要有新的变化。教师不能再只顾着自己怎么教,而更应该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就依据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的难度来讲的话,只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可以自己去学,并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一种提升。所以,相信学生,给点时间,合理引导,学生学习能力与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3.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中生物实验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虽然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学习,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实验教学就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在学生的相互讨论和比较中充分发挥了其自主性,这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4. 在生物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事求是的态度情感。

第3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职专语文 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

创新是进步的基石,也是发展的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职专语文创新性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技能,还要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步获得较高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也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

一、创设情境,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创设民主、自由、开放的语文课堂情境,能全面激发职专学生的创新潜能,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贯彻落实“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把教学的重点从强调以课本为本转向以职专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所谓创新是指学生不墨守成规,渴望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而疑问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巨大推动力。世界上许多创造都源于“疑问”,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教师不要怕“节外生枝”影响教学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错的,要热情、耐心地予以订正、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特别是对一些有开拓性的、价值较高的问题,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难获取知识。当然,解决疑难要把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协作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解决问题,使其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发挥想象,积极思考,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想象是形成新事物形象,推测其结构、特性及发展的能力。想象的形象具有超前的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既要注意发展他们的再造想象能力,又要重视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挖掘课文的内涵,利用教材本身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就不是一句空话。多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发散性的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地创设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把握好问题的切入点,只有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进一步推动他们的思考创造。在这方面,跟踪式、提问式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提出思考问题后,依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继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深入提问,引导学生不间断思考,让学生对掌握的知识和探索内容进行相互整合,提高思维水平,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告诉我们,学生都蕴藏着无限潜能。创新教育使命就是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盲从他人观点,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在表达自己意见和思考问题时,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三、开展实践,鼓励求异,拓宽培养创新能力的通道

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开展实践,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充分把握故事行进过程,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要依据事件现实逻辑、人物心灵逻辑,发挥想象力,合理融入个人对课文的理解和想象,完成新创作。语文实践活动往往是学生发挥创新才能的重要阵地,其长处是可以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课外实践中,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发展。同时,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学习方面,不能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应从不同的思维方向提出多个可能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善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求异思维,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设计能拓宽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变换角度灵活思考,开展不同意见的争论,拓宽创新面,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通道。鼓励他们向书本、教师和权威挑战,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不断地提升自己和超越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己,个人的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创新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题,也是职专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发展学生个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职专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参考资料】

[1]陆志群.试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业时空,2010(5).

[2]仰玉云.强化语文活动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1(13).

第4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前言

创新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创新是产生前所未有的新东西的活动方式,也是一个过程,还是这种方式和过程产生的结果。创新与创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整体上说,创新与创造是可以通用、互用的。创新更多的是强调结果,而创造则强调过程。创新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治理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创新个性。创新性不仅仅是智力因素,它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义的复合体,在实践中,发展智力病不能等同于培养创新。创新性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质。而人的创新性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

首先,激趣――增强创新欲望。首先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准确,还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富有情感,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到愉悦、着迷,并产生共鸣。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再次.尽量多借助挂图、实物模型、幻灯、多媒体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此外.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必须有和谐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人的认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功能。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欲望。

其次,质疑――萌发创新意识。世界上有许多重大发明往往是从好奇、从解答一个个疑问开始的。它能激励人追根究底.去破译世界万物的奥秘,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设问的情景.提供设问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争论问题的好习惯。

再次,多思――开发创新潜能。所谓多思.就是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也是创新活动中所必需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题目很典型,很多题均有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拓宽学生思维。

最后,动手――培养创新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其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三、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技巧

其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的学习神经就处于兴奋状态.反之则处于抑制状态。因此。首先用趣味情境激发兴趣。比如在教学《吨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景:牛、熊、马、鹿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当他们走到一座小桥边的时候。发现桥头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险重一吨”。我没有在前面的故事情节里多逗留,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直接把问题指向过乔石,应注意什么?他们能过桥吗?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吨”这个新的知识点,激发起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吨的知识的欲望。在学生学习吨的知识后。引导学生再来解决问题:他们该怎样过桥?为他们设计过桥方案。这样的情景,既体现了趣味性,激发起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做数学的目的。其次,用生活化情境激发兴趣。把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同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其二,要给学生创设创新的条件和环境,营造氛围、激励成功。学生的创新要在适当的条件和环境下才能完成。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知识再发现的程,才能引导学生通过展开独立的、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这时教师一定要让他们有机会暴露自己在思维过程中碰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同时要给其时间加以讨论.切不可贪图方便以讲解或灌输代替引导和启迪,那样会导致以听课代替思维,而结果是听起来什么都“明白”,事后自己动手做起来什么都不明白,更谈不上“创新了”。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目的,设计出相应的可操作的学具进行教学.进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教学中要营造氛围.激励学生成功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学生沟通信息。此外还要让学生具有成功感.因为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自我满足.会使他们产生喜悦的情绪

其三,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要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会学生学会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数学。“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之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是关键。具体做法是: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每一节课开始,老师围绕教材的内容、重点和目的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入课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入学习新课的情境中,了解新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接着,设置一组问题,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阅读时,教师适当的启发、点拨与概括,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失时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

四、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失时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蔡莉.论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2)

[2]杨登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技术[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12)

第5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传统的教材理念是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学习的唯一素材,教师被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主宰,没有民主、交流、合作与探讨的教材。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以自己身边的数学为载体,是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会交流与合作的载体,是教师组织学生、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载体,更是教师与学生民主地、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好教材。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互相沟通的过程,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尤其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数学教师,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新教程理念谈几点认识。

一 要正确地进行引导

学生在课堂上争论数学问题最激烈的时候,也是他们思考最活跃的时候,作为教师应及时抓住机会引导学生,答对了,及时地给予肯定并请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及这样想的原因,培养他们利用数学的逻辑与方法一层一层地将事物解剖开来,寻找未知的事物,而且要让他们感到自己利用科学分析、动脑得到的收获与果实,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骄傲与自豪;如果学生答错了,更要小心维护他们的自尊,要鼓励他们,支持他们,并且还要尊重和重视他们,让他们了解到自己能够大胆地去思考,这是很可贵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加以点拨,让他们了解到解答错误的原因,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与教师的灵活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己应带着思维的创造性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想的创新学习的良好情境。因良好的情境可有效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财富,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评价学生要鼓励专长,鼓励创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并且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

三 数学课堂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数学课堂应面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学自己所需的数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让全体学生分享经验,分享成功的果实。例如,我在教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让学生在认识两条坐标轴后,在平面上怎样确定一个位置,先观察学校升旗的位置(旗杆位置),以此为坐标原点,再让每个学生感受任意站在一个地方,你在旗杆的左(右)或前(后)多少步,回到课堂每人报出自己的两个数字,展示自己取得的经验,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样对坐标系的理解较深,判别平面上点的位置较准确。无论怎么理解课改,只要老师为学生开出一条绿色的通道,就会表现独特的见解、创造的火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数学课堂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经过老师的苦心设计一个又一个的情境,组织一次又一次的比赛,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潜能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挖掘,潜能的激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这又是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基础。教学实践中,我多用学生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互动模式,如“三角形三内角和”、“勾股定理”、“直线上的点和一对有序实数”、“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都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再挖掘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了解中发现学生有潜力可挖,从而发挥每个人的潜能。

五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第6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地去学好生物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把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如学生了解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和单倍体后,启发学生运用遗传规律去解决育种上的问题。告诉他们有两个小麦品种:一个抗倒伏但不抗锈病,另一个不抗倒伏但抗锈病。引导他们思考,用什么方法能培育出遗传稳定的、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优良品种,哪一种方法时间短、简单有效。通过比较,寻找最佳的育种方案。

二、消除畏惧心理,树立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谈不上其他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树立创新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影响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之一就是学生普遍存在畏惧心理,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力都有限,要创新太难。所以,要帮助学生走出“创新难,难于上青天“的心理误区,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

在讲授“体温调节”时,当学生了解体温调节原理后提出:有人说“春捂秋冻”有益健康,也有人讲“知冷知热,不会生病”,哪一种说法更有道理呢?此问紧扣教材知识点,而且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关,学生可利用学过的知识放开胆子,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排除畏惧心理,表述自己的观点。

三、细雨润物,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发明的强大精神支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需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迎难而上的气魄。在生物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责任心,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现身精神。培养创新精神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教师只有树立长久目标,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素材,拓展视野,做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加强启发和引导,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讲“细胞质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及其科研组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研究,于1975年,世界第一批雄性不杂交水稻在中国诞生了,外国同行赞誉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了,但他没有止步,又经过十年的努力,首创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并获得了成功。目前,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已在全世界众多的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学生们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四、创设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思维层次,创设疑问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笔者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尖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讨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尖打破顶端优势,使得侧枝生长良好。再追问:“所有的植物都需要打破顶端优势吗?”请学生举例说明。这样,通过创设疑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并积极应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这种手法比起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要好的多。

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倡导求异思维。例如,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的“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讲“生态系统结构”时,向学生提出:“在生物系统中,假如没有分解者,地球表面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等等。在每一节课堂上,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创设与本章节知识点相关的疑问。这些疑问看起来虽小,但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知疑、解疑,达到小疑有小进步,大疑有大进步,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

五、实验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对所学学科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激发智慧的强大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引导学生把读书当作是一件乐事,就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探索性试验就是一种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7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标高考数学试题在体现高考改革方面较好地处理了创新与控制难度的关系,试题在题型、题量、创新力度、全卷难度设计等方面能与中学数学的实际相适应,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好评,这有利于调动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考查是时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为了考查创新能力,选拔具备较高数学素养、学习潜能、创新精神的人才,高考数学坚持考查应用问题,题目贴近课本,贴近生活,背景公平,密切联系实际,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施以引导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中的各种观念、思想、规律、方法的发生成长过程,间接的体验数学家是怎样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新问题,归纳总结成一般规律,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影响、引导学生,而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结论传授为主线的传递性教学思路,而采取探究、研究性教学。

一、“联系实际”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所谓实际,就是生产或生活实际。数学起源于对实际问题的描述,数学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实践。创新能力用于实际生产或生活,有三项工作:第一,数学抽象工作:将实际问题翻译成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第二,数学具体工作:选定具体的解题方案或过程(求解数学模型)。第三,还原实际工作:将解答回到实际中去以具体回答问题(验证数学模型)。高考对创新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要求考生不仅仅能理解一些概念、定义,掌握一些定理、公式,更重要的是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教学中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实际,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二、“拓展深化”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领悟并逐步学会运用蕴含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深化过程中,贯穿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根本上提高数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对数学方法的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经验,才能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而且能够为教师提供一条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自控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思路和有效途径。学生必须综合所学得的知识,并把它应用到新的、未知的情境中去,这就需要学生使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去探索和猜想。因此,在“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渗透和教学策略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提倡“数学问题解决”,把数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实际,创新能力就是一种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能力,在数学自身的认识过程中深化、扩展,描述和概括了人的认识的全过程,是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

三、“积极探索”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法宝

探索是创造之前的准备工作,探索未必有结果。套公式进行计算,对给定的结论做说明都不是创造意义上的探索,真正的探索是对命题的真假尚不清楚,对问题的存在尚不明确的过程。考查探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深化高考数学课内容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学中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逐步学会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探索新的数学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再现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努力追求新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因此,在高中数学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要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认真总结规律,按时完成作业。对不太会做的题目,要从条件和结论双边出发,联想所涉及的知识点,积极发散思维,构建数学模型,主动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请教学生和老师,和他们共同探索解题方案。

四、“立意创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归宿

第8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造力;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类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发散性、独创性。如何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充分地培养学生创造力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精心选编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并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平面构成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构成艺术创作并非易事。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上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有意识的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应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激发起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热情,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如在课堂练习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总结,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乏味、呆板、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平面构成中装饰树的画法,学生可以画出春天的绿树,秋天的红树,那么为什么不可以画出兰树、黑树呢?通过引导学生从光的角度看,从装饰寓意手法表现,使学生明白,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大胆去尝试,并表现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

教师通过精心选编授课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课堂教学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到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作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倘若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的模式,产生大量不同的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形式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在作业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使之顺应其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思维方式的开发和技能提高;改变不顾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要求的所谓专家们一厢情愿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一刀切”的形式主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创新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新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新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是看谁的作品标新立异,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设计家的眼睛,善于准确、敏锐的观察周围的事物,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并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还有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二、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鼓励、扶持、促进创新

在课堂中对学生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例如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迪斯尼小时候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的时侯,曾把老师留的作业“盆花”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老师的一顿毒打,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早年夭折。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平面构成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三、 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责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板书、语言、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并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冰冷、表情麻木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于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和学习的热情。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和青春活力。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在课余时间大量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识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思考。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和灵感,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即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

除此,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使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们的教师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9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初中语文的教学和学习基本上还是离不开阅读能力的提升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从阅读能力的提升层面上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值得考虑的元素。如果你的阅读水平经常处于一个稳定的位置,没有创新技巧,那样成绩就不会有好的提高,努力学习的结果只能是徒劳的稳定成绩和辛酸的汗水。

如何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技巧,这是很多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他们寻求的教学妙招。阅读的分类很多,但是规律都是一样的,如果掌握了技巧,很快的就能找到突破题型的关键点。例如开放性阅读,这类阅读主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内容和生活中的实事结合起来,发散思维想象,把阅读与创新的意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解答模式,往往这类阅读题型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符合主旨意思就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在阅读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够参照以下几点进行解答,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创新解答技巧,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

第一,在题型中如果让学生谈看法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发散思维,创新的回答自己的看法。这在平时教师的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在遇到这种问题时能够很快的作答。

第二,发挥想象,补充文章的残句。这种题型更是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好题型,平时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也要贯穿这种创新题型解答思路,让他们遇到这种题型时有这样的意识。

除了阅读能力中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之外,在写作的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如何提升写作的创新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是我们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首先,教会学生模仿;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吕叔湘先生对这一点说得更形象:“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些知名作家前辈的经验之享见证了模仿的作用,它也是创新的起源。

其次,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创新写作的环境;中学生的写作能力锻炼不能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而是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挥的创新环境,比如让学生看一部电影或者听一段音乐,好的写作环境和好的灵感提示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意识瞬间迸发。其实生活是一种最好的写作环境,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得到灵感,从客观的事物中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元素,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写作中很好的体现,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心理学研究证明,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的答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意识,因为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元素,只有全面的考虑到了培养学生的教学技巧就能很好的让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苗子。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涉及到平时的学习技巧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创新能力离不开想象,所以在创新之前先练习好想象,拥有好的想象力才可以有好的创新。在语文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因为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个“杂家”,要让学生平时多学习一些课外知识,例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这些“杂乱”的学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更能为以后的全方位发展铺好坚实的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