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条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而没有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由各个学校进行选择。这一方面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在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确定方面应具有充分的变通性,以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使课程更符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学生发展个体差异性较大,在课程内容方面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出的具有特色的课程。要特别说明的是,体育的校本课程有两层含义:第一,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体育课程开发,如有的学校将舞龙舞狮作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也称特色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相对应,形成一个独特的板块。第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情景。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二、价值取向的含义
何谓价值?托马斯?霍布斯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或所值,像其他一切东西的价值或所值一样……即他的能力被人使用时应获得的报酬。”其决定性因素有三个:一是事物本身的构成和性质,它决定了价值的可能空间;二是人们对事物的属性及其能满足自身需要的认识,它决定了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取向,影响价值的期望空间;三是实现事物价值的外在条件,它决定了实现价值的现实空间。其中,期望空间或更进一步说价值取向,既是可能空间向现实空间转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能由人来控制的、影响价值大小的环节。从认识角度而言,其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方面是人们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事物满足自身需要和利益的认识。
价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也是指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就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可将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倾向加以研究,也可把它作为一种人格倾向予以探索。人们在工作中的各种决策判断和行为都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前提。管理心理学把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人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工作态度和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心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判断有两种前提: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说明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三、体育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的特点
(一)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对体育课程实践的指导性
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一整套关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的取舍、价值判断的信仰体系,属于价值观念层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对体育教师关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取舍和价值判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是影响体育教师教育行为的动机因素。在贯彻教育发展思想理念和教育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表明,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起支配作用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层次、类别的体育教师由于其成长背景、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而导致了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与自己教育价值取向相一致的课程价值判断及相应的带有稳定特征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与体育课程改革的非同步性
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教育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历史性和聚类性特征。我国教育改革前的历史时期内曾在学校体育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注重纪律培养”、“注重体质发展”及“技术主导”等多种取向的形成、发展和占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校体育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主流即说明了这一点。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及教育状况的阶段性影响,在相同或相似年龄层次的体育教师中其教育价值取向又呈现出一定的聚类性特征。同时,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及调整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那些曾经主导过学校体育课程发展方向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现今的体育课程改革要求相比已显滞后,与现在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已不相适应。但对这些教育价值取向的过分注重仍然在不同类别的体育教师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并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用与体育课程改革思想相一致的理念对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进行积极的引导,以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体育的发展。
四、影响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
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因素对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着影响作用,如教师自身的年龄、性别、学历、教学经验、运动经历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及课程标准、计划和教材、学生的体育需求变化等诸多方面对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着较大的影响。以往就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论价值取向的认识是不全面和系统的。而只有充分认识和重视这些影响因素,全面系统地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提高引导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效果。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是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体育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公关行业快速发展和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基于此,笔者通过对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分析,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通过文献理论研究法 、问卷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以及行动研究法,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侧重应用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公共关系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问卷调查是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2013级体育新闻专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学生对于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情况的意见,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体育公共关系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对学生问卷的发放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共发放63份,回收63份,回收的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95.23%。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汇总如下:学生认为课程所包含的实践教学内容难度适中;该课程教学应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进;课堂师生间的互动一般 ;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实训学习这三种教学形式获益最大;课程教学形式的次数安排中讲授过多 ,实训过少;课程在激发学生对体育公共关系兴趣的作用一般;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很大;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作用较大。
(二)教师访谈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学院相关专业课教师的访谈,得出一些结果:学生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应该引领学生做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践、实训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一)改革教学观念
体育公共关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中,针对本课的特点,在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实践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比较、分析,使得出的经验更加科学,更具实践意义。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动配合进行。
(二)改革教学内容
从现有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内容笼统。第二,教学内容混杂。第三,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符合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讲授教学理论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加大各章节的实践力度、技能和技巧的训练。
(三)改革教学方式
改变学院现有的体育公共关系学教学模式,结合专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将实训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上岗就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能上手工作 ,突出职业教育的优势,从而形成符合专业和行业特点的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新模式。侧重应用研究,深入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四)考试形式的改革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考试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即理论成绩、实践、实训成绩相结合。实践操作技能是考试改革的重点,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操作技能。包括:公共关系社会调查、模拟策划公关方案,策划新闻传播活动,处理危机公关案例、编写案例等。这种实践操作技能的考试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26-02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是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和基础课程,在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1]。分析当前教学情况得知,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课程的重要意义,从而努力学习这一课程,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教学和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亟需对西方经济学这一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研究,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创新意识,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然而在目前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例如很多老师依然喜欢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即是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这种以老师的“教”代替学生“学”的全包制的教学方式,不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仅仅只需要把老师讲授的教学内容死记硬背住就行,不需要收集、学习、研究与本节课相关的文献和书籍,更别说独立分析并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经济问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必然造成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理想。
1.2理论分析过多,缺少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在当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由于课时和教材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尤为明显。大多数理论性较强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分析学习,师生常常不注重经济学实践性的特征。实训和实践在教学中完全被忽视了,对于课本中高深的理论和大量专业术语、图像,常常让学生糊里糊涂,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有助于对经济学知识的运用。根据期末阅卷情况分析发现,学生对应用性问题的分析得分率明显偏低,这主要是学生接受专项训练较少造成的。
1.3考核方式单一
当前我国西方经济学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普遍采取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加权平均分的方式进行考核。期末考试即是试卷考试,分值为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从课堂提问、考勤、作业、平常测试等方面进行评分,分值占总成绩的30%。在期末试卷考试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例如有的高校注重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概念的掌握程度,不注重对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能力的考核,然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教学的重点;甚至有的高校并未构建试题库,老师随意命题,无法公正的考查出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而且还是的学生在期末考试前向老师套题、猜题等问题,这无疑是增加了考试投机性,学生学习成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运气。更有甚者,有的高校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分毫无依据,也没有对作业、考勤、日常测试、课堂提问进行考核,这使得平时成绩变为了教师随便调整学生成绩的工具。所以,这种考核方法缺乏公正性,不能全方位考察学生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养成注重学习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应用的学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2.1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结合
2.1.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设问、提问,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从浅入深指引学生思索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2]。这种教学方式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跳跃的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需求价格弹性理论》一课时,教师最好结合我国国内快餐店免费发放打折卡的具体事例,在人口流动较大的地区(大型商场、地铁站、火车站等),常常会上演麦当劳、肯德基和德克士等快餐店免费发放打折卡的情形,有的人收到打折卡后迅速扔进垃圾桶,然而有些人则拿着打折卡到该店进行消费,根据以上两种不同情形向学生提出“分析这两类人需求弹性大小”的问题。学生普遍都有收到并使用这种打折卡消费的实际经历,进而对于这种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很容易感同身受。
2.1.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将当做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指引到现实问题中去,经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分析案例的典型性、目的性、客观性、启示性和整体性,运用讲授法或讨论法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由于我国各大高校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编写的具体案例数量较少,特别是结合中国自身实际的经济案例,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缺乏实际案例为参考,分析和理解起来尤为抽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设置中国本土案例。如,在2011年3、4月间,我国大多数地区出现食盐涨价的情形,教师在讲解需求理论时,以这个案例为切入点,指引学生注重分析身边的经济学问题,然后再引入本节课需要讲解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知识。由于从社会现实问题着手,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能够自觉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2.1.3借助多媒体先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师即是课前将西方经济学教学知识有关的表格、文字、图片、影像等运用多媒体技术集中在课件中,再运用投影仪和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西方经济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提高老师教学效率,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考察学生理解情况,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位置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同时,多媒体课件中文字、影像、图像等资料比较丰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刺激了学生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使得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并且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呈现比板书更多、更丰富的信息。所以,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率及质量。例如,在讲解“滞涨”这一问题时,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中自定义动画,经过把总供给曲线从以前的位置上下不断的向左平行移动来分析石油危机的危害,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学生抽象思维。
2.2加强专项训练
西方经济学是一种注重理论分析但又同实际有机结合的学科,其中大量理论理解起来对于学生而言尤为困难,基于此在讲解理论时应该注重专项训练,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的精华。根据最近几年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发现,很多学生在判断题、图形题和选择题上掉分最为严重,这反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够深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日常实训练习较少。在以后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图形训练、辨析训练、计算机训练等专项训练,使得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感受和理解到理论知识的精华,在训练中切身感受到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快乐。
2.3创新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直接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是加强素质教育、增强教学质量的关键。亟需解决由于考核方式单一造成教学质量差的问题,最好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有效结合起来。将平常成绩比例扩大到50%,包含出勤率、课堂提问、日常作业、相关小论文和每章节测试等等方面,特别是每章小测试,每章节学完后,老师根据教材重难点制定一些客观题进行测试,掌握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情况。采取这一考核方式,学生在整个章节学习过程中认真学习,不敢怠慢,并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逐渐被提高。期末闭卷考试最好设置一些与现实情况有关的主观题,重点测试学生应用所学西方经济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考核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考核态度,不得随意评分,也不得向学生透露试卷题目,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真实学习水平的发挥。
课堂教学质量是各大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为了确保高等教学持续发展,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能是起点,永远没有终点[3]。为了有效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不仅需要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还需要加强专项训练和创新考核方式,只有这几方面密切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元鹏,刘文忻.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管理专刊),2011(S1):24-28.
关键词:三维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 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64-02
三维教学目标理论认为对教育客体的培养要达到以下三个维度的目标:第一维度是技能和知识目标;第二维度是方法和过程目标;第三维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目标。三者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交融互进,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地位。因此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高校三维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自教育部2002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来,全国高校以此为指导标准进行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该文在分析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三维教学目标为理论指导,总结归纳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教学目标与高校三维教学目标的内在统一性,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1 三维教学目标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1.1 三维教学目标各个维度的相互作用
知识与技能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石,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的具体操作层面,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技能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和价值观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现在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三者交融互进,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地位。
1.2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教学目标理论的具体体现
体育课程目标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目标的总要求,确定的指导各级、各类、各地区学校进行体育课程编制的准则[1]。在特定的教育学段,学校体育课程试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育,以及在体育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指标等方面,在其主动发展过程中试图达到国家所期待的水准[2]。
运动技能目标则是知识与技能的具体体现,是完成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础。运动参与目标和身体健康目标是学生通过参与,体验运动的过程,在过程中完成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和行为的培养,属于第二维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而心里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三维教学目标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内在一致性,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教学目标理论的具体体现。
2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实践过程出现的问题
目前,高校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不是很理想,尤其学生的有关非认知因素的目标达成情况很不乐观[3],根据魏鑫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现状调查研究》一文,运动参与目标中,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这一核心目标完成率仅有42.6%;运动技能目标核心目标熟练两项以上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达标率为61.3%,仅仅合格;身体健康目标完成情况通过学生体质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达标率仅为40.3%;虽然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完成情况在60%以上,但从体育学科来说,作为核心的几项都在合格线以下。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标率不容乐观,特别是在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这些核心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标率不到50%,可见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现状出现了问题,或者指标选择不科学造成了统计方面的偏差。
3 高校体育教学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3.1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必须遵循运动人体科学的客观规律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心理机制是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这个核心所形成的专业知识是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基础。同时运动技能形成的客观规律是实现技能目标的指导工具。
3.2 开发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是始于动作技术的学习。教学中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内化的过程。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模式进行技术动作教学时,使学生的身体肌肉和心理得到反复的刺激,使其感知动作技术的概念及要领,建立完整的动作技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动作的重要性和运动价值,并能在判断在环境和背景下用什么方法达到熟练运用动作技术目的。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达到实现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施加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掌握运动技术,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了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观,促使学生体会在相互合作、团结互助。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3.3 选取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
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选取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根据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采用不同层次、有效、全面、合理科学的指标才能全面的对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4 结语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颁布十余年时间,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从三维教学目标理论出发,能更全面更完善的诠释高校体育对教育客体的影响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在今后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应该更加深入的切合,发掘内在的联系,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做出更加合理的理论指导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
[2] 张学忠.学校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4.
[3] 魏鑫.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现状调查研究[J].当代体技,2014(12):192-193.
[4] 李长志.对体育教学中促进“三维目标”达成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7(7):143-144.
关键词: 新课程体系 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一、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是打开青少年思想的一把金钥匙,语文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主要阵地,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学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语文课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他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因此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就成为我们现在研究问题的所在。现阶段的小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想象力更加丰富,为了跟上他们的发展节奏,素质教育成为必然。在这种形势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由此可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如何在新课程体系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
1.在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面对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否则教学改革难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6—13岁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智力还没有发展成熟,所以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首先,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将语文教材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小学生,还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目标出发,在传授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渗透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等,力求实现整体素质教育的效果。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要正视小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认识到每个小学生的可发展性,努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教学改革才有实效可言。
总之,新课程体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做到观念的更新,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探究问题的基本策略,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而努力。
2.在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自身角色。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仅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还要求他们转变自身角色,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和学者型教师。
首先,教师要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放下自己的权威和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来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分析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逐渐形成新能力。新信息时代,人们的观念和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与人之间的界定已经变得模糊,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传统教材,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共同提高。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目前的语文教学实际,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使自己向学者迈进,这样才能为小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最后,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具备开放视野,注意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用现实生动的事物教育小学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合作。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综合性学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因为小学语文教师几乎很难独立完成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善于了解其他学科,学会与其他科目的教师合作,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小学生,使学生在各门科目上都有所进步。同时还要注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其他科目的思想,以此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4.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小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和讨论的时间。对于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试讲;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弄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评、导或精湛的讲解。
三、结语
在新课程体系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不是一件易事。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改变自身角色,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还要与其他科目的教师加强合作。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才能见到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余有英,杨兴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院学报,2005,(02).
[2]张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3]陈润梅.简论创新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革新,2005,(02).
摘 要 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特点,文章提出在督导评价体系中引入技术管理理念,构建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质量监督
>> 基于学生评价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探索与实践 基于课程的高职教学质量校内监控与管理体系研究 构建高职院校四级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的探讨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AHP的电子政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究与实践 燃气管道工程质量与技术管理方法研究 民办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本科教学质量”场域中的独立学院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职类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与实践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网络阅卷系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职院校基于信息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耿有权.论“四位一体”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基于教学督导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2):44-47.
③ 薛国凤.从“局外”走向“局内”――高校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6):86-90.
④ 许胜江.基于质量管理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技术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44-46.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具体对策
一、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开展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也不断受到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工具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更解决了很多教学问题。但就很多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来讲,因缺乏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合理,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多媒体的应用存在很多问题。下文就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现状展开分析,就如何加强农村小学数学课程的多媒体运用问题进行研究。
二、现阶段农村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现状分析
1、缺少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施
首先,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较差,缺乏数学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再加上农村学生没有像城市学生一样的完善的教学设施,因此对数学的各方面知识都较为陌生,而且因为多媒体工具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使得农村学生对数学学习和运用产生惧怕心理,所以在数学课堂中缺乏与教师和互动,致使数学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的数学水平的提高也较为缓慢,以此恶性循环,促使农村学生丧失了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再次,就是农村多媒体师资力量还有待提高,当前的大多数教学仍然采取的传统教学模式,一言堂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较为缺乏,教学中也是照本宣科,没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和情景,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不高。
2、多媒体课程教学流于形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于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观念、目标、内容以及方式、评价上要有相应质的转变,尤其是针对课程的基本理念。既要明确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又要满足于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目标。在对课程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也指出,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具体应用。但就现实的情况来看,因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鲜明,思想观与价值观尚未成熟,因此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输与理论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特点。因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的运用形式太过形式化,内容太不贴近现实,从而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很大的反作用力,一次反而降低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3、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缺乏明确的目标
多媒体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作为一种手段,信息技术对于整个教学环节而言非常重要。合理的设计和有序的计划是完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基本条件,而我们不能过分弱化多媒体工具产生的作用,也不能代替课堂教学的。最终,信息技术的目的还是服务于教学、优化教学,并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措施,是围绕着整个教学活动而开展的。所以信息技术必须按照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以教学活动的需求为契机,有序的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去。而很多教师一味的将多媒体工具运用到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处处依赖多媒体工具,无论当时的情况是不适应适应多媒体工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的教师在进行一些公开课以及示范课时也仍然过度使用多媒体工具,将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更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加强农村小学数学课程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1、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现代化多媒体的工具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由于数学学习涉及到很多实践运用,几乎都是源于生活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播放电影、做小游戏等方式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积极性,从而打造较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整体的效率。另外,适当的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教学的中心,发挥其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以此来丰富数学教学,不至于让学生觉得枯燥跟不上。其次,除了要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注意到教学反思的作用,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更需要教师的适当调整和计划。因此,适当的课后反思不仅有利于数学教师的自我成长,更是进一步实现小学数学高效性的重要途径。
2、大力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和队伍的建设
除了需要对学生以及课程教学方式、内容的改革以外,加强多媒体基础建设,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才是当前解决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关键。前面说到,因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设施,教材也相对落后,学生缺少专业的指导以及完善多媒体教学设施,因此对于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建立。要想加大对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加强多媒体数学设施的建设,提高其数学资源就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学校应努力争取资金来源和渠道,向政府和社会相关组织求助,以为学生们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更多学习数学的资源。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农村小学的自身水平进行提高,通过定时定期安排教师去城市优秀的学校进行学习、培训,在提高教师自身水平的同时,也增强了其综合素质。
3、明确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目的
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正确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并将其与小学数学教学相互融合,摆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位置。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入,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教学引入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影视动画、音乐等方式,将抽象的课程内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可以通过在动画片中穿插一些关于问题,让孩子们通过观看来寻找答案,这不仅时刻抓住孩子的事先,更能有效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将多媒体工具视为小学教学的主体,时时刻刻通过多媒体工具来教学。教师应通过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使得多媒体技术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滥用工具。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要改善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程的情况,就应深入分析现阶段农村小学教学多媒体教学的现状,通过加大和完善农村小学的数学多媒体设施建设,培养多媒体使用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方法、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栾慧.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教学管理 问题与对策
一、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教学管理者自身造成的问题
一是小学教学管理者的管理观念落后。教学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现如今,很多小学教学管理者认为小学教育工作非常简单,不必花费过多的精力考虑管理相关问题。造成了现如今这种缺乏管理意识、采用陈旧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脱节等情况。教学管理者缺乏管理意识,思想观念落后,就难以实施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对小学教育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这也是现如今小学教学管理问题不断滋生的主管原因。二是小学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手段不合理。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并非是一项简单易操作的工作,它需要教学管理者通过一定合理的手段去实施,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则是,教学管理者所采取的教学管理手段并不符合小学教学的要求。一是管理手段与管理目标具有较大的偏差。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手段往往会随着管理者的个人意愿而不断更改,难以保持既定的目标。二是管理力度不够。教学管理中出现一些问题时,教学管理者应当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管理,但却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管理中断。三是管理工作拖沓。一些管理方案本应当立即实施,但由于工作的延误而造成管理手段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2、小学教学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小学教学管理实际价值不高。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应当是按照既定的管理目标,运用合理的管理手段,积极地施行管理方案,以此达到促进小学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目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不过是形式主义。很多小学学校在平时并不重视管理工作,而是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标准模式。只有在教育相关部门进行学校教育考察时,才会将一些教学管理工作刻意地展示出来,这种小学教学管理的形式主义没有任何的实际价值,反而阻碍了小学教育的发展。二是小学教学管理制度落后。目前,为了能够使小学教育符合我国教育事业的要求,不少学校也在进行管理工作,但大多数学校小学教学管理制度还是在沿用多年前的制度,而未能根据时代的变迁和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而进行相应的进步。落后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限制了我国小学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不仅增加了教育管理者的工作量,也造成了管理与教学脱节的情况,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实施难度都较大,不但无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无法完成教学管理的目标,导致了小学教学中问题不断。
二、解决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1、处理好小学教学管理中各个方面的关系
小学教学管理涉及到小学教育各个方面的工作,要做好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协调好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案之间的关系,教学管理发挥着指导教学的作用,而教学方案则是反作用于教学管理。其次,则是要协调好教学管理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关系,教学管理应当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制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管理体制。再次,则是要处理好教学管理与教师工作的关系,教学管理的进行,应当以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最后,要处理好教学管理与教师发展前景之间的关系,教学管理工作应当充分考虑的教师的未来发展,以合理的管理手段,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为教学工作做出更多贡献。
2、搞好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足检查出来的;是教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分为若干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也就是抓教学质量形成每一环节。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质量管理只注意质量检查的管理,而忽视创造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的管理。既然教学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全过程教教来的,那么,我们就应当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上转移到对教学全过程整个环节的管理上来。也就是要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的管理。目前,学校教学管理中,对学生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管理不够。学生家庭作业时问没有统一规定,各科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缺乏协调,学生家庭作业负担沉重,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不起来,或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实行宏观控制。协调并科家庭作业,帮助教师提高布置家庭作业的质量。还要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与检查,使课外活动落到实处。
3、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关键词】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学生积极性 课程改革 师资整合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4zdjy085;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508085QD6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32-01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旅游信息管理技术有一个全面的清晰框架概念。在熟悉对象的前提下,掌握对旅游信息管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基本应用原则和操作方法,了解、构思和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今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主要研究旅游信息管理技术在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设计与应用的一般理论、理念、过程和方法。与计算机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强调系统开发不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在于必须以旅游专业和旅游行业市场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主要教授内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偏向于对信息系统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基于理论基础对具体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入门与操作。由于课程涉及地理学、旅游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薄弱,理解信息技术存在困难,增加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难度。自上世纪90年代“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开设以来,各大高校关于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研究从未停止,如何有效的将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引入到旅游专业的教学中,并实现深入浅出的课程传授,一直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研究的重点问题。
在对我国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发现,目前“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信息知识基础薄弱,理解上存在困难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有两类来源,一类是基于工商管理专业下的二级学科;一类是由师范院校的人文地理专业延伸而来。因此,高校招生时,生源多以文科生为主,由于高中学习的惯性和理工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信息系统类课程理解能力较差、缺乏兴趣,甚至有抵触心里。
2)基础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学生不易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
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只设置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或者Visual Foxpro等公共课。由于公共课面向的是全校各专业学生,且课程既要学习理论基础,又要结合实践,导致有限的课时内学生很难全面掌握。C语言教学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础,但是如果后期不开设程序设计与数据库的高级课程,很难与实践接轨。Visual Foxpro是一种简便的数据库技术课程,但是该课程的学习需要数据库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完全没有这方面知识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难度很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材内容宽泛,重理论轻实践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为信息技术和旅游学理论。现有的教材大体上都将课程划分为酒店、旅行社、旅游地等具体的行业类别来编写内容的。但是,在个部分内容中,绝大多数教材都是提供了一个抽象的旅游行业,并分别说明其管理体系,以模块化和数据流程图的形式描述各部分之间的信息交互。这种思路看似非常全面,几乎涵盖了旅游行业所涉及到的全部模块,但是由于在课本中缺乏具体的案例很难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与体会,不少学生反映教材内容不具体,不太吸引人。虽然在章节末尾都举了具体的案例,课程设置中也配备了实验课,但是由于理论部分的抽象与枯燥,导致学生在实习时的兴趣不够。
4)实践教学的设置有待完善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都开设了配套的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有两类,一是基于数据库的设计实习;一是某类旅游企业软件的应用。基于数据库的设计实体上都是基于Visual Foxpro软件,目标是建立一个数据库级别的虚拟的饭店或旅行社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的重在应用而不是设计,因此,这类实验课不仅消耗课时多,而且缺乏与培养目标的联系。另外一些高校选择查良松主编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中的Foxhis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和eTravel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或者是一些网络上免费下载的系统,但是,这类系统显得陈旧、功能不完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采用了当前比较主流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如千里马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和意高公司的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但是这类系统购买和更新维护的花费高昂,对一般院校而言经济负担过重,限制了专业的发展。此外,当前市场上几乎没有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匹配的实验教材,软件说明书虽然全面对教学来说又显得繁冗,缺乏情景案例,因此在具体教学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5)缺乏具有综合素质的师资
由于“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旅游学、地理学、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要求授课教师掌握宽广的知识面,既要懂旅游企业运营理论又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尤其是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培养的同时具备这两方面能力的应届生教师少之又少,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师虽然对信息系统了解深入,但是对于旅游基本理论、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企业的运营都缺乏认识;而旅游管理的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旅游学理论基础和旅游实践经验,但是在信息技术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对专业教师的需求,给教师队伍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综上所述,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受到学生基础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匮乏的阻碍,这一问题同样在“旅游电子商务”等课程中存在。为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应主要从调动学生积极性、课程改革和培养整合师资等方面入手,以培养面向应用的优秀的旅游人才。
如借助当前“智慧旅游”概念等信息技术旅游应用的热潮,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视。适当增加1至2门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基础和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解力。采用较易学习和常见的Access数据库,从简单的数据库设计入手,实践课程目标由原来的设计一个信息系统转变为――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内部的运行机制。改革原有的程式化的课程内容,以案例促进教学,适当时候可以与实习单位签订合同,进行产学研教学。既可以实现现实情景下的软件应用教学,同时给学校减轻了购买高额软件的经济压力。此外,师资力量的加强是教学的重要保障,提高师资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可通过教师的教学研究促进课程改革。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是必备的,在短时间内可以将课程划分为信息基础和行业应用两类,采用由两名分别熟悉计算机技能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教师配合代课,并定时集中讨论,互相听课学习,逐渐丰富各自缺乏的知识,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水田, 陈平平.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的重新设计与实施[J], 软件导刊, 2007, (9), 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