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定范文

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定

第1篇: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定范文

“五常法”二级生物安全管理模式内涵

1常学习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经常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消毒技术等,接受上级部门规定的检验人员岗位培训、资质培训和业务培训。对学习、培训和考核情况进行评价、如实记录,确保培训和学习有效,并能指导和应用到实际检测和操作中。

2常规范明确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岗位职责、行为规范,要求自觉遵守国家颁布和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并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检验方法进行体检、准入、防护、检测、消毒和记录等,对生物安全柜、压力灭菌器和其他检测用仪器设备按实验室认证认可要求进行检定、校准。让有关人员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生物安全规定规范化即完全彻底地执行,使各项操作和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和持久化。

3常清洁实验场所、实验仪器、实验物品和实验人员手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按照程序和规定的要求及时清洗、消毒或灭菌,做到清洁和无害化;实验废弃物应该及时处理,减少和防止污染的发生。

4常检查生物安全委员会、生物安全管理科室、科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监督员各司其职,切实履行监督检查制度。所有监督检查结果及时、实事记录,以便备查、改进,并对检查结果作出客观、独立评价。

5常改进常改进就是针对BSL-2现场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而展开的不断持续的行为规范的修正改善以及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等)的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用不断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再来指导实验人员生物安全的行为规范,形成良性的、螺旋式上升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模式。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五常法”二级生物安全管理模式运行

1常学习中心实验室7名微生物检测人员均参加、通过了浙江省卫生厅组织的生物安全上岗培训和考核;压力灭菌器操作人员和艾滋病抗体、肠道致病菌检测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有效资格证书;生物安全管理科室--质管科每年组织生物安全委员会、检验科学习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病原微生物、传染病、消毒技术等知识培训,并进行书面考核;检测人员积极参加省市疾控中心组织的检测新技术培训;清洗、消毒辅助人员经过清洗、消毒操作专项培训。2011年全年参加生物安全相关培训共69人次,人均3次以上。通过培训,相关人员不断规范操作,提高了应急处理能力,强化了生物安全意识。

2常规范中心最高管理者—中心主任组织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明确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质管科为生物安全管理科室,质量监督员为生物安全监督员,每个实验室落实安全责任人。2006年8月生物安全委员会组织编制了《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目前运行的是第2版,内容包括了组织机构、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行为规范等17个管理要素。另有生物安全仪器操作规程6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作业指导书63个,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清洗消毒、个人防护细则和制度8个,相关记录表格68个。在开展实验室工作前对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采集本底血清标本并长期保存,检查项目包括HIV(1+2型)抗体初筛、HAV-IgM、乙肝三系和ALT。安排检测人员每年参加健康体检,实行系统监测。明确规定检测人员必须熟悉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并进行操作比赛;熟记实验室行为规范,掌握检测方法和消毒技术;并要求经常对照中心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了正确的操作习惯。

3常清洁检测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做到随时消毒和清洁。如撕开的试剂包装盒及时放入垃圾箱,保持实验台面清洁;用过的滴头放在配有消毒液的盛皿里;实验废弃物按照《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实验废弃物管理规定和处置要求》等作业指导书及时进行高压灭菌或消毒、记录。实验结束后实验台面和地面再用合适的消毒液擦洗一遍;实验人员离开实验室按照《洗手操作规程》正确洗手,实验室的空气使用紫外线消毒。对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检测,确保有效。消毒、灭菌过的物品分开存放、标记;消毒过的实验废弃物定点存放、定时运输,专人管理,防止了室内和室外污染。

4常检查检测人员每天下班前按照各自规定的岗位职责检查仪器设备、水、火、电、门窗安全并记录、签名;每个节假日科室自查,着重检查实验室设施安全及防护设施储备情况等;监督员对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检测人员具体岗位职责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合格项及时记录、上报,2011年共检查14次;科室负责人重点关注实验室消毒灭菌及实验废弃物的处置工作,质管科着重加强菌毒种管理;生物安全委员会全年集中、全面检查2次,包括人员健康档案、检验人员操作、个人防护、清洗消毒情况,生物安全仪器检定和校准状况、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管理体系修订和完善情况等。对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生物安全委员会年底全面总结、评价。

5常改进2011年共发现安全隐患2个,不合格项5个。针对存在问题,中心及时修订了《生物安全管理手册》1.5《生物危险/危害评估》和1.12《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2个管理要素,完善、修改了生物安全仪器校核规程和生物样本检测作业指导书22个,新编制了《微生物实验室岗位安全作业规程》、分子生物学检测仪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8个,增加了相关记录和表格10个,明确了使用中消毒剂检测项目和检测频率,新配置了高温灭菌箱、低温培养箱等生物安全仪器和检测仪器设备5台,消除了安全隐患。

第2篇: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定范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941-02

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 对患者安全的关注成为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卫生管理者、医务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1] 。医院检验科是重要的医学实验室, 检验人员密切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排泄物等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物质, 存在巨大的生物安全隐患[2] 。为加强检验人员的自我防护, 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防范与杜绝对患者的医源性感染,确保人类生存环境的生物安全, 我对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的现状

1.1 规章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现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感染管理比较重视,医院不断加强医院内感染的监测和管理,医院也成立了感染科,但往往侧重于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防护,对检验科等医技科室的重视程度不够,监控力度不强;检验科内预防感染的措施及制度不健全,对突发事故如血液或体液的飞溅污染,穿刺时利器的损伤,细菌分离鉴定时的污染等没有应急方案,缺乏感染后检测制度,有制度也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1.2 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检验科人员在校学习医院感染专业知识甚少,缺乏相应的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知识,特别对医院感染新知识,新动态了解不多,思想上重视不够。对医院感染管理规定不适应,为了操作方便,不严格按实验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办事,忽略了自身防护和对患者的保护。

1.3 感染管理执行不规范,增加感染风险 检验中用的一次性用具使用后随意丢弃,与生活垃圾混在一起,未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在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经常进行搅拌、震荡、离心、敲打、超声波破损等操作,产生大量的微生物气溶胶,工作人员吸入污染的气溶胶即有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3]。因此,检验人员长期密切接触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物质,存在巨大的生物安全隐患,检验科作为病原体集中的高危区域,常成为医院交叉感染的源头科室[4]。各类标本在试管或其他器具中未盖严即直接离心或振荡操作,造成标本外溢污染离心机或振荡器;

1.4 实验室布局不合理,防护设施不全 基层医院由于条件较差,检验科实验用房紧张,更谈不上布局合理,甚至无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划分,有的甚至工作区和生活区在一个空间,患者及家属随便进出实验室,因此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消毒液浓度不达标,配备紫外线灯、隔离衣、防护眼镜等防护设施数量不足不全。甚至不配备防护设施。随着我国新型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这些现象有望得到解决。

2 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的防护对策

2.1 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学习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并严格执行,科主任亲自抓好制度落实。要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加强检验科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同时,认真学习《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文件,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和检验科规章制度的学习。对新职工或实习生、进修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学习时,要将医院感染知识和检验科规章制度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并定期组织考试。日常工作中,检验科要自觉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与消毒技术规范,严格按照检验科SOP文件操作。医院成立监督检查小组,监督制度贯彻执行。医院感染科要加大对检验科消毒隔离和医疗废弃物管理等方面的督查力度,派专职人员深入科室检查指导医院感染制度执行情况。

2.2 提高自身防护意识 通过对医院感染知识及其危害的宣传,切实树立自我防护意识。在工作区设立警示标志,严禁摆放个人物品,严禁将食物、书籍、报纸等带入工作区;加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检验人员上班时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口罩和眼罩, 操作时戴医用乳胶手套。要注重每一个操作环节, 如标本采集、标本运送、标本接受、标本分离、标本检测、废弃物处理等的安全防护, 执行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注意手卫生。开展对物表、空气、工作人员手等的卫生监测。检验人员每年应体检一次, 接种疫苗, 建立健康档案,加强自身防护。当检验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 如发生针刺或者其他利器损伤时应让伤口血液自然流出, 并用流水冲洗口, 不应挤压, 擦拭伤口, 最后用活力碘或75%乙醇消毒并包扎伤口。如眼部或眼结膜被血液污染, 应立即用洗眼器冲洗。为采集血液标本时一定要用带帽的试管,以防离心时汽溶胶污染实验室空气。同时,应对离心机内部定期消毒。

2.3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2.3.1 保持实验室内卫生清洁。每天对室内空气、各种物表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每日用紫外线灯在室内进行1小时的照射消毒,桌面等物体表面每天上班前和工作结束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定期监测84消毒液浓度是否合适,做好各种消毒记录。院感科应定期进行检查。

2.3.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每位病人操作前消毒或洗手。无菌棉签、棉球开启后4小时未用完的,应重新灭菌。强化检验人员洗手依从性,配置感应式、肘式、脚踏式水龙头[5],普及推广“六步洗手法”[6],在每个洗手池上方张贴“六步洗手法”示意图,督促执行,随机抽查。

2.3.3 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废弃物按规范处理。检验科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样本来自于病人,多带有大量的病毒或病菌,是极其危险的传染源,应将其装入回收桶中,高压灭菌后再装入黄色医用垃圾袋内,集中回收统一焚烧,并做好登记记录。废弃物严格分类处理,试剂的外包装,按生活垃圾处理。使用完的试剂瓶根据试剂性质分类进行酸或碱处理,再浸泡于一定浓度的含氯消毒剂中,30分钟后焚烧处理。酶标板、加样头浸泡于一定浓度的含氯消毒剂中,30分钟后毁形焚烧处理。微生物室用过的培养基,微量生化管,棉签,鉴定板,血培养瓶等高压灭菌后再装入黄色医用垃圾袋内,集中回收统一焚烧,并做好登记记录。采血针头必须用黄色利器盒盛装,统一毁形焚烧处理。

2.3.4 检验设备及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定期对微量加样器、试管架、吸耳球、显微镜等检验用具、计算机键盘、鼠标、电话等办公用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水浴箱定期更换。冰箱一周用75%的酒精擦拭内表面消毒。安装洗眼器,在发生意外血清飞溅到眼部时,对眼部及时的进行冲洗。

2.3.5 检验仪器废液处理。各种仪器的废液应在废液桶内加入含氯消毒剂消毒后,再倒入下水道。医院污水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才可排放。

2.3.6 检验报告单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申请单和报告单分开。电脑打印报告单,这样就解决了报告单消毒的问题。若无条件打印,可用微波炉进行消毒。

3 讨论

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对于减少和避免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是描述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一整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支持的系统化文件,是开展各种生物安全活动的依据,具有法规性、惟一性和适用性。各医院检验科应建立行之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人员行为及相应的实验室活动,预防感染事故的发生,防止病原微生物外泄,从而保证人员及环境的安全健康。

总之, 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管理工程, 既有对国家有关法规的学习和执行, 也有医院科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及措施的建立和实施, 更重要的是必须常年坚持不懈地去履行。

参考文献:

[1] 王羽. 第19次全国医院感染学术年会暨第6届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联合会议上的讲话[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14) : I.

[2] 刘传玲. 检验科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现状调查分[ J]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19) : 2570-2572.

[3] 夏维,胡红兵.儿童医院检验科的生物安全隐患及管理对策][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84-86.

[4] 林凯,马红雨,魏利召等.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与措施[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4):548-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