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范文

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第1篇: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知识创新;集群;高校专利管理

中图分类号:C31 文献标志码:A

1.知识创新体系和集群知识创新体系

高校是知识精英和科技成果的汇集地,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学理念是构建大学知识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大学理念是大学发展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使大学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对大学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趋势有着巨大的凝聚与导向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服务与依托经济发展的知识创新体系又逐步发展成为集群知识创新体系。集群是一种空间聚集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专门的企业及其支撑机构会因为各种原因集中于特定地方,尤其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发展使产业集群成了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产业集群是指为了获得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外部资产和知识利用的结合中获得收益。产业集群下的知识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的结果。建立知识创新体系的动机主要来源于集群成员间相互间复杂的学习动机、保持领域领先的推动创新、不断地提升自身在国际技术经济分工中的地位等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诸多因素。产业集群对创新的推动作用不仅表现在提供人才、资金等有形资源上,更重要的是集群内部的知识转移。在产学研用创新系统中,集聚产生最新技术、专业知识及诀窍的及时流动和传播,产生新思想、新资源与新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在产业集群内,因为地域的接近和相互了解,产学研用间的联系更为紧密。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及时把握集群内企业的需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研究和人才培养;而集群内企业也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作用和成果有更直观的认识,必然会促使其不断加强产学研用的合作和互动。

产业集群能够带来集聚效应,可以使知识在集群内充分转移和传播,这种转移和传播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发展。高校的专利技术要想在知识创新体系中得到转移和传播,就需要发挥集群效应,深入研究在集群内的转移方式,加快专利技术在集群下的创新体系内转移的速度,在转移中实现有效的知识耦合,将专利技术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提高集群的竞争能力。

2.基于知识创新体系的高校专利管理工作的特点

高校科研工作者是高校专利产生的主体,科研工作一部分被推向市场,科研人员从熟悉的实验室来到陌生的市场,校园自由的知识创新氛围和社会多元的科研需求得以广泛结合。教授学者们的科研成果可能远离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应用,无法将大量的知识创新和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高校科技工作与市场需要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和运行机制。高校的科研工作只有树立先进的大学理念,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教研结合意识、知识创新意识、资源优化意识,才能构筑坚实的大学知识创新体系,从而更好地在高校知识创新体系中发挥中坚力量。

高校专利技术具有转移性和融人性的特点。

首先,高校的专利技术有别于企业的专利技术,其具有转移性的特点。高校的专利技术只有通过转移才能够转化为生产力,专利技术转移不但包括单纯的专利转让或者专利许可,还包括与企业共同研发并申请的专利,以及继而通过纵向、横向合作或者自主设立的项目开展研发的专利技术。目前高校申请获批的专利技术往往脱离市场应用需求,专利技术管理不够完善,专利政策激励不足,出现专利实施转化率低的现象。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还受到专利技术转移机构设置与机构人员队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不但要明确专利权属,还要明确专利权转让的责权主体和利益分配机制。设立学校直属的专利技术转移机构,配备专业化的专利技术转移的人员队伍。专业化的专利技术转移人才不但要熟悉本行业领域的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还要具备商业谈判能力和与知识产权、合同等相关的法律知识。

其次,高校的专利管理工作具有融人性的特点。高校要将专利技术的产出和转移融入到工程教育当中去,并将其作为工程教育责任的延续。由于高校工程学科的研究应用性强,高校的专利产出大部分集中在工科院系,工程学科技术转移的比例也比较高。完善的专利管理和技术转让制度能够促进大学在科学研究上保持前沿领先地位,为学校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能够为工科学生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企业也会有积极性参与大学的研究和学生的培养,为工科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说,在专利的产出、保护与实施应用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参与其中,那么参加专利技术产出和转移的学生就有机会了解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进一步积累工程实践经历,并在此过程中找到自主创业的方向,可以直接把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与此同时,对工科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工科教师作为专利技术的发明人,通过专利技术转化,其研究成果能够获得市场认可,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工科教师了解行业的需求,使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得到进一步历练,更好地完成科学研究任务,并且进一步促进其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3.基于知识创新体系的高校专利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中国专利的数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高校作为专利产出的重要主体,其管理仍存在较多问题,通过分析问题,能够探索基于知识创新体系高校专利技术管理工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从而提出提升专利管理效率的对策。在高校专利技术管理过程中应当注重强化意识,充分发挥信息情报在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专利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进专利的商业化运营。

3.1高校专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高校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侵权行为呈现出复杂化、网络化和链条化的新特点,给专利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得专利保护结果与创新主体的期待效果存在较大差距。专利维权存在举证难、成本高、时间长、赔偿低,赢了官司、丢了市场,以及判决执行不到位等情况,这样就极大地挫伤了高校利用专利制度维权的积极性。目前高校专利维持年限比较低,大量专利因失效而得不到法律保护。高校教师技术保密工作意识淡漠,教师在、学术访问交流等相关科技活动中的疏忽导致专利成果失密的风险较高。

(2)缺乏高效的专利信息情报平台。在美国高校设有高效专利成果管理转化中介机构,国内相关职能一般挂靠在科研处,虽承载了搭建高校科研工作与社会需求的信息桥梁的功能,但缺乏专业性的管理制度,其在有效挖掘市场潜在需求,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的前景和风险预警方面有欠缺;在推广高校专利的情报价值、技术价值、品牌价值等方面的作用不强,积极性不高。因专业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缺失,导致大量获得授权的专利只能处在实验室研发的初始化阶段,不能融入“政产学研金介”的科研产业化链条。

(3)专利管理体系亟待完善。目前专利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专利及专利转化在高校科研评价系统性中地位不高,高校在科研管理中的激励重点仍在项目、论文方面。第二,专利成果推广实施对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法律素质、经济管理素质要求较高,目前的管理服务机制尚不能适应专利高效推广的需求。第三,目前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申报专利数量逐年增多,由于高校专利风险管控机制存在漏洞,导致部分高价值的专利流失。

(4)专利实施转化率不高。目前我国高校专利的实施率和转化率相对较低,造成大量的专利技术闲置在高校,这就说明我国高校的科技生态系统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高校科研评价导向使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存在泡沫增长;高校的专利开发有些脱离市场需求;通过专利技术转化获得的收益很难维持有效专利所需的费用;科技、经济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结合不够紧密且缺乏合理的分工;在上市、并购、入股和质押融资等活动中,无形资产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等原因。

3.2基于知识创新体系的高校专利管理的对策

(1)强化知识产权意识。专利是具有相对公共性特征和相对排他性特征的统一体。由于专利属于无形性资产,专利技术授权后容易造成外溢,如果高校只注重专利技术的产出,而忽略专利技术的保护,那么申请授权的专利可能无法带来预期的现实经济利益。专利技术保护就是在专利技术相对公共性和相对排他性之间进行决策,通过法律手段调整因专利技术创造和实施应用过程中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协调好专利技术的专有属性与知识产品的社会属性之间的矛盾。专利技术保护促进专利技术的广泛传播,同时保护专利技术产品创造者的合法利益,从而形成专利保护、合理利用、技术扩散三者并重的格局。为保护和鼓励专利技术的创造,推动专利技术的实施应用,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制定并多次修订了专利法。高校应当强化创新主体对专利产权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专利分析预警机制,定期对其拥有的专利进行风险的评估与预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专利风险,加强自我保护和应对专利纠纷的能力。并且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让自己的专利成为行业标准,达到保护专利技术的目的。

(2)发挥信息情报作用。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高校的科研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海量的专利信息中包含的技术信息、经济信息、法律信息等,通过科学的加工、整理与缜密分析,能够形成具有较高技术与商业价值的专利情报。专利情报分析方法分为点、线、面、立体等4个层次。点情报分析是对专利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的统计分析,以取得某高校的专利投入和产出情况的初步情报,初步了解专利质量的高低和研究热点的转移情况。通过点情报排序得到有序化的线情报,时间序列分析得到有关发明先后的线情报,反映各高校技术创新行为变化的趋势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强弱,识别技术领域的演变。面情报分析是将点线情报加以组合,得到各种相互联系的有关技术发展状况。立体情报分析是将面情报组合进行多维分析,得到发明活动与其它各因素间的联系。

通过对专利技术进行分析,可以解析并掌握某技术领域的全局状况,揭示技术发展历程和影响技术发展的相关工业领域,揭示技术难题发展的变化趋势和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法。专利分析在权利要求定位中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方面是在新技术的研发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对现有专利权利要求点的分析,寻找技术权利空白点,规划正确的权利空间,完成新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是在侵权判断过程中的应用,新产品研发投入市场后,不论是被诉侵权,还是诉他人侵权,都可以由专利、技术和法律专业人员借助专利分析对双方技术要点、权利要求点进行对比,从而分辨侵权的可能性。

专利对高校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情报价值、技术价值、法律价值、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专利信息分析和专利分析管理软件在专利技术管理决策中如果得到应用,能够提高专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专利信息分析较多的运用了数学、计量科学和计算机分析技术,是以科学思维、文献计量、数理统计为主的管理分析手段,实现了二维和三维的地图方式,是专利管理实现科学化和精细化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要提高专利管理水平,必须要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专利价值有全面认识,才能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建立健全专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3)健全专利管理体系。构筑知识创新体系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包括维护好教师权利、调整好学科结构之间的政策不平衡等,促进大学良性运行和发展。依托大学理念,构筑好教师投身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其重点是加强自主创新,强化团队合作,构建交叉融合集成发展的科研创新体系。高校的科研创新系统包括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服务保障体系和科研评价体系。科研评价体系包括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政策和人事制度,将教师的科研成果纳入其中。科研创新系统是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

专利源于技术创新,专利产出就是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固化,将丰富的技术创新潜力转化成为专利优势和市场优势。专利产出能够引发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新的技术创新行为又将产出新的专利技术,形成了高校专利技术产出与技术创新的螺旋进步耦合机理。高校专利管理过程中的三要素专利产出、专利保护和专利转移,其在结构上是相互融合和相互独立的关系,强调专利管理体系融合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各要素的相对独立性。三要素之间不但呈现出相互并列独立、交叉融合的结构关系,而且还呈现出分级递进和逐步升华的结构关系。

高校专利管理的直接目标是持续增加专利数量的同时不断提高专利的质量。专利管理的战略目标就是不断提升专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专利管理对自主创新和高校发展的贡献。专利制度是国家以法定程序和条件授予专利成果完成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一定的独占权、并以法律手段保障权利不受侵犯的法律制度,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激励创新、规范竞争和调节利益的重要作用。高校要重视专利的发展和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自主创新,掌握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真正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优势。知识创新体系要有效率地运转,实现知识创新的螺旋上升,实现专利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需要有决策机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决策机制就是顶层设计,领导者拟定专利发展远景,规划高校专利未来发展领域和发展方向。动力机制包括鼓励科研创新精神、投入资金激励、创新型人力储备等。保障机制包括营造有利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指制定的鼓励高校教师投入知识创新的各项组织制度等方面,软件环境指塑造崇尚创新的氛围、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等方面。

(4)推动专利实施转化。推动专利实施转化要求高校要不断改进科研成果考核评价体系,重视教师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价值评估。突出企业在专利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高校专利管理模式应当由以专利资源保护为重点,发展为从专利的开发、到保护、再到专利资产运营的一个完整周期。从单纯发展专利数量,发展为实现专利价值、利用专利协助企业发展、创造专利领导技术发展、协助企业调整、以及创造市场空间。从专利保护的传统观念转向专利经营的现念,从专利的侵权防御阶段提升到专利的战略规划层次,将专利从作为法律资产转化为将专利作为商业资产,做好专利商业化运营。

第2篇: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范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 高职院校 实验室信息管理

创新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是根据创新的基本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为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创设条件的教育。它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地方,实验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一流的实验室和高水平的管理,是衡量实验室科研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建立起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是高职院校实验教学重大改革之一,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验室信息特点

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集知识获取、知识应用与管理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实用价值。实验室的信息是包含各个层面的信息,其信息组成包括实验室人员、实验设备、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等。实验设备的差异,造成实验室信息种类的多样性,有文本文件、图像文件、影音文件等。实验室信息的流向也是多向的,既有信息的采集录入,也有信息的查询打印等,同时需要对不同的信息种类赋以相应的访问权限。因此,合理的信息管理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管理,并能体现不同种类信息流之间的关系,还要充分考虑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二、平台需求分析

1.规范实验室管理和提高办公效率,适应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优化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节约更多的

资金用于教学及校园设施;便于教务教学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充分共享,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减轻教务人员工作负担;推动学校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适应现代化工作要求,充分体现学校管理工作的先进性。达到了教育优化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

2.适应实验室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当前虚拟技术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多高职院校都相继建立了虚拟实验室。并且校园网的建立在高职院校中也日趋成熟。这就使建立可靠的信息信道以实现尽可能有效的信息传递成为实验室建设的主要课题。

3.创新教育的要求。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重视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在平台中学生可以浏览到实验室的信息,可以查询实验要点,预习实验,预约实验,并且可以进行虚拟实验、创新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综合作用。建立起以网络化、信息化为基础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它的目的不仅是要实现资料的网络化共享、无纸化办公、降低资源管理成本、减少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使资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实验室管理效益的明显提高提供技术基础,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导人们转变传统观念,开始一种新的工作方式,让更多的人享受新方式带来的方便、效益和快乐。

三、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构建要求

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作为实验和信息管理的支撑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上应遵循以下设计要求。

1.可靠性。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的可靠性对资源的安全共享是至关重要的,而任何一个系统都可能发生故障。因此,在平台的设计时,要考虑好相关的容错系统,让联网的计算机可以相互备份。同时,系统必须采用性能优越的数据库系统。这样有利于提高大批量资料的吞吐时间,使整个系统管理规范化;而且随着资料量的增大和操作扩展到一天24小时、一周7天,能够执行备份操作而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转。此外,在灾难性故障发生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还原数据库,使资料的完整性、安全性得到保障。

2.灵活性。建设一个实验室数据库系统有助于实现资料的集中管理,但由于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许多功能还需不断完善。因此,设计时应考虑基于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各功能抽象概括成相对独立的单元,从而增加系统的可伸缩性,也为今后的功能扩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并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应用。

3.开放性。构建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信息资源在网络上的安全流动,增强实验室信息的交互性和适时性,使得有限的实验室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因此平台的建设应具有足够的开放性,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实验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开放。这不仅充分利用了实验资源、提高利用率,并且通过鼓励学生自我设计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他们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丰富了实验教学层次。

4.统一性。将全校各部门中准备共享的数据库打包成网格服务的形式,向外提供统一的接口,不更改数据库的结构,也不更改信息系统程序。仅仅共享系统的后台数据库,通过服务的形式将分布异构的数据库共享起来。

5.安全性。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联结形式的多样性、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和网络的开放性、互连性等特征,致使网络容易受到黑客、病毒、蠕虫、恶意软件和其它恶意的攻击。无论是有意的攻击,还是无意的误操作,都有可能给系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防患于未然。

四、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的组成

根据实验教学的需求,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包含用户认证、预约、实验教学、管理、数据维护五个模块。这些模块在基础信息交换平台支撑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信息的全面集成,以满足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实验管理、实验学习等各种功能要求。

1. 用户认证。用户认证模块由用户登录、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模块构成。用户登录模块负责所有用户的登录管理;用户管理模块对教师、学生、管理员三类系统用户进行管理;权限管理负责给不同类型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

2.预约模块。用户是教师和学生。分为实验室设置查询、实验仪器查询、管理制度查询、仪器预约、预约查询等模块。在此模块,教师和学生可以了解实验室的详细信息,包括实验室的地理位置、可容纳学生的人数、仪器详细信息等。并可以预约实验室及仪器。

3. 实验教学。用户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可以录入相关的实验大纲、实验介绍、实验说明、注意事项等实验信息,可以查看学生的预约选课情况,获取实验室以及实验台的安排,审批学生自设计实验申请,批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如果是实验时间登陆可以对学生实时监控功能获取实验信息。学生登录可以查询实验要点,预习实验,进行实验预约,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申请自设计实验,查询自己做过实验的成绩并能够提交实验报告。

4. 管理模块。用户是管理员。分为实验室设备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功能模块。实验室设备管理模块包括对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实验室信息录入、实验台的管理、使用设备的工作日期、每天的工作时间等日常使用信息的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包括实验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试题管理模块,从整体上安排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场地、实验辅导教师等。

5. 数据维护。对面对象是系统管理员,属于后台管理。主要是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数据备份可以协助管理员备份系统所使用的网络数据库,当数据遭到攻击受到损坏时恢复数据库,提高系统模型可靠性。

五、结束语

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把学生实验预习、预约和对实验室的日常综合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减轻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并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实验室对外交流与信息共享,使实验室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不仅符合创新教育下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为将来全面应用新理念下的实验室管理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柳永念.创新教育观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36).

[2]匡瑛,石伟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J].职业技术教育, 2006(22).

[3]杨春,唐杰等.实验室网络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 (3).

第3篇: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创新能力 创造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037-02

一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关系

智力因素是指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智商的高低等。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外的一切情感性因素,如动机、兴趣、自觉性、意志力、自信心、独立性及反思、怀疑等情感体验。智力因素起着基础性作用,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起着方向性和动力性作用,使智力因素不断充实和发展。智力因素是相对固定的,而非智力因素是相对多变的,是可以由教师培养、调动和开发的。可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是互相联系和辨证统一的。

二 非智力因素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

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1)创造性的智力因素,即创造性思维;(2)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即创新人格。人格是个体的个性,有了个性,个体才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从而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基础。创造性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智力范畴,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良好的人格不仅是创新活动所必需的,而且本身也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智力因素是创新的潜力、基础,即内因,而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创新潜力发挥程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创新活动的外因。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创新活动中的一对矛盾体,缺一不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作用是创新活动的主要机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开发不够,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一种被动行为,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积极性,创新能力差。大学生人格中普遍缺乏创新人格特质,其中包括创新人格核心特质。而创新人格是创造型人才形成的基础,对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发挥着前提、维持和动力作用。因此,调动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

三 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创造型人才

在一切活动中,均伴随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学活动也不例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此,调动非智力因素成为素质教育和创造力开发的重要价值取向。

1.教师启发引导,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他才会想学、乐学、善学,并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而获得思维的发展。缺少了趣味的讲授,取得成效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兴趣不是自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有赖于各种感知因素。如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中,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的业务水平、授课艺术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是制约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发挥持久学习兴趣的基础。一般来说,学生刚接触某一学科时,往往是一种新奇的心态,但这种心态开始时并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如果这时,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手段和幽默的语言等,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理的启迪,使他们回味无穷,激发求知好学的内因,产生学习动机,这时的学习也就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成为一种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也会变得较为轻松。这时学生的学习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教师在教学中,会感到学生每天都有新的进步、新的提高。有学习愿望的学生,即使再难理解的课程,经过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都会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通过教师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或者说一种需求、一种热情。

2.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推动思维发展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

显提高,学生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并可能从其他角度审视、批判性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便会得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距离拉近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倾向得到了实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陈述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分析判断主动探究并进行验证,学生的思维过程、自由展示的机会增多了。教师可根据思维展示过程中的漏洞、偏差,不失时机地因材施教。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l)教师既要给学生提供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又要善于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启发、点拨,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产生连贯的思索,从一个思路到另一个思路、由正向到逆向、从纵向到横向,以求教学相长。(2)学生要主动利用自己的知识,通过推测、联想的方式,让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发散,产生众多的设想。(3)教师的点拨要讲究艺术,既要有所启发又要有所保留,以防学生过分依赖教师。(4)注重个性的差异,尽量避免用统一固定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智商、能力等因素。总之,通过这一阶段使学生处于积极奋进的状态,主动地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辨析、归纳等,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

3.学生反思和感悟,开拓创新能力

经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后,教师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一方面使学生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探索过程,找出其中不足,以便能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锻炼自己,开拓创造性思维。这一环节尤其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批判性的吸收,实现主动发展的目标。另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与发展学生怀疑、质问的意识和能力,因为没有怀疑和质疑,就不会有创新和新的突破点。因此,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怀疑和质疑能力,不要挖苦、讽刺、讥笑,不要因为提出一些看似荒唐的想法而不尊重学生的人格,要不断激励学生,鼓起他们勇于探索的勇气,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创新意识。教师尤其应重视:(1)倡导怀疑。怀疑是创新的心理动力,是思维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体现。数学家笛卡儿曾说:“怀疑就是方法。”科学史上的许多巨大发现与怀疑有关。在当前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中,也要提倡敢于怀疑的思想,思维不拘泥于固有的知识。一旦怀疑某些知识,就要多方面搜集资料、信息,进行探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2)鼓励发问和质疑。科学探索是从问题开始的。宋朝哲学家朱熹曾说:“学贵善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始终坚持问个为什么,就能发现问题,就可能有新的突破。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发问和质疑的习惯,而且即使有些疑点也因为顾虑重重而放弃发问或质疑。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一开始就要鼓励和保护学生发问和质疑的积极性,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四 调动非智力因素需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情操,即教书育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很多教师依然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观念来对待教学,依旧采取“满堂灌”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没有或很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地自由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没有或很少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境,更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质疑。为此,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没有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就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内容要有创新性

教学内容除有科学性和思想性外,还应有教师的个性,这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教学内容应反映本院校在该领域中的科研成果与学术见解,以及教师个人的科研成果与学术见解。只有强调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3.要注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有依赖教师的习惯。教师就要利用兴趣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便能逐步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增强主体能力,不断开拓创新。

五 结束语

总之,对大学生而言,学习和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研究表明:人们针对非智力因素这一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只有将其赋以科学理念下的“量”与“质”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实证研究等多种形式,逐步建立非智力因素调控系统,进而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范文

[论文摘要] 建构国家创新体系是我国各族人民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实践活动。目前,学界对这项实践活动的“如何建构”从技术层面研究的较多,而对其“应当如何”的价值分析却相对较少。建构国家创新体系既是一个探求建构活动的客观规律的求真过程,也是为我国民众谋求福祉的求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后者规定着前者的方向和进展。

一、国家创新体系价值的主体承担

个体的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价值取向作指导,社会群体的活动需要科学的理论作导引。价值、意义与形而上学是紧密关联的。经济哲学、科学哲学、教育哲学与伦理学等学科的重要职责,就在于提供给人们一种对社会活动进行理解和追求的形而上学的理念。施特劳斯指出:“哲学必须谨防希望给人以启迪,然而哲学却必须有启迪作用。”([德]列奥·斯特劳斯等编:政治学史[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4页)理论化的价值,在国家创新体系建构中自有它们的位置,人们用这些宽泛的符号来确认自己特殊的利益和选择自己的行为,这样最终影响到历史的进程。理论化的价值,是一种智力捷径的形式,把许多事实压缩进一些简单的符号。理论化的价值作为一个标杆,指示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向并告诉活动应该去的地方,并预言它与将去的地方之间的里程,用来测量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的决策者和领导者需要科学的理论化价值观作为行动的指南,社会普通民众的行动也需要理论化的价值作为导引。而理论化的价值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符号,只有那些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怀有高度的人文关怀情感,又深谙我国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和世界历史、未来发展的哲学家或伦理学家才能担当此任。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指出:“一切伟大的伦理哲学家们的显著特点正是在于,他们并不是根据纯粹的现实性来思考。如果不扩大甚至超越现实世界的界限,他们的思想就不能前进哪怕一步。除了具有伟大的理智和道德力量之外,人类的伦理导师们极富于想像力。”([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76页)在我国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哲学社会工作者应该承担起此项任务。

那么,这种理论化的价值是怎样产生的呢?在本质上,价值的选择乃是一个对自我意义认同的过程,同时,这种认同又必须被纳入到人性、历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范围内进行讨论。从人性的角度看,一种价值观是否符合人类本性、是否符合人类追求的“优良的生活”,是这种价值观能否成为普适性建构价值观的基础。现代政治学家认为,人类在本性当中具有一种自决能力,人类依靠自己的自决能力会将那些符合人性和人类“优良的生活”的政治价值观,确立为基本的普适性政治价值观。自决原则,每一个政治社会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政治文化和道德发展。自决原则并不仅仅限于一些价值观和思想产生于一种文化而阻止另一种文化对它们的接受。自决原则允许一种文化决定它自己的新的价值观和目标应该是什么——只要这种文化认定这些新思想是适合自己的。一种观点的有效性,依赖于其包含的理性力量,即其内容本身的普适性,而非制定者的权力和权威。接受者会独立地评价这个观点,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戴木才:政治的价值基础及维度[J],哲学研究,2005(08))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理论化的价值观植根于人类的历史和文化积累的沃土之中,脱离了人类历史和文化,理论化的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在自我意义认同的基础上,在现实的问题域中寻找理论化的价值生长点,从而在自我的知识视野中提炼出普适性的价值,并以特有的符号形式向世人提出理论化的价值。

但是,普通社会民众才是国家创新体系“建构是否可行”的最终裁判者。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并不能掌握“建构是否可行”的最终判断权,理论也没有决定“建构是否可行”的最终能力,而只有社会民众才能掌握判断“建构是否可行”的终极权力。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们可以表达自己的价值偏好,然而,他们对人们的社会活动的分析及其“启迪的作用”,最终还是要由社会的普通民众来裁定。社会民众在生活中用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来表达他们对国家创新体系建构活动的喜好与选择。社会民众在一定的时期可能会被误导,但对现实建构活动判断的最终权利却始终归于他们,并始终是一股无法被消灭的力量。社会民众对国家创新体系价值的认同,是以这种制度安排是否有利于自己的“优良的生活”作为标准来判断的。这是现实的建构活动最终是被肯定还是被否定的决定力量。

二、国家创新体系价值的实现维度

国家创新体系价值具有实质价值和形式价值之分。实质价值是国家创新体系价值的基础和核心。然而,重视创新体系价值的内在本质,并不意味着可以否认其形式价值。国家创新体系价值应当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形式的有机统一。强调创新体系形式价值的重要性,目的在于保证其实质价值能够可预计和程序性地实现,并不存在基于否定所谓纯粹的建构形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形式必然落实于某一价值立场,并以一定的努力来捍卫这一价值。只为形式而形式,形式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没有价值立场的国家创新体系形式,只是那种随意性制度安排的一种托辞。

第5篇: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范文

1影视后期制作概述

早期影视作品后期制作通常需要将拍摄到的影视素材冲洗出来后再对样片进行剪辑或选取,制作过程中虽然是非线性的,但是在影视效果体现和优化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或缺失,如两个镜头中间无法添加叠画效果、视频画面色彩无法调节、工作效率过低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视频图像处理软件的出现和发展,应用计算机进行影视后期制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点应用。利用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可以将拍摄过程中采集到的素材存储在计算机中,应用计算机软件对其编辑。这种制作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多种特技功能还能够利用计算机软件的优势添加多种特效,使得传统影视后期制作无法实现的特技镜头、特效效果等得意实现和发展。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现代后期制作中还可以将多种动画和特效等在数字环境下与拍摄素材进行结合、调整与修饰,使得影视作品的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影视后期制作中的计算机技术

在影视后期制作进入到数字时代后,后期制作中所使用的相关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目前应用来看,影视后期制作中所使用到的计算机相关技术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2.1数字合成技术

利用该技术可以在已拍摄的影视素材的基础上添加多种源素材,进而合成具有多种效果和内容的单一复合画面的数字技术,该技术可以使得影视作品更具观赏性。常用的数字合成技术有校色技术、几何变换技术、滤镜技术以及图像合成技术等。

校色技术可以对数字图像中每一像素的颜色进行修改和校正,使得图像画面的前景和背景在色调方面更加统一和协调。即便对于不需要使用特效的镜头,校色也能够使得其更加漂亮、多彩。

几何变换技术主要用于对数字图像中需要进行位置变换的像素进行位置调整。应用几何变换技术可以按照制作要求或希望达到的视觉效果对影视画面进行平移、缩放、旋转等操作,甚至在三维空间内对图像进行变形处理等。如在模仿鱼眼的动态过程,可以对圆形进行变形与合成,使所模拟的鱼眼更佳逼近实际鱼眼等。

滤镜技术可以按照数字图像中需要处理部分像素及其相邻部分像素的物理属性按照一定的算法对像素值进行计算和处理,使得数字图像具有虚化、锐化、颗粒、噪波等特殊视觉效果。

图像合成技术可以将多个相互独立的影视画面合成为单一的复合画面,该内容的实现是由多种技术配合完成的。蓝屏幕技术可以对单色背景前拍摄的影视画面进行边界区分,将不需要的边缘背景丢弃,扣取有用画面;数字复制技术可以将多次拍摄得到的分画面进行复制与合成,进而组成一幅无法通过实际拍摄实现的大场景画面。

2.2非线性编辑技术

非线性编辑技术可以为视频画面增添特效画面效果、音效效果、动画效果以及匹配字幕等,可以让影视作品更具质感和冲击感。常用的非线性编辑技术主要有画面编辑技术、声音编辑技术、蒙太奇技术以及特效效果添加技术等。

画面编辑技术可以对影视素材中各画面的位置、时间长度等进行调节和搭配,还可以为画面的转换提供淡入淡出以及黑屏等衔接方式,除此之外,对画面进行色调参数、升降格参数进行调整等也是画面编辑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

声音编辑技术是影视作品的主要组成元素之一,对画面所呈现的精神内涵等具有烘托作用。在影视作品非线性编辑中,不仅要根据画面的内容和节奏向其中添加适当的音频素材,还要确保画面与声音两者之间的协调匹配,使得最终影视作品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在音频本身处理中,声音编辑技术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如将多种特效声音融入到声音素材中、对现场录音进行杂音滤除、进行声音混频等。

蒙太奇技术可以按照导演的意愿对多个影视镜头进行剪辑与合并,进而创立一个特殊的影视空间,使得观众可以根据剪辑后视频的节奏或顺序进行思考。

特效效果添加技术可以为影视作品在某些特定位置添加多种特效效果,如字幕等;还可以对影视画面中所包含的元素进行调整和搭配,如处理字幕与画面、节目内容、图像色彩的关系,为图像添加渐变效果、玻璃效果或在某一区域内添加马赛克等。

3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升、软件功能的丰富以及拍摄手段的多元化等都在不断的推动者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具体而言,其具有如下几方面发展趋势:

首先是技术开放性进一步提升。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得影视后期制作技术逐渐成熟和完善,可应用的影视作品处理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这就极大地推动了后期制作相关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与普及。

其次是支持格式的进一步丰富。随着新技术、新媒体格式在影视传播中的应用,影视后期制作软件相关厂商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着自身软件的功能,使其所能够支持的影视文件格式更加全面、更加贴近主流。

再次是跨平台发展的进一步拓展。随着硬件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影视制作开始由专业处理平台向通用处理平台转移,这就要求相应的制作软件能够对这些转移平台提供更好的支持性。此外,影视后期制作技术也在逐渐由视频制作向游戏、多媒体应用等方向进行拓展。

参考文献:

[1] 姚程.关于影视后期制作的技术研究[J].大众文艺,2008(9).

[2] 张炜.浅谈非线性编辑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当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0(29).

第6篇: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矿井管理;指挥控制;创新;实施

中图分类号:TD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380-02

一、实施背景

山西义棠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山西凯嘉能源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是山西省、晋中市政府确定的煤矿兼并重组整合主体企业。

在近年两化融合建设过程中逐渐提高了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大量的自动化、高效率综合自控与监测系统建设的同时,尤其是地面风井广场各种设施的建立,逐渐涌现出新的管理难题,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由于地域限制的问题(离调度中心15KM),但广场所属大型设备关乎矿井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然而由于各个系统分散在不同的场所,对于系统设备的统一操作造成不便。

(二)矿井生产系统庞大复杂,调度中心难以直观有效调度、下达指令、统一协调管理。调度中心对于各个系统运行状况及其突发的问题难以及时知晓,造成生产信息脱节滞后,甚至影响生产。

(三)灾害应急状态下的继续掌控、了解单纯依靠电话,不能直观全面的进行监控实时信息,了解系统存在问题的实时动态,效率低下,决策难以及时进行。

二、内涵

基于以上要求,迫切需求尽快整合广场区域各个系统,为企业生产安全生产提供日常管理和决策依据。因此公司建立了基于现代化管理的矿井指挥控制系统,集中设置系统集控室,并在调度中心可实时显示。通过对各系统的统一规划,实现其异构条件下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

通过将现有的地面变电站、通风机、瓦斯抽放、热风炉、强排水、主副井提升系统、压风、水处理、黄泥灌浆等安全生产监测系统综合集成到一起。通过集控中心的建设,将几个生产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信息的集成和集中控制。

系统建成后,使各子系y数据在异构条件下可进行有效集成和有机整合,实现相关联业务数据的综合分析。集控中心人员或相关专业部门人员通过相应的权限对安全和生产的主要环节设备实时监测和进行必要的控制,实现全矿井的数据采集、生产调度、决策指挥的信息化,为矿井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提供有效手段。

三、主要做法

(一)构建作业环境,搭建网络平台

各个作业关键点配置摄像头,通过视频监控实时掌握动态情况;部署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组成千兆工业以太网,将各控制系统、视频监控能够通过此传输平台汇聚到集控中心;集控室配备工程师站,其中有软件操作台(安装IFIX监控组态软件)和编程工作站(用于编制或修改控制程序,修改配置系统组态)。另一台用作画面显示和信息管理。

各种工程师站一主一备,同时配备UPS电源,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系统具有强大的网络功能,管理终端可以通过局域网或网络远程访问。

(二)构建综合化系统硬件平台

子系统通过现场控制器PLC接入,子系统本身的控制逻辑由现场PLC完成,上位机采用组态软件或者专业的后台软件。集控中心在接入子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子系统类别,配置相应的组态软件或者专业后台,完成对子系统的流程控制和协调。

具体接入子系统如下:

1、 主通风机系统(PLC200)

2、 变电所系统(专用电力系统)

3、 瓦抽、压风、强排、副立井提升、热风炉等统(西门子PLC300,具备网

络接口)。

系统预留以太网接入接口和485等通讯形式,所有子系统通过工业以太网进行传输,不自成体系,避免重复布线和盲目建设。子系统的接入,在已经完成的系统中,需具备原有系统的基本监测监控功能,在矿方协调、厂家配合、提供通讯协议的情况下,进行子系统的数据采集,并实现数据共享。

各系统接入方式:

* 地面变电子系统

地面变电系统包括35KV变电所与6KV变电所采用珠海万力达电气公司的MGLJ-300L通讯管理机,该管理机可与附近的交换机进行物理上的网络联接。瓦斯抽放子系统

瓦斯抽放系统包括2部分:井上瓦斯抽放站和井下瓦斯抽放站。

地面瓦斯抽放站采用重庆煤科院的KJ90型煤矿安全远程联网集中监管系统,该系统的上位机可与附近的交换机进行物理上的网络联接。软件接入方式使用S7A驱动通过西门子300PLC进行通讯;井下瓦斯抽放系统KJ95N型煤矿综合监控采用上位机接入环网,并从其上位机软件通过相应方式将各个测点的信息取到管控服务器,以实现在调度室对瓦斯抽排信息的监测。

* 风机系统

采用以太网转换模块,对西门子200PLC模块和研华4017采集模块分别采集转换后,送入专用的网络,经集控中心上位机接收,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控制,实现风机的远程在线监测。

* 压风系统:

采用以太网转换模块,对西门子200PLC模块和研华4017采集模块分别采集转换后,送入专用的网络,经集控中心上位机接收,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控制,实现压风系统的数据实时显示、远程在线监测。

* 水处理系统:

接入设计:原系统采用西门子200PLC通讯模块,通过Kepserver软件对水处理系统数据进行读取。

(三)构建综合化系统软件平台

系统采用GE公司的IFIX组态监控软件,利用IFIX软件开放的程序接口,可以自由地存取数据。IFIX可以实时收集数据并且将重要的信息传输到整个组织中的操作员及各级决策者。

1.综合显示模块

系统是基于网络的集中监控系统,在网络数据中心可实现对网络中各个子系统的集中监控。各工作站功能相同,可用于对系统中各子系统进行监测监控。

能实时显示区域各子系统相关设施及所有信息状况;当被测参数超限、保护动作及设备运行状态改变后实现语音、文字告警提示。可把生产工况主要信息显示在一个界面上,相关人员通过查看界面,可实时了解生产情况,主要设备故障情况。

2.安全认证模块

系统健壮、抗干扰能力强、容错性好,具有优良的安全验证体系,支持系统的安全性恢复,支持数据备份,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网页的访问必须通过口令,没有授权的用户不能查看网页。

3.数据分级管理模块

设定不同权限,实现安全监测信息、设备运行信息及其他安全信息的分类显示。在不同的工作站,不同的操作人员,进入不同的系统需要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

4.事件记录模块

对所有涉及系统配置操作,对子系统实施控制的操作及一些重要的操作,系统都进行完整的记录,包括:操作时间、操作者、操作码及描述、节点名等。为系统的事故追查及重演提供重要的信息。

5.报警故障记录模块

为用户提供各类监测系统的实时报警信息包括超限报警、开关报警、系统在线设备的故障记录,并实时显示报警信息,提供语音报警,对于关键报警信息,在操作人员未进行报警处理之前,保持持续报警,操作人员完成报警处理操作后,将报警处理过程记录到数据库,同时将报警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供相关人员查询。

6.报表打印模块

能实时或按时间段打印变电所、抽风泵等相关设备的运行参数(如运行时间、电机电流、电压等)和运行状态(如开停状态、故障类型、故障发生时间等)的报表信息。

四、实施效果

基于现代化管理的矿井指挥控制系统目前构建完成,并已经投入使用,运行效果良好。

(一)综合效益

第一方面是管理功能:生成全矿井工艺流程,提供清晰、人性化的人机界面,全中文显示,适应操作人员习惯;图形直观生动形象的地反映工艺流程的实时数据。完成报警、历史数据、历史曲线的存储、显示和查询。打印各类生产管理运行报表。

第二方面是设备的监控功能:以图形和菜单的形式,操作人员在集控室监视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对部分设备进行控制。

第三方面调度中心能够对统实时数据集中体现,采用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编码,建立“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形成集控综合平台,让调度管理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

(二)经济社会效益

1、减员提效,提升管理水平。

通过系统使用后,人员的岗位设置由原来的27人精简到15人,达到“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实现了“减员提效”。系统使用后人员配置节约12人,每年可以楣司节约工资投入60余万元,同时可以杜绝生产管理上工序繁多、人员操作流程繁琐,减少故障处理工作量,提高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2、降低成本重复投入。

基于现代化管理的指挥控制系统的成功运行减少设备资金的再投入,通过系统的使用,减少了单量设备的重复投入,现在只需软件集成即可实时观测各项系统的运行动态,从设备投入上节约60万余元。

第7篇: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实训基地 实习监控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问题的分析

1.1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

旅游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旅游类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安排,要体现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国外先进的旅游职业院校,如瑞士洛桑旅游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其实训教学模式是“前台后室”即将教室一分为二,前半部分为教室和讲台,后半部分为实训操作室。学生学做合一,每个流程、每道工序都要求学生反复操练,直到技能娴熟才能毕业。然而据相关调查,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校内实训场所普遍存在条件差、功能有限、方法陈旧,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效对接等问;校外实习基地又因种种原因导致稳定性不够,合作不紧密,严重影响实习效果。由此可见,如何规划和建设好旅游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创新旅游实习监控管理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1.2实习监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首先从企业方面来讲,星级酒店从节约成本,保证实习员工及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出发,希望学校成批地、不间断地派遣实习生,一般要求采取集中实习模式,而单个的旅行社或景区(点)规模小,接纳的实习生人数相对较少,且旅行社不接收没有取得导游证的学生,一般只能采取分散见习或实习的模式;其次从学校方面来讲,为了便于管理和保证实习质量,学校强烈要求或鼓励采取集中实习模式,但由于上述单个旅行社、景区(点)对实习生需要少,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只能采取分散型实习模式,这就加大了实习管理和监控的难度。第三,从学生方面来讲,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集中实习有人身安全保障和经济保障,同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社会关系,自己无法落实实习单位,而愿意采取集中实习模式。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与实习监控的创新举措

2.1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举措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保证认知认会的基础训练。旅游管理专业认知认会的基础训练一般应在校内实习基地完成。其认知认会能力主要包括导游讲解与服务技能,旅行社计调、外联、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等技能技巧。酒店管理专业认知认会能力主要包括,前厅服务和管理、客房服务、中西餐饮摆台、会议会务设计与安排、酒吧宴会服务、插花、调酒与茶艺、酒店产品开发与营销等技能技巧。这些专业的技能技巧必须依托专门的校内实训基地或实训环境进行多个循环的实训操作才能熟练地掌握。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必须满足适岗应岗的素质拓展训练。为达到素质拓展技能训练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旅行社、景区(点)签订双方互惠互利的实习、实训协议,根据旅游黄金时段的特点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分期分批组织学生进行岗位见习或顶岗实习。酒店管理专业必须与涉外星级酒店签订实习协议,组织学生进行岗位见习或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上述实训课程也可以直接搬到旅行社或酒店进行现场授课。

2.2加强实习教学监控管理的新举措

严格规范实习教学各环节、高职旅游类专业是实线性很强的专业,严格按制度规范、落实实习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实习教学环节的监控管理。为加强对旅游类专业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使学习教学环节管理更加规范,学校首先应建立健全一整套有效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文件和教学文件。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带队教师应根据实习地点的不同,实行定点定人跟踪管理,制订实习工作计划。在实习结束时进行实结。实习指导教师要按照实习教学大纲、岗位见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指导书的要求,认真组织学习教学的全过程,为确保实习教学质量做好制度保障。

创新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按照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主要的做法有以下三种:

(1)尊重企业的需求,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训方式。对于到涉外星级酒店实习的学生,在严格考察、选定实习点的基础上,签订实习合同,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原则,严格采取集中见习、实习模式;对于到旅行社实习的持证学生而言,也可采取上述方法;对于没有取得导游证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到景区实习。

(2)与旅游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实训模式,共同培养学生。学生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确定,企业派出指导教师免费给学生上课并安排顶岗实习,负责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3)与旅行社企业共营共管,在共同参与中加强实习合作。旅行社可聘请有实际带团经验的、已经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培训并取得旅行社总经理资格证的系领导或教研室主任担任旅行社副总经理等职务,参与旅行社的经营管理,并聘请部分教师参与旅行社的员工培训指导,组织有证的学生参与带团、跟团和踩线活动,优秀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与旅行社管理人员一起开发设计新的旅游产品。

3总结

加强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对旅游类专业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保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化产学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合,更加强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以达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静.高职旅游酒店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构想[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

第8篇: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财务观念;创新;发展

现有的工业、农业经济是利用物质创造经济,知识经济主要是运用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发展经济,是人类信息技术发展的衍生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重新审视财务观念,培养适合时展的新观念,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财务观念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企业应该将自身的发展目标与知识经济的特征相结合,形成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一、现行财务观念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经营不是单纯的物质买卖,更多的是无形资产的投资,是看不见的买卖经营,显然,这个交易过程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无形的资产投资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投资过程,虽然回报高,但是其投资风险也很大,如果企业管理者不能掌控其中的变化规律,无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指挥企业行动,那么企业经营势必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二)管理方式不当。随着创业浪潮的风起云涌,很多年轻人开始选择自主创业,开设合伙经营的小公司,但是这些公司缺乏健全的公司制度,在具体的经营管理中问题不断。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经常被企业经营者忽视,管理者没有投入时间和精力管理财务部门,没有帮助公司形成有效的财务观念,简单的记账工作无法发挥财务部门的真正作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不到位,导致财务部门发展不协调、融资力度不强、资金缺乏,最终阻碍公司发展。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财务观念创新

(一)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财务观念的形成需要企业管理者的支持与指导,更需要财务人员自身的觉悟。财务工作不是简单的记账、汇款,是帮助公司节约成本、整理账目、扩展融资渠道、增加资本积累,在具体的工作中,财务人员应该具备风险防范意识,避免为企业制造不必要的支出,阻碍企业发展。企业管理者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约束财务人员的行为;财务人员应该接受岗前培训,自觉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以谨慎、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以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现在,很多企业为了创新发展,开始投资技术,以求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但是技术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不少企业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市场的发展趋势,盲目跟风,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二)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快速发展、人才济济的时代。对于人才的选择和运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无论是财务管理,还是具体的财务运作、财务报告的分析、提交,都是由人完成的,这都是由人的知识水平决定的。那么企业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运用,增强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发展独特的企业文化。例如: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企业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企业文化融合和重视人才本土化。公司作为一个集体,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公司重视培养人才,让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展其能。每一个公司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公司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创建独特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帮助员工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能促进员工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同效力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财务观念发展趋势

(一)培养应对金融危机的处理能力。2008年以来,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导致企业要么破产倒闭、要么难逃被收购的命运。财务管理决定企业发展,财务观念影响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方式。我国大多数企业在面对金融危机时显得过于慌乱、没有具体的应对措施,显然是能力不足以致于措手不及。因此,为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培养新的财务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说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会爆发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学家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我国经济发展显然存在很多问题,金融危机的发生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形成积极有效的财务观念应对极有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

(二)网络财务的兴起。21世纪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运用网络财务的手段进行财务管理,让财务人员形成运用网络理财的财务观念,帮助企业适应时展的潮流。企业通过网络财务整合财务资源、实时处理企业财务状况,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网络财务是今后财务观念发展的新走向,会被更多的企业接受。

结束语:财务观念的养成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下财务观念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企业具备忧患意识、时刻保持警惕,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9篇: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范文

一、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的现状分析

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缺乏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企业资金使用率相对较低以及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等方面。

1.缺乏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存在着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现状不佳的情况,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企业管理中多比较注重生产活动、经营活动,但是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却相对较差。

治理结构不完整的问题会直接影响企业资金内部管理效果,造成资金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的情况,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与控制意识比较匮乏,长此以往则会造成资金回笼延期、资金挪用等问题频频发生,不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

2.企业资金使用率相对较低

纵观企业资金管理的实际情况,普遍存在着整体资金优势难以得到全面彰显等问题,各个项目与业务开展中的资金需求各有不同,内部限制资金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资金整体利益损失较大,不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

资金管理与使用率能够准确反映企业一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开展现状,但是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与控制,则难以充分发挥资金的利用价值,也难以为企业决策者带来一定的数据支持,资金风险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有序开展。

3.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

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的价值愈发突出,然而当前很多企业仍然采用着单纯人工财务核算、资金管理操作的方式,工作效率较差、工作质量不佳,且对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性影响。

还有一些企业尽管应用了电算化信息系统,但是通常局限于财务管理或者某项业务管理中,没有将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企业各项工作相互融合。企业资金管理中应当构建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比如可以融入ERP系统、全面预算管理系统、OA系统等等,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安全性与准确性,通过信息实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的创新策略

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企业资金管理理念,实现资金管理一体化发展;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保证资金管理全面性开展以及构建现代资金管理平台,推动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等方式,实现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的模式创新,为企业增添更多的生命活力。

1.创新企业资金管理理念,实现资金管理一体化发展

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发展环境下,需要明确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价值,提升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的重视程度。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中,需要与企业的各项业务发展活动密切关联,不能仅仅因为资金紧缺活动便措施良好的发展机遇。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认识到使用风险的管控效果,明确掌握资金流向,合理安排各项资金管理规划,降低所需资金的使用成本,切实发挥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的价值。

比如企业可以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活动中,企业可以聘请或者的培养一些优秀的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人才,在监督企业整体资金链与现金流使用动向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企业未来的资金流向实施全面分析、风险评估等等,为企业管理人员带来更多的数据支持,基于资金管理的现状做出风险控制,创造更多的企业发展效益。

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中,需要实时掌握业务信息发展现状,并且将资金管理工作与业务流通工作相互融合,通过资金使用率的管控、资金业务流的管控等等,实现资金管理的一体化发展,将企业各项工作与资金管理活动全面融合,提升资金的使用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保证资金管理全面性开展

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有助于实现资金管理的高度集权,特别是在投资管理方面,有助于科学规避风险,提升财务管理的综合效果。企业需要在提升财务集中管理重视程度的基础上,构建全面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财务管理的全面化控制,实现企业资金的优化配置。

财务集中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企业的各个项目、管理活动等融入到企业资金管理活动中,比如可以构建全面的预算管理编制流程,从财务管理层面、财务执行层面等实施全面性财务管理(详见图1)。资金短缺问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故而企业需要坚持集中管理理念,降低发展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C公司是位处我国西部地区的一家省级电力公司,是国家电力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在2003年网省公司层面的改革中,剥离发电资产后的C公司将成为一家电网公司,并分属一家区域电网公司。在实际的电网公司管理中,全面调查了解电网全是总装机数量,电力发电需求等等,明确每日供电量以及供电所需支出等。通过这种方式对公司的整体资金实现管理与使用控制,制定明确的电力规划,在满足电力供应需求的基础上,使企业资金管理更加清晰,提升资金的控制与使用率。

通过强化资金预算管理的方式,对企业的财务发展现状、企业经营效果等等实现综合评价,明确一段时间以来企业的发展现状、资金管理情况等等,并且结合财务管理数据评估企业的整体资金现状,对企业生产中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预测与评价,规避各类风险,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构建现代资金管理平台,推动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逐渐进入到了高速的发展阶段,现代化信息技术逐渐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企业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企业财务管理中,构建财务信息系统,满足企业预算、企业核算以及财务分析的实际需求,构建信息化平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实现全面记录,并且积极借助系统中的数据,对企业业务流、资金流等实现全面预测,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企业资金流管理平台的建立中,需要将各项发展业务与财务管理活动相互融合、相互关联,将静态化的资金管理活动转变为动态性的资金管理模式,对企业中每一笔资金的流向进行实施监督与管理,满足企业日常生产核算、财务管理以及风险预测的实际需求,构建全面的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推动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