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中的数学知识和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问题解决 建构 模型 数学思维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35
教师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挖掘教材的内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注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会学数学,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从而建构高效的数学活动课堂。
一、立足生活实际,运用有效情境
教师要善于从数学知识中挖掘蕴含生活气息的问题,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运用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数学新知,充分地经历和体验如何从生活经验中提炼数学知识,又应用于现实生活,架起了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引发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经历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建构的过程,并能实现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具体地呈现课本中的情景图:同班小华同学手里拿着10元钱,在县城一家熟悉的商店柜台前准备买东西,商柜上分别标有15元、6元、40元、20元、8元和45元的玩具或体育用品。屏幕出示问题:“小华面对价格不同的玩具和体育用品,会想些什么?”生1:“小华可能会想自己只有10元,只能买8元的乒乓球拍或者6元的皮球了。”生2:“小华也可能会想足球15元,手里的钱还差一点,是否要与商家讲价,不行的话,也只好回家再要钱了。”生3:“买了乒乓球拍或皮球后,剩下的钱还能买什么呢?”面对学生的思考以及有创意的、有个性的想法,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大家的想法就是数学中的‘比大小’‘估计’和‘加减法’知识,应该采用什么样方法帮助小华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实际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乐于参与探究、自主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建构数学知识模型。
二、发展数学思维,促进问题解决
教师立足于数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立足于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并进行有效激活,通过引导对数学知识点加以思考,加工和转换各种数学信息,分析、综合、提炼和概括数学问题,掌握验证各种假设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化地思考,并能掌握这一能力。同时,教师善于为学生创设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广阔的时空,锤炼学生创造性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运用各种知识能力解决数学问题,提升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建构和完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教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例2时,多媒体屏幕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理解了图意,教师提出:“如何理解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生1:“从中看出美术小组的人数较多。”生2:“航模小组是单位‘1’,美术小组的人数多出的人数,是航模小组4等份中的一份。”教师要求学生画线段图表示人数,讨论已知条件“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根据线段图阐述数理和数量关系,生3:“航模小组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的人数。”生4:“航模小组的人数+航模小组的人数×1/4=美术小组的人数。”学生立足于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式并做出解答,交流多样化的解法。通过分析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学生理清和掌握了问题的脉络,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进而有效地建构和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又如,教学“9+几”时,多媒体屏幕呈现课本中的情景图,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什么?屏幕出示问题:“学校给运动员准备的饮料,还有多少盒?”生1:“采用数数方法,从1、2、3、4……11、12、13,数出一共有13盒。”生2:“我用了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我再接着数箱外的10、11、12、13,一共有13盒。”生3:“我用了凑十法,我先把箱子外的一盒饮料放到箱子里,与箱子里9盒凑成了10盒,这10盒再加上箱外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教师运用有效的活动策略,让学生对数学新知产生兴趣,激起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内驱力,以旧知联系新知,找到学习数学新知的线索,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建构数学知识模型,发展问题解决能力。
三、经历建构过程,提升活动效率
教师引导学生立足于已有的数学经验,引发学生深入数学问题之中,通过思考、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建构的过程,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结论,概括和提炼数学概念,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强烈欲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和认知的规律中,创设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数学模型建构的数学化过程,促使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锤炼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活动效率。
1.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强调定义的解释,定理的证明和命题的推导,却忽略了从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的需要,因而学生对数学的作用产生疑惑也就不难理解。事实上,我们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修养,恐怕不能单单地强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应该从更广阔的范围上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他们除了要学好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我们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新课标》中就有如下论述:“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2.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计算机的发明和不断更新换代,一方面有赖于数学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更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这一伟大的发明不仅推动了各个科学领域的发展,而且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然科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数学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比如方程的在物理学中的混合运动问题,地理学中的降水量、温度问题,化学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的应用,一次函数知识与经济学中的利息、外汇换算,化学中的定量计算,信息学中的图表等的联系,立体几何在化学晶体结构、美术****,地理中地球的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的应用,排列组合在化学中讨论由原子、离子等微粒组成的物质种类,在生物中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可能性的讨论等应用,三角函数在物理交流电、简谐振动中的应用,向量在力学中力、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速度、加速度等的应用。数学知识不仅解决了这些学科中的一些问题,而且有力的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的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基本途径
1.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例如通过人们吃的糕点可认识到丰富的几何图形;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住房转让和新房购买时的收入和支出;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等.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绘本数学教学就是通过有趣的童话情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孩子喜欢、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它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并将各个领域的知识内容自然地整合于一体,充分发挥综合教育的增益功能。中班孩子非常喜欢绘本,老师配合生动传神的画面,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对孩子永远有着一股不可抗拒的魔力,优秀的数学绘本更能让孩子们有机会了解数学概念,并应用在她们熟悉和喜欢的生活情境中。将数学绘本融入中班数学的教学可提供该年龄段孩子倾听、 操作及讨论理解数学概念的机会,让孩子通过阅读、讨论、探索、操作来理解数学概念,并应用于生活,最终获得感性的、具体的数学经验。
一、精心选择数学绘本
数学绘本让孩子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使用并拓展数学的知识,一本合适的数学绘本是“情节和数学”相辅相成的。利用绘本开展中班数学教育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是一个慎重选择,周密分析和精心设计的过程。
数学绘本中蕴涵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首先,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及中班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绘本作相应的删选或拓展,并进行设计活动,这样才能使绘本充分发挥其多元化的教育价值。其次,在对数学绘本进行分析、研讨,挑选合适的教学内容时,通过将“故事”和“数学”作为两条并进的线索,挖掘其数学教育资源创设数学活动。最后,以故事书为素材,选取故事中包含的数学内容,引导孩子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来理解故事、进而解决故事中出现的问题,就能更好地拉近幼儿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强数学教育的情境化和生活化,也能够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有效性。孩子喜欢充满挑战和具有奇特情节的故事,因此,我们要顺应孩子的兴趣,寻找一些有故事情节的、有推理和挑战性的、能够调动孩子积极性的绘本。如在设计《魔法图形》的集体教学活动时,首先选取了有数学元素的趣味性强的绘本《有魔法的哈哈阿姨》,它吸引中班孩子的是绘本的故事情节,通过故事中一位有魔法的哈哈阿姨为线索,运用魔法将图形进行排列组合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孩子们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教授式的数学学习,而是一个个有趣的数学魔术游戏表演,孩子们深深地沉浸在这种有趣而又神秘的的故事情节中,数学知识学得自然,学得巧妙。
二、细细品味绘本精髓
1.突出重点、科学制定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关系到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结果。它不仅在方向上对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对教学过程中的步骤和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功能。所以我们力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明确知识点、合理、科学地制定,只要教学目标明确了,活动设计也有据可依了。
2.创设情景、引导数学操作
在教学中,我尝试制作一些与绘本文本相匹配的教学具,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在故事情境下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真真切切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3.精心设计、注重提问艺术
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那么,如何在数学绘本中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呢?我想应该从提问着手,加强提问的有效性,使提问更具有魅力与艺术,更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并真正地会思考、会学习。数学绘本教学又该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思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围绕活动的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问题,使提问更具有效性。
(1)以猜想式提问导入活动。数学绘本《世界上最帅的猪》教学活动导入时,可以这样问:公主喜欢的是数数先生,那请你猜一猜,数数先生会怎么数数呢?让幼儿大胆想象、猜测数数先生数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用开放式提问突破重难点。数学绘本《让谁先吃好呢》教学活动中,重难点是让幼儿根据动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排序,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长颈鹿想第一个吃桃子,为什么?(从高―矮)犀牛想第一个为什么?(从重―轻)每一种小动物都想第一个吃到桃子,它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呢?然后让幼儿根据每种动物的特征进行探索、思考,想出不同的排序方法,通过开放式提问,在教学中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自主性,给了孩子更宽的思维空间。
三、有效整合各科教学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各科幼儿园教学应相互融入一体,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既是幼儿园活动的引导者,又是幼儿园活动的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幼儿学习的情趣。如中班数学绘本《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让孩子欣赏到每一幅美术作品中都蕴含着几何图形、对称、点、线、面等多种多样的数学概念,孩子在欣赏美术作品同时,更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又如中班数学绘本《很特别的音乐故事》,孩子通过阅读绘本,知道音的高低、长短、拍子和节奏等构成音乐的很多要素里面都隐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从而让孩子明白要完成优美的音乐,数学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课改下对数学教学的思考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全新教学理念,使数学教学发生深刻变化,引起了我们教者的思考。
一、 教学是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主
数学素养是指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科学的知识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和意识和能力,他包含数学知识、数学探究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这次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定位不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实质性的飞跃,以往更多注重知识本身,而现在不仅仅局限知识本身,还包含我们人类的一种求知活动。使其数学这个概念内涵更加丰富。它涵盖了数学素养的各个层面,代表当今理科教育发展的方面趋向综合,强调融合,重视能力注重创新。
新课程教学着眼于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课程整体性,综合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重视课程的实践性的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因材施教,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了浓浓的现代气息。
二、 教学取向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其主要体现在:
1、 开放学习空间
学生不仅从书本上,更要从社会上获取知识,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教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元、角、分的认识”教学,让学生自己到商店联系商店为学生兑换小币。如教学“利息”时,带领学生到银行了解人民币各种存期利率,并使学生有存取款和计算存款利息的经历。学习空间开放,能为学生走向社会、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 教学内容的开放
注重教学知识辐射功能,利用相互联系,将其它学科知识融汇到数学教学课堂,促进学生教学的发展,如教“找规律”课时,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灵巧的小手,创造出更多、更美丽的有规律的事物来,随着优美音乐,有的学生跳韵律操,有的学生画出有规律的图画,剪出有规律的图案,本环节设计将音乐、美术融入数学课堂,激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想象,体现课堂的活学、活用、乐学改变以往完全独立、封闭单调枯燥的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3、 思维活动的开放
多给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能够大胆提问、质疑、猜想、求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学习教程中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以有效开发,走出过去封闭狭隘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提问中,一位教师指图中的小猪,问到:“图上画了几只小猪,它们扛着什么?”而另外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向学生问到“通过观察,你们知道了什么?”很显然,后者比前者提的问题开放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开放是创新的前提,尽可能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异想天开。激励他们勇于创新。
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小学数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是目前数学学习的主流。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广泛应用的过程。”“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我们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更应该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谈几点体会.
1 创设生活画面情境。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在一年级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可这样设计:“新学期开学了,大家走进校园,你会看到校门口两旁摆放着许多盆花,你知道每边有多少盆花吗?两旁一共有多少盆花吗?”、“今天大家是刚来学校的,大家互不认识,你知道我们班的每组各有几个同学吗?全班一共有多少个吗?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吗?全校又共有多少人吗?我想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暂时还不知道,我们就要不断地学习,从中了解到会计算出来,这就是我们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家有信心学好它吗?”又如,在教学“10的分成”时,可创设一个分李子的情境:妈妈买来10个李子,要你分给自己和弟弟吃,你准备怎么分呢?为什么?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10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
2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例题生活化
教材中的例题是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设置的。但我们的数学教材,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强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去苏果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强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他身上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7元,他身上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六年制数学第七册“认识几分之一”时,把例5改成“第28届奥运会冠军刘翔在110米跨栏比赛中,他跑了全程的十分之一,你能用线段表示这个分数吗?”通过多媒体电脑课件展示:课件播放刘翔在110米跨栏中的情景,再把110米跑道抽象成一条线段,然后,让学生说出表示的哪那一部分线段。这样,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 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进行探究。以此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4 用数学知识,优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他们肯定是十分乐意的,这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也真正达到了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例如,在学分数乘法知识后,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买门票方案”,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班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如果让学生分组讨论“买门票方案”。这样的题目学生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 2:采用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
方法 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 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关键词]多元化学科知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
基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要求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保留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同时,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整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设生动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立足这个出发点,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着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规律,同时要联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综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多元化’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具备时代性和科学性的。
‘多元化’这个词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领域,它的广泛定义即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元素的组合。在一个专业环境里保持多元化就意味着更多、更好。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教育、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力量。把多元化学科知识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是必要且有益的,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改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它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联系的枢纽,如果能将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运用,那么必将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使得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实践并探索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方式,达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的目标,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真正创新与探索。
二、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上的创新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甚至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重叠和融合,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学习并掌握多元化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能力,多领域、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创新与探索。
三、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尝试应用是有益处的。
1、运用的前提:结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大前提。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关于数学知识学习的互动,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想要更好的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首先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要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必须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在合理的时机发挥多元化学科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作用,如果能做到这点,必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巨大作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深化课程结构调整,大胆尝试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就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要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因此,将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是实现成功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将极大地丰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 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情境的创设,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在无意识状态下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枯燥乏味情绪。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优美的音乐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可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喜欢画画,这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与兴趣爱好。根据这一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寻找美术与数学的结合点,极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幻想和展示的舞台。美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为新鲜直观的图画能激起学生的兴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较为枯燥,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精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美术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的魅力之所在。美术的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水果这样新鲜直观的图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很好的激发后,对于后面的探索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由于数学课的内容大多较为枯燥,容易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精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积极响应教师的提问,从而自主的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美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与数学相结合后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多元化学科知识,如音乐、美术、图形学、建筑学等等,与数学都是紧密联系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认真地去思考,深入地联系实际,大胆地尝试和实践,找到多元化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就能够不断地探寻出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广大数学教育者已经认识到:数学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但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则是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使之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是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同时是教学手段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不仅代表了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信息技术还包括智能形态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多元化学科知识的融合,如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艺术、教育理念等。将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改变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且改变了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使数学课堂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教育艺术。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丰富和谐,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五、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应不断创新和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音乐学、美术学、审美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挖掘和总结, 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实行数学课程改革要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教学视野过多地关注在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多元化学科知识与数学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关系,从而也忽略了将数学学科主动与其他多元化学科的相互联系与交叉。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是知之始。让学生学会学习,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只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创新和发展,认真总结,我们就一定会在课程改革和创新的路上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收获。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一、联系生活,凸显实践性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可以说,观察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制作年历》是三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既是对年月日这一单元知识的总结,又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根据生活实践来制作年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活动开始时,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年历?”在生活中,学生见得较多,很容易就能回答出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教材中的四种类型的年历:整本年历、单张年历、台历、书历。在具体制作年历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制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确定制作要点,能为学生的活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之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活动中既享有充分的自由,又不感到束手无策。
二、创设情境,彰显综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更强调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与生活间的联系,所以说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比如,三年级的实践活动《设计校园》,是在学生学习了位置与方向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对自己的校园太了解了,对校园中的建筑物以及花草树木再熟悉不过了,让他画出校园的平面图并不难,只要教师加以示范平面图的画法,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图。为了完成活动目标并使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有新的飞跃,我大胆地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拓展,将课程主题《设计校园》改为《设计理想中的校园》。因为是从现实生活情境出发,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并完成理想中校园的设计平面图。本次活动不但要应用和巩固有关方向与位置的相关知识,还要用审美的眼光应用美术功底设计出校园平面图,体现了数学学科与美术学科之间的联系。
三、易于操作,体现趣味性
既然是实践活动,就要有情趣性、易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关注和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活动。没有情趣学生觉得枯燥,跟平时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指挥学生执行没什么两样,自然就没多大兴趣参与;如果不易于操作,学生在活动中一再受挫也会丧失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设计内容和过程时一定要有情趣且易操作。
例如,在教学“加法估算”后,我设计了一个生活案例:今天是小强的爷爷要过生日了,爸爸带领全家到饭店为爷爷庆贺,入座后爸爸请爷爷点菜,爷爷把菜单递给小强笑呵呵地说:“今天我让小强为我点菜,但有个原则——不能浪费,钱数控制在200元以内。”请你帮小强来点菜。
学生在帮小强点菜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就餐的人数、家人的口味、菜价的高低、营养的搭配等等。这样的教学,学生参与意识强、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能将枯燥的估算知识,通过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使学生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认识周围的世界。此项活动设计内容有情趣性、学生操作起来也容易,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关注和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活动。
四、合作学习,显现探索性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学会合作、学会评价、学会反思。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只强调排名次争第一,忽视合作意识。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选择环境,突出开放性
在活动中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的开放式活动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数学日记的特点
数学日记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完成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日记体小短文。一般而言,它形式短小灵活,以数学内容为中心,依托想象、联想等手段,记述数学趣闻、数学故事、数学童话、数学思考、数学活动等,凸显儿童特有的数学情趣和数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数学建模的启蒙教育意图。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日记则更多地记述儿童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与体会,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实践活动,依据自己的心智特点,有机地与故事、童话加以融合,形成完整的情节,取得启蒙建模的经验。这样,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语文习作等紧密相连,拉近了数学、语文及生活的距离,从而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
二、数学日记的内容和方法
数学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数学日记不同于一般日记的写作,首先要把小学生引入数学生活,在数学的头脑天地里完成习作全过程,引导小学生写出数学课上或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回顾与反思,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记叙自己一天的生活,或将自己的数学思考、数学发现等加以归纳和整理。特别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以后,有意识地引导记述整个活动的过程、精彩片段以及结果等,形成系列的数学小论文,初步构建出数学模型。为贯彻数学生活化这一基本理念,可以指导小学生将生活中看到的数学现象、想到的数学问题等,编写成与数学有关的故事,同时记述在课外读物中涉猎到的数学知识,包括趣味数学、数学故事、数学笑话、数学家的介绍、数学游戏的玩法等,通过自己头脑的思考和整理,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另外,还可以写出自己对一道数学题的解答思路、心得、困惑、学习方法、以及跟老师交流的心里话等。总之,数学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
三、数学日记习作的一般过程
写课前日记,寻找生活中的教学。在学习新课前,教师提前告诉学生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让他们注意收集生活中的具体实例,采用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将生活中的实例写到数学日记中,并应用到学习内容中。数学日记将生活与数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使得学生乐于接触数学信息,在课堂之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写数学日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抽象和乏味,它是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生通过数学日记的方式到生活中寻找数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只是课堂里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存在数学。
写课堂日记,理解生活中的数学。有了课前的“预热”,课堂上的数学信息就显得生活化、多样化,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将一个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模式解决、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离开了生活,数学将是一潭死水,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而数学日记则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通过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其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兴趣。
一、作业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运用数学,描述生活现象。我在布置作业时,适当补充了一些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关心身边的事,做一个有心人。例如:在教学完10以内数学的认识后,我要求孩子在身边找出10样事物,能反映1―10这些数,并请父母帮助记录下来。一个孩子的作业这样写的:今天我在放学的路上看见马路对面有1辆车,里面坐着2个人,沿着马路往前走,又看见3站车站牌。继续朝关走,看见前面有4栋房子,房子前面栽着5棵大树。大树下有6个小朋友正在玩捉迷藏的游戏,我还看见路边一区7个垃圾筒。我家住在8号楼里,回到家我发现桌上有10个苹果,我吃了1个还有9个……写这样式作业学生的兴趣很高,答案也是五花八门。这样的作业,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孩子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2、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一年级“统计”的学习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我校老师的上班情况吗?是乘车、步行,还是骑车呢?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乱猜;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去访问每个老师就知道了。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法比较好。为了使统计难度适应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只要求他们采访10位老师,并要求制成调查统计表。学生们利用下课时间,紧张而兴奋地走进办公室,第一回做了“调查员”。使我高兴的是,他们的成果丰富多彩,各有特点,的有画√记录;有的画记录;有的用正字法记录;还有用自创的符号来记录……
学生独立完成这类实践作业的同时,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在复习课中,我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了一项统计活动:我最喜欢的课。结果选择数学课的最多,那一刻,我很感动。
二、作业内容童趣性。
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受情绪影响很大,感兴趣的事情干得起劲,反之则消极对待。我设计的趣味性作业正是迎合了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1、绘画式作业。数学本身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数学知识。如在学完,《轴对称图形》以后,我在美术老师的指导配合下,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然后在班里展览。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有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迸发创新的火花,将枯燥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2、游戏性作业。游戏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如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我设计了一道“帮助小兔找门牌号”的游戏性作业,即小兔接到小熊打来的电话,邀请小兔到它家去玩,小熊说,它家门牌号是108号。可小兔到了小熊居住的小区一看,傻了,原来这里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们能帮帮小兔找到小熊家吗?为了改变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像,可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壁虎找尾巴”等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三、作业内容有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