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体育特色课程方案范文

小学体育特色课程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特色课程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体育特色课程方案

第1篇:小学体育特色课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按照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体育的需要,切实降低体育教学成本,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和形成体育能力。第一,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是建立在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基础上的。校本课程因此更尊重学生自愿的选择权,更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校本课程是对小学体育教材的必要拓展,是对教学内容的适当补充和合理搭配,校本课程更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可以更好地起到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

2.促进体育教师的成长

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更是学校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可以让教师快速成长。第一,开发校本课程为体育教师赋予了教学自,给体育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能力的空间。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与教研员共同参与完成,教师可以在教研员的带动指导下,不断丰富教育理论知识。第三,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对专业知识、教学知识、开发原理进行充分研究,需要教师自主编写教材和教案,这对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有重要帮助。

3.促进学校形成教育品牌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小学体育普遍具备了精品课程的意识,积极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可以为学校推出更多精品体育课程,从而形成学校教育品牌。第一,校本课程可以极大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可以实现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可。第二,校本课程可以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可以逐渐发展出学校的特色教学项目。第三,校本课程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蓬勃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最终为学校形成体育教学品牌服务。

二、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

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开展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小学体育课程应当围绕如何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特别是随着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与运动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应当围绕学生转变不良生活习惯、让学生学会合理运动、注意运动中自我保护等内容。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促进学生取得全面的发展。不仅要让学生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的体育技能,养成终身热爱运动和关注体育的良好习惯。小学体育课程的主角是学生,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应当围绕学生进行,要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为主,要切实提高教材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使地区性特色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中广泛普及。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发出有效的小学体育校本课程。

3.从学校现实条件出发

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要从学校的教学条件出发。特别是在当前小学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应当从学校的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出发。第一,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当符合学校的场地和办学条件。第二,要结合地方特色优势项目,发挥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为学生开展有特色的田径、武术等地方性校本课程。第三,要结合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项目,积极地在学校普及体育运动。

三、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全面分析小学体育教学资源

学校的教学环境直接决定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在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之前要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进行评估,特别是对学校场地、时间、设备和教学环境全面评价,能正确认识教学资源的优势与缺陷。例如,小学体育人教版五年级的《软式排球》《助跑投掷轻物》的教学就可以根据学校的场地资源进行课程的改编,先在室外较小的场地让学生熟悉球性,再让学生学会垫球等基本动作,最后安排学生到球馆进行发球和对打等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资源,而且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循环开发的模式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讲究循环开发,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根据国家体育教学的要求,将相关的教学项目统一到一堂课来完成,在这些课程实施一段时间后,对课程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评价,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必要的改进,对合理的部分予以充分的保留。这样不仅能保证校本课程的稳定性,还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使校本课程更具操作性。例如,人教版小学体育三年级的《走、跑与游戏》教学就可以先将走跑交替、障碍跑和跑动中手摆臂等课程合并在一起,再组织学生进行跑步的游戏,可以得到统一集中训练的较好效果。

第2篇:小学体育特色课程方案范文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我校2007年进行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中的培养目标与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的培养目标相符合,该培养目标的特点是培养目标更加宽泛,其实质是人才培养的口径更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更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充分显示了培养目标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二、课程体系的比较与以往教学计划比较,新教学计划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科课程增设了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等体育基本理论知识课程,删除了无实际意义的学校体育卫生学。

(二)与以往教学计划比较,新教学计划的最大特色是在学科课程部分,该部分缩短了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等课程的学时数。虽然这些课程的学时数缩短,但对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的要求并没降低,相反在专业课中强调“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专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和爱好选择一项作为自己的特长项目,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学生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方案的培养目标符合新时期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人才培养的口径更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上增设了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等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课程,为以后学生学习专业技术和技能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便于学生专业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新方案在基础运动技术和技能开设的基础上,开设专项课程,学生在掌握其他技能和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和爱好选择一项作为自己的特长项目,充分体现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提高我校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二)建议

虽然新课程设置与我校以往课程设置比较有较大的改进,但在实践中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和改进:

1.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开设时间。

第3篇:小学体育特色课程方案范文

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

南澳中心小学地处深圳南澳办事处。南澳三面环海,环境优美,但地处偏僻,并且由于市政府限制开发,经济落后,政府及各事业单位人才流失严重,学校教师流失也无可避免,并一度发生 “南澳医生的家属不在南澳就医,南澳的老师小孩不在南澳读书”的情况,只要有能力家庭都希望把小孩送到外面读书。2010年9月,龙岗区教育局指定南澳中心小学参加“深港姊妹学校结对”活动,这给学校拓宽了视野,通过学习香港教育经验的同时,也给南小人尴尬与汗颜,更加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如果香港姊妹学校来南小参观交流,我们给他们看什么,交流什么?2010年底,帮扶南小的龙岗区实验学校领导到校指导,提出要把实验的管乐团带来南小演出,让南小的农村孩子见识一下什么是管乐,就算没有机会学,也要增长一下见识。如果南小人只是深感自身不强,师生永远不会有底气,我们培养的学生永远无法走到深圳教育的前列。

面对此种情况,南小人意识到,学校必须进行改革,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成为成为南澳中心小学发展的唯一选择。任何学校特色的形成都需要课程教学来支撑,否则难以建设学校特色。创建特色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校本课程开发则是以“个性化”为核心,关注差异,这完全符合建设特色学校的要求。2010年,南澳中心小学开始进行“基于校本课程开发创建特色学校”的研究,围绕“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办学理念,依托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特色得以彰显和持续发展;经过6年磨砺,终于打造出市民称赞的身边好学校,培养出有特长、有个性、有担当的南小好学生。

我们理解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它既可以是学校对国家的预留课程空间进行开发的过程,也可以是学校“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过程,这使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学校成为可能。我们理解的特色学校是指,学校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引下,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从实际出发,经过较长时间的办学实践,所形成的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和成功性的学校文化,并被全校师生员工认同和内化,被社会公认的成功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南小的校本课程开发,围绕”浸润海洋文化、先学做人后学艺“的办学理念,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建立社团课程菜单。2010年9月起,依托本土资源和学校现状,利用学校教师力量,引进有特长的社会人士,开设音乐类(吉他、葫芦丝、古筝、合唱、舞蹈)及学科类的学生社团,供学生选择,初步搭建起课程菜单。通过更新教师观念,让家长感受学校课程变化,感受学生对学校的喜爱,使教与学相融共进。

第二阶段: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南小人意识到,单靠单一少量社团活动,活动时间偏少,难于形成特色项目,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教育现实。2011年9月起,学校开始尝试国家课程校本化,全校开设“国学养正”课程,利用每周一节思品课,在一至六年级分别开设《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增广贤文》《论语》等课程,每个年级使用《习惯养成教育实验教材》,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使学生逐渐走向自治与自律的自我管理状态中。一年级音乐课开设识读乐谱;二年级音乐课开设竖笛教学;三至五年级实行音乐特长班模式,管乐班、舞蹈班、合唱班、葫芦丝班、竹笛班相继成立;一至三年级开设形体普及课,一年级每周两节跆拳道普及课;二年级每周两节网球普及课;三至六年级体育课实施分项教学,每周拿出两节体育课。学校还开设校园高尔夫、网球、跆拳道、跳绳、足球、篮球、形体等项目供学生选课,学生由此走到省、市大赛的舞台,参与区、办事处、社区各级各类文艺汇演,参加深圳市电视台歌曲录制,走进深圳音乐厅公益演出舞台。学校网球、高尔夫、跆拳道、帆船、跳绳被市文体旅游局、市教育局确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被确定全区唯一“青少年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学校艺术体育特色教学得到了市教育行政部门、周边学校及家长与社会的高度认可。学生自信了,家长们踊跃报名参加义工,期待与孩子共成长。

第三阶段:确立“容融教育”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探索,南小人意识到,学校虽然进行多方位的校本课程开发,但是课程开发较为凌乱,不成体系。2015年,根据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南小人精心设计了“四类五域”的课程结构。四类分别是: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四类课程的构建,搭建起了课程模型结构的主干。

第一类:德育课程体系。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习惯养成”“责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德育课程体系,使得课程表上仅有的几节德育课程,实际延伸到学校的每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了延展,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富有实效的德育网络。

第二类:学科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艺体课程为突破口,实施“9+1”学分工程,构建南澳中心新型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对此,学校一方面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另一方面以艺术、体育课程为突破口,探索国家课程特色化、学校化。

第三类:活动课程体系。以校本研究为依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构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南澳中心活动课程体系。学校将活动课程分成了普及类与社团类,普及类又分全校普及类与年级普及类。通过普及类课程,每名学生都能在小学毕业阶段轻松完成国家艺体课程“2+1”的要求。

第四类:隐性课程体系。以文化建设为根本,立足校园,辐射家庭和社区,构建富有海洋文化气息,有容有韧的南澳中心隐性课程体系(表一)。

在构建“容融课程”四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感觉到学科门类庞杂、繁多、各自为政的问题比较严重。随即,我们以整体发展为思路,尝试将四类课程融合为五大领域,五大领域分别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运动健康、艺术素养、社会交往。在课程“四类五域”模型结构逐步构建过程中,南小人进一步确定了科学的课程内容与目标定位。

校本课程开发评价

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好的评价能够促进校本课程不断完善。2015年开始,南澳中心小学开始统一对所有校本课程制定评价体系,从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业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评价。

教师开发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材与教案(表二)。

教师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表三)。

学生学业的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做出评价,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调查、测验、学习成果展示等。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C)。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20%;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P)。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计为成绩学分(K)。占学业总成绩的40%。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 ;

(4)最后按A、B、C、D分四个等级。

校本课程开发效果

学生个性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张扬 德育、艺术、体育等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进程,使得学生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如同是把课程放在了开放式的货架上,学生可以自由挑选,一方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乃至促进整个个性的发展。

教师专业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发展 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专业的变革与发展。首先,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从被动的拘泥、从属于教材,转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主动去开发、寻找课程资源。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教育行为的转变。一方面,南小人为适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努力参与课题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反思完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教师在合作中逐步成长起来。同时,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激发和鼓舞教师强化学习,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完善和提升自己,以适应校本课程的要求,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4篇:小学体育特色课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四方联动;“农本”特色

1.研究背景

调查显示:近年来,河源地区农村学校在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带来了较大的变化。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仅就课程资源而言,情况显得尤其严峻:(1)85%以上的农村小学缺体育教师,而且部分乡镇的体育教师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观念、能力、培训等远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要求;(2)10%的农村学校没有投入资金购置体育器材,其他有投入的学校也仅仅是生均5元左右;(3)80%的农村学校体育操场不达标,其他体育设施器材主要包括1~2个篮球场、1~2张乒乓球台、1~2单双杠,以及数量极少的篮球、常用的田径器材、学生自备器材(毽子、小沙包、跳绳)等。农村学校课程资源与教育部规定的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要求相差甚远,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基本要求。面对体育课程全面实施和课程资源严重缺乏的矛盾,如何鼓励和引导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开发具有“农本”特色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是农村学校的必经之路,也是以下案例的旨趣所在。

2.案例与分析

2.1龙川田心镇杨背小学体育场地设施综合开发的案例

2010年,杨背小学采用“政府支持一点、社会筹措一点、学校投入一点”的办法,仅投入3万多元,在校园的边地建设了一个200多平方米,包括运动墙、沙池、儿童单杠双杠、儿童篮球架、爬杆、肋木架、跷跷板、秋千、儿童娱乐设施在内的,集运动、游戏和娱乐于一体,可以同时容纳2个以上班级开展教学活动或体育活动的综合场地设施。既解决了体育设施不足、体育设施不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场地容量小、课程内容单一的问题,还极大丰富了课程资源和锻炼内容,比较好地解决小学生“动”力不足、“玩”不起劲的问题。小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很好的锻炼和促进的同时,体育教学逐渐成为学校的风景和招牌。

2.2河源市农村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案例

农村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教育部门、学校、社区和体育教师四方联动,初步形成如下的开发途径:一,依托地方院校,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实施“顶岗实习,置换培训”、“送教下乡”等帮扶助教工程。这样,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就能够被师范实习生置换出来,在地方院校进行新体育课程的培训学习和技能培训,提升专业能力,提高新体育课程的实施能力;二,聘请省、市课程专家学者长期担任新体育课程教学顾问,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开设主题培训班、进行教学巡视指导、组织指导专项课题研究等;三,学校和体育教师有意识地调动和利用班主任、活动课教师、校医、有体育特长的其他课程教师等,聘任当地社会体育人才、社区医生和学生家长等,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作用,参与教学指导、教学评价、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以及督促学生参加课外、校外体育锻炼等。四,下辖的五个县每年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定向为农村学校补充体育教师。自2008年至今,全市农村800多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了“置换培训”,通过定向招考补充了200多位体育教师,聘请了6名省、市课程专家担任教学顾问,200多所中小学聘任了300多社会人士参与学校体育,300多所学校利用班主任、活动课教师、校医、有体育特长的其他课程教师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体育教师资源严重不足的状况得到较大的缓解,基本满足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几个案例案例

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我市东源县是少数民族畲族的聚居地。畲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是河源大地的原驻民之一。该民族传统上就有踢石球、打陀螺、射弩的民间表演活动,是蓝氏家族代代相传沿袭至今的娱乐活动,具有健身、娱乐、教育、表演、竞赛五大功能,具有良好的民间基础。东源县民族中学的体育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传承优秀的传统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和文化,把踢石球、打陀螺、射弩运动引进体育课堂,引入课外体育活动,并对该三个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使之适合在校学生,适合普众开展。比如,用塑料球代替石球,避免损伤脚;射弩恢复使用民族弩,使之安全、材料简便易得;打陀螺开发团体赛等。这种具有“五大”特性的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略加改造,即时就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热爱,学生不但在课堂上学得欢,而且在课余活动中自发演炼,不亦乐乎,锻炼和健身效果显著,成为学校体育的一道风景。案例2。“花式毽子”的开发。在农村学校,踢毽子是常见的健身、娱乐项目,为青少年学生所喜闻乐见。但是,传统踢毽子技术要求高、长时间练习要求掌握熟练的技术,大部分学生难以做到,导致吸引下降。对此,阳明小学的体育教师对传统的踢毽子重新进行设计和改良,使之成为以集体活动为主的、可以手脚并用的、同伴间轮番接力的“花式毽子”运动,营造欢快的练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的程度和积极性,延长持续活动的时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3。“花式篮球”的开发。打篮球是农村学校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但是,对于农村小学,仅有的1个或几个篮球使得大部分学生难以享受到篮球运动的乐趣。对此,新智中学等的体育教师开动脑筋,用心思考,设计成以集体对抗为主的、容纳20人以上一组的、采用人工活动篮圈投球的“花式篮球”运动,创设热烈的游戏氛围,激发小学生好胜心和好强心,使之乐此不疲,提高运动的负荷和强度,效果立竿见影。案例4。“花式耐久力跑”的开发。耐久跑是农村学校开展得最广泛的运动项目,简易实用,对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耐力素质、心肺功能的提高是最有效果的运动项目之一。但因其单调、辛苦而广受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诟病,开展活动时,小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抗拒和消极情绪,找借口、打折扣、逃避的现象时有发生,难以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对此,上坪小学等的体育教师因地制宜,利用学校和周边环境的地形、地貌,开展障碍跑、校园跑、越野跑,再用心添加诸如分组竞赛跑、分组接力跑、目标定向跑、游园跑等竞赛和游戏的元素,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其心理体验,提高其耐受性,使之“苦而不畏,苦中有乐”,身心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效果特别显著。案例5。“花式投掷”的开发。投掷类项目是农村学校普遍开展的项目之一,也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因器材的缺乏、场地的限制、安全因素的顾虑等,限制了投掷类项目的有效开展,导致学生力量素质的提高缓慢、发展滞后。对此,漳溪小学的体育教师对投掷类项目加以改造,用实心球、沙包代替铅球,用短木棒、垒球代替标枪等,利用篮球场、操场、校园空地或校园周边沙滩、空旷地带、田野等,采取分组投掷、组内竞远、两组对投的形式,消除安全顾虑,摆脱器材和场地的限制,大胆放心地开展各类投掷运动。同时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比一比”的好强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投掷热情,提高练习密度和强度,提高锻炼效果。通过测试,小学生力量发展效果明显。

3.结论与建议

3.1教育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专家学者、下级教育部门和一线学校校长,牵头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有机统整学校、村委(社区)、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为体育教师全面、深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3.2对于课程资源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尤为重要,农村学校要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长效机制。成立校长参与、一线教师为主的开发小组,设立专项基金,制订激励制度,增强体育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吸引力,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聪明才智并集思广益,构建具有农村学校特色的简约而不简单的课程资源库。

3.3教育部门要组织农村体育教师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全员培训,使体育教师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课程观念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制订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施办法和实施方案,强化责任意识和自觉行为,推动体育教师全员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不断形成校本特色课程资源的区域集成,不断推进区域特色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应用。

作者:郑铣青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金安中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5篇:小学体育特色课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 人才 培养方案 构建

一、研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2014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转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2015年2月西昌学院被批准为四川省第一批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构建,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目标的关键,培养方案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现状分析

西昌学院体育学院在2008年申办了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主要参照其他院校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结合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师资状况。这势必造成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规格的方向不明确、定位不准确。虽经过重新修订,始终没有脱离体育教育专业的束缚和影响,未突出本专业特色和课程体系,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本质区别。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时数基本相同、专业选修课合班教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案,甚至考试内容都是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几乎一样,完全没有区别两个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不同。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扮演一个几不像的角色,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及岗位需求,缺乏就业竞争力。这也是为何我国市场经济越发展,越感觉高校教育问题凸显,人才匮缺的原因。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规格的不明确、课程设置的不科学、教学内容及课时的不合理,严重影响社会体育服务与于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看不到希望,存在很多的不理解、不明白,不知道毕业后自己到底能干什么,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出现历年报考本专业的人数减少现象。

因此,必须重新制定社会体育与服务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三、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重在为地方、企业、社区培养应用性人才。通过前期的考察调研和与企业的研讨,为适应社会及岗位需求,根据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结合师资队伍现状及专业特色,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可以在社会体育范围中的商业健身与休闲、体育旅游、公益性大众健身及其相关领域中,从事健身服务、指导、经营、管理及老年运动与康复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规格: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体育健身俱乐部(中心)、游泳池(馆)、社区养老院或学校,从事俱乐部大众健身指导和游泳教练与救生员、老年健身康复以及中小学体育教师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工作和管理工作。

(二)突出应用型及实践性

强调以应用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的教学,保持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行“注重实践、强化应用”的培养模式,结合教学,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将实习实训时间纳入教学总体安排。采用集体集中实习方式,让学生实训实践真正落到实处。

(三)构建联合办学模式

1.共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针对健身行业及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了解健身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岗位需求,主动适应地区人才需求。在地方、企业、社区专家参与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预测,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2.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市场和企业的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岗位所需具备的专业技术、技能及综合能力。学校与企业或行业专家一起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3.共同实施教学活动。校企共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采用所学专业与相同岗位相结合的方式,减少用人单位岗前培训,直接上岗。

4.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将职业规划纳入全程教育和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针对企业及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共同编写就业指导实训教材。在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及岗位体验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和企业需求,实习结束后继续签订就业合同,共同寻求和推荐就业岗位。

四、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设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等,是通过所学习的课程和内容完成和达到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职业核心能力、专业素质拓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几个方面进行。特别注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同时结合市场发展及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方向。

(一)通识教育模块

教育部规定全国高校统一执行。包括了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检索、思想及特色理论、应用与写作、中国近代史纲要、军事理论、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基本原理、就业指导,共计11门课程。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块

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重点必修课程,其中专业主干课程是根据市场发展和岗位需求而设置的。通过学习,完全具备作为健身行业服务与管理、教练员及老年运动与康复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同时具备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素质。课程包括了专业理论、专业术科、专业选修、产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理论:人体解剖、运动生理、教育心理学、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推拿与按摩、社区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导论、健身概论。术科:篮球、足球、排球、田径、游泳、武术、健身健美操、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

专项选修课是就业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通过学习取得专业教练员资质,从事该专业服务与管理及教练员工作。主要包括:健身俱乐部(中心)服务与管理、健身教练、游泳教练与救生、老年健身康复与管理、小球项目(羽毛球、网球、乒乓球)。

产业实习是进入社会市场及企业岗位的体验式工作,了解并熟悉岗位流程及所需知识、技术、技能,同时检测自身需要完善知识,提升岗位适应能力,产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5-7月,集中再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则是毕业生结合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选择性的到健身俱乐部岗位进行的适应性实习,为毕业后的工作做好铺垫,安排在第八学期3-6月。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结束前开始。

(三)专业素质拓展模块

通过选修课形式完成。拓展体育知识,开阔视野,一专多能,多渠道就业,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课程包括理论和技术部分。理论: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社交礼仪、体育产业学、体育市场营销。术科:身体素质及训练方法、体育游戏、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中学说课、专业大联赛、团体操组织与编排。

(四)综合素质提升模块

通过综合素质课程学习,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课程有理论及技术部分。理论: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营养学、体育经济学、康复心理学。术科:基本体操、散打与拳击、太极拳、定向越野、器械健美、瑜伽、轮滑、门球、民族舞蹈。

五、结束语

西昌学院做为四川省首批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试点学校,有义务和责任承担起重任。各专业学科需通过不断地摸索、探究和创新,科学合理的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企业岗位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转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夏明忠.新建应用型本科办学特征西昌学院第一届教师能力提升培训讲话,2014.04.

第6篇:小学体育特色课程方案范文

“没有教师发展,就难有学生发展”。校本研修是教师发展重要平台,教研组活动是校本研修的基本载体,教研组长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校本研修的有效性。体育教研组研修活动质量不如其他学科,受质疑的声音不断。笔者作为负责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师训员,一直思考如何寻求一个平台,作为提高体育教研组研修活动有效性的突破口。思考后认为教研组长是关键因素之一,决定组建教研组长培训班。

二、组织与实施

根据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结合体育教研组长培训需求调查结果分析,设计培训项目,组建温州市首期中小学体育教研组组长策划专题研修班。培训历时一年,分四次集训,共计90学时。

1.确定适宜的培训目标

根据体育教研组长培训需求分析,结合体育教研组功能和研修实际,确定以下三项培训目标。第一,开拓视野。以策划理念和实践结合为主线,帮助体育组长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准确把握新课程中的问题和研修主题结合,培养一批有策划理论水平、有学科知识的“前瞻性”的体育组长。第二,创意研修。以教研组交流与研修活动实践为形式,帮助体育教研组长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创新设计活动,丰富研修方法,开发组员潜能,确保每一次教研组研修活动的质量,培养一批具有组织和策划能力的“思辨型”体育组长骨干。第三,拓宽技能。以组长论坛与策划能力训练为基础,提高策划研修活动的能力和观课评课的能力,培养一批有研修活动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的“全能型”体育组长。

2.设置合适的培训内容

根据“提升策划能力”的主题,结合培训目标和体育教研组长培训需求,设计五个培训课程模块,分别是研修活动策划理论模块:具体内容有《培训方案解读》《组长与学科素养提升行动》《研修活动策划的理论与实践》《对话研修活动策划案例》《体育教学(研修)案例研究》《从实践层面谈体育课程改革与组长专业发展》。研修活动计划设计模块:具体内容有《体育教研组计划策划的思考》《主题研修活动计划策划的思考》《学期计划与主题方案整合的思考》。研修活动实践模块:具体内容有《主题研修方案研读(分六组自主研读)》《围绕“做什么?怎么做?有效吗?”讨论汇报主题研修方案》《单元教学实践研修》《同课异构教学实践研修》《小学体育单元教材“文本解读”——以跪跳起为例》。教研组长论坛模块:具体内容有《务本求实,开展体育组工作》《和谐同心,一路同行——艺术体育教研组工作思考》《小学体育技巧教材“文本解读”研修活动实施方案》《以球健体,以球启智》《与其看天,不如看地——教研组建设与思考》《做好体育工作,促进教育发展》。培训作业模块:具体内容有制定一份学期研修活动计划、策划一份主题研修活动方案、主持一次主题研修活动实践(或深度参与活动,撰写活动建议和反思)、完成一份参与培训学结。

3.采用多元培训形式

采用两种结合和两种方法的多元形式。第一种结合是集中学习和自主研修相结合。“工学矛盾”是困扰教师继续教育的难题之一,故采用集中学习和自主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集中学习有70 学时,自主研修辅以20 学时的作业驱动,具有灵活的操作性。第二种结合是理论学习与研修实践相结合。体育教研组长已经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沟通能力,但是策划理论和研修活动实践相结合能力比较欠缺,通过策划理论学习和研修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提高体育教研组长策划研修活动的能力,具有符合实际的合理性。

第一种方法是“学研训一体化”法。从体育教研组长需求出发,以“学中思、研促训、训助研”为指导,聚焦校本,结合活动,贴近课堂,整合校本研修活动、研究主题活动和训练策划管理进行培训,找准体育教研组长策划实施校本研修活动中的重难点问题,实现校本研修实践与策划培训研究的统一,体现体育学科的独特性。第二种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人的学习需要一定的任务驱动,只要有任务,自主研修才能真正动起来。通过完成“四个一”作业任务过程中,结合“培训课程”的专业引领,有效的将学习内容结合实践予以强化、内化,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4.组建优秀师资团队

优秀的培训师资团队是有效培训的重要保障。本方案根据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主题,设计了“隐形师资”和“显性师资”。“隐形师资”是指研读两本书,“显性师资”是聘请在省内外校本研修策划专家及教科研专家、优秀教研组组长、特色教研组团队、一线骨干教师等各方在校本研修方面有研究特色的教师组成授课师资团队,培训团队源于实践、贴近一线研修,实在、实效、实用,为有效培训提供良好保障。

5.制定合理管理制度

培训管理制度由教学管理、考勤管理和作业管理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教学管理方面:在培训期间必须认真参加全部培训活动,完成授课老师和班主任布置的作业;师训员担任班主任,负责安排培训内容、落实研修实践、收集整理档案材料、评价考核、沟通和协调班级的日常事务。第二,考勤管理方面:集中培训期间,一般不准请假,如遇特殊情况必须持单位证明,向班主任提出书面申请;迟到或早退一次作旷课一学时计算,未履行请假手续,属旷课。对各种原因累计缺勤超过总课时的30%以上者,将取消培训资格,培训期间的考勤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第三,作业管理:按要求完成“四个一”的培训作业。作业要求整洁、规范,规格要统一,如超出规定期限将不予登记评价;不得抄袭、复印、上网抄袭他人作业,违者不得参加结业考核。

6.确定弹性考核标准

培训考核内容由考勤要求、作业要求和过程表现三个部分组成,等级为优秀(20%)、良好(30%~40%分)、合格(30%~40%)、不合格(10%以下)。考勤要求:满分40分。体育教研组长必须按规定完成所有课时的学习任务,无故缺课一学时扣2分,因故请假一学时扣1分。作业要求:动态给分。必须按时完成“四个一”作业,每一个获得优秀9—10分、良好7—8分、合格6分。过程表现:满分20分。视在参加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定,由班主任评价。经以上三项内容考核合格后予以结业。不合格者不予结业,并将培训情况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所在单位和当地教育局。

三、效果与思考

1.培养了体育教研组长的策划意识和能力

培训之后,体育教研组长们普遍认为收获了许多,特别是对“策划”这一概念有了比较深入的体会。体育教研组长们反映:在参加培训之后,有教研组活动,就想到“策划”一词,一切活动方案先行,先策划方案后组织实施,“策划”已经深入人心。

培训一直坚持把策划理论学习同策划学期研修计划和主题研修计划紧紧联系在一起,还付之于“单元递进教学”和“同课异构”的研修实践跟进,有效的提高了体育教研组长的研修活动策划和实施能力。在市校本培训调研中,一位组长的教研组研修“策划先行、实践跟进”做法受到了市局领导和专家好评,认为教研组长的“策划”意识和能力对有效开展校本研修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并指示其它学科参照学习。

2.初步形成了教研组长培训的特色雏形

第一,培训目标具体化。将有效目标明确化和具体化可以使体育教研组长易于理解、便于接受。所以,在策划实施培训方案中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至关重要,也非常关键。本项目培训目标具体,指向明确,如创意研修目标设计:以教研组交流与研修活动实践为形式,帮助体育教研组长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创新设计活动,丰富研修方法,开发组员潜能,确保每一次教研组研修活动的质量,培养一批具有组织和策划能力的“思辨型”体育组长骨干。目标指向中小学体育教研组长的实际需求,清晰、合理、适宜,为有效培训指明方向。

第二,培训内容主题化。培训需求是培训的现实起点,培训目标是预期终点,那么,培训内容就是起点和终点的连接线路,“主题化内容”指向目标才能使“线路”最短。在明确、具体化的目标指引下,本项目培训内容紧扣研修活动策划主题,设置了研修活动策划理论模块、研修活动计划设计模块、研修活动实践模块、教研组长论坛模块、“四个一”作业模块等五个课程模块。培训内容设置围绕“提升策划能力”主题,切口小、有深度、重实效,符合教研组长需求。

第三,培训形式多元化。选择适宜培训形式是体育教师有效培训重中之重,是发挥研修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研修的有效手段。结合体育教师特质,本项目采用专家讲座与组长对话相结合、分主题讨论与分小组汇报交流相结合、研修活动案例研究与研修计划设计相结合、主题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辅以作业驱动等多元培训形式,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听、说、读、写、思、练多项参与,达到主体积极主动、深度参与的目的。

3.思考了后续培训改进的方向

第一,需加强“全方位”的“策划”培养。在交流、互动和反思中了解到,体育组长除了承担正常的教学和教研组研修工作以外,还需要承担大量学校体育相关工作,如体育活动竞赛、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特色项目等。学校非常重视这块工作成效,对于组长策划、组织、实施以上体育活动的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对教研组长的“策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需要加强教研组长全方位的“策划”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第7篇:小学体育特色课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闽台;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28-2.5

体育教师的培养是通过一定的模式来完成的,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培养模式是否合理。而职前培养作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的第一阶段,则主要负责培养未来新体育教师及其他体育工作者,同时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台湾与福建虽隔海相望,但是由于台湾受国际环境先入为主的影响,两个地区在教育上有许多的共同点,但又各具特色。为了较全面地了解闽台两地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情况。本文通过整理收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学系本科架构表(以下简称台师大培养方案),以及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0年学习指导书的基础上(以下简称福建师大培养方案),找出闽台两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取长补短,促进闽台两地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结果与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体育教师培养过程中最为根本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根据各个地区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从表1中可以看出,福建师大与台湾师大的培养目标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相同的是两地的培养目标都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而两个地区方案培养目标又存在差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两个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不同。从国内200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规范(送审稿)》中还是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国内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由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还是遵循着专才教育模式。“专门人才”其特征是以专业需要为核心来实际课程和教学环节,一切围绕着狭窄的专业运行,学生过早的进入专业学习,进而导致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出现了忽视基础,忽视交叉,忽视人文知识的价值取向。在知识爆炸的21世纪,以培养体育师资为唯一目的的“专才”教育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主体。

表1福建师大与台湾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对比

(二)培养体制的对比分析

目前福建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主要采取“1+3”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以体育学大类培养,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领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田径,基础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项目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第二学年开始分专业培养,开设专业方向必修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主项选修课程,专业方向模块选修课程组合和非限定性选修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福建师大体育科学学院在新时代的改革和发展下,不断的调整,构建体育专业的培养体制,从2006年前的“4+0”模式,到2006年首次尝试“2+2”模式,然后是2008年至今的“1+3”模式。福建师大在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发展中,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人才培养特色。

为了分析的详实性,以下在表述台湾师大体育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相关问题时,保留原有内容,方便与对比与分析。台湾师大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成为体育教职者,只有部分学生修习师资职前教育课程,才能取得教师资格,我们把这部分学生称为“师资培育生”。根据《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学系师资培育生甄选作业要点》可知,学生要成为“师资培育生”必须经过两个阶段的甄选。第一阶段于大一下学期末,按学生的学习情况选取70%的学生学年级上学期的教育专业课程。第二阶段于大二上学期末,从第一阶段选取的70%的学生中,甄选40%的名额继续学习。选取名额为本系当年学士班入学新生的40%,并要求这部分学生成绩要优秀。台湾师大的这一做法,限制了体育教职者的名额;甄选的方法也确保了培养出来的体育师资的质量。

从以上对比看出,闽台两地高校培养体育教师本科专业的称谓不同。福建师大体育教育是培养体育教师的师范本科专业,而台湾师大培养体育教师的专业则在“体育学”专业中培养。从大陆普通高校学科专业的分类看,“体育学”是在“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在“体育学”类下分支出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等5个本科专业。

长期以来,福建省高等体育院系培养人才主要以体育师资为主,培养了大批体育师资,高等体育专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而学校对体育师资的需求却不断减少,早已出现了“供大于求”。在这种情况下,应及时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提高体育师资的质量,而不是规模。现阶段体育的生活化,生活化,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对非师范体育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上升。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转变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止在学校体育领域发展,也应在社会体育,健康体育,娱乐体育,竞技体育等领域一展身手,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

(三)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根据闽台两地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可将课程结构分为6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自由)选修课,教育课程必修和教育课程选修。两地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上大致相同,都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但两地开设的课程数和学分存在着差异。

由表2 可以看出,从总的课程门数上,台湾师大69门比福建师大的48门多出了21门的课程,而这多出来的课程主要都是分布在选修课上。与台湾师大的方案相比,福建师大在专业必修课占的总学分较高,为60∶47;选修课门数少,为4∶15,同时学分数也较低,为18∶30。在公共必修课程上,福建师大公共必修课程占总学分27.51%,比台湾师大的18.81%的比例大。台湾师大公共必修课程涉及人文,社会,自然,艺术生活四个领域。而福建师大的基础课程主要是人文学科,缺乏基础自然学科。目前国内高等体育院校在公共必修课的设置在都存在同样的问题,一般基础课程的覆盖面过窄。据了解,美国体育专业教育在公共基础课程学分占的比重较大,为37.8%―38.6%,涉及了人文,社会和自然学科等多方面领域。教育发达的国家比较注重课程设置综合性,重视文理,工科相互渗透和融合,以求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在这一方面,两地都应借鉴,增加文理科渗透,把体育专业理论教育与文化素质结合起来。

对比闽台两地课程设置可知,台湾师大更注重学生选修课程的自由度,通过减少专业必修的学分,提高选修的门数和学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福建师大应继续优化课程结构,不断增加课程门数,减少必修课程的比例,给学生提供更多得选择。

表2福建师大和台湾师大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对比

(四)教师教育课程的对比分析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培养教师不可或缺的特殊性课程,提供的课程内容是即将成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台湾师大与福建师大教育专业课程都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湾师大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开设14门,学生须修读18个学分。在教育必修课程中又提供选修的科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必修的科目。从表3中可知,台湾将班级经营,辅导原理与实务也列入教育课程,涉及到班级管理。而福建师大提供的教育课程仅仅围绕着基础的体育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不是只停留在从事体育教学,需要这些人才同时具备其他的能力。比如,管理班级,处理班级事务。而福建省提供的教育课程比较单一,较多的将重心放在如何教体育上。我们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除了开设“老三门”之外,要适当的增加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技术课程丰富教育类课程,让学生多维度的掌握知识点,在教育这个领域上得心应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此外,教育实习是共有的实践环节。台湾师大的教育实习制度很严格,时间较为充裕,实习期为1年。而福建师大的实习时间较短,就体育教育专业而言,最能代表实践环节的教育实习也只不过8―10周,对学生的以后工作的角色转换不利。8-10周的教育实践时间只能让学生处于最基础的教学状态,不足于让他们真正的转变自己的角色融入教学中。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各发达国家都开始推行“以中小学校为基地”的教师教育模式,重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加强中小学的合作关系,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例如新加坡,加拿大开设了小学体育教师课程和中学体育教师课程。

目前福建师大教育课程设置基本能满足未来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但是明显的在教育实践这一环节,实施情况比较薄弱。如果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那么这个教育实习就失去了意义。在教育课程方面可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学生毕业的走向,开设相关的课程,并增加教师实习的环节时间,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保证学生上岗前接受较为系统的实践,为以后正式的就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3台湾师大和福建师大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二、结论和建议

(一)闽台两地的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不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相同点,又各具特色。21世纪,应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主体。

(二)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我省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提高体育师资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体育“通才”。

(三)从两地课程设置可知台湾地区更注重学生选修课程的自由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福建地区应继续优化课程结构,不断增加课程门数,减少必修课程的比例,给学生提供更多得选择。

(四)福建地区相对台湾地区提供的教育课程比较单一,较多地将重心放在如何教体育上。应该丰富教育类课程,让学生多维度的掌握知识点,能在教育这个领域上得心应手。

(五)在教育实习方面,台湾地区学生实习时间较为充裕,更能保证学生上岗前接受较为系统的实践,为以后正式的就职打下坚实的基础。福建师大在教育实践这一环节实施情况比较薄弱。福建地区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实习方案,不断地改善实习制度,做好职前教育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季克,林顺英.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刘学谦,李卫东.综合性大学体育院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3

[3]吴金章.闽台部分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3,7(2):36-38.

[4]陈志伟,林顺英,柯惠芬等.大陆、台湾、香港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之比较[J].体育科学研,2008,12.

第8篇:小学体育特色课程方案范文

■ 攻略一: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推动学校特色建设

1.打造学校教育特色

从教育主题、教育载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成果等多方面进行设计,选择和实施,开展符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挖掘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内在意义,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校育人的办学品质。

2.打造学校教学特色

从学校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脱颖而出的教学特色项目等多方面深入挖掘和打造,在学校教学工作规范化的基础上,形成学校教学工作的特色和品牌,切实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3.打造学生成长特色

建立有效的学生特色化成长管理机制;明确分析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必要内容和主要项目;积极推动学生个人特长爱好的发展;建设与学生成长相结合、相适应的学生社团;开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特色项目。

4.打造校园文化特色

我区制定文化建设工程“三步走”实施战略。校园环境建设年,通过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达到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的目的;人文文化建设年,加强师生的道德教育和文明礼仪规范教育,围绕学校的育人理念,进一步规范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等教育载体,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学校文化特色年,旨在通过之前两方面建设所构筑的基础,逐步将朝阳区各所学校打造成文化底蕴较深厚、教育理念较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

■ 攻略二:坚持分层推进工作,培育学校办学特色

1.分层培训,整体提升

对于已确定为朝阳区特色项目学校的,教委组织专题培训,指导学校制定特色建设方案。针对我区小学特色建设现状,从“项目特色、学校特色、学校品牌及规范与特色的关系”等几方面开展培训,使校长不断梳理学校特色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特色建设方案。

“朝阳区小学分类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课题研究,聘请多位资深专家,对课题实验学校开展专题培训,使学校特色建设更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分层推进,体现实效

结合朝阳区小学差异大、类型多的特点,我区每年在学校自行申报的基础上,通过专家组评估,确定30所特色建设学校。在此基础上,依据《关于促进朝阳区学校特色品牌化发展的工作意见》及学校特色发展现状,教委重点选拔4~6所学校,在特色建设硬件方面加大投入,在专家指导等方面加大力度进行重点打造。

■ 攻略三:借助项目推进和课题研究,深化学校特色建设

1.小学生习惯培养特色

在习惯培养方面,一些学校通过实验与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途径、方法与策略。我区持续开展小学生习惯培养研究,通过培养内容和要求、方法和策略、评价标准和检测工具、管理办法等,建立我区小学生习惯培养的工作系统。

2.培育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我区多年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区教委制定了《小学心理咨询室设备配备方案(建议稿)》、《朝阳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管理办法》,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硬件支持。同时通过开展相关培训,课题引领,研讨活动,逐步形成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3.发展绿色生态学校特色

依托特色建设工程,我区把建设“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学校的理念融入学校硬件建设,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形成一批朝阳区特色生态学校。

第9篇:小学体育特色课程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已初见规模,为了克服体育院校办此专业的缺陷,凸显医学院校的特色,以满足社会需求,文章从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能用体育的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利用生物学与医学知识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涵盖体育科学中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也包含生物科学和医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1998年教育部将运动人体科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的体育学类。2004年普通医学院校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但因该专业招收的对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再加上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办学经验,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上,基本上套用体育专业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难以体现“以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导致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上产生了偏差。为了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

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笔者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

1.培养方案。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国拥有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7所,其中,已招生的医学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因该专业缘起于体育院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方面,招收的是普通理科生,并且他们的体育技能素质又较差,再加上大部分体育院校缺乏临床医学专业作支撑,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偏多,而医学知识过于简单,特别是“在神经系统、骨关节、心血管、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康复方法和手段,以及心理学方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就更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偏少,不能很好地适应运动康复的要求。

3.教材建设。教材是规范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相关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难免造成不连贯性,影响教学质量。教材与培养目标不相匹配,就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所学课程大多为体育方面的知识,而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又是想成为康复治疗师,再加上目前社会上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不足,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就业前景不尽如人意。

总之,随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发展,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不改变招生对象以及学位授予方式,不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则在医学院校的发展道路将举步维艰。

二、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而带来的老年人身体锻炼和病后康复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学校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培养社会所需的既懂医、又懂锻炼的复合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而努力。

1.培养目标应与市场需求相统一。在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核心问题的背景下,体育运动在这类疾病防治上的重要作用已初显端倪,作为主要培养专门从事“体疗”人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已成为社会紧缺专业。为此,医学院校应根据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既不能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混同于体育教育学专业,也不能将它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探索体育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如何运用体育的方法解决人的健康问题”这一主线,制订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业务培养重点应是:掌握体育、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各项基本的体育训练方法以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运动处方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即在掌握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形式来促进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一系列积极变化,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2.凸显医学院校特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始建于体育院校,“落户”于医学院校,为了与体育院校互补,凸显医学院校运动康复的特色,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较好地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采取前期公共教学模块与后期专业分流的方式,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具体来说:第一,要将招生对象由“普通理科生”调整为“体育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或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采取公共教学模块,让学生掌握体育学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干课程除大学公共课外,应有系统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基础医学概论、中医骨伤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处方原理等课程。第三,在大三开始进行专业分流。一为“体育保健与康复”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主干课程为医用物理、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影像学、康复评定等,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二为“休闲体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休闲体育发展所需的学术研究、技术指导以及教育、组织管理与策划的能力,主干课程为教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技能实践系列课,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三为“体育教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懂得康复保健知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主干课程与师范院校的类同,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

3.合理安排毕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即将工作前的一个培训阶段,为学生向职场转变做准备,非常重要。专业分流为“体育保健与康复”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医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6~8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休闲体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健身俱乐部或中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体育教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中小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所有分流方向的学生在第8学期返校后,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知识和技能空白,有所侧重地进行补课。

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规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深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组织专家编写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招生对象方面,应将普通理科生改为体育生,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普通理科生体育技能稍差,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

同时,要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