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森林防火的社会效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森林;防火;意义
森林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它不仅能够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副产品,而且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美化环境,净化大气,防治污染,维持生态平衡,甚至对加强国防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保护好森林资源,有很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森林火灾是森林灾害之首,它能在短时间内,烧毁大片森林,扑救森林火灾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森林火灾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森林防火工作关系到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关系到现代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因此,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意义重大。
森林防火工作就是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即对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就要针对森林火灾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有效的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措施,运用科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的发生次数。扑救森林火灾,就是要针对森林火灾燃烧的规律,建立严密的指挥系统,组织技术过硬的扑火队伍,运用先进的扑火设备和科学的扑救方法,迅速扑灭林火,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
1 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
1.1森林防火就是保护森林资源
笔者所居住的长白山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红松、柏松、美人松等多种珍贵树种和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这些都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财富。森林火灾会使这些宝贵财富付诸一炬,因此森林防火就是保护森林资源。
1.2 森林防火就是保护生态环境
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护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森林系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洪水泛滥、沙尘天气、水土流失加速、土地沙漠化,减少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淡水资源和全球变暖、物种加速灭绝等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
1.3 森林防火就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众所周知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造成了213人死亡,226人烧伤,受灾户10807户,5万多名灾民无家可归。这些人的衣食住行成了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要保护好林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就必须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2如何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2.1 强化领导,全面落实责任
加强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按照谁管辖,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划分原则,逐级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层层分解落实好领导责任制和联防、包保责任制。使森林防火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负主责,其他领导协同抓的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2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护林防火的社会氛围
(1)在更新和维护好现有各类防火宣传物、警示物的基础上,增设内容规范醒目的宣传牌,提升宣传工作效果和质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森防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森林火灾的危害性及引发火灾要承担的责任。
(2)强化“12119”森林火情报警电话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动员林区群众积极参与用火监督和火灾报告。
(3)做好省政府森林防火命令及本地“十户联防”公约、宣传单等入户宣传工作,侧重对偏远乡镇、分散村屯、零散住户、林地承包经营点等重点区域进行宣传教育。在“清明”、“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开展重点宣传。切实做到森林防火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林区良好的森防氛围。做到重点宣传与全面宣传,流动宣传与固定宣传,经常宣传与典型宣传相结合,力求做到形势、内容、效果的统一,真正起到了群防群治的效果。
3 严密落实火源管理措施
(1)周密细致地组织好计划烧除的安排和落实工作,严格控制点烧范围和对象,防止出现私烧乱点现象。有效地解决农民春耕备耕生产用火与森林防火的矛盾。
(2)重点解决好林内承包作业点,采矿点,修公路、铁路作业点,林内采集点,休闲人员活动点等用火监管。逐人逐户落实火源管理措施,大力增强火源管理人员力量,形成严密防控网络,坚决防止出现空白区域。
(3)做好重点时段的用火管制工作,在“清明”、“五一”、“十一”等森林防火高火险期在人力投放上做好保障,合理增加火源看守、封堵、巡查人员数量和布设密度,并适时延长把守、巡护时间。
(4)在高火险期,严格按照禁火命令规定,实行全面禁火。全面开展拉网式“三清”活动,突出重点人员、重点区域的森林防火监管责任制。
【关键词】生物防火林带;功能;问题;措施
近年来,国家林业局把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实施绿色防火作为预防林火蔓延,减少森林火灾损失和危害,促进森林资源长治久安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组织制定了生物防火建设规划,专门做出决定明确要求各地把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的林火阻隔网络体系建设与林业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并采取一系列切实有力措施全面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使全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由此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绿色防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生物防火林带由1998年的35.5万公里迅速发展到2001年的46.8万公里,南方福建、广东等部分省区已初步建成了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的林火阻隔网络体系。随着各地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其良好的多种效益正逐步展现出来。
1 生物防火林带主要功能
(1)防火效能高。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在森林边缘建立阻隔带,或将大面积集中连片森林的分隔成若干小区,一旦发生火情,可将火源阻隔在林缘之外,即使在林内着火,也可将山火有效控制在隔离带内,起到阻火、隔火和断火作用。拥有防火林带11万多公里,平均每公顷有林地密度高达15米的福建省,近五年来,全省森林火灾发生率平均每10万公顷3.9次,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44‰,都比前五年大幅度下降。森林火灾损失逐年减少,主要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防火意识普遍提高,防火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而初具规模的生物防火林带在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功不可没。
(2)经济效益好。木荷等生物防火林带的主要树种,不仅易于栽植,生长较快,而且材质优良,是制作家具和地板的上等原料。据调查,18年生木荷林带,平均1公顷活立木蓄积为126立方米,平均每公顷木荷林带年收入可达数千元。另据专家测算,以新造木荷防火、用材两用林带为例,按现价计算,每投入1元,到公益成熟期采伐,可创产值18.58元,投入产出比是1:18。如营造果树型防火林带,将林带建设与农民致富结合起来,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
(3)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营造阔叶防火树种和经济果木林带,一方面可以改变单一林分为混交林,有利于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抑制森林病虫害、保持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在原来开设防火线的山脊上栽植防火林带,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森林面积,有效减少雨水对防火线的冲涮,对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有明显作用。一些地方在行政区域交界和山林权属界线处建造生物防火林带,使之成为防火屏障和清晰明确的权属界线,稳定了山林权属,减少了火灾和山林纠纷的发生,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稳定,保障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促进了社会和经济发展。
此外,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同点烧防火线、开设生土带都是防止林火蔓延的主要措施,但与后者相比较,绿色防火具有许多优势。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每开设1公里10米宽的阻隔带需占用1公顷有林地,全国目前38万公里需占用近40万公顷土地。二是节约投资。虽然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初期投入较大,但维护生物防火林带与维修“全光式”防火线相比,节省用工和经费,据了解,在防火线上种植木荷,4年后林带郁闭,每年维护1公顷防火林带需10个工,而维修1公顷防火线需67个工,对比节约57个工,按每个工20元计,每公顷可节约1140元,如果将目前全国的近40万公里机耕隔离带的一半改造成防火林带,每年仅维护经费一项即可减少支出超亿元。
2 我国生物防火林带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在防火阻火中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全国平均每公顷有林地只有2.94米,且发展极不平衡,有的省区甚至还是空白。根据全国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规划,到建设期末,将建设林火阻隔带343万公里,其中生物防火林带188万公里,使全国平均每公顷有林地有阻隔带24.2米,其中林带13.2米,相当于666公顷为一网格,不仅可以基本控制重大、特大森林火灾的发生,而且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据测算,按规划完成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平均每年可增加收入30亿元,减少水土流失1亿多万吨。
3 生物防火林带工程营造的措施
生物防火林带工程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长期受益的防火基础性设施,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形成网络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步伐。
3.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生物防火林带特有的防火效能和多种效益,提高广大林区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对营造生物防火林带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营造生物防火林带为林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3.2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把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和森林防火发展规划,作为造林绿化责任制和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对发展缓慢、达不到标准的地区,应进行通报批评;对工程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或弄虚作假的,应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3 依靠科技,提高水平。
(1)是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纳入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设标准,促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标准化、规范化。
(2)是加强防火树种的选优、繁育以及防火树种优化配置和提高抗火性能研究,大力推广生物防火林带营造适用技术。
(3)是建立优良树种、优良品种的种源基地和苗木培育基地,为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培育优质种苗。
3.4 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1)是建立完整的林带管理制度,加强林带动态管理。
(2)是建立检查验收管护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3)是建立奖惩制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关键词 森林管护;问题;对策;中国
中图分类号 S7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161-01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社会也渐渐意识到林业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及保护森林系统安全的重要性。进行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而且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2]。近年来,我国进行大面积人工造林,收到很大的效果,但是由于后期管理不到位,导致森林灾害频发,已经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的潜在威胁。因此,只有加强森林的管护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1 我国森林管护存在的问题
1.1 森林防火的资金、设备和专业人员不到位
大面积的森林资源,尤其是现存的原始森林资源尤为珍贵。对于森林管理部门来说,大面积的森林管护工作十分困难。就目前来看,资金不到位、专业管理队伍不够、防火设备紧缺等问题最为突出。我国整个林业系统中都普遍缺乏具有极高专业素质的林业人员。很多地方的林业防火队伍都是临时组成,队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当真正出现森林火情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再加上防火设施落后,一旦发生大面积火灾,往往都是不知所措。森林防火工作是一个长期的防御性工作,虽然国家近年来对防火工作比较重视,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对于我国的森林面积来说还是杯水车薪,资金仍然难以保障[3]。
1.2 森林防火意识缺乏
我国地域面积大,森林资源分布极广,很多森林位于偏远的山区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文化素质低,生活水平不高,难以认识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防火意识也很薄弱。还有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本身就对森林安全具有潜在的威胁,当地政府虽然大力宣传教育,起到的作用还是微乎其微。同时,这些地区基层林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防火的重要性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就是因为这些因素,这些地区的防火工作一直处于滞后状态,没有意识到防火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这些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对防火放松了警惕,使森林火姆⑸率上升,加大了森林防火的难度。
1.3 缺乏先进的森林防火管理技术
目前,我国林业管理部门普遍存在森林防火设备落后的现象,使得我国的防火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防火工作的效率一直不高,国家整体防火水平滞后。我国当前的林业管理部门,尤其是在基层的管理部门,防火设备和新防火技术缺乏,高新技术难以施展,如卫星监测、先进监控设备和防火设备无法大面积推广应用。还有就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森林防火模式也随之出现变化,局部化严重,联防联控需要进一步完善[4]。另外,在这些工作中还面临着管理制度不完善问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低下问题仍然难以解决,形势依然严峻。
2 森林管护对策
2.1 加强森林火灾监控
做好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一是从源头控制森林火灾发生,加大人为控制监管力度。在日常管理中,不仅要做好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工作,还要尽量降低明火发生率,避免人为火源的出现,减少火灾事故。同时,加强对森林火灾危险问题的管理,如清理干燥的树木枝叶,以避免雷击和高温自然引起的火灾隐患。二是在大面积的林区尽量修建防火隔离带,即使出现了火灾也能在小范围内得到控制,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三是加强资金投入,提高森林防火的监控手段和技术水平。目前的防火监控手段主要有2种方式,一种是当地林业监测台,另一种是卫星监测定位技术。前者是借助人为进行观测,后者是借助卫星进行动态监测,掌握信息比较及时,这样可以及时对火灾进行预警,提高森林防火机动能力[5]。
2.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防火意识
据统计,世界上所有导致森林火灾发生的因素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于人为造成的。因此,必须对这些人为因素进行及时管控,各地林业管理部门就要利用一切途径,加强对森林防火的教育与宣传活动。首选是要利用媒体资源。农村已经普遍拥有电视和网络,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媒体进行防火宣传。其次是农村基层宣传。基层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乡镇农村的广场宣传栏进行防火宣传,对村民进行视觉冲击,加强防火意识。最后是亲力亲为。管理部门要不定时地派遣林业防火宣传队进行林业防火宣传,定时对村民进行面对面的教育,增强村民的防火意识。
2.3 加强管理,提高防火工作落实率
首先,加强防火管理就要从根源抓起,落实火源管理,加强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其次,加强森林防火巡逻,严格控制野外火源,特别是在旱季和清明时节的管理。再次,增加防火人力的投入,对人员进行合理调度。对防火资金进行合理规划使用,适当地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如新的通讯设备,可以在火情出现时及时沟通汇报,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火势的发展。最后,落实管理责任制度。对林区实行专人看护,科学分配任务,让每个林业工作者都能明确责任,谁监管谁负责,增加监管人员的主管积极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及时发现并且控制火情的发展。
3 参考文献
[1] 吴莹.森林防火辅助决策系统概要分析[J].林业勘松柚,2009(1):36.
[2] 傅俊卿,傅饶.新形势下森林防火预防问趣的探忖[J].森林防火,2010(1):21-25.
[3] 魏舒.我国林火生态与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森林防火,2009(1):21-23.
关键词:生物防火林带 功能 问题 措施
近年来,国家林业局把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实施绿色防火作为预防林火蔓延,减少森林火灾损失和危害,促进森林资源长治久安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组织制定了生物防火建设规划,专门做出决定明确要求各地把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的林火阻隔网络体系建设与林业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并采取一系列切实有力措施全面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使全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由此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绿色防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生物防火林带由1998年的35.5万公里迅速发展到2001年的46.8万公里,南方福建、广东等部分省区已初步建成了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的林火阻隔网络体系。随着各地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其良好的多种效益正逐步展现出来。
一、生物防火林带主要功能
1、防火效能高。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在森林边缘建立阻隔带,或将大面积集中连片森林的分隔成若干小区,一旦发生火情,可将火源阻隔在林缘之外,即使在林内着火,也可将山火有效控制在隔离带内,起到阻火、隔火和断火作用。拥有防火林带11万多公里,平均每公顷有林地密度高达15米的福建省,近五年来,全省森林火灾发生率平均每10万公顷3.9次,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44‰,都比前五年大幅度下降。森林火灾损失逐年减少,主要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防火意识普遍提高,防火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而初具规模的生物防火林带在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功不可没。
2、经济效益好。木荷等生物防火林带的主要树种,不仅易于栽植,生长较快,而且材质优良,是制作家具和地板的上等原料。据调查,18年生木荷林带,平均1公顷活立木蓄积为126立方米,平均每公顷木荷林带年收入可达数千元。另据专家测算,以新造木荷防火、用材两用林带为例,按现价计算,每投入1元,到公益成熟期采伐,可创产值18.58元,投入产出比是1:18。如营造果树型防火林带,将林带建设与农民致富结合起来,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
3、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营造阔叶防火树种和经济果木林带,一方面可以改变单一林分为混交林,有利于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抑制森林病虫害、保持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在原来开设防火线的山脊上栽植防火林带,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森林面积,有效减少雨水对防火线的冲涮,对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有明显作用。一些地方在行政区域交界和山林权属界线处建造生物防火林带,使之成为防火屏障和清晰明确的权属界线,稳定了山林权属,减少了火灾和山林纠纷的发生,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稳定,保障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促进了社会和经济发展。
此外,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同点烧防火线、开设生土带都是防止林火蔓延的主要措施,但与后者相比较,绿色防火具有许多优势。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每开设1公里10米宽的阻隔带需占用1公顷有林地,全国目前38万公里需占用近40万公顷土地。二是节约投资。虽然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初期投入较大,但维护生物防火林带与维修“全光式”防火线相比,节省用工和经费,据了解,在防火线上种植木荷,4年后林带郁闭,每年维护1公顷防火林带需10个工,而维修1公顷防火线需67个工,对比节约57个工,按每个工20元计,每公顷可节约1140元,如果将目前全国的近40万公里机耕隔离带的一半改造成防火林带,每年仅维护经费一项即可减少支出超亿元。三是防止水土流失。防火线大多开设在山脊、山岗,这些地方一般坡度较大,长期去除地表植被,必将变成不毛之地,一遇暴雨,大部分土壤表土成被冲走,有的形成带沟、地槽,个别地段露出风化石。点烧防火线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偶尔还会造成跑火。营造防火林带则可避免上述弊端。
二、我国生物防火林带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在防火阻火中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全国平均每公顷有林地只有2.94米,且发展极不平衡,有的省区甚至还是空白。根据全国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规划,到建设期末,将建设林火阻隔带343万公里,其中生物防火林带188万公里,使全国平均每公顷有林地有阻隔带24.2米,其中林带13.2米,相于666公顷为一网格,不仅可以基本控制重大、特大森林火灾的发生,而且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据测算,按规划完成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平均每年可增加收入30亿元,减少水土流失1亿多万吨。
三、生物防火林带工程营造的措施
生物防火林带工程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长期受益的防火基础性设施,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形成网络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步伐。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生物防火林带特有的防火效能和多种效益,提高广大林区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对营造生物防火林带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营造生物防火林带为林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把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和森林防火发展规划,作为造林绿化责任制和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对发展缓慢、达不到标准的地区,应进行通报批评;对工程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或弄虚作假的,应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依靠科技,提高水平。
1)是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纳入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设标准,促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标准化、规范化。
2)是加强防火树种的选优、繁育以及防火树种优化配置和提高抗火性能研究,大力推广生物防火林带营造适用技术。
3)是建立优良树种、优良品种的种源基地和苗木培育基地,为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培育优质种苗。
4、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1)是建立完整的林带管理制度,加强林带动态管理。
2)是建立检查验收管护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3)是建立奖惩制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5、完善政策,加快发展。
1)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增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投入。
[关键词]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S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275-01
一、引言
森林防火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为了推进全球交流与合作和技术支持,实现林业资源环境与产业协调发展,社会效益和生态经济高度统一的林业。现代林业逐渐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为指导方向,以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是对建立在森林辩证的整体认识和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基础上的定位。
二、森林防火的根本目的
为了保护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措施是预防扑救森林火灾,预防扑救森林火灾是现代森林防火对于传统森林防火的本质区别。即本质特征。现代林业认为森林是一个由林、草、灌和林业内所有生物构成的庞大系统。这个系统又作为一个要素和它的环境要素构成了更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社会和支撑着的森林生态系统。如果森林生物系统任何一个要素如果受到破坏,其破坏程度超过了一定限度,森林生物系统的整体功能就要受到影响,所以就会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当前森林生物系统被人类和某些自然力破坏如此程度的时候,我们的林业必须实施生态建设的原则,确保生态安全把保护的现象由林木扩大到森林生物系统的其它要素。人类如果需要生存、有序发展就必须依赖于森林生物系统,与森林生物系统共存、和谐相处。否则人类社会就要受到威胁。
三、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防森林火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森林交通的不便,林区路网密度相对较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检查的难度和扑救的难度。在我国很多防火区域位于几个省市地区交界处或位于多个市县周边,这种交界地段如果发生森林火灾则很难预防火势甚至会涉及到过界,这样就会大大的增加扑救工作的难度。随着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我国人工造林的面积逐渐增大,仅2013年我国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608万公顷,占世界第一位。人工造林面积不断增加使政府防火工作面更宽、数量更大,增加了防火工作控制的难度。
(二)森林防火扑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森林防火还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防扑火手段落后、科技支撑不够、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由于我国森林防火方面经费的严重不足,我国大部分地区专业以及非专业的森林防火扑救队伍装备相对于国际水准相当落后,仅有消防铲等简陋的工具,这样使森林专业、非专业的防火扑救队伍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我国防火扑火队伍很难开展现代化、规范化的培训,大部分队伍不具备扑火森林大火的能力。由于这些原因迫使我国森林火灾快速扑救队伍不整。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很难及时扑救,导致火势扩大,损失严重。
四、森林防火工作的主要应对策略
因地制宜是现代森林防火战略对策的主要手段。预防与扑救森林火灾都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依据一定的原则分类对待。目前,我们林业建设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分类经营、根本性的改革,涉及到林业的各个领域。林业自身的特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都决定着森林的防火工作,不搞分类经营,林业的生产关系就很难真正调整到位,林业政策的措施与国家宏观政策就很难达到对接,林业的各项政策也就不可能真正得到深化。国家林业局要求我们林业各方而的体制、设计机制、政策。都不能偏离这个思想或者独立地进行。因此,现代林业具有的分类经营特征,也就决定了现代森林防火对策原则具备了因地制宜,分类对待的特征。
(一)切实增强防火意识
利用新闻媒体、手机信息、制作标语、召开会议、出动宣传车等常规的宣传方式,在森林防火期重点抓住深入农户宣传和教育。各级 党委、政府要把防火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把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和森林防火知识宣传到每个乡、每个村组、每个农户。要充分利用各类中小学校,把森林防火教育工作融入学生课堂,形成学校教育学生,学生告知家长,家长教育孩子的良性循环。由村干部携带年历画、科普资料和挂历深入到各农户进行发放和宣传,使林农民既得到实惠又了解了森林防火知识。真正做到了森林防火家喻户晓。新闻媒体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一些典型火案进行公开曝光,以发挥警示的作用。
(二)抓野外火源管理
应该从森林防火的核心工作宣传教育和火源管理工作,而这两方面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都在村组,按照自愿、平等、利益共享的原则,以自然组或林地分布状祝为单位,成立民间森林防火联防协会,形成护林防火利益共同体。为防止森林火灾,应研究制定防火的安全措施、调整用火,尽可能在冬季避免野外用火,确切工作用火的,要按程序审批,严格用火技术标准,挖掘森林防火隔离带,达到森林防火的目的。火灾隐患有四个重点,应该及时消除,传统节假日,以及火险高发期等重点时段将森林分段包片,令工作人员严管看守。把森林火灾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三) 抓好落实森林防火工作
关键在于工作措施是否得力,是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结合当前森林防火形势,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层层夯实工作责任,努力克服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全力以赴把森林防火工作抓紧抓好。
(1)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教育是森林防火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只有群众的意识提高了,防火意识增强了,防火工作压力才会减轻。正值秋收农忙时节,燎秸秆、烧地界子等野外违规违法用火行为呈上升势头,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利用标语、闭路电视、宣传单等形式,打响森林防火工作的第一枪,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森林消防车要在交通沿线、重点区域和各集镇进行巡回宣传,在集镇周边、重要路口和重点部位刷写警示标语,真正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火意识。
(2)扎实开展林内林缘可燃物清理工作,各乡镇街要认真做好林内林缘可燃物计划清除工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采取计划烧除时领导要亲临现场督促指导,组织足够的围守人员到现场,确保计划烧除工作顺利进行。
(3)加强队伍建设,为提高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着眼于“防”准备好“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加强扑火队伍的业务培训,保证每一个指挥员、扑火队员、护林员在扑火知识、扑火技能、紧急避险方面都得到培训,提高扑火技能和防护能力。个别乡镇街存在队伍建设不扎实的情况,有的扑火队员年纪偏大,反应迟缓,不适合森林火灾扑救的高强度作业,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对扑火队员的选用要严格把关,一旦发生火情,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工作目标。
[关键词]山区;森林;防火;措施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151-01
0.引言
森林火灾的危害性是非常巨大的,一旦发生就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损失。当前,山区森林防火已经成为各林业部门乃至政府主管部门的一项十分艰巨、重要的工作内容。充分认识并解决好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或者尽可能降低火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保障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各林业部门及其森林防火从业人员的重大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明确森林防火扑救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山区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民群众森林防火意识淡薄
部分农民对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充分认识到森林的生态与社会效益,认为即使毁掉一部分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另一方面,随着林业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直接给农民带来的收入有降低的趋势,因而会放松防范意识,甚至会出现见火不救的现象,没有形成全民防火的良好风气。
1.2 火情发现能力弱
山区地形沟壑纵横,山峦叠嶂,林内大树密布,树下有较多的各种杂灌,一般情况下火情不严重的时候不易被发现。另一方面,当前林区防火人员多为当地的老年农民朋友,因为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农闲时他们还能勤巡视、多走访,但是一到农忙时节森林防火工作就会出现脱节现象。巡护人员数量较少,面对大面积的森林防火工作难免会出现空白地带。此外,巡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山区工作环境恶劣,条件比较差,部分巡护人员常年以山为家,以护林为主业,而工资待遇又得不到有效保障,所以工作积极性较低。同时部分巡护人员存在山火于己无关的落后观念,工作责任心较差。
1.3 森林火灾及时控制能力差
山区森林火灾扑救过程中人员组织比较困难,林区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且居住分散,在短时间内很难组织到位。基层灭火人员缺乏专业的灭火经验和训练,灭火过程中主要靠盲干,很容易造成二次事故的发生。此外,山区大多交通不便,信息不够畅通,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大部分只能靠基层力量全力以赴,县级以上防火机构很难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影响扑救工作的有效开展。
1.4 山区防火扑火相关基础设施差
山区消防通道建设现状不理想,关键时刻不能保证专业扑火人员和武警官兵抵达火灾现场时的道路通畅性。山区通信设备不健全,导致火灾扑救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不能进行远距离的动态指挥,容易留有死角,影响整个扑救进程。
2.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森林防火宣传防范工作不到位
部分基层森林防火相关宣传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防火、督查和扑火等队伍建设不健全,护林员形同虚设,各级森林防火责任书走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宣传和制约作用。宣传教育工作留有许多空白地带,尤其是针对宗教活动场所、老弱病人员的宣传存有漏洞,难以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此外,防火组织领导和督办工作不到位。部分地区在相关工作上职能责任落实不足,多停留在发文件、看文件、听汇报等形式阶段,没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和措施。
2.2 客观自然条件限制
森林火灾难以预见,给防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近几年,全球气温普遍上升,加上部分地区干旱天气影响,容易导致林木自燃等现象而形成森林火灾。林区内的杂草和灌木生长比较旺盛,干旱天气可燃物增多,这是导致火灾的一大原因。此外,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也增加了火灾隐患。如烧香燃烛等传统的不文明祭祀方式和落后原始的烧田边地坎的耕作习惯等。
2.3 防火队伍建设不到位
基层缺少专业扑火队伍,一旦发生火灾,没有具有专业素质能力的扑火队伍上山扑火,达不到预期效果。基层扑火队伍体能训练、专业知识培训不到位。部分扑火人员平时缺少锻炼,体能较差,扑火工作中不能持续奋战。扑火人员多数没有经历过专业的扑火原则、知识要领的培训,导致扑火工作开展低效、无计划。
2.4 处罚力度不够
相关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不严,没有按照应有的处罚标准对责任人或肇事者进行应有的惩处。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形同虚设。导致部分领导干部思想麻痹,存有侥幸心理,职责监督不够。
3.做好山区森林防火工作措施
3.1 加强森林防火的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教育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第一站,是有效预防火灾发生的第一道屏障。相关部门必须提高认识,充分落实,确保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国际减灾日”、“森林防火宣传月”等活动契机,通过各地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广大市民宣传播放《森林防火条例》、森林防火必要性等宣传教育片。以典型案例为宣传素材,增强公众对森林防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防火法制、安全和责任意识。尤其是基层防火宣传,一定要落实到户。创新多种方式方法,增强山区农民的保护森林资源、严防火灾的意识,营造基层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3.2 强化森林防火组织领导责任制
切实做好森林防火领导责任制,形成政府负总责、各部门齐抓共管和各基层单位、个人,群防群治横向全覆盖、纵向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为此,可以将森林防火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并逐级签订责任状,真正做到真抓实干,避免工作中出现脱节、断档的现象,狠抓行政领导负责制的工作核心不放松。一旦出现森林火情,要求领导干部亲赴现场进行救灾指挥,对救灾工作疏漏、管理不当、救援措施不力而严重影响扑火工作开展的领导严肃迫责。此外,还应该落实护林人员的防火职责,将此项工作与其工资报酬挂钩,激发其防火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强化巡山防火队伍建设,保证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建立森林防火专业队伍,提高防火救火工作实效
切实加强山区护林和防火扑火队伍建设。明确护林人员职责,加强其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强化他们的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护林人员整体素质。对基层扑火人员进行专业的岗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避险技能与专业扑火知识。强化扑火队伍的防火训练,提高其实战水平.并配备齐全必要的通讯与扑火工具。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加强武警森林部队、森林航空消防、地方专业队建设,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3.4 抓好源头管理,严控火灾发生
严格野外生产性用火审批制度,一定要按照相关程序规范用火,尤其在防火重点时期,必须经过专门部门的批准,严格遵守‘六不烧”规定。健全巡山护林员制度,按照山区森林分布区域特点和重点防火地段等实际情况,全面增设护林人员,保证所有森林区域都在巡护范围之内,不留死角。此外,加强对痴、傻、呆等特殊人群的监控,落实监护人的责任制度,以防万―。
1 林业的保护
1.1 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破坏森林生态生态系统平衡,火烧后森林生态系统难以恢复,如高强度、大面积的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和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造成毁灭性的损失,对居民财产、交通、大气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云南近2起的森林火灾均是由于群众乱扔烟头所致,可见森林火灾的防范要实行预防为主。2011年冬季五龙乡林业站方面结合林区特点采取了一系列防火措施,开展了以“严防森林火灾、创建平安林区”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宣传中央、省、市、县、乡有关森林防火的方针政策,普及森林防火知识;狠抓火源管理,严防森林火灾。
1.2 滥砍乱伐
一些人在利益驱使下,对珍贵的树木进行滥砍乱伐,造成了生物多样性減少,森林生态功能大大降低,森林资源的价值在急剧下降,故每年都会出现人工林增加,而天然林却不断减少的怪现象。针对滥砍乱伐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农林局、各居村委会等组织护林专班进行巡查,发现滥砍乱伐、毁林开垦、滥采乱挖、滥收乱购等林业违法行为的,及时调查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借项目建设、征地拆迁之机,突击滥砍乱伐;不准以发展花卉苗木、改造低产林等名义,毁林开垦。对确需采伐林木的,须由申请人书面申请本文由收集整理
,经护林员、居(村)委会、街道办事处签字盖章,区林业站工作人员现场核实后,办理采伐证,采伐量必须与采伐审批数量一致,不能少批多伐; 普及科普知识,宣传林木保护的重要性。
1.3 病虫灾害
病虫害是林业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是林业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防治不力和生态失衡。全国每年因森林病虫害给林业生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元左右。因此,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减轻灾害损失,对于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推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程,预防为主达到防治结合。要科学合理地进行预防和治理,不能只治不防,要避免治理不当的现象。采用高科技进行对林木进行检测,应用航空遥感技术进行森林病虫灾害的遥感监测,通过回放录像数据来抓取“变化”区域的方式进行森林质量变化信息的提取。森林病虫害发生和发展是与森林生态因子的改变密切相关的,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增强其自控力,是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根本措施。
2 林业的发展趋势
2.1 经济与生态相结合的道路
森林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等多种生态效益,对人们的生活起着很有益的作用。 林业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它的生态价值远远超出其经济价值。生态和经济既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注重其中一方必定会危及另一方,所以要把二者相结合,达到一个平衡点。五龙乡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文明、和谐的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步伐。林业部门每年无偿发放杉木苗木250余万株,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2.2 发展特色经济的道路
在建设和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山地、林地、树种和劳动资源,五龙乡做了一些创新,林产化学加工是林业一个新亮点。从树木的根、枝、叶、花、果实、果壳中用提取法得到的产物称为树木提取物,主要包括:天然树脂、天然多酚类物质植物单宁、天然香精香料等,最驰名的是干花和香包。大力发展经济林,重点发展以酸枣、喜树为主的乡土珍贵树种,无偿发放喜树、酸枣苗木200万株,满足群众的造林需求。大力发展核桃、油茶等经济树种,不断加快特色优势林产品的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发展步伐。结合作物生长习性,2010在山区发展泡核桃133.3hm2,在坝区发展油茶200hm2,核桃种植面积将达到866.7hm2;林农相结合,应用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大力推广兼作方式,如林药兼作、林灌兼作和林草兼作等。
2.3 以质量为中心,提升造林绿化水平的道路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管护要素;效益
生态公益林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国防安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护岸护坡等。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和保护通常依据国家、各级政府制定的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但由于各级管理办法的实施时间只有几年,且当前的生态公益林还存在着种种问题,管理和保护迟迟得不到规范。目前主要问题有,生态公益林在森林中所占比重小,各地区不平衡,部分地区还存在林分质量差,利用率低的现象。树种、林分结构不合理,如针叶阔叶、乔木灌木没有合理搭配。各地积极造林,但管理和维护跟不上,责任制得不到完善,既缺人手,又缺资金,只能封山育林。生态补偿力度低,资金到位不及时。管护的缺失又造成生态公益林区块规划不合理,导致森林防火难度增加。生态公益林管护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亟待解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1.改善结构。提高效益
当前我国大部分生态公益林树种结构单一,封山是最主要的管护方式,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直接影响林区农户的收入,这不仅影响了生态公益林综合效益的发挥,也不利于圣体公益林的保护。林分的合理组成一定要依靠科技投入,只有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才能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营造、补种时,必须选择经过科学验证的优良树种,且要在原有林地树种的基础上,相对应地选择速生、有色等经济价值、观赏价值高的树种更新、补种。
各地区还应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造林的更新、补种树种,结合当地不同林相进行改造。改造后的生态公益林,既具有景观观赏价值,还能够抵抗不同虫害的侵袭,防止单一树种遭到灭绝。在经济效益方面,可以根据生态公益林的生态特性,以及林分特点,适时择伐、疏伐对生态效益贡献小的树种,既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又能改变树种组成,使林地的经济产出更加稳定,从而提高林区农户收入。对于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的林地,在严格的封山育林过程中也要加强管理,管中有护,适当开展经营活动,增加整体效益。
2.建设制度。管理到位
为了规范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各地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护林员管理制度、效益补偿制度等细化制度。护林员制度尤为重要,其工作在管护第一线,在管护林地时,对违法行为及时制止并上报;掌握森林防火相关技能,及早发现火灾隐患;熟悉病虫害防治知识,能够识别常见病虫害并判断出未知病虫害;对护林员的工作表现,应当奖罚分明。对发现违法行为没有及时制止或者上报的,擅离职守、监守自盗、等的,应及时作出处罚;对于管护责任区无发生森林火灾、盗砍滥伐、林地侵占等情况的,予以适当表彰。
在规范护林员行为的同时,做好效益补偿也显得尤为重要。效益补偿经费一般分为补偿和管护2项经费,分别针对权属人和管护人。理论上讲,生态公益林产生的生态、社会效益是有价的,建立补偿制度,经营者就可以在市场中取得相当的劳动报酬,而生态效益的享受者也要为此付出代价。因此,实行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调节经营者与享受者之间存在付出与收益间的价值差异,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3.合理规划,展望未来
生态公益林建设受自然条件约束较多,难以完全按照规划进行,这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我国的生态公益林普遍存在所占比例不足、有产出和经济效益的林地所占比例较低、林分组成单一、生物量低等问题。因此,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林业建设实际情况,生态公益林规划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按照现代林业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遵循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自然规律,通过进一步深化林业科研制度和林业经济体制改革,以提高林业经济效益突破,以建立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机制为依托,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林业生态体系为重点,推动生态公益林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P9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01303
1三岔河镇基本情况
1.1自然概况
三岔河镇地处乌蒙山南部延伸带。境内东部为龙海山,最高海拔在老尖山2 687.6 m。西部是平坦开阔的陆良坝区,面积达86 km2,占全镇总面积的70.8%。最低点是中源泽,海拔1 860 m,南盘江老河从中迂回过境。全镇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冬干夏湿气候区。气候特点是终年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降水集中,干湿分明。据陆良县气象站多年观测数据,年平均气温14.8 ℃,年平均降水量941.9 mm。
1.2社会经济情况
据2012年度统计年报,全镇辖24个村委会,85个自然村,土地面积132.7 km2,坝区面积92.9 km2,总人口120 969人,农业人口109 742人,2012年实现GDP 82 459万元,人均GDP 6 816.5元;财政收入327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7 319元;粮食总产5 068.6万kg,人均有粮419 kg:林业产值2 054万元。
1.3森林资源状况
全镇林业用地面积34 821 hm2,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29%,有林村委会13个。有林地4 646.4 hm2,疏林地86.5 hm2,灌木林地753.5 hm2,竹林15.4 hm2,宜林荒山荒地49.4 hm2,未利用地199.8 hm2,活立木蓄积87 440 m3,森林覆盖率26.05%。纳入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管理的面积,林业总产值2 025万元。
2石漠化土地现状
三岔河镇土地总面积12 140 hm2,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为2 673.8 hm2,其中极重度石漠化479.1 hm2,强度石漠化755.6 hm2,中度石漠化782.7 hm2,轻度石漠化656.4 hm2。
3石漠化综合治理布局及原则
3.1总体布局
本期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主要布置于三岔河镇魏白河流域、中源泽河流域,计划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人工造林人工造林955.07 hm2。其中:防护林868.55 hm2、经济林86.52 hm2。分流域建设计划为:①魏白河流域建设人工造林527.41 hm2,其中防护林440.89 hm2,经济林86.52 hm2。②中源泽河流域建设人工造林427.66 hm2,为防护林。“陆良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标示碑7块。
3.2综合治理的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原则,人工造林结合立地条件,选用防护效果好适应石漠化区生长的树种。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三岔河镇各造林地块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乡土树种,或采用引种后生长良好的树种,同时选用种源充足、抗病虫害强的树种。坚持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坚持营造混交林的原则。根据海拔、气候条件,设计针叶、阔叶树种,并充分利用天然乔木、灌木,形成天然人工混交林。坚持良种壮苗的原则。造林采用Ⅰ、Ⅱ级苗。坚持科技兴林,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根据资金条件,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保证建设质量。
4人工造林治理设计
4.1立地类型划分
在收集全县土壤普查,植被调查,气候、地质、地貌及以前的立地类型表等详细资料的基础上,以影响树木生长的海拔、坡向、土层厚度等主导因素为依据,进行立地类型划分。
依据石漠化综合治理建设项目的布局,参照《云南森林立地分类及其应用》,结合项目区的立地环境和影响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石漠化综合治理建设人工造林编制了4个立地类型。
4.2造林树种选择
4.2.1树种选择的原则
坚持造林地立地条件与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一致性,做到适地适树适种源。根据三岔河镇各造林地块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乡土树种,或采用引种后生长良好的树种,同时选用种源充足、抗病虫害强的树种。充分利用地块的散生木和灌木树种,造林后形成人工、天然混交林。选择速生树种和兼用树种,与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4.2.2树种选择
根据树种选择的原则和项目区的实际情况,陆良县三岔河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选择的树种主要有川滇桤木、圆柏,经济林选择的主要树种为金银花。根据各小班的立地条件差异,为了保证造林成效,除金银花采用裸根苗造林外,其它树种一律采用营养袋植苗造林。
4.3营造林技术设计
4.3.1造林地块和造林树种选择
根据陆良县的实际情况,人工造林地块属龙海山魏白河流域和中源泽流域的石漠化荒山,土壤为红壤,海拔在1 890~2 680 m之间,树种选择依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适应石漠化生长的川滇桤木、藏柏、核桃等树种造林。
4.3.2造林技术设计
造林技术设计包括林地清理、整地、苗木规格及每亩用苗量,造林时间、方式、方法、密度及幼林抚育方式、次数、年限、管护措施等。
(1)林地清理。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为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应尽量保护原生地被物,因此防护林的林地不需要清理,核桃栽植在农田内,也不需要清理。
(2)整地方法。为了尽可能减少土壤、水分流失,采用穴状整地,整地规格为:防护林造林地40 cm×40 cm×30 cm,整地时间在造林前一个月进行(3~5月);经济林造林地80 cm×80 cm×80 cm,整地时间在造林前一个月进行(11~12月)。
(3)造林密度。川滇桤木、藏柏设计密度为167株/亩,株行距2 m×2 m,造林采用品字形配置,沿等高线布设;核桃设计密度为19株/亩,株行距6 m×6 m。
(4)抚育管理。幼林抚育是人工造林到林分郁闭前的一项技术性管理措施。通过抚育保证幼林成活,同时增强幼林自身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防护林抚育管理:一般在栽植后次年开始抚育,每年于5~6月抚育1次,连抚二年。具体措施是:松土、除草、除萌修枝、补植等。
经济林核桃抚育管理:每年旱季浇水2次,雨季揭膜排涝,11月至次年1月,每株施尿素或复合肥200 g,采用穴施或环状施肥,每年松土,除草1次。
4.4种苗需求量
整个工程设计需苗量为220.04万株(袋)。其中:藏柏174.06万株、川滇桤木43.51万株,核桃2.47万株。
4.5用工量设计
通过各道工序测算,人工造林955.07 hm2需用工8.60万个工日:其中:防护林868.55 hm2需用工7.82万个工日,经济林86.52 hm2需用工0.78万个工日。
4.6森林保护设计
4.6.1森林防火
陆良县设有森林防火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县林业局,三岔河镇成立森林防火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防火制度,配备了专职、兼职人员开展群防。充分利用农田、道路等天然屏障作为防火线和防火带;经过多年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通讯设备、电台、电话、对讲机、人员配备齐全,能满足项目区的防火要求。
4.6.2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具体做到:加强苗木检疫、检验,加强病虫害的预防及防治工作,一经发现积极组织防治。定植后,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进行病虫害监测,一旦发生病虫害,立即防治,做到治早、治小、治了。
2016年1月绿色科技第2期
5效益分析
5.1生态效益
5.1.1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草盖度
通过实施综合治理后,项目区植被将逐步恢复,森林、耕地等得以休养生息,水土流失量逐年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效益更加明显。
林草植被保护工程项目实施后,将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新增防护林868.55 hm2、经济林86.52 hm2,充分郁闭后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将提高14.2%,将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一是土地有森林的庇护,旱季(冬、春)不再因风蚀造成风沙危害,雨季(夏天)不再因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保护山下的耕地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还将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释放氧气、净化空气、降低噪声、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和灰尘、杀灭细菌等生态功能,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森林植被覆盖面积增大,有利于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和林木采集植物产量的增长。通过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地等综合治理,有效提高项目区草地植被,增强蓄水保土能力,逐步改善项目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减轻干旱、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取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沙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
5.1.2水土保持、固土、保肥、固碳、释氧效益
参照森林生态系统环境功能评价方法和相关研究成果,每亩林地每年可增加蓄水25 m3、保土4 t、减少土壤中氮磷钾流失折合化肥56 kg,每亩林地每日吸收二氧化碳67 kg、释放氧气49 kg。该项目的森林郁闭后,年释放氧气25.62万t,还可吸收二氧化碳35万t;每年可保土5.7万t,每年相当于保住有机肥802 t;年可蓄水35.8万m3。
5.2经济效益
5.2.1直接经济效益
人工种植核桃经济林86.52 hm2,3年后进入挂果期,平均产值1.5万元/hm2,年产值达129.8万元;8年后进入盛果期,平均产值达3万元/hm2,年产值达259.6万元。通过羊棚圈、青贮窖建成后可养殖羊2 500只,每年可出栏羊1 200只,每只2 000元,年产值240万元
项目区蓄水池工程实施后,解决了项目区管护人员生活饮用水的水源问题,可提高人工造林成活率,巩固和保证本次治理的长期效果。综上所述,项目实施后,预计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99.6万元。
5.2.2间接经济效益
项目人工造林增加防护林868.55 hm2,全部郁闭后,每亩年平均生长量0.08 m3木材,年增森林蓄积量10422立方米,年林业产值364万元。
5.3社会效益
5.3.1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就业机会
项目实施955.07 hm2林植被建设,带动项目区林果业、畜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一年建设期,按6工日/亩计,将为项目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约10.2万个工日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增加农村妇女的就业机会。
5.3.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粮食单产提高,林地、果园面积增加,以粮食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将得到调整并趋于合理。
5.3.3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项目实施完成后,项目区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提高,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改善,农民的食物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有明显提高。
5.3.4提高农民生产技能
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区内将有一大批农民接受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熟练掌握一、二门实用技术,显著提高生产技能。
参考文献:
[1]欧阳志云,王如松,符贵南.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199,16(2):113~120.
[2]李玉辉.喀斯特的内涵的发展及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岩溶,2000,19(3):260~267.
[3]刘方,王世杰,刘元生,等.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生态学报,2005,25(3):639~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