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电视编导职业定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媒介的传播,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传播学就是在媒介作用中实行的信息传达、在人与人交流中构成的一种方式,广播与电视的产生在信息传达中起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现代媒介的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传统传播的科技延伸产物,广播电视编导利用这些先进的信息产物媒介,将现代需要传递的文字、语言、图片、动作等信息进行技术编导,从而形成人们愿意接受的电视节目。①由于广播电视编导工作是新闻学与艺术学的结合,面对传统的传播方式——报纸、电影领域的传递,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将广播、电视与网络媒介加以整合。教育者对广播电视编导工作引导虚拟化的创造方式,使播出的电视节目没有一定的时效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较大的思维变化。②
二、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定位
在各个高校中,虽然开展了许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传播学领域的一种延伸学科,我国高校并没有将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定位传播学视野里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显得非常不够专业。要想在比较专业的领域里更好地促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就要对传播学视野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准确的定位,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人素质
传播媒介时代下的文人素质是由文字符号构成的,主要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明建设,所以要发展新兴的传播媒介,就要在传统媒介形式上加以改善。首先,改变电视媒介中的文字符号系统,使它在表达电视主题能力下更好地解释出电视画面的主题内容。广播电视编导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也包括文字媒介,例如拍摄中的采访大纲、电视脚本等。③最后,增加传统文字编导的能力,使电视节目中的思想能力和节目内容更具有文字气息,这样不仅能产生更好的电视效果,也能将电视内容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把握。所以,要发展传播学视野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必须要加强人文素质建设,只有在媒介运用中充分发展文字的优势,我们才能更好地表达出电视节目的播出效果,从而使电视节目体现更好的播出价值。
(二)影人素质
电视媒介是影视媒介中主要的表现形式,影人素质是在现代影视文化中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它是人们思维的再次创造。电视媒介一般可以不运用文字媒介来表达节目的主题和内容,在表达过程中具有鲜明的、直接的表达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了解电视编导的实际工作,不仅要在电视编导中发挥导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在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艺术的升华和创新,还要保证整个电视节目的成功进行。所以,要发展影人素质在电视媒介中起到的作用,除要掌握电视媒介中原有的优势之外,还要发展广播学视野下的电视编导专业,从而使电视编导工作中的影人素质更好地发挥出电视媒介的作用。
三、促进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对策
(一)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首先应确立明确的、合理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各大高校很多专业中,要培养更好的人才,就要具有科学的教育目标。在新兴产业多媒体传播领域,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水平,需要科学、合理、具体地制定教育目标,目前在各个高校的培养目标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创新性人才,就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基础知识、创新理念以及社会的组织培养能力设置课堂上的教学内容。
(二)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要发展现代化创造型人才,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理念的创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该专业中的很多学科都需要在理解理论知识后学会应用实践,所以在高校期末考核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各个学科都要求学生的实际制作水平和创造能力,要求各大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实验课。由于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不同、创新能力不同,实践能力也不同,在实验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相适应的实验战略,以基础性、验证性以及创造性为本,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改变,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加强学校与媒体之间的合作
在各个高校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传播学视野下的高素质广播电视编导,就要在发展实践教学中发挥更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形势教学模式下进行创新。首先,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来校进行授课,通过实际编导人的授课,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本职业的发展方向,然后学校将本校的教师派到媒体企业中去学习、锻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要有丰富的传媒知识和经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拿出更好的教学模式。最后,学校与媒体企业之间达成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训练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四、结语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改进
近年来,互联网的信息模式不断进行着革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现代化的信息共享,广播电视媒体作为多媒体信息传递方式中的一种,其很大程度影响到了现阶段媒体信息的传递方式。广播电视是一种现代化传播媒介,其通过与众多传播媒介的竞争,更好的顺应了当下时代的发展脚步。在竞争过程中逐步对自身原有信息传播方式进行革新,并借助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实现了其传播措施的完善,以便于其可以在媒体市场之中更好的立足。
1广播电视在新媒体时代中存在的问题
1.1广播电视运行机制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下的广播电视在针对媒介信息的传播中存在着较大的劣点,且其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充满了不合理的地方。其首要问题便是信息运行体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体制在运行进程中遭受制约,并且传播人没有对此进行合理调节,以至于其发展方向遭受限制。其次,节目质量不过关,广播电视台通过刻板的方式进行节目播放的操作,对所播放内容的质量没有进行合理的批阅,造成媒介传播出的信息内容极差,致使媒介信息的受众人群遭受对信息选择的困扰。因此,应直面当下广播电视的发展需求,首要加强对广播电视信息内容的整改,以满足受众人群的喜好为信息传递的最终目的。
1.2广播电视的经营理念和节目内容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准质的飞跃,其对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请求也逐渐加深,原有的广播电视的信息传播理念已赋予陈腐,并没有根据现代化的需求而有过改善,以至于其播放的信息节目内容无法受到人们的热情喜爱。针对这一问题现象应合理的建立改善措施,其措施的实施目的主要应顺应当下时代的发展趋势,并将今后播放的电视节目内容与手中人群的喜好充分结合,令其逐渐走进节目受众人群的生活之中,其创新的目的应基于大众化口味展开。而其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应在秉持传统理念的同时进行合理改善,其根本目的在于向广播电视节目中重新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加强广播电视的迅速发展。
1.3广播电视媒体中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的问题
优秀的电视台团队必定是由一群素质极高的工作人员所组成,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工作人员首要对自身进行约束,要做到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能力优势,且悉数驾驭工作中所要应用到的专业技能。工作人员要运用逆向思维对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的观众需求进行思考,注重广播电视节目的体现形式,加大对这一形式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也要注重自身的职业素养,其职业素养将充分体现该广播电视台的形象。广播电视台应加强对广播内容的完善,以观众的喜好优先,逐步发展自身的媒体形象。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台的形象体现,应在工作总逐步树立出自身独有的风格,这种风格将在广播电视台的发展中逐渐成为其品牌形象的基准,并令广播媒体得到合理有效的发展。
2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改进
2.1鼓励广播电视编导进行创新思维的思考
广播电视台的编导要拥有革新思想才略,其思想才略要基于广播电视媒体的收视基准,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其更应具备这样的革新形式。完善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便需要对创新思维的运用,其运用方式首要基于对电视台节目的定位,其次取决于对题材的合理选择,要选择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题材,这类题材可以更好的吸引观众。最后为了令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可以受到观众喜爱,编导还要通过运用经营策略的手段对播放的节目进行针对性更改与创新,并且在今后的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中围绕其模式发展的重点方向展开对观众需求的追溯,从而创作出真正迎合观众口味的广播节目,令创作出的节目逐渐与观众产生共鸣,达到最终提升广播节目的收视率的最终目的。紧接着编导的思维也应根据观众对广播节目的喜爱率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观众是运用正向思维方式思考广播节目的问题,那么对于身处广播媒体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说便要将正向思维及逆向思维进行充分的结合,并通过这种思考方式为观众创造出符合其基础审美的广播电视节目。
2.2新媒体方式要与广播电视媒体进行融合
网络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广播电视节目工作人员对新媒体时代下各种技术的发展应用决不能摒弃,要虚心接受新的知识的学习和汲取,运用新的技术知识将传统的方式有效结合,使广播电视传媒走向新的高度。在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下,广播电视可以将这一媒介有效利用,通过在网上建设网站实现网络信息共享。广大群众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进行电视节目的观看、下载,充分增加了资源的共享化。这一平台的实现丰富了传统广播电视的观看渠道,对于电视节目观看的时间和内容限制也进一步得到解决。
2.3广播电视编导要创新节目,丰富内容
在针对节目的创新中,一定要注意广播电视媒体所播出的内容一定不要过于机械化,妥善提升广播内容质量,可加强观众对广播媒体的重视程度。随着现代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元化,对于电视节目的创新力度更要加强。广播电视节目要想在这样竞争激励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对于节目的创新度是必须要重视的。这样艰巨的任务必须是由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来完成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首先,广播电视编导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节目设立相关的专门频道,如设立娱乐电视台、新闻资讯电视台等,这样可以使节目内容丰富多样,满足广大群众不同的需求。其次,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要提高,加大节目的审查力度,对质量方面严格把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要求也极大提高,因而节目质量必须过关,才能更好地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体验。
3结论
广播电视编导为了令广播媒体可顺应现阶段时代的发展需求,对其传统理念不断进行内容上的革新及改进。其改进方式在运用传统思维进行节目编制的进程中,逐渐融合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通过对过去双向思维的融合,充分发挥出双向思维的优势,令现阶段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的创新方式得到有效的改进。只有运用这样的方式,才能使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逐步迈向全新的发展方向,并促进广播媒体的高效发展。
参考立献
[1]税雪,刘明宏,杨丽,等.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县级电视台新闻栏目报道改进的有效途径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7(3).
[2]王璐.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创新策略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7(1).
广播电视是目前社会最有效、最迅速、最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介和主流媒体。从技术手段上,它集声、光、电、色为一身;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它融绘画、音乐、舞蹈、书法、建筑、摄影、文学为一体;它以直观多元性、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性等一系列优势,强烈地冲击传统的文化形式和内容。目前,全国影视制作机构在体制、机制、运作方式上都在发生巨变,新的以广播电视主流媒体为主导的社会化影视制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社会越多元化,高科技迅猛发展,简单知识结构已无法适应影视艺术发展的需求。扩大知识面,加强媒体人乃至全民的艺术素养,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功能作用,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我们高等院校的责任。
一、广电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着眼于文化产业和广播电视发展的学科和产业前沿,积极把握广播电视事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局把握能力、专业精神、团队意识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各级广播电视传媒机构输送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创作与制作人员、影响区域乃至全国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编导人才。
广播电视编ёㄒ当弦瞪应该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完善的结构、娴熟的应用能力和良好的素养。能够从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影视广告的编导与制作;频道、频率与广播电视栏目策划;电视新闻、文艺类节目的出镜采访与主持;企事业单位大中型文艺晚会的策划、编导;网络视频的编辑、制作与传播;文化产业项目的创意;各类文化传播公司组织活动的策划等工作。能够胜任主流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文化教育、军队、传媒公司、创意产业等企事业单位的创意、策划、制作、传播等工作。
二、广电编导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广电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实践,改革和创新现有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力图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一专多能”的专门人才的新路子。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必须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改革
经过深入调研,依据广播电视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同时遵循广电编导教学规律,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设计,形成了“教学内容模块化”、“学习形式多样化”、“竞赛模式课程化”、“应用实践专业化”的“教、学、赛、用”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实施,实现了教学相长、赛用互促的相互关联,形成了教学为赛、用打下扎实基础,赛、用经验反过来又为教学提供案例和素材的良性循环。而且,还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水平。
(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在加强基础课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和创意能力的同时,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所占比例,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实现模块化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根据社会和媒体发展需要,不段调整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继续加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先后增设了《艺术表演类节目创作》、《影视节目策划与创作》、《网络新闻》、《网络技术》、《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学》、《媒介经营管理》、《演播厅制作与应用》、《电视摄像应用》等新兴专业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建立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专业技能的学习,融合学生“采、编、播、摄、录、演”六种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校内外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建设上,充实实践教学队伍,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改善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构建了“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等“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课与小课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实训与实习、实战相结合,作业、作品与学科竞赛、专业比赛相结合”的“五个结合”教学方式。
(四)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重视校外实践、实习、实训平台的开发。积极搭建校内和校外两个教学平台,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在“台院合作”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工学结合”两大平台:一是以广播电视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和广播站、星愿电视台、影视创作联合会、迅风纪录片工作室、小剧场话剧等为代表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学院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以电视台、广播电台、报业集团、门户网站、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校外合作企业。这些企事业单位已成为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及预就业基地。
整合校内资源,开发“第二课堂”活动。一是组建由专业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创作实践团体:“影视创作联合会”、“迅风纪录片工作室”和“动漫软件开发工作室”。二是重视学生社团组织。学院共有分团委、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星愿剧组、艺术语言研究会、青春曲苑剧社、风行影视公社、广播站等社团组织。上述创作实践团体和学生社团组织,覆盖面较大,在实践教学改革中起到了有力的中坚作用。
(五)改革测评考核方式
改革教学评估体系,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三基”测试。改革考试形式,实行卷面测试与实际操作(作业)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加强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国家职业、专业资格证考试,引进社会评价机制。引进第三方的测评机制,双方应依据社会需求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测评评价标准并依据阶段分工确立教学规范,形成多向互动良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统一体。
实行考试改革,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把一次考试改为多次测评,学生考试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实践作品及课堂作业三部分构成。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试题更加灵活,重在考察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理论应用与实践的能力。
毕业设计改革。改变传统的毕业论文的单一形式,要求编导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一部内容和形式符合专业要求、时长5至10分钟的视频作品,并根据作品写出四千左右的编导创作阐述。
【论文摘要】:一个好的电视栏目,需要内部资源的整和、协调,同时还要能够牢牢的抓住受众这个生命线,把观众的需求作为电视栏目最基本的定位标准,打造媒体的优势品牌,这样才能够在不断竞争的媒介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电视栏目是人类利用电子技术手段获取信息,传播信息,满足生活、享受、发展的需要,诉诸人类视觉感知的精神产物。对于电视而言,为满足合适人和社会的需要,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栏目。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电视人已经从业务实践和理论探索过程中,得出了一个宝贵的经验:要吸引创造好的观众收视率,就需要电视栏目围绕不同的受众群体和需求层次进行的精确定位,创造好的品牌栏目,名牌栏目来塑造电视形象,从而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品牌栏目作为电视媒体的支柱产品,是电视从业人员一直的理想追求,品牌栏目如何办,怎样将它办好,就成为电视人攻克的难题,为广大受众服好务的课题。
1.定位
定位,中山大学教授中国营销研究中心CMC主任卢泰宏说:"要想在激烈竞争的今天,能够坚实的把收视率牢牢的占据在自己的阵地上,我们就不能不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不断的审视"定位"的重要性。"
(1)定位要准--名牌栏目的生存之需
一个栏目要想进行准确的定位,就需要确定自己所办栏目的风格,一定要及时的把握电视市场的风向标,确实的知晓电视受众的各种需求。
市场定位,一个电视栏目开办的目标,是仅仅以社会效益为目的,还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或是要达到这两者并举呢?很显然,就要对电视台所开办的栏目进行市场定位,寻找两种效益的契机点,谋求二者合得之利。
观众定位,"电视也最显著的特点是观众的市场越来月细分,而且将目标受众定位于’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群落。"顾客是商品的上帝。那么在电视市场里,就可以说,受众是电视栏目的上帝。开办一个电视栏目,就要有明确的受众定位,办栏目者受众群体进行细致的调查,根据他们的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兴趣爱好、观赏口味等进行市场细分化,从而确定出准确的受众群。
(2)个性要鲜明--名牌栏目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制作出富有个性而又风格独特的电视栏目,是电视人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而在诸多影响栏目个性特征的因素中,电视编导的个性特征,主持人的个性风格,电视栏目的文化特质等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这些个性特征很好的应用在电视栏目里,才能获得好的收视率。
编导的个性特质,"电视栏目要具有个性化特征,首先要拥有一批具有创作激情,又勤于思考,善于思索,勇于探索的电视编导群体。"对于编导来说,在任何条件下,去激发灵感的源泉,去结构触发灵感的网络是很重要的,灵感的火花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文化的不断积淀,艺术感知能力的不断加强,行为见解的不断超脱之后才爆发出来的。所以一个好的编导就要跨越思维定式和行业局限,从而谋求个性化的突破。
"节目主持人与其他媒介人物不同,他是节目的主体、灵魂,因而具有具有特有的特性。"一个电视栏目也因为主持人的个性风格而形成了栏目的个性化特征。如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李咏主持的《幸运52》,等。他们通过自身的语言、情感、形体风格,在荧屏上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从而吸引众多的电视观众。
(3)机制活--名牌栏目发展的动力
"重视电视媒体的人力资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激励机制"。要想真正打造一档品牌栏目,就需要电视媒体注重经营模式的市场化,人员设置的合理化,激励机制上的透明化。
一个电视栏目的成功打造,"以人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不能丢,只有将人的因素重视起来,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和协调机制,才能将一档栏目推向名牌。
-
.品牌塑造
品牌塑造,"品牌"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是企业产品经营的一个概念,它包括名称和标识两部分,是指产品与服务的名称及其标识,用以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分。伴随着传媒业的飞速发展,电视台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最中要的就是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栏目。
(1)内容为王,以内容至上为原则。世界最著名的品牌管理公司美国奥美传媒集团认为:一个强势品牌必须具备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度和品牌忠诚度。而从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必须依靠内容。在内容为王的今天,凤凰卫视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央视新闻频道为何能够得到世界广泛的关注,这都归结为内容上的优势。《新闻调查》有过这样的口号,即新闻内容上的"三性",新闻性、故事性和调查性以至到它后来的"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这在它的最初选题上都有详尽的体现,也是它一直能够保持很高的收视保证。
(2)打造明星主持人,电视媒体品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持人、现场记者他们即是电视产品的制造者,又是电视产品的传播者,同时还是电视品牌形象的主要体现者,主持人的个性形象是电视品牌内涵的最好诠释者。
(3)老品牌的创新与开拓,"如果说品牌代表着一系列的信仰和价值,则创新可以视为对价值的合理追求。"按照马斯洛的人本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是不断升级和发展的,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人的需求和价值索取也在提高和增长。"’过去曾经合理的价值品牌承诺可能成为新的需求发展的障碍’,而价值创新就是’用新的品牌价值去满足人们对原有产品和服务的更高价值目标的追求。"从这里可以看出,创新是品牌最重要的核心价值。
一个老品牌也许在以前是个响当当的好品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可能就变成了一个不符合时展的四老品牌:编者老化、议题老化、对象老化、形式老化,这些都会影响电视栏目的近一步发展。借助传统品牌的影响力来为现有品牌换上符合时代潮流的鲜血,扩充和延伸原有品牌的单一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都能有利于品牌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徐志祥.《广播电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姜宏敏.《打造品牌栏目之我见》,《记者摇篮》,2005,11.
[3]钱向斌.《电视栏目个性化特征探讨》,《视听界》,2004,2.
[4]王献玲.《谈电视专业频道品牌的发展战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7.
定位,中山大学教授中国营销研究中心CMC主任卢泰宏说:"要想在激烈竞争的今天,能够坚实的把收视率牢牢的占据在自己的阵地上,我们就不能不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不断的审视"定位"的重要性。"
(1)定位要准--名牌栏目的生存之需
一个栏目要想进行准确的定位,就需要确定自己所办栏目的风格,一定要及时的把握电视市场的风向标,确实的知晓电视受众的各种需求。
市场定位,一个电视栏目开办的目标,是仅仅以社会效益为目的,还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或是要达到这两者并举呢?很显然,就要对电视台所开办的栏目进行市场定位,寻找两种效益的契机点,谋求二者合得之利。
观众定位,"电视也最显著的特点是观众的市场越来月细分,而且将目标受众定位于’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群落。"顾客是商品的上帝。那么在电视市场里,就可以说,受众是电视栏目的上帝。开办一个电视栏目,就要有明确的受众定位,办栏目者受众群体进行细致的调查,根据他们的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兴趣爱好、观赏口味等进行市场细分化,从而确定出准确的受众群。
(2)个性要鲜明--名牌栏目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制作出富有个性而又风格独特的电视栏目,是电视人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而在诸多影响栏目个性特征的因素中,电视编导的个性特征,主持人的个性风格,电视栏目的文化特质等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这些个性特征很好的应用在电视栏目里,才能获得好的收视率。
编导的个性特质,"电视栏目要具有个性化特征,首先要拥有一批具有创作激情,又勤于思考,善于思索,勇于探索的电视编导群体。"对于编导来说,在任何条件下,去激发灵感的源泉,去结构触发灵感的网络是很重要的,灵感的火花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文化的不断积淀,艺术感知能力的不断加强,行为见解的不断超脱之后才爆发出来的。所以一个好的编导就要跨越思维定式和行业局限,从而谋求个性化的突破。
"节目主持人与其他媒介人物不同,他是节目的主体、灵魂,因而具有具有特有的特性。"一个电视栏目也因为主持人的个性风格而形成了栏目的个性化特征。如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李咏主持的《幸运52》,等。他们通过自身的语言、情感、形体风格,在荧屏上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从而吸引众多的电视观众。
(3)机制活--名牌栏目发展的动力
"重视电视媒体的人力资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激励机制"。要想真正打造一档品牌栏目,就需要电视媒体注重经营模式的市场化,人员设置的合理化,激励机制上的透明化。
一个电视栏目的成功打造,"以人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不能丢,只有将人的因素重视起来,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和协调机制,才能将一档栏目推向名牌。
2.品牌塑造
品牌塑造,"品牌"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是企业产品经营的一个概念,它包括名称和标识两部分,是指产品与服务的名称及其标识,用以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分。伴随着传媒业的飞速发展,电视台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最中要的就是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栏目。
(1)内容为王,以内容至上为原则。世界最著名的品牌管理公司美国奥美传媒集团认为:一个强势品牌必须具备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度和品牌忠诚度。而从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必须依靠内容。在内容为王的今天,凤凰卫视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央视新闻频道为何能够得到世界广泛的关注,这都归结为内容上的优势。《新闻调查》有过这样的口号,即新闻内容上的"三性",新闻性、故事性和调查性以至到它后来的"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这在它的最初选题上都有详尽的体现,也是它一直能够保持很高的收视保证。
(2)打造明星主持人,电视媒体品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持人、现场记者他们即是电视产品的制造者,又是电视产品的传播者,同时还是电视品牌形象的主要体现者,主持人的个性形象是电视品牌内涵的最好诠释者。
(3)老品牌的创新与开拓,"如果说品牌代表着一系列的信仰和价值,则创新可以视为对价值的合理追求。"按照马斯洛的人本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是不断升级和发展的,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人的需求和价值索取也在提高和增长。"’过去曾经合理的价值品牌承诺可能成为新的需求发展的障碍’,而价值创新就是’用新的品牌价值去满足人们对原有产品和服务的更高价值目标的追求。"从这里可以看出,创新是品牌最重要的核心价值。
一个老品牌也许在以前是个响当当的好品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可能就变成了一个不符合时展的四老品牌:编者老化、议题老化、对象老化、形式老化,这些都会影响电视栏目的近一步发展。借助传统品牌的影响力来为现有品牌换上符合时代潮流的鲜血,扩充和延伸原有品牌的单一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都能有利于品牌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徐志祥.《广播电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姜宏敏.《打造品牌栏目之我见》,《记者摇篮》,2005,11.
[3]钱向斌.《电视栏目个性化特征探讨》,《视听界》,2004,2.
[4]王献玲.《谈电视专业频道品牌的发展战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7.
关键词:电视编导;机制;创新
我国的电视创作已经经过了六十年的创作实践,有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维,这种创作思维是电视艺术最为宝贵的财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想有一定的观众,我们必须强化这种创作思维,因此电视编导的责任越来越大。电视编导的创作要想赢得一定的市场,就必须不断的创新,发挥创新思维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运用。
一、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特征
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或是精神产品。电视编导的创新是要创作出在创作主题上有所开掘、形式上有新招、风格上有新意等的电视作品。
其中,新颖性是电视编导创新的标志,观点的新、理念的新、表现手法的新能够使作品脱颖而出,这种“新”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艺术的生命力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电视艺术所反映的是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要求,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满足时代的要求,电视编导掌握电视节目的时代性,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推动电视节目的发展。电视节目的封闭就意味着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而开放则能推陈出新、开拓发展,在电视节目的创新中我们不但要吸收国内外电视节目作品的精华,还要借鉴其他领域的知识,使电视节目作品能够展现新的境界。
二、影响电视编导创新的因素
工业化生产和群体创作对创新思维有着很大的影响,电视节目和其他的商品一样,在投入产出中追求高效率,即以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数量最合格的产品。工业化生产在电视节目中的直接表现时功利性的,创作的目的是争夺收视率和吸引观众。活跃的思维活动变成市场的努力,编导的创新受到局限。电视创作一般是群体创作,群体创作既对成员产生促进作用又能产生促退作用。电视节目缺乏创新还有体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三、科学的机制是激发电视编导创新的保障
科学的创新机制对电视编导的创新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电视编导的创新条件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这些创新的条件就需要有科学的创新机制。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动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或是创新意识不强,创造便欲低,也就不能充分的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创新能力是创新实践得以实现的能力要素,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将创新意识转化为有价值的东西。创新知识是创新活动的工具系统,知识就是能力这是不变的真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代表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程度,如果一个人所接受的都是陈旧的观念、单一的知识和僵化的思维,那么久会难以建构新的思想,无法实现创新。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创新思维,那么所有的创新意识也就成了不切实际的空谈,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施展。
我国的电视发展较快,节目的需求量也增大,电视编导量也随着增多,而我国缺乏电视编导评价标准和培养机制,机制的缺乏必然导致创新的缺乏。科学的机制可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更新创新知识和激发创新思维。
四、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激发
1.推陈出新,不重复自己
创新需要不断的背叛自己的老路,不重复自己,也不囿于旧的模式。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也是异常的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目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我们的电视编导,只有不断的创新,才可能赢得观众的欣赏。一般的电视节目的生存周期至多也就两年,而有些节目之所以能够长期的生存,在于他们的不断的更新改版,这样不断的创新菜能使节目常新。
2.重视编导的心理需求,激发创新的动机
在电视行业,电视的从业人员参与创新活动的动机是满足对权力、友谊和成就的需要。要激发电视编导们的创新能力,除了要考虑提高编导们自身的能力素质等主观因素外,还需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因素。高成就者喜欢独立负责、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冒险的工作环境。独立的制片制度是满足编导高层需要、能充分激发电视编导们创新思维的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的制片制度能够给独立制片人创造集思广益、发挥才能和冒险的空间,有利于满足个人的成就感,有利于形成个人的风格。激发创新的动机需要不断的细分自己的奋斗目标,信息的反馈要及时,能够正确地、适度地、及时地运用奖惩手段。这样激发创新的动机才能够使创新活动始终保持旺盛的状态,并且使偏离目标的行为得到纠正。
3.习惯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相结合
思维的习惯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养成的、经常使用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通常,习惯性的思维都是单向的,思路狭窄,方向或者角度单一,这种习惯性对思维的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关键就在于能否与创造性的思维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它的特点就在于大胆假设,寻求多种答案和途径。在电视创作中,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有意识的将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使其相得益彰,那么,我们的思维结构就趋于合理,创新能力将不断的加强。
4.竞争与协作的相结合
电视群体创作的特点使竞争与协作成为群体基本的组织方法。竞争是群体活力的象征,虽然会使成员间产生矛盾,但它对群体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激发有促进作用;协作是群体生存的根本,它是群体发挥最佳效能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内部竞争会对群体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而群体之间的竟争却能使群体成员间加强协作。因此,电视台或制片公司在建立竟争机制时,既要形成群体内部的竞争机制(如末位淘汰制),又要建立群体之间的竞争机制(如栏目责任制),两方面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既竞争又协作,保持创新活力。
5.顺从电视节目的定位
电视节目的创新应该基于栏目的定位、一种迂回的上升,而不是游离和脱轨。栏目的定位犹如一棵树的根,是获取生命力的基础,定位的越准,根才能深扎于大地之中。若是与栏目定位相脱离,则创新便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了分量。
五、小结
电视编导是一个电视节目的主宰,编导在运用电视思维进行构思时,要有运筹帷幄、通观全局的思想,要有对全片整体把握和总体设计的能力,既要考虑到真体育局部的关系,又要协调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电视语言各要素的优势,使各语言形态相互融合,形成形声一体化的有机整体。作为电视编导的创新,在创作过程中,起到一种调和的作用,只有编导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和思考,不断的增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赢得观众对自己的
节目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李稚田《中国电视编导的回顾与前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2]陆康.电视文艺与社会生活[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
[关键词]传媒类专业;专业导向;大学英语;ESP;教学改革
一、传媒类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特点分析
(一)文化课成绩较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传媒类专业一般主要指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摄影摄像、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大都属于艺术类考生。在我国,艺术类考生高考成绩由专业课和文化课两部分构成,通常情况下高校都赋予专业课成绩以更大的权重作为录取的重要考核指标,这也就导致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的录取分数线要远低于其他专业的录取分数。文化课入学成绩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知识素养。同时,包括传媒专业在内的艺术考生,为了通过专业考核,往往高中阶段就开始进入各类学校、培训班强化专业基础,与普通类考生相比,又失去了三年高中系统的文化课学习的训练和经历。势必造成其包括英语在内的文化课基础薄弱,更有一部分学生是直接从职业高中和中专考进大学的,中学阶段就缺乏系统的英语学习经历,适合于普通类高校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对于这些艺术生来说是很吃力的。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英语的信心,甚至造成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
(二)传媒类专业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学习
不同专业领域的人群,受专业特有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影响会形成特有的思维模式与心理、行为特征。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受其艺术生背景的影响,大都带有以下共同特征:做事比较感性,理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相对较弱;从思维习惯上看,艺术生的思维往往带有发散性的特点,思维的跳跃性比较大,常常天马行空、突发奇想;传媒专业的学生通常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不拘一格,喜欢追求新生事物,表达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从心理特征和意志品质上看,传媒专业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和持久度都不够,自主学习精神和自控力不强,往往三分钟热情、一曝十寒,课堂英语学习容易分心走神儿,专注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十分欠缺。
(三)传媒专业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要想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必定是存在着外在的压力或是内在的动力。前者比如升学、就业、考试,后者比如专业或职业兴趣,个人爱好等。就大学英语的学习而言,一方面国内高校普遍已经将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与学位证的获得脱钩,公共外语等级考试、四六级考试等语言考试已成为学生的自愿行为;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的特点导致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毕业后没有考研和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的欲望,就业是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的主要目标,这是导致其英语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同时,就大多数传媒专业本科生来说,他们感到自己未来的工作接触英语的机会不是特别多,况且本身英语基础又都薄弱,学习英语的兴趣不足,考虑到与自己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就业和工作关系不大,必然导致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匮乏。
二、传媒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与人才培养方案脱节,缺乏应用性和实用性
传媒类各专业不论是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摄影摄像、表演、网络还是新媒体与传媒策划,其培养目标都是要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具备广播电视相关专业知识和互联网传媒方面专业知识和能力,并掌握一定的新闻学、经济管理学、网络传播学基础理论知识,能在各级电台、电视台、互联网传媒公司、IT行业、各种影视剧、电视栏目及广告制作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从事新闻采编、网络媒体经营与管理、网络策划与营销等工作的复合型、实用型、创业型人才。教育部于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我国高校开展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和指针,其中明确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可见,不论是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都将“应用能力”和“实用性”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而目前高校传媒类专业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实践却仍然可以看作是中学英语教学的延续或者说是“2.0”升级版,仍然将教学重点放在英语语言的词汇、语法、结构等知识的灌输和训练,侧重点仍在“输入端”而非“输出端”,学习效果的考核也依然是以包括四六级在内的过级考试为目标,偏离了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和国际交流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没有与专业有效结合,缺乏专业教学特色
适应时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教育部于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作为对《课程要求》的修订和完善。《指南》特别强调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结合学校的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等,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2]然而现实情况是,国内大多数传媒类专业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与普通类学生如出一辙、别无二致,通常为两年四个学期,修完大学英语1至4级,计16个学分。使用的教材也是各种综合类的《大学英语》统编教材,教学内容也完全与传媒类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相匹配,未能如《教学指南》中要求的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校类型、生源和办学定位,反映本校特色。正因为大学英语的教学与传媒类专业几乎没有任何的相关性,导致学习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英语学习只是成了应付考试拿学分的不得已行为。
(三)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从笔者所在的高校传媒类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来看,课堂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与普通类学生毫无区别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以讲授单词、词组、语法、篇章为主,穿插一些英美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于其中,学生完全是被动地、填鸭式地接受课本知识,毫无主动性与主体性而言。受教材和教师本身知识结构的限制,教学内容很少能真正将所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及未来职业想联系,由于教学内容都是在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下“抽象的”语境下进行的,这样的学习必然是脱离生活、远离专业和职业,必然是只注重语言知识的单纯的记忆,而实际上忽略了对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样的语言只能是一种“死语言”,一旦离开了课堂,应付完“考试”和“试卷”,自然也就“自生自灭”。英语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构建基于专业导向的传媒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全程ESP教学
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当属语言环境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从小学(甚至学龄前)就开始学习外语,一直到大学毕业后有的人还在继续学习,学习效率和效果却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的外语学习和我们生活工作实际上是“两张皮”。离开了课堂和学校,我们并没有使用外语的环境和需求。这种脱离真实环境和实际需求的语言就是一种“死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那么,在我们无法解决真实的语言环境(很多在国内英语考试成绩平平的人在国外生活居住一段时间后,语言能力都得以大幅提升很快就能正常沟通)情况下,更现实的方法就是将语言学习与专业或职业相结合,创造一个人为的语言环境。而这方面,ESP(专门用途英语)作为一种内容与语言有效结合的语言教学方法就成为有效的解决之道。ESP(专门用途英语)是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的缩写,20世纪60年代由语言学家Haliday在TheLinguisticSciencesandLanguageTeaching一书中首次提出。指的是与某一学科或某种职业相关的英语。Strevens(1988:1-13)认为ESP的目的和内容取决于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实际需求,它具有四个特征:(1)教学目标必须能够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2)教学内容必须与某一个专业、职业及其实践活动密切相关;(3)教学重点落实在与特定的专业或职业相关的词汇、语法和语篇运用上;(4)必须具有与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相对照的特征。[3]可见,ESP的核心理念重在强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工具性、服务性和专业性,是一种为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需求引领型英语学习。我们希望通过将目前高校传媒专业普遍实行的通用英语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转变为与学生专业深度融合的与未来职业密切关联的专门用途英语,以传媒学科专业内容为媒介,以英语语言为载体,在向学生呈现传媒类专业所涉及的专业术语、专业词汇、句法结构和交流策略的基础上,将英语学习与传媒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机结合。由于结合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因而都能有效刺激和维持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找到英语学习的新的兴奋点,大大提升英语学习的效率。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们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胜任未来工作所需的英语能力。由于ESP教学是学科教学与语言教学的结合,这种结合使学生们能够将英语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去,从而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英语词汇和结构,并在专业实践中运用和强化所学到英语知识;而学生在其专业能力的提升也能有效促进其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因为专业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英语学习所需要的情境。[4]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大学ESP课程可采取“两步走”的方法,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的ESP课程是以宽基础专业知识为载体的大学ESP基础课程,即大一两个学期可安排《传媒英语综合教程》,每学期2学分,32学时,介绍传媒类专业的基础和通用知识;高级阶段的ESP课程为高阶大学ESP课程,以窄基础专业知识为载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专业选择相应的课程,大二两个学期可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传媒英语教程》的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动画、网络与新媒体分册。
(二)探索与传媒专业结合的教学方法
1.“微剧”表演
可在广播电视编导、表演、播音主持专业开展。首先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选定主题,由学生依据教师给定的主题编写微剧本。“微剧本”通常可以以某个剧本为蓝本或以当下发生的时事新闻、生活故事,进行改编创作,也可改编自经典电影、古典名著。在课堂上学生们根据自己编写的剧本进行表演。通过微电影表演的模式开展传媒英语教学,由于贴近学生专业,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在微剧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得到充分锻炼,解决了以往口语难练的问题。
2.英语新闻播音和英语节目主持训练
与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结合最紧密的当属新闻播报和节目主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要求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分组用英语播报当天的新闻,或用英语主持一段“脱口秀”节目。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纠正学生的发音、语调、语速、用词、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课上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BBC、CNN经典的脱口秀节目和有影响的电视节目,也可选择国内媒体中一些比较好的英文栏目,比如CCTV-news或是杨澜访谈录等英语访谈类节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观摩学习。长期的英语播音和主持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提高发音的准确度和表达的流利度,帮助他们掌握最新的及高频的词汇。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新闻灵敏度,丰富他们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了解。并且从这些国内外成熟的电视栏目和知名主持人身上,同学们也能学习节目主持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和一些主持技巧,这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都是大有裨益的。
3.原声电影的配音训练
电影被公认为世界第七大艺术。经典的电影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历史风情、人文风俗的集中展示。好的英文影视作品大都涵盖了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用词、节奏、思维、感情等元素。原版电影中纯正的语言环境,既能让学生不断提高听力,丰富口语词汇,还为学生创设了实际的英语口语情境,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模仿能力。在训练的初期,可选择一些发音准确清晰、语速适中的迪斯尼的动画片起步。刚开始配音练习的片段不宜太长,从一到两分钟逐渐递增。配音训练可以先从听力训练开始。能够听懂故事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跟着影片进行配音。先注重流利度,再加入感情及声音的模仿。在模仿的训练结束以后,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来进行配音。
4.用英语介绍说明自己的作品
对于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摄影摄像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英语来对自己编辑的影视作品、制作的网页或摄影摄像的作品进行介绍和创作说明。这是一种对专业知识与语言训练有效整合的锻炼。虽然作品说明的时间不长,所用的词汇量也并不太大,但要说清楚一个创意的实现过程,却要求学生对于内容与语言的有效且精准的拿捏与结合,是对学生专业沟通能力的训练与检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施建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视域下的传媒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4).
[3]杨枫,孙凌.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3).
项目驱动教学法(PBL)的英文全称是Project-basedLearning,是基于构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这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打破传统的传授式教学理念,将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作为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并将多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得到极大提升。其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项目任务”的诱发,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不再单纯是听讲和记笔记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判断和分析,制定解决方案,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2.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广播电视编导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是一门综合了多门类的知识和能力的专业。项目驱动教学由于其“项目任务”的完整性,可以使学生在多门课程中学习的知识得到综合性的实践锻炼。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由于项目任务一般是由小组承担,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生通过分工协作,讨论交流,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实际上传媒行业本身就是个需要多工种互相配合的行业领域,单打独斗在当下的广播电视编导岗位是行不通的。因此,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项目”是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教学活动的关键。下面本文“电视栏目策划”课程为例来讲述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项目任务的设置
根据“电视栏目策划“课程的课程内容,分类讲述不同电视栏目的特点是其课程脉络。因此项目任务设定应为不同类型电视栏目的策划。具体项目为:①电视新闻资讯栏目策划;②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策划;③电视科教栏目策划;④电视生活服务栏目策划;⑤电视综艺娱乐栏目策划;⑥电视真人秀栏目策划;⑦电视益智栏目策划;⑧电视谈话栏目策划,共八个项目。根据项目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组,限定每组人数的最低数和最高数,保证项目任务分配的均匀。分组后的学生通过沟通协商和兴趣爱好,选定各自小组的项目任务,并由组长对小组内部成员进行任务分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项目任务要求在规定时间点,各个小组需要提交本小组的策划书,策划书内容应当完整且具有可行性,其基本内容应包括:栏目主旨、栏目定位、栏目频道和时段、栏目形式和环节、栏目特色和优势、栏目宣传推广策略、栏目预计收益、栏目样片等。同时在课堂上,以演示文稿形式向其他同学进行说明介绍策划案,并接受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质疑和询问。
2.项目任务评价
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对教学中总结和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的绝佳机会。学生在完成项目后,展示项目成果时,老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的表现,进行适当的点评和鼓励,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和讨论项目的优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出于对学习成果的评判和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可以制定一个对学生项目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项目进行打分。对于“电视栏目策划”课程来说,具体标准如下表:项目内容创意策划完整度策划可行性展示效果分值比例30%30%20%20%根据学生提交和展示的策划案,对项目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判打分,并对每项的得分进行即时分析和说明,令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到本组项目任务和其他组项目任务的优缺点,可以对项目任务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对所学理论知识有实践经验的补充。
三、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时容易出现参与程度不一致
由于项目驱动教学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张将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后,由学生自主分配项目中的具体任务,可能致使部分学生因为主观和客观原因不能充分参与到项目任务的完成中。一方面,部分学生因长期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法下,对学习任务有先天的抵触情绪,对参加项目任务不热情不积极,出现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情况。另一方面,小组任务分配有主有次,学生参与项目任务的程度必定会有差异,那么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所学所得也可能出现不均衡。这就要求教师在分配项目任务时,尽量保证项目任务的均衡性,对学生的项目分工和完成进度需要时刻关注,时常督促。要求各项目小组组长积极负责,认真分工,并记录小组成员的实际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部分学生在项目中参与度低的状况。
2.课程进度和课堂状态不易把握
项目驱动教学法打通了课堂内外的界限,将课内学习和课外练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虽然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从教师教学角度讲,对课程进度的把握和课堂状态的控制都有很大的难度。譬如,“电视栏目策划”课程,按照教学计划,“策划流程”一章在课程进度的中后阶段。但由于项目任务布置在学期伊始,所以就需要打破原定教学计划。在课堂项目成果展示时,也容易出现了很多不可控因素,比如学生对时间的把握不准确,再比如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候可能会出现偏离专业内容之外的无价值争论。因此在进行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同时应更加合理、精密的安排教学进度。对学生的项目成果和课堂讨论,教师既要让其充分自由发挥,自由讨论,又要予以指引和规范。
四、结语
【关键词】主持 表演 角色意识错位
客观地说,到现在,这个问题还在人们的争论之中,而近一段时间,主持和表演的关系也似乎在争论中越来越靠近。某电视台的当家花旦涉足演艺圈,某些省级卫视推出的“XX主持人大赛”更是向观众极力灌输要想成为主持人,就必须具备些许表演功底,一大批模仿台湾《康熙来了》的节目应运而生,节目中,主持人不断地变换身份,时而是访谈嘉宾崇拜的偶像,时而卖弄风情,所有的这些似乎告诉人们,今天的主持就等于表演,因为已经有这种现象存在了。但是,存在并不代表合理,我认为,主持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和表演混为一谈的。
先从书上找答案吧,《现在汉语词典》里【主持】的释义是负责掌握或处理,【表演】即戏剧、舞蹈、杂技等演出。单从字面上我们就很难找出两者的同一。我们再让这两个词和他们的工作者联系起来,看看他们是如何给自己的身份定义的:“节目主持人是在广播电视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群体观念,用有声语言、形态来操作和把握节目进程,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张颂:《播音语言通论》)“世界上最早的主持人出现于美国,1981年央视在赵忠祥主持的《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节目中使用‘节目主持人’一词开了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之先河。”(陆锡初《主持人节目学教程》)。而演员是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表演者的通称。(《现在汉语词典》)很遗憾,最早的演员已经无处考证了。从这两个词语的解释里我们可以看出,主持人和演员从事的是不同的行业,相异的工种,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把他们相提并论。
可是,为什么现如今有一大批的主持人忘记了自己的职业特点,脱离做节目应有的状态,在节目中“扮演”主持人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社会影响
社会的多元化改变了以往电视台的用人机制,有些节目的主持工作是由演员来完成的。一些电视台和媒体制作公司陆续推出了由演员来主持的节目,早期的有成方圆,王刚主持的《综艺大观》,后来有瞿颖主持的《天籁村》,近几年,有戴军主持的《超级访问》,曹颖主持的《金鹰之星》等等,不可否认,这些演艺明星给电视界带来了一股新风潮,和那时不甚成熟的主持人相比,他们在镜头前的表现更加自然、流畅、和观众更贴近,这着实吸引了不少眼球。
也许受经济的影响,电视界的制作样式和水准一直有个隐形的规律,欧美为先,日本次之,香港、台湾紧随其后,我们内地又有时愿意沿袭港台模式。在香港、台湾,很多节目的主持人都是演员,比如香港著名的“肥肥”沈殿霞,台湾名嘴吴宗宪等等,人们很难用演员或是主持人来界定他们的身份,一词以概之――艺人。如今,这种多功能的“艺人”纷纷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不少节目主持人“主持优则演”,游走在演艺界和电视圈里,能“反串”似乎成了当今的时尚,观众也似乎乐此不疲,于是,在屏幕上我们看到了“多面”的演员或是主持人变来换去,闪烁其中。这样难免有的时候就“人”“戏”不分,把主持当作了表演。
二、电视媒体选拔主持人的误导
近年的某些省级卫视推出的“XX新主播”,“XX主持人大赛”,观众学会了把选拔主持人的这类比赛当作娱乐节目来看。在比赛里,编导们不断地让选手们一轮又一轮地展示他们的歌喉、舞姿、即兴表演小品,而最应该考察的现场主持和即兴采访被压缩到了很少的比例。为了让选手们不至于在直播现场难堪,编导们让参赛选手提前背好台词、带好笑容才走到台前,因为说什么他们事先已经准备好了,这个环节就看谁死记硬背的本领强了。要知道,主持人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不是表演出来的。而作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尤其是年轻的狂热的主持人爱好者们看不到也不可能懂得背后的电视运作规律,很有可能把这样的比赛当作选拔主持人的标准。
三、角色意识错位
芸芸众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在社会角色的分类中,有一类就是主持人。可是有的主持人错位地把主持当作在镜头前表演,用表演的方式展示自己。某家擅长以快乐中国口号宣传自己的电视台,这几年铺天盖地的培养了一大批带有“明星”色彩的主持人,如在在一档娱乐资讯节目里,我们经常能看到四个男女主持像谈判一样分坐两旁,一条本来就很简短的导语要被分成四份,于是,每个人至少要抢一句所谓的“主持词”,为了加深印象,他们还要让这句话生动活泼,添加适当的表演。其中的某男主持人,在每次演播室和短片切换的时候都要摆出若干的动作,有时候是双手直指镜头,有时候是灵目扫四周,夸张至极,他的主持简直是在进行话剧表演。然而,这样“表演”式主持大有人在,他们过分看中自己在镜头前的举手投足,表情是否到位,可是他们恰恰忽视了一个主持人最应该做的是向观众传递信息。
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前央视金牌主持人倪萍也是演员出身,她主持怎么就不是表演呢?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我们说的主持是指在节目里,和他们主持以外的工作无关。说到倪萍,虽然她现在已经又转战老本行演艺圈,但是她所创造的主持高度依然是无人能企及的。在她的节目里,我们会被感动得流泪,会被她逗得哄堂大笑,虽然她曾是电影《流泪的红蜡烛》里的小媳妇,《梅岭星火》里的女战士,但她是作为主持人的形象站在我们的面前的。她的主持有表演功底的累积,但是和表演无关。
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和核心。主持人控制着节目的整个节奏,他(她)有责任和义务引导观众,把信息传播下去,这才是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而表演式的主持,只关注自己,只粗浅地模仿表演,只看到演员主持人的光环,把在自己限定在所谓的“角色”里,把观众放在一边,只顾展示自己的“多才多艺”,不重视主持人角色的应有定位是不行的。要知道,观众想看的是节目,并非是某些主持人的变脸表演。长此以往,观众一定会对表演式的主持感到厌烦,因为观众要的是主持人如何传播信息而不是要的他们的“表演”。
主持人需要一定的专业素质,其中包括有流畅的语言表达,机智的现场应变,以及对新鲜事物敏锐的观察,而不是靠表演,因为主持节目不需要表演。主持人是新闻事业的喉舌,而新闻界里最忌讳的东西就是“假”,作为新闻媒介的门面我们更不能违背电视创作规律,在工作环节“造假”、夸张,不合时宜地能给节目涂油彩。应该说,主持人和演员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演员是在扮演角色,通过表演来塑造角色,他是在演别人,而主持人是观众的代言人,通过自身的感受向观众传递有效信息,没有修饰也不需要修饰和扮演。
因此,我们不能把主持和表演相提并论,主持不等于表演。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语言通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3.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