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家校合作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大早,学校教导主任向校长反映,说是一位家长来质问他:“我儿子的班主任不管我儿子,你们学校管不管?”教导主任安抚完家长,就去找这位班主任了解情况,班主任的回答则是让教导主任莫名其妙:“他不理我,我为什么要理他啊?”再深入了解其原因,则更是让教导主任哭笑不得。原来前几天这位班主任下班后在公交车站遇到了自己班上的学生,可这位学生却假装不认识她,这让她气愤不已。于是,从第二天起这位班主任对这位学生也就采取不问、不理、不管政策,这位学生有不懂的去问,她也不理,学生回家跟家长说了,家长便直接告到了教导处。这位老校长不禁苦叹:“我当了三十多年的教师,从来没碰到过因为学生校外遇到老师假装不认识,而老师就不管学生的事。”
“独一代”父母、“独一代”老师、“独二代”孩子三“独”共舞,一个“三独时代”来临了。当“三独”碰到一起,会怎样呢?上面的故事正是发生在“三独时代”一个比较典型的教育案例,家长在没有与老师沟通的情况下便直接将老师“告到”学校教导处,而老师仅仅因为学生在校外不理自己而报复式地对学生不管不问。作为“独一代”的父母和老师如何很好地携起手,为了“独二代”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家校合作问题:合而无力
(一)认识不足
家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观念上的落后和认识上的不足,许多“独一代”老师认为“办学是一门科学,现在的家长虽然学历高,但不懂教育”。而大多数“独一代”家长对于家校合作的真实含义和意义也缺乏认识,不是把孩子送到学校放手不管,“教育是学校的事儿”,就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想盲目介入,“学校也得听我们家长的意见啊”。这样,家庭所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正确地利用。
(二)理念不一
基础教育阶段的家校合作,是家庭和学校聚焦于学生健康发展所开展的教育合作行动,真诚和互信是切实做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基础。但在具体的教育合作行动上,因两方在家校合作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家校合作基本上还停留在低水平的形式互动阶段,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作。譬如,有校长担心家长“素质不高”而坚持“家长对于学校发展有建议权,但学校也有不采纳权,他们说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在这样的基本认识和价值观的导向下,学校很难从根本上认同家长的参与,往往只是停留在“做做样子而已”的层面上。又如,某学校在探索家长如何参与班级管理时碰到一个非常头痛的案例。一位“很有素质”的“独一代”全职妈妈,她不断地向班主任、学校领导“反映情况”“提建议”,次数多了学校“顿然发现”这位家长所有“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都是围绕着自己孩子的。很显然,这位家长参与的目的并不是希望通过家校互动,为学校、班级的发展贡献智慧和资源,而是利用家校合作的名头,为自己的孩子争得更多的私利。这样的价值取向不仅达不到家校合作的目的,更会给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阻力和障碍。
(三)缺少谅解
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根本是通过家庭与学校在具体的教育和办学过程中真诚、积极地互动,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具体地说,就是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合作行动,教师和家长的品德、心理、智慧、能力等等都是家校合作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独二代”的“独一代”老师与“独一代”家长之间的资源整合、教育合作。因此,受教育者身上的一系列问题,一眨眼却在教育者的身上形成了认识、价值、利益等一系列的冲突。本文开篇所列举的案例在大城市中小学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独一代”老师虽然怀揣高学历、立身大讲台,可他们在家也是被人宠、受人疼的独生子女,当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遭遇”了“独二代”学生时,常常会因为一些细小事情未能很好地转换角色,而引发“二‘独’相斗”。如果此时再有家长的不当介入,则有可能形成更大的教育冲突。可见,如何正确认识教育责任、摆正角色、克服弊端、学会谅解,是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中“独一代”家长和老师必须做好的一门功课。
二、家校合作对策:创新机制
家校合作的“不断升温”对于当前基础教育的转型发展是一个可喜的势头,但如何立足这一起点,科学借鉴国外先进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并加快形成具有适用于我国办学体制下的家校合作制度和运作模式,本文在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探索与对实践现状基本分析的基础上,试提出以下思考和对策。
(一)完善制度建设
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探索与实践状况来看,有两个发展特点;一是借鉴外来经验不少,本土化探索不多。发达国家中小学家校合作形式丰富,如“家长督察制”“家长听证制”“教师教育教学家长评定制”等,这些为国内中小学家校合作探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从这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成果与实效来看,其“翻板”的价值并不高。二是学校零星尝试不少,区域整体建制不够。根据某地区2011年的一次专项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从近几年开始进行家校合作探索与实践,将“独一代”家长和老师联在一起,并且不断涌现成功的做法,但是,从市、区层面上看,尚缺乏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政府支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力量根据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建立适合于我国中小学办学体制的家校教育合作制度和操作机制,形成规范,从制度和机制上助推和保障中小学家校合作在规范的轨道上不断前进。
(二)探索合作框架
家校合作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主题之一,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成功经验固然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了比较成熟的做法,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但是,由于办学制度的差异,如何在吸取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建立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基本架构是当前有效提升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水平的当务之急和明智之举。2011年,“上海市基础教育阶段家校互动机制创新探索”项目组在市教委的领导下,整合区县科研力量,在全面总结全市中小学家校合作探索与实践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与实践经验,深入思考上海市中小学转型发展的前景和需要,从“学校管理”“资源整合”和“家教指导”三个方面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上海市中小学家校合作基本要素和实施框架”,迈出从市、区、校三级“规范联动、整体推进,校本为主、注重实效”的重要一步。
(三)搭建沟通桥梁
家校合作是教育资源整合探索的过程,特别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正处于“三独”时代,应充分利用“独一代”家长和教师在教育中的优势,聚集孩子的健康成长,积极探索和建构在不同情景下家校沟通的桥梁,畅通荐言、共商、互动的渠道,增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譬如,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根据家长中“海归”多、高学历多、参与积极性高等特点,进行“家校共商机制”的探索,凡是学校大事均通过学校与家委会共同协商,制定对策,携手解决,提升了学校管理效率和社会公信力。又如上海市普陀区新杨中学通过“社区听证会”的形式,收集和吸收社区内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上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变“家长吵闹”为“积极建议”,坚持十年探索不断完善,在学校与家庭和社区之间架构起一座宽敞、畅通的家校沟通桥梁,赢得了家长和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同和支持。
(四)创新合作模式
一、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1.家庭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由于血缘和亲情关系,对于青少年而言,家庭教育最具有权威性,最具有感染力,而且具有天然的联系性。”“同时,家长与子女一同生活,接触最多,了解最细,更能从子女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易于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家庭教育的优势是其他社会教育难以具备的。
尽管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它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因而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都是第一次直接面对孩子在成长中各个阶段的问题。家长缺乏对孩子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研究,再加上教育理念的不足,教育素养的欠缺,许多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生活体验来构造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基模。但是家长当年成长的环境与孩子目前成长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使得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偏差。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家长逐渐地发觉自己在面对孩子教育的各种问题时,越来越力不从心。此外,社会生存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家长非常希望孩子通过读书升学获得更高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取得未来就业和发展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思想的支配下,许多家长都把抓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了孩子品德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2.学校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学校教育的组织性、计划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教育者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的一切物质设施、教学环境等,都是家庭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然而,在人们对学校教育寄予厚望的同时,学校也面临着仅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应付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和挑战: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公益性弱化、教育质量下降、教育机会不均等、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不佳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学校由过去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开始寻求来自社会多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影响家校合作的因素
美国学者Henderson&Berla(1994)的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当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中时,学生的表现可以产生如下诸结果:学生获得更高的学校等级和更好的学校成绩;学生的出勤率提高,完成作业的情况有所好转;需要参加补习班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学校拥有学生更高的毕业率;学生的升学率的提高。这些结果都是每一个家长和教师乐于见到的。虽然家长参与孩子的学校教育能够产生如此显著的结果,但是目前家长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却没有被有效地利用。究其原因,我们得出了以下主要因素:
1.家长方面
(1)目前我国并没有任何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既是家长的权利,也是家长的义务,也没有任何法律条文来说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限度。这使得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处于尴尬的境地。(2)时间上的冲突。大多数家长拥有全职工作,而且许多工作时间又与学校作息时间重合,这使得许多家长在教师上班的时间很难或者是不能参与学校的教育。下班后,家长又担心自己与教师的联系,会影响教师的休息。因而,许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放弃参与孩子在学校的教育。(3)家长对自己教育角色认识的不足。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家校合作文化氛围,使得不少家长认为,既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工作人员,那么教育子女的责任在于学校。只有在学生的成绩出现倒退时,才想到与教师联系。(4)家长和学校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交流。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方式和平台,因而家长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处于被告知的地位,许多教师只有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与家长进行联系,甚至把家长请到学校,希望借助家长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然而,在问题产生之前,教师并没有与家长联系,借助家长的力量,防患于未然,这使得部分家长对教师的教育能力产生了质疑。此外,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下,教育理念欠缺,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信心不足,甚至不愿与教师交流。
2.学校方面
(1)学校领导者的态度。我国的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领导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价值认识直接影响家校合作的程度。目前,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家长因为一些教育的事情常常向教育主管部门投诉学校或教师,这使得学校和教师对于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产生了警惕,做任何事都“权衡再三”,甚至畏首畏尾。(2)教师因素的影响。首先,许多学校的班级人数多、班额大,使得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的任务特别繁重。班主任除了要完成每天的教学工作外(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还要忙于班级建设、学校的日常评比等。此外,学校给予教师的教学压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以及同行的竞争,都带给教师巨大的工作压力,这就使得许多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家校合作。其次,家长的素质参次不齐,使得部分教师缺乏与各种类型的家长交流、沟通、合作的经验和能力。
三、促进家校合作的策略分析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加强两者的合作,有利于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的协调一致,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而,要保证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和完善有关家校合作的法律、法规,为家校合作顺利开展提供法律保证
在美国,克林顿总统于1994年3月31日签署《目标2000:美国国家教育法案》,该法案把“美国学校将推进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作为到2000年美国教育要实现的8个目标之一。之后,布什总统于2002年1月8日签署《不让一个儿童落伍法案》,它规定凡是接受联邦教育资金资助的学校,都必须有一项书面的家长介入政策,包括学校与家长合作的相关条款,学校必须与家长合作制定开发和培养儿童的计划,并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该法案的目标之一就确保家长的参与以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必须制定有关家校合作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家长的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使家长在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管理工作、决策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依法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有关家校合作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使家校合作逐步的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制度化。此外,还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家校合作评价体系。如可以把对于教师参与家校合作的评价,纳入教师绩效工资的考核范围,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
2.分级成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为家校合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我国应该成立国家、地区和学校层面的家长委员会。国家家长委员会在宏观方面对各个地区的家校合作工作给予指导,并将一些地区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然后进行推广。地区家长委员会保障本地区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权利,并与各校家长委员会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本地区的家校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地区家长委员会还利用本地区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活动,提升本地区家长的整体教育素养,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学校家长委员会,是联系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学校家长委员会作为家长的代表参与学校的管理,充分享有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监督权和决策权,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知晓学校的各种事物(包括管理机制、日常活动、学科安排、课程设置以及学生班级情况等),并对学校的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学校家长委员会广泛收集家长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给学校,向学校提出各种建设性的意见,协助学校改进工作,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并将学校改进后的信息及时详细地反馈给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还可利用家长会议和各种活动来促进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让教子有方的成功家长介绍自己的育儿心得,提高整体的家庭教育子女的能力和信心。同时学校可以借助家长委员会这个平台对家长进行教育学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培训,提升家长的整体教育素养,并将学校各阶段的工作任务、目标、教学要求、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告诉家长,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共识。
3.成立专款专项的家校合作资金,为家校合作顺利开展提供经济保证
家校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涉及到教育场所、活动设施、家长培训的教材和资料,教师的劳务费等等,因而它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进行保障。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教育经费非常紧缺,许多学校很难拿得出一笔专门的费用来确保家校合作的长期开展。因而必须多渠道地筹措家校合作资金,包括:政府投入、家长捐助、企业界的资助等,以确保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
4.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于家校合作的科研活动中,为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
对初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的成因进行了微观研究,论证了学生反学校文化的条件。学生反学校文化与教
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态度、组织形式、教学时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室的物理环境等都有密切关系。只
要教师正面引导,可以缓解学生的反文化现象。
关键词:反学校文化;动因;正面教育
一、反学校文化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什么是反学校文化?在同一文化系统内,在价值倾向
上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构成为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
倾向相异但并不对立的文化构成为亚文化;而与主流文化
的价值倾向相对立的文化成分,则为反文化。学校文化指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
为方式。反学校文化是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
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是与学校的主导价值
规范相悖的。[1]
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学生反学校文化研究起步较晚,
处于萌芽阶段,多年来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西方相关理
论的介绍与述评上,如赵小段(2004)[2]与史铮(2004)[3]等
都对理论进行了详尽述评。该领域的实证研究较少,主要
有2000年吴琼洳[4]对台中市某中学、2002年邓俐伽[5]对
广州市某中学的实证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环
境、不同学校、甚至于不同班级,学生反学校文化的具体表
现不同。所以在国内进行反学校文化的实证研究很有必要
性与现实意义。
20世纪60年代,反学校文化的研究是作为英国亚文
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的,经过四十多年的理
论发展,西方反学校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成熟,在英美对反学
校文化的研究中,哈格里夫斯、威利斯、艾坡和吉诺斯等人
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影响。反学校文化的现象有两种,一种
是与学校文化功能或权威相对立的学生运动,在一些社会
学家眼里可以看成是劳工阶级文化在学校里的一种延伸,
但也有人倾向于这是学生的自主反抗,代表人物艾坡和吉
诺斯;另一种是反对学校制度对教育的垄断以及对社会所
造成的负面影响,希望在打破现存的学校制度的基础上,建
立一种“去学校化社会”,代表人物是无政府主义学者伊
万.伊利奇。[6]国内外大多数相关研究关注的是第一种情
况,即学生与学校文化功能或权威相对立的、对学校文化的
自主反抗。
2006年9至11月,笔者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上海市
H校初二(8)班全体学生进行了近三个月的参与式观察访
谈。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是否反学校文化要具备一定
的条件与前提。那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反,又是在什么情
况下不反呢?
二、学生反抗学校文化的动因
研究发现,学生反学校文化的常见方式,课内:说话,做
小动作,做其他作业,恶作剧,睡觉,不执行教师的学习指令
等;课外:迟到,作业不做、拖欠,中餐不吃,浪费,吃零食,骂
人、打架、背后骂教师等违犯校纪校规、班纪班规行为。那
么,学生为什么要反抗呢?
11与学科性质、教学内容有关。
相对而言,主科语数外物理与副科中的音体美等课程,
大多数学生不反;考试科目不反,非考试科目就反;对主科
积极、对副科冷漠;大多数学生不要学副科,但反的方式有
强弱之分。不管主科还是副科,只要教学内容无意义或有
难度,学生就不要学。如英语,大多数同学有畏学情绪;又
如政治课,要么玩乐、要么集体睡觉。
21与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关
如果教师不善于组织教学,性格懦弱而压服不了学生,
学生就欺负教师,不肯主动学习,课上捣乱现象突出。在与
同学、任课教师的谈话中,笔者发现该班同学们对原英语教
师T5(现教历史)很有看法,他们认为T5教学管理、教学
方式比较落后,教学方法相对教条,不够灵活。于是全体反
抗,不爱学英语,不肯背单词,从而整个班级英语成绩滞后。
这种观念在笔者访谈T5老师时得到证实。T5认为:“对初
5
第23卷第4期
Vol.23No.4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ICHUANCOLLEGEOFEDUCATION
2007年4月
Apr.2007
3作者简介:石明兰(1968—),女,江苏南通人,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2004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
基本理论与教育社会学。
中教师而言,教学并不难,难的是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
他自认为,没有教好学生,不善于课堂组织管理。
31与教学时机有关
如果教育时机不对,教师动机再好,学生也不予理睬,
并且坚决抗议。比如:放学时间到了,班主任T1把全班同
学留下思考如何进行班级建设,但没有人听,全体抗议,教
室里闹翻了天,有人嘴里骂骂咧咧。T1进来很生气,大声
训话,特别是对小龙(该班第二捣蛋分子),说得较难听。
最后也没有什么结论,让学生回去思考,以后再谈。这种思
想教育方式明显无效,影响整体情绪。事实上同学们敬畏
新班主任T1,但为何全体反抗?因为此时、此类教育方式
不合适。有的同学饿了,午餐不吃或少吃,迫不及待地要回
家,许多作业等着去做。
41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有关
如果教师教学态度较好,不管主科副科都不反,而且积
极配合。班主任T1同时担任数学课,他讲课风趣、对学生
充满了爱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英语教师T3
对大家友好,对差生更关怀,同学们对英语的兴趣日渐上
升;物理教师T4教学风格独特,语气坚定有力,思维敏捷、
条理分明,同学们对物理的学习越来越上轨道。如果教师
教学态度不够友好,甚至于有意对付学生,那么,“哪里有
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管什么学科、不管与教师曾经有
什么样的感情。比如:两次语文课,一次罚站26分钟,另一
次17分钟,一人有错全体受训。按理同学们对语文老师
T2很有感情,做过两年班主任并一直教语文,女教师年轻
充满活力,但学生偏偏不买账,对老师心中生怨,教学气氛
紧张,导致学生的心智冰冻。我们似乎可以套用鲁迅先生
的那句名言:世上本没有差生,教育失误太多了,慢慢才有
了越来越多的差生。
教育的复杂性在这里得到明显体现。调查发现,同一
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心理环境不一样,教学效果也就不
同。T2曾是8班班主任,同时教8班与1班的语文,但8班
语文成绩最差,1班是语文年级第一。如果说,T2教学能
力、态度不好,为何能带好其他班?为何学校要她做团队工
作?为何别的班能教好,自己的班就教不好?这正如医生
“病不医已”。自己带的班级有不良情绪参与管理,而别的
班级不良情绪少了点,多了些理性,所以教学效果较好。能
做好某班的班主任不一定能教好这个班的课,一个好班主
任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学科教师,一个好的学科教师不一定
能做好班主任。能做好快班的班主任不一定能带好慢班,
但是能带好慢班的肯定能带好快班。教学能力与管理能力
在有的教师那儿就是两张皮,很难统一。会教书的不一定
会管理,会管理的不一定会教书;既能教书又会管理的教师
不是太多。这里涉及的因素太多。
51教室的物理环境发生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也相应
发生变化。
座位调换,爱说话的坐在了一起,这个小群体立即在班
级中引起反响,而且诱导性较强,不爱说话也参与其中,影
响了整个班纪。小艳是留级生,开学初她极少开口讲话,后
来偶尔讲几句,现在是滔滔不绝。但只要环境再变一下,她
又变回原样默默无闻。
政治课上,因为才换了座位,一些同学很好奇,有机会
与新左邻右舍说话了。几个话篓子坐在第一排,忙着与后
面的新人交流。小龙一直与后面及右边同学说话,小动作
特多,忙坏了,说累了就趴在桌上睡觉。坐在南边靠窗的五
个同学是最不安分的。小辰没有坐相,用笔乱指,嘴里念念
有词,没完没了,一直在找人说话。被老师提醒多次,仍我
行我素。老师硬请他读书,他慢慢吞吞,吱唔着读完。睡觉
的同学有6人。虽然老师也提醒,但几个人依旧睡觉,不理
会,做练习时他们也一直在睡,老师也只能视而不见。
61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关
不管任何学科任何教师,只要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有
兴趣,上课就乐意配合。如小立爱好体育,理想是做足球运
动员,在体育课上表现很好,老师喜欢他,他也很喜欢体育
老师。小蕾虽然认为语文老师T2有点太过严厉,但她爱好
语文,爱看小说等课外书,所以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
最为认真。小龙爱好唱歌,音乐课积极主动,老师喜欢,同
学们欣赏,常常上台领唱,课堂表现良好。但是,如果音乐
课的内容不符合他的兴趣也会反抗,如:一次班会课上,集
体练唱《我们走在大路上》,他不停地骂破歌、烂歌、傻冒
歌,唱的时候故意怪腔怪调,唱到“向前进”时就伴随搞笑
动作。
71与学生的小年龄有关
研究表明,孩子懂事与否与其生理年龄相关。初二8
班有反学校文化倾向的学生在全班同学中年龄相对较小。
小龙、小蕾年龄最小,他们才过13岁生日,比同学小几个月
甚至1岁,明显看出,行为和纪律方面较差。在对小龙的访
谈中,他很自然地冒出一句:“我在班就是最小嘛!”意思便
是只有他可以自由放任,以小卖小,没有人会与他计较。
81与学生所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育方式以
及家长对学业成绩的关心度有关
调查发现,学生反学校文化与所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
位、教育方式及父母对学业成绩的关心度相关,本班
84.85%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中下层,父母职业为工
人、一般员工、初级职称。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可以相互转换。一般来说,没有经济资本也就没有文化资
本和社会资本。家庭困难、没有条件买课外书,孩子从小智
力背景相对较窄,与学校主流文化不相一致,他们在学校里
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于是就有反抗心理。父母的教育方
式、对孩子学业的关心程度对孩子心理的影响较大,专制型
或放任型的家教方式,孩子相对比较逆反或自由放纵,小
蕾、小龙家长教育方式都是专制型,小辰的家教方式是放任
型;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过度关心或放任不管,反而导致孩子
失去了自主性与自制力,不会掌握自由度;小蕾与小龙家长
对学业是过度关心,小辰的家长则从来不管。
三、正面教育———学生不反学校文化的唯一条件
研究表明,只有一种情况下学生与教师非常配合,即教
师尊重、信任学生,正面引导、鼓励和支持,并给予个别辅
导,这时课堂效果明显变好,立竿见影。
T1老师是新班主任兼教数学,他上数学课前说:“通过
6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月
与同学们两个星期的零距离接触以及对同学们家访,知道
家长对教师的工作非常支持配合。同学们有许多优点,特
别是小辰,虽然有时玩心重,我也是从这个年龄过来的,都
正常、健康,我认为大家都优秀,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将来本班也会出好多金凤凰,进入市重点高中,你们都有机
会,关键是走正道,现在还来得及,到初三时就迟了。以前
的错误既往不咎,建文明班级,卫生纪律好,让教师们对我
们刮目相看。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
事,集体力量大。两个星期观察下来,发现同学们一天比一
天好。最后我希望同学们也要体谅家长的辛苦,要学会感
恩。”
班主任这段话语重心长,充满了爱意,对好生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给差生以积极的鼓励,令班级的每个学生心情舒
畅,集体感、自尊感油然而生,可以说这次班会的效果是立
竿见影。接下来的数学课堂纪律与学习积极性明显好转,
特别是小辰,他在班级最能捣蛋,但他在这堂课上的表现,
真让我们刮目相看。第一,他积极上黑板做题,而且正确;
第二,课堂主动回答问题;第三,老师让做题好了的同学站
起来,他站得较早,老师假装好奇地问:“你也做好了?”让
他明白老师是多关心他。第四,表扬全体同学的时候,最后
再次提醒小辰,作业书写格式不对,并指出更改方法。这堂
课老师三次个别辅导他,增强了自信与参与能力;课后我查
了他的作业,基本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了任务。
人人喜欢听好话,给点阳光就灿烂,这是共性,何况13
岁的孩子,他们正处在青春躁动的初期。表扬鼓励的效果
也许是暂时的,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教师晓之以理,导
之以行,并给予适当的监督和帮助,只要持之以恒,学生乐
意接受,一定会有进步。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38.
[2]赵小段.西方反学校文化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
研,2004,(10).
[3]史铮.青少年反学校文化研究综述[J].当代青年研
究,2004,(2).
[4]吴琼洳.国中学生反学校文化之研究[EB/OL].
[5]邓俐伽.初中学生反学校类型及其成因———基于广
州市的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6]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4:155.
(上接第2页)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如经常的“校访”,积极
参与家长会,参加学校开放日活动,在老师的允许范围内,
参与班级的一些教学活动,主动承担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等
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1学校要转变观念
家长是否乐意参加学校教育活动很大的一个因素就在
于学校开展的活动是否有吸引力,也就是说,家长是否能够
得到所期盼的信息。所以学校在开展家长活动时,一定要
先调查家长的需求,根据每个家庭的不同特点,根据每个家
长的不同需要,安排活动。
其次,学校要充分认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家长参
与学校教育所蕴含的巨大价值,积极主动地争取家长参与
学校,把家校合作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来加以贯彻,并为此
提供条件和便利,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加
以规范和约束。MaryLouFuller指出:即使承认家长参与
的重要性,也并不意味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做好了充分的
准备,采取积极的手段促进家长参与。[8]所以,学校为了与
家庭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应尽量将合作的细则具体化,将
宏观的变成可以操作的。如将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活动的
具体内容,求助于家长的具体帮助内容等等。
(三)家长和学校相互沟通
学校和家庭作为孩子成长最具影响力的两大环境,虽
然二者各自的功能和角色不同,但是二者的培养目标是一
致的,这就使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成为可能。家
校之间坦率而频繁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是建立良好的家校合
作关系的基础,是家校合作和共享资源的前提。[9]家庭和
学校通过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不仅可以更深入地
了解双方的处境、地位及教育期望,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
子发展的全过程。哲学解释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在理
解和对话的前提下,真正意义的交流才可能实现。因此,家
庭和学校只有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对话的大背景下,合作
才能得以保证。为此,家庭和学校都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
版社,20011281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11551
[3]周乾坤.基础新教育理念[EB/OL]
[4]吴志宏.中小学管理比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812831
[5]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
教科院学报,2002,(6):531
[6]李飞,张桂春.中美两国家校合作机制差异之比较
[J]1教育探索,2006,(3):501
[7]徐明峡,吴建成1影响现代家校合作制度建构的环
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16(3):71
[8]MaryLouFuller&GlennOslen编著,谭军华等译.家
庭和学校的联系———如何成功地与家长联系[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1121
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从*年起,随着国家粮食定购政策的逐步放开,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了加速调整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新城开发和民营经济相继兴起,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性运行的道路。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28.4亿元,比*年增加13.1亿元,年均递增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76亿元,比*年增加2.*亿元,年均递增6.3%;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45亿元,比*年增加2.94亿元,年均递增10.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3.19亿元,比*年增加8.14亿元,年均递增21.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年的37.5:29.5:33调整到了27.4:26.2:46.4。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年,全区人均GDP达到了8281元(折合1001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26.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51.4%,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判断指标衡量,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2.6%,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按常住人口计算),标志着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显现。
2、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20*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与*年相比扩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了14.1万人,比*年增加4.22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转移农村人口3000人左右。与此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兴起,6个建制镇镇区面积平均达到了1.1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平均达到3200人。其中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总寨镇达到了1.9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镇达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建筑建材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南郊工业园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5户,20*年完成工业产值4亿元,占到了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2.2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4户,20*年完成工业产值7240万元,占到了清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1.3%。上述情况表明,我区的城镇开发建设与城乡工业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具备了中级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种、蔬菜、草畜、林果、粮食等六大支柱产业。20*年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了2.64万头,比*年增加2.42万头,年均递增64.4%;肉牛饲养量达到了13.25万头,比*年增加5.09万头,年均递增10.2%;肉羊饲养量达到了66.2万只,比*年增加28.6万只,年均递增12%;鸡饲养量达到了582.3万只,比*年增加300万只,年均递增15.6%。以洋葱和温室(棚)为主的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经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从调查分析情况看,我区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目前依*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今后种植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全区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业4户,肉(蛋)品加工企业4户,种子加工流通企业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业28户,果品贮藏加工企业4户,粮油加工企业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业10户。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55万吨,占到了全区农产品总量的65.5%。全区发展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22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有7个。总体来看,目前我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半紧密型联合体,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但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中小学195所,在校学生48945人。其中农村学校176所,城市学校19所,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就学需求,但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达标文化站17个,村组文化室1461个,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59%,比*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8%,比*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2人,床位4.6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差距。
5、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
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3*.3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18.5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18.4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9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5.8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18.4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础设施,投资2.*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6.2%。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6万人,增长了27.7%。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1.4万人。20*年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比*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年,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20*年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2.5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1.1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2.3: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49.5%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35.4%,年均递增率只有6.3%;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长了65.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61.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21.2%。由此可以判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市。
2、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75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81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年的1.6:1扩大为2:1。同时,有12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还有9%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1.7%。虽然这些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在继续拉大,农民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
3、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上的“城市偏向”和缺乏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现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政府投资,近些年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而农村道路、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兴办各类公益事业都需要农民出工出钱。特别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区、乡财政支出压力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非常有限。尽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很难满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4、教育、卫生事业上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大量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导致城市学校班额超编严重。农村校点较多,但教学条件不如城市,生源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拉大,素质高些的教师多数不愿在农村执教。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差,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执业医生相对较少,技术力量薄弱,医疗卫生条件不如城市。特别是村级医疗保健设施简陋,农民就医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5、城乡社会保障上的差距。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逐步得到落实。20*年,城市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达到了1064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达到了14122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达到了1*0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达到了13890人。农村社会保障基本不落实,目前只为“五保户”提供了低保金,为部分双女户办了养老保险。除此外,农民均不享受社会保障。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像过去那样,单向推进农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难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现阶段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统筹考虑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进行整合和并轨,从体制上求创新、机制上求突破,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产业、统筹资源等,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与农村成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统一体,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调查情况显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让农民进城,而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农民生活向城市看齐;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个模式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准确把握和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必须走出上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二是发展规划不统筹。集中表现在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尚未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城市、小城镇和康居工程缺乏统一规划,重视单项工作的年终进度,不重视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益,指导工作上缺乏依据,落实工作上缺乏连续性。由于整体规划不健全,一些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难配套。如小城镇建设、康居工程、旅游开发等都没有总体规划,目前还停留在探索实施的阶段。
三是政策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在支持小城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窄,乡镇拿不起,银行贷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间投资进不来;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除国家投资以外,基本由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负担,筹资渠道越来越窄。
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工业化既是城市化、产业化的前奏,也是动力源。而从我区的实际看,近五年增幅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年均递增率为21.6%,工业年均递增率为4.8%,工业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相反,由于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说明,我区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而主要是*第三产业推动和规模投资拉动的。城市具备了承载人口的能力,但工业不具备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使城市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原则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大精神为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实施“五大战略”为重点,主攻“一城四镇、一带双沿”(即:中心城市、四个小城镇、城郊、沿路、沿山经济),做强工业增长极,培植城郊经济带,壮大农村产业群,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区GDP达到80亿元,年均递增9%,人均GDP达到16000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到21:38:41;全区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递增10%。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区人口城市化率上升到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城市、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0%和35%左右;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根本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人民普遍过上富足的生活。
——社会公益事业配套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健全,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农村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参加社会统筹保障;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健全,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人。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普遍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社会步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谐优化,生活蒸蒸日上的良性发展之路,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区域长远发展与品位档次的提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科学制定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明确分区功能和产业发展重点,合理布局,凸现地方经济特色。
2、坚持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乡村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出发,分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3、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保的原则。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摆在第一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立足当前,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既要明确政府职责,注重发挥好政府在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推动作用,又要坚持按市场机制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模式,运作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走经营资本、经营资源的路子。
5、坚持城乡统筹、互补互动的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着眼于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既要不断增强城镇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构筑更高的发展平台,又要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实力,引导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五大战略的实施:
1、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城乡工业化进程。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扩大工业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支柱,争创名优品牌,提高经济效益,做强城镇工业增长极,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1.3%,提高6.7个百分点。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筑招商引资平台。在坚持抓好南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同时,加快实施西郊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园区道路、水电、通讯、绿化等“五通一平”工程,基本满足企业项目入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尽快形成封闭管理、独立运行的管理服务机制,从入驻手续、项目审批、企业融资、工商税务、权益保障等方面,为入驻客商提供全程化服务,真正把工业园区建成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清水、总寨等乡镇工业小区建设规划,多渠道筹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狠抓项目建设,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坚持大小并举,内外结合,城乡配套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举全区之力,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上项目。既要抢抓机遇,争取国家、省市和外商投资,集中精力发展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又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引导和鼓励城乡民间投资,发展中小企业项目,培植工业发展的后续梯队,谋求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力争到2015年,工业经济中园区工业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三是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发展支柱。调整的方向是向高新技术看齐,调整的目标是加快产业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整的重点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和名优家具。逐步拉长加工产业链,形成工业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四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进一步规范公司制改造。要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建立出资人制度。逐步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各司其职、相互激励、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企业成本资金、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管理,提高企业运行质量。
2、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按照“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工企业为龙头,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壮大农村优势产业群。在逐步改造提升粮食、林果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沿路乡镇主攻奶牛、蔬菜和高效制种,沿山乡镇主攻肉牛、肉羊和优质牧草,推动战略性主导产业规模化扩张,发展集约化经营,培育名品、精品,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肉鸡、菌菇和特色水产养殖,培育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是做强加工龙头企业。坚持“扶强、扶优、扶大”的原则,抓好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特别要支持那些经营机制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辐射面广,与农户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果蔬饮品、畜禽产品加工,向农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三是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要引导龙头企业、大户能人、乡村组织和涉农服务单位兴办各类服务实体,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此同时,要引导一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以入股或租赁的方式固化原料生产基地,把农民的土地纳入企业集中经营管理,建立企业、农户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紧密型利益联合体。通过创新完善运作机制,促进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
3、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按照《酒泉市加快城市化发展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全力配合实施城区道路交通、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热电联供、文体设施、绿化亮化等十大工程,不断加强街道、社区建设,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与中心城市配套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结合我区的实际来看,开发建设小城镇必须要突出重点、择优发展。综合分析六个建制镇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口资源状况和区位优势,我们认为,目前清水、总寨和西洞已初步建起了工业小区,为小城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均地处312国道沿线,区位优势明显。尤其是西洞镇,大部分处于城市规划控制区以内,具备优先发展的条件,应该体现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与城市配套发展;金佛寺镇人口相对较多,在沿山区域具有区位优势,对周边乡镇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强;上坝镇虽然人口较多,但距离总寨镇很近,工业基础薄弱,应与总寨镇联合发展;三墩镇基础条件相对薄弱,而且随着酒航路的开通,区位优势被逐步弱化,辐射半径较小。因此,建议优先发展清水、总寨、西洞、金佛寺四个小城镇。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要结合当地和周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色、区域特点等,准确定位小城镇发展方向,尽快修编小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和建设详规,用于指导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保持建设的连续性。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和利用镇区资源,积极建立以民间投资、招商引资为主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实施道路、水电、供暖、环卫和工业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基础条件,增强集聚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的能力。三是积极培育小城镇的支柱产业。高度重视小城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发展,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加快发展工业小区和第三产业,走好强工促农、兴商建镇的路子,聚集生产要素,繁荣镇区经济,增强小城镇自我发展的能力。力争到2015年,把四个小城镇建设成设施完善、功能配套、主业突出,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次区域中心,人口分别达到6000人以上。
4、实施城郊开发战略,培育发展城郊经济带。城郊开发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从现状看,我区城郊资源的开发利用很不充分,一方面,表现在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辐射在城郊,但利用效率不高,没有完全起到推动城郊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城郊大量的果园、水域、湿地、生态风光和闲滩空地等开发层次不高,利用不充分。实施城郊开发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城郊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对运行效率低下、甚至闲置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使城郊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达到致富农民的目的。今后一个时期,城郊开发建设要突出走好三条路子:一是借城开发的路子。充分利用城市的技术、信息、市场和人才,开发科技附加值高的产业和产品,在做强园区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产奶牛、无公害蔬菜、小商品生产和面向城市的服务项目,逐步把城郊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二是借路辟景的路子。充分利用酒航路、酒嘉路、酒金路和312国道交通便利、人流集中的条件,开发建设休闲旅游景点,带动城郊旅游业发展。一方面以汉唐博物馆、法幢寺、北郊公园、植物园、西汉胜迹园和“天外天”太空城为重点,对环城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集中整合、综合利用,形成规模宏大、档次较高的核心旅游景区。另一方面,以海马泉的开发建设为龙头,利用周边水域开发休闲旅游景点,逐步形成功能配套的湿地保护景区;以清水河沿岸开发为重点,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民俗风情游览景点,形成生态风光旅游景区。三是借景生财的路子。在抓好主景区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政策和机制,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参与城郊旅游开发,利用一些闲散的果园、水域等兴办农家乐园。鼓励农民依托旅游景区(点)发展餐饮、娱乐项目,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到农村度假、休闲、消费,繁荣城郊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要统筹考虑景区(点)开发与农户小康住宅建设的问题,可以在景区(点)内适量布局一些高标准小康住宅,以缓解城郊用地的矛盾,推动农村康居工程建设。
5、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提高人口素质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一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工业方面,要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为示范点,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狠抓科技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促进产品更新换代,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方面,重点围绕农业增效和特色农产品开发,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推广良种繁育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稳定现有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上,按照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要求,促进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项目逐步走向市场。支持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以多种形式开展联合协作,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新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三是着力培养人才。在认真抓好基础教育、成人教育的同时,突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尤其要加强企业职工和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一线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四是加快信息化进程。积极推进科技信息化,大力实施政府、企业、学校和居民上网工程,整合城乡信息资源,努力建立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实用的区乡村信息网络平台,让先进的科学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科技转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强规划的基础性研究,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从目前我区各项规划的制定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近期应结合酒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尽快编制《全面小康建设规划》、《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康居工程建设规划》。为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议《全面小康建设规划》由相关部门负责编制,其它三个规划由政府出面,聘请专家或委托资质较高的单位编制,为各乡镇研究制定各自的详细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提供依据。应进一步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依法监督和统一管理,建立严格的违犯规划责任追究制度,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做到一部规划管到头,一张蓝图建到底。
2、健全完善政策体系。一是完善支持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在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规范培育二级市场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土地一级市场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机制。在坚决执行国家土地法规、审批程序和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允许小城镇规划区内集体的土地,以入股、出租等形式直接进入土地市场,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对小城镇在镇区改造过程中,通过土地整理等方式形成的富余地,允许直接进入土地市场;对小城镇的企业用地,可以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置换、分期缴纳出让金的方式合理解决,也可以采取农户入股或企业租赁的方式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全部留给镇级财政,统一用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探索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区域和所有制界限,采取股份制、租赁制、合资经营等多种方式,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逐步把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允许公平竞争,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建设投资多元化。二是完善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重点是对工业园区实行封闭管理,杜绝外部干扰;园区内资源基本由工业园区垄断经营,土地收益要适当给园区留一部分;园区上缴市、区的税收以20*年为基数,五年内增量部分全部留到园区,五年后增量部分按20%留到园区,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完善支持科技创新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每年安排100万元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同时,适当安排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探索建立公共财政体制。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使财政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转移到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上来,把财政资金重点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生态建设、统筹全区职业技能培训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行重点小城镇财政超收部分全部留给镇级财政的办法,增强各镇加强基础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3、探索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在坚持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长期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着眼于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和追求土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结合我区实际,应主要采取以下七种流转方式:⑴互换。对零星分散承包地,允许农户通过调换的方式进行流转,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⑵转让。农户间通过协商,可直接转让全部或部分土地经营权;⑶转包。有其它经营门路或有特长,不愿种地但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户,可通过协商将土地经营权在一段时间内转给他人;⑷出租。农户通过签定经济合同,在一段时间内可将土地租赁给本地农户或外地经营者,以提高承包土地的经济效益;⑸入股。农户可将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与集体或个人、或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股份合作制,结成经营联合体;⑹招标承包。对农户自愿流转的土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可统一对外招标承包;⑺委托发包。对那些外出打工或人少地多的农户,可委托村委会将土地转包给其他农户。实践当中,还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探索新的流转方式,争取在土地流转机制上有新的突破。
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适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放活政策,简化手续,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现行以农业和非农业性质划分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推行以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的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让农民享有自由进城和自由迁徙的权力。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落户后在一定时期内计划生育政策不变。为使这项改革稳步推进,建议先将城市和“城中村”居民,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逐步向农村推进。建议由公安局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力争用五年时间,完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的工作。
5、深化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适应建立新型城市管理体制的要求,以强化街道管理、发展社区服务为主题,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设施,拓宽服务领域,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对纳入城镇规划区内的村组,逐步“撤村建居”,促其向社区管理模式转变。继续深化乡村管理体制改革,着眼于集中资源、组团开发、形成发展“拳头”,积极稳妥地推进撤乡并镇、合村并组,逐步实现由行政区划向经济区划的转变。
6、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调整教育布局,优化资源结构,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力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健全以乡镇卫生院为主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医疗卫生保障措施,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基本医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配套完善设施,巩固文化阵地,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7、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突破体制界限,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积极探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逐步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促进农民由土地实物保障向社会统筹保障转变,力争到2015年建起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同步提高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