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老护理和老年护理的区别范文

养老护理和老年护理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老护理和老年护理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养老护理和老年护理的区别

第1篇:养老护理和老年护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 市场养老;功能业态;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F035文献标识码: A

1、背景综述

人口老龄化近年来为整个社会所高度关注,对我们国家来说,一方面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人民寿命的延长,另一方面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所以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即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在未来的半个世纪内,我国老年人口将呈迅速增长的趋势。

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我们所认同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解决我们国家的养老问题,我们需要对我们的养老模式进行创新。但是如何对养老模式创新?什么样的模式能够解决养老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

旨实现盈利的地产屈指可数。

2、适合上海市的养老设施功能业态模式

2.1养老设施分类

通过对上海现状市场养老设施的调查可以发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养老设施市场化程度较低,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地产盛行,养老设施服务功能落后;养老服务要求更高,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等。这些问题的由来都可归结为市场养老服务缺乏引导,没有很彻底的了解老年人需求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导致养老设施无法匹配当地需求。因而首先需对市场养老设施进行分类,由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老人对养老设施提供的服务需求以及地域状况存在一定差别,为体现人性化和区别对待的理念,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护理等级,本文中将养老设施分为自理型养老设施、协助型养老设施、持续照料型养老设施和综合型养老设施。

1.生活自理型养老设施:是指为年龄较低,身体状况良好渴望接近自然,追求生活乐趣,体验多样化的老年文化活动的老人提供服务的设施。我们将这样的老年人群称为健康期老人。

2.生活协助型养生设施:是指为身体存在一定缺陷,或大病初愈的老人提供定制化膳食方案,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科学的给药管理,安全的环境和丰富的日常活动。我们将这样的老年人群称为障碍期老人。

3.持续护理型养老设施:是指以提供老年病护理,病后、术后康复治疗服务为主。它强调服务的多样性和连续性,一般存在于市区,便于共享优质的医疗资源和亲人的探访。我们将这样的老年人群称为卧床期老人。

4.综合型养老设施:是指能够同时为自理型老人、介助介护型老人和完全卧床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服务的养老设施。这类养老设施由于服务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图3-1:养老设施分类

2.2适合上海的生活自理型养老设施功能业态

1、都市田园养生养老模式

从市场需求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13年近期抽取2248位60岁以上老年人开展的老年群体对社区服务需求度的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对社区组织价廉物美的夕阳红旅游活动的需求度为68.5,逾四成受访者很需要社区组织夕阳红旅游活动。开展专门针对老人、价廉物美的夕阳红旅游既可满足老人旅游需求,又可以结识同社区的老人,满足老人社交需求。结合上海正在推进的以郊野公园为重点的大型游憩空间和生态环境建设,设置都市田园养老模式可为许多老人提供这样的资源。

在都市田园养生养老中有三大功能体系:精神实现、身体疗养和文化体验。针对老年人容易感到孤独的心理特征,设计田园会所、读书会、运动俱乐部等具有人文关怀的度假产品,以便于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精神世界得到充实与满足。为医疗康复病人提供相关医院、诊所、药品超市、保健品超市、相关健康管理等机构,为每个在这里养生养老的人提供专属的健康管理档案与康复治疗方案。文化是体验的源泉,在都市田园中养生,一方面是绿色环境、绿色食品对身体的滋养,同时也是乡村本土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对人精神的陶冶。

2、酒店式养生养老设施模式

高级酒店式养生养老设施是指在城市近郊区或新城等环境良好与中心城区有着良好的交通联系地段,进行酒店式养生养老设施开发模式,它能够满足那些低龄老人渴望亲近自然和精神实现的需要。

在酒店式养生养老设施中的功能业态需从设计构思上体现以“长者为本”的理念,凸显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的的特点,设置健康颐养、休闲娱乐、医疗康复、养生保健等功能区域,让老人既有居家体验,又享受星级服务的方便与尊严。

2.3适合上海的生活协助型养老设施功能业态

1、与商业地产结合,开发老年公寓

与商业地产结合开发的老年公寓是指在城市中心区等繁华地段进行商业地产开发时搭配建设老年公寓或在城市成熟的社区中搭配建老年公寓。目前在上海市中心城区中与商业地产搭配建设老年公寓的现象几乎没有,这一种全新的模式通过功能复合,以及垂直交通的联系,能够让老人在中心城区一个熟悉的环境中享受全方位的服务。

该类老年公寓可涉及健康服务和生活服务等功能业态。根据人性化考虑,每三个老人可配有一个护理员,每30- 50个老年人配一位护士。各护理公寓均与附近医院建立定点合作关系。接待室、谈话室、护士站、健康管理室(机体康复室,是专门针对中风等病人设置的锻炼室)、多功能厅、库房间、洗衣间、洗浴间、污处间等配套齐全。

2、生活协助型养老设施

“421”家庭结构慢慢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形式,这给以家庭养老为传统的城市带来了新的挑战。来自上海交大“空巢老人调研实践团”的一份报告新鲜出炉,本市“空巢老人”已占老年人口的三成多,15%的“空巢老人”需要生活上的照顾。

为向老人尽一份自己的孝心,让老人安享晚年,工作的繁忙的子女希望将老人送进附近的养老设施,让老人能够享受这类设施为他们提供的各项服务。

为体现人文关怀,为生活协助型老人提供全天式亲情呵护服务。具体包括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专业饮食服务体系、居住物业服务体系、交通出行服务体系、文化娱乐健身体系。

2.4适合上海的持续护理型养老设施功能业态

1、与医疗机构结合开发老年公寓

与医疗机构结合开发老年公寓是指以康复医疗为特色、兼具一般性诊疗、护理和生活服务功能的专业化养老机构。医护养老充分体现医疗特色,将养老与医院完美结合,弥补养老院就医不便的难题。

其功能业态充分利用“医养结合”模式的优势,为老人提供24小时健康护理服务并提供其它基本生活服务。医生为老人进行日常疾病诊疗;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预防疾病,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专业心理咨询师对老人心理障碍进行干预指导,让老人摆脱孤独,乐享晚年。专业的护士、护工为老人提供24小时贴心生活护理。

2、全护理院

全护理院主要供是为身体不便和患病老人入住,由下属团队为入住者提供看护服务。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靠近地铁或公交站点等交通便利的地方,便于亲人探访且让老人回归熟悉的环境。

其服务及设施包括医疗服务和生活服务。在每个老人入住之前,根据其自身情况来指定相应的健康护理计划。 每个养老设施都至少会各有一名心理相谈员和机能训练员(物理治疗师),分别负责辅导老年人的心理和帮助行动有困难的老年进行身体机能训练。接待室、谈话室、护士站、健康管理房、洗浴间、洗衣间、库房间和多功能厅随时为老人使用。护理员实行24小时轮班制,负责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

2.5适合上海市的综合型养老设施功能业态

综合型养老社区是指根据人性化设计理念和区别对待的关怀模式为不同年龄阶段和身体状况老年人提供全面服务的老年专住社区。综合型养老社区是一个按照节能、环保、低碳和无障碍、无污染、高科技的要求,为老年人营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多元共生的社会生态,一个分年龄和服务层次、并保障终老整个过程的养老生活支持系统。

养老社区在选址上要具有前瞻性,尽可能环境优美并适合老年人长期居住,交通便利,适合对外交流。同时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包括基本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护理、老年休闲健身、老年心理陪护、老年大学等。根据老年人不同的需求,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

结语

养老模式创新是在人口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实现的,当经济社会结构向老龄社会转变时经济社会中的其他因素,必然会围绕老龄社会而转变。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中为满足个人提高生活质量和拓展能力需要的部分,也在不断地发展,由于它们的生产和供给都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新型的养老模式也将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且这类模式将继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孙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第2篇:养老护理和老年护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苏州 人口老龄化 养老模式

一、引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 % ,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为老龄化社会, 而14%以上则为高龄化社会。而苏州在1982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苏州1046万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133.4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76%;而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8.5%。

二、苏州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到2012年年底,苏州市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44.3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2.3%。2015年1月苏州市老龄办公布苏州市老年人口数据:截止2014年底,全市60岁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5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4.0%。经测算,预计2020年达到180万,到203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上升到247.7万,老年人口比重将上升至37.4%。

(二)老年人口高龄化明显

国际上在研究老龄化问题时,把60-69岁称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称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称为高龄老年人口。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苏州市人口平均年预期寿命持续上升,2009年达到80.48岁,高于全国平均寿命。2015年,苏州市老年人口寿命将超过82岁。苏州市的高龄老人人口从2000年的9.9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8.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00年的1.46%增加到2010年的1.78%。而同时期低龄和中龄老人人口比例分别从2000年的7.3%和4.66%下降到7.09%和3.88%。

(三)老年人中男女比例失调

由于生理的原因,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更长,因此,老龄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老龄人口中女性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2000年苏州市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5.31岁和79.84岁,而2010年苏州市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5.83岁和83.70岁。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老年妇女单独生活,独居所带来的精神上孤独和生活上的无依靠问题更加突出。

三、应对之策

苏州市政府于2011年公布《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若干补充意见》,《意见》指出到2015年苏州将形成“9064”的养老服务格局。90%的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下居家养老,6%左右的老人可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4%的老人可入住养老服务机构。

居家养老是目前养老的主体。目前全市93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养老服务中心,1900多个社区(村)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覆盖率达100%,全市已基本建成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三级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

经过多年的探索,苏州市创造出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一)虚拟养老院

苏州市的沧浪区的“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具有代表性。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对象为75周岁以上的居家空巢和自我生活能力差的老人群体,资金来自政府补助和自费项目的收费,提供家政便民、生活配送、物业维修、医疗保健、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六大类共53项菜单式个性化自选服务。引入“居家乐221养老服务系统”,通过前期的走访调查,建立老人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的数据库,之后及时对老人进行回访更新信息。老人有服务需求,可直接联系服务中心上门服务。

(二)“集中居住”模式

张家港市永联村建设了1167套高标准老年公寓,每套面积约为100平米,老人只需缴纳24000元押金则可终身免费入住。依托“智慧永联”建设,积极探索以信息化为手段的“智慧养老”体系。为有需求的老人免费安装一键通,实行24小时接听服务制度,老人不出家门只要轻轻一按,在十五分钟之内就有人上门服务。同时开发了综合性老年人“智能腕表”,对老年人心跳、血压等重要健康指标以及老年人所处位置进行实时监控。

(三)“医养结合”的老年护理院模式

太仓市开办的老年护理院结合医疗与养老为一体,既区别于社会养老机构,又不同于医疗结构,以生活难以自理的残疾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康复和保健等医疗服务、生活护理和健身娱乐等养老服务,同时还提供医疗救助和临终关怀服务。

太仓市探索出了四种医养结合的形式:

(1)公办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护理院。如娄东护理院,就是由太仓市第三人民医院单独设立,设在医院内部,有100张床位。

(2)私立t院开设养老护理院。太仓市最早开设养老护理院的是民办的新安康复医院,设在太仓市福利服务中心旁边,2000年初就配合福利院为老人做好康复服务工作,2010年正式单独开设新安养老护理院。2014年,友谊、仁慈两家私立医院也相继开启老年医疗护理服务工作。

(3)社区卫生服务站与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合作提供老年医疗服务。现在,太仓每个社区基本都有卫生服务站,很多社区也开办了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提供各种服务,其中一项服务就是请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4)居家养老服务增加医疗服务项目。对特殊对象和84岁以上的老人,太仓市政府为他们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家政服务,其中也包括医疗服务,为需要看病的老人送医上门。

第3篇:养老护理和老年护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 社区护理 保健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4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西方社会在经济发展后也迎来老龄化的浪潮,但是我国现在仍处于发展中的过程,对于处理老龄化问题我国没有西方国家的优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方案目前比较实用的就是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实现健康老龄化,这样带给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这就需要彻底落实社区护理工作,实现对每一位老年人的健康护理。

1 社区护理在老年保健中的作用

1.1 慢性疾病的护理和预防。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很高,极大的伤害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慢性病护理是社区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老年人的慢性疾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现在社区护理需要做的就是从根本上进行预防和病后的正确护理,对于社区护理人员要进行专业的慢性病护理培训,从根本上对社区老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进行专业的指导,对老年人的疾病进行专业的护理。让老年人自身提高健康保健的意识,从自身做起,做好健康保健工作,减少慢性病的发展几率。

1.2 心理疾病护理。老年人一般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精神障碍,尤其是抑郁、孤独,也很大程度的威胁到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目前,在全国尚未形成社区老年人心理疾病的识别和干预体系。心理健康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护理是一个重要的责任,要对社区护理人员做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护理的专业技能,采用干预人群健康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以促进中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健康护理工作的进行。

1.3 健康档案管理。社区护理过程中,要对每一位老年人进行详细调查并做好记录,并将每一位老年人的详细情况报告给医生,对每一位患者都研究出一个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进行持续性的护理,社区护理的特点要体现出来。

1.4 家庭康复护理。大部分的老年人的疾病都是需要回家进行康复治疗的,所以,家庭的康复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家人对医护知识并不了解,所以,社区护理就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老年人进行康复护理。所以,要对社区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可以成为康复医师的助手,帮助医生为老人进行家庭康复治疗、指导和护理工作。

2 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

2.1 护理模式不完善。社区护理服务目前还是不够完善的,很多护理工作还局限于传统的护理模式,但是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的老龄化的社会。社区护理局限在注射、输液、测血压等初级护理模式,主要是重复一个简单的技术操作,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为主。和大医院就诊没有区别,不能体现出社区护理的优势和便捷,社区护理的模式还是存在很多的不完善之处。

2.2 护理形式单一。社区护理的特点是要发挥其作用,对社区的老年人有一个整体的、详细的了解,并对每一位老人都有针对性的护理规划,但是,目前的社区护理形式仍然比较单一,仍然局限于传统医院的护理形式,只注重医疗技术操作,忽视医护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且仍然只懂得遵医嘱,护理人员对老年人的详细情况并不了解,这样一来,根本不能做出准确的健康护理。而对于整个社区老年人的健康评估问题更是毫无头绪,这也让社区护理进入了死角,并未发挥出社区护理的真正作用。所以,对于整个社区来说,这样的护理形式是单一的,并不全面。

2.3 护理人员结构不合理。社区护理中的护理人员结构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因为社区护理并未受到医疗结构的重视,传统上社区卫生机构被视为养老院。即使将社区护理模式的概念融入社区护理中,但是社区护理仍然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除此之外,社区护理不仅仅只是对疾病的护理,护理人员还要具备社会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社区内的老年人的护理做到专业而又全面。

3 老年人社区护理模式的前景

3.1 健康老龄化。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个体的老龄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健康老龄化,就是希望让老年人远离疾病,健康的安度晚年。除了社区护理做到位之外,还要让老年人提高健康意识,自我保健,自我护理,每位老年人都有着健康、乐观的心态。

3.2 老年临终关怀。临终关怀对于患病不愈的老年人是十分重要的,家人的照顾往往是局限的,但是社区护理可以通过科学、专业的医护技术让老人在临终前能够减少患病的痛苦,并且能够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快乐的享受最后的日子。

3.3 老年康复护理。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受到更多的重视。未来还会有老年病医院和养老机构,并配备各种服务。对于康复护理的选择性也更多了,老年人可以玄子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护理机构来恢复健康。老年康复护理应该包括老年人保护和老年康复护理,提供日常的医疗、护理、预防、恢复等服务。

总之,中国的社区老年人护理应结合国家的条件,基于参考国际社区护理人员和社区护理工作内容,探索适合中国的老年保健社区护理道路,所以,以社区为基础的护理,对老年人的保健护理有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曾友燕,王志红.我国老年家庭护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设想[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9(27):18

第4篇:养老护理和老年护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 护理保险 构建

护理保险,又称长期护理保险(long term care insurance,LTCI)、看护保险以及介护保险,它是指被保险人因疾病、年老、伤残等原因而需要他人长期照顾时,国家或者保险公司通过为其支付费用或提供护理服务的方式来缓解被保险人生活负担的一种保险。在分析应对老龄化的措施中,护理保险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1 我国发展护理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人口老龄化压力。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1]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要缓解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压力,护理保险的建立迫在眉睫。

1.2 家庭结构变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化,护理保险需求逐步上升。

1.3 “空巢”老人增多。护理保险的存在不单单是缓解老人及子女负担,更重要的是为老人带来精神慰藉。

1.4 发展老龄产业的契机。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产业必然成为各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护理服务机构的设立将会吸纳大量就业,增加国家税收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护理保险的建立将是我国发展老龄产业的良好契机。

1.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已建立由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和工伤保险共同组成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角度出发,建立中国特色护理保险制度十分必要。

2 关于建立中国特色护理保险的构想

2.1 关于护理保险性质的构想。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决定我国只能实行低水平护理保险模式;同时我国收入水平和养老观念上差异大,这要求应充分发挥商业护理保险的补充作用。因此,建立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并存模式是我国的最好选择。

2.2 采取城乡多元化护理保障体系。中国城乡收入、思想、教育程度等方面差距较大,并不适合建立统一的护理保险标准。所以,城市可以针对护理保险单独收取保费,与城镇养老保险相一致;而农村则借鉴德国模式,采取“护理保险遵从医疗保险原则[3]”,所有参加新农保的人都必须参加农村护理保险。

2.3 具体制度设计

2.3.1 护理保险分类方面。将护理方式分为家庭护理以及机构(或住院)护理两种。我国应该重点发展“以社区为主,以家庭为辅”的护理模式。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相应配套设施,这样可以满足老人护理需求,和“家庭情感”需求,节省了费用,方便老人出行。

2.3.2 保险费缴纳及资金来源方面。我国护理保险可以采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负担原则,在筹集方式上采取基金积累模式,这不仅适合我国国情,还可以避免给国家和个人带来过大压力。

2.3.3 保险赔偿形式及操作流程方面。在保险赔偿形式上应采取服务赔偿为主,费用赔偿为辅。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具体流程:主要由提出赔付申请和核保两部分组成。在核保部分,日本以市町村为单位成立的保险基金部门的长期护理保险鉴定委员会要对被保险人是否已处于需要长期护理状态(定性鉴定)、以及处于哪一种需要长期护理的状态进行认定(定量鉴定)。如果被保险人对以上鉴定不服,可以向都道府县一级的相应评定机关提出申诉。[4]

借鉴日本经验,我国可采取以下流程模式,同时介于中国“居家养老”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及经济实力薄弱的具体国情,我国在具体实施时要更强调和重视社区的作用。

第一步:申请。由患者或其监护人向有关部门申请,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可由社区工作人员代为办理,但需要缴纳一定费用。

第二步:核实。经过相关部门审核、主治医师证明以及监管部门实地调查后,监管机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其所对应护理等级,制定出针对患者的护理计划。此处可以具体考察日本核保情况,进而借鉴、修改。

第三步:护理服务的取得。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若该人未使用护理保险,则可以将个人部分作为其遗嘱按照一定比例折现。

2.3.4 缴费与待遇享受关联性。在缴费与给付相关性上,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经验,在基本社会护理保险方面采取社会公平原则,在商业护理保险方面依照“权利义务相对等”原则。社会公平原则是指“不因投保人收入和财产悬殊而有所区别”[5]。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我国国情适时进行调整。

3 我国实施护理保险后可能面临问题及解决策略

3.1 护理保险实施过程中的欺诈、贿赂问题。虽已采取了种种措施来避免道德风险产生,但仍难以避免老人骗保、护理服务机构与患者联合欺诈现象的产生,甚至形成一个巨大的依附在护理保险上的利益集团,并滋生腐败等危害国家利益的现象。

针对此种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加强监管,完善法制建设,对一切违法欺诈、腐败现象予以严惩,建立一个多层次、高效整合的护理保障体系。

3.2 护理人员缺乏问题。护理工作需要就职者有很强的耐心和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但工资待遇不高,这使得此工作很难吸引那些具有高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就职者。

针对于此,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工资水平。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工作,针对不同等级的护理要求,培训具有不同医疗护理水平的工作人员。从而形成多层次、满足不同护理需求的护理服务体系。同时,将不同的护理等级划分不同的工资水平,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供服务质量。再次,引入竞争淘汰机制。护理服务机构应由私人护理机构承办,并允许多家机构存在,形成一个高效竞争的护理市场体系,这有利于提高被保险人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工资待遇。最后,注重老年学医疗护理方面教育,尤其是大学专业护理教育。老年护理工作需要大批专业护理和管理人员。注重对老年医学与服务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会对我国护理人才发展产生重要促进作用。例如我国天津市民政局与天津职业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该专业从2010级起,每人每年都将获得市福老基金会50%的学费资助。这一举措不仅为我国养老行业输送了对口人才,同时还能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投身到养老事业中来,也为我国护理保险的开办储备了人才。

4 小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我国应积极推进护理保险的建立和发展,建立一个以“多层次、广覆盖、低水平”社会护理保险为主、商业护理保险为辅的中国特色护理保险体系,缓解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压力,增进社会福利,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参考文献:

[1].

[2]丁纯,瞿黔超.德国护理保险体制综述:历史成因、运作特点以及改革方案.德国研究,2008(3):42~47.

[3]张拓红.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9(3):146~150.

第5篇:养老护理和老年护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老年福利;福利机构;民营

人口的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人口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不断加剧,城市空巢现象普遍化出现,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民营老年福利机构是为老年群体提供服务的场所,在社会转型加速期,民营老年福利机构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如何保障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均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一、当前我国民营老年福利机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民营老年福利机构的发展已逐渐步入正轨,但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这严重影响了民营老年福利机构的进一步深化改革,阻碍了其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延缓了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进程。

(一)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低

民营老年福利机构的门槛相对较低,将老年人的服务工作看成是单纯的体力工作,因此招募的人员大多是非专业人员,他们之前所从事的行业各式各样,转行从事养老服务业,由于受到自身专业知识的限制,只能为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日常照顾,对老年人出现的心理障碍不能运用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很好的疏导与沟通。此外,很多民营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热情度不够,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护理人员不能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与老年人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同时也会致使员工之间矛盾丛生,容易产生隔阂,不利于工作的有效进展。目前我国老年人服务队伍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行业内也缺乏统一的技能培训制度和资格认证制度。

(二)缺乏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资金运作效率低

民营老年福利机构大多由私人投资,机构规模相对偏小,资金和设备比较分散,很难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组织管理制度,有关人员的组织调配不合理,最终使福利机构陷入一种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双低的恶圈,限制了福利机构的发展。

民营老年福利机构属于新兴的公共服务行业,前期投入较大,收益相对较低,很难吸引较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现今的民营福利机构大多是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作模式,缺乏对社会资金的系统募集和资金运作全过程的监管,资金运作效率较低,相关信息的披露也不及时,导致民营老年福利机构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资金问题。

(三)养老市场体制不完善

目前,中国的老龄化速度非常快,高龄人口居多,出现未富先老的特点。在我国农村,养老观念普遍比较落后,家庭养老是他们的首选,很多农村的老年人不会选择去养老院。因此,在农村中,很多的养老福利机构很难引入市场机制的运营模式,农村中的养老市场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在城市中,由于家庭规模小型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家庭中无法得到及时满足,家庭养老逐渐向社会养老转变,这对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挑战,对机构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四)机构文化不清晰

机构文化指的是在一个机构内部,所有员工所共同持有的、能够体现机构特质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物质产品等,包括机构的价值理念、机构环境、典型人物、文化网络等要素。当前,许多民营老年福利机构缺乏本组织的文化理念,机构的文化价值观也没有被其成员普遍接受与认同;有些老年福利机构缺乏品牌竞争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品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丧失了潜在的文化资源;不少民营老年福利机构没有对机构的长远发展做出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民营老年福利机构的长远发展。

二、我国民营老年福利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实行绩效奖惩

民营老年福利机构应加强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化技能。应借鉴教师、会计等从业人员的考试制度,建立养老机构的职业资格证制度,实行养老机构资格准入制度,其从业人员必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考试获取权威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之后,方能持证上岗;对机构内的工作人员应定期加强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学习到最新的护理理念和护理知识。此外,民营老年福利机构应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制定工资待遇,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老年人提高更高质量的服务。

此外,护理人员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引导。老年人曾经也年轻过,也为社会做出过贡献,但由于自身身体状况等原因闲置下来,或多或少的在心理上有不适应,甚至是消极思想,这就需要机构的护理人员要对老人足够的重视和理解,帮助老人提高自我心理素养,加强自我积极暗示,使老年人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文娱活动,或是多个老年福利机构开展联谊活动,因为老年人在养老机构相对来说是比较空闲的,并且生活是比较单调乏味的,通过开展一些娱乐活动,扩大老人的交际圈,倡导老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避免固执偏激的心理倾向;还可以邀请相关的心理、医疗等专家定期与老年人进行心理沟通,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诊疗服务等,普及正确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使老年人拥有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正确对待衰老现象,形成新的老年意识。

(二)加强机构组织建设和对资金的筹措与监管

在民营老年福利机构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各部门应分工明确,相互协调沟通,实行技术管理承包责任制。在机构管理上,实行民主管理,增强透明度,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建立完善的老年福利机构绩效评估体系,接受各方监督,推进老年福利机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此外,还可以定期邀请老人家属来机构开展交流和互动,鼓励老人家属为机构多提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深化为老人服务的理念。

民营老年福利机构可通过多种途径申请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也可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吸引更多的热衷于慈善事业的社会志愿者参加;进一步完善社区支持网络,利用社区资源优势,实现社区内的机关团体、单位、学校、医院等的资源共享,为民营福利机构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促进其建设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加强对募集到的财物的监管,使其得到合理、恰当的使用。

(三)合理进行市场定位,完善养老结构

民营老年福利机构应根据老年人群的不同层次和需求设置相应的养老保障项目,从而使机构提供的服务具有针对性。由于现阶段老年群体的经济状况存在差异,身体等状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养老机构不能以一个标准进行建设,不能盲目追求高档次,要在设备资源投资上、费用标准上予以区别考虑。但养老机构的市场化建设必须以最基本的保障为基础,建设普惠型老年福利机构,收纳大量的中低收入老年群体。此外,可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生理需求、心理状况等合理划分出不同护理区域,增加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新兴的服务项目,通过建立多样化的服务项目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四)建立机构文化,注重品牌意识

首先,机构要树立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营造良好的机构文化。借助机构文化这一潜在资源,加大对机构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其次,由于之前的养老机构大都是由政府承办,其计划性和公益福利性已植根于人们心中,因此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的老年福利机构必须要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加强宣传,逐步改变人们旧有的养老观念,大力宣传福利机构社会化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号召全社会都来支持、参与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最后,要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精神,推动民营老年福利机构的长远发展,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薇.谈发展老年产业与完善老年福利事业[J].知识经济,2007年,第8期.

[2] 张凡.现代老年福利制度的特点与发展路径[J].社会福利,2011年,第3期.

[3] 唐咏,徐永德.香港“持续照顾”的老年福利政策及其借鉴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

[4] 隋伟,彭丽莎.我国社会福利机构资金管理模式研究[J].山东商业会计,2008年,第1期.

[5] 周彩姣,陈成文,孙秀兰.论发展社区老年服务与实现社会和谐[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第6篇:养老护理和老年护理的区别范文

一、青岛市老龄化演变

青岛市在1987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7%(国际公认老龄化标准指标),先于全国12年、山东省7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二十多年来,由于城市气候和环境良好,适合退休居住和养老,老龄人口聚集度强,青岛市的老龄化存在老龄化速度快、老龄人口绝对数增长快、未富先老、城乡差异大、性别差异大的特点。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全市749.4万总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为70.1万人,占人口比重9.35%,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2.14个百分点;据2005年我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市819.6万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7.34万人,占比10.67%;至2007年,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数比重为15.9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1.69%,老年人口年增长率约为3.3%,而同期城市总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1.09%,增速仅为老年人口增速的三分之一。根据《青岛指南》统计,到2010年,我市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7.1%以上,65岁以上人口达到13%以上;同时市老龄委提供的预测数据表明,2020年青岛市人口老龄化将达到23.14%,2030年将达到32.34%,2035年将达到35.05%,2050年达到37.45%.据其推算,在2030年前后,青岛市将进入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其后的五至十年左右青岛市将直接面对人口老龄化难题。

此外,青岛市人口老龄化存在城乡和地域差异明显的问题。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当年超过全市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区市有8个,分别是市北区18.06%、四方区16.7%、莱西市17.01%、平度市16.75%、胶南市16.41%、即墨市15.98%、胶州市15.98%、李沧区15.95%,低于全市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有4个区市,分别是市南区15.48%、城阳区14.11%、崂山区13.62%和黄岛区9.53%。据此可见,由于年轻大中专毕业生不断离开郊区进入中心市区,青岛市的城乡老龄化程度有显著的差异,农村和地区的老龄问题压力明显高于城镇和中心市区;而老市区又明显高于新兴市区。有研究机构指出,青岛市未来的老龄工作重点在于农村和老城区。

同时,性别的差异也显现在人口老龄化统计数据中。2007年全市老龄人口中,60岁及以上共有119.3万人,其中男性57.6万、女性61.7万,女性略高于男性;70岁及以上共有62.1万人,其中男性27.9万、女性34.2万,女性明显多于男性;80岁及以上共有19.3万人,男性7.5万、女性11.8万,女性大大多于男性。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市老年人口性别比例随着年龄增高而加速失衡,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女性单身老人需要照顾。

二、目前青岛市养老机构及市场供应情况

截至2010年底,青岛市现有养老机构98家,总床位6969张,其中市内四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89所,床位6227张。根据调查统计,全市养老机构总入住率为35%,有意愿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占全体老年人比例为5%至6%,按2010年全市老人152.47万人计算,市场总需求量超过8万以上床位,实际入住3040床位,占需求总量的比例小于4%,由此推算,目前全市老年人中已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占全市老人总数的比例小于2‰。各养老机构入住率参差不齐(崂山区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仅为25%)。出现部分养老机构持续排队入住,同时也有一些老年公寓仅有少量床位入住的现象。

通过对青岛市社会福利院已入住老人抽样问卷调查,影响老龄人口入住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老观念问题。多数老人只要可以勉强照顾自己,就不愿到养老机构居住,特别是有子女的老人,担心周围的人说自己子女不孝,自己也觉得入住养老机构没面子,变成了鳏寡孤独。

(二)养老机构运作方式问题。目前青岛市养老机构多为两人或三人一间房屋,老人入住后缺乏个人自主空间,同住者身体状况较差影响周围老人生活情趣。

(三)养老机构服务问题。养老机构就餐大部分是吃大锅饭,室内卫生和个人卫生自助与他助相结合。许多养老机构人手不足,提倡老人互助养老,老人之间脾气各异,各种矛盾时常掺杂在日常生活中。现场调研时就遇到一位老人生活小组长和另一位李姓老人有矛盾,故意将应均分给李姓老人的中午饭水饺多分给他人,致使李姓老人没有吃上水饺的事情。

(四)收费标准与医疗服务问题。公立养老机构一般享有政府补贴,收费标准适中,医疗服务水准较高,入住率也较高。多数私立养老机构享受补贴少,收费较高,医疗服务水平跟不上,往往成为上班族无力照顾的重症慢性病老人寄养场所,入住率不高。

三、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的启示

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是台塑前董事长王永庆在参观日本、欧美等地的养老村之后,结合就地赡养的理念和快乐生活的理想打造出来的养老村。文化村自1991年起,历经七年筹划,于1998年开始建造,并在2004年3月开放登记。该村位于台湾桃园龟山乡高速公路旁,占地约34公顷,由王永庆投资500亿新台币,依托长庚医院建成。文化村环境优美,绿化景观丰富。全村共有3800多户,房屋为七层建筑,有两种房型,一室一厅(约46平方米),一室二厅(约73平方米)。凡年满60岁配偶年满50岁都可申请入住,入住前进行体检,有病者可住旁边的长庚护理之家。全村均为无障碍的环境设计,24小时安全保卫,进出村庄需刷卡。村内设有配套超市、书店、银行等服务性机构,村内居民除了自己做饭外还可到小吃店、餐饮区就餐、或选择送餐服务。

在健康服务上,养生村所提供的内容包括设立社区医院,提供居民特约门诊、康复及照顾护理等医疗服务;定期健康检查、防疫注射与体能检测,建立个人健康资料库;规划居民个人健康计划,提供养生处方和配膳建议,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养生咨询;设立全天候监控中心,每户有紧急呼叫设施,确保高效率的紧急救护。

在经营定位上,长庚文化村着力构造其与台湾另外两家知名养老社区的差异化。目前台湾最为著名的养老社区有永越、润福、长庚和仁爱之家四家,除仁爱之家为纯政府福利性质外,其余三家均为社团法人投资建设。定位各不相同,永越健康管理中心锁定顶尖客户,强调软、硬件设施水平要超过美、日的高档养老场所;润福的定位则区别于养老院,强调优质的老年生活;而长庚则定位于持续式照顾退休小区,该定位属岛内首创,服务于一般退休民众。

在收费和居住方式方面,养生文化村提供两种方式:自买房或租赁房。由于该地块是政府作为福利用地以低价划拨,每平方米造价不高,售价在台湾为中等稍高,服务和社区品质则属上乘,加上投资方的社会形象广受认同,因此销售较为火爆。同时,文化村“银发住宅”买房规定:房屋不能作为遗产处理,到不住时须交回村里作为捐助。入住养生文化村每年需缴纳管理费,入村时需预付一年管理费作为入住保证金,退住时无息返还。对于租房者,则需预交10年期房租。文化村倡导“老扶老、老助老”的社区文化,为此设有村民代表参加的村民管理委员会,设村长一人,进行自主经营管理。村的管理分成有酬工作和志愿义工服务。村内居民们积极开展义工活动,做满一定时间义工,可以减免部分管理费用。

长庚养生文化村设计理念有“怡亲”、“健康”、“养生”、“文化”、“社区”、“体验”、“教育训练”等七大主题,但最主要的理念是“活到老,做到老”。例如村内有会议厅,可举办学习演讲活动,如果入住的是教授,则可以在此指导学生写论文,其他老人也可增加与年轻人的交流。在经营目标上,设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以本身的管理和医疗资源来营造高品质的高龄社区;长期目标是建立社区化、家庭化、自尊及自我实现的连续性照顾体系。

长庚养生文化村由于其合理的定价和精致周到的服务,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自2004年桃源长庚养生文化村投入运营以来,截至2007年底,投资方又在嘉义、宜兰投资建设了两座养生文化村。长庚养生文化村的成功也影响着大陆地区的养老产业,目前,许多城市正探讨引入其经营和运营模式的可行性。

结合青岛养老情况调查结果和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成功运作的经验,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养老机构应以退休者聚居小区形式出现,小区由多层小户型住宅组成。

小区名称可命名为养生、养老或晚晴小区,尊重国人文化心理,避免称作养老院。严格入住条件,按社区和老年人需求建设小区内生活、医疗、休闲等设施,使小区成为退休者的乐园而不是鳏寡孤独和重病老人的栖身之所。

(二)健康老人与生病者分开照顾。

入住体检,重病者入住小区专门的护理区。既可对病者集中妥善照顾,又可提高健康者生活乐趣。同时设立社区医院,提供特约门诊和临时照顾护理,既像普通小区,又有适合老年人的温馨服务。

(三)养老设施需要差异化经营。

因为老年人经济能力和养老要求差别较大,养老设施也应进行差异化经营。既要有按市场机制运作的专门高档养老设施,也要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持续照顾退休小区,满足普通居民退休养老之需求。此外,还需建立由政府补贴的纯福利性养老设施,以照顾下层社会老年人养老需求,值得指出的是,不能因为政府补贴照顾下层人士而降低服务水准。

第7篇:养老护理和老年护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农村;新农保;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34-03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基本特征分析

(一)中国农村养老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正在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递增。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2%。到了2011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又增加到1.85亿。预计到2015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2020年达到2.43亿,几乎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而根据目前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18年后二十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空巢老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剧增,成为我国老龄化趋势的重要特征。

(二)中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

农村养老方式是指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各种方法、手段、途径或形式。现阶段,中国农村养老存在三种形式,即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其中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

1.家庭养老

所谓家庭养老就是家庭成员或者说亲属网络,如子女、配偶或其他亲属,履行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制度。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比例高达64.2%。也就是说,农村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可以使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三个方面都获得基本和可靠的供给。中国人从古至今家庭本位的文化使得家庭的赡养功能发挥到极致,家庭养老的形式被延续下来。多年来,在农村以家庭的形式来实现老年人的养老,适应了我国农村的乡情、村情、家庭,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2.社区养老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Robert E.Park)认为社区的基本特征是这样的:(1)一定地域有组织的人口;(2)多少完全植根于它所占领的土地;(3)个人生活在相互依赖的关系里……社区养老就是以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力量,充分动员社区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为老年人的安老、养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老年人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和亲人们、熟悉的邻居、朋友们一起安度晚年。据统计,到2010年年底,我国已经建成带有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可以提供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这些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压力。

3.社会养老

我们这里指的社会养老主要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险是指相对于“老农保”而言的“新农保”,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简称。它是以国务院2009年9月1日出台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为标志,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为基础,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为目的的一项重大社会政策。同过去的“老农保”相比,新农保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改变了以往的农民自己缴费,本质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截至2012年7月底,参加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超过4亿人,其中:1.16亿城乡居民按月领取养老金。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二、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

1.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功能弱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改变,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很多困难。有调查表明,90%的独生子女父母认为“只生一个孩子对父母未来的生活和养老不利”。他们担心唯一的孩子因工作或其他原因离家远去后。自己的生活没有依靠。家庭的小型化,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2.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

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老人的孩子们出去打工了,所以就留下来很多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一老一小在一起,老人得种地,孩子得上学。农村很多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一大难题。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生子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3.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重家庭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二)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区养老资金不充足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落后是一种普遍现象,再加上各地方政府财政实力的非均衡性,因此,养老资金投放不足,成为困扰农村社区养老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社区养老机构需要提供专业的护理,同时它们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失能老人,老人能承担的服务费用很少,而政府的资金支持又很少,因此,政府在社区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远不能满足社区养老机构的实际运作。

2.养老服务人员不足

逐步推进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的建设,人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农村社区养老人员主要由专职社工和志愿者两部分构成。目前从农村社区机构的实际情况看,受过专门护理相关服务培训的专职社工人员较少,同时社会上愿意为社区服务的志愿者也不是很多。这是农村社区养老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社会养老存在的问题

我们之前谈到过社会养老主要是指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我们主要是研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警惕新农保走“老路”

20世纪末,我国农村尝试建设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停滞。老农保为什么会失败?根本原因是保费完全由农民个人缴费,没有国家财政的支持,最终演变成农民自我储蓄。眼下“新农保”正在全面展开,根据规划,我国将于2020年全部实现所有农民都享有新农保。“新农保”的实施,政府财力是关键。当前“新农保”在实践中,“空账运行”、强制搞“新农保”、片面强调考核参保率等,这些值得我们警惕。

2.养老金结构不合理

《指导意见》中规定,60周岁老人要想拿到国家基础养老金,其子女应该参保。这个附加的规定使“新农保”覆盖难度增加,而且也使“新农保”的执行成本大增。从附加的新规定中可以看到,单从表面上看,它对整个农民参保率有很大的提升,但实际上也会出现逆淘汰现象,即那些农村最需要帮助的贫困老人,反倒是帮不了。这些捆绑政策最终还会增加新农保的执行成本。

三、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路径选择

(一)大力提倡孝道,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文化问题。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因此,要继续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而要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政府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激励子代对亲代进行家庭养老。纵观各国经验,激励家庭养老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增加不养老的成本,二是增加养老的收益。

1.增加不养老的成本

增加不养老的成本是指通过增加不养老行为的成本以降低此行为的发生,达成养老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可以参照新加坡的《赡养父母法》中的做法:凡拒绝赡养年迈父母者,其父母可以向法院。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政策及法律体系,规范包括农村老年人在内的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养老行为,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

2.增加养老的收益

增加养老的收益是指通过增加养老行为的收益以增加该行为出现的概率,达成养老的目的。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政府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县、乡镇、村对养老的家庭进行现金奖励,同时开展“文明家庭”的评选活动等。例如江苏省江阴华西村规定年满80岁村民的三代直系亲属每年每人可得奖金100元,年满90岁村民的三代直系亲属每年每人可得1000元奖金,百岁村民的三代直系亲属每年每人可得10000元奖金。此外,政府也可发挥政治利益诱导的激励作用。例如,在入党、晋升等方面对农村那些典型人员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

(二)扩大农村社区养老比例

农村养老需求大于供给为社区养老提供了空间,社区养老成为农村养老保障的重要依托。要更深层地发挥社区养老的作用,就必须加大对农村社区养老的财政支持,同时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体制建设。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1.增加对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财政支持

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当地养老服务机构无法得到充足的资金,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社区养老机构的财政投入。不仅要增加国有养老机构的财政投入,还要放宽政策,鼓励更多的民营和私营养老服务机构到农村社区,进一步发挥政府与非政府合作的“官办民营”的社区养老机构的作用。政府通过调集资源,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加快培育养老服务机构,弥合社区养老的不足,让老年人拥有一个幸福祥和的晚年。

2.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机制

一方面,应在大专院校开设老年人护理照料和医疗康复的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家庭护理和医疗保健;另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社区养老服务经验,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例如,美国在社区养老方面形成了一个老年服务链条:老年公寓由政府出资建在城市里最好的位置,但是经营老年服务事业却是民营的专业集团,这些集团打造一个服务链条,比如生产早餐、晚餐以及医生服务等,这是一种最好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还有瑞典的“时间银行”,将志愿者为养老服务所花费的劳动以时间为单位计入个人储蓄账户,等到其年老需要服务时,可以从其储备账户中支取等值的服务时间。这种方式既可以促进公众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符合农村财力紧张的现状。

(三)构建“新农保”的整合机制

1.养老保险制度设计要灵活多样

眼下“新农保”正在全面展开,根据规划,我国将于加20年前全部实现所有农民都享有“新农保”。我国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上是地方政府每人每年补贴30元。但是考虑到我国中西部财政较困难地区的实际情况,“新农保”在运行过程中应实行改革,在制度设计上应灵活多变,可以不要求较困难地区盲目地实现参保率,或者是国家在经济困难的地区加大财政补贴,避免一刀切和急功近利,警惕“新农保”走老路。

2.构建“新农保”长效供给的相关配套机制

农村养老远比城市更为复杂和困难,要构建“新农保”长效供给的配套设施,必须着眼于全局。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使“新农保”制度建设尽早驶入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轨道;另一方面,要加强领导,为“新农保”长效供给提供组织保证。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新农保”制度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行政领导下,推进“新农保”工作顺利实施。

第8篇:养老护理和老年护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养老地产;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养老地产是老龄化时代带来的独特商机,它是结合养老这一社会主体和地产商业概念所形成的,老年人居住的住宅与普通住宅有很大的区别,它的规划设计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而设计,比如居住建筑、居住的环境、交通设施、地理位置和配套的设施完善程度等等,都需要精心规划设计。

一、养老地产规划遵循的七个因素。

在规划设计中要考虑七个方面因素。一是地域性因素。首先要考虑开发区域经济情况,其次考虑房地产开发项目周边的市场情况,还要考虑养老地产项目区位情况,例如: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交通情况、地理位置、功能区域、发展规划等等;二是市场性因素。房地产项目规划要适应市场的需求,符合市场需要,养老地产开发要比较和选择多种方案,要了解、适应、创造市场;三是多样性因素。养老地产规划要符合多样性因素,老年人需求是多样化的,组合机构也是多样化的,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多种方案进行权衡比较,扬长避短,选择最科学、最合理、最具人性化的规划设计;四是系统性因素。养老地产规划要设计具有系统性,每个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要系统性调剂,各个硬件之间的建设合理搭配,满足软件服务的开发和使用;五是前瞻性因素。养老地产规划设计要具有创意性和超前性,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周期一般为两至三年,基本为一次性消费,而养老地产具有长期经营和不断更新的特性,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具有超前和预见性眼光,保证设计几十年不淘汰;六是创新性因素。房地产项目要追求新意,独特性,不仅在主体和概念上创新,还要在方法和手段上创新,才能使项目有个性,产品有特点,养老地产有卖点;七是可操作性因素。地产规划要易于操作,容易实施,需要在实际市场环境中有可操作条件。

由此可见,在养老地产规划过程中,我们只有掌握上述规划设计原则,并充分考虑养老地产规划的必要性,才能根据养老地产规划设计需要,制定具体的养老地产规划方案,保证养老地产的规划设计质量满足实际需要,为养老地产规划提供有力支撑,确保养老地产规划能够在实效性和实用性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养老地产的整体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二、养老房地产规划设计三大要点分析

(一)规划选址要求要点分析

养老房产选址过程中,要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尽可能选择景观资源环境较好的,周边环境较为安静的,气候宜人的区域。由于养老服务需求的不同,收养老人的条件也有所差异,对选址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养老社区按品质可划分为普通养老社区和高端养老社区,按区位和服务类型也可划分为社区型养老社区和度假型养老社区。

1.普通型或社区型养老社区规划选址一般在城市边缘和近郊为宜,主要是部分服务需要依托城市来提供。其选址一是考虑城市交通便利,选择地点交通尽量要四通八达、出行便利,方便老人出行和亲友探望;二是选择尽量与医院较近。主要在老年人突发疾病时,最短时间内送到医院,防止贻误病情。

在养老地产规划设计过程中,地址选择至关重要。考虑到养老地产规划的重要性,在地址选择中既要突出便利性,同时也要突出地址的合理性,最后还要考虑地址要与医疗功能区相对较近,便于老年人随时就医。所以,养老地产规划设计的地址选择至关重要,只有在地址选择中下功夫,才能保证养老地产规划设计取得实效,达到提高养老地产便利性的目的。

2.高端型或度假型养老社区规划选址一般在旅游度假区内或风景名胜区周边,具有宜人的气候条件,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依托旅游、养生等特色资源开发建设。诸如针对东北地区避寒需求,沿海南海岸线发展形成的养老区域,涵盖三亚、文昌、海口等。也有依托温泉、道教文化等特色养生资源发展形成度假型养老项目,如山东沿海城市、广西巴马等。此类型养老社区以高品质服务为保障,配套全面。比如有自己的医院诊室,自己的私立学校,有自己的老年大学等。选址在保证交通较为方便的基础上,一般距离城市较远,有利于大规模开发打造。

由此可见,在养老地产地址选择中,除了要考虑便利性等因素之外,还要与区域规划结合在一起,只有认识到养老地产地址选择的重要性,并根据养老地产实际合理选择优势地段,突出养老地产的整体性和服务性,才能保证养老地产的地址选择满足合理性要求,进而达到提升养老地产规划设计实效性的目的,提高养老地产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区内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1.区院内环境设计景观要点分析。一是景房合理搭配。在养老社区要注意环境景观的设计,把最好的地段留给最好的房子,好景配好房,合理规划,让好的地段加上好的房子产生1+1大于2的提升效应;二是要保证绿地率。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对环境比较敏感,对环境居住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老年地产规划绿地率不能低于40%;三是进行高供氧绿植被。采用富氧植被组合法,考虑阔叶林与水体合理布置,增加单位供氧量。

以上三种因素,是养老地产规划设计中所必须考虑的,只有立足养老地产的基本功能目标,并结合养老地产规划设计的实际目的,在景观搭配、绿地容积率和供氧植被等方面出发,才能保证养老地产规划设计在实效性上满足要求,提高养老地产规划设计的整体质量。由此可见,在养老地产规划设计过程中,在具体设计方案中注重景观要求,是提高养老地产规划设计质量的具体措施。

2.区院内道路设计要点分析。合理设计规划交通,有利于老年人出行、活动方便,提供安全保障。一是人车分流。养老地产规划在道路交通上要人行道和车行道有明显的分界,在设计上通常将车行设置在居民区,人行系统设置在内部。主要考虑到老年人行动不便,又对机动车的依赖而设计;二是设置专门的停车场和临时停车区域。主要禁止车乱停、乱放,保证急救车道畅通;三是设计好行车标识。主要让外来车辆注意交通事项,防止交通事故发生;四是打造慢生活步行区域。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特征,更适宜舒缓的康体有氧运动,设计专门的运动区和休闲区,方便老年人参加室外活动和室外娱乐项目。

由此可见,对于区院内道路设计,既要从便于老年人通行的角度出发,还要从安全角度出发,确保区院内道路设计在整体质量上满足使用要求,最终达到提升区院道路设计水平的目的,使区院道路设计能够在整体性和实效性上有所提高。因此,区院道路设计,要突出便利性和安全性,要在便利性和安全性指标上有所提高。

3.建筑规划尺度设计要点分析。合理设计建筑的高度和密度。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决定着社区综合环境品质,养老院的建设适宜低建筑高度和低建筑密度,这样容纳人数较少,绿地和空间较多,生活氛围相对舒适和休闲。

对于老年人来讲,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是影响居住舒适度的重要指标。在养老地产规划和建设中,应尽量避免高层建筑和建筑密度过大问题,而应选择多层建筑,并保证小区建筑密度处于较低水平,为老年人营造松散的居住环境,避免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给老年人带来明显的压抑感。所以,养老地产规划设计应做好高度和密度的控制。

(三)服务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1.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计要点。一是建立无障碍道路。要建立盲道、轮椅专用道、轮椅入户坡道,长坡升降梯等配套设施,方便无自理能力老人出行和医疗救治需要;二是设立健康体检中心。很多老年人不仅仅满足于良好的急救护理服务,更希望在居住期间得到科学的治疗和养生指导,设立医疗体检康复中心,对老年人进行常规检查和用药指导,健康养生起到关键的作用;三是设置急救呼叫系统。老年人容易突发疾病,在房屋建设设计中,要按照呼叫器或报警器,在高端社区,老年人应佩带急救呼叫系统,在紧急情况下,老年人可以按报警器呼叫急救中心寻求帮助。

在养老地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既要突出功能性,即在小区内建立必要的无障碍设施,还要在便利性和应急性上入手,做到功能合理,设计合理和使用合理等,使养老地产规划设计能够在整体实效性上有所突破,确保养老地产的整体规划设计取得实效,为养老地产规划提供有力支持,实现养老地产功能的全面性和完善性。

2.生活卫生服务设计要点。房屋设计要保证日照通风卫生要求,根据规定,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标准。让老年人在房屋内每日可以晒太阳,保证人体生理机能需求,尤其是部分老年人行动不便,常年卧床,对阳光有更多的渴望,房屋规划上,尽量争取南向住宅,减少东西布置。

很多老年人不仅仅满足于良好的急救护理服务,还希望在享受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同时,在居住期间得到科学的治疗及养生指导,有病治病,无病养生,保证自己的身体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

结语

总之,养老地产规划设计要全方位考虑,全程策划,在规划阶段就要考虑合理的建筑与设备方案,又要考虑到周到的运营管理方案,养老地产规划,既要全程规划硬件的建筑设计,又要考虑软件的服务两个大方面,缺一不可,需要开发商在设计和建筑中加以重视。老年地产需要满足一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又因为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需求的特殊性,对其规划提出了有更高的要求。除了本文探讨的规划设计方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规划细节需要考虑,比如人文活动的引入,景观设计结合心理学等等,只有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充分地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才能做出适合老年人,被老年人所接受、喜爱的老年社区。

参考文献:

[1]史亮,房地产规划设计六要素[J].重庆工业高等专项学院学报,2005(01)

第9篇:养老护理和老年护理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天津市 养老院 公建民营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根据联合国人口署数据,某一地区老年人的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占到全部人口的10%,或者年龄在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占全部人口的7%,则认为该地区已呈现人口老龄化的形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大陆人口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2182 万人,占 16.15%,同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 2.89 个百分点。[1]我国人口老龄化已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为应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我国逐步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而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机构养老的支撑作用愈加重要。为促进养老机构的良性发展,改善公办养老机构“高耗低效”的现状,破解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难题,国务院于2013年提出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即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床位应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丈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①

天津市作为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之一,其老龄化进程已进入加速阶段。据天津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235.91万人,占15.2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8.66万人,占9.61% [2](2010―2015年天津市老人数量详见图1)。而市老龄办与有关部门合作进行的“天津市失能老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 显示,2014年天津市失能老人总数为14.33万人,到2020 年,将会有17.09万人,到2030年,将会有21.48万人。天津市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老年人口增长快、失能失智老人增长快、老人空巢化现象严重等特点。

为应对巨大的养老压力,促进养老服务业更好地发展,天津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务院的号召,于2014年下发《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公办养老机构特别是新建机构应当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运营,并率先对区级国办的12家养老院进行公建民营的改革。

在传统养老管理体制饱受诟病,遭遇发展瓶颈的背景下,“公建民营”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养老事业改革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明晰天津市养老院“公建民营”改革的成效,并为天津市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养老院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本文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数家“公建民营”养老院,运用SWOT分析模型,从内部优势、劣势及其外部机遇与威胁四个方面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养老院“公建民营”运行模式

1.概念界定

“公建民营”作为新型的养老机构运行模式,学术界对其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界定。全国老龄委副主任曾指出,“公建民营” 是指在新建养老服务机构时,各级政府按照办管分离的发展思路,由政府出资,招标社会组织或服务团体去经办和管理运作,政府则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负起行政管理和监督的责任,[3]并认为公建民营与公办民营有所区别,“公办民营”是各级政府和公有制单位在已经办成的公有制性质的养老机构基础上的改革,是盘活存量领域的改革,“公建民营”则是在发展增量领域进行的改革。[4]

天津市民政局在《关于推进我市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意见》中提出,从2014年起,新建公办养老机构建成后,一律实行公建民营;对于现有的、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逐步实行公建民营改革。由此可知,天津市实行“公建民营”的范围不仅限于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也涵盖现有的公办养老机构。

因此,依据国家及天津市相关政策文件中的阐述,本文对“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概念采取广义上的界定,即由政府出资全部或大部分,再通过委托管理、合作运营等方式引入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进行市场化运营,其中改革对象包括新建的、以及现有的、有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该模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政府于微观事物中脱离,承担起行政管理与监督职能,旨在增强公办养老机构的内在活力,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与水平。

2.模式解析

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运行模式,是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同时也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体现。其具体运行模式是由政府出资,以公益性为主要功能定位,在公开招标的基础上,引入专业化管理团队。经过各地的探索实践,代表性的实施模式有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参股、出让等方式。政府与市场通过签订合同形成合作契约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市场成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政府则从直接提供服务转变为购买和监督服务,二者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其具体运作模式图如下:

如图所示,养老院公建民营运行模式不同于公办养老院政府统包统办或民办养老院自我发展模式,该模式涉及了政府、市场与老人三者间的良性互动。政府与市场通过租赁、委托、参股、出让等方式订立合同与契约,建立合作关系,政府于微观事务中脱离,承担监管职责,市场根据自负盈亏原则,负责具体服务与运营工作,从而有效规避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这既是对我国21世纪初倡导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深化,也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应对不断加快的人口老龄化采取的多元主体混合供给养老服务新模式的尝试。[5]老人始终居于该模式的中心地位,既有政府为养老院的公益性保驾护航,又有民间团体提供专业服务,无疑大大提高了老人机构养老的生活质量。

三、养老院“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SWOT分析

SWOT 模型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提出,应用广泛的有效分析管理模型。其优势在于可以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各类内外部因素相匹配以进行客观性分析。目前该模型已成功分析了社区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等养老模式。因此,本文在实地调研天津市“公建民营”养老院的基础上,同样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外部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了详细分析,以发现其不足之处,进而寻求可操作性的解决策略。

1.“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内部优势

(1)公私合营利于优势互补

天津市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模式,就是在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突破以往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将政府与市场相分割的传统,以合同的形式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天津市南开区养老中心便是采取“公建国办、股份制合作、吸收社会资金、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的管理模式,武清区第二养老院则是在公开招标的基础上,委托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该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改善了公办养老机构高耗低效的弊病,另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激发了养老活力,也降低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门槛。同时,其在性质上仍为国办养老机构,既可以保证其公益福利性|,又能够发挥运营团队的专业性,从而保证服务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2)政府帮扶降低运营成本

天津市政府大力帮扶公建民营类养老机构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其运营成本,使运营团队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与精力用于养老服务之中。这是民营养老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武清区第二养老中心的运营便得益于政府的帮助。相关部门仅收取少量管理费用,在养老院的装修改造过程,资金也全由政府部门负担,水、电、气均按民用标准收费。政府的大力帮扶,着实减轻了该运营团队的经济压力,减少了其后顾之忧,从而使其更专注于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专业团队保证服务质量

“公建民营”运行模式通过引入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从而保证了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天津市南开区养老中心,发挥专业化团队优势,实施智能化管理。其不仅拥有完备的硬件设施,还配备有专业营养师,并与老年大学合作,以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其医养结合的特色,更是有效解决了老人看病难的问题。其完善的设施与服务使其成为全市具有医养结合特色的“绿色养老基地、机构养老标准化服务示范基地、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双拥共建养老示范基地和南开区养老服务信息化管理中心”。

(4)政府监管保证公益属性

天津市民政局下发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应继续发挥托底作用,留有适当比例床位,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②在政府的要求与监管下,武清区第二养老院对低保老人、五保老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实行优先入住,对经济困难的老军人、老教师、劳模等实施优惠入住,其收费标准也远低于同等条件的其他民办养老机构。南开区养老中心同样优先为部队老干部提供养老服务,并计划预留5%的床位用于免费向“三无”和困难老人提供公益和养老服务。由此可见,公建民营养老院的公益属性得以保障。

2.“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内部劣势

(1)发展经验不足

天津市自2014年起实行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改革,该运行模式作为新生事物,无论政府或者市场都缺乏足够的发展经验。如何让公建民营型养老机构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政府与市场的如何分工才更有效,两者的利益又该如何精细划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细节性的问题仍需要双方一共摸索,共同合作,不断总结经验,方能使得该模式更加完善。

(2)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

公建民营养老院的发展离不开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备。目前该类养老机构存在医疗设施不齐全,医保报销尚未落实,导致医疗功能沦为摆设,老人生病仍需外出就医。同时招工难,对于公建民营类的养老机构也是不可避免的一大难题。

(3)部分运营者过于追求利益

在实际运营中,由于市场机制的固有弊端,在进行社会化运营,激发养老活力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过分追求利润的风险。部分运营者一味追求盈利,极易忽略福利性与公益性。另外为了降低运营分险,个别机构存在拒收失能失智老人的现象。

3.“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外部机遇

(1)政府的政策扶持

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运营,天津市对“公建民营”性质的养老机构给予了丰富的补贴政策。主要补贴内容有:一次性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困难老年人入住补贴等。运营补贴,即对收养生活自理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床位,每年给予每张床位补贴1050元;对收养生活不能自理(介护)和半自理(介助)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床位,每年给予每张床位补贴2250元;困难老年人入住补贴,对收养的政府重点保障的困难老年人,给予全额或部分住养资金补贴。③同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还可享有防范意外风险补贴等的优惠政策。多样的补贴与扶持政策,降低了其运营成本,利于其服务质量的提高。

(2)养老需求的增多

截至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235.91万人,占15.2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8.66万人,占9.61%。天津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已进入加速阶段。同时京津冀养老一体化的实施,无疑又使得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以及外出打工子女人数的增多,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而养老的刚性需求使得养老机构的支撑作用愈加重要。不断增多的养老需求,意味着广阔的养老市场,因此,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早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共识,这对于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而言,无疑是巨大发展机遇。

(3)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正逐步受到冲击,许多老人不再将入住养老院视为被抛弃。相反的是,由于家庭结构的改变,在一项对天津市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的调查中发现,九成以上的老人属自愿入住养老院。其中有53.1%的老人是为了减轻子女的生活负担,46.9%的老人是为了享受专业人员的服务。37.5%的老人为了能和老年人在一起,共同语言多。[6] 由此可见,养老机构已获得许多老人的接受与认可,而专业全面的服务则是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占取市场份额的重要条件。

4.“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外部威胁

(1)政府监管存在疏漏

在公建民营运行模式中,政府主要承担监管职责,对民间团体的资质及服务质量进行监管。天津市政府相关文件中也表示,要建立严格评估机制,加大对补贴资金的监管,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的监管仍存在疏漏之处。例如在服务质量的监管上,一是由于服务质量难以量化,二是由于检查周期的限制,使得政府的检查也只能反映当时或部分情况,而无法及时全面地反映问题。

(2)相关法律政策有待完善

在国务院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天津市政府下发了《天津市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进行公建民营改革,并提出了一系列补贴政策。而在公建民营的实际改革过程中,则是由各区政府负责,天津市政府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政策文件。该做法既有利于各区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有创造性的养老体制改革,但也容易造成各区标准不一、发展进程与质量差距大等弊端,从而阻碍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改革步伐。

(3)容易发生目标偏离

由政府出资,社会化运营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极易陷入公益与盈利的矛盾之中。公办养老机构的首要目的便是发挥“兜底”功能,虽然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都曾保证托底功能,但在运行过程中,民间团队极易发生偏离,利用政策优惠建成高档豪华盈利会所,收取高额费用,将那些有实际困难的老人及普通工薪阶层拒之门外。

三、完善养老院“公建民营”模式的对策分析

综合以上对天津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运行模式的SWOT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明晰该模式的优劣势及机遇与威胁。为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弥足劣势,利用好发展机遇,有效规避及应对可能的威胁,依据SWOT模型,其战略组合如表1所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如下:

1. 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

天津市政府在有效激发各区政府积极性的基础上,要以立法的方式,完善制度建设,制定整体战略,做好统筹指导。应在民间组织的资格认证、评审程序、政府的具体职责、相关主体的违规惩处等各方面出台较为详细的法规制度,从而对各区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改革进行宏观指导。各区在具体改革中,也可做到有法可依,从而减少改革中的失误。同时也应鼓励各区依据老人的不同养老需求,形成各有特色的养老机构,以满足老人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而保证天津市公办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改革在大方针的引领下,做到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

2. 促进养老产业协会的建立与完善

养老产业协会作为社会组织,既发挥着监督政府与民营组织的作用,也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公建民营性质的养老机构,对于各区政府来说,都是新事物,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而养老产业协会的成立,则为其搭建了一个经验交流,共同探索,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平台,从而利于天津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模式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助推该类养老机构向高质量高服务方向发展。南开区养老协会的成立便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3. 建立多元公开的监督机制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想要实现持续发展,离不开多元化的监督机制。监督主体主要为政府、第三方及老人自身。政府的监管主要体现在对服务质量、资金用途等方面,政府应该完善监管方式,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并听取养老机构的工作汇报,以保证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同时应引入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估机制,运用专业的技术与方法,对养老机构的服务等进行评估,以弥补政府监管中的疏漏之处。此外,老人的利益诉求最值得重视,却最易忽略。因此,各养老机构应当鼓励院内老人成立老人自治组织,对养老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并集中老人们对饮食、护理、娱乐等方面的意见,反馈给院方,保证为老人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4. 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

天津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想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取一定的市场份额,离不开高质量的服务。首先应该坚持医养结合特色。医养结合成为许多老人选择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第一理由。而坚持医养结合还应完善以下细节问题。一是应当保证基本医疗设施的完浼白愎蛔ㄒ狄交と嗽钡呐浔福防止医疗设备沦为摆设。其次相应的医保报销制度也应积极落实,这样才能保证医疗设备真正发挥作用,其次要注重护理人才的培养。对于在岗的护理人员,应完善统一的培训制度,进行定期培训。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缓解招工难问题。针对护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的问题,该类养老机构可以与护工类的专业院校形成合作关系,从而为养老院注入年轻新活力。此外,该类养老机构可加大智能化设备的使用率,以科学设备检测老人身体的各类指标,在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也保证了服务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5. 保证公益与福利属性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不能背离公益属性,鹤童公益养老集团董事长方嘉柯认为,公建民营的产权依然归国家所有,其天然的公益性决定了公建民营机构应该首先为三无老人、五保老人和高龄失能老人兜底,在公建民营过程中,各地应该明确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的功能定位――公益性,做好困难老人的兜底工作。[7]因此政府应当明确功能定位,建立甄别筛选机制,对该类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类别、收费标准等各方面做出严格规定与监管,优先保证三无老人、五保老人、失能失智老人入住,从而满足弱势老人的养老需求。同时政府也应列出相应负面清单,对民营组织的行为加以合理规制,防止公建民营养老院走形变样,丢失公益性。此外,政府要适当加大财政补贴与扶持力度,以减轻民营组织及弱势老人的经济负担,最终彰显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公益属性。

参考文献:

[1] 201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国家统计局

[2] 2015年天津市人口主要数据公报.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市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协调小组办公室

[3] 阎青春.养老机构的“公办民营”与“公建民营”[J].社会福利,2011(01):13- 15.

[4] 王雪辉.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运作模式探析[J].行政管理改革,2016(8):38-43

[5] 董红亚.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发展、问题及规制[J].中州学刊,2016(5):71- 76

[6] 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课题组.关于天津市养老机构发展和入住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J].求知,2015(2):46- 48

[7] 方嘉柯.公建民营不能背离公益初衷[N].中国社会报,2014 - 09 -15.

[8] 方浩.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现状、特征及问题[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5):90- 9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