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素质好的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声乐表演;不良心理素质;成因;矫正方法
声乐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表演形式,不仅可以愉悦听者的心情,同时也可以熏染听者的情感。但是,如果声乐表演者不能调整不良心理状态,则将严重影响声乐表演的效果,也就不能达到以上作用。因此,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对学生声乐表演技能的训练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不良心理素质的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矫正方法,促使学生能够自信地进行声乐表演,以提高声乐表演的效果。
一、声乐表演中不良心理素质的成因
在声乐表演中,不良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1)高音表现不好:声乐表演技能中,高音是一项较难掌握的技能。一些学生过度看中高音技能,在自身基础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进行高音训练,造成高音技巧迟迟掌握不好的问题出现,影响声乐表演的效果,也影响学生学习声乐表演的信心,出现高音表现不好的现象;(2)现场表演“恐惧感”:一些学生自身心理素质较弱,他们对临场表演往往存在着莫名的“恐惧感”, 对自身表演技能不自信,导致其不能发挥正常的声乐表演水平,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3)盲目追求表演技巧:声乐表演的技巧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但是有些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对表演技巧的追求带有严重的盲目性,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技巧的表现上,从而造成情绪紧张,影响发挥。
声乐表演中,不良心理素质的成因:(1)技能不够: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声乐表演技能,才能够较好地提高声乐表演效果。但是一些学生本身对声乐表演技能掌握不够,或者难以突破自身的技能极限,出现临场不安、紧张等情绪,导致声乐表演达不到理想效果;(2)信心不足:导致信心不足的因素有很多,如,之前有过表演失败的例子,使学生产生害怕再次失败的心理;从未登台表演,对舞台存在过高的重视,使自身的心理包袱过重,影响声乐表演信心的建立,等。学生在声乐表演中,信心不足既是不良心理素质的表现也是成因,因此,必须克服这点,才能提高声乐表演效果;(3)期望值过高:除了自卑、自信心低等负面心理素质之外,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也将影响学生的正常发挥。通常,这样的学生会不断给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技能,在达不到要求时产生极大的压力,使其在声乐表演中频繁出错,从而影响表演效果。
二、矫正声乐表演中不良心理素质的方法
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声乐表演中起到情感激发、调动导向、持久坚持、排他暗示等作用,因此,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不良心理素质的矫正,以充分发挥良好心理素质在提高声乐表演效果的重要作用。
第一,引导学生自我心理调控。学生不良心理素质的矫正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也需要学生自身提高认识,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的心理调控,这样才能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的效率。如,正视失败,告诉自己“失败并不可怕,我还可以再次重来”;心理暗示,对自己说“你一定行”、“没问题”、“一点都不难”等,以调节自身的情绪,提高信心。
第二,增加表演实践经验。很多学生在平时训练中表现很好,在实际登台时却出现“舞台恐惧”、“怯场”等问题,这与学生现场实践经验不足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教师可以模拟现场,对学生的表演技能、心理表现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从而促使学生在强化表演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现场实践经验,使其能够更好地应付突发状况,保证良好的心态。
第三,加强意志品质训练。意志品质也是心理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提高学生的韧性,促使学生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积极向上。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强化训练的手段以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主观上认识到自我心理调节的重要性,并能够主动调整心态,保证自己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第四,强化个人心理素质训练。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不良心理素质表现,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强化个人的心理素质训练。如,对于容易怯场的学生可以采用增加临场经验的方法,促使学生客服胆怯心理;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可以采用多加鼓励的方法,提高其信心;对于期望值过高的学生则可以采用观念引导的方法,使其能够集中意念表演,以保证心理素质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声乐表演技能进行训练,同时还需要提高对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最大化地发挥声乐表演技能,提高声乐表演效果。现阶段,我国声乐表演教学中多是以技能教学为主,心理素质培养依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这需要所有的声乐表演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积极分析不良心理素质的成因,并提出科学有效的矫正方法,以促进我国声乐表演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曲永新. 学生在声乐演唱及考试中的心理恐惧原因分析及其解决方法[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6,(01) .
[2] 张贺香. 浅论声乐表演中紧张心理的产生与克服[D]. 南京艺术学院, 2008 .
一、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条件
1.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语文知识。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较为全面地掌握古今中外文学知识。第二,较为系统地掌握语言文学知识。第三,具备较全面的语文技能。
2.具备其他的文化素养
现代的语文教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训练,而是无所不包的百科世界。所以,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其他的文化素养,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必须有一个大概的理解,说简单一点就是语文教师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知道,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
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想象,一个郁郁寡欢的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生动活泼,一个自怨自艾的语文教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鼓舞和激励。要让学生战胜自卑,自己首先必须自信,要让学生不冷漠,自己首先必须热忱,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熏陶学生。
二、利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利用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学是以课文为载体的。而中学语文课文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权威性、示范性。课文自然成为我们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最直接、最恰当的材料。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几乎可以涵盖我们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的各个方面。
2.利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文教学是语文的难点。我们可以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让学生先做口头作文,然后再把自己所讲述的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心理素质。从教会学生观察入手,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3.利用表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说,是语文技能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还要学会与他人进行口头交流。课前可以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口语表达,其内容可以是国家大事、校园新闻、个人感悟等。
4.利用书法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05-01
摘要:心理素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核心和归宿,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成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音乐类作为大学生当殊的一种,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当前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并就培养其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浅析 音乐类 大学生 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心理素质则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切实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国家的未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为使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取得预期效果,首先应对其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特点进行全面地了解,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其成因,然后因势利导,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认清并走出各种心理误区,使之逐步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当前音乐类生心理素质现状分析
1、抗挫折能力差,缺乏独立性
音乐表演是一个需要有较高资金投入的专业,因此,能够进入音乐艺术高校学习的学生,除个别专业外,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较好,他们从小就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不经受任何挫折的成长,因而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另外,由于上大学前的多数活动和行为都是在家长的陪同和参与下完成的,据学生反映,他们从几岁开始到进人大学前的每一节专业课的学习,都是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的。因而进人大学后。这些学生还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差、自律意识淡薄的特点,有的甚至表现为我行我素,如若不给予及时的教育和督导,容易违反校规校纪。
2、自信与自卑心理表现明显,容易发生转变
对自我的充分肯定和较强的自信心,是音乐艺术院校学生要从事表演所应具备的重要心理特征。因为能否站到舞台上,能否把自己苦学了多年的专业和自身形象的最好一面展示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自信心。多年的舞台表演经历,培养起了他们站在舞台上的那份从容与自信。因此,通常情况下,学生们都具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由于上面提到的他们抗挫折能力差,在面对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又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在进入到大学后,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它们可能由原来是最好的,变为普通的,因此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产生消极的完全自我否定,放弃了在专业上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决心。但若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他们又能很快获得自信,洒脱开朗地学习和生活。
3、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音乐艺术尤其是表演专业的学生长期从事的表演活动,使得一部分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也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对于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避而不谈。因此一些心理问题不容易被发现。有时这种“避而不谈”的方式起到了注意转移的作用,无意中就把这种困惑和烦恼解除了。但有些学生在面对有些问题时,单靠他们自己,仍然是无法跨越和解决的,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问题,因此就要求有关教师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隐蔽性特点,及早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当前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实现以各科教学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2、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高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4、加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对音乐类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有一批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合格师资,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忽视心理教育,忽视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这与时展极不相适应。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增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建设合格师资队伍也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措施。
5、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针对音乐类大学生情况,作为教师,除了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外,还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其正确的对待环境的变化,帮助其客观的审视自己,对其进行心理指导,使之能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化,通过组织新生交流入学后的感受,学习经验等方式,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使之能尽快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
对一个个体来讲,其整体素质的基础就是心理素质,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外界的环境和教育,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的心理倾向以及发展水平的总和。心理素质包含许多内容,例如想象力、思维能力、气质、情感以及意念等。在表演声乐的过程中,演员能够对它的存在进行深刻的体会。通过实践也证明,好的心理素质对演员的正常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就有很多专家学者关注到了心理素质的问题,老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首先培养他们的勇气,这是获取幸福的第一重要条件,相反,怕羞、腼腆的歌唱者是不会幸福的。
二、声乐表演中的不良心理素质分析
在表演声乐的过程中,心理素质差的表现具体如下:一是高音没有好的表现,在表演声乐技能的时候,高音是一种比较难掌握的技能。有些学生对高音的技能过度看重,自身基础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高音训练,导致高音技巧无法全面掌握,对声乐的表深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也给学习声乐表演的信心带来影响。二是在现场表演的时候有恐惧感,有些学生因为自身的心理素质比较弱,对现场的表演有一种恐惧的感觉,对自身的演技没有足够的自信,使得无法把正常的声乐表演水平发挥出来,进而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更大的影响。三是过于盲目追求表演的技巧,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掌握声乐表演的技巧,然而,有一些学生在表演的时候,盲目追求表演的技巧,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技巧的表现方面,进而导致情绪非常紧张,影响发挥的效果。
在表演声乐的过程中,有一些因素是导致不良心理素质产生的原因:一是没有足够的技能,学生对声乐表演的技能要有一定的掌握,才能把声乐的表演效果提高上去,然而,有一些学生自身没有全面的掌握声乐的表演技巧,或无法把自身的技能极限突破,在现场出现不安紧张的情绪,使得声乐表演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二是没有足够的信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许多,例如:以前表演有过失败的现象,让学生产生害怕的心理,从来没有登过登进行表演,过高的重视舞台,给自己的心理带来太重的包袱,也会给声乐表演信心的建立带来影响。学生在表演声乐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信心,不但表现了不良的心理素质,也是主要的成因。所以,这一点一定要克服,才能使声乐表演的效果得到提升。三是过高的期望值,除了一些负面的心理素质以外,就是对自身拥有太高的期望值,这会给学生的正常发挥带来影响。
三、新时期声乐表演心理素质培养完善性策略分析
第一,培养良好的声乐表演心理素质的重要前提就是树立声乐表演的信心,放松的基础就是信心,没有信心或者没有足够的信心就会给声乐的表演带来影响。所以,声乐表演者首先要把声乐表演的信心树立起来,才会获得成功的演出,相信自己所具备的对作品的演唱及表现的能力,保持兴奋的情绪,积极的态度,带着情感投入歌曲中,但是,要获得声乐表演的信心,一定要对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掌握。实现艺术梦想的重要前提就是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声乐表演者想要在舞台上把自己的演唱技巧以及表演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把声乐表演艺术感染力增强上去,就一定要在日常的声乐表演中多加练习,对自己严格要求,同时,还要对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全面的掌握。除此之外,对自己要有正确的眼光看待,做到心中有底。每一个人的知识以及能力都是有限度的,没有一个人对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很精通,技能技巧的掌握也不可能那么完美。因此,每一位声乐表演者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选择歌曲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超出自己最好音域范围的歌曲,这样,要在演唱的时候不管是高音,还是低音都会唱的得心应手。
第二,培养良好的声乐表演心理素质的必要措施就是排除心理障碍,表演者在进行声乐的表演过程中,紧张与胆怯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这也是表演声乐过程中经常见到的一种心理现象,就算是一些非常有成就的声乐表演家,在参加一些非常重要场合演出的时候也会有这种现象。形成这种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是由对人有重要意义的情况而引发的心理反应,称做心理失衡。怎样才能把这些心理障碍克服掉呢?接下来我们介绍几种控制紧张的方法:一是自我镇静与自我克制,对引起精神紧张的事件尽量不要去考虑,若在心头涌现,要用意志抑制下去,可以获取心理的平衡。二是自我调节并缓和身体的状态,例如慢步走或做一些缓慢的腹式呼吸运动、伸展运动等,说话的语速要缓慢。三是用积极的思维活动代替消极的思维,当出现消极思维的时候,不要回避,可以通过它来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我怕唱不好的时候,可以想一下,这是我首次当众演唱,肯定会存在缺点,但是,这也是请各位老师及专家进行批评与指导,提高自己水平的好机会,所以,我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把它唱好,并且,一定能够唱好。四是采取必要的手段对消极的思维进行克制,若采用任何办法都无法克制的话,就要通过强制的手段给自己下一个命令,让自己坚强、勇敢,抱着不怕一切的态度去表演,对于克制消极思维来讲,这种方法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摘 要: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个体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应围绕幼儿心理卫生工作的任务和幼儿的活动展开。
关键词:幼儿;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该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幼儿园、家庭该如何开展教育,才能有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增进其心理健康呢?
北京师范大学的刘馨将幼儿心理卫生工作的任务总结为三点:(1)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尤其是人际关系的和谐。(2)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其积极、健康、稳定的情绪,开朗的性格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预防、控制和矫治各种心理病态以及不良适应行为。
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应围绕幼儿心理卫生工作的任务和幼儿的活动展开:
一、寓心理素质培养于日常生活中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这样评价孩子的成长环境: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了钟爱人生。幼儿园、家庭应注重精神环境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影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平等地对待幼儿,既不溺爱也不冤枉幼儿。尽可能给予幼儿充分表现自己特点和长处的机会,称赞幼儿点滴的进步,欣赏他们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小小成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感受和发表自己的意见,接纳幼儿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的不同速度,力争使他们感受到轻松和愉快,这样做既有利于幼儿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又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情绪,形成积极开朗的性格。
教师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都力争建立平等、友爱、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幼儿在和谐的氛围中生活、学习、模仿,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也有利于从以自我中心中走出来,走向群体,学会与别人合作,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这些对人格的发展十分重要。
要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忌越俎代庖。在教育要求上,家庭应与幼儿园保持一致,这对于良好心理习惯的巩固和形成很有好处。
二、寓心理素质培养于学习活动中
学科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各种教材内容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人格的要求,既有德育、智育、美育等因素也有心理教育因素。幼儿期也接受学科教学,因此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应在组织幼儿学习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组织的活动,内化为幼儿的行为。教师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使各类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感受到成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了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幼儿不仅会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希望,由于正迁移,在生活中也能得到良好的适应,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系列良好的性格特征,诸如勇敢、顽强、不畏困难、不断进取、乐观向上等。
三、寓心理素质培养于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是他们生活经验的反映,同时又是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还是培养同伴之间友好交往能力的极好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儿在生活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客^条件的限制和束缚,这种心理需求与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及能力不足的矛盾是幼儿心理的主要矛盾,而许多游戏为解决这种矛盾提供了有效途径。幼儿在游戏中往往是自由和自主的,可以尽情想象并在想象中如愿以偿地满足自己参加成人活动的愿望,游戏使生活在成人主宰社会中的幼儿找到了心理平衡点,紧张情绪得以松弛,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的这一特点多多地组织开展游戏。
在游戏中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个幼儿的行为表现,并及时给予评价,同时引导幼儿关心伙伴的言行,帮助幼儿学会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通过组织开展游戏帮助幼儿懂得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以积极和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与他人相处,这有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
关 键 词:钢琴演奏 心理素质 心理调控能力 钢琴演奏者 心理障碍
钢琴演奏者的基本职责是把乐谱上所记载的谱符化为动人的音乐,传递给听众并引起听众的共鸣,这一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表现”。怎样才能使演奏具有震撼人心的表现力呢?首先演奏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音乐才能和全面的技术功底。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人在宇宙万物间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大脑神经系统来指挥,由心理来控制的。在接触客观事物与现象,唤起思维变成行为的过程中全都离不开人的“心理”。而作为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真实地被感知与欣赏的听觉艺术——音乐,也是如此。尤其是表演专业中的钢琴演奏,同样要运用大脑精神系统来指挥与控制,同样得运用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来操作,只不过这种操作要求更高,它不仅需要演奏者的大脑装有多层面的信息容量,还担负着将音乐符号转化为充满生命律动的各种音响,用最佳二度创作揭示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和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
音乐不像建筑、雕刻和绘画,经过不断构想、思索与推敲、修改那样独立地持久的客观存在,它(钢琴演奏)是短暂的存在,即“一锤定音”——在短暂的时间里,一气呵成地奏出心中所祈求的音乐、音色和音响。可想而知,当演奏者在进行现场表演时,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即冷静、头脑清晰和良好的表现欲望等。当演奏者被听众热烈的反应所感染时,往往会在表演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节奏的变化,对某些音的强调,或一些微妙的对比等等。而这一切都是他灵感火花的迸发,在这一时刻,潜意识层已进入了他全部生命的每一个细节。此时,他正以自己的心声向听众直接倾诉。因此,演奏者只有在高超的演奏技巧、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等各方面较完整地结合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演奏者。
一、素质因素
素质是指每个人所具有的身心条件的综合表现,是心理条件、生理条件及其机能特点的总和,其大脑特征最为重要。而演奏心理素质的先决条件是生理机制,它是指原始情绪在演奏活动中的反应程度及其变量。不同的人在音乐演奏中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就钢琴演奏者来说,演奏时对外部和内部环境作用下所形成的思维、情绪和意志等态度和程度都直接影响演奏的成败。在钢琴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训练时无拘无束、动作灵巧,一旦上台便会心慌意乱、手足无措,出现“脱轨”现象。这正是由于不正常的心理活动而失去了正常的演奏状态,使音乐停顿,有时虽然没有停顿,但失误比较大,控制不住键盘,没有理智地进行演奏,从头至尾“混乱”得使人无法听下去。师范生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由于生理上的紧张导致心理紧张呈不良的循环状态。由此可见,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对演奏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技术因素
如果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力是“软件”的话,那么充分的技术准备就是“硬件”。在钢琴演奏中“硬件”比“软件”更为重要,没有扎实的基本功、音乐修养,再好的心理素质也无济于事,在演奏中只能是“滥竽充数”。由此可见,充分的技术准备、练习的准确程度,以及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消除演奏者精神紧张、减少心理压力的重要前提。在演奏的全过程看谱、双手触键、脚踩踏板、耳朵聆听中,要注意的问题很多: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旋律的突出,又不能忽略伴奏部分,既有横向线条,又有纵向和声衬托,还要抓住低音进行,色彩性的变化音……这一切都是在流动的瞬间完成的。因此,演奏者必须在这流程中把握住各种细腻、复杂多变的瞬间,协调各种知觉,随时调整各部位的动作。要协调各知觉,核心问题是“心理调控”,就是按照音乐的要求,迅速转移与分配自己的“注意”点于各个不同的侧面,通过心理控制好触觉与运动觉。只有基础的工作准备好了,演奏者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备而来”,这样才能增强现场心理调控的功能。
三、临场经验
在演奏时,周围环境与平时练习时的环境不同是造成学生心理紧张和怯场的一个直接原因。因此,要多给学生艺术实践的机会,要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演出中去体会演出的过程与心得,让学生觉得演出与平时练习时的心态是一样的放松、自然。当然,演奏者要想排除演奏中的心理障碍,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调控能力和顽强的学习毅力,首先取决于自身是否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心态和成功的信心。其次,要懂得排除心理障碍与提高心理素质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它需要演奏者在漫长而艰辛的练习过程中去体验与品味,尤其要注意平时基础的训练,对曲目要进行严格把关,认真仔细地完成好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技术环节,并攻克所有的技术难点和重点。只有基础打扎实,才能很自如地控制住键盘,另外在走台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排除心理负担。只有这样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学习计划,有效地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才能减弱演奏时的心理障碍,并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演出中,消除演奏者的紧张心理,防止“怯场”,使演奏者的技术水平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演出过程中,要有良好的心态——冷静+自信+适度的兴奋感,尤其在钢琴演奏中,调动大脑在最佳状态下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与控制,使自己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与障碍,完全沉浸在美好的乐声中进行演奏。要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保持冷静的头脑。当然,演奏中通常会出现某些丢音或失误,要能及时挽救,不要造成残局而不可收拾。
眼睛看到的是琴键上呈现的音符,耳朵听到的是手指头发出的旋律,脑海中想的是音乐形象。所听、所想的都是自己要表现的音乐,这样对稳定心态和情绪有很大的裨益。
结语
要想让学生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获得最佳心态,必须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克服各类不同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到各类观摩、演出和实践中去,多增加学生艺术实践的机会,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去体会过程与心得,并不断地进行总结与交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比较自我感受来调整感觉,以便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而准确的评价,从而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守义,邱曼君.通俗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5.第1版.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意义
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对这些压力的抵抗能力。近年来,媒体曝光很多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一些案例,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也使高校意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上都亟待改进,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需要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持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心理素质培养机制和教育体系,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大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相关概念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是伴随素质教育而衍生出的新的概念。由于学科领域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国内学者对于心理素质涵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纵观国内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本文的研究视角,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的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后天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创造行为和社会适应行为紧密联系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水平、情绪素质、人格素质、意志素质等,由于其本身非常抽象,一般对于心理素质的研究是基于大学生在面对常见心理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可以很好地反映心理素质水平。
3 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如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已日益凸现出来,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高达30%左右,并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征为神经衰弱、抑郁、恐惧、强迫、焦虑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大学生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也有所增加。高校大学生普遍遇到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等,而大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心理特征充分表现出他们目前认知潜能低下、心理适应能力薄弱、内在动力不足、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等,继而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整体偏低,有待提高。
3.1 学业问题
学业问题是大学生步入高校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从大学学习本身来看,大学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与高中有着很大的不同,大学教育强调专业性人才培养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通才培养,而大学生在从高中迈入大学以后,往往继续沿用高中习惯的被动填鸭式学习方法,因此很难适应大学的教育方式,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学习信心缺失、考试焦虑、情绪波动、自我放弃。从自身能力培养来看,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不能根据专业学习,合理选修一些相关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考取各类证书等,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不能发自内心地认真学习,学习时精神不集中,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厌学心理、抵触心理。从学习竞争关系来看,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大,大学里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在过去的学习中一般以出类拔萃的居多,竞争的压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对学习成绩过度重视,无法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良好的沟通,具体表现为嫉妒心理、自闭心理、自卑心理、自我评价不当。
3.2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多种多样的,有同学交往、师生交往,同性朋友的交往、异性朋友的交往,有莫逆之交、萍水相逢等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心理,即容易低估自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他人,事事不尽如人意,时常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方面造成偏差,往往会导致严重的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害羞心理,即在被人注意时不自在的心理状态,严重可导致人际交往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是造成大学生交际困难的主要因素;妒忌心理,即经常感到自己的优越地位被别人抢占了的心理状态,是人际交往中最危险的心理因素,严重时会衍生出敌对、憎恨、报复情绪,甚至会造成伤害他人的违法行为。高校大学生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较多的精神症状。因此,只有克服人际交往中种种心理问题,加强自身心理素质,才能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顺利。
3.3 就业问题
就业上的心理问题在大四学生当中尤为普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没有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不能很好地认清自身的情况和外部的形势,导致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盲目心理,即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不能挖掘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业领域,不能正确把握就业方向;自卑心理,即缺乏自信心,不敢正视职场中的各种挑战;逃避心理,即无法面对社会现实,逃避就业问题;依赖心理,即过于依赖于父母和学校,缺乏独立求职的观念和自荐意识;随意心理,即缺乏择业的主动性,找工作过于随意;自负心理,即过分认为自己能力出众,缺乏与他人的理性比较,无法正确衡量自身在就业大军中的位置。以上这些心理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生顺利择业与成功就业,并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和教育。
4 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
4.1 合理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高校应把心理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当中,为大学生开设系统的、规范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其普及教育的功效。首先,应当开设一些基础性的心理学公共必修课,比如普通心理学、心理学概论等,使大学生从基础开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并解决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其次,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心理学公共选修课程,比如人际交往心理学、爱情心理学等,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应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心理素质训练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解决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另外,高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心理学专题讲座,主题一般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讲座的形式应当灵活、丰富多样、具有趣味性,使得学生在讲座过程中,能有所收获。
4.2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高校应加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广泛做好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校内媒体是个很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手册等媒介,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倡现代健康心理素质理念,充分激发大学生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需求。此外,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大型心理健康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专家现场咨询、心理测评和分析、播放心理素材电影、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全校师生提供丰盛的心理营养餐,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4.3 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对他们生活、学习、就业上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有很多渠道和平台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近年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能不断完善,服务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最有效的方式。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中心非常重要的角色,为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师运用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根据其丰富经验,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隐私,并缓解其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应与其他心理素质教师保持良好的联系,通过其他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较早地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还应充分发挥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的功能,其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补充,可以使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一些性格非常内向,有实际心理咨询需要却又拒绝面谈形式的学生,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除了心理咨询中心以外,高校还可以定期展开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问题类型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一般用于解决团体成员中相同或相似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效率较高,可以使学生个体在活动中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龚玲,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适应性分量表的修编.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3).
[2] 宋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及效果评估.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1
一、心理素质的定义与培养
心理学家将心理素质定义为人的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对客观现实的应变能力,它应当是介于生理素质与适应环境能力的思想文化素质之间,起着平衡与中介的作用,它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又具有衍生功能。
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其是一个涉及家庭、社会、教育系统、人际交往圈等多主体的综合性体系。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对美术教育有较大影响的方面做较为详细的解释。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从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等方面着手。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对挫折困难的承受能力,对人生与社会重大变革的适应能力,培养其坚强乐观的 意志品质,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感,进取心,抱负,求知欲,做事动机,对荣辱的态度等。它是推动人实现目标的潜在力量,是鼓舞人不断实现自身发展需要的强大内劲。在目标实现之后能否继续超越,不为名利所累,继续追求更高的目标也是这种心理素质的体现;创新素质教育 是 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动态,在对知识借鉴与领会之后,形成个人独到的见解,最终超越前人的观点,进行新的应用,解决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创新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心理素质的培养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著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所以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更注重发掘学习者的精神世界,积极激发学习者的创造灵感,鼓励其用心感受周围的环境,并以其美学思维对这些环境进行再现与挖掘。
通过对美术上述特性的分析,可以感知创造能力对美术学的重要作用。美术是以灵感型的独特创造为原本,追求极度想象之后的美的视觉实现。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启迪诱发学生独有的美术灵感,帮助学生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大胆的美术创新实践,在现实生活的小事中感悟美,发现美,以独到的最具感染力的形式加以表现。由此可见,心理素质中的创新能力对大学美术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学美术的教育也包括技术部分,对色彩的处理,对各种技法的掌握,对各种客观事物的细心观察等等都要求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配合。
在前期的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寻求现实或理想生活中的客观素材,并采取适当技法对其加以良好的展现。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创作瓶颈或问题。创作者如果不能正确应对,以积极的心态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甚至自暴自弃,自哀自怨,美术创作最终是不能正常运行的,即使前期的创作灵感多么独特与优异,也只能半途而废。
摘 要 本文通过自己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以及对其他运动员的观察和访问,对其中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合理建议,为提高心理素质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柔道运动员 心理素质 比赛
一、前言
随着柔道运动的发展,对抗程度的激烈,对柔道运动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优秀的柔道运动员,不仅要有充沛的体能,精炼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差距日益缩小、比赛强度和负荷日益增大的情况下,成绩的好坏,胜负的关键越来越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本文就这一问题,做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和见解。
二、心理素质的意义和作用
(一)柔道运动员心中心理素质的含义
所谓“心理素质”,通俗的说是指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对发生的事情做自我心理的调整,即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调适或承受能力的强弱也就是心理素质的好坏。柔道运动是两人直接对抗的重竞技项目,运动员心理因时因地而异。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柔道运动员对比赛水平的发挥。有专家认为心理素质在整个体育运动中的比重占30%,目前心理素质训练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已被国家体育界所公认。
(二)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情感状态,常与愉快、紧张与否及其强度有关。心情不畅或过于紧张,都会在大脑皮质层上形成一个相应的刺激点,心理学称之为“兴奋灶”,会干扰人们的情感平衡。人们的情感平衡扰时,判断能力和动作都会失准,肌肉也会产生某些部位的痉挛。情感的强烈激动与失控,或因精神压力而推动心理上的不平衡,都将引起血液和内分泌的生物化学变化,这些都无益于柔道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因此,柔道运动员在比赛时的情绪平衡,对比赛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运动员的意志力作用也不可忽视。一个意志力坚强的运动员,即使在相当不利的条件下,也能保持坚定的信念,临场不怯不馁,不患得患失,全身心地进入竞技状态。再者,运动员的个性作用,在训练和比赛中同样也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刚毅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自我暗示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都能达到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从而能有稳定甚至超水平的发挥。
三、比赛时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现象及对比赛的影响
(一)心理现象
现代柔道比赛中,运动员临场的情绪状态对比赛中技战术的影响日趋显著。有人做过调查统计,70%的运动员认为心理素质对比赛有较大的影响。本人在平时训练和比赛及对其他的运动员的观察和交谈中发现,赛前,有些准备不足,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常常会表现有赛前燥热症,具体表现有:心跳加快、尿频、口干舌燥、肌肉抽筋、情绪不稳定、信心起伏大。有的甚至于比赛前几天就失眠,影响训练质量。
(二)对比赛的影响
1.自信心对比赛的影响。自信心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柔道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精神支柱。同样的客观情况,不同自信心水平的运动员会有着不同的思维活动和行为表现。在赛前,由于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及伤病等原因,缺少正常训练,对自己的训练水平产生怀疑。再就是对自己的对手没有充分的了解,产生对比赛的恐惧心理,导致技战术发挥失常。例如,在碰到天气闷热的情况下,运动员对比赛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运动员认为闷热的天气会影响自己的发挥,自信心下降,担心出汗太多,手臂滑,不易拿把,做不了动作,发挥不了技战术水平,导致最后的失败;有的运动员认为天气变化对任何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自信心没变化;还有的运动员认为在这种天气里自己仍能发挥自己原有水平,天气影响的只是对手,使自己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自信心反而提高了。如表1:
2.环境条件对比赛的影响,因比赛时的环境气氛比平时更热烈,周围有观众,有裁判,有记者摄影,比赛场地、气候都与训练条件不同,这些外界的变化刺激运动员的运动中枢神经,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刺激的输入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做出各种反应,如反应消极会削弱情绪,对比赛产生负面影响。柔道训练通常都是在白天进行的,但有些重要的比赛因场次过多,不得不在晚上安排比赛,如晚上比赛时灯光的照射,会使有些柔道运动员视觉产生模糊,看不清对手的动作和比分,导致技战术发挥不正常。
3.自控能力对比赛的影响。每个柔道运动员在心理上都有好与不好的特质,也有好与不好的状态,哪一方面占优势,都得靠我们这个“主人”利用好的“控制”方法十分重要,而比赛时间的安排将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什么时候开始比赛,准备活动做到什么程度,饮水问题,注意力集中在什么地方,比赛计划是什么。随着比赛的临近,运动员对自己紧张的情绪的控制将成为最主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天生等.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