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电工基础知识范文

高中电工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电工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电工基础知识

第1篇:高中电工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杆塔基础;质量问题原因;控制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TM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104-01

0 引言

在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施工中杆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埋在地下的结构被称作为塔杆基础,它主要的作用是为了确保杆塔主体的稳定性。杆塔基础为隐蔽工程,它的工程费用占有30%的工程造价,其占有总量的60%工程运输量,杆塔基础的施工工期对建设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总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且高品质的施工质量可以更好的保证输电线路能够安全的运行。根据当前各种杆塔基础的形式,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保障施工质量的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供同行参考。

1 杆塔基础的各类形式

1.1 岩石嵌固类基础

在山区可以在岩石地带很好的利用岩石的稳固性、整体性以及强大的抗剪度,将钢筋锚直接镶入缝隙中灌浆形成基础,这种基础一般比较适合没有覆盖层或者覆盖层笔比较薄的地区岩石地基,它具有上拔稳定抗拔性较强的特点,可以使钢材和混凝土材料得到大量的节约,并且在施工时运用掏挖式,可以大大减小基坑的土石方量与模板的用量,让施工成本得到更多的降低。

1.2 钻孔灌注桩基础

钻孔灌注桩是使用钻孔机钻出空洞再放置钢筋骨架,然后在桩孔内灌注混凝土而形成的基础形式,此类基础适用于地质条件为流塑、地基持力层较深且基础作用力较大的耐张塔或直线塔。主要靠桩端承载力或桩身摩擦力来承担杆塔的上拔力和下压力,受力情况安全可靠。缺点是施工费用较高。

1.3 掏挖式基础

在无地下水的硬塑粘性土地质情况下往往采用全掏挖和半掏挖的基础形式。掏挖基础有直柱式和斜插式两种形式,基坑开挖时不易扰动原状土,无需开挖后再回填。基础承受上拔荷载时,原状土的内摩擦角和凝聚力得以充分发挥作用。设计斜插式掏挖基础时可将主柱的坡度与塔腿主材坡度设置相同,既减小了基础水平力产生的偏心弯矩,还可省去地脚螺栓,显示了这种基础形式的较高经济效益。

1.4 整体式沉井基础

对于地下水位较高,易产生流砂的软弱地质,可视情况采用不同形式的沉井基础,此类基础整体性强,能承受较大的荷载,井壁不仅是基础的一部分,施工时还可作为挡土墙和防水设施,方便施工。虽然这种基础施工时不需要复杂的机具可全面展开施工,但施工成本相对较高。

1.5 整体筏板式基础

对于转角塔及负荷较大的直线塔基础设计时,可使用大筏板基础,由于底板大、埋深浅,必须靠底板双向配筋来承担由铁塔上拔、下压和水平力引起的弯矩和剪力,设计时为了减小混凝土量,往往将主柱中心与底板中心设置成偏心,以抵消产生的水平弯矩,达到减小底板及配筋的效果。此类基础钢筋混凝土用量较大,但整体性好,因此工程中被大量采用。

1.6 联合型基础

联合基础是将四个基础主柱用一个底板整体浇制,利用基础底板的纵、横向混凝土梁承担由基础上拔力、下压力和水平力引起的弯矩,对于基础根部较小且基坑较难开挖的软弱土地基较为适用,其特点是基础埋深较浅,由于占地面积较大,材料用量多,工序麻烦,设计较难成系列。

2 质量问题及其控制的要点

虽然杆塔基础的形式比较多,但都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且工程位置都是在野外,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比较大,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蜂窝、基础偏移、麻面、倾斜等各种质量问题。

2.1 建筑原材料不合格

基础的混凝土结构经常发生检验强度没能达标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运输到现场的石料、砂含泥量较大或者其自身的粒径与强度没有达到要求,然而现场的质检工作人员对材料没有进行见证取样,因此在材料进场之后,除了需要进行外观的检查以外,还应当送至当地的相关质检部门检测砂石的级配、含泥量以及针片状颗粒的含量等,如果砂能够达到GB/T14684-2001的标准,碎石达到GB/T14685-2001的标准才可以准许进场使用。水泥应具备产品检查的合格证、进场复检报告以及出厂检验报告,除了对其品种、包装好、级别还有出厂日期等项目进行检查,还需要检查它的强度和安定性,并且对其他的必要性指标实行复验,水泥达到GB175-1999的标准才可以施工使用,如果出厂的日期超出了三个月(其块硬硅酸盐水泥超出了一个月),需要进行复验,并根据复验的结果来决定是不是可以继续使用。

2.2 混凝土的水灰比和坍落度对工程质量造成的影响

因为直流输电杆塔一般都建筑在山区,其施工条件比较差,容易受到环境与气候等方面的影响,施工的时后常常存在混凝土大量沉陷,快速收缩;在振动棒进行振捣后,其粗骨料出现下沉,混凝土当中的水与空气无法得到及时的排出,导致表层出现比较厚的一层水泥砂浆,等水分挥发后其内部有孔隙直接降低了混凝土的密实度,其抗压的强度不符合标准。发生这类情况主要是由于施工单位只为方便施工,在对混凝土进行搅拌的时后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加水造成混凝土的水灰比差大、坍落度比较大。所以在搅拌前就该给出混凝土合理的配合比,对照该比例进行施工投料。因为基础的施工都是在野外操作,砂石的含水量常常变化比较大,在施工的时候应不定期对坍落度进行检验,如果发现其坍落度不符合标准,确保合理的水灰比及时的调整水量,以保障基础混凝土的整体施工质量。

2.3 混凝土不合理的振捣操作

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因为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达标,很可能造成振捣不到位或过分振捣的情况,最终出现混凝土的粗骨料下沉、出现离析的现象,大量的空气都滞留在混凝土中,没能让骨料之间实现合理的粘着力,直接导致混凝土抗压性与耐久能不合格。所以在杆塔基础的施工中,必须确保混凝土施工人员要认真作业,以免出现漏振或者过振情况。一般混凝土的振捣都是采用振捣器插入的方式,振捣的时候应该“快插慢拔”,在给上层的混凝土振捣是应下一层的50毫米左右,插点可以选择行列方式间距保持在400毫米之间,当混凝土的表面没有出现的下沉、气泡和表面呈现灰浆为标准。基础的底盘和台阶可以选择斜面插入的方法实施振捣,立柱类的基础可以运用垂直插入的方法实施振捣。在振捣过程中振动棒和模板之间距离要大于100毫米,避免长时间的与钢筋接触对混凝土粘结力造成影响。按照施工的经验,为了避免基础顶面的棱角处出现干缩的裂缝,应对表层的混凝土进行二次加强振捣,当表面的泛浆呈现较厚的时候,可以均匀的撒入一层碎石对其压平,提高养护,在拆除模具后再用塑料布将其边角位置覆盖包裹起来,将养护的时间适当延长。

2.4 不合理的养护

因为输电工程的施工条件比较差,完成混凝土的浇筑作业后常常往往忽略养护的重要性,造成混凝土比较容易发生收缩裂缝,对混凝土强度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混凝土完成浇筑后必须要在12小时内进行养护操作,当天气较为炎热有风的时候,必须在完成后的3小时内实施养护。最容易的养护操作是把草袋或者砂子将基础全部覆盖好,然后对其进行浇水让混凝土保持湿润。一般情况下养护操作不可以少于7天,在天气干燥和炎热的天气还需适当的延长养护的时间,在检查完模板确定合格后,应该及时实施回填工作。

杆塔基础主要承受着杆塔主体荷载传载到其顶面的外力作用,要求符合不倾覆、不上拔、不下沉的条件,因此良好的基础质量是确保线路可以长期安全的运行的根本条件。基础的施工如果出现了质量问题一般都是因为人为的因素所造成的,只要控制好事前、事中的各项工作即可得到避免。当前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参与建设的施工工作人员操作水平差异较大,因此施工单位与监管单位必须加强工程的施工管理力度,控制好质量,让工程的整体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早日实现达标投产,做样板工程。

第2篇:高中电工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机械专业《电工学》教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教学探讨

《电工学》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程。机械专业开设本课程目的有两个:一是使机械专业的学生掌握必要的电工理论基础知识和安全用电常识;二是了解常用电器元件的性能,熟悉常见机械设备中电拖系统的结构,并能简单维护。这些对于实现中职机械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中级技术水平的机械工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是实际和紧迫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初浅认识。

一、 目前机械专业《电工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方面的问题

其一、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填鸭式”满堂灌,单调而抽象。这种传统的教法对于文化基础差、电学知识贫乏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正如学生所讲的听天书一般,玄虚而难懂。

其二、由于安排的课时比较少,几乎没有练习和巩固的时间。

其三、亲自动手,结合生产试验和应用的训练几乎没有。

2、 学生认识误区

学生对学习《电工学》的厌学心理,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电工学》有思想偏见,认为只要学好机械类专业课就行了,《电工学》对我们来说用处不大;二是目前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不适应他们的特点。

学习《电工学》用处不大这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对于一个合格的机械设备操作者来说,不仅能正确地操作机床加工出合格的产品,而且还必须了解掌握机床的构造和原理,并能及时准确的予测和发现设备故障,这些知识的构成与《电工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要做到安全生产,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同样需要《电工学》方面的知识。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实际工作和公共生活提出许多电学方面的问题,《电工学》是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认识基础,是各专业各工种都需要的基础课。教学实践证明,目前机械类学生的电学知识相当贫乏。如,有的学生常把电功率和电功混为一谈,将发电能力用多少亿度来衡量,实际应该是多少千瓦。曾经有人问我某水电站年发电多少度?这个提法是错误的,若问这个水电站一年能发多少千瓦电才是正确的提问。又有一些学生在生产中由于缺少电学知识,造成设备和人身事故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缺乏或不懂电学知识,是很难适应现代生产、生活和安全的需要。由此可见,机械类学生学习《电工学》十分必要。

3、教学方法单调而呆板

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式授课形式,基本都是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老模式。由于内容多而深,课时又少,课堂教学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没有思考和训练的时间,违背了精讲多练的原则,造成学生难以接受。日积月累,消化不良,挫伤了学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目前状况而言,应在教材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电工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教师来讲,在授课中除了知识性外,要注意运用形象化和趣味性,同时着重注意结合生产实践,力争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

1、 尽量采用肢体语言讲述或采用投影仪教学、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具等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

2、 图表类比法

相近的事物可以对照比较记忆,有利于区别各事物的特征,也可以把学过的知识用图象和表格表示出来形成知识的脉络网。一些概念单一拿出来较难理解,但把其相同特征抽出来,加以列表比较就化难为易了,采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比如电场和磁场;在单相交流电路中的纯电阻电路、纯电感电路和纯电容电路的特征;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特点等都可以用此方法。

3、 数字罗列法

把许多语言叙述的道理用数字形式罗列起来,既便于牢固掌握知识又容易记忆,比如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既抽象又复杂的过程,但可以简单归纳成“3、3、2”这样的数字罗列。其含义是:三个形成过程:即旋转磁场的形成过程,感生电流的形成过程,电磁转矩的形成过程;三个手的定则:

即右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则判定感生电流方向,右手安培定则判定旋转磁场的方向,左手电磁力方向判定定则确定电磁转矩的方向。两个关键方向:即旋转磁场的方向和转子转动的方向,形成了三个过程,三只手、两个方向的周期表,即好记忆又有趣味性。

4、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讲解单相交流电路一节中,当分析完纯电感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相位和数量关系以及功率问题时,在给定纯电容电路中,电容量一定,初相位为零的先决条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该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和数量关系以及功率问题,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即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他们的推理能力。

5、 精选和补充习题和例题

以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前导,结合习题精选课堂习题和例题。在选择习题和例题时,应侧重习题和例题的启发和引导作用,重点选择基本知识应用题和基本概念容易混淆的题目,坚持少讲多练,达到“勤能补拙”的目的,这样可以弥补机械类学生在学习《电工学》的过程中理解慢、遗忘快的缺陷。因而对于机械类的学生来说,例题的引导作用和习题的慎重选择以及反复多练尤为重要,同时多练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发现“可疑点”,消灭“空白点”,弥补对基本概念认识和理解的片面性。

6、 高度重视《电工学》的实践教学

第3篇:高中电工基础知识范文

在使用过程中,对新旧教材进行认真对比,全书在原先章节顺序的基础上,对局部内容做了调整,以“必需、够用”的知识和技能为指导思想,一联系实际,以现实生产中的新电器元件为出发点,对相关章节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第三版《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教材中原有的知识点、实训、习题等栏目对学生的电力拖动学习很有帮助。新教材除保留这些内容外,还在每单元开头增加了学习内容的提炼,让学生对本单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每一个课题开始之初都注有本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目标;配备有大量清晰、实用的图片,加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大量的思考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程度;阅读提示使知识点进一步深化,使全书在内容选择、知识结构、适用程度上更加合理。降低了教学难度,并做好与《电工基础》、《电机与变压器》等课程的衔接,更加明确地向初学者提出职业标准和职业方向。

修订后的教材,删去了部分理论性过强的知识内容,如三相同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等,使之更加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同时配备了大量场景和实物图片,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思考和提示内容的增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车床工是学生就业的主流,因此本教材中电路主要涉及的是机床控制电路,与中职学生就业去向相吻合,并与电工岗位相衔接,使之更具有可行性。

但在实际教学中,内容与实际脱节,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不相信或者相信而做不到,以及要求过高、可望而不可即等情况十分常见,大大影响了教学实效。为让学生对本课程感到亲切、可信、有用,本人认为应注意。

一、处理好“认知”与“运用”的关系

教学大纲安排了一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本学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本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于这些知识,学生应在了解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应带领学生到工厂、企业参观,认识学习用电线路的设计、安装及安全用电常识。

二、寓知识于能力训练之中

除用模拟配电盘等进行实践教学外,主要是对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进行指导,多数实践内容安排在课余或周末进行。如先组织学生观察学校用电线路、车间及机床线路,再让学生设计教室用电线路,分析对比,找出其合理性和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学生一边对照教材,一边操作,使书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得到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缩小了教材与实践训练之间的差距。

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某一控制线路的要求,从多角度进行讨论、争辩、探究。为能有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工厂、企业用电要求,设计完善供电线路的方案并尽可能实际操作,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结合案例教学,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4篇:高中电工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变压器; 教学;

引言:

变压器属于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考试命题中的热点,通过对变压器变压原理、变压比、变流比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基础上理解重点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及时与其他教师进行互动,学习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确保变压器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高中物理教学开展变压器教学的意义

变压器属于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器件,而相关的知识点也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之一。所以在教育中教师需要针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掌握学生具体学习情况,找准教育重点与要点,在做好全面解析与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的教育流程。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变压器,在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变压器模型的形成过程,在参与教具自制的基础上在产生学习兴趣,逐渐形成认知冲突,从而加深对变压器的理解与认识。开展物理实验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来理解物理知识。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找出与生活之间的结合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融合,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理解变压器内容。由于教学对象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变压器的原理知识、副线圈电压、匝数之间的关系,在观察变压器的基础上明确其作用。利用这一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电磁感应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同时也可以认识到变压器本身属于交流电路中比较常见的设备,同时也是完成远距离输送交变电流中的装置之一。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在学习变压器知识以前已经掌握了电流磁效应、电磁感应定律、自感现象等知识,也对交变电流特点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在开展变压器教学时,应当针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将相关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从而实现培养学生逻辑性学习思维的目标。从心理学上来讲,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对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变压器又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器件,所以教师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不足,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做好演示实验研究工作,利用生活中的变压器来吸引学生。教师只有发挥出自身的指导作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对变压器知识产生出浓厚的兴趣。但是从另一层面来讲,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心理特点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教师应当主动观察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在做好教育设计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升教学质量,以此来实现教育目标。当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存在不足时,很容易在学习中出现难以理解等问题,所以教师需要做好知识点讲解工作,在做好讲懂、讲透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共识推导方法[1]。

二、高中物理中变压器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学设计

首先,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准教育重点,保证教学编排的合理性。通过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在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改变交流电压入手,顺势引入改变交变电压设备变压器,从而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实验中可以与学生一起利用可拆变压器,掌握变压器组成,帮助学生理解变压器符号、工作原理,探索出变压器电压与匝数之间的关系,理解理想变压器、升压变压器、降压变压器。只有讲述变压器在工作中所发生的能量损耗与理想变压器中电流、匝数之间的关系,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知识。其次,做好教学内容处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从补充、完善等方面入手,做好教育内容补充工作。但是在研究中发现,由于教材中并未明确指出互感现象概念知识,使得学生很容易出现理解问题。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互感现象的理解,就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结合动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互感现象。在课堂中教师还要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推导理想变压器的基本规律,由于教材中并未过多提及这一内容,而这一知识又是考试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所以教师就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知识推导,帮助学生掌握远距离输电的问题[2]。最后,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变压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从理论角度推导出变压器原、副线圈两端电压与匝数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部分进行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难点与重点。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就要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入手,在整合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加深对变压器构造、工作原理、互感现象等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时,可以利用可拆变压器构造进行分析,在理解变压器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逐渐推导其中的关系。在科学探究中则需要针对变压器的利弊进行分析,明确变压器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情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意识与能力。

(二)掌握变压器原理

对于变压器来讲,其原、副线圈有着共同的铁芯,而这也就造成了穿过的磁通量、以及其变化时刻也是完全一致的,加之变压器原、副线圈中存在着交变电流出现互感现象,所以也就造成了电能可以借助磁场从原线圈转移到副线圈中。由于原线圈、副线圈中电流所产生的磁通量是一样的,所以线圈的每匝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也是相等的。因此在教学中就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变压器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针对公式进行推导得出:E1=n1,E2=n2从而得出=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感现象,掌握原线圈中感应电动势E1阻碍电流变化的作用,与加载原线圈两端中的电压U1的作用是相反的,且在电阻方面也是相对较小的,所以也就出现了E1=U1并得到在这一教育模式下,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公式推导中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能量的层面来理解变压器知识,认识到变压器并不能够产生出电能,而是在交变磁场中完成电能传输的[3]。

(三)加深对变压器的理解

首先,变压器能够完成交流电工作,且对于一般的直流电来讲也可以进行工作。在高中物理变压器教学时,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变压器并不单纯是开展交流电工作的,对于一般直流电也能够开展相应的工作。所以在变压器原线圈中连接交流电时,铁芯很容易产生出变化磁场,而对于副线圈来讲,则可以产生出感生电动势,达到对外供电要求。因此教师需要着重向学生展示这一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在变压器原线圈中引入一般直流电以后,虽然脉动直流电方向上并未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从大小上来讲却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造成副线圈可以产生感生电动势,达到对外进行供电的目标,且对于这一电流来讲属于交流电。当出现特殊直流电时,因电流大小、方向等是固定不变的,且磁场也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副线圈中的磁通量并未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也就没有感生电动势的出现,难以实现对外供电要求,且变压器也不会进行工作。

其次,变压器并不能够对交流电中的表征量进行改变。对于变压器来讲,利用转变交流电的最大值等,能够提升其运用效果。但是也应当要明确的是,由于原线圈、副线圈中所存在的电流是相同的,所以副线圈中所发生的感应电动势所产生的变化也是一样的,从而也就那奴役转变交流电周期、频率等方面。如当周期为正弦交流电,且为0.02秒且频率为50赫兹时,受到变压器变压的影响,所输出的波形依然为正弦波,同时也是交流电周期,在频率上与输出前一致[4]。

最后,明确变压器在工作状态是原线圈并不是短路。当变压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原线圈直接连接交流电源两侧,虽然在直流电阻上相对较小,但是在接入到交流电以后,很容易产生出感抗,从而对交流电产生了阻碍,而这也就等同于在原线圈中增加了负载。对于感抗来讲,其实就是原线圈接入到变化的交流电时,受到其自感作用的影响,会产生出自感电动势,而这也势必会对电路中的电流变化产生出直接的影响,造成电路中难以出现过高电流,避免了短路的出现。

(四)完善教学过程

在开展变压器教学时,应当做好各个环节划分工作,确保时间上的合理性,同时在各个环节中应当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利用问题来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物理思维,让学生在参与推导的基础上动手实践,掌握知识点。第一、做好引入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针对电器的额定电压进行分析,并针对电气额定电压、家庭电路电压之间的区别进行分析,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顺势引入变压器知识。设计这一部分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到生活中的电气额定电压并不都是220V以此来让学生认识到变压器对生活的影响与意义,从而产生出疑问;第二、观察结果主动思考,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与道具,让学生在观察变压器结构的基础上形成初步认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为后偶徐的认知冲突提供支持;第三、进行对比实验,做好观察与分析。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变压器仪器自制,在验证猜想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出灯泡发亮的方法,探讨在开关闭合的瞬间灯泡出现闪亮的原因。在这一环节中由于教学直观性较强,能够帮助学生曝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同时也可以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点,针对交变电流特点进行分析,找出灯泡常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四、进行实验探究,做好归纳与总结。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变压器其实就是转变交变电压的设备,从而理解变压器原线圈、副线圈电压比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误差原因,在保持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基础上引入理想变压器;第四、得出最终结论。借助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理想变压器中电压与匝数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也就可以得出最终的结果,在实验与探究中掌握变压器知识[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变压器教学就需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做好教学设计与研究工作,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变压器电压关系,同时也可以理顺电磁感应原理知识,明确电流关系等。教师也要给学生提供继续探索机会,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在参与实验的同时理解变压器知识点。

参考文献

[1]许耀平、宋白珂.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变压器的讨论[J].中学教学参考,2017,(06):49-50.

[2]魏致远.对“变压器”教学的思考[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3,(05):14-15.

[3]李卫志.关于“变压器”难点教学的反思[J].物理教师:高中版,2005,(09):67-67.

第5篇:高中电工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电工电子;电子转配;电子产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216-02

教好《电子装配与调试》和《Protel》课程,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很好的联系电力拖动、PLC、电器安装、单片机等相关学科,可以使我们的电工电子班的学生很好地把理论和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为我们电工电子班的学生以后的生产实习,或安装维修打好坚定的基础;给我们电工电子班的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发展平台。

但是在《电子装配与调试》和《Protel》实验实习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教学中深刻的反思,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理论基础较薄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理解、掌握和应用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把实操技能和专业理论相结合

我们职业技术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几乎都是初中生,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学习力偏低。并且由于高中教育的不断扩招,中职生源逐渐减少,使中职招生越来越难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生源的质量也在普遍的下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教学乏味、学生不愿意学习,甚至厌学的现象。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屡禁不止,并且呈上升趋势,厌学的同学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流失,使招生变的更加困难,甚至出现负增长。因此想要提高学生对实操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一定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刻板、单一、乏味的状况,只有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教授中尽量做到生动、活泼而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认真学习、主动学习,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为此,我们可以参考日本著名教育学家恩田彰提出的九个善于:

(1)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及时给予评价。

(2)要善于使学生自发学习并发挥他们进行研究的主动性。

(3)要善于创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学习环境。

(4)要善于提出适当的课题不使学生气馁。

(5)要善于创造令人感到温暖的互相谅解和理解的气氛。

(6)要善于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立性。

(7)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形成概念。

(8)要善于创造性地组织小组学习。

(9)要善于建立与各类专家协作的机制,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在授课内容上一定要突出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创出适应中职学生的智力类型和思维模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向要以技能知识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用实践技能中出现的问题促使学生迫切、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所以作好实验总结是致关重要的环节;然后再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实践技能中电子产品的工作原理、分析故障和排除故障,从而提高学生对实操技能和专业理论的直观性。确定学生学习方向、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对实操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教材的不完整性,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出现理论知识的中断

1.由于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没有完全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教学大纲,致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容易解决的难题,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越来越缺乏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单单就我们电子专业而言,目前还没有根据行业的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配套教材。要么教材理论形态强,内容偏深、偏难,缺乏实践性、技能性、实用性;要么选用现有的教材不能达到中职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与开发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2.由于传统教材普遍存在知识点划分过细、内容过多、知识老化的情况,所以在新型的教材选择、设置上,要对老教材进行改革。但是不能敷衍了事,只做简单的增减。想要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就要认真做到真正的课简,也就是要把难以理解的教材内容用通俗易通的教学方式方法有针对性、有创新性、完整性的教授给学生,而不是单纯的把难以理解的教材内容删除,使教学过程中断。例如《电子技术基础》中职版中就把放大器放大倍数、场效应管全部内容、逻辑电路的化简全部删除,这就造成了以后的教学障碍;也要做到避免各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这样才可以缩短课时,挪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学习更多、更新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所以教材的选择应该结合学生今后的发展、择业的需要,根据中职教育教学方针设定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对教材进行修改。

3.专业理论教学大纲和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设置要尽量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合理性。基础理论课程是为专业理论课程有序教学铺路,是专业理论课程的地基,设置好了这些才能够使知识内容的间隙缩到最短,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各学科的老师通过学校或教研组的协调,也就是学校或教研组要起到牵头作用,把专业理论教学和基础理论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例如《Protel》、《PLC》、《单片机》就要有Word的操作技能、相关的专业英语和电工电子知识;而《电子装配与调试》就要有《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实践能力。

三、教材形式单一死板,需要有系统性、实用性的教学模式

目前,中职教材仍然是以传统的结构进行编写,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的教材。另外,现代教育技术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能很好地体现中职教育教材的特殊性,在强调课程内容的技能性、过程性的同时,更应该要注重的是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因为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高中教育有所不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紧密结合生产岗位实际,按照岗位需要什么就选择什么的原则,认真选择课程的内容。但是,任何知识都是系统的,因此在注重选择实用性知识的同时,也要适当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以期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介绍。此外我们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的特殊性,以图片教学、故事教学等多种方式让教学更加的直观,同时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可缩短授课时间。

因此,当前课程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是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是加快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即加大行为导向课程模式的比例是专业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做中学、做中做”的职业专业教育教学特色。

我们职业教育中常见的课程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1)知识导向课程模式(即黑板+教室):知识导向的课程一般解决课程理论知识的问题,以学习基础陈述知识为主。知识导向是以理论为主线,主要是通过传授的形式,其相应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讲学生听,以课堂教学为主。(2)行为导向课程模式(实验室+实习场所):行为导向主要解决实验实习操作技能的问题。行为导向又为实践导向或者行动导向,其以实践为主线,主要通过观察、模仿、练习来掌握实习实验技能。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经过不断尝试,我们总结出“教”、“学”、“做”并重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交流方法,即“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训练”的新型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教学内容要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岗位”,学习内容选取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相关。

教学环境要“贴近就业环境”,建立学习工厂,尽可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

教学方法:基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行为导向、问题(任务)导向。

混合式课程是培养技能的主要课程模式。混合式课程模式适应职业学校生源情况。由于混合式教学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效果显著,所以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专家推荐。

混合式课程模式的必要条件:(1)实训场所(实验室)、耗材(电子实习套件、电子操作组合工具和电子测量仪器);(2)分组教学;(3)双师型师资(既能讲理论又能动手实践)。

混合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为主要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中职教育发展、教育目标,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富有时代特性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新型课程设置模式。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在未来社会产业结构中和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海涛.《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

[2]曾群平.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实习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

[3]金薇.《模拟电子技术》模块化教学设计――与无线电装配与调试中级工培训相结合[J].新课程研究,2009,(10).

[4]洪卫东.实施有效训练的策略和方法――指导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训练有感[J].新课程,2010,(12).

[5]张光恒.中职学校“亚龙杯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系统应赛方案应用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6]谢毅.高职“模拟电子技术应用”项目教学实践――电视机装配与调试实训[J].科教文汇,2013,(10).

[7]张彩芬,蔡春林,闫惠荣.《设备机械装配与调试》教学模式探索与实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

第6篇:高中电工基础知识范文

技工院校的教育模式

物理课按照教学目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计划地选取物理科学的内容,并将其改造成学校的一门课程。物理是技工学校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文化课,也是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这就要求技工学校必须改善物理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课必备的物理知识。

众所周知,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与普通义务教育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物理教学来说,不同性质的学校区别就更大了。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高中阶段,物理教学主要是教授理论物理的基础知识,以素质教育作为主要目标;而技工院校的学生直接面对就业,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需要。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改革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适应信息化教学手段,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对技工院校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物理课程在技工院校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基础作用。

结合我国的技工院校教育实际,笔者对物理教学进行了大胆地实践和探索,提出了“三结合”的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物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是物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教学的核心所在。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有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又能够培养有一定实践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技工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期普遍对上物理课存在惧怕心理,他们的物理学习水平处于较低层次。而大多数学校的物理教材内容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知识与专业技艺、生产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缺少技校教学特色,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还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提出技校物理教学“三结合”的教法和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目标,与同行们一起探索、改进和提高。

物理教学必须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技校物理教材的选择和处理应体现让多数学生学得会、够用、实用、服务专业的思想。

例如:建筑工程类专业关于“力学”这部分知识作为教学的必修课重点,舍弃或弱化与专业无关的计算、推导等纯理论内容。面对机械电子类专业学生,可重点突出电磁学知识和电子方面的知识;面对机电数控专业学生,则可以将物理知识与电工基础课中的电磁学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同时,要重视现代物理的教学。教师应关注社会的进步、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先进的知识和思想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形式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其专业教学服务,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结合,突出介绍物理知识在学生所学专业中的实际应用,使学习内容、例题或习题尽量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创设与专业有关的物理情景,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的用途,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快速提高。

例如:对建筑工程类的学生,在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中,引入吊车起吊重物时的受力分析,计算钢索和横梁上的分力的大小,知道两分力的大小远大于重物的重力。由此说明,吊车的安全问题、超重运行为是导致发生吊车钢索断裂、倾倒等危险事故的主要原因。

又如,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一块砖块从离地20m高处不慎落下,计算可知下落所用时间为2s,落地时的速度为20m/s。由此说明,砖块下落的时间短、速度快。因此,在建筑工地上,必须要求安全施工,即建筑物四周要设置防护栏、防护网、进入工地要戴安全帽等常识。

再如,讲到地震波的环节时,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地震时,房屋倒塌,造成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而房屋倒塌又是导致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筑工程师必须重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掌握房屋建造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物理教学必须与创新教学相结合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在中国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技校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显得非常重要。

近年来,在物理教学中专门进行了“科技与创新”的讲授,用多媒体手段讲解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什么是创新等问题,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也介绍了现代中国的创新成就。还利用小发明实物作品,介绍了小发明作品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显著特征,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创造发明的一般方法,要求学生增强自信心,留心身边的事物,从学习、劳动和生活中去寻找小发明的金点子,大胆地去想象、构思、创新,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创新的灵感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举办了“希望之光”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从课题的选择、作品的构思、作品的特点和画出草图等方面,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创新作品构思方案申报表,为学生的小发明活动建立一个平台,把其中的优秀作品选送参加省、市创新创业大赛。学校成果研制的“便捷式纱线强度和伸长量测量器”和“多用途太阳能遮阳伞”荣获省创新创业大赛一二等奖。“遥控电动乌篷船”作品参加绍兴市首届“校园科学小达人”比赛,通过初赛、复赛和决赛,获得“优秀校园科学小达人”荣誉称号,为学校争了光。

结合专业知识要求,引入“搭高不倒”建筑设计的实践活动课,利用一次性的纸杯、竹筷、吸管、牙签及透明胶带等材料,规定一定的数量和制作时间,进行搭高不倒。通过团结合作、精心制作,不少小组能搭高3米以上。

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科技创新意识的教育。学校结合教材内容将物理学家的创新精神和追求科学的高贵品质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刻地体会科学家所具有的敢于创新、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诸如出身于世代工匠家庭的鲁班,从小就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鲁班的发明有曲尺、墨斗、铁锯、飞鸢、云梯和钩钜等;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物理学家爱迪生拥有超过2000项专利发明,其中留声机、电灯、电力系统和有声电影的发明,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文明生活,其中电灯的发明经历千余次的实验研究才获得成功。

许多物理学家的感人事例,足以拨动技校生的心弦,应是创新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教学与科技制作活动相结合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上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我国心理研究资料表明,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时,学生才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真正地进入到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物理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的技能素养和动手能力落到实处。

主要做法:一是面向多数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制作活动,安排一些课外的小实验或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校组织了纸桥梁的设计制作及承重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建筑设计的科学性、技术性,引起学生对力学知识运用的浓厚兴趣和对技术进行深入探究的内在冲动。在电路知识学习中,制作电子门铃、电子贺卡等简易电路的安装,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电子器件,这对于学生理解电路的串联和并联、理解电路原理具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二是以选修课的形式,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物理创新培训班,辅导学生开展小制作和小发明活动。近年来,学生参加的实践制作活动有:绍兴乌篷船的创新设计和制作,著名建筑物的创新设计和制作,纸桥的制作和承重实验,A4纸制作船体的承重比赛,水火箭的制作和发射比赛,鸡蛋落地不破的方案设计和试验。活动结果的评定分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学校对优秀作品举办了展示活动,如绍兴乌篷船的创新作品、著名建筑物的沙盘模型,在校园内陈列展出,吸引了众多同学的眼球,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技校物理“三结合”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不少学生从厌学到爱学,体现在期末的基础知识考查中,学习成绩明显提高,90%以上的同学能合格通过,拿到规定的学分,更可喜的是考试的卷面分达到90分以上的学生占了25%,从这点也说明了技校物理教学的“三结合”教改是可行的,是卓有成效的。

“三结合”教学方法符合技校物理教学的客观实际和要求,能为技校物理教学注入活力和动力。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新问题、新方法和新策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